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社会化

2024-06-27

信息化和社会化(精选12篇)

信息化和社会化 篇1

自2008年以来, 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在我们吉林省辉南县城乡全面推进。这项政府的“德政”工程和百姓的“民心工程”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家庭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 数字化转换——人民的期盼, 历史的呼唤

辉南县的有线电视, 经历了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的发展历史。1992年, 辉南县广播电视局在辉南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 自筹资金, 在县城朝阳镇发展了有线电视。随后, 辉南县各乡镇广播站也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相继发展了有线电视, 乡镇广播站随之更名为广播电视站。随着有线电视的产生, 辉南城乡人民结束了看电视必须扯室外天线而且只能收看到一两个频道的历史。2003年, 辉南县广播电视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 从人、财、物收回了各乡镇广播电视站, 实现了对各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垂直管理, 结束了辉南乡镇广播电视站下放到各乡镇长达18年的历史。当时, 辉南县县城朝阳镇和1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以及部分厂矿有线电视都有各自的独立前段。辉南县广播电视局实现对各乡镇的垂直管理后, 在四年时间内, 完成了7个乡镇与县城的有线电视联网。2007年8月, 吉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 对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实行整合, 成立了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辉南有线电视台跟随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 从县广播电视局剥离出来, 成立了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辉南分公司。辉南分公司在成立后的一年时间里, 完成了对全县15个乡镇以及部分厂矿的有线电视联网, 实现了全县一张网。2008年2月, 也就是在辉南分公司成立后的半年时间, 开始了对全县城乡的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数字化的整体转换。目前, 县城朝阳镇以及10个乡镇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转换, 其余5个乡到2012年年底前将全部转换完成。

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首先, 有线电视数字化是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工作, 国家己确定了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的时间表, 到2010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 2015年全国停送模拟电视信号, 全面传输数字电视信号。吉林省人民政府2006年第五次常务会议决定, 全省于2006年下半年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试点, 20 07年上半年大范围试点, 20 07年下半年起全面推开, 2008年底完成市 (州) 级以上城市的整体转换, 2010年底完成县级以上城市的整体转换, 2015年完成全省城乡的整体转换。

第二, 人民群众对电视收视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就我们辉南县来说, 最初, 人们看电视只能收看到一、两个频道。随着有线电视的产生, 人们开始收看到从十几个、二十几个直至四十几个频道。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 人们不仅能收看到中央电视台、本省电视台和当地电视台的节目, 而且还能收看到全国其他省市电视节目。从电视频道类型上, 由过去单一的综合频道, 发展到戏曲频道、电视剧频道、电影频道、体育频道、经济频道、法制频道、儿童频道、老年频道等。然而, 随着电视传输网络数字化技术的产生, 模拟传输电视画面模糊不完整、雪花点、噪音、跑频、遥控器时而出现失灵等弊病凸显出来, 模拟电视信号占用网络资源较多, 有线电视网络一般只能传输40-50套模拟电视节目, 而有线数字电视可以收看到几百套电视和广播节目。特别是当人们购买了数字电视机却看不到数字电视节目的情况下, 实现电视网络传输的数字化成为众望所归。

第三, 通过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 有线电视不仅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 而且还可以提供电子政务、教育、金融、生活资讯等各种信息服务, 使千家万户的电视机成为集广播电视、文化娱乐、科学教育、信息服务、政务公开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 满足家庭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2 数字转换行之有效的24字方针

有线电视数字化, 是当今世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前沿科技成果, 它对推进家庭、城市和社会信息化, 抢占科技制高点、确保安全播出, 提高有线电视的服务品质, 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促进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政府领导, 广电实施, 社会参与, 群众认可, 整体转换, 市场运做”是数字转换行之有效的24字方针。辉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数字转换工作。为做好数字整转工作, 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宣教的副县长以及县广电局、广电网络分公司、社区服务中心、县城建局、县发改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数字整转工作。3月12日县政府分管宣教的副县长亲自主持召开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移动员大会, 届时拉开了辉南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序幕。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 为整转工作奠定了广泛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

(1) 广泛宣传赢得了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

做好耐心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 广泛地宣传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目的和意义, 以赢得人民群众对整转工作的支持, 是整转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辉南广电网络分公司通过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放《辉南县政府对数字电视整转的批复》, 通过循环播放数字电视整转宣传片等其他行之有效的途径搞好宣传, 同时在小区内张贴标语、通知、海报。并经常与县电台、电视台联系, 开动脑筋, 不断提供多角度的报道题目。县电台、电视台对整个整转工作进行跟踪报道, 为整转工程提供了有利的舆论支持。整转过程中, 辉南广电网络分公司工作人员向用户做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 使大家了解到, 数字电视不仅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节目、信息、娱乐, 更带给人们个性化交互性的享受。将来通过数字电视, 可开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网络医疗、网络银行等, 这样将大大提高全社会经济、文化水平, 信息化水平, 利国利民, 是国家加快广播电视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广泛宣传, 赢得了用户的理解、支持和欢迎。

(2) 精心策划是数字整转的前提

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过程中, 辉南广电网分公司经理、副经理亲自到现场指挥。在公司内部设立了整转领导小组, 并成立了录单组、审核组、宣传组、综合协调组、后勤保障组、安装组、技术保障组等10个整转小组具体实施整转工作, 做到了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转换前, 分公司派出增值业务部等部门到省公司学习数字电视基本业务知识, 派计划财务部、器材管理站、人力资源部等人员参加了省公司举办的企业财务业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训班, 派出相关部门人员到邻县广电网络分公司学习数字电视知识, 并请省公司技术人员为分公司广大员工专门讲解数字电视基础知识、整转政策、流程及相关知识, 加深了职工对数字电视知识的了解。通过参加上级培训和到兄弟单位参观, 有效地推动了员工素质的提高。同时, 分公司根据转换需要, 精心组织集中培训、考试, 使每个职工都能熟知数字电视整转政策, 掌握数字电视技术, 提升了整个队伍对数字电视的认知水平。转换中, 分公司对居民区划片分段, 分步实施。按照先易后难、先楼房后平房、先集中后分散区的原则有序操作, 有效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从信号切换、智能卡授权、机顶盒的初始化、基础信息的整理、协议的签订、盒卡的分配到最后入户安装, 都做到了明确分工, 使整转工作规范有序。

(3) 强化服务, 赢得有线电视用户的支持

在有线电视数字整体转换工作中, 辉南分公司从各部门抽调出精兵强将, 经过培训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上门安装队伍, 县城朝阳镇整转的25800户全都是分公司的安装队员主动上门为用户进行数字机顶盒的安装。安装结束后, 按着服务规范, 安装人员还要手把手的教用户怎样使用机顶盒、遥控器, 遇到信号不好的情况及时予以维修, 用户非常满意。通过户户上门安装机顶盒还能够最直接地接触用户, 了解用户的心声, 反映用户的意见和建议, 为分公司更好地进行数字化整体转换提供了有利依据。无论在整转现场, 还是营业大厅, 他们都开展集审核、收费、发放为一体的服务。指定专人讲解机顶盒使用方法, 介绍遥控器的使用方法, 演示数字电视给用户带来的新视觉体验。他们在收费大厅配备了复印机, 随时为用户复印证件, 既避免了用户往返之劳,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整转现场和营业大厅, 他们都专门配备了休息桌椅、引水机、药品箱, 有效地化解了用户长时间排队等待所产生的急躁情绪。分公司规定, 安装人员在为用户安装中, 不准抽用户一支烟, 不准喝用户一口水, 进入用户室内必须戴鞋套, 安装人员一律着装、挂牌上岗, 热情对待每一位用户。在整转工作中, 他们坚持用户服务信息反馈制度, 主动接受用户的监督。向用户公开服务承诺条款, 使用文明服务用语, 推行办事限时制和首问责任制。要求员工上班时间一律统一着装、挂牌上岗, 热情接待每一位用户, 接听好每一个电话, 从细节上做起, 有效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3 在数字转换中推动家庭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

辉南县自2008年完成县城朝阳镇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后, 从2009年开始, 对农村10个乡镇全面进行数字化转换, 到1012年9月, 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率达到了85%。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的实施, 有效地推动了家庭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012年, 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辉南分公司完成了县城和部分乡镇的双向化改造, 依托交互式现代媒体服务平台, 培育发展了广播电视基本业务、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宽带双向交互业务和集团用户专网业务等四大主营业务。

3.1 广播电视基本业务

继2008年辉南县人民政府将完成县城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列为县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之后, 2009年, 县政府又将农村整体转换列为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辉南分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 大力推进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经过各分公司的共同努力, 2012年9月, 分公司完成有线电视整体转换45433户。

