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学

2024-07-15

社会信息学(精选6篇)

社会信息学 篇1

任何一门科学, 都不是光靠知识的堆积, 而必须形成一种理论体系。建立社会思维学的理论体系, 要贯彻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原则, “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二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 即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也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叙述方法。社会思维学根据上述原则, 应该以个人思维与集体思维的辩证关系为轴线, 以人的活动为逻辑起点, 以思维方式为逻辑终点, 按照社会思维结构论、社会思维规律论和社会思维控制论三部分基本内容来建立逻辑体系。这样的理论体系, 既符合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规律, 又符合历史和逻辑统一、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原则。

社会思维学是由思维结构论、思维规律论和思维控制论三部分有机构成的严密的科学体系。

首先, 社会思维结构论是社会思维学的基础。它包括社会思维的产生、结构、功能和类型。社会思维结构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反复进行中逐渐在头脑中积淀和定格下来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思维框架系统, 它的形成是个体内化和群体内化的有机统一。社会思维结构由思维目的、思维材料、思维过程、思维动力和思维能力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社会思维的结构是一种功能结构, 它具有选择组织功能、生产创造功能和协调功能。按照其层次结构, 社会思维可以分为社会认知思维和社会情意思维两个基本类型。还可以按照思维的对象性特点, 把社会思维区分为许多具体思维类型, 如:科学思维、道德思维、艺术思维、政法思维等等。

其次, 社会思维规律论是社会思维学的主体。社会思维在本质上是集体思维, 其基本特征具有真价二重性、群体性、时代性、历史继承性、全面性、认同性、开放性和可控性。它是由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所构成的各种思维交互作用的社会思维场。任何个人或群体的思维, 都处于社会思维场的作用和影响之中。因此, 要提高个人思维和群体思维的质量, 就必须注意研究社会思维的场效应。“思维过程本身是在一定条件中生长起来的, 它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的思维运动作为社会运动的一部分, 是具体客观规律性的。

根据社会思维的本质和特征, 可以把社会思维学的基本规律初步概括如下:

一是社会思维交流互补规律。只有产生思维共振, 才能够实现思维互补。思维互补不仅可以在量上取长补短, 而且还能够从质上实现思维的合力增强, 出现思维质量的新突进。因为, “把两个信息简单地放在一起, 价值较小, 而如果能够在某个头脑或机关中将这两条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 价值就可以增加”。社会思维的合力增强, 可以是“异质增强”, 也可以是“同质增强”, 即“拔河效应”。

二是社会思维感应认同规律。思维主体之间自由争鸣、相互促进、观点碰撞是产生新思维的助产婆。真理由争论确立的。“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信息交流越畅通, “促协力”越强, 思维系统就越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和文化繁荣的方针。

三是社会思维承续接力规律。人类思维和文化要靠经验、知识的积累和传递, 通过人的社会化, 一代一代承续接力下去。“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也。”社会思维信息, 如同古代驿站邮车需要换马加料一样, 也要中途接力补充才能不断发展。

四是周期演进规律。人类社会思维的演进和文化的变迁, 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表现为周期性, 这是客观事物否定之否定辩证发展规律的观念反映。

五是民主集中规律。这是指个人思维和集体思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规律。这里的民主和集中, 是广义的。民主是指众人个别思维、各自发表意见;集中是指众人思维、意见的集合和升华。因为对一切事物的认识, 众人总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想法发表出来, 这些分散的意见、想法通过交流认同, 必然会被集中为众人的共识, 这种共识又成为众人进一步思维活动的重要指导, 在这种指导下, 众人对事物的认识、思维更深化了。个人思维和集体思维就是这样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由此推动社会思维的不断发展。能否遵循民主集中规律开展思维活动, 关系到群体事业的兴衰成败。

最后, 思维控制论是社会思维学的应用, 研究社会思维学的理论和规律, 是为了掌握它、运用它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人们

认识和掌握了社会思维学的理论和规律, 并按照这些规律办事, 就能够有效地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提高思维主体的控制力。人的有意识思维都是可以控制的, 不仅可以“自控”而且可以“他控”。在中国传统思维中, 历史强调“内圣外王之道”, 在“内圣”方面, 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自控功夫”;在“外王”方面, 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他控道路”。

人的行为总是由思维支配的, 行为科学的任务, 就是要解决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也就是要为了社会、集体的利益, 管理和控制好人的行为。而社会行为的控制又是通过社会思维的控制来实现的。社会思维控制论, 既包括社会管理思维的内容, 又包括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社会思维控制系统, 实际上就是社会精神文明工程系统。研究社会思维学的现实意义, 正是在于社会精神文明工程建设。

