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整合和共享(共10篇)
信息化整合和共享 篇1
从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 各种类型的图书资源都实现了信息化共享。这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字信息资源的种类相对较多, 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载体, 还包括现代化的图书信息形式, 其中包括电视, 广播以及其他的多媒体形式。这些平台的建立和应用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共享, 还可以建立多元化相对加强的管理机制。在进行技术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技术的革新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极大地促进了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的规范性。
1 实现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的必要性
现如今图书馆工作环境比较复杂, 无论是图书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应用都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方式。而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图书信息资源的应用形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书馆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性是现代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趋势。也是工作人员努力工作的方向。图书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在不断提示, 提升图书馆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可以有效的增强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力。另外, 实现信息的共享为读者进行信息的查询提供了便利。
2 实现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的方式
2.1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机制
在我国图书资源信息整合和共享的过程中, 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现实的管理和规范机制还不够明显, 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资源信息化的趋势, 另外, 工作人员应该以全面的角度来对图书资源的管理和应用进行考虑, 实现统筹规划, 构建相对多元化的工作机制。我国的图书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 需要针对我国的国情以及图书馆发展的方式来实现各个图书馆之间的联系, 保证信息整合和共享工作机制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2.2 积极构建和完善标准化数据库
通常情况下, 实现图书资源信息整合和共享的前提和基础, 就是要以科学全面的数据库作为主要的支撑和依托。同时, 完善的数据也是信息共享的保证因素, 在图书资源实现高度共享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信息传递、收集以及整理的标准化和便利性。另外, 实现规范化和统一性的管理有利于优化图书资源管理工作的环境。在管理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行不同类型的图书资源, 同时还可以为图书资源实现整合和共享提供一定的保障。
2.3 加强技术研发和革新工作
为了实现图书资源的信息化整合, 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不断提升研发和革新工作的力度。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解决资源共享方面出现的严重问题。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 逐渐建立了相应的异构系统, 并且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其中。在此基础上, 可以保证图书资源信息化过程中的经济效益达到标准。加强技术集成性和创新性可以对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工作中的不科学内容进行调节和改进。在技术人才选择的过程中, 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对人次的选聘工作加强重视, 不仅要保证人才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同时其对于图书资源信息化要有自身的看法, 保证人才选聘的连续性和科学性。然后建立相对比较科学和完善的研究部门来加大对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的研究。工作人员需要合理地分配任务, 实现工作的协调性, 保证技术研发工作的高效性, 另外还需要实现技术的高度创新。
2.4 强化图书资源信息的网络建设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逐渐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交流和学习的工具。在网络化的现代社会, 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应用网络技术。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工作也不例外, 在实际的工作中, 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应用网络技术来不断强化图书资源的信息化。
第一, 构建一个运行效率高、功能完善的网络体系和资源布局系统, 在诸多不同图书馆之间设立特色馆藏, 为实现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提供软、硬件支持。第二, 建立图书资源信息化网络中心, 引入检索和查询系统, 通过集体契约的方式建立MRC数据库系统, 并积极构建国外信息索引类资源数据库, 形成联合目录与共同查询系统, 实现大范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第三, 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数据库交换, 可以登录、搜索和查询并设置新目录, 加快图书资源信息的更新速度, 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第四, 完善图书馆之间的互借服务, 能及时查阅和掌握信息存储状况, 确保预定借阅工作的顺利完成, 为读者提供更便捷服务。
2.5 全面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在网络技术化背景下, 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需要综合素质强的、高素养的工作人员队伍作支持, 随着网络技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应全面加强人才基础建设, 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强化相关专业技能的系统化培训, 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创建全新、完备的发展环境, 强化现代化信息发展的新观念, 积极引用和研发新技术和新方法, 为图书馆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支持。
2.6 创造优雅的文化氛围和“五星级”的服务
图书馆的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有些图书馆需要占座;而有些学校的图书馆却空空无人, 这就是学习氛围所导致的局面。假如人们走进图书馆, 面对那些埋头苦读的学者, 就会被他们所感染, 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 从而就会愿意来图书馆阅读和开展各方面的研究活动。当然有了优雅的文化氛围也不能缺少热情大方的服务, 要能让知识获得者走进馆内有“进馆如家”的感觉。
结束语
总之, 为了实现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 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应加强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的运作新机制, 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运行体系, 注重技术的研发和我创新发展, 确保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并全面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最终确保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廉芳, 吕述珩.基于RSS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J].中华医学书情报杂志, 2012, 21 (10) :68-70.
[2]陈玲洪.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架构研究[J].晋图学刊, 2012, 95:27—30.
[3]梅莹.浅论网络环境下军队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29) :286.
[4]李晓芳, 曾乐平, 李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探讨[J].管理观察, 20l2 (26) :130.
信息化整合和共享 篇2
1.1体育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体育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信息资源的服务和保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目前体育信息资源局部有序而整体却呈现无序的状况日趋严重,一些体育综合站多是以报道体育新闻为主,专业体育信息和体育教育信息获取途径少,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有关体育教育、运动健身的介绍较少,体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
1.2体育教育、运动健身信息零散,信息缺乏关联度。虽然Internet网有大量的体育教育、运动健身的资源,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实现有关信息的查询,但这些体育信息资源大都比较零散和碎片化,包含了过多的无用信息,进而影响到信息的大量堆积和叠压,使得体育信息的使用率明显下降。而通过信息彼此之问的属性来进行相关联的查询,对体育信息的传播、利用有着重要的价值。我国大型站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关联度不够稳定,信息碎片化程度较高,大量的旧信息沉积,一些新的体育信息往往被其所覆盖,造成用户无法实现新信息的查询要求。
浅析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篇3
关键词:科技资源:平台;信息资源;整合;共事;科技创新
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科技资源,日益成为国家的重要基础条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优化、重整与共享,成为各国政府最具优先权的发展任务,它对于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增强我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式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目标
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目标是通过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服务平台。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它的是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公益服务供给、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是科技创新创业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属于全社会通用和共享的公共产品范畴。
信息化的最大效益来自对信息最广泛的共享、最快捷的流通和进行深层欢的挖掘,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源头。信息资源本身只有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步标准化,获得广泛的一致性。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在这方面,国外已有先进的经验,研究其信息标准化体系,加快国际标准的转化速度,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优先制定出符合我国信息化需求的基础数据元词典、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提高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二、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方法
要以资源整台为主线,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突出共享。坚持共享制度先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不应该再形成新的封闭、垄断、分散的资源孤岛。实现科技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发挥政府投入的科技资源的乘数效应,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资源的源是基础,分为科技资源实物体和信息化的科技资源。科技资源实物体系首先要通过信息体系,才能实现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共享。因此,科技资源必须先行数字化,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才能为共享奠定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发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提高科技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也是实现共享的有力保证。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其一就是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台。应当按照标准统一、协调监督的原则,将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地集成并综合利用。通过对网络资源、信息资源、系统资源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其二是加快政策立法,从政策上规定信息公开制度。从信息化发展的全局考虑,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业务流程和信息资源的原则,对包括政府职能在内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
