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金融专业(共9篇)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专业 篇1
西方经济学2002——2009
金融学基础(联考)2002——2009(2002——2007有答案)
(七)金融学(▲)
本硕士点设在金融学院。
金融学是浙江省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是浙江工商大学重点优势专业之一,也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师资力量强,学科梯队结构合理,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多位导师曾长期在国外访问研究,具有国际学术联系。近五年来已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40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国内重要学术刊物100多篇。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以及一批企业和学会课题,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好评。本硕士点有各类专业图书6万余册,其中外文专业书刊2千余册,订有中文和英文方面的主要专业期刊,并建立省部共建的现代金融实验室,可获取全球金融即时信息,多门课程实现通用软件支持的工程化教学,强大的软件和数据库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硕士点有以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1.货币银行学:本方向主要研究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农村金融与民间金融、金融体制改革,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制度与金融监管,创业投资理论等。
2.国际金融:本方向主要研究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国际投资和国际货币体系等。
3.资本市场:本方向主要研究投资组合理论,证券和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债券投融资理论、公司治理结构、公司金融等。
4、保险学:本方向主要研究保险理论与实务,保险市场调研与分析,保险精算与风险管理等。
5.金融工程:本方向主要研究金融工程理论、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产品定价,金融风险度量与风险管理,资产组合设计等。
学生就业去向:
金融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的择业面较宽,主要面向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等众多用人单位。本硕士点与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设有多种奖学金,学生就业前景良好。我院的毕业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一次就业率达到100%。已毕业的学生中,有1/2在金融机构工作,1/4在政府部门工作,另1/4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工作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专业 篇2
开幕式由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院长许永斌教授主持,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钱天国致欢迎词,中国会计学会学术部主任喻灵、浙江省会计学会副会长蒋振成、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雄胜分别致辞。
3日上午,主题报告围绕“中国情境下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展开,由南京审计大学时现教授、中山大学林斌教授主持。北京工商大学杨有红教授以“内控建设的中国难题与国际借鉴”为题,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企业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暨南大学丁友刚教授以“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心得与体会”为题,回顾了高校和组织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史,借助暨南大学和其他高校的现实数据,分析了如何在高校内控建设中提升制度的透明性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南京大学博士生张萍以“本土情境下内部控制模式的探索”为题,介绍了明朝时期龙江造船厂内部控制的历史实践,探索了适应中国国情和民情的内部控制模式。海亮集团内控审计总监傅怀全以“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特色”为题,以大量鲜活的实践案例阐述了民企内控特点,表达了对民营企业内控的定位和未来发展的看法,提出了提高民企内控质量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建议。
3日下午,会议分为“内部控制教材建设”和“论文报告”两个分会场。内部控制教材建设分会场由杨雄胜教授主持,围绕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内部控制标准化教材》开展主题报告和讨论。中山大学林斌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张宜霞副教授分别就《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评价》两本教材的架构和写作思路进行了报告,与会专家就教材的定位、体例、内容、出版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论文报告分会场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清刚教授和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经理董圆主持。经专家评审,最终从征文中选取了8篇论文提交会议报告与讨论。报告论文的主题涵盖了大型企业内控流程的设计、咨询界内控评估通用模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改革的启示和内部控制实证研究等话题,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专业 篇3
1911年,创建杭州中等商业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培养商业专门人才的学校之一。
198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杭州商学院。
2004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
7大学科: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史学。
3个博士学科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7个硕士点、47个本科专业。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
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
浙江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统计学、企业管理学;
浙江省省级重中之重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
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统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数量经济学、旅游管理;
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研究生、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23700余人。学校占地面积1942亩,分为下沙校区和教工路校区。
2008年面向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收新生6100人(含独立学院),其中在浙江省有21个专业列入重点批招生;省外有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列入重点批招生。
浙江工商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和广东省珠海市人民政府,在珠海市唐家湾人才辈出的凤凰山、将军岭下,在青山绿水之间,共同挥镐,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第一块基石。
六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广东省、珠海市和北京师范大学母校的全力支持下,以最优秀的人才,以创业者无限的青春、智慧和汗水,初步建成了这座可容纳近两万在校生,拥有5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体育馆、学生宿舍及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金的现代化新型大学。
年轻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作为独立学院,秉承北京师范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依托其优质学科资源,着眼于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厚人文、科学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型普通本科专门人才。目前,学校设有文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不动产学院、特许经营学院、物流学院、法律与行政学院、国际传媒设计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国际金融学院以及应用数学系等十余所院系,开设36个本科专业以及若干国际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生源遍及全国二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的新生全部来自各省普通本科二批。至2007学年,本科生在校已达17000余人。目前,学校有教职工近10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达3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20多人,具有硕士學位者300余人。
浙江工商大学 篇4
一、WTO问题研究1.WTO多哈回合谈判的难点及出路 2.WTO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3.WTO与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变化 4.WTO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5.WTO与贸易保护 6.WTO相关案例研究 7.WTO政策效果研究 8.WTO的保障措施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9.如何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二、跨国公司问题研究1.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趋势探讨 2.跨国公司与中国制造业基地 3.跨国公司的东道国战略管理问题 4.5.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问题6.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成长与重构 7.跨国公司的生产外包战略 8.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
9.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影
响
10.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1.跨国战略联盟发展的新趋势分析
三、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
1.我国企业走出去问题研究 2.浙江省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3.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案例分析 4.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5.流通产业的国际化经营问题 6.普惠制的利用问题 7.中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研究 8.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 9.外贸企业管理
10.浙江“三资”企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11.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困
境及对策分析
12.外贸企业如何应对外汇风险 13.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策略研究
四、中国外贸的现实问题研究1.如何应对反补贴 2.我国应对反倾销问题 3.我国外贸应对技术壁垒问题
4.我国的出口退税改革问题
5.我国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 6.我国外贸有效竞争体系的建设问题 7.我国外贸政策的未来取向问题 8.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9.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10.经济特区发展问题研究 11.我国外贸体制改革问题
12.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13.我国出口商品市场多元化问题研究 14.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问题研究
15.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摩擦问题研究 16.SA8000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7.中美贸易摩擦分析
五、浙江对外经济与贸易问题研究 1.浙江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2.浙江农产品贸易战略的选择
3.浙江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策分析 4.浙江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势与对策研究 5.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浙江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7.浙江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8.浙江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及前景分析 9.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研究 10.浙江进口贸易的发展前景分析
