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碎片整合

2024-09-09

信息碎片整合(精选9篇)

信息碎片整合 篇1

信息化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正逐步地改变着我们传统教学模式, 其便捷、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的优势不仅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更在教与学当中架设教学情境、扩展空间、师生交流的平台, 对培养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普及, 各种媒体终端的普及化, 如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和下载各式教学资源, 这类资源具有碎片化、娱乐化、浅阅读以及随意性。因此, 如何对这类资源进行规范合理地整合使之应用到课堂教学成为关键。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重难点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教师点评、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是有一定相关性和整体呈现方式的“主题式教学资源”。微课看似短小零散, 一般只有一两个知识点, 但其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 其明确的教学要点, 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 系列化的微课视频是将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整合成高度融合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1 课例基本情况介绍

《建筑水暖电工程计价》课程是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工程造价学生, 此前学生学习了建筑水暖电工程基础知识与造价程序, 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钢管沟槽安装与计价是本课程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是学习消防水系统的重难点, 由于沟槽安装技术其工艺涉及切割机、滚槽机等机械设备, 且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以够用为原则, 课堂教学中不必让学生自行操作其设备, 只需要了解沟槽安装工艺的技术要点和连接工艺。因此, 教学目标包括认识钢管的种类、了解沟槽安装工艺;能力目标:能正确区分不同管径、不同材质的管道;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突破重点难点, 课程小组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以够用为原则, 综合运用模拟动画等媒体表现形式将“钢管沟槽安装与计价”制作成系列微课视频。

2 微课视频制作思路

教学用微课视频力求将知识点化抽象为直观, 降低思维难度, 按照行业规范, 提高认识的准确性,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过程, 贴近知识难点、行业特点、应用性强。将搜集的海量教学资源运用信息化技术, 如IMindMap、Flash、PPT、录屏软件、会声会影等进行制作和加工, 形成图、文、音、视频、动画等资源,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设计针对性的五集系列微课视频:《钢管的识别》《钢管沟槽连接技术》《钢管施工技术要求》《消火栓管道系统计量与计价》《综合单价》, 具有视频清晰、片头统一、富有创意, 围绕理论、技能、规范、实践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提升。

3 系列微课视频介绍

3.1 第一集《钢管的识别》

采用PPT式微课视频, 将网络收集的钢管图片进行整合分类, 利用PPT课件配以大量清晰的图片、详实的文字说明和音效, 分别介绍钢管的分类、无缝钢管和有缝钢管的区别、钢管的管径表示方法、定额中钢管的分类和管径范围, 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

3.2 第二集《钢管沟槽连接技术》

采用动画加视频拍摄式微课视频, 围绕预埋套管—切管—滚槽—开孔—安装机械三通—安装管道—系统试压—管道刷油等, 一系列沟槽连接技术课堂教学进行设计, 通过Flash动画模拟施工步骤, 采用模块式教学策略, 配以音效和文字说明。视频可自由播放暂停, 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3.3 第三集《钢管施工技术要求》

采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微课, 将网络收集的钢管施工技术要求的视频文件进行挑选和整理, 利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剪辑配音, 并插播相应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提供教学所需要的相关资源, 视频图文真实, 配音讲解清晰, 使资源具有可视性、规范性、共享性, 加深学生对钢管施工技术要求的认知。

3.4 第四集《消火栓管道系统计量与计价》

采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 对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部分, 进行完整的消火栓管道系统清单计价编制, 录屏清晰流畅, 所涉及知识重点画面进行圈画和强调, 亦可自行播放暂停。视频教学直观生动, 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可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拓展思维空间。

3.5 第五集《综合单价》

采用视频拍摄制作微课, 拍摄学生综合单价计算过程, 后期剪辑, 对收集的学生作业进行挑选扫描, 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错误示范和正确示范进行讲解, 学生通过自评、互评进行检验, 教学进行归纳总结, 录制正确的综合单价计算步骤, 供学生自查自纠。

4 结语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资源, 其具有“小、微、精”的资源建设新模式, 可将海量网络收集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制作, 也是快节奏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延伸, 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将冗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可视性、规范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灵活高效的课堂, 既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也使学习具有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2]杨满福, 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23) :11—15.

[3]郑小军, 张霞.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对策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2) :67—69.

[4]陈利.浅谈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Z1) .

[5]袁金超.基础教育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黄瑛.微课——网络时代的一种建构主义新型教学手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3) .

整合碎片化下的“营销价值” 篇2

寻找营销价值的“势”

如果你的企业商业模式还是在生产、加工、产品、招商、广告传统套路下运作,徘徊在产品需要广告语,需要提炼独特销售主张……这些已经形成思维定势的传统营销中,难免会使大家产生疲劳感。会发现消费者兴奋不起来,同时,也会发现传统营销找不到“势”了。不管在哪个行业,任何事物,不怕小,就怕没有势。小米雷军说,站对了风口,母猪都能飞上天。风口就是势,没有这个势,企业就是一潭死水。如何找回如火如荼的营销发展之势,是所有传统企业最大的命题之一。

市场营销步入今天似乎很有点由过去照见未来的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如今由开放的互联网搭建的关系网,让世界变得如同一个地球村。正因如此,企业也需要重新启用原来的那些规范——善于经营关系、注重自身口碑和信誉。如果在产品、服务等其他方面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往往容易陷入价格竞争,使企业成为“无利益的繁忙”。现在的中小型网络营销市场,逐步从传统的模式脱离出来,传统行业走创新营销模式已不再鲜为人知,开始探索O2O的道路上缺少不了传统网络营销的基础,线上线下依然是多数企业实现互联网平台盈利的最重要部分,线上线下的结合需要借助多种渠道多种手法环环相扣,以完成整个市场盈收的最终结果。

在新的营销环境之下,用户日益扮演着占据主导地位的“生活者”的角色,其需求与兴趣在时间及空间两个维度被重新解构,为企业营销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无限机遇。而要适应这一巨大变革,企业不仅需要从外部整合多种可为己所用的传播模式,找到新的沟通元素,整合当下“碎片化”式的营销策略,打造最佳营销方案,同时也要加强创意传播管理,从企业内部做好迎接营销变革的准备,寻找回营销价值的“势”。

发挥网络的“价值功能”

互联网现在不断地发展,进入了所谓的3.0时代。这一切变化带来的问题就是企业如何从传统的营销方式转向互联网平台。因为很多的企业越来越渴望利用互联网。很多原来的营销服务公司也都努力进入这个领域。在这个过程里,可能最重要的是路径和方向一定要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科学。但见过仍然有很多传统企业用传统思维做互联网营销,比如马应龙做的一个视频广告《屁股欢乐颂》,放在互联网上,以为是网络营销,其实传统的不能再传统,创意感非常弱,典型的传统思维创意方式。其实,不一定非要在互联网上卖,而是要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卖!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方式,就是与目标人群打成一片的思维方式,就是C2B,最后形成粉丝经济,建立起企业自己的粉丝帝国。

