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执业风险

2024-06-27

会计执业风险(精选9篇)

会计执业风险 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 执业注册会计师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中介作用, 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业务是社会审计监督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裁判, 其职业性判断和在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地位, 决定了注册会计师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比其他职业更多的职业风险。为此, 如何正确认识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 增强审计风险意识, 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是关系到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 审计初始阶段的风险。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书, 双方都必须认真阅读约定的各项条款, 根据本方的意愿签署审计约定书。有些执业机构为了招徕客户, 不惜在收费和时间上作出很大让步, 导致恶性竞争, 收益大幅下降;并在接触到委托方的审计资料后, 才发现工作量非常大, 为了赶进度, 不按规章的要求进行审计, 甚至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和原始凭证根本没有可信度, 但为了提供审计报告而凭经验和逻辑推理进行捏造, 从而产生执业风险。

(二) 审计中间阶段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如不能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 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记录、原始凭证进行审计抽样和审计取证, 使样本总体反映的情况差异超出可容忍的范围, 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对抽样结果产生信赖过度和误导, 审计的公允性就会丧失, 审计证据就可能片面、不可靠, 从而产生重大误导作用, 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 形成执业风险。

(三) 出具审计报告阶段的风险。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 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忽视风险的客观性, 把查证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绝对化肯定, 并且忽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一旦有误, 就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 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 形成风险。此外, 审计报告对有关关联问题、或有事项等的表述以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表述是否准确、得当, 也可能产生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 企业经营风险的不断加大, 引起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增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 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越来越多, 正确与错误的信息参杂其中, 失察的可能性随之增大;经济业务的种类渐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 诸如租赁会计、破产会计等新内容不断出现, 对这些业务的处理, 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 更容易发生争议, 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二)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变化, 导致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增加。随着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由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部门转移至电子数据处理部门, 财会人员对交易的直接监督减弱, 未经授权存取、修改资料可能会不留痕迹。人工作业的减少会导致发现错误的机会降低, 所以通过修改应用程序或系统软件所发生的差错可能长时间不被发现。网上无纸交易, 更会因缺乏审计线索而成为注册会计师最大的审计风险。

(三) 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有限性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 整个审计过程都需要依赖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综合素质越高, 审计风险就越小, 反之风险越大。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或不具备应有的执业能力, 在审计过程中未做到应有的谨慎, 就会产生审计过失的风险。另外, 如果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违反独立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原则和廉洁原则, 制造虚假审计报告, 就会产生严重的舞弊和欺诈风险。

(四) 目前在业界采用的简单抽样审计方法, 也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另一因素。抽样审计方法是在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注册会计师受执业成本和精力所限, 无法对客户进行详细审计的情况下产生的。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 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 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抽样审计仅测试一定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部分项目, 而不是测试全部项目, 因而样本性质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性, 虽然提高了审计效率, 但难免会遗漏报表中的一些重大错误和舞弊问题, 增加了审计风险。

(五) 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 也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审计报告的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环节, 经手人多, 工作繁重, 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存在漏洞, 没有对审计结果实行必要的监督和复核程序, 就可能导致出具的报告质量偏低, 形成审计风险。

三、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虽然无法完全杜绝, 但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避免出现大风险事件的发生。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主要有:

(一)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知识经济时代, 审计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 对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 还要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 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因此, 加强执业人员理论知识学习, 定期组织审计执业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和经验交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 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 严格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 确保业务质量。

(二) 深入了解客户情况, 谨慎接受业务委托。随着审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几乎每一家事务所都在极力争取客户, 但盲目接受客户委托, 过度追求业务收入, 会给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为规避审计风险, 事务所在接受审计业务前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如果发现客户属高风险经营企业, 事务所应权衡利弊, 谨慎接受业务委托。为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事务所对新的客户必须有所选择, 对于现有客户的持续审计, 也应定期加以评估, 最好是能制定书面计划以规避审计风险。

(三) 采用分析性复核审计方法, 降低审计风险。在制定审计计划阶段, 进行分析性复核, 可了解客户基本情况, 评价审计风险;在实施审计阶段, 进行分析性复核, 可以明确审计重点, 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结束前, 通过对工作底稿和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性复核, 可以发现审计漏洞和财务报表上的重大错误, 以确定审计报告类型。审计实践中, 对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和账户余额的具体测试所收集的证据, 构成审计意见的重要基础。在检查覆盖范围、抽查数量与方法上要求的细节测试覆盖面很高, 细节测试中样本的选定, 应尽可能采用统计抽样方法, 以提高抽样检查结果的客观性。

(四) 建立职业风险基金, 购买职业保险, 减少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注册会计师即使有内部机制的约束, 并严格执行审计标准, 恪尽职守, 但其审计行为很难绝对避免风险的出现, 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风险承受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目前, 国内多数的事务所只提取职业风险基金, 购买职业保险的还较少。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是把审计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 是在事务所内部化解所遭受损失的办法, 而且大部分事务所目前的职业风险基金对巨额的罚款或赔偿可能只是杯水车薪。而参加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是国际上事务所抵御风险的一种通行做法, 它可以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资金积累起来, 由全行业共同承担职业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 发生事故后的赔付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因此, 尚未参加职业责任保险的事务所应尽快投保,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的表现。同时也要注意到保险条款中有保险期限、赔偿限额和免赔额的规定, 保险公司并不能全额赔偿事务所的一切损失, 事务所决不能参加了保险就放松对审计风险的管理。通过提取风险基金, 购买责任保险, 就可以降低会计师事务所及执业注册会计师发生风险时的损失。总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注册会计师事业要取得发展权, 事务所要争得生存权, 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执业风险, 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

摘要:我国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随着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注册会计师行业逐步感受到了审计风险的压力, 面对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烈, 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案件越来越多。面对这些问题, 加强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的防范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成因,防范,控制

参考文献

[1]、韩小梅:论审计的社会责任观,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年10月

[2]、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年1月

[3]、李段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D], 西南交通.2007年

[4]、华忠:浅议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 2006年15期, 293

会计执业风险 篇2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增强、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以及医院防病、治病、教学、科研任务的不断增加,护理任务变得更加繁重,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高度应激状态,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对护理人员的健康容易造成损害,同时也会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如何在工作中规避执业风险,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成为我们广大护理工作者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护士执业风险:

是指护理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存在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对病人、医院工作人员等造成的身体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可能性。

二、护理执业风险的特点:

大多数医疗纠纷或多或少都与护理工作有一定的关系,单独发生的护理事故少,护理事故一旦发生往往造成严重后果,护理纠纷处理上非常麻烦。

三、护理行为与执业风险的关系

护士既是进行临床治疗的基本力量,又是健康教育、医疗服务的重要力量;既是医嘱的具体执行者,又是医生的密切配合者,同时又是观察病情的“哨兵”。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护士与病人接触最早,机会亦最多,因此护士的诸多护理行为构成了诸多风险因素。

四、护士执业的风险因素

(一)护士执业义务风险

1、存在无护士执业证书或执业证未变更。

2、未执行规章制度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

3、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未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

4、出现问题医嘱:不报告依然执行。

5、对患者不尊重泄露病人的家庭住址、电话等隐私。

6、不服卫生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安排,参加医疗救护等突发事件。

(二)护理操作风险

1、注射、输液、输血等:

(1)液体渗漏,周围皮肤、组织坏死、肢体坏死截肢。。。(2)输错液体、输错血。发生输血反应、输液反应或者药物反应不能够及时处理。(3)服错药。

2、护士擅自给熟人注射、输液。病人手续不全、没有病历、无法举证,一旦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发生不良后果,医方难以举证而面临承担法律责任。

3、患者自带药问题风险:既要坚持原则、执行操作规范,也要注重人性化。患者自带药,需要护理人员执行的,应当告知患方自带药风险,并签署《患方自带药风险告知书》,同时仔细检查药品包装、批号、日期、药品外观质量,加强用药后的观察。