目前, 辉南分公司已建成了覆盖全县的智能光网络, 传输100套数字电视节目、13套立体声广播节目和吉林视讯、股票信息等数据广播节目。

从2008年开始, 辉南分公司在进行数字化转换的同时, 年年对全县有线电视“盲区”进行联网, 先后联网150多个村屯, 在对盲区联网中直接实行数字化。目前在全县379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 实现有线联网367个。全县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6.8%。

3.2 数字电视增值业务

(1) 互动吉林 (VOD)

分公司VOD业务品牌为“互动吉林”, 是以“选自己需要的, 看自己喜欢的”为宣传口号, 依托吉林数字电视双向网络为全县数字电视用户精心打造的全新互动电视服务。

互动吉林目前共有在线节目存储5000小时, 离线节目存储20, 000小时, 节目更新量100小时/天。

互动吉林包括家庭影院、电视剧场、点知天下、体育世界、娱乐空间、栏目拼盘、电视学校、儿童乐园等八个节目板块, 主要实现节目的视频点播, 同时具备电视时移、回看、电视录像、电视银行、搜索引擎等功能。

(2) 付费电视

有线数字付费电视是在辉南县数字电视基本频道节目基础上以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视听需求而推出的全新业务, 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多层次、高品质且无商业广告的电视频道。目前, 集团公司有付费电视频道42个, 涵盖教育、电影、电视剧、体育、纪实、游戏、财经理财、健康、戏曲、时尚、音乐、动漫卡通、彩票、汽车、娱乐、房地产、少儿、中老年、怀旧、旅游、女性、军事、家居、孕育、法治、资讯、综合等主题。集团公司在付费电视市场营销中坚持树立“主题频道”概念, 通过细分市场、突出专业化频道等卖点, 引导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消费。

(3) 电视银行

电视银行通过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 依托吉林广电网络“电视银行 (T V BANK) ”服务平台, 通过与用户银行卡建立对应关系, 将电视机作为自助服务终端, 运用数字电视交互功能, 使用遥控器轻松实现账户查询、缴费、转账、金融信息发布、个人欠费信息提醒、购物及服务费用支付等银行业务的家庭办理。

(4) 数字高清电视

高清电视是数字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辉南分公司在2010年开通了央视高清频道, 使全县高清数字电视用户通过高清电视信号全程观看了2012年奥运会。在2012年对农村的数字转换中, 90%的用户全部选用了高清机顶盒。

(5) 交换式电视

交换式电视将任何所需的视频服务 (如广播电视、数字高清电视、时移电视、VOD点播、电视邮件、电视录像 (PVR) 、电视电话、视频会议、电视购物及互动视频广告平台等) 全部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 通过电视或电脑实现高清品质播出, 是三网融合的战略选择。

(6) 集团用户专网业务

省公司利用遍布省内各个县市的高带宽、高稳定的光缆干线网络资源, 为政府机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学校提供专网接入服务, 方便企业、服务社会。

2011年10月, 建筑面积250 0多平方米, 融广播电视基本业务、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宽带双向交互业务和集团用户专网业务功能于一体的辉南广播电视数字传输中心落成了。它的落成, 无疑为辉南的有线电视网络事业、为辉南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生机活力。依托高清交互式现代媒体信息服务平台, 精心打造的新业务“互动吉林”的开通, 让观众不仅能够收看到比以往更为清晰、丰富的电视节目, 而且能够和电视进行“互动”, 打破了固有的“我放你看”被动接收模式, 真正意义上让电视“活”了起来。

随着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传输双向化、功能多样化的发展, 辉南分公司还将陆续推出一系列以高清交互为特点的增值业务, 来满足辉南文化和经济社会的需求。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为有线网络服务的领域和功能的逐步扩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多功能的不断开发, 有线电视网络将更好地服务于辉南人民。

摘要:本文论述了吉林省辉南县城乡如何开展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 以及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后, 如何推动家庭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 在广播电视基本业务、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宽带双向交互业务等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数字电视,增值业务

信息化和社会化 篇2

(一)进一步提高了对金保工程建设的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是所有金保工程建设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志金厅长在讲话中从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劳动保障系统行政能力的高度,从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的高度,从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全面深入地概括了金保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以“三个坚持”为原则,加快推进金保工程建设,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建设金保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增强了我们建设好金保工程的信心和决心。瑞书副厅长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金保工程建设历程,分析和判断了金保工程建设面临的新形势,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紧紧抓住“长效机制”这一主线,始终坚持“体制创新”这一方向,使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金保工程建设的认识。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刻领会赵锡铭主任和志金厅长、瑞书副厅长的讲话精神,努力开拓,扎实工作,将金保工程建设推上新的台阶。

(二)总结和交流了金保工程建设经验

瑞书副厅长在讲话中对金保工程启动以来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总结了成绩,也分析了问题,使我们对金保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判断。可以说,金保工程统一建设已经成为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共识,统一行动在各地也已经蔚然成风,但行动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步调还需要进一步一致。如何加快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各地探索并总结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如邢台市坚持体制创新,克服各种困难建立了全局统一的数据中心,并以开发实施社会保险和劳动就业统一软件为契机,重组了机构,优化了业务流程,为金保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是我省经济不太发达地区、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起步比较晚的地区金保工程建设的一个典范;邯郸市以建立统一的劳动就业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为突破口,借助市政府信息办数据中心平台,建立了全局统一的数据中心,全面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承德市对信息化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为目标,借助劳动力市场和医保中心搬迁的有力时机,建立了全局统一的数据中心硬件系统,完成了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同时,承德市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网上政务公开等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保定、石家庄、秦皇岛、*等市在站建设方面、廊坊市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沧州和衡水、保定、唐山等市在以劳动力市场大楼建设为契机统筹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这些经验是金保工程建设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大家能把这些好的经验带回去,认真加以借鉴。

(三)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金保工程建设任务

这次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金保工程建设任务做出了部署和安排。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赵锡铭主任提出了五个“进一步”的要求。对于今年的工作,瑞书副厅长提出要以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建设为龙头,以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为核心,以统一的数据中心建设和统一软件的开发推广应用为重点,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工作,即一个龙头、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简称为“112”。具体地讲,在示范城市建设方面,要按照劳动保障部要求完成既定任务,通过劳动保障部评估验收,在全省树立起一批确有建设成效,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典型城市,带动其他市全面推进。在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网站管理,加大网上政务公开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网上办事工作;完成全省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平台建设,省本级和各市全部开通12333服务热线。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要加大数据整理和整合力度,力争建立起一批物理集中、安全可靠、管理规范的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各项劳动保障业务的协同办理提供支持。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要加大社保核心平台和“劳动99”软件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拓宽覆盖范围,有条件的市要实现两大系统的整合。大家表示,虽然金保工程建设涉及资金、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涉及体制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优化,时间紧、任务重,但只要有各级政府的重视,有省厅党组的正确领导,有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鼎力合作,有所有金保工程建设者忘我的奋斗和孜孜不倦的努力,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二、关于金保工程建设的几个具体问题

一年来和这次会议期间,省厅与各市之间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沟通和交流,针对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各市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吸纳。在这里,我就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再强调几点。

(一)坚定金保工程建设的方针、方向和目标。

我省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全省劳动保障系统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着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心血,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近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劳动保障部和省厅确定的金保工程建设目标、方针、原则是正确的,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前,劳动保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地金保工程建设中也都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要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志金厅长在讲话中提出的“三个坚持”的原则,按照金保工程建设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坚持这个原则的前提下,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手段,选择不同的着力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统一的目标迈进。比如在系统整合过程中,可以从社保系统起步,也可以从劳动力市场系统起步,最终带动整体建设,实现整合;比如有的市暂时不具备条件将设备集中在同一个机房的,可以先设一个主体的物理机房,并通过高速网络将主体机房与其他分散机房联通,搭建起本地区统一管理的数据平台,然后再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分散机房;又比如有的.市暂时解决不了机构和编制问题,可以先将技术力量统一管理,把工作开展起来,然后再创造条件去申请编制,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探索,各地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将金保工程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二)充分认识金保工程建设的紧迫性。

目前我省金保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绝大部分市还没有建立符合劳动保障部要求的全局集中统一的数据中心,建设进度还需进一步加快;还有相当一部分市没有使用劳动保障部的统一软件,统一软件的推广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的实施进度还需进一步加快等。这些任务当中,许多是基础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如不加快做好,就会影响金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及相关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各市要充分认识到金保工程建设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中的基础和促进作用,要正视存在的差距,要有紧迫感。已经取得较大成绩的市,要带好头,要认准方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暂时落后的市要有赶超意识,跟上步伐,不能掉队。

