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资源

2024-10-15

碎片化资源(共11篇)

碎片化资源 篇1

摘要:在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进行知识传播的体育教学领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微视频教学资源显然是不可或缺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促成了微视频能力的提升,逐渐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设计,新技术的融合与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促成了体育课程的全视野发展路向。

关键词:体育教学,微视频教学技术,体育课程,应用研究

数字化生存的语境下,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工作的联系日益紧密,微视频的应用在不同的行业中已经出现了融合与渗透的现象。当前社会各个领域已经无法摆脱微视频支持的辅助。体育教学领域对于微视频教学技术的要求与其他行业不同,准确把握其概念和特征对于我们更好推进教学发展意义重大。

1信息碎片化视域下微视频教学技术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微视频教学技术指的是用数字的形式来记录、保存并处理计算机上一切视频数据和资料的技术实现形式。这些包含有诸多用矢量作为单位进行储藏的资料可称之为教学资料,其描述本身所具有的教学内容和场景设置涵盖了体育文化与知识元素,其描述的体育课程内容具有事关体育教育自身属性、样式、时空位等详细的表达和描述。微视频教学技术处理的课堂结构与内容较为复杂。它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体育课堂所应该展现出的真实的现场效果,而且可以在基本现象的基础上描绘更为复杂的细节,从而借助自身固有的数据处理以及内容和结构编排层面的优势,展示自身在数据处理与重塑中的灵活性[1]。教学与微视频教学技术之间既有其共同的对于数据和教学任务处理的基本职能,同时又在各自领域中有一定的拓展。因此,在体育教育与教学的视域下重新审视教学资料与微视频教学技术处理的概念对于在根本层面上强化体育教学运作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体育课程与微视频教学技术遇合的内在逻辑

在体育教学视域下重新审视教学资料与微视频教学技术处理的概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道理,基于计算机的微视频教学技术也只有在对于体育教学基本属性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才能够生发出新的活力,进而在基本的操作层面上对体育课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实际上,体育教学与微视频的互动并非新鲜的尝试, 体育教学的内在属性和基本操作就必然要求微视频,尤其是教学资料处理技术的大量应用。一方面,体育教学的内在属性包括其作为体育信息传递的工具属性,也包括其为了传播信息而做的一系列行为(选择、采集、分类、加工)等[2]。 在这个层面上,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形式也逐渐离不开微视频教学技术的处理。另一方面,体育教学本身并不具有特异性, 关乎具体操作层面的展示需要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生存的当下,大众的文化符号消费正超越传统消费成为政治与经济层面角逐背后的重要衍生品。对于这些消费行为的把控,在媒体环境中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并充分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和意义。它们的存在就是借助媒体而传递思想、交流信息的。在这些信息扩散过程中,同样无法忽视掉计算机辅助微视频教学技术等形式方面的支持。否则, 其传播信息的信度和效度、到达率都会大打折扣。

3体育课程视域下微视频教学技术的实践探索

数字化生存背景下的读图模式要求传统课堂与新兴技术的有机统一,进而实现对于符号和意义双重消费的同一性追求。体育课程视域下的微视频教学技术也就具有了意义生成和话语表达的属性。具体到教学资料微视频教学技术的处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的应用。第一种是课堂板式的设计与实施。体育教学领域课件制作工具主要是Photoshop、 Photoimpact、Coreldraw、Autocad等基础软件。在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所具有的强大的微视频教学技术处理功能对于图片的处理更为简洁、高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微视频教学技术的一个新的路向。另一种较为复杂的微视频教学技术处理技术是对于包含视频技术的多媒体课件的处理和制作。从基本的操作出发,多媒体教学制作主要是使用电脑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来实现制作和处理。多媒体教学把体育与锻炼课程中的人与物体的动作分段展示成画幅的形式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进而在大脑中生成连贯的画面形式。我们需要充分认知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操作规律,更好地作用于视频处理的实践。对于基本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而言,也就是输入、编辑相关的关键帧,并生成相应的中间帧,通过定义运动路径,给交互发生的画面进行相应的着色处理,再根据基本的特效功能的应用,让画面与声音同步并轨,实现对于整个画面的合成与交流播出。而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视频微视频教学技术处理而言,基本的路数同样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具体的制作阶段[3]。与此同时,也要按照相应的场景进行微视频教学技术的处理工作。微视频教学技术处理的选择要按照剧情的安排与发展进行,对于初级的前期处理,可以采用合适的微视频教学技术处理软件进行剧情刻画,这样的效果是可以尽可能多地让整个故事的剧情与微视频教学技术的场景处理相得益彰,进而使得景物的相对运动效果显得更为完美。对于视频与多媒体教学应用层面制作上,微视频教学技术关系到整个视频处理的画面的质感以及视觉感官的整体架构。要能够利用微视频教学技术处理更好地实现科学布局,进而通过对于多媒体教学背景的利用来吸引观众。在多媒体课件色彩选取和处理上,要进行色调的调配和处理,充分考虑教学资料微视频教学技术的效果,遵循布局规律,更好地进行相关的搭配,使画面连贯自然,实现传播信息、表达观点的作用。

4我国体育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发展路径剖析

4.1强化融合新媒体的普遍接受性

媒介融合时代,微视频教学资源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接受群体关注,同时兼顾新兴媒体的信息整合作用,从生产性的受众与圈子化文化角度出发实现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普遍接受性。第一,所谓生产性受众按照菲斯克的理解就是指大众既是文本意义的接受者,也根据获得的意义创作生产文化,并进一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生产性受众为微视频教学资源信息相关传播提供了现实条件。而生产性受众与社交网络的病毒式传播模式有机结合,又为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发行与推广提供了更快、成本更低、到达率更高的比较优势。对于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而言,生产性受众能够有助于观赏者在自由选择观赏内容的同时生产开放性的新兴文本,新兴文本的接受者利用大众资源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类型。这种正向的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传播路径在发挥文化的解码功能、促进产品转化等领域的作用可想而知。第二,圈子化文化主要凸显在意见领袖和个性化观赏对于微视频教学资源生产与推广的作用。社交媒体中的意见领袖在圈子中具有极强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尽管他并非集中在特定的群体或者阶层中, 意见领袖的号召力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文本再生产、再解读,因此生产性受众就给圈子中的个体提供了带有普遍性的价值参考,进而引发受众观赏的共鸣。值得注意的是,专业精英自身知识专业化而成为相关领域重要支撑,这种影响也促进了圈子中个性化观赏群体崛起和巩固。一旦两者结合起来,就能细化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的路向,实现微视频教学资源品质与价值评价有机统一。