4、在院期间护理措施不到位发生压疮,导致投诉。

5、消毒隔离措施不落实导致院内感染事件发生。

6、盲目执行口头医嘱,补记不及时、不准确,一般有纠纷,护士无法提供有效证据为自己辩护。

(三)护理安全管理风险

1、患者日常生活存在的风险:跌倒、坠床、压疮。

2、患者外出存在的风险:患者不得擅自外出,做检查、会诊允许外出时,要注意安排陪同人员。患者擅自外出的风险表现有:

(1)潜在疾病突发引发患者猝死;(2)发生交通事故致患者伤残、死亡;(3)患者实施其他不当行为的风险。

3、患者财物被盗风险

(1)护士是否告知患方不得带贵重物品、大量现金到病房;(2)医院范围内是否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4、患者出院存在的潜在风险

(1)没有书面的出院健康教育导致病人暴饮暴食,再次复发。(2)对于死亡患者尸体的料理:伤口暴露等家属不满。

5、标本丢失、标本未检费已收。

6、病历保管不善、页码不全、丢失。

7、护理记录涂改、字迹不清、记录不及时。医疗设备、环境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

8、医疗设备管理不善。如在使用医疗器械、医用材料时,没发现质量问题或抱有侥幸心理使用不良设备、材料或环境管理缺陷产生的质量风险。

(四)护理人员工作性质等因素

1、事故性危害因素

护理人员针刺伤、烫伤、跌倒、砸伤、用电等对人身安全的威胁,下班交通事故等。

其中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液病的危险远远大于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约占80%。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危急重症患者,此时精神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可能会造成针刺伤等情况,特别是经常接触各种穿刺针、剪刀等锐利器械的护理人员,这些情况对于毫无防备的护理人员来说,危险性较大。

护理人员在给物品灭菌时,尤其是在夏季灭菌温度明显增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对健康不利,裸露的皮肤易被蒸汽灼伤。

2、物理性危害因素

包括电离性辐射、非电离性辐射和噪音污染等。护理人员在操作采用紫外线作为消毒设备的仪器时,直接接触过量的紫外线会对机体造成损害。在清洗设备及不锈钢器械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产生噪音,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会引起疲劳、烦躁、头晕、听力下降等不良影响,导致焦虑、耳鸣、血压升高、失眠等症状。

3、化学性危害因素

医院中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如各种消毒剂、固定剂,各种药物,各种废气、污染气体、乳胶等。长期接触一些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的化学药剂会使人体产生头痛、鼻炎、皮肤过敏及某些呼吸道刺激症状。

4、生物性危害因素

常见的生物性因素为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护士的工作环境比较复杂,经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物,护士手部有破损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喷溅使皮肤、黏膜受到污染时,极易造成感染,最常见的是乙肝病毒,传染性极高,一次即可感染。

5、工作环境危害因素

指工作场所和工作内容与劳动者的心理、身体的极限和能力不相适应等。护士长期工作在充满了应激源的环境,既要处理各种应急情况,又要完成繁重的本职工作,面对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使身心疲惫的护士,易遭受疾病的侵袭。

五、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一)严格执行护士执业规定

1、护士执业资格认定

2、履行护士相关职责

(二)减少护理操作风险的发生

1、学习和掌握有关部门颁布的操作规程,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三级护理制度及病房管理制度等。

2、集中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增强对抢救及特殊事件报告处理制度。

3、认真执行制度、常规、预案等,病人发生输液反应或者药物反应时,及时报告与处理。住院患者输血反应的应急处理、药物反应(过敏)的应急处理等。

4、增进与患者家属沟通,加强告知、签署《压疮防范风险告知书》,建立《褥疮病人翻身卡》。

5、加强病历管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改造现有病案柜,护士站的病历应该加强防盗措施。

6、外送工人要加强规范培训,送检标本要及时、正确,并履行签字制度。

7、出院指导到位。口头告知的注意事项,缺陷:难以获得证据,诉讼中被动,必要时口头告知可转变成书面告知。

8、加强无菌观念和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

(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1、加强学习护理技术、掌握护理理论技能,把技术风险降到最低点。因此,医疗设备需专人负责管理,需定期检查设备是否完好。

2、护理上需按护理级别要求定时巡视病房,多与患者沟通,及时处理潜在问题,而且还需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岗要求保证精力充沛,全身心投入。

3、执行医嘱认真执行 “三查七对”保持清醒灵活的头脑,利用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评判性思维进行工作。

4、认真学习《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加强专科理论学习,客观、及时、准确记录护理文件。

5、构建非惩罚的护理安全文化,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积极倡导、鼓励医护人员主动报告不良事件,通过学习“错误”,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通过医院在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活动工作的过程,提升保障患者安全的能力。

四、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

1、实施屏障保护:对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和粘膜暴露等危险时, 应实施屏障保护措施: 做介入性检查和治疗,如气管插管、吸痰、动静脉抽血和动静脉置管操作等,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 处理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和医疗器具时, 均应佩戴乳胶手套和口罩, 遇特殊感染患者穿隔离衣, 戴护眼罩。如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不慎飞溅到脸上或眼中, 应立即用消毒液清洗颜面部, 并用抗菌滴眼液做好眼的清洗和保护。

2、严格执行接触患者和操作后洗手制度。按照卫生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安置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 并进行动态空气消毒。

3、物理因素防护:

3. 1防止锐器伤:减少锐器伤害的关键是每一位操作者按安全程序使用锐器。安全使用锐器, 重点是使用器前、中、后的正确操作及对用后锐器的安全销毁, 制定和完善避免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用过的针头和锐器应装入防水、耐刺的利器盒集中储存, 并及时焚烧或作无害化处理。避免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直接传递针头及锐器物, 应用金属容器盛放后传递。在处理使用过的锐利器械时, 应佩戴防护手套, 且工作要细心, 避免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划伤或刺伤, 立即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出血液, 用肥皂清洗伤口并用大量流动水冲洗伤口, 再用碘酒、酒精消毒后敷料包扎伤口。同时抽血做相关病原学检查, 确认是否存在感染, 并进行随访观察。疑有特异性感染上报医院感染科, 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早期预防。3.2 应用安全医疗器具: 安全器具是一种设有安全功能装置的注射器或其他锐器, 被用来降低使用锐器时所造成的针头扎伤或其他锐器伤的危险, 有自动毁形式注射器、安全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接头等, 安全医疗器具在临床的投入使用可用以阻止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但仍不能绝对保证操作安全。提供可移动的铅板用于床边摄片检查, 当守护患者做CT 和核磁共振检查时, 护士应穿铅衣以预防X 线对身体的伤害。3.3化学药物因素防护:掌握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及排泄方式, 尤其是给患者输注细胞毒性药物时, 护士戴口罩和乳胶手套操作, 有条件应配置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 由于在操作时柜内形成负压状循环气体, 可避免药物向空气中弥散,同时避免药液溅到面部、眼睛。配置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细胞毒性药物为化学性废弃物, 要严格管理, 空安瓿、使用过的注射用具应密闭保存, 并放于坚固、防漏、有盖的容器中,避免药物挥发。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 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 并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和使用, 解决好消毒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前应先了解该消毒剂的性能和不良反应, 进行消毒操作时戴较厚的合成橡胶手套, 可以有效避免皮肤与消毒液的接触, 并注意将消毒液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3.4护理人员因素防护: 培训护士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能力: 提高业务素质确保患者安全。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 是维护护理安全最重要的基础。因此, 只有不断的学习, 才能解决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才会提高观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确保患者安全。将风险降至最低程度。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各种应急预案的培训, 培训后考核, 尤其对年轻护士还要加强其专业知识、专科技术操作的培训并请专家和高年资护士授课, 如多发伤的救治、宫外孕休克补液原则、护理人员如何释放心理 压力、心肌梗塞的医护配合等。另外在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随时给予讲解并指导, 使新护士尽快掌握专科的护理技术。强调艺术沟通技巧的学习与巧妙运用。

另外护理人员的配备要充足, 尽可能避免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注意人力资源合理安排, 采用弹性排班, 以保证护士的休息和体力。以计算机网络化、医疗文书表格化、后勤工作服务化来减少护士的非临床护理工作时间, 减轻工作的劳动强度。还要注意合理的饮食营养和休息,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加强锻炼, 增强自身抵抗力。

