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论文(通用12篇)
碎片化阅读论文 篇1
大学生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承担社会建设发展重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掌握社会新技术、新思想代表先进文化的前沿群体。那怎样应用自己充沛的精力、积累丰富的知识,完成自己的使命呢?
一、阅读是大学生成长的利器
2014年五四青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座谈时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告诫青年大学生应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应改故向新、弃旧图新,应终身追求美好的理想。可是青年学生怎样才能成为纯善者,拥有纯粹的心呢?
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种,有阅读、听讲、见闻、沟通、实践、讲授等多种方式,通过阅读可学会10%的知识。当你把阅读当成一种信仰,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方式,你便可以通过阅读来积累经验并创造经验,并体会到精神的愉悦。真可谓莎翁所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叶老在《略谈国文》中说道: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通过阅读,可以领受别人的经验,接触别人的心情。大学生们通过阅读可获取信息、增长见闻、陶冶情操、提升思维能力、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是继专业能力、职业技能之后的又一利器。
二、碎片化阅读方式正侵蚀大学生的身心
培根在《谈读书》中提到: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的阅读变得更加便捷、迅速,校园里刷微博、玩微信、看新闻的低头族无处不在。据调查,大学生阅读表现在看教材居多、盲目性读书多,快餐式阅读多、无纸化阅读多,有阅读计划少、有精读意愿少,普遍追求时尚阅读、轻松阅读,阅读倾向于功利化、浅薄化。
互联网里潜藏着巨大的信息宝库,大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立竿见影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是这种碎片化阅读传递的是信息、接受的也是信息,是一种表层学习方式、低水平的不恰当的学习过程,他所呈现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隔断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他所缺乏的是系统性、深度性的知识,夹杂着一种功利性的病态的社会心态,这种碎片化阅读让大学生们变得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思想肤浅、没有主见。
网络中流行“有问题找度娘、万事找度娘”,这让青年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日渐脱离现实社会,性格变得孤独、冷漠、内向、封闭,学习缺乏毅力、失去兴趣,身体素质下降,在各种压力面前变得茫然、焦虑、浮躁。
三、大学生应该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叶老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的教其实是引导学生学,逐渐使其能够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不能凭空得到的,习惯是不能凭空养成的,必须要有所凭借,阅读就是最好的凭借。
调动自己内在的阅读兴趣和迷恋,增强主人翁意识,多花时间和精力精读教师推荐的材料与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钻研形成元认知,采用深层学习方式,经过加工、筛选和整理,了解现象、理论、原理,并将知识、技能用在解决新的解题过程,做到反思、推测与应用,重组已知内容并将其与新知进行关联,通过阅读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判断力,通过阅读获取知识、获取智慧、获取经验。使广大青年学生逐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并乐在其中。
中国的传统经典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是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完善品格,培育正气的最好途径。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包括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管理、国际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要多读原著和经典,不要满足于快餐性阅读、碎片化阅读,读原著才能全面深刻理解原意,不至于人云亦云,以偏概全。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青年学生要读科学理论和专业方面的书籍,做到以学立德,以学增智,以学兴业,以应付今后工作的需要,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要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
在《卓越的大学教学》一书中强调,大学教师面临的六项人才培养目标:更高阶的思维技能;获得学术成功的基本技能;某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人文和学术价值观;工作和职业发展;个人发展。为了达到这六项人才培养目标切实需要青年学生引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摘要:通过阅读可获取信息、增长见闻、陶冶情操、提升思维能力、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阅读变得更加便捷、迅速,呈现出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传统阅读观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威胁,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等正在受到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利弊
参考文献
[1]比格斯.卓越的大学教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2]张淑琴.当代大学生阅读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11).
碎片化阅读论文 篇2
读书就是修行。在这大数据的信息时代里,自身修养的完善才是真正心之所向,而碎片化不过是形式上的破碎,并不影响人精神素养的完整。
读书,就应该摘掉长篇巨制的有色眼镜,转而去追寻那思想中的成长与感情上的成熟。遨游于书海间,孔夫子的《论语》、泰戈尔的《飞鸟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些流传于世的经典,也不全是长篇巨制,甚至也是“碎片化”的,但他们都是短于篇幅,深于内涵的。冰心的散文这般温暖人心,梁文道的短小时评一语中的。我们不必为碎片化的结构篇幅而对其嗤之以鼻,因为如果那样,我们该会遗漏多少经典,多少思想与心灵的升华。
读书,就应该聚沙成塔、细心拾起身边每一块小碎片,注意平日里的点点滴滴的积累。清晨,休息了一夜后,精神焕发,读读推送的几首唐诗宋词,感受一下中华诗词的声韵之美和意境之雅;午间,信手取一份杂志,随意翻阅几篇短小的小趣文,享受一下工作之余后的清闲;夜晚,临睡之前,读览一下孔老夫子的《论语》,咀嚼其中的几个片段,让传统思想精华萦绕在脑海之间,渗入到我们的血液里,直到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这样的修行是零碎的,但却是永恒的,而且是惬意的。
读书,本就是沙中拾贝,残存在你记忆中的也不过是些零碎的片段罢了,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有的碎片结合在一起。无关乎饱受争议的阅读模式,而是回归到自我灵魂的修行中去。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们终是要看遍人生百味,尝尽酸甜苦辣。我们修行,需要沉淀,将一句句的微言精义,终化作胸藏文墨,腹有诗书气自华。
碎片化阅读模式探析 篇3
一、联系生活实际
将与学生有关的话题引入到课堂中,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满足学生需求。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的教学之时,从一个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始:
师:同学们,不知道大家看过《南京!南京!》这部电影没有?
生:看过。
师:这部电影是以历史中哪一个事件为背景的呢?
