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环境

2024-05-19

碎片化环境(共11篇)

碎片化环境 篇1

截至2013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人次, 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5.8%, 成为使用人口最多的大众媒体之一, 由此也极大地突显出其广告传播价值。然而,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媒体不仅包含着即时通信、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购物以及社交网站等诸多应用服务, 而且具有明显的自由选择的特征, 也即是网民充分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内容需求情况, 自由地选择接触的网络内容, 甚至是不断地游荡在各个应用服务之间, 从而失去了传统媒体以频道或者是节目内容为主的对于观众的聚合效应, 表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的特征, 从而对新媒体广告传播活动提出了重大挑战。

一、网民的“碎片化”特征

通过广泛的资料搜集与分析可以看出, 网络空间中网民的“碎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空间分布的“碎片化”特征

网络犹如一个“世界”, 规模庞大的网民虽然共同存在于这一虚拟世界之中, 但却零散地分布在即时通信、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购物以及社交网站等数以百万计的站点之上, 并在各个站点之间进行频繁的流动, 比如2013年, 即时通信的网民使用率为86.2%, 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9.6%, 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为79.3%, 网络音乐的使用率为73.4%, 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为54.7%, 社交网站的使用率为45.0%等等。各项应用服务较高的使用率也即是意味着网民在网络空间中所使用的应用服务比较多、比较频繁等等, 由此彰显出其在网络空间分布上的“碎片化”特征。

2. 网络使用时间的“碎片化”特征

当前, 随着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3G网络的快速普及, 逐渐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上网的需要, 使人们在工作与学习之外的诸多“间隙”也转变为上网的时间, 或者是乘坐公交车的时间, 或者是吃饭的时间, 亦或是散步的时间等等, 都可以用来上网, 从而使其网络使用时间表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的特征。除此之外, 在具体使用网络媒体过程中, 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表现出“跳跃性”的特征, 在各个网页甚至是各个站点停留的时间比较短, 频繁地游荡在各个网页、各个站点之间, 由此也使其网络使用时间呈现出“零散性”、“碎片化”的特征, 从而加大了广告整合传播的难度。

3. 网民身份角色的“碎片化”特征

在传统媒介环境中, 各个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身份角色都是固定的, 不会因为使用广播、电视或者是报纸媒介的原因, 而变换了自己的身份角色。然而, 在网络环境下, 人们一方面可以同时使用几种应用服务, 比如可以同时进行在线聊天、网络购物以及聆听网络音乐等等;另一方面在部分匿名环境中, 也失去了伦理道德的约束, 从而使其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扮演着迥异的身份角色, 或者是一个善良的父亲, 或者是一个知心的朋友, 亦或者是一个嫉恶如仇的“愤青”等等, 从而使其身份角色表现出“碎片化”的特征。

4. 网民“碎片化”也潜在“聚合”特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网民“碎片化”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聚合”特征。首先, 在客观方面, 网络媒体把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中年、青年与少年群体集合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 由此表现出一定的“聚合”效应。其次, 在主观方面, 规模庞大的网民群体的“碎片化”是建立在对个人兴趣、个性需求的追逐与满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具有相似身份特征的网民也表现出相似的网络接触特征, 因此, 如果广告能够对目标消费者的身份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据此设计出针对性的广告作品并进行精确的广告投放活动, 则能够有效地实现对目标网民受众的聚合。这是网络广告能够对“碎片化”的网民实现聚合传播的理论基础。

二、网民“碎片化”环境中广告整合的现实条件

网民“碎片化”已成为我国网络媒体的现实特征和主要发展趋势, 对当前的网络广告营销活动提出了重要挑战, 然而, 广告活动在网民“碎片化”环境下并非完全处于劣势或者是并非完全被动的, 其在整合传播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条件。

首先, 网络大数据的出现为广告运营商深入分析“碎片化”受众的网络使用行为, 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广告创意与广告制作以及精确的广告投放活动, 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和技术支撑, 使其能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进行整合营销传播活动。其次, 我国网络广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既积累起丰富的网络广告运作经验, 具有丰富的网络广告技术手段;而且对于网民群体的媒介接触心理、信息消费特征以及其它方面个性特征都有着深刻的了解, 甚至建构起系统的数据库资源, 由此也为当前网民“碎片化”环境下的广告整合营销传播活动奠定了基础。第三, 我国网络广告运营商很早便开始尝试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活动, 不仅提出了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活动的解决方案, 即塑造完美的营销传播基础设施、建立新的互动营销平台引导口碑传播、面向搜索引擎进行友好度设计, 提高网站用户体验度、举办多种网络活动强化企业向心力和传播力、构建立体化的网络媒体推广、建立系统的网络销售渠道激活销力等等;而且还建构起F4话题营销模型、FEA模型、FEAVA模型、FM模型、FV模型、FA模型六个常用的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型。这也为网民“碎片化”环境下的广告整合营销传播活动奠定了基础。第四, 近年来, 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型的互联网络、手机、车载移动等媒介对于广告资源的激烈竞争, 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其创新媒介产品、媒介服务的意识, 并产生相关的具体行动;而且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为广告主提供最有效的广告服务活动, 由此获得广告主的亲睐。而在当前受众“碎片化”、媒介“碎片化”的产业环境下, 各个媒体之间或者是特定媒体内部的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强强联合, 为广告主提供整合营销传播活动, 实现对目标受众最大范围的覆盖, 并由此进行频繁诉求活动, 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网民“碎片化”环境下的广告整合营销传播活动的媒介基础。

三、网民“碎片化”环境中广告整合的策略

1. 基于网络整合传播的技术挖掘与实现

网络空间中的广告受众分析、创意设计、投放行为以及具体的效果评估都是建立在特定的软件系统或者是技术手段的基础之上而实现的, 比如能够为广告活动提供精确的受众资料的“大数据”需要功能强大的数据挖掘、整理与逻辑分析技术;能够根据受众的信息接受特征实施即时广告创意设计与广告作品投放活动则需要一定的广告创意与目标受众配合技术、广告即时投送技术等等。这都是网络广告能够对“碎片化”受众进行系统聚合的前提条件, 是广告公司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之一。

2. 基于网络整合传播的广告方法探索

正如上文所说, 规模庞大的网民虽然在空间分布、使用时间与身份角色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的特征, 但同时针对同一类广告受众也具有相似的信息接触特点、信息消费特征, 由此使其具有了能够被聚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广告公司则需要在深入挖掘目标受众共同特征的基础上, 创造出能够把他们聚合在一起的具体方法, 比如策划网络活动、整合不同的网络站点等等, 都能够实现在网民“碎片化”环境下的广告整合传播效果。

3. 基于网络整合传播的广告内容设计

广告内容也即是广告面向目标对象所传播的具体的内容信息, 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告创意方式与广告媒介策略;而且也直接决定着对于目标受众的吸引力, 甚至直接决定着目标受众的最终消费决策等等, 是广告活动需要重点处理的工作任务之一。与传统媒体目标受众所不同的是, 网民受众的使用时间与身份角色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 既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广告作品进行长时间接触, 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像线下一样进行常规的信息解读活动。据此, 网络广告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的定位, 尽量传递出能够为目标受众所共同接受并且又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内容;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广告创意上下足功夫, 避免网络受众出现抵触心理和误读行为等等。这同样是实现网民“碎片化”环境下广告整合传播效果的又一重要手段。

4. 基于网络整合传播的广告模式设计

广告模式也即是在进行广告传播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范式, 比如传统的USP理论、4P理论、4S理论以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等等, 是提高广告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网络空间呈现出迥异的媒介特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独特的传播环境, 尤其是“碎片化”的目标受众特征, 决定了广告公司必须以整合传播为目标, 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广告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广告作为市场营销的手段之一, 在传播目标、传播方式方面拥有诸多相似之处。基于此, 文章建议广告公司可以学习、借鉴F4话题营销模型、FEA模型、FEAVA模型、FM模型、FV模型、FA模型六个常用的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型, 根据广告的运作特征以及目标受众的“碎片化”特点, 对其加以变形, 从而形成能够满足网络广告实际特征的整合传播模式。这是广告公司在网民“碎片化”环境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总体来说,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 在为广告活动提供新的媒介手段和庞大的受众资源的同时, 也带来了“碎片化”的网民群体, 从而对广告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 使其必须积极寻求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营销传播方式。据此, 广告公司一方面应当深入分析网民“碎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则应当系统研究自身在“碎片化”网民环境下所具有的优势, 由此从传播技术、传播方法、传播内容与传播模式等诸多方面, 建构起一套适合网络环境的广告运作方式, 提高其信息传播效果。

