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艺术

2024-06-25

碎片化的艺术(精选6篇)

碎片化的艺术 篇1

碎片化是描述我国当代社会传播语境的形象性说法, 反映在传播领域, 表现在传统媒体不再处于垄断地位, 任何媒体和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来发布信息, 信息发布也不再有完整意义上的版面、方式、体裁等, 很多新闻信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信息的碎片。应对这种变化, 很多传播媒体也在调整, 也在创新。

一、新闻碎片化

如果说新闻是一个花瓶, 它完整而给人很多美感, 但是为了应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速度的挑战, 目前在我们的广播媒体, 一些广播新闻却是不见花瓶只见碎片, 这些零零碎碎的瓷片只能传递一些新闻信息, 而忽略了新闻本身的深度和完整。在全媒体时代, 广播新闻的碎片化, 其实就等于把新闻进行割裂, 将它简单化, 这样的新闻只能让听众知道一些最新的信息, 但往往又是最浅的信息, 对人们生活的指导和服务的功能也很低, 长时间下去, 必然失去听众。

二、广播新闻碎片化传播的特征

1. 新闻节目密集度增加

很多电台的新闻频道, 甚至是交通、音乐等频道, 越来越重视新闻信息的传递, 除了开办多种多样的新闻节目外, 整点解读、半点播报等新闻栏目成为多家电台的必备栏目, 新闻节目的密度大大增加, 时效性也得到保证。

2. 新闻内容丰富度提高

广播媒体越来越重视信息的丰富程度, 每条信息越来越短小精悍, 有的时候, 一条信息甚至就只是一个标题, 这样信息量越来越丰富, 在这一过程中, 信息的完整性不能保证, 每条信息只能是原来信息的碎片。同时, 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 各种新闻信息、服务信息全部播报, 信息的履盖面也越来越广。这种条多面广的信息编辑形式, 使广播媒体在与新媒体竞争的过程中, 保证了信息量的供给。

3. 播报节奏加快

在广播新闻节目中, 新闻信息的碎片化让传统的播报形式不得不改变, 主持人的播报速度越来越快, 对重音、顿歇、口语化等播报技巧越来越不重视, 更多地追求一种快捷、轻松的流行风格。

三、广播新闻碎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1. 新闻价值的缺失

现在很多听众都已经体验过信息碎片化所导致的弊端, 尤其是广大司机, 一直都在开车时听新闻, 看似耳朵一刻不停地在接受信息, 但实际上, 脑子里留下来的都是些零碎的印象。所以, 当下人们的需求已从获取丰富信息向获取更多有效信息转变。而对于广播媒体来说, 新闻节目对新闻信息字数的限制就像一把双刃剑, 虽然为听众带来了方便快捷, 但是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加速了听众思维的碎片化, 很难让听众再去思考新闻后面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当这些新闻信息都在作为碎片进行传播处理的时候, 广播媒体也不再做出价值判断, 听众更多地在接受信息, 而对信息背后的意义不再进行思考。

2. 工作态度的随意

广播新闻的碎片化让很多编辑记者失去了求真求实的作风, 因为一块信息的碎片对于一条完整的新闻来说, 只要挑一块我所知道的碎片信息传达给听众即可, 新闻传播失去了它的严谨和完整, 新闻采编队伍的工作态度变得越来越随意和松垮。

3. 新闻权威性下滑

当广播与其他媒体在抢时效时, 其实已经失去了自身的优势, 同时广播媒体再快捷, 也不可能与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相抗衡, 在这种片面追求快捷的过程中, 很多新闻信息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完全准确的, 慢慢消解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

4. 导向意识的浅薄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 舆论导向是其重要功能之一, 但是当广播在进行碎片化传播时, 其新闻价值和意义都在逐步缺失, 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意识越来越弱化, 由此出现了很多导向偏差, 甚至是导向错误的报道。

四、广播媒体应对新闻传播碎片化的趋势

1. 责任意识

在网络时代, 零门槛的信息发布带来了信息视角的空前繁荣, 但同时, 假新闻也层出不穷, 在真真假假的辨认过程中, 无形中增加了受众的认识成本, 对新闻的接受也越来越厌倦和冷漠。

