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披露制度

2024-10-05

社会信息披露制度(精选12篇)

社会信息披露制度 篇1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 企业自身财务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 这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在会计学界, 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和新方向, 使得会计同社会责任相结合, 具体涵义为企业在承担企业自身的经济责任的同时担负一部分的社会责任, 强调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用会计办法来计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达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体系的构建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作为基础, 所以我们在建设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之前要明确其主要目标, 确定了信息披露的内容之后我们才可以更好的采取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

1、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主要目标在于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 和传统财务报表所不同的是,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更为广泛和众多, 其中涉及到企业的相关利益方、购买者、债权人、税务、社区、社会小团体以及各企业相关的集合。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现金流、税务情况、商品和服务质量、社会责任和岗位等相关信息要及时让目标需要者获取的到。

2、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要使得企业的社会收益最大化。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完全披露尤其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利用的社会成本和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会计学的评价来达到企业经营的社会资源的完全配置, 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源。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环境保护和公共事业提高和发展上作出一定的贡献, 企业在这个环境中也可以获取更多的财富。

总而言之, 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就是对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组织提供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信息, 以使其社会效益最大化, 以便社会和企业内部的监督, 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企业的收益情况。

企业的收益情况包括企业现阶段的财务情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利润率和上缴税收等情况。这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 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收益情况是目前企业得以完成其社会责任的前提。

2、企业的环保情况。

企业的环境包括情况包括企业的环保成本因素、环保社会投入、环保资金审计等一系列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今我国生产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之中, 企业的环保情况尤为重要。

3、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

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包括企业的招聘和解雇、员工的培训和升职、员工工作福利和薪酬、劳动环境改善和劳动设备的先进程度。这些方面是企业对于其所雇佣的员工的承诺和责任, 而这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最关键的部分, 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企业养活社会”。

4、企业的社会事业参与情况。

企业的社会事业参与情况包括企业对于本地区的交通、医疗和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和慈善事业等。这些社会公共事业的展开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企业的社会公共事业的参与, 那么企业的社会责任就不会成立。

5、企业商品和服务质量情况。

企业的商品和服务质量包括企业商品和服务质量投入、商品和服务安全性的保障和售后服务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 没有企业商品和服务的保障, 社会将不会获得完全的服务。

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 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做工作, 也就是首先要注意国家法律和制度的健全, 其次要对于企业内部的制度进行完善。其具体内容如下:

1、宏观方面

(1) 政府的会计制度管理法律体系建设。对于目前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承担有限、社会责任意识还未能根深蒂固的今天, 政府应该从社会和企业的角度出发, 以公民利益为主要参照, 以法律的形式对企业的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规范和构建, 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和其实际情况, 完善我国企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关于企业环保、安全、员工福利和消费者问题的法律, 以这些方面为出发点来保障社会各方的利益, 规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同时要把法律做实做透, 不断的完善法律, 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应用。

(2)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体系。全社会要共同发展, 在媒体舆论、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工会、群众社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股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体系, 完善和巩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 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内在血液。同时要加强法律和制度的宣传教育, 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意识和观念, 强化其信息披露的行为, 使得企业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

(3) 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奖惩体系。为了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行更有效的信息披露。政府部门要进行信息披露的奖惩体系的建设, 对于信息披露成功并且获得社会成效的企业和部门予以一定程度的奖励, 在贷款、审批等环节进行扶植和帮助, 使企业更加乐于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加强社会效益的创造。同时对于信息披露不积极和披露效果不好的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措施, 强化其犯错的成本, 根本目的也都是为了创造社会价值。

2、微观方面

(1) 财务披露。在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中, 企业的财务信息依旧可以根据资产负债、利润分配和现金流量等三表进行信息披露, 但是我们要设置相关的社会责任会计的条目和信息栏, 对于环境资产、职中福利、消费者服务和反馈等问题要增加栏目, 披露相关的信息是信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这种做法既在原来会计制度的基础之上, 又避免了人力物力的无端浪费, 同时对效果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财务信息的披露应该基于企业实际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操作和完善中得到发展, 财务的直观披露会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制度的基础和重要衡量依据。

(2) 环境披露。企业相关的环境支出要在环境成本表格中清晰标注, 同时要进行特殊行动的注明, 包括对环保的资金投入和影响、测定、和建设等情况, 不能马虎过去。环境披露的最主要方式是要设定特定的环境成本和支出表格, 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环境披露的工作。同时, 环境收益也应该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关键问题, 对于环境补助、诉讼和收益等情况要进行明确说明。

(3) 员工披露。在员工披露的过程中, 要明确建立企业人力资源表格, 对于企业员工的薪酬、福利、社保、文化、培训等内容一一注明, 尤其是要确定企业员工的发展和提高的路径, 以便查阅。这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更有利于员工的管理, 对于员工和社会来说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商品和服务披露。商品和服务披露主要内容要集中于企业客户服务和客户管理的投入和社会产出,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产品的返修和安全事故等内容, 这些会计数据和信息的披露有助于直观的观察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5) 社会公共事业披露。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企业慈善、公共建设、教育、捐赠等内容。这一部分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 比较清晰的反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承担。这一信息会成为公众观察企业的关键性指标。

参考文献

[1]、朱伟平.对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思考.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6-99

[2]、李健.略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南华大学学报, 2006, 7 (3) :38-40

[3]、杨亚娥, 刘建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财会月刊, 2006 (21) :66-67

[4]、何忠勇, 刘家金, 冯晓莉.浅谈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特区经济, 2004 (9) :120-121

[5]、罗精明, 管洲.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探讨.经济师, 2003 (7) :152

社会信息披露制度 篇2

2007年8月24日第三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本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境内外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等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除非文中另有所指,本制度所称信息是指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或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的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即股价敏感信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

地证券监管规则要求披露的其他信息。

信息披露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指定的媒体上、以规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布前述信

息,并按规定及时报送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部门。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及各分公司和子公司负责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及持股5%以上的股东,以及公司其他负有信息披露职责的人员(以下单独或合称“信息披露义务人”)。

第四条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信息时应遵循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原

则,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同时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

第五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忠实、勤勉地履行职责,关注信息披露文

件的编制,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公平。

第六条公司应在各上市地同时(时差引起的差异除外)向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相同的信息,但对非实质性且不影响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及相关股东利益的信息,在遵

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的前提下可以有所不同。

第七条除监事会公告及自愿性披露的信息外,公司披露的信息应当以董事会公告的形

式发布。

任何机构和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非经公司董事会书面

授权,不得对外发布公司未披露的信息。

第八条公司信息披露文件采用中文文本,同时采用外文文本时,应尽最大努力使中外

文文本内容一致,两种文本发生歧义时,以中文文本为准。

第九条公司信息披露文件和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行信息披露职责的记录由公

司董事会秘书局或相关部门整理并妥善保管。

第十条公司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现有内控制度,保障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及完整。公司管理层每年对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董事会定期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价。

第二章信息披露的职责

第十一条公司董事会负责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施。董事会应对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实

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在公司报告内部控制部分中披露评估意见。

公司董事长为公司实施信息披露制度的第一责任人。

公司董事应当了解并持续关注公司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公司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

发生的重大事项及影响,主动调查、获取决策所需要的资料。

第十二条公司监事会负责监督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施,对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实施情

况进行评价,并在报告的监事会报告中披露评价意见。

第十三条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及时向董事会通报有关经营或者财务方面出现的重大

事项,已披露事项的进展或者变化情况及相关信息。

第十四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股5%以上的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实

际控制人应当及时将与其相关的公司关联人名单及关联关系的说明告知董事会秘书局。公司应当履行关联交易的审议程序,并严格执行关联交易的回避表决制度。交易各方不得通过隐

瞒关联关系或者采取其他手段,规避公司的关联交易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第十五条公司董事会秘书负责组织和协调公司信息披露事务,汇集公司应予披露的信息并报告董事会;持续关注媒体对公司的报道,对涉及公司股价敏感信息的报道予以求证;组织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进行信息披露的业务培训,并按要求将培训情况报

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备案。证券事务代表协助董事会秘书履行职责。

董事会秘书可参加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监事会会议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相关会议,了

解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情况,查阅涉及信息披露事宜的所有文件。

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分公司及子公司负责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及持股5%以上股东以及公司其他负有信息披露职责的人员应当积极配合董事会秘书在信息披

露方面的相关工作。

第十六条公司法定信息披露的常设机构为董事会秘书局,具体处理信息披露事宜。其主要工作包括组织编写并发布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负责与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的联络,负

责组织实施投资者关系和信息披露工作等。

第十七条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分公司及子公司负责人为其所属部门和单位信息披露事务的第一责任人。上述部门和单位应当指定专人作为信息联络人,负责所属部门和单位相关信息的收集、核实及报送。各分公司及子公司指定的信息联络人应将须予披露的股价敏感信息及时报送总部对应的职能部门,总部职能部门信息联络人应将须予披露的信息

及时报送董事会秘书局。

第十八条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实际控制人应当指定信息联络人,组织、收集所属单位的基础信息,及时、准确地告知公司其是否存在与公司相关的须

予披露的事项,并配合公司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公司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以下事件时,应当主动告知公司,并配合公司履行信息披露

义务。

(一)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其持有的股份或者控制公司的情

况发生较大变化;

(二)法院裁决禁止控股股东转让其所持股份,任一股东所持公司5%股份被质押、冻

结、司法拍卖、托管、设定信托或者被依法限制表决权;

(三)拟对公司进行重大资产或者业务重组;

(四)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如果须予披露的信息依法披露前,相关信息已在媒体上传播或者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出现交易异常情况的,相关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应当积极配合公司及时发出公告。股价敏感

资料如已泄漏,公司须立即公告。

第三章信息披露的内容

第十九条公司信息披露文件包括但不限于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招股说明书、募集说明书、上市公告书、20-F及6-K等信息披露文件

将根据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要求的有关规定进行编制和披露。

第二十条定期报告

公司应当披露的定期报告主要包括报告(含向美国证监会报送的20-F)、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拟披露的定期报告的内容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的有

关要求。

第二十一条临时报告

发生可能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项以及相关法律

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规定的应当及时披露的其他事项,投资者尚未得知时,公司应当按照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的规定及时进行信息披露,说明事项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

能产生的影响。

前款重大事项包括但不限于:

(一)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经营范围的重大变化;

(二)公司的重大投资行为、重大的购置、处置资产的决定;

(三)公司订立重要合同,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四)公司发生重大债务和未能清偿到期重大债务的违约情况,或者发生大额赔偿责任;

(五)公司发生重大生产、经营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影响;公司发生重大亏损或其

他重大损失;

(六)公司有重大油气发现或重大科技突破,预计对公司生产、经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

(七)公司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八)公司董事、三分之一以上监事、总裁发生变动;董事长或者总裁无法履行职责;

(九)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其持有股份或者控制公司的情况发

生较大变化;

(十)公司减资、合并、分立、解散及申请破产的决定,或者依法进入破产程序、被责令

关闭;

(十一)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仲裁,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被依法撤销或者宣告无效;(十二)公司涉嫌违法违规被有权机关调查,或者受到刑事处罚、重大行政处罚;公司董

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嫌违法违纪被有权机关调查或者采取强制措施;

(十三)新公布的法律、法规、规章、行业政策可能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十四)董事会就发行新股或者其他再融资方案、股权激励方案形成相关决议;

