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概况(共6篇)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概况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呈日益增长的趋势。据杭州市人才市场的统计, 2012年春节过后举办的七场人才招聘会上, 岗位需求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营销757人;机械1217人;行政1199人。可见营销人才的需求数量列全市人才需求排名的首位, 其数量远远超过第二位的机械和第三位的行政, 岗位需求量占前三位需求总数的75.81%。但是, 高校营销专业的就业情况却不乐观, 仅仅有60%的毕业生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 有40%的毕业生需要改行做其他工作。为什么需求旺盛和毕业生就业难同时存在呢?原因很简单, 一些高技术行业比如软件行业的营销员需要懂得一些软件知识, 而我们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却不能胜任。其实, 许多公司在招聘营销人才的时候, 都希望营销人才懂得本公司的产品。比如汽车制造公司希望营销员懂车;房地产公司希望售楼小姐或先生懂得房屋的基本知识;酿酒公司希望销售人员懂得酿酒生产工艺和酒文化。而正是在这一点上, 我们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是欠缺的。因此, 许多企业宁愿用技术人员转行做销售, 也不用我们的营销专业大学毕业生做销售。但是, 作为高校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 又不可能安排太多的行业技术和工艺课程, 这就需要有一种妥善的解决方法。由此可见, 我们高校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做必要的调整, 以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营销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种营销人才的差异化培养模式, 对营销人才素质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此总结出来与业界人士共同探索。
一、高校营销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营销人才的知识结构同质化造成人才优势不突出, 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个性化要求。
目前各高校为营销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 使得高校培养的营销人才知识结构同质化, 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一般来讲, 各个高校都为培养营销人才设置了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等四种类型的课程比如一般高职院校为营销专业学生设置如下的课程 (见表1) 。
笔者从网上搜集到部分高校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信息, 结果和表1基本大同小异。笔者以为上述课程设置存在着以下弊病:
(1) 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 不利于营销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公共课程占用课时比较多, 针对性比较差。比如据笔者了解《统计学基础》主要是介绍统计的基本报表方法, 很少有涉及到市场营销的内容, 就连合同供货情况统计、产品销售统计的内容都没有。这对统计专业的培养是有用的, 而对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就缺乏针对性;《会计学基础》主要是讲借贷记账法, 对会计专业是必要的, 而对营销专业的实用性也是不强的。营销专业应该更多地了解会计报告的分析和应用。其他课程也存在类似情况在此就不赘述了。
(2) 课程设置与就业或创业的联系不够紧密, 迫使营销人才毕业以后要经历一段适应期方才能进入角色, 这样不利于营销人才与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在校期间对营销员的基本素质和要求了解甚少, 学生毕业伊始不能进入营销员角色, 甚至不敢见客户, 不敢叫卖。这一点还不如社会上办的短训班更加直接针对营销岗位群。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
(3) 课程设置缺乏生产工艺和行业技术特点的内容, 不利于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例如, 学生在应聘中遇到汽车工业公司需要懂得汽车生产工艺的营销人才、化工生产企业需要懂化工技术的营销人才、银行需要在金融行业工作过的客户经理人等等。由于设置的课程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所以用人单位一提到需要有某某行业工作的经验, 我们就会在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
根据留学美国的有关专家介绍, 美国营销专家最关心的美国大学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品牌战略、高技术营销、耐用品的渠道和营销、价格心理战略、决策和新产品的推出。美国专家关注的品牌、价格、策略、战略、新产品等问题是营销的核心问题。由此可见, 我国高校为营销专业开设的课程是缺乏市场营销理念的。
2. 高校培养的营销人才严重缺乏推销工作经验, 更不能把营销思想变成自觉的促销行动。
高校在培养营销专业人才的时候, 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也安排了一定时间的实习, 但是实习和理论学习基本是脱节的, 而且在实习指导上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交际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在实习中确实学习到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 但是多数学生只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那一点点推销任务, 没有从中学到营销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更没有把“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助客户成功”的营销理念贯穿到行动中去。要做到这一点, 仅靠一两次实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全过程的差异化培训和教育。
3. 高校缺乏对营销人才团队精神的培养。
目前一些高校在组织学生实习的时候, 制定了每次每个学生实习的营业额目标,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期内推销一定数量的商品。但是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学生一般都是单独做营销业务, 没有体现团队合作、广告策划和分工协作等内容。因此, 对学生的锻炼是很有限的。营销人才不仅要学会上门推销, 更重要的要学会推销企划书的起草和编制。学会大型促销活动的策划和推动, 以及参与商业谈判等等。在这一方面我们高校做得都比较欠缺。实习中许多本应该由学生做的营销策划工作都是由老师来做的。一是学生不能胜任;二是教师对学生不信任, 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
二、营销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展望
我们在营销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中, 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1. 人才培养方案定位。
结合对用人单位的情况反馈情况, 以及本专业毕业生的质量跟踪情况, 我们对本专业人才培养作了以下定位: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面向金融企业客户经理、零售业一线管理、企业营销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 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 掌握市场营销、营销策划、客户特点、市场变化等知识, 具备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客户开发、产品销售、市场推广等技能, 能从事金融企业客户经理、零售服务业一线管理、企业客户开发和营销等工作的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2.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从总体上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订单课程和社会实践、实习与毕业设计。其中公共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和校本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1) 通识课程。所谓通识课程是旨在开发学生心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拓宽知识面的课程。通识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 着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学生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 可以认识和掌握不同学科的思路、方法和模式, 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结合实际, 我们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概论、基础、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经济数学、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和体育等课程。
(2) 校本课程。校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校为本的课程, 凸显学校特色, 满足本校学生需求。本校素以浙江省金融界的黄埔军校著称, “金融”是我们构建特色学校的关键词, 也是校本课程设置的着力点。为此, 我们给本专业的学生设置了校本课程的学习, 具体包括经济学基础、现代金融基础、会计基础、个人理财、点钞与反假货币技术和中文输入等课程。
(3) 专业课程。根据专业课程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我们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分类, 即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专业主干课是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该类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学习。在学习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 为大三年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设了专业拓展课程。
我们为本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实务、交流与沟通技巧训练、商务谈判、市场调研、推销技巧、营销策划技术、服务营销、管理学基础、网络营销、客户经理、零售管理、广告策划与创意、经济法等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销售管理、特许经营、门店现场管理、外贸基础、创业指导等课程。
