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信息社会

2024-09-05

我心中的信息社会(精选16篇)

我心中的信息社会 篇1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

罗增法学系刑法学专业硕士4班学号:S1250011

1古代先哲们对理想社会有着不同的描述,如老子的“小国寡民”、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等。同样对于社会的每一个人而言,其心中的理想社会也不一定相同。就笔者而言,理想社会是蕴含并渗透着“实质正义”的社会。这里的实质正义反对空喊口号的平等,反对单单形式上的正义,但也不要求有绝对的平均、绝对的无任何区别的平等。下面笔者将介绍要求社会实质正义的必然性和对实质正义的个人理解。

纵观近代思想潮流的发展,无不贯穿着“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这些观念是几乎现在每个民主国家的基本或根本原则。这些思想是近代思想革命用来反对封建等级、专制制度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对于促进人类思想解放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等级专制”到“法律上人人平等”的过渡,我们最终实现了“人人平等”。这种“平等”是“形式上的平等”或“机会上的平等”,它对人类几百年来的高速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没有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社会发展之后,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平等”在遇到一些社会问题时就变的捉襟见肘了,如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形式公平”不仅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助长了这种不公平现象,最终产生了“形式上公平但实质上不公平”的怪状。正如有些人所言:“我们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如果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打官司,法官并不会因为我是富人而偏袒我,相反也不会因为你是穷人而做出对你的不利判决。”这番话貌似很有道理,其实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纵使法官是公正的,即双方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是因为双方财力不同,富人可能请了最好最专业的律师,而穷人可能请不起律师或请了水平一般的律师。在进行辩护时差距就显现出来了,甚至最终有可能影响最终审判结果。就这点而言,富人堂而皇之所谓的公平是真的公平吗?因而可以看出,形式上的公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强烈的实质上公正的需要。这就要求实质正义的出现或是形式正义不断向实质公正的方向发展。在坚持“形式平等、正义”的前提下,不断努力向“实质平等、正义”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现阶段,财富是否均衡是实质正义的直接体现。所以以财富为例,实质正义并不是要求“财富人人平均、每个人吃穿生活都相同”,而是在承认财富不均、人与人的能力不同的前提下,采取各种调控手段,努力使贫富的差距缩小,缓和因贫富产生的矛盾等。让财富的不均不在成为实质不平等的原因,努力使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不患寡,而患不均”所言,社会中每个人财富的多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财富是否均衡。社会成员的财富差距越小,那么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会越少,社会就越和谐、越稳定。以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芬兰为例:“2003年劳动力人均收入为2.75万欧元。2002年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开支占当年GDP的26.4%。2003年全国拥有医生16633人,病床37656张,每千人拥有3.2名医生,7.2张病床;每千人拥有小汽车436辆、电话492部、移动电话909部;人均住房面积36.3平方米。公民法律意识极强,芬兰人犯罪率极低,监狱也非壁垒森严,甚至连武装警卫都没有。”①正如① http://baike.baidu.com/view/20509.htm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言“刑法频繁总是政府衰落和无能的一种标志”、“在一个政绩良好的国家里,刑法是很少见的”。②在这里“政绩良好”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是属于或趋近于实质正义的。从芬兰的社会来看,正是因为社会成员之间的财富差距甚微,所以芬兰人的犯罪率非常低、社会十分稳定。这个例子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实质正义的作用:可以说一个社会,越趋近实质正义,就越趋近稳定、趋近和谐。

一个稳定、和谐的、适合人类生活的社会正是本文“实质正义”最终的目的所在,这样的社会也正是笔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② 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出版,第52页

我心中的信息社会 篇2

一、为人师表

教师往往是学生心中的偶像, 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工作中,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 而且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例如, 学生打扫卫生时, 认真打扫的少, 打打闹闹的居多。于是, 我就和他们一起值日, 边干边教他们怎么做。慢慢地, 学生就能自觉打扫卫生, 不再需要教师安排和监督。课间休息时, 我会到教室里走一圈, 看见地上有纸屑, 我就弯腰捡到纸篓里;看见没有打扫干净的地方, 我就自己动手。时间长了, 学生耳濡目染, 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教室里总是很清洁。

二、爱岗敬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我总以自己能成为教师中的一员而自豪。我热爱自己的学校, 热爱自己的学生, 做到教书又育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德育人,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尊重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儿童。”我为取得成绩的孩子感到高兴, 也能谅解学生学习中的失误,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是他们学习上的好帮手和生活中的知心人。

三、热爱教育

师德的重要体现在于奉献。一个教师在对待学校工作时, 不光是锦上添花, 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教师很少能干出轰轰烈烈的业绩, 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成长、成才, 我觉得很骄傲。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 也是艰苦的, 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 这种付出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 要甘于寂寞、甘于辛苦, 受得住挫折,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四、关心学生

教师要努力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都充分得到个性上的发展, 做到及时调查、发现, 及时沟通、反馈。尊重学生, 不打骂、体罚学生, 以“循循善诱”为主要策略, 让每一位学生心中感觉到教师是可以接近的, 是值得敬重、佩服的, 是一位合格的教师。

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教育学生。在学生心目中, 具有爱心和渊博知识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教师要对学生保持一颗挚诚的爱心,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关爱学生时要严字当头, 爱字包容, 循循善诱, 去启发、去教育他们。

我心中的信息社会 篇3

毋庸置疑,《猫》寄寓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文中的三只猫的种种不幸遭遇 ——或“死亡”,或“失踪”,正是当时社会现实中千百万弱小者悲惨命运的象征。同样,文中弥漫着阴郁的氛围,也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

