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风险防范

2024-09-20

税收风险防范(共8篇)

税收风险防范 篇1

安阳县地税局四强化积极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安阳县地税局结合实际情况,以强化征管为主线,运用四强化着力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切实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和税收工作质效。一是强化培训教育。定期开展税收执法培训和教育,大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利用典型事例开展执法风险教育,提高干部队伍对防范税收风险的认识。二是强化执法风险意识。开展党风廉政和税收执法风险教育,教育引导税干树立依法治税的理念和纳税服务的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三是强化执法考核。严格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帮助和督促基层执法人员及时发现和修正执法过错行为。对发现的问题一查到底,按规定处理。四是强化部门协作。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联系与交往,邀请检察院领导讲解如何预防职务犯罪,及时听取意见与建议,学习和交流预防职务犯罪知识。

化州地税坚持依法治税 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今年,面对组织收入上的困难,化州市地税局始终坚持“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严格依法治税不动摇”。特别是在七月份,该局党组提出了“既要确保完成税收收入任务的结果,又要坚持依法治税防范执法风险的程序”的工作新思路,在大力组织收入的同时,切实防范和梳理执法风险,促使依法治税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对构建化州市平安地税、平安财政、平安企业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是重点规范货物运输业发票管理。下半年以来,在本地税源严重枯竭、税收收入减收因素较大的情况下,该局下定决心,顶住各种压力,坚决对货物运输业发票的管理进行了严肃的整顿,制定管理措施,规范管理。

二是从强化执法风险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开展税务稽查、纳税评估、公务员责任意识、党风廉政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对干部职工进行“大洗脑”,切实转变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三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7月份以来,该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地方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市货物运输业税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外来建筑安装企业税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网吧核定征税实行按台核定征收规定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市外出经营建安企业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对我市红砖、灰砂砖行业实行以用电量控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外来建筑安装企业税收管理的补充通知》、《关于明确市府地税征收窗口税收管理的通知》、《关于征收我市2009-2010河砂销售有关地方税费 的通知》、《化州市地方税务局经费管理办法》、《化州市地税局接待工作暂行规定》、《化州市地方税务局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四是从加强税收执法监察入手,加大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力度。根据各工作阶段的特点,对照岗位职责、规范性文件、各类考核办法等,全面查找风险点和风险源,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整改措施,以纠正税务人员执法行为的随意性,防止失职渎职或滥用职权行为的发生。五月,该局重点对各征收单位辖区内的商场超市、药业、钢材、砖厂、加油站、酒吧、石场等纳税户进行了执法检查;九月,对各征收单位执行《关于加强我市地方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等规定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十一月,检查了各征收单位的发票内部管理、门前代开发票以及征管资料的开具、保管、整理等工作。

提高依法治税水平,降低执法风险

一、目前我国税收执法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化的进程,社会主义税收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关注税收的程度在提高,纳税人的税收法制观念也随之不断提高,他们对税收政策的掌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税务干部的执法行为时刻在接受着多层次的监督和制约。因此,税务干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无论是在执行税收政策、执法程序还是在公开办税、优化服务等方面,都要在法制、公平、文明、效率上下功夫,稍有不慎,就要承担相应的执法风险。在一些涉税案件中应当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税收执法风险,已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承担着为国聚财,堵漏增收的重任。正是由于税务机关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部门,已越来越成为国家纪检监察部门关注的对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公民和法人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执法观念,克服随意执法的老毛病,就随时存在着执法风险,小到经济损失,大到触犯刑律。

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意义

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就在于保障税收执法部门有一个安全的税收执法环境,起到稳定队伍,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税收工作效率,更好地维护税法的尊严。防范和化解

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的意义主要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维护税收执法人员的切身利益。如果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将严重影响税收执法队伍的稳定,不利于各项税收工作的开展。因此,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是保护同志、稳定队伍的基础,是内树正气、外树形象的关键。

二是有利于树立税收执法机关的良好形象。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能够时刻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做到正确执法,文明执法,同时做好税收服务,努力化解征纳矛盾,不仅能够降低执法风险,而且能够很好地树立自身以及整个税收执法队伍的形象。反之,如果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手段粗暴,就会造成征纳关系紧张,降低自身执法安全系数,增大执法风险,损害执法队伍的形象,使税收执法工作处于被动。因此,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保障税收执法安全也是树立税收执法机关良好形象的需要。

三、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几点对策

1、推进依法治税,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正确处理依法征税与支持经济发展,依法征税与优化纳税服务的关系。既不能人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缓税,也不能收过头税;既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支持经济发展,又要严格执行规定,严禁擅自减免、违规减免。

2、推进依法治税,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依法治税始终是国税工作的灵魂和核心。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就是要密切关注涉税违法活动的新动向,加大涉税案件查处力度,加大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以查促查,努力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要把涉税违规违法案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消除在基层。专项检查和重点整治要精简项目,改进方法,抓住重点,分类检查,达到“检查和整治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

3、加强税法宣传,优化纳税服务。积极开展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和谐社会”活动和曝光涉税典型违法案件,扩大国税影响,提高全社会依法纳税意识。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优化纳税服务,继续完善办税公开的规程和承诺,降低纳税成本,和谐征纳关系。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税务干部执法水平。税务工作政策性强,业务技能要求高,各级税务部门要把业务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要采取以训代学、以考促学等有效方法,鼓励干部报考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促进干部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

5、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监控。税收管理员要定期对所管辖纳税户的纳税情况进行评定估价,发现偷逃骗税及其他异常情况,立即向稽查部门反映,由稽查部门严肃查处。加强纳税评估和纳税辅导,使企业能够通过补税纠正违规;还有一条是要尽量减少重复检查。加强纳税评估,健全预警机制,既是税收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内容,6、探索科技管理方法,提高征管质量和水平。目前,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资源,将其应用到税收工作的各个领域,用高科技手段的先进特性堵塞税收漏洞。如推行电子申报纳税方式,利用计算机核定税款,税银联网、税企联网等。

税收风险防范 篇2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1. 税源监管风险

近年来, 涉税违法违章案件越来越多, 金额越查越大, 究其原因, 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国、地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信息不畅和差异、税制结构是否合理、税种设置是否科学、征管环节的多少、纳税手续的繁简以及税率是否适当、是否超出了纳税人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逃避税收得到的利益与被处罚应付出的预期代价之间的权衡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纳税人决定是否采取逃避税收的行为, 是税收征管中产生漏洞的潜在危机。

2. 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指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 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 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 徇私舞弊造成的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 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执法方式简单, 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 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二、建立税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1. 税收风险制度性评估指标

(1) 集中性指标

反映主要税种或税率所产生的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如果少量税种或税率能筹集到大部分收入, 则税制透明度较高, 管理较容易, 税收政策功能更有效。这一指标越大越好。

(2) 分散性指标

反映小税种产生的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 比例越小, 说明收入越分散。小税种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税收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 必须把小税种数量保持在最低限度, 这指标越小越好。

(3) 税基侵蚀指标

反映实际税基与潜在税基的接近程度, 由于两者客观上存在差距, 通常实际税基小于潜在税基, 实际收入总会小于其理论收入, 应尽可能地缩小其差距。由于不同税种的潜在税基不同, 这一指标应分税种进行统计, 侵蚀程度越小越好。