三、运行机制建设
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资源整合专家组、数据汇聚中心及资源节点单位。
1资源整合专家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数据共享和整合工作:
审核和确定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的基本政策;
促进和监督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的执行:
协调解决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中各单位工作的重大问题;
协调解决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面向社会服务的重大问题;
依据有关规定对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项目内各单位进行工作评估和执行激励等措施。
2数据汇聚中心是整个数据资源共享和整合的数据支撑和服务保障。应在资源整台专家组的指导下规范化工作:
接收各节点单位汇聚的资源数据。及时公布数据最新情况;
为汇聚的资源数据提供存储、备份、管理和共享服务的基础环境(包括网络环境。海量存储环境、数据服务环境),做好数据的异地备份和灾难恢复工作;
研究和开发数据集成,管理、共享服务的系统平台:
研究和制定数据库建设和共享服务的标准规范;
对集中管理的数据资源进行审查和必要的质量控制,按照学科和共享需求进行整理和分类,按照提交单位以及资源整合专家组的要求及时发布集中管理的数据资源;
为节点单位数据库建设、管理和共享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和培训;
牵头、组织或协助研制数据管理、共享服务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3节点单位生产和提供基础的数据资源:
进行数据的采集、加工、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工作;
对数据生产过程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和评估,保证数据质量;
面向社会公众领域分级分类发布数据,提供共享服务;
根据需要向数据中心汇聚数据。
四、实施步骤
1制度建设
为实现科技资源运行服务的长期性,必须建立整合、共享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制度、机制要通过试点、实验逐步完善。应充分认识到。现存的科技资源大都是国有资产,大多是财政支持下产生建立的。因此,整合是具有基础的,是可行的,关键是提高认识,增强科技大战略意识。当然,具体实施时也应考虑利益因素,探索可实施的模式和方式。因为科技资源在开发、保护和运行过程中,是有成本的,是有单位利益和部门利益的。所以要协调好,进行制度探索、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在整体目标下,达到双赢、多赢。
2资源标准规范的制订
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可以使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建设,在一开始就能够自上而下地遵循规范化的途径有序地进行,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避免工作的反复。只有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科技信息数据共享的总体目标才能够有效地实现。
标准规范的制订需要在国际和国家标准指导下,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做好承上启下数据标准的接轨。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指导科技信息数据共享相关标准的制订。为科技信息数据的高度共享和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高速通信、联网创造必要的条件。
建立综合性的科技信息数据共享标准体系涉及到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科技信息数据获取、收集、汇交、存储、管理和分发等科技信息数据生产和共享活动的大量标准化工作,这实际上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以点带面、以需求引导研制、边研制边应用、据应用改进研制的原则,选择数据整合规范相对容易的行业,进行示范先行,并在建设中不断完善。具体来说:
指定行业专门人员负责协作制订数据标准,成立固定的标准制订工作组,即前面提到的资源整台专家组。
进行深入的摸底调查,掌握数据现状和标准规范需求。
研究国内外数据标准进展及趋势。
建立元数据标准。
对建立的元数据标准进行反复论证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建立数据库建库标准和规范文档。
3搭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门户
信息化整合和共享 篇4
近年来天津市水务局信息化经过了不断探索和实践, 进行了业务需求分析、标准制度制定、业务系统建设、信息资源整合, 已初步形成“一张网、一张图、一个中心、一个门户”的天津水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框架, 并正在有序推进。
1整体框架
天津水务信息资源整体框架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支撑层、交换与支撑层、业务应用层、安全与制度保障层以及门户层。
1.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主要是指通过网络整合, 统一一张天津水务业务网, 相关单位通过网络对平台进行访问。实现以市水务局为核心, 连接上到水利部和海委, 中到局属单位, 下到区县。
1.2数据支撑层
数据中心通过数据整合、共享和交换, 一方面实现天津市水务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 另一方面实现让数据感知数据, 业务关联业务。
1.3交换与支撑层
利用企业服务总线ESB、中间件等信息技术进行建设, 支持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已建、在建、拟建专项业务系统集成的功能, 同时, 提供通用的GIS、属性、视频等基础应用调用服务接口, 能够持续为天津市水务信息化建设服务。
1.4业务应用层
包括专题应用和业务应用系统, 其中专题应用是实现基于同一张电子地图的空间数据管理、属性数据管理, 以及全局统一的视频信息管理功能。业务应用系统是各业务部门已建或者未来建设的专项的业务应用系统。对于各类业务应用系统中产生的大量数据, 需要进行分类梳理和整合, 才能使得整体的平台具有清晰的业务框架。
1.5安全与制度保障层
平台管理是后期维护的重要工具, 主要包括定制数据工具、定制接口工具、发布接口工具、设计界面工具、定制权限工具、数据整合工具。
1.6业务门户层
业务平台中的业务门户是实现重要水务信息的发布和统一访问。在数据中心和GIS的支撑下, 以地图、文字、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实现水务业务数据灵活使用。建立工程之间业务模型关系, 使监测数据可以按照模型关系进行综合展示, 完整展现一个站、一条河、一座水库的整体运行状态, 实现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调用。
以上是水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整体解决方案的基本框架, 具体工作包括业务的梳理整合、基础设施整合、数据整合、数据交换与共享以及数据管理。
2业务整合
业务梳理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来源, 是智慧水务的根本, 我们先后对组织机构职责、各业务处室需求进行梳理和调研, 同时结合天津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内容, 整理形成“1+8+n”的业务架构, 在统一的水务业务门户下, 实现天津水务业务各类信息综合展示和业务关联, 并实现与相关业务系统的互连互通。
“8”是指八大业务系统包括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环境、防汛抗旱、城乡供水、农村水利、城市排水、水利工程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这些业务系统之间表面分开, 但数据是相连的, 八大业务系统之间能够灵活的进行数据感知和业务关联。“1”是指天津水务信息统一展示的门户, 八大业务系统通过门户定制功能也可组建成1个总门户。在总门户中, 能够对全局的数据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比如天津市防办负责市区以外的雨情, 排管处负责城区的雨情, 雨情信息需要从两个部门获取, 有了全局统一的业务门户之后, 就可以整体把握防汛形势, 不仅把信息结合到一起, 而且将信息与工程、管理连城了一条线。
“n”指根据全局业务需要利用八个业务中的数据定制海河专题、美丽天津专题、节水专题等;根据个人工作需要, 定制个性化界面。
3基础设施整合
3.1网络整合
调整网络结构, 将现有的天津防汛网与天津水务外网合并, 建设天津水务业务网。同时通过优化与局属单位之间的网络连接, 实现业务网络统一化的管理。
整合后的水务业务网采用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3层结构, 汇聚交换机通过双万兆接口与核心交换机万兆接口连接, 保证汇聚层高速上联。网络分为广域网互联区、DMZ区、核心交换区、终端用户区、服务器区、安全管理区6个区域。如图所示, 通过网络规划建设, 构建一张业务网, 使信息能够快速的在部门间流通。
3.2硬件资源整合
随着虚拟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逐步成熟, 将此技术应用到水务信息化中, 它具有经济高效、独立于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高可用性, 同时可以将所有服务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按需进行资源调配, 使水务业务与资源进行优先级对应。
4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是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 主要按照统一的数据交换、共享规则, 将分散于各业务处室的基础性、统计性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形成逻辑集中、分类管理、来源唯一、标准统一的数据中心, 实现全局水务业务信息的资源共享, 形成数据间业务关联, 提高水务信息应用效果。
4.1属性数据
4.1.1属性数据现状
天津市水务属性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业务处室已建的数据库, 还有一些以电子文档和纸质材料形式存储的数据。
4.1.2属性数据库整合结构设计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 搭建了前置数据库和核心数据库两个数据库, 前置数据库位于核心数据库之前, 存储于各部门的业务系统里的数据通过数据整合系统复制到数据中心的前置库, 而电子文档和纸质材料利用属性数据管理系统, 需录入到前置库里, 前置库通过同步、、抽取、统计等形式, 使得有效数据能够进入核心库, 核心库也可向各业务系统提供特定共享数据, 另外当有新增业务时, 前置库会适时更新并同步到核心库。
4.1.3属性数据整合方式。
数据整合目前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可加入增量触发机制, 通过添加触发器的形式, 使源数据库能同步复制到目标数据库, 另外一种是禁止使用增量触发机制, 数据整合工具能自动计算产生的增量并同步复制数据到目标数据库。对于第二种方式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因此选用第二种方式, 对于整合规则有以下四种情况。情况1:对于总数据量较小的表, 采用定时全表数据扫描同步。情况2:存在序列产生主键, 以数据插入为主的表, 以主键最大值同步数据。情况3:存在时间戳字段的表, 比较上次更新时间和时间戳同步数据。情况4:存在数据监测时间字段的表, 定义扫描时间长度。
4.2空间数据
4.2.1空间数据现状
空间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水利基础、水利专题和遥感影像数据, 水利基础、水利专题数据主要以水利普查为主, 部分存储在业务系统中的数据, 未形成统一标准。
4.2.2空间数据整合结构设计
空间数据全部采用国家2000坐标系, 统一空间数据源。基础地理数据通过购置权威的数据服务形成底图, 在底图上叠加防汛抗旱、水资源、城市供水等业务专题数据, 形成基于一张图的数据成果。
5数据交换与共享
数据交换与共享是将业务门户的数据资源共享给其他的业务系统, 比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城市供水管理系统等。
属性数据交换与共享:统一的门户可为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共享和交换服务, 数据中心前置库直接共享给各业务系统, ESB通过接口共享交换, 门户通过模块功能进行共享。
空间数据共享:通过GIS中间件共享支撑平台把业务专题图服务分类发布, 叠加基础底图服务, 为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空间数据。
通过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强化了业务和数据的协同应用, 避免了重复建设, 同时也建立了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6平台管理
6.1定制管理
平台定制管理能够提供定制数据工具、定制接口工具、发布接口工具、设计界面工具、定制权限工具。管理员按照新业务需求, 通过定制数据工具、定制接口工具、发布接口工具可直接共享给其他业务应用系统;继续通过设计界面工具、定制权限工具发布到业务门户上, 此部分为前面“n个专题定制”提供工具支撑。通过以上过程, 实现了从需求到数据共享, 到专题定制的管理功能。
6.2数据管理
通过数据管理形成统一的规则、制度, 并确定责任人。
6.2.1属性数据管理方式
依据《水务数据中心共享数据建设导则》, 数据的更新与维护在数据中心建设初期进行数据的一次性导入, 数据中心建成后根据需要定制数据更新计划, 数据整合工具自动根据计划进行更新与维护。通过梳理各类业务数据的来源单位, 确定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和管理责任。
6.2.2空间数据管理方式
对全局空间数据也进行了梳理。落实管理责任。空间数据以水利普查成果和各业务处室现有数据为基础, 统一进行编辑处理入库。后期由数据责任部门通过统一的GIS管理系统按权限更新维护。
7结语