4.2利用新技术提供行业内容

微视频教学资源与新兴生产方式的联姻也在推进行业发展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包括网络、互联网生产在内的新兴生产模式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技术飞速发展。仅从2004-2008年,与微视频教学资源相关的CD-ROM从1000种增加到2165种,增长了100%,数量增加到0.9亿张,增长值达到110%。互联网生产层面的进展更为引人注目,类似于互联网游戏、生产、学术检索、发行的动漫类相关的领域成为生产产业发展的亮点[4]。这提示我们,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利用新型媒体的优势不仅能开拓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的渠道,也能够将二者有机融合提供微视频教学资源制作与发行的重要触发点。尤其是,注重微视频教学资源搜索技术、 在线观赏技术等终端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提高相关领域的技术转化和服务能力。

4.3建立竞争优势的教学渠道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教学渠道问题是微视频教学资源从生产者转移到接受者必然经过的通道,它联接了生产者与用户,必然成为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战略的重点。要构成深度教学渠道,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形成三者之间的深度价值链,结成长期稳定的教受共同体,增强对于核心层面经销的管控,实现微视频教学资源资源的有效流动,进而利用协同合作与动态竞争的品质形成优势互补的态势。对于类微视频教学资源就是要考虑几个最为实际的问题。比如,如何克服传统教学体制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追求微视频教学资源生产的最大的到达率和学生的自身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如何通过设计和经营产品的策略来实现变化了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品种的变革。经销应该考虑到与生产能力以及微视频教学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学生提供满意的服务,以便让其获得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竞争优势,在复杂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应用中彻底占得先机。

5结语

总之,微视频教学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实现双重扩张, 也面临着利用当下体育教学优势推动微视频教学资源生产发行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挑战。体育领域微视频教学资源发展必须改变过去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完善基本内容增长速度与教学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既重视教育教学水平的数量增长与质量的提升,也重视教学资源与产品创新能力的培育,促成教学增长模式改观。

碎片化资源 篇2

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我认为那些碎片化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便会有很多。把这几段时间拼凑在一起便会变成一段很长的时间,就例如上学时的下课……周末去补习班路上……等。

每天上学都会有下课时间,而下课时间就是所谓的碎片化时间。一天有八节课,每次下课时间为十分钟,把这些下课时间拼凑起来就有七十分钟,长达一个多小时。在这些时间里,我可以把校内作业全部完成,甚至有时还能做做回家作业。你可能在十分钟里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你在一个小时里最起码你可以完美的做好一件事,甚至可以做好几件事。

每周末我都会乘公交车去补习班上课,乘公交车就会有等车时间、坐车时间,而这些时间就是所谓的碎片化时间。每周末我都有三节课,每次的路程大概是二十分钟,来回的话就有四十分钟多,把这些乘车时间拼凑起来就有一百二十分钟多,也就是有两个多小时。我在这些时间里,我可以做掉至少四项作业,甚至更多。我相信我能,那你为什么不能呢?

我们可以把这些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不要浪费这些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还有一种碎片化时间叫做被碎片化的时间。这是什么?就是,有的时候不能在一段完整的时间做好事情是被什么所“打碎”的,让这段本是完整的时间被碎片化。

其实,这些时间是被什么碎片化呢?我认为是手机、平板等这些在我们互联网时代不可缺少的东西。但也是这些把我们时间所“打碎”。

我们基本上所有拥有这些电子产品的学生,都可能在完整的做作业的时间里,经受不住诱惑,拿起手机玩上一会儿。就比如说可能做着做着数学题,就拿起手机,刷一刷微信,聊一会儿天,这些情况经常会出现。在完整的`做作业的时间里,被手机等电子产品所“打碎”,让完整的时间被碎片化,让完整的时间变得不再完整。这时间就是被碎片化时间。

可是,我们能使它不被碎片化吗?我们又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不被碎片化呢?其实,坦白地说我不知道。现在,很多人说:“我可以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不能没有手机、网络。”是啊,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这些东西确实少不了。可是,这些也让我们的生活被碎片化。

阅读的碎片化和思维的碎片化 篇3

的确是这样,我们的阅读文化生活是这些快捷、短小、杂乱的内容,占了主要的部分。很多阅读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阅读已经变成了“碎片化阅读”,我们似乎已进入了思维、思想的碎片化的阅读时代。

说到底,“碎片化”阅读,使我们的阅读生命不复处于整体之中,阅读的实质和整体根本不复存在,而最终在这种微阅读中,我们的生命、同等的活力、生命的蓬勃兴旺被压缩在最小的单位中,生命只剩下可怜的零头……难怪有书评作者说,现在很多人有了微博就放弃了博客,有了博客就放弃了书籍,这是本末倒置的。

当下我们的阅读之所以变成了“碎片化”的,更多地源于我们精神本身的快餐化。的确,我们很少有空闲时间,生活并不完满;我们除了追求一些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目标外,不想去发掘自己的能力;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我们满意,即使精神生活也必须服务于我们这种短暂的快乐,因此,快速浏览代替了精读,作为读者我们不再与读物进行精神交流……

碎片化资源 篇4

1 课例基本情况介绍

《建筑水暖电工程计价》课程是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工程造价学生, 此前学生学习了建筑水暖电工程基础知识与造价程序, 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钢管沟槽安装与计价是本课程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是学习消防水系统的重难点, 由于沟槽安装技术其工艺涉及切割机、滚槽机等机械设备, 且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以够用为原则, 课堂教学中不必让学生自行操作其设备, 只需要了解沟槽安装工艺的技术要点和连接工艺。因此, 教学目标包括认识钢管的种类、了解沟槽安装工艺;能力目标:能正确区分不同管径、不同材质的管道;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突破重点难点, 课程小组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以够用为原则, 综合运用模拟动画等媒体表现形式将“钢管沟槽安装与计价”制作成系列微课视频。

2 微课视频制作思路

教学用微课视频力求将知识点化抽象为直观, 降低思维难度, 按照行业规范, 提高认识的准确性,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过程, 贴近知识难点、行业特点、应用性强。将搜集的海量教学资源运用信息化技术, 如IMindMap、Flash、PPT、录屏软件、会声会影等进行制作和加工, 形成图、文、音、视频、动画等资源,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设计针对性的五集系列微课视频:《钢管的识别》《钢管沟槽连接技术》《钢管施工技术要求》《消火栓管道系统计量与计价》《综合单价》, 具有视频清晰、片头统一、富有创意, 围绕理论、技能、规范、实践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提升。

3 系列微课视频介绍

3.1 第一集《钢管的识别》

采用PPT式微课视频, 将网络收集的钢管图片进行整合分类, 利用PPT课件配以大量清晰的图片、详实的文字说明和音效, 分别介绍钢管的分类、无缝钢管和有缝钢管的区别、钢管的管径表示方法、定额中钢管的分类和管径范围, 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