摘要:网络媒体在为网民带来丰富的应用服务的同时, 也使网民零散地分布在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表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的特征。而广告活动要想顺利地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 则必须对“碎片化”的目标受众加以整合。基于此, 文章在系统总结网民群体“碎片化”特征的基础上, 从传播技术、传播方法、传播内容与传播模式等诸多方面, 提出了广告活动的整合策略, 由此为当前的网络广告营销活动提供必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网民,碎片化,广告活动,整合策略

参考文献

[1]林升梁, 《网络广告原理与实务》[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2]宋安, 《网络广告方法、流程和案例》[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版

[3]李雪萍, 《网络广告策划、设计与制作》[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年8月版

[4]孙丛慧, 《超级新动:吹起网络广告整合“新风”》[J], 《广告主市场观察》, 2010 (6)

[5]饶鉴, 《网络广告传播的设计整合》[J], 《湖北社会科学》, 2008 (6)

[6]徐红, 《中国广告媒体的整合发展》[J], 《当代传播》, 2013 (1)

碎片化环境 篇2

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我认为那些碎片化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便会有很多。把这几段时间拼凑在一起便会变成一段很长的时间,就例如上学时的下课……周末去补习班路上……等。

每天上学都会有下课时间,而下课时间就是所谓的碎片化时间。一天有八节课,每次下课时间为十分钟,把这些下课时间拼凑起来就有七十分钟,长达一个多小时。在这些时间里,我可以把校内作业全部完成,甚至有时还能做做回家作业。你可能在十分钟里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你在一个小时里最起码你可以完美的做好一件事,甚至可以做好几件事。

每周末我都会乘公交车去补习班上课,乘公交车就会有等车时间、坐车时间,而这些时间就是所谓的碎片化时间。每周末我都有三节课,每次的路程大概是二十分钟,来回的话就有四十分钟多,把这些乘车时间拼凑起来就有一百二十分钟多,也就是有两个多小时。我在这些时间里,我可以做掉至少四项作业,甚至更多。我相信我能,那你为什么不能呢?

我们可以把这些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不要浪费这些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还有一种碎片化时间叫做被碎片化的时间。这是什么?就是,有的时候不能在一段完整的时间做好事情是被什么所“打碎”的,让这段本是完整的时间被碎片化。

其实,这些时间是被什么碎片化呢?我认为是手机、平板等这些在我们互联网时代不可缺少的东西。但也是这些把我们时间所“打碎”。

我们基本上所有拥有这些电子产品的学生,都可能在完整的做作业的时间里,经受不住诱惑,拿起手机玩上一会儿。就比如说可能做着做着数学题,就拿起手机,刷一刷微信,聊一会儿天,这些情况经常会出现。在完整的`做作业的时间里,被手机等电子产品所“打碎”,让完整的时间被碎片化,让完整的时间变得不再完整。这时间就是被碎片化时间。

可是,我们能使它不被碎片化吗?我们又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不被碎片化呢?其实,坦白地说我不知道。现在,很多人说:“我可以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不能没有手机、网络。”是啊,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这些东西确实少不了。可是,这些也让我们的生活被碎片化。

阅读的碎片化和思维的碎片化 篇3

的确是这样,我们的阅读文化生活是这些快捷、短小、杂乱的内容,占了主要的部分。很多阅读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阅读已经变成了“碎片化阅读”,我们似乎已进入了思维、思想的碎片化的阅读时代。

说到底,“碎片化”阅读,使我们的阅读生命不复处于整体之中,阅读的实质和整体根本不复存在,而最终在这种微阅读中,我们的生命、同等的活力、生命的蓬勃兴旺被压缩在最小的单位中,生命只剩下可怜的零头……难怪有书评作者说,现在很多人有了微博就放弃了博客,有了博客就放弃了书籍,这是本末倒置的。

当下我们的阅读之所以变成了“碎片化”的,更多地源于我们精神本身的快餐化。的确,我们很少有空闲时间,生活并不完满;我们除了追求一些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目标外,不想去发掘自己的能力;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我们满意,即使精神生活也必须服务于我们这种短暂的快乐,因此,快速浏览代替了精读,作为读者我们不再与读物进行精神交流……

碎片化环境 篇4

关键词:碎片化,全媒体,新媒体,整合策略

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蓬勃发展, 广告媒体的格局正在加速调整, 传统媒介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然结束。媒介种类的不断增加, 媒体数量增长, 打破了受众原有的媒介接触习惯、方式、时间、空间, 受众“碎片化”日益明显。新的传播技术与传播环境导致广告运作策略发生革命性变化。受众碎片化, 注意力资源的竞争使广告媒体的压力与日俱增。研究新媒体时代特点, “碎片化”环境下广告受众特点对广告运作策略创新和广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受众“碎片化”的体现

(一) 受众“碎片化”概述

新媒体层出不穷, 媒介种类日益众多;“受众不断细分, 媒介数量与日俱增, 媒体充斥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时间间隙和空间碎片”。以往依靠某一个 (类) 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受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 大众传媒市场正在瓦解成一个一个“碎片”市场。媒介多样化适应了受众个性化、差异化。媒介市场的细分, 使得传播信息的渠道与平台也在激增。信息传播的区域化、分众化使得单一媒介的受众越来越少。每一细分受众市场都有其细分的媒介需求, 每一个 (类) 媒介都有其相对固定的受众市场。媒介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相互作用成为广告发展的新的趋势。

(二) “碎片化”环境下广告受众的特点概括

(1) 广告受众需求的个性化。“碎片化”环境下广告受众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在新环境下不复存在。大众媒介覆盖率优势作用越来越弱, 受众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媒介“权威”坍塌。每个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与生理需求, 依据共同的价值观念他们又被划分为不同的分众群体, 每个群体可能和另外的群体有不一样的心理需求或者产品的功能需求。

(2) 广告受众媒介接触的多样化。据《2013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显示, 中国城市居民的媒介接触正从单一走向复合化。信息传播的自由度和多样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传统媒体资源向多元化媒体分流, 使人们每天接触的媒介种类变得多样化。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 媒介接触渠道的不断增加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受众媒介接触的多样化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

(3) 广告受众媒介使用的交互性。媒介接触渠道的增加, 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渠道爆发式增长, 接纳信息方式更复杂,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或者媒介接触习惯来接受信息。“权威”传播者不复存在, 信息的传者和受者身份的模糊和趋同。传统媒体信息流动模式是“点到面”, 而在碎片化受众环境下是“点到多点”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信息的受众也是传者, 受众在广告传播中的存在感、话语权、互动性空前增强。受众可能基于个性化的需求, 参与传播的多个环节。以微信、微博、社区、论坛为例, 通过分享、转发、展示等方式来传播他们认同的资讯。数字网络技术和功能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和网络服务, 打破了传受双方沟通壁垒, 受众的参与范围、互动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二、“碎片化”环境下传播方式的发展与冲击

(一) 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

(1) 传统媒体传播效能与影响力减弱。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人们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心理已然发生了变化, 传统媒体的“垄断霸主”地位也随之改变, 人们不再是被动地受制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 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自主地选择, 依靠覆盖率的传统媒体逐渐陷入了困境。媒介选择多样化, 受众自我意识觉醒等大大削弱了传统媒体的效能与影响力。

(2) 新媒体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的大量应用, 大大强化了受众作为传播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广告信息传播渠道呈现爆发式增长。受众更多地参与广告传播活动中, 交互性加强。基于大数据精准化营销兴起。

(二) “碎片化”环境下传播方式的冲击

(1) 传播语境的“碎片化”。注意力稀缺, 媒介资源过剩的时代, 传统媒介传播市场不断被侵蚀与分化, 其话语权威性和传播影响在迅速降低;另一方面则是媒介 (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 的迅猛发展。媒介数字化、多元化、融合化使受众获取的信息也更全面多维化。多样化的受众需求和细分化的受众市场, 使得广告传播语境日益碎片化。广告传播效果愈加难以把控。如何突出重围, 已经成为全媒体时代广告业关注的重点。

(2) 营销传播效果的稀释。媒介数量和种类的增加, 大众的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媒介之间的相互干扰, 重复, 制造了大量噪声, 广告受众本身的精力有限, 不可能全盘所有信息, 媒介冲突最终导致广告传播效果愈加难以把控, 稀释传播效果。

三、“碎片化”环境影响下广告价值运作模式创新

(一) 广告媒介选择更加丰富

新媒体提供了涵盖了文、图、声、光、电立体展示等多维度信息传播, 且具有低成本、远距离、高信息、更新快、交互性强等优势。广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传播时代。