会计执业风险 篇3

一、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被审计对象的原因

随着注册会计师执业活动的拓展, 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对象越来越广泛, 审计对象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导致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不断上升。

1. 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复杂性。

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经济事务,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更加广泛, 传统的基于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审计的需要, 不能揭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舞弊行为和重大错误, 导致注册会计师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去评价企业报表的真实性, 其审计责任、审计难度大幅提升, 相应的审计风险也提高了。

2.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失效。

在审计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以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能否实现控制目标, 从而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错误或舞弊风险进行判断, 但在实际工作中, 注册会计师发现有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薄弱, 无法有效地发现、纠正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舞弊, 致使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增加。

(二) 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原因

1. 注册会计师追求业务量而忽视了对风险的控制。

注册会计师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 在洽谈审计业务时, 有时处于被动的地位, 如果不能做出让步就有可能失去客户, 如果做出让步就会导致一些审计程序出现漏洞, 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

2. 注册会计师采用的审计方法的局限性。

基于风险导向的现代审计已经比较成熟,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很好地运用风险导向审计还需要注册会计师不断加强学习, 掌握好这种审计方法,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但从总体上看, 能够熟练运用这种审计方法的注册会计师还不多, 在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样本量选取不足、对样本质量控制不力等, 导致抽样审计效果不佳, 因此, 提升注册会计师自身业务水平非常关键。

二、注册会计师应对执业过程中审计风险的建议

(一) 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注册会计师要从接受审计业务之初就搜集整理有关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 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内部资料 (如财务报表、合同协议、公司章程、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经营资质等) 以及行业相关资料,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以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模式和经营范围等情况。查阅被审计单位的重要会议纪要来了解被审计单位重大决策的处理程序、企业机构设置和部门职能, 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岗位设置以及业务流程进行实地考查, 以便掌握足够的一手资料, 为制定下一步的审计程序提供依据, 将审计风险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要高度重视与被审计单位以往年度审计师的沟通, 充分了解以往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加强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对于风险控制意义重大。

(二) 积极推进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以风险源头控制来组织实施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了解各类风险产生的源头, 从而以风险源为导向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审查并确定审计重点, 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 这样就可以对风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为审计取证、抽样指明方向。针对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应对管理层舞弊作为主要的审计领域, 对管理层的职业态度报以怀疑的态度, 在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管理层不存在舞弊行为时应对其保持谨慎, 采用合理的审计程序来控制风险。

(三) 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

注册会计师市场的规范首先是使注册会计师摆脱业务活动中的弱势地位, 使其能够不受到客户的制约, 从而能够在审计活动中真正独立、客观地做出审计判断并出具审计报告。针对当前审计市场上小规模事务所过多、市场存在低价竞争的问题, 应鼓励事务所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联合, 培养大中型的审计机构。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评价机构, 进一步推动事务所内部机构变革, 例如将有限责任制变为有限合伙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使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共同承担审计风险。

(四) 提升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水平

1.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现代审计已经不能依靠简单的财务审计, 必须了解审计对象的行业背景, 才能发现一些专业问题。为此, 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优化审计队伍结构, 掌握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 在项目审计过程中不仅要有会计、审计方面的专家, 还要有相关专业的专家。目前,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外聘的方式实现多行业背景人员的审计队伍重建, 即在平时建立自己的专家数据库, 这些专家应该是在某些技术领域的专家。注册会计师在承接审计业务之后, 根据被审计对象的行业、项目性质等来选择所需的专家, 聘请其参与到审计过程中来, 这种日常维护好专家库、审计师聘请的方式对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既不会过多增加事务所的经济负担, 也能够获得来自专家的专业技术支撑。

注册会计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在执业理念方面要实现由会计审计向经营管理的拓展, 不仅能够找出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 还能够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建议。在知识储备方面, 不仅要具备扎实、系统的会计、审计知识, 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行业技术知识。然而, 注册会计师不可能行行精通, 除聘请外部专家进行辅导外, 逐步实现审计人员的专业化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即审计人员在掌握系统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 逐步丰富经验, 成为在某一行业的审计专家, 例如水电工程审计方面的专家、煤炭营运方面的审计专家等, 在这种情况下, 实行多个事务所人才交流与合作便具有更广泛的空间。

2. 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的机制, 重视质量控制, 落实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在签约前就组织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对象展开调查, 明确参与人员的分工和职责。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逐步实施审计程序, 要制定审计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主要负责人应具备丰富的经验, 能够对其他助理人员进行指导, 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风险控制水平, 在实践中提升整个团队的审计水平。严格履行审计报告的三级复核制度, 谨慎出具审计报告, 保证审计意见不偏不漏, 降低审计隐患, 并及时跟踪后期事项, 最后还要做好审计工作资料的档案保管工作。

摘要: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必须关注和控制的因素, 本文介绍了审计风险的含义, 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审计对象、审计模式、审计市场、审计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审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罗锋.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0, (7) .

律师执业廉政风险及整改方案 篇4

在执业廉政问题上党支部梳理出如下重点防范内容:

1、防范与司法人员保持不正当交往,直接或变相向司法人员行贿,明示或暗示当事人向司法人员行贿;

2、防范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向委托人私下承诺、私自收取相关费用,或者律师与对方当事人有不正当利益往来侵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3、防范违反职业道德或执业纪律出具虚假法律意见书或在执业过程中弄虚作假;

4、防范律所内部管理不严,对律师教育不到位,监督机制不科学不完善,利益冲突审查不严;

5、防范重大案件、敏感案件、群体性事件的代理不按规定请示报告、不集体议案,发表不谨慎言论;

6、防范遇到腐败行为不能自觉制止、抵制和揭发等。

经过党支部进一步讨论,结合可能遇到的廉政风险,梳理下一步工作如下:

1、注重党性修养,强化党纪教育,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加强律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形势政策、基本国情教育,强化律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律师队伍拒腐防变能力。

2、强化律师事务所内部监管。要坚持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严格律师执业利益冲突审查,加强对律师办案的事前提醒和全程监督,完善卷宗归档、证据保管、客户资料保密等制度。进一步加大执业公示力度,接受行业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

论律师执业风险 篇5

一、律师执业风险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

所谓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而律师执业风险是指律师在执业中因其执业行为而可能承担的一切法律责任或后果。这种风险既包括因律师的过失行为致使当事人利益受到损害而可能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也包括因律师的故意违约或违法犯罪行为致使当事人或国家利益遭受损害而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或刑事责任。甚至还有可能包括因证人、法官、当事人的不当或者错误行为而蒙受不白之冤,受到错误的处罚。

律师执业风险的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风险的关联性,律师的执业风险的具体表现为人员、利益的关联。人员上的关联,即每一风险的发生都与诉讼参与人密切相关。而利益上的关联包括合法利益也包括非法利益。(2)风险发生的范围性,律师在代理案件中,很容易在证据,国家、商业、个人秘密上以及贿赂官员等方面上栽跟斗,受处罚。(3)风险损害结果的直接性。律师在帮助当事人案件中很容易在人身、财产、名誉上受到损害。(4)风险事后处理的间接性,相对于司法人员来讲,司法人员发生工作风险后,具有较强的防范能力与转嫁危机的手段,而律师的自我保护能力相比小得多。

二、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

律师的执业风险是因律师本身固有的特性而产生的,其成因是复杂多样的,贯穿各个角度。具体而言,法律因素、社会因素、人为因素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制约着律师的执业风险性。

(一) 法律因素──立法缺陷是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根源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辩护律师或其他辩护人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藏、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不准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以及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该规定把诉讼参与人都应当共同遵守的法定义务在主体上进行了限制,似乎把律师推向违法行为制造发生的边缘。实践中,律师的确也饱受如“引诱证人作伪证”而自身受到惩罚的风险。

对律师执业安全的保护不仅立法规定欠缺, 就是立法中已赋予律师的权利, 也因为缺乏完善的救济程序和权利保障制度, 最终得不到贯彻落实。《律师法》只在总则第3条中原则性地写了一笔:“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第32条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至于对侵犯律师身权的行为如何处罚, 法律并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规定。也就是说,当律师在提供法律服务中遭受人身安全威胁及侵害时, 缺乏明确的救济保障。