11.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增长贡献的实
证研究
六、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 1.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2.试析我国引进FDI中的技术外溢效应 3.我国引进FDI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4.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5.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
6.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策略分析 7.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战略研究 8.我国利用外资的效应分析
9.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研究
10.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战略研究
11.新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 12.我国出口鼓励政策机制探讨
13.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14.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未来取向研究 15.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16.新型工业化与中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选择
17.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取向
18.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分析 19.我国服装出口的竞争优势问题研究 20.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对华投资战略分析
21.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面临的机遇和困境
22.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
23.开放和收入差距的研究
七、贸易政策问题研究1.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 2.战略贸易问题研究
3.对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理论政策的研究 4.布什政府的贸易政策效果评析 5.21世纪全球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6.贸易政策的经济效果研究 7.亚洲贸易政策的改革
8.新兴工业化国家贸易政策研究
八、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1.我国建立两岸三地自由贸易区的利弊分析
2.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互补性分析 3.海峡两岸产业与经贸的比较研究
4.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与模式研究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益协调机制分析
6.“10+3”框架下的中日韩经济合作问题研究
7.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前景 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贸易利益
分析
九、世界经济问题
1.国际储备管理问题研究 2.东亚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3.欧盟的对外贸易问题 4.环保与经济发展
5.技术贸易的理论与实践 6.世界能源问题研究 7.欧盟农业政策的改革 8.亚洲经济一体化问题 9.欧洲经济一体化问题
十、国际贸易实务问题研究 1.国际贸易中风险的防范
2.国际买卖合同中的欺诈与防范 3.论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4.信用证的结算风险及防范 5.我国现行外贸代理制度评析 6.如何看待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影响
7.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加快发展国际保理的探讨
8.国际贸易中的结算方式风险比较 9.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研究
备注:除以上选题外,学生可自选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题目。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专业 篇5
2017年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指导和学院党政直接领导下,坚持以“提升学生抱负”为目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围绕“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开展工作。在学校TREES学工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厚植学院“CEO”人才培养目标和文化,拓宽思路,开展富有学院特色的思想教育活动,努力开创我院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传承与创新,扎实有效地开展富有我院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将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向深入。及时领会与贯彻全国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工作,通过组织报告会、主题班会等,以多种形式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持续深入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我的中国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加强互联网思政工作的阵地建设,运用好新媒体等工具做好工作布置、信息传递、教育引领等工作,做好学生思想状况的研判,牢牢把握好意识形态这道关,传递各类正能量。
3.继续巩固和加强“文明寝室”的建设,扎实做好“寝室之友”及教师党员干部三联系工作,设计并布置好所划归寝室楼的楼宇文化,推动楼宇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4.继续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并完善班主任制度、学长辅导计划,在制度上设计进一步营造师生科技创新创业的氛围等。
5.进一步推进学生党建工作,不断规范学生入党考察等程序。做好支部书记的业务指导及培训工作,强化支部“一部一品”项目,建立优秀的支部服务品牌;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推行学生党员述责评议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办好每学期一期的党校培训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
6.立足班团集体建设,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继续推进各类团日活动,打造“一团一品”,做好“五四红旗”团支部的评选推荐工作;做好班级学风特优班的申报及评审工作;引导好各班级的集体活动。
7.不断探索推动学风建设、特色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继续坚持低年级学生实行早读早锻炼考勤制度,继续实施学生课堂情况登记制度和课堂无手机制度,做好优良学风班的评估;通过挖掘优秀校友、学长的突出事例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提升能力;通过发现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个性化人才。
8.加强各类学生组织的管理与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建设好“CEO孵化园”文化校园项目为目标,以各类学生组织为平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功能,不断发挥团委、学生会、社团组织一体两环的重要引领作用,打造具有商科特色、管理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继续保持学院在相关项目中的优势,争取在部分项目中取得新的突破。
9.进一步加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集中优势、结合专业,突出主题,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的效果;发动研究生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利用假期或节假日对部分困难学生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工作。
10.针对2017年新高考招生实施第一年的情况,要积极思考,采取措施做好招生宣传的准备,适时抓住机会进入中学进行宣传,相关工作要有前瞻性的考虑与准备。
11.推行工商管理学院义务工作制度,将党员志愿服务纳入义务工作制度中,实现学院对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群众以及各类学生干部的培养与学院各项基础工作合理对接,既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又优化学院的管理模式。
二、夯实工作基础,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与服务水平。
1.继续加强各类管理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团学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根据以往制订的各类管理制度,结合现时工作需要以及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予以总结并修正,修改、完善落实我院学生工作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指导手册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2.进一步加强学生各类信息的管理,继续完善各类预防机制,切实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强调落实学院的各类值班制度、例会交流制度;健全并及时更新各类学生信息库的建设,做好“三困”学生的台帐记录并及时分析对策;加强各级信息员队伍的有关要求并指导其开展有关工作;落实好学校的各类应急防范机制。
3.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规范标准和流程,认真组织好各级学生的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确保各项工作的完成。
4.健全学院内部困难学生的评定及各类补助的发放办法;拓宽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并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培训与考核,以达到助困、锻炼、育人的功效;协助做好学生的助学贷款工作。
5. 扎实有效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确保完成学校下达的就业指标,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满意度,深入细致地做好毕业生离校一系列工作。做好2013级学生的考研调剂服务工作,对2014级学生要提前介入,引导更多地学生加入考研队伍,实现高质量就业。
6.进一步做好交换生的服务与指导工作;做好校友通讯录的整理工作,开辟毕业近几年的校友的日常联系沟通机制。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根据《中共浙江工商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及发展形势,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的选聘、培养、发展、管理、考核等机制,全力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1.做好辅导员的考评工作,推荐参评2016优秀辅导员。做好各级班主任的指导与考核工作。
2.结合学校拟开展的辅导员分类管理与培养的思路,加强我院原有各辅导员专业研究团队的指导;搭建各类学习交流平台,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校有关思政课题及其他更高层次科研课题;普及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组织部分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相关方面的培训。
3. 创造条件,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外出调研学习,不断拓宽视野。组织辅导员轮流外出参加主题交流学习,与兄弟学院加强联系与沟通,充分借鉴他院在学风建设、学生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在内部形成学习与传达的机制。
4.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业务指导,并不断强化工作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规范并完善各类工作的流程及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营造辅导员良好的工作氛围。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专业 篇6
目前,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以下简称浙金院) 招收的三校生, 采取的是一种独立性结构, 也就是中职学校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职业教育, 浙金院则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普遍手段择优招收录用中职毕业生。这种结构沿用了普通教育的传统模式, 在这一类型中, 中职教育学制为三年;高职教育学制同样有三年。由于中职与高职阶段的教学各自为政, 相互独立, 在衔接上势必存在着诸多问题。以会计专业为例, 发展中始终没有摆脱学科性课程结构的束缚, 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制约了会计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降低了整体办学效益。分析研究会计专业中职、高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 从实质上实现不同层次与阶段的会计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势在必行。
2 调研情况