天津水务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整体解决方案, 是在业务全面化梳理基础上, 形成了““1+8+n”的整体框架, 构建了一张水务业务网, 利用虚拟化技术, 搭建逻辑集中、标准统一的数据中心, 基于一张图, 建设水务业务门户和业务系统, 实现全局水务业务的业务关联和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指导意见[S].北京:水利部, 2008:3.
[2]姜丹.信息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7.
信息化整合和共享 篇5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交通和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给管理和应用实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和运营经验值得借鉴。而国内复杂的情况,也给交通和物流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加坡交通物流信息化论坛上,与会专家和用户就“扩大资源共享和深度系统整合”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信息化改变新加坡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是一个面积仅有680平方公里,人口410万的热带岛国。其首都新加坡市面积98平方公里,约占全岛面积1/6,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的美称。但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凭借着一大批训练有素、效率出众、技术熟练的从业人员,加之稳定的政治,以及先进的资讯通信基础设施,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崛起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
如今,在新加坡你会发现,几乎每人都有一部手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使用网络。而25年前新加坡只有13%的企业使用IT技术,与今天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2006年新加坡资讯通信业的总收入达到454.2亿新元,增长率达到19.9%; 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了7.5%,达到12万人。IT技术使得新加坡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全国上下都最大程度地享受着高效和便捷的公共服务带来的益处。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密不可分。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又称新加坡资讯局,其主要职责包括确定和实施通信发展计划、政策和技术发展路线图; 实施政策框架,以确保在电信业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同时IDA还扮演了政府信息官的角色,致力于建立一个高效的电子政务服务,管理各政府机构的信息系统。
去年6月,新加坡推出了下一个10年的资讯通信发展蓝图“智慧国2015”计划,规划了新加坡未来的发展道路,确定资讯通信将影响整个新加坡未来的发展。该计划在制定时广泛听取了民众、企业和政府三方的意见。在建立超高速的覆盖广、智能化和可靠的通信基础设施的目标指引下,新加坡将建设下一代全国资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的结合,为新加坡资讯通信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平台,以建立更加创新的应用,促进各产业向前发展。“智慧国2015”这样的规划将利用资讯通信技术,改造各主要经济领域,包括制造物流业、教育业、数字媒体娱乐业、旅游和零售业、医疗和生物科学业、金融服务,以及政府部门等领域。资讯通信技术将深刻地改造新加坡公民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方式。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新加坡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由贸易城市,地理优越,交通便利,特别是近年来物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物流交通中心之一。物流作为新加坡信息化应用深化和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新加坡计算机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对此,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助理局长谭爱勤女士介绍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早期,新加坡通信战略中心开始从公共服务电脑化,转移到政府服务和企业之间的对接,这就促进了贸易网(TradeNet)等重要网络的形成。”
比如,在交通运输上,海运和航空运输是传统的全球化连接方式,它们在今天依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空运和海运操作处理流程和10年前相比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进步——传统的人工处理让位于快速、高效的电子处理系统。
贸易网系统是新加坡全国规模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也是全球第一个政府和企业各方面通过电子方式交换信息的系统。贸易网系统整合了进口、出口,以及转运文件处理的流程,不仅有效降低了成本,还缩短了交易文件和单据的准备、递交和处理时间,也减轻了货物清关的压力。目前主要运用这套系统的政府部门是新加坡海关,通过使用这一平台,贸易网文件的处理还有海关清关的流程得到极大的改善。
据统计,通过贸易网,新加坡企业只需要递交一份文件,而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递交30份文件,清关时间也从原先的2~7天缩短到10秒,企业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总结新加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和企业紧密结合——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工作效率因而得以有效的提高。
在解释TradeNet网建设模式时,谭爱勤说: “新加坡政府投资的时候,是投资在公用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必须是中立且公用的。接下来的运作、收费以及B2B企业间的关系,则让企业自己决定。新加坡海关作为一个政府机构整体掌控或者监管海关事务,在收费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监管作用。”
另外,新加坡政府还主动联系并配合企业完成平台的建设,如TradeNet解决方案就是由新加坡解决方案公司CrimsonLogic劲升逻辑开发的。据劲升(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熊兴发介绍,新加坡99%的贸易都是通过这个系统来完成的,该平台每年可以为新加坡节省10亿美元的贸易成本。由于基于平台的建设是中立的,运营企业主要靠建立在平台上的增值服务赢利,根据熊兴发介绍,2006年,整个新加坡平台的营业收入是12亿新元,绝大部分都是靠增值服务获得的。
便利高效的交通物流体系
现代化的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交通物流的各个环节上,有效地提高了效率。
来自上海捷天智能系统公司的周家骊介绍了该公司的多种追踪识别管理系统,通过GPS、RFID等先进的定位和自动识别技术手段等,能够有效地对交通物流进行监控和管理。比如通过GPS对校车乘坐人员追踪管理、在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对司机定位和统计其工作时间等,不但提高了办事效率,还提升了服务水平。
新科电子(资讯通信系统)中国业务总监廖俊博士,则介绍了新加坡智能交通集成信息系统的概况。该系统包括原来20多个独立的交通系统,形成了一个覆盖整个新加坡全岛的智能系统。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区域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下简称为ERP)的城市,其主要目的不是收费,而是调整交通流量。新加坡智能交通集成信息系统与ERP系统实现了很好的整合。另外,GPS在新加坡的使用也非常普遍,所有的出租车都装了GPS系统,根据调度优化配置,利用GPS信息采集整个交通流量,并采用第三方的仿真工具,跟监控中心集成起来,以实现最佳的交通疏导方案。
通过以上种种技术手段,可以监管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根据各个道路的统计数据制定合理的交通方案。据廖俊透露,即使是像新加坡市这样面积狭小的地方,也实施了分区管理,不仅便于快速响应,还可以减少油耗,让道路交通更加环保。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交通物流信息化道路
与会专家和用户在听取了新加坡的交通物流信息化发展模式后,对建立中立的公共服务平台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营业部副总经理张建军认为,中国上下游企业物流和交通间的配合并不理想,而如果能有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则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由政府出面制定一定的标准,并加强引导力度是与会专家强烈的愿望。
尽管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和行业差异巨大,相应的管理模式和层次也非常多,具体到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都会对架构产生很大的影响。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交通物流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商务与物流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魏凤,提出了将交通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观点。以信息化为基础,带动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魏凤主任认为,物流是一个链,在这个链条上有各种各样的角色,非常复杂,应该将链里的角色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整合,尤其是要处理好交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扩大资源共享和深度系统整合势在必行。
张晓东认为,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和很好的系统整合,大规模、高效率的低成本运作是不可能的。尽管管理问题比较复杂,但靠信息手段在局部实现资源整合的突破,这在各行各业都可以实现。
信息化整合和共享 篇6
1 国内外信息资源共享
1.1 国外信息资源共享
国外信息共享机制体制方面的2个典型代表是美国和欧盟[1]。
美国是世界上数据拥有量最多的国家,美国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数据库总量一直占全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美国在信息的共享、收费、版权保护方面进行了较为协调和系统的处理。总体上是“完全和公开”的共享,同时保护版权,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欧盟数据共享和服务实践有2个特点:(1)对数据库知识产权的特殊保护;(2)对数据服务允许“成本回收”,以“有偿”为原则,以“无偿”为例外。
总体上,信息共享主要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无偿共享,以欧盟为代表的收费政策,其他多数国家以不同比例、采用不同程度进行收费。
1.2 国内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各政府部门大都建成了本部门基本的数据库,但标准的、大规模的公用数据库建设还不完善,大部分数据库没有进入市场流通并实现增值,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与部门所有的矛盾十分突出。
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信息共享方面的法律主要是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信息应该公开。但该政策未从信息投资的角度,对政府投资产生的信息共享方式进行约定。在国内,有很多信息虽然由国家投资,但并不是由行政机关收集,而是由一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生产。
国内信息共享影响较大的包括气象、测绘等部门。
(1)气象信息的共享。基本气象资料供公众无偿下载,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事业单位开展的公益服务、非盈利性科研和教育机构从事的非商业性活动所需的气象资料免费提供。
(2)测绘信息的共享。继无偿提供1‥25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之后,又向部分有需求的部门提供了全国东中部1‥5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3)其它信息的共享。国土、环保、林业、海洋、农业等信息主要采用分级分类的原则,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公益性信息开放、商业信息收费的原则。总体上,公开的信息粒度较大、种类较少,无法支撑深入应用和分析。
2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
水利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利信息资源、水利业务应用、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等。
2.1 基础设施
2.1.1 建设现状
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2]。
(1)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至2008年底,全国水利部门已建成的各类信息自动采集点达到63 324个以上,已建成的各类水利工程监控系统的视频监控点达到2 645个。
(2)水利通信。初步形成了一个由水利部卫星通信主站及网络管理中心、582个卫星小站组成的水利卫星通信网络。
(3)水利信息网络。水利政务外网覆盖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政务内网覆盖水利部机关、7个流域机构,部分省实现了县级以上全覆盖,并不断扩展。
(4)信息存贮与服务体系。到2008年底,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配备的各类存贮设备形成了215 317.6 GB的在线存贮能力,数据库存贮的总数据量超过37 119.222 GB。
(5)视频会议系统。截至2008年底,23家省级以上水利部门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对下一级单位的全覆盖。水利部机关与下属的48个异地直属单位中的39个实现了视频会议系统互联。