社会信息学 篇2

1四、论述题

1.论述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论和福利制度的基本观点(按:“福利制度”应为“福利国家制度”)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越大;收入越平均,福利也越多。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同等数量的收入或货币,对于穷人的“边际效用”要比富人的大。因此主张实行均等化政策。福利国家论的基本观点:1.收入均等化,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赋税差别来实现再分配;2.社会福利化,即通过国家提出一整套津贴补助、社会保险和公共救济制度,以期实现“现代自由民主”的国家,即高福利型国家;3.充分就业化,4.国有化和计划化、工程社会化,5.混合经济论。福利国家制度是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在英国政府委托下提出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的实践。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并先后实行了社会保险、工业伤亡、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四种社会福利法案。

2.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2大时期,7个阶段。

1.创建时期(1)初创时期(1949—1956)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实行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一是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二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实行的社会保险。而且社会保险的对象只是城镇劳动者,没有覆盖全体公民。

(2)初步调整时期(1957—1966)调整重点(目标):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统一起来

(3)停滞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

①社会保障的统筹工作停止②社会保险沦为企业保险③影响了社会保险保险资金的积累(4)恢复时期(1976—1986)

2.改革时期(1)第一阶段(1986~1993)

改革的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贫困地区的乡村贫困问题

改革的重点内容:国家责任得到适当控制和调整,改变单位办社会保障事务的做法社会保障社会化开始替代社会保障单位化。

(2)第二阶段(1993~1997)以1993.11.1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以其中对社会保障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与原则规范为主要标志。

以养老保险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1996以来:国务院作出了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并部署实施,各地各部门按“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与企业改革和再就业工程接轨,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用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路子。1997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7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从局部地区的试点和探索走向全国统一的制度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3)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有三:

①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时,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1998.3)

②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成为改革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设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

③超越了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单纯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作业2/

四、论述题(29分)1.试比较英国、德国、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16分)

答: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所包括的项目有40多种,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津贴、社会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津贴补助包括:儿童津贴、孀妇津贴、住房补贴、免费教育。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福利国家制度一直是英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国策,它作为“社会安全阀”在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英国福利制度在给人们提供社会安全保障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福利支出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其次,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使社会福利支出日益庞大;第三,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来源,一方面又增加了失业救济的负担;第四,办事机构臃肿,经济效率低下。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住房补贴等。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并辅以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特征,实施这样的社会保险制度,对德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社会保障的支出增长率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大大加重了联邦政府的财政困难,使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大削弱。②社会保障费用持

续上升,使劳动力成本提高,产品价格上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并最终影响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国民经济。③两德统一后,东西部居民在社会保障制度、资金来源、保障待遇水平及组织管理方式上均有很大的不同。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个人储备积累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以中央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具体内容:①保障对象:凡受雇雇员,其月收入在800新元以上者,一律参加公积金;雇主及个体经营者也一律参加;②缴费办法:雇主和雇员均按一定比例缴交公积金;③公积金安排:加入公积金的成员每人都有三个帐户:普通帐户、特别帐户和保健储蓄帐户,用途各不相同,不得串支。与许多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是,新加坡没有对失业问题的公积金的安排,政府对失业者的唯一帮助,是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员工技能和转岗培训,使失业者尽快重新就业。

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制度对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它在国家财政没有沉重的福利包袱的前提下使人民有了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切实保障;其次是在促进新加坡经济以每年平均10%的增长速度递增的同时,确保了社会保障累积基金的增值;第三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臭味相投性,克服了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过分依赖心理。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制度在社会成员之间没有互济特征,与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即社会性和互济性不相吻合,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不能称得上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第二,其提供的保障水平参差不一,差距悬殊,特别是年轻雇员和低薪雇员的生活保障水平较低。第三,过度的储蓄,降低了人们的当期消费,限制了国内有效社会需求的满足,同时,人们未来的基本生活保障变现将有相当的风险。第四,过高的缴费比率,降低了人民储蓄的可能性。

2.试比较瑞典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3分)

答: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由子女津贴、免费教育、老人福利和住房补贴组成)、社会救助。瑞典推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其积极效果有:①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②居民收入的均等化;③经济和社会稳定。但其高福利靠的是高税收,并必然导致国家承担过多,包袱过重,引发“瑞典病”:①公共福利支出膨胀;②税负过重;③高通货膨胀。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包括老年、残疾、遗属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包括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其特点有:①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但保障程度不高;②资金来源多渠道;③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④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保障了全体美国公民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穷者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阶段矛盾,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随着美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社会保障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费用支出日益庞大,加上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压力,政府在这方面的包袱越来越沉重,继而不得不推行赤字财政。第二,社会保障的费用主要来源于征税,项目齐全、内容繁多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提供人们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简答要点:1.瑞典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美国实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多样化和全面性特点。具体表现在:(1)社会保障内容丰富,项目繁多(300多种、七大类),但保障程度不高;(2)资金来源多渠道;(3)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4)强制和自愿相结合。2.瑞典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累进制的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税收;而美国的社会保障渠道较多。3.瑞典的社会保障水平高,而美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4.美国的福利支出膨胀问题不及瑞典的严重。