生:南京大屠杀。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看过这部电影、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永远的痛,在这场事件中,有30万的同胞被杀害,被杀害的中国人部分甚至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今天我们学习的课程以“妇孺”这个词为切入点,《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也是以一个令人气愤的惨案为背景,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三·一八惨案。
师:回答得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从课文中了解一下鲁迅先生是怎样书写他对这件事情的评价的。
通过这样一种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强化了碎片化阅读的作用,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二、鼓励读后讨论
学生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会对文章产生不同的解读,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这些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在碎片化阅读后,采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喜欢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某教师在进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要求学生进行读后讨论:
生1:这篇文章中的烛之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生2:我觉得晋文公的形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该学生通过课文中晋文公劝子犯寥寥几句话得出晋文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课外阅读的《重耳出逃》对晋文公的形象进行了一个更加全面的阐述。)
师:这位同学独特的解读角度以及见解值得表扬,特别是他能够联系课外读物,并与教材结合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大家应该要向他学习。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大胆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又如,某教师在教学《鸿门宴》时,发起了一个讨论,以“鸿门宴中谁是真正的英雄”为话题,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教师让学生自己试读,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语文选修教材中《项羽本纪》的内容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得课堂内与课堂外的阅读紧密联系起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认知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进行对比阅读
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两个文本之间产生一个更加理性的分析,实现学生阅读视野的开阔,阅读欲望的激发。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同时采用对比阅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祝福》课文教学时,找来电影版《祝福》中祥林嫂刚刚到鲁镇时的年轻、精神饱满的视频片段,又将祥林嫂最后在雪地里绝望死去的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祥林嫂的变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希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前后变化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又如,教师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时,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对比阅读的方式。教师采用关掉声音和背景音乐的方式让学生观看,要求学生注意其中人物动作、表情的变化,并要求学生以林黛玉为视角为王熙凤写旁白,这种方式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原文。
这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屏幕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学生通过电视剧、电影与原文进行比较,去研读文本,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增强了阅读效果。
四、利用碎片时间
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利用碎片化时间正好克服这个问题,并让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
例如,某教师要求班级学生每天在睡觉前抽出15~20分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制定阅读计划,分步完成。这其实也是碎片化阅读。虽然教师只要求学生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阅读,但是该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阅读速度。正常情况下,一个高中生每分钟可以阅读300字左右,20分钟可以阅读6000字,每天坚持睡前阅读20分钟,一个月就能够阅读完将近20万字的作品。况且该教师只要求学生进行20分钟的阅读,有效消除了学生对长篇作品的排斥感,还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耐力。同时,该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时进行批注,记录文章中那些打动自己的某段文字、某句话以及对自己的启发,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大大提高了碎片化阅读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将碎片化阅读渗透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中,不仅为高中生提供了更多的阅读资源,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也有积极意义。
碎片化阅读论文 篇4
一、“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形成
“碎片化”一词来自于英文单词Fragmentation, 意思为完整的东西变成许多的小碎块。“碎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研究中, 在我国则最早用于传播研究, 解读互联网对受众的传播习惯带来的影响。因而“碎片化”的概念也发生了裂变, 从最初的社会阶层“碎片化”, 发展到媒介和受众行为的“碎片化”, 时至今日, “碎片化”一词已成了小众化、多元化的指代。
这里所说的阅读习惯“碎片化”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 受众 (即读者) 的阅读时间进一步“碎片化”。从互联网时代发展到以微博、微信主导的微媒体时代, 媒介的便携性更强, 为即时性的、非正式的阅读提供了必要条件, 短时间的阅读成为获取大量消息的主要形式。
第二, 受众的阅读内容呈“碎片化”。因为阅读时间缩短, 受众更愿意依照自身的兴趣阅读较小篇幅、信息量有限的文字资料。
第三, 传播网络的进一步碎片化。互联网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一个相当长的“去中心化”的过程。网络中的所有人几乎都可以作为传播主体参与到传播活动中。而今日微博和微信的盛行更增强了传播网络“去中心化”的特征, 传者与受者间的界线相当模糊, 传统媒体和专业媒体的权威度面临更大的挑战。
综合以上原因, “碎片化”概念中“碎片”的裂变程度发生了从“小”到“微”的转变。表面看来, “碎片化”带来的是海量杂乱无章的信息, 但从图书策划和销售的角度上, 实际上“碎片”携带读者行为的“痕迹”, 与之对应的数据若能被收集整理, 就成了可以利用的规则数据。对“碎片”信息的利用就是一个分不同层次“逆碎片化”的聚合过程。
二、“碎片化”阅读趋势下图书策划中的革新
(一) “碎片化”在选题策划中的应用
图书是一种商品, 其最终目的也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图书行业也越来越重视需求分析。一般而言, 消费者数据是需求分析的基础。目前图书行业的数据特点是倾向于展示、描述和比较, 比如包含出版社市场份额的排行榜、各类图书的排行榜、某个图书品种的分析销量等, 它更像一份成绩单, 检验着某个出版社的市场表现 (市场占有率、品类优势、上架率) 。基于以下两个事实, 依据描述性数据指导选题策划,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作为文化产品, 读者的很多潜在需求是无法直观获得的, 而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下被触发, 因此基本上所有的畅销书出现时, 市场上都没有同类产品;二是图书从组稿到出版的生产周期较长, 而读者的热度较短, 参照榜单做出来的书上市时, 读者的兴趣也许已经转到其他方面去了。
另一方面, 针对那些需求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持续性的图书, 却可以在策划阶段以“碎片”上附着的信息作为指导, 例如:
1. 对外传播类的图书。
对外传播类图书的策划一直是图书领域的一个难点, 常常是吆喝声大于喝彩声。很大原因是国外读者对于我们出版的内容并不真正感兴趣。这其中的因素非常复杂, 文化差异可以解释大部分原因。相较西方发达国家, 我们处于文化势能较低的位置, 如果希望文化势能较高的一方听取自己的声音, 那么必须说别人想听的, 而非说自己认为别人想听的。互联网和通讯工具将全世界紧密相连, 同时也沉淀着大量的信息“碎片”。国外有什么书在畅销?这些书的读者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这个层面的信息是较大的“碎片”, 是较容易获得的。进一步提取出与中国相关的信息, 便可以有针对性地策划出解答世界范围问题的图书。
2. 专业性较强的图书。