(4) 订单课程。部分学生在大三进入订单班学习, 这部分学生无需进行上述提到的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 但需要订单课程的学习。订单课程需要根据学生所进入的订单单位而具体开设。该类课程的设置以订单单位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具体将由我院与订单单位合作设计。通常订单课程的开设涉及订单企业的行业背景介绍、订单企业岗位业务流程及标准操作系统、订单岗位职业资格考证、订单企业的企业文化、订单企业特殊知识能力要求。
订单班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进入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性工作, 开始有工资收入。实践了提前就业的基本设想。实习期满半年以后, 要求学生提交毕业论文, 并回校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5) 社会实践、实习与毕业设计。为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我们为本专业学生开设了一些实习课程, 主要包括明理实践、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的设计主要目标定位如下:明理实践旨在提升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 认知实习和专业旨在提升专业职业素质, 定岗实习旨在提升岗位职业素质, 毕业设计旨在提升职业能力。
3. 缩短了理论教学的时间, 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
本专业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占比50%以上。并且部分课程尝试进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且效果显著。比如《市场营销实务》、《营销策划技术》等课程采用了项目制教学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式。这些课程以项目为导向,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平时作业、业务操作、实训报告、实际业绩等方式的考核形成重要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依据。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创新精神, 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结合形成性评价, 构筑起完整的新型教学评价方式。
另外, 我们发现我院的订单单位对市场营销岗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主要面向客户经理、销售经理等岗位在我院组建订单班级。进入这些订单单位学习的学生将根据银行的需要安排职业客户经理的课程学习。目前, 我院的订单班除了银行订单班外, 还成立了苏宁订单班、邮政储蓄订单班、房地产订单班等。近些年来, 与我院建立订单关系的用人单位的营销人才数量需求越来越大, 从中我们也可看到营销专业学生将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我院订单单位开设的银行客户经理课程的内容如表 (见表2) 所示。
4. 鼓励学生创业和自主就业。
在学校学习期间有许多学生开网店和实体店, 还有的学生在企业兼职, 学校尽可能给予学生学习和考试时间上的便利。目前有的学生自从开网店以来, 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用自己赚的钱来支付, 不仅如此, 还有的学生开始给父母寄钱, 回报父母、支援弟弟妹妹读书等等。可见, 教学改革以后学生的工作能力提高了, 生存能力也提高了。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的对接。
5.
组织学生参加由企业发起的大型促销活动, 要求学生作出促销策划书和亲身经历促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在促销活动结束后写出3000字的工作总结或论文。
总之, 根据现代营销理论, 差异化营销的核心思想是“细分市场, 针对目标消费群进行定位, 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针对目标市场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品牌定位与传播, 赋予品牌独特的价值, 树立鲜明的形象, 建立品牌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核心竞争优势。”差异化营销的关键是积极寻找市场空白点 (营销人才的市场空白点就是熟悉行业特色工艺和业务) , 选择目标市场, 挖掘消费者尚未满足的个性化需求, 开发产品的新功能, 赋予品牌新的价值。差异化营销的依据, 是市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特性。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收入水平和不同的消费理念等, 从而决定了他们对产品品牌有不同的需求侧重,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进行差异化营销的原因。高校营销人才也是高校的产品, 人才市场也和其他产品市场一样, 也要针对用人单位群进行定位, 也要导入品牌树立形象目前我们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品牌在省内甚至国内都是著名的, 形象也已经树立起来了。我们的学生在银行和金融机构客户经理岗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一切都为营销人才的择业、就业和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我们坚持营销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是正确的。差异化营销不是某个营销层面、某种营销手段的创新, 而是产品、概念价值、形象、推广手段、促销方法等多方位、系统性的营销创新并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品牌在细分市场上的目标聚焦, 取得战略性的领先优势。
展望营销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的前景, 我们乐观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需求单位正在和我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和我们联系建立订单班的事宜, 我们在营销人才培养上已经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为各行各业培养出更多独具特色的营销人才。另外, 自主就业、创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毕业生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和客商, 我们培养的人才将遍天下。
三、结论
差异化营销, 也称差异性市场、差异性市场策略, 又叫差异性市场营销, 是指面对已经细分的市场, 企业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作为市场目标, 分别对每个子市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销售措施。企业根据子市场的特点, 分别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并予以实施。我校营销人才产品的差异化经营, 就是选择了金融、房地产、电器等几个重点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分别对金融、房地产、电器等子市场的用人需求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地对营销人才进行培训和教育, 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这种用营销理念指导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 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要继续关注省内外的人才市场, 争取更多的人才客户, 为我们的营销人才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王令芬.用营销理念创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1 (3)
[2] .任华敏.体验式教学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 2010 (3)
[3] .陆善兴等.高职营销专业“百元实训”项目教学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3)
[4] .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 孔令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概况 篇2
浙江外国语学院是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杭州西子湖畔。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800余人。设有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科学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开设英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30余个普通本专科专业。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贸易与旅游、中国语言与文化国际传播、课程与教学论、应用化学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设有省内第一家“拉美研究所”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国际商务语言与文化等14个研究所。
学校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已与美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土耳其、智利、墨西哥、哥斯达黎加、赤道几内亚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近20所高校或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各种形式的学生出国(境)项目达20余个。是浙江省优秀本科生出国交流项目院校和浙江省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生招收院校。
国际名校留学项目是浙江外国语学院利用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专门为拟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量身制定,开设的英语强化培训课程和相关学术与文化课程,帮助学生能够达到国外大学对于英语语言以及学习能力的要求,熟悉国外大学的授课方式与学习方法,为在国外大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学业基础。旨在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英语,学会用英语进行思考,适应英语国家大学授课方式以及师生交流方式等与留学相关的要求,从而具备在全球化时代跨语言、跨文化学习与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为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入学测试、留学方向以及留学意愿等因素,本项目将开设三个常规教学班:
美加名校托福/SAT精英班
威斯康辛大学留学定向班
英澳名校本科留学预备班
项目优势