作业3,简答2.简述确定贫困线的几种方法(1)以恩格尔系数为依据确定贫困。食物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就是恩格尔系数。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超过59%,属于绝对贫困家庭。(2)一些发达国家用相对的方法来衡量贫困。最常用的方法是将贫困标准和一个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保持一定比例。(3)市场菜篮子方法。即以人们日常最起码消费支出的总费用作为划定贫困的标准,具体包括人们的食品、生活必需品和参与社会日常生活的费用。(4)生活形态式方法。以当地大多数人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哪些人生活形态上是属于贫困的,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调查,进行有关援助。

3.简述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1)推行保险立法化(2)筹资渠道多元化(3)享受待遇标准化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1)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强化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使养老从家庭代际反哺方式转向自我保障。(3)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缓解养老压力或答:在当今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具有特别重要和现实的作用。

4.简述医疗保险的特征(1)主要为国民提供健康保障(2)保障的手段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3)涉及的关系较复杂或答:医疗社会保险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更复杂

(4)(社会效应)见效较慢或答:一项医疗保险制度是否成功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反映出来。

5.简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1)全民保健,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基金来源,以全民为服务对象,由国家卫生机构直接组织实施的一项医疗服务制度,重点在疾病预防。2)城镇的公费医疗制度,是对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及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的一项免费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疗保健制度。(3)城镇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是以企业为责任主体,对企业职工及其家属实施免费医疗的制度。(4)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面向农民,以社队集体为单位,由集体和个人共同集资,并为本乡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

四、论述题(21分)

1.论述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目前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原因是:一是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缴费困难;二是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结构变化,养老负担系数提高;三是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手段落后;四是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偏高。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制发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规定保险登记制度和缴费义务人,建立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和缴费申报制度,并对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程序进行了规范。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实行三项社会保险费集中、统一征收的办法。只要扩大覆盖面,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加强社会保险组织管理及在适当的时候解决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偿问题,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2.论述我国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和改革。

(1)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以下三大问题①各组成部分封闭独立,互不相干,致使医疗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分布不均,少数人的过度消费、无效消费及浪费,与绝大多数人的无法消费和无能力消费现象并存。卫生资源畸形分布,大中城市及一些行业企业卫生资源过剩,广大农村及落后地区卫生资源短缺,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无法满足。②城镇干部职工的医疗费由国家财政和企业包揽,财政和企业不堪重负。患者个人和医疗机构均无费用意识,致使医疗费用持续攀升,浪费现象十分严重。③单位办医疗带来不少弊病,如:医疗费用缺乏统筹互济,违背了医疗社会保险的原则和初衷;单位间医疗负担畸轻畸重,单位间医疗负担苦乐不均,一些单位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报销,因而处于虚空的状态;单位办医疗人为地设置了劳动力流动的城乡壁垒和行业职业壁垒,„„

(2)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1984年起进行了试探性改革。当年开始了部分企业职工大病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

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的改革的要点:通过职工个人部分承担医疗费的办法,增加个人的费用意识,抑制医疗费用持续攀升的势头.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1994年国务院选择镇江、九江作为医疗保险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从1995年起进行了劳保、公费医疗保险的综合改革。

1996年国务院召开镇江会议,部署扩大试点工作。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根据《决定》确立的“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的改革思路,我国建立起了新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2002年7月国务院在上海召开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一个目标、两个核心、同步推进三项改革”的方针。一个目标: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

两个核心:医疗卫生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并降低医疗成本;医疗保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费用分担制尤其是强制个人承担责任.三项改革:医疗保险改革、医疗机构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此后,国家还批准实放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发布了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政策性文件。

通过一系列改革,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解决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下各单位分散管理、企业负担或轻或重、职工医疗待遇有好有坏等问题,从而确立了社会化的医疗保险体系。但是改革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有等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矛盾和困难。如:①覆盖范围仍然有限,医疗保障体系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③医疗体制改革的缺陷,导致“没有民营化的商业化”④市场失灵问题在政府缺位情况下没有得到很好矫正

作业

4三、简答题

1.简述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1)对象较少,覆盖面较窄生育保险的对象是已婚并即将生育的劳动妇女,一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已婚且有工作的妇女和参加保险。我国的条件是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已婚妇女而且符合计划生育政策。