2.1 调研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三校生的专业素质, 考查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课程结构衔接等现状, 进行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暨会计专业三校生专业素质调研”。本次调研通过考察浙金院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开设、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等现状, 以求发现目前我校的这种中高职的独立性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此分析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促进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建立和形成中职与高职的理想会计课程衔接模式。
2.2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浙金院会计专业三校生。此次调研显示, 会计专业的三校生主要集中于浙江杭州、绍兴、宁波区域, 其他区域的生源较少。
2.3 调研方法与内容
此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对会计专业三校生在中职期间学习的文化、专业课知识、技能等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对在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1份, 收回有效答卷149份;而访谈则着重于三校生进入高职后对中职开设课程内容结构及其实用性方面的调查分析。从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 对我们这次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3 调研分析
3.1 中职阶段的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3.1.1 中职阶段开设的基础课程情况 (表1)
3.1.2 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情况 (表2)
3.1.3 中职阶段开设的技能课程情况 (表3)
3.1.4 中职阶段开设的实践课程情况 (表4)
从以上图表可知, 中职阶段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思想品德课程;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主要技能课程为珠算、点钞、中文输入;主要的实践课程为财会模拟实习及用友财务软件操作。
3.2 中职阶段的证书获得情况
从在中职阶段获得的证书统计情况来看, 获得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的比例较高, 达到了90.57%,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有50.31%, 比例偏低。
3.3 中职阶段的教学方法情况分析
由图2可知, 中职阶段主要还是以采取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3.4 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3.4.1 高职阶段的希望提升的专业素质 (表7)
3.4.2 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素质类证书 (表8)
3.4.3 高职阶段希望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表9)
4 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由以上的调查分析可知, 目前的会计专业的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和我校目前的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在课程衔接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课程设置不衔接
4.1.1 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
在学习文化基础课方面, 升入高职后的中职毕业生表现的比较困难, 在数学和外语两门课程上尤为突出。但是, 在高职专业课学习方面中职毕业生成绩较为理想, 没有体会到专业课学习的艰难, 有的甚至觉得专业课程很轻松。因此, 一方面中职院校需要对文化基础课程提高认识, 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奠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文化基础课, 在中、高职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 还是在教学要求上都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中职、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设置思想和原则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正是脱节现象的真实体现。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根据教学性质、教学任务, 结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导向, 设置对应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必要、够用”的原则安排、实施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作为高职教育在普通高专思维惯性的影响下, 结合高等教育的要求, 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安排文化基础课的学习。
4.1.2 中职、高职的专业理论课存在重复
专业理论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种, 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中、高职院校对这两类课程存在重复设置的现象。进行职业定位是中职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所以, 中职毕业生报考相应的高职只能根据自己的专业要求进行;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 使用的教材以高教和中专的专业课教材为主, 因此存在教材建设的滞后性。在中职和高职沟通不充分、不到位的前提下, 出现重复设置专业理论课的现象, 而且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4.1.3 技能重复培养
在高职阶段针对中职毕业生进行的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 应充分体现中高职培养对象的差异性。实际的培养结果在现实中不尽人意, 高职院校对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训练定位与普高生基本相同, 定位比较低, 导致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 实训项目与中职院校基本无差异, 训练培训重复现象普遍存在。
4.1.4 其他课程的衔接不对称
除了上述三大类课程外, 中职为了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 尤其是在“宽基础、活模块”的指导下, 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开设了诸如美育、环保、人口、资源、法制和创业指导等特色课程。因此, 不同地区的中职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又各具特点。而高职相对于中职的多样化的特点则显得比较单一, 出现衔接的不对称性。对于采用独立性学制结构的高职院校 (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来说, 学生生源比较广, 差异性比较大, 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并且各区域的生源又来源于不同的中职, 其中教学的差异性更大。比如杭州区域的46个生源分别来源于8所不同的学校, 这些学校的开设的其他课程各具特色, 具有很大差异。
4.2 培养目标不衔接
确立和完善中职、高职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并进行准确定位是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在培养目标之间, 我国会计职业教育的中、高职教育中没有依存性。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相互彼此独立, 培养的技能型的人才出现了断层, 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和沟通:中职教育侧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不符合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的要求, 进而使学生进入高职后难适应高职教育的学习生活。
4.3 教学模式不衔接
我院基本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学生中只有59.12%的在中职阶段接受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接近75.47%的学生接受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 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中断的现象。
5 建议及结论
5.1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 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对课程结构进行衔接。
因为:中职是高职的基础, 时刻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 为高职教育奠定基础, 确定从中职到高职的实现途径, 以职业技能为基础, 综合能力为核心, 以提高就业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办学原则, 进而实现科学合理的衔接。在不断夯实中职教育的基础上, 使高职教育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升学生以知识、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 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体系, 提高办学质量, 促进职教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5.2 建立统一的中职会计专业、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独立性结构下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进而确定教学内容。中职和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进而导致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教学内容出现重复现象。造成中高职教学资源的浪费, 学生学习时间的荒废,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以及其他学校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 参与到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来, 研究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和技能要求, 根据不同的需求, 确定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修订和完善课程体系, 进而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衔接:根据培养对象差异性, 结合培养内容, 设置相应的课程结构。对于中职阶的学生来说, 课程设置强调理论基础, 注重实际应用, 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 课程设置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创新, 在工作情景中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课程内容衔接:中高职院校之间加强合作, 通过制定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划, 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中职、高职重复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的现象, 不断拓展和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确保各课程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中、高职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基础课的融合, 从而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 中职阶段主要注重素质教育, 高职阶段主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资格证书衔接:按阶段、分时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 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 分别获得从业资格证书, 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5.3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
在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方面, 中、高职教育存在许多的共同的特性, 比如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等。根据行业需求和规范, 分别确定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5.4注重教学模式的衔接。
中职和高职, 在培养模式上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操作性、实践性。例如突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的毕业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等, 都是共性特点, 哪个阶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 (以下简称中职) 与高等职业教育 (以下简称高职) 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会计专业中高职的一体化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 而是两个系统的相互兼容、彼此适配。本文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通过对招收的中职生进行调研, 从而分析目前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结构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相关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衔接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浙江金融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5) .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5) .