(十五)法院裁决禁止控股股东转让其所持股份;任一股东所持公司5%以上股份被质押、冻结、司法拍卖、托管、设定信托或者被依法限制表决权;

(十六)主要资产被查封、扣押、冻结或者被抵押、质押;

(十七)主要或者全部业务陷入停顿;

(十八)对外提供重大担保;

(十九)获得大额政府补贴等可能对公司资产、负债、权益或者经营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额外收益;

(二十)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

(二十一)因前期已披露的信息存在差错、未按规定披露或者虚假记载,被有权机关责令

改正或者经董事会决定进行更正;

(二十二)公司聘任和解聘会计师事务所;

(二十三)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被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认定为异常交易;

(二十四)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发生本制度所述之重大事项,可能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

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公司应当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公司的参股公司发生可能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事项的,公

司应当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十三条公司拟披露的信息存在不确定性、属于临时性商业秘密或者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认可的其他情形,及时披露可能损害公司利益或者误导投资者,并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规定的其他条件的,公司可以向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

申请暂缓披露。

暂缓披露申请未获证券监管机构同意,或者暂缓披露的原因已经消除,或者暂缓披露的期限届满的,公司应当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十四条公司拟披露的信息属于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者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认可的其他情形,按有关规定披露或者履行相关义务可能导致违反保密义务或损害公司利益的,公司可以向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申请豁免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

第四章信息披露的程序

第二十五条定期报告

(一)定期报告的草拟

公司董事会秘书局会同公司财务部和会计师事务所制订出定期报告编制和披露工作时间表,组织公司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市地监管机构的规定编制定期报告初

稿。

(二)完成报告审定稿

公司执行董事或董事会秘书对定期报告初稿进行审核,各相关部门按照审核意见补充、更新资料。董事会秘书局修改初稿,并报公司董事长审定后形成定期报告审定稿。

(三)审计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定期报告并形成审阅意见。

(四)董事会召开会议,审议定期报告并形成决议。

(五)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监事会出具书面意见

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对定期报告签署书面确认意见。监事会对定期报告提出书面审核意见。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定期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无法保证或者存

在异议的,应当陈述理由和发表意见,并予以披露。

(六)发布报告并报送监管机构

董事会秘书局根据董事会意见,完成定期报告,经董事长签署并加盖公司公章后,于规定时间将报告全文和摘要(报纸稿)、相应决议文件及交易所要求报送和披露的其他文件报

送交易所,并于规定时间在指定报纸、网站披露及报送相关证券监管机构备案。

如预计在董事会议上决定宣布、建议或派付股息、或批准任何、半或其他期间的利润或亏损,公司须按上市地监管部门的要求在董事会召开至少7个工作日前将拟订的会

议日期通知境内外交易所。

(七)信息披露后续事宜

公司应当于信息发布之日起将定期报告等信息披露文件载于公司网站及按照上市地监管机构的要求刊登在交易所的网站,供信息披露义务人及社会公众查阅。信息披露义务人应

当及时查阅公司网站,了解披露情况。

第二十六条报告及宣派股息的其他定期报告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应经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定期报告中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公司董事会应针对该审

计意见涉及事项作出专项说明。

第二十七条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第一季度报告和第三季度报告应分别在当年4月底和10月底前编制完成并披露。第一季度季度报告的披露时间不得早于上一报告的披露时间。若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有不同要求的,遵守其要求。

报告应当根据上市地证券监管要求在规定时间发送股东,及/或载于公司网站供投

资者查阅。

定期报告披露前出现业绩泄露,或者出现业绩传闻且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出现异常波动时,公司应及时披露该报告期内相关财务数据。公司预计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披露定期报告的,应当及时向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报告,并公告不能按期披露的原因、解决方

案以及延期披露的最后期限。

第二十八条临时报告

(一)重大信息的收集和内部报告

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发生异常交易或者在媒体中出现的消息可能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产生重大影响时,或者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被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认定为异常交易的,董事会秘书局应当及时向相关各方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并及时报告董事会秘书。董事会秘书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呈报董事长。董事长接到报告后,根据授权自行决定或

向董事会报告形成意见,并敦促董事会秘书组织临时报告的披露工作。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各职能部门、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及持股5%以上的股东在知悉重大事项或其他须予披露的事项后应尽早通知董事会秘书局。

(二)临时报告的草拟

董事会秘书局根据实际情况可制订出临时报告编制和披露时间表,组织草拟临时报告。

监事会发布的临时报告由监事会办公室草拟完成临时报告。

(三)临时报告的审批

对于无须经董事会审批的事项,由董事会秘书审核批准后披露。监事会发布的临时报告,由监事会审批后披露。

对于须经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或股东大会批准的事项,按照《公司章程》及议事规

则的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核批准程序后进行信息披露。

(四)发布报告并报送监管机构

董事会秘书局负责将临时报告报送境内外证券交易所,并于规定时间在指定报纸、网站发布。对于须经董事会、监事会和/或股东大会批准的临时报告,在有关会议召开当日(如会议召开当日为非交易日,则顺延至下一个交易日)将临时报告报证券交易所,并于规定时

间在指定报纸、网站发布及报送相关证券监管机构备案。

(五)信息披露后续事宜

公司应当及时将信息披露文件载于公司网站及按照上市地监管机构的要求刊登在交易所的网站,供信息披露义务人及社会公众查阅。公司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及时查阅公司网站,了解披露情况。

已披露的重大事项出现可能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进展或

变化时,公司应当及时披露进展或者变化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二十九条公司应当在最先发生的以下任一时点,及时履行重大事项的信息披露义

务:

(一)董事会或者监事会就该重大事项形成决议时;

(二)有关各方就该重大事项签署意向书或者协议时;

(三)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知悉该重大事项发生并报告时。

在前款规定的时点之前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应当及时披露相关事项的现状、可能

影响事项进展的风险因素:

(一)该重大事项难以保密;

(二)该重大事项已经泄露或者市场出现传闻;

(三)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出现异常交易情况。

第三十条公司拟披露的相关信息提供给其他媒体的时间及在公司网站发布的时间不得先于指定媒体,公司不得以新闻发布或者答记者问等任何形式代替应当履行的报告、公告

义务,亦不得以定期报告形式代替应当履行的临时报告义务。

第五章与投资者、证券分析师及媒体的沟通

第三十一条对于不涉及敏感财务信息和商业秘密、但可能对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发生的重大活动如新闻发布会、签字仪式、开工庆典等,以及公司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生产经营、工程建设、科技进步、重大合资合作等

方面的信息,公司可进行自愿性的信息披露。

自愿性信息披露可参照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披露程序。

公司实行发言人制度,负责日常需向媒体发布的信息。

第三十二条公司董事长及董事会其他成员、总裁班子成员及公司指定的其他人员在接待投资者、证券分析师或接受媒体采访前,应当从信息披露的角度适当征询董事会秘书的意

见。

第三十三条公司在接待投资者、证券分析师及媒体时应当谨慎,不能提供未曾公开的重大信息。

第三十四条公司设立包括信息披露栏目的网站,建立投资者热线、传真和电子信箱等

股东咨询联系方式,并在定期报告中予以公布。

第六章信息披露的保密义务

第三十五条公司应加强对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项和处于进展过程中的信息披露文件的保密工作,凡预期会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在公布

之前,公司及所聘请的中介机构必须严格保密。

第三十六条公司信息披露义务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在相关信息公开披露前将其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公司作出正式披露前,若信息已经泄露,或者市场出现传闻,信息难以保密,或者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交易发生异常波动,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及时通知董事

会秘书局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

第三十七条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

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为公司的内幕信息。

公司的内幕信息在依法披露前,任何内幕信息知情人和非法获取该等信息的知情人不得以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禁止的方式利用该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不得公开或者泄露该等信息,不得利用该等信息买卖或者建议他人买卖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不得在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研究报告等文件中使用该等信息,不得提供、传播虚假或者误导投

资者的公司信息。

公司的内幕信息知情人包括但不限于:

(一)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二)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三)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四)由于所任公司职务可以获取公司有关内幕信息的其他人员;

(五)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规定的其他人员。

第七章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公司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规则及本制度有关信息披露义务的规定,给公司造成严重影响或损失的,公司有权视情节轻重追究其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对责任人给予批评、警告、免解除职务、解除劳动合同等处分。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制订和修改,于董事会审议通过发布之日起生效,并

报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备案。

第四十条本制度由公司董事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本制度未尽事宜或与不时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或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冲突的,以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准。

第四十二条本制度施行之日起,《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试行)》

信息预披露制度的胜利 篇3

近年来,尽管国内股市走势低迷,但是对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来说,日子过得还是相当潇洒的。实业能赚钱了,做做实业;股价上涨多了,减持点股份,弄点上千万的零花钱花花;股价下跌时,向中小投资者“秀”一下“增持”的肌肉,买个20万股,就能让中小投资者感激得五体投地,可谓是左右逢源。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好日子,自然而然引起了那些达不到上市条件的公司股东觊觎,为了能够挤进上市公司的行列,这些拟上市公司只能是铤而走险,通过财务数据造假,来达到上市的目的。此次证监会披露的天能科技为了能够上市,竟然虚构销售回款1. 2亿元,虚构利润占到了当期实现利润的一半以上。真是除了胆大,还有更大胆。

当然了,拟上市公司想要成功过会,光是财务造假还不够,还得把相关中介机构拉下水,让这些昧着良心赚“黑心钱”的中介机构为其涂脂抹粉。正是在这些助纣为虐的中介机构帮忙下,天能科技在去年5月成功过会,获得上市资格。

正当天能科技的控股股东弹冠相庆,准备上市之后大捞一把之际,拟上市公司的信息预披露制度剥开了其业绩靓丽的“画皮”。去年初,监管层将拟上市公司信息预披露时间提前至上会公告发布前一个月,所有拟上市企业都必须更早地接受公众的监督。当天能科技的上市信息预披露之后,国内财经媒体对其业绩产生怀疑,并针对性地对其做了相应采访和深度调查。调查发现,天能科技所披露出来的很多信息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媒体对天能科技的质疑性文章发表后,立刻得到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天能科技的上市进程旋即被中止,其大股东意图蒙混过关,在股市大捞一把的梦想也就成了一枕黄粱,并最终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处罚结果。

广东新大地和山西天能科技被中止上市,让我们看到了信息预披露制度的威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仅仅依靠监管部门的力量来打击拟上市公司造假上市的行为,很难做到将造假上市者拒之门外。而通过信息预披露制度,或者说把目前拟上市公司信息预披露制度的时间从过会前1个月提前到上会前3个月,并对举报造假上市者予以重奖,相信打算造假上市的企业肯定会发抖的。

社会信息披露制度 篇4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当前会计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能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真实反映,因为虚假的信息迟早会被发现,而一旦被发现,企业的声誉将会受到极大损害(Brammer et al.,2004)。可见,社会责任履行良好的企业更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从而向市场传递其是优质企业的信号。但社会责任履行较差的企业也可能会增加信息披露,通过选择性地披露有利信息、隐瞒或弱化不利因素的影响、操纵信息的可读性来管理公众印象、改善公司形象(李红、王建琼、屠嘉,2009)。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应综合考虑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社会责任信息才能反映企业真实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才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本文运用制度同构理论,以2012~2014年我国在GRI数据库(来自GRI网站www.global reporting.org)中发布的563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应用水平”、“报告频率”、“应用声明”、“是否鉴证”四个指标构建了“披露水平(数量)”和“可信度(质量)”两个维度,研究了我国企业当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大企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均较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我国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报告标准和规范,为了降低风险、获取合法性,往往会出现小企业模仿大企业、大企业模仿国际公司的信息披露模式(即GRI标准);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大企业、上市公司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受到政府部门、舆论媒体、社会公众的更多关注,再加上国资委、上交所、深交所等监管部门对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规定,导致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大企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的强制同构和规范同构。但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仍然较低,对GRI标准的应用水平较低,提供鉴证的数量较少,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信度有待提升。