无论你是已经经营多年的企业,还是刚刚开展网上业务,网络营销让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拥有了共同的竞争环境。而改变经营战略、经营模式,使更多的企业通过网络去找客户,可以通过网上的很多方式比如邮件,视频,语音等工具,既方便又节省成本,可以做到不忽略每一个客户,还可以及时收到客户的反馈意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让客户更加的满意,从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可以让生意越做越大。增进客户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同时,由于网络营销不是单独存在的,还可以配合线下的营销活动,通过在网上对产品的不断宣传,势必会促进线下的销售,所以线上线下要双管其下,这样效果会更好。

多屏传播的“发现为王”

我们生活在媒体的世界里,媒体的维度主要体现在媒体的形态多样性、媒体的数量激增和信息量暴增;受众的维度体现在受众在消费媒体时自由度提升,个性化得到满足,媒体碎片化使得消费者接收信息在时空上都有了突破,但也要多屏整合才能挖掘其中的内在价值。

从传统媒体的“内容为王”、网络媒体的“终端为王”到如今多屏互动时代的“发现为王”, 社会化的传播不仅能真正实现多屏之间有交互,而且也能实现多屏整合运用。多屏时代的“多屏互动”、“多屏转移”、“多屏共享”等特质,加之多屏互动对电脑、电视、平板、手机等多渠道信息的全面覆盖,多屏营销可以实现品牌传播在PC、手机、平板和互联网电视之间的无缝联接,为品牌进行定向、互动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视频网站播放品牌广告,消费者可以使用马上参与互动、手机下载优惠券等,把品牌展示转化为更多实际行动。

与此同时,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每一个屏都固定地存在于它的社会生存体系之中。因为在多屏化的沟通过程中,首先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没有互动的话也就没有多屏的存在的意义。让所有参与者都在多维化互动的结构中找到互动关系。因此,如果想把多屏传播运用好就一定是从人的生活的行为轨迹出发,进而达到一种社会关系的挖掘,去寻找更多平时遗漏的关系并且加以利用,这也是跨屏传播的意义所在。多屏营销势在必行,视频营销也将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情感营销的“贴心服务”

新时代环境下的企业竞争实际上就是服务的竞争,把消费者个人情感差异和需求作为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情感营销核心,通过借助情感包装、情感促销等营销策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改变以往那种“请进来”的营销模式变成新的“走出去”营销理念。要想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就得走近消费者的身边,倾听消费者的心声,为其提供心贴心的亲情化沟通,不仅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同时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营销的竞争中也慢慢打出了体验式营销,名头虽响,但响应者却寥寥无几,即使偶尔有人参加,也不外乎是冲着你承诺的些许好处去的,凑个热闹而已,对于产品营销效果的提升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相反的一些区别于原有传统营销模式的公益活动,倒可以快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见多元化时代就需要多样化情感服务。现代化企业需要情感营销,而这里所指的情感营销不仅仅限于企业自身组建的一支情感营销队伍,重要的是可以广开思路,从消费者当中开展类似于寻找产品顾问的活动,把决定产品效果的判定权交给消费者。只有消费者认可企业产品,扩大产品的消费圈,通过权力倒置的全新服务模式,才能把情感营销和口碑营销发挥得淋漓尽致。相关人士指出,情感营销必将创造现代化中国市场营销的新格局,但在企业营销模式中建构一个完善的“情感营销管理体系”才是做好情感营销的根本所在。

玩转微信的“营销利器”

随着电商发展的火爆和快速,各种推广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其中微营销算是电商营销推广的重头戏。时下“低头族”的普遍,也为商家微营销带来了重要的契机和希望。微信是一个天然的营销利器,是一个可利用的营销平台,微信营销的巨大商业价值已经毋庸置疑。微信营销注重网络上的推广,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一定要习惯从传统营销方式到网络营销方式的改变。首先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企业能在微信上完成从市场调研、客服咨询到销售等所有工作,各个环节都能在微信上获得帮助。

企业的微信公众平台意在给目标人群产生信任感。因此,企业进行微信营销的时候只需考虑如何让自己的新老顾客信赖自己就好了,这样才就能调动这个企业员工对于微信营销的重视,从而展现微信营销的强大威力。企业的微信公众账号,一定要重点展示功能及内容:QQ群、微信群,都是有必要的群,你可以让你的粉丝相互交流,做一些行业群、兴趣群。营造客户自己的圈子,你进入客户的圈子。新客户的微信绑定一定很重要,微信是新的沟通工具,让新客户加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即可开始统计积分,一定让客户记住你,并产生二次购买。

微信公众平台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经营客户,或者说粉丝经营。都说经营一个老客户比获取新客户重要得多,借用微信平台的功能和内容展示,根据老顾客的喜好设定内容,同时每天群发对他们进行推送,以增加新老客户与企业的互动。此外,微信公众账号要进行推广的话,一定要全面覆盖从市场调研到客服销售的所有工作。自己的微信账号,二维码的地方,账号推荐的地方等等,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展示推广的机会

“大数据”的多元化应用

随着互联网从“搜索引擎时代”向“大数据时代”迈进,传统营销传播在从“记录”向“预测”进化;品牌的营销沟通方式的改变使“人”与“服务”间建起了全新的链接;营销模式也从“展现”页面聚焦在了“服务”方式。如果不能顺应这些变化,你或许连消费者的影子都找不到。众所周知,大数据应用是对特定的大数据集合,集成应用大数据技术,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行为。大数据最大的营销价值在于它能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为企业的营销行为创造更多元化的方向引导和建议。大数据的变革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先行者们总是保持领先地位,在新的市场需求下,企业需要更加智能化的操作,完美的技术将是保证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大数据则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于不同领域、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甚至同一领域不同企业的相同业务来说,由于其业务需求、数据集合和分析挖掘目标存在差异,所运用的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信息系统也可能有着相当大的不同。惟有坚持“对象、技术、应用”三位一体同步发展,才能充分实现大数据的价值。但当下真正掌握大数据并能将大数据应用于支持数字营销的平台并不多。业内专家表示,如何掌握网民行为入口的大数据,寻找与消费者的共鸣点,挖掘和洞察消费者行为,是企业做数字营销和线上线下整合关注的热点。

信息碎片整合 篇3

去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曾指出,“有的地方住房供应种类多达20种以上,这样住房制度还不‘碎片化’吗”?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统一、规范、成熟、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确实,碎片化是制约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现实问题。本期, 笔者结合学习体会,谈谈房地产业在深化改革中应整合碎片的主题,以期抛砖引玉。