尽管目前图书市场上大量图书品种出现了供过于求、良莠不齐的情况, 但某些专业领域的图书却鲜有精品, 甚至仍有市场的空白。这些编辑曾经不敢轻易尝试的市场盲点, 现在却可以成为分众的蓝海。这类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低竞争度、对应专有渠道、需求稳定、内容精度要求高、需求分析可行。一般市场书的营销发行对基数的要求较高, 有统计显示, 在向曾经购买过同类书的读者推送图书信息时, 能实现的有效转化率一般在1%左右, 在基数足够大的情况下, 产生这个转化率即可以视为发行手段有效。而专业性较强的图书, 读者基数远远小于一般市场书, 但转化率却高于一般市场书, 需求刚性较强。在互联网时代之前, 通过数据分析做到内容精度的匹配和消费者需求分析, 难度较高。而“碎片化”环境却让数据分析机构可以获得大量附着消费者行为数据的信息碎片, 可以分析出专业图书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内容、在什么渠道购书、对价格是否敏感等相关信息。利用这些信息, 图书从内容设计时即可获得有效指导, 为后期销售的高转化率做好铺垫。
(二) “碎片化”在图书营销发行中的应用
1.“大数据”层面。
亚马逊有一句名言:“最成功的书籍推荐应该只有一本, 就是用户要买的下一本书。”这句话包含的意思其实就是要努力做到精准营销。另外, 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曾以亚马逊为例提出“长尾理论”, 指出亚马逊的销售总额中, 有四分之一来自于排名在10万名之后的冷门书。这个脱胎于图书销售业的理论也传递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小众需求的总量是巨大的、可分析的, 在“碎片化”时代, 做到精准营销的可能性已经大大提高。
“大数据” (big data) 又称为“巨量资料”, 由互联网 (包括移动互联网) 进行收集。因此一般商业个体不具备收集大数据的能力。图书行业中的大数据主要集中在大型电商的手中。但是大数据的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与之相对的概念是“云计算”, “大数据”的概念虽然是时下热点, 但事实上目前的“大数据”公司对“大数据”分析尚在探索阶段, 出版社更是不具备这种能力。
亚马逊等网站不仅仅是图书的销售者, 实际上同时握有图书“大数据”的数据库, 经过多年对读者购买数据的复杂运算, 可以分析读者的爱好及关注点, 可以聚合大量的“碎片”信息。在这个层面, 比较可行的是出版社充分利用电商的直邮推送功能和自动推荐功能。
(1) 电子直邮。好处是非常精准, 出版社可以主动与电商商洽以这种方式推广重点图书。但值得注意的是电子直邮与传统直邮相比, 难以做到图文并茂, 吸引力欠缺, 而且现在许多人对网络广告抱有抵触情绪, 这都不利于实现销售转换。因此在直邮推送中需要加入更多的销售卖点, 如打折促销信息、图书获奖信息、名人推荐信息等。
(2) 自动推荐功能。严格意义上自动推荐不是广告, 而是通过计算图书间内容、作者等信息的关联度, 自动在页面上显示出同类图书。作为出版社, 考虑其中的数据运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用户交互的角度看, 网页上的自动推荐的图书显示中是有优先级的, 如果能够获得高优先级, 则有可能出现在靠前的页面上, 不需要读者继续向下滚动。关联是第一步, 常见的产生关联的条件包括书名、作者、关键字等;接下来优先级排列则按照销量、出版社、搜索率等。与销量高的书关联, 并且排在高优先级, 效果是最好的。以书名关联, 需要考虑到“首因效应”, 同样类别、同样 (或类似) 书名的书, 作者的注意力往往大部分集中在第一本上。作者关联在运作系列图书时效应比较明显。关键字关联则比较隐性, 但是更具操作的余地, 在下面第2点中会详细分析。在第二阶段优先级排序后, 实际上同一出版社关系的可能性非常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 即出版社应该“做专业的事”, 在某一类图书中做出具有“黏性”的精品, 并稳健补充同类产品, 势必事半功倍。
2. 关键字搜索层面。
关键字提取自海量信息, 相当于信息“碎片”中的磁石。在图书编辑及营销中恰当地使用关键字, 以提高搜索的概率 (关键字搜索本身, 也正是某些搜索引擎的盈利之道) , 也相当于提高了图书的曝光率。对关键字的运用可以分步骤进行:
(1) 首先应该获取关键字。利用关键字时应该注意几个原则。一是不能想当然。不少编辑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最流行的网络热点词汇就可以作为关键字, 但事实上搜索率最高的关键字往往不是网络流行语, 许多机构都有通过技术手段提取的关键字, 这才是编辑真正需要的。二是准确度要高。同义词可能非常多, 但是最有效的关键字可能只有一个。三是要注意关联度。应对关键字进行分类, 选择与自身选题方向关联度最高的关键字, 否则也会减弱搜索的效果。
(2) 在图书编辑阶段, 即可引入关键字的概念。在封面上印上信息含量较大的广告语, 在网站的营销书名中嵌入相关信息, 是比较常规的做法, 但是目录也应该获得同等的重视。目录不仅是读者了解全书内容框架的重要手段, 也常常被放在电商的销售页面上。一方面嵌入了关键字的目录可以提高网络搜索率, 另一方面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读者通过目录可以很快判断自己是否对一本书有兴趣, 而这是最终转化出购买行为的关键所在。
(3) 营销阶段。连载、热点阅读和趣味阅读是非常常见的营销手段, 也正是一种“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而好的试读内容配上富有亮点的标题, 是获得点击率和有效阅读的关键所在。之前已经提到, 在电商的自动关联过程中, 关键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关联度和搜索率上, 都可以帮助图书出现在推荐页面上, 即便是相对冷门的图书, 通过页面上适当的关键字植入, 也可以增加其在电商页面的曝光度。
三、结语
综上可知, “微媒体”的广泛使用使人们习惯于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信息, 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给图书出版行业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带来机遇。“碎片化”阅读产生的背景是整个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和消费行为的“碎片化”, 消费者更关注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出版社核心是做深度阅读产品的机构, 但是图书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读者手中有一个过程, 曾经这个过程是简短的、单向的。而现在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将“碎片化”阅读, 通过“碎片化”的渠道, 转化为深度阅读的过程。这对选题策划和营销发行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编辑和营销发行人员通力合作, 共享经过整合的“碎片”信息, 通过不同层次的数据操作, 达到满足读者需求, 优化读者体验, 拓宽购买渠道, 增强读者与出版社交互的效果, 进而通过优质图书产品的“黏性”, 为下一次购买过程做好铺垫。每次技术革新都会带来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分配, 因此出版社应积极面对挑战, 打破各环节分工的藩篱, 形成有效的分享与反馈机制, 这样方能树立自身在出版新格局中的地位。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完善, 以及微博、微信等私人化程度更高的即时传播工具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社会结构的“碎片化”进一步加剧, “碎片”发生从“小”到“微”的裂变。“碎片化”阅读也正取代传统深度阅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尚存争议, 但是这一行为所留下的读者“痕迹”却可以成为图书策划和营销发行的重要指导数据来源, 如果出版社能保持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在不同的阶段对这些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和利用, 则能够让图书选题策划变得更加精准, 更加贴近读者的需求。
关键词:“碎片化”,大数据,选题策划,关键字搜索
参考文献
[1]黄升民, 刘珊.“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J].现代传播, 2012 (11) .
[2]苗晋诚.大数据背景下图书出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传播与版权, 2014 (9) .
[3]王琪, 姚永春.大数据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技术手段[J].编辑学刊, 2013 (5) .
[4]冯志强.大数据时代网上书店信息运维和精准营销[J].科技与出版, 2015 (1) .
[5]王钰.破坏性创新、大数据与图书销售[J].科技与出版, 2013 (6) .
[6]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观[J].今传媒, 2011 (10) .
[7]陈奕, 凌梦丹.微博“碎片化阅读”的传播麻醉功能解读[J].编辑之友, 2014 (5) .
[8]金璐.移动互联网时代报媒应对碎片化阅读的变革之策[J].新闻世界, 2015 (2) .
[9]江晓原.阅读前景, 一个乐观的展望——关于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J].编辑学刊, 2013 (3) .
碎片化阅读作文 篇5
碎片化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当今社会,人们在上、下班、上、下学的过程中,在乘坐地铁或挤公交的时候,因为时间的短暂,人们大多使用手机、电子书等阅读方式,从而取代了纸质阅读,从表面看来,这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其变得更便捷。
但,碎片化阅读也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改变。
碎片化阅读的繁多造就了我们难以分辨事情的.真伪。由于碎片化的阅读,人们大多在网上看到的新闻根本不能确定真假就转发导致了谣言漫天,最终,错误信息在网上愈传愈凶、一发不可收拾。碎片化阅读让我们丧失了辨别真伪的能力,盲目转发,却也导致了在点击量暴增的背后,大笔金钱也随之转入幕后人的口袋。
碎片化阅读让我们在阅读文章中阻碍了完整信息的获取。由于现在人“快”的心态,为了在短时间内得到更多的信息,通常把文章大致看了一遍,网络媒体写作的“碎片化”让信息不够完善,让信息变得简单,粗糙。
碎片化阅读让我们对经典、杰作失去了耐性。想象着,一个人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阅读一部经典之作,那该是多么美好。如今,碎片化阅读已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已打破了这静谧的美好,从而替代的却是一些城市的喧闹,人们生活所认为好看的小说,不再是经典著作,而这些杰作也已无人问津,被搁置一旁了。
对学生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思考 篇6
大众阅读碎片化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阅读,只能抽零碎时间进行阅读,加上手机网络和多媒体的普及,让人们不得不把阅读时间打碎,而网络为读者提供了碎片化阅读的平台,使之顺理成章地进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所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不可逆转,而真正能充分利用此方式,又能提供系统化知识表达的工具,才真正有发展前途。
