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的丑闻传播

2024-06-29

信息社会的丑闻传播(精选8篇)

信息社会的丑闻传播 篇1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传播学通常把信息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群体传播(自然发生的一般非组织性群体所从事的信息传播,包括群体外传播和群体内传播)、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包括组织外传播和组织内传播)和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在现实生活中,这5种类别的传播总是同时存在和相互交织在一起。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指导和约束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调节和制约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1]。信息传播的高度发展,把整个世界变成地球村。信息传播不仅拓展了人们了解社会的空间,也拓展了国家社会控制的深度和广度。

1 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影响

1.1 信息传播是社会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与人相互之间的联系称为交往,并把交往放到与生产同等的范畴来看待,认为交往是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因而交往就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认为当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状况如何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2]。马克思所说的精神交往正是人类信息传播,他的论述最终被高度发达的信息产业所证实。信息已经成为继物质、能源之后制约社会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因素和资源。

可见,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人、组织、国家所进行的任何活动都必须在通过信息传播的途径对外部环境进行必要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活动的计划和决策,而计划和决策也只能以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传达才能实施。因此,有学者把人类的信息传播称为社会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传播学者郭庆光认为,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信息系统与社会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文化系统重合、交织在一起,它的运行除了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和制约之外,其本身的运行状况如何也对其他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如果传播系统出现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3]。

1.2 信息传播不仅为社会控制提供相关信息,而且为社会控制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国家通过主权、法律、纪律和规章、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舆论等手段进行社会控制,对每一种手段的运用,各个国家有所不同,它们在制定每一种控制措施之前,是基于对环境一定程度的已知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而这种对环境的已知状态,是信息传播作用的结果。实施社会控制,要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进行广开言路,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这是一个获取信息的传播过程。

国家通过各种政令、法律、规章制度进行社会控制,而这些政令、法律、规章制度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植入人们的思想之中,更不可能直接就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国家必须将之转化为一定的介质(比如语言、文字),通过一定的渠道(比如报纸、电视、广播、书籍等)发布出来,并通过各种培训、教育或说明、解释,使人们理解,逐渐采纳。而其他社会控制手段(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实际上是以信息传播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观念或礼仪。而作为控制手段的社会舆论,其本身就是信息传播的结果。

1.3 信息传播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信息传播不仅为社会控制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并为社会控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信息传播本身就具备社会控制的功能,主要由以下2种方式表现出来。

1.3.1 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多数社会成员对某些人或事的议论和评价,其可能是客观的判断,也可能是捕风捉影的传言,但总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相关社会成员的声誉,具有较强的社会控制力量。以大众传播为主的信息传播可以专业化、高效率、全方位地反映社会公众的意见,形成社会舆论,并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控制;而新闻媒介作为舆论信息的“把关人”,控制着舆论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流量和流向,而传播什么、重点在何处、强调到何种程度、对信息作何种解释等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把关人”决定的[4]。某件小事一旦进入媒介传播渠道,就有可能形成社会焦点,引发社会关注,形成社会舆论。

信息传播,尤其是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不仅向公众传播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而且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众,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因此,以大众传播为主的信息传播具有形成社会舆论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强大功能。

1.3.2 社会流行

信息传播具有创造流行的功能。通过大众传媒对传播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取舍,就可以创造流行,形成社会潮流,从而影响社会风气,而其影响不亚于社会规范的强制性。和社会舆论的形成一样,某一事件一旦以大量复制的方式进入传播渠道,当某类信息达到一定的规模,就被人们认定为是社会的一种普遍性事件,便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反应,从而这种原先不具普遍性事件也就成为时代的特色和潮流,社会流行因此而形成。

信息传播创造社会流行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广告的方式来实现的。广告作为一种广泛有效的传播手段和宣传方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商业广告作为消费新潮流的引导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使人们的消费观念、经济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5]。广告不仅传播一种商品,也传播一种观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消费范式。广告的广泛性和无孔不入的特点使这种观念和消费范式很快成为大众跟随和模仿的对象,从而形成了社会流行,影响社会风气,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但影响人的观念意识,还可以直接对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强制作用。

1.4 信息传播系统发生障碍会造成社会失控

信息传播系统的畅通与否对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政通人和,就是首先要做到信息传播系统的畅通,政令下达和民意上传才畅通。如果传播系统出现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就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识、判断、决策和行动发生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6]。信息传播系统不畅通,必然使信息以扭曲的方式——谣言或传言进行传播,这在更大程度上造成人心恐慌、社会混乱,而社会的混乱又反过来给谣言或传言提供土壤,形成恶性循环。如,秦朝的“焚书坑儒”不仅人为地给社会信息系统设置了传播障碍,而且禁锢思想,摧残学术文化的发展,激起人民的普遍反抗。“焚书坑儒”的结果是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清朝“文字狱”等事件,也使人心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2 如何发挥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正面作用

信息传播是双刃剑,其可以传播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内容,也可以传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信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发挥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有利作用显得格外重要。

2.1 以把握社会控制的适度原则为出发点

衡量社会控制的适度原则主要有: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原则。社会控制的目的不是造成社会的僵化和丧失活力,而是要保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即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安全面又宽松的条件。二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原则。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而每一个个体的人的自由发展和幸福应该成为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社会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秩序和安全的确保来促进人的自由和幸福,因此不应以“好管理”为前提而限制人的自由。总之,发挥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正面作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社会控制的适度原则。

2.2 尊重媒体的独立性,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畅通

尊重媒体的独立性,这是公开化原则的特定要求,是对公开化原则和民众知情权的支持。在现代社会,媒体已经成为民众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媒体与民众的知情权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媒体应该因民众而生存,而民众则应因媒体而知情。对民众知情权的尊重就要求媒体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与民众密切相关的事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即媒体必须在报道上具有独立性,对公众和社会负责。事实证明,一些地方官员以维护稳定为借口而封闭和屏蔽媒体报道,是害怕媒体与民众监督的表现。

2.3 加大对各传播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发挥信息传播的正面功能,防止信息传播的负面效应

不能以保证信息传播系统的畅通为由而不分主次、不加选择地进行传播,甚至传播一些负面影响的内容。社会的高度发达,人们对客观环境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信息传播。美国新闻学者李普曼认为,信息传播给人们所提供的有关客观环境的信息,构成了一个信息环境,这种信息环境是对客观环境的再现,但其并不能镜子式的简单再现,不是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一种具有某种选择性、倾向性的拟态环境。事实上,人们恰恰是对这种拟态环境作出反应的。因此,如果这种拟态环境不能客观地反映现实环境,甚至扭曲反映现实环境,则人们因此所作的反应将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应该对各传媒机构进行必要指导,加强管理,发挥信息传播的正面功能,防止其负面影响。

2.4 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

社会舆论是社会控制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虽然不具有硬控制的作用,但它能与社会的政治力量、法律力量配合,共同发挥调节社会、规范人们行动的作用。某些时候,舆论甚至可以发挥政治、法律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具有特殊的精神力量和道义力量。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尤其重要,往往具有其他控制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耦合度不高,脆性较大,社会运行机制不稳定,社会控制显得更为复杂,但也更为重要。“规范真空”与“控制失灵”是这一时期最常见的社会控制失调现象,其他的社会控制手段(如立法、执法、行政等手段)一时难以迅速完成重新适应的过程,而舆论监督在这个时候却能作出最迅速、最灵敏、最有效的反应。它注定承担起填补“真空”的社会责任,并以揭露、批判、谴责,以及坚守、维护、弘扬为手段,完成社会控制的最新最迫切的任务,同时为其他控制手段的重新建设与完善提供足够的指引和参照[7]。

因此,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信息传播的软性和预防性社会控制功能,这将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5 加强立法,规范信息传播产业市场

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传播信息鱼目混珠,各种迷信、淫秽甚至反动的信息流入社会,而目前我国有关这方面的立法却严重滞后。因此,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这一产业,不仅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6 增加资金技术投入,特别要加快农村信息产业的发展步伐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城乡信息产业发展的极大不平衡性。绝大部分信息传播的“硬件”和“软件”都集中在城市居民,当城市居民享受网上冲浪的快感时,有些农民家庭还没能收看电视。信息传播的极大不平衡性,日益加大了城乡之间的“知沟”或“信息沟”。在信息成为社会最主要的发展资源的时代,这种“信息沟”带来的结果势必是观念和知识技术的巨大差距,结果在经济上加剧了城乡发展的极大不平衡性和严重的贫富差距,这对国家来说是一个引起社会混乱的巨大隐患,也是社会控制必须面对的事实。

3 结语

我们正步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传播产业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影响日益增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正确使用这把双刃剑,使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强,李宏毅.大学社会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38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

[4]何梓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80-181,92.

[5]余明阳.陈先红.广告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25.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

[7]何梓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80-181,92.

信息社会的丑闻传播 篇2

09群文李丽莎

21世纪,我们身处大众传播的时代,电脑、英特网、手机、微博等等,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身边的生活。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再生活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环境中,因为大众传播给了我们想要与其他人沟通的便捷方式,给了我们与世界交流的桥梁,给了我们与身边人分享心情的工具。这是个充满魔幻与梦幻的时代,而我们却逐渐依赖于它们,甚至没有了它们,我们的世界就无法生存的地步。这是相当恐怖的事实,人类发展到至今,信息的传播犹如蝴蝶效应,会影响到身边影响到全球。一条简单的信息,通过信息传播,传到地球的另一边就有可能会变成一条敏感信息。可叹大众传播让我们的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但也可惜我们已经深陷其中,根本无法自拔,我们的生活已经不再是从前信息不畅通的年代。大众传播学的兴盛,直接源于大众传播事业的兴起。如今,对于“大众传播”这个,名词,人们已是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只是对于中国来说,也就是近十来年才兴起。近十年以来,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电脑的使用已经普及普通民众,手机取代固定电话成为最便捷的通讯工具。科技不断进步,硬件的不断提升,造就了我们与高速信息化网络的快速链接。我们正使用前所未有的高科技产物在与世界沟通。但这些,只是都产生在近一个世纪之内。而一个世界只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小篇章。人类有记载的上千年历史中,也没有如今这样处于辉煌的时期。快速的增长满足了人类的需求,只是这些是否来的太快太突然,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将迎面而来。我们身处大众传播的信息时代,如何面对这些利与弊?