(三)扎扎实实抓好应用。

志金厅长在讲话中要求我们坚持应用为先,要以应用促发展。抓应用,一是要抓好联网应用。对于已经实施的养老保险监测,要巩固现有成果,进一步提高数据的质量,增强数据的时效性,同时要做好上传数据的分析和深加工,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对于刚刚布置的失业保险监测,要按照省厅计劳社办[]18号文件要求,抓紧开展工作,争取早出成果。二是要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各市已经建成的应用系统,要积极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要确保符合业务的需求,确保好用与实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技术和业务的关系问题,技术和业务两者之间不仅要相互适应,做到互动,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信息化促进了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科学的业务流程也提升了信息化的水平和步伐。邢台和邯郸市在统一软件本地化的实施过程中,对本市的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保证了统一软件的本地化实施,也使业务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践证明,只有做到技术和业务的相互促进,形成技术和业务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价值。

(四)切实做到平稳过渡。

目前,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要求信息化建设从分散进入到整合的阶段。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瑞书副厅长在讲话中,要求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实现平稳、平滑过渡。如何做到平稳和平滑?我认为关键是两点。一是要做好数据的迁移。目前,各个已建的独立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是我们以往工作的记录,也是对劳动者进一步服务的依据,非常珍贵。为此,必须要做好数据的整理和整合工作,达到完整、准确、可信的目标,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数据迁移方案,认真做好迁移工作,将历史数据完整、顺利地导入新系统。二是要做好技术服务。系统的整合必然涉及到技术力量的集中,这里要强调的是,技术力量的集中,绝不是简单地将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集中在一起,却忽略了对整个信息系统的管理、运行、维护和对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持,而是要在技术力量集中后,形成合力,为建设统一规范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更好地、更加有效地工作,这才是我们建立一支统一的技术队伍的初衷和根本目的。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金保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信息技术人员要努力学习劳动保障业务知识,深入了解各项业务经办工作,要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服务、周到服务,成为一支为各项业务协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精干、高效的团队。

(五)寻求与合作伙伴的共赢。

金保工程建设离不开各类合作伙伴的支持和配合。为了与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选择前要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通常,合作伙伴都是各地在为数众多的公司中,通过招标等方式精心选择的,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和侧重点会有所差异,但公司的经验、实力、报价、后期服务和诚信度是我们选择合作伙伴应考虑的主要标准。各市要明确自己的选择标准,确保选择的公司符合自己的要求。一旦谈判完成,签订合同,双方就要信守合同,坦诚合作。把系统建设好是合作伙伴与我们共同的目标,也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但作为企业,合作伙伴也要保证其自身的利益,这是市场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各市劳动保障部门要正视这一点,要允许他们在合作中凭借自身的良好服务,与我们共同成长,实现共赢。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这些公司留在劳动保障信息化这一领域,使他们有信心、有能力、持续地在劳动保障信息化领域增加技术投入和积累经验,最终为我们提供长期和优质的服务。

三、关于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问题

信息化和社会化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6-0000-02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社会群众的生活正在逐渐向小康生活迈进。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信息化、知识化、技术化,信息技术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一直在为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新的文化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一、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有充足的劳动力,因此人力资源是相当丰富,这些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一直在为国家建设奉献出自己的汗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生产力都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支持。我国的社会保障,讲究的是公正公平,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便利服务。社会保障就是通过国家政策法规,为需要的人提供公共帮助服务,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有效合理的分配社会资源[1]。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产生条件

过去的社会,条件普遍较差,计算机网络并不普及。各行各业收集信息的手段单一,大多数都是通过采用纸质的报表整理数据信息,这样花费了太多的劳力与时间,信息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政府过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机制与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致使工作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体制,避免工作问题的出现,所以在这个时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出现了。

(一)时代对于信息的需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源。而面对这类工作的信息量庞大,工作所耗用的时间多,办公人员的大量需求,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对于这些问题,就需要一个好的信息化网络带动工作的顺利展开,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

(二)工作效率的要求

现在是一个更高、更快、更强的世界,做任何工作都要讲究效率,争取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事,而现代的网络技术就可以更快的分享信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政府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快而方便的将政策公布在相应的网站上,让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家的最新政策法规[2]。任何国家都需要本国有一个超高工作效率的环境,因此信息化网络的建立就能很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整体结构。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进取心

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刺激,一个好的信息化网络,完整科学的信息结构能有效的刺激人们学习的欲望,努力学习不同的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眼见,培养起一个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工作人员都会希望尽快适应现在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信息化的网络能帮助他们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3]。

(四)加快廉政的建设脚步

公众都希望国家政府是一个在阳光底下能真实存在的机构,他们能与政府进行很好地沟通,提出自己的意见[4]。而信息化的网络,就能将政府的信息进行整理收集,然后公布于网络,让群众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评论。只有政府了解到人们更多的心里想法,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事事都为人民着想,加快廉政的建设脚步。

三、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策略

(一)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要不遗余力

计算机运行的灵魂就是计算机的软件[5]。相对于发达国家计算机软件的先进性,我国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还处于最初级的阶段,部分软件比较落后,而要想全面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就要开发一个科学先进的能满足多种多样业务办理的软件系统。现在的社会,政府部门要与人民群众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虚心接受来自他们的建议与问题,而一个好的网络软件就能保证这些工作的有效、快速运行,拉近政府与人们之间的距离。

(二)建立科学的人才招聘网站和社会保障的资源网站

面对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越来越多,如何让他们有更好的途径,迅速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工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个好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国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正规的人才招聘网,让社会急需工作的人能方便的通过网站寻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信息,不再浪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通过中介了解招聘信息。为了保证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化、公开化,公正化,政府部门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保障资源网,能让群众一目了然的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标,对于政府社会保障的要求都能毫无意见的接受。

(三)政府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大力支持

要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除了要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政府的大力支持更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过去政府机制的落后不健全,导致了许多道德风险的发生,一些老人为了想提前享受而选择早早退休,他们的养老金就加大了政府的经济支付压力,因此政府部门要严格规定社会保障的条件,对于钻空想要享受社会保障的不良人员要严惩不贷,政府要给社会每一个人树立起公正无私,透明公开的形象,保证一切信息的完整真实。

(四)保障网络的信息安全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的隐私,对于网络的高度公开,信息的广泛流传,政府要建立起科学的安全信息网络,除了要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同时还要保证每个人的就业信息及社会保障不暴露在大众眼皮底下。对于不同的访问者,要有严谨的身份认证,这样可以方便发生问题后查找依据。对于网络的安全要设置不同的级别,认证机构也要有所不同,不能全部集中在一起。

四、结束语

国家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重要性,利用好信息化技术为人们传播真实、可靠的信息,做好各项工作服务。政府在工作中要加强领导作用,积极协调各个相关部门的工作,让它们紧紧结合在一起,共同面对解决问题。努力完善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网络机制,使其内容不断丰富,信息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努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信息的安全性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心中要有“一切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敢于吃苦不怕累,将政府网络信息系统的工作井然有序的做好。

参考文献:

[1]杨辉,欧阳亚非.浅论社会保障工作的信息化建设[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2]郑斯林.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J].信息化建设,2012(05).

[3]于希全.浅谈社会保障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J].科技咨询导报,2011(28).