有些学者认为, 广播媒体在应对新闻碎片化时, 应该具有责任意识, 要有立场、有态度, 要充分认识到我们是党领导下的宣传机构, 要引导听众的舆论导向, 要与党的方针政策相符合, 在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的前提下, 树立媒体的责任意识, 正确解读当前社会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 让听众能正确了解当前社会的变化。

梅尔文·门彻说过, “新闻是易碎品, 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过于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与眼球效应, 势必会模糊新闻本身的概念, 当粗枝大叶的残次品在现实面前跌得粉碎时, 媒体的价值也遭到贬低。把新闻当成艺术品去雕琢, 最大限度地规避易碎的新闻, 首先就需要少一分独家的冲动, 多一些责任的担当, 这应该是广播媒体工作者的职业底线。

2. 理论高度

新闻信息的碎片化使任何媒体和个人都能依托网络平台发布信息, 信息传播的内容越来越肤浅, 但越是在碎片化信息铺天盖地的时候, 深度报道就越显得弥足珍贵。正因为信息宠杂, 听众更需接近事实的新闻, 更希望了解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 未来将有大量首发新闻被自媒体掌握, 因此广播媒体将在解释环节上展开竞争, 这就需要新闻人具有广阔的视野, 占据理论高度。

广播媒体在与其他媒体竞争的过程中, 为了提高权威性和收听率, 应该在这些社会意义的解释上下功夫, 也就是说传播者要有广阔的视野, 占据理论高度, 这就需要广播媒体对这些共享性的新闻, 用更公允的视角挖掘独有的新闻点, 赋予新闻更丰富的解释。

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认为, “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知道发生什么, 他们还想知道这些事为什么发生, 它们意味着什么, 结果又是什么。”在全媒体时代, 内容不稀缺, 记者也不稀缺, 稀缺的是高品质的新闻作品, 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慧眼, 是基于人民利益至上、国家利益至上价值体系的深刻分析和睿智表达。在众生喧哗中, 谁能够给受众更全面、更真实、更有分量的新闻信息, 谁就能站在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上, 谁就解释的更可信更权威, 那么谁就能拥有更多的受众。

3. 议程设置

在网络传播时代, 传统媒体虽然不能与新媒体比拟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新鲜感, 但是其在理论高度和信息真实这两个层面上都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 传统媒体要提高自己的权威性, 就只能在话题的议程设置上下功夫, 这就需要传统媒体, 一方面要增强自己对社会公共话题的把关能力, 主动地聚焦网络或社会热点问题, 另一方面要针对出现的难点问题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深入解读, 让受众更能了解事件的全貌。

在常规状态下, 广播媒体记者要有选题意识, 我们可以从现象中发现选题, 可以从变化中发现选题, 可以从信息中发现选题, 可以从外埠的新闻中发现选题, 可以从上层信息中发现选题, 可以从生活中发现选题。实际上, 记者做选题的过程, 就是把生活中信息的碎片做成花瓶的过程。

对于广播媒体而言, 新闻信息占据了主导, 但是面对新闻碎片化的侵袭, 在报道大量信息的同时, 还必须提高责任意识, 占据理论高度, 加强策划, 做一些深度报道, 更全面地让听众了解当今社会的变革, 这种努力对广播媒体影响力的提高作用巨大。

参考文献

[1]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 张芳圆,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1年02期

[2]“碎片化”语境下媒介营销价值的构建——从“售卖”到“分享”的商业哲学转型, 喻国明, 《广告大观:综合版》

[3]新媒介技术过程中的信息碎片化, 易钟林, 《传媒观察》2004年第9期

[4]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纪录片的碎片化叙事倾向, 孙洪宇《电影评介》, 2014年18期

碎片化的艺术 篇2

碎片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碎片化的网络排版吸引我们注意力的目的就是要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而我们总是难以自持。是我们本身就如此浅薄,还是我们的大脑已被重新写进编码?单凭这一点确实是解决了我们的无聊。我们不用再纠结于如何消遣那些空闲出来的零散时间,因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小游戏、小段子、小视屏来填补。然而无聊被彻底解决,我们渐渐失去了仰望星空、低头沉思的兴趣。我们把时间细细地切割到一分一秒,效率大大提升,每一个状态都有一个真我,合在一起,竟成了午夜梦回时候慢慢的失落。满车厢都是低头看手机的人,还有几人会与对面的陌生人交流;风景区都是自拍杆,还有几人会安心地去看真实的风景?几乎所有伟大的创造,都来自无聊的遐想之中,所以,当无聊被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所消灭,就我个人而言,不禁有些担忧。