互联网的利于弊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束,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成了这一时代的标志,然而人心的险恶使电脑从万能转变到双刃剑,网络也随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我还是坚信,网络利大于弊。

首先,网络的弊处也无非是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等一些使人迷失自我的文化垃圾,可是这些人为事物为什么要强加到电脑之上,说它是一个伤风败俗之物呢?又因为什么这些文化垃圾出现后,不是大力宣传这些垃圾的危害性,以使他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严厉制裁文化垃圾制造者,而去打击那些网吧和无辜的网络呢?治标不治本,又怎么会使网络百利而无一害呢?如果说网络弊大于利,美国又怎么会投巨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那不成了助纣为虐了吗?如果弊大于利,电脑怎么会人手一台,怎么会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如果网络弊大于利,那为什么网民会越来越多呢?

另一方面,网络利处也有很多。比如,它可以使两地之间的通讯更为便捷、及时、有效,我们可以在网上发布文字、图片、声音等,可以使两地的人进行面对面的视频对话,可以在网上下载学习资料等多种信息,还能模拟三维动画,十分具有娱乐性;我们在网上还可以购物,寻医问药等,所以网络的利大于弊。

网络的普及是必然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里程碑,网络的利一定大于弊,而且不仅仅是这些。

智能手机的时代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最普遍的是用眼看、用耳听。回看历史,古人的飞鸽传书、烽火台狼烟四起,到工业革命时期电报电话的出现,紧接着20世纪末互联网时代的降临,信息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人们接收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前的打电话还在转盘上拨号,而现在,只要在触屏手机上轻轻点一下电话就能打出去。手机是上个世纪末的产物,进入本世纪后,手机的功能不仅限于通讯,智能手机变得越来越流行,尤其是触摸式的手机,在一夜之间彻底改变了人们使用手机的习惯。改变这种游戏规则的正是苹果—iPhone。

iPhone的诞生,将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信息都集成在这个3.5英寸的电容屏上。集成软件把一些很复杂的系统都简单化,使人们使用起来感觉很方便人性化。超大的屏幕(对于当时来说)、“性感”的外表、强大的功能,无不震惊全世界。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更新,iPhone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手机。手机市场也因iPhone重新洗牌。手机老大诺基亚不得不投靠微软。其他手机厂商势单力薄,组建起了联合阵营一起对抗苹果。Android系统(谷歌智能手机系统)的诞生,我觉得是这些手机厂商的就没稻草,在最危急的时候啦了一把才得以生存下来。虽然目前Android的市场份额大于苹果的IOS,但觉得Android很多地方是在模仿苹果。即使现在的他们(指三星、HTC、摩托罗拉等Android手机厂商)很团结,但让他们其中一家拿出来和苹果单挑的话还是很难对抗的。

应用程序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吸引用户的关键因素。在现代大众传播中,手机已经被看做一种介质,而内容越来越重要。比如苹果的在线商店AppStore,下载量已经超过100亿次。许多出版社新闻集团很早就看上智能手机上的潜力,提早就发布了自己的集成软件以代替盈利很低的纸质传媒。收益是相当可观的,这种友好的分成模式,给Android起到了榜样作用,依葫芦画瓢,Android的在线商店也随之形成。软件越来越多,人们在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变得无从下手。大众传播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的进化着,依托软件、硬件的更新换代,信息将大量充斥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希望得到信息到被动得到信息再到如今可以选着信息,时代不断进步,生活也将更美好。

携带方便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还是其他可以随身携带的电子产品,这最近几年里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从收音机到mp3随身听,从“大哥大”(最早的民用手机)到iPhone4,从台式机到笔记本,而我们的生活却越来越离不开它们。有时候我们不用出门,在狭小的房间里,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了解全世界。太依赖于这些高科技,往往会使我们的心理变得封闭。我有时候发现,长期呆在电脑下和人家打字聊天写东西,到后来我却不习惯用嘴去说,语言表达能力很滞后,感觉自己写的比说的好,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大概现在很多都市里的人都这样,在这种完全被信息围绕的环境中,“说话”这种表达信息的方式只限于面对面和电话,而大多是情况写都背写短信写电子邮件点击鼠标触摸屏幕所占据了。反想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类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人类与人类之间可以通过语言交流。而动物则大多数靠形体靠气味靠叫喊来传递他们之间的信息。21世纪,人类的智商已经远超过从前,接触的事物与从前不能相提并论。这是前人给我们带来的基础,如今的我们享受着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但更应该静下来好好想想,我们人类发明这些高科技的初衷是什么。

微博的影响力

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大众传播的负面因素也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一些影响。就拿最火的微博来讲,这将是现代信息传播方式的转折点。组织语言简单,交流方便,随心所以,这让微博汇聚了大量的用户和收发群体。但微博又是把双刃剑,带来诸多优点和好处的同时,免不了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弊端。我们需要谨慎处理这样的问题。微博的会使人沉迷于网络,影响自己的身心和正常的工作与学习,容易造成淡漠夫妻感情,麻痹自身心理迷失与虚拟的世界中等等。微博帮助我们避开了社会活动中的种种问题,诸如人际关系、礼仪礼貌甚至是虚伪的客套等等。我们甘愿被这种更加适宜我们本性的方式麻醉,不仅避免了参与实践的种种琐碎,也很好地释放了我们的天性。很多都市人喜欢被这样麻醉着生活。都市被高楼大厦所包围,分不清东与西,有些人已经习惯在这些水泥造的森林里穿梭,也不弄明白自己在往哪走。但是这样的麻醉方式,让我们失去了交往能力,失去了我们行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毕竟我们使生活先现实中的生物,失去这些能力对我们完全没有好处。随着微博群体大庞大,这种麻醉作用指挥愈来愈烈。不少广告商紧盯微博用户这一庞大的市场,开始有选择性地利用关注度高的群体想他们的粉丝们宣传推销,相信不久以后,我们不仅能再微博上获取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一些庞杂的广告也会被我们被动地接受。吃喝拉撒都被手中的微博掌控了,我们这些低层次微博用户久而久之沦为广告商们最好蚕食的猎物。智能手机的无所不能带来了微博传播的盛况空前。谁不想想当生活的主角?生活压力来自于现实社会的角角落落,大家都希望在虚拟中变成主角获得关注,所以我们都随手拍随手写,把现实记录在微博世界里。

我们有多依赖于微博?从微博的火热可见一斑。微博固然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简易、个性化、迅速以及广泛,但是这些优点也是吸引沉迷的原因。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微博的同质竞争对手人人、QQ以及MSN,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其强势的地位,但是在记录生活引起围观式信息传播方面,远不及微博的力量。所以,也只能有微博能造成受众的沉迷。微博的简易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深度不够。140字的限制能制造多少真知灼见,无非是一些闲杂琐碎的心情;转发与评论毕业寥寥数字,只能传递信息,怎么会游细想的交锋和情感的碰撞?我们沉迷在这个世界里,长期以往,只会形成一种“快餐式”的生活模式,填饱肚子即可,管他营养不营养。微博沉迷也许不像网游沉迷那样真的会消耗我们大量的事件和精力,但它也会成为我们的依赖,然后同化我们,让我们也变得简单而机械化。

信息社会的丑闻传播 篇3

1 社会软件的概念

社会软件 ( Social Software ) 代表支持全体交互的一类软件, 包括 Blog、Wiki、通讯等, 和其他的多对多社群系统, 还包括系统过滤技术。广义上讲, 社会软件还包括了在线共同体、计算机协同工作平台以及新出现的一类相关软件。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软件的名称意味着“个人带着软件成为社会网络的一部分”、“社会软件是帮助人们建立社会网络和自动组织群体的软件”、“社会软件关注软件使用过程中建立的群体联系超过对软件技术的关注”。实际上, 社会软件着重在“社会”这个定语上面, 它表明了个人通过软件工具, 来构建社会关系。可以从下面三点来概括社会软件的含义:第一, 社会软件是个人软件, 是个人网络化的工具;第二, 社会软件是构建社会网络的基础;第三, 社会软件是个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 社会软件的核心思想与技术

社会性软件的核心思想其实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人、社会、商业都有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方式, 如果没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 就很容易损耗掉。

20世纪60年代, 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米格兰姆 ( Stanley Milgram ) 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认为: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陌生人, 这一理论在一般情形下都存在, 成为人际关系世界中无可否认而又令人震惊的特征。人们在社会中联系的普遍性是很难想象的。

研究发现, 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有极类似的结构。比如, 人际网络和WWW 的架构几乎完全一样。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甚至人类脑神经元、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 有着完全相同的组织结构。

六度关系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是通过“社会软件”的方式实现的。社会软件将六度关系理论应用于信息的传播中, 支持人们建立更加互信和紧密的社会关联, 强调通过个人与个人的交流促进信息本身的交流。这一思想在促进社会软件的几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比如 Web 2.0的典型应用Blog就是其中一种。因为Blog写作所需要的个性和延续性, 已使 Blogger 圈这种典型的物以类聚的生态方式, 越来越像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圈。