(4) 从量性指标

反映从量税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由于从量税不能随课税对象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它对总收入的影响是较大的, 从最优税制分析, 这一指标越小越好。

(5) 征收时滞指标

反映税款的缴纳滞后于规定期限的长短。由于欠税会使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受到通货膨胀、利率调整、汇率变化等的影响, 应将征收时滞降到最低限度。

(6) 税收刚性指标

反映课税的强制执行和惩罚程度。如果违法行为得不到强制执行和惩处, 法定税制与有效税制就会产生偏差, 损害税法的刚性, 导致税制逐渐被扭曲。这一指标越趋向合法性与合理性越好。

(7) 税收成本指标

反映税收成本占总税收的比重, 包括管理成本、纳税遵从成本、税收福利成本、政治费用等指标。一般税收成本大小与风险程度呈反向变化, 降低税收成本, 实际上是在降低税收风险。

(8) 税收效率指标

反映税制是否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有效运行, 使税收超额负担最小化与额外收益最大化。该指标越高, 说明税制越优化, 税收风险越低。

(9) 纳税人满意度指标

它取决于以下因素:政府与税收的合法性、税务组织结构性质、税务官员的素质、纳税服务系统的工作质量以及税款的使用效率等。逻辑上讲, 纳税人满意度越高, 税收风险就越小。

2. 税收风险征管性评估指标

(1) 税收收入质量指标

该指标考察税收总体质量。包括以下几种。

税收弹性指标:是税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 若税收弹性好则税收风险较低。

宏观税负指标:反映税收占GDP比重, 体现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功能、政府可支配能力、征管力度、纳税人负担水平。宏观税负越是适度, 税收风险越低。

微观税负指标: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负担水平, 越是趋向于公平, 税收风险越低。

税收收入结构指标:反映各税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应该与最优税制模式、税源变化等因素相吻合, 相关度越高则税收风险越低。

(2) 税务机关征管水平指标

该指标考察征管效率, 效率好则征管水平高, 税收风险越低。主要有以下几种。

登记率:反映实际办理税务登记纳税户占应办理税务登记纳税户的比重, 反映税收执法人员对辖区内纳税人的登记管理程度, 登记率高则税收征收率也高。

申报率:反映在纳税期限内纳税人履行申报的情况, 未按时申报表明纳税人出现异常, 应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无法监管或税收流失。

入库率:反映纳税人当期实际缴纳入库的税款与按期应缴纳入库税款的比例, 主要衡量纳税人实际履行税款支付义务的程度, 以利于采取多种方式, 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3) 税收执法风险指标

该指标考察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面临的风险程度。包括以下几种。

税务机关复议及诉讼胜率:反映税务机关受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次数, 以及在复议和诉讼中维持判决的比例。

执法过错率:反映税收执法人员执法过错行为尚不构成违法的情况。

职务违法率:反映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违法情况, 包括执行税法本身的违法和涉及税收人员廉政方面的违法。

(4) 纳税遵从度指标

该指标考察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主要如下。

公开经济与地下经济中的税收流失率: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的税法遵从程度对税收收入影响情况。

纳税人违章率:反映纳税人违反法律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情况, 情况严重时, 税务机关要考虑加大执法力度或开展专项整治。

纳税人犯罪率:反映纳税人违法移送司法定罪的情况, 指标达到一定比例, 说明涉税犯罪破坏正常的税收和经济秩序, 风险程度极高。

三、防范与化解税收风险的对策

其一, 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 增强抵御税收风险能力。只有经济发展, 税收收入才能增长, 才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二, 规范政府收入机制。我国税收收入占政府收入比重仅为2/3左右, 各种非规范性的政府收入脱离国家预算, 减少非规范性的政府收入作为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的重心所在、加快“费改税”的步伐, 是减少全局性税收风险的重要措施。

其三, 优化税制改革。简明优化的税制可以清晰界定税收义务, 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从而降低税收风险。第一, 完善税收立法;第二, 优化税制结构;第三, 改革完善税种;第四, 优化税种体系;第五, 调整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体制。规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 既能有效控制税收风险, 又能明晰界定风险责任。

其四, 队伍建设与监督制约并重, 应对执法风险, 一是树立税收风险意识;二是加强执法业务知识培训;三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 从利益与制度上限制税收执法人员违纪违规的动机和行为, 防范和减少税收执法风险。

其五, 强化税源监管, 减少税收流失。强化税源监管能有效防止税收流失, 可以实现税源向税收的切实转变。一是实施税源分类管理, 精细化监控;二是细化户籍管理;三是严格发票控管, 严格的发票管理制度有利于堵塞发票管理的漏洞。

其六, 深化纳税评估, 有效防范税收风险。纳税评估可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有效的事中监控, 弥补管理弱化不足的缺陷, 强化监控功能, 改善征纳关系, 寓服务于管理之中。

摘要:税收风险包括税源监管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 防范风险首先要建立税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积极制定对策, 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 规范政府收入机制, 优化税制改革, 强化队伍建设和监督制约, 强化税源管理, 深化纳税评估。

税收筹划的风险与防范 篇3

关键词:税收筹划 风险 合法性 税收政策导向

税收筹划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预先的合理筹划和安排,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以求减少税收出,或者取得货币时间价值,以尽可能减轻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整体利益,并使税后收益长期稳定增长的一系列活动。税收筹划的特点是合法性、前瞻性、综合性、时效性。企业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节税”,合法“节税”是税收筹划活动的本质。

税收筹划是一种经济行为,在错综复杂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环境中,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有风险。所谓税收筹划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税收筹划活动因为各种原因失败而付出的代价。税收筹划的预先筹划性,与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之间的矛盾是税收筹划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成本效益的风险

税收筹划必须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降低,不能只盯在个别税种的负担上。国家对流转额征流转税,对所得额征所得税,对财产要征财产税,各个税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只顾及到某个税种筹划的利益,而忽略其他税种的税负,就会造成一种税少缴了,另一种税可能多缴,致使企业整体税负上升。

税收筹划应属于企业财务管理范畴,它的目标是实现企业所有者财富最大化。所以在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的同时,也应考虑该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是否引发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企业应该采取能带来绝对收益的税收筹划方案。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随着某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取得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必须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以及因选择该筹划方案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相应机会收益。一项成功的税收筹划必然是多种税收筹划方案的优化选择。如果认为税收负担最少的方案就是最优的税收筹划方案,追求税收负担的降低最终导致企业总体利益的下降,就会使税收筹划面临失败的风险。

二、税收政策的调整

税收政策按照目的不同可分为鼓励性税收政策、限制性税收政策、优惠性税收政策等。不同的税收政策体现了国家不同的税收导向和征收目的。例如,鼓励性税收政策是为了鼓励企业产品出口创汇,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对出口企业实行出口退税的政策;对新办企业和民政福利企业,减免所得税,对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办工厂、农场自身从事生产经营的所得,暂免所得税,实行的都是优惠性税收政策;国家为了限制某种商品进口,提高进口关税的税率,实行限制性税收政策,等等。

正是国家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条件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才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依据。但国家税收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会用各种宏观控制手段,其中包括税收杠杆来维护市场秩序并推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国家出于总体发展战略要求,会出台新的税收宏观调控措施,这就使得税收政策也处于调整变化之中。一旦税收政策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税收筹划方案不再适应新的税收政策,这就增加了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难度,甚至可以使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遭到失败,遭致风险。