新媒体与传统媒介对比, 在针对特定受众所表现出来的传播效能与性价比展现出的优势让广告主受到吸引。同时新媒体下的广告活动具有参与性、分享性等更加适应“受众才是传播主体”观念。以微信朋友圈广告推送 (宝马、可口可乐、VIVO) 与微场景 (假如我在大连遇见你) 传播为例, 引发了一波舆论的热潮, 展现出新媒体的巨大能量。

消费者主体意识觉醒, 不再屈服于被动的接受信息,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去接受广告。在广告活动中注重消费者个性满足、精神愉悦, 提供优质的服务, 满意的广告作品, 引起共鸣的创意表达才是有效的广告运作。

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的时代, 没有哪一媒介 (机构) 一家独大。广告传播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活动。媒介使用变得高度交叉与融合, 互补协作更明显, 因此优化媒介组合投放, 淡化受众“碎片化”环境尤为重要。

(二) 广告传播聚合“碎片化”

在“碎片化”环境下, 核心消费群体已经分散在不同的群组碎片中。碎片化形成了一个个分众群体“碎片”。他们即是个体也是一个小的“群体”。他们有部分群体特征, 又存在着千差万别, 无论怎样, 这些分散的“群体”不足以支撑一个理想的传播市场或环境, 只有聚合碎片化群体才能形成市场规模。我们更需要信息聚合工具, 来帮助我们组织信息、管理信息。信息技术推进了信息的碎片化, 而信息的聚合也必将再由技术推进。未来广告公司、媒体都应去培养信息整合能力, 适应信息碎片化传播环境, 从碎片中系统地聚合有用信息, 提高广告实践目的性。“碎片化只是表象, 碎片背后也在聚合, 如果你能在这种表面的分散和碎片背后找到这种因兴趣或者共同的需求而重新聚集起来的东西, 你就能捕捉到这种注意力, 就会找到新的集中”。

(三) 广告运作专业化加强

受众地位的强化, 信息选择自主性增强, 要求精确目标人群行为分析。信息本身也呈现出复杂化特点。这就要求广告形式多样化, 必须考虑受众信息获取的偏好。新的传播技术层出不穷, 要求广告公司不断尝试与创新媒介策略。目标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化, 市场对广告公司创意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 大众对信息消费的行为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广告运作策略从传统的广告覆盖传播转向全方位立体的整合营销。整合营销注重消费者的主体地位, 对消费者心理行为分析, 媒介接触习惯, 品牌忠诚研究更细致。在传播策略, 营销工具, 媒介选择上更科学。

受众“碎片化”时代各种媒介爆发增长, 同时也使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碎片化”传播与受众环境, 引导了以受众为核心的广告运作思潮与趋势。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媒介接触习惯, 信息渠道多元化一方面促进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也切割传播市场。如何正确适应传播环境的变革, 探索出广告运作新策略, 已经成为广告行业都要思考且迫切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 传播技术只会不断进步, 而受众永远将是广告传播的起点。广告思维要适应新环境、新技术的发展, 调整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原则, 以受众为主导, 受众“碎片化”是挑战, 更是机遇。

参考文献

[1]曹芳华.聚合营销:网络整合营销传播[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2]喻国明.“碎片化”语境下媒介营销价值的构建[M].2007.

[3]水越伸 (日) .数字媒介社会[M].冉华, 于小川, 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4]高梓涵.从微信的崛起管窥“碎片化时代”传媒创新[D].2013.

[5]曹礼财, 程坤, 石晓媛.去中心化传播时代的媒介策略[J].市场观察, 2010 (06) .

“财政精神”告别“碎片化” 篇5

《新理财》:你是财政文化的践行者和研究者,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你怎样看待“财政精神”的活动?

高晖:我觉得,这个活动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化。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很有必要。其实,前些年来,整个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阐述不是很清楚、逻辑上不是很顺畅;财政系统虽然经常提及财政精神,而对财政精神的内容没有追问和界定,以致表述得不统一、不规范,也不精准。财政精神应该是我们财政系统的核心价值理念,借这个活动我们可以厘清财政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既涉及到“薪火相传”,也涉及到“出师有名”,同时也是给财政文化内核和自身的精神动力定位。

此外,就是这个活动的本身也很有益处,财政干部坐下来,用一个季度的业余时间,想一想财政精神问题,其本身就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活动。无论作为财政系统干部还是作为一名业余作者,我都期待着“财政精神”表述语的最后揭晓。

《新理财》:那么,当前提炼“财政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高晖:一个国家、一条战线、一个组织,乃至一个人,无论存在、发展、兴盛,都离不开自身的精神建构,都离不开精神的支撑,说到底还是一个文化软实力在起物质的能动作用问题。财政精神是一种延续,始终存在于我们这个系统,其实它也是一种我们的根脉所在,是推进财政工作、振奋财政人不可缺少的东西。这次活动旨在梳理、界定、规范。我们从目前已有的财政史料里,可以看到一代代财政人的理想信念、工作作风、时代特征,不过上述传统和作风以零散的、非系统化的方式存在着,还没有经过系统的总结、提炼,更没有上升到核心价值理念的高度。这次活动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我参加财政工作已经有25个年头,在乡、县、市、省四级财政部门都工作过,我觉得,当前财政工作所面临的任务、困难、矛盾、机遇、风险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围绕“财政精神”搞一些讨论、培育、提炼、推介、践行活动,其意义较为重大,可以将财政文化建设提高到增强财政发展与改革的自觉性的层面,对财政系统上下形成新的思想共识、凝聚新的力量,促进财政工作登上新台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概括起来就是提振士气、提升形象、助推工作。

《新理财》: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界定 “财政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呢?

高晖:其实,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觉得应该包括“理念上的一横一纵、内容上一表一深、总体上的四点侧重”。

从横的方向看,“财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部门化、具体化;从纵的方向看,又是一代又一代财政人的“薪火相传”,有其鲜明的专业特征。

从表层方面看,应该围绕思想、作风、意识、传统、行为、经验,体现出思想性、传承性、专业性;从深层方面看,应该围绕依法理财、公共财政、阳光财政、人文情怀的普适理念,既能反应当下财政干部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品格、精神风貌,又能体现其开拓勇气和前瞻性、导向性。

我觉得,财政精神应该侧重体现事实求是的“勇”气,侧重体现宏观掌控的“阔”气,侧重体现人文关怀的“灵”气,侧重体现奉献清廉的“洁”气。

《新理财》:在当前,财政精神缺失什么内容?

高晖:财政就是数字化的政治,同时财政人对政治经济运行的感应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近几年,读过一些财政史料、也有过一些具体经历,能让我感动的常常是老一代财政人,在为国理财、为民服务时,所体现出来的事实求是的理论、实践勇气和道德、良知勇气;还有,一代代财政人他们在具体理财事务中,体现出来的的总揽全局的气魄,能从纷繁的财经现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并且勇敢地表达,会算账但不是小会计,懂经济但绝不夸夸其谈。他们谋大事、识大体,但不拘泥于丁丁卯卯。还有,他们身上极强的信托意识,心系国家和人民,真是一阵清风而来、两袖清风而去。

近年来,财政系统的文化建设已取得长足进展,但还处在碎片化、非自觉化状态,远未系统化、规模化、自觉化、成果化,更没有提升到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我提到要侧重体现人文关怀的“灵”气,一个系统的文化建设其实就是一种软实力,是最初也是最后的一种表达;人文关怀是所有歪风邪气的溶化剂。

《新理财》:我们的确需要一种精神,但是在当下凡提及精神往往容易陷入苍白,那么,“财政精神”如何不陷入这种悖论里?

高晖:当下的问题是,呼唤精神,当一种精神真的需要践行的时候,又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感,这的确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悖论。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期,无论世情、国情怎样变化莫测,无论思潮、思想怎样地芜杂多样,我们都应该有个清醒而恒定的自我认知,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准自身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阶段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一种精神的弘扬。财政人应该有一冷一热两只眼睛:审视经济社会发展时用冷静、思辩的“冷眼睛”;关注世情民生時,用温暖的“热眼睛”。其实,这也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统一。

其实,从推进的层面上,也存在所提倡精神的可信度问题。这次,我们提炼的财政精神是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征集来的,不是强加给大家的—我们是在践行我们自己形成的的理念。还有,一种精神的践行与文化氛围有着相辅相承的关系,我建议加大财政系统的文化建设步伐,将其提升到一个融入人生中、化在工作里的新阶段,这样,才不至于刚刚提炼出来的财政精神迅速流失,要想方设法涵养源头活水。归根到底,财政精神要生长在财政文化上,说到底它还是个系统文化建设问题。

《新理财》:如何推介和践行“财政精神”呢?