2.1.2 共享现状
(1)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共享。水文站网共享正逐步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管理系统二期建设中,超过200个监测站利用现有水文站网。水务部门的水源地特别是地表水水源地监测也主要依托于水文部门的水文站。
(2)水利通信共享。目前,水利卫星通信系统拥有27.2 MHz卫星转发器资源,稳定性和可靠性高,成本大幅下降。
(3)水利信息网络共享。水利信息网络已成为水利信息传输的主要通道,水利信息网络骨干网带宽2 MB,免费提供给通达的水利单位使用,可传输不涉密信息。
(4)信息存贮与服务体系共享。各级水利部门基础性的信息及防汛所需信息集中存贮,其余大部分信息分散存贮在各业务单位。
(5)视频会议共享。2008年视频会议系统,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共组织召开视频会议334次,累计92 717人次参加会议,效益显著。
2.1.3 共享服务模式
基础设施共享主要采取以下模式:
(1)信息采集服务。首先是共用现有站网采集的信息,其次是增加监测项目,优化监测制度,若还不满足要求,在现有站网基础上增加监测点。
(2)网络传输服务。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传输服务,水利系统各单位不应再建设各自的纵向网络,水利信息网络未通达地区,可利用其他网络资源。
(3)通信服务。现有通信信道带宽较大,卫星转发器等资源免费使用,应充分利用。
(4)视频会议服务。应尽可能地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召开异地视频会议,提高效率,节约办公经费。
(5)主机托管等服务。提供带有备份的电源及放置主机的机房和网络环境,或提供主机等。
(6)加速服务。通过建立镜像、负载均衡等技术手段,加速处理速度。
(7)安全服务。安全服务包括安全评估、入侵检测、漏洞修补、管理防火墙和VPN等。
(8)存贮服务。存贮服务主要集中在数据备份上,也可以提供应用数据的实时存贮。
(9)监控服务。监控服务包括对网络资源的监控和对主机资源的监控。
2.2 信息资源
2.2.1 建设现状
地理空间信息方面,水利部集中组织开发了1‥250 000水利基础电子地图;水资源方面,结合全国水资源规划工作,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已入库;水土保持方面,建设了以县为单位的1‥100 000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农村水利方面,积累了大型灌区分布、基本情况、工程改造情况等信息;农村水能水电方面,掌握了全国农村水能资源分布情况;水利行政资源管理方面,初步建设了标准、法规、专家、文献等数据库。
2.2.2 共享现状
部信息办主持开发的1‥250 000水利电子地图数据免费分发到7个流域机构、32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需要的直属单位。
目前,实时水雨情、地表水水质评价、北方地区地下水动态等数据已经在水利部网站实时公开发布。水利部每年公开发布水资源公报、河流泥沙公报、水资源质量年报、水旱灾害公报、水土保持公报等信息。同时,6个流域、30个省级水文部门已初步建设了水文数据库,提供水文整编资料有偿服务。
2.2.3 共享服务模式
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主要包括以下3项主要内容:
(1)信息资源提供服务。包括网页浏览、在线下载和数据集加工等。
(2)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基于元数据库和目录系统提供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3)信息发布服务。通过网站定期公布数据资源动态和各种产品通告,为用户主动及时提供最新信息。
2.3 业务应用
2.3.1 建设现状
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是水利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水利业务应用开发逐步深入,水利部明确了近期水利信息化8大重点工程,目前这些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部分系统功能已投入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2.3.2 共享现状
业务应用共享较好的主要是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和水利电子政务系统。
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中,一方面是应用支撑平台集中在水利部统一开发,下发各流域和地方部署;另一方面,将业务逻辑的公共和可复用部分抽取出来,封装为共享基础软件。
水利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水利电子政务公用平台,在水利部和7个流域机构实现了集中开发、分别定制。
2.3.3 共享服务模式
业务应用共享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2种:
(1)统一应用支撑平台。通过应用支撑平台,可以快速创建、组装、部署、管理动态的和健壮的应用逻辑。
(2)共建公用基础软件。将业务逻辑的公共和可复用部分从业务应用系统中抽取出来封装为可共享的软件资源服务集合。
2.4 保障环境
2.4.1 建设现状
近几年水利信息化建设有以下特点:(1)投入持续增加;(2)安全系统建设初具规模;(3)人才队伍不断壮大;(4)运维管理逐渐规范。
2.4.2 共享现状
保障环境共享主要体现在队伍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根据2007年的调查情况,40个省级以上水利部门中,6个由多个管理部门共同管理,1个没有管理部门。参加统计的1 325个区县级以上水利单位中,681个无明确的管理部门。可见,统一的管理维护还较薄弱,特别是在省级以下水利部门[3]。
2.4.3 共享服务模式
保障环境主要是要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建设机构,以及专门的运行维护队伍。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1)统一规划。应对水利信息化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并严格规划的效力和作用。
(2)统一标准。应形成标准体系,信息分类、编码、元数据、访问接口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标准应全国统一。
(3)统一管理。应落实专门的水利信息化管理部门,落实责任、人员和经费。优先安排有利于整合共享的项目,优先保证整合共享服务处理较好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
(4)统一维护。各级水利部门要重视水利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整合人力资源,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
3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目标单一。许多系统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与具体单位、部门绑定,服务目标单一。
(2)资源割据。这些系统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系统等为边界的孤岛,形成了资源割据的局面。
(3)共享困难。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加上系统规范性差,形成了共享困难的技术鸿沟。
(4)效能低下。这些孤立的系统只能在有限范围和时段内由少数人员使用,系统很难随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影响了系统效益的持续发挥。
(5)重复建设。各系统独自建设,造成不必要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以上问题导致水利信息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制约了水利信息化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对策与建议
(1)建立高效的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协调机制。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是一项影响面广、牵涉多方利益的工作,必须按照精心部署、统一领导的原则稳步实施。
(2)建立健全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管理办法。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办法和激励政策。
(3)编制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相关标准与规范。编制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目录、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标准等。
(4)加强水利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建设。将从事信息化技术工作相对分散的人员逐步整合,形成集中的水利信息化人力资源优势。
(5)以项目为依托逐步建设和完善共享机制体制。当前最急迫的是开展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水利数据中心,提供及时、完整、可靠的水利数据,并为新一代水利业务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整合与共享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信息化整合和共享 篇7
伴随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也面临着全新的任务和挑战。2014年, 国家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领导小组组长, 在工作会议中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 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 确定了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经过长期的建设积累和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特别是“十二五”以来, 安全体系建设进展迅速, 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初具规模, 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但是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缺乏整体性, 各自为战的问题比较普遍。各信息化项目、系统均考虑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建设内容, 但是由于任务来源、体制机制等原因, 相互之间缺乏统筹协调, 造成一方面一些安全措施特别是防火墙等基础性安全防护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另一方面, 一些深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缺乏, 缺项漏项较多, 形成一些安全短板。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不平衡、措施不全面、策略不一致、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3]。
当前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 各类信息安全威胁日益演进和变化, 网络安全问题突出, 需要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和共享, 充分整合利用各方面资源, 形成完整统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 全面整体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 总体架构
1.1 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总体框架
开展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共享, 首先需要梳理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总体框架, 基于总体框架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整合共享。网络与信息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更是管理问题, 是在统一安全策略指引下的管理与技术的融合。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是以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总体方针为指引, 以标准规范和人才培养为保障, 以统一安全策略下的管理体系和技术能力为手段, 以基础网络和信息系统为保护对象的有机整体, 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1.2 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共享框架
根据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总体框架, 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的重点是建立统一的安全策略体系, 在统一安全策略下构建统一的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体系。通过统一安全策略, 将安全方针、政策、思路、要求等贯穿到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统一安全管理、防护, 从管理、技术2方面落实统一安全策略, 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水利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共享框架如图2所示。
1.3 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共享原则
在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共享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共享涉及面非常广, 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逐步推进, 因此需要从全局角度进行全面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有重点、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