三、税法的不断完善

税法不可能面面俱到,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税法必然会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新的实体法的出台,一些新税法的公布等,会使原来的税法政策发生变化,例如,我国加入WTO,为了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为了与国际接轨,在不断的调整一些税的税率,海关的关税就在逐步的下调。因此,企业的涉税处理、税收筹划必须依据新的税法来进行,否则,就是违法的,会产生涉税风险。

四、使税收筹划方案得以实施的条件的变化

一切税收筹划方案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选择与确定的,税收筹划的条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纳税人自身的条件,主要是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其二是外部条件,主要是财务与税收政策。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税收政策的差别进行选择的过程。或利用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差别进行选择;或利用同一国家中特别区域,如我国的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的税收政策与一般区域的税收政策的差别进行选择;或利用各税种本身的税负差别进行选择;或利用税收政策中对同一税种的每一个税制要素,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的差别进行选择。但无论何种差别,均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

企业如果要获得某项税收“收益”,首先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符合所选税收政策要求的一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在给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可能的同时,也约束着企业的某一方面,如经营范围、经营地点等等,从而影响着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如果项目投资后经济活动本身发生变化,或对项目预期经济活动判断失误,就很可能失去享受税收优惠的必要特征或条件,不仅无法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还可能加重税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经营灵活性的减弱,还可能导致经营机会成本的增加。

五、避税与税收筹划的区别不分明

国家在制定税法有关法规、政策和制度时,不仅对纳税人的节税有所预期,而且正是希望通过纳税人的节税行为使得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等符合政府的税收导向。避税与税收筹划的目的虽然都是为了减轻税负负担,但两者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

避税一般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疏漏或税法规定的优惠办法,做适当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筹划,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避税虽不违法,只是利用税法漏洞,但是它是钻税法的空子,有悖于国家的税收政策导向。税收筹划是完全合法的,是符合政府的立法意图的。

税收筹划甚至是税收政策予以引导与鼓励的。举两个不同的例子。一个例子是说,有一个人针对国家课征酒税,采取了少喝葡萄酒多喝矿泉水的行动。这在客观上是一种避税,这种避税是正当的。因为限制饮酒本来就是国家法律的意旨所在,少喝酒自然少负担税收。另一个例子是说,有一个人针对国家课征遗产税,在生前尽可能地把财产分割出去。这是不正当的避税,因为背离了政府的政策导向。所以许多国家在课征遗产税的同时兼征赠予税,借以堵塞人们生前分割财产逃避税负漏洞。

实践中对避税和税收筹划的区分有时不像理论上那样容易,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种特定行为时,避税和税收筹划的界限常常难以分清,导致企业在具体进行税收筹划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税法的漏洞施行一些避税行为。显然,企业实行“避税”行为获得的利益并不是税收立法者所期望的利益,恰恰相反,它是立法者力求避免的。因为如果纳税人不能很好的分清避税与税收筹划的区别,在实施税收筹划时过了“线”,将会面临筹划失败的风险。

六、税务行政执法中的偏差

严格意义上的税收筹划符合立法者的意图,是合法的。纳税人依据法律的要求和规定展开税收筹划。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行为,其方案的确定与具体的组织实施,都是由纳税人自己选择,税务机关并不介入其中。税收筹划方案究竟是不是符合税法的规定,是否会成功,能否给纳税人带来税收上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税收筹划方法的认定。在这一“认定”过程中存在税务行政执法偏差并非偶然。首先,税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税收政策执行的偏差。多数税收制度一般只对有关税收的基本面作出相应的规定,具体的税收条款设置不完善,无法涵盖所有的税收事项;或者由于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税法尚未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税法对具体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在一定的范围内,税务机关拥有自由裁量权,客观上也为税收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可能性;第三,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起也是导致税收政策执行偏差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经常会遇到来自一些基层税务行政执法机关的观念冲突与行为障碍。即使是真正的税收筹划行为,结果也极有可能被税务行政执法人员视为恶意避税行为而加以查处。

正视税收筹划风险的客观存在,是为了纳税人更好地进行税收筹划。为了控制筹划风险,提高筹划利益,在具体进行筹划行为时除了讲究筹划方式方法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合法性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进行税收筹划也是纳税人应有的权利。税收筹划应合法,这是税收筹划赖于生存的前提条件。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必须符合税收政策的引导趋势,进行积极的税收筹划,使得企业在享受有关税收优惠的同时,也顺应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意图;其次,操作过程注意“度”的把握,认识并划清于偷、逃、骗税、避税等其他减税方式之间的界限,坚持合法筹划,防止违法减税;再次,纳税人开展税收筹划,需要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既然税收筹划要在不违法或非违法的前提下进行,那么筹划行为离不合法的距离越远越好,这就是纳税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纳税人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保护,需要注意以下4点:

1、增强法制观念;

2、熟练掌握税收法律和法规;

3、熟练掌握有关的会计处理技巧;

4、熟练掌握有关税收筹划技巧。

(二)、保持适度的灵活性

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千差万别,加之税收政策和税收筹划的主、客观条件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税收筹划时,要根据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并保持相当的灵活性,以便随着国家税制、税法、相关的法规的改变及预期经济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项目投资,进行节税的应变调整,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

(三)、重视货币的时间价值

税收筹划的节税目标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应缴纳税款绝对额的减少;二是延缓税款的实际缴纳时间,获得货币时间价值。前者的节税效果较为明显,易得到重视,后者的节税效果则较为隐蔽,容易被忽略。实际上这二者同等重要。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企业的积累水平,同时也有赖于已有资金的利用效果。延缓缴纳税款,虽然最终实际缴纳的税款没有减少,但缴纳时间的递延,可使企业无偿获得递延期间这部分税款资金的使用权,从而摊薄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样达到节税目标。

(四)、树立风险意识,立足于事先防范

从事税收筹划的专业人员首先要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在接受委托时,要向委托人和接受筹划的纳税人说明税收筹划的潜在风险,并在委托合同中就有关风险问题签署具体条款,从而对或有风险有一个事先约定,减少可能发生的经济纠纷;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要注意相关政策的综合运用,从多方位、多视角对所筹划的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企业的综合效益进行充分论证,随时随地注意税收筹划的风险防范。

(五)、努力提供一个适应税收筹划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其一,税务机关要坚持依法治税,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从而激发税收筹划的社会需要。其二,加强税收筹划理论的研究。税收筹划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得已经比较成熟了,而在我国还仅仅是开始,还没有形成适应中国特设的市场经济的税收筹划理论。因此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尽快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税收筹划理论体系,以便知道税收筹划实践。其三,加强税收筹划的宣传工作,造就一个有利于开展税收筹划活动的社会氛围。税收筹划不是偷税、也不是避税,但是现实中人们往往无法将其作适当的区分而一概加以反对,这显然不利于税收筹划事业能够顺利发展。

(六)、加强联系

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充分了解当地税务征管的特征和具体要求。进行税收筹划,由于许多活动实在法律的边界运作,税收筹划人员很难准确把握其确切的界限,有些问题在概念的界定上本来就很模糊,比如税收筹划与避税的区别等。况且各地的具体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收执法部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就要求税收筹划人员在正确理解税收政策的规定性,正确应用财会知识的同时,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如果不能适应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特点,或者税收筹划方案不能得到当地主管税务部门的认可,就难以体现它应有的收益。聘请税收筹划专家,提高税收筹划的权威性和可靠性。税收筹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税收、会计、财务、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其专业性相当强,需要专业技能较好的专家来操作。因此对于那些综合性的税收筹划,聘请税收筹划的专业人士可以进一步的降低税收筹划的风险。