目前比较流行和成功的社会软件主要应用在协同工作、通信工具、信息聚合以及个人出版等方面, 从这些软件看, 社会软件的核心技术包括了:利用XML描述数据, 实现数据和 Web 页面的分离;用 RSS 结合 OPML 格式 ( Outline Processor Markup Language, 大纲处理标记语言 ) 来推送数据;利用 RDF (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资源描述框架 ) 来定义信息组织方式;利用 FOAF ( Friend of a Friend, 朋友的朋友 ) 技术来描述用户个人信息;利用 Web Service 技术来发布信息服务并提供 Web 编程接口。

3 图书馆 2.0下的社会软件

图书馆 2.0 通常被定义为 Web 2.0 的理念和技术在图书馆行业中的应用, 而 Web 2.0 是以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 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 等新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目前可以应用于图书馆 2.0 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社会软件主要包括:

(1) Blog。

Blog 的全称是 Web log ( 网络日志 ) , 后来缩写为 Blog。它是一种用来表达个人思想、内容,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与交流形式。Blog 是一种新的网络信息发布方式, 它简单易用, 因而普及迅速, 大量的 Blogger ( 写 Blog 的人, 即博客 ) 生产了大量的信息, 他们是互联网信息自发生产者。Blog 可以使用户方便容易地发布个人信息, 在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上有重要意义。

(2) RSS。

RSS ( 简易信息聚合 ) 是一种 Web 内容联合格式, 包含了一套用于描述 Web 内容的元数据规范, 具有一套新颖的能够实现内容整合者、内容提供商和最终用户之间 Web 内容的互动的、多赢的联合应用机制。人们应用 RSS 技术, 可以直接通过在线或者离线 RSS 阅读器来浏览网站摘要与新闻, 不必登陆网站就可以得到网站内容。

(3) 网摘。

又名“网页书签”。这项服务使网络用户可以随时将自己浏览的网页保存在网上, 还能将这些信息与其他用户共享。值得一提的是, 在图书馆界, 目前昆山图书馆的网站“我爱昆山” http://www.52ks.com , 就提供了全文网摘服务。

(4) Wiki。

Wiki ( 百科全书 ) 提供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它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Wiki 站点可以有多人维护, 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或者对共同的主体进行扩展和探讨。Wiki 对于共建共享知识库有重要意义。

(5) Tag。

Tag ( 标签 ) 是用来描述内容的分类信息的标识。总的说来, Tag 是一种分类系统, 但是每个 Tag 由用户自建, 不必遵从某一分类体系。它是组织信息的一种新方式。

(6) SNS。

SNS 是 Social Network Service 的缩写, 社会性网络软件, 依据六度理论, 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 扩展自己的人脉。

(7) P2P。

P2P 是 peer to peer 的缩写, 可被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点对点”的意思, 或称为对等联网。可以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 进行文件交换, 分布式计算。

4 结语

社会软件模拟了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 形成网络化的个人信息传播。利用可编程的社会软件建立图书馆的个人知识交流平台, 为网络化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更顺应了教育发展规律, 丰富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使得知识和信息的采集变得十分可行和便捷。

开展图书馆 2.0 下的信息服务, 不只是简单地应用一些社会软件, 还要面向用户, 适应用户的个人化和相互影响, 体现社会关系网络。

参考文献

[1]范并思, 胡小菁.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1) :1-7

[2]马国栋, 卢志国.利用“社会软件”建立图书馆的个人知识交流平台.图书馆学研究, 2006 (8) :33-35

[3]孙茜.Web 2.0对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图书馆杂志, 2005 (12) :27-30

[4]王婧雅.对Library 2.0时代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发展趋势的思考.图书馆学研究, 2006 (10) :54-56

[5]黄广业等.Web 2.0给图书馆咨询工作带来革命.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4) :41-43

社会化购物网站的信息传播研究 篇4

一、社会化购物网站定义与类型

(一) 社会化购物网站定义

社会化购物网站属于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应用之一。国外研究者通常称社会化电子商务为“Social Commerce”。他们认为, “社会化电子商务”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使用支持社会化交互和用户贡献的社会化媒体、网络媒体来帮助商品或服务的网上销售和购买。其具体内容包括:用户评级和评论 (Ratings&Reviews) 、用户介绍和推荐 (Recommendations&Referrals) 、社交购物 (Social Shopping, 一起分享网上购物体验) 、用户论坛和社区 (Forums&Communities) 、针对电子商务的社会化媒体 (Social Media) 优化、社会化应用以及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社会化广告 (Social Advertising) [1]。

笔者认为“社会化购物网站=在线购物+社会化网络”。目前国内出现的社会化购物网站是基于用户上传的商品浏览、展示、评价、求购的交互式导购平台。用户利用社交关系对商品进行推荐、评论、分享等, 不仅可以交流购物心得和体验, 还减少了购物前搜索的时间成本, 寻找到最满意的交易价格。与传统的电子商务网站相比, 社会化购物网站的最大差异在于用户创造商品信息内容, 通过评级、评论、分享达到商品“被信任的个体推荐”的效果, 将顾客连接起来, 发挥了社区的群体智慧。这种用户的深度参与和体验, 还可以延伸到社会化购物网站以外的其他社交平台, 如直接将信息转载分享至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QQ空间等社交平台。非社会化购物网站用户也可以对商品进行评论和推荐。但是, 现有的社会化购物网站还不具备在线下单购买功能。如果需要购买商品, 只能通过用户提供的购买链接跳转至传统的电子商务网站购买, 如淘宝网、走秀网、梦芭莎网等。

(二) 社会化购物网站的类型

自社交购物服务兴起后, 国内不少电子商务网站添加了社会化功能, 建立自己的社会化购物社区, 如凡客的“凡客达人”、淘宝的“淘江湖”等。部分社会化网络也融入了电子商务特性, 如依托于新浪微博的二手交易平台———微跳蚤;人人网与淘宝网、京东商城等在线购物网站联合推出了“人人爱购”。

另外, 也出现了不少第三方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 即社会化购物网站。现有的社会化购物网站大多以用户购物兴趣为核心, 通过整合现有的社会化平台, 如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 以上传和分享的形式强化购物相关内容来构建购物社区。总的来说, 目前社会化购物网站依据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构建购物分享社区, 比如美丽说;构建导购媒体, 比如LC风格网;购物搜索, 如翻东西;购物兴趣分析, 如易惊喜。

二、社会化购物网站的信息传播过程分析

(一) 信息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 社会化购物网站是以支持互联和互动的Web2.0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与一般的电子商务网站相比, 它具有“社会化”属性。网络的社会化是通过海量网友的操作行为聚合筛选出优质内容[2], 购物网站的社会化形成了与社交关系密不可分的信息分享和推荐机制。因而, 社会化购网站上传播的信息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数字化特点。用户通过不断复制、转载、上传等操作行为, 可以实现信息的无限次、低成本传播, 并且传播的信息是无损的。

2.具有微博化特点。不管是商品介绍信息、评论信息还是求购信息, 都是用户自主创造、上传产生的, 并且文字信息简洁, 大量信息字数在50字左右。大部分信息可以直接完整地分享至微博平台。另外, 用户还可以对信息进行评论、留言、关注、收藏等或与信息分布者及时互动交流。这些特性符合微博的原创性、草根性、互动性和140字以内的特点。

3.具有图片化特点。从图文比例来看, 图片占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商品推荐信息都配有相关的图片。图片比文字更有视觉冲击效果, 形象化地展示了商品外观或功能, 更具有说服力。

4.具有体验式信息特点。用户上传发布的信息都是基于自身的购物体验和装扮心得。体验式信息才会对其他用户的购买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 信息传播动机

人际传播是Web2.0的精神内核[3]。社会化购物网站以Web2.0为技术基础且具有社交属性, 它的信息传播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人际传播。社会化购物网站的部分虚拟社交关系来源于真实的社交圈, 如来自人人网的同学、开心网的同事、QQ空间的朋友等。口碑传播是社会化购物网站的主要人际信息传播方式。

口碑传播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关于产品、服务、品牌、组织机构等的一种面对面、无商业目的的非正式信息沟通行为[4]。动机研究之父Ernest Dichter通过一项研究提出了人们参与口碑传播的四种动机[5]:

产品涉入 (product-involvement) :购物体验非常新颖而且令人愉快, 必须要分享。

自我涉入 (Self-involvement) :认为分享知识或观点是一种获取关注、展示鉴赏能力的方式;寻求对自身判断的认可和群体认同感。

他人涉入 (other-involvement) :通过传播信息表达友好、关心或者友谊。

信息涉入 (message-involvement) :认为信息很幽默或很有用, 应该分享。

社会化购网站口碑传播分享的信息主要是用户购买产品的亲身体验, 达到影响其他用户的购买决策的目的。在此网站用户参与口碑传播的动机主要是产品涉入、自我涉入和他人涉入三种动机。消费者在购后或商品使用中会产生一种紧张感, 而这种紧张情绪通常无法通过使用产品本身消除, 必须以向他人推荐商品、诉说购买心得的方式解除。网络购物的消费者在购物前不能对商品进行真实的感触和体验。因此, 社会化购物网站的用户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语言形式不断重复分享和推荐自己非常愉快或不愉快的购物体验, 以消除紧张。自我涉入和他人涉入动机二者体现了社会化购物网站的社交属性。在这两类动机下, 传递信息满足了用户自我肯定、社会认同以及加深社交关系的需求。