1、中外名校强强合作,为学生留学美、英、加、澳提供原汁原味的预科课程及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估体系。
2、依托浙江外国语学院强大的中外教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质量有保障。
3、美国顶尖大学合作品牌,使项目具有可靠性、安全性和连续性。
4、留学就读专业选择广泛,国外院校250多个专业可供选择。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概况 篇3
因此, 在这一背景下特开展此次调查活动, 借助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数据和材料来更准确地掌握这些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发展状况。通过此次调查活动的开展, 对于学校而言, 有利于更好地反思高职人才培养的工作, 通过制定更有效措施和方法来改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状况, 特别是优秀学生。对于学生而言, 也能通过了解优秀学生的发展轨迹, 更好地激发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 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 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调研时间和对象
调研时间:2013年11月~2014年3月
调研对象:
(一) 问卷调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校“钻石”奖学金获得者 (2009级至2012级) 共106人。
(二) 现场访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校“钻石”奖学金获得者 (2011级和2012级) 共18人。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问卷共设计40个问题, 包含在校“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基本信息、性格、心理及情感方面状况、在校学习及参与活动方面状况、以及自我提升、职业规划和对学校评价等五个方面。访谈主要包括10个问题, 包括对教学工作及学生活动的评价, 对于大学生活的思考以及自身未来的发展等。
三基础数据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校“钻石”奖学金获得者 (2011级和2012级, 不含2013级) 共有64人, 向可联系到的64名在校学生发放问卷64份, 实际回收问卷62份, 回收率96.86%, 其中有效问卷为62份。已毕业的“钻石”奖学金获得者 (2009级和2010级) 共有77人, 向其中可联系到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51份, 实际回收问卷47份, 回收率为92.16%, 有效问卷为44份。对这前后共106份有效问卷采用了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处理。基本数据如下。
(一) 性别及省份分布情况
在本次受访者中, 男生共有19名, 占受访者总数17.9%, 女生共有87名, 占受访者总数82.1%。其中来自本省学生有51名, 外省学生有55名, 各占受访者总数48.1%和51.9%。
(二) 考生类别、生源类型及专业分布情况
在106位受访者中, 2009级学生有30名, 2010级学生有8名, 2011级学生有30名, 2012级学生有32名, 其中来自统招统考学生有92名, 占受访者总数86.8%, 单考单招学生有14名, 占受访者总数13.2%。文科生源有57名, 理科生源49名, 各占受访者总数53.8%和46.2%。这106名受访者在校所学专业共有10个, 基本涵盖了学校现有主要专业, 其中金融财会类学生最多, 共有88名学生, 占受访者总数83%, 并且金融类专业依旧是统招统考学生所选择的热门专业, 共有48名学生选择了金融管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两个专业, 占统招统考学生总数52.2%。
四“钻石”奖学金获得者表现优异的方面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 我们发现作为“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在进入大学甚至大学毕业之后依然有不少突出的亮点令人关注, 其优势保持一如既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习成绩优异、奖学金获得者众多
作为“钻石”奖学金的获得者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依旧突出。通过调查数据, 我们发现42.5%学生依旧保持遥遥领先, 共有45名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位于班级前十名。班级排名10至20名的学生共有31人, 占受访者总数29.1%。学习成绩是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综合测评的分数与学习成绩关系紧密。数据显示, 共有71名学生综合测评成绩位于班级前20名, 占受访者总数67%, 其中40名学生综合测评分数位于班级前十名, 占受访者总数37.7%, 31名学生综合测评分数位于10至20名, 占受访者总数29.2%。
众所周知, 奖学金的获得与否与学生大学期间的表现有着密切关系, 是评判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否优秀的重要衡量标准。调查数据显示, 作为“钻石”奖学金的获得者, 其中63名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自己努力仍然获得各类校内奖学金, 占受访者总数59.4%。在这63名学生中有14人次获得过一等奖学金, 有12人次获得过二等奖学金, 各有23人次获得过三等奖学金和素质拓展奖学金。19名学生获得了校外奖学金, 占受访者总数17.9%, 在这19名学生中有16人次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3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另外, 29名学生获得了学院各类外设奖学金, 占受访者总数27.4%。在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中, 有9人同时获得了校内奖学金和校外奖学金, 有5人同时获得了校内奖学金和外设奖学金, 更有7人同时获得了校内奖学金、校外奖学金和外设奖学金。
(二) 专业课程满意度高、各类技能证书多
“钻石”奖学金的获得者在对所学专业课程满意度调查上, 数据显示, 共有58名学生表示满意及很满意, 占受访者总数54.7%, 仅有4名学生表示不满意, 占受访者总数3.7%。对于在校期间考取各类证书, 有68名学生持积极态度, 参与各类考证活动, 占受访者总数62.3%。仅有8名学生表示自己不太积极参与考证活动, 占受访者总数7.5%。在英语等级考试中, 在受访者中有94名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了英语相关等级考试, 占受访者总数88.7%, 仅12名学生没有。在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数量统计上, 有19名学生获得了2本证书, 占受访者总数17.9%, 23名学生获得了3本证书, 占受访者总数21.7%, 19名学生获得4本证书, 占受访者总数17.9%, 更有5名学生获得了5本及以上证书。
(三) 担任学生干部比例高、社团活动参与积极
通过受访者数据显示, “钻石”奖学金获得者中有66人担任班级学生干部, 占受访者总数62.3%。44人担任系部学生干部, 占受访者总数41.5%。其中18人既担任班级学生干部又担任系部学生干部, 占受访者总数17%。还有9人担任院级学生干部, 占受访者总数8.5%, 其中4人既担任班级学生干部又担任院级学生干部, 更有2人同时担任班级、系部及院级学生干部。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 在受访者中有42名学生在校期间发展成为党员 (预备党员) , 占受访者总人数39.6%。
学生社团作为发展创造性思维, 激发自我积极性, 展现自身个性的学生自发组织, 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阵地和摇篮。数据显示, “钻石”奖学金获得者中共有96名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类学生社团活动, 占受访者总数90.6%。其中61名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及公益类社团活动, 占受访者总数57.5%。社交联谊类社团活动同样是学生参加的主要社团活动, 有35名学生选择, 占受访者总数33%。32名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 占受访者总数30.2%。文化艺术类和表演艺术类社团活动学生相对参加较少, 各占受访者总数25.5%和19.8%。
(四) 就业状况良好, 收入尚佳
通过抽样调查我们发现, 已毕业的“钻石”奖学金获得者现在都受雇于全职工作, 其中有20人从事银行柜员工作, 占受访者总数45.5%。8人从事文职工作, 占受访者总数18.2%。销售经纪工作与会计工作各有4人从事, 各占受访者总数9.1%。另有8人从事其他相关工作。关于收入方面, 有8人第一份工作月薪是3000至4000元, 占受访者总数18.2%, 有16人第一份工作月薪达到4000元以上, 占受访者总数36.4%, 另外20人第一份工作月薪在2500至3000元, 占受访者总数45.5%。数据说明, 大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毕业后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金融工作, 并且收入尚佳, 表现令人满意。
“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在上述方面呈现优异, 究其内在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自我认识清晰, 对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的目标明确。“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具有清晰的自我认识, 因此才能在充分了解自己性格特点及能力特长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数据显示,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22名学生表示对自己非常了解, 有49名学生表示比较了解, 共占受访者总数66.9%, 可见, 自我认识明晰是“钻石”奖学金获得者继续保持优秀的基本因素之一。
同时, 在此基础上, 在校期间明确学习目标, 可以让这些高考成绩优秀的学子在大学期间学会抵制那些令人分心的诱惑, 专心致志于自我学业及技能提升上, 避免不必要的分心, 良好地规划好自己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不断致力于实现更高的目标。
2自我管理能力突出, 具有良好的抗压及自控能力。“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在校期间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 合理计划、安排和调整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 充分利用校内一切有效资源, 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 作为“钻石”奖学金获得者也承受着比一般学生更大的压力, 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数据显示, 在学习成绩排名班级前十名的学生中有22名表示自己的压力大, 占受访者总数20.8%。周边竞争压力大, 一方面考验着“钻石”奖学金获得者自身抗压能力, 让其将压力转换为动力, 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另一方面也让“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努力去排除外界的干扰, 不断提升自控能力, 专心于自身的发展, 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3团队合作能力强, 能处理好大学期间的各种人际关系。“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和其他新生一样, 进入大学之后急需面对生活上的独立和自理, 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一人打理, 有效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等各种人际关系。数据显示, 那些优秀“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在校期间能积极参与到系部及学校组织的各项社团活动, 在各个方面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 挖掘自己的潜能, 努力增强自己的信心, 学会为人处世方面的技巧, 为自己今后毕业更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表现欠佳及原因分析