[3]严雪怡.论中职与高职学制的有效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 .
[4]叶小明.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4 (7) .
[5]刘启娴.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J].教育研究, 2001 (2) .
[6]冯玉珠.烹饪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构想[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3 (2) .
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篇7
一、浙江工商大学学校概况
发展沿革
1911年,创建杭州中等商业学堂。章乃器、骆耕漠等是我校的著名校友。
198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杭州商学院,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
学院设置
工商管理学院、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杭州商学院、章乃器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人民武装学院。
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8大学科: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法学、理学、历史学、哲学。
1个省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
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
4个浙江省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统计学、企业管理学、金融学、诉讼法学。
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
8个省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统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数量经济学、旅游管理。
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学校设有:出版社,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在我国南方设立的唯一海外日本学研究重点基地,浙江省唯一的鲍莫尔创新研究中心,浙江省唯一的全球金融保险业(LOMA、CPCU)教育考试中心,浙江省省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国外考试(TOEFL、GRE、GMAT)中心和公共外语考试中心,浙江省省属高校唯一的全国日语能力测试考点,浙江省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考核点。
49个研究机构: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杭州商贸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技术与服务管理研究中心、营销研究所、企业组织与战略管理研究所、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现代会计研究所、财务管理研究所、统计科学研究所、数量经济研究所、系统科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现代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证券与金融工程研究所、食品与生物工程研究所、水产加工研究所、食品生物活性制品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网络与通信工程研究所、信号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工程与电子商务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研究所、WTO与中国法制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所、诉讼法研究所、浙江文化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艺术经济学研究所、浙江宗教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土地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翻译与文化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动画与艺术设计研究中心、新制度经济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所、日本语言文学研究所、品牌形象设计研究所、体育人文研究所。
学校出版的《商业经济与管理》和《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博士点和硕士点
3个博士学科点:企业管理学、统计学(浙江省唯一)、食品科学。
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37个硕士点: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西方经济学、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生物化工、环境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经济法学、专
门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行政管理、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论坛)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设计艺术学。
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工程硕士3种专业学位和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本科教育
我校共有50个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研究生(论坛)、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24700余人。教职工1955人。专任教师1296人,博士生导师37人。正高职称203人,副高职称494人,博士333人。
学校占地面积1944亩,分为下沙校区和教工路校区。建筑面积87.4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多元,教学用计算机7280余台。
图书馆纸质图书201.6万册,电子图书87万册,中文纸质报刊2187种,外文纸质报刊299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11000余种。经济类藏书种类列浙江省高校前茅。
对外交流
学校与美、英、加、澳、日、韩等50多个国家的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师资培训、学生交换、互认学分、联合培养、合作研究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关系。
学校拥有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 招收包括博士生在内的各类长期留学生。
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现有中国语言与文化、中国与中国商务、商务汉语等多个培训、合作项目。校训
诚 毅 勤 朴
二、招生说明
(一)我校招收硕士生种类及选拔方法
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分国家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类,计划内招生分定向与非定向两类。计划外招生分委托培养与自筹经费两类。其中,委托培养硕士生,是招生单位受用人单位委托招收的硕士生,主要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满足国家计划服务范围以外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要求。委托培养硕士生录取时由学校与委托单位及考生本人签订委托培养合同,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委托培养硕士生的培养经费由委培单位提供,硕士生毕业后回到委培单位工作。自筹经费研究生培养经费由培养单位及考生本人共同负担。
所有考生均须参加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选拔。初试由教育部组织,省(区、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和各招生单位实施,因而又称为全国统一考试,复试由招生单位进行。
我校接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推荐免试考生,被推荐免试的考生,经我校考查后决定是否接受其为免初试生,对接受的推荐免试生由学校进行复试。
(二)报考条件
(待教育部相关文件下达后公布)
(三)报名
(待教育部相关文件下达后公布)