3.2 第二集《钢管沟槽连接技术》

采用动画加视频拍摄式微课视频, 围绕预埋套管—切管—滚槽—开孔—安装机械三通—安装管道—系统试压—管道刷油等, 一系列沟槽连接技术课堂教学进行设计, 通过Flash动画模拟施工步骤, 采用模块式教学策略, 配以音效和文字说明。视频可自由播放暂停, 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3.3 第三集《钢管施工技术要求》

采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微课, 将网络收集的钢管施工技术要求的视频文件进行挑选和整理, 利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剪辑配音, 并插播相应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提供教学所需要的相关资源, 视频图文真实, 配音讲解清晰, 使资源具有可视性、规范性、共享性, 加深学生对钢管施工技术要求的认知。

3.4 第四集《消火栓管道系统计量与计价》

采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 对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部分, 进行完整的消火栓管道系统清单计价编制, 录屏清晰流畅, 所涉及知识重点画面进行圈画和强调, 亦可自行播放暂停。视频教学直观生动, 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可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拓展思维空间。

3.5 第五集《综合单价》

采用视频拍摄制作微课, 拍摄学生综合单价计算过程, 后期剪辑, 对收集的学生作业进行挑选扫描, 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错误示范和正确示范进行讲解, 学生通过自评、互评进行检验, 教学进行归纳总结, 录制正确的综合单价计算步骤, 供学生自查自纠。

4 结语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资源, 其具有“小、微、精”的资源建设新模式, 可将海量网络收集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制作, 也是快节奏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延伸, 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将冗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可视性、规范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灵活高效的课堂, 既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也使学习具有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2]杨满福, 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23) :11—15.

[3]郑小军, 张霞.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对策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2) :67—69.

[4]陈利.浅谈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Z1) .

[5]袁金超.基础教育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财政精神”告别“碎片化” 篇5

《新理财》:你是财政文化的践行者和研究者,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你怎样看待“财政精神”的活动?

高晖:我觉得,这个活动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化。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很有必要。其实,前些年来,整个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阐述不是很清楚、逻辑上不是很顺畅;财政系统虽然经常提及财政精神,而对财政精神的内容没有追问和界定,以致表述得不统一、不规范,也不精准。财政精神应该是我们财政系统的核心价值理念,借这个活动我们可以厘清财政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既涉及到“薪火相传”,也涉及到“出师有名”,同时也是给财政文化内核和自身的精神动力定位。

此外,就是这个活动的本身也很有益处,财政干部坐下来,用一个季度的业余时间,想一想财政精神问题,其本身就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活动。无论作为财政系统干部还是作为一名业余作者,我都期待着“财政精神”表述语的最后揭晓。

《新理财》:那么,当前提炼“财政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高晖:一个国家、一条战线、一个组织,乃至一个人,无论存在、发展、兴盛,都离不开自身的精神建构,都离不开精神的支撑,说到底还是一个文化软实力在起物质的能动作用问题。财政精神是一种延续,始终存在于我们这个系统,其实它也是一种我们的根脉所在,是推进财政工作、振奋财政人不可缺少的东西。这次活动旨在梳理、界定、规范。我们从目前已有的财政史料里,可以看到一代代财政人的理想信念、工作作风、时代特征,不过上述传统和作风以零散的、非系统化的方式存在着,还没有经过系统的总结、提炼,更没有上升到核心价值理念的高度。这次活动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我参加财政工作已经有25个年头,在乡、县、市、省四级财政部门都工作过,我觉得,当前财政工作所面临的任务、困难、矛盾、机遇、风险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围绕“财政精神”搞一些讨论、培育、提炼、推介、践行活动,其意义较为重大,可以将财政文化建设提高到增强财政发展与改革的自觉性的层面,对财政系统上下形成新的思想共识、凝聚新的力量,促进财政工作登上新台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概括起来就是提振士气、提升形象、助推工作。

《新理财》: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界定 “财政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呢?

高晖:其实,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觉得应该包括“理念上的一横一纵、内容上一表一深、总体上的四点侧重”。

从横的方向看,“财政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部门化、具体化;从纵的方向看,又是一代又一代财政人的“薪火相传”,有其鲜明的专业特征。

从表层方面看,应该围绕思想、作风、意识、传统、行为、经验,体现出思想性、传承性、专业性;从深层方面看,应该围绕依法理财、公共财政、阳光财政、人文情怀的普适理念,既能反应当下财政干部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品格、精神风貌,又能体现其开拓勇气和前瞻性、导向性。

我觉得,财政精神应该侧重体现事实求是的“勇”气,侧重体现宏观掌控的“阔”气,侧重体现人文关怀的“灵”气,侧重体现奉献清廉的“洁”气。

《新理财》:在当前,财政精神缺失什么内容?

高晖:财政就是数字化的政治,同时财政人对政治经济运行的感应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近几年,读过一些财政史料、也有过一些具体经历,能让我感动的常常是老一代财政人,在为国理财、为民服务时,所体现出来的事实求是的理论、实践勇气和道德、良知勇气;还有,一代代财政人他们在具体理财事务中,体现出来的的总揽全局的气魄,能从纷繁的财经现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并且勇敢地表达,会算账但不是小会计,懂经济但绝不夸夸其谈。他们谋大事、识大体,但不拘泥于丁丁卯卯。还有,他们身上极强的信托意识,心系国家和人民,真是一阵清风而来、两袖清风而去。

近年来,财政系统的文化建设已取得长足进展,但还处在碎片化、非自觉化状态,远未系统化、规模化、自觉化、成果化,更没有提升到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我提到要侧重体现人文关怀的“灵”气,一个系统的文化建设其实就是一种软实力,是最初也是最后的一种表达;人文关怀是所有歪风邪气的溶化剂。

《新理财》:我们的确需要一种精神,但是在当下凡提及精神往往容易陷入苍白,那么,“财政精神”如何不陷入这种悖论里?

高晖:当下的问题是,呼唤精神,当一种精神真的需要践行的时候,又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感,这的确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悖论。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期,无论世情、国情怎样变化莫测,无论思潮、思想怎样地芜杂多样,我们都应该有个清醒而恒定的自我认知,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准自身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阶段是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一种精神的弘扬。财政人应该有一冷一热两只眼睛:审视经济社会发展时用冷静、思辩的“冷眼睛”;关注世情民生時,用温暖的“热眼睛”。其实,这也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统一。

其实,从推进的层面上,也存在所提倡精神的可信度问题。这次,我们提炼的财政精神是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征集来的,不是强加给大家的—我们是在践行我们自己形成的的理念。还有,一种精神的践行与文化氛围有着相辅相承的关系,我建议加大财政系统的文化建设步伐,将其提升到一个融入人生中、化在工作里的新阶段,这样,才不至于刚刚提炼出来的财政精神迅速流失,要想方设法涵养源头活水。归根到底,财政精神要生长在财政文化上,说到底它还是个系统文化建设问题。

《新理财》:如何推介和践行“财政精神”呢?