透过数据, 通过访谈, 我们也发现作为一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在进入大学之后发展并不如人意, 虽然刚进入大学时还有一定的优越感, 毕竟获得“钻石”奖学金是对其之前学习结果的一个肯定, 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获得, 但是经过一学年以后这种优越感就荡然无存了。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成绩已经不是唯一衡量的标准, 还是得靠自己不断努力, 全面发展才能在大学立足。
另外, 一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大学生活有很大的落差感, 当年进校之初想象得很美好, 怀着更多的憧憬, 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 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大学的竞争比初中和高中还要激烈, 不仅仅在学业上, 还有就业、学历, 等等, 因此有时就变得非常迷茫和不自信, 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去提高,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 自身综合素质弱
通过调查发现, 在受访者中有10名学生成绩位于班级30至40名, 占受访者总数9.4%, 更有6名学生成绩位于班级40名开外, 占受访者总数5.6%。该数据说明作为高考成绩优秀者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不甚理想。
综合测评数据能较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据显示, 在受访者中有12名同学综合测评位于班级30至40名, 占受访者总数11.3%, 还有7位同学位于班级40名开外, 占受访者总数6.6%, 可见, 一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在大学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发展并不顺畅,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二) 部分学生职业技能缺乏及参与社团活动率低
透过数据, 我们发现在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上, 仍然有12名学生至今未通过, 占受访者总数11.3%, 同时在职业考证方面, 有31名学生还未获得一本职业资格证书, 占受访者总数29.2%。同时, 数据也显示, 有10名学生在校期间未参加过任何一种社团活动, 占受访者总数9.4%。另外, 还有28名学生在校期间也未曾担任过任何学生干部, 占受访者总数26.4%。上述这些数据表明, 存在一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在校期间并不努力于自身学业上, 对于基本的职业技能方面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也不热心, 因此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 部分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楚, 自我状态满意度低
通过数据, 我们发现在校2011级和2012级学生中有17名学生表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不太清楚, 占62名在校受访者总数27.4%, 还有2名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同时, 对于自我状态满意度上, 在校2011级和2012级学生中有10名学生对自我状态表示不满意, 占62名在校受访者总数16.1%, 另外, 还有3名学生表示出很不满意自己在校状态。
在关于自己能力在学校期间是否得到发挥, 在校2011级和2012级学生中有43名学生认为自己能力部分得到了发挥, 占62名在校受访者总数69.4%, 除此以外, 还有8名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能力基本没有发挥, 占62名在校受访者总数12.9%。上述数据说明, 对于这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学校仍然需要予以关注。
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在上述方面表现欠佳,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 自我认识能力不足, 有些过于理想化。通过访谈, 我们发现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自我认识能力不足, 有些过于理想化。众所周知, 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令人向往, 然而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 一直接受高中严格管理的影响, 然而在进入大学之后, 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了较大的转变, 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也与以往大不相同, 因此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受到这诸多转变的影响, 一时间难以适应, 自我认识能力不足。虽然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但现实中自己能力还不足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这样他们自身心中想象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就存在着距离与矛盾, 进而导致他们对自己性格能力及特长的认识有所偏颇。
第二,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通过访谈, 我们发现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在校期间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 不太愿意也不会为自己设定目标, 更习惯于一切顺其自然, 得过且过, 在大学里随波逐流。另外一些学生学习动力也不足, 想学就学, 即使有目标, 也是一时心血来潮, 仅仅定位于期末考试成绩优秀上, 不会合理为自己制定长远的学习计划, 对于自己大学的学习没有清晰的目标与期待, 盲目从众。
第三, 自我约束力不足, 自控能力差。通过访谈, 我们发现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在大一开始时, 对自己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充满热情, 也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 同时也会为自己制定大学学习生活的计划。然而大学生活丰富, 课余时间相对充裕, 也不像高中时期被老师严格约束, 很多学生也就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松懈下来了, 课余时间沉迷于宿舍上网。数据显示, 在受访者中有64名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活动就是宿舍上网, 占受访者总数60.4%。在访谈中有位大二的女生这样说, “我开始的时候对自己是有目标的, 但是一旦到了去实施目标的时候心里就不断地去推迟, 时间一长, 也就没有什么目标了, 不知道自己在大学究竟要干什么了。”
第四, 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并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众所周知, 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之所以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除了源于自身努力外, 更在于高中阶段学校高压的管理模式, 尤其是高考准备期间, 家长和老师都高度重视其每时每刻的表现, 加上自身在这种高强度压力下所迸发出的拼搏动力, 故而能通过冲刺取得优异成绩。然而,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入大学后, 学校管理模式完全不同于高中阶段,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未像高中老师一样主动关心其成长, 加上外部考试压力的消失, 导致这部分“钻石”奖学金获得者一时间难以适应而无所适从。
六调查小结与反思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发现, 进入大学以后作为曾经高考成绩的优秀者其发展轨迹可谓多种多样, 既有一如既往地保持优秀, 在大学中如鱼得水、发展顺利, 也有一落千丈, 在大学中举步维艰, 更有在大学中默默无闻、普普通通。可见,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世事无常。其中影响学生良好成长的因素众多复杂且互相交叉影响, 所以无论是个人原因还是学校、社会等原因都会对其良好成长产生影响。众所周知, 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改变是由内而外发生的, 也就是说如果想让这些曾经优秀的学生更好更快地成人, 就必须使其内在的主观因素得以改变。对于学校而言, 学校需要整合构建外部环境与学生内在因素之间的对应联系桥梁, 通过外部环境因素的介入来培养、熏陶、教化、影响学生的内在品质、动机、行为等发生变化, 才能达到帮助其良好成长这一目的。为此,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 加强师生联系
高职院校应重视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更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调查显示,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学生更多愿意向朋友和同学倾述, 而不愿意向老师说明。可见, 学生的情感依赖主要是朋友、同学和父母等,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 教师对一个班级良好的班风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而良好的班风建设是促进学生之间良性影响的重要手段, 通过班级积极向上风气的建立, 必会对学生产生正能量的影响。因此, 高职院校应在学生工作中积极努力构建与学生沟通对话的平台, 多通过开展座谈会、深入寝室交谈等活动形式, 及时发现学生在大学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对之进行有效的心理及行为干预和教育, 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多予以关注和关心, 共同帮助学生健康良好的成长。
(二) 关注学生心理