(四)考试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考试时间由教育部公布。考试地点由各报名点确定。我校入学考试初试科目为:政治理论课、外国语、业务课1(数学等)和业务课2。具体为:
1、公共考试科目:政治理论课、外国语、数学。由教育部统一命题。
2、联考或统考科目:金融学基础(金融学联考)、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专业基础、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硕联考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由教育部或联考承办单位统一命题。
3、我校自命题考试科目:日语、德语、法语、英语(二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综合日语、艺术设计理论、政治学、法理学、综合英语和业务课2由我校自行命题。
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五)录取
录取工作贯彻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对于用人单位推荐作为本单位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可在符合录取要求的情况下优先录取。
(六)报考费用
考生报考的报名费、体检费、往返路费和食宿费,均由本人自理。
(七)学习期限
学制2.5年。
(八)学习期间待遇
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九)择业
定向或委托培养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或委托单位工作。非定向、自筹经费研究生由学生自行选择工作单位,学校可按政策予以推荐。
(十)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硕士生招生人数说明
2009年我校实际招生数为751名,除工商管理硕士和法律硕士外所有考生均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硕士研究生。所附表格中,各专业招生人数为2009年的实际招生人数,2010年具体招生数以教育部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为准。研究生招生政策以教育部招生公告为准。
(十一)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571-28877235 28877234
联系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部招生办
邮编:310018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专业 篇8
浙商大学〔2009〕212号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51号)和《浙江省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办法》(浙政办发〔2005〕2号),结合《浙江工商大学与工商银行高新支行银校合作协议》具体要求,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学生,是指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第三条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推进科教兴国战略,鼓励、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贷款。助学贷款行为主体是贷款银行和借款学生,学校是学生助学贷款的组织者,助学贷款工作受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政府领导和监督。
第四条国家助学贷款利息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同期贷款利率执行,经办银行可根据高校学生助学贷款执行情况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浮动。利息率应在合同内载明,合同规定在贷款期内、学生在校期间由政府财政全额贴息,毕业后由学生本人全额付息。
第五条国家助学贷款金额:助学贷款额度最高为学杂费(学费+住宿费),但学杂费超过人民币6000元的以人民币6000元为上限。具体贷款额度以银行审批为准。助学贷款金额应在合同内载明。
第六条国家助学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各年级最长贷款期限具体推算方法为:9月份以前申请:期限=学制+6-已读学年数-1;9月份以后申请:期限=学制+6-已读学年数。研究生贷款与本科生一样。
第七条国家助学贷款适用范围:国家助学贷款对象为我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和在校研究生。原则上放贷人数不超过当年在校人数的20%。学校助学贷款总额度由浙江省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和经办银行确定。
第八条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浙江省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管理规定的通知》(浙政办发〔2001〕50号)文件规定,浙江籍生源也可在生源所在地申请“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
第九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条件: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年级以上(含)同时要求在校期间品德表现良好,且无刑事犯罪记录、无警告以上处分和不良信用记录、学习成绩合格(累计不合格课程最多1门)。
第十条国家助学贷款申请者需提供的材料:
(一)新生需提供的材料:贷款学生本人书面申请;学生家长意见书;入学通知书复印件;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加盖民政部门公章);杭州市区工商银行开具的个人结算账户存折(银行卡)复印件;
(二)非当年录取学生需提供的材料:贷款学生本人书面申请;学生家长意见书;本人学生证复印件、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加盖民政部门公章);就读期间的本人历年学业成绩证明(加盖学院公章);所在学院出具的在校期间品德表现说明书;
杭州市区工商银行开具的个人结算账户存折(银行卡)复印件。
第十一条国家助学贷款办理程序:
(一)申请:助学贷款需由学生本人向贷款银行申请,并将申请及所需提供的材料交学院学办审核,审核合格后上交学生处,由学生处统一组织申请学生填写《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原则助学贷款申请受理时间为上半年、新生为入学后2星期内,具体时间由校学生处与经办银行协商确定。
(二)审批:
1.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对申请学生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齐全性、一致性、准确性),学院依据申请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确定困难等级(特困、贫困),并依据申请学生在校表现进行品德行为鉴定、签章;
2.学院将审核同意的申请材料(包括见证人身份证、工作证复印件和见证人出具的说明)和汇总名单报学生处,学生处作为贷款介绍人负责组织申请学生填写《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及汇总全校助学贷款申请材料,并负责与银行联系,将全校助学贷款申请材料集中送交银行;
3.银行对学校送交的助学贷款材料进行核查和审批,对合格的助学贷款申请确定放贷金额,不合格的申请材料银行在当助学贷款工作结束后退还学校,由学校退还申请学生。
(三)合同签订:助学贷款必须签订贷款合同。申请贷款学生接到办理贷款手续通知后,应在承办银行和学校指定地点、时间与承办银行办理签订贷款合同、填写借款借据等有关贷款手续,若有事需缺席应提前1天向学生处请假,未经准假不到者视自动放弃贷款申请,学校不再协助其办理助学贷款。
(四)贷款发放:助学贷款按学年发放,贷款资金由承办银行在贷款合同签订的放款日直接划入校财务处指定账户,未缴学杂费的抵作应缴学杂费,已交学杂费的,其贷款资金由财务处划入贷款人指定银行账户。
(五)毕业生贷款确认:助学贷款确认工作是助学贷款的重要环节,在校期间申请并获得过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做好贷款确认工作,不办理确认手续的学生学校将不予办理离校手续,《国家助学贷款确认书》放入学生档案。
(六)还款:还款是助学贷款获得人应承担的法定义务。助学贷款学生应在贷款合同到期日(或之前)归还其获得的贷款本息,提前还款的由贷款人与放贷银行协商确定。已毕业离校尚未到期还款的学生应主动与经办银行保持联系,借款学生毕业或终止学业后1年内,可以向银行提出一次调整还款计划的申请。
第十二条助学贷款管理:
(一)学生处负责制订相关制度,组织开展学校助学贷款工作,建立和维护助学贷款信息库,建立见证人档案库。学院负责本院学生助学贷款日常管理工作;
(二)助学贷款必须有贷款见证人,见证人是指与贷款学生关系密切的自然人,原则上是学生所在学院的领导、学办负责人、辅导员或学生家长,见证人不必为贷款人提供担保。见证人职责:协助学生处和经办银行全面了解贷款学生的有关情况,如学生家庭主要成员职业、收入、居住地址、联系电话等,向经办银行出具《大学生学习、品行说明书》,在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贷款合同上签章,督促贷款学生履行按时还本付息的义务,并在贷款学生