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从制度同构理论的视角解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自愿性信息披露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第二,以中国大陆地区的企业为样本,并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丰富了新兴市场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国际比较领域的研究;第三,以往研究往往只针对上市公司,较少考虑非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本文同时考察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更全面地反映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同时为监管部门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范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理论分析与制度背景

以往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如合法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声誉风险管理理论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因。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构现象,因此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基础。

新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当企业遇到外部压力时会采取一些规则或结构维持合法性(Deephouse,1996),处在同一环境中的企业往往采取相似的规则或结构。Di Maggio和Powell(1983)将同构力量分为三种类型,即模仿同构、强制同构和规范同构。模仿同构来源于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当组织面临不确定性、目标模糊时,往往以其他成功企业为标杆模仿其规则或结构。随后,政府、监管部门、公众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意识到这种规则、结构的优越,于是给企业施加压力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同构。随着这种规则、结构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以及教育培训的推广、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该领域逐步成熟,规范同构日益重要。但要注意的是,模仿同构、强制同构和规范同构三种同构力量并非完全按照先后顺序发生,也可能同时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正是由于三种同构力量的作用。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起步较晚,2008年之前,监管部门对企业是否披露以及如何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未做强制性规定,企业主要处在模仿探索阶段。本文统计了截至2015年9月21日在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由美国非盈利环境经济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暑共同发起成立)登记注册的所有中国大陆地区的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如表1所示:

注:资料来源于GRI数据库。

2006年我国大陆地区仅有三家企业(中国移动、中远集团、福特六和)发布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其中还有一家是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缺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引的情况下,中国移动明确指出其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是GRI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以及国际石油业环保协会(IPIECA)与美国石油学会(API)发布的《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中远集团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则借鉴了G2标准。到目前为止,GRI发布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从2000年的G1标准到2013年的G4标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Brown et al.,2009;KPMG,2011),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作为参照来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我国在GRI注册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

2008年12月上交所发布《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要求“A+H股、公司治理、金融三大板块上市公司在发布年报的同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同年,深交所发布《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纳入深证100指数的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两份通知的发布表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范初步形成。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给企业管理层施加了压力,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大幅上涨,2009年53家企业发布了GRI报告,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52%,2013年更是多达235家。

图1列示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国际比较结果。由该图可见,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我国企业在2007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非常少,但是发展迅速,2015年已经超过了英国和澳大利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但是对GRI标准的应用水平仍然较低。GRI根据企业对《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遵循程度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G3标准分为A/B/C,G4标准分为In Accordance/Content Index/Preference Only,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将应用水平为A或In Accordance的报告均视为应用水平为A)。表1显示,历年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用水平为A的比重最高不超过7%,大部分企业仅仅是象征性的参照GRI标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低、规范不足,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提升。

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因素有很多,有外部因素如法律制度(陶莹、董大勇,2013)、文化环境(Andrew、Gul、Guthrie和Teoh,1989)、媒体关注度(Islam和Deegan,2010)、利益相关者的权力(Lu et al.,2014)等,也有内部因素如公司规模(Perrini,2005)、治理结构(朱晋伟、李冰欣,2012)、行业特征(Fernandez-Feijoo et al.,2012)等。本文主要考察产权性质、公司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行为的影响。借鉴Fernandez-Feijoo等(2014)的研究,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两个维度将企业分为四种类型:新手(Novice)、吹嘘者(Chattering)、谨慎者(Cautious)、领导者(Leading),如下页图2所示。

其中,新手是指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仅做出了较低的承诺,披露最少量的信息,不提供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较少、质量较差;吹嘘者是指企业管理层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视作营销战略,通过披露大量的社会责任信息管理和提升企业形象,但是很少提供或者不提供鉴证,信息可信度较差;谨慎者披露少量的社会责任信息但是质量较高;领导者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公开承诺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均较高。Fernandez-Feijoo等(2014)通过对全球11个国家1122家公司2008~2010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高但是可靠性较差,即处于吹嘘者的阶段;非上市公司、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低但可靠性较高,属于谨慎者;丹麦、西班牙、葡萄牙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处于领导者的地位,巴西、中国、日本、美国则属于新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均较低;此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还存在着明显的行业差异。

作为一个新兴加转型的经济体,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大多数国家属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范畴,但在中国只有部分企业被强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因此,有必要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三、研究设计与分析

1.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收集。

本文从GRI数据库中收集了截至2015年9月21日中国大陆地区企业发布的2012~2014年社会责任报告,共563个样本。在此期间,适用G3标准和G4标准。样本公司的主要分布和行业分布见表2。由该表可知,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以国有企业、大企业、上市公司以及金融、能源、设备、技术硬件等行业为主。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源于GRI数据库,通过手工收集完成。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tata 12.0。

2. 变量的定义和描述性统计。

借鉴Fernandez-Feijoo等(2014)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应用水平”和“报告频率”的因子分析构造“披露水平”这一变量,通过对“应用声明”和“是否鉴证”的因子分析构造“可信度”这一变量(两者KMO均为0.7,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0)。主要变量的定义见表3。

表4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该表可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最小值为0.7274,最大值为2.910,均值为1.636,说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差异较小;可信度均值为0.5146,标准差为1.210,说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波动较大;应用水平的均值为0.0551,说明仅有5.51%的企业GRI报告的应用水平达到A级;报告频率均值为2.188,说明大多数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连续性较强;应用声明均值为0.1492,说明仅有14.92%的样本提供了鉴证报告,比重较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整体较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图3列示了产权性质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的影响。图3表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均较高,属于领导者。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其独特的所有权特性使国有企业除了盈利还承担着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投资、推行政府政策等职能,政府、公众等对其履行社会责任寄予更高的期望。2008年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国资发[2008]1号),要求中央企业编写社会责任报告。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众的较高关注给国有企业管理层施加了压力,促使其增加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图4列示了企业规模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之间的关系。GRI数据库将企业按照规模分为跨国公司、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三种类型。由该图可知,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均最高,远远高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属于领导者。跨国公司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经营,面临不同的集团压力、不同的信息披露需求,如果针对每个东道国的强势利益集团都制定相应的信息披露战略必然会加大其信息披露成本,因而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取一致的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如GRI标准)。此外,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处于更加不确定的环境中,为了降低风险,跨国公司更倾向于模仿其他成功的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模式,以此获取合法性。全球同构的压力促使企业最终采取了相似的社会责任报告模式(De Villiers,2014)。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较小(杨汉明、吴丹红,2015),因此,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均较低,在缺乏社会责任报告规范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往往会模仿大企业的报告模式,但是仅处于低水平的模仿阶段。

图5表明,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更多且质量更高。上市公司受到监管部门、投资者、分析师、媒体、公众的更多关注,因此其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以改善公司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此外,我国深交所和上交所先后发布通知,要求部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因此,强制同构是促使上市公司增加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6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行业特点。在样本公司所属的30个行业中,17个行业(56.66%)为新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均较差;8个行业(26.67%)为吹嘘者,披露信息较多但缺乏外部鉴证,可信度较低;2个行业(6.67%)为谨慎者;3个行业(10%)为领导者。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较低,仍然处于低水平模仿阶段,与Fernandez-Feijoo(2014)对中国企业样本的研究结论一致。

表5将本文的研究结论与Fernandez-Feijoo(2014)以全球为背景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对比。Fernandez-Feijoo(2014)研究了企业规模、是否上市、所属行业、所在国家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的影响,研究结论与本文存在较大差异。Fernandez-Feijoo(2014)认为,跨国公司、大企业、上市公司属于吹嘘者,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数量较多但质量较差;本文则得出了跨国公司、大企业、上市公司属于领导者的结论,与中小企业、非上市公司相比,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均较高。分歧的原因可能在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管理层(尤其是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大多数企业处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和成本竞争阶段,对社会责任履行不够重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仅仅是为了应对某一重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缺乏披露高质量社会责任信息的动力。例如,食品饮料行业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促使食品企业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与产品有关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纺织和服装企业很多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为了应对国外消费者的需求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与Fernandez-Feijoo(2014)的研究相比,我国更多行业的企业属于新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较少、可信度较差,属于领导者的行业除了金融业和物流行业,还有房地产行业,原因可能在于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并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公众对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较高,因而房地产行业面临着较高的同构压力。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产权性质、公司特征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本文分别对不同产权性质、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DSCLOSURE)和可信度(CREDITIBILITY)进行了T检验,由于样本所涉及的行业较多,本文仅选取了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均较高的金融行业(FINANCE)进行了检验,结果如下页表6所示。

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除了是否国有企业这一变量不显著,其他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对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信度的T检验,是否国有企业和是否上市均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非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企业中有一部分是跨国公司或者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其相对较高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影响了T检验结果的显著性,但总体而言,T检验结果支持图3~图6得出的结论。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五、结论与局限性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我国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逐年增长,尤其是2008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发布两份通知强制要求部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以来,强制性同构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由于我国缺乏对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规范,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始模仿优秀的国际公司采用GRI标准,模仿同构也成为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一股重要力量。

第二,相对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企业,我国大陆地区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和可信度整体较低,大多数企业的信息披露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披露质量有待提升。

第三,不同产权性质、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大企业、上市公司属于领导者,信息披露数量较多而且可靠性较高;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受到政府、媒体、公众的更多关注,研究样本中的物流企业和银行业多为跨国经营、面临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为了降低风险,其更倾向于采用全球一致的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即GRI标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均较高。自2008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协会参照GRI标准、《金融服务业补充指南》以及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连续每年编制并发布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可见,模仿同构、强制同构是当前我国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两股主要力量。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有关监管部门应当参照GRI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依据我国国情和行业特点分行业制定社会责任报告指引,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另外,相关机构也应在高校学历教育、会计类职业培训、后续教育中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社会责任报告指引的教育和培训,加大规范同构的力度。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第一,本文仅考察了产权性质、企业规模、是否上市和行业属性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的影响,对于法律制度、媒体监督、公司治理等其他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因素未做深入探讨,未来研究可以结合上述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第二,本文仅对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了T检验,未对其他行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实证检验,未来研究可以考察其他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和可信度以及不同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特点。

参考文献

Brammer S.,Pavelin S..Voluntary Social Disclosures by Large UK Companies[J].Business Ethics:A European Review,2004(3).

李红,王建琼,屠嘉.管理层印象管理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J].财会通讯,2009(21).

Brown H.S.,Jong M.D.,Levy D.L..Building institutions based 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lessons from GRIs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6).

KPMG International.KPMG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Corporatio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D].Amsterdam:KPMGGlobal Sustainability Service,2011.

陶莹,董大勇.制度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2).

Islam M.A.,Deegan C..Media pressures and corporate disclosur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formance:a case study of two global clothing and sports retail companie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010(2).

Yingjun Lu,Indra Abeysekera.Stakeholders power,corporate characteristics,and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1).