高晖:在推介环节,据我了解,部机关党委已经下文明确工作步骤和目标。首先是全国财政系统干部职工均需参与提炼,通过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群众参与、专家审定,还通过征文、演讲、大讨论、表述语征集等活动,其本身就是推介。其实,这些宣传活动设计得不错。现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不落俗套地表达出来,其实这也是宣传工作的难题所在;二是坚持一些经常性的活动。

碎片化环境 篇6

贾平凹困惑于当下农村生活的繁乱, 他在自己的作品《秦腔》后记中所说的那样:农村、农民、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 农民是善良和勤劳的, 但农村却一直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村没有矿藏, 没有工业, 仅有的土地也在极度发挥了潜力之后, 粮食产量不再提高, 而各种各样的费用迅速上升, 农民再也守不住土地了, 他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体制对治理发生了松弛, 旧的东西稀里哗啦的没了, 像泼出去的水, 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 来了也抓不住, 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的吹, 农民是一群鸡, 羽毛翻皱, 脚步趔趄, 无所适从。”贾平凹意识到农村生活整体性的瓦解, 于是“土地从此要消失吗?真的是在城市化, 而农村能真正地消失吗?如果消失不了, 那又该是怎么办?”的问题始终萦绕心间, 于是贾平凹就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表述这个支离破碎的乡村世界, 展现出混沌的艺术效果。

一、时空的碎片化——疯眼看世界

时空的碎片化, 就是凌乱的时空错位, 模糊过去和现在的界限, 模糊真实和虚幻的界限, 模糊梦和非梦的界限, 直接导致了梦与现实的混乱化;从而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凌乱, 把统一完整的时空叙述成支离破碎的片段。

《秦腔》仅仅写了清风街在一年多的时间中所发生的故事, 但是却同时表现了八十年代后期严厉的计划生育制度、九十年代实行的联产承包、世纪交替时期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和政府实施退耕还林等历史事件, 跨越了二十年之久。而根据村民生活中还保留着用杀猪水洗脚、点燃蒿草熏蚊子等生活习俗推断故事的年代似乎更加遥远。这样, 作品内容便大大超越了时空逻辑。就是说, 小说中的故事是在某一年当中发生的, 但是其背景却出现了错位, 是多年间发生的。

这不是作者的疏忽, 是在有意使用模糊背景的方法集中地还原自己对乡土生活的丰富体验和记忆。乡土世界的变迁无疑是巨大的, 但是, 每一特定时期的变化却常常是细微的, 细微到难于被人们察觉。也许, 作家认为如果以真实的背景对应当时发生的故事, 无法呈现乡土生活的更多内容, 无法让读者感知到这个世界的沧桑巨变。因此采用了这种时空错位、模糊背景的方式, 将叙写的故事置身于一个纵深的历史环境当中, 将一切变化凸显了出来, 综合表达了作家多年的乡土生活体验。

《秦腔》的叙述者是“疯子”引生, 这就为碎片化的时空叙事打造了基础。引生具有“疯子”的身份, 时常在清风街四处游荡, 从刘新生的果园到三踅的砖厂, 从村委会的所在地大清寺到赵宏声的药店大清堂, 从丁霸槽的万宝楼酒店到夏天义淤地的七里沟, 清风街的大事、小事、好事、孬事全都在引生的那双“疯眼”下赤裸裸地显现, 他的目光所及就是叙述所及, 没有先后的逻辑。而引生受到特殊刺激就会“嘴脸乌青, 口吐白沫”, 出现幻觉进而晕倒的间歇性癫痫, 出现间歇性的失忆, 所以, 他所感知的世界是无序、零散、错乱的, 他眼里的世界, 正是以这样一种非连贯的生活碎片连缀而成的。

此外, 引生具有能与万物感应和幻化的“通灵”特性, 他能与飞鸟走兽、草木虫鱼对话交流。他时而让机灵的老鼠到白雪那儿去透露爱的讯息;时而用恨的咒语使夏风无故而骨折;时而用爱的念祷使白雪连打喷嚏;时而化身为蜘蛛审视君亭开村委会的过程;时而让自己的灵魂出壳, 身在县医院, 魂回清风街;时而天眼大开, 能看到清风街村人头上冒着的火焰, 从而预知人的阳寿和运势。神神秘秘, 奇奇怪怪, 似梦又非梦, 可能真实, 可能虚幻, 如果这是现实与梦境的交替, 那么又何为现实何为梦境呢?这就打破了以往叙事的线性结构, 呈现了《秦腔》叙事的时空碎片化, 彰显了零碎的乡村生活的原生态。“疯子”引生之眼, 透视着乡村杂乱而又琐碎的生活场景, 展示着当下乡村纷繁而不乏活力的现实生活, 乡村生活亦是零碎的拼图。

这种时空碎片化, 就是时空的混乱, 由于叙述者的“疯子”身份, 真实与虚幻的交叉, 并没有起承转合的关系, 这些片断只是跟随着叙述者引生的感受分散在不同的时空里, 造成了时空的断裂,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 每一个章节的时间, 都好像被切割了, 凌乱的排列着。可以说, 引生的加入, 使《秦腔》没有明显的情节时空叙事意向, 读者只是跟随着作者思绪的神游而漫步。

二、人物的碎片化——叙述者的话语“裂缝”

人物碎片化, 就是人物在不同的章节中幻化成不同的人物,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以不同的身份, 进行精神探索。这些人物碎片, 随意的拼贴在一起, 若隐若现的构成一种隐性的强大的形象, 探索出一种积极的精神信仰。人物碎片化是不同人物对东西方信仰、对不同文化的一种解构, 一种探寻。

《秦腔》采用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流水式的语调将鸡零狗碎的日子缓慢的道出。没有固定的叙述对象, 叙述者身份的不断变迁, 场景的移动, 多种矛盾的串联, 所有的一切都是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将纷杂的人物和事件粘连成一个整体, 在整体的背后呈现的是一个残破的乡土世界。

《秦腔》以半痴半疯的叙述者充分地对乡村世界做了碎片化表述。引生幻化成了两个形象, 一个充当一个角色, 参与了故事, 置身于事内, 是清风街的一员;另一个是故事的主要叙述者, 用第三人的语气传达和叙述着他人的故事。在这两者身份的转换间, 贾平凹实现了人物的碎片化。

疯子引生是个人精, 且具有“通灵”与分身术的特异禀赋, 从而叙述者可以自由地驰骋、夸张变形、虚构, 使叙述自由灵活, 获得开阔的创作空间。由于引生无法把握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和现象间的逻辑联系, 所以清风街的生活在他的眼中是失序、混乱的, 完全由一些琐屑无聊的生活碎片组成。

引生混乱的逻辑与思维、缺失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作为“异类”而存在。而异类是与常态社会对立的。在社会规范之外的傻子身上往往呈现出一些向人类原始性复归的生命表征——感官上的超常性, 对人的疏离及对自然与动物的亲近等。贾平凹之所以使用这样一个半痴半疯、连人物形象都破碎的叙述者, 主要是因为他意识到历史的整体性已破裂, 他再也无法整合社会转型期破碎的乡村世界, 当傻子用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浸染, 没有世间尘埃积存的纯净眼光和心灵去窥探常人的世界, 用傻子的心理和情趣去述说和剖析人的生存困境及常人世界时, 就呈现出了生活的原生态内容和他们对生活的原初体验。

《秦腔》的疯癫视角充分地呈现了乡土中国破碎的现实生活, 正如陈晓明所评述的:“恰恰在回到乡土本真性的写作中, 我们看到, 贾平凹的《秦腔》这种作品在以其回到乡土现实的那种绝对性和淳朴性上, 却是写出了乡土生活解构的状况。这种解构并不是在现实化的意义上的解构, 而是对其想象的解构, 也就是在文学想象的场域中 (维度里) 使乡土生活解构。那是破碎的、零乱的、不可整合的乡土末世论。在文学上的根本意义在于, 贾平凹的叙事再也不可能建构一个完整性的新世纪的乡土叙事, 在回到生活的原生态中去写作, 革命文学在漫长的历史中建构起来的那种美学规范解构了, 只剩下引生那个半痴半疯的人在‘后改革’时代叙述。”

确实, 《秦腔》所叙之人、事的碎片化意味着整体性乡村小说的瓦解与革命化乡土想象的终结, 贾平凹在《秦腔》中没有突兀地臧否人物的道德情感, 也没有刻意去设置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而是选择“引生”这一疯傻、耿直的农民作为“视点人物”, 借用他的“文化立场、情感指向和价值判断”, 按照生活的‘原生态’展开粗糙的自然主义描写, 在简单得近乎原始的形态下, 与生活保持着消极意义上的相似。

当我们随着引生时而疯癫时而清醒的行状穿梭在《秦腔》中形形色色的众生之间时, 我们看到了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被消解的一幕幕图景, 看到了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很多珍贵的品质在丧失, 满载着作者对乡村城市化给农民带来的生命情感无归宿的叹息和对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与焦虑, 和对处于社会变革中的缤纷世象进行反思与评判。

摘要:通过对贾平凹《秦腔》中碎片的整理, 通过这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破碎的乡村生活, 贾平凹的《秦腔》中的碎片化主要表现在时空的碎片化和人物的碎片化。

关键词:碎片化叙事,疯子视角,话语裂缝

参考文献

[1]贾平凹.《秦腔》后记[M].作家出版社, 2004.[1]贾平凹.《秦腔》后记[M].作家出版社, 2004.