(2)生育保险的原因是由于生育行为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营养和休息得当就能自然恢复体力。(3)具有双重性质,它同时保障劳动力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又具有唯一性。生育社会保险从保险对象和筹集基金规模看,是“小”险,从保险的支付期限看,是“短”险,从承担的重大责任看,“重”险。

2.简述工伤社会保险的特点。(1)实施范围最广(2)保障性最强(3)待遇相对优厚(4)给付条件最宽

3.简述失业的社会影响。(1)对整个社会而言,失业浪费了劳动力资源(2)对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而言,失业使其失去了收入和生活来源大量失业的存在,必然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4.简述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1)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2)享受失业社会保险的条件和待遇(3)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5.简述社会福利的内容。(1)社会津贴(2)职业福利(3)社会福利设施(4)社区服务

四、论述题1.试述我国工伤社会保险的改革

传统的工伤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与发展而来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开始了对传统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1988年劳动部制定改革方案,于1989年在海南的海口市、辽宁的锦州市、广东的东莞市等地进行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工伤保险基金、适当调整工伤保险的待遇等方面的试点改革,1996年8月在总结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对沿用40年的工伤保险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办法》规定扩大了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所有企业和劳动者,包括被批准入境就业的外籍职工,都要参加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要统一评残标准,统一工伤待遇,实行工伤医疗期,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和工伤保险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制,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以中心城市或地级市为主实行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这些规定对工伤保险由变“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伤残、死亡待遇偏低等问题。

由于《试行办法》毕竟只属于部门规章,法律效力较低,在实际工作中执行难度较大,同时,工伤保险覆盖面仍然过窄,工伤在这样的局面下,为了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工伤保障权益,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的工伤保险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工伤保险条例》标志着中国新型工伤保险制度基本确立,从此,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在1996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扩大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所有企业和劳动者,包括被批准入境就业的外籍职工,都要参加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2)统一评残标准(3)实行工伤医疗期(4)统一工伤待遇(5)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和工伤保险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制

(6)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以中心城市或地级市为主实行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

2.试述社会优抚和军人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优抚主要包括优待制度和抚恤制度两项

(1)优待制度(社会优待)主要包括:

①生活优待②医疗优待③交通及其他优待(2)抚恤制度主要包括

①死亡抚恤:死亡抚恤的分类(烈士、因公牺牲、病故)及确定标准,一次性抚恤(具有褒扬和和社会补偿性质)和定期抚恤(具有社会救助性质)

②伤残抚恤:伤残类别(因战、因公、因病),伤残等级(由重到轻分为1级到10级),享受抚恤待遇的条件,.致残性质的认定和残疾等级的评定权限,抚恤金标准

2)军人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军人伤亡保险②军人退役医疗保险③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

按:旧版作业中论述题第2题是:

试述我国社会优抚安置保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P284~287)

答题要点:

(1)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优待②社会抚恤③离退休保障 ④安置保障

(2)我国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的特点:

①优抚安置保障内容的综合性

②优抚安置保障待遇标准具有激励性

③优抚安置保障手段的计划性

④优抚安置保障目标的双重性(经济的色彩与政治的色彩相结合,既是经济意义上的目标,又是政治意义上的目标)

学电脑使我重回现代社会 篇3

在学用电脑之前,我处处感到与现社会的格格不入。用手机不会发短信,不敢到银行自动取款机上取款,凡出现有洋背景的名词,总是一筹莫展。特别是数码相机,摸都不敢摸,虽然搞了50多年摄影,好像突然间又不懂摄影了。许多年青人向我请教,我只好红着脸说:“对不起,我不会”。

能不能通过学习新科技知识改变这种状况?心里想学,可总顾虑年纪大、记忆力差,怕学不会。但又不死心,总想试试。有一天,我到老年大学电脑学习班去探虚实,发现很多白发苍苍的七八十岁的老人埋头苦学。这使我终于鼓起了勇气,2005年8月,就去老年大学报名学习电脑。

老年大学的老师根据老年人记忆差的实际,编制了适合老年人的教材,教学态度又好,使我越学越有信心。学打字,我不懂拼音,不会用拼音打、用五笔法字根多,记不住,老师就教我用自然输入法,用笔顺前三后一,只记15个英文字母作笔划的代表,容易记忆,容易操作。但是,过去我写字的笔顺不规范,许多字打不出来。我用查字典的办法,找到打不出来的字的规范笔划、还从上下字句中找,找出后写在纸板上备查。学会打字,其他的操作就容易些了。老师教的每个操作步子,我都认真记录,忘记了就翻记录看看。经半年的学习,用电脑办公的基本操作也就学会了。