文中着力写到的三只猫,不论是刚来时如何如何,还是后来怎样怎样,始终凝聚着作者的情思。

第一只猫是三妹的宠物。它“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三妹和它玩耍甚欢。同时,它的存在也让我可以“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从而在“心灵上感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让我们的生活充实了许多。以至于它的“活泼”、乃至后来身体的“消瘦”、“不肯吃东西”、毛的“污涩”等,一直牵着三妹和我的心:“我们都很替它忧郁”。后来它还是在我们的关注中死了,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受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此处,看似平淡地叙写了一只普通小猫的生与死,文字中却真实地流露出作者对旧时代像这只小猫一样的普通人命运的凄婉的伤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爱怜。

第二只猫是全家的宠物。它“更有趣”、“更活泼”,还“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捉老鼠,尤其与第一只猫不同的是:“一点儿也不怕陌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查问个好几次”。三妹常“指它笑着骂”,更是我“饭后的娱乐”。可是,第二只猫终于在大家的关心、关注中失踪了。第二只猫的失踪牵动大家的心,三妹“慌忙跑下楼来”,“家里人都忙乱的在寻找”,“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后来听说“隔壁周家的丫头”看到猫被人捉去却不闻不问不阻止,实在是太冷漠。捉猫的人更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快乐而不顾别人的伤痛。当被证实失踪时,我“怅然地、愤恨地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并且“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在这里,第二只猫的亡失,更多地寄寓着作者对当时社会世态的讥讽。

第三只猫的到来完全是出于一个巧合,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惜——“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第一、二只猫是向别人“要”来或专门从亲戚家“带”来的,而第三只猫是“拾”来的。第一、二只猫活泼、漂亮、可爱、有本领,讨人喜欢,可用于玩耍、打发时间,所以被奉为掌上明珠。而第三只猫“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似的”,而且是“终日懒惰的伏着”,不能给我们带来半点乐趣。大家对它都没有好印象,“都不喜欢它”,它在我家只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更不可思议的是仅仅因为它常常对着笼中的一对芙蓉鸟的凝望——也许是羡慕鸟儿的快乐,也许是慨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当鸟儿死了一只的时候,便遭到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怀疑:“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还被认为是“畏罪潜逃”。找到它时,我更是“怒气冲天”,拿起“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还不够快意”。猫终于死了,蒙受了太多的冤屈而死,它没能为自己表白,只是默默的忍受。

我心中的信息化课堂 篇4

自毕业以来,从事计算机教学整整十年了,由计算机改名为信息技术已有9年,在这九年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软硬件的更替,由口述操作、电视同步、广播教学、大屏幕投影等一系列的变化中逐渐在完善,从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角度,都或有不足。看到这个题目,我想了很多,联想到正在研究的课题《一对一数字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与对策》,我心中的信息化课堂,是这样的:

在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电脑、多媒体、摄像头、音箱、麦克风、电子白板一应俱全,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为一个“小集体”,互相交流讨论,老师作为“辅导者”,及时和同学们交流、沟通、布置学习任务。同学们遇到问题,先和同组同学讨论,解决不了的向其他小组“求助”,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线与老师进行交流。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及时监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任务,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讲解。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善自己的操作。最后,学生要提交一个作品,或者是学习小结。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引导作用。

信息化课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

信息化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辅导者,起到的是桥梁作用;信息化手段是学习的工具;教材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还能够有效的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对象,教材以及学习资源起到的是支持作用和启迪作用。

2、学生角色带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去体验成功。

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需要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自主学习或是与人协作,都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的过程。

学生积极参加、踊跃发言、相互协作,让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转化为成就动机。

3、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翱翔

信息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Internet带来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目前国内、国际上有许多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北京科普、中国科普博览、大百科全书等。这些网站提供了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军事天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海洋、生命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使学习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习需要依靠学生个人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认知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信息化教学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知识。

4、各学科的有效整合

课程整合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教学对学科的划分非常明显,历史就是历史,数学就是数学,没有任何的联系。其实,各学科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需要用到数学的逻辑思维,语文的语法、语言文字,历史的历史故事,政治的前进方向„„简单的学科划分,势必造成学生知识层次的断裂。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多学科的有效整合。这也是信息化课堂的重要依据。

5、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的处理能力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情境,设置好引导性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传统教学教的是做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方式教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这在信息化课堂中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心中作文 篇5

季羡林老人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中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恐怕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因此让我们勇担国家责任,以爱国之心为社会添上一抹暖色,去实现自我价值。

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弗兰克,他开了一家小银行,之后却遭到抢劫当他带着妻儿准备从头开始时,他决定去偿还那天文般的数字。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却说:"在法律层面上,我或许没有责任,可是于道义层面,我却是有责任的。”简短的一句话,却折射出无限光辉,令人敬重。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何尝不是一种对自我价值观的一种省视。

然而回观当今社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早已将责任感,价值观抛之脑后,使自己隐逸于所谓的安逸的生活当中,“不知今是何世”,爱国之心也更无寻求。

所谓爱国,则离不开责任心,二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更是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然而三月初在昆明火车站发生的团伙砍人事件恰与责任心背道而驰,爱国之心也随之覆灭。着实令人倍感悲哀,现场29具冰冷的尸体与遍地的血渍令人颤栗。慈悲心,怜悯之心与善心呢?何在?更不要说及其责任心与爱国之心了。 蔡元培面对乌烟瘴气的北大,以其担当责任之心引进德国理念,在北大提倡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状语,饱含爱国之情,学成回国,以其出众的才华投身于中国革命,勇担责任。