碎片化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碎片化的阅读和书写,直接导致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思维好比一面镜子,突然碎了,分崩离析了。碎片化更可能会把未来改变成完全不能想象的模样。十年之后会怎样,三十年后呢?看史书,几百年的社会生存状况基本一致,但当今社会,别说十年,五年之后会有什么新的东西蹦出来都说不一定。在长期习惯碎片化的生活模式之后,我们究竟是镜子里那个自己,还是我们自己本身,还是说是互联网上那些碎片拼起来的自己?我们的下一代,他们会用怎样的方式回顾我们、回顾历史?他们将会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他们拥有了全新的世界,我们会不会被彻底淘汰?我们追风似地跟着一路死挺下去,一路碎片下去,会不会有某种潜在的危险?在一个不断快速变化的社会里,在享受物质便利的同时,我们内心的不安会不会拉低所谓的幸福感?

我爱这碎片化的时光 篇3

想来,电视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而阅读则是越来越近,愈来愈亲。每晚的时光,只要有空闲,几乎都是拱手相让给阅读,即使时间是碎片化的,但抓住那几十分钟,每天积少成多,也是8小时繁忙工作以外不断补充知识和营养的好时机,它让我贪恋不已。

我的阅读习惯养成甚晚,似乎和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的结果相悖,即阅读习惯养成最晚是在13—15岁之间,过了就很难形成。但就是这种“晚”,让我分秒必争地用有限的时间消费阅读。外出、旅行、等候乃至不重要的活动,都会随手塞进包里一两本书,如同水杯在身,顿时踏实安定,不至于乱了分寸。假如坐飞机出行,我可以一切打包托运,只携一本书过安检。

这碎片化的阅读时光还能催生出碎片化的思想和感受。霎时翻阅的书页,偶尔会碰撞出火光一闪的念头和感悟,有时,会需要一点点不同的环境,比如陌生的地方,未曾发生过的情景;有时,什么也不需要,即使周身嘈杂四起,但因目光里的碎言碎语而突发的灵感,会让你遏制不住地拿出笔记本摘抄一段,甚至碎片的读后感也被快速地记录。若碰上无人打扰,可能会成就一首诗歌,或草草勾勒出一篇文章的大纲。旁人以為你在发呆,你却被片刻的阅读引发身心分离的状态。

周国平谈阅读时,有这样的观点:养成读书的癖好,不在于读书破万卷,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同时,愉快也是读书的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而且,美好的阅读总能引发你想写点什么的冲动,不论想写的是和眼前阅读的有关还是无关的东西。

碎片化的艺术 篇4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上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面对如此巨大的使用群体,可以说使得目前的信息传播进入了“微博时代”,而由于其基本的存在于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内,因此上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碎片化特征也更为明显。下文将主要分析其传播碎片化的特征。

1 微博信息传播碎片化特征

1.1 传播主体碎片化

由于微博注册的低门槛,使用人数的不断激增,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的精英阶层传播,转变为草根阶层传播。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使用者通过微博将信息加以传播,这种主体上的多元,进而可以说是碎片化,使得微博的信息内容复杂多样。而其中“分享”、“@”的传播方式,也就使得信息的发出者、接受者、再发出者更加难以被统一,不同地区、职业、文化教育背景的使用者,使得传播主体呈现了碎片化的特征。

1.2 传播内容碎片化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内容体例来讲。由于其140字的字数限制,信息较其他方式而言,不可能细致、完整的记录消息的整体内容,而是以短句、词语、图片,乃至是表情的方式进行描述,没有行文的形势要求,随意性较大。

二是从内容题材来看。由于使用者多位普通公众,因此在题材话题方面也就呈现着碎片化;其次,由于话语权的进一步开放,微博所包含的话题空前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生活琐事、内心感受等等方面都被包含,用户除了浏览信息外,还可以进行对于相关议题的提出、讨论,而不受限制,因此来说内容题材上呈现了碎片化。