接着,我进入电脑中级班,学习上网,又是半年时间。之后又继续在图片处理班学习了半年,终于学会了原来感到深不可测的简单图片处理技术。

现在,电脑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我已经能够用它做很多事情。过去,我和国外朋友通信,一封信要好几块钱邮资,10多天才能收到。现在用E-mail,随发随收;用上QQ聊天,还可看见对方。每天有空的时候,打开电脑看看有没有信件,而每个月只交些宽带包月费,写信、聊天就没有时间限制了。过去由于通信不方便,许多海外朋友不通信而疏远了,现在我有80多位国内外朋友,大家都用E-mail通信。特别是摄影界朋友,我用电脑发了很多贵州民族风情和贵州风光的照片给他们,引起他们来贵州摄影和旅游的兴趣。今年我就接待了马来西亚和香港的三批朋友,有30人。不仅增进了我友谊,也宣传了贵州。

学会使用电脑,还帮助我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难题。购买数码相机,我先在电脑中查阅了不同品牌和各种型号机器的功能、价格,避免了盲目到各个商店去查询。去年马来西亚朋友送我一台微型的索尼牌摄像机,按键、说明全是英文,问了几个朋友都不知如何操作。后来我在电脑上查到操作说明书,问题迎刃而解。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都可通过电脑找到解决的办法。电脑成了我生活中最好的老师,也使我重新回到了现代社会。

我是一个老摄影工作者,看见很多年青人用数码相机拍的照片,又经电脑加工,效果好的出奇。过去我们为拍日出,早晨5点起床,等到该日出时,却是阴天,只得败兴而归。有一次我拍红枫湖的日出,等了一星期,才遇到太阳。而现在年青人用电脑,用不了一分钟就可加上太阳。自感不会电脑要被淘汰了。有几年时间没有摄影的兴趣,不外出拍照。学了电脑,特别是学了图片处理,感到可以回归摄影队伍再搞摄影。1975年我拍的猫跳河电站的照片,当年被全国影展入选,《人民日报》选登。但是,底片不在了,只有一张退色的旧照片,十分伤心。学了图片处理技术,我认真作恢复色彩处理,挽救过来了。

2006年6月,《中国老年报》开展老照片故事摄影比赛,我把1982年拍的摄影大师陈复礼在贵州的艰苦生活照片,经电脑加工后送去参赛,获得三等奖。至今,我已用电脑技术挽救了不少废片。电脑使我变年轻了,由于又树立了搞摄影的信心,我这个患过结胀肠癌开过3次刀而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老人,仍然和年轻人一样下乡搞摄影创作,去年就下乡10多次。这样不仅搞摄影,更重要的是锻炼身体,有利健康。现在,一有空闲就用电脑处理各种事务,不再用打麻将来消磨时光了。

学习电脑,其乐无穷。

人物简介:

电大社会保障学 篇4

多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包括(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2.社会保障模式的分类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A.福利国家型B.社会保险型C.国家保险型D.个人储蓄型)。3.社会保障的一般原则包括(A.生存保障原则B.普遍性和选择性原则C.正向分配原则D.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情相适应原则)。4.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包括(A.强制性B.专项性C.储备性D.互济性)。5.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方向包括(A.银行存款B.国债C.股票D.投资基金)。6.属于国民健康保险模式的国家有(B.英国C.瑞典)。7.由于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模式和社会公共政策不同,还有(A.法定退休年龄B.工龄)。8.从世界范围来看,养老金的类型有(A.“普惠”养老金B.“就业关联”养老金C.“收入关联”养老金D.“缴费关联”养老金)。9.医疗救助的方式包括(A.医前救助B.医后救助D.即时救助)。10.医疗保险中所谓“两定点三目录”中的“三目录”是指(C.药品目录D.诊疗项目目录)。11.失业期间有以下哪些情况,就不能继续领取失业金?(A.重新就业B.参军入伍C.移居境外D.办理退休)12.工伤康复的内容主要包括(A.医疗康复B.职业康复C.心理康复D.社会康复)。13.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A.丧葬补助金C.供养亲属抚恤金D.一次性工亡补助金)。14.生育保险制度是在女性生育期间对生育责任承担者给予(B.收入补偿C.医疗服务D.生育休假)的社会保险制度。15.生育保险(保障)待遇一般包括(A.产假津贴B.医疗费用D.生育休假)。16.社会救助标准的计算方法除了收入比例法、马丁法,还包括(A.市场菜篮子法C.恩格尔系数法D.生活形态法)。17.在社会救助中,家计调查的内容包括(A.财产B.收入C.工作)。18.儿童福利的主要内容包括(A.儿童的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B.普及义务教育C.儿童的活动场所和条件D.孤残儿童福利事业)。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A.个人缴费B.集体扶持D.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20.从整体上看,以下属于社会保障管理内容的是(A.社会保障行政管理C.社会保障业务管理)。填空题 :1.社会保障处理的是公共关系,即(政府)与国民的关系。2.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税收)、(收费)、接受捐赠等手段筹集资金,3.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4.社会保险主要是指(国家)依法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通过统筹互济,对参加保险的(劳动者)在丧失。5.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总和,由(社会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保障管理)等制度组成。6.“非商品化”是指不把劳动力作为商品,让(福利分配)与劳动贡献脱钩。7.(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专款专用的货币资金。8.关于社会保障基金,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种收支方式:(现收现付)、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9.社会保障费按征收方式可以分为(固定)保费制和(比例)保费制。10.“离休”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对待特殊群体(革命老干部)一项特殊养老安排。离休不是一项独立的制度,包含在(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之内,11.中国城镇养老保险按福利来源分,主要有“三根支柱”,即(基本养老)、(企业养老)和个人储蓄(如商业寿险等)。12.缴费工资是参保人缴纳社会保险金的缴费基数,通常规定为参保人上一年的(工资总额)。如果按月缴纳社会保险金,缴费基数就是参保人上(月平均工资)。13.作为养老保险的一部分,(遗嘱年金)是指参保人为其家属建立的附加年金,14.我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格条件是到达法定退休年龄,连续工龄(10)年。15.按照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企业按本企业工资总额的(20)%计入“统筹账户”;职工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计入“个人账户”。16.基本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17.目前我国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力求覆盖全体人民。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8.医疗保险中的待遇水平由三方面所体现,即(起付线)、(封顶线)和报销比例。19.医疗保险中,所谓“两定点”是指定点(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20.中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对于城镇职工,失业保险支付期限长短与缴费时间长短挂钩,最长支付期限为(24)个月。21.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者在法定的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补偿)的制度。22.(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23.与其他险种相比,工伤保险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它的(无责任补偿原则)原则,二是工伤保险费率实行(浮动费率),是指根据不同行业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基准费率。24.中国现行生育保险制度的支付标准是产假(98)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25.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责任来看,我国最低生活保障事务属于(民政部门)职责范畴。26.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27.社会优抚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包括(优待)、抚恤和(安置)三类项目。28.(以工代赈)是指扶贫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而获得赈济的一种扶贫方式。29.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组成,支付终身。30.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31.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组成。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33.社会保障管理的手段包括规划、(组织)、(领导)、人事和控制等。

简答题 :

一、简述自由主义社会保障分配原则。①收入分配差距应该主要由市场机制俩自然调节,不应该通过社会保障来调节!②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越小越好,尽可能少地干预社会生活,避免损害个人的自由,商业保险和企业福利应该成为主要保障手段,同时支持发展民间福利互助组织,个人应该对自己的福利水平负责!③政府应该负责社会救助,包括灾害救助和贫困救助,而不应该提供广泛的福利保障 ④社会保障投入不会增加社会总体财富,不如投资经济发展,最有效的保障 ⑤政府应该减少社会保障税收,反对高额累进税,反对“劫富济贫”,认为那是奖懒罚勤。鼓励懒惰弱智,打击勤劳聪明,个人财产权力得不到保护,还容易导致道德危机

二、简述失业保险的意义。①失业保险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②失业保险保护失业者的劳动能力 ③失业保险制度造就了剩余劳动力的“水库”,有利于劳动力重新配置。④失业保险有反经济景气消费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市场消费稳定

三、失业保险为什么要设置“支付期限”? 为了避免“失业陷阱”,除了失业金水平限制外,还有失业保险支付期限的限制,如果无期限永远支付下去,那就一定会影响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培养出许多懒汉,因此事业制度设计都给支付加上期限!

四、简述工伤保险的一般原则。①补偿过失原则 ②劳动者个人不缴费原则 ③待遇优厚原则 ④救治,补偿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五、简述工伤预防的积极作用。答:

1、降低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率,减轻其损害,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

2、减少社会经济损失和工伤保险费用支出;

3、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

六、从哪些规定可以看出生育保险的对象包括男性? 答:

1、生育保险费由男女共同承担;

2、育儿假和父育假;

3、男职工接受节育手术享受生育保险。

七、简述残疾人福利的主要内容。①残疾预防 ②残疾康复 ③残疾人教育 ④残疾人就业 ⑤残疾人文化体育 ⑥无障碍环境建设

八、简述社会优抚的功能。答:

1、收入损失补偿功能

2、褒扬奖励功能

3、满足社会优抚对象实际需要功能

4、激励功能

5、社会稳定功能论述题 :