无论蔡元培还是周,他们都用于担当,力挽狂澜,扶大厦以将倾,这般的责任心,怎令人不钦佩。

我心中的我心中的老师 篇6

中等的身材,慈祥的面貌,穿着一身普通的衣服,当他笑时额上出现一些深深的皱纹,这就是我的好爸爸。

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好像有多了一些皱纹似的,我是一棵幼小的树苗至今成了一棵大树,“爸”你为了我,不知道费了多少心血。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都没有勇气对你说:“爸”我爱您,我敬佩您,我从心底赞美您。

每当我放学回家之前,他总是把饭煮熟了耐心地等着我回家吃饭,那温柔的目光和慈祥的面容不直一次的关心我,这让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在前年的除夕夜晚,全家正在一起吃饭,突然我晕到在地上,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也不知道了,爸在我晕到以后就立刻来到我的身边,把我送到医院,那时我家到医院的交通不便,从我家到街上步行要四十分钟,在我晕到的这天恰好是冬季,积雪覆盖大路,路面十分光滑,爸用坚强的毅力,摔倒了在站起来……仅用二十分钟就到达医院。当我苏醒的时候,发现自己怎么会在医院呢?我睁开眼睛一看,“爸”正用那充满关怀的眼神看着我。爸的眼睛怎么是肿的呢?这难道不是他的关怀吗?当我痊愈,出院的时候,爸在回家的路上,用他那柔和的声音对我说:你这次生病的原因是感冒而造成的……,我听父亲讲完话,我的眼泪又一次感动的流下来了,我在心里大声对父亲说:爸,都怪我这个不争气的女儿,实在太劳累了—父亲。爸,我真的对不起您啊!

爸爸是您教我怎样做人,是您教我这样学走路,是您从A、B、C、D、E,教我怎样认字的……。在我的心目中,您永远都是我的好“老师”。

我心中永远的丰碑 篇7

黄先生是一位对我一生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师长。我在读大学本科时,他为我们班开设了老解放区教育、毛泽东教育思想等专题研究课。1964年我毕业留系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曾在一起劳动改造(我始终尊他为“黄老师”)。1979年我又有幸被调到了黄先生所在的教育学教研组,从此便有了进一步向黄先生讨教的机会,开始与黄先生结下了长达近四十年的不解之缘。他给予了我慈父般的关爱、教诲和指导。

一、启发我如何为人处事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两次面临专业方向的再选择。一次是1982年,系领导决定推荐我去美国专攻教育哲学。当时我一方面很想得到这个出国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我的教学论研究方向而去开拓一个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所以十分犹豫。第二次是两年后,系领导鉴于当时教育系从事教学论研究工作的已有多位教师,再次动员我转专业研究方向。我请教了黄老师,他认真听了我的述说,了解我的困惑后,没有直白告诉我取此舍彼,而是启示我如何去寻找思考问题定位的坐标而不至于为眼下短暂利益迷住了双眼,影响自己做出理性的判断。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系里评职称时,我自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已达到了条件,申报副教授职称应该没有问题,我也当仁不让。但因为指标紧张,有人劝我从全局考虑能否放弃这次职称申报,让给他人,当时我想不通,还给系学术委员会写了一封信。黄先生拿着我的那封信找我做工作,他语重心长的促膝谈心让我懂得了如何学会宽容、学会谦让,懂得了“为人正、为人真”的内涵,懂得了应如何真诚地去关爱他人而在群体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尽管这一“让”影响了后来我解决正高职称的时间,但我无怨无悔,是黄先生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他就是一个楷模!

1992年,基于“人缘关系好”,我这个没有任何干部经历的副教授,突然被推上了北师大教育系系主任岗位。当时,领导班子中另三位副系主任劳凯声、史静寰和冯晓霞都是讲师,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到42岁(我那年49岁)。说实在话,当时接这个活底气很不足。黄先生鼓励我们只要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一碗水见底”,大胆去做就一定能做好。我们很认真很敢干,也有很多新思路,常常几分钟就可以拍定一件大事,但带来的问题是工作粗漏不细,尤其是不会做人的工作。以黄先生为首的系里一批老教师成为我们的依靠,给了我们大力支持,为我们摆平诸多难事,使得系里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黄先生带头参加系里组织的所有集体活动,比如那年红五月歌咏比赛,他和许多老先生积极参与,结果教育系获得了全校一等奖。四年多的系主任经历,我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个磨炼。当我遇到难处、受了委屈时,我常会找黄先生倾诉,向黄先生求教,他总是耐心为我排解,给我安慰。正是黄先生和一批老先生的激励和支持,我们将工作做得还算有声有色,这一点被广为传扬。记得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陆有铨教授笑着对时任华东师大教育系主任的施良方教授说:“您和裴老师最大的不同在于,她有黄济先生等一批老前辈的支持。”学习黄先生崇高的人品和境界,这是我逢年过节均带领我的学生去看望黄先生的根本理由。

二、引导我确立并开拓了教育研究方法这一专业方向

学会如何做教育科学研究,这是每一个年青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早在1987年,黄先生要我围绕教育研究方法写文章并参加在北师大召开的教育基本理论的年会,我遵嘱写成“谈谈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一文,他亲自和我逐字逐句讨论修改,此文后来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3期。基于方法论对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黄先生提示我将教育研究方法作为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年多访学的两个研究议题之一(另一议题是研究美国的教学理论流派),我出国临行前他还亲自写条幅赠我。学成回国后他又亲自为我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书(199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作序。继后,他又让我承担了《现代教育论》一书中关于教育研究方法共3章的撰写。正是黄济先生睿智的思想成就了我教育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向。