首先,应整合住房制度的碎片化。自实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逐渐取消福利分房,将市场机制引入了住房领域。原有的公有住房大部分由使用人购买, 成为自有产权房。20多年来,住房制度改革取得很大成果,但也应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碎片化倾向。如住房供应中,福利房、准福利房、商品房同时运行,房改房、经适房、合作建房、商品房、公务员房、集资房等概念混杂,有的地区供应种类多达20余种,使得政策没有针对性,管理出现混乱,群众不满意。如在房屋管理制度上,未出售的公有住房租金及管理体制没有随着改革进行变化,导致一些城市的公房管理出现“租不养房, 租不养人”的局面,给今后的深化改革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近期国家将公租房、廉租房并轨,这是国家整合住房制度碎片的一个重要举措。

其次,应整合住房建设过程中的碎片化。住房建设涉及投资方、施工方、材料供应方和多个管理部门, 链条长,环节多,哪一环都不能出问题。目前,在住房建设中有一整套规范的运作机制和监管机制,为住房建设作有力保障。但在某些环节还是有碎片化的倾向。如一个工程的开工和竣工,均有监管和约束机制,但在建设中期监管机制相对薄弱,多个管理部门之间对话少,监管内容相对琐碎独立,容易形成监管盲区。整合建设环节的碎片化,要逐渐整合政府部门之间的审批监管职能,同时应引进公众参与机制。

最后,应整合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碎片。房地产调控是政府部门一项严峻的工作,也是公众十分关注的工作。近年来,每年国家都有政策出台,对调控房地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称《决定》)要求,新的调控政策将有更多创新。期望调控政策在以往的经验和政策上,进一步整合,去掉碎片,从强化住房消费品属性、保护群众的居住权和适度遏制住房投资品属性、促进住房市场平稳运行上,出台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

网络碎片化信息:增进学识的资源 篇4

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碎片化信息?

首先,要审查信息的准确性,以免被虚假或片面的信息误导。网上碎片化信息有不少是虚假的,或者是片面的。如果要运用这些信息,可通过三个途径加以审查:追根究底;多方比对;查找漏洞。如有网友发过这样一则短文:深夜看到新闻,阿根廷民族报9日报道,称中国工商银行宣布,将无偿捐助阿根廷每名新生儿1000比索(相当于1200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作为礼物。这则信息明显不符合常理,通过其他途径,查找到了不同的报道内容:阿根廷标准银行在过户流程结束后于周一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阿根廷分行。作为在阿的新生战略,工行宣布,将授予今日阿根廷全国出生的新生儿1000比索的定期存款作为礼物。网友漏掉了“今日”二字,以致合理的商业行为变得不合情理。

其次,要把系统知识与网络碎片化信息结合起来。系统知识和碎片化信息是做学问的两个翅膀,各有利弊,又可以相得益彰。有了系统知识,再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状况,拟订自己需要的知识框架,根据这个框架去选取、吸纳、整理碎片化信息,有利于这些信息的储存、理解、鉴别和运用。而系统知识归根到底都来自于碎片化的信息,依靠网络,人们通过微博、微信和知乎等平台可接收到以前根本想象不到的广博信息、新颖信息,这为我们构建系统知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我们理解、审查、评判他人已经完成的知识体系(书籍、文章等)提供了支撑。读西方近代大思想家的传记,发现对他们的思想影响比较大的是沙龙、游历、阅读,沙龙类似于网上的QQ群、微信群,游历类似于网上的随意浏览,获得的都是碎片化信息。

有人认为,碎片化信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往往不够严谨,全面。还有人还认为,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让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如果真是这样,书籍也是不能看的,因为书籍的写作者如果不是抄袭他人的著述的话,他肯定是在整理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之后写成书的,即他必须先接收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期限当然也会比较长,如果作者因此变得思维狭隘,还能写出什么好书?思维的偏狭或全面与是否进行思维锻炼有关,与读书或接受碎片化信息没有必然联系,长期读书的人与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人都有可能思维偏狭,也有可能不偏狭,笔者的个人感受是,有了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后,偏狭减少了。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哲学与历史学院)

信息碎片整合 篇5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其中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人口发展战略重点关注的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一定时间(一般为一年)活产男女婴之比,以活产女婴为100活产男婴多少表示,正常值在103-107之间[1]。中国2004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历史最高值121.2。从“十一五”后半期(2008年)开始,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首次出现了较为连贯的下降现象[2]。2008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2010-201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18.06、117.78、117.70、117.6、115.88、113.51。在全国各省市中,江西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从1953年至1990年,江西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缓慢增长态势,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生人口性别比呈快速增长势头。在2000年第五次年代起开始持续升高,偏离正常值范围。198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4,1982、1990和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8.47、111.92、全国人口普查中,江西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位居全国第一,达到了138.0。2014年江西出生人口性别比降到了117.48,但仍高居全国第6位,全省100个县(市、区)只有1个县出生性别比处于正常值范围。此外,江西省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失衡状况比城镇更严重,随孩次的增加而出生性别比也随之升高,江西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人口结构治理的重点。

二、江西省人口政策碎片化支持的表现

(一)碎片化的生育政策

人口问题的产生导致人口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狭义人口政策的主导或核心是生育政策,指国家直接调节和直接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法令和措施的总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和生育政策的推行紧密相关。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期间,我国的生育政策采取的是分类指导的原则,城市一般实行较为严格的“一孩”政策,农村地区实行“一孩半”政策或“二孩”政策,部分少数民族实行“二孩”或“多孩”政策,但这样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家庭多生育,再加上传统的重男轻女和传宗接代思想导致的男性偏好、非法检测胎儿性别和偷生,例如江西有的农村家庭已有一个儿子,女方怀二胎后躲到城里亲戚家居住,并在县城生育,孩子出生后再交纳一定罚款,使得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不断上升。与农村相比,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落实地更彻底些。由限制生育二孩到“单独”二孩,再转为“全面二孩”,体现了我国在计划生育领域内做出的巨大政策调整。主要目的是想解决人口红利的减少和人口逐渐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但全国各省市具体的生育政策有100多条,这些政策多根据区域、城乡、民族、户籍等差异而制定,有的省区之间的生育政策和法规还存在着冲突。因此碎片化的政策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解决显得力不从心。