信息时代,不仅仅是提供概念信息本身,而且提供概念之间关联关系的信息,让复杂的知识系统变得一目了然,如同专家随时随地在身边一样。而在此基础上的新型专家,将是更高层面上的知识创造与发现者。碎片化阅读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深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
科技的发展一定会带来新的发展,总会有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东西,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方面。我们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工具,促进学生发展。
阅读层次越来越低,学生易产生思维惰性,孩子过度依赖网络信息或者低层次的书籍,不利于其培养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从知识吸收的角度看,“碎片式”阅读带来的仅是单纯的信息量累加,而且这种信息都是小朋友接收范围之外的。而深度阅读则可拓展心智,为阅读者带来更丰富的生命体验。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学生深阅读能力和习惯是我们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所要引导的内容。
第一,要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电子图书阅读软件。手机和平板等工具的出现给我们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要利用这些新有的功能。现在网络上好的APP有很多种,如掌阅iReader、QQ阅读、开卷有益等软件让我们的电子书阅读更方便。同时wps文字移动版、福昕阅读器可以使我们的文档能方便在移动设备上阅读。我们可以把一些需要阅读的书籍和文档传到手机上,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
第二,要利用好网络交流工具引导好学生的阅读方向。学生更多的是关注微博、微信、QQ空间等交流软件。如果我们学校可以建立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那么,我们就可以每日推送经典阅读内容,让学生每天完成一点经典阅读,还可以推送阅读书目介绍阅读书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第三,利用电子设备进行深阅读。电子设备阅读并不一定就是碎片化阅读,两者之间是有交集的。如果我们把经典的书籍放在电子设备中进行阅读同样也是深阅读。同时,我们也可利用手机中的《新华字典》等工具书把阅读中不认识的字进行查阅,可以利用“有道笔记”“印象笔记”“百度记事”把阅读的感想记录下来,让阅读更方便。
第四,让纸质读书更方便。碎片化阅读的兴起主要是移动媒体让阅读更方便。在校园内,教室、走廊、厕所、路边等都放置图书,让学生阅读更方便。学生获取图书方便了,阅读选择上就不再倾向于电子图书了。
第五,引导孩子读纸质书籍。经典书籍对于学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低年级要以故事阅读引导孩子读书。教师可以经常拿出纸质图书读给孩子听。给学生一个榜样的引导,让学生知道图书中有很多有趣的事。在阅读课上,让学生把自己喜欢读的书目推荐给其他同学,让其获得成就感,他们也就重视纸质阅读。在节假日也可引导家长带孩子逛书店,在重要的节日和活动中可以赠送图书。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可全面开展如“书香校园——经典阅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的两分钟,语文教师会带领大家吟诵古诗文,无需深入、细致地讲解,每天都能听到各个班级此起彼伏的诵读声,让人感觉非常舒心。古韵声声,师生们共同沐浴着经典文化的洗礼,其景融融。同时,也可开展这方面的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最后,在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学生阅读依然需要有效地引导人们以深阅读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浅阅读来替代深阅读。培养学生对纸质图书的阅读习惯,仍然是当前数字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猴嘴中心小学宋跳校区)
“碎片化”时代的公关生存 篇7
公关业务模式的变化
新媒体浪潮带来的影响不仅是业务模式上的转变, 对于公关人才也增加了新的要求。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点点鼠标就能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低头刷刷微博就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话题, 一个好公关的修养, 已不仅仅是写几篇好稿, 安排几场成功的发布会, 与媒体打好交道, 更要懂得数字营销与社交媒体之道。不少公司开始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 让他们在两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
传统媒体时代的消费者如何接触信息。想象一下, 当新的一天开始时, 早上8点, 原来在上班的路上买一份报纸看重要的新闻, 这是第一个媒介阅读习惯。第二个习惯是, 到公司之后, 到门户网站看一些新闻, 如果是球迷就会点击“竞技风暴”栏目, 如果对IT感兴趣, 就会去看看新浪财经等。
媒体时代, 一天下来都是在工作, 也没有大量的娱乐时间, 下班后看一些卫视或央视的节目。
在新媒体时代, 消费者又是如何接触媒介信息的呢?在睁眼前, 整个人被媒介侵入了。早晨7点就刷朋友圈, 看看有没有用户跟我们互动, 看看朋友圈有没有报道一些相关公司的消息, 有没有报道行业的动态, 总之, 起床就被微信占据。
由此可见, 整个新媒体的场景和环境下, 所有的媒介接触习惯已经被微信割裂, 被很多的应用割裂, 这是用户行为习惯最大的变化。
再看看公关总监在新媒体时代是怎样工作的?早上9点, 他们在上班的路上一边查看媒体报道, 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 还要看微信公众号、微博, 还要看来自各方面的一些舆论, 以及不知道从哪儿曝出的负面消息。现在的消息碎片化, 东西很多很零散。如果发现微博上加V的用户曝出企业的负面新闻, 老板就会打电话问到底怎么回事, 是哪个企业曝的, 然后一路上电话不断。
到了公司, 人们都会评价该负面报道, 而如何定性和处理, 需统一口径。到了中午, 还不能吃饭, 需要紧急召开媒体发布会, 让公关公司以及公关部同事紧急处理。整个下午, 公关总监也是一直在忙碌与焦虑中度过。
新媒体公关三大挑战及应对
挑战1:企业脆弱化。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 信息愈加透明, 企业的“罩门”越来越多, 愈加脆弱。
挑战2:传播碎片化。不知道负面新闻到底从什么地方曝出, 也不知其扩散程度, 有时很难找到解决办法。
挑战3:流程时效化。因为局势发展太快, 原来制定的标准化公关流程很可能会失效。
针对上述3大挑战, 公关行业需要构建完整解决体系和解决方案。
一、应对企业脆弱化, 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于全方位的议题管理体系。很多企业并不是全部都有这些问题, 但或多或少会遇到, 比如说劳资纠纷、财报亏损、产品质量、高管离职、竞品诋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动物保护等都是极易被攻击的企业罩门, 在新媒体时代一定会有应对的方法, 把这些公关议题种类梳理一遍, 第一个就是统一口径, 公司统一输出信息。第二个是高管的参与性。360的公关做得特别好, 疏通渠道就是媒介对话, 这个渠道非常复杂, 需要慢慢梳理, 这是一个体力活。第三方意见领袖的力量, 在近年来非常重要, 很多意见领袖也是传媒业专家, 他们一句话会对整个舆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敏感议题一定要时刻保持警觉, 因为随时可能会受到攻击。
如何应对, 最重要就是全媒体的监测, 在传统时代非常好处理, 比如让梅花网提供一个报告出来, 也没有多少负面的东西, 大家看看就过去了, 但现在可以看到的负面信息实在太多。解决办法靠机器协助, 但真正作为信息判断跟沟通工作, 一定要交给公关人, 因为需要有自主判断能力:是不是危机, 会不会形成大规模的负面影响, 都需要人工进行判断, 并需要对信息进行监测与评估。对行业有洞见, 一定是深入了解、深入理解这个行业后,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应对传播碎片化, 聚焦目标的“拼凑艺术”。媒体碎片化的东西很多, 要树立清楚的目标。媒体资源比较多, 供应商资源非常多, 客户人脉比较多, 组织起来才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要解决关键问题, 就要找到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三、应对作业流程时效化, 就是扁平式、蜂群式的作业流程。扁平式的例子就是小米。公司非常扁平化, 跟公司团队之间的融合度以及各种奇思妙想的发现机制密切相关。蜂群式就是彻底的分布式管理, 是民主管理制度的精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雇佣关系、合作关系变得更加灵活, 因为很多企业负责人会认准你做公关很牛, 你可能做广告很牛, 整合很多东西, 最终聚焦点在于人, 人的价值被发现后, 整个社会生产方式以及分配方式发生微妙的关系, 可能不需要雇佣员工, 可能只是选择合作伙伴, 这其实是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生产分工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公关的机遇
1.技术与大数据。这是无论哪个在互联网论坛或是营销论坛都没有办法避免的话题, 这方面的公司有很多, 做第三方数据, 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客户叫大姨妈, 其实有非常丰富的女性数据, 它的数据非常值钱, 他可以知道女性在经期的周期中, 每个时点需要什么东西, 可以做精准的女性电商, 所以大数据的电商非常丰富, 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会做什么样的事情, 购买什么样的专业装备, 这就是大数据的机遇。
2.专注机器做不了的事情。资源整合与有效沟通, 这是公关公司的强项。现在虽然是智能化、机器化时代, 但有一些事情是需要人与人沟通的, 不管是现在还是十年、二十年以后, 公关都是有价值的, 它的价值还是在于沟通, 在于资源整合。
3.与沟通目标谈恋爱。让他们爱上你, 让他们告诉身边的人他们爱你。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罗辑思维”, 这种运行体系就是深度的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的结合体。收集身边很多读书人想要的一些东西, 大家一起来分享, 包括他的微信公众号, 每天60秒的马桶时间, 亲近与粉丝交流, 与沟通目标去谈恋爱。
4.助力传统企业转型。通过互联网工具, 建立移动互联时代新型的沟通方式。易观就是典型的案例。虽然不仅仅局限于公关这么一个范畴, 更多的是营销活动, 或者是说其他的东西, 但是助力传统企业转型, 在这个时代, 特别是公关公司有巨大的机遇。