高晖:在推介环节,据我了解,部机关党委已经下文明确工作步骤和目标。首先是全国财政系统干部职工均需参与提炼,通过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群众参与、专家审定,还通过征文、演讲、大讨论、表述语征集等活动,其本身就是推介。其实,这些宣传活动设计得不错。现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不落俗套地表达出来,其实这也是宣传工作的难题所在;二是坚持一些经常性的活动。

“碎片化”时代的公关生存 篇6

公关业务模式的变化

新媒体浪潮带来的影响不仅是业务模式上的转变, 对于公关人才也增加了新的要求。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点点鼠标就能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低头刷刷微博就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话题, 一个好公关的修养, 已不仅仅是写几篇好稿, 安排几场成功的发布会, 与媒体打好交道, 更要懂得数字营销与社交媒体之道。不少公司开始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 让他们在两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

传统媒体时代的消费者如何接触信息。想象一下, 当新的一天开始时, 早上8点, 原来在上班的路上买一份报纸看重要的新闻, 这是第一个媒介阅读习惯。第二个习惯是, 到公司之后, 到门户网站看一些新闻, 如果是球迷就会点击“竞技风暴”栏目, 如果对IT感兴趣, 就会去看看新浪财经等。

媒体时代, 一天下来都是在工作, 也没有大量的娱乐时间, 下班后看一些卫视或央视的节目。

在新媒体时代, 消费者又是如何接触媒介信息的呢?在睁眼前, 整个人被媒介侵入了。早晨7点就刷朋友圈, 看看有没有用户跟我们互动, 看看朋友圈有没有报道一些相关公司的消息, 有没有报道行业的动态, 总之, 起床就被微信占据。

由此可见, 整个新媒体的场景和环境下, 所有的媒介接触习惯已经被微信割裂, 被很多的应用割裂, 这是用户行为习惯最大的变化。

再看看公关总监在新媒体时代是怎样工作的?早上9点, 他们在上班的路上一边查看媒体报道, 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 还要看微信公众号、微博, 还要看来自各方面的一些舆论, 以及不知道从哪儿曝出的负面消息。现在的消息碎片化, 东西很多很零散。如果发现微博上加V的用户曝出企业的负面新闻, 老板就会打电话问到底怎么回事, 是哪个企业曝的, 然后一路上电话不断。

到了公司, 人们都会评价该负面报道, 而如何定性和处理, 需统一口径。到了中午, 还不能吃饭, 需要紧急召开媒体发布会, 让公关公司以及公关部同事紧急处理。整个下午, 公关总监也是一直在忙碌与焦虑中度过。

新媒体公关三大挑战及应对

挑战1:企业脆弱化。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 信息愈加透明, 企业的“罩门”越来越多, 愈加脆弱。

挑战2:传播碎片化。不知道负面新闻到底从什么地方曝出, 也不知其扩散程度, 有时很难找到解决办法。

挑战3:流程时效化。因为局势发展太快, 原来制定的标准化公关流程很可能会失效。

针对上述3大挑战, 公关行业需要构建完整解决体系和解决方案。

一、应对企业脆弱化, 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于全方位的议题管理体系。很多企业并不是全部都有这些问题, 但或多或少会遇到, 比如说劳资纠纷、财报亏损、产品质量、高管离职、竞品诋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动物保护等都是极易被攻击的企业罩门, 在新媒体时代一定会有应对的方法, 把这些公关议题种类梳理一遍, 第一个就是统一口径, 公司统一输出信息。第二个是高管的参与性。360的公关做得特别好, 疏通渠道就是媒介对话, 这个渠道非常复杂, 需要慢慢梳理, 这是一个体力活。第三方意见领袖的力量, 在近年来非常重要, 很多意见领袖也是传媒业专家, 他们一句话会对整个舆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敏感议题一定要时刻保持警觉, 因为随时可能会受到攻击。

如何应对, 最重要就是全媒体的监测, 在传统时代非常好处理, 比如让梅花网提供一个报告出来, 也没有多少负面的东西, 大家看看就过去了, 但现在可以看到的负面信息实在太多。解决办法靠机器协助, 但真正作为信息判断跟沟通工作, 一定要交给公关人, 因为需要有自主判断能力:是不是危机, 会不会形成大规模的负面影响, 都需要人工进行判断, 并需要对信息进行监测与评估。对行业有洞见, 一定是深入了解、深入理解这个行业后,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应对传播碎片化, 聚焦目标的“拼凑艺术”。媒体碎片化的东西很多, 要树立清楚的目标。媒体资源比较多, 供应商资源非常多, 客户人脉比较多, 组织起来才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要解决关键问题, 就要找到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三、应对作业流程时效化, 就是扁平式、蜂群式的作业流程。扁平式的例子就是小米。公司非常扁平化, 跟公司团队之间的融合度以及各种奇思妙想的发现机制密切相关。蜂群式就是彻底的分布式管理, 是民主管理制度的精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雇佣关系、合作关系变得更加灵活, 因为很多企业负责人会认准你做公关很牛, 你可能做广告很牛, 整合很多东西, 最终聚焦点在于人, 人的价值被发现后, 整个社会生产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发生微妙的关系, 可能不需要雇佣员工, 可能只是选择合作伙伴, 这其实是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生产分工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公关的机遇

1.技术与大数据。这是无论哪个在互联网论坛或是营销论坛都没有办法避免的话题, 这方面的公司有很多, 做第三方数据, 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客户叫大姨妈, 其实有非常丰富的女性数据, 它的数据非常值钱, 他可以知道女性在经期的周期中, 每个时点需要什么东西, 可以做精准的女性电商, 所以大数据的电商非常丰富, 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会做什么样的事情, 购买什么样的专业装备, 这就是大数据的机遇。

2.专注机器做不了的事情。资源整合与有效沟通, 这是公关公司的强项。现在虽然是智能化、机器化时代, 但有一些事情是需要人与人沟通的, 不管是现在还是十年、二十年以后, 公关都是有价值的, 它的价值还是在于沟通, 在于资源整合。