(二)碎片化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指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补贴、减免等政策,借助利益杠杆的作用,使人们转变原有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期望,自觉遵守现行的生育政策。目前,江西省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还处于不断完善时期,已形成了“奖励、优惠、保障、优先”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但该政策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利益导向政策结构呈现碎片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人口计生委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政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但政策间存在混乱冲突的现象,也没有明确的处理规则。第二,政策宣传与落实不到位。根据《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针对只生育了一个子女并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从领证之日起到独生子女14周岁止,按月发放一定奖励金;另外,针对农村只生育了一个孩子或两个女儿的家庭,可享受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但政策执行在乡镇地区明显滞后,在下达和执行过程中还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现象,很多乡镇计生部门工作人员都不清楚条文规定,多数农村家庭也不知道该政策。例如,赣州市于都县吴某,农民,一直在外务工,对家乡的独生子女优惠奖励政策并不了解,曾咨询过县计生办,计生办告知其要年满60岁后才有补贴,其女儿已经16岁了,未领取过任何奖励;江西省弋阳县朱坑镇的童某,个体工商户,育有一女,在孩子读高一的时候才知道可以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也从未听说过孩子在14周岁前可以领取奖励金。第三,利益导向政策在农村和城镇家庭中存在差异。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多,对城镇计划生育家庭的优惠政策少[3],另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还缺乏监督与评价,易产生兑现难的问题。

(三)碎片化的计生家庭福利政策

家庭政策是人口政策、经济政策、福利政策、教育政策等政策的某些方面的集合。家庭政策主要涵盖生育、教育、住房、养老、教育、医疗卫生六大方面,家庭福利是家庭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家庭规模发生转变,家庭内部互助能力减弱,计划生育家庭的福利需求增加。各级政府积极采取了节育手术保险、节育奖励、计划生育奖励金、生育保险、生殖健康检查、子女保健、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多方位的福利政策,但从整体上看,基于家庭视角的家庭福利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福利政策的制定缺乏对家庭层面的通盘考虑,家庭的微观利益与国家的宏观利益还未统筹兼顾,国家、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的职责与分工仍不明确,甚至存在部分政策不利于提高家庭福利或促进家庭发展的情况,计生家庭福利政策呈现出碎片化格局。另外,普惠性政策也呈现出与计划生育政策不协调的情况,普惠政策大部分以家庭人口数量为落实依据,人口规模大的家庭收益大,独生子女家庭在某些方面的收益则比多子女家庭的收益要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四)碎片化的独生子女政策风险防御机制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转变,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生育率稳定在低水平,但独生子女政策同时也给独生子女家庭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规模变小、家庭生命周期相对简单化、家庭关系中心化。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其脆弱的家庭结构,使其在本质上成为了风险家庭[4]。独生子女家庭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会遇到不同的风险,包括子女成长风险、家庭空巢风险和父母养老风险。独生子女成长风险是指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这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完整和幸福。家庭空巢风险是指子女离开家庭后父母精神空虚,情感寄托消失,缺少生活依靠。风笑天曾在2007年对中国12个城市1245名在职青年的调查发现,随着独生子女的成长,当其离开出生家庭进行求学或工作时,极易使得父母形成空巢家庭[5]。父母养老风险是指子女的唯一性导致父母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可能性。国家对独生子女家庭实行了奖励帮扶政策,同时也在不断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但各项扶助政策的落实还存在疏漏,或是因为执行人员素质缺陷、政策执行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的政策回避和落空。另外针对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健全的风险防御机制。在家庭养老方面,也只是经济补偿和政策倾斜,独生子女家庭在面临失独、空巢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心理关爱并没有详细的政策规定。

三、江西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整体性治理路径

(一)完善配套政策,通过整体性治理降低江西出生人口性别比

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即“全面二孩”政策[6]。2016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由限制生育二孩到“单独”二孩,再转为“全面二孩”,体现了我国在计划生育领域内做出的巨大政策调整。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江西省在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下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时也要从整体考虑,整合各类资源,通过整体性治理实现政策目标。例如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切实做好宣传教育、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家庭帮扶、权益维护和流动人口服务等各项工作。对部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市、县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指导、重点监测,并及时评估。

(二)从家庭整体视角出发,实现民生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特惠政策相衔接

国家在制定各项惠民政策时要优先考虑计划生育家庭,并以家庭整体为对象,从家庭的视角不断完善福利体系,实现民生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特惠政策相衔接。首先,要建立健全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决策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时,要事先征求人口计生部门的意见,防止政出多门、职责交叉、条块分割的现象,要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政策实施的配合机制。其次,要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直接财政投入,提高奖励扶助金。并帮助计划生育家庭“造血”,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的发展能力,减少有抚幼或养老责任的夫妇就业的不利因素,增加家庭收入。最后,政府可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向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例如“居家养老服务”和“入住养老服务”。

(三)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江西省在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方面缺乏宣传与落实,导致很多计划生育家庭不了解现行的政策规定。因此,江西省各级政府和计生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要夯实基层基础工作,落实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加快完成县乡卫生计生资源整合,兑现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并且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标准动态调整扶助标准,加快实现城乡扶助标准的统一。在奖励的同时要对政策外生育加大处罚力度,坚决把处罚政策执行到位。其次,江西省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健全政策协调机制,明确政策执行中各相关部门的职责,防止相互推诿的现象。最后,尤其要加强对乡镇一级的计划生育工作的监督和评估,使资金真正发放到老百姓手中,使计划生育家庭能真正从政策中受益,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作用。

(四)实现各项政策的有效衔接,健全独生子女家庭风险防御机制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各级政府要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各项政策的有机衔接,健全独生子女家庭风险防御机制。首先,要健全养老、医疗、教育保障体系,新农保、新农合及生育奖励政策间实现有效的衔接,增强政策的保障效果。提高养老保障标准,建立医疗和照料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模式,增强家庭在发生健康风险时的应对能力。其次,建立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基金,建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个人账户+统筹账户+生育福利补贴账户”模式。最后,要为独生子女家庭提供精神援助,降低精神空巢风险,构建多元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体系。降低家庭风险,不仅仅是细枝末节的更改法律条文,而是要从经济上、精神上和养老三方面通盘考虑,为老年人提供精神上的关爱。例如开展全方位的社区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积极吸纳志愿者的加入,让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定期为独生子女家庭开展服务,使他们感受到精神上的关怀。

摘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一直是人口发展战略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江西省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出台的人口政策呈碎片化倾向,进而提出政府应该出台整合性支持的人口政策思路。

关键词: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治理范式,政策整合

参考文献

[1]李树茁.性别歧视与人口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翟振武,陈佳鞠,李龙.中国出生人口的新变化与趋势[J].人口研究,2015,(3).

[3]蓝希梅.江西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4]赵艳霞.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风险及规避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5]风笑天.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J].社会科学,2009,(1).