[4]王雅君.试析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5]耿俊辰,杜晓军,吴秋红河.北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信息化和社会化 篇4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信息化技术的定义

1.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具备劳动能力并成长在劳动年龄的人,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有很多劳动者, 他们是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劳动力, 国家应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和权益保障, 提高人力资源的安全和劳动,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高效进步和发展。

2.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对社会人们和劳动生产者实施的一项有效的社会风险保障制度。世界上最早建立并实施劳动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德国, 目的是保证劳动力的安全, 提高社会人民生产力的平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除了要保护生产力的权益, 还要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 不仅能够体现国家责任制体系, 实施资源分配, 服务于人民, 也确保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3. 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从广义上讲, 就是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文字、语言、信息加工、传输和保存的一种技术;也可将信息化技术解释成是运用网络、计算机等科研技术, 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制作和应用的技术。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我国将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 有很多工作发展的问题和社会体制问题需要解决, 因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运用非常关键。

1. 信息时代的要求。

21世纪, 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是头等大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 需要时间比较长, 耗费人力比较大, 工作任务比较重, 所以利用信息时代的特点, 应用信息化建设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同时它可以减少人力、物力, 提高工作效率。

2. 保证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建设, 可以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件进行加工、处理, 并可以快速保存, 通过网络传播可有效将信息发布, 提高人们知晓的速率, 做到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多任务的原则, 具有工作效率高、简便、准确度高等特点。

3. 激发个人潜能。

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 促使工作人员加强新知识的掌握、学习和自我素质的提高, 通过不断学习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使工作人员不断激发自身潜能开发学习能力, 从整体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奋斗精神, 加强了人力资源组织的综合性。

4. 促进廉政建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运用网络计算机技术, 对文件、数据等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 并通过网络直接传播到公众平台, 增加了人们群众的关注度和意见整合效率, 不仅使人们更加了解政府的决策, 而且政府可以通过整合人们的建议发现不足并及时纠正, 在科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下通过了政府廉政办公的建设。

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建设对策

1. 加强软件开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非常重要, 它既可以提高相关部门工作的效率, 又可以保证人力资源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与人们群众的及时沟通, 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容量大, 具有办理各项综合业务的系统, 以此来提高软件的工作效益。

2. 建立就业信息网和社会保障资源网。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 政府部门需要考虑人才就业的问题, 所以应设立就业信息网, 让普通劳动者、应届大学生等各类社会劳动者通过就业效率, 通过其找工作的便捷, 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就业信息的平台加快找工作的步伐, 同时也可以时刻掌握目前社会招聘人才的动向。建设社会保障资源网, 可使广大就业者利用计算机网络了解更多社会保障内容, 不仅体现政府制度的公正、平等化, 而且也可提高人们的了解度。

3. 政策法规的支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不是一己之力可完成的任务, 它需要多方面配合来共同完成, 其中必须要受到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的保护和支持。过去发生过很多社会保障制度的不道德事件, 而且有很多政府工作者提前退休等问题, 给保障资金的供应增加了困难。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禁止假信息的公布, 加强参与社会保障人员身份信息的核实制度, 对有问题者必须加以规范的惩罚。要通过完善的政策法规来约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准确性。

4. 建立信息网络的安全性。

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建立属于一种开放性状态, 为避免劳动者信息被暴露或侵害其权益, 在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同时, 应该加强安全系统的设置, 可以设置访问人的确认窗口, 通过网络系统的认证和安全级别, 提高信息网络建设的安全性, 降低信息被盗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如果发生问题可通过认证系统进行查找。

结束语

网络信息化技术在不断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提高对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率, 可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服务性、透明度和公开性, 有效提高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意义, 增强其在社会公布的全面性, 同时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 要增强网络安全的技术管理, 进而提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效率。

摘要:信息化时代, 人才成为了21世纪的主力劳动者, 为确保人力资源劳动权益的保障, 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建立, 下面本文就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定义、必然性和研究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常勇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探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2 (02) .

[2]桑卓.基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19) .

[3]顾洪清.刍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系统[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23) .

[4]王继中.东丰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理论建设与实施[J].科技传播, 2013 (11) .

信息化和社会化 篇5

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为全面提高发改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应以信息化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努力实现发展与服务的统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信息化促进协调发展,提高机关效能服务的方向,以信息化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全面提升发改系统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委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是:积极配合省发改委和市政府的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省发改系统纵向网和视频会议平台,推进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政务公开和网上服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为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和专项应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根基。“十二五”期间,为了适应办公自动化、行政许可、项目监管、视频会议的发展,要不断扩充、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应用建设,提升网络的服务支撑功能和利用率。

2009年以来,我委共投资160余万元建立了发改委系统纵向网、内部办公网、政府网、互联网四网合一的现代化办公网络。该办公网络由2条光缆接入,一条政府光缆连接发改委系统纵向网、内部办公网和政府网;另一条光缆连接互联网。两条光缆之间物理隔离互不连接,以确保信息安全性。发改委系统纵向网系统由2台服务器、1台网关、2台路由器、1台防火墙、一套视频会议系统组成,直接与省发改委专线连接。它的建立,实现了省、市、县发改委系统视频会议和项目的网上申报、审批以及动态管理、档案文件的网上查询下载、政策信息的网上交流等功能,有效的加快了我委办公自动化的进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十二五”期间,我委将继续拓宽网络覆盖面,对本委及到区县发改委的网络结构进行全面调整,重新规划网络结构,按业务发展需要提高网络性能,完善省--市--县(区)发改系统的三级信息化网络,建立健全网络应急机制,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二)建立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十二五”期间,要以信息服务为主导,建设和整合面向各类用户的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

2007年我委已经建成门户网站成为与群众交流的重要平台、宣传政策法规的窗口。今后还要进一步丰富其内容,实现信息发布、业务受理、业务咨询、网上投诉等功能,推进主动、互动、定制等网上办事服务形式,实行政务公开,拓展公益服务,开展互动交流,改进网站展示形式,提高技术保障水平,为企业、社会公众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三)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支持能力。数据质量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应以信息共享为主线,建立数据采集、更新机制,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构建信息资源管理服务体系,为政务公开、业务协同、辅助决策、公共服务等提供信息支持。狠抓数据质量建设,加大数据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确保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入库,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

(四)建立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平台。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全市信息化建设应始终把信息安全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的采用安全技术建立基本安全防御系统,增加网络安全设备,加强安全

管理和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安全等级保护,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水平。建立异地数据备份系统,保障数据系统安的安全可靠。制定、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系统安全管理,适时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逐步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领导重视和机构健全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构,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内容完备、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制度是决定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健全、完善和落实各项信息化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其统一标准、规范操作、保障安全、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的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系统运行维护与系统管理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网站管理制度、信息保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以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等。

(三)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信息化干部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重视

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稳定技术队伍,改善和提高信息技术人员待遇,创造适合技术人员发挥技术特长的工作环境,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业务娴熟、技术精湛又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和技能竞赛,提升发改队伍的信息化整体素质。

(四)加强经费保障。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是开展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各区县发改委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为信息化建设专用资金,切实保障信息化的建设及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工作。

信息化和社会化 篇6

【关键词】特点;差异;分析

药学信息(Pharmaceutical Information)也称之为药品信息或药品信息(DI),它广泛涉及到医学临床合理用药所需要信息,内容广阔,用药疗效,安全,经济,等有关信息均属于药学信息.几乎包括研发,生产,销售,检验,使用等,重点表现在药品的临床信息.药学信息服务是药学与医学相结合,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连接,以药物消费者为中心的专业工作,具有时效,公开,可加工,可存储,传递等特性.药剂师作为药学信息服务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单纯的管理与发放药品,更应该掌握好药理药效,为公众做好服务[1]。目前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药学信息服务逐步向网络信息方向发展,药学信息服务也向着全面,多元化方向转变。

1医院门诊药房药学信息服务的特点

医院门诊药房针对公众,以医学知识为基础,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依靠,进行药学知识的传播.直接性面对医院临床服务,对药理药效以及药物准确信息掌握必须精准,指导医生合理用药,以及收集药物安全与疗效信息,建立信息系统,提供用药查询服务,具有一般服务的共同特点.随着医疗改革以及医务人员对药学信息的需求不段增加,药学信息起到的作用日益被人们重视。

医院门诊直接面对患者,在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对合理用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药物逐渐复杂化,医务人员对药品信息的依赖逐渐增大,这使得药学信息在医院门诊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角色.医院门诊药房信息服务主要是以病患为中心,以医学知识根本基础,直接服务患者,药学信心服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以互联网,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为服务设施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建立药学信息数据库,方便医务人员进行远程查询,从处方到医嘱实行全面信息化。

2社会药房药学信息服务特点

社会药房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最终环节,社会药房信息服务的中心确保消费者能够得到高质量的药学服务。

社会药房直接面对的是消费者,目的是满足消费者根本利益,社会药房的实质是确保药物效用最大化以及避免用药的负面效应[2]。药房的药学人员首先关注的是消费者的健康,社会药房的核心是将合理价格的药品提供给顾客,并提供相应的建议.社会药房服务人员首先了解用用药的主题,并根据了解到相关病患的信心来酌情给予适当的药物,期间药学服务人员针对消费者片面的选药方式给予耐心解释,通过了解给出消费者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方案.针对用药方法科学介绍,以免发生用药差错.解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供明确的药品标签.目前我国社会药房大部分已经推行了计算机管理系统,药店能够及时地提供药品相关信息。

3医院门诊药房和社会药房药学信息服务的异同点

3.1医院门诊药房与社会药房所提供的药学基础信息是相同的,这些信息包括药学相关数据,如药理药效,治疗症状,用药后的副作用,以及与药物相冲突药品与食物等.药学信息服务能够有效地指导医生以及社会药房合理用药,减低用药差错的发生.药学信心的收集手段主要包括文献,手册,期刊,互联网等,数据库.目前我国药房信息大部分采用互联网以及药品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建立以及更新,這使得药师能够很好地更新自己对药品相关疗效,对应症状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为患者以及公众做好药学信息服务。

3.2二者服务内容上的差异医院门诊药房信息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为医务人员以及患者提供准确的咨询服务,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用药信息;制定医院药品数据库,以及详细信息;对用药后的副作用进行检测,并及时向药品检测中心进行上报;为医务人员提供准确合理的药物信息,以及用药指导;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药品知识更新讲座.