(二) 社会因素──律师执业环境的复杂性

在古代,律师被称为“讼棍”,名誉受到贬低。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发展,人们对律师认可度增高,但还是带着有色眼镜。在我国司法并非完全独立的国情中,律师职业的生存环境变得复杂多样,存在着很多不利的环境因素制约着律师依法执业,因而,增加了的律师的执业风险。

律师与司法人员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所处地位具有一定的对立性,某些司法人员政治业务素质较低,对律师的参与深表反感,一旦与律师发生认识分歧,就对律师产生恶意,甚至对他们使诈,打击报复。部分社会公众对律师也存在不理性的认识, 认为律师就是“拿人钱财, 替人消灾”的讼棍, 就会拉关系、走后门办案, 替恶人开脱。甚至认为律师为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告人辩护是道德的败坏,人格的沦丧。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社会不公的问题一时还难以依靠法律的手段来解决, 律师对于这些问题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当然不能对律师这一民间群体有过多的奢望。律师在执业中并非具有通天的法术,他们受到周围诸多环境的制约。

(三)人为因素──律师自身缺乏自我尊重,职业道德丧失,业务水平停滞

在我国律师这个大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勤勤恳恳、爱岗敬业的,他们在维护法律尊严,维持社会公平与正义上洒下了司法公正的汗水,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确实有少部分律师为打赢官司,不择手段,对权势卑躬屈膝,惟利是图,丧失职业道德甚至人格尊严,贪赃枉法。

特别是《刑事诉讼法》修改后, 律师工作方式的转变以及许多新业务的出现, 也要求律师在办案的过程中, 必须要具有准确敏锐的思维判断能力, 较高的法律掌握与控制能力。然而很多律师不多加学习,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能力,未及时调整诉讼或非诉讼策略, 就很容易出现工作失误, 不能维护好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甚至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三、律师执业风险的防范

律师执业风险是和律师职业是相辅相成的,要完全消除这种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对律师执业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完善立法体系,保护辩护律师的合法权益

维护律师依法执业的权利, 最根本的措施是立法的完善。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律师刑事责任豁免权, 这就使律师在执业中悄悄的埋下了安全隐患,使他们不能完全放开的去为当事人谋利。赋予律师豁免权有利于调动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减少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风险。

《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对律师成为相关特殊犯罪主体的界定,局限性较强,客观方面又过于宽范、模糊。这种情况不可避免的会对律师依法执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应该根本上予以修正。与此同时,立法机关需要完善《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律师阅卷及调查取证的权利。

(二)加大宣传力度,根本改变大众对律师的认识

司法行政部门及律师协会应最大限度的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对《律师法》的宣传,增进社会大众对律师的了解,改变人民群众对律师的不良看法,使人们尊重律师。要在舆论上提高和巩固律师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上打造一种良好的尊重法律,尊重律师的法治化、文明化的氛围。

与此同时,公安、司法机关应加大对侵犯律师权益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用行政、司法手段为律师依法执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严格遵守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律意识

律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参与诉讼, 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和国家司法公正高度统一起来。在代理案件过程中, 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提高抵御风险和诱惑的能力。毕竟,律师遵守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就是对自身最好的保护,就是防范执业风险的最有效手段。

此外,律师要不断学习, 尤其要认真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增强办案能力,诚实守信, 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律师的执业风险。

总之,尽管我国的律师执业起步晚,执业环境复杂多样,充满着机遇,同时也存在着风险,但是我们坚信,律师业会蓬勃发展,执业律师会披荆斩棘,强化自己,降低内外风险,在康庄大道上开创一个新的未来,为我国的法治化进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光发.律师执业风险及其防范[J].法律.社会, 2005, (7) .

[2]关洁玫.律师的职业风险与保护[J].河北法学, 2001, (1) .

[3]夏芬芳.律师执业风险及其防范[J].法制园地.

[4]罗兴亮.律师执业与律师风险维权[J].中国律师, 2001, (2) .

[5]吴淞豫.新时期律师执业风险浅析[J].洛阳大学学报, 2002, (3) .

浅议会计人员执业风险 篇6

(一) 法律风险

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会计法律——《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会计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地方性会计制度。这些法律法规对会计工作起着最基本的规范作用, 会计人员一旦违反, 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法律惩处。例如, 根据《会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也可能予以通报, 罚款或吊销会计从业证书。

(二) 经济风险

在企业中, 财务作为一种与钱密不可分的工作, 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一旦出现疏忽, 可能会给自身和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比如, 出纳人员天天和现金打交道, 如果一旦出现短款而查不出原因, 那么很可能不得不承担短缺部分的损失。此外, 如果会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 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罚款, 也会带来经济损失。

(三) 工作压力风险

随着会计行业的作用日趋重要, 社会对该行业人员的要求开始越来越高, 因而从事会计工作也会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首先, 从就业方面来说, 现在会计行业低端人才市场饱和, 高端人才供不应求。因此, 如果专业水平一般就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如果想达到更高水平, 又要面临一定的学习压力。其次, 会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一方面, 由于会计准则、法律等相关知识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化, 会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才能继续从事该行业;另一方面, 虽然会计原理和方法都是相通的, 但是由于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产品和生产方式, 会计人员一旦更换工作单位, 就必须熟悉新的业务知识, 去适应新的工作。此外,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 由于工作要求较高且业务繁多, 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会比较大, 常常需要加班, 这也给会计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工作压力。

(四) 社会信任风险

由于近年来国内外会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 上市公司欺诈频发社会各界对会计行业的关注开始大幅度提升, 也触发了对会计的信任危机。甚至有些人在职业选择时避开财会行业, 因为“当会计就要做假账”, 一旦出了问题, 就要承担连带责任。虽然这样的观点以偏概全, 会计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其实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这些负面事件不可避免的损害了整个会计业界的声誉, 置财会人员于巨大的社会信任风险之中。

二、形成执业风险的原因

(一) 会计理论的固有缺陷

会计理论和方法尽管已经形成体系, 但其自身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这些局限会导致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信息失实, 致使会计从业人员和其他利益方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例如, 五种会计计量模式都在不同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使得计价不能够准确得到。此外, 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包括人力资源、研究开发、顾客沟通、信息系统等在内的信息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现行的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的是有形资产的状况, 对这样的无形资产鲜有反映。像这样的由会计理论局限性所导致的信息失真, 虽然不应由会计人员负责, 却依然是带来风险的原因之一。

(二) 职业判断的主观性

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 该准则立足我国实际情况, 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以原则导向为基础, 以规则导向为补充。这意味着, 准则是对会计工作提供指导和方向, 不可能对所有经济事项和处理方法都有具体的说明。在日常经济活动中, 对于很多交易事项会计人员并没有非常具体的规定可以遵循, 只有一个原则性框架, 因而很多地方都给予了可供选择的空间, 会计人员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例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处理方法取决于该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 在对“商业实质”的界定中, 有一条“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怎样才算“显著不同”必须依赖财会人员判断。这在客观上使得企业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中, 在合法的前提下有了自主选择、估计和判断的机会。而判断是带有一定主观性的, 不可避免的导致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增加并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 技术性疏忽和失误

首先, 会计是一门精细的技术性较强的学科, 在一些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多的企业, 每一天可能会有大量的记录和数据需要进行处理, 在此过程中, 财会人员如果专业知识不过关或者工作不认真, 就会出现一些技术性疏忽和失误。例如数据的录入、抄写错误, 业务实质的误解, 会计方法会计科目选用不当等。其次, 由于各方面的利益得失, 存在着一些由其他利益方带来的隐瞒和造假, 财会人员如果没有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 不能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 也会给企业和其他相关方面带来损失。此外, 对于同样的法律法规条文, 财会人员可能会跟其他相关部门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这种理解偏差影响重大, 很可能会给企业造成违法成本, 并给财会人员带来执业风险。