“碎片化”时代的公关生存 篇7

公关业务模式的变化

新媒体浪潮带来的影响不仅是业务模式上的转变, 对于公关人才也增加了新的要求。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点点鼠标就能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低头刷刷微博就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话题, 一个好公关的修养, 已不仅仅是写几篇好稿, 安排几场成功的发布会, 与媒体打好交道, 更要懂得数字营销与社交媒体之道。不少公司开始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 让他们在两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

传统媒体时代的消费者如何接触信息。想象一下, 当新的一天开始时, 早上8点, 原来在上班的路上买一份报纸看重要的新闻, 这是第一个媒介阅读习惯。第二个习惯是, 到公司之后, 到门户网站看一些新闻, 如果是球迷就会点击“竞技风暴”栏目, 如果对IT感兴趣, 就会去看看新浪财经等。

媒体时代, 一天下来都是在工作, 也没有大量的娱乐时间, 下班后看一些卫视或央视的节目。

在新媒体时代, 消费者又是如何接触媒介信息的呢?在睁眼前, 整个人被媒介侵入了。早晨7点就刷朋友圈, 看看有没有用户跟我们互动, 看看朋友圈有没有报道一些相关公司的消息, 有没有报道行业的动态, 总之, 起床就被微信占据。

由此可见, 整个新媒体的场景和环境下, 所有的媒介接触习惯已经被微信割裂, 被很多的应用割裂, 这是用户行为习惯最大的变化。

再看看公关总监在新媒体时代是怎样工作的?早上9点, 他们在上班的路上一边查看媒体报道, 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 还要看微信公众号、微博, 还要看来自各方面的一些舆论, 以及不知道从哪儿曝出的负面消息。现在的消息碎片化, 东西很多很零散。如果发现微博上加V的用户曝出企业的负面新闻, 老板就会打电话问到底怎么回事, 是哪个企业曝的, 然后一路上电话不断。

到了公司, 人们都会评价该负面报道, 而如何定性和处理, 需统一口径。到了中午, 还不能吃饭, 需要紧急召开媒体发布会, 让公关公司以及公关部同事紧急处理。整个下午, 公关总监也是一直在忙碌与焦虑中度过。

新媒体公关三大挑战及应对

挑战1:企业脆弱化。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 信息愈加透明, 企业的“罩门”越来越多, 愈加脆弱。

挑战2:传播碎片化。不知道负面新闻到底从什么地方曝出, 也不知其扩散程度, 有时很难找到解决办法。

挑战3:流程时效化。因为局势发展太快, 原来制定的标准化公关流程很可能会失效。

针对上述3大挑战, 公关行业需要构建完整解决体系和解决方案。

一、应对企业脆弱化, 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于全方位的议题管理体系。很多企业并不是全部都有这些问题, 但或多或少会遇到, 比如说劳资纠纷、财报亏损、产品质量、高管离职、竞品诋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动物保护等都是极易被攻击的企业罩门, 在新媒体时代一定会有应对的方法, 把这些公关议题种类梳理一遍, 第一个就是统一口径, 公司统一输出信息。第二个是高管的参与性。360的公关做得特别好, 疏通渠道就是媒介对话, 这个渠道非常复杂, 需要慢慢梳理, 这是一个体力活。第三方意见领袖的力量, 在近年来非常重要, 很多意见领袖也是传媒业专家, 他们一句话会对整个舆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敏感议题一定要时刻保持警觉, 因为随时可能会受到攻击。

如何应对, 最重要就是全媒体的监测, 在传统时代非常好处理, 比如让梅花网提供一个报告出来, 也没有多少负面的东西, 大家看看就过去了, 但现在可以看到的负面信息实在太多。解决办法靠机器协助, 但真正作为信息判断跟沟通工作, 一定要交给公关人, 因为需要有自主判断能力:是不是危机, 会不会形成大规模的负面影响, 都需要人工进行判断, 并需要对信息进行监测与评估。对行业有洞见, 一定是深入了解、深入理解这个行业后,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应对传播碎片化, 聚焦目标的“拼凑艺术”。媒体碎片化的东西很多, 要树立清楚的目标。媒体资源比较多, 供应商资源非常多, 客户人脉比较多, 组织起来才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要解决关键问题, 就要找到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三、应对作业流程时效化, 就是扁平式、蜂群式的作业流程。扁平式的例子就是小米。公司非常扁平化, 跟公司团队之间的融合度以及各种奇思妙想的发现机制密切相关。蜂群式就是彻底的分布式管理, 是民主管理制度的精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雇佣关系、合作关系变得更加灵活, 因为很多企业负责人会认准你做公关很牛, 你可能做广告很牛, 整合很多东西, 最终聚焦点在于人, 人的价值被发现后, 整个社会生产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发生微妙的关系, 可能不需要雇佣员工, 可能只是选择合作伙伴, 这其实是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生产分工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公关的机遇

1.技术与大数据。这是无论哪个在互联网论坛或是营销论坛都没有办法避免的话题, 这方面的公司有很多, 做第三方数据, 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客户叫大姨妈, 其实有非常丰富的女性数据, 它的数据非常值钱, 他可以知道女性在经期的周期中, 每个时点需要什么东西, 可以做精准的女性电商, 所以大数据的电商非常丰富, 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会做什么样的事情, 购买什么样的专业装备, 这就是大数据的机遇。

2.专注机器做不了的事情。资源整合与有效沟通, 这是公关公司的强项。现在虽然是智能化、机器化时代, 但有一些事情是需要人与人沟通的, 不管是现在还是十年、二十年以后, 公关都是有价值的, 它的价值还是在于沟通, 在于资源整合。

3.与沟通目标谈恋爱。让他们爱上你, 让他们告诉身边的人他们爱你。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罗辑思维”, 这种运行体系就是深度的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的结合体。收集身边很多读书人想要的一些东西, 大家一起来分享, 包括他的微信公众号, 每天60秒的马桶时间, 亲近与粉丝交流, 与沟通目标去谈恋爱。

4.助力传统企业转型。通过互联网工具, 建立移动互联时代新型的沟通方式。易观就是典型的案例。虽然不仅仅局限于公关这么一个范畴, 更多的是营销活动, 或者是说其他的东西, 但是助力传统企业转型, 在这个时代, 特别是公关公司有巨大的机遇。

5.未来细分行业的小而美。现在可以发现非常大的趋势就是自媒体, 自媒体联盟以及科技博客, 其实最开始专注于IT行业, 引发整个IT行业媒体变革的东西。但现在发现又有了财经自媒体, 有了美食自媒体, 其他各种各样的自媒体, 每个自媒体联盟都是小型的公关公司, 他们能够集聚一帮牛的人为客户做服务, 未来细分行业的小而美也非常有前景, 包括校园营销, 可能有的公司非常小, 但他们做的校园营销非常棒, 比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会找专门的校园营销团队来做, 可能就是十几个人的团队, 但做得非常棒。再比如说IT公关, 里面的路数很清晰, 移动互联网营销、财经公关、公益营销, 只要专注里面一个做深做透, 在未来的公关行业还是非常有机会的。

6.新的趋势就是右脑时代。右脑时代里有一个概念, 就是全新思维, 其中包含了创意驱动、设计主导、视觉刺激、通感崛起。

在世界杯期间, 腾讯网运用大量的视觉化设计来做一些东西, 展示腾讯想要输出的一些观点和语境。比如说Ola, 这个词就是Ok的口气词, 放在这里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参与感, 让大家充分互动。