5.未来细分行业的小而美。现在可以发现非常大的趋势就是自媒体, 自媒体联盟以及科技博客, 其实最开始专注于IT行业, 引发整个IT行业媒体变革的东西。但现在发现又有了财经自媒体, 有了美食自媒体, 其他各种各样的自媒体, 每个自媒体联盟都是小型的公关公司, 他们能够集聚一帮牛的人为客户做服务, 未来细分行业的小而美也非常有前景, 包括校园营销, 可能有的公司非常小, 但他们做的校园营销非常棒, 比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会找专门的校园营销团队来做, 可能就是十几个人的团队, 但做得非常棒。再比如说IT公关, 里面的路数很清晰, 移动互联网营销、财经公关、公益营销, 只要专注里面一个做深做透, 在未来的公关行业还是非常有机会的。
6.新的趋势就是右脑时代。右脑时代里有一个概念, 就是全新思维, 其中包含了创意驱动、设计主导、视觉刺激、通感崛起。
在世界杯期间, 腾讯网运用大量的视觉化设计来做一些东西, 展示腾讯想要输出的一些观点和语境。比如说Ola, 这个词就是Ok的口气词, 放在这里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参与感, 让大家充分互动。
再比如, 世界杯期间支付宝做的营销, 除了图片之外, 还有非常像凡客体和陈欧体, 陈欧体我为自己代言, 通过非常有共鸣的语言以及图片展现精神风貌, 展示整个企业的品牌形象。所以说在创意的时代, 很多时候是用右脑思维, 用情感去打动别人, 原来做律师、做记者、做医生等比较吃香, 但在未来, 整个创意会有一个大规模的迸发, 也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篇8
关键词:网络碎片化,微博,网络社群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 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 而是媒介本身。在麦克卢汉看来,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 和当年的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体一样, 也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从21世纪开始, 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工具, 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 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也在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为网络的极大普及, 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网络社会也已经建立起来。在讨论网络社会的特征时, 我们总避不开其碎片化特征, 那么什么是碎片化, 网络中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 英文为fragmentation, 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 在20世纪80年代末常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有研究表明, 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 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 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 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 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1)
在网络传播中, “碎片化”其实指的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 信息需求的个性化, 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网络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 使得受传一体化, 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凸显开创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笔者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 结合自己的思考, 认为网络传播中的碎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传统媒体在进行传播活动时都要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中心。报社、编辑部、演播室、新闻发言人等掌握话语权的人和机构都是传播环境空间的中心, 我们使用大众媒体进行传播活动时通常要在确定的时间段里, 这是传播环境时间的中心。传统的大众传播活动要在特定的时空中, 这就将受众和传者隔离开来, 特定的传播环境营造出一种仪式感, 将大众传播活动神秘化。网络则以其独特的媒介形式和接触的便捷性, 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尤其在移动网络广泛应用以后, 更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中心, 整个传播时间和空间都被撕裂成了碎片, 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 没有中心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之前传者的权威, 也使大众传播活动去魅化。这种在空间上的碎片化极大地解放了传者的主体性, 也使得网络传播活动更为自由。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大多是以线性叙事为主的完整的信息, 我们习惯了接受完整的一段信息, 但在网络上并非如此, 网络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超文本链接。网络催生了信息大爆炸, 而爆炸的结果是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这些信息大都是旧有知识体系崩裂后重新排列组合的产物, 信息碎片遍布网络世界。网络将这些信息碎片用超文本链接连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 一则完整的信息往往与其他很多在内容上与之有关系的信息相互链接, 我们可以随时从这一文本跳跃到另一文本中去。超文本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 而是趋向碎片化、非线性化, 这种非线性的信息结构, 极大地方便了受众获取信息的过程,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网上冲浪正是这种接受碎片化信息的体验。
传播信息的日趋短小也是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一个表现。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可以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一切信息, 但也容易被淹没在这种信息的海洋里。所以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内容就成了当下信息接受主体的最爱。
注意力的碎片化。和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传播速度非常快, 所以其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网络上有海量的信息, 网络用户一直处于信息的包围当中, 有人甚至因此有了信息焦虑症。快速的更新和海量的信息, 导致了在网络上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片刻的、即时的、转瞬即逝的。能引起我们注意的信息很快就会被信息的海浪卷走, 消失在茫茫的信息大海中, 而我们的注意力又会被下一个能刺激我们神经的信息所吸引, 所以在网络上, 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碎片化的。
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传统社会中, 掌握话语权的传播主体大多是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 一般受众很难得到说话的机会, 因而传播主体都有一定的权威性, 大众媒体往往是他们统治的工具。然而, 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权威。网络以其去中心化著称, 而去中心化则带来了话语权的下放。在网络这个信息交流平台上, 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于是传统的话语权威被解构, 进而崩塌, 新的草根势力崛起, 受众主体性被最大化。
网络上的信息种类繁多, 几乎涵盖了一切信息, 受众群体的复杂性颠覆了之前传播主体的权威和唯一性, 使传播主体变得碎片化, 人人都在传播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于是权威不复存在, 碎片化的传播主体成为网络最为独特的风景。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满足的是受众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的信息传播与接受体系。在这里, 彰显的是受众自己的个人特性, 任何观念都以是否满足了“我”的需要及喜好为衡量标准。 (2) 于是, 网络成了一个去中心、无疆界、主客体交织、富有弹性与不确定性的特殊空间, 因此其体现出来的种种碎片化特征极大地解放了受者的主体性, 模糊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
以微博为例浅析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 是博客的一种变体。因其发布的信息内容和博客比起来很短, 只有140个字符, 所以称之为微博。下面我们就以微博为例来分析一下网络的碎片化特征在微博上的表现。
传播媒介的移动性使得传播时空进一步碎片化。从Twitter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到, 微博服务初始只是针对手机用户的, 后来才把手机和网站进行了结合。而手机最大的特性就是移动性。这种移动性使得凡是有网络覆盖的地方, 都可以发布微博, 这样就使得传播的空间大大拓展。手机移动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可以抓住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来进行传播活动, 这样的传播方式既满足了传者随时随地的表达欲望, 也满足了受众可以抓住空闲时间即时方便地接收信息的信息需求, 这样就使得传播环境的时空进一步碎片化。