高职院校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 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与有助于认识自己, 提升自身习惯及性格优势的活动。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步入成熟期的关键时刻, 良好自我认识、习惯及性格的形成在这个阶段显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持续关注学生心理状况,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措施来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例如创造更多条件让学生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活动, 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积极去思考“我来大学做什么”“我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我该怎样去适应社会”, 帮助他们在参加这些活动中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 获得一个理性的、客观准确全面的自我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奠定强大的心理基础。
(三) 做好因材施教工作
高职院校应尊重学生差异性, 重视个性化教育, 注重从学生需求出发, 多因势利导开展素质教育。众所周知, 如何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需求开展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活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成长的速度和效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各类社会实践和专业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形式上, 针对学生多开展诸如课外专项辅导、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素质能力提升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还可以不断深化学校固有的社会实践和专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形成良性互动与发展, 真正做到从学生需求出发, 因势利导提升学生素质能力。
(四) 加强环境育人
校园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置身其中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 同时它还是一个开放、包容兼收的地方。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充分考虑在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来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生活环境改善、社团组织管理等;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构建各种讨论与思辨的平台, 让学生能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学会判断和批判。同时还要对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种思潮、行为加强监管,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金江, 陈智鑫, 冯迪.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因素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3) .
[2]陈丽萍.试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基本因素[J].兰州学刊, 2004 (1) .
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定稿) 篇4
简 报
第 十三 期
金融学院分团委学生会
二○○七年四月
本期提要
▲ 学院动态
——丰富理财知识,洞察投资良机 ——金融学院举行2007届毕业生大会 ——金融学院举行建设银行专场招聘会 ——财务实战走进金融学院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金融学教授到我院开展学术讲座 ▲ 党建园地
——为打造金融人才的沃土奉献青春与智慧 ▲ 社团风采
——金融学院《视界》创刊晚会隆重举行 ▲ 学生之音
——乒乓赛场,谁与争锋 ▲ 简讯
学院动态
丰富理财知识 洞察投资良机
——金融学院举办财通证券专题讲座
4月10日晚,财通证券高级分析师王鹏及天地期货金融期货部经理王振伟两位专家来到金融学院,为同学们作了“股票交易与证券期货就业指导”专题讲座。两位专家的到来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讲座尚未开始,教室里已是座无虚席。
首先,王鹏老师就近期的股市行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于07年行情走势表示乐观。他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有关证券市场的一些基础知识,简洁而又风趣的讲演风格使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随后天地期货金融期货部王振伟经理为大家点评了近期的市场投资热点,并对证券期货就业作了具体指导,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本次讲座的开展,丰富了大家的投资理财知识,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听讲中对变幻莫测的证券市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活动的开展,也为金融学子们拨开了理论学习的迷雾,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好的把握和更深入的探讨。
金融学院举行2007届毕业生大会
4月17日,金融学院07届毕业生大会在学术交流中心一号报告厅隆重举行。金融学院副院长夏红芳教授,党总支副书记陈伟老师以及分团委书记张虹老师出席了本次大会。会议紧紧围绕毕业前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作了全面阐释,为本届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会上,陈书记向03级同学介绍了有关就业方面的指导,他建议同学们抓住机遇,找准定位,先就业后择业,切不可因期望过高而错失机会。同时,他还强调了在求职中的技巧问题,建议同学们合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获取招聘信息,在选择单位时要谨慎认真,排除招聘中虚假信息的侵扰。对于毕业前需要注意的问题,夏院长督促同学们尽早完成毕业论文及应修学分,防止后期的被动局面,以便顺利毕业并取得学土学位证书。结合学校的“两项计划”,张虹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到到西部去,到欠发达地区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久以后,03级同学们将告别母校走上社会,开启新的征程。金融学院定期召开毕业生大会,为同学们解决了毕业问题上的疑虑,确保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同时,学院还建立了良好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同学们争取更多就业机会,让他们扬帆人生的道路,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金融学院举行建设银行专场招聘会
4月18日上午,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在金融学院举行建行省分行专场招聘会。
据建行省分行负责人介绍,此次招聘是省分行继去年12月份第一次招聘之后进行的补招。省分行此次提供了客户经理、风险经理、计划财务等20多个岗位,招收包括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的毕业生。
随后,省分行负责人还为在场同学解答了疑问,并对他们进行了简单的面试。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趋于紧张。为了让同学们在竞争中有更大的机遇,金融学院也不遗余力地为同学们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他们减轻就业上的压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平台。
财务实战走进金融学院
——金融学院举办公司金融、财务实战讲座
4月25日下午,金融学院公司金融、财务实战讲座暨公司金融学会招新大会在学术交流中心二号报告厅成功举办。金融学院公司金融教研室朴哲范教授、陈勇教授,浙江中大房地产集团财务总监陈忠宝先生以及杭州商业银行下沙支行行长喻翼飞先生等嘉宾出席了本次大会。两位校友精彩的讲话赢得了到场同学的阵阵掌声。
首先,陈忠宝先生为同学们介绍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外贸出口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同时他还结合自已作为面试官的经验为同学们介绍了许多有用的面试技巧。凭借多年的从业经历,喻翼飞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进入工作后应当注意的事项,为同学们将来的顺利就业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丰富的实务内容使到场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吸引了许多对股市、债券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感兴趣的同学。
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学习金融实务知识的兴趣。学院今后将以学会为依托,继续举办案例研究、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同学们对公司金融知识的学习,提升大家动手分析公司金融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金融学教授到我院开展学术讲座
4月28日上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金融学教授石劲博士应邀来到金融学院,并开展了一场以“更具弹性的汇率体系下的一价定理”为主题的学术讲座。金融学院院长虞群娥教授出席并主持本次讲座。
石教授以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为背景,深入研究浮动汇率体制下的一价定理,并以此为例分析了中国B股及H股在中国汇率制度下的折价问题。运用丰富的模型,石教授还对国外股票溢价、中国外资股等方面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随后,同学们就我国人民银行不断调整利息等最新金融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石教授结合我国的外汇市场及汇率的表现,一一耐心地予以解答。
本次讲座旨在加强金融领域学术性交流,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讲座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对金融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他们对金融热点的关注和把握。
党建园地
为打造金融人才的沃土奉献青春与智慧
——金融学院第三次团代会、学代会顺利召开