再比如, 世界杯期间支付宝做的营销, 除了图片之外, 还有非常像凡客体和陈欧体, 陈欧体我为自己代言, 通过非常有共鸣的语言以及图片展现精神风貌, 展示整个企业的品牌形象。所以说在创意的时代, 很多时候是用右脑思维, 用情感去打动别人, 原来做律师、做记者、做医生等比较吃香, 但在未来, 整个创意会有一个大规模的迸发, 也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香港刑侦剧片头的娱乐化与碎片化 篇8

网络舆情娱乐化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 [2]是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东西, 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 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目前, 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新闻中, 如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涉及司法系统法制建设的社会事件、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和企业舆情热点事件等。但是, 对热播影视剧引发的网络舆情研究不足, 热播影视剧可以成为网民追捧的对象和谈论的焦点, 如TVB2011年的收视之冠《法证先锋3》全剧平均收视率33点, 观众人数约211万, 而据新华网报道, 2011年香港人口数为710.81万人, 也就是说, 在香港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人收看了该剧, 内地观众通过网络观看该剧, 仅奇艺一家视频网站的播放次数就达到88889779次, 评论有300多页, 百度贴吧中的“法证先锋3吧”发帖数有249088篇, 百度搜索“法证先锋3”可找到相关结果约2120000个, 而搜索2010年热门社会事件“药家鑫”时可找到的相关结果是1730000个。由此可见, 热播影视剧可以在网络上引发大范围的关注与讨论, 网民的参与度甚至要高于最热点的社会新闻, 因此, 对热播影视剧引发的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香港刑侦剧是一类具有浓郁香港味道的职业剧, 多为香港TVB公司出品, 讲述从事警察、法证、法医、律师等职业的人, 逐一侦破案件、缉获凶手、维护正义的过程, 以及在这一过程中, 发生在各个角色间的情感经历、生活故事。香港刑侦剧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涌现出了很多部受观众欢迎的作品, 如《壹号皇庭1、2、3、4、5》《刑事侦缉档案1、2、3、4》《鉴证实录1、2》《古灵精探1、2》《陀枪师姐1、2、3、4》《法证先锋1、2、3》《扫黄先锋》《学警出更》《学警狙击》《原来爱上贼》《谈情说案》《读心神探》《囧探查过界》《怒火街头》《真相》《潜行狙击》等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成为香港刑侦剧宣传的必要手段, 各类贴吧、论坛、博客、公共主页、微博等, 成为刑侦剧粉丝们聚集讨论、畅所欲言的地方, 也是网络舆情的诞生地。仅在人人网就有近十个以TVB命名的公共主页, 如TVB经典剧、TVB警匪剧、TVB警察剧、TVB剧、TVB发烧友等, 其中, 部分公共主页拥有粉丝数近20万。

网民对于刑侦剧的讨论带有明显的娱乐化特点, 幕后、八卦、恶搞、预测获奖名单、盘点经典角色、寻找好看造型、汇总经典对白、改写悲惨结局等, 对剧中演员的评论要多于对剧情的关注, 毫不起眼的配角也遭到网民的大范围搜索, 越来越注重角色的长相和画面的美感。网民的这些兴趣点对电视剧片头的制作产生影响, 片头是一部电视剧的开场, 要起到吸引观众眼球、引起观众兴趣的作用, 那么, 观众的兴趣点是什么呢?其实, 热播影视剧的网络舆情就体现出了观众的兴趣点, 观众喜欢谈论的东西就是观众最感兴趣的方面, 娱乐化的网络舆情使电视剧的片头画面也产生了明显的娱乐化趋势。

片头凸显娱乐化倾向

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重大事件是目前网络舆情的十大热点之一, [3]随着网民的增加和网络应用的发展, 一些网民开始借助互联网的影响力来制造舆论, 争取“出名”, 以各种影视明星或想成为明星的人的自我营销为主, 只有那些受到极大关注的娱乐明星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因此, 娱乐明星们因职业需要“主动”制造着各种网络话题, 经网络推手的炒作成为“红”人。[4]与此同时, 娱乐明星也“被动”地成为人们的关注对象, 娱乐明星对有些人来说是信仰与寄托,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把精神全部寄托在了荧屏偶像上, 那种出现在大众面前的, 或影视剧中创作出的, 或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刻意做给大家看的形象, 成为观众内心美好的梦想。观众关注这些明星偶像的方方面面, 台前、幕后、八卦、绯闻, 因为一部电视剧而喜欢上一位明星, 也因为一位明星而收看其主演的电视剧。

演员、歌手是娱乐化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职业, 娱乐明星们成为这个时代最受关注和追捧的对象:娱乐新闻成为浏览量最大的一类新闻, 人们的偶像从“鲁迅”变成了“周迅”, 最受关注的博主是徐静蕾, 姚晨则成为全民力捧的“微博女王”, 人们对娱乐明星的崇拜与热情是前所未有的。观众在选择观看哪部影视作品时, “参演明星是谁”这一点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如小成本电影《孤岛惊魂》成为当年的票房“黑马”, 主演杨幂功不可没, 她主演的电视剧《宫》积累的“幂粉”人气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带动作用。同时, 网民对一部电视剧的评价不是围绕剧情、主题、灯光、服装等专业问题, 而是对演员个人的评价。如热播剧《法证先锋3》的百度贴吧中, “张可颐笑起来很甜美我喜欢”“吴卓曦怎么开始演打酱油的角色了”“法证3之胡定欣人气区”“有木有人觉得陈茵薇和萧正楠在局里面超配”等帖子, 清楚地表明娱乐明星成为网民讨论的焦点, “谁主演”对于一部电视剧的受关注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娱乐明星的个人号召力对影视收视率的影响空前提高。这使企业在宣传一部影视作品时, 越来越注重凸显明星个人的地位, 不论是电视剧片头还是电影预告片, 对主演明星的介绍甚至要多于对剧情的介绍。

因此, 在香港刑侦剧的片头中, 娱乐明星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介绍明星的镜头增多, 二是明星摆拍镜头的出现。举例来说, 20世纪90年代的《鉴证实录1》、2006年的《法证先锋1》和最近热播的《法证先锋3》都是以法医、法证为主的电视剧。在《鉴证实录1》的片头中, 一直到第10秒钟才出现剧中5位主角的介绍镜头 (如图1) , 且每位主角镜头时长一秒钟, 从电视剧主体部分简单剪辑而来。所谓明星摆拍镜头, 就是这个镜头在电视剧成品中是没有的, 是为了宣传该剧而专门拍摄的镜头, 与剧情无关, 重点是凸显参演明星。该剧的明星摆拍镜头共有四个, 包括3位主角的感情纠葛镜头和演员集体镜头。在集体镜头中 (如图2) , 剧中演员均身着黑色西装, 成排站立, 表情严肃冷酷, 表现出了这些警务人员的正气与严谨。在《法证先锋3》的片头中, 从第15秒钟开始一一介绍8位主角, 每位主角时长1秒钟, 镜头时长虽然短, 但内容丰富, 每帧画面中有四个小视窗 (如图3) , 大视窗是主角近景, 呈静止状态, 三个辅助的小视窗是包含主角的电视剧片断, 呈运动状态, 一大一小、一静一动, 使画面内容丰富, 主次分明, 尤其是近景的主角头像使观众可以非常清晰地辨认出各位参演明星。同时, 该剧片头也有明星摆拍镜头, 由该剧全体演员在一停车场内拍摄而成, 片头的前15秒钟, 明星摆拍镜头与剧情介绍镜头交叉剪辑, 画面变化节奏快, 视觉冲击力强。与《法证先锋1》相比, 该剧片头的娱乐化特点更明显, 表现在:明星摆拍镜头时长增加了一倍;明星所穿服装与剧中角色相符合, 不再是统一的黑色西装, 个性化明显;出现了运动的明星摆拍镜头, 明星不再只是原地站立不动, 开始面朝镜头走来, 非常有气势和震撼力, 使得明星的个人魅力更突出。

片头信息碎片化

娱乐化时代, 媒体传达给受众的是零散的、破碎的信息, “它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 信息处于永不停止的流动之中, 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个碎片拼装的世界。碎片拼装的信息形式对网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以对电视剧的网络讨论为例, 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民对人物角色的分析更加多角度、全方位, 力求“拼装”出最为真实的人物;二是开始关注细小的“碎片”即配角, 如天涯论坛中关于香港刑侦剧《潜行狙击》的讨论, 有对角色的多角度、碎片化分析, 网友们支离破碎的个人言论, 拼装组合出一个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还有对剧中配角的关注, 网民开始将视角转向不起眼的配角, 对组成整体的各个“碎片”产生兴趣。一部电视剧只有满足了观众的兴趣才能受到欢迎, 而那些热衷于讨论的网民也是电视剧的忠实观众, 网民的喜好影响了电视剧制作的方向。因此, 娱乐化、碎片化的网络舆情影响了电视剧的片头画面制作, 使其产生了相似的娱乐化、碎片化趋势。