在教育研究方向这一领域,鉴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的现实,黄先生要我站在高位总体关注研究的重大前沿问题。诸如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及其坚持与发展问题,教育科学的性质及研究方法的特点问题,关于教育对象——人的研究的复杂性和随机性问题,对历史遗产和外国经验的批判继承和借鉴问题,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的联系与区别问题,等等。我们曾多次讨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以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问题。黄先生指出,不站在哲学方法论的视角思考问题,就会就事论事,就不能很好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方法论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一般方法与具体方法的关系及中外古今的关系等当前教育科研中的重要问题。

黄先生总是与时俱进,站在学术前沿。他提醒我要关注研究方法的多元、综合的发展特征,关注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关注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的影响和有关研究方法的移植。正是黄先生的点拨,以及他的教育哲学观,助我在教育研究方法这条路上一步步前行。

三、对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帮扶

始于1992年的我所主持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始终得到了黄先生的倾力指导。他多次亲赴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以及北京的几所实验项目学校进行指导。他的报告深入浅出,说理透彻。为节省科研经费(仅2万元的项目科研经费要维系三年的研究),黄先生和我们一起坐火车挤地铁乘大巴,住简陋屋子。一次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调研,黄先生坚持要随我一起骑自行车去,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对他说“不”。实验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为这样一位泰斗级人物朴素的衣着、谦和的话语而深受感动。只要他在场,我们也就感到有了主心骨。

黄先生得知主体教育实验研究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非常高兴,亲自出席了2002年5月25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主体教育与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开题论证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有王策三、王道俊、韩庆祥、腾纯、文喆、谢维和、连秀云、赖德胜、许燕、郝京华等众多专家学者,10所高校、3所科研单位及91所中小学代表参会。黄济先生为大会做了“主体教育研究应关注人的社会性和坚持辩证思维”的重要报告。他首先表明了他反对纯自然主义和绝对的相对主义的态度,重申对“什么是教育”的理解,强调要关注人的社会性。在此基础上,围绕课程的分科和综合、怎样认识和评价班级授课制以及师生关系问题,提出了他的意见和建议。黄先生的报告充满了辩证法。他认为,小学的学科,是一定能综合的,到了高中就需要以分科为主,以后到了大学,学科又是一种高级的整合,恩格斯讲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他希望不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非此即彼。就班级授课制的改革问题,黄先生告诫要重视历史,好好判断分析,做到改革要适宜要稳妥。要弘扬学生主体性,但这个过程不是任意的,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很好的指导。最后,黄先生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重视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三是搞主体教育实验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黄先生分析,我国的地区差异很大,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教师的水平也有不少的反差。因此,虽然我们有了上位的高层的指导思想,但在做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联系实际,脚踏实地,做稳做好。

我们的主体教育实验正是在黄济、王策三、王道俊先生等前辈倾心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去年八月家人转告,黄济先生几次打电话找我。我出差回来后立即去他家。原来他急于想了解关于学派的建构问题,我向他详细介绍了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学派。我认为中国是到该出学派的时候了,否则不会带来理论研究的繁荣。黄先生听后又进一步追问了主体教育实验的情况。当听我介绍到一个大的团队,近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所做的研究,研究成果扎根在土地上,尝试从主体性发展到“三力”模型(即决策力、领导力、学习力)构建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之路时,他非常感兴趣,希望我们在扎根实践的同时要注意不断形成和提炼新思想新观点,他希望我抽时间多给他聊聊研究的进展,离开他家时他还将他的一份手稿送给了我。从这次深谈后我立即开始着手一方面继续向下扎根,另一方面加大对研究的向上系统总结梳理。遗憾的是以后再也不能得到黄先生的指点。

我心中的祖国 篇8

姥姥姥爷说,祖国这些年变化很大很大。他们小时候住的是老北京胡同的四合院;吃的是白薯、窝头;玩的是弹球、拍画片;背的书包是手工缝的布书包;学的是古文,是珠算。

爸爸妈妈说,祖国三十年来变化也很大很大。他们小的时候住的是一排排平房;吃的是五分钱一根的冰棍儿;玩的是跳皮筋、扔沙包、推铁环;背的军绿色的书包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学的是:“周总理啊,你在哪里?”和“向雷锋同志学习”。

我,今年八岁了。住的是宽敞、明亮的高楼;吃的是美味佳肴;玩的是电脑、芭比娃娃;书包是漂亮的拉杆书包;学的是英语、计算机。

祖国六十年的变化真大呀!我们的祖国要过六十岁生日了,我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好为人师的可乐王:

“爱祖国爱生活”这个主题很抽象,有时会觉得话题大得无处下手,可有时,又会让人觉得这个主题很宽泛,可写的东西很多……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甲关键在于有很深刻的见解和很丰富的感悟,对了,别忘了关键中的关键,那就是真挚的感情。不动真感情,见解会显得偏,感悟会显得假。

读读《我心中的祖国》这篇小文,以小作者8岁的年龄,我觉得他写得非常不错了。主要有三大“不错”:

第一,他懂得一些写作技巧,知道通过三代人生活的对比,来表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生活上的巨大变化。

第二,他懂得从“小”处着眼。在小文中,小作者对三代人住什么、玩什么、学什么进行列比,着墨不多,读者却能从中品味出三代人所接受的文化气息。

第三,虽然小作者在文中很少说热爱祖国啊、热爱生活啊等等,但对祖国热爱、对生活的满足,已经溢于言表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牛,做到这些,非常棒了。如果再把一些地方做些梳理就会更好。比如,开头写得非常好,对“祖国”一词,做了非常具有感情色彩的理解:“字典上说祖国是对自己国家的亲切称呼。原来,祖国就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家呀!”如果在结尾把最后一个“我们的祖国”改为“我们的家”,就和开头相互呼应了。