字数的限制使得传播内容进一步碎片化。Twitter刚开始时对发布的内容字数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 是针对手机特性而设置的, 因为手机短信一次只能发140个字符。但没想到这种限制在网络上受到热捧,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使得传播信息的发布和接受都方便了许多, 也让传播活动接受和发布的双方轻松了许多。对传播信息内容长度的限制, 使得传者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只能表达事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 这就使其更加注重表达的简练, 强调信息传播的速度, 而非内容的全面性。信息的接收者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信息的最主要内容。这是网络信息泛滥的必然结果, 人人都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去获得尽量多的信息, 碎片化信息的出现理所当然。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因其简短、零散, 使得人们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 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基本需求。
关注机制使得受众结构进一步碎片化。微博与一般的网络传播活动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关注和粉丝的设置。其中, 关注就是你所关注的其他微博客, 而粉丝则是关注你的其他微博客。以新浪微博为例, 在用户的首页上, 一般只出现你所关注的人的微博信息, 你所发布的微博信息则会出现在关注你的其他微博客———也就是你的粉丝的首页上。这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取要关注的人, 而关注你的人也是觉得她 (他) 和你有一定的共同点, 你有让她 (他) 感兴趣的地方。这样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分众传播。
这种关注机制其实就是一种信息定制服务。在信息定制服务出现以前, 用户在网络上面对大量的信息, 还需要自己进行筛选、过滤, 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信息定制服务, 使得受众“选我所需”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 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 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 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 (3) 在受众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时, 根据个体的需要而自发聚集起来的群体, 完成了对受众群体的细分, 受众个性化的需求组合成了受众结构的“碎片化”。
转发和围观使得注意力进一步碎片化。因其传播内容的短小精悍, 在微博上转发别人的微博就成为一种可能。如果你觉得其他微博客所发的微博内容引起了你的共鸣, 你想将其与你的粉丝分享, 那么你就可以使用转发功能, 将其以你的微博内容的形式发布, 并且还可以加上你对其的评论, 形成一条属于你的新的微博。在微博上, 从一个分众群体到另一个分众群体的信息传播, 主要就靠转发, 转发能引起巨大的传播效应, 其传播速度异常快速, 是一种成几何倍数增长的传播。大多数的微博信息都是转发的产物。这种转发机制促使了围观的产生, 人们对一条有争议的微博可以广泛转发, 并且加注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论点的争锋和意见的碰撞很容易就聚合起人们的注意力, 形成围观效应。
但是, 更新迅速的微博信息, 也使得人们的围观时间不会长久, 下一条新闻的出现往往就会使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开来。以新浪微博为例, 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矿难发生, 微博第一时间关注此事, 成了当时大家注意力聚焦的事件, 但随即4月14日,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 这使得所有的人又把目光都投向玉树, 开始抗震救灾, 支援灾区。矿难的消息则一下子变得少之又少, 对于矿难工人的关注度也迅速下降, 后续报道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信息的更新使得价值依旧很高的新闻事件失去了关注, 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所以在微博上面, 传播的迅捷性使我们的注意力进一步的碎片化, 对任何事情的持久关注度都大大降低。
结语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凸显了传播个体的主体性, 强调个体的信息需求, 提供信息定制服务, 这些都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爱好兴趣的个体聚集在一起, 形成了数量庞大、规模较小的群体, 这些分散于世界各地却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需求的人群, 因网络而组成了一个个的“网络社群”。笔者认为, 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发展来看, “网络社群”必将是未来网络的主体, 与之相对应的分众传播也将成为未来网络传播的主流模式, 在“碎片化时代”中, 注重一个又一个小的“网络社群”是将来网络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3]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 《媒介方法》, 2006 (5) 。
巧用余额宝碎片化理财 篇9
回家后,我就在网上做起了功课。原来,余额宝是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推出的通过余额进行基金支付的服务,用户把资金转入余额宝,即可向基金公司等机构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余额宝首期支持天弘基金“增利宝”货币基金,而对余额宝用户而言,余额宝吸引他们的最大卖点是高收益。目前,国内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普遍在3% ~ 4%,而活期存款的年收益只有0.35%。简单来说,同样1 万元,通过活期存款一年的收益只有35元,而如果通过余额宝一年的收益可以达到300 ~ 400 元,收益比活期高出近十倍。
了解到这些后,我便有了将闲钱通过支付宝转入余额宝让它升值的想法。6 月16 日,我将5 万元转入了余额宝账户。6月17日,基金公司确认了我所买的份额。6月18日,基金公司公布17 日的每万份收益是1.1907 元。6月19 日,我到余额宝去查询,发现16日的收益为:(50000/10000)×1.1907(当天基金公司公布的每万份收益)≈5.95元。
这个查询结果让我惊喜,这证明余额宝的收益比较可观,用它管理家庭闲钱比存银行划算多了。相比于银行存款,余额宝的三大优势让我对它青睐有加。
一是操作流程简单。余额宝服务是将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销系统内置到支付宝网站中,用户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实际上是进行货币基金的购买,相应资金均由基金公司管理。用户如果选择使用余额宝内的资金进行购物支付,则相当于赎回货币基金。而对于用户来说,整个流程就跟给支付宝充值、提现或购物支付一样简单。
二是余额宝的最低购买金额没有限制,1元钱就能起购,用户可利用它随时进行碎片化理财。余额宝的目标是让那些零花钱也能获得增值的机会,让用户通过哪怕一两元、一两百元都能享受到理财的快乐。作为老用户,我的支付宝里总会有一些碎银子闲置着,自从我用了余额宝后,每次购物消费后支付宝里所剩的小钱,我都会转入余额宝,这样利滚利积少成多。一段时间下来,小钱就变成了大钱。
三是余额宝使用灵活。跟一般钱生钱的理财服务相比,余额宝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够提供高收益,还全面支持网购消费、话费充值、水电费缴纳等支付宝转账所有的功能。同时,与支付宝余额宝合作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支持T+0实时赎回,这意味着余额宝的转入转出24 小时可操作。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用户都可以利用电脑或支付宝手机客户端进行转入与转出操作。这样一来,我们的资金既有收益,又不耽误使用。需要的时候,我们可直接提现到银行卡,用于信用卡还款、还房贷、购物消费等。
7 月29 日,我因为生意上的事情,急需4万元。如果动用银行的定期存款,就会损失利息。就在我为难的时候,想到了余额宝里还有5万元,欣喜之余将它支了出来,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就目前来说,我认为余额宝是一种经济安全的打理闲钱的方式。虽然作为基金投资,有一定的风险,但相比一些投资渠道,余额宝操作安全风险小。因为它是国内比较有实力的第三方平台,况且支付宝对余额宝提供资金保障服务,资金被盗全额补偿。另外,对于如我等只想利用它来管理小钱的客户来说,这只是家庭理财的一种补充方式,属于小投资。如果有一天收益低了,可以随时离场。所以,这种既方便又实惠的投资,值得我们一试。
碎片化媒体时代公关如何突围 篇10
今天的公关行业变革,就是第二种,但是很多人却把它做成了第一种。
在这个行业做久了,有些事似乎习惯成自然——一个流弊的案例印证了创意的伟大,我们是优秀的团队……某一天,又一个漂亮的数据印证了自媒体的伟大,我们是优秀的自媒体运营……这么显而易见的发现,让新公司、新媒体赚够了人气,赚够了红利。
可是我们会发现,同一个团队、同一个大号、同一个品牌的第二个流弊案例在哪里呢?
以我17年公关行业从业经验的记忆,似乎这样的事情,往往都发生在每次媒体的变革期,比如互联网兴起的初期、视频媒体崛起初期、论坛兴起的初期、SNS兴起的初期、微博开创初期、微信的初期,一直到今天的直播。
而曾经被认为可以颠覆行业的公司大多成为了先烈,因为这只是第一种变革(让我们默默的纪念一下曾经辉煌的他们……)
媒体和内容,是传播的基础,这就像李强的儿子不会因为自己姓李,就超越了李强。所以,显而易见,用“媒体和内容”去干掉“媒体和内容”,和让力气最大的勇士把自己抬离地面一样,都是不可能的。
听到这里,大多数已经活过10年的传统PR公司老板可能会长舒口气吧?然而这还不是结论。
事实上,今天互联网不断的碎片化(其实早已进入“渣”化状态)、去中心化,却让我们不得已要面对“第二种变革”。
这比面对“第一种变革”更加糟糕。
“碎片化、去中心化”无需辩论,各家PR公司的PPT里经常提到,关键是这一页的后面是什么?如果又是创意和大号,是不是过于牵强呢?我认为凡事有利有弊,碎片化的好处和坏处其实都很明显,好处大概是:
第一,传播门槛低了,每个人自己朋友圈的分享,就有一定的传播价值,而成本是零。
第二,离用户更近了,不再需要“哈”着渠道去打听,用户喜欢什么,不再需要“哈”着媒体去告诉用户你的卖点,我们只需要来自用户的一个回复可能就够了。
越来越多的企业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利好,所以开始大规模投入,自媒体、大号投,H5各种尝试,包括网红。某公司利用数百网红搞直播,费用100万,同时在线200万,效果那叫一个“好”。且慢,仔细算算帐,发现非精准用户的单位曝光成本5毛,7亿网民来一遍,3.5亿就出去了,得到的只是一次短暂对妹子的追捧,当然还附属了产品。而做H5呢,10万的制作费不贵,效果呢?自然也是“好”的不要不要的了,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刷量。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一定给你关上一扇门。碎片化除了利好,还有“利空”:
第一,海量的信息让所谓的“创意”不再有吸引力,因为我们在和7亿人战斗,每日创意多如牛毛,一个Big idea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就像网上如果出现1万个郭德纲,你的笑点还那么低吗?