社会药房信息服务包括:为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以及用好说明;面向社会提供公开的健康指导以及常规药物解释服务.开展健康讲座,为公众自我用药提供依据;听取顾客诉说症状给予合理药物搭配.社会药房与消费者交流时间较长便于理解药品的使用方式。

4影响药学信息服务的因素

我国早在80年代就已经开展药学信息服务工作,除国家药品监督信息中心外还开设了很多药学方面的专业情报中心站,但药房药学信息服务开展工作严重滞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在药房工作的药学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医院领导对此项服务的重要性没有高度认识。②对药房药学服务认识片面,单纯的理解为知识保证医院正常用药的机构,忽视药剂科室发展,重医轻药。③网络及软件系统运用不足,无法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

5加强药学服务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5.1建立药学信息服务室,药学工作人员应积极争取领导支持,使领导能与高度重视,加大对药学信息服务的投入,配置必要的软硬件,建立内部学习网站,为药学工作者提供专业知识再提高的外在环境.加强引进医学,药学,信息管理学符合性人才,强化服务意识,更好地为医务人员以及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3]。

5.2信息收集,加强横向单位之间交流,建立信息数据库,综合各单位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开发系统软件,建立各院计算机查询系统,专人进项信息更新以及维护.加强各单位之间信息沟通。

6完善管理体制、提高药学工作者业务能力

制定相关药品零售法律法规,规范化药品零售市场,杜绝诱导消费者购买药品现象,保证消费者人身安全.规范药师行为,对药师药学服务内容制定法律法规.加强药学工作者在岗继续学习教育力度.定期开展院内药师讲座,增强药学工作者信息更新速度。

综上所述,医院门诊药房与社会药房信息服务宗旨都是为患者以及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只有不断加强药学工作者综合素质,强化药品信息服务意识,才能不断为公众提供更好的药学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婉花,袁克俭,索忠良,等.信息技术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J].药品评价,2008,5(9):389-392.

[2]史俊义,吴海燕,靳颖华.医院药学信息服务之我见[J]中国药房,2004,15:635.

社会信息网络的演变和影响评估 篇7

我们的任务是分析速度/信息流与信息内在价值的关系,考虑五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报纸由火车散发,故事靠电报传播;20世纪20年代,收音机是更常见的家用品;20世纪70年代,电视出现在大多数家庭;20世纪90年代,家庭连到早期的互联网;在21世纪前10年,我们可以靠手机连接世界。基于这五个时期,我们应该建立和发展一个数学模型来过滤或找到哪些是新闻。建立模型使其能够预测今天的信息沟通情况,并且用过去的数据与今天的现实作比较。此外,我们将尽力预测2050年左右的通信网络的关系和能力。使用信息对网络影响的理论和概念,建模研究如何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中,让公共利益和观点通过信息网络得到改变。

2 符号定义

3 基础模型

在本节中,我们将基本模型划分为两个部分:信息传播和新闻的判断。首先,我们分析了在特定时期下六种传播媒介的不同权重。计算六种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的加权平均时间,以此表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信息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最后,考虑到网络相对信息其他传播途径传播速率数量级大,我们分别从前四个时期和第五个时期两种角度对新闻的判定进行讨论。

3.1 相邻节点染色

Step 1:分析六种传播媒介在不同时期所占的比重

结合实际,我们只考虑六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交谈、电视、电报、报纸、广播和网络。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信息传播途径,我们得出:1870-1920期间,信息传播方式是交谈、报纸和电报;1920-1970期间,信息传播方式是电报、报纸、交谈、广播。197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的兴起,人与人之间通过“交谈”传递信息的比重逐渐下降,所以,1970年后不再考虑交谈这种途径。1970-1990期间:信息传播途径为收音机、报纸、电视,1990-2010期间:信息传播方式为电视、报纸、收音机和广播;2010年至今是电视、报纸和网络。

进一步分析,我们用a1,a2,a3,a4,a5,a6来分别代表电报、报纸、交谈、广播、电视和网络。我们用a1%来表示电报在特定时期下所有信息传播途径中所占的比重,依次类推剩余的五种信息传播方式。

Step2:数据归一化

在这里,我们考虑了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获取途径,同时人们还可能以其他的方式再次了解到这一信息。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流中信息传播途径在信息传播中所占的比例之和并非是单位1,而是远远大于1的数字,进行归一化处理如下:

Step3:定义新闻的判定标准

我们先来讨论前四个时期。我们用ti代表访问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命名为“一个周期”因此我们得到以下的公式:

通过分析在特定时期下六种信息传播媒介所占的权重,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具体的数值,用来表示信息传播达到饱和所需的时间。对于新闻的判定,我们认为应从信息的筛选过滤两个方面来分析。当一条信息传递给每一个接收方时,接收方需要估计信息继续传播的方向,这个取决于当前社会对这些信息的接受度。

根据信息传播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对数函数来描述这个过程。我们设T表示时间,表示信息饱和所需要的时间。在信息达到饱和之前,我们定义了新闻的判定标准:当接收信息所需的时间小于时间周期T的40%,判定不是新闻;当接收信息所需的时间大于周期T的40%,判定为普通新闻;当接收信息所需的时间大于周期T的70%,判定为重大新闻。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第五个时期。由于网络出现在第五时期,我们把这一时期进行单独分析。网络的传播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五类传播媒介,与其余五类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根本不在同一数量级上。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社会化网络服务(SNS),这是一个充分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六度连接性(即两个陌生人之间至多可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的网络模型。在社交网络中,我们发布的信息可能被朋友注意到,进而有可能进行分享,传播。同时,如果他们对于这则信息不感兴趣,将会呈现“免疫”现象,则消息不会传播。我们定义节点来表示SNS的用户,可用节点与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人与人之前的关系,信息只沿边线进行传播。

根据信息在社交网络的传播规则,网络节点可以分为四类:通信节点、未感染节点、免疫节点和消极节点。通信节点表示它们接受来自相邻节点的信息并具有传播信息的能力;未感染节点还未从相邻节点接受信息,但它具有传播信息的能力,即它们有被感染的可能性;免疫节点表示已经接受了来自相邻节点的信息,但并不进行传播该信息;消极节点表示它们接受来自相邻节点的信息并具有传播反面信息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描述,我们假设“p”代表在收到传播的可能性,“q”表示接收后不传播的可能性,“r”呈现在收到相反传播的可能性。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创建了表2显示详细信息传输的详细过程。例如,我们考虑这种情况,黑色节点向白色节点传递信息。因为白色节点表示未感染的,它会有三个处理黑色节点传达的信息的可能性。其他情况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情况如下:

S:源节点N:相邻节点

4 回归预测模型

4.1 由过去预测现在

由上可知,根据对基本模型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公式::

通过查阅每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传播所需要的时间以及传播方式所占的比例,例如1870年的南北战争、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1922年的苏联成立、1970年美国侵略越南战争、1990年曼德拉被释放、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等等,并结合BBC网站上的往年数据,给出每一种信息传播途径在特定时期的传播信息所需要的时间见表3。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我们计算在每个时期信息传输的平均周期,例如: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在前四个时期内信息传播的平均速度,用“d”表示一天。187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17.7d;192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9.05d;197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3.5d;199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1.58d;2010时期信息传播所需时间为0.20d。

马丁·路德·金死于1968年4月4日,美国总统宣布全国哀悼在4月7日。我们可以推测出这则消息用了三天时间传遍了美国。与我们模型中的数据相比较,在1970年代新闻传播的速度是3.5天,可以验证模型是正确的。

4.2 从现在预测2050年

任务要求我们预测2050年左右的通信网络的关系和能力我们根据表6得到的前四个时期的信息传播速度,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因为原数据的计算复杂,我们通过这种方式简化数据:把1870年的数据设置为最初值1,每10年增加1.例如,我们把1880年设置为2。通过SPSS进行回归分析,我们为方便计算,对以年份为横坐标的数据做缩小倍数的处理,得到回归分析的方程为