4月17日下午,金融学院第三次团代会、学代会在学术交流中心第四报告厅隆重举行。金融学院党总支书记吴忠希教授,金融学院党总支副支书记陈伟老师,校团委副书记沈鑫泉老师、金融学院分团委书记张虹老师及各二级学院分团委书记出席了本次大会。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第二届分团委学生会工作报告》以及《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学生干部任免条例》,产生了金融学院第三届分团委、学生委员会委员,为我院团学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会由金融学院分团委书记张虹老师致开幕词,她向莅临大会的上级团委、学院党政领导、兄弟学院团学负责人、校学生会代表及各二级学院学生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金融学院党总支副支书记陈伟老师充分肯定了两年来我院团学工作的成就,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团学工作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立足创新,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挑战杯”竞赛为契机,努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积极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他希望金融学院分团委、学生会今后能继往开来,谱写崭新的一页。
校团委副书记沈鑫泉老师对我院团学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鼓励广大金融学子秉承优良的传统,以大会为起点开创团学工作新的局面。
随后,金融学院学生会主席张凌翼作第二届分团委、学生会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两年取得的成绩,总结了经验和不足,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展望。
本次大会是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大会的召开是金融学院团学工作中一个全新的里程碑。在学院党总支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学院团学工作必将秉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为打造培养金融人才的沃土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社团风采
金融学院《视界》创刊晚会隆重举行
经过精心的策划与筹办,由金融学院主办、金融学院邓小平理论研读会承办的首份理论期刊《视界》顺利出刊。4月3日晚,“弘扬邓论精神,谱写青春乐章”暨金融学院《视界》创刊晚会在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金融学院党总支书记吴忠希教授、副书记陈伟老师以及各二级学院分团委书记、政治辅导员出席了本次晚会。轻松愉快的气氛,简约大方的布置,将晚会衬托得格外清新与自然。
晚会尚未开始,会场里已是座无虚席。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一段精彩的健美操表演《青春旋律》拉开了本次晚会的序幕。热烈的气氛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无论是诙谐幽默的相声,还是柔美婉约的舞蹈;抑或是清新动人的诗朗诵,深情款款的歌曲演唱,每一个环节都闪烁着青春的光彩。穿插其中的颁奖与抽奖活动则将舞台上下融合在一起,整个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随后,《视界》创刊仪式将晚会推向了高潮。金融学院党总支书记吴忠希教授为大会致词。他指出,大学不仅是学习的阵地,也是学生探索未知的阵地,《视界》的创办则为广大学子开展理论交流提供了一个有力平台。结合浙财学子在理论研究上的骄人成绩,吴教授鼓励广大学子积极探索,获取新知。最后,吴教授宣布《视界》正式创刊,缤纷绚丽的礼花中,全体嘉宾共同举杯,庆祝《视界》圆满创刊。
晚会在金融学院邓研会的一曲《感恩的心》中落下帷幕。
“以全新的视角,去探索世界,获取新知。”这是《视界》的宗旨。《视界》的创办,不仅为广大学子展示团学成果、网聚时政热点及校园资讯、开展对外交流提供了一个有力平台。同时,也体现了金融学院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办学宗旨。它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理论研究的队伍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界、了解世界、改变世界;让广大学子在理论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与执着。
学生之音
乒乓赛场 谁与争锋
——金融学院乒乓球赛精彩上演
4月24日下午,金融学院乒乓球赛如期举行。众多乒乓好手齐聚一堂,在比赛中大显身手。赛场上精彩不断,高潮迭起,为喜爱运动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乒乓的盛宴。
比赛分为团体赛和个人赛两部分。在团体赛中,来自04、05、06各级的8支代表队进行了一番实力的较量,经过紧张激烈的小组循环赛后,两支球队脱颖而出。最终,06金融1班凭借齐力的合作,一举获得了团体赛的金牌,06金融工程,05金融1班分获第二、三名。在个人赛男子组的比赛中,老将陈哓哓力挫群雄,勇夺第一,凌季斌和倪佳伟分列二、三名。女子组竞争也十分激烈,06级新生钟银燕一路过关斩将,将金牌收如囊中,申屠双飞、陈麦迪则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
这次比赛的开展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团结拼搏、顽强奋斗的精神。它有利于丰富同学们的文娱生活,有助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同时,活动的开展也增进了同学们彼此的交流与沟通,让友谊与合作的精神挥洒在赛场上。
简讯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概况 篇5
目前,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以下简称浙金院) 招收的三校生, 采取的是一种独立性结构, 也就是中职学校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职业教育, 浙金院则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普遍手段择优招收录用中职毕业生。这种结构沿用了普通教育的传统模式, 在这一类型中, 中职教育学制为三年;高职教育学制同样有三年。由于中职与高职阶段的教学各自为政, 相互独立, 在衔接上势必存在着诸多问题。以会计专业为例, 发展中始终没有摆脱学科性课程结构的束缚, 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制约了会计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降低了整体办学效益。分析研究会计专业中职、高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 从实质上实现不同层次与阶段的会计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势在必行。
2 调研情况
2.1 调研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三校生的专业素质, 考查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课程结构衔接等现状, 进行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暨会计专业三校生专业素质调研”。本次调研通过考察浙金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开设、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等现状, 以求发现目前我校的这种中高职的独立性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此分析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促进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建立和形成中职与高职的理想会计课程衔接模式。
2.2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浙金院会计专业三校生。此次调研显示, 会计专业的三校生主要集中于浙江杭州、绍兴、宁波区域, 其他区域的生源较少。
2.3 调研方法与内容
此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对会计专业三校生在中职期间学习的文化、专业课知识、技能等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在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1份, 收回有效答卷149份;而访谈则着重于三校生进入高职后对中职开设课程内容结构及其实用性方面的调查分析。从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 对我们这次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3 调研分析
3.1 中职阶段的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3.1.1 中职阶段开设的基础课程情况 (表1)
3.1.2 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情况 (表2)
3.1.3 中职阶段开设的技能课程情况 (表3)
3.1.4 中职阶段开设的实践课程情况 (表4)
从以上图表可知, 中职阶段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思想品德课程;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主要技能课程为珠算、点钞、中文输入;主要的实践课程为财会模拟实习及用友财务软件操作。
3.2 中职阶段的证书获得情况
从在中职阶段获得的证书统计情况来看, 获得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的比例较高, 达到了90.57%,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有50.31%, 比例偏低。
3.3 中职阶段的教学方法情况分析
由图2可知, 中职阶段主要还是以采取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3.4 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3.4.1 高职阶段的希望提升的专业素质 (表7)
3.4.2 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素质类证书 (表8)
3.4.3 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表9)
4 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由以上的调查分析可知, 目前的会计专业的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和我校目前的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在课程衔接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课程设置不衔接
4.1.1 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