3.与沟通目标谈恋爱。让他们爱上你, 让他们告诉身边的人他们爱你。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罗辑思维”, 这种运行体系就是深度的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的结合体。收集身边很多读书人想要的一些东西, 大家一起来分享, 包括他的微信公众号, 每天60秒的马桶时间, 亲近与粉丝交流, 与沟通目标去谈恋爱。

4.助力传统企业转型。通过互联网工具, 建立移动互联时代新型的沟通方式。易观就是典型的案例。虽然不仅仅局限于公关这么一个范畴, 更多的是营销活动, 或者是说其他的东西, 但是助力传统企业转型, 在这个时代, 特别是公关公司有巨大的机遇。

5.未来细分行业的小而美。现在可以发现非常大的趋势就是自媒体, 自媒体联盟以及科技博客, 其实最开始专注于IT行业, 引发整个IT行业媒体变革的东西。但现在发现又有了财经自媒体, 有了美食自媒体, 其他各种各样的自媒体, 每个自媒体联盟都是小型的公关公司, 他们能够集聚一帮牛的人为客户做服务, 未来细分行业的小而美也非常有前景, 包括校园营销, 可能有的公司非常小, 但他们做的校园营销非常棒, 比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会找专门的校园营销团队来做, 可能就是十几个人的团队, 但做得非常棒。再比如说IT公关, 里面的路数很清晰, 移动互联网营销、财经公关、公益营销, 只要专注里面一个做深做透, 在未来的公关行业还是非常有机会的。

6.新的趋势就是右脑时代。右脑时代里有一个概念, 就是全新思维, 其中包含了创意驱动、设计主导、视觉刺激、通感崛起。

在世界杯期间, 腾讯网运用大量的视觉化设计来做一些东西, 展示腾讯想要输出的一些观点和语境。比如说Ola, 这个词就是Ok的口气词, 放在这里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参与感, 让大家充分互动。

再比如, 世界杯期间支付宝做的营销, 除了图片之外, 还有非常像凡客体和陈欧体, 陈欧体我为自己代言, 通过非常有共鸣的语言以及图片展现精神风貌, 展示整个企业的品牌形象。所以说在创意的时代, 很多时候是用右脑思维, 用情感去打动别人, 原来做律师、做记者、做医生等比较吃香, 但在未来, 整个创意会有一个大规模的迸发, 也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篇7

关键词:网络碎片化,微博,网络社群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 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 而是媒介本身。在麦克卢汉看来,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 和当年的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体一样, 也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从21世纪开始, 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工具, 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 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也在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为网络的极大普及, 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网络社会也已经建立起来。在讨论网络社会的特征时, 我们总避不开其碎片化特征, 那么什么是碎片化, 网络中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 英文为fragmentation, 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 在20世纪80年代末常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有研究表明, 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 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 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 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 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1)

在网络传播中, “碎片化”其实指的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 信息需求的个性化, 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网络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 使得受传一体化, 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凸显开创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笔者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 结合自己的思考, 认为网络传播中的碎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传统媒体在进行传播活动时都要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中心。报社、编辑部、演播室、新闻发言人等掌握话语权的人和机构都是传播环境空间的中心, 我们使用大众媒体进行传播活动时通常要在确定的时间段里, 这是传播环境时间的中心。传统的大众传播活动要在特定的时空中, 这就将受众和传者隔离开来, 特定的传播环境营造出一种仪式感, 将大众传播活动神秘化。网络则以其独特的媒介形式和接触的便捷性, 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尤其在移动网络广泛应用以后, 更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中心, 整个传播时间和空间都被撕裂成了碎片, 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 没有中心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之前传者的权威, 也使大众传播活动去魅化。这种在空间上的碎片化极大地解放了传者的主体性, 也使得网络传播活动更为自由。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大多是以线性叙事为主的完整的信息, 我们习惯了接受完整的一段信息, 但在网络上并非如此, 网络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超文本链接。网络催生了信息大爆炸, 而爆炸的结果是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这些信息大都是旧有知识体系崩裂后重新排列组合的产物, 信息碎片遍布网络世界。网络将这些信息碎片用超文本链接连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 一则完整的信息往往与其他很多在内容上与之有关系的信息相互链接, 我们可以随时从这一文本跳跃到另一文本中去。超文本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 而是趋向碎片化、非线性化, 这种非线性的信息结构, 极大地方便了受众获取信息的过程,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网上冲浪正是这种接受碎片化信息的体验。

传播信息的日趋短小也是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一个表现。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可以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一切信息, 但也容易被淹没在这种信息的海洋里。所以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内容就成了当下信息接受主体的最爱。

注意力的碎片化。和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传播速度非常快, 所以其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网络上有海量的信息, 网络用户一直处于信息的包围当中, 有人甚至因此有了信息焦虑症。快速的更新和海量的信息, 导致了在网络上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片刻的、即时的、转瞬即逝的。能引起我们注意的信息很快就会被信息的海浪卷走, 消失在茫茫的信息大海中, 而我们的注意力又会被下一个能刺激我们神经的信息所吸引, 所以在网络上, 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碎片化的。

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传统社会中, 掌握话语权的传播主体大多是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 一般受众很难得到说话的机会, 因而传播主体都有一定的权威性, 大众媒体往往是他们统治的工具。然而, 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权威。网络以其去中心化著称, 而去中心化则带来了话语权的下放。在网络这个信息交流平台上, 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于是传统的话语权威被解构, 进而崩塌, 新的草根势力崛起, 受众主体性被最大化。

网络上的信息种类繁多, 几乎涵盖了一切信息, 受众群体的复杂性颠覆了之前传播主体的权威和唯一性, 使传播主体变得碎片化, 人人都在传播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于是权威不复存在, 碎片化的传播主体成为网络最为独特的风景。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满足的是受众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的信息传播与接受体系。在这里, 彰显的是受众自己的个人特性, 任何观念都以是否满足了“我”的需要及喜好为衡量标准。 (2) 于是, 网络成了一个去中心、无疆界、主客体交织、富有弹性与不确定性的特殊空间, 因此其体现出来的种种碎片化特征极大地解放了受者的主体性, 模糊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

以微博为例浅析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 是博客的一种变体。因其发布的信息内容和博客比起来很短, 只有140个字符, 所以称之为微博。下面我们就以微博为例来分析一下网络的碎片化特征在微博上的表现。

传播媒介的移动性使得传播时空进一步碎片化。从Twitter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到, 微博服务初始只是针对手机用户的, 后来才把手机和网站进行了结合。而手机最大的特性就是移动性。这种移动性使得凡是有网络覆盖的地方, 都可以发布微博, 这样就使得传播的空间大大拓展。手机移动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可以抓住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来进行传播活动, 这样的传播方式既满足了传者随时随地的表达欲望, 也满足了受众可以抓住空闲时间即时方便地接收信息的信息需求, 这样就使得传播环境的时空进一步碎片化。