1.3 传播话语深层方面的碎片化

微博的诞生、发展,实质上是一种对于话语权的下移,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掌握者——精英阶层的消解。由于话语垄断的逐渐瓦解,使得更多的微博用户,即普通民众有了对于消息的掌握、发布、评判的权利;区别于大众传播A→B、C、D···X的一对多模糊对应关系,微博形成A→B/C/D/···/X精准的推送/接收关系。用户转变成传播通道中弱连接状态存在的节点,用户间则变为可能但不必须的到达关系,在微观层次享有更灵活选择机会。总结而言,微博所具有的碎片化传播从深层意义上而言,使得传统媒体以及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被逐渐削弱,话语垄断被消解。但应当注意到的是,除了少数具有共识性的话题外,微博所传播的内容大多是个人意见的宣泄、无意义的言语抒发等等,这种碎片化的特征在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于社会传播的一定的消极影响。

2 微博碎片化传播的问题

2.1 内容质量良莠不齐,虚假、猎奇信息激增

尽管微博对于信息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需要看到的是目前的微博等一系列的社交网络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可信度相对较低。由于微博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得许多未经筛选、来源不明的消息在平台内大量传播,而一些有虚假、猎奇乃至于不健康的消息,在快速的转发之中被广泛传播,对于用户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由于当今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去权威化”以及权威消息发布者的弱化,众多消息接收者转而相信网络社交媒体的消息来源,使得消息传播出现了同质化、媚俗化乃至于混乱化;近些年来我国出现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也与微博消息中出现的虚假消息有关,这种碎片化的传播也会对于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通体而言,由于微博的碎片化传播使得不良信息得到了偶然传播机会,对于社会传播体系、民众思想认知等多方面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2.2 人类行为过度依赖于微博传播

由于微博的碎片化传播建立于碎片化时间,这就使得人们将大量时间使用于微博等社交平台。由于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节奏,微博成为了人们进行感情宣泄的窗口,便在主观上对于这种新的传播形式产生了过度依赖,使得“媒介依赖症”普遍化。

综合有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参考有关的文献资料,“媒介依赖症”多表现为:1)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以上所提到的特性,在碎片化的传播模式之下,辅以手机网络的工具得以放大化,因此可以看到人们在公交车或吃饭之时都会利用微博,乃至于工作学习之时,都会不自觉的进行使用。这种过度的依赖使得人际传播与交流被大大削弱,人际交往的时间与频率不断降低,对于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2.3 信息识别能力下降,认知水平退化。

微博信息的传播多以惊人的标题,刺激性的语言出现,以相互评论、分享实现信息的传播,其碎片化的传播对于解决信息垄断却是有着积极作用,但由于目前微博的信息传播多呈现为无序信息的灌输,大量的同质化的消息,使得有价值的少数信息被淹没;其次,“垄断式信息洪流”的不断出现,使得用户逐渐丧失了批判性的信息分辨观,进而转变成为单纯的接受者,最终可能演变为偏执于某一观点,而采取极端手段压制异见者的现象。这使得原本为解决话语信息垄断而创造的微博转变为了愚化民众的工具,使得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退化。

3 结论

在当今碎片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以微博为代表的碎片化传播方式已不可逆转,在肯定、利用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应保持的批判的眼观正视其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更大程度发挥其积极作用。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平台,具有传播碎片化的诸多特征。与此同时,这一新的工具也使得信息传播的特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微博这一社交信息平台,分析其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征,并指出其产生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微博,碎片化传播,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13-7-17.

[2]赵文晶,刘军宏.碎片化:旨在分享与赋权的新型传播观.中国软科学,2013(3).

[3]文晓欢.浅析以微博为代表的信息传播碎片化——以“新浪微博”为例.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6).

[4]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今传媒,2011(10).

[5]蒋永锋.微博——碎片化时代的意义表达.新闻世界.2010年下月刊.

[6]百度百科“微博”词条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碎片化的时间作文 篇5

上次我乘地铁时,被一群特别的年轻人吸引了目光:他们站在车厢中间,一手拉着扶手,一手捧着一本迷你的小书,都津津有味地看着,无论列车怎么颠簸,周围多么喧闹,也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阅读的专注。时不时地听到他们的翻页声,还觉有一些油墨的清香弥漫了整个车厢。抬眼望去,许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觉得他们每个人都有种谦谦君子的气质,帅到爆炸!