另外, 社会化购物网站建立了一些简单的激励机制, 刺激用户发布和传递信息, 增强网站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比如, 美丽说网站推出了各种设计新颖的美丽说勋章刺激用户。

(三) 虚拟口碑传播

虚拟口碑, 又叫电子口碑或网络口碑, 着重强调信息沟通借助了互联网媒介。互联网赋予了消费者一种全新的能力, 即针对特定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自身购买经验、意见及相关知识的分享, 从而形成了电子口碑。[6]社会化购物网站的口碑传播以虚拟口碑传播为主, 其传播机制是持续的分享。由于网站中用户的社交关系大多源于真实生活的社交圈, 如同学、朋友、同事、家人等, 熟人之间的强信任关系增强了传播的效果。同时, 这种线上虚拟口碑传播还可以延伸至线下真实的生活中, 进步一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在虚拟口传播中, 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e”见领袖

博雅公司 (Burson-Marsteller) 持续8年的调研显示, 在互联网上约有10%左右的网民影响着其他90%网民的观点和态度。博雅公司将这10%的人群定义为“E-fluentials”, 即“e”见领袖[7]。“e”见领袖是“意见领袖”在新媒体网络中的形象化称号。在社会化购物网站的虚拟口碑传播中, 也出现了足以影响其他用户购物观点的“e”见领袖, 如美丽说网站上的美丽达人、LC风格网的风格买手等。这些达人和买手可能是网络明星、具有专业背景的设计师, 或者是在某方面是行家的普通用户等。他们往往是内行人和导购者, 内行人发表权威看法, 导购者乐于分享。

另一方面, 个人在群体中有一种从众的心理, 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加了解目前所处的情况, 他们的行为总是合理和正确的。因此个人最终会做出和他人一样的行为, 来获得群体的认同。“e”见领袖正是社会化购物网站虚拟社区中的参照群体, 成为了网站的导购指引。为了规避购后风险, 用户对这些“e”见领袖推荐的商品更感兴趣。而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一种心理暗示:“领袖们推荐使用的商品应该是好的, 应该尝试”。特别是对那些购物达人的粉丝用户而言, “e”见领袖是与他们具有形同兴趣爱好的人, 相互具有更高的认同感。

同时, 据Emarketer 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和2009年相比, 相信来自社交网络上认识的人的推荐的用户数增加了47.5%, 相信来自微博上认识人的推荐的用户数增加了21%, 而相信来自广告的用户数则有所下降[8]。这表明消费者的购物观念正在转变。社会化购物网站存在大量的来自社交网络上和微博上认识的人, 因而, 网站的虚拟口碑传播效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传播中“e见领袖”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2.信息筛选

对社会化购物网站而言, “e见领袖”同时还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商品信息筛选器。美丽说网站的用户关注他们喜欢的购物达人, 根据达人们的意见决定是否购买产品。LC风格网首先是第一道过滤器, 旨在寻找最有风格的时尚达人, 而这些陆续进来的达人, 实际上担任着多种风格、个性化的精品筛选器的功能[9]。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用户创造内容, 上传、分享和转帖也是一种基于用户主体偏好的信息筛选过程, 用户往往发布他们认为有趣的或值得分享的信息。社会化购物网站与SNS社交网站的外部连接点, 可以使用户将网站上的商品信息转载到外部社交网站, 如开心网。商品信息在开心网的二次或多次转载都是通过自己的好友来过滤的。好友的过滤也是基于自身兴趣和价值判断的再次信息筛选过程。而这种基于好友关系的信息过滤将会使得信息由于依附关系变得更有价值, 信息的依赖度取决于人际关系的信赖度[10]。人际关系越密切, 信赖度越高, 更容易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 虚拟口碑的再次或多次传播效果不仅不会消弱, 反而可能更强。

三、社会化购物网站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 存在问题

尽管当今社会化购物正势头猛劲, 但是目前国内的社会化购物大环境仍然不成熟。并且国内消费者尚未形成积极地主动分享购物经验的观念。很多用户不愿意在网络上分享自己购买的全部商品信息, 特别是某些与个人隐私相关的商品, 如医药类产品。而且很多卖家可以冒充消费者进行商品信息发布, 使社会化购物网站这个第三方平台变成了另类广告平台。

面对这种情况, 一方面社会化购物网站应该寻求差异化发展, 通过产品体验和社区文化以及其他激励措施刺激用户分享。另一方面网站应该加大对用户的辨别和监管, 尽量规避卖家发布的广告式分享信息。如美丽说网站采用了与淘宝结合的美丽说黄钻买家认证和美丽说特别认证, 标识出一些优质的分享者,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非正常用户的分享。

(二) 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 社会化购物网站的信息传播往往沿着社交图谱的分支。但是, 基于共同兴趣的关系对个体购买行为的影响更大。社交图谱的熟人更多地传递商品使用方面的体验信息, 而兴趣图谱中相同兴趣品味的人则告诉用户流行趋势的资讯、帮助用户找到适合自己的商品。如果两个用户之间, 商品共同购买行为次数越多, 那么他们的兴趣吻合度就越高, 相互之间的购物行为的影响就越大。

未来的社会化购物网站将转向建立基于兴趣图谱的购物平台[11]。商品信息虽然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的人际关系链接传播得更快, 但是仍停留在被动式传播层面, 即信息传播依赖人与人之间的节点联系, 而在基于共同兴趣关系的社会化购物网站上, 用户因为兴趣而连接起来, 兴趣成为网络的连接点, 商品信息的传播可以沿着兴趣节点自动推送至消费者面前。

参考文献

[1]Marsden P.Simple Definition of Social Commerce (withWord Cloud&Definitive Definition List) [EB/OL]. (2009-11-17) [2011-08-25].http://socialcommercetodaycom/social-commerce-definition-word-cloud-definitive-definition-lst/.

[2]Puting.社会化媒体话题微博一周[EB/OL]. (2011-04-05) [2011-08-26].http://www.socialbeta.cn/articles/socialbeta-weekly-0405.html.

[3]杨继红.新媒体生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86.

[4]Arndt J.Role of Product-Related Conversations in theDiffusion of a New Product[J].Journal of Maketing Research, 1967, 4 (1) :291-295.

[5]Dichter E.How word of Mounth Advertising work[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66, 44 (6) :147-166.

[6]Hennig-Thurau T, Gwinner K P, Walsh G, et al.Electronicword-of-mouth via consumer-opinion platforms:What mo-tivates consumers to articulate themselves on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4, 18 (1) :38-52.

[7]周鹏程.e见领袖:网络传播新力量[J].国际公关, 2008 (1) :29-30.

[8]Putting.为电子商务插上社会化的翅膀 (一) [EB/OL]. (2011-03-23) [2011-08-27].http://www.socialbeta.cn/articles/social-commerce-one.html.

[9]从沃尔玛收购Kosmix看社会化购物[J].现代商业, 2011 (16) :16-21.

[10]浅谈互联网服务社会化的价值[EB/OL]. (2011-02-11) [2011-08-28].http://www.web20share.com/2011/02/social-services.html.

信息社会的丑闻传播 篇5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终端进行信息传播, 尤其是随着4G网络时代的到来, 手机的信息传播朝着更为快捷的方向发展。数据显示, 2008年, 我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了6.4亿人, 经过近六年的发展, 我国的手机用户量正在明显提升。

手机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 传播的内容不仅包括了文字、还能够进行音频和视频的传播, 是融合性多媒体平台。加之手机媒体个性化特征明显, 能够满足不同人们对于个性化的需求, 实现了用户的自由操作, 因此更强化了其信息传播的效果。

利用手机媒体实现信息传播, 能够充分的发挥其交互性强的优势, 跨时间、跨空间, 真正实现实时交流。如微博上的评论转发能够得到及时的恢复, 微信上的朋友圈状态能够及时更新, 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同样能够及时的跟帖和回复。

麦克卢汉提出过著名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 其认为, 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尽管这一理论存在着片面性, 但是能够肯定的是, 传播媒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效果。现代社会中的手机媒体传播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手机媒体有着强大的普及性和互动性, 这使得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以更为深刻的方式发挥着作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正式手机媒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由此可见, 手机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同样也是一种多维度和多层次的传播。

利用手机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很多, 一般来讲, 可以采取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网络、手机微博和手机微信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传播, 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微博和微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现代社会中的信息真假难辨, 良莠不齐的问题依然很严重, 这也是信息时代在发展过程中的通病, 在应用手机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的分辨信息的真伪。

2 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现状

手机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不仅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还融合了传统媒体的基本特征, 使得个人信息在信息传播系统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是不容忽视的是, 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也对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下面本文就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当前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现状。

首先, 从手机媒体信息传播活动的积极层面进行分析。手机是人们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工具, 无论是面对社会趣闻, 还是突发新闻, 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比传统媒体更具有优势, 能够及时迅速的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受众, 满足大家对于信息的需求, 这种及时性是传统媒体记者所无可匹及的。

同样, 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共的决策能力,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公众的意愿, 进而引起政治领域的重视。例如在当前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 各大媒体利用微博客户端和微信平台发布全会的重要指示, 民众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的方式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当中, 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样对于沟通民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并且能够及时的反应出公众对于全会的各种意见。

在经济上, 利用手机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以手机短信为例进行分析。手机短信是手机媒体信息传播最为传统的方式, 各大手机运营商为了进一步挖掘手机市场的潜力, 开展了多种增值业务短信, 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天气预报、手机报、短信笑话等, 为用户的生活提供了便捷。同时, 运营商还通过手机短信和各大电视广播、门户网站以及选秀节目想合作, 使手机短信实现了小额的支付功能, 这样增加了运营商的经济效益。