信息碎片整合 篇6

我将这次报告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对外国教育史研究“碎片化”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的探讨;二是从斯宾格勒到麦克尼尔, 谈谈对全球史观的一些认识;三是对外国教育史研究进行“碎片整合”的可能的尝试做一个探讨。

首先对于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碎片化”, 我的一个基本的界定与解释就是: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关注具体的教育历史事实 (如教育改革运动、教育历史事件、教育法案的颁布与实施、民族国家教育政策与教育体制等) 与教育人物 (如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政治界的教育事功以及哲学家、宗教领袖的教育立场) , 而未能潜入人类教育历史潮流的浪底, 探索教育历史发展的那些摆脱具体历史时空因素限制的稳定的发展因素与普遍的发展规律。

涉及其理论基础的话, 主要有全球化理论、后现代理论, 以及微观史学、系列史。关于全球史观, 有很多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研究与探索。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文化形态史观”, 将“文化”确定为历史研究单位, 将西方文化视为与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古典 (古希腊罗马文化) 、阿拉伯、墨西哥文化等享有同等地位的八大文化系统之一, 并主张以“文化形态学”的方法, 考察和探究“把一种文化的各个部门的表现形式内在地联系起来的形态关系”。年鉴学派的费弗尔和布洛赫提倡综合性的全面史学, 主张历史学家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关注个别的历史人物, 而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历史中的“相似性、重复性和同一性”。布罗代尔把个人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理解为历史长河中表层的动荡的水, 是历史长河“表面的动荡, 历史的潮流负在背上的泡沫尖”, 不值得轻信, 欲真正地理解历史, 历史学家必须一头扎进历史长河的深处, 从浪底寻找历史的奥秘。另外包括汤因比、巴勒克拉夫、威廉·麦克尼尔等在对人类历史整体性的尊重, 对人类历史普遍的、稳定的、全局的探索方面, 也存在一致性。

信息碎片整合 篇7

微博的传播形式与传统媒体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 如多媒体化、受众群多样化、消息传递便捷化, 这些特征的同时存在, 必然会导致微博的传播内容缺乏整体性, 具体表现为消息庞杂, 且内容大多不完整。用户通过微博获取资讯时, 极有可能对事件的认知停留在肤浅的、零散的程度, 不利于公众全面了解某个事件或问题。本论文旨在精确分析网络消息碎片化特征并阐释这一特点对于受众的信息认知所带来的影响, 这一研究将弥补新闻理论研究领域的不足, 同时也是对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的进一步佐证。

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受众对于信息的认知是体现传播活动意义的关键所在, 分析受众对于信息的认知, 可以促进媒体从业者更好地调整消息传递的方式, 提高传播效率。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查阅法, 在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 然后运用文本分析法, 从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深层, 发现那些不能把握的深层意义。在调查阶段,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收集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数据, 并最后通过数据量化法, 对得到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 得出目标的数据。

本研究预计得到以下结论: (1) 由于微博中的消息多为140字以内, 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偏向于段阅读; (2) 由于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 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分散, 对多数信息的认知水平只停留于浅层面上; (3) 由于微博中的消息带有评论转发功能, 使得情绪随着信息而传播, 使微博中的信息认知比传统媒体中的信息认知更多了一部分情绪化的内容; (4) 因为传播内容碎片化或话语碎片化, 人们出现思维碎片化, 甚至思维能力弱化, 不善于深入思考。

二、微博碎片化特征的相关研究

碎片化一词的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我们可将碎片化理解为一种多元化, 碎片化在传播语境中是指整个社会碎片化或多元化的一个体现, 本文讲到的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

对碎片化的研究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21世纪, 我国以黄升民为代表的学者, 把碎片化引入传播学研究中, 广泛应用于传媒研究, 并将其概念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 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大量应用, 受众从过去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摇身一变, 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拥有继续向下传递信息的能力, 在格式格言的信息中穿梭, 人们往往被自己感兴趣的消息所吸引, 并用自己选择的信息编织成“信息茧房”。因此, 庞大的信息量虽然满足了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但也直接导致了受众群体细分。正如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负责人约翰·拉文所说, 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

可以说, 今天的新媒体格局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体构建的信息传播中心化结构, 并建构起去中心化的平面网状消息传递结构, 从前的高度垄断的话语权始向大众回归, “人人皆记者”的时代悄然到来。这种新型的消息传播结构, 恰恰为信息碎片化提供了生存土壤。

三、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呈现对受众信息认知的影响研究

(一) 信息碎片化在微博客中的体现

在微博传播模式中, 所有的微博使用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 微博使用者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等终端, 将消息上传到网站, 与此同时, 大量粉丝与关注者会在第一时间看到这条消息, 还可能伴有转发或评论。除此之外, 微博对信息的字数进行了限制, 即每条微博信息不超过140个字, 信息内容也包罗万象, 且发布时间、地点均不受限制。

本文所探讨的信息碎片化, 特指当今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碎片化, 并将信息碎片化定义为数据或事件呈现出零散、分散的特点, 导致受众注意力的匮乏。其包括的主要因素: (1) 信息发布空间与时间不确定; (2) 信息收发渠道的开放性; (3) 内容样式和属性的不确定性及多样性; (4) 受众群体组成多变性; (5) 受众情感易逝性。

(二) 微博客与信息碎片化的关系

新型媒体受市场利益的驱动, 主动迎合受众心理, 满足受众需求。紧接着, 受众需求膨胀, 不满足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数量与类型, 与新媒体一拍即合。从而, 受众逐渐产生了媒介依赖, 信息传播碎片化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因此可以说, 碎片化既在微博中找到了生存空间, 又为微博碎片化带来了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竞争力, 二者相互依存, 互利共生。

(三) 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普通人阅答问卷的心理, 多数可以忍受填答问卷时间为30分钟、在问卷设19个问题。本研究借鉴认知过程中的六种成分, 即感觉接受器、感觉登记、长时记忆、模式识别过程、注意以及工作记忆, 来分层设计问卷问题, 并在问题中包含有过滤问题、验证问题、补充问题与调节问题。问卷的设计从微博信息碎片包含的三个维度出发, 即微博内容长度、微博信息内容属性归类、微博发出的时间, 同时充分考虑受众认知包含的三个维度, 即对信息记忆的时间、关注的时间、对信息的思考程度。

本研究通过电子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发放方式, 共发出问卷120份, 回收有效问卷114份, 发放对象为在校大学生, 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主要使用了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对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属性进行描述, 并统计他们对于微博的使用情况、微博信息接收与认知情况等。

1. 关于微博的使用情况

在调查所涉及到的样本中, 有29%的人几乎不使用微博, 也就是说, 有71%的人是微博用户, 在这些微博用户中, 有1/4的人是名副其实的微博控, 也就是每天刷微博五次以上。微博用户量如此巨大, 说明本研究有立足之处且有实践意义。

在使用微博阅读文字量时, 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略读”或者“全部忽略”, 这一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微博信息认知程度上的细碎化。

2. 相关分析

两个连续变量的线性关系, 可以用相关系数来描述, 并将相关程度划分为无相关、弱相关、中度相关、强相关、和极强相关, 系数为正数时表示正相关, 当系数为负数时表示为负相关。