参考期刊:

1、《税收筹划的风险与控制》麻晓艳《福建税务》2001年12月

2、《现在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梁芬《福建税务》2003年1月

3、《企业税收筹划的理性认识》李国田、张开桂《福建税务》2003年4月

4、《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定位与风险问题探讨》黄董良《税务研究》2004年3月

5、《论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策略及方法》许跃辉《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5月

6、《企业纳税筹划的基本思路与策略分析粱莹《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6年2月

7、《企业面临的主要税务风险与防范措施》赵艳《企业论坛》2006年11月

参考书:

1、《避税方式—税负处置技巧》梁跃军、王鹏虎企业管理出版社

2、《纳税申报与纳税筹划》盖地编著立信会计出版社

3、《金税案——税收筹划实务与案例》刘蓉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参考网站:

1、中华会计网校http://acc.96963.com/index0.htm

2、宁波中瑞税务师事务所所http://www.nbtaxagent.com/

税收风险防范 篇4

税收法治化是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税收工作的灵魂,其重点就是用法律规范和约束税收执法行为,从源头上有效防范执法风险。当前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税收执法日益规范,税收工作上了新台阶,从实际工作中有效地防范了执法风险。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人依法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使税收执法风险的变数增大,如何对税收执法风险加以防控已成为税务机关的重要课题。

一、税收执法风险的涵义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实施税款征收、税收管理、税务稽查等税收执法过程中,因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致使税收执法不当、执法错误或行政不作为而引起不利后果和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对执法人员本身造成损害的各种不利后果或不利影响。

二、税收执法风险面临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一)税收计划管理与依法治税精神存在矛盾。目前对全年税收任务的下达基本上仍维持着一种基数加增幅的方法。而税收工作作为税务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能,在考核上是收入导向型,一切以收入为中心,很多地区甚至对税收收入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政府对收入的需求与实际可实现的收入也存在脱节现象,这在客观上加大了税收执法风险的发生机率。

(二)税务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与工作岗位不相协调。税收执法人员是税收执法工作的直接承担者,但是执法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当前工作岗位需要的话就非常容易产生执法风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少数执法人员执法风险意识欠缺,他们对税收执法风险的注重意识不足;二是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执法能力还远不适应当前税收工作的要求,具备的工作能力与从事工作岗位要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存在文书制作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有误,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够的现象;三是部分地税执法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工作疏忽,对税收征管对象缺乏必要的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存在法治意识淡薄现象。

(三)纳税服务的较高要求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有限的征管力量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制约了服务效能的提高。税收管理员陷入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可能有更多时间深入纳税人之中,这些因素制约深化纳税服务工作的开展。二是服务理念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的基本义务,只有认真履行这一义务,才能取信纳税人,税收工作才能得到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目前,纳税服务还没有达到法定义务的高度,尽管《税收征管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了纳税人享有的权利,但是长期以来,部分税务干部仍有认为税务人员是“管理者”,纳税人是“被管理者”,把执法与服务对立,没有认识到执法与服务都是税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环境与法治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阶段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参差不齐,部分纳税人仍在想方设法,甚至采取许多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不交或少交税的目的,一些执法人员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抵制不住诱惑,从而加大了税收执法风险产生的机率。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搞活经济,擅自做出减免税的决定,从而干预税收执法,出现问题后,责任往往归咎于税务机关。有些地方政府为其引进的税源为纳税人的违法行为说情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执法风险。

三、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措施及建议

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将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与综合征管软件的应用和日常税收管理体制密切结合起来,以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为努力方向,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建立起长效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机制。

(一)转变观念、强化教育,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从思想教育方面要引起地税干部自身的高度重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从具体措施上要以人为本,着力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引导地税干部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理念,不断加强学习培训,掌握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杜绝税收执法行为的随意性,减少涉税风险的机率。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化对税收执法人员专业化、法制化的培训教育,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要强化对税收执法人员的管理,严格要求,坚持纠正“吃、拿、卡、要、报”等以权谋私等各种不正之风,对徇私枉法的地税执法人员,一定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二)加大培训工作力度。针对当前税收业务知识更新快的现实情况,建议税务机关统筹兼顾,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加强税务人员的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尽可能地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对税务人员进行“法治”教育和“执法风险”警示教育。比如每年有计划的安排税收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并且培训时间要达到计划培训要求;邀请市级以上地税局各业务科室的人员到基层授课;在兄弟县局之间开展业务交流活动等,以提高业务水平、开拓业务视野。

(三)培植风险理念。加强对地税干部进行风险管理理念的教育,培育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文化,将执法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税务文化建设全过程,促进组织风险管理水平和税务干部风险管理素质的提升,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执法人员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为,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的意识和理念,促进税务机关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保障组织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首先,强化职责分离,有针对性地调整职责设臵和权力运行体系,避免税收执法权的过度集中。其次,对内强化内部业务互动和协作,加强征收与管理、管理与检查,以及区域管查部门之间的业务互动,建立健全业务协调工作机制和联合行动机制;对外加强与工商、国税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提高税收执法能力,降低税收执法风险。第三,强化税收执法风险控制与征管质量考核、充分发挥各种管理措施的作用,建立起以税收执法责任制为核心的监督考核管理体制,强化激励与约束,综合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税收风险防范 篇5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纳税人维权、行政监察及司法监督力量日益增强,对税务机关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效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成为摆在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税收执法过程中潜在的一种风险,是指因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作为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这种作为和不作为行为致使国家利益或税收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需要承担或被追究有关责任的可能性。理论上讲在税收执法的任何岗位都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领导干部和执法管理一线的关键岗位,岗位风险尤为突出。

(一)税收执法风险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客观性。执法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因为决定风险的各种因素对于风险主体来说是独立存在的,不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只要风险的诱因存在,一旦条件成熟,风险就会导致损失。风险的客观性提示我们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不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每个岗位、每个人都面临潜在的风险;而且,职务越高、责任越重、风险越大。而且,损失往往与风险相随,风险的危害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连锁性损失。

二是隐蔽性。风险都是以一定的概率存在的不确定性危险,因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能够准确预见从而有效控制的危险,就称不上是风险。税务人员之所以容易忽视身边的风险,在风险发生之前掉以轻心或心存侥幸,就是因为风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即隐蔽性。在国税工作中,执法和管理风险也潜藏在日常工作的大量细节中,从萌芽、发展到演变成显性问题,往往都有一个过程,但很容易被人忽视。如在一般纳税人认定环节,审核把关不严就埋下了被不法分子钻空子的隐患,这一隐患未必一定爆发,但一旦爆发就与此管理疏漏直接相关,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是可控性。尽管风险是客观的,但它是可控的,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程序对风险进行事前的识别和预测、事中的防范和事后的化解,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有效的风险防范工作程序,分析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辨别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为控制风险提供前提。可以根据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和概率统计,建立各项风险的技术参数,为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手段。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规范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而把风险纳入制度控制的轨道。