在文化上, 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会给社会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 同样, 社会文化也会反过来影响手机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手机文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手机文学是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的重要象征, 同时也是快餐文化朝着简单而富有魅力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 应用手机媒体, 各种充满文学色彩的小品文不断被人们创作并转发。并且文学APP也应运而生。以韩寒监制的《一个》为例分析, 《一个》是韩寒自任主编推出的电子读物, 其风格清新明朗, 由报道、评论和文艺组成, 并推出大标题“复杂世界里, 一个就够了”, 在信息时代, 这种文学阅读方式能够更好的满足受众的需求, 因此说, 手机媒体时代也给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 从手机媒体信息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角度进行分析。手机媒体既融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 当然不可避免的也会兼具四种媒体的缺陷, 使其表现形式更为复杂, 解决的难度也逐渐加大。根据调查显示, 人们对于手机媒体中最大的不满集中在垃圾短信、手机媒体版权问题和用户隐私泄露问题等方面, 这是手机媒体信息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的集中体现。

垃圾短信问题由来已久, 有人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用户的电话号码, 进行信息群发, 而用户对于垃圾短信的自我屏蔽几乎不能够成功。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手机诈骗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各部门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但是这种问题依然存在。

版权问题也是手机媒体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无论是手机原创小说、手机短信还是报刊杂志的电子版, 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同时必然会受到版权的纠纷。当前手机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只能够通过作者、手机运营商以及手机作品出版商共同合作找到解决途径。要想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还需要从立法角度考虑。这是当前手机媒体信息传播中较为突出的消极层面。

隐私泄露也是当前手机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消极方面。手机拥有多种功能、每种功能都有可能会成为个人隐私的泄密者, 使用手机进行的每一次消费, 在运营商中都会有详细的记录, 这种种情况都给用户的个人隐私带来了威胁。

3 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发展对策及前景

当前, 应用手机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活动, 给受众带来了便捷, 但是还有很多受众对于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存在着不满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 手机媒体要想实现良性发展, 必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并且充分的借助技术手段, 使手机媒体朝着多媒体视听平台以及商务型平台的方向转变, 更好的满足受众对于信息传播的需求。下面本文就对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发展对策和前景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 应用手机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活动, 要严格落实实名制, 禁止不法信息传播活动。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很容易购买手机卡, 这些手机卡会推出各种优惠活动以吸引顾客, 虽然能够给顾客带来一定的方便, 但是却很容易泄露个人隐私, 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此说在今后应用手机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一定要大力推行并严格的落实手机实名制, 进一步规范手机媒体信息传播活动, 确保信息安全, 维护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

其次, 要加强对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管理力度, 逐步完善管理责任机制。和传统媒体相比, 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较多, 因为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之前需要进行层层把关, 符合规定且信息真实才能够就入到传播环节, 而手机媒体凭借其快捷性和交互性的优势, 将各种信息快速的传播到受众面前, 这种自由开放的氛围弱化了把关理念, 因此很容易使的信息传播的内容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管理力度, 重视对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把关环节, 严格规范传播市场, 使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最后, 手机运营商也需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手机运营商是手机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 同时也必须要成为一切手机媒体应用的提供平台和直接管理者。只有手机运营商下大力度进行监督和管理, 才能够更好的维护用户的利益, 降低手机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

未来手机媒体的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步伐, 具体来讲, 未来的手机媒体将会成为多媒体融合型的平台, 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网络无所不包。手机媒体虽然不能够全面的替代传统媒体,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和传统媒体相融合, 既突出自身的优势, 又能够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

同时, 未来的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还能够成为细分受众的广告市场和电子商务平台。手机媒体具有突出的个性化特征, 每个人使用手机媒体的习惯不同, 这就给手机媒体成为细分受众的广告市场奠定了基础, 手机广告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投放,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电子商务的发展, 也使得更多人利用手机进行网上交易。

4 结论

在技术的推动下, 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已经从人际传播领域扩展到大众传播领域, 并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第五媒体。在第五媒体时代, 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 而是具有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本文就以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为中心, 在分析了手机媒体和信息传播关系的基础上, 对其信息传播的现状、发展对策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够对未来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媒体生态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报业、广播业以及电视业甚至是新兴网络中, 手机媒体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承载着不同的信息, 同样也会带来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 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的主要功能, 并且有着自身的优势, 本文从手机媒体与信息传播的关系入手, 重点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结合工作实际, 对现代社会中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相互关系,传播现状,对策及前景

参考文献

[1]杨航.传播范畴内的手机媒体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2]童晓渝, 蔡佶, 张磊.第五媒体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3]马正凯.手机报发展热潮中的冷思考.新闻与写作, 2010 (8) .

[4]郝晓林.探讨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存在问题.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2) .

[5]卞地诗, 周斯源.论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应用.社会科学辑刊, 2008 (6) .

信息社会的丑闻传播 篇6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虚拟社区以多种模式发展, 而微博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模式。“微博”即微型博客, 每条信息字数限制在140个以内, 发布和传播更方便快捷, 实时传递, 越来越多的用户利用这一服务在不同的对象之间发布和共享信息[1]。微博最大的特点是基于社交网络的自媒体平台, 利用社交网络, 信息呈几何级数裂变式传播[2,3,4], 而且其灵活且广泛的架构降低了参与门槛。微博的信息传播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众多企业看到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 纷纷加入, 成为企业微博用户。企业微博是以企业或其产品为名注册的微博[5], 是通过微博平台认证系统认证的, 旨在传播企业品牌和及时发布产品最新信息, 增加与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的机会, 让信息传播更到位。企业拥有企业官方微博的同时, 其子品牌、地方分支机构、各组织部门、高管、职员等也开设单独的微博并认证, 具有独立的职能, 这样的企业微博策略即称为集团微博或家族微博。而社会网络在传播信息[6,7,8], 产品和创新[9]等方面凸显了重要性。尤其是最近的社会媒体的发展, 都加强了网络在信息传播[10,11]中的作用。平亮、宗利永[12]基于社会网络理论, 以新浪微博为例, 结合微博用户之间的“关注”与“被关注”关系, 建立了信息传播的网络拓扑结构, 提出了相应的启示。王晓光[13]以新浪微博为例, 对微博客用户行为特征与关系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袁毅等[14]根据某个时间周期内, 微博用户关于某一话题的交流数据, 得到用户在交流中形成的关注关系、转发关系、评论关系和引用关系4种社会关系网络, 找出其不同之处以及共同特征和联系。已有的研究从社会网络角度, 研究某一话题的传播途径或用户行为特征, 但是针对企业微博信息传播网络的研究还很少, 因此, 本文从社会网络角度研究企业微博信息传播的途径, 分析影响企业微博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 为企业充分利用微博平台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反映各个体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是由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图论等发展起来的揭示个体之间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的定量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将被分析对象视为社会行动者和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 通过建立各种数学分析模型进行量化研究,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行动者及其关系结构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

社会网络分析主要包括网络密度 (Density) 分析和中心性 (Centralization) 分析。它们是社会网络分析中两个重要的、互补的测度。“密度”指的是网络节点相互联系程度, 亦即节点间相互联系的平均程度, 反映了网络节点间的紧密或疏离程度。对一个规模 (Size) 确定的网络来说, 点之间的连线越多, 则该网络的密度越大。网络密度越接近1, 网络成员间的联系越紧密, 信息在成员间传递的速度越高, 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越方便。“中心性”描述的是网络节点群体的集中程度, 程度中心性越大的点, 是越活跃的点。中心性的度量有3种: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势, 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势, 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势[15]。在本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网络中心性, 即点度中心性表示出节点在信息传播中具有的权力。中间中心性是测量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控制程度, 即一个行动者处于另两个行动者路径之间, 能够控制其他两个行动者的交往能力, 若该行动者在网络中这样的位置越多, 代表它的中间中心性越高, 很多行动者都需要经过它才能发生联系[15]。点度中心度指的是在社会网络中, 一个行动者 (actor) 与很多其他行动者有直接联系, 该行动者就处于中心地位, 从而拥有较大的权力。点度中心势:中心势特指作为一个图的中心度, 中心势指的不是点的相对重要性而是图的总体整合度或者一致性。

本文为了研究微博信息传播的途径, 在新浪微博中选择一条企业微博信息, 查看所有转发该条微博信息的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 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企业微博信息传播的途径及各用户在信息传播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新浪微博平台上的小米公司官方微博 (昵称:小米公司) 于2012年6月4日13点44分发布的一条标签为“小米手机学院”的微博, 在6月11日提取了转发用户基本信息 (ID、粉丝数量、关注数量、所属省份、截止到提取当天的微博数) 。

在这1 947位用户中, 跟踪到这些用户之间, 以及用户与小米公司之间的关注关系, 列出关系矩阵, 去掉全是0的行和列 (随机留下几行全0行列, 以求各类数据完整性) , 得到810×810阶矩阵。由于用户ID较复杂, 为了方便, 将用户统一按顺序编号为v1到v810。部分关注矩阵见表1。

2 企业微博信息传播途径分析结果与讨论

2.1 转发用户关注网络图分析

关注网络是在转发和评论的用户之间存在关注的关系, 如果一方关注另一方, 就有一条从一方指向另一方的弧。而信息传播的方向恰好和关注方向相反。如图1所示, A关注B, 则由A到B有一个有向弧, 而信息是由B传播到A。根据关注关系矩阵, 利用NETDRAW软件绘出关注网络 (如图2所示) 。