根据既有研究对数据等级的划分, 并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使用微博的频率与希望听到多方面声音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同理得到, 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到微博上与自己立场不同的观点的做法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四) 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数据整理分析, 研究假设成立, 并得出以下结论:

(1) 60%的被调查者认为从微博上接收信息与通过传统媒体接受信息相比较而言会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 且60%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 自己所能集中注意力阅读的字数范围在50~300字之间, 偏向于短阅读。 (2) 由于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 使得人们注意力分散, 对多数信息的认知水平只停留于浅层面上。 (3) 由于微博中消息带着评论的转发功能, 使得情绪随着信息传播, 微博中的信息认知比传统媒体中的信息认知更多了一部分情绪化的内容。 (4) 人们出现思维碎片化, 甚至思维能力弱化, 不善于深入思考。

四、结语

事实上, 微博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其自身并没有特定的指向, 微博规则对字数的限制以及复杂的消息来源, 导致了信息碎片化特点的呈现, 而碎片化的另一方面因素则是来自于媒介后面的人。信息碎片化在微博中不可避免, 也是媒介发展的必然, 各大门户网站都已对微博实行“后台实名制”管理, 这必然能促进人们更加合理地运用微博这一开放平台, 并极大程度地降低信息碎片对用户的干扰, 营造更好的微博环境。

参考文献

[1]魏薇.大学生媒介素养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建构[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王建丽.网络新闻接受心理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3, (6) .

[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徐冉.“碎”眼看“聚”——以微博为例看碎片化背景下的群体重聚[J].新闻世界, 2011, (8) .

[5]方建移, 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6]黄升民, 杨雪睿.碎片化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新媒体发展[J].市场观察, 2005, (5) .

[7]CNNIC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3-07-17.

[8]张芳圆.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1, (4) .

[9]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10]金轶伦, 孙香美.媒体碎片化时代的媒介接触点管理[J].新营销, 2011, (2) .

信息碎片化时代下的新闻源探析 篇8

思考片刻后, 会发现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微时代”。“微”的含义从模糊到清晰, 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 而是“微言大义”。我们生活的时代有着“信息碎片化”的特点, 那么“新闻源”也就成为了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了。

一、新闻源的界定

在现今, 信息的碎片化现象愈加严重, 各大网站、所搜引擎的不断相互竞争、倾轧, 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在成几何倍数快速传递的同时, 也导致了不完整信息的不断涌现, 给新闻素材挖掘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尤其是由于新闻素材采集工作的特殊性, 致使新闻源的获取渠道非常不稳定, 很难以一种或几种恒定的采集渠道完成新闻素材收集工作, 因此, 如何在新时代掌握碎片信息的收集技巧, 是新闻素材采集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闻源, “符合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种子新闻站的标准, 站内信息第一时间被搜索引擎优先收录, 且被网络媒体转载成为网络海量新闻的源头媒体;根据《互联网新闻开放协议》, 抓取某些网站新闻或资讯内容, 从而将其作为内容来源的一种机制”。

微时代, 给互联网的传统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给新闻源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不可超过一定字数的微信, 给一些不太喜欢长篇文字的人们发挥的空间。

新闻媒体竞争十分激烈, 最终内容的“亮点”和“卖点”, 赋予了新闻的生命力;新闻的内容需要对素材进行整理加工, 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素材的丰富性决定了新闻内容的生动性, 因此, 从大量繁复、庞杂的碎片信息中理清脉络, 梳理好碎片信息的重组、整合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追溯新闻源的特点

“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 即记者要腿勤、脚快, 要奔波, 这样才能获取鲜的材料, 关键还是要有‘新闻源’, 有的放矢地跑起来”, 这是在新闻界广为流传的。如果善于发现, 新闻稿件是写不完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采访时常是去老乡家住, 十天半月甚至更长, 和群众都熟悉了, 边吃饭边采访, 这样采访的资料是真实可靠的, 这种资料更加切合群众的生活, 更加具有鲜活性和真实性。

目前, 大众和传统媒体不断争夺媒介资源。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逐渐下降, 利益表达多元化与碎片化的特点显现;新兴媒介逐渐活跃起来。生活节奏的改变,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越“快”越好, “十天半月”的采访是不现实的, 但“只有深入社会, 才能获得有价值的鲜活的新闻”, 这个道理是没有改变的。

微信于2010年诞生后, 微信爱好者们发布的内容备受关注, 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主力军。微信的强势由社会环境所决定, 但微信的传播特点也是其强势兴起的重要原因。

三、信息碎片时代如何获取新闻源

信息碎片化时代下, 传播主体平民化、速度即时化、内容碎片化、渠道多元化逐渐成为媒体的主要特点。新闻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必须注重新闻的来源,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及工作经验的总结, 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进行努力:

(一) 从微博、微信中探寻消息

谷歌中国负责人李开复, 于2009年9月4日, 通过新浪微博和新浪博客发布了“离职申明”, 并且利用新浪微博澄清外界传言。期间他的微博被大量转发且评论, 成为媒体报道的关键来源。这钟现象就意味着记者除了可以关注普通网民之外, 也能够关注名人, 甚至关注其他媒体, 看看大家在说些什么, 从他们不断更新的朋友圈。

新闻发言人——张立晖, 于2009年10月9日, 宣布“备受关注的主编胡舒立递交辞职报告并获批准, 接受担任中山大学传播及设计学院院长”的消息, 这条消息被迅速转发, 被各大媒体引用“以上事件证明”。

微信、微博已然成为了新闻源, 此新闻源作为一个社会化网络, 即用户的内容, 搭建为一个社会化媒体平台。信息碎片时代的新闻, 在社会化网络中被广泛传播之外, 在凤凰卫视、香港有线电视等传统媒体上也被广泛传播。

(二) 从实时搜索里面寻找新闻源

信息碎片时代, 激发了我们都可从新闻事件的围观者转变为了报道者、记录者甚至传播者的想法。活跃的人们主动参与进新闻的报道。手机和微信的绑定, 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被打破。

“人人皆记者”的时代到来, 信息的丰富性, 通过实时搜索保证不会过剩, 并成为过滤信息流的办法。使微博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源, 生活中每个角落所发生的新闻, 都可以被发现。

(三) 从热门话题中找新闻线索

印度孟买的恐怖袭击、四川的汶川地震等等, 第一时间的热门新闻、第一信源、第一手材料都来自于微博, 使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进一步。身边朋友们感兴趣、常引发讨论的内容, 很可能成为最受关注的新闻或者重大突发性事件。