我们预测2050,即令x=19,带入回归方程。我们可以求得y=0.171<0.21,表明到2050年信息传播的速度较之前依旧有明显的提高,社会的通讯网络尚未饱和。

5 相邻节点染色模型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徜徉在信息的海洋里,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认知。在与世界密切联系的今天,公众的兴趣和观点可以被信息网络改变。在这一节,我们提供一个模型来分析这一现象。

5.1 数据归一化

我们在上面提到过这样一个模型:有三色节点。黑色代表接收信息后传播此信息,灰色代表接收信息后不传播信息,蓝色代表在接受信息后传播负面信息。我们在这里需要考虑的是网络上信息的影响。因此,我们不会考虑灰色节点。

此时,黑和蓝表示对一种事件的不同的看法,而且看法是相互对立不兼容的.但是和第一个模型不同的是,新闻是一件本身让人信服的消息,所以p的取值较大,趋近于1(上个模型取值0.99)。而社会网络对某件事情会产生影响时,则这件事情的本质和新闻不同,所以在该模型中p的取值应当趋近于0.5,两种看法在人工网络中都应该考虑到。

我们列出数据归一化的方程,如下所示:

5.2 观点改变的过程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一个人对于信息的最终评价不仅与自己的最初判断有关,还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如果我是一个消极的节点,即接收信息后传播负面的信息,周围都是代表接收消息并传播的黑色节点,我可能会改变我的观点从而传播原本的信息。图1显示了以上过程。

这里,我们设定一个参数k(A、B表示两种不同的态度,可能是黑白蓝三色中的任一色):

本节的模型依然是依据一个由LFR建立的一个虚拟的人工网络,传播的方法类似于第一个的模型,只是传播方向变成了两种,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节点的邻居进行统计,当该节点的邻近节点的一种看法是另一种看法的一定的倍数时,无论该节点是什么看法,该节点会因为邻近的影响,而持有和多数人一样的看法。

6 模型评价

优点:

对于前四个时期,取六大主流信息传播媒介,确定各自在不同的时期中在传播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以最简单可行的方式表现出信息传播的大致过程,由传播速度和信息覆盖面积的比重确定了新闻的标准。对于第五个时期,我们考虑到由于网络发展的迅速和信息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的快速性,忽略其他传播媒介,将信息传播看成网络传播,用MATLAB仿真模拟出该种传播,以图形的形式表现出传播的特性,形象直观。

缺点

数据的缺少导致确定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时的误差,是无法避免的,并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新闻的滤除,因此会在筛选出的新闻中掺杂着并不符合新闻特征的信息。仿真模拟与现实中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还是有区别的,没有考虑到实际中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实际信息的传播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时可能性是无法估定的。

参考文献

[1]http://news.bbc.co.uk/2/hi/technology/8552410.stm

[2]Chao Wang,Xuying Yang,Ke Xu,Jianfeng Ma.SEIR-BasedModel for the information Spreading over SNS[M].ElectronicJournals,2014(11).

信息化和社会化 篇8

关键词: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问题,对策

人事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化, 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数字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人事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 人事档案管理必须与时俱进, 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 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全面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人事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水平不均衡

由于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渲染, 对人事档案的角色定位依然不甚明了和客观, 对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还不够, 而这已成为实现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的最大意识障碍。由于各单位对人事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同, 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便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就存在着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导致无法有效发挥人事档案管理应有的功能作用。

(二) 基础设施不配套

目前, 大部分单位的人事档案是由专门的人事部门加以管理, 所以很难做到高效利用和持续管理。再加上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必需的资本后盾, 若是没有了资金的有效支撑, 那么一切都是妄谈。而对于大部分单位而言, 由于资金筹集、投入的困难, 导致了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方面无法得到扎实推进。而基础设施建设又是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而基础设施的难以配套, 为人事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化的实现增加了难度。

(三) 数据库建设缺乏系统性

数据库建设是实现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的关键。当前, 人事档案数据库建设依然存在诸多弊端。首先, 数据库信息量不足, 数据真实性不高, 质量低下, 严重降低了数据库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其次, 大部分单位的职称评审软件、工资调整软件、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存在冲突, 数据库通用性不强, 难以实现高度的资源共享, 因此便无法体现出数字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优势;最后, 数据库本该属于动态的过程, 但由于相关人员无法及时进行数据更新, 导致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客观情况等问题。

二、实现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 加大科学规划投入力度

各单位要加大对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全面推动人事档案的现代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完善的安全防御体系;引进最新的软件系统, 开发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专门档案管理软件;构建人事档案信息检索体系, 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在职称评审、人员聘用以及调动升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实现本单位人事档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越条件。

(二) 加大数据库建设力度

首先, 加快目录数据库建设。以每个人名分设一个人事档案条目, 条目承载内容具体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和档号等。目录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起点, 姓名和档号是最基本的数据信息, 将其存入电子媒介, 以此来建立目录数据库, 可为档案查阅创造便利。

其次, 加快全文数据库建设。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 要循序渐进, 逐步开展。要建立人事档案全文数据库, 在进行重点科室档案全文数字化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全单位的档案全文数字化建设。以电子扫描的形式, 依照人事档案十大类别顺序, 逐步将数据信息存入电子媒介, 实现人事档案全文数据全面入库。

再次, 加快基本内容信息库建设。依据人事档案十大类别的信息内容加以信息整理, 将每个目录的基本信息加以归纳。采用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软件, 按照目录逐一添加基本信息, 以此建立人事档案基本内容信息库, 不断拓展档案查阅和开发利用的功能作用。

最后, 加快人事专题信息库建设。将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基本信息进行汇总, 建立专门信息库;将荣获省市级殊荣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汇总, 建立获奖人员信息库;将工作人员的学术成果目录进行汇总, 建立学术成果目录信息库, 并逐步将其完善为学术成果内容数据库。

(三)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专业人员队伍, 以实现人事档案工作人员需要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现代化技术培训。目前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存在素质较低和极不稳定的现状, 势必会影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性。所以, 要站在长远角度来考虑问题, 确保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加强同人事档案干部的交流与互动, 及时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让他们安心工作, 全力推进人事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站在信息化战略发展的高度, 从档案库信息化的整体要求出发, 面向人事档案管理的全过程建设一个资源高度共享和系统集成, 能够全面支持人事档案工作智能化开展的信息化体系。构建人事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 并通过该体系的正常运行来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使档案管理单位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服务方式, 提高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 加快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尽早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数字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苏冠贤.信息化对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思路[J].广东档案, 2010 (04) .

[2]王敏.人事档案管理利用及信息化建设小议[J].才智, 2011 (21) .

[3]李玮, 温婉稀.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和社会化[J].科技资讯, 2011 (18) .

信息化和社会化 篇9

一、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 强化组织领导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应在基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提高与加强创新社会的管理, 将其作为“十二五”的基础战略性工作, 精心组织并实施, 将工作责任明确规划, 并且科学的规划建设相关工作。

二、检查人员队伍建设的强化

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以及行政区划为依托, 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网格建设进行完善, 进行科学规划, 市区进行分级规划, 每级分配至少两名监察员, 明确落实任务。

三、提高制度化与信息化的服务水平

将网格巡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协管员管理以及容忍单位信息拆机等制度进行完善, 科学建设两网化建设, 并进行规范规划。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监察工作做到网络化, 统一受理举报投诉, 跟踪监控全市档案, 建设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并实施分类监管, 大力宣传劳动保障执法工作。

四、强化工作要求, 提出创新目标

对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 要做到有计划, 有战略部署, 不仅要对其创意计划进行有效设定, 并且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不断深入, 不断加强推进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平台负责对投诉信息进行统一受理, 并将其分配, 避免了重复监察, 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监察案件与协管案件来讲, 要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全程管理、动态监控。如果遇到特殊事件或意外事件后, 需要通过GPS系统以及摄像监控系统对其进行监察。提高处理能力, 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实时指挥。并且在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中, 在用人单位中, 也要根据劳动保障手法诚信记录分类监管, 将有过多次违法乱纪的人进行重点监察。

五、健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权益问题时常会引发出一些突发事件, 为了可以更加及时且妥善的处理这些问题, 需要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的完善以及健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 在工作中不断摸索, 尽量可以使突发事件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处理, 并且将信息处理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 在工作中不断的完善机制, 稳抓稳打将工作一步步推进。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中, 要推行365天24小时全天监察并受理举报, 对于拖欠工资等现象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并反馈。