未清偿贷款本息前,与其保持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及时向经办银行提供学生毕业后的联系方式;
(三)学生诚信教育:申请助学贷款学生必须坚守诚信,诚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学院负责制定本院学生诚信教育计划,报学生处,并实施日常诚信教育工作。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有义务参加银行和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无故不参加者,学校将视具体情况采取直至取消其助学贷款资格等措施;
(四)贷款的催收: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按期(可提前)归还助学贷款本息,银行和学校将对助学贷款逾期未还学生采取各种催收措施,助学贷款催收具体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
(五)借款学生转学或跨校升学时,其贷款情况作为学生档案内容之一移交该学生新就读高校,借款学生应同时协助新就读学校和原学校做好其贷后管理。借款学生发生休学、退学、被开除等终止学籍情况,经办银行有权按合同约定采取停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贷款本息等措施。借款学生出国留学或定居,必须在出国前一次性还清贷款本息,方可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相关出国手续。
第十三条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处理:
(一)借款本息不能按期归还的,银行将按规定计收罚息;
(二)银行为每位助学贷款学生建立信用档案,对发生违约行为的将记录在案,并通报金融系统,限制违约人今后的信贷活动;
(三)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和省助学贷款中心将对助学贷款逾期3个月及以上未还的违约学生有权在媒体上予以通报;
(四)银行和学校将通过违约人工作单位、所在地政府、家属和朋友等渠道提请违约人履行义务。
第十四条本细则由学生处负责解释。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专业 篇9
一、工商学院现状及做法
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目前有6个本科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2个本科专业方向:财务管理—税收筹划、旅游管理—饭店管理。工商院还拥有工商管理省级重点学科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共计7个教研室, 专任教师30人其中财会类方向10人、工商管理类方向9人、旅游管理方向11人;双肩挑教师3人;工商管理方向硕士生11级10人, 12级7人, 13级4人, 总共2人, 导师15人。学院有17个教学班级, 676名本科生, MBA在校生243人。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 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主题, 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突出“注重理论基础、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创新精神”特色, 构建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走产学结合之路。
1、确定了各专业建设目标和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方面, 优先建设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好的会计、财务管理专业, 精心打造旅游管理专业, 其次根据学院的资源统筹建设其余专业根据招生情况、就业质量等暂停或停办就业情况差的相关专业。完善了人才培养目标。面对大类学生选专业过程中出现的专业选择人数较少 (30人左右) , 但仍可开设的专业时, 学院重新组合与调整了限选课模块的课程。
2、建立健全大类培养模式
工商院建立健全了大类培养模式, 让学生到大二以后根据市场就业情况和个人偏好选择专业。大类培养模式, 让学生在选择就业前, 通过各专业内教师做推介性专业介绍和就业前景分析, 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师资力量、培养目标定位及就业前景等详细情况。通过学生申请、本人签字确认等环节, 来确定学生所选的专业。
3、建立了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制度
通过例会就日常教学规范、教学态度、师德、考试纪律、教案、课件制作和使用、备课等教学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同时, 加大教改力度, 加快课程建设力度, 加强多媒体课件建设。目前, 95%的专业课程建立了多媒体课件, 教学效果良好。
4、重视课程改革
首先, 推行精品课建设质量工程。先后推进了财务会计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市场营销和旅游学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派教师参与从政之要与学科文化等全校性讲座课程, 旨在打造精品课程和精品讲座。其次, 建立说课制度。通过每学期开学初全院公开说课活动, 来检查教师备课情况。通过说课, 可以实现专业内教师相互沟通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目的, 避免相互重复, 有助于合理分配有关课程的教学课时。第三, 调整课程体系。积极调整课程体系, 适应新教改变化要求。部分课程根据专业定位的变化进行了调整, 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社会保障理论”课调整为“公共关系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企业价值评估”课调整为“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等。第四, 积极推广双语教学。为了适应新教改要求, 学院积极开设了双语课程, 学院目前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贸易》两门双语课程。
总之, 工商院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 既要把握发展的节奏, 又要根据工商管理各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波动, 不断适时调整招生的数量和培养的模式, 还要敏锐捕捉各专业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特点, 充分把握各专业发展的机遇期, 将专业建设与动态的外部环境变化相结合, 使专业的发展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最终实现工商管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问卷调查和存在问题分析
1、问卷调查
青海民族大学工商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下面通过对工商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总结出了工商院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下是针对青海民族大学工商院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
(1) 您认为工商院现有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吗?
通过对工商院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回收50份, 其中有效问卷50份, 45%认为工商院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25%认为一般, 20%认为可以, 10%认为不知道。
(2) 您认为工商院在实践教学经费方面的投入充足吗?
通过对工商院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回收50份, 其中有效问卷50份, 15%认为工商院在实践教学经费方面的投入充足, 25%认为一般, 45%认为不充足, 15%认为不了解。
(3) 您认为工商院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吗?
通过对工商院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回收50份, 其中有效问卷50份, 20%认为工商院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 25%认为一般, 45%认为不注重, 10%认为不清楚。
(4) 您认为工商院缺乏双师型教师吗?
通过对工商院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回收5份, 其中有效问卷50份, 65%认为工商院缺乏双师型教师, 20%认为一般, 10%认为不缺乏, 5%认为不了解。
(5) 您认为工商院拥有有效的实践教学操作标准吗?
通过对工商院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回收5份, 其中有效问卷50份, 15%认为工商院拥有有效的实践教学操作标准, 25%认为一般, 40%认为没有, 20%认为不了解。
(6) 您认为上课过程中每位学生掌握的知识一样吗?