2) 策略先行、管技并举。开展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工作, 首先要明确安全目标要求, 即制定安全策略, 在安全策略指引下, 从安全管理和技术2方面落实安全要求, 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重技轻管”、“重管轻技”或“管技两张皮”等做法均不能有效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片面地强调安全技术而不重视有效的管理, 技术难以发挥效用;片面地强调安全管理而无技术支撑, 管理苍白无力。
3) 充分利旧、适当补充。经过多年发展, 各单位已积累丰富的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 需要充分考虑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此基础上, 根据总体规划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不得借机全盘推翻、另起炉灶。
4) 自主可控、安全优先。网络与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发展的保障, 更要重视自身的安全, 在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共享中要坚持采用自主可控的产品、技术, 在安全与功能、性能等其他要素发生矛盾时, 坚持安全优先的原则选择产品、技术。
2 整合共享主要内容
2.1 统一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是所有网络与信息安全活动的方针和指南。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 首要进行的是安全策略整合。水利部基于国家对信息安全的要求及水利行业特点制定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总体策略, 提出总体安全目标、原则、要求;各流域机构、省级水利部门根据总体策略及各自实际, 细化总体策略, 制定本流域、本省的区域网络与信息安全策略;跨区域的信息系统 (如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等) 可制定该系统个性化的专项安全策略, 但是不得与总体安全策略及同级区域安全策略矛盾;各单位可在总体、区域安全策略的基础上细化本单位安全策略, 但是需要注意与专项安全策略的协调。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策略体系如图3所示。
通过安全策略整合, 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安全策略体系。各单位和项目在网络与信息安全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中共享该安全策略体系, 依据统一的安全策略体系要求完善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 形成一致的安全保障能力。水利部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在组织开展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总体策略、水利部网络与信息安全策略的修订和完善, 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正在开展国家水资源监控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策略的编制, 这些安全策略出台后将有力推进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策略体系建设。
2.2 统一安全管理
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运行监控、应急响应和监督检查等体系, 本质上是安全管理组织与制度的结合, 安全管理整合就是在统一安全策略指导下进行安全组织和制度的整合。
各单位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建设, 建立统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协调和工作机构, 水利部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水利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各流域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信息安全主管机构, 负责本流域和地区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和监督检查;各单位设立统一的工作机构, 负责本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各重要信息系统主管单位设立安全专岗, 配合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如图4所示。通过安全组织体系建设和整合, 落实安全责任, 形成统一、高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队伍, 统筹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各项工作。
与此同时, 各单位按照国家相关信息安全政策法规, 依据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建立包括工作制度、流程、规范和操作规程等在内的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涵盖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应急响应和监督检查等各项工作。
通过安全组织和制度体系建设, 形成高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运行监控、应急响应和监督检查等机制, 各单位、信息系统利用统一的安全组织体系, 遵照统一的安全制度体系开展工作, 使各单位、信息系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具有统一水平, 避免局部的管理漏洞, 整体提升各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水利部机关通过等级保护整改项目完成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制度的整合共享, 成立了由水利部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为领导协调机构,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为工作机构, 各业务系统主管部门参与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 补充、完善水利部本级政务外网安全管理制度, 形成水利部政务外网管理制度汇编, 细化、完善水利部信息系统操作规范形成技术手册, 细化和完善了相关管理流程和表单, 构成了由信息安全方针、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规范和流程及表单组成四级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4]。
2.3 统一安全防护
安全技术防护整合是在统一安全策略下, 依托各单位业务网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政务内网分级保护改造等项目, 充分利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等项目已建的安全防护设施, 并充分考虑正在建设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等项目配置的安全防护设施, 同时采用查遗补漏、优化改进、不断完善并结合实际情况的动态变化补充一些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依据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两网三区四级”的技术框架和分区、分域防护的安全策略 [2], 从物理、网络、主机、应用和数据等安全方面构建统一的安全技术防护架构, 建立纵深防御机制, 形成系统化、结构化和层次化的安全防护体系。实现在同一节点下, 共用1套安全防护措施 (可以根据安全防护等级不同分为统一管理下的不同安全区) , 为各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安全预警、安全保护、安全恢复和评估等能力, 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两网三区四级”的技术框架如图5所示。
通过安全预警能力建设, 实现对信息系统安全状态的全面监测和信息收集分析, 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预判, 并在发现问题时主动预警, 以便及时制定应对方案, 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通过安全保护能力建设, 增强信息系统抵御内部、外部恶意攻击的能力, 避免和减少因安全威胁而导致信息系统发生功能受损、性能受限, 数据发生丢失、泄露等安全事件;通过安全恢复能力建设, 实现关键设备、系统、数据的冗余备份, 保障信息系统在发生安全事件时, 能及时恢复数据和业务服务, 从而减少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通过安全评估能力建设, 分析信息系统自身存在的脆弱性及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 结合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分析系统面临的风险, 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增强安全保护能力。
通过安全技术防护整合, 各单位各信息系统共享公用的、统一的安全防护框架 (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容灾备份等基础安全防护服务) , 再加上业务应用自身的安全功能 (应用自身实现的权限控制等安全功能, 及利用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的身份认证、日志审计等应用安全服务实现的安全功能 [1]) , 使各信息系统具备统一的安全防护能力, 将由分散的安全防护升级为集中的安全防护体系, 避免由于防护不统一造成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破坏。各信息系统根据业务特点, 可以在此基础上补充专用或增强型技术防护措施, 但是补充的技术防护措施也应纳入统一安全管理。水利部机关通过等级保护整改项目完成了部机关安全技术防护框架整合共享, 按照“一个中心, 三重防御”的架构, 构建了包括网络接入区、业务应用区 (根据安全要求分多个子区) 、终端区和核心交换区及安全管理区等统一的安全防护区域, 为各业务提供统一的安全防护[4]。
3 结语
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共享涉及范围广、环节多, 协调难度大, 需要各方长期、不懈的努力。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 网络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 各单位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所以要抓住机遇, 根据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统一部署, 抓紧开展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和共享, 切实推进水利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同步发展。
摘要:阐述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中缺乏整体性、各自为战等突出问题, 分析新形势下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共享的必要性, 提出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总体框架和资源整合共享框架, 在此基础上探讨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共享的原则、内容及方式。
关键词: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资源整合,共享
参考文献
[1]蔡阳.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技术丛书:应用支撑与数据汇集平台[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90-94.
[2]詹全忠.水利部出台《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基本技术要求》[J].信息网络安全, 2010 (6) :86.
[3]詹全忠, 陈岚.浅谈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J].水利信息化, 2010 (10) :32.
信息化整合和共享 篇8
一、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重要性
在信息资源中, 档案信息资源是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企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材料, 涵盖企业各个阶段全部内容的历史记录, 与其他信息资源相比, 内容最完整、最全面, 也最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要打造竞争优势, 企业之间就必须加强合作。近年来,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企业之间只有打破信息壁垒, 搭建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 大力推动档案工作与企业管理的有效结合, 全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 才能使以技术档案为主体的档案核心信息资源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也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
二、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存在的问题
企业相关部门通过使用与共享档案信息,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企业增加了效益。当然, 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观念意识有待提高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档案部门可以说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它所贮存的各类信息资源最为全面、系统和完善。然而受传统管理模式与思维惯性的影响, 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 却未让档案资料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希望能和他人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可是参与档案信息资源共建的积极性又不高;只关注本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而忽视其他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档案信息管理观念落后, 未看到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却不知道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观念已成为新形势下企业档案信息有效共享与整合的桎梏。