第二,看似便宜的自媒体,在流量疯狂增长的情况下被疯狂稀释。很多“大号”粉丝都是百万级,又如何?被看到、被阅读、被记住的寥寥无几,要想在数千万媒体中找到优质媒体,如同大海捞针。
第三,即使找到了性价比较高的媒体,甚至使用所谓“无成本”的回复、分享、发帖等工作,数量也变得极其巨大,人力投入居高不下。
这时,我们发现碎片化带给我们的利空远远大于利好,我们面对的是近20种媒体、1000万个媒体单元(1分钟看1个,1天看500个,1年10万个,需要用100年),每日数亿条信息、5种传播手段的复杂环境。
我们既“看不到”、也“看不清”,更“做不到”,而这种现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不可逆转的,公关行业所要面对的,要么找到一条出路,要么被互联网的碎片化扯得粉碎。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时我想起了某人给我讲述的某公司的“粉丝运营工作”。所谓的“粉丝运营”,其实就是近百名工程师在微博上与用户互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互动是愚笨的,但却是井然有序的。我算过一笔账,一个工程师1天至少可以和300人进行互动,一个工程师一个月的薪水如果是1万元,那么这种精准的互动花费大约是一个月100万,带来的结果是100万精准用户的到达。一个精准用户成本是1元,这是很高的投入产出比。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如果你把碎片化媒体的利好全部收尽,而有效减少利空,效果一定会提升。只不过,行业发展的思路和作业模式,似乎就会与今天的公关完全不同。今天做公关,大多是自由豪迈地驰骋在自己的会议室,天马行空地做头脑风暴。而实际上,一个排期动辄千万,一个创意价值百万的场景,早就应该荡然无存。
今天的作业模式,更像一个现代化工厂,每个动作都在创造一点价值,通过高频、可复制地运转,进而实现了传播的高附加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同成百万的精准用户进行互动,需要明确每个营销人员的具体职责,并且通过科学管理实现这一切。
这一切也像是一场全球战争,有“雷达”为我们看清环境,有“决策系统”为我们预知风险、把握机会,有“武器”和“组合化团队”保障有序作战。
这一切也更像是工业4.0——大数据、生产线、机器人。
营销是个传统的行业,过去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我们拒绝了信息化的发展,始终保持小而美的“作坊式”作战思路。
但是今天,资源公共化、创意多元化,信息化发展已经不可避免。我们会被环境推着从1.0直接走向4.0。可以预见的变革是,在新的营销时代,客户的数据被实时抓取,预设的营销参数驱动我们的工作——从回复,到撰写、创意、媒体传播,甚至KOL关系维护。在执行平台上,传统的各项工作任务被细分、打包,形成具体的任务,被最佳资源方领取,企业营销资产逐渐强大,公关公司根据自身优势提供策略、管理、内容、媒体等智能输出。这样的变革必然会发生,而且已经发生了。我们现在就正在用这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适应的过程之后,就是崭新的营销模式。
面对“第二种变革”,我们不应该恐惧,不应该犹豫不决,更不应该自欺欺人地避而不谈。因为环境变化所推动的“第二种变革”,绝非洪水猛兽,而是一种新的机会,一种可以促进产业升级的机会。虽然看起来会令我们一时手足无措、质疑、难以适应,但却一定会让我们变得更智慧、更成功。
碎片化阅读论文 篇11
【关键词】碎片化;传统;阅读;出版;应对
【作者单位】赵婧,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当今社会的多元价值体系和亚文化特质以其强大的分力,把大众破解成一个个的“文化部落”和“趣味群体”,大众逐渐演化为分众和小众,加之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碎片化传播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共同催生了碎片化阅读现象的出现。碎片化阅读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众说纷纭,面对碎片化阅读现象,出版业又该如何因势利导和有效应对?
一、比较视域下的碎片化阅读
阅读是一种通过视觉感知语言符号获取意义的过程。传统阅读是指人们世代相传下来的,通过印刷在纸介质上的语言符号获取意义的阅读方式。而碎片化阅读一般被认为是通过手机、电子书和电脑等屏幕介质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
人们对碎片化阅读现象存在着多样化心态。陈熙涵等人认为,“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更加艰难”。苑广阔认为,碎片化阅读“缺乏系统性、太多随意化……往往导致阅读者过目即忘,从根本上说不利于知识的积累、传承”。还有学者认为碎片化阅读“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而另外的观点认为,不能轻易否定各种新的阅读方式与阅读行为。
从阅读介质来看,碎片化阅读依赖现代数字技术和屏幕介质,传统阅读依赖图书、期刊等纸介质,二者在阅读介质上存在根本差异。但是,这种阅读介质的差异并无法证明哪种方式更具有深度或更具有文化积淀方面的优越性。
从阅读时间来看,如果说碎片化阅读在时间上是一种“断续”状态,那谁又能用传统阅读方式一次性读完整部《三国演义》或《水浒传》?碎片化阅读和传统阅读都存在断续阅读现象。
文字意义肤浅是碎片化阅读被诟病的主要原因。百字微博、搞笑段子和网络逸闻趣事等确实是许多年轻人碎片阅读的主要内容。但如果考虑到还有许多人的碎片阅读倾向绝不限于微博和段子,同时考虑到传统纸介质阅读同样无法排除短小、肤浅或粗制滥造的内容,那么仅根据文字意义恐难以得出碎片化阅读一定比传统阅读肤浅的结论。
关于阅读深度,有学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地将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割裂和对立起来。” 如果读者能对碎片化阅读的点滴摄入进行整合重构,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拼图,那也是一种富有价值的深度阅读。阅读是否碎片化并不是判断阅读深度的标尺。
从比较的视角来看,碎片化阅读和传统阅读都存在文本内容碎片化、阅读时间断续化,高雅与低俗混杂、深刻与肤浅共存等问题。这属于读物的特点、形式、风格与品位问题,并不构成某一种阅读方式的专有特征,更不构成排斥某种阅读方式的理由。
人们习惯于把“手不释卷”“寒窗苦读”等视为传统阅读的美德,而现代人在地铁、车站休息室和餐桌上,不顾场合低头看屏的随意性阅读,成了被诟病的事情,这里暗含着一种厚此薄彼的文化心态。人们对于新技术给人文精神带来的负面影响怀有焦虑与困惑,这是对碎片化阅读持有排斥态度的思想根源。
二、碎片化阅读特点及对传统出版物的影响
人们对碎片化读物是有特定要求的,并非任何读物都能成为碎片化阅读的对象。碎片化阅读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时间的断续性。碎片化阅读的时间短暂而断续。断续性反映了当代人阅读方式对生活节奏加快的适应与变通。二是场合的随意性。碎片化阅读的场合充满随意性,车厢里、道路上、马路边……都可成为阅读的场所。随意性是断续性的必然产物。三是篇幅的短小性。时间的有限和场合的随意,注定了碎片化阅读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如微博、微信、新闻、小小说、词典条目和诗歌等。四是结构的简单性。碎片化阅读对象的文本结构较为简单,相对独立和完整,可短时间一次性读完一篇文章或一个章节。五是内容的多样性。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是多样化的,从微博、博客到小说、论文,从时政新闻到自然科技,几乎无所不包。
碎片化阅读方式对出版物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传统出版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一,碎片化阅读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它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下配备的超文本、超链接功能,使碎片化阅读和传统纸张阅读产生明显的差异,而传统纸质出版物只能是平面阅读,难以提供无限丰富的阅读内容。同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碎片化阅读更是一种读写互动阅读,通过微博、微信留言等方式,促进信息和知识的交流,而传统出版物只能进行单向度的阅读。其二,碎片化阅读改变了传统阅读的载体,碎片化环境下阅读载体数字化、多元化、辅助功能更强大,使得传统纸质出版物携带不方便、信息储存量少和检索效率低等缺点暴露出来。其三,碎片化阅读革新了传统阅读的功能。与传统纸张阅读学习下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不同,碎片化阅读下,读者在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各类阅读器终端等的支持下,可以尽情徜徉于各个网页、数据库之间,阅读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碎片化阅读已悄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的当今,这些影响对于出版人如何适应、应对和引领碎片化阅读现象,无疑会产生有益的启示,也是出版业实施应对之策的依据和基础。
三、“碎片化”阅读时代下出版业的应对策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提出了一个“数字化深度阅读”的概念,认为数字化阅读“需要有效地完善和引导……需要适合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的内容支撑,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 。“数字化深度阅读”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把屏幕阅读和传统阅读的优势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个用数字技术手段和深度阅读内容,引领人们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阅读过程。如何尊重亿万读者乐于碎片化阅读的权利,在浩瀚如海的文化信息中精挑细选,深耕细作,为他们提供更多丰富、优质的文化碎片,提供更多富有内涵的数字阅读精品,将是出版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nlc202309012101