(二)新形势下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重大意义

一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推进依法治税,实现税收工作的根本宗旨。依法治税的过程,既是实施法律赋予的税收管理职权的过程,也是实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工作宗旨的过程。防范执法风险的根本,在于通过制度建设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税收违法行为,降低税务人员受到法律追究的机率,促进税收管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从而深化依法治税。

二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减少涉税争讼的发生。加强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可以通过明晰税收执法各环节存在的执法风险形式及其法律后果,警示税务人员时刻遵循法治原则,正确履行税收管理职责,树立良好的税收执法公信力和执法形象,减少各类涉税争讼的发生,营造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三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正确履行税收管理职责,促进税收事业健康发展。随着民主与法治的进步,公民维权、行政监察以及司法监督力量日益增强,潜在的执法风险演变为现实法律责任的机率增大,能否准确判断、识别、预防并有效抵御各种执法风险,不仅关系到税务人员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税收事业的长远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可以减少税务人员的执法压力,激发其工作潜能,保证税收法律制度的正确施行,更有助于提升税务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有益于税收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是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有利于提升征管质量,适应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需要。管理是税收工作的基础,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决定着税收执法风险的大小,二者之间呈反比关系,即:管理水平越高,管理漏洞越小,税收执法风险也越小;反之,执法风险也就越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理念是“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建全风险内控机制,合理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因此,专业化管理对税收执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唯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

二、新形势下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

(一)内生性原因

一是税收立法本身的缺陷会导致风险。税收法律中很多要素不确定,一旦把握不准,则存在“渎职”的风险。同时,对于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相应的税收征管配套政策出台不够及时,税收管理难以及时跟进到位,会埋下引起争议的隐患,税务机关将不可避免地承担由此造成的执法风险。

二是“行政本位”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会导致风险。目前“行政本位”的管理理念在税务机关比较突出,但过多地强调“行政本位”往往与法治的理念相左,可能会形成执法风险。比如有些基层税务人员为了片面追求考核指标的正确率,不顾客观实际,人为弄虚作假,甚至有干部代替纳税人办理纳税事项,为税收执法埋下了隐患,从而带来了执法风险。三是系统内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会导致风险频发。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都开始关注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也积极探索建立了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但很多税务机关及税务干部的法治观念依然较淡漠,风险意识比较薄弱,从整体上讲风险管理机制的实践成果有限,再加上多数是零散的经验和做法,不足以抵制各种复杂的执法风险。

(二)外部原因

一是日益完善的监督机制带来的压力。众所周知,执法风险与执法行为及结果受到监督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社会整体对税收执法行为的关注度越高,监督力度越大,执法风险由潜在转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也越大。与此同时,纪检监察与司法机关加强了对税收执法与执纪

行为的监督检查,新闻及社会舆论也成为较强的监督力量,使税收执法过程中潜在违法行为转变为实际法律责任的机率增大。

二是日益增强的公民维权意识带来的压力。税收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行为能力日益增强,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在寻求法律赋予的权利。通过法律途径,包括复议、诉讼、控诉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为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所接受和采用,纳税人逐渐从人际关系维权转化到法律维权,给税务人员的依法行政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是组织收入工作带来的压力。一些地方政府为推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大力推行招商引资,并为引进项目,留住客商投资,制定出台一些与现行税法规定冲突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税务部门难以应对,出现问题税务机关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给税收执法带来风险。其他有关部门配合不力,管理和监控的失位、缺位也给税务机关执法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建议

税收执法风险的内容及表现决定了税收执法风险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将始终存在。然而,防范执法风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当务之急,是在全面、彻底、深入地落实好现有工作制度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长效机制,将依法治税工作推向深入。

(一)建全税收法律,提高税收执法依据的统一性

完整的税收法律体系是规范税收执法和降低执法风险的前提和基础,要进一步提高执法制度建设质量,增强执法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首先,严格执行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规定,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充分揭示和反映税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要求,避免文件、制度与上位法相冲突;制定的制度要具有操作性,防止脱离实际或超出执法人员承受能力,既要避免制度陷阱,又要防止制度泛化,不成熟或者不必要的制度不宜出台。其次,坚持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矛盾冲突或者内容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或废止。再次,深入推行税收政策评价反馈制度,并探索建立涉税规范性文件及管理办法实施效果评价制度,促进税收管理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二)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税收执法风险意识

一是强化法制观念。税务人员对于新形势下的税收执法环境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知法、懂法,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正确对待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谨慎执法,克服执法行为中的侥幸和麻痹心理,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使自己的执法行为不偏离法律的轨迹运行。二是转变执法方式。要改变习惯的、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征收方式,屏蔽求简单而忽略程序,求快捷而忽略方式的现象,避免和减少执法过程中的拖拉和随意性。要在税收管理理念、税收服务意识、税收征收习惯、职业道德观念等方面与时俱进,提高对事务的判断力,提升处事经验,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三是加强税收业务培训,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水平。税务部门是政策业务很强的部门。因此,一定要把税收业务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要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使干部主动学习钻研税收业务,提高执法水平,鼓励干部报考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按照人员的不同层次或工作需要,安排干部分期分批接受专业培训或知识更新教育,为干部应对和防范风险打下基础。

(三)规范执法程序,健全各项执法管理制度

一是优化分解税收执法业务流程。要进一步梳理流程,对运行制度过于复杂、操作手续繁琐、要求不切实际、超出职责范围的项目予以调整;对执法权力过于集中、难以有效制约的部位适当分权控制,同时,要避免执法监督的交叉重复,使各部位、各项执法监督制度、流程、职责相互配套、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二是加强具体执法事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税收执法的质量和水平。坚持依法治税和依法管理,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熟练掌握履行管理职责所必需的法律依据、执法权限、方式方法、时限等内容,全面、准确、适当地实施执法活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三是重视涉案证据的搜集和论证。真实、合法、有效的税务涉案证据能够有效降低执法风险。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有关证据收集、认定和适用规则的实务培训与实地指导,提高执法人员收集与制作证据的能力与技巧。四是进一步发挥税收执法检查的功效与作用,通过日常、专项和执法检查,查摆问题,纠正错误,加强整改,消除隐患。同时通过落实执法责任制度,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依法履责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纠错能力,降低风险概率。

(四)强化内外监督,完善目标考核体系

一要坚持全面落实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以岗位设定为基础,依岗定责,明确具体岗位的执法内容与执法程序,减少不作为、慢作为或任意作为等行为。二要切实发挥税收执法检查的功效与作用,通过日常、专项和执法检查,查摆问题,纠正错误,落实责任,并加强整改工作的跟踪问效管理。三要健全完善评议考核与执法责任追究制度,采用计算机考核与人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税收执法质量,增强评议考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四要进一步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同时要积极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群众举报制度,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重视人大、政协、司法等部门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处理。

(五)加强部门协作,形成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合力

税收风险管理 篇6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强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首先,要充分认识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纳税户急剧增长,与税务干部人数持续维持低增长形成鲜明反差,基层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尖锐。税收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难以推动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协调统一。有限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等等。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要求的真正落实,制约着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税收风险管理为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效路径。各地要紧密联系税收征管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影响税收征管工作全局的主要矛盾,统一对推进税收风险管理的思想认识。