论证券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篇5

学士学位论文

2017 届

论证券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刘子龙

***

年级专业2015 级法学专接本

指导教师

张昭庆

所在院系

社会发展 学院法律系

I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张昭庆老师悉心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本人郑重承诺,如果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被发现有剽窃、抄袭等有违学术道德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造成影响自己毕业和学位等一系列后果。

毕业生签字:

****年**月**日

II

证券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刘子龙(廊坊师范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摘要

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的证券法律制度当中属于比较核心的内容,这种制度贯穿于证券发行、证券交易以及证券监管活动的始终,它是投资者对于想要投资的证券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对证券的品质进行揭示的保障。所以,每一名信息披露义务人都要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保证证券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并且及时的进行信息披露。

本文结合对有关法律制度的分析,通过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涵义以及探讨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和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等方面,对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披露制度的涵义;披露制度的必要性;基本要求;制度完善

III

Securities Disclosure System

Liu Zi long(Social Development College Langfang Teachers’University

Hebei Langfang 065000)

Abstrac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in China“s securities legal system belongs to the core content, this system runs through the securities, securities trading and securities activities, and it is the investors want to invest in securities to make the right basis for judging the value, but also to reveal the security quality of protection.Therefore, eve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bligations according to relevant provisions of China”s laws, ensure that securities information is true, complete, accurate and timely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egal system, through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of meaning and explore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of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was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Key words: Meaning of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the Need for disclosure;the Reasons;New system

IV

目录

声明……………………………………………………………………………………Ⅰ 中文摘要、关键词……………………………………………………………………Ⅱ 英文摘要、关键词……………………………………………………………………Ⅲ 目录……………………………………………………………………………………Ⅳ 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概述…………………………………………………………1(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1(二)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涵义及理论体系…………………………………2 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必要性……………………………………………………2(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必要性…………………………………………………2(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原则……………………………………………………3 三、信息强制披露的基本要求………………………………………………………5(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真实性…………………………………………………5(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准确性…………………………………………………6(三)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完整性…………………………………………………7(四)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公正性…………………………………………………7(五)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及时性…………………………………………………7 四、我国现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缺陷及完善……………………………………8(一)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缺陷………………………………………………8(二)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完善………………………………………………8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证券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信息公示制度,就是信息公示法定规范的总称,它是规范信息公示责任人信息公示的时候、形式、准则、步骤、要点等一系列办事规程和行为规章的总和。这类制度是每个国家证券管理部门管理发行股票的公司和管理市场的重要办法,从以往的情况可见,信息公示制度是股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一直以来都是对于股票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股票的信息公示制度是保持股票市场稳定的重要办法,帮助在股票市场上买卖的公正,为其构成良好的买卖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概述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正快速发展,证券市场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证券信息复杂多样,通过信息披露充分准确并且及时的了解证券价值,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有利于将社会的资源转向高回报的投资领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信息公示制度需要全面的施行和执行,才能够真正的维护到股票交易市场上投资人的真正收益。

(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信息披露制度最早起源于 1720 年英国的《反金融欺诈和投资法》,由于当时的英国社会普遍的认为相对于拥有土地来说,拥有股份更便利而且能够得到很好地回报。再加上当时的英国在立法上并没有一部强有力的法律来约束,导致股市上的欺诈现象日益增多,最终爆发了一次震惊英国的金融地震“南海泡沫事件”。这次事件涉及到英国的各界人士,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在英国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这次事件推动了证券信息披露制度标志性的发展,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英国在当年通过国会出台了《反金融欺诈和投资法》。这个规定维持了 100 多年的时间,中间要求没有政府机关的许可公司不可发行证劵,在 1825年才取消。

拥有现在意义的信息公示制度涵义的法律是 1844 年《英国合股公司法》,这个法律赋予了具有所有者权益者应该具有信息公示的责任,中间有用的就是要求公司应该将注册的实际信息向公众公示,换句话说,只要是股份公司就要将其募股公开说明书向社会公布并且还要向公司注册官注册,随着时间的发展,英国所出台的公司法对证券信息披露制度做出了更加详细具体的规定。而信息公示制度变成了每个国家股票管理法律的重点,在美国的交易市场中获得了发扬和修改,明确了美国有关的证券法律。

(二)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涵义及理论体系

信息公示制度,又称信息公布,就是股票出台人或别的有责任进行信息公示的相关人员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上市、买卖的进程中,依据法律规定或合约规定将可以向公众公示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别的方向影响股票投机者投资判定的消息向股票管理部门和股票交易中心报备,而且像公众进行公示的行为。使用这个政府部门可以对其市场进行有效果的管理,公正,迅速的公示和公司有联系的会计报表和融资的消息,它是作为这类制度的重心,当作一个标准性的制度,它指明的是规定股票出台人或者是上市公司的出台人以及和股票发行有联系的工作人员的一套规范和规则的总称,它属于一类覆盖面较广的制度。信息公示制度中的信息明确的是对待股票出台人或是上市公司的对于出台人或者公司的股票价值或者可以影响投机者的判定方向的各类消息。消息的不可见性让消息一定要依托于有形的载体才可以被人所触摸到,就如上市公式书和股票交易市场上的简介书等。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主要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提供与证券发行所相关的所有信息而且必须保证提供的信息准确及时,这一点是证券发行人必须做到的法定义务。

第二,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照义务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那么作为投资者就可以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对自己的投资风险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样的话产生的经济盈亏都是投资人自己选择的结果,自己承担风险。

第三,企业的本身原因等不是股票交易中心需要的材料,股票出台仅受到信息公示是否达标的影响。

第四,监督管理部门没有权利对发行股票的动作以及被发行的股票本质作出分析,股票管理部门所承担的义务是检查公示信息是否具体、精确、迅速和实际。因为管理机构不能替投资者作出判断,管理的目标是要为投资者们提供一个能够让投资者准确判断出证券品质的基础。

第五,股票发行登记的有效文件不是来源于政府的许可,仅仅需要发行商向股票管理部门申请登记之后,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被阻止,就是有效的。第六,股票监管部门在股票发行的时候察觉股票发行人公示的信息有不正确的情况,就能够公示制度的规范以停止其股票持续发行,而且能够依据法定规范命令违背公示制度的发行商负担对应的法定责任。

第七,股票的发行商应该担负的法定义务并没有包含投资人因为本身的原因而产生的支出,因为判断错误或是和股票发行商无关的因素,股票发行商仅仅对违背信息公示制度造成投资商的利益受损的,担负法定义务。

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必要性

(一)信息强制公示制度的必要性

证券市场是对证券信息的准确真实具有相当高的依赖性,这种对于信息的依赖可以说是超过了任何的领域。因为投资商对于收益的判定创立在研究现有的信息的基础上,所以信息公示会直接引导投资商的判断方向,进而引导全体市场的效能和市场资本的流动方向。当没有信息公示制度的制约时,市场中的不全明晰会对市场经济产生不利的作用,并且股票市场是一个相对依靠消息的环境,快速精确的消息引导社会公共财富的流向,完成股票市场的资源分配的功效。而且证券市场的信息具有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投资者与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因为当下的公司制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所有权与控股权不是合为一体,而是所有的权利都是分散的,所有者权利拥有者仅仅把公司交给职业管理人员代为管理,因此就管理人员而言,所有者权利拥有者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

二是投资上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为投资公司和私人投机者之间获取消息的路径不一样,有些因为所有的资本数量的差异,从而具有了不公平性,而信息披露制度的存在正好可以将这种不平等性差异降到最小,从而使投资者都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原则

信息公示制度拥有自己特定的规则,就是本质性规则和外表性规则。本质性规则就是要求在信息公示制度中保持实际性规则,完全性规则,精准性规则。实际性规则是信息公示制度中主要的规则,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实际性规则就是规定不论采用什么办法向公众公示,都要保障信息的实际性和精确性。依据政府所规定的办法公示的信息,是投资人进行投资的重要来源,信息的实际性能够让投资人依据真实的情况进行科学的选择,进而增加投资的公正性。依据公示的消息部分的不一样,能够把公示的信息划分为概括性消息,评论性消息和预期性消息。概括性消息所体现出来的是真实情况,评定概括性消息的消息实际性的时候,应该依据真实的情况来判定公示负责人所公示的消息和实际性是不是一样的。评论性的消息是针对情况的实质性、质量和价值等一系列指标进行公正的阐述,给予投资者的基本消息,概括性的消息表现的是所公示的消息中的情况和其他情况的相关性。预测性的信息内容主要是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所做出来的预测,反映给人们的是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中已有的事实和将要发生的事实之间的关系。

本质性规则就是要求上市企业应该将消息全部具体的公式指出,不单单是将对公司成长有好处的消息公示,还应该对于企业产生的困难和可能发生的危机向社会公示。为了是让投资人能够根据所披露出来的重要资料,结合自身的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尤其在没有被公示的消息对于投机商的判定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时,因为没有将消息全部的公示出来而让公示出来的消息有些存在错误或者不明确的地点,它引起的后果和公示虚假的报告是一样的性质。本质信息公示规则不是要求公司将所有的信息都进行公示,所进行公示的信息是符合强行公示的要求的,或者对于投资商的判定具有实质影响的消息。从公示信息负责人的立场来看,有些公示的信息或许会有公司的商业秘密在其中,如果让公示信息负责人对于所有信息进行公示,可能从经营成果的立场来看将会减少公示责任人的收益。我们国家能够套用的一个规定“当有一个消息,当一个专业的投资人觉得这条信息将对企业的运营情况造成大的变化的时候,这个信息就是重要消息”这一简易的准则目前已经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所采用了,比如说香港的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及香港证券就是采用的这一简易原则。(陈更生、吕明瑜《论上市公司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中国法学)

精准性规则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消息一定要精确、清楚的表达其意义,不能摇摆不定,公示的消息的办法应该尽量避免投资人对其信息产生误解,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投资人明确的理解所公示信息的涵义。另一个方面来讲,公示的信息是否是精确的是投资收益人自己明确的,在公示的信息的时候客观事件产生改变从而造成预期信息变得虚假或者使投资人产生误判的情况,信息公示责任人有责任快速的公示和变更预期的信息。(齐斌)所公示的消息不但应该在公示的时候拥有精确性,在公布于股票市场之后对于投资商做出真确判定的时候也是可以使用的。表面性规则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信息一定要注意公示的展现方式在展现格式的内容和技术内容的准则,就是规定性规则、易获性规则、容易解答规则。

规范性原则是指披露信息义务人通过法律规定确认什么问题需要披露以及如何披露这些信息的问题,这样一来就使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相对来说具有了可比性。法定规范的信息公示责任人依据法定的规范和原则公示信息,想要获得的目的就是加深对于信息公示制度的规范,从而保障所公示的信息拥有可对比性。

易获性规则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公示的信息可以使得社会各界比较易获得所公示的消息,上市公司通常经过媒体或股票交易所来公示消息。

容易解答规则就是规定公示信息责任人所公示的信息可以让不具有专业金融知识的人员理解,不能过于使用专业术语,所公示的语言应该简单明了。

三、信息强制披露的基本要求

(一)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真实性

信息的公开是被法律所限制的,因为有些信息的公开是会损害到个公民的权利,而且这种信息的公开是没有意义的,信息自身的真实性也难以得到保证,那么强制性公开超过限制的信息时,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真实性是说的公示人要对其所公布的信息保证没有造假和夸张,让人误解事实真相的阐述,与事实相同。公示人所公布的信息能否满足真实性的原则能从两个角度进行判断,第一个角度是从客观的角度,也就是阐述的过程中不能有主观情绪的引导,对于发生的事实进行编造进而让事实被人误解产生对于自己更好在之中得到好处;第二个角度是从一致性的角度,也就是说公示人所公布的信息要和事实发生的情况相统一,不能有伪造事实,虚假的记载,这是说在对于公示人所要公布的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把这些虚假的情况作为事实的一部分记录入相关的文件的情况,从而导致出现事实被曲解的情况。