再放眼四周,别的乘客都满脸疲倦,把头埋得低低,无神黯淡的双眼紧盯着手机屏幕,眼镜瞳孔映出蓝绿色的荧光,每人都散发出颓废的气息。

这群小伙子在“低头族”的衬托下,更是脱颖而出,似一股清流,好像自带“圣光”!

是的,他们眼光长远,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长此以往的积累,这些点滴就会汇集成河,他们就会与那些低头族,拉开惊人的差距……

平时生活中,不难听到同学家长的抱怨“我上学放学就要花两小时,作业还这么多,一点业余读书的时间都没有!”“我又要管你,又要上班,想学习也没空啊。”听上去好像挺有理,令人惋惜。可据我观察,他们往往有办法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发条朋友圈,给朋友评论点赞,在群里聊天。他们是怎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也决定了他们的格局。

平面化的思想与碎片化的知识 篇6

现在,我已度过了与微博的“蜜月期”。

有些美人猝然相遇可能对她一见钟情,相处时间一长便难以容忍,同样,我刚玩微博时兴奋不已,没想到不到一年便对它意兴阑珊,有点想彻底关掉微博掉头而去了。这是因为对它认识越深,便发现它的缺点越多,甚至觉得它有点功不掩过。

我至今之所以还在上微博,是觉得它有极强的平民色彩和草根特点——准入门槛低,写作难度小,发布很容易。它使很多潜在的读者成为潜在的作者,它使许多社会看客成为社会演员,它使很多像我这样无官无职的平民,不再只是一味地洗耳恭听,还可以随意地评头品足。在微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自以为是的“高见”,也可以看到你认为荒谬绝伦的怪论;一个仅识“之”“无”的半文盲,可以对一个学富五车的名流嗤之以鼻,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子,可以对一个超级明星死劲吐槽。今天高兴了就成为你的粉丝,明天老娘不高兴就“取消关注”,关注与被关注的互动,主要不是由一个人的权力而是由一个人的魅力决定的。尽管有些人因社会地位或出镜机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但很多平民也可以成为“微博达人”,甚至可能通过自己在微博上的“倾情演出”引来无数喝彩,通过自己的机智才华博得无数掌声。总之,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比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大家有了更多的平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主动性。

对于普通个体,微博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人,可能因意见相同而结成松散的联盟,可能因情趣相投而成为“知己”,前者在方韩之争中表现得特别充分,后者则在无数的微博群中有所体现。微博能让我们更广泛地结识新友,还能让我们更紧密地联络故人。我在微博上的确“结识”了不少朋友,如果不上微博绝大部分“博友”肯定终生都是路人。

对于商人,微博可能提供了营销商机,轻轻在键盘上敲几条微博,商品信息很快就可能传给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对于网站,微博可能聚集许多人气,不仅迅速提升網站的知名度,更可能将知名度转化为印钞机;对于政府,微博可以了解民情,可以宣传政策和政绩,还可以在微博上尽情做秀……

尽管微博有种种优点使你留恋,但它有更多的缺点让你生厌。

从一个读书人的眼光来看,我觉得微博最大的问题是:一个人假如长期逛微博的话,可能造成他思想的平面化、知识的碎片化、感觉的迟钝化。

造成思想平面化,是因为140字符的微博,只能“端出”观点,只能宣泄情绪,只能插科打诨,只能滑稽调笑,根本没有办法阐述任何一个严肃的观点,更别说对一个论点进行严谨的逻辑论证了,所以,在微博上见到最多的是“立场”和“表态”,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见到一些“思想火花”——如果说微博上还有什么“思想”的话。我个人认为微博上见不到“思想”,充其量只能见到一些孤零零的结论。由于微博没有办法呈现一个人的“思想过程”,我们无法检验这一观点在逻辑上是否自洽,所以也就无从判断它的对错。审视一个主张是否合理,我们主要是看它的论证过程是否逻辑严谨,看一个观点是否成熟有效,我们还要看它的论据是否充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导论中曾说过,思维的运动过程比思维的结论更加重要,也更有价值。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只是“偶触之思”,他不再诉诸逻辑论证,不再进行有效论证,他的思想就只停留于浅表层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深入思考”。微博上表达的非逻辑性,使它不能给我们提供深刻思想,这倒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危险的是养成人们思想的浅表化和平面化,养成人们“一句话管总”的坏习惯,只负责言论上的“表态”,而不计较思想上的明晰和严谨。我们不妨看一条名人微博——