我心中的信息社会 篇9

我的家乡------庐山,地处江西北部,是世界级名山,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是中国佛教中心之一和著名的避暑盛地。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罕见的壮丽景观。“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千百年来,无数人文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锋大口瀑布……。

我爱我的家乡,每年我都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外婆家,再去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去感受那里传说故事。传说,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后来,匡俗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庐山牯岭是一个终年云雾缭绕的百年老镇,记得几年前,走在这个小镇上,看到四处留影的观光客、拎着小菜悠闲行走的原住民比比皆是。山水清凌凌的,闪着金光,缓缓地流着,孩子们在水中嬉戏,一片安乐祥和的景象,现在我还记忆犹新。然而,去年当我再次看到那条山泉时,不禁吓了一跳,水已经不清澈见底了,水是浑浊的,如今的景区也越来越不堪重负,庐山上盖起不少房子,也建造了许多别墅。此外,每年游客在给庐山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制造出很多生活垃圾和废水。一些人不保护环境反而破坏我们美好家园,一碧千里的蒙古大草原变成了一片荒漠;一座座翠绿的大山,由于过度砍伐变成了光秃秃的大山……,这些破坏令大自然愤怒了,同时大自然也给了人们一些警告:的洪水,的地震、雪灾等等都是在告诉人们要爱护大自然。不过多数人们是爱护大自然的,有些保护得很好,如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等都保护的很好。我的家乡庐山也提出了居民搬迁下山的想法,以便更好的维护我心中美丽的家园。

我心中的信息社会 篇10

文中讲述了,有一次哪吒让两个哥哥教他武功,他的两个哥哥让他到轩辕阁里去拉动轩辕弓,才教他武功,轩辕弓是一张连大人也拉不开的弓。但哪吒不仅拉开了弓还把上面的一支轩辕箭给射了出去,轩辕箭被哪吒射到了商纣王的床栏上纣王发现是哪吒家的箭后,哪吒给他们家带来了麻烦。勇敢的善良的哪吒觉得自己干的事自己负责哪吒向爸爸承认了错误。

我今后要向哪吒善良、勇敢的好品质。我也要向他学习知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做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哪吒传奇”。读后,我深深地喜爱上了书中的主人公——哪吒。

我心中的少林 篇11

当时在皖北农村,说书的很多,说书人经常会说到出家人的生活。我就想,长大了我能不能也去出家当和尚,像说书人说的那样,过着惬意的生活,云来雾去,像神仙一般。

父亲在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工作,母亲在家带着5个孩子务农。我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1981年我16岁,过完年趁着家人外出的时候,我拿了点钱,卷起几件衣服就直奔少林寺。

我从小向往两个地方,一个是五台山,一个是少林寺。我想,我先去少林寺,如果少林寺不收我的话,再去五台山。

几经周折,我找到了当年的住持行正长老。他问我来干什么,我说我想出家,想学武术。那时候,我还真不知道别的理由呢。

老方丈简单地问了我一些家庭情况,我对他说,家里人都是烧香、吃斋的。他又问我会干什么,我说农村出来的,什么活儿都会干,也不怕吃苦。他听了,点点头,说我“很有佛缘”,就同意接收我这个弟子,但要我回家去开介绍信。

家里人当然都反对,父母找来村里很有威望的长辈们轮流劝说我。可是,他们终究还是没有说动我。父母看我真是铁了心,最终答应了。

当年的少林寺,刚经历十年浩劫,曾经的皇家寺院早已风光不再,佛堂破败,僧众离散,香火几乎断绝。许多人以为我当年出家是为了在寺院里能吃饱饭,其实,当时寺院的生活,比起老家差远了,更与我心中的想象相差甚远。但即便如此,我总能感觉到,少林寺的灵气在吸引着自己。

我的皈依仪式,是在方丈室后面的立雪亭举行的。

立雪亭,也叫达摩亭,内供木质佛龛,中悬一匾,为清朝乾隆御笔,写有“雪印心珠”四个字。也许是因缘殊胜之故,当时正逢白马寺海法大和尚来少林寺。海法法师做了我的引礼师,行正法师做了我的剃度师。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寺院,中国两座名寺的住持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举行皈依仪式,很不多见。这不仅是一种缘分,还是一种寄托,对我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在仪式上,行正大和尚正式收我为徒,赐法号永信。

当时那种从未体验过的庄严肃穆,那种对先祖发自内心的崇拜敬仰,至今还记忆犹新。

在寺庙里,我做饭、放牛、种地、挑大粪、当保管……我的勤奋好学,很快得到了几位老和尚的贊许,更是获得行正住持的喜爱。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慢慢感悟到了自己出家的目的:那就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解决个人何处来何处去的问题。我们就是要通过出家,来验证自己的人生。所以,僧人要看破生死关,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够成就大事业,才能够了脱生死,才能解决人生的最根本问题。

所谓“了生”,不是让我们了结人生,而是让我们要明了人生,明了做人一辈子是怎么回事,明了做人的道理。所谓“脱死”,不是说不死,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佛法中的“脱死”,是要我们不怕死。

除了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外,在成为少林寺的住持之后,我还必须考虑整个少林寺的生存问题。当时的少林寺,生存环境艰难,没有山林,没有土地,除了围墙以内的寺院,就剩下围墙以外的28亩山地,而这28亩地根本养活不了少林寺的僧众。