为了保障公示人所公布信息的准确性,让投资人不会因为公示信息的误导而产生错误的投资行为,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市场环境带来影响。所以,在法律法规中对于公式信息做出了具体的规范化标准:第一,相对应信息的保障制度,意思是说信息公示人需要对于自己所公示的信息做出保障,保障其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第二,签证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对于颁发相关认证的部门要对自己所颁发的证书做出保证,要遵循自身的职业道德,保证所填写的信息真实可靠,没有编造的行为。第三审查监管制度,就是说要对其公示人公布的信息进行监督管理,进而保证投资人的利益不会被虚假信息所侵犯,保证市场上信息公示的环境。

(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准确性

准确性的含义是说在公示人对于所公开信息进行保证,要保证所公开的信息不得造假、夸张等,让人对于事实产生误解。所以,信息披露义务人所披露的信息必须要准确而且符合实际,所披露的内容不能容易让投资人产生误解。因为在对于信息的公式过程中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形式进行阐述的,那么文字表达上的差异就容易让人对事实产生曲解,从而影响事实的一致性。因此信息的公示人是需要遵循准确性原则的。如果不遵守准确性的原则,就可以认为是误导性的陈述。误导性的陈述就是指虽然所陈述的事实并没有违反真实性要求,但是由于表达方式有缺陷,容易让投资者产生错误的判断,难以从其所披露的信息获得准确的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任何与证券相关的信息,都应该向投资者做出完整准确的披露,而不能只讲部分信息披露或者将信息披露给部分投资者。有歧义的说明所拥有的特点有下面两种:(1)非常规性,非常规性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不确定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并不可以明确的判断出来,不明确的信息不一定就是不真实的信息。(2)多种看法性,多种看法性就是投资商就对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信息的看法可以有许多种,而且依据不一样的看法所判断出来的都是合理的。

所以遵循准确性的同时,信息披露义务人要遵循法律的规定来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只有在相同的标准上才能够确定所披露的信息符不符合准确性。还有就是信息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信息时要按照文字普遍的意思来披露,这样避免了因为各方面因素所造成的理解信息意思不同的情况。

(三)信 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完整性

完全性就是只要是提供给投资商判断股票的投资和导致股票价值变动的重要消息,信息公示责任人应该将信息全部公示出来,不应该有意不进行公示。要全面的披露信息,要做到以下三点:(1)对于所披露的信息要完整的进行披露,不能有遗漏;(2)依据形式指导的办法来公示信息,来确定它的完全性;(3)信息公示经过互联网来公示也是保证信息的完全性的主要办法。总而言之要保障消息公示的完全性应该具备两点,质量和数量。换句话来说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信息一定要是比较重要的消息,就像可以改变股票价值的信息。而且所披露的信息可以让投资者对投资有一个判断的基础,不能够有遗漏。保障信息公示的完全性,我们国家保体制有:(1)我国法定规范信息公示的范畴;(2)通过专业技能的组织和企业确定所公示信息的范畴;(3)股票监督管理组织根据相关规范明确信息公示的范畴;(4)股票买卖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所要公示的内容。

(四)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公正性

公平性就是信息公示责任人在公示信息的时候使用的公示办法或者公示的场合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投资商,不存在区分对待也不设立阻碍。具体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全部的投资商获得信息的概率都是相同的,信息公示责任人不可以偏爱或者针对性的进行公示。二是所披露的信息只要是投资者想要获取,都不能设置障碍而且平等对待。公正性主要是为了限制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权力,而且也给社会提供了监督信息披露义务人行为,防止权力滥用的机制。

(五)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及时性

快速性就是说对于可以影响到股票价值的信息都应该在法定规范的时间内快速有效的对于投资商进行公示,来保障每个人获得信息的时间不存在差距,来避免后台买卖,为投资商营造一个公正的买卖平台。

因为投机商们通常都是经过信息公示责任人所公示的消息来对于自己的判定作出决断,当公示的信息没有及时的向投资者披露,那么所披露信息的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就几乎为零,为了保证信息能够及时的向投资者披露,我国法律规定了以下要求:(1)所披露的信息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期限要求,不能超过有效期限;(2)在所有转载的介质中存在可以导致股票价值波动的消息,企业应该快速对于其消息的真实性和实际情况作出解释;(3)科学的完善信息公示的快速性、完全性、精确性三个重要方向的处理。快速性实在拥有完全性和精确性的前提中对于信息公示的深入规范。

四、我国现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一)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缺陷我们国家在经济产业转型的进程中,信息强行公示制度可以以损失少数人的收益来提升股票买卖市场的规范,从而有效的发展其经济建设。但是信息强制披露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现实的操纵的进程中,一些难题不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发掘。在股票发行的进程中,有的在股票说明书上做手脚,然而这类动作比较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察觉,出现这类现况的问题在于股票买卖机构的监督管理的工作量大,在许多时间内对于公司的查讯仅仅是事先进行查询,人力和时间的投入不足以对付这类工作的要求,因此时常不能够有效的发觉其问题。

二是违背法律投入的资本便宜,针对的违背法律的动作惩罚的不够严重。我们国家的证券法没明确违背法律规定后,所要付出的代价,促使的结果就是对于实践当中的违法行为往往都只能采取行政处罚的方法解决,而且对于投资者所受到的损失也没有相对应的补偿,这就使得惩罚力度大减折扣,对违规者并不能起到震慑的作用。

三是执法的透明度不高,有的规范并没有执行,而且也没有出台新规范代替,或者虽然已在实际操作当中有新办法但是也没有公开公布新规范。

四是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因为市场上的原来是国有企业性质的上市公司占大多数,从而导致了与其母公司有着不可割裂的大量的关联交易。而且上市公司为了维持现有的较高利益,相关的交易往往很难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被体现出来。比如说上市公司自身内部的债务债权的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等。

五是往往不能够真正的按照法律规定来执行,有的口头意见代替法律的现象很严重,不能够执法必严,随意性较大,并且法律的保障和许可企业的商业信息能够不给予公示,这让一些经营者使用法律的漏洞仅仅公示对于公司有好处的消息,而对于会导致企业不利的消息就尽可能的不进行公示,公示的时候往往就一笔带过了。有些上市公司以防止商业秘密为借口,对于公司的被收购和公司的诉讼情况不予披露,从而使信息披露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我国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的完善

一是要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和增强执法力度,顾名思义,证券监管部门要严格要求自身的工作力度,加强对披露出来的信息的审查,同时也要大大的提高审查的效率,最好的方法就是赋予监管部门较大的权力,这样即提高了效率也能真正的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

二是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目前我国的监管部门主要是政府管理部门,权力集于一身反而没有效率。确定集合监督管理部门的重要责任和监督管理范畴,逐渐完善拥有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行业协会一同组织的市场监督管理体制。证监会主要管理后台买卖和违背信息公示制度的动作,发展其应有功效,而证券交易所就是通过规定和合约书来控制上市企业,负责平时上市公司的信息公示工作。行业协会则通过加强对自身内部的管理来增强规范性,确保能够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日常工作,对违法规定的成员及时进行惩罚。

三是确定信息披露制度的民事责任体系。由于处罚力度的欠缺,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的成本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对一部分人来说扰乱证券市场的处罚远远不及他们通过违规所获得的利润。特别是在民事责任和规则原则方面力度不够,而且投资者并不能通过相关规则来维护自身权益。只有加强法律方面的规定,投资者才能真正的从信息披露制度当中受益。

四是发挥媒体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作用,现实当中专业性较强的主流媒体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督有的甚至超越的政府,往往媒体能够及时的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并且向公众披露其公司的经营状况,这就大大的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来促进媒体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从而逐步完善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五、结语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证券市场的发展。因为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证券市场的有些领域发展的还不是太成熟,仍需要摸索并改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积极的为完善证券市场,吸取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制定符合自身的规章制度,取长补短,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从而加快我国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旭东主编.《商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张育军.《证券法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郭峰.《证券法律评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吕富强.《信息披露的法律透视》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5]陈更生、吕明瑜.《中国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6]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法律出版社,1998.[7]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编.《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范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致

本论文的完成得益于老师的辛勤指导,指导老师张昭庆教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法学领域有自己独立的建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张老师在课堂上是授业解惑的引路人,在课堂下是平易近人的长者,在此,感谢张老师平日的悉心教导,将最真诚的谢意献给张老师!同时,还要感谢同学们在平时的材料搜集过程中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也将最衷心的祝福送给他们。

刘子龙

事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 篇6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从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制约情况中,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以期加强会计基础信息披露在非营利组织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成本;对策建议

我国的非盈利性组织机构主要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或机构,以开展互惠互利的活动。非盈利组织机构分为法人组织和非法人组织两类。本文则重点阐述我国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披露状况。近十几年,财政部先后制定下发了各项会计工作准则制度,但现在我们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仍停滞不前,这取决于多层次的制约因素。

一、制约我国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

国有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不同,它不拥有企业的商业秘密,也不涉及国家的安全机密,完全可以充分地披露会计信息,体现透明度,并通过各种管道向公众宣传其使命、基本道德标准及操作规程,而不必担心其它非营利组织的竞争。因为竞争的实质是,谁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会计信息的披露,正是为了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的先决条件。但是,为什么会计信息披露的当前状态还是仍然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呢,我认为这主要受到国有非营利组织的下列会计信息披露的限制的影响。

1.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被忽略

需求引导供给,没有需求就不会有供给,需求的弱势地位必然会导致供给的不足。非营利组织不存在一个完整产权的所有者,捐赠者没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非营利组织只有一定范围内的剩余控制权,受益人虽然最终拥有剩余索取权,但其本身作为虚拟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权所有者的缺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不够强大。且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个人素质不同,对组织会计处理的理解力存在差别,需求重点不同,更导致了需求动力的严重分散,减弱了信息使用者的群体影响力。

2.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限制

对国有非营利组织来说,可能少了像企业那样因信息披露而引起的诉讼成本和披露导致的竞争劣势而产生的成本,但仍然会有处理和提供信息所需要的成本。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包括搜集、处理、审计以及传输信息的成本,还包括对已披露信息的质询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成本。因此,国有非营利组织往往成本会计信息披露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支出管理,总是试图压缩它的规模,这种情况下不充分的披露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必然。

3.会计理论不完善

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无疑会受到会计理论的影响和限制。会计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对会计主体本身的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会影响规范会计信息生产与披露的会计规则。尽管非营利组织的产生与企业同步,但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企业,深入研究会计理论大多在最近几十年才兴起,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和有争议的地方,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并与实践相结合。所以不完善的会计理论直接影响了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披露。

4.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形式

我国目前基本上的财务状况是由资产负债表提供披露,财务情况说明书可以根据编制的时期不同而详略有别。信息披露必须遵循可靠性、相关性等标准,积极自愿披露。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信息应重新整理披露模式,如增加现金流量表,调整资产负债表,加强资产负债表中的表外信息披露,重视财务情况说明书和适当增加财务分析指标等。