(二)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在经济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工作条件, 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 争取能够有效地运用现代化设备, 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服务。
部分企业因为经费上的考虑, 即使认可档案管理信息化, 然而尽管电脑老化, 运行速度很慢, 系统急需更新, 设备和操作技术的落后, 大大降低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落后的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开发企业档案信息的一大突出障碍。有一些企业虽然也更新了设备, 更新了系统, 愿意投入经费, 可是对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搭建却有所放松, 各项档案制度流于形式, 档案信息得不到有效共享与整合, 与当前档案信息管理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 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信息化建设工作强调以人为本, 企业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工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一支从事企业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和精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并能进行软件系统维护的人才队伍对该项工作起着关键的作用。就目前的档案工作人员来说, 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档案专业的人才很少, 缺乏能独立开展信息咨询、网络检索、信息分析、市场调研的高素质信息服务人员影响了信息共享与整合的质量与水平。
(四) 档案系统软件的使用有局限性和制约性
因为企业档案部门各自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 规格各异, 各自开发的软件也不能互用, 没有一个能提供良好的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尚不能利用计算机完成信息管理工作, 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达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 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 层次不一, 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 不能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整合的要求, 还需要各企业之间加强合作, 共同开发能使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档案管理系统。
(五)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Internet的开放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导致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存在很多安全问题, 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系统中的数据会因为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 系统难以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网络服务中断。我们在使用网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 也必须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并加以有效防范, 必须确保信息在存储、处理、传输过程中及信息系统不被破坏, 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 确保对合法用户的服务和限制非授权用户的服务, 以及必要的防御攻击的措施。
三、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措施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信息技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环境下, 各企业也要加快步伐, 改革体制,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采取有效措施, 加速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工作的进程, 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效率,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 转变工作人员观念
在信息社会, 竞争十分激烈, 如果不愿意改变观念, 改善管理, 就极其容易被淘汰, 档案部门存在的重要意义除了帮助企业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还承担着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有价值信息的责任, 这是档案部门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职责。档案管理部门要自觉承担好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 收集整理并分析已有的档案信息资料, 从中提炼出对企业的发展有借鉴和帮助作用的档案信息, 切实扮演好企业的信息管理员角色, 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员的重要作用。每个负责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都应当树立科学的档案信息服务理念, 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技能的情况下, 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联系与合作, 将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起来, 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库, 通过积极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 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二) 管理层应加强重视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建设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整合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共享是整合的积极成果和最终归宿,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在促进科技进步与信息服务繁荣与发展的同时, 为企业提供帮助。目前,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建设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是一个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加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 企业在这方面也不能抱着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态度, 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科学运作、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实施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企业应高度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机制建设的重大作用,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与详细的计划, 企业之间加强合作, 统一部署, 分工协作, 积极建设各级各类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并研究开发高性能的档案信息查询系统, 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机制建设的有序进行, 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信息在线搜索与查询的需要, 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 工作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要全面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 就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作保证。当前,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己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各个环节,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档案工作人员都必须建立正确的观念,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提高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主动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加工处理技术和一些基础的外语知识, 提高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意识, 了解档案发展的趋势和现代科技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以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 加快档案系统软件的开发, 使其具有信息管理功能和通用性
企业档案部门之间加强联系, 尽量使用型号统一的计算机, 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探讨解决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传递、交流、利用的相关问题, 共同研究开发能提供良好的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利用计算机完成信息管理工作, 加速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开发标准化的档案管理系统, 从而最终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五)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为明晰相关责任, 保障网络及数据的安全运行, 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加强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 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前提, 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措施, 也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保证, 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信息化的步伐。因为我们要制定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档案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 细化档案信息化的工作环节和步骤;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 使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 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 更改、泄露, 确保信息在存储、处理、传输过程中及信息系统不被破坏并且使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及不中断。
四、结束语
企业档案信息的整合、共享与企业生产经营、生存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档案有效提高了效率,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作用, 不仅方便了档案的保存、使用和管理, 也能有效地为企业生产和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进一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但目前档案的信息化共享与整合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 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改进和完善, 从而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提供服务。
摘要: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和历史的伴生物, 以其记录信息的原始性与真实性, 成为信息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随着技术的变革和管理的创新, 企业档案工作已逐步实现由纯粹意义上的实体管理向信息服务上的转变。本文通过阐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的重要性, 分析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完善企业档案信息共享与整合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整合,企业
参考文献
[1]申玺朝, 吴振泉.依法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档案, 2004, 03.