(四) 职业道德缺失

在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一些财会人员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 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和企业管理漏洞, 挪用公款、出卖商业机密, 不惜以企业或国家利益为代价, 牟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而更为常见的情况是会计人员出于管理层的压力, 故意歪曲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是管理层和股东, 还包括国家管理机关, 股民, 关联企业等多方面。如果各方面的利益是一致的, 那么会计人员可以不受影响的提供出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但如果企业利益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不一致, 财会人员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才能客观真实不偏不倚的进行判断选择并提供信息。事实上, 财会人员往往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管辖, 管理层为了虚增利润或逃避税款, 会迫使财会人员隐瞒交易事项, 蓄意选择不恰当的会计政策, 提供虚假的会计报告。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并非财会人员不了解实情, 只是因为如果不按照要求做, 就有可能被革职或受到其他处罚, 因而很难保持独立性。

(五) 内外环境影响

内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岗位职责分工和授权审批制度不合理。比如会计经手现金业务, 代仓库管理员添置出入库单, 对于重大会计失效的处理没有经过董事会批准或企业主管审批等。这种内部控制的缺失使得各项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审核和校验, 其中的错误和疏忽无法及时发现。2、对内部审计不重视, 职能定位不清晰。有些单位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 将内审机构合并到纪检、监察或财会部门, 或者由会计人员兼任, 导致内部审计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 由于审计对象都是同级的各业务部门, 会有来自外部内部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干扰, 这些都会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查监督是否到位, 监督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 注册会计师是否能够客观独立的对各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把关, 公众舆论是否可以自由有效的对会计行业进行监督。这些主要是由法律完善与规范程度, 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文化和道德氛围等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很难受到个人的左右。

三、执业风险防范措施

(一) 提高风险意识

很多人从事会计职业, 是为了追求工作的稳定, 却没有意识到工作中风险随时都存在。由于这些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会计人员必须提高风险意识, 尽可能规避风险。一些财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并非出于谋求自身利益或迫于管理层压力, 而是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淡薄。比如在很多中小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 有些会计人员缺乏会计风险意识, 把逃税行为认为是合理避税。无论这种行为是否是处于他人授意, 只要发生了逃税行为, 会计人员的风险就产生了。如果情节严重, 还可能会遭受牢狱之灾。

(二) 提高业务水平

职业判断不合理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因素, 如果要得到客观合理的判断必须要提高业务水平。首先, 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确保对业务判断和处理的合法性。其次, 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积累相关经验。由于交易事项并非都是重复和常规的, 很多都有具有不确定性, 必须依靠对准则的理解和职业经验进行判断, 所以必须增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 才能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另外, 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能力也是财会人员必不可少的。企业总是不可避免的要和工商税务部门, 供应商经销商打交道, 其中产生的摩擦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财会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有效的与对方进行商讨, 那么损失就可以大大减少。

(三)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虽然我国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但会计法律制度作为一种成文的强制性要求, 只从最基本的方面明确了对和错的界限, 而职业道德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提供了一个评判好与坏的标准。会计人员处于复杂的利益冲突的网络之中, 如果缺乏职业道德的约束, 则利用职业判断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将在所难免。此外,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法律法规作为“政策”, 往往会有各种不完善的方面, 如果想利用其中的漏洞和模糊地带, 常常能够找到“对策”, 所以无法完全依靠法律法规来规范会计行为。职业道德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 树立起好与坏的标准, 从内心否定了不良动机, 从根本上抑制不法行为, 以此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达到规范会计行为实现会计目标的目的。

(四)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1、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的公司治理, 通过协调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 使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以做出科学的决策。如果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分工不明, 股东大会受到大股东的过度操纵, 无法保证对经理的合理约束, 可能会造成内部人控制, 控股股东及公司高层管理与注册会计师合谋, 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操纵财务报告。

2、健全企业内部控制, 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

通过职责划分, 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和制衡, 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多个环节。这样既可以防止舞弊行为, 也能减少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此外, 企业还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

(五) 加强社会监督

1、加强财政、税务等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

首先要完善与会计监督配套的法律法规。如果不同部门的会计监督法规之间难以协调, 会导致会计监管缺乏可靠的依据。其次, 明确政府各部门监管职责, 避免多头监督。多头监督会使得管理分散, 各部门缺乏信息沟通和协调, 遇到问题时相互推诿, 从而弱化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2、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鉴证者, 也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维护者, 因此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和职业审慎态度, 确保其独立性, 才能使注册会计师客观公允地对各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把关。

3、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

社会舆论体现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良好的舆论环境, 不仅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是非观, 还可以对会计造假事件进行及时的揭露和批评。公众监督越有效, 对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越高, 企业造假的机会就会减小。

(六) 职业利益保障机制

一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物质利益常常会对会计人员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现实社会中的关系压力和人情活动导致财会人员的个人收入不仅仅来源于职业本身, 还来源于其他各种渠道。即使这些途径并不违法, 从中所获得的收益也常常会影响财会人员正常的职业行为。所以, 法律和社会需要实行一定的收入结构保障, 确保职业会计人员收入结构单一, 减少从职业行为以外的渠道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

另一方面, 由于财会人员的职业发展和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在的工作单位, 执业过程中的客观公正常常受到上层管理人员的影响, 在不同利益方出现利益冲突时, 财会人员很难保持判断和决策的独立性。因此, 为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确保财会人员的独立性, 可以对会计职业进行单独管理, 财会人员的委任和升迁由国家财政部门进行考核安排, 并确保其能够享受国家医疗、养老、失业等福利待遇。这样使得财会人员可以与受派单位无利害关系, 提供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 不偏不倚的对待各利益方。

摘要: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 了解这些风险并进行规避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极为重要。本文从会计执业风险的定义出发, 介绍了风险的不同类型和表现方式, 深入分析其成因, 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会计执业风险,会计人员,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国珍.会计人员的执业风险及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5, 11.[1]谢国珍.会计人员的执业风险及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5, 11.

[2]陈静.会计职业风险防范[J].财会审计, 2006, 12.[2]陈静.会计职业风险防范[J].财会审计, 2006, 12.

医院药师执业风险与防范 篇7

关键词:药师,执业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 相关医药法律、法规的健全, 公众维权意识的增强, 药师尤其是医疗机构的药师将面临更大的执业风险[1]。作为医院药师, 不但要掌握相关的医药专业知识, 还应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熟知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目前, 如何通过日常工作中的行为规范来减少承担法律风险的几率是广大药师迫切需要形成的共识。为此,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与体会, 谈谈当前医院药师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执业风险及防范措施。

1 执业风险的几个环节

1.1 药品验收入库的风险

当前, 多数医院对药品验收入库仍然偏重于数量而忽略内在质量。虽然药品贮藏温度的验收不属于《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的法定验收记录项目, 但冷藏药品运输必须在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低温冷藏条件下进行, 如果药品经营企业在运送药品过程中贮运温度超标, 而药师未对该项目进行验收, 入库的药品也可能存在某些重大问题。输液瓶由于搬运的碰撞造成微粒增加等这些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药品质量问题在入库验收时药师仅凭肉眼难以及时发现, 造成药品在院内流通使用后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事件, 患者可能会投诉药师发出了质量不合格的药品, 这也增加了药师执业的风险。另外批次管理有利地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准确性[2], 如果验收时药品的批号与医药公司发票上的批号不完全一样或办理入库时药品批号输入错误, 这些情况在药品发生质量问题时就难以追溯原因, 埋下了医疗隐患。

1.2 药品贮存管理中的风险

2005年版《中国药典》共收载药品品种3 111个, 其中规定:需常温 (10~30℃) 储存的有2 350个, 阴凉库 (≤20℃) 储存的有542个, 冷处 (2~10℃) 储存的有47个, 2~8℃暗处储存的有89个, 需30℃以下储存的有24个, 8℃以下储存的有24个, 遮光储存的有1 366个, 规定在干燥处储存的有992个[3]。在实际工作中, 药品的冷藏温度 (2~10℃) 都能执行, 但往往对药品遮光、阴凉 (≤20℃) 等要求的管理重视不够, 特别是需遮光的药品在拆零后无任何遮光保护措施, 在光解作用下会产生有害物质, 使用后增加患者的过敏反应, 增加患者的用药危险, 也增加了药师的执业风险。云南省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使用刺五加注射液致3例患者死亡的严重不良事件, 就是由于药品在流通阶段保管时, 被雨水浸泡污染所致。可见药品在贮存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 会造成药品质量下降, 直接影响到药品使用的安全性。