以香港刑侦剧的片头画面为例, 呈现出内容丰富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一是介绍人物角色时采用多视窗;二是介绍配角的镜头增多。如从20世纪90年代的《刑事侦缉档案1》, 到2008年的《原来爱上贼》, 再发展到2011年的热播剧《法制先锋3》。在《刑事侦缉档案1》的片头中, 几乎都是单视窗画面, 每帧画面只能展示人物的一个方面 (如图4) , 显得单调、平板, 而且片头只介绍各个正面角色即主角, 缺乏对配角的介绍。在《原来爱上贼》的片头中, 对主角的介绍均以3~5个视窗的形式来展示, 如对剧中角色长脚蟹 (如图5) 的介绍中, 用3个小视窗展现了她的三个方面———执行任务时靠美色迷惑敌人、精通枪械射击、个人爱好是当演员, 塑造出了一个全面、鲜活、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同时, 片头对剧中12位主演进行一一介绍, 正面的警察、邪恶的犯罪者、众多人物出场的集体镜头, 表现角度更加多样化。在《法制先锋3》的片头中, 以四视窗的形式介绍了剧中的多位配角, 如图6所示, 只有一两句台词的化验师, 杀害丈夫的富家太太, 谋害好朋友的夫妻, 正在吵架的岳父和女婿, 这些只有很少戏份的小角色甚至是反面角色出现在片头中, 拓宽了片头的叙事视角, 使片头不再局限于表现主角, 开始关注众多的小人物, 发挥各位性格迥异、经历不同的配角的作用, 使片头更加包罗万象、丰富精彩, 创造了更多可以引发网友讨论的争议点。

网络舆情的娱乐化, 代表了观众的观看兴趣, 促使电视剧片头画面朝着娱乐化、碎片化的方向发展, 醒目的娱乐明星、碎片化的拼装画面, 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满足了网民的兴趣, 成为热播影视剧的网络舆情聚集点。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8) .

[3]百度百科.网络舆情[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43779.htm.

巧用余额宝碎片化理财 篇9

回家后,我就在网上做起了功课。原来,余额宝是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推出的通过余额进行基金支付的服务,用户把资金转入余额宝,即可向基金公司等机构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余额宝首期支持天弘基金“增利宝”货币基金,而对余额宝用户而言,余额宝吸引他们的最大卖点是高收益。目前,国内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普遍在3% ~ 4%,而活期存款的年收益只有0.35%。简单来说,同样1 万元,通过活期存款一年的收益只有35元,而如果通过余额宝一年的收益可以达到300 ~ 400 元,收益比活期高出近十倍。

了解到这些后,我便有了将闲钱通过支付宝转入余额宝让它升值的想法。6 月16 日,我将5 万元转入了余额宝账户。6月17日,基金公司确认了我所买的份额。6月18日,基金公司公布17 日的每万份收益是1.1907 元。6月19 日,我到余额宝去查询,发现16日的收益为:(50000/10000)×1.1907(当天基金公司公布的每万份收益)≈5.95元。

这个查询结果让我惊喜,这证明余额宝的收益比较可观,用它管理家庭闲钱比存银行划算多了。相比于银行存款,余额宝的三大优势让我对它青睐有加。

一是操作流程简单。余额宝服务是将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销系统内置到支付宝网站中,用户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实际上是进行货币基金的购买,相应资金均由基金公司管理。用户如果选择使用余额宝内的资金进行购物支付,则相当于赎回货币基金。而对于用户来说,整个流程就跟给支付宝充值、提现或购物支付一样简单。

二是余额宝的最低购买金额没有限制,1元钱就能起购,用户可利用它随时进行碎片化理财。余额宝的目标是让那些零花钱也能获得增值的机会,让用户通过哪怕一两元、一两百元都能享受到理财的快乐。作为老用户,我的支付宝里总会有一些碎银子闲置着,自从我用了余额宝后,每次购物消费后支付宝里所剩的小钱,我都会转入余额宝,这样利滚利积少成多。一段时间下来,小钱就变成了大钱。

三是余额宝使用灵活。跟一般钱生钱的理财服务相比,余额宝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够提供高收益,还全面支持网购消费、话费充值、水电费缴纳等支付宝转账所有的功能。同时,与支付宝余额宝合作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支持T+0实时赎回,这意味着余额宝的转入转出24 小时可操作。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用户都可以利用电脑或支付宝手机客户端进行转入与转出操作。这样一来,我们的资金既有收益,又不耽误使用。需要的时候,我们可直接提现到银行卡,用于信用卡还款、还房贷、购物消费等。

7 月29 日,我因为生意上的事情,急需4万元。如果动用银行的定期存款,就会损失利息。就在我为难的时候,想到了余额宝里还有5万元,欣喜之余将它支了出来,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就目前来说,我认为余额宝是一种经济安全的打理闲钱的方式。虽然作为基金投资,有一定的风险,但相比一些投资渠道,余额宝操作安全风险小。因为它是国内比较有实力的第三方平台,况且支付宝对余额宝提供资金保障服务,资金被盗全额补偿。另外,对于如我等只想利用它来管理小钱的客户来说,这只是家庭理财的一种补充方式,属于小投资。如果有一天收益低了,可以随时离场。所以,这种既方便又实惠的投资,值得我们一试。

碎片化美好生活 篇10

碎片化罪魁祸首好像是微博。不再需要完整的想法,更不需要逻辑性的论点论据论证。刚开始的时候还喜欢写系列,结果很快就被转得支离破碎,产生更多歧义。微博的世界里,长篇大论是老土的,叙事完整是傻冒的,人们需要的只是抖些小机灵、小闪光,这才是最受欢迎的。

很多写作者最有感触,有一点感想即时就抒发掉了,马上被各色人等评论、转发、发酵,那仅有的感触与激情迅速在跟大家的互动中耗完。

紧接着又有微信,因为朋友圈的存在,微信更小众、私密,有亲如一家的亲密感。微信的设计理念是图片先行,文字不过是图片说明,更要机巧、要一下子吸引人,不然朋友们根本不会打开全文来看,因为他们需要的也是捕捉你碎片式的现状和感情,看看你碎片式的快乐。

我们叹口气:是这些数码产品把我们碎片化了!这样一说,浑身就轻松了,因为我们只是被动使用嘛,责任不在我们嘛。

真是这样吗?

看看城市中,我们的生活变得无限复杂。工作不再是埋头苦干就会出成绩,得智商情商财商身体商全用上才应付得来;以往社会中简单的事如今都变得十分复杂,比如看医生,比如孩子上学,如果你不打醒十二分精神自动变身有关专家,吃亏的将是你自己。就算没有微博,我们还有时间去梳理自己的感觉与思想吗?多亏微博和微信啊,两分钟闲暇,动动指头,马上发出,即时收到反馈,闲可玩乐减压、忙可联络工作,聚合资源,真是天赐的神器啊!

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工具,正如古代简单生活中人們只需要竹简就能把事写清楚,要写的内容多了,就发明纸张笔墨,要让很多人看,又发明了印刷术。及至数字时代,那简直就是人们迫不及待要和整个世界发生联系。

不是工具造成人的状态,而是人的状态催生了工具的出现。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是退步吗?我看不见得,每一次的社会变化,都会有人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可是历史总是在往前,即使有时退步,也是退一步进三步。什么都是会变的,无论你是否适应,变化总是—件好事。

信息碎片化时代的编辑理念 篇11

一、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来临

碎片化指的是多元化, 在上个世纪就有很多人开始对其展开研究。信息碎片化指的是信息的多元化, 主要体现在由于媒体的不断发展, 信息的传播方式开始呈现更广形式的变化, 再加上社会庞杂的信息内容, 在媒介资源方面再不是一家独秀, 而是全民狂欢, 只要有一台电脑, 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传播的主体。信息碎片化时代较以前信息传播速度更快, 信息的来源、内容及传播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传播信息的来源开始碎片化, 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 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而信息传播速度过快, 信息的筛选变得过于简单, 传播内容碎片化, 什么信息都可能变成新闻, 都可能成为出版物的内容, 这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信息碎片化时代编辑理念的转变