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模式:在当下的现实格局中,如何更有效地弘法利生、光大传承。换句话说,少林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哪里?这才是我的着眼点。少林寺是中国当代佛教的个案,少林寺的模式针对的是少林寺,很有典型性。我经常说少林功夫的境界是“身动心不动”,扩而大之,我们谋生的方式不断与时俱进,但少林寺基本生活方式没有变,我们对佛教的信仰日益坚定,因为少林寺的历史和现实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体证到佛陀教法的永恒生命力,这就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让有1500年历史的少林寺在我们手中衰败,那才是对人类的犯罪,更不是我们的初衷。

我心中理想的教研组长 篇12

一、教研组长的个人素养

1. 教研组长应是有“担当”之人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 课程改革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比如在数学课上, 在教授新知识时, 教师不再“掐头去尾烧中段”, 而是注意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 增强知识的现实感与情境感, 变数学“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然而, 课堂上有时就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评优课上, 评委们就教师的课堂表现给出各项量化评估指标, 常常就有一项“创设生活情境得分”。值得注意的是, 数学中有的内容可以创设出恰当的生活情境, 而有的内容纯粹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如二项式定理、复数等, 生活情境就难以创设, 硬要创设生活情境只能是生拉硬扯、离题万里。

再如, 评优课常把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一项量化指标。姑且不论是否所有的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单就目前的多媒体教学来说, 至少有一点缺憾, 即预设有余而生成不足。课堂上教师要按课件的预设流程教学, 它容易使课堂教学程序化, 而少了课堂的灵动与精彩的生成。针对诸如此类的现象, 教研组长, 应该有对这种伪科学认识说“不”、对长官意志说“不”的勇气与见识。教研组长身上应该多一些学究气与社会责任感, 多一些勇于担当的骨气, 少一些功名利禄之心, 不唯官、不唯财, 只唯学问、只唯教育, 对教学中的一些病态行为, 能够时刻保持警觉与旺盛的批判力。

2. 教研组长应是有“权威”之人

一名教研组长, 在精神与专业领域, 理应比普通教师拥有更高远的境界。其胸中要有一种“别才”, 眉下要有一双“别眼”, 在教学策略、教学机智上要比组内其他教师棋高一招。教研组长在组内的作用, 不应像肖川教授所批驳的那样, 是“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

教研组长要具备上述特质, 除了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 别无选择。古人说得好, “一天不读书, 心源如废井”。其道理很简单, 找律师打官司, 谁都愿意找一个知识渊博、与时俱进、通晓国家最新法律条文的律师;患者到医院看病, 如果医生告诉患者, 其看家本领全靠十年前大学课本所赐, 毕业后从来没订阅过任何医学杂志、没进行过任何后续学习, 恐怕患者是不太可能愿意把百十来斤的身体交给这位医生的。

教师与医生、律师一样, 是一种专门的技术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从各个方面不断汲取营养, 如, 当前教育界和心理学界有什么研究成果, 最新教学理论如何应用于教学, 如何将教材把握得更加到位, 对题目如何讲解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专家有什么理论, 同行有什么见解, 等等。北京数学名师孙维刚的教学效果为什么那样好?因为他的格调高致, 他追求“把数学上出数学味、上出哲学味、上出文化味来”, 追求“漫江碧透, 鱼翔浅底;八方联系, 浑然一体”的教学境界。而“水积之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积之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谁能有他这样“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洞察其隐”的本领?所以,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人们:一个现代的人, 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 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尊严的愿望, 那么, 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议的。

关于对教学大纲的熟知与理解, 对于教师来说, 只是最起码的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的领域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梁实秋在文章《穷》一文中描述穷人道:“人穷则颈易短, 头易垂, 肩易耸, 须发许是长得特别快, 擦着墙边逡巡而过, 不是贼也像是贼。”这段话用来形容不读书的教师也再合适不过。所以常言说得好, “读书改变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多了, 其视野可以“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其思维可以“有左右逢源之佳, 具融会贯通之妙”;其语言可达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之效;其神韵自然如幽谷之兰, 自内而外散发出从容之态、王者之气。

一个好教师应该是痴迷于书本的教师。作为组内学术带头人的教研组长, 更是要“三更有梦书当枕, 半床明月半床书”。只有读书,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才能不断打开广阔的精神天地, 才能为组内教师树立一个身边的榜样, 才能准确有效地对年轻教师传授求知的方法与路径, 才能既传业务更传精神。称职的教研组长一定是始终把精神上的高远追求和自我完善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

3. 教研组长应是有“梦想”之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任何一个心智正常之人, 当他解决了温饱, 有爱、有安全感的时候, 无一例外地都将追求一种需要——“自我实现”, 这是人的本能。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中也说:“鼎鼎百年内, 技此欲何成”。意思是说, 人们要在这短短的一生之中完成自己, 在品格、情操、技能等各方面要真正地尽心尽力, 完成自己的整个生命。所以屈原要“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贾岛要“两句三年得, 一吟泪双流”。爱美、求好是任何一个正常人, 尤其是自古以来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的精神与行为追求。教研组长应该从骨子里透出一种自尊、自信、自谦、自持的品性, 应该一直追求这样的地位, 即在专业技能上 (包括上课、备课、命题、评课等诸方面) 成为同行中的翘楚。

奇·格拉泽与法尔曾列举了如下7个“专家工作的关键特征”, 教研组长在行为上、在行动的效果上, 应该尽量体现下述7个特质, 即使“身不能至”, 也要“心向往之”, 毕生追求, 刻意、主动地完善自己。

(1) 专家主要在其所从事的领域内表现出色。

(2) 专家能够在所从事的领域内知觉大量有意义的模型。

(3) 专家的反映敏捷, 专家能更快地操作该领域技能, 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4) 专家表现出非凡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