1.3 药品调剂的风险

随着新药的不断增加, 患者联合用药品种数量也呈增加趋势, 潜在危险处方亦随处可见。而药师在调配环节能否有效审核处方, 决定该风险能否被有效制止, 如审方环节不能发现问题, 则导致错误处方进入给药环节, 如果给药环节疏忽将导致差错的发生。有文献报道[4], 医师处方书写不规范导致调配差错占28%;因药品名称、包装相似导致的差错占38%;药师审核把关不严导致的差错占34%。《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 医疗机构的药学专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医嘱、处方管理制度, 认真审查和核对, 确保发出的药品的准确、无误。发出药品应注明患者姓名、用法、用量, 并交代注意事项。对处方所列药品, 不得擅自更改或代用。对有配伍禁忌、超剂量的处方,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拒绝调配;必要时, 经处方医师更正或重新签字, 方可调配。这赋予药师一定的权利, 又要求药师承担一定的责任。曾有一起因医师书写潦草导致药师发药差错案中, 法院判定药师承担75%的法律责任[5]。处方调配是医院药学工作中最繁重, 也是最容易出现差错和事故的工作。药师调配过程中发生的错误主要有数量配错、种类配错、发错患者、药品标签错误、交代不清、未发觉有配伍禁忌等差错。医生、护士工作的失误或差错也会造成药师的执业风险, 比如病区医生在开具医嘱后, 护士在电脑录入的失误, 从而使药名、规格、剂型、数量、用量、用法等与实际要求不符。这些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差错会连环导致药师的发药错误和医嘱交代的错误。若药师专业知识不扎实, 工作经验不丰富, 有时即使是处方上的明显错误, 审方时也很可能发现不了。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 药师同样需要承担责任。

1.4 退药处理中的风险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药房发给患者药品一律不准退货。但事实上医院是服务性单位,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若因处方用药不当, 如禁忌证、超治疗用药、重复用药、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障碍或说明书以外用药且未得到告知等, 患者不宜继续使用该药以及超剂量用药, 违反医疗保险的相关制度和规定等这些情况应酌情给予退药处理。但在退药过程中存在一些药品安全隐患, 如退回药品是否与本药房发出的药品完全相符, 包括药名、规格、生产厂家、批号、有效期;外观是否清洁完整;退回药品如有特殊贮存要求, 需冷藏而未冷藏再要求退药的, 这样药品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

1.5 药学咨询服务中的风险

医院药师面临着医生、护士以及患者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难易程度的药物咨询问题, 这就要求药师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丰富的经验来及时准确地解答问题, 这是对药师药学服务能力的综合考验。如药品的常用量与特殊用量、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相互作用问题、用药的注意事项等各种问题都会涉及, 如果回答错误就会对患者造成损害, 轻则影响治疗、造成经济损失和投诉纠纷, 重则涉及赔偿、法律诉讼。

1.6 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风险

临床药学服务是药师运用药学专业知识, 协助医生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 并监测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 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在全国医师典型性抽样问卷调查中发现[6], 对于是否应该让临床药师对患者治疗结果承担责任, 88%的医师坚决主张临床药师应承担责任。但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难以避免地要发生诸如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等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由于药师个人所引起的过失、错误等, 如对患者造成损害, 都将可能引起纠纷, 甚至是法律诉讼。而目前对于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权利、义务、职责、责任不很明确, 又没有得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 难免使其工作受到质疑, 正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这无形增加了药师的工作风险。

2 执业风险的防范

2.1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过去, 由于不少药师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在涉及到因药物治疗差错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中, 往往不能举证损害结果与其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不能免除责任。药师在调剂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 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严格执行“四查十对”, 对门诊处方或病区医嘱药疗单进行审核, 认真检查医嘱中药物使用情况, 包括是否选用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给药途径, 对可能发生的剂量过低或过高, 新增药物与医嘱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治疗重复等问题,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 给予恰当的建议, 这样就能起到减少药疗环节的差错。药品上市后都有说明书, 但医师“标签外用药”即超范围使用药品, 包括用法、用量、使用范围等现象在临床屡见不鲜, 这跟用药指南滞后有关。但要注意的是药品说明书是医师开具处方, 药师调配处方和指导用药的法律依据。因此药师应及时掌握药品说明书之外的使用信息, 具体分析医生超说明书用药的原因, 检索文献资料, 查找有关实验、理论和临床依据, 判断是否是临床实践中已得到证实的新的适应证、给药途径和用法用量, 并提醒医生“标签外用药”的潜在危险性和必需的临床观察。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如发现有处方医嘱和药品说明书不符的情况, 不合理用药或用药错误的处方, 要求医生更正或重新开具处方。对于药学服务中遇到新的或疑难问题, 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宜早下结论, 应先认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向上级药师请示后再进行解答, 这样不仅是为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也可以规避药师的执业风险。

2.2 规范执业操作规程

规范、合理和有序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避免药师的执业风险。医院药师应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医疗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转变服务模式, 促进医院药学服务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实践证明, 核对方式和差错报告制度可有效地发现错误, 减少药疗差错的发生[7]。药师参与到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养成审查核对的习惯, 出现差错要有记录和分析报告, 这样才能不断改进, 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

2.3 提高药师的业务素质能力

当前医院药学工作正由“药品供应保障”逐步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 药师工作逐渐从以药品供应事务型向科学技术服务型为中心的方向转变, 而药学服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随着医药卫生科学的不断发展, 新知识、新技术、新药品不断问世, 相关制度、规程、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修订、完善, 因此药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自觉寻求各种渠道经参与本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能力, 真正做到有效规避执业风险, 这是医院药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宏.浅谈药师的法律风险与防范[J].中国药房, 2005, 16 (22) :1687-1689.

[2]李琳.医院药品批次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药房, 2009, 20 (19) :1481-1483.

[3]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部)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附录ⅪV.

[4]蒋军, 王晓杰, 钱爱而.门诊退药现象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11) :1430-1432.

[5]张陆勇, 主译.规范处方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1999:46.

[6]胡静, 杨世民.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中医师行为调研[J].中国药房, 2005, 16 (1) :69-73.

浅议律师执业风险与防范 篇8

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所谓律师执业风险, 是指律师可能承担的因其执业行为而引发的一切法律责任或后果。这种执业风险既包括因律师自身行为的不当而产生的刑事、民事责任方面的风险, 也包括因律师的特殊地位、特殊职责所导致的自身权益受侵的风险。整体而言, 律师执业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 刑事责任风险。

刑事辩护业务是律师的传统业务, 也是律师业务的永恒主题。但近几年来, 律师在刑事辩护中的执业风险问题成为阻碍律师刑辩工作开展的最大难题。据北京市律协的一份资料显示, 2000年北京市执业律师5, 495人, 全年办理刑事案件4, 300件, 人均办理刑事案件只有0.78件, 而1990年人均办理刑事案件为2.64件, 这与近年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 因办案而触犯法律的绝大部分是办理刑事案件的律师。许多律师甚至“谈刑色变”。据统计, 自1996年以来, 全国已经有300多名律师因刑事辩护被司法机关以各种原由“绳之以法”。《刑法》第306条规定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已经成为悬在中国律师特别是辩护律师头顶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著名律师田文昌曾感慨:“在中国现阶段做刑辩律师是最难的, 比什么时候都难, 比哪个国家都难。”

辩护律师在执业中, 招致罪名主要来自两个环节:一是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后,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改变供述, 律师被怀疑为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二是律师调查取证过程中, 如果律师收集的证据与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收集的证据不一致, 律师就有可能被怀疑为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者做伪证。