六、做好预防、预测、预警, 做好分类监管工作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 经济形势的多变,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所以对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来说, 不断的完善机制尤为重要, 网络化监察要进一步优化, 建设优化预测机制, 这样可以加大预防力度, 监督是避免问题发生的最有效办法, 所以在监察预测环节上, 进行大力优化, 加强主动预防力度, 将劳动者的权益摆在首位, 认真落实工作。

七、信息化时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信息化时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信息化与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有机整体, 相辅相成, 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对后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后者保证了前者的健康发展, 首先, 要对劳动保障监察的举报与投诉进行统一受理, 并及时处理, 做好网络化监察工作, 对全市案件进行实时监察, 将用人单位的诚信守法档案进行分类, 并且做好统计工作、要有预见性, 对全市的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情况作出预测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工作要求, 不断完善与创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 切合实际, 符合人民群众利益, 对工作有计划, 有措施。其次, 依托网络化进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 通过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监察管理系统, 推动网络化监察工作。第三要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 建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实现举报的统一受理, 集中分配, 重点监察人员做好信息记录。最后, 要健全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 不断提升监察管理平台的功能, 提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要想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数字化彻底贯彻下去, 首先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制度化与信息化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协管员管理;其次还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要求, 提出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为中心的目标;还要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工作责任, 精心组织实施;接下来是要加强价差执法人员队伍的建设, 每一个管理级别应配备不低于2人的监察员, 并落实监察监管监督;加强主动监管, 做好预防、预警、预测, 以及分类监管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数字化, 才可以将这一新的制度管理体系很好的开展下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数字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异常艰巨的任务。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数字化对于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数字化管理将大大提高信息的管理秩序, 提高工作效率, 在目前数字大时代背景下, 这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方式会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档案管理的未来将是美好充满希望的。

八、结语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关乎民生, 但是限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案件多且复杂, 所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尤为重要, 要做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需要一个简单且功能强大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信息平台, 只有不断的优化平台, 提高工作水平, 增强工作意识, 加大工作强度才能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做好, 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 打下网络化监察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洪慧.论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档案管理[J].办公室业务, 2014 (01) .

[2]张聪.浅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个人档案管理[J].赤子 (上中旬) , 2014 (11) .

[3]李玉胜.探讨信息化时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J].黑龙江史志, 2015 (10) .

[4]张亮.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个人档案管理的思考[J].吉林农业, 2012 (06) .

信息化和社会化 篇10

信息技术渗透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方面, 没有任何一门产业不从这一现代技术中获益。信息化已经越来越成为维护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 成为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具有倍增、催化和优化作用, 直接和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产生一系列综合效益。信息化扩大经济活动范围, 开辟新发展空间, 改进生产性能, 增强人员素质, 拓展劳动对象, 减少资源消耗, 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 通过优化生产力质量、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有序度、强化经济调控能力和管理水平、改善上层建筑功能等方式发挥对国民经济的优化作用, 实现经济规模增长与结构优化。因此, 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信息化与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结合

进入21世纪以来, 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国初步构建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31个省 (市、区) 农口部门的信息平台, 建立了以批发市场价格行情、农产品供求、科技教育、种植业、水产业、农垦等专业网为骨干的中国农业信息网 (http://www.agri.gov.cn) , 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核心的机群网络。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建立, 以及农民经纪人、农村信息员的发展, 使得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 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市场供求等消息, 以及农民生活的各类信息初具规模, 在许多地区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终端方便的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各有关部门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格局开始形成, 农业、气象、科技、教育、广电等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 积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涉农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成绩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是今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二、信息化与企业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 企业的信息化是经济信息化乃至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在现代信息革命条件下, 微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正在彻底地改造着企业。它不仅实现了制造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 而且是企业的全部活动信息化。与此同时, 那些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之上的管理原则和思想方法, 已不能适应目前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整个企业活动, 从研究开发到市场营销都面临着范式的根本转变。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 使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能够及时获得企业内外部最新消息, 并能做到与企业其他功能人员的信息共享, 尤其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 从而使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具有更强的市场导向。

利用电子商务进行采购和销售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电子商务也是企业信息化程度比较容易测度的部分。大部分企业是在1999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电子商务的。而且到目前, 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的交易额在其全部交易额中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 多数企业仍然没有将电子商务列入正式的销售计划。因此, 要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是利用因特网进行商务活动的新型贸易方式。要通过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软件, 使企业迅速捕捉宝贵的技术、市场和客户信息, 快捷地制定新产品设计方案及实施计划。要利用电子商务的信息快速扩展性特征逐步取消传统营销的中介环节, 使企业接触更多的消费群体, 促进商业流程的简化、企业组织层次的扁平化, 节约劳动力、广告、促销等方面的交易成本, 增加产品净产值。

三、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各经济主体获取资源信息的能力, 让社会经济主体直观、系统地了解资源利用效率和回报率, 引导社会自觉地发展资源效益高的产业和社会事业。信息的充分利用是准确了解社会系统运行状态、把握政策推进和控制尺度、促使社会系统稳定、高效发展的关键。通过信息化改善生活质量和国民素质, 推进社会均衡发展, 缓解地区间、社会阶层间发展不公平矛盾, 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环保、防灾等方面存在的传统问题, 增强综合国力, 促进生活的多元化、知识化和智能化, 创造更广阔的个人空间, 将人类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 实现社会整体的繁荣进步。

社会信息化是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也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国的工业化应该从资源掠夺性开发为主导的工业化过渡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应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而一些高能耗的产业的比重将相应下降。目前的能源紧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结构性的紧缺, 一些高能耗的产业应该抓住机会优化升级, 信息化为这些产业的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因为信息产业具有知识智力密集、投入产出比高、节省资源等特点, 所以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我们不仅使传统产业降低了能耗, 同时, 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将大大降低GDP增长中的资源消耗水平。

四、信息化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相结合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 国家信息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 我们把政府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政府利用门户网站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 放在了突出地位, 从而对企业和社会信息化产生了明显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这些年, 国家不仅在政务信息化的建设方面, 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且把用政府信息化带动企业和社会信息化作为一种战略。短短几年, 我国上网人数快速上升为全世界第二位, 到今年多达1.6亿, 都是与政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的。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信息化发展进程中, 政府信息化的建设, 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 提供一个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并使其具有适度的超前性, 就成为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首要的责任;政府要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 通过相关的立法, 制定信息化的各种法律、法规, 以及信息产品、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都会对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现, 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另一个主要作用, 就是要按照需求导向或者应用导向的原则, 突出重点, 运用组织、协调、宣传、动员、试点示范、普及等各种手段, 大力促进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推进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政府要通过自身的信息化, 提高办事效率, 减低行政成本, 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电子化服务, 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 从而带动企业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五、信息化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我国目前很多地方的能源紧缺实际上是一种分配上的不合理, 分配的不合理就是浪费, 信息化在资源的合理调度和分配上将大有作为。资源的监控、分析和调度系统可以减少因分配不合理造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中, 竞争机制引导着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分配, 但是完全自由的竞争往往会导致盲目地生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最终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各行业、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各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提高和完善国家对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 信息化对全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不平衡, 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益并没有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得到共享。数字化差距或数字鸿沟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也加大了一国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间的差距。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劳动者对具体劳动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 对劳动者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 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失业。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形成, 使人类对信息手段和信息设施及终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应急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 一旦发生紧急状况, 将造成生产生活的极大影响。

信息化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龙头作用, 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也日益激烈。然而, 我国目前还处在信息化初期阶段, 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以及信息化在可持续发展中所带来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 依托信息化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任重道远, 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化的路子。

摘要: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建设中要做好五个结合, 一是信息化与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二是信息化与企业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 三是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四是信息化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相结合, 五是信息化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化的路子。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启贵, 李建阳.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60.