其次,要充分认识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有利条件。2003年,全省国税系统借鉴流程再造等现代管理理论,建立了覆盖纳税服务、税收执法全过程的税收征管业务流程运行机制。2006年以来,以CTAISv2.0综合征管软件为基础,开发完成了以流程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基层管理平台三位一体,外部信息交换顺畅的综合税收管理信息系统——CTAIS2.0江苏优化版。2007年以来,在各级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之间以及税源税基管理的主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职责清晰、衔接顺畅、重点突出、良性互动的税源联动管理机制等。这些重要举措不仅表明,风险管理的一些具体要求已经存在于税收征管实践中,同时也为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级税务机关在推进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并运用好这些有利条件。

税收风险管理涉及各级各部门和税收征管各主要环节,专业化分工要求高,统一协调性要求高。因此,各级要十分重视加强对实施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各级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建设的领导小组直接承担实施风险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税源联动管理联席会议直接承担各级风险管理的协调管理工作。各级各部门和税源管理的各环节,要在联席会议的框架内,按照风险管理的程序要求,统一规划,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通过调整完善管理职责和运行流程,使联动机制迅速融入到风险管理的新格局中。经过努力,全省国税系统按照风险管理战略规划、风险识别、风险排序、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监控评估等程序架构,形成以提高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控管为导向,以信息平台为依托,征管资源优化配置,专业分工清晰明确,上下互动、衔接有序、运行顺畅的税收遵从风险管理体系。

二、转变管理职能、发挥资源优势,细化省市局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能配置,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

省市局在实施风险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省市局的业务管理部门要从行政管理为主的职能体制,向行政管理加实体管理的职能体制转变;要从政策制度管理为主的职能导向,向政策制度遵从管理的职能导向转变,努力使省市局直接融入到风险管理的大流程格局中,逐步承担起风险管理运行流程中的“风险目标规划管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管理、风险应对支持管理和上收管理”等重要职能,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具体工作任务重点包括:

建立风险分析识别管理工作机制。要筛选、整合监控决策系统中的税源预警监控指标和税源管理联动指标,建立省级风险特征指标库。计统部门牵头管理日常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工作,主要从事税收风险的宏观分析,包括经济与税收、跨税种、跨部门以及重点税源的综合税收风险分析;税种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税种管理、专业管理的特点、难点和热点,深化各税种管理中、各专业管理中的税收风险分析;征管部门主要从事税收程序性风险分析;稽查部门、税种管理部门、专业管理部门还要通过对税务稽查、纳税评估等典型案例解剖,开展微观风险分析。

建立适应风险分析识别要求的风险信息情报管理机制。征管和信息中心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基于监控决策系统的信息查询分析模块,建立纳税人情报信息管理库。重点是提高内部信息的共享度,挖掘税收管理过程中税收风险信息情报资源;拓展外部信息的采集渠道,采集地税、上市公司报表、工商、统计、行业管理部门和管理协会等部门信息;提升跨地区信息交换、查询功能,形成跨地区信息情报采集、交换管理机制。

建立协调统一的风险应对管理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做好专项检查、行业纳税评估等风险应对的总体规划和分部门风险应对的计划安排。省局本级开展各税种、各专业管理联动纳税评估,由征管处牵头负责。专项检查工作,由稽查局牵头负责。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税收风险的应对策略,总结设计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为基层风险应对提供专业支持;做好数据模型、分析工具的研发工作,研究收集制定业务操作模本、评估审计指南等,提高对基层税务机关风险应对的指导力和支撑力,这项工作,由省局征管处牵头负责。对基层一线遇到的复杂政策和征管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及时提供专家指导帮助。部分重要复杂应对事项上收到省局直接进行风险应对;联系部分大企业直接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这项工作主要由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部门负责。

建立风险管理工作目标管理和保障机制。征管和计统部门要发挥联席会议秘书部门作用,做好全系统风险管理的规划管理工作,对规划期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针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作出系统性安排。对规划期风险管理工作作出及时的总结评估,为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持续完善提高提供依据。

省辖市局要按照省局的统一安排部署,做好本地区风险管理规划工作。以省局风险特征库为基础,根据本地区纳税人产业分布结构状况,及遵从风险发生的主要特点,建立本地区的市级风险特征库;参照省局的部门分工,组织好日常风险分析识别工作。建立风险等级排序管理工作机制,根据本地区税收风险发生的特点和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做好风险等级排序相关参数的调整维护,做好风险等级排序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省局的统一规划,做好中小企业风险分析应对指南、模板的编制工作。结合省局纳税评估、专项检查等工作安排,制定本地区联动纳税评估、整合专项检查等规划部署工作。对部分复杂事项实施上收管理;按照大企业管理的统一要求,开展上收大企业税收分析监控和风险应对工作;对一线一些风险应对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及时的支持帮助。做好全年风险管理总结评价和绩效评估工作。

三、创新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明确细化县以下税务机关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县局以下国税机关在实施风险管理工作中,要以科学组织实施风险应对为主轴,以推进县局实体化和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税收管理的综合效能。县局机关要从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向以直接承担税源税基监控管理等实体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转变。县局机关要认真落实“把审核、审批等事务性工作前移至办税服务厅”等规范要求,进一步清理、简化考评考核等行政事务性工作,不断提高直接承担税源税基管理的职能比重。具体职能包括:在纳税人较多的地区,直接承担税收风险的等级排序管理;直接承担本县域范围内纳税人风险信息情报管理和对外交互工作;直接承担本县域范围内的风险分析识别工作;直接承担部分复杂事项的组织应对工作;直接组织实施中小企业的行业风险应对管理;按照风险类型直接实施专业化应对工作;直接组织实施全部或部分大企业(或重点税源户)风险分析监控、风险应对等事项;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省市局上收管

理的协助配合工作等。在纳税人比较多的地区,按照风险类型实施专业化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管理、全部或部分大企业(或重点税源户)的风险监控和风险应对等事项,也可以由县局所属的专门机构承担。

要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架创新管理员制度,形成与管理层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相衔接的管理员职能体制。要合理分解户管员管理职责,把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从属地管理的税收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把制度性安排的、事务性管理服务职能保留在属地管理的职能中。具体职责分解范围,由省辖市作出统一规定。要把综合业务素质较好的管理员配置到风险等级高、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专业管理岗位。在专业机构或县局等更高层面上,建立具有专业化管理能力的管理团队,不再实行划片分户的管理模式,根据风险等级排序针对不特定纳税户,开展大企业管理、专业评估、行业管理等工作。省局将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一些县(区)局,作为全省县局实体化和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试点单位;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全省县局实体化和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指导意见。省辖市局可根据本地区的征管状况实际,有序开展试点工作。

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科学安排好风险应对工作。在风险应对策略选择上,要从偏重税收执法,向综合配套运用税法宣传、咨询辅导、提示提醒、纳税人自我修正、约谈说明、税收核定、税务稽查等递进措施转变。在风险应对对象确定上,要从无差别的平均管理,向基于风险识别、等级排序,开展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转变。在风险应对模式选择上,要改变不区别“纳税人规模、风险类别”实施单一应对的模式,对大企业实施个性化的分析、监控,对中小企业按行业、风险类型等实施效能型管理。在风险应对方式上,要从简单地开展实地稽查取证方式,向重点做好申报数据、基础信息与相关涉税信息比对审核和案头分析工作转变。在风险应对技术应用上,要克服用单一税负指标进行简单比对的做法,通过加强培训,提高综合应用风险指标、评估模型等技术工具开展应对处理的能力。