(二) 民事责任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 律师在以法治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 相应的风险也就越来越高。律师在办理民商事案件业务过程中, 基于案件本身的复杂性, 可能会因为对事实的真实情况调查不清, 对案件性质判断失误, 给委托人提供不实信息, 而使当事人利益受损。也可能因为自身的疏忽而使重要证据遗失、举证错误、延误诉讼期限而使委托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这些都有可能会引发当事人以此提出赔偿要求, 致使律师承担民事责任。北京嘉华律师事务所作为河北三河燕化公司的法律顾问, 因律师工作失误, 导致燕化公司1亿资金被骗, 最终在2004年被人民法院判处赔偿燕化公司800万元损失, 并返还100万元律师费的律师赔偿案件, 至今仍被认为是最昂贵的赔偿, 也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律师执业风险问题的关注。

(三) 人身伤害风险。

尽管我国的普法工作已开展了多年, 但社会公众的法律观念仍存在淡薄现象。表现为法律意识不强, 对律师的作用和功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当事人委托律师, 总希望通过律师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甚至由此而获利, 当预期利益无法实现或者自己的权益未能得到保护时, 基于认识的狭隘性往往不去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相反却片面地将责任归咎于律师。由于对律师工作的不理解, 律师的参与还容易引起对方当事人的不满, 产生报复心理。震惊全国的山西马海旺律师被对方当事人抠去眼睛的人身侵权案件, 就是典型的迁怒于律师而引发的侵犯律师人身权利的案件。

二、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法律方面的原因。

尽管我国《律师法》明确规定, 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害律师的合法权益。但从几部具体的与律师执业关系密切的相关法律来看, 并没有凸显出对律师执业的有效保护, 反之是更多的限制和约束, 甚至是歧视性的规定。

如《律师法》对律师执业的授权性规定仅有几条, 大多数条款是对律师义务、禁止性行为的规定。另外, 尽管《律师法》也规定了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是保护律师合法权益的机构, 但至于如何保护缺乏明确规定。致使律师合法权益的保护最终还得依赖于执法部门, 而实践中律师的执业风险大多产生在与执法部门共同处理事务的过程中, 让引发风险的部门来维护风险承担者的合法权益, 这大大降低了律师合法权益维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与律师执业关联性较强的《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辩护律师和其他辩护人, 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隐匿、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不得威胁、引诱证人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以及进行其他干扰司法机关诉讼活动的行为。违反前款规定的, 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该规定把本来应是所有诉讼主体都应共同遵守的义务, 反过来仅对辩护人尤其辩护律师这一主体加以特别强调, 本身就彰显了对律师执业的不信任, 把律师置于执业风险的边缘。

我国《刑法》第306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 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 威胁、引诱证人违背事实改变证言或者作伪证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 处三年以下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该规定明显带有对律师执业的偏见, 从而在立法上就设置了律师执业风险潜在的空间, 在实践中更容易产生律师执业风险的陷阱。

(二) 社会方面的原因。

律师尤其是辩护律师, 由于职能原因使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与司法机关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对立性, 职权的发挥有一定的冲突性。当辩护律师与司法人员的观点不一致时, 容易引起司法人员对律师工作的不满, 潜意识里认为律师是与自己作对, 一些职业素养较低的司法人员甚至会基于此对律师进行打击报复。况且《刑法》第306条和《刑事诉讼法》第38条的规定, 又使得司法人员借机对律师进行打击报复时不乏法律依据。因此,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尤其是担任刑事案件被告人的辩护人行使辩护职能时, 执业风险加大。

执法人员尚且如此, 普通公众对律师工作存在不正确认识便不难理解。有些当事人甚至认为律师的任务就是“拿钱办事, 替人消灾”, 工作方式就是“拉关系, 走后门”, 而不知律师的工作权限也有一定的范围。其是为了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但也仅仅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就像法律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一样, 律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也会无能为力。但当事人对律师的工作性质不能进行正确认识时, 往往会对律师抱以过多要求, 对律师工作所能产生的效益期望过高。因此, 当自身权益无法得到维护或者期望利益无法得以实现时, 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 认为律师没有认真履行职责, 转而将责任推卸给律师或者迁怒于律师, 从而增加律师遭受人身侵权伤害的风险。

(三) 律师自身的原因。

毋庸置疑, 在律师这个大群体中, 大多数律师都在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法律的尊严, 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也不可否认的是, 在律师这个职业群体中, 确实存在着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实践中, 由于个别律师工作经验不足, 业务素质不高, 在具体办案过程中因为自身工作失误给委托人造成利益受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甚至有部分律师, 由于缺乏较高的执业素养, 在承办案件过程中, 为了迎合当事人的要求弃执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于不顾, 隐瞒事实真相, 歪曲事实, 曲解法律, 规避程序, 从而以身试法, 最终受到法律的追究。显然, 律师在办案过程中放松警惕, 缺乏办案经验及敏锐的思维判断力, 出现工作失误, 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或知法犯法, 触犯法律甚至是刑法, 都是律师执业风险产生不可避免的原因。

三、律师执业风险的防范

律师执业风险与律师职业相伴而生, 不可能完全避免, 但可以采取相应措施, 尽量减少和避免律师执业风险的发生。

(一) 完善相关法律, 保护律师合法权益。

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关于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制度的规定。所谓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 是指律师以辩护人身份参加刑事诉讼的过程中, 因履行职责而发表的有关案件的言论不受法律追究的权利。1990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20条有关“律师对于其书面或口头辩护时所发表的有关言论或作为职责任务出现于某一法院、法庭或其他法律或行政当局之前所发表的有关言论, 应享有民事和刑事豁免权”的规定, 被认为是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在国际上的法律依据。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立法都有关于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的相关规定。我国2007年修订后的《律师法》在第37条第2款明确规定, 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但是, 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除外。该规定被认为是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在我国法律上的首次确立, 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 对我国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遗憾的是, 《刑事诉讼法》第38条和《刑法》第306条的规定却严重影响了该制度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真正贯彻落实。

作为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律师参与诉讼难免会对司法机关的公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 但其在执业过程中所有的行为和主张都只不过是请求权的一种表现, 根本无法与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司法机关的权力抗衡, 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明显处于弱势。由于没有律师刑事豁免权制度在根本上的保障, 律师因办理刑事案件而受到刑事责任追究的现象屡屡发生, 极大地降低了律师参与刑事辩护的积极性。如果律师在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与控诉方展开合法对抗的过程中, 没有被沦为被追诉者的担忧, 就会调动律师参与刑事辩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诉讼程序的公正, 进而逐步实现法律实体的公正。

因此, 为了给律师参与诉讼营造和谐的法律环境, 降低律师的执业风险, 同时也为了与《律师法》中规定的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内容的衔接, 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制度的相关规定, 将《刑事诉讼法》第38条修改为:“律师或其他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刑事辩护豁免权, 其因履行职责而发表的有关案件的言论不受法律追究, 其在执业活动中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但是, 发表的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除外。”除此之外, 为了与《律师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一致, 建议取消《刑法》第306条专门针对律师规定的罪名。

(二) 加强律师事务所的管理, 减少和规避律师执业风险。

法律禁止律师以个人名义进行执业, 律师必须以律师事务所的名义提供法律服务。律师事务所作为对律师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的单位, 建立健全律师事务所的管理机制, 加大对律师执业的有效管理、监督和引导, 是减少和避免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第一道防线。针对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 律师事务所可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范:

1、加强执业风险认识教育, 提高风险分辨能力。

律师事务所在对律师工作的日常管理中, 要强调执业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对具有潜在执业风险的案件来源和类型要及时进行归纳, 对已经发生执业风险的案件要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受理案件之前或之后, 对产生律师执业风险的可能性及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和相应的防范措施要具体分析评估和判断, 从而增加对风险的事先防范及事后的教训吸取意识。

2、加强对律师执业道德、执业纪律的教育和监督。

律师事务所应当重视对律师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教育, 加强对律师执业活动中违纪和违反执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比如, 建立律师违纪投诉制度, 及时发现律师在办理案件中的违纪问题, 对律师轻微的违纪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 对严重的超出律师事务所处理权限的违纪案件, 可移交司法行政机关处理, 尽量使律师执业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防止事态扩大。

3、规范律师事务所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案件受理登记制度、收费审查制度、卷宗档案管理制度、证据交接保管制度、案件质量回访制度、重大疑难案件分析讨论制度等, 从制度上切实保障律师执业风险的降低和避免。