宏观层面上,规范出版市场,整合出版资源,是减免碎片化阅读负面效应的机制性措施。当前网络、图书传播市场,低俗文化流行,无价值信息泛滥,导致“全民阅读”的整体阅读质量不高。因而,出版管理机构需要加大监管力度,打击非法出版行为,净化出版文化市场;同时积极推进数字出版内容商、数字技术商、三大移动通信商以及电子商务资源整合,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提升整体出版质量。
微观层面上,出版机构需要提高电子读物的编辑出版质量,加强环节管理,进行观念和技术创新。具体可列举如下几点:
1.出版机构以分众化出版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出版机构可以认真研究不同群体的文化特征、精神需要和阅读特点,量身定制,以分众化出版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2.出版机构可以精心设计图书章节的文字篇幅,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完整的章节,方便读者短时和断续阅读。如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四十堂哲学公开课》一书,一章就是“一堂课”,几分钟便可读完“一堂课”,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
3.出版机构要提升碎片化读物的内容深度和文化内涵,摒弃粗制滥造的“碎片杂烩”。如一些迎合碎片化阅读的微博读物,缺乏思想内涵和文化深度,出版机构应慎重出版。
4.出版机构可以将数字技术融入纸质出版,为读者的深度学习提供方便。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小学校园足球》中引入二维码技术,读者只要用手机扫描书中的二维码,便可浏览到相关真人示范的动作技术视频,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学习,这无疑是一种运用数字技术引导深度学习的有益做法。
5.出版机构要借鉴微博体图书的可取之处,对长篇大论的内容,化整为零,重新建构。出版机构经与作者协商同意,在保证内容相对独立完整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碎片化分割,为读者提供碎片化阅读的便利。
碎片化阅读只是一种适应当代人生活节奏和信息化社会特点的阅读方式,我们大可不必为此忧虑恐慌。如何分析、利用其阅读特征,为人们提供更多富有内涵的碎片化读物,引导碎片化阅读向深度阅读发展,才是出版人的当务之急。
[1]陈熙涵,郑文丰. 碎片化阅读:文字变“轻”内涵变“浅”[EB/OL]. 民主与法制网,2013-03-04. http://www.mzyfz.com/html/1407/2013-03-04/content-676896.html
[2]苑广阔. 碎片化阅读无法代替传统阅读[EB/OL]. 光明网,2014-03-10.http://guancha.gmw.cn/2014-03/10/content_ 10627937.htm.
[3] [9]张中江. 浅阅读时代的“深”思考 读书如何才能不支离破碎[EB/OL]. 中国新闻网,2012-04-23.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23/3837406.shtml.
[4]魏玉山.不要轻易否定微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J]. 出版参考,2013(23):1.
[5] 张璐.“碎片化“阅读同样重要[EB/OL].新华网,2015-03-05.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3/05/c_127544559.htm.
[6]卜源.碎片化阅读的“深”与“浅”[EB/OL].中国新闻出版网,2014-10-16. http://www.chinaxwcb.com/2014-10/16/content_304149.htm.
[7]杨瑞明. 数字阅读的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的张扬[J].出版发行研究,2015(02):19-22.
谈数字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征 篇12
碎片化一词是Fragmentation, 意为零散、碎片, 也指信息以部分和碎片的方式进行传递, 既是传播形式的碎片化, 也是传播思维的碎片化, 更代表传播理念、接受方式、阅读习惯甚至营销策略的碎片化或多元化。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谈碎片化传播在数字传媒时代的特点。
一、碎片化的思维特点
受众从各种媒介各种渠道能够获取数以千万计的信息, 在选择和获取信息的时候, 由于其有限的阅读时间和无限的信息产生矛盾, 导致传播者力图以最简短通俗的形式, 传递给受众最多的信息内容。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 数字媒体的传播内容显然不能像传统媒介那样悠长平静, 而是以一种更为剪短碎片的方式进行传递。有时是以截取所传递信息中最重要的内容为形式, 有时是以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符号为方式, 进行信息的传递。
碎片化的传播思维, 不单是以媒介为出发点, 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方式和自主选择性上, 目前的数字媒体碎片化传播特征也得以体现。数字媒体时代, 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更大, 主动性更强, 受众在选择性接受数字媒体信息的时候, 往往选择在费力程度上最低, 接受信息的时间最短, 而信息含量上最大的信息。受众自主选择能力的强化, 决定了数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 从信息的发布开始就使用碎片化的传播方式, 这也形成了碎片化的思维特点。
二、碎片化的语言形式
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的语言, 与传统媒介有巨大的区别。
网络媒介诞生之初, 网络语言就有碎片化的特点, 网络作者更常用短句, 更频繁地进行分段, 目前在网络新闻的传递过程中, 网络新闻工作者也更加注重使用短句, 频繁分段, 使用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 在内容提要中简短但是扼要地说清新闻内容。目前, 网民由于可以主动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传递, 他们所使用的语言, 也更加的通俗和易懂, 甚至创立出许多网络用语, 如“雷”、“囧”等, 这些用语使得语言的内容产生了变化, 甚至用语的习惯也产生了变化, 导致了网络传递语言结构的碎片化。
在手机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手机新闻和微博微信内容的发布, 甚至是有字数限制的。微博就以140字为限制, 要求发布信息的时候不能超出以上字数, 这就形成了一个传播信息量的界定, 要求发布者必须从最短最通俗的语言进行信息的传递, 也是导致碎片化的一个原因。
三、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调查结果现实, 目前我国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网民在阅读网络新闻的时候, 着重阅读的是网络新闻的标题, 而阅读网络新闻正文的网民, 一般也只能对正文的四分之三内容进行完成和有效的阅读。这样的阅读习惯显然和以往传统媒介时代的阅读习惯相差很远。目前的受众已经不适合长篇累牍地进行阅读, 他们需要的是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
手机媒体的受众在接受如微博、微信等信息时, 阅读习惯要求这些信息的发布有一定的容量限制, 也导致了这些信息中最核心和重要的内容才能被受众所接纳。其他数字媒体, 如车载电视等, 由于受众的接受信息时间有限, 在阅读和接受的过程中, 也是以一种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四、碎片化的媒介传播
数字媒介在传播特点上, 也体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网络信息的发布, 越来越多进行信息的分类和分段。新闻发布时, 重要内容都有分栏的消息内容提要, 其他信息发布时, 不同类别的信息使用的分类越来越细致。这使得媒介从传播的源头就体现出碎片化的传播特点。另外, 碎片化的含义也包括多元化, 网络信息在发布时也有多元化的特点, 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手机等媒介在传播上, 体现出信息量限制的特点。如微博传播有字数限制, 微信发布有图片数量限制, 这就导致使用这些媒介进行传播的传者必须在限定容量之内进行信息的发布, 受众也只能在这样的容量之中进行信息的接收。
五、碎片化的营销方式
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认为在主流商品的巨大头部之外, 还存在着海量、无序、零散的尾巴, 这种尾巴的社会需求, 也成为目前数字媒体传播的碎片化营销方式。这种营销方式导致目前在数字媒体碎片化传播的时代, 凸显产品某一特征的宣传成为主流宣传途径, 而非对产品的全部进行宣传和介绍。在微信和微博中的宣传, 在网站和车载电视中的推销, 都是以这样的碎片化营销方式进行的, 并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目前的网络购物和数字购物在营销策略上, 也进行了碎片化的宣传方式。
从思维特点的碎片化, 到语言形式、阅读习惯、媒介传播以及营销方式的碎片化, 形成了数字时代传媒的碎片化传播特点。这一传播特点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数字媒介。
参考文献
[1]彭兰著:网络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杰克·特劳特著:定位.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碎片化阅读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生“碎片化”阅读10-25
碎片化时代的阅读作文900字08-09
碎片化07-18
时间碎片化07-14
碎片化资源10-15
碎片化媒介05-10
碎片化环境05-19
制度碎片化09-20
碎片化整理10-27
受众碎片化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