[2]管先海, 刘伟, 白桦.对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思考[J].档案管理, 2005, 05.
信息化整合和共享 篇9
一、中职图书馆资源的实际与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传统的中职图书馆由于受政策、制度和资金等条件的限制, 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资源需求。尽管国家加大了对中职学校的投入, 但是各中职学校对图书馆的投入还是不足, 直接导致中职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发展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另外, 由于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局限使得当其面对泛滥的网络信息时往往迫切需要有高效的网络信息资源能做自己的信息助手, 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面对现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的状况以及读者对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高的需求, 现有的中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内部和外部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利用。
所以面对现代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 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整合。但是要充分建立和使用高效的网络信息资源, 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网络信息资源的分配和流向是不均衡的, 信息资源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 而不是必然的, 信息不会自动地被掌握在每一个读者手中。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在于它赋予了读者以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 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不能很好地显示出来, 使读者不能很好地意识到其优越性,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从而使网络信息资源呈现出一个多而杂, 丰富但是无序的状态, 也使网络信息资源不能发挥强大作用。因此, 只有对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 这样才能让原本就受条件限制的中职图书馆发挥网络资源的最大功效。
二、中职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
1.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充分搜集。要
对中职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第一步就是要搜集足够多的符合要求的信息。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搜集的方法:
手动搜集。主要通过浏览Internet、查阅报刊、杂志、电视等相关工具或通过与人交流获得。其优点是搜索到的信息相关性比较强, 准确率高,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 就是搜索的速度较慢, 效率比较低。
全程自动化的搜集。这种方式是使用搜索引擎和专业的搜索软件。搜索引擎作为能够在广泛的数据库中查找网络信息的工具, 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化服务手段, 它将Internet的网站或网页进行搜集、组织、归纳, 然后再以超文本的形式, 通过Internet, 向读者提供网络信息资源的服务。它的优点是能够迅速地找到大量的信息资源。但其产生的数据有可能比网上资源本身还大, 而且目前还没有任何搜索引擎能够随意解决非文本、压缩文件、图书、音频、视频、动画文件等的索引和编制问题。但是采用这种方式, 准确率也不高, 读者难以找到与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的有用的资料。另外, 还可以使用专业的搜集软件。其优点是方便、快捷, 而且搜集的结果比较齐全。但是就目前来说, 专业的、实用的搜索软件还不是很完善, 所以在中职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搜集的实际应用中, 可以采用人工搜集和专业的软件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2. 中职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具体方法。
(1) 分类整合法。在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中, 依照某种已经定义的概念结构, 分门别类地对信息资源逐层加以规划, 读者通过逐层阅读的方式进行筛选, 直到找到合适的信息线索, 从而利用信息线索找到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 (2) 专题检索法。提供专门的检索窗口, 并且进行多元检索, 读者只要在出口输入信息的关键词, 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 (3) 专业软件法。该方法是将某学科或某领域的已经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通过一定的媒介以固定的记录格式存储, 且提供若干检索入口, 读者通过检索入口, 就可以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或资料。
3. 对各中职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
进行系统性管理。近些年来, 我国中职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虽然发展较快, 但由于管理体制、资金、技术原因, 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所以始终无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不同地方之间、同地方的不同中职学校之间相互分割, 每个学校的体系比较独立, 这样就使得信息资源网络发展不协调一致, 并且存在者比较严重的重复建设、浪费问题严重, 而且效率也比较低下。这就意味着读者要获得准确的、合适的检索结果, 就必须做大量的工作, 同时也加大了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难度和广度。因此, 必须加强中职图书馆之间网络信息资源的交流和沟通, 而实现资源共享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也只有相互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 满足读者的要求。
(1) 要建立一个能够适用于在全国的中职图书馆应用的功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的保障系统, 同时加强各中职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 统一网络信息资源环境的软、硬件和技术支持。
(2) 加强中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 尽快完成能够在全国中职图书馆联网的联合目录的数据库开发与应用。
(3) 建立中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 并建立公共查询系统, 通过集体契约的方式来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一些外文的信息数据库, 通过各中职学校的分工协作, 建立比较完善的全国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
(4) 建立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 中职图书馆可以借助这种数据库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查询新书报道。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高效的联合采购机构, 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整合进行调控。
(5) 建立统一的各中职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系统, 处理各中职图书馆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相互预约借阅等。
由此可见, 中职图书馆必须通过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高效地对各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有效的整合, 并实现共享, 才能突破中职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瓶颈。
信息化整合和共享 篇10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数字图书馆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 对于传统的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对于数字图书馆的重视日益增加, 其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就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然。
一、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现状
尽管我国出现数字图书馆的时间不长, 可是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小有成就, 可谓发展速度惊人。截至到新世纪之初, 多个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正在建设当中或者筹备建设中, 这些项目既包括国家级别, 如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国家教育部数字图书馆攻关计划、知识网络——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项目等, 也包括省市级别, 如江苏省数字图书馆计划、辽宁省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工程等。除以上提到的两种级别之外, 还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以及上海图书馆等一些单个数字图书馆项目。
数字图书馆包含海量的信息资源, 而且这些资源多以数字化形式存在, 这也是数字图书馆的一大特征之一。基于此, 数字图书馆既要重视网络建设, 收集更多的国内外信息资源, 满足广大读者不同的信息需求, 同时也要积极扩展数字化的信息资源, 通过加强自我建设和积极开展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当前,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经初具成效, 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独特特征, 如信息
三、促进社会弱势群体信息获取权利实现的措施
1. 提升弱势群体素质, 增强其信息价值意识。
信息/权利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 会影响到信息权利的内容, 进而影响到信息权利的行使。信息获取权利目的是保障人们平等的获取信息。然而, 弱势群体对信息价值认识严重不足, 缺乏获取信息的渴望, 更何况行使自己平等的信息获取权利。究其原因, 还是在于弱势群体自身素质偏低, 因此, 提高弱势群体的素质就成了促进弱势群体信息权利实现的关键。要提高弱势群体的素质, 开展信息教育是基本方法和途径, 同时利用媒体和公共信息工作者大力宣传信息价值, 唤起弱势群体的信息意识, 让弱势群体主动“动起来”, 积极获取信息, 进而实现应有的权利。
2.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提升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
目前, 我国各地已设有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培训机构, 然而培训主要集中在技能方面。有学者指出, 弱势群体的贫弱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的弱势[9]3, 信息获取不公平是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贫困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应当加大对弱势群体信息获取技能方面的培训, 提升其信息能力。例如, 定期的有组织的对弱势群体进行信息能力培训, 提高他们信息搜集、甄别、表达以及信息获取工具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激发他们其主动关注、搜集、利用及反馈信息的意识。
3. 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 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免
资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强调分工与合作的有效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齐头并进以及知识产权开始受到重视等。
二、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数字图书馆出现时间不长, 导致资源整合与共享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再加上传统图书馆中的某些管理理念在人们的思想中占据主要地位, 人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以及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因而数字图书馆在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进程并不十分顺利, 不仅出现了浪费现象, 而且暴露出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整合与共享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在建设数字图书馆之前并没有进行统一规划, 缺乏统筹设计, 因而当构建数据库以及开发相关软件的过程中暴露出严重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问题。一些学者曾经对此做过一项专项调查, 结果显示:在《中国数据库大全》所收录的所有信息中, 理工科重复收录比重为27%, 而社科类重复收录比重高达42%;另外,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工并不明确, 导致重复收录的现象更加严重。如果数字图书馆在进行信息整合与共享的过程中不及时更新观念, 一味沿袭过去的工作模式, 工作缺乏总体性和全局性就会使各图书馆之间不能进行很好地合作, 从而使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程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阻碍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顺利实现。
费信息获取源。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以公众受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 以非营利方式向公众提供普遍的信息服务以及为提供这种服务所进行的相关开发活动。社会弱势群体普遍经济收入较低, 难以承受较高的信息获取费用, 很容易因为费用问题而放弃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因此, 应当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 倡导各类公益类信息服务机构走近社会弱势群体, 为其提供更多的免费信息获取源, 提高其信息承受能力。
4. 开辟便捷的信息获取通道, 减少弱势群体的信息获取障碍。
应当根据弱势群体的实际状况, 开辟便捷的信息获取通道, 减少其信息获取障碍。例如, 可以开辟手机移动网络渠道, 利用手机携带方便、价格低廉、在贫困群体中更为普及的优势, 拓宽弱势群体信息获取的渠道, 帮助其行使信息获取权利。
参考文献
[1]彭博.2003年社会弱势群体报道透视[J].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报, 2004 (4) .[2]周毅.信息权利:伦理与法律权利的互动[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7) .