二、解决方案和建议

1.非营利组织应重视委托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由受托人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满足物资提供者即委托人的决策需求。会计信息披露将使组织内的会员了解会计信息有了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管道,从中可以获取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运作效率和效果的信息,进而做出增资或减资等决策。同时,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帮助客户理解资金的用途和去向。

2.应加强非营利组织受托人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

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特性,造成了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监管主体的缺失。真正关注于非营利组织运作效率的主体,除了委托人以外,就应该是政府部门。但是,我国的现状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更多的是针对其行为的监管,而不太重视其财产利用情况。至于公众就更没有立场来对与己关系不大的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因此,这种对受托人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强制性监管就很薄弱,这也正是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3.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资本市场存在的基础,它要求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的企业公开会计和非会计信息,信息披露的要求同样适用于国有非营利组织,且由于非营利组织具有服务公众的使命,并享有减免税待遇,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严格的信息披露与其突显的社会责任相适应。首先,政府非营利组织,通过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信息给公众,通过相关法律的发展,政府提供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监管,如果非营利组织未按照法律规定办事,那么它将受到政府的惩罚甚至遭到解散。二是独立的评估机构通过监察向公众提供非营利组织的相关信息。独立评估机构是独立的第三方非政府机构,没有法律赋予的管制权利。本着独立、客观、第三方的原则通过非营利组织来收集数据,按一些大家一致认可的评估标准,对非盈利组织进行评估,并公开评估的数据,并将评估数据及评估结果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告之公众。三是媒体通过信息传播向公众披露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情况。新闻媒体关注整个社会,当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媒体也应该给予它们更多的关注。

4.建立适当的报告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应补充完善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公司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量,表明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可帮助分析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财务活动的影响。完善现金流量表,以现金为基础来编制单位的财务状况变动表,提供现金流入、流出、净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便于单位准确地了解可支配资金数额,有计划地使用和调度资金。此外,财务报表也应调整,如增加资产负债表附注也是公开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每个基本单位的情况,基本财务报表,会计报告附表,财务报表附注说明,财务状况等。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背景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的事业单位管理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会计信息在事业在良性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通过政府、事业单位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来更好的适应于各方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参考文献:

[1]齐永新,关于我国国有非营利组织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J]中国经贸。财税广角,2009(10)。

[2]黎宏,建设社会信用[J]。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社会声誉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篇7

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活动,不但有利于社会进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还有利于企业自身长期平稳的健康发展。不论是从外部环境压力还是企业自身发展来考虑,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都是非常必要的。2006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了我国第一份规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法规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12月,上交所和深证交所首次共同提出了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度要求。要求纳入“上证公司治理板块”和深证100指数”的上市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上市公司必须在2008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鼓励其他公司自愿编制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事业的开展,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的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定期向外界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贡献。本文采用2010年至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样本,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方面产生的效应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合法性理论认为,为了证明自己公司行为的合法性,公司愿意发布社会责任信息。所提供得信息可以影响公司利益相关者乃至社会对公司的看法。公司战略理论认为,社会责任信息是影响公众感知、建立良好公共关系和提高公司声誉的一种战略公关工具。Fombrun and Shanley(1990)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会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来评价公司声誉。因此,公司可以通过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社会责任信号,来提高公司声誉、获得竞争优势。Donaldson和Preston(1995)表示企业可以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当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时,各类利益相关者可能会愿意与企业合作,提高公司声誉。Reggy(2000)认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原因主要来自公众和媒体的压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公司与公众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在2007年和2008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中,显示公司形象、领导者意识、支持政府政策是最重要的三个驱动因素。从以上的研究结果看,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动因之一是巩固合法地位,缓解外部压力,提高企业声誉。公司声誉是企业一项重要的资源,它来自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看法,一方面是建立在企业的各项日常活动之上,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还取决于企业是否成功地在社会各界传递正面信息。企业选择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就是要向社会传递企业建立良好公共关系的信息,以提高公司声誉,使企业获得市场资源或竞争优势。缓解外部压力,提高企业声誉的披露动机推动了企业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如果利益相关者由此了解了企业对社会的态度以及付出的努力,增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理解与认同,拉近双方的距离,促进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实现企业传递社会责任信息的目的,产生披露效应。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声誉成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样本是2010年至2013年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分别选取了2010年487家、2011年574家、2012年611家和2013年674家样本公司,四年共2346家样本公司,有关研究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模型构建为了检验以上假设,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Y=公司声誉,X1=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得分,X2=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X3=独立董事比例,X4=公司规模,X5=每股收益,X6=资产负债率,X7=利润捐赠率,X8=重污染行业,X9=实际控制人类型,β0为截距,β1-β9为系数,ε为残差。实证研究的所有结果都是在统计软件SPSS17.0下通过的。

(三)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公司声誉是被解释变量。本文以企业是否荣登南方周末公布的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榜和中国(内地)民营企业创富榜,作为衡量企业是否具有良好声誉的替代指标。两个榜单是由新闻媒体评价、专家论证以及网民投票方式分别对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资产规模与社会责任方面做出全面评估的结果。评选依据是在南方周末报社、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研究的“国有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榜”课题和南方周末举办多年的“中国(内地)民营企业创富榜”的基础上,经专家论证形成的一套含“经营状况”、“社会贡献”、“社会责任”、“公众形象”在内的企业综合评估体系。

(2)解释变量。社会责任报告得分为解释变量。本文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的相关内容,并考虑报告内容的详细程度、报告的信度、报告形式的规范性、中肯性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分为股东权益保护、债权人权益保护、职工权益保护、供应商权益保护、客户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责任、社会公益责任、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及改善措施、安全生产内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不足情况、社会捐赠额、是否经第三方机构审验、是否参照GRI等十三个观测项目,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每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如果社会责任报告具体披露了某个项目,就赋值1分,否则0分,将13个观测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到社会责任报告得分,取值范围0-13分。得分越高,代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3) 控制变量。CEO两职合一和独立董事比例。CEO两职合一表明董事长兼总经理,这种集权力量威力很大,不利于董事会有效地执行控制权利。公司应该客观地对外披露信息,如果两职分离,董事长对作为代理人的总经理不客观或带有某种目的进行信息披露的行为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但如果两职合一,就会缺少监督机制,无法对总经理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两职合一会影响董事会的独立性,以及董事会的监督和管理能力。独立董事因不拥有公司股份,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在法律地位和意愿表示上都是独立的。并且都是具备与公司经营业务相关的经济、财务、工程、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专家,能提高董事会决策的客观性。独立董事的比例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和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在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公司规模。政治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规模越大、知名度越高,越容易引起政府、社会、媒体等的关注,公司为了增强公司声誉将会倾向于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每股收益。每股收益越大,代表企业盈利水平越高。基于资金提供假说的学者认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取决于公司能够提供的资源,所以公司社会责任的表现受到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资产负债率。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还债压力越大,公司资源越紧张。履行社会责任会消耗公司资源,所以财务杠杆高的公司不会从事较多的公司社会责任活动,从而影响这类公司在社会责任履行中的表现。利润捐赠率。利润捐赠率等于当年社会捐赠额占当年利润总额的百分比。如果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在社会公益的贡献越大,这个指标是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直接的指标。重污染行业。一般而言,重污染企业受到环境类利益相关方的审视比其他企业严格,其生产经营行为更容易受社会公众关注和监督,因此重污染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认真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其所披露得社会责任信息产生的效应可能更显著。国有股比例。在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与民营企业相比较,背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期望。许多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行为源于树立企业形象的需要和政治需要。国有企业比其他企业在社会责任活动中的表现应该更突出。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注:重污染行业确认的依据为国家环保总局出台的《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环发[2003]1101 号),其中认定的13 类重污染行业分别为冶金、化工、石化、煤炭、火电、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及均值比较

根据表2的统计数据发现:在2010年至2013年间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中分别大约只有20%、17%、16%和16%的公司进入两个榜单;在2010年至2013年间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中分别有大约33%、33%、31%和30%的公司属于重污染行业,在上榜企业中属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就更少了,2010年至2013年分别只有30、35、34和34家重污染企业;在2010年至2013年间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中分别有大约10%、7%、4%和4%的公司的国有股比例超过50%,上榜企业中四年分别只有16、11、4和1家公司的国有股比例超过50%。将样本公司按是否进入两个榜单的标志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上榜公司和非上榜公司,对这两组样本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得分、公司规模、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和利润捐赠率指标进行均值T检验。表3至表7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1)两组样本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得分均值在2011和2013年两年中的差异是显著的,分别通过了1%和5%水平的检验。上榜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得分显著高于非上榜公司,说明上榜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比非上榜公司更突出,由此导致对外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信息更丰富、更具体,同时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赞许。(2)公司规模、每股收益和资产负债率均值在各年的检验中都通过了,表明两组样本的公司规模、收益情况和负债情况的差异很显著。上榜公司的规模、收益和资产负债率显著高于非上榜公司。(3)利润捐赠率均值只有在2010年通过了1%水平检验,和设想不同的是,上榜公司的利润捐赠率显著低于非上榜公司;其余三年两组样本的公司在社会捐赠方面的差异都不显著。(4)将4年的数据合在一起进行检验,发现两组样本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得分、公司规模、每股收益和资产负债率均值的差异是显著的,而利润捐赠率均值的差异依然不显著。

(二)单变量分析

表8给出了检验模型中2010-2013年各年因变量和其他变量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社会责任报告得分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与公司声誉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表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会有助于提高公司声誉。(2)两职合一变量在2011年与公司声誉变量在5%水平显著负相关,其他3年虽然不显著,但系数都是负。独立董事比例变量在各年中均与公司声誉变量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表明在公司治理较好情况下,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更突出,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赞许。(3)公司规模和每股收益变量在各年中均与公司声誉变量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型企业和盈利水平高的企业有更多的资源去承担社会责任,因此社会责任表现更突出,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声誉。(4)资产负债率变量在各年中均与公司声誉变量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表明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其社会责任表现更突出,这个结果与均值检验中上榜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显著高于非上榜公司是一致的,但与公司代理理论的观点不一致。(5)利润捐赠率只在2011年与公司声誉变量在5%水平显著正相关。(6)重污染行业变量在各年与公司声誉变量均不相关。(7)国有股比例变量只有在2010年与公司声誉变量在5%水平显著正相关。(8)将四年的数据合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责任报告得分、独立董事比例、公司规模、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均与公司声誉显著正相关,两职合一与公司声誉显著负相关。(9)由于篇幅关系没有列出来其他变量之间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该检验结果显示了有些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统计学上分析,如果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时,以这些自变量进行回归就有可能引起回归方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结果中发现财务杠杆和公司规模之间的相关系数4年分别是0.593、0.607、0.628和0.617,都超过了0.5,但其他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不超过0.5。因此,不必担心多重共线的影响。