通过对工商院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回收5份, 其中有效问卷50份, 85%认为上课过程中每位学生掌握的知识不一样, 10%认为差不多, 5%认为一样。
2、问题分析
综合以上调查, 可以看出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六个问题。一是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二是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三是企业家精神培养不足;四是缺乏双师型教学人才;五是缺乏教学评估体系;六是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不足。这些不足表现在下列方面:
(1) 工商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多流于形式, 实际发挥作用不大, 还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青海民族大学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培训教育, 但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 还缺乏实战性的演练和实训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导致了企业家精神培养的缺失。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各专业是从2000年开始陆续设立和招生的, 学科建设的基础薄弱、投入始终赶不上发展的速度, 师资紧缺、实验设备不足的现象一直存在。学校由于认识上的不足, 使得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明显不能满足需要。目前, 工商院实践教学主要限于一些财务软件的运用和电脑实验室的建设方面, 而对大型实验设备和证券仿真实验室等方面的建设尚未开始。在调研中发现, 学校曾采购了一些沙盘和教学用具, 但由于试验场地的限制, 很多购买的硬件设备闲置, 一放了之, 并未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
(2) 作为地方民族院校, 我们无法选择生源、无法提高生源质量、无法优化生源结构, 学生中学习风气普遍不浓厚。同时, 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无法统一教学标准, 面对教学对象顾此失彼, 不仅学生怨言较多, 教师教学压力也大, 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青海民族大学是一个民族院校, 而工商院也有很多少数民族同学, 学生质量参差不齐, 所学知识却都相同, 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学的轻而易举, 而有些学生学习却很吃力的现象发生。这不利于学生总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很容易打击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再从工商院采用的教材来看, 99%以上的教材以理论教学为主, 带有实践教学的教材不到开设课程的1%。这是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对策与建议
1、学校已经采取的措施
(1) 教学方面。为了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 青海民族大学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如先后召开20次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并多次开会就日常教学规范、教学态度、师德、考试纪律、教案、课件制作和使用、备课提出工作要求。加快课程建设力度, 加强多媒体课件建设, 95%的专业课程建立了多媒体课件, 教学效果良好。调整加入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 如针对财会类专业增加了金融企业会计, 财务软件课程相对增加了教学内容。
(2)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立了专业资料室。2012年度图书资料更新力度较大, 共购置了近717册价值30000余元的图书, 建立大学生书架。要求学生多读书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每读一本书要求交读书心得。目前大学生书架上架图书已达996册, 杂志225册, 光盘104套 (书籍、杂志、光盘来源系学院教师及学生捐赠, 都是最新的书籍, 方便学生获取最新的一些信息资源) 。另外还建立网上图书馆、通过网络硬盘www.dbank.com, 上传电子图书, 供同学免费下载最新的专业资料。
(3) 科研方面科研工作有计划、有措施、落实到位, 近3年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 正式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出版教材和著作6部。在此基础上, 学院继续动员、组织教师申报高等级课题。为进一步发展旅游管理专业, 学院组织旅游专业6名老师进行专业发展讲座, 效果显著, 得到学生的好评。
(4) 筹建实验班。为了全面落实教育部有关会议精神和我校教改工作要求, 根据青海民族大学关于2012年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项目卓越财会人才实验班 (竞争项目) 立项要求, 从2012年起, 学院实施江河源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项目:江河源卓越财会人才实验班。2012年选拔招收实验班学员40名2013年选拔招收实验班学员40名。根据实验班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财会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 以在校期间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等证书和具备较强外语和计算机技能为特色, 优化课程体系, 注重实践环节, 强化师资配备, 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3年12级实验班英语四级过关人数为2人, 过关比率为58.97%。计算机二级过关人数为1人, 过关比率为46.15%。因为班级学习成绩优异, 在2013年度奖助学金评选中5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3年一大批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地区英语、演讲、歌曲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2、对于改进的调研
虽然采取了得力措施, 青海民族大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工商院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 本文对工商院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与访谈, 以便尽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下是针对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
(1) 您认为工商管理学科如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通过对工商院部分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 得出以下结果:10%认为工商管理学科要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学生自主学习, 30%认为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35%认为需要培养创新意识, 25%认为需要增加企业实习机会。
(2) 您认为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否有必要?
通过对工商院部分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 得出以下结果:90%认为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必要5%认为没有必要, 5%认为无所谓。
(3) 您认为应如何加强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对工商院部分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 得出以下结果:20%认为加强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需要校内模拟实验, 30%认为需要学生利用假期或统一安排时间自行实践, 40%认为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到有关部门实习, 10%认为其他。
(4) 您认为最好的实践教学方法是什么?
通过对工商院部分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 得出以下结果:10%认为最好的实践教学方法是依据教材循序渐进以教师讲授为主;25%认为教师讲主要观点, 结合案例, 组织、启发学生研讨;35%认为案例教学为主, 组织、启发学生研讨;20%认为教师讲主要观点, 放手让学生查找资料, 写论文;10%认为其他。
(5) 您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应怎样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学到知识?