字数的限制使得传播内容进一步碎片化。Twitter刚开始时对发布的内容字数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 是针对手机特性而设置的, 因为手机短信一次只能发140个字符。但没想到这种限制在网络上受到热捧,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使得传播信息的发布和接受都方便了许多, 也让传播活动接受和发布的双方轻松了许多。对传播信息内容长度的限制, 使得传者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只能表达事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 这就使其更加注重表达的简练, 强调信息传播的速度, 而非内容的全面性。信息的接收者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信息的最主要内容。这是网络信息泛滥的必然结果, 人人都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去获得尽量多的信息, 碎片化信息的出现理所当然。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因其简短、零散, 使得人们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 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基本需求。

关注机制使得受众结构进一步碎片化。微博与一般的网络传播活动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关注和粉丝的设置。其中, 关注就是你所关注的其他微博客, 而粉丝则是关注你的其他微博客。以新浪微博为例, 在用户的首页上, 一般只出现你所关注的人的微博信息, 你所发布的微博信息则会出现在关注你的其他微博客———也就是你的粉丝的首页上。这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取要关注的人, 而关注你的人也是觉得她 (他) 和你有一定的共同点, 你有让她 (他) 感兴趣的地方。这样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分众传播。

这种关注机制其实就是一种信息定制服务。在信息定制服务出现以前, 用户在网络上面对大量的信息, 还需要自己进行筛选、过滤, 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信息定制服务, 使得受众“选我所需”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 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 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 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 (3) 在受众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时, 根据个体的需要而自发聚集起来的群体, 完成了对受众群体的细分, 受众个性化的需求组合成了受众结构的“碎片化”。

转发和围观使得注意力进一步碎片化。因其传播内容的短小精悍, 在微博上转发别人的微博就成为一种可能。如果你觉得其他微博客所发的微博内容引起了你的共鸣, 你想将其与你的粉丝分享, 那么你就可以使用转发功能, 将其以你的微博内容的形式发布, 并且还可以加上你对其的评论, 形成一条属于你的新的微博。在微博上, 从一个分众群体到另一个分众群体的信息传播, 主要就靠转发, 转发能引起巨大的传播效应, 其传播速度异常快速, 是一种成几何倍数增长的传播。大多数的微博信息都是转发的产物。这种转发机制促使了围观的产生, 人们对一条有争议的微博可以广泛转发, 并且加注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论点的争锋和意见的碰撞很容易就聚合起人们的注意力, 形成围观效应。

但是, 更新迅速的微博信息, 也使得人们的围观时间不会长久, 下一条新闻的出现往往就会使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开来。以新浪微博为例, 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矿难发生, 微博第一时间关注此事, 成了当时大家注意力聚焦的事件, 但随即4月14日,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 这使得所有的人又把目光都投向玉树, 开始抗震救灾, 支援灾区。矿难的消息则一下子变得少之又少, 对于矿难工人的关注度也迅速下降, 后续报道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信息的更新使得价值依旧很高的新闻事件失去了关注, 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所以在微博上面, 传播的迅捷性使我们的注意力进一步的碎片化, 对任何事情的持久关注度都大大降低。

结语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凸显了传播个体的主体性, 强调个体的信息需求, 提供信息定制服务, 这些都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爱好兴趣的个体聚集在一起, 形成了数量庞大、规模较小的群体, 这些分散于世界各地却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需求的人群, 因网络而组成了一个个的“网络社群”。笔者认为, 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发展来看, “网络社群”必将是未来网络的主体, 与之相对应的分众传播也将成为未来网络传播的主流模式, 在“碎片化时代”中, 注重一个又一个小的“网络社群”是将来网络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3]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 《媒介方法》, 2006 (5) 。

巧用余额宝碎片化理财 篇8

回家后,我就在网上做起了功课。原来,余额宝是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推出的通过余额进行基金支付的服务,用户把资金转入余额宝,即可向基金公司等机构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余额宝首期支持天弘基金“增利宝”货币基金,而对余额宝用户而言,余额宝吸引他们的最大卖点是高收益。目前,国内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普遍在3% ~ 4%,而活期存款的年收益只有0.35%。简单来说,同样1 万元,通过活期存款一年的收益只有35元,而如果通过余额宝一年的收益可以达到300 ~ 400 元,收益比活期高出近十倍。

了解到这些后,我便有了将闲钱通过支付宝转入余额宝让它升值的想法。6 月16 日,我将5 万元转入了余额宝账户。6月17日,基金公司确认了我所买的份额。6月18日,基金公司公布17 日的每万份收益是1.1907 元。6月19 日,我到余额宝去查询,发现16日的收益为:(50000/10000)×1.1907(当天基金公司公布的每万份收益)≈5.95元。

这个查询结果让我惊喜,这证明余额宝的收益比较可观,用它管理家庭闲钱比存银行划算多了。相比于银行存款,余额宝的三大优势让我对它青睐有加。

一是操作流程简单。余额宝服务是将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销系统内置到支付宝网站中,用户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实际上是进行货币基金的购买,相应资金均由基金公司管理。用户如果选择使用余额宝内的资金进行购物支付,则相当于赎回货币基金。而对于用户来说,整个流程就跟给支付宝充值、提现或购物支付一样简单。

二是余额宝的最低购买金额没有限制,1元钱就能起购,用户可利用它随时进行碎片化理财。余额宝的目标是让那些零花钱也能获得增值的机会,让用户通过哪怕一两元、一两百元都能享受到理财的快乐。作为老用户,我的支付宝里总会有一些碎银子闲置着,自从我用了余额宝后,每次购物消费后支付宝里所剩的小钱,我都会转入余额宝,这样利滚利积少成多。一段时间下来,小钱就变成了大钱。

三是余额宝使用灵活。跟一般钱生钱的理财服务相比,余额宝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够提供高收益,还全面支持网购消费、话费充值、水电费缴纳等支付宝转账所有的功能。同时,与支付宝余额宝合作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支持T+0实时赎回,这意味着余额宝的转入转出24 小时可操作。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用户都可以利用电脑或支付宝手机客户端进行转入与转出操作。这样一来,我们的资金既有收益,又不耽误使用。需要的时候,我们可直接提现到银行卡,用于信用卡还款、还房贷、购物消费等。

7 月29 日,我因为生意上的事情,急需4万元。如果动用银行的定期存款,就会损失利息。就在我为难的时候,想到了余额宝里还有5万元,欣喜之余将它支了出来,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就目前来说,我认为余额宝是一种经济安全的打理闲钱的方式。虽然作为基金投资,有一定的风险,但相比一些投资渠道,余额宝操作安全风险小。因为它是国内比较有实力的第三方平台,况且支付宝对余额宝提供资金保障服务,资金被盗全额补偿。另外,对于如我等只想利用它来管理小钱的客户来说,这只是家庭理财的一种补充方式,属于小投资。如果有一天收益低了,可以随时离场。所以,这种既方便又实惠的投资,值得我们一试。

碎片化媒体时代公关如何突围 篇9

今天的公关行业变革,就是第二种,但是很多人却把它做成了第一种。

在这个行业做久了,有些事似乎习惯成自然——一个流弊的案例印证了创意的伟大,我们是优秀的团队……某一天,又一个漂亮的数据印证了自媒体的伟大,我们是优秀的自媒体运营……这么显而易见的发现,让新公司、新媒体赚够了人气,赚够了红利。

可是我们会发现,同一个团队、同一个大号、同一个品牌的第二个流弊案例在哪里呢?