一、试论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中现收现付制的优缺点。答: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为指导原则的基金筹集方式,以规定收益的方式实施,由社会保障机构按所需支付的保险金总额进行社会筹资。现收现付制的优点:第一,可以根据需求变动及时调整征税比例或缴费额度,保持收支平衡;第二,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互济性强;第三,现收现付制操作简单,管理成本较低;第四,由于以支定收,没有过多的资金余额沉淀,可以避免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风险。现收现付制的缺点:第一,由于没有基金积累,在养老金支付高峰期时只能提高税率或缴费率,这会使承受缴费负担的一代人和企业不堪重负;第二,是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互济性差。

二、试论述医疗保险制度中先付制和后付制两种付费方式各自的概念及特点。答:(1)先付制是指医疗保险机构在保鲜期初预先支付费用;先付制能有效控制医院的医疗行为和医疗费用支出,但易导致服务质量降低,患者的医疗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2)后付制是指医疗保险机构在保险期末据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情况支付费用;后付制使参保人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但容易引发医院过度提供和患者过度需求医疗服务的行为,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试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及意义。答: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定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意义:建立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对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统筹城乡就业和保障,建立和谐社会,繁荣城乡经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试论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特征。Ⅰ总体上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经济功能:

1、收入补偿功能

2、保障农村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社会功能:

1、维持社会公平的功能

设疑导学成就初中社会高效课堂 篇5

一、创设氛围,激励学生设疑问难

古人云:“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设疑问难的课堂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提问时面部表情丰富,又带着期盼与鼓励的目光,多用鼓励的言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那么学生的外在表现将是“活泼开朗且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相反,提问时教师若表现出不耐烦,动辄训斥、刁难,则会让学生感到惧怕,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首先,教师要尊重和热爱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提出疑问。

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自由,废除传统课堂中诸多的“条条框框”,去掉约束学生自由驰骋的课堂规矩,倡导“言者无罪”,允许学生随时发问,鼓励学生找老师的“纰漏”,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二、精心设问,启发学生不断思考

教师要精心设问,巧妙引导,启发学生不断思考,激活思维。如,在教学“帝国新政”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学习了唐太宗统治期间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什么借鉴意义?对比唐太宗时的民族政策,请你说说目前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对比唐太宗时的君民关系,请你谈谈我们党和政府是如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教师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在问题中逐步完善思维体系。

悬念能使学生因感到好奇而急于想知道为什么,从而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如,在教学“百家争鸣”这一节课时,教师可先出示下列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钱财,被当场抓住,恰好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四人从这里经过,就此事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然后问学生:“你觉得他们会怎样评价这一事件?”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材料中所示的悬念式场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各个学派的政治主张。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提供思维空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三、把握教材,在重点难点处设疑

课堂需要智慧的生成。课前精心的预设,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如,“洋务运动”这一节课,其重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难点是对洋务运动及洋务人物的评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有设计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如,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综合探究一:如何选择合适的地图”这一内容时,为了解决本课的重点:“比例尺的大小与区域范围大小及地理事物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教师可利用四幅图幅相同的地图:“绍兴市政区图”“浙江省政区图”“中国政区图”“世界政区图”进行问题设置:

1.四张地图中,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小如何?(让学生自行思考回答出来)

2.四张地图中,表示地理事物内容详略情况怎么样?(老师稍作解释学生回答)

3.四张地图中,比例尺大小又如何排列呢?(学生根据已学过知识也能回答)

4.根据以上回答的三个问题,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重点,通过一连串设问,学生很容易理解,并很快得出结论)

这样的设疑不但符合了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强了他们学习社会学科的信心,而且教材的重难点就会不攻自破,课堂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

四、创设情境,在学生兴趣点设疑

创设情境是初中社会课教学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的引入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在回味时“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九年级“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时,教师可播放《别挤了》(录制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节目),学生们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攘地挤上公共汽车的场面时,情不自禁地说:“人太多了”。此时,教师可趁机提问:“大家看到了我国人口的特点之一就是多,这么多的人口在全国是怎样分布的?我国在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又如,在教学八年级“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内容时,可从学生熟悉的NBA入手进行设疑“你知道费城76人队的名字从何而来呢?”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费城大陆会议及1776年《独立宣言》。这样的问题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社会课的兴趣,也启发了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分析学情,在最近发展区设疑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设置的目标要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简单来讲,就是“跳一跳,够得到”。既不能太浅显,“不用跳”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不要过于艰涩难懂,“怎么跳,都够不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让学生在“摘到果子”的同时获得了“跳一跳”和“摘果子”的能力。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学生就能联想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教师可这样设问:“如果光绪帝控制了当时的局面,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在维新力量的推动下,戊戌变法能否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一样使国家强大起来?”学生积极发言,对旧知识复习回顾,并对两者的背景、历史条件作比较,最终得到一个合理的结论。在课堂提问中,在问与答之间要有充分的时间间隔,当要解决重点和难点时,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学生就会给出许多比较详细的答案,并能选择更好的结论,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就会显著增强,课堂中一些生存性问题就会产生,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六、把握整体,在教材衔接处设疑