图2中的节点代表转发该微博信息的用户, 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能够反映出信息传播的起点、过程, 用户通过关注企业或其他用户能够看到企业或其他用户信息的更新, 然后通过转发, 使得关注该用户的其他用户也获得该信息, 进而根据意愿决定是否转发, 形成一个由关注关系反映的转发网络。由图2看出围绕信息源 (微博原始信息发布用户) 直接进行的信息传播占较大部分, 然后是在小团体之间的传播。用户关注关系主要围绕两大用户, 这两个核心点分别是v532 (小米公司) 和v533 (小米手机) , 有若干两两关注关系围绕在周围。我们可以通过成分分析分析节点的构成。

运用UCINET 6.0进行密度测量, 其连线为947, 该转发成员关注网络的密度仅为0.001 4, 是个极为松散的网络, 并不是适合信息相互交流的网络, 即该信息传播并不是在一个强关系的小网络中传播, 而是发散的网络, 说明弱关系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2.2 转发用户关注网络成分分析

对社会网络图的成分分析是指将网络关系图分成若干部分, 每个部分的成员之间存在关联, 而各个部分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这些部分称为成分 (component) [16]。成分分析可以分为无向关系网络成分分析和有向关系网络成分分析, 对于有向关系数据来说, 成分可分为“强成分”和“弱成分”, 在有向关系网络中, 忽略关系的方向得到的成分为“弱成分”, 也就是图论中的弱分图。而在一个成分中任何两点之间都存在严格的双向路径的叫“强成分”, 即图论中的强分图。一个孤立的节点也代表一个成分。通过成分分析, 可以找到凝聚子群, 是最简单的凝聚子群分析形式, 整个图由若干个成分构成, 每一个成分都是一个子图, 子图中任何两点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相连。

2.2.1 弱成分分析

首先进行弱成分分析, 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到, 弱成分共36个, 按照成分的大小分为4种, 成分大小与节点数如表3所示, 由一个节点构成的成分有7个, 两个节点构成的成分有26个 (52个节点) , 3个节点构成的成分有2个 (6个节点) , 745个节点构成一个巨大的成分, 该巨大的成分充分体现了微博传播由点到面的特点, 而若干小的成分体现了用户自发分散进行的裂变式传播。

成分大小为1的为孤立节点, 即和任何节点都不存在关注关系的节点。在处理关注矩阵之初, 去掉了多数孤立节点 (即矩阵的行和列全为0) , 随机保留了7个孤立节点作为代表。分析孤立节点的形成, 微博中关注一个用户, 就能自动获得关注用户的信息更新, 即信息的一种来源。孤立节点表明该节点用户并不关注任何用户, 不能通过关注的形式获得用户更新的信息, 这也说明获取信息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非直接关注的形式。该样本中, 孤立节点共有1 144个, 占全部样本的58.76%, 这些孤立节点并没有全部加入矩阵。

成分大小为2的成分, 表明两两用户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关注关系, 并且这些节点并不直接关注信息源用户, 故这些用户中至少有1/2是通过非直接关注的形式获得信息。这样的成分共有26个, 由52个节点构成, 占样本全部节点的2.67%。观察发现这些用户两两之间或者单向关注, 或者相互关注。

成分大小为3的成分仅有2个, 共6个节点, 3个节点间存在单向或相互关注关系, 这6个节点也不直接关注信息源用户, 转发信息的获取也是通过非直接关注的形式。

最大的成分如图3所示, 由745个节点构成, 占全部节点的38.26%, 其内核中有两个高被关注的节点v532和v533 (小米公司和小米手机) , v532是信息源, v533则是其公司集团微博中的一员。其中302个节点只关注v532, 304个节点只关注v533, 共同关注二者的有117个节点, 则这个最大成分中间接关注二者的节点只有32个, 通过成分分析发现, 信息从信息源第一次直接传播仅占20%左右, 在第二级传播中集团微博成员起到很大的作用, 占传播总数的15.61%, 集团微博成员借助企业品牌的源吸引力, 形成了转发用户的关注网络, 用户关注其微博, 获取信息来源, 同时也产生一些间接关注, 形成一个大的子网络。这一成分说明了转发信息的另一种获取方式, 通过直接关注信息源或者通过关注转发信息的用户获取信息。

去掉最大成分中直接关注v533和v532, 节点入度为零的点, 得到图3所示的最大成分中的主要关系网, 由网络图可以看到, 围绕信息源及信息源同一集团的节点形成的一个关注网络, 信息的传播方向恰和关注方向相反, 在这个主要网络中, 信息的传播, 由信息源到转发者之间的直径最大为3。而Kwak、Lee和Park[17]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扩散范围的扩散层级 (hops) 都小于6, 没有超出11, 并且基于社交网络的六度分隔理论, 通过朋友的朋友不断扩展而形成一个伞状的社会化网络, 每一层级不超过6, 但是多个层级逐层传播, 传播的方向呈网状发散[18]。这里可能由于企业微博信息的特性, 信息传播最大层级深度为3,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关注3层用户发展潜在客户。

2.2.2 强成分分析

通过弱成分分析, 我们发现了转发用户关注网络中的最大关注子网, 信息的获得与信息的传播方向是相反的, 信息的获得方向是单向的, 故弱成分分析能够反映很多的信息, 强成分分析则可以发现网络中的强关系网络, 本例中可以发现相互关注网络。对转发用户关注网络进行强成分分析, 共得到767个强成分, 分析各个节点后发现, 该网络中相互关注的节点只占4.99%, 故每个独立节点作为一个强成分。其中包含两个成员的强成分有33个, 包含3个或以上成员的强成分有5个, 见表4。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由企业发布信息后, 所有转发用户之间的异质性高达99%, 信息的传播是通过单向的关注关系进行的, 主要在弱关系间进行传播, 只在很小的强关系范围内进行传播。根据微博传播过程, 获取微博的另一种途径是信息搜索, 搜索信息源用户或者直接搜索相关信息, 因此, 企业通过微博平台, 发布信息并扩大影响, 促进信息的传播, 需要提高企业影响力, 通过一定的方式, 如话题形式, 进入微博用户推荐排行, 吸引其他用户的关注。另外, 企业发布微博, 为每条微博设置适当的关键字话题标签, 便于其他用户对相关微博的搜索。

2.3 转发用户关注网络中心性分析

2.3.1 点度中心性分析

利用UCINET 6.0软件, 计算出转发关注网络的点度中心性及点度中心势, 表5为转发用户关注网络节点点度中心性描述统计。

从各个节点的点入度中心度 (In Degree) 、点出度中心度、以及对应的相对点度中心度 (Nrm Indeg, Nrm Out Deg) 中可以看出最大的点出度中心性是3, 说明成员中最多关注3个用户, 故没有较大的相互关注网络。最小点出度中心性为0, 说明存在用户并不关注任何用户, 则信息获得的途径是非直接关注形式。点入度中心度最高的前3名成员是v533、v532和v402, 这几名成员是网络的意见领袖, 他们被大多数成员关注, 是传播信息的关键, 他们发布信息, 其他成员通过关注这些节点的形式获得信息, 其中v532是该案例中的信息发布者, v533是其集团微博成员, 故信息传播中的关键点是信息发布者以及和信息发布者有联系的集团成员。点入度中心性不为0的成员, 则作为信息传播者及中介, 点入度为0的成员作为信息传播者。

整个网络的点出度标准化中间中心势为0.227%, 点入度标准化中心势为50.845%, 由于这个网络是用户之间的关注网络, 故主要考察点入度中心势。点入度标准化中心势为50.845%, 表明该网络的总体整合度处于中等程度, 成员间关注关系为中等紧密, 被关注的用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

2.3.2 中间中心性分析

利用UCINET 6.0软件, 计算出转发关注网络的中间中心性及中间中心势, 表6为转发用户关注网络节点中间中心性描述统计。

从表6中看到, 该转发用户关注网络的最大中间中心度是322, 最大相对中间中心度是0.049, 最小中间中心度是0。其中中间中心性较大的前3个节点是v533、v532、v402, 说明其他节点获得消息对这3个节点的依赖程度较高, 这3个节点在网络中具有较大的控制权力, 能够很大程度上控制信息的传播流动。整个网络的中间中心势是0.05%, 非常低, 说明该网络中大部分节点不需要别的节点作为中介就可以得到信息。

3 结语

本文选取企业微博信息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企业微博信息的传播途径及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揭示了影响信息传播的两个因素———话题和源吸引力, 发现信息源以及与信息源相关的集团微博的点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都比较高, 在信息发布和信息传播中具有较大的权力。企业为了促进信息传播, 应该扩大源吸引力, 同时大力发展集团微博成员, 扩大集团微博成员的吸引力, 有利于企业微博的信息传播, 发展与企业相关的微博活跃用户, 同样能促进信息的传播。

尽管本文的结果比较理想, 但是也存在数据选择等方面的局限因素。本文以一条企业微博信息出发, 通过研究传播用户的关注关系的逆向, 分析信息传播途径, 能够反映出企业微博信息传播途径特征及关键节点, 但是对于信息内容对传播的影响因素没有考虑, 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我们也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企业微博信息传播途径, 将其结果与本文结论作比较, 分析企业微博信息内容对信息传播途径的影响, 这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企业微博信息传播案例进行分析, 研究了企业微博信息转发网络。对转发用户之间相互关注关系形成的矩阵, 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发现关注网络具有松散的网络结构, 揭示了影响企业信息传播的两个因素——话题和源吸引力, 并且发现信息源以及与信息源相关的集团微博的点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都比较高, 在信息发布和信息传播中具有较大的权力。本文的研究为企业通过微博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提供参考。