以我17年公关行业从业经验的记忆,似乎这样的事情,往往都发生在每次媒体的变革期,比如互联网兴起的初期、视频媒体崛起初期、论坛兴起的初期、SNS兴起的初期、微博开创初期、微信的初期,一直到今天的直播。

而曾经被认为可以颠覆行业的公司大多成为了先烈,因为这只是第一种变革(让我们默默的纪念一下曾经辉煌的他们……)

媒体和内容,是传播的基础,这就像李强的儿子不会因为自己姓李,就超越了李强。所以,显而易见,用“媒体和内容”去干掉“媒体和内容”,和让力气最大的勇士把自己抬离地面一样,都是不可能的。

听到这里,大多数已经活过10年的传统PR公司老板可能会长舒口气吧?然而这还不是结论。

事实上,今天互联网不断的碎片化(其实早已进入“渣”化状态)、去中心化,却让我们不得已要面对“第二种变革”。

这比面对“第一种变革”更加糟糕。

“碎片化、去中心化”无需辩论,各家PR公司的PPT里经常提到,关键是这一页的后面是什么?如果又是创意和大号,是不是过于牵强呢?我认为凡事有利有弊,碎片化的好处和坏处其实都很明显,好处大概是:

第一,传播门槛低了,每个人自己朋友圈的分享,就有一定的传播价值,而成本是零。

第二,离用户更近了,不再需要“哈”着渠道去打听,用户喜欢什么,不再需要“哈”着媒体去告诉用户你的卖点,我们只需要来自用户的一个回复可能就够了。

越来越多的企业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利好,所以开始大规模投入,自媒体、大号投,H5各种尝试,包括网红。某公司利用数百网红搞直播,费用100万,同时在线200万,效果那叫一个“好”。且慢,仔细算算帐,发现非精准用户的单位曝光成本5毛,7亿网民来一遍,3.5亿就出去了,得到的只是一次短暂对妹子的追捧,当然还附属了产品。而做H5呢,10万的制作费不贵,效果呢?自然也是“好”的不要不要的了,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刷量。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一定给你关上一扇门。碎片化除了利好,还有“利空”:

第一,海量的信息让所谓的“创意”不再有吸引力,因为我们在和7亿人战斗,每日创意多如牛毛,一个Big idea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就像网上如果出现1万个郭德纲,你的笑点还那么低吗?

第二,看似便宜的自媒体,在流量疯狂增长的情况下被疯狂稀释。很多“大号”粉丝都是百万级,又如何?被看到、被阅读、被记住的寥寥无几,要想在数千万媒体中找到优质媒体,如同大海捞针。

第三,即使找到了性价比较高的媒体,甚至使用所谓“无成本”的回复、分享、发帖等工作,数量也变得极其巨大,人力投入居高不下。

这时,我们发现碎片化带给我们的利空远远大于利好,我们面对的是近20种媒体、1000万个媒体单元(1分钟看1个,1天看500个,1年10万个,需要用100年),每日数亿条信息、5种传播手段的复杂环境。

我们既“看不到”、也“看不清”,更“做不到”,而这种现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不可逆转的,公关行业所要面对的,要么找到一条出路,要么被互联网的碎片化扯得粉碎。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时我想起了某人给我讲述的某公司的“粉丝运营工作”。所谓的“粉丝运营”,其实就是近百名工程师在微博上与用户互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互动是愚笨的,但却是井然有序的。我算过一笔账,一个工程师1天至少可以和300人进行互动,一个工程师一个月的薪水如果是1万元,那么这种精准的互动花费大约是一个月100万,带来的结果是100万精准用户的到达。一个精准用户成本是1元,这是很高的投入产出比。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如果你把碎片化媒体的利好全部收尽,而有效减少利空,效果一定会提升。只不过,行业发展的思路和作业模式,似乎就会与今天的公关完全不同。今天做公关,大多是自由豪迈地驰骋在自己的会议室,天马行空地做头脑风暴。而实际上,一个排期动辄千万,一个创意价值百万的场景,早就应该荡然无存。

今天的作业模式,更像一个现代化工厂,每个动作都在创造一点价值,通过高频、可复制地运转,进而实现了传播的高附加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同成百万的精准用户进行互动,需要明确每个营销人员的具体职责,并且通过科学管理实现这一切。

这一切也像是一场全球战争,有“雷达”为我们看清环境,有“决策系统”为我们预知风险、把握机会,有“武器”和“组合化团队”保障有序作战。

这一切也更像是工业4.0——大数据、生产线、机器人。

营销是个传统的行业,过去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我们拒绝了信息化的发展,始终保持小而美的“作坊式”作战思路。

但是今天,资源公共化、创意多元化,信息化发展已经不可避免。我们会被环境推着从1.0直接走向4.0。可以预见的变革是,在新的营销时代,客户的数据被实时抓取,预设的营销参数驱动我们的工作——从回复,到撰写、创意、媒体传播,甚至KOL关系维护。在执行平台上,传统的各项工作任务被细分、打包,形成具体的任务,被最佳资源方领取,企业营销资产逐渐强大,公关公司根据自身优势提供策略、管理、内容、媒体等智能输出。这样的变革必然会发生,而且已经发生了。我们现在就正在用这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适应的过程之后,就是崭新的营销模式。

面对“第二种变革”,我们不应该恐惧,不应该犹豫不决,更不应该自欺欺人地避而不谈。因为环境变化所推动的“第二种变革”,绝非洪水猛兽,而是一种新的机会,一种可以促进产业升级的机会。虽然看起来会令我们一时手足无措、质疑、难以适应,但却一定会让我们变得更智慧、更成功。

碎片化美好生活 篇10

碎片化罪魁祸首好像是微博。不再需要完整的想法,更不需要逻辑性的论点论据论证。刚开始的时候还喜欢写系列,结果很快就被转得支离破碎,产生更多歧义。微博的世界里,长篇大论是老土的,叙事完整是傻冒的,人们需要的只是抖些小机灵、小闪光,这才是最受欢迎的。

很多写作者最有感触,有一点感想即时就抒发掉了,马上被各色人等评论、转发、发酵,那仅有的感触与激情迅速在跟大家的互动中耗完。

紧接着又有微信,因为朋友圈的存在,微信更小众、私密,有亲如一家的亲密感。微信的设计理念是图片先行,文字不过是图片说明,更要机巧、要一下子吸引人,不然朋友们根本不会打开全文来看,因为他们需要的也是捕捉你碎片式的现状和感情,看看你碎片式的快乐。

我们叹口气:是这些数码产品把我们碎片化了!这样一说,浑身就轻松了,因为我们只是被动使用嘛,责任不在我们嘛。

真是这样吗?