[3]朱少强.论和谐社会中的公共信息权利保障[J].情报资料工作, 2006 (3) .[4]周华姣.从信息公平角度来看弱势群体[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4) .[5]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张照云.我国信息公平问题探析[J].图书馆建设, 2008 (9) .
[7]党跃武, 谭祥金.信息管理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8]蒋永福, 刘鑫.论信息公平[J].图书与情报, 2005 (6) .
[9]周淑云.阐述信息获取权的宪法基础[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 (2) .
★本文为河南省政府招标项目“社会弱势群体信息权利保障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 课题号: (2012B684) 。★作者金燕为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 博士。
2.缺乏整合与共享的资金和动力。第一, 进行数字资源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财政投入, 缺乏来自于其他渠道的资金, 而且由于重复投资导致的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所以不仅图书馆的基本建设资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那些用于信息整合与共享的资金面临着更加紧缺的状态。从这一角度出发, 国家应该从政策上对图书馆信息整合与共享建设进行支持, 鼓励企业和社会提供一定的资金, 使该工程能够尽早实现;第二, 缺乏多样化的动力。当前, 我国数字信息整合与共享中, 取得资源的权限程式化、教条化, 缺乏灵活机动的措施, 而且没有重视充分激发共享主体的积极性。除此之外, 也没有充分利用各主体之间的自我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激励性动力。总体来说, 数字信息整合与共享的过程缺乏多样化的动力。
三、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意义
1.有利于传播社会文化。实现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够推进知识和文化的社会化发展, 有利于知识和文明的传播。关于这一点,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 数字图书馆的影响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无论是个人家庭、城市社区, 还是偏远的郊区、农村, 只要有信息技术的地方就有数字图书馆的存在。那么, 社会上更多的人就得到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便捷服务, 加快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化进程;第二, 人们利用图书馆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确定。也就是说, 人们不但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 也可以在家庭、办公室等任何适宜的场所查阅自己需要的资料, 使人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 不断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和各项基本能力, 最终迈进学习化社会。
2.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将会全面改变图书馆在民众中的传统形象, 会以一种新的面貌把多的信息服务提供给广大群众, 提高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利用率。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社会中的各学科知识都可以在网络的参与下快速实现整合与共享, 而且各种文献数量急剧增加, 并以飞快的速度传播, 不同学科之间不断渗透、综合, 如果能利用数字图书馆将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能够实现多种文献信息的共享, 那么信息资源将会更好地被利用。另外, 数字图书馆开辟了传统图书馆的新形式, 能够向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 而且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量远远高于传统图书馆。这样就使得数字图书馆具有巨大的优势,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成为大势所趋, 因此一定要从资金、管理等方面入手, 保证图书馆顺利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建议
1. 宏观保障。
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因此各部门、各地区之间要通力合作, 而且国家政府部门要统一规划、协调管理, 共同努力。从当前来看, 我国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并不健全, 信息资源管理的力度以及实效性相对较差, 因此, 成立专门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机构成为当前的紧急需要。从国家的角度来看, 尽管已经建立起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小组, 而且各个地方性区域也成立了相关小组和办公室, 可是这些机构和组织并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而且各个部门之间在执行过程中相互牵扯, 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合作。此外, 这些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大部分属于兼职或者挂职, 无论是人员素质还是人员数量都不能适应当前的实际需要, 并且数字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并不能单纯依靠某一单个的机构就能顺利实现, 必须建立起统一的宏观保障系统, 具体如下:第一, 成立国家级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由国务院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 主要负责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 不仅要站在整体的角度对工程进行协调和规划, 还要负责联系其他部门和单位。另外, 还要成立专门的负责协助工作小组的咨询组织, 该组织主要由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组成, 主要负责从技术的角度对一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第二, 成立地区级的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当前情况下, 省级数字图书馆的区域特征不容易体现出来, 不容易发挥它的存在优势, 非常容易出现缺乏统一规划的重复建设, 而且兼容性很差。如果以地区为单位成立数字图书馆, 一定要认真分析原有图书馆的实际水平以及现实的客观需要, 除了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 还要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 比如可以适当向内地及西部等经济稍显落后的地区倾斜。如果以地区为中心, 那么该地区内部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将会有机会接受针对性更强的指导和建议, 而且那些特定领域的数字信息建设也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接受良好的规划和建议。第三, 该系统内部与各个构成主体之间具有复杂多样的联系。它们之间除了可以互相监督、互相指导之外, 还具有很明显的为对方提供服务的关系, 同时, 不同主体之间既有竞争, 也有合作。
2. 微观保障。
在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 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要求也随之增高, 这在客观上使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1) 专业人才建设。关于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问题属于新兴的一项任务, 因此, 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要有较大提升, 这样才能适应新的需要。专业人员一方面要熟练掌握管理数字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另一方面还要更新观念, 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信息意识, 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积极学习国外先进图书馆管理的理论知识, 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 完善相关标准和制度。国家出台规范的信息资源整合与管理的标准时, 相关部门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此外还需要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与专家的积极参与, 如信息技术领域、行政管理领域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等。只有多方通力合作, 互相配合, 才能保证相关标准和规则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那些网络、监控以及加密等方面内容的管理标准也要随之完善, 一定要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基础上保证各个工作部门都紧密配合, 共享数据。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也不能忽视, 重视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 使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充分行使各自的职能。必须承认进一步健全相关标准和各项制度需要国家在宏观上统筹规划, 还需要各个具体部门在微观上认真执行, 并且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既定目标。也就是说, 由国务院组织成立的专项工作小组来制定出规范化的相关标准, 同时各个基层单位要在实践中检验标准是否科学合理, 二者工作协调统一, 共同促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顺利实现。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一种新型网络资源组织模式, 而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尤其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化需要。建设数字信息资源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 它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所以,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李明理.分离后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J].兰台世界, 2011 (11上) .
[2]罗晓燕.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J].兰台世界, 2011 (4上) .
【信息化整合和共享】推荐阅读: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10-21
需求和技术信息共享06-1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例和思考10-20
关于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调查和思考10-23
故障信息共享07-15
共享信息模型05-14
信息共享机制05-25
企业信息共享09-12
共享信息平台09-23
影像信息共享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