信息社会的丑闻传播 篇7

关键词:信息社会,新媒体,科技传播媒体,案例研究

在全球日益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 新媒体让传统媒体感到危机, 特别是专业化的科技传播类传统媒体, 如何转型, 生存, 发展?也许, 从其它类型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案例和专业性报道的经验之中, 可以寻得一些线索。

1 新技术、新内容、新运营助力传统媒体转型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美国新闻媒体现状报告显示, 2011年美国报纸纸质版发行量明显下降, 在周末时下降1%, 而工作日时更是大幅下降4%;相应的, 2011年美国印刷广告收入减少21亿美元, 降幅达9.2%[1]。

传统媒体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甚至生存危机。国内外一些积极的传统媒体, 做出了不少新动作, 力图求生存、求发展。本文将传统媒体转型案例简要分为三类:新技术推动转型全媒体;新内容适应新产品;新运营模式迎合新时代。

1.1 新技术推动转型全媒体

在二维码、云计算等新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热点之时, 2012年5月份, 两家国内传统纸媒相继高调宣布利用这些新技术进军新媒体的事件令人记忆犹新。

《南京晨报》于2012年5月10日宣布推出全国首张全媒体报纸, 通过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 能链接到相应的移动电视、网络、手机、视频、微博等新媒体功能, 报纸也能看视频不再是天方夜谭 (见图1) 。《南京晨报》全媒体报纸提出主打五大新阅读享受:一是身临其境;二是步步紧跟;三是互动参与;四是延伸阅读;五是线上服务。[2]可以看出, 这张全媒体报纸的创新思路是:通过占领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终端——手机、移动电视等, 利用二维码技术, 突破传统纸媒的媒体表现形式的局限, 重视并拓展读者与报纸传统的互动关系, 适应新时代读者的新闻信息的内容和体验的需求。

不待《南京晨报》的“码上晨报”唱罢, 《京华时报》的“云报纸”就登场了。2012年5月18日《京华时报》推出“云报纸”, 自称是第一家将图片识别技术和传统纸媒相结合的媒体。[3] (见图2) 据其介绍, 读者用特定的图片识别app, 利用云计算, 就可以阅读《京华时报电子版》, 并提供观看视频、点对点购物等新功能。例如, 如果某读者拍摄了报纸上的商品, 就可以利用配套的图片识别app, 用手机进入该商品的购物网站, 实现点对点下单。

从《南京晨报》的“码上晨报”和《京华时报》的“云报纸”这两个例子上, 我们不难发现其相似之处。一是传统媒体转型迫在眉睫。特别是纸媒, 在当今网络环境下, 受到致命冲击。二是借助信息技术转型全媒体。《南京晨报》的“码上晨报”利用的是二维码技术+智能移动终端;《京华时报》的“云报纸”利用的是图片识别+云计算+智能移动终端。三是传统纸媒内容与互联网等新媒体内容相融合。这在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等方面颠覆了传统纸媒的固有模式。也许, 《京华时报》负责人所言的“实现‘数据库’式的平面媒体展示, 让读者真正实现‘一纸读天下’”, 吐露了传统纸媒通过新信息技术联姻互联网内容的真实抱负。

1.2 新内容适应新产品

“内容为王”仍为许多老牌传统媒体所信奉。但如何在新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需要传统媒体制作适应新时代产品的新内容。新内容开发思路有两大方向:一是整合已有, 再开发利用;二是适应时代, 全新设计生产。

首先, 传统媒体充分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优势, 整合开发新内容。这相当于信息资源的再开发利用。例如, 美联社建立数字合作社, 将会员报刊的内容整合, 灵活制作, 以便于不同平台使用——移动新闻网是其针对智能手机用户的开发的多媒体新闻信息产品, 为满足新产品的要求, 数字合作社将美联社的国内和国际重大新闻与会员报刊的地方新闻相结合, 方便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进入平台[4]。

其次, 根据新时代特征, 设计新产品, 创制新内容。这相当于全新内容的生产。例如, 《华尔街日报》2007年改版之后, 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长短互补, 在报纸上做简短精要的报道, 而更完整版本放在网站上, 并以合适的表现形式展现——《华尔街日报》将最新的有价值的金融数据以图表形式刊登在报纸上, 而其中精选的部分数据可在其网站中查到;而股票和指数的快速扫描和绘图、重要市场消息的电子邮件提示、财经博客等, 这些新内容都是为了适应人们乐于读图、信息化办公等信息时代生活和生产新方式, 应运而生的[5]。

简而言之, 新内容的创制方向是——内容多样化适应多媒体、内容互动化改变单向传播。

1.3 新运营模式迎合新时代。

新时代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挑战是对于传统媒体行业规则的挑战。网络版权保护问题和盈利模式是令传统媒体走在互联网等新媒体之路上最为头疼的。这就需要传统媒体突破旧有思路, 尝试新的运营模式。

美联社利用新闻Registry平台解决网络版权保护问题。通过该技术平台, 美联社可对其新闻内容设置标签和版权信息, 并据此对互联网上使用其新闻的行文进行追踪;而第三方或用户也可以通过它找到并使用美联社的新闻内容;进而内容提供商可以从用户数据中发现读者热点, 并据此研发新产品。[6]

因为信息产品的外部性, 其盈利模式一直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大发展、分享性进一步提高的今天, 对于传统媒体, 这个问题更加棘手。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运营时, 做了一些尝试。例如, 京华时报云战略中心副主任王思伟表示, 从经营上说, “云报纸”将平面广告生动化, 纸媒营销网络化, 客户利益最大化[7];《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媒体在2011年1月集体融资Ongo公司的著名媒体新闻打包订阅的有偿个人订制新闻服务, 尝试读者付费浏览网络新闻模式[8]。

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转机。在传统媒体最早面临新时代挑战的美国, 数据最能说明这个趋势。美国皮尤中心2012年美国新闻媒体现状报告数据:对比文章开头美国纸媒不容乐观的数据, 2011年美国数字用户稳定增长;报纸数字版的广告收入增加2.07亿美元, 增幅达6.8%[9]。

2 抓住信息社会本质特点, 创新内容与经营

上文通过案例分析了传统媒体在新时代尝试新媒体的一些做法。但这对于明晰解决传统媒体生存发展问题, 仍属于表象分析。“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对立在哪里?有什么更根本的分析问题思路吗?

2011年9月, 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社科院等单位共同发起的“信息社会50人论坛”发布了《信息社会公识》。该共识有两点对我们思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这个命题有所启发。

一是“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社会时代”。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也相应的需要变化, 工业社会时代的思维和信息社会时代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 在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时, 我们不能忽视新时代的特点——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世界上所有的网络存在、交流、共享和传播[10];同时, 也应顺应新时代的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11]的开放式思维。

二是“信息社会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不仅仅是生产力结构。那么, 传统媒体特别是传统的科技传播类媒体, 面对以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服务型政府、数字化生活为基本特征的信息社会[12], 对于如何服务生产, 以及不容忽视的——读者生活中的变革, 以及自身传播产品的生产流程改造, 非常值得思考。

信息社会对于媒体, 特别是科技传播媒体, 必将带来科技新闻信息生产流程、报道内容、体裁、形式等方面的变化, 科技新闻信息的选题和关注点也要适应信息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

在信息社会下, 传统媒体如何生存并获得新生?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对于社会和人们变化的深刻理解, 非一两句可言清。但是, 近来一个“印在咖啡杯上的新闻”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体悟什么叫理解生活方式的变革, 并适应这种变革, 以获得生存与发展。

阿联酋报纸Gulf News面临着传统纸媒不得不面对的各种问题。去哪找到读者, 让他们重新订阅?这考量着媒体对于信息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洞察能力。他们和咖啡连锁店合作, 把新闻标题因在咖啡杯手托上, 并附上报纸的Twitter账户和网站的短链接及二维码 (图3) 。很多人会在喝咖啡时浏览一下手托上的新闻, 甚至会通过短链接和二维码访问。因此, 该报的订阅量增长了2.8%。[13]咖啡还像以前一样, 要喝, 但是比以前, 人们随身多了智能手机;现在人们非常忙碌, 时间碎片化, 喝咖啡这样的零散时间也会用来浏览新闻等;人们比以前更加愿意参与互动;现在, 社交网络无处不在……这都是人们生活中信息行为的改变。

从每天睡醒开始的手机新闻、用餐时的电视新闻, 上下班路上的广播新闻, 工作时的电脑网络新闻, 到随手抓起的报纸新闻, 各种信息终端已经使我们沉浸在新闻信息的海洋之中。从各种信息终端中获取新闻, 已经成为人们数字化生活的最重要部分, 并且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

据Flowtown的图表数据显示[14], 2010年, 受访的美国人中, 有92%的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纸、手机等信息终端获取新闻。其中, 78%的人会看地方电视台新闻, 73%的人会看全国性电视台新闻, 61%的人会通过网络阅读新闻, 54%的人会在家里或者车上听广播新闻, 50%的人会阅读地方性报纸, 26%的人通过手机读新闻, 17%的人会阅读全国性报纸 (图4) 。各种信息终端“占领”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段。

而人们对新闻做出的“动作”, 也不仅仅是传统的“阅读”。数字化阅读带来了更多的互动, 以及信息利用。例如, 在那61%的网上新闻阅读的人群中, 37%的人不会仅仅读完这篇新闻就善罢甘休的, 他们会继续创造新闻、评论新闻, 或者通过社交网络传播新闻。