注:*、**分别表示在5%、1%水平下显著。

(三)Logistic回归分析

表9结果显示,各年模型中的卡方分别是169.357、215.386、204.548和242.517均大于卡方临界值CHIINV(0.05,9)=16.91898,并且Sig.值小于0.05,因此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这些检验不成问题。最大似然平方的对数值即-2对数似然值用于检验模型的整体性拟合效果,该值在理论上服从卡方分布,各年的-2对数似然值均大于上面给出的卡方临界值16.91898,因此最大似然对数值检验通过,即模型的整体性拟合效果通过检验。Nagelkerke R2代表校正后的模型拟合优度,各年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467、0.522、0.486和0.509。将四年数据合在一起检验,同样通过了模型的整体性拟合效果检验,模型拟合优度为0.483。表10结果显示,各年的卡方值均小于卡方临界值CHIINV(0.05,8)=15.50731,且Sig.值均大于0.05,因此在0.05的情况下通过了Hosmer和Lemeshow检验。但将四年数据合在一起检验,没有通过Hosmer和Lemeshow检验。表11结果显示:独立董事比例的回归系数在2010年的置信度达95%以上;公司规模的回归系数在各年的置信度均达99%以上;重污染企业的回归系数在2012年的置信度达95%以上;国有股过半企业的回归系数在2012和2013年的置信度达95%以上;将四年数据合在一起检验,模型中的独立董事比例、公司规模、重污染企业和国有股过半企业的回归系数的置信度达95%以上,而且社会责任报告得分的的回归系数的置信度也大大提高,达到了90%以上。

五、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社会责任报告得分即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对提高公司声誉的作用在均值比较和单变量分析中的结果是一致的,在2011年和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得分与公司声誉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实证检验中并不显著,说明两者的因果关系不强,即社会责任报告得分越高,不一定意味着公司的声誉就会得到提高。换句话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提高公司声誉方面的效应并不突出。可能的原因有:把公司进入两榜单作为好的公司声誉的替代变量,局限性很大;上榜公司在社会责任表现方面得到社会的赞许,但其未必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统计分析结果已经发现样本公司中上榜公司的比例较低,各年均没有达到20%;上榜公司即使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由于种种原因编制的质量并不高。(2)公司规模对企业提高声誉和树立良好形象影响非常显著。企业的规模越大,知名度越高,也拥有更多的资源去履行社会责任,其社会责任表现更容易受到关注。(3) 利润捐赠率代表捐赠额占利润的比例,该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在社会公益中的贡献越大,能突出地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然而该变量在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中对公司声誉的影响均不突出。说明单纯的捐赠并不能代表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社会责任履行包括很多方面。

摘要:本文选取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0-2013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树立企业形象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在均值比较和单变量分析中与公司声誉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实证检验中并不显著;公司规模对企业提高声誉和树立良好形象影响非常显著;利润捐赠率在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中对公司声誉的影响均不突出。

关键词:公司声誉,社会责任,披露效应

参考文献

[1]王霞、徐晓东、王宸:《公共压力、社会声誉、内部治理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第2期。

[2]彭华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理论与实证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试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篇8

一、当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信息披露意识不强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属于一项强制性制度, 主要是用于约束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及财务信息进行披露。由于这种制度具有强制性, 从而使企业的决策层都未树立起披露信息的意识。因此, 信息披露的被动性导致企业不能够及时披露信息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除此以外, 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角度来分析, 会计信息成为他们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倘若会计失真, 就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损失。然而在获取会计信息方面, 投资者和债权人多处于不利地位。政府作为制定会计信息制度的机构, 通常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无法进行全面监督, 再加上债权者和投资者很难获取真实的会计信息, 这些都助长了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问题的暴露。

(二) 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不强

众所周知,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一份有用的财务报表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保持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很有必要的。与此同时, 在我国的新会计制度中也明确强调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然而一些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筹资、股票价格等目的, 往往公司管理层就会采取人为手段调整真实的会计报表。

(三) 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不高

一般而言, 若会计信息得不到及时披露, 就会给企业内部交易以及操纵市场等行为提供可乘之机。根据有效市场理论来分析, 股价能够对公司信息做出准确反映, 这样就能够达到资本市场对管理层的有效约束。但是我国上市企业中存在很多非流通股份, 而且大股东往往拥有对上市公司的操控权, 一旦信息披露的不及时, 就会导致信息向大股东泄露。所以, 有些公司就会故意延迟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 以便让内幕人士提前获知企业的真实信息, 从而控制风险, 获得更高的利润。为了切实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国家有关机构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上市报告书、定期报告等事项做出了明确安排, 然而真正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执行的也就只有百分之三十多的企业。

(四)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较简单

这主要表现为:一、披露的信息多反映的是过去的历史信息。一般而言, 当前所实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基于过去交易事项, 重点地反映出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 对企业未来的信息缺乏展望。所展示给信息使用者的报告也多是在会计年度结束后一段时间才报送的财务报告, 但是这些无法将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反映出, 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个阶段,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在进行, 而这个阶段的会计信息不能够及时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造成了会计信息的滞后性, 同时也违背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充分性, 远远不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未来价值的预测。信息披露中重视信息的数量轻视了非财务信息。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是当前财务的重要报表, 而且这些财务报表多是对财务信息的反应。然而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单纯地财务信息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 非财务信息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掌握必要的非财务信息可以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更有利保障;三、信息披露中很少涉及到不确定性信息的披露。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 在未来的环境中, 我们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要想在市场中保持有利地位, 掌握一些非确定性信息也是很重要的。

二、完善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会计立法体系

当前我国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会计程序, 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等, 然而对于会计法律责任的认定以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确认, 还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因此, 要加强会计失真问题制度的规定, 建立健全会计立法体系。

(二) 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力度

如今, 我国关于会计违法行为主要是通过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种处罚形式, 从企业自身利益来分析, 不管是那种方式, 会计失真的成本远远小于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从而就要求我们从源头上杜绝会计信息失真, 重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可行性, 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力度。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为企业建立起相关的信用记录, 作为企业今后各项活动的参考依据。

(三) 强化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

要想加大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 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三者为一体的监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来讲, 政府监管主要是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制度的全面性。通常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 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审计制度及相关的制度都应该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监督和管理;行业自律是指在本行业中建立起监督机构, 为促进行业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奠定基础;社会监督是指社会审计部门通过公开公平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审计和监管。

参考文献

[1]刘岩.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J].冶金财会, 2008 (01)

[2]李淑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J].黑龙江财会, 2003 (02)

[3]曹烈社.关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1 (09)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浅析 篇9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对策建议

近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生态环境的破坏、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等这些情况的出现, 使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人们有需求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这也逐渐成为人们购买商品、进行投资的一个重要依据。

社会责任会计是探讨和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 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特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 其目的是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 向政府及公民全面反映企业对社会的各种影响, 以实现社会贡献最大化。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 是社会责任与会计的结合, 是应有关各方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要求而产生的, 以会计的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应和控制。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社会责任会计在国外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对于我国来说, 社会责任会计还处于初级阶段,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与实务都相对落后, 现有的会计报表体系无法充分反应企业的社会贡献及社会损害情况, 无法满足有关各方对企业信息的需求, 这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因而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

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产生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对于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企业的投资者以及其他有关各方来说, 他们需要了解企业的这些信息, 从而要求企业对这些信息进行披露。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体现在多方面, 因而, 企业的社会责任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信息。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排出一些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企业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 出于对环境保护的需要, 企业应对环境保护设备的投入、环境保护相关费用的支出以及有关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研究费用支出等情况进行披露。

2、资源利用信息。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而这些资源并不是只属于某个人或某个企业, 它属于我们社会上的每个人。作为企业来说, 不能毫无节制的去损耗资源。因此, 利用尽量少的能源消耗获取尽量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就是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并且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 从能源利用效率中可以看出企业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

3、对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

招募员工人数、公平就业、职工录用情况、人力开发与交流、社会培训、劳动报酬、就业保障;企业为职工提供的发展空间, 员工集体福利、训练及教育;员工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情况;员工技术培训、员工工资水平、员工福利情况、工作条件的改善、采取劳动保护措施、法定节假日执行情况和职工培训情况等。

4、企业收益信息。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的收益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 收益信息可以反映企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品种和数量、为国家上缴利润情况等。因此, 收益仍然是会计反映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5、对社会的贡献。

企业在依法承担义务的同时, 还应积极投身到社会的公益事业之中, 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的, 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耗费了社会上的一些人力、物力、财力, 所以从道德上来说企业理应对社会有所回馈。如企业对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机构以及慈善事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必要的捐赠和帮助, 为社会创造平等就业机会, 安排残疾人就业,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为所在社区做出应有的贡献等。

6、产品质量及服务信息。

企业的存在离不开消费者, 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被消费者所接受, 那么它的存在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对于企业来说有必要披露产品的使用效能、使用年限、产品的安全信息、产品的售后服务、公众对产品满意度、产品受罚额等信息。通过信息反馈企业可以知道产品的不足之处, 然后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质量, 搞好售后服务, 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

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1、披露内容不充分且披露的力度不够。

社会责任会计在国外的发展较早,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在我国, 市场经济起步较晚, 社会责任会计尚处于认识与探索阶段, 我国政府至今还没有专门出台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规范要求, 因而几乎没有企业对其社会责任进行披露。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 已有少量的企业开始对其社会责任进行披露, 但总的来说披露的内容还不够充分, 披露的程度更有待提高, 无法满足有关各方对信息的需求。因为没有一个标准, 企业只对自己做的好的方面进行披露, 而对于自己没做到的地方或对社会有消极影响的情况根本不去提及, 即使披露到了, 但往往只是简单的陈述, 缺乏对未来情况的分析, 信息的实用性较低。

2、会计基础型居次要地位, 而非会计基础型居主导地位。

企业在对有关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披露时, 更多的时候是使用大量的文字信息对其进行描述, 且披露的形式也不规范, 这种方式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无法获得直观的信息, 使其披露内容的有用性大打折扣。

3、社会责任会计科目不单列。

在日常的业务处理过程中, 往往把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信息作为常规的财务问题进行处理。如企业没有履行法定义务而受到的罚款、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等一般均列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予以披露;为履行相关责任而投资新设备以及固定资产的构建等, 都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支出处理;排污费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而得到的税收减免, 体现在少缴纳的税款中;这样信息使用者则看不出哪些款项是因社会责任而发生的, 这不但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也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信息的使用。

4、缺乏独立报告意识。

进行独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是社会责任会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范围要比传统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范围要大得多, 所以他们更希望利用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作为披露工具, 从而获得他们更关心的精炼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 是有关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会计人员对于已经发生的社会责任事项不能明确其记账金额, 不知如何进行记录。

造成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各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是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对这方面做出法律上的规范, 没有利用现有的媒体资源对其进行宣传, 使企业在客观上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不够, 更不用说对本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与社会责任有关的职业培训了。

三、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及对策

1、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对我国来说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并不多, 社会责任会计所要反应的内容, 以及如何进行计量等问题都急需解决。政府应加大对研究机构的投入, 给予充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使包括高校在内的研究机构广泛开展相关研究。借鉴外国新进的经验, 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 以加快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研究的步伐。

2、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立法工作, 建立相应的准则和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管理职能, 企业的活动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 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政府应该用法律的形式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 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吸收、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 结合我国的国情, 参照目前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程序, 研究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制度, 这是企业处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要求, 也是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

3、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意识。

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协会, 当然也可以鼓励社会自发的建立与社会责任会计有关的机构, 组织活动, 定期的对企业进行宣传和教育, 使企业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以及他们对社会的深远意义。政府还可以引导媒体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宣传, 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进行评比, 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 以使企业深化履行社会责任、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意识。

4、对进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

从现在的情况看, 只有使广大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深刻了解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作用, 才能发挥其在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必须通过会计的具体活动来实现, 它同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会计报表的质量和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作用。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能力, 以促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我国的发展。

5、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进行社会责任审计。

为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管力度, 保证企业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 应实施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审计、监管是社会责任信息客观、有用的保障, 是利益相关者决策科学、有效的基础。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进行审计, 并将有关的情况向公众公布, 使有关人员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 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之, 我国政府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 客观上造成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的不足, 社会责任会计所要披露的内容以及如何计量等问题都有待规范, 这就要求我们要一步步完善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这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是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8) .