在学习文化基础课方面, 升入高职后的中职毕业生表现的比较困难, 在数学和外语两门课程上尤为突出。但是, 在高职专业课学习方面中职毕业生成绩较为理想, 没有体会到专业课学习的艰难, 有的甚至觉得专业课程很轻松。因此, 一方面中职院校需要对文化基础课程提高认识, 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奠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文化基础课, 在中、高职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 还是在教学要求上都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中职、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设置思想和原则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正是脱节现象的真实体现。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根据教学性质、教学任务, 结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导向, 设置对应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必要、够用”的原则安排、实施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作为高职教育在普通高专思维惯性的影响下, 结合高等教育的要求, 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安排文化基础课的学习。
4.1.2 中职、高职的专业理论课存在重复
专业理论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种, 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中、高职院校对这两类课程存在重复设置的现象。进行职业定位是中职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所以, 中职毕业生报考相应的高职只能根据自己的专业要求进行;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 使用的教材以高教和中专的专业课教材为主, 因此存在教材建设的滞后性。在中职和高职沟通不充分、不到位的前提下, 出现重复设置专业理论课的现象, 而且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4.1.3 技能重复培养
在高职阶段针对中职毕业生进行的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 应充分体现中高职培养对象的差异性。实际的培养结果在现实中不尽人意, 高职院校对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训练定位与普高生基本相同, 定位比较低, 导致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 实训项目与中职院校基本无差异, 训练培训重复现象普遍存在。
4.1.4 其他课程的衔接不对称
除了上述三大类课程外, 中职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 尤其是在“宽基础、活模块”的指导下, 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开设了诸如美育、环保、人口、资源、法制和创业指导等特色课程。因此, 不同地区的中职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又各具特点。而高职相对于中职的多样化的特点则显得比较单一, 出现衔接的不对称性。对于采用独立性学制结构的高职院校 (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来说, 学生生源比较广, 差异性比较大, 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并且各区域的生源又来源于不同的中职, 其中教学的差异性更大。比如杭州区域的46个生源分别来源于8所不同的学校, 这些学校的开设的其他课程各具特色, 具有很大差异。
4.2 培养目标不衔接
确立和完善中职、高职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并进行准确定位是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在培养目标之间, 我国会计职业教育的中、高职教育中没有依存性。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相互彼此独立, 培养的技能型的人才出现了断层, 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和沟通:中职教育侧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不符合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的要求, 进而使学生进入高职后难适应高职教育的学习生活。
4.3 教学模式不衔接
我院基本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学生中只有59.12%的在中职阶段接受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接近75.47%的学生接受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 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中断的现象。
5 建议及结论
5.1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 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对课程结构进行衔接。
因为:中职是高职的基础, 时刻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 为高职教育奠定基础, 确定从中职到高职的实现途径, 以职业技能为基础, 综合能力为核心, 以提高就业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办学原则, 进而实现科学合理的衔接。在不断夯实中职教育的基础上, 使高职教育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升学生以知识、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 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体系, 提高办学质量, 促进职教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5.2 建立统一的中职会计专业、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独立性结构下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进而确定教学内容。中职和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进而导致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教学内容出现重复现象。造成中高职教学资源的浪费, 学生学习时间的荒废,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以及其他学校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 参与到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来, 研究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和技能要求, 根据不同的需求, 确定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修订和完善课程体系, 进而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衔接:根据培养对象差异性, 结合培养内容, 设置相应的课程结构。对于中职阶的学生来说, 课程设置强调理论基础, 注重实际应用, 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 课程设置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创新, 在工作情景中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课程内容衔接:中高职院校之间加强合作, 通过制定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划, 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中职、高职重复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的现象, 不断拓展和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确保各课程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中、高职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基础课的融合, 从而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 中职阶段主要注重素质教育, 高职阶段主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按阶段、分时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 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 分别获得从业资格证书, 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5.3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在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方面, 中、高职教育存在许多的共同的特性, 比如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等。根据行业需求和规范, 分别确定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5.4注重教学模式的衔接。
中职和高职, 在培养模式上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操作性、实践性。例如突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的毕业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等, 都是共性特点, 哪个阶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 (以下简称中职) 与高等职业教育 (以下简称高职) 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会计专业中高职的一体化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 而是两个系统的相互兼容、彼此适配。本文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通过对招收的中职生进行调研, 从而分析目前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结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相关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浙江金融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5) .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5) .
[3]严雪怡.论中职与高职学制的有效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 .
[4]叶小明.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4 (7) .
[5]刘启娴.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J].教育研究, 2001 (2) .