四、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推广应用信息平台,做好税收风险管理的支持和保障工作全省上下要全面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原理及其实践应用知识的培训,省局分次分批完成对各级领导和师资的培训工作。各地要在五月底之前培训到全体国税干部。年内,各地要根据省局的部署要求,做好与风险管理要求相关的以“纳税评估、税收经济分析、财务会计知识、税务稽查、反避税、计算机操作”等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和技能练兵,为落实税收风险管理要求提供智力保障。

税收筹划的风险与防范 篇7

关键词:税收筹划,风险,合法性,税收政策导向

税收筹划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预先的合理筹划和安排,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以求减少税收出,或者取得货币时间价值,以尽可能减轻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整体利益,并使税后收益长期稳定增长的一系列活动。税收筹划的特点是合法性、前瞻性、综合性、时效性。企业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节税”,合法“节税”是税收筹划活动的本质。

税收筹划是一种经济行为,在错综复杂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环境中,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有风险。所谓税收筹划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税收筹划活动因为各种原因失败而付出的代价。税收筹划的预先筹划性,与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之间的矛盾是税收筹划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成本效益的风险

税收筹划必须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降低,不能只盯在个别税种的负担上。国家对流转额征流转税,对所得额征所得税,对财产要征财产税,各个税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只顾及到某个税种筹划的利益,而忽略其他税种的税负,就会造成一种税少缴了,另一种税可能多缴,致使企业整体税负上升。

税收筹划应属于企业财务管理范畴,它的目标是实现企业所有者财富最大化。所以在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的同时,也应考虑该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是否引发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企业应该采取能带来绝对收益的税收筹划方案。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随着某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取得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必须为该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额外的费用,以及因选择该筹划方案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相应机会收益。一项成功的税收筹划必然是多种税收筹划方案的优化选择。如果认为税收负担最少的方案就是最优的税收筹划方案,追求税收负担的降低最终导致企业总体利益的下降,就会使税收筹划面临失败的风险。

二、税收政策的调整

税收政策按照目的不同可分为鼓励性税收政策、限制性税收政策、优惠性税收政策等。不同的税收政策体现了国家不同的税收导向和征收目的。例如,鼓励性税收政策是为了鼓励企业产品出口创汇,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对出口企业实行出口退税的政策;对新办企业和民政福利企业,减免所得税,对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办工厂、农场自身从事生产经营的所得,暂免所得税,实行的都是优惠性税收政策;国家为了限制某种商品进口,提高进口关税的税率,实行限制性税收政策,等等。

正是国家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条件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才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依据。但国家税收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会用各种宏观控制手段,其中包括税收杠杆来维护市场秩序并推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国家出于总体发展战略要求,会出台新的税收宏观调控措施,这就使得税收政策也处于调整变化之中。一旦税收政策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税收筹划方案不再适应新的税收政策,这就增加了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难度,甚至可以使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遭到失败,遭致风险。

三、税法的不断完善

税法不可能面面俱到,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税法必然会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新的实体法的出台,一些新税法的公布等,会使原来的税法政策发生变化,例如,我国加入WTO,为了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为了与国际接轨,在不断的调整一些税的税率,海关的关税就在逐步的下调。因此,企业的涉税处理、税收筹划必须依据新的税法来进行,否则,就是违法的,会产生涉税风险。

四、使税收筹划方案得以实施的条件的变化

一切税收筹划方案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选择与确定的,税收筹划的条件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纳税人自身的条件,主要是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其二是外部条件,主要是财务与税收政策。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税收政策的差别进行选择的过程。或利用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差别进行选择;或利用同一国家中特别区域,如我国的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的税收政策与一般区域的税收政策的差别进行选择;或利用各税种本身的税负差别进行选择;或利用税收政策中对同一税种的每一个税制要素,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的差别进行选择。但无论何种差别,均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

企业如果要获得某项税收“收益”,首先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符合所选税收政策要求的一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在给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可能的同时,也约束着企业的某一方面,如经营范围、经营地点等等,从而影响着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如果项目投资后经济活动本身发生变化,或对项目预期经济活动判断失误,就很可能失去享受税收优惠的必要特征或条件,不仅无法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还可能加重税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经营灵活性的减弱,还可能导致经营机会成本的增加。

五、避税与税收筹划的区别不分明

国家在制定税法有关法规、政策和制度时,不仅对纳税人的节税有所预期,而且正是希望通过纳税人的节税行为使得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等符合政府的税收导向。避税与税收筹划的目的虽然都是为了减轻税负负担,但两者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

避税一般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疏漏或税法规定的优惠办法,做适当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筹划,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避税虽不违法,只是利用税法漏洞,但是它是钻税法的空子,有悖于国家的税收政策导向。税收筹划是完全合法的,是符合政府的立法意图的。

税收筹划甚至是税收政策予以引导与鼓励的。举两个不同的例子。一个例子是说,有一个人针对国家课征酒税,采取了少喝葡萄酒多喝矿泉水的行动。这在客观上是一种避税,这种避税是正当的。因为限制饮酒本来就是国家法律的意旨所在,少喝酒自然少负担税收。另一个例子是说,有一个人针对国家课征遗产税,在生前尽可能地把财产分割出去。这是不正当的避税,因为背离了政府的政策导向。所以许多国家在课征遗产税的同时兼征赠予税,借以堵塞人们生前分割财产逃避税负漏洞。

实践中对避税和税收筹划的区分有时不像理论上那样容易,特别是具体到某一种特定行为时,避税和税收筹划的界限常常难以分清,导致企业在具体进行税收筹划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税法的漏洞施行一些避税行为。显然,企业实行“避税”行为获得的利益并不是税收立法者所期望的利益,恰恰相反,它是立法者力求避免的。因为如果纳税人不能很好的分清避税与税收筹划的区别,在实施税收筹划时过了“线”,将会面临筹划失败的风险。

六、税务行政执法中的偏差

严格意义上的税收筹划符合立法者的意图,是合法的。纳税人依据法律的要求和规定展开税收筹划。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行为,其方案的确定与具体的组织实施,都是由纳税人自己选择,税务机关并不介入其中。税收筹划方案究竟是不是符合税法的规定,是否会成功,能否给纳税人带来税收上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税收筹划方法的认定。在这一“认定”过程中存在税务行政执法偏差并非偶然。首先,税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税收政策执行的偏差。多数税收制度一般只对有关税收的基本面作出相应的规定,具体的税收条款设置不完善,无法涵盖所有的税收事项;或者由于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税法尚未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税法对具体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在一定的范围内,税务机关拥有自由裁量权,客观上也为税收政策执行偏差提供了可能性;第三,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起也是导致税收政策执行偏差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经常会遇到来自一些基层税务行政执法机关的观念冲突与行为障碍。即使是真正的税收筹划行为,结果也极有可能被税务行政执法人员视为恶意避税行为而加以查处。

正视税收筹划风险的客观存在,是为了纳税人更好地进行税收筹划。为了控制筹划风险,提高筹划利益,在具体进行筹划行为时除了讲究筹划方式方法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合法性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进行税收筹划也是纳税人应有的权利。税收筹划应合法,这是税收筹划赖于生存的前提条件。税收筹划的合法性,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必须符合税收政策的引导趋势,进行积极的税收筹划,使得企业在享受有关税收优惠的同时,也顺应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意图;其次,操作过程注意“度”的把握,认识并划清于偷、逃、骗税、避税等其他减税方式之间的界限,坚持合法筹划,防止违法减税;再次,纳税人开展税收筹划,需要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既然税收筹划要在不违法或非违法的前提下进行,那么筹划行为离不合法的距离越远越好,这就是纳税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纳税人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保护,需要注意以下4点:

1、增强法制观念;

2、熟练掌握税收法律和法规;

3、熟练掌握有关的会计处理技巧;

4、熟练掌握有关税收筹划技巧。

(二)保持适度的灵活性

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千差万别,加之税收政策和税收筹划的主、客观条件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税收筹划时,要根据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并保持相当的灵活性,以便随着国家税制、税法、相关的法规的改变及预期经济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项目投资,进行节税的应变调整,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

(三)重视货币的时间价值

税收筹划的节税目标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应缴纳税款绝对额的减少;二是延缓税款的实际缴纳时间,获得货币时间价值。前者的节税效果较为明显,易得到重视,后者的节税效果则较为隐蔽,容易被忽略。实际上这二者同等重要。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企业的积累水平,同时也有赖于已有资金的利用效果。延缓缴纳税款,虽然最终实际缴纳的税款没有减少,但缴纳时间的递延,可使企业无偿获得递延期间这部分税款资金的使用权,从而摊薄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样达到节税目标。

(四)树立风险意识,立足于事先防范

从事税收筹划的专业人员首先要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在接受委托时,要向委托人和接受筹划的纳税人说明税收筹划的潜在风险,并在委托合同中就有关风险问题签署具体条款,从而对或有风险有一个事先约定,减少可能发生的经济纠纷;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要注意相关政策的综合运用,从多方位、多视角对所筹划的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企业的综合效益进行充分论证,随时随地注意税收筹划的风险防范。

(五)努力提供一个适应税收筹划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其一,税务机关要坚持依法治税,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从而激发税收筹划的社会需要。其二,加强税收筹划理论的研究。税收筹划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得已经比较成熟了,而在我国还仅仅是开始,还没有形成适应中国特设的市场经济的税收筹划理论。因此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尽快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税收筹划理论体系,以便知道税收筹划实践。其三,加强税收筹划的宣传工作,造就一个有利于开展税收筹划活动的社会氛围。税收筹划不是偷税、也不是避税,但是现实中人们往往无法将其作适当的区分而一概加以反对,这显然不利于税收筹划事业能够顺利发展。

(六)加强联系

刍议企业税收风险 篇8

一、税务风险的含义

传统的税务风险基本上只是考虑了征税人和用税人两种涉税主体的行为预期与行为结果之间存在偏差的可能性,并没有考虑其他涉税主体,而且对征税人和用税人两种主体涉及的税收风险也没有全面概括,导致无法系统地把握税收风险的形成原因和类别,进而也难以找到相应的治理之道。税务风险是在合法的前提下,企业主动选择的在于企业外部和内部的与税务相关的不确定性。税务风险包涵于商业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以及遵循性风险中,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内容

(一)税款负担风险。纳税人纳税所引发的最直接经济后果就是可支配的收入大大减少。纳税可能会因为过多过重的税收负担而陷入经营危机,甚至破产。税款负担具有“滚雪球”的风险效应,如果纳税人不时地处理前期的税款负担,那么,前期税款负担将会带入本期,最将使税收负担越来越沉重,进而形成欠税的包袱,甚至因为欠税而导致破产、倒闭。

(二)税收违法风险。部分纳税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偷税逃税,这种违法手段不仅不能化解税款负担风险,反而会生产新的违法风险。因为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纳税人偷税除了必须补交所偷逃的税款之外,还会被税务机关课处所偷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如果情节较为严重,纳税人还将被课处刑罚。另外,纳税人一旦对税收法律与政策理解出现偏差,在计算与缴纳税款方面就很容易违反税收法律与政策的规定,在实质上构成税收违法。

(三)信誉损失风险。纳税人违法并被有关机关处罚,在经济上必然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损失。同时。纳税人还会有信誉或名誉损失,其他有关经济主体会因为纳税人的偷税等违法行为而对该纳税人的信用产生怀疑,不愿与其合作。

(四)政策损失风险。纳税人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丧失享受某些税收优惠的资格。如我国,纳税人不履行某些增值税纳税义务或者违反某些增值税规定,将不得申请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这种无形的损失比有形的处罚损失更为严重。

三、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税收风险的外部原因

1、来源于税收立法层面的税务风险。我国税法改革时间不长,完整税法体系并未建立,现在我国税收正式立法少,行政法规多,主体税种还没有立法,税收基本法尚未出台。现行工商税收税种有20多个,少数上升到正式法律,大部分是暂行条例、暂行办法或规定。由于相当部分的税务法规在出台前未经详细调查研究,更未进行全面统筹,因此往往引起税法规定与纳税人实际情况相背离,使纳税人无所适从。而且税务法规变化过快,朝令夕改,加之信息传输渠道不畅通。难以让纳税人及时准确掌握。

2、来源于税收行政方面的税务风险。其一是税收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是增加纳税人承担巨大的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具有适用性、比照性的政策处于非公开的状况,其结果除了影响到法律的公正性。税务机关对于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一般仅限于有效范围的解释,针对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就其立法意图及提请纳税人关注的重点缺乏必要的说明,因此很容易误导纳税人,使其跌入税收陷阱。其二是由于在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中没有对税务行政机关使用税法解释权和自由裁量权作出相应的约束,这就有可能造成税务机关及税务官员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从而构成对纳税人权益的侵害,使纳税人承担巨大的税务风险。第三,税收机关和税务官员的执法观念。理论上征税人可依法查处纳税人的偷税、逃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纳税人也有权依法提出申诉、上诉、控告、检举揭发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来源于交易对象税收风险。现实中,竞争的加剧,经常出现在与交易对象发生交易时,对方提出的条件违法,但企业以短期自身利益为重,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与之交易,从而产生交易对象风险。

(二)企业税务风险来源于纳税人内部原因

1、纳税人依法纳税观念的弱化。中国很多纳税人过分迷信于“关系”。总想在税收上打“擦边球”、“走钢丝”、或对企业纳税事务漠不关心,往往会将自己置于违法的境地,时间一长,连纳税人自身也会变得麻木,即使早已触犯了税收法律、法规竟然毫不知晓。在经济生活中,纳税人要想得到税收优惠,必须先打点再行文请示。纳税人获得理应给予享受的优惠政策,仿佛一切来源于和税务官员良好私人关系。其结果是造成税务官员私欲的膨胀与纳税人潜在风险的增加。

2、纳税人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财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偏重日常会计核算,对税收知识及办税重视不够,造成技术性差错,导致了少交税款,而遭到税务部门处罚。另外只对经常发生的税种有基本了解,忽略了对税法的全面研究和学习,没有全面掌握各项业务事项的性质,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准确,多交了不该交税,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流失。目前,纳税人对于税法体系及税法规定的复杂性缺乏、主动、全面、完整了解的情况非常突出,从根本上讲源于纳税人对于税收法制观念的认识远远滞后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速度。

参考资料:

[1]李汉文,刍议税收风险的定文及危害,税务研究,2008、8、

[2]林凤羽,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金融经济,2007、16

上一篇:三下思品总结下一篇:非职务创作作品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