[2]陈继初: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新思路[J].商业时代, 2008 (16) .

[3]宋珏: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3) .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探讨 篇10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探讨

企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获得者, 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 企业不仅仅要看中经济效益更要正确认识到企业发展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并且要更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协调好企业发展和社会变动以及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企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是企业组织理论中对企业责任的规定, 然而现代企业责任信息披露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相关的会计理论和操作不够完善。

依据我国现存条件, 对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在我国企业会计处理中, 没有和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信息归为一类, 而只是被作为一种常见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处理。如我国社会福利事业所获得的捐助和捐赠只作为了福利事业单位的营业外的支出, 没有被当作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明确的披露, 这就使企业内部会出现一些问题, 从而造成了社会群众对企业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不清楚, 引起了群众对企业的误解, 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制度不完善。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进行自觉履行的义务, 我国目前的法律中并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具体的规定, 也没有强制企业对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具体报告, 即使企业对其作出了社会责任报告, 但是也没有专门的部门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目前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采用的是自愿披露的原则, 对于信息披露这一方面人们缺乏关注度, 缺少企业获益者的参与, 并且也缺少审计部门的参与, 因此导致很少一部分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 即使公布了社会责任信息报告, 仍存在部分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不合实际甚至是夸大的描述, 同样也因为缺少审计部门的审计和核实也不能证明其可信度, 从而使群众不能从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中得到相对性的信息, 对企业甚至是社会的观点产生一定的偏差。

3.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中主要采用文字、财务报告以及编制社会责任报告这三种形式进行披露, 文字形式就是企业通过单纯的文字描述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企业主要采用的一种信息披露方式, 这种信息披露方式并不是会计信息的披露, 并且这些信息对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缺乏可用性, 使其无法从中收集到有效的信息。这种信息披露方式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 单一采用这种形式会使得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出现严重的问题, 在社会责任信息供求方面也会产生严重的失衡。

4.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与实际不符。

在我国现有的文件中要求企业在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并且企业的社会责任要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在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并没有根据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描述, 也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概括以及企业经营模式、管理方法做出概述, 只是单纯的对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报告分析, 但是报告的编写并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 没有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没有正确认识到企业发展和社会状况、自然环境等方面的联系, 没有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会计理论, 规范会计操作。

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会计处理问题时, 要对将其作为一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处理, 对一些福利机构的获得的捐助以及职工的福利也当作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一部分进行披露, 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款项进行会计方面的操作, 从而可以使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更准确的披露, 企业才能够在群众中得到较好的口碑。

2. 建立并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审计制度。

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过程中, 要做好对其的审计工作, 利用注册的会计师以及其他的独立机构对其进行审计, 以便确保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的准确性。面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制度缺失的现状, 我国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规范制定相应的审计标准, 从而可以在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审计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所依据, 增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3. 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进行规范化。

为了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更好的披露, 在其制度中要明确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形式,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不仅仅要使用单纯的文字描述方式,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其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披露, 这样可以使利益参与者能够从中得到可以利用的信息, 方便其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做出决策。

4.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要结合企业的实际。

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过程中, 要充分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 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发展经营中去。企业要正确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企业不仅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更应该将这些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 这样长久下去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资源、人力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因此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要将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相关因素进行结合, 来承担企业发展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要与企业发展状况相符合。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制度, 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 为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进行信息披露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新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6) :145.

社会信息披露制度 篇11

【关键词】 社会责任会计 信息披露 研究

从三鹿奶粉到双汇火腿肠,从三聚氰氨到地沟油,再到海上石油的无序开发引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诸如假冒伪劣商品、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经媒体曝光,对国内会失去消费者对相关企业的信任,蔓延开来,通过舆论的放大效应,这种行为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我们整个企业的信任。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进行研究,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并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

在我国,1999年,中国证监会要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在法律意见书中要说明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是否有违反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被处罚等环境信息;财政部颁布的《2002年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专门增设了“综合社会贡献”主要考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义务、维护商业信誉、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情况;2006年3月14日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 2011年中国证监会发出公告要求上市公司应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满足广大投资人的环境知情权。列入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的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应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在年报“重大事项”部分披露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企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环保达标情况、同行业环保参数比较、环保问题及整改等环保信息。同时,鼓励其他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进行自愿披露,主动承担社会环境责任;2012年3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透露,国资委正在研究出台《央企社会责任管理指引》,要求大型央企履行社会责任,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希望以此激励央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通过会计手段准确反映社会责任。

1.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实践方面来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正处于探索阶段。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缺乏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独立报告的动机。

中国社科院2011年11月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无论是国企、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社会责任得分都少得“可怜”,平均得分仅为19.7分,满分为100分。调查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尚属起步阶段,七成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近半数国企处于旁观。甚至有26家企业得分是0分甚至是负数分。企业忽视社会责任或是不够重视社会责任的问题屡见不鲜,这也是在提醒理论研究者对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进行积极探索。

1.2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低,内容不充分。

具体表现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以非会计信息披露为主,会计信息披露不足;各种社会责任报告以描述性信息为主要披露内容,缺乏通过数据的形式进行表述,不能对信息加以有效量化,使之更客观更具有可比性。此外,没有社会责任报告的规范和指导,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策略性选择,企业为了自己的形象而提供有利的信息,避重就轻,罗列成绩,更多的是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宣传企业实力以提高企业声誉、增强市场竞争力。总体而言,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随意性强,哪些披露,哪些不披露,披露详细程度如何,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

1.3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项目不单列。

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并不列示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而是将该项目归入某个传统的会计科目内,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排污费直接列入管理费用;因社会责任问题而交纳的罚款、因此而造成的停业损失,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等一般均列入“营业外支出”。这样就使得企业虽然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是,相关的信息却无法在会计报告中体现出来,会计信息使用者就看不出有多少“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是因为社会责任目的而发生的,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信息的使用。

2.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非法律强制执行,属于义务范畴。我国现行《公司法》尚未有明确条文界定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缺少企业所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其他方面的规则、准则和指南。

2.2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过高。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用货币确认和计量存在难度,而且核算的内容具有多样化,例如企业对员工提供福利的责任、对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责任以及公益责任等,由于这些事项暂时还没有形成市場,其确认和定价都存在困难。

3. 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3.1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性。

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可以有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对领导要将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管理层绩效挂钩,作为领导奖金、升迁的重要指标,对员工要实施社会责任培训,协同企业管理层一起做好这一重要工作。使企业真正成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让企业由被动披露转变为主动披露,承担起披露主体的责任。

3.2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3.2.1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通过对国外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借鉴,结合我国国情及会计现状,我国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其反映的内容范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信息;企业对社会福利的支持;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与安全方面的信息。

3.2.2建立相关指标评价体系,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将所有企业划分为若干类型行业,在行业内对披露内容和披露模式进行具体规定并实现标准化,体系设计应便于企业之间以及内部横纵向比较,使企业之间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可比。

参考文献:

[1] 曹红飞.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D].2006(12).

[2] 郭素勤.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1(6).

[3] 宋永春.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1(12).

[4] 陈继初.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新思路[J].商业时代.2008(16).

[5] 杨雅娥,刘建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J].财会月刊(综合),2006(7).

[6] 吴 磊.社会责任会计及其披露相关问题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5.

[7] 叶陈毅,聂莎莉,李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 2011(6).

作者简介:袁泉(1980- )女,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初探 篇12

一、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一)思想起源

大多数学者考证认为,美国经济学家Maurice Clark (1916)在《改变中的经济责任基础》一文中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提出的背景是20世纪初期的美国,大公司的崛起,引起了社会要求其履行与其社会权利相匹配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争论

国外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存在着争议。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支持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在遵守法律和相应的道德标准的前提下,赚尽可能多的钱”,这也就意味着“企业除了吸收就业,维护股东权利以外,无需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其作为产品市场的卖方以及要素市场的买方,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客户、供货商、企业员工以及政府部门等,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来说都不可或缺,企业除了维护股东利益之外,还应当权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包括股东在内)。

多年来,两方争论的结果仍趋于股东利益最大化观点,但同时也对此做出了一定的改进,指出在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来增进社会福利。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八十六条指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小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也正是体现了改进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观点。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整理发布的2012年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状况来看,整体上讲,数量上比2011年大幅提升,增幅大约在60%左右(如图1);其中大部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来自东部,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行业分布则是以制造业为主;企业性质国有企业居多;企业发布的报告格式名称也比2011年更加规范,多数企业以“社会责任报告”为标题。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现状中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已经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披露相关信息的企业也逐年增多,不过,尽管如此,我国关于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毕竟是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企业披露的信息片面,缺少相关意识,自愿披露的企业仍占少数

意识指导行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所以存在一系列问题,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缺乏相关意识。在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企业中,大多数都只进行了片面披露,避重就轻,只选择性地披露了其对社会的正面贡献,而很少披露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忽略了给社会造成的负担等。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不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法治社会的优越性就体现在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保障法律权利与义务。相比国外,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完善,缺少覆盖全面的相关法律体系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相关行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过于随意,各企业都按照自己的一套模式来披露,缺乏统一的规范形式,这也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一大不足之处。

(三)会计核算中没有另外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科目

在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中,多数并没有为社会责任另外设立单独的科目,而是同传统的会计业务一同核算。比如由于支付企业生产对环境污染的罚款,或者对社会的福利捐赠,都放在“营业外支出”科目进行核算,这样企业利益相关者单从报表上,不能集中直观地掌握企业为社会责任所进行的支付,因而不能得知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四、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各个击破的相关措施建议如下:

(一) 强化企业自觉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意识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首要的就是要强化企业自觉披露的意识, 只有企业树立了自觉披露的意识, 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特别地, 不仅仅要求企业管理层强化意识, 而是要求企业从上到下, 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应当将自觉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统一披露的形式和内容

利用法律的强制力可以更好地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有力执行, 当前我国有关方面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 并由此引起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的内容和形式的不一致性, 因此通过健全法律法规, 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统一的规范就至关重要。另外, 还应当通过立法, 使企业全面披露, 不仅要披露对社会责任方面的正面信息, 还应披露带给社会的不利影响等负面信息。

(三) 为社会责任设置独立的核算科目

为社会责任信息单独设立会计科目, 能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直观快捷地掌握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不断完善。本文认为, 在设置时应遵循区别又联系的辩证原则, 既与传统科目相关联, 能体现二者联系, 又与传统科目相区别, 单独列示。如传统科目中有“营业外支出”, 则可为社会责任信息增加类似“社会责任支出”, 并下设“环境治理社会责任支出”等二级科目。

另外, 还可以通过增强社会以及政府监督, 实施社会责任信息审计等来完善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如果说树立意识是先导, 法律强制是关键, 那么强化监督则是有力保障。当前我国的审计重点在传统的财务状况的审计, 因此应当强化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审计监督, 保障其贯彻实施。同时, 也可以通过改造现有报表格式或者设立独立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报表, 或者二者相结合, 寻求一种全新的模式, 来进一步改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五、小结

上一篇:金山银山论文下一篇: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