而这种人与新闻的新型关系, 对新闻的生产与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 在哪里能找到我们的读者?新闻内容的选题是否是网络读者关心的?新闻的篇章结构是否符合网络阅读习惯?在事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应用什么样的报道体裁合适?设置什么互动话题?如何让互动促进新闻生产?新闻生产和传播如何利用微博、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络?除了提供新闻, 还能提供哪些其他服务?比如购物、信息分享。等等。

只有适应信息社会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传统媒体突围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成功。所以, 我们要牢记的第一点就是——在信息社会, 人在不同时间段, 被不同信息终端“占领”。而传统媒体在“内容为王”的理念下, 想适应新媒体时代, 就要生产出适应不同信息终端的新闻信息内容。这种“适应”不仅仅是新闻长短的变化, 更应体现出对于人们在信息获取与利用方式方法变化的深刻理解之上。信息社会中, 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以及利用意识, 都发生了跨越式发展, 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也因信息技术而深刻变革。

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人”的属性——每条新闻信息最终是要传递给读者的——读者关心的新闻信息就是媒体应极力挖掘的。在任何时代, 人生活在社群里, 关心的话题领域大致变化不太大, 只是话题内容与时俱进。比如Flowtown图表数据显示[15], 受访的美国网民关注的网络在线新闻主题如下:81%的人关注天气, 73%的人关注国内新闻, 66%的人关注健康医疗新闻, 64%的人关注商业财经新闻, 62%的人关注国际新闻, 60%的人关注科学技术新闻 (图5) 。这些都是与美国老百姓最密切相关的领域, 也是他们最希望获得信息的领域;而关注度的排序也反映了不同主题与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密切程度。

3 四大能力考验科技传播等领域记者专业素质

上文对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思路的剖析具有普遍性, 传统科技传播类媒体同样适用。但是, 相对于其他领域报道, 科技传播类媒体的报道更为专业性。这也令其转型之路的实践中有特殊性要求。在微观层次, 这种特殊性要求特别体现在内容生产环节。结合读者 (用户) 需求和新闻信息传播规律, 专业性报道的两大问题凸显:一是专业性强的题材如何引起广泛关注?二是如何发掘题材的价值?可以说, 专业性题材是对记者四大能力的考验:

1) 理解能力。日常, 面对众多细分的专业化的科技报道领域的采访线索的频繁转换, 记者不可能样样精通, 所以需要较强的反应能力和突破能力, 可以快速理解消化领悟专业信息。当然, 更好的办法是, 注重日常在该领域的积累;

2) 总结能力。专业题材采访相对于其他社会时政类采访, 最大的不同是信息量大且集中, 比如多是专业研讨会或者观点交锋。所以需要记者在大量专业信息中及时总结提炼。不然, 记者容易跟不上、记不全, 甚至思维跑题;

3) 发现能力。对于非专家, 发现专业的实质性问题很难。这有两个捷径, 一是抓逻辑问题;二是请教专家。因果不成立、偷换概念等逻辑问题多是在掩饰实质性问题。在采访“2010年中国小型LNG市场开发研讨会”时, 笔者从不知道LNG缩写的意思到能找到选题, 和专家交流功不可没。虚心、尊重、敬业、机敏, 会赢得业内人士的真诚交流。他们也希望记者能准确理解专业问题, 不出现错误, 不影响行业正常发展, 特别希望借媒体之力促进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4) 表现能力。是做专业新闻还是大众新闻, 要看媒体的受众定位。对于科技传播类传统媒体, 专业题材二者最好都有涉及, 特别是让大众感兴趣、看得懂、准确获得信息。首先, 要思考合适的选题。笔者认为比较好的选题是这样的复合体——政策导向+社会潮流+民生+科技价值+新闻卖点。因为这样可以尽量兼顾各类受众 (表2) 。其次, 表达应注表述准确、行文逻辑清晰、处理好专业词语。准确是前提。读者 (用户) 在接受新事物时, 信息量大就已经是理解障碍, 若再遇到稿件逻辑不清, 则更是云山雾罩寡淡无味了。专业词语则需尽量做好通俗的解释。

总之, 从情报学角度看, 专业题材的大众化报道难题, 是信息处理、加工的问题。理解、总结、发现、表现四大能力又是环环相扣的。

4 结论

也许, 对于媒体, “传统”与“新”是一个伪命题。因为, 媒体是人类社会的持续记录者、信息的专业传播者、新技术的一贯尝鲜者。而对于媒体, 牢牢抓住根本性的问题——“社会怎么变化了?读者怎么变化了?他们需要什么?”, 就跳出了“传统”与“新”这个伪命题, 走上了生存与发展的康庄大道。科学传播类专业性媒体更要适应信息社会, 抓住社会变化本质, 突出专业素质, 求生存, 求发展, 利社会。

参考文献

[1]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美国新闻媒体现状报告[EB/OL].199IT互联网, (2012-04-11) .[2013-10-17].http://www.199it.com/archives/30209.htm.

[2]石永红.南京晨报打造全国首张全媒体报纸[EB/OL].新华网, (2012-05-10) .[2012-10-18].http://www.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_xin/2012-05/10/content_25209419.htm.

[3]周逸梅.京华时报云报纸全球首发[EB/OL].京华网, (2012-04-24) .[2012-10-18].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2-05/17/content_789874.htm.

[4]游佳.《京华时报》云报纸昨日首发[EB/OL].国际在线, (2012-05-18) .[2012-10-18].http://gb.cri.cn/27824/2012/05/18/5951s3688422.htm.

[5]任海军.美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突围”[EB/OL].新华网, (2012-04-24) .[2012-10-1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4/24/c_111834270.htm.

[6]改版后的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2日上摊[EB/OL].中国经济网, (2007-01-04) .[2012-10-18].http://www.ce.cn/cysc/cmcb/cuanmei/200701/04/t20070104_9986239.shtml.

[7]信息社会50人论坛启程并发布《信息社会共识》[EB/OL].199IT互联网, (2011-09-14) .[2013-10-17].http://www.cnii.com.cn/xxs/content/2011-09/14/content_916474.htm

[8]咖啡杯上的早新闻.二维码里的发行量[EB/OL]. (2012-05-16) .[2013-10-18].http://liblog.blog.163.com/blog/st atic/53679382201241611512629/.

信息社会的丑闻传播 篇8

一、数字档案馆在信息传播中的社会价值

(一) 数字档案馆是社会文化的多功能服务站。

在信息时代, 有形的档案馆已经开始向无限的信息存储空间转化, 这种变化突破了文化传播的围墙, 成为了分布于网络中的数字文化平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可以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藏于数字档案馆中, 通过网络平台, 展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影响, 同时, 也可以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 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 数字档案馆相关技术促进社会的进步。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仅仅是一项高科技项目, 还是跨行业跨部门的一项重大工程。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涉及的数字化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信息存储与检索技术等, 数字档案馆运行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护技术等相关技术的需求与运用, 是数字档案馆在信息时代占据优势地位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同时, 它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变革,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 数字档案馆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

在信息化的浪潮中, 档案信息资源由传统的收藏体制向以开放利用为主的网络模式转变, 随之数字档案馆应运而生。数字档案馆的出现, 加强了馆际联系, 打破了传统档案馆“重藏轻用”的状况, 网络在信息存储中的利用, 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数字档案馆将数字化的档案发布到网上, 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的从网络中获取所需信息, 而不受时空限制。信息资源的网络传播, 克服了传统档案馆中信息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情况, 将信息资源由封闭保存向开放利用发展,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通过网络随时发布和传播各种信息, 使信息共享成为可能。

(四) 数字档案馆培养了大批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人才。

数字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社会角色由原来单纯的管理档案转变为信息资源提供的中介人。在档案馆中, 档案馆员从事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等单纯性管理工作的比重逐渐下降, 更多地向档案编研、档案数字化加工、档案对外服务等方面转化, 在海量的数字档案信息库中, 他们已经成长为拥有丰富的信息查询、处理、推送技术的专家。在数字档案馆的创建和运行中, 还有一部分人从事着数据库建设与维护工作。他们不仅要有复杂的知识结构、熟练的专业技能, 还要有对网络资源的发现、识别、获取, 信息资源重组的能力, 以满足数字档案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社会的需要。

二、数字档案馆在信息传播中的个人价值

(一) 数字档案馆对个人的价值。

数字档案馆对个人的价值主要是数字档案馆对用户的有用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方便查询, 便于用户获取数字信息资源。用户查询不受时空限制是数字档案馆本身的一大优点。同时, 为方便用户查询, 数字档案馆大多利用便于用户查找的搜索引擎, 对馆藏资源进行分类, 建立便于用户利用的网上资源导航系统, 对与本馆服务对象有关的网站进行链接, 根据用户需求对网上信息进行重组, 引导用户更有效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二是提供咨询服务, 便于实现数字档案馆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数字档案馆建立通常都会设立专门的电子邮箱或电子咨询平台等便于沟通的渠道, 方便用户将利用数字档案馆馆藏信息时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向工作人员提问, 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为用户解答。这就摆脱了传统档案馆中用户遇到问题时提问难、咨询难的尴尬局面, 从而实现数字档案馆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三是积极创新, 开拓档案馆教育新方式。数字档案馆不仅延续了传统档案馆的教育功能, 而且还开创了档案馆教育的新方式。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更有利于培养利用者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快速查找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 例如对现代搜索引擎的了解和对门户网站的利用等等。在利用者中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宣传利用数字信息资源的优势。开展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网上业余教育等, 鼓励读者在数字档案馆中再学习、再教育。

(二) 个人对数字档案馆的价值。

上一篇:设计基础色彩教学下一篇:整体策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