信息化和社会化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 高校图书馆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251-01

1 广州大学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经验

广州大学是广州市属的唯一综合性大学,该校图书馆在提供社会化信息服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综合效益。高校图书馆也必须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向广大社会读者开放,实现信息共享,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广州大学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加强信息化产品的丰富化,保证高水准的查全率,保证图书馆信息产品的图文并茂,构建图书馆信息化基础数据库,保证资料齐全,保证文字资料信息的丰富准确,保证图片资料的清晰全面;第二,保证现实服务的时新性和时效性,保证图书馆资料产品与信息产品的史料价值和当前价值效益,扩宽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领域;第三,加强与政府图书馆的联系,广州大学参与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经贸咨询厅的建设,保证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保证信息产品的质量,促进服务的快捷性,广州大学图书馆与广州市政府联合打造“广州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第四,广州大学实现学校信息化服务于社会化信息服务相互促进,高校图书馆在为本校科研、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服务,追求两者的效益。

2 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能够提高现有图书文献等各项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据统计,我国目前将近一千七百所高校的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了六点七亿册,并且都相应的配备有计算机等比较高科技的数字信息化服务设备。我国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藏书资源,有着丰富的文献和数字信息资源,其藏书的类别以及丰富性是社会公共图书馆难以比拟的。高校图书馆的现有资源并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并没有实现其应有的利用价值,这样也就造成了高校图书馆文献、图书、电子信息、服务设备以及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资源浪费。

其次,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能够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建设,促进高校图书馆自身不断的发展。首先,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只有充分利用科学信息技术,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先进的电子设备,才能够实现图书馆各项信息的共享,才能够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随着我国高校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各高校都扩招,导致学生规模、学生数量逐渐上升。而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图书馆通过为社会提供社会化服务,能够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加强学生的锻炼,同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学校的自身建设,促进学校的发展。

再次,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图书资料是提高社会群众文化素质的载体,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圖书资源、先进的技术资源、专业的人才资源为社会提供社会化服务,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来,能够很好的促进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 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面临的困难

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有一定的阻碍和困难,首先,是高校图书馆以及社会大众的意识方面,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因担心图书的损耗等原因不愿意实现社会化;并且,还有很大一部分社会大众的信息素养比较低下,不知从何获取知识文化信息,也不会主动去吸取文化信息。另外,我国图书馆在长期的封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割裂的局面,有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之分,并且每一个类型的图书管各自管理,不相往来,这样也就导致了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的重复采购,造成一些资源的封闭使用,没有充分发挥其利用率,也不利于读者的选读和利用。

4 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4.1 加强高校图书管资源的宣传,培养社会读者的文化素养

高校图书馆需要对社会读者群的多样性需求有所了解和掌握,根据不同社会读者群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宣传,对现有的图书馆文献、图书资源和电子网络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为社会大众读者提供更系统、更科学的科学文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主动到社区、到附近的村镇、到各单位去开展关于科学文化知识重要性的宣传,让广大社会群众认识到信息资源和知识的重要意义,帮助社会读者了解本校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介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从而扩大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范围,促进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4.2 加强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实现校内外读者资源平等

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实现必须以图书馆资源的共享为基础,资源共享为我国图书馆界的努力提供了一个方向。因此,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与其他学校图书馆、公共馆和科研馆的联系,实现各类型的图书馆资源传递,资源共享。并且,要实现校内外读者资源平等共享,打破服务壁垒,为校外的社会读者建立数据库,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实现一证通行制度,为社会大众读者提供绿色服务通道。

4.3 加强高校与当地图书馆的共建,加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

加强馆藏资源的社会化服务是现代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建设重要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以及人才资源的优势为社会大众直接地提供知识信息化服务;其次,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专业人才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地方文化建设机构的联系,帮助地方文化建设,构建社区图书馆等。

5 结论

所谓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就是指高校图书馆功能的社会化,也就是要求高校图书馆在为学校开展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为学校师生服务的同时,也必须向社会开放,以满足广大社会群体对文献和图书信息的需求,从而促进社会大众及个人的文化水平,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社会化服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理念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参与到社会化服务理念中来,很多高校不同程度的开放了图书馆,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图书资料。

参考文献

[1]徐扬.浅谈高校图书馆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280-281.

[2]张惠霞.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构想[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47-48.

信息化和社会化 篇12

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信息化系统功能模块设想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信息化建设完全可以借助金保工程这个良好的平台进行运作实现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信息化建设主要的有网格管理、单位信息管理、案件管理、年度书面审查和数据分析。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模块当属数据分析这一项。

2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功能依托公共服务数据交换平台, 获取单位社保参保信息, 将劳动保障监察系统单位信息与社保系统单位信息进行比较分析, 为主动监察执法提供数据分析依托。相关功能嵌入到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管理系统当中。包括社保信息查询功能和社保信息分析功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涉及的主要功能包括 (1) 社保信息查询功能; (2) 社保信息分析功能; (3) 监察网格管理; (4) 指导服务管理; (5) 用人单位信息管理; (6) 案件管理; (7) 档案管理等等。

2.1 社保信息查询提供了四个查询功能

社保信息查询提供了四个查询功能, 包括单位参保信息查询、人员参保信息查询、单位缴费信息查询、人员缴费信息查询。所有查询数据均来源于数据交换平台。

2.2 社保信息分析功能

将劳动监察系统中的单位信息与交换平台上的单位信息进行比较, 分析单位申报信息的准确性, 为主动监察执法提供参考。社保信息分析包括单位缴费情况分析、人员参保情况分析。数据来源于劳动监察系统年审信息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展示, 界面生动、直观。

2.3 人力资源和神会保障监察网格管理

主要包括网格机构管理, 也就是录入并保存劳动保障网格机构及其下级网格的信息。网格人员管理, 录入并保存网格机构下的网格人员信息。监察业务协办记录, 指导服务管理等等。其中包含法规宣传、指导服务、法规宣传提交、法规宣传查询。简单劳资纠纷管理包括简单劳资调处申请、简单劳资纠纷调处等

2.4用人单位信息管理

单位信息管理包含基本信息的维护、查询、采集、审批和变更等相关功能。单位基本信息维护包括单位基本信息的查询、新增、修改、删除、详细信息查看功能。单位基本信息查询和单位信息采集。

2.5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案件管理

主要信息包括受理案件登记、受理案件信息查询、调查取证。调查取证的11种法定文书为⑴调查询问书;⑵调查询问笔录⑶调查检查记录;⑷委托调查书;⑸授权委托书;⑹审计委托书;⑺审计通知书;⑻证据材料清单;⑼证据登记保存通知⑽证据登记保存决定;⑾调查报告。此外还要考虑调查取证信息查询问题, 查询已进入调查取证环节的案件的调查取证信息。

2.6 案件处理与管理

⑴案件处理报批。录入并建立监察案件处理报批审批信息;⑵案件处理流程。录入并建立监察案件处理流程相关信息;⑶撤销立案。录入并建立监察案件撤销立案相关信息;⑷劳动保障监察告知书。对撤销案件、不予处罚案件以及移送有关部门的案件, 需要告知当事人的, 录入劳动保障监察告知书;⑸劳动保障监察决定书。对撤销案件、不予处罚案件以及移送有关部门的案件, 需要告知当事人的, 录入劳动保障监察决定书;⑹移送有关机关。对需要移送有关机关的案件, 需要录入移送有关机关信息;⑺文书送达。案件办理过程中送达文书的, 需要录入送达文书相关信息;⑻案件处理信息查询。查询案件办理过程中的相关处理信息。⑼案件变更管理包括监察员回避问题, 查询案件办理过程中的监察员回避信息;案由变更问题。查询当前登录用户或其下属经办的、处理进度为“立案与调查”或“案件处理”的案件, 并对案件进行案由变更操作。

2.7 结案执行和归档档案管理

⑴结案登记。查询当前登录用户或其下属经办的案件, 并对案件进行结案登记操作;⑵结案报告。对于已经结案的案件信息, 可在此录入结案报告信息并打印;⑶结案反馈。查询当前登录用户或其下属经办的案件, 案件处于“结案”办理阶段的, 对案件进行结案反馈操作;⑷履行结果反馈。查询当前登录用户或其下属经办的案件, 案件处于“结案”办理阶段的, 对案件进行履行结果反馈操作;⑸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查询当前登录用户或其下属经办的案件, 对案件被告单位 (个人) 逾期未执行行政处理或行政处罚决定的, 申请法院强制执行;⑹复议诉讼结果反馈。查询当前登录用户或其下属经办的、处于“结案”环节的案件, 对于行政处理或行政处罚的案件处理单位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 进行复议诉讼结果反馈。⑺证据扫描上传。查询当前登录用户或其下属经办的、处于“结案”环节的案件, 并对案件相关证据进行上传;⑻案件归档

查询当前登录用户或其下属经办的、处于“结案”环节的案件, 并对案件进行结案归档操作;⑼案卷利用。查询当前登录用户或其下属经办的、处于“结案”环节的案件, 需借阅案件卷宗的, 进行案卷利用登记;⑽结案归档信息查询。查询当前登录用户或其下属经办的、处于“结案”环节的案件信息。

3 小结

上一篇:修正评价下一篇:会计执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