(5) 在专业领域内洞悉和表征问题时, 专家比新手更具原则性。

(6) 专家把更多时间用于分析问题的质的方面。

(7) 专家具有高度的自控力。

4. 教研组长应是有“大爱”之人

教研组长在完成“独善其身”的同时, 必须时刻用另一只眼关注组内成员的职业生存状况。教研组长对学校的本门学科教学的整体水平提升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对本教研组年轻教师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通过示范课、评课、督导检查, 通过学术沙龙、课题研究等活动, 通过让年轻教师跟踪听课, 通过手把手的指导, 教研组长可以引领年轻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当年轻教师在为公开课、研讨课做准备时, 当年轻教师精心写论文准备参加省市级评比时, 如果他们在第一时间征询的是教研组长的意见与建议, 那就说明教研组长的权威得到了认可, 说明教研组长的人格得到了认同。这样的时候, 应该是教研组长最具成就感、最感欣慰的时刻。当然, 只有当教研组长能思精识卓, 其建议每每能予人以醍醐灌顶的作用, 其对组内教师能无条件地去关爱时, 教师们才愿意去亲近、去尊重他。

若有年轻教师工作中处于低潮, 其教学效果不被领导、同事、学生认可时, 教研组长要有一副慈悲心肠, 尽量尽快地帮助年轻教师找出问题症结所在, 提出妥善的改进意见, 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二、教研组长的个人作为

1. 成为校长的“显微镜”

校长管理着偌大一所学校, 中学仅文化课就有9门之多, 校长不可能门门精通。教研组长理应成为本门学科的“掌门人”。哪位教师教学有什么风格, 各备课组的团队风格是什么, 一体化教学方案是否把握住了核心知识……凡此种种, 教研组长都应该了如指掌, 积极为校长建言献策, 成为校长观察这门学科的“显微镜”。

2. 学习氛围的营造者

教研组长要力争成为本门学科的专家型教师, 能带领本组教师把握所教学段的核心知识。凭借自身的学识涵养, 教研组长影响、带动本组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 促使教师们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与习惯, 逐步提升教师们的学识涵养与理论水平。

3. 研究行动的促进者

同行间的观课与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行为模式。在教研活动时间, 教研组长要有所作为, 要始终抓住研究课与评课不动摇。教研组长要对各种类型的研究课进行有系统、有规划的安排, 要针对本组教师的特点和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开设研究课, 如“同课异构”的比较, “微型课堂录像观察”,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研究, 等等, 教师们通过“俯而读, 仰而思”, 教育教学水平可以较快地得到提升。

教研组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 课题研究是“催化剂”。课题研究对于摆脱升学竞争的困扰、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建立教研组的共同愿景、营造团队系统学习与思考的氛围, 培养有思想、有反思批判力的教师, 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研组长要积极带领组内成员搞好课题研究。

4. 做好教研组的首席

我心中的信息社会 篇13

当我们踏进学校第一步的时候,当我们戴上红领巾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懂得尊重党,党是我们的领导,他培育着我们,激励着我们,鼓励着我们,教育着我们。他是我们的坐标,我们永远记在心头“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

还记得我们刚入队的时候吗?我们站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当时,我们还是不懂事的一年级学生,当时,党还是我们年轻漂亮的党,现在我们是懂事的大孩子了,可是党还是那样健壮。当年,党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多少共产党员牺牲在战场上,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应有的精神,他们的贡献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繁荣昌盛!

党,今天是您90岁的生日,我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我祝您生日快乐,感谢您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快乐。党,您是一盏灯,点亮您这盏灯,给我们照亮前方,指导我们走向社会,走向未来!

我心中的消防 篇14

说到消防,我们便会想起“119”,而“119”就是众所皆知的火警电话,谈到拨打它,那就意味着有火灾的发生,这是不祥的预示,让人心生恐惧。其实,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消防安全意识,杜绝各种能引起火灾的行为和隐患,掌握火场逃生的方法,就无需对火灾了那么恐惧了。

当我们遇到意外——火灾时,由于当人的生命突然面对危难状态时,极易因惊慌失措而失去正常的思维判断能力,看到有什么人在前面跑动时,第一反应就是盲目追随其后。这样是不可取的,首先应强令自己镇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追随,迅速决定逃生的办法。如果身边有手机或电话,应马上拨打“119”,向消防队员求救。如果没有,要找好避难场所,固守待援,用沾了水的毛巾或布捂住口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要因贪财而延误逃生时机。在火场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寻找搬离物品上,要做好简易防护,等待消防员的救援。须明确,失了火,学会自救,我们的目标是:安全逃离!

在生活中会导致火灾的行为很多,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一个不留神就可能引发火灾。小孩在易燃品周围、不恰当的地点燃放烟火和鞭炮,大人吸烟没注意彻底熄灭烟头而乱丢,外出却忘记关掉煤气或电源,将装满水的玻璃瓶放置窗台等阳光直射处,在同一个电插座上插很多插头,造成电线短路„„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只要我们时时刻刻谨记消防安全,就不会因一时的失误而酿成大祸,造成火灾,也能让消防叔叔睡得踏实些。要知道,每次火灾,付出最大努力灭火、救人的不外乎是消防员,他们把生命置之度外,把无私奉献的精神献给了人民的消防事业„„

消防做好,做好消防,远离火灾。

我心中的语文“巴学园” 篇15

一、语文课堂要读一读

“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他引领你走进语文的天堂,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语文课堂的“读”可以有两个层面的内容。