(四) 从热门转发中发现新闻

五个小时之内, 微信被转发18372次, 成为热点的现象越来越多。今日热门转发成为不少传统媒体都在报道中参考的信息。

碎片化时代的新闻, 不是让我们顾此失彼, 将我们的视野也碎片, 而是将细小的片段的新闻源汇集, 可以合成一幅细致、夺人眼球的新闻。

信息碎片整合 篇9

一、新媒介传播技术下“碎片化”对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影响

“碎片化”来源英文的“fragmentation”, 字典释义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近年来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中尤为常见, 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教授在对“碎片化”一词进行释义的时候就提到, 碎片化现象在社会学角度“主要表现为在社会阶层分化的同时, 各个分化的阶层内部又不断分化成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的群体。”[1]具体到传播学领域, 中国传媒大学喻国明教授指出由于传统媒介市场份额的收缩以及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 “碎片化”表现出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不断降低”, 而新媒介“传播通路的激增, 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多元”, 这两方面则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临的社会语境”[2]。而在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力传播形成的社会语境中, 有研究者就认为“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获取的信息, 并且形成分众传播的格局有利于人们更加准确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但是, 也无可避免地导致了信息泛滥。”[3]因此, 在政府、媒体与社会公众相互进行危机沟通, 政府进行危机信息管理的过程中, “碎片化”趋势对其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一) 新媒介技术加剧社会信息文本的碎片化

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扩大了信息传播通道的种类, 也带来了海量信息的零散化堆积。例如, 微博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末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出现, 随即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微博消息发布以“微”为特点, 以“140字内”的文本限制为标志, 由此号称“书写自由”。这一传播媒介鼓励只言片语, 欢迎信息的随时随地更新, 导致信息的传播内容越来越缺乏逻辑整体性;条数突增——在微博客上, 只要用户愿意, 每分钟内都可以进行信息的发布——新的信息越来越多, 但大多都是不完整的, 可以说, 这些信息渐渐沦为碎片,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肤浅化和感官化。在微博上有官方的言论, 但更多的是草根式文化的喧嚣, 大部分公众对微博信息的把握是零散而片段式的感受。这样并不利于公众认识和把握公共危机事件的全貌。

危机事件从发现端倪到最终呈现是有时间差的, 其信息的传播亦如此。然而社会信息以碎片的姿态遍布大千世界, 特别在新媒介信息传播生态环境下, 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会被其他层出不穷的信息冲散。信息文本碎片化的明显表现就是公众的注意力被消耗, 这与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 (He rbe rt A.Sim on) 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吻合。这一后果将导致政府在对危机事件进行信息管理并建立“危机管理的信息响应机制”时遭遇困境。“碎片化”同样给政府危机管理各个阶段 (危机潜伏期、危机爆发期以及危机恢复期) 带来了从零散信息碎片找出相互关联的信息并有效管理的难度。因此, 政府也难以向社会公众正确而及时地公开危机信息以呈现公共危机事件的全貌, 无法顺利实现公众知情权。

(二) 信息“碎片化”和公众行为“碎片化”阻碍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的进程

首先, 社会信息“碎片化”降低政府危机信息收集的效率。由于社会海量信息呈现不稳定、多重化以及分散化的特性, 政府危机管理在信息收集与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可能是有用的讯息, 也可能是一些无意义的话语片段, 亦可能是一些破坏社会稳定的谣言或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文本垃圾等等, 因此, 在碎片化信息传播环境下, 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首要前提是强调通过信息工作者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才能清晰而又逻辑地呈现于媒体及公众面前。

其次, 公众行为“碎片化”滋生并扩散流言, 弱化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的有效性。早在21世纪初, 就有学者指出“新技术的出现就像是一场地震, 它们这些地震式的运动又引起信息社会的碎片化, 受众在传统与新潮中不断分化, 每一次分化都是零散化和碎片化的过程。”[4]由于受众的分化, 加上互联网新技术的普及, 公众关注的社会话题以及关注的方式走向多样化。比如说, 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公众开始接触并使用新型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他们每天通过手机或者电脑来获取信息, 从微博、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等SNS (社会网络服务) 平台接收最新信息, 并直接转发或者重构传播信息。他们不一定依靠传统的意见领袖 (opinion leader) , 比如媒体、学者、官员等来关注公众话题;他们往往通过社交网络中的朋友圈子相互收集交流信息。互联网的隐匿性会导致公众话语不负责任, 激发情绪, 因此这些话语信息往往带有情绪化的“虚假”, “事实加工”的信息会使得危机事件中流言四窜, 管理不善流言则成谣言, 会对危机信息公开和危机事件本身带来处理障碍。又比如, 手机浏览器用户正日益增多, 这说明不同的人可以通过他们认为便利的方式接触新媒介。新媒介最明显的特点是即时传播技术的无障碍, 能真正地实现事件“发生”与“报道”的同步进行, 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危机事件发生前后, 任何利用新媒介的人都可以进行信息的发布, 不管信息真实与否, 危机事件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便会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 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种情况下政府容易陷于被动, 危机信息公开与危机事件应对的难度也将大大增加。

二、“去碎片化”是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的有效方式

政府危机管理在危机事件应对中具有预测风险以积极防备、准确决策以解决危机、告知公众以稳定社会、消除公众心理压力和恢复公众信心的重要意义, 其中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的程度直接影响政府危机管理的效果。但目前政府身处的新媒介传播生态环境下, “碎片化”的社会语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信息来源不够清晰, 信息沟通不够畅顺, 信息内容真伪难辨, 信息传播渠道狭窄和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将减弱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性。由于新媒介的正面作用体现在它促使政府改变危机管理方式, 更新危机沟通观念, 强化危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其负面影响则容易使政府遭遇危机信息管理的公开困境, 不利于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以最热门的微博为例, 它具有受众的群聚性、平台的开放性、交流的互动性、传播的及时性、书写的自由性等诸多特点。这些传播特性在加强公众信息传播意识, 缓解公众情绪的同时, 也逐渐减弱政府作为信息管理者对信息资源的管控能力。因此, “去碎片化”应该是建立在把握新媒介技术的负面影响并正确理解其正面作用的基础上的。

(一) “去碎片化”要把握信息公开的主动性与及时性

对危机信息的“去碎片化”, 关键之一是政府必须把握信息公开的主动权, 对真伪信息进行筛选过滤, 通过及时地发布信息来稳定社会。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 政府应当不局限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 还有必要学会应用新的传播互动工具如微博, 充分发挥个人化传播手段, 主动将信息经由网络传递到社会最大范围。这样做有助于建立一个稳定而有效的公共治理体系, 并可加强政府公信力。比如, 在2010年2月21日的“山西地震”谣言事件中, 有网友呼吁山西地震局开设微博, 第一时间发布地震消息, 这样将有利于更好地辟谣。这是由于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为平台发布信息, 两者的紧密结合必然加速突发危机事件传播的速度。呼吁权威与公信部门微博客的出现表明了这些新型的传播媒介在政府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管理中可以产生正能量。另外, 作为对新的传播互动工具的探索, 2009年11月21日的昆明螺狮湾商户聚集事件中, 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 第一时间对事件做出简要说明, 及时平息了风波, 占据信息发布的制高点, 信息公开走在流言前面。“政府微博”尝试对信息进行“去碎片化”, 避免信息的鱼龙混杂, 强调信息提供方的可信度。