律师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职业, 对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律师事务所在对律师进行管理和教育的同时, 还要为律师的继续学习和深造提供机会和平台, 积极组织律师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活动, 帮助律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执业能力。

(三) 律师自身要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执业能力和业务素养。

律师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职业, 律师对法律知识的熟悉程度及办案技巧决定了律师执业水平的高低。一般情况下, 律师对专业知识越精通, 经验越丰富, 执业能力就越强, 执业风险发生的几率也就越低。因此,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总结经验, 还要不断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 逐步提高执业水平, 增强办案能力, 从而减少执业风险的发生。

律师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是律师执业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也是减少和预防律师执业风险的有效手段。律师在执业过程中一定要基于高度的责任感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着善意代理人的心态参与诉讼活动, 坚持诚实守信的同时又能甄别是非曲直, 准确把握法律许可的界限, 做到维权而不触法, 依法维权。另外, 在代理案件的过程中要做到与委托人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使其明白作为律师的职责和权限, 拒绝当事人不当要求的同时, 又要使其相信作为律师的尽职, 从而避免与委托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减少执业风险。

摘要:律师本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个职业, 但作为帮助维护他人合法权益的社会法律工作者, 其自身合法权益却屡遭侵害, 使律师执业面临很大的风险。本文结合现行立法及司法实践, 着重从律师执业风险的类型、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律师执业风险防范等方面对律师执业风险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 以期找到避免律师执业风险产生的对策, 从而为律师执业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进一步实现司法程序及法律实体的公正。

关键词:律师,执业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雷绍玲, 陆俊松主编.律师事务[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8.

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与防范措施 篇9

任何一种职业,其应承担的责任与相应的社会地位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对注册税务师而言,只有当其准备承担责任并对因未能满足规定的要求而引起的后果负责时,其地位和执业水平才会被认可。注册税务师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缺一不可。随着我国注册税务师社会地位的日渐提高,其所负的法律责任也在不断加重,执业风险也就越来越大。

一、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

注册税务师的业务范围是依法接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委托,从事税务代理业务,其执业风险就是注册税务师在税务代理过程中因未能完成代理事项和履行代理职责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册税务师未能完成代理事项而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接受税收权益的损失;另一方面是注册税务师未能履行代理职责而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承担纳税风险。

二、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的成因

产生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注册税务师从事税务代理业务的三方当事人来分析,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主要来自征税方、纳税方和注册税务师自身三个方面。

(一)来自征税方的因素

税务代理的特点是委托代理,即作为中介机构的税务师事务所的注册税务师接受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委托,代表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向征税方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或扣缴税款报告、缴纳税款和申请退税等事项。这些事项必须遵循税收法律、法规办理,注册税务师不能完全独立地控制完成,必须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管理,通过法定的程序和特定的环节加以运作。因此,征税方面即税务机关对税收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要求影响着注册税务师的执业风险。

(二)来自纳税方的因素

1.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意识。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委托代理的初衷各有不同,纳税意识较强的,其委托目的是通过注册税务师的指导和帮助,降低纳税风险,尽可能杜绝因不通晓税法发生纳税方面的错误而导致被课以重罚,或者因不了解税收政策而失去获得税收权益的机会。因此,注册税务师只要能严格按照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履行代理职责,委托人能够提供真实、完整的计税资料,其代理风险一般不高。但是,如果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意识淡薄,其委托目的是为了通过注册税务师税务代理的运作而尽可能地少缴税款,甚至采用少报收入,虚列成本费用的手段来偷税,则注册税务师受托代理的风险就很高了。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核算基础。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健全与否,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既影响其所提供的计税资料的真实程度,也影响税务代理执业风险的高低。例如,注册税务师受托代理纳税申报,其前提是委托人提供计税原始资料,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注册税务师将这些资料和数据分别整理后,形成申报纳税的资料。如果财务核算资料不能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生产经营情况,代理纳税申报就容易产生错误,出现少缴或多缴税款的问题,故注册税务师受托代理的风险就很高。

(三)来自注册税务师的因素

1.注册税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注册税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和代理事项最终完成的结果。注册税务师能够坚持税务代理执业准则,则会防患于未然,减少诱发执业风险的因素;反之,则会降低税务代理的执业质量,有损税务代理声誉,甚至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消极影响。例如,某些注册税务师在思想上存在片面追求收入的错误认识,法律意识淡薄,弄虚作假,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不遵守执业准则,持有较多的侥幸心理,故其执业风险很高。

2.注册税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注册税务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质操作能力是评价税务代理执业风险的重要因素。凡是独立执业的应是取得注册税务师资格的人员,这是执业水准要求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执业人员还必须对税收政策有深入的研究,具备丰富的办税经验,从而保持代理的质量。否则,因发生代理失误或是未能履行代理职责的问题而带来的执业风险就难以控制。

3.税务代理机构(即税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控制程度。

根据相关法律,注册税务师不得以个人名义承接税务代理业务,必须由税务师事务所统一受理。因此,税务代理机构(即税务师事务所)自身有无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如税务代理的工作规程,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审核,注册税务师与助理人员的工作分工,重要税务代理文书的两级复核制度,注册税务师的后续教育与培训,税务代理档案的管理等等,影响着注册税务师的执业风险。例如,有的税务师事务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迎合委托人的要求,抛开执业质量控制制度,对依法不能代理的事项也予以代理,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三、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的防范措施

1.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注册税务师在执业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注册税务师应熟悉和掌握国家财会、税收政策及有关规定,正确理解和执行行业管理规范。注册税务师不得以个人名义承接代理业务,必须由税务师事务所统一办理。注册税务师不得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税务师事务所执业。注册税务师承办代理业务,如与委托人存在某种利害关系,可能影响代理业务公正执行的,应当主动向所在税务师事务所说明情况或请求回避。注册税务师在执业中应当尊重同行,同业互助,公平竞争,共同提高执业水平,不得贬损、排挤同行,不得使用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

2.建立健全税务师事务所各项质量控制制度。税务师事务所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税务代理的工程规程,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审整,注册税务师与助理人员的工作分工,重要税务代理文书的两级复核制,注册税务师的后续教育与培训,税务代理档案的管理等等。注册税务师应当按照业务工作规范的要求处理受托事项,建立代理台账、工作底稿及业务档案,并如实记载和保存,对签字鉴证的涉税文书负责。注册税务师应对业务助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与审核,并承担助理人员工作的最终责任。

3.加强注册税务师的正确宣传。注册税务师应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公众沟通,让社会公众了解注册税务师的执业范围,减少和避免委托人因误解而产生的风险。注册税务师承揽业务时,必须坚持自愿委托原则,不得强求接受代理服务,不得为获得代理业务而作虚假承诺,不得对自身的执业能力进行夸张或进行容易引起误解的宣传。

4.深入了解委托人,审慎接受委托。注册税务师执业风险外因主要来自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因此对其应深入了解,对纳税意识弱,财务核算基础差的,注册税务师应审慎接受委托或根本不接受其委托。

5.与委托人签定委托合同。税务师事务所通过深入了解委托人,审慎接受委托事项后,必须与委托人签定委托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注册税务师应严格按照委托合同约定的代理范围和权限,及时、准确地为委托人提供专业服务,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保守委托人的经营秘密。

6.依法与税务机关沟通。注册税务师接受委托办理税务代理,并不能完全独立控制完成,必须接受税务机关的监督管理。注册税务师对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在法定的程序和特定环节等方面的理解与征税人员的要求发生不一致时,应依法主动与税务机关加强沟通,从而降低注册税务师来自征税方的执业风险。

7.聘请熟悉注册税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税务师事务所有条件的尽可能聘请熟悉相关法规及注册税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如遇重大法律问题,注册税务师应同本所或外聘律师详细讨论所有潜在危险情况,并仔细考虑律师的建议,一旦发生法律诉讼,也应聘请有经验的律师参与诉讼。

8.提取风险基金。税务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尽管不能消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税务师事务所所发生的财务损失。

上一篇:信息化和社会化下一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