[6]冯玉珠.烹饪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构想[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3 (2) .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概况 篇6
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也经历了高速扩展时期, 但2005年后招生增长率逐步下降到了5%左右并保持基本稳定。 (1) 在此背景下, 随着研究生导师数量的逐年增多, 研究生导师管理及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以浙江大学医学院为例, 2011年以前, 由于导师遴选制度中缺乏有效的导师退出机制, 导师队伍日益臃肿庞大, 导师队伍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各学科研究生名额分配矛盾日益尖锐等问题不断凸显。
2011年起, 浙江大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正式启用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确认取代以往的导师资格遴选工作, 通过导师每年申请, 学院审核确认的方式, 筛选符合次年招生条件的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积极响应学校政策, 四年来, 在贯彻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 提高导师质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1 工作特色
1.1 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导师类别、招生类型及导师来源, 确定不同的审核标准及程序
1.1.1 初次申请与再次申请区别审核
教师初次申请研究生招生资格有三种途径:学校当年人事职称评定同步认定;学校当年人才引进直接确认;学院研究生科审核认定。前两种途径都由学校直接根据人事职称及引进人才类型直接认定招生资格, 人数较少。第三种途径是审核工作的重点, 严格参照浙江大学医学院当年人事最新拟定的教授 (博导) 或副教授 (硕导) 任职条件进行审核。因是初次考察其能否具备指导研究生的资格, 我们不仅考核申请人的科研论文、科研项目, 教学工作、学历、获奖、专利、著作等学术科研指标, 还需对其教学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等综合素质指标进行严格审查, 杜绝个别品行不良的教师进入到研究生导师队伍。
对于现有导师队伍再次申请次年招生资格的, 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主要对关键条件——课题与科研经费进行审核。《浙江大学医学院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导师近五年内必须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或学术论文达不到相关学科定量标准的导师暂停次年招生资格, 直至承担符合标准的课题, 发表合格的论文后恢复招生。
1.1.2 不同学科标准不同
学院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校学科建设的需求, 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 对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护理学的研究生导师资格在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等方面制定不同的审核标准。
比如, 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学专业以科学研究为主, 主要培养科学型研究生, 相比临床学科, 这些学科的导师大部分不参与临床工作, 可把大量精力及时间投入学术研究, 取得的科研成果相对丰硕。因此, 对其科研论文影响因子及科研课题的要求比临床医学稍高。而对于如护理学、中西医结合等个别需要扶植的学科, 则应适当放宽导师资格标准, 以跟上国内学科发展的步伐。
1.1.3 不同人才类型分别对待
为保障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 学院对部分杰出专家及科研业绩特别突出人才实行近5年原定招生资格免审通过的政策。免审范围包括:院士、国家千人 (含青年千人) 、省特专、长江特聘、杰青、优青、求是特聘、求是青年等;同时, 对学校人事直接确认招生资格的优秀引进人才也实行5年免审。
另外, 对部分科研成绩特别优秀的青年教师, 建立审核绿色通道, 放宽职称限制。如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优秀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等副高职务者, 或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优秀讲师、助理研究员、主治医师等中级职务者, 若其科研成绩突出, 达到学院相应要求, 便可分别获得博士或硕士招生资格。此通道为科研教学能力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参与指导研究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保持医学院导师队伍的年轻活力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1.1.4 不同招生类型标准不同
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类型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 培养方式自然不同, 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也会不一样。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招生类型除护理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这三个专业目前只有学术学位, 其它所有临床学科均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在招生资格审核中, 学院充分考虑两种学位类型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导师要求, 对招收这两种类型学生的导师, 设定了不同的审核标准。由于专业型研究生需要一定时间的临床轮转, 要求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 以及能提供研究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因此对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师, 科研要求相应降低。
1.2 鼓励学科交叉, 允许导师跨、转学科申请招生资格
对于已具博士招生资格的导师, 学院允许跨学科申请招收指导博士生, 但目前仅限在2个一级学科申请 (包括其所在学科) , 对于个别科研项目涉及面广, 科研业绩突出的导师, 学院会适当放宽其跨学科的范围和数量。另外, 已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导师, 学院并不会死板地限定其研究领域, 所有导师均可根据研究兴趣和科研发展情况提出转学科申请, 只要经所转学科、学院审批, 达到该学科导师标准, 即可在所转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这两个举措对推进学科交叉, 提高导师及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从获得导师资格到导师学校, 确保导师岗前培训
导师培训是加强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更好地提高培训质量, 我们要求医学院所有新增导师必须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研究生导师培训会, 培训通过后, 才算真正通过招生资格审核。导师培训由学校具有丰富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导师和管理者作专题报告, 传授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方法和学校的政策, 帮助新增导师尽快了解研究生指导工作, 为其日后的导师生涯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学院计划从2015年起另外开展医学院自己的导师学校, 结合医学院学科特色和研究生培养特点, 对新老导师进行分类培训, 传授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临床学习及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生导师指导技能。
2 工作成效
2.1 打破导师“终身制”, 缓解招生名额分配矛盾
在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开展以前, 导师“终身制”普遍存在, 大部分教师一旦成为研究生导师, 便可高枕无忧, 每年享有招生资格。随着导师人数逐年增加, 招生名额却相对稳定, 便无法避免“僧多粥少”的现象。由此, 学科之间, 导师之间, 为了争夺有限的招生名额, 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影响了学院科研环境的和谐, 为学院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同时, 在名额争夺战中, 往往是大部分资格老, 路子广的导师取得胜利, 一部分导师尤其是青年导师, 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 加剧了导师队伍的两极分化, 影响了整个学院的科研发展和人才平衡。
随着招生资格审核工作的开展, 明确规定导师申请招生资格需达到指定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标准, 筛除部分不具科研活力的导师和因年龄、经费等问题不再适于指导研究生的终身教授或名誉教授, 精简研究生导师队伍, 消除了导师队伍一直存在的“虚胖”问题。
2.2 保持导师队伍科研活力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 同时, 研究生也是辅助导师开展科学研究, 推动导师科研水平发展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可以说, 再优秀的导师, 若长期招不到研究生, 在科研的道路上便会举步维艰, 孤立无援。合适的课题、充足的科研经费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条件, 这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共识。 (2) 我们在招生资格审核工作中对于导师的科研成果设定严格标准, 导师们为了招到学生, 更为了招到优秀的学生, 便不能安于现状, 必须消除惰性, 不断创新, 不断努力, 争取更好的项目, 发表更好的文章。
另外, 同大部分高校一样, 浙江大学医学院也实行导师项目资助制。导师资助标准为: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500元/月, 中期考核后800元/月;硕士研究生:统招硕士250元/月, 推免硕士350元/月。导师资助体系的推行, 也要求导师必须要有科研项目和基金, 才能带动研究生培养的健康发展, 这也促使导师潜心科研, 不断完善, 申请好的项目, 如此才有助于科研发展的良性循环。
3 结语
通过四年来的工作和探索, 浙江大学医学院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 同时在导师培训机制、退出机制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 我们目前还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导师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 对于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 激励导师的创新精神, 调动导师更主动的投入到研究生指导工作中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 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今后, 我们将继续优化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 完善导师培训体系;致力于探索一套合理的导师评价体系, 强化教师指导能力、培养质量评价;实现导师在岗期间的动态管理, 从而建立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 达到促进导师个体发展和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的。
注释
11 邹志强.高校内涵建设背景下导师遴选与管理制度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0) .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概况】推荐阅读: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专业08-20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11-24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招聘10-18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08-02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11-20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08-13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工1班管理制度07-30
浙江省江山市农业概况10-24
【浙江科技学院排名】浙江科技学院特色专业-浙江科技学院录取分数线05-13
浙江浙江大学医学院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