(二) “去碎片化”要树立政府权威, 信息的覆盖全面而准确

政府在进行危机信息传播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 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到来让更多的公众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介入公共决策过程, 影响舆论。因此, 政府必须放低姿态, 积极进入公众话语空间进行平等的信息沟通, 并树立权威和公信。但公众传播消息本身并不过多具有的“权威”性, 容易出现消息传言或流言。如果政府不进入这些领域或者不能在这些话语空间中确立权威, 那么政府则很难得到真实的舆情反馈和有效信息。可喜的是, 在新媒介传播生态中, 政府已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比如, 2010年初“人民微博”的出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开通微博, 还有连续两年“两会”期间代表们纷纷在微博上与公众沟通, 都说明了政府在学习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 与公众平等地进行信息交流。

随着现在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 人人都可以随时发布信息, 新媒介信息传播生态环境中容易导致“小道消息”、“内部消息”的泛滥横生。公众在辨别消息的真伪的过程中, 权威信任与主流媒体还是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 无论是“政府微博”的尝试还是其他新媒介的使用, 全面而准确的信息整合都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政府在不同阶段的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中所必须把握的原则之一。

三、新媒介环境下政府危机信息公开“去碎片化”的对策

2008年5月1日, 我国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其中第十五条提到:“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5]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义务, 也是公民应当享受的权利。在新旧媒介交融的社会环境下, 各种声音冗杂, 但政府的声音无可非议是最具权威性的, 特别是在危机事件处理的过程中, 政府的权威信息能有效控制危机事件的继续恶化, 维持社会稳定。因此, 政府不得不关注新技术在危机管理的各个阶段对信息公开的影响, 使其权威与公信的影响力作用到更大范围。

首先, 深化利用新媒介技术提高政府与社会公众间的信息交换能力。目前, 微博这一新型传播媒介开辟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新平台, 扩大公众表达意见的通道, 同时也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环境。对于政府来说, 利用微博有利于政府政策的公开、透明, 更增加了一条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通路。政府可以在风险潜伏期和危机爆发时通过微博及时提供信息, 并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换, 使危机信息的整合更加准确全面。

2007年11月1日, 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以下简称《应对法》) 。其第三章“监测预警”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6], 无一不强调危机各阶段信息收集与管理。危机信息的收集必须从预警阶段开始做起, 在《应对法》实施后这项工作更是一种常态政务管理行为。目前, 政府开设微博已蔚然成风。尽管微博带来信息的零散化使收集信息难度有所增加, 但政府依然要重视这一渠道丰富的信息含量, 加强危机管理意识尽可能地收集到相关信息, 这样才能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 做好危机发生时的信息公开与沟通, 这是妥善处理危机的重要工作之一。据《法制晚报》统计, 截至2010年7月, 已有59个政府部门在新浪注册政府微博。其中, 省级部门只有云南一家, 其粉丝达到2.5万人。公安微博占总数七成, 达到40个。其中广东一省便有30个公安部门统一开通了微博, 其内容主要是警情通报, 也有重大案件的直播。区县政府机构的微博也逐渐开展。[7]

其次, 加强利用网络新闻发布会与网络新闻发言人保持信息的即时透明传播。通常情况下, 任何危机的发生都会使公众产生种种猜测和怀疑。如果公众听不到社会主流传播媒介的声音, 而放任非主导传播媒介和传闻、谣言的传播, 这会造成公众的思想不安、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 危机的处理部门必须以主流传播媒介的姿态出现取得公众的信任。这就要求政府必须采取真诚坦率的态度, 采取公开、迅速、统一的信息发布方式。政府部门及时发布准确信息, 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 将会有利于危机事件向好的方面转化。

网络日益成为公众获知信息的重要渠道,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 及利用网络举行新闻发布会, 符合《条例》第十五条所提倡的“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其一, 网络新闻发布会组织过程相对简单, 成本较低廉, 能够及时传递信息, 有助于危机事件中政府与公众的良性沟通。政府组织新闻发布会, 邀请各类媒体参加, 并及时进行网上直播, 同样可以实现传递政府危机信息以稳定民心的功能。政府还可以召开网络“交流型”的新闻发布会, 与公众直接互动, 解答公众提出的疑虑。政府通过网络透明的信息传播及时化解社会危机的恐慌心理, 这对克服危机和塑造政府形象有重要意义;其二, 在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中, 网络新闻发言人及时举行网络新闻发布会已成为政府媒体公关的第一步。网络新闻发言人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舆情的激增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是对网络的合理有效运用。网络新闻发言人必须时刻关注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反应, 要重视网络上的舆情收集, 通过了解社会舆论, 为政府制定危机管理措施提供舆情支持。同时, 对于网上流传的危机谣言和小道消息, 网络新闻发言人也要及时澄清, 以免让谣言误导大众。

四、小结

在新媒介技术的带动下, 信息社会的“碎片化”已经成为一个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个趋势中, 政府危机信息公开要做好“去碎片化”的意识准备, 化劣势为优势, 通过利用新媒介技术来组织信息、管理信息, 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 更好地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传播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品牌传播和大众传媒新趋势[J].现代传播, 2005 (6) :6.[1]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品牌传播和大众传媒新趋势[J].现代传播, 2005 (6) :6.

[2]严大力.李勇谨.信息时代传媒的“碎片化”趋势及媒体新生态的应对之道[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9) :27.[2]严大力.李勇谨.信息时代传媒的“碎片化”趋势及媒体新生态的应对之道[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9) :27.

[3]刘泓君.从Twitter看网络传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东南传播, 2010 (2) :53.[3]刘泓君.从Twitter看网络传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东南传播, 2010 (2) :53.

[4]易钟林.新媒介技术过程中的信息碎片化.传媒观察[J].2004 (9) :43.[4]易钟林.新媒介技术过程中的信息碎片化.传媒观察[J].2004 (9) :4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EB/OL]. (2007-4-05) [2011-04-15].http://www.saac.gov.cn/govopen/pages/staticpage/govopenfagui.jsp.[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EB/OL]. (2007-4-05) [2011-04-15].http://www.saac.gov.cn/govopen/pages/staticpage/govopenfagui.jsp.

[6]人民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 (2007-8-31) [2011-04-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6195721.html.[6]人民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 (2007-8-31) [2011-04-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6195721.html.

上一篇: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下一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