通过对工商院部分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 得出以下结果:10%认为在授课过程中要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学到知识需要靠学生自主学习, 10%认为需要增加课时, 70%认为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 10%认为其他。
3、对策
通过对工商院部分教师的调查, 结合相关文献, 可以总结出工商院在今后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应该采取的改进措施。
一是增加实践环节课程所占比重。应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建设, 制定了《工商管理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制度》, 严抓课堂考勤、授课过程等的管理,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教风建设效果显著。应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完成了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市场营销学精品课程建设、旅游学精品课程建设、全校性讲座课程建设、基础会计讲座课程建设、商务礼仪讲座课程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英汉双语课程建设等工作。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工商管理专业属于软科学范畴, 是专门对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进行研究, 并探讨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技巧的一门学科,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只不过它实质上更加强调的是对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的。然而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信息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就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 院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增拨经费, 用来购买实践所需的各种设备, 开发实践基地, 为工商院的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是培养同学们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同学们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 除了要积极组织工商院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大学生创业培训教育, 还要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学生提供实地演练的机会。要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研究分析的效果与课堂上单纯让学生分析讨论问题的效果不一样, 前者更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对学生研究问题更具有吸引力。工商院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开展了系列实践教学活动, 加大了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倡导教师以《行动计划》中强调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安排旅游专业老师到省旅游局、青海大学、旅行社等单位进行了专业发展调研。要修订工商管理培养方案, 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入生产实习环节。本学期安排了六周时间, 安排11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51名去瑞和铝业、中国电信、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进行生产实习。要加强校企联系, 整合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本年度工商院选派15名学生去北京达内集团, 进行了为期10天的企业认知培训。本学期我们又与达内集团和千峰科技公司达成意向, 拟在每年选送30-40名学生去企业培训。
四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通过争取到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与福建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合作开展的“中国西部MBA教育师资发展项目”, 该项目由新华都慈善基金会提供了总金额人民币450万元的资金捐赠, 主要支援海南大学、宁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石河子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六所西部院校的MBA师资培训。通过该项目, 我校可选派15名MBA师资在今后的两年半内接受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的脱产进修。工商院每个学期选派3名MBA师资到浙江大学进行脱产进修。鼓励教师考博, 支持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工商院选派财会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各1名老师去天津大学做访问学者, 人力资源专业的1名老师去美国进修。工商管理专业1名老师考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旅游管理专业4名老师就读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要支持财会专业教师考取相关会计师资质证书, 目前学院财会专业教师中有高级会计师三名、高级统计师一名、茶艺技师一名。学院支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相关旅游行业挂职进修, 目前1位老师在授课之余挂职进修学院正在起草双师型教师进修工作量核定办法, 提交学校以规范双师型教师进修管理。要注重课堂教学, 注重培养方案的及时修订, 注重教师的进修学习, 注重对教师的督促, 注重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连续几年工商院教师都获得了青年教师讲课比较省级优秀奖。良好的师资队伍, 是我们教学的保证我们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 以最新的知识教授学生,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五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分类分级”教学模式。为了使全院不同生源基础的学生, 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 在对学生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指导和分级培养。如鼓励学习基础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去考研、考注册会计师, 学习基础差、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去辅修第二学位和考一般资质证书, 督促基础差还不学的学生坐在课桌前, 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去勤工助学。使好学生学得出色, 差学生能够学会, 最终毕业时都得到了相应地提高和专业性地培养。在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工作中, 应让学生一入学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学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 使学生对自己应该学什么、什么时候该学什么、不同阶段时点的学习方式、个人时间精力的统筹分配都有清醒的认识。
六是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 并使之齐头并进, 同时发挥出协同作用。为了激发我院师生“教”与“学”的热情, 学院主要采用“拉式管理”的手段开展工作。因为硬性规定老师完不成什么工作任务就会怎样, 规定学生不能干什么而只能干什么, 可能会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 从而使一些工作的推进遭到抵制。所以, 教师方面, 工商院通过不定期的、开放式的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等活动, 实现教师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力求尽快打造出一支精、强、 (创) 新的专业教学团队。工商院的教师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内部自发教学竞赛、不断自我完善、以培养高质量学生为荣的工作局面。专业教师一旦真的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 教风也就随之好转。年轻老师多得是激情, 引导好会干得特别出色, 如工商院有的班主任利用晚自习带差生默写英语单词, 有的班主任则凭借多年国外留学的优势带本班学生练习英语口语。还有些班主任请高年级成绩突出的同学到班级中交流学英语、学专业课、过等级证书的经验和方法, 或请已工作同学介绍应聘技巧、专业前景。学生方面, 从全天候监控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 围绕学生可做的各项工作入手, 狠抓学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考证、考研等, 再借助严格的三级考勤管理制度, 使工商院学生的学习风气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和改善。目前全院学习氛围浓厚, 大多数学生已经投身到自觉学习、持续性学习的轨道中。近几年, 工商院多数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呈现出高等级专业证书持有率高、稳定就业率较高、就业质量较好、用人单位认可度高的局面。
七是狠抓本专科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 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工商学院作为全校最大的学院, 2011年本专科应届毕业生达300人, 占全校毕业生的七分之一, 巨大的就业压力下, 通过学院各项工作的层层推进, 仍然取得了总体就业率92%的成绩。其中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税收筹划专业的财会类专业的总体就业率为96.77%, 高质量就业率为63.92%表面的数字可能会带来后期较好的招生局面, 但是数字下面积淀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就业促进工作已经成为学校常态工作, 送走一茬, 接着又是一茬。所以, 工商院通过尽早部署、全面部署来逐步推动包括财会专业在内的各专业各届毕业生的就业。为促进11届就业工作, 工商院又推出了“各专业教师团队对口负责本专业毕业班就业”的办法, 即按照工商院工商管理类、财会类、旅游管理三大专业方向, 组建以毕业班班主任为核心的三个专任教师团队, 以分专业包干、分工协作的方式, 由专任教师团队对口负责各专业毕业班的就业工作, 各专业就业情况直接和第二年的招生计划挂钩, 整体就业率的上升说明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7) :17-18.
[2]于连涛, 刘伟主编.创新与创业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99-109.
[3]J.F.Volkwein:Changes in Quality Among Public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60, No.2, 1989.
[4]张建华.生存——20个卓越的企业领袖20家有影响力的企业25年生存发展历程[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
[5]胥悦红.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 2007, (4) :101-105.
[6]李秀荣.一般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刍议[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 (12) :176-178.
[7]刁振嘉.工商管理实验教学浅谈[J].才智, 2014, (1) :22-25.
[8]岑丽阳等.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创新篇[J].高教论坛, 2007, (4) :136-139.
[9]吴天舒.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35-46.
[10]向秀英.地方商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思路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7, (4) :77-78.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专业】推荐阅读:
浙江工商大学自考07-24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12-18
浙江工商大学成教学院05-12
浙江工商大学论文封面10-28
浙江工商大学通识课11-21
浙江工商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2010年度工作总结06-25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11-20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