看看城市中,我们的生活变得无限复杂。工作不再是埋头苦干就会出成绩,得智商情商财商身体商全用上才应付得来;以往社会中简单的事如今都变得十分复杂,比如看医生,比如孩子上学,如果你不打醒十二分精神自动变身有关专家,吃亏的将是你自己。就算没有微博,我们还有时间去梳理自己的感觉与思想吗?多亏微博和微信啊,两分钟闲暇,动动指头,马上发出,即时收到反馈,闲可玩乐减压、忙可联络工作,聚合资源,真是天赐的神器啊!

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工具,正如古代简单生活中人們只需要竹简就能把事写清楚,要写的内容多了,就发明纸张笔墨,要让很多人看,又发明了印刷术。及至数字时代,那简直就是人们迫不及待要和整个世界发生联系。

不是工具造成人的状态,而是人的状态催生了工具的出现。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是退步吗?我看不见得,每一次的社会变化,都会有人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可是历史总是在往前,即使有时退步,也是退一步进三步。什么都是会变的,无论你是否适应,变化总是—件好事。

谈数字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征 篇11

碎片化一词是Fragmentation, 意为零散、碎片, 也指信息以部分和碎片的方式进行传递, 既是传播形式的碎片化, 也是传播思维的碎片化, 更代表传播理念、接受方式、阅读习惯甚至营销策略的碎片化或多元化。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谈碎片化传播在数字传媒时代的特点。

一、碎片化的思维特点

受众从各种媒介各种渠道能够获取数以千万计的信息, 在选择和获取信息的时候, 由于其有限的阅读时间和无限的信息产生矛盾, 导致传播者力图以最简短通俗的形式, 传递给受众最多的信息内容。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 数字媒体的传播内容显然不能像传统媒介那样悠长平静, 而是以一种更为剪短碎片的方式进行传递。有时是以截取所传递信息中最重要的内容为形式, 有时是以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符号为方式, 进行信息的传递。

碎片化的传播思维, 不单是以媒介为出发点, 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方式和自主选择性上, 目前的数字媒体碎片化传播特征也得以体现。数字媒体时代, 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更大, 主动性更强, 受众在选择性接受数字媒体信息的时候, 往往选择在费力程度上最低, 接受信息的时间最短, 而信息含量上最大的信息。受众自主选择能力的强化, 决定了数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 从信息的发布开始就使用碎片化的传播方式, 这也形成了碎片化的思维特点。

二、碎片化的语言形式

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的语言, 与传统媒介有巨大的区别。

网络媒介诞生之初, 网络语言就有碎片化的特点, 网络作者更常用短句, 更频繁地进行分段, 目前在网络新闻的传递过程中, 网络新闻工作者也更加注重使用短句, 频繁分段, 使用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 在内容提要中简短但是扼要地说清新闻内容。目前, 网民由于可以主动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传递, 他们所使用的语言, 也更加的通俗和易懂, 甚至创立出许多网络用语, 如“雷”、“囧”等, 这些用语使得语言的内容产生了变化, 甚至用语的习惯也产生了变化, 导致了网络传递语言结构的碎片化。

在手机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手机新闻和微博微信内容的发布, 甚至是有字数限制的。微博就以140字为限制, 要求发布信息的时候不能超出以上字数, 这就形成了一个传播信息量的界定, 要求发布者必须从最短最通俗的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 也是导致碎片化的一个原因。

三、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调查结果现实, 目前我国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网民在阅读网络新闻的时候, 着重阅读的是网络新闻的标题, 而阅读网络新闻正文的网民, 一般也只能对正文的四分之三内容进行完成和有效的阅读。这样的阅读习惯显然和以往传统媒介时代的阅读习惯相差很远。目前的受众已经不适合长篇累牍地进行阅读, 他们需要的是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

手机媒体的受众在接受如微博、微信等信息时, 阅读习惯要求这些信息的发布有一定的容量限制, 也导致了这些信息中最核心和重要的内容才能被受众所接纳。其他数字媒体, 如车载电视等, 由于受众的接受信息时间有限, 在阅读和接受的过程中, 也是以一种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四、碎片化的媒介传播

数字媒介在传播特点上, 也体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网络信息的发布, 越来越多进行信息的分类和分段。新闻发布时, 重要内容都有分栏的消息内容提要, 其他信息发布时, 不同类别的信息使用的分类越来越细致。这使得媒介从传播的源头就体现出碎片化的传播特点。另外, 碎片化的含义也包括多元化, 网络信息在发布时也有多元化的特点, 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手机等媒介在传播上, 体现出信息量限制的特点。如微博传播有字数限制, 微信发布有图片数量限制, 这就导致使用这些媒介进行传播的传者必须在限定容量之内进行信息的发布, 受众也只能在这样的容量之中进行信息的接收。

五、碎片化的营销方式

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认为在主流商品的巨大头部之外, 还存在着海量、无序、零散的尾巴, 这种尾巴的社会需求, 也成为目前数字媒体传播的碎片化营销方式。这种营销方式导致目前在数字媒体碎片化传播的时代, 凸显产品某一特征的宣传成为主流宣传途径, 而非对产品的全部进行宣传和介绍。在微信和微博中的宣传, 在网站和车载电视中的推销, 都是以这样的碎片化营销方式进行的, 并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目前的网络购物和数字购物在营销策略上, 也进行了碎片化的宣传方式。

从思维特点的碎片化, 到语言形式、阅读习惯、媒介传播以及营销方式的碎片化, 形成了数字时代传媒的碎片化传播特点。这一传播特点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数字媒介。

参考文献

[1]彭兰著:网络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杰克·特劳特著:定位.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上一篇:小秦岭金矿田下一篇:沉降观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