(1)读课文。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思想深刻、词质优美的范文,都可谓是经典之作。我们要引领学生品读欣赏这些名家名作,引领学生去品味词语、鉴赏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读,就是将客观的文字信息通过眼、耳、嘴、手、脑的有效配合,转化为有声的画面,从而对文本进行全面解读。朗读除了正确和流利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能把学生与文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韩军老师的“读”,一直是我奋斗的方向。播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片段。舒缓、悠扬的音乐响起,韩老师自然地进入了状态。他饱含感情地朗读着。时高时低,忽短忽长,时急时缓,忽悲忽喜,如入无人之境,又似在重演着文中的往事。不一会儿,就有人红了双眼,有人擦眼泪。全诗读完,全场掌声雷动。师:(微笑)我读得好吗?生:好!师:是艾青诗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生:诗写得好,老师读得更好!师:诗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这么好的诗就该好好去读,满怀激情地去读,读出感情来。韩军老师的“读”紧紧地抓住了学生(包括听课的老师)的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课堂上要让学生读得有情,想读;读得自由,乐读。

(2)读经典。语文课堂不仅要读课文还要借助经典美文,举三反一,让学生在相同的作者或相似的作品中进一步体会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经典的美文也是对学生一种情感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爱上阅读,爱上阅读经典。

二、语文课堂要争一争

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巧妙将隐性的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适当地“挑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使双方的不同思想产生碰撞,在碰撞中凸显真理,将隐性的答案化为显性。这种充满“火药味”的课堂争论能激发思索、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它不但给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更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奋发的精神、充分的自信投入到学习之中。成功的课堂争论,可以使教学流程跌宕起伏、剪裁纷呈,使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三、语文课堂要笑一笑

有人用“欢‘生’笑‘语’”来概括愉快的语文课堂。有笑声就有兴趣,有兴趣就有努力,有努力就有收获。“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吧。怎样才能做到“笑”,做好“笑”呢?

(1)笑要师生共笑。这种笑是一种民主的、亲切的、无间的、发自内心的。她是融化师生、生生之间坚冰的熔炉,她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融洽、平和、愉悦。

(2)笑要抓住课堂资源。引起的笑料要结合课堂资源。它可以是文本中的字词、句段,也可以是课堂中的生成要素。

(3)笑要适时,要适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在10分钟~20分钟(具体的特性有差异),而后就会开小差,偏离认真听讲的轨道。这时,教师要适时进行有意注意,暗示学生集中注意力。笑就是很好的有意注意媒介。同时,笑不是讥笑,不是乱笑,不是俗笑,不能喧宾夺主。

四、语文课堂要演一演

小学阶段很多课文都是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而编排的。这些文章中既有鲜活的语言又有形象的动作,可以更加直观鲜明地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必要的时候,就需要师生配合,将语言或动作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学中演,在演中学,在表演中去理解和巩固文本信息,在表演中感受和体验语言的魅力。于永正老师在《狐假虎威》中的表演教学,是我常常不能忘怀的。师:“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生:是拉的意思。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生:拉嗓子。(笑声)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学生朗读第二节,伸长脖子表演“扯着嗓子说”,教室内一片沸腾。)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只靠一些想法是不可能完全洞察它的真谛的。我们必须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去完善和创新,打造自己心中的语文“巴学园”,让我们的学生流连忘返,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摘要: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和效果使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名家的教学实践又让我耳目一新。我心中的语文课堂“巴学园”应该是“读一读、争一争、笑一笑、演一演”的,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争中化疑,在笑中培趣,在演中收获。

关键词:语文,课堂,巴学园

参考文献

[1]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

我心中的她 篇16

一天,老师正和我们一起挑选班歌,大家各抒己见,其乐融融。随后,老师朝角落看了一眼,从兴致颇高的众人中挤出去问:“你的意见呢,小茜?” 小茜是我们班一位十分腼腆的女生,平日不爱说话。

“我……”

“老师,她没什么意见!”突然有个好事的同学说。她低下了头,把话咽了回去。

老师知道她不愿太多的目光落在她身上,便就此打住。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同学去老师家玩,见她正在缝补衣服。“没想到老师不仅教书一流,还是贤妻良母!”大家不禁感叹。

老师看了看手中的衣服说:“这是小茜的,她家里情况特殊,又不愿意接受大家的帮助。她以前不这么内向。”老师手中的线来回穿梭,好像把自己的爱一针针地缝进衣服中,一旁的我被眼前的一幕深深感动。

老师的家就在学校附近,她每天都早早到教室陪我们一起学习。她知道我们的物理基础不好,也知道我们胆子小,不敢去办公室,所以每次都会主动来教室找我们。有时她还开玩笑地说:“你们平常都说要不耻下问,现在我是长辈,不耻‘上问总该做得到吧!”在她的启发下,班上的学习氛围更浓了。每天中午,等大家都午休了她才离开教室。

那天中午,我毫无睡意,猜想办公室肯定只有老师一人,于是兴冲冲地跑去向她请教。结果发现,老师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我的心一颤:老师毕竟五十多岁了,这样睡,她的身体能受得了么?

一天,语文老师给我们念了一封信:“亲爱的孩子们,我走了,去参加中考命题。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不告诉你们是因为担心我的离开会牵绊你们前进的脚步。你们都很优秀,这一年来,我看到了你们的蜕变,只要坚持下去定会成功。你们也不要不舍,太多的不舍只会留给你们太多的遗憾。”

语文老师哽咽了,继续道:“对不起,没能陪你们走完初中的最后一段路。你们也不要怕,老师的心会一直陪伴在你们身边,为你们加油鼓劲。”语文老师念完后,我们静默了许久。

上一篇:初一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学法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