1. 品牌理念进一步增强

无论任何行业, 只有将这份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 才会充满动力, 步步有规划, 步步有总结, 成果会变得很明显。做出版物或媒体也一样, 要建立品牌理念, 才会对所出版、所采写、所编辑的内容真正负起责任, 因为要接受市场的推敲和检验,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出版物内容是否畅销、采写内容是否详实、报道技巧是否得当等, 是出版者和媒体不能忽视的问题, 是命脉所在, 是竞争的重要环节。事实证明, 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满足了市场需求、得到受众喜欢的产品才能生存, 才能够盈利。当然, 出版行业和新闻媒体在市场竞争的同时, 也肩负着意识形态的重要宣传作用, 宣扬正义、维护社会公平, 这是出版物和媒体的重要责任, 所以媒体要合理竞争, 重视自己的宣传和引领作用, 在此基础上, 革新思维、更新设备、学习国外的先进报道技巧, 尤其是出版物内容和版面的策划与组织、稿件的组合与编排等, 树立品牌理念, 不断做新的尝试, 注重受众感受, 建立自身的发展特点, 利用比较吸引人的出版物和版面, 建立人人熟知的印象, 依靠优势出版物、优势版面或优势专栏吸引受众, 进一步促进其他信息的传播。

编辑理念融合了生意人的思维, 做法才会处处留心, 变得谨慎, 不会过于盲目, 发展才会长远, 而品牌理念也将是在碎片化时代下获得受众支持和关注的一大亮点, 就像微博的年度前十条、每月前十条、每日前十条一样, 人们总会关注到发展最快、最为新颖的事物, 所以媒体融入这样的生意头脑, 将会不断促进出版物和媒体的受关注度, 提升所编辑信息的点击率、关注度。

2. 受众理念进一步增强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与发展, 人们获得信息和交流的渠道变得非常广阔, 这对书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报纸, 以前我们看报纸总是看到某一头条很新颖、很有趣, 掌握这条信息你便会是一段时间内话题焦点的引领者, 但是现在却变成很多报纸报道的是网络平台前一天或好几天前的信息, 导致读者没有兴趣去浏览, 这样势必影响报纸的销量。随着碎片化时代的进一步深化,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一起, 开始关注受众需求, 受众理念深入人心。市场竞争, 只有赢得受众支持才能获得市场份额, 出版者和媒体开始关注读者的阅读方式、关注倾向、现实处境、个人喜好等等, 大量的受众投票、网络调查充斥在网上, 如新浪、网易、腾讯等强势媒体非常关注受众的偏好, “中国好声音”在近几年受到好评, 关注度非常高, 各大网络视频公司争先与其合作, 每周五在同时段的比拼中占得头筹, 这是浙江卫视在同类别竞争的胜出, 编辑在此做足了功夫, 新的形式为受众带来新的体验, 平民策略使得节目亲民性增加。同时, 搜狐视频首先取得网络直播权, 获得了同时段关注度的提升, 方便其广告和其他产品的推销, 其在收看视频的同时提供更多互动环节, 使得受众与视频、节目三者形成有效互通, 提升了用户体验, 加深了媒体印象, 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受众支持。

3. 创新理念进一步增强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只有不断创新思维才能使得事物的本身发生改变。编辑理念是否经得起市场考验, 是否是好玩的、有趣的、值得受众去浏览的?很多媒体每天的新闻内容很多, 与许多门户网站不差上下, 但是仔细浏览全是垃圾信息, 或者直接复制其他网站的信息, 毫无创新, 抄袭不断, 完全没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创新才能引起关注, 出版物或媒体为了生存, 尤其是传统媒体, 由于宣传模式、传播特点的限制, 有自身的发展优势,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深化, 这样的发展迟早要被高科技方式替代, 所以传统媒体开始与网络接轨, 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新。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面对信息碎片化时代下的市场竞争, 只有革新编辑理念, 有创新思维, 才能发展新的领域, 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 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编辑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思维, 不是出现问题再去寻找解决方法, 而是要根据发展需求和现实社会特点寻找新的形式来包装, 发掘新的媒介资源。在网络时代, 只有勇于创新才能站得住脚, 才能不断适应新政策、新形势、新变化, 在不断强化媒体宣传作用的前提下创新出版载体、版面、封面等方面, 传播新的有益于群众发展的科技成果和发展理念, 尤其在信息碎片化时代, 通过与网络科技合作, 不断拓展宣传模式, 利用手机短信、APP、网络广告等形式强化信息传播。

4. 大网络理念进一步增强

大网络理念是网络时代的特点, 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为了抢夺受众的关注与支持, 需要改变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观念, 要接受全方位的检查和对比, 就如以前的传统媒体报刊行业, 很多媒体在出刊的那天会购买同类型的刊物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其中不同的编辑方式、编辑内容, 尤其是头条内容、排版方式、版面大小、信息容量等等, 相互比较, 寻找自己的发展出路, 而在网络时代, 信息互通速度加快, 一条十几个字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短信、彩信等形式就可以引来数万人的关注与传播, 只有及时掌握信息, 才能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掌握关注的主动权。最先发现新信息, 即使是出版、转播、转载, 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为媒体形成良性互动, 扩大关注量。同时, 大网络理念要求出版者和媒体要注重对信息的选择, 只有综合化的信息才能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 更加细化、更加深化、更加丰富的内容才能满足更多读者差异化的选择。借助图片、视频、卡通画、互动等形式加强与受众的沟通, 吸引读者、拉拢读者, 多停留一秒, 就为出版物和媒体带来一秒的优势与资源。此外, 大网络理念也是一种监督理念, 大网络接受优胜劣汰, 提升那些受欢迎、传播正能量信息的媒体, 摒弃那些负面、黄赌毒、损害他人及国家集体利益的, 使得编辑在编辑出版物和相关报道内容上更注意语言的修饰和编排, 既要迎合受众需求, 也要合法合理。

三、深化编辑理念的方法

1. 坚实的编辑素养与创新传播方式相结合

再丰富的编辑内容与再花哨的编辑技巧都离不开坚实的编辑基础, 离不开一个出版者或新闻人的基本素养。众所周知, 网络媒介的宣传方式层出不穷, 各大媒体为了吸引眼球, 想了很多方式来进行对外宣传, 同样的信息可以有很多不同版本的宣传形式, 但这都离不开编辑的基本素养。坚实的写作能力是编辑的基础。结合新的宣传方式, 根据不同方式适时地调整内容, 尊重出版物实质, 尊重新闻事实, 不夸大不虚假, 有选择、有原则地选择出版和宣传方式, 不随波逐流, 要有自身特色, 做坚实的出版发行, 做有传播价值的新闻报道。

2. 大网络理念与差别化发展相结合

大网络理念是编辑发展需要关注的基本点, 而差别化发展是媒体发展的命脉, 如何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是编辑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大网络理念强调出版物和媒体要关注各类人群的喜好, 关注社会发生的各类信息, 要注意时代的各种变化, 而这与差别化发展是不冲突的, 这恰巧可以为媒体做差别化发展提供基础。出版物和媒体依靠大网络理念发现最新、受关注最高的内容, 结合热度、关注度做有自己特色的网络出版或网络报道, 既能赢得受众的关注, 也能打造自己的品牌, 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差别化发展不是闭门造车, 是需要对比与分析, 这也是大网络理念强调的方面。将两者相结合, 出版者和媒体要不断摆脱那种固定思维, 要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 如若自身特点已不适合现实社会, 更要顺应大网络形式, 改变发展模式, 建立新的发展特色。

3. 综合信息与受众偏好相结合

网络时代的来临, 新的宣传方式革新了传统媒体宣传版面有限、时间有限等不利因素, 为受众带来新的更丰富的用户体验。打开一个APP或新闻网站, 可以浏览到任何信息, 而且是最新最全的, 一般纸媒要做一两个大版面的深度报道, 网络一个链接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这就讲求编辑要建立综合信息的发展理念, 将出版物和新闻做好做全。综合信息不是新闻罗列, 这样难免有复制、抄袭的可能, 所以要与受众偏好相结合, 出版者和媒体要深入了解受众的偏好, 适时调整内容的幅度和大小, 根据关注度调整编辑策略, 丰富相关内容, 深化、细化有关报道, 让受众在自己的网站就可以了解更多更深层次的信息, 获得受众关注和支持, 在市场竞争中占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蒋永峰.微博——碎片化时代的意义表达[J].新闻世界, 2010 (9) :142-143.

[2]陈治国.信息碎片化时代传媒设计的吸引度要求[J].大众文艺, 2014 (9) :168-169.

[3]宋玉芹.信息碎片化时代的纸媒应对策略[J].视听纵横, 2012 (8) :54-55.

[4]毛华.浅析信息碎片化时代电视媒体转型之路[J].新闻实践, 2013 (11) :62-63.

上一篇:知识组织系统论文下一篇:导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