教材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章、节、目之间是知识内在联系的衔接处。教师如果不揭示这种联系,学生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学生在大脑中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教师要在知识的衔接处设疑,既能提醒学生注意,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如,在进行“秦岭——淮河一线分南北”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同学们回答“季风的影响”这一课中的几个问题:“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是怎么划分的?在同一季风区内,自然条件有没有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就能回答出我国南、北部在气候上的明显差异,教师接着追问:“我国南北部气候上差异又以什么为界呢?”(要说出地理分界线,地图上找得到的河流与山脉)学生会直接想到新课内容的主题“秦岭—淮河一线”,使新旧知识得到融会贯通,这样的衔接设问,课堂教学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讲“郑和下西洋”一课时,教师在讲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时代背景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半个多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为什么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航海技术高超的明朝这时为何却停止远航?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停止远航后的中国历史又将怎样演变呢?”

教材衔接处往往是知识内在联系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此处巧妙设疑,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巧设疑问,遵循问题设置的原则,讲究问题设置的策略,让设疑导学在初中社会教学中焕发出它独特的魅力,成就高效课堂。

社会信息学 篇6

随着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化学知识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只有把化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到一个社会背景中学习,学生才能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到化学理论的物质力量和化学科学技术的价值,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并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决策。

初中化学教学要注重在社会背景中认识化学物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中走进社会”,使化学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化学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了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着重体现“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中走进社会”,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置于社会生活的场景之中。

在学生接触化学课程时,我们以他们最熟悉的食品添加剂为切入口,让化学教学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带领学生到超市查看一些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食品添加剂。比如在方便面中就含有BHA、BHT等抗氧化剂,海藻酸钠等增稠剂,肌苷酸、味精等风味剂,磷酸盐等品质改良剂。

通过对食品添加剂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化学对食品加工的双重作用。食品中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可能是人们有意识添加到食品中为改进食物的色、香、味或改进加工质量和贮存期限,或补充食品的营养物;也可能是不法分子以次充好的人为添加,或者是意外污染所致。我们只有掌握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检验手段,才能有效地检测出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利于食用者的健康,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为了保持或促进人体的健康,每个人都会熟悉或使用一些药品,而这些药品正是体现了化学和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比如说人人皆知的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药品之一,为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带领学生经过资料查询和化学实验,证实阿司匹林含有羧酸、酯基,水解后生成乙酸和水杨酸,由此了解到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的医疗作用。

学生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查阅一些常见药的使用说明书,熟悉一些药的结构简式,分析其官能团,判断其性质,写出实验报告,并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利用多种途径去了解这些药物的性质是否和自己分析的一致,查药品的配伍禁忌表,看这些药物是否能和其他药品混合使用。学生由此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

关系,逐步认识到化学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重视开发地方资源

我们要注重从学生生活的地区中,从熟悉的环境中,从现实生活素材中设计学习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反映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我们学校所在的北京顺义区,是化工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经过调查摸底,我们选择了顺义化肥厂作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地之一。学生按照学习计划,听取了介绍,参观了化肥厂的生产流程,进行了系列的探究性学习。学生了解到合理地增加耕地的化肥施用量,可以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这对于地少人多的我国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农业生产的化学化,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化学科技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学生在化肥厂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又延伸到附近的农村,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采样实验,亲身感受到化肥在给农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化肥污染”,如河川等水域富营养化,土壤和大气受污染。所以,生产低污染的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成为了化学科研的重要任务,也成为我们开展化学课程研究学习的重要课题。

三、利用和挖掘“突发性事件”

在2008年下半年,“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引发儿童肾结石的“三鹿奶粉”事件,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对社会来说,这是一个谁也不愿看到的恶性事件,给国家的形象和人民的身心带来巨大的伤害。对我们学校教学来说,这样的震撼性事件又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课程资源。

我们抓住时机开展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社会调查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牛奶的主要营养价值在于含有蛋白质的多少。不法商贩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目的在于提高注水牛奶中氮的含量。因为三聚氰胺与蛋白质一样都含氮,不法商贩正是利用这一点钻了空子。三聚氰胺掺假是一种利用新技术进行的犯罪活动,常规手段难以检测,这也说明了科技的发展具有双重性。现在还有哪些测定蛋白含量的方法?我们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检测方式的设计,并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资料。

上一篇:互联网环境下一篇: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