“@易中天:所以,方舟子值得尊敬,不宜效法。韩寒应该呵护,不必同情。出来混,是要还的,何况他这回的表现还那么差。这个烂摊子,当然得他自己收拾。而且,如果事实证明他确实有人代笔,那就更得他自己埋单。包括他过去的张狂、草率、漫不经心和花拳绣腿,其实都已付出代价。”

如果“值得尊敬”的人“不宜效法”,难道要去效法那些让人作呕的坏蛋?如果连“同情”都大可“不必”,“应该呵护”又从何说起呢?你看了这条微博后知道易中天在说什么吗?易中天先生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是一种只有外星人才会明白的玄妙“逻辑”,这是一种只有中国人才能运用自如的世故圆滑。天下的“公知”要是都像易中天先生这样说话,十三亿中国人都要去上“猜谜学习班”。在这样的微博中玩久了,思想的平面化倒在其次,可怕的是思维的严重退化。

导致思想平面化的原因,除微博文体“表达的非逻辑性”之外,还在于微博的“一过性”和“流动性”。随着每条微博在不断移动,接触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你根本不可能专注于一个对象进行思考,微博本身的这种特性导致思考难以深入。在微博上斗的是机智和敏捷,看哪个出言更迅速,看哪个说话更俏皮,人们不会在意你的思维是不是严密,也不太在乎你的说理是不是充分。微博上的争论有点像平时斗嘴,大家只图嘴巴一时痛快,语带机锋就会招来观众,说到极端就不愁没有掌声,因而,偏激常常被误认为“犀利”,尖刻更往往被当作“深刻”。这会养成微博上“斗嘴者”的劣质思维,也会造成围观者对思想评价的价值混乱——发微博的人没有“优质思维”,围观者不知道什么是“优质思维”。

微博上知识的碎片化显而易见。微博传递的海量信息中,内容上是五花八门,形式上是零零碎碎,你刚才看到的是天上日蚀,转眼就可能看到日本地震,过一秒钟可能又是明星丑闻。这里时政评论、经济要闻、文化视点、感情八卦、海外奇谈、鬼魂迷信、小道消息、流言蜚语轮番轰炸……你如果在微博上逛的时间长了,天上的事知道一半,人世的事无一不知。然而,这种情况套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熟知并非真知”。微博上获得的知识只能作为夸夸其谈的材料,只能当作炫耀“博学”的资本。且不说微博上的信息无法确定其真假,即使这些信息全部为真,它们提供给我们的也是支离破碎的知识。首先,对任何一个信息都难以进行全面的了解,你只能在这方面略知一二,七嘴八舌中更可能前后矛盾,你不知道到底要信哪一种说法。其次,微博的知识极不系统,这些乱七八糟的信息越多,你的头脑一定会越混乱,你在微博上看到的这些知识只能浅尝辄止,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你难以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再次,微博的信息流动极快,这条新闻给你带来的兴奋还没有过去,那条消息就可能让人沮丧得想要跳楼,同时接受反差极大的各种信息,你无法对它们进行冷静的处理。从微博上下来,吹起牛皮别人觉得你无所不知,到真正要用知识的时候你就一无所知。这种碎片化的知识不能扩展你的知识结构,反而会将你的知识完全“解构”; 这种碎片化的知识不能开拓你的胸襟,只在你的胸襟中填满垃圾废料。要想成为一个有真知有学问的人,尤其是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你的知识就必须系统化和条理化,古人说求学的要诀是“入门须正”,读书的要诀是循阶而上渐入渐深,不知门径终生是外行,信手翻书难以成学。正因为这样,清代一位学者说要学有所成,既要善记也要善忘——就是说要学会过滤掉许多无用的知识,使那些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变得很有条理。

为什么微博容易造成感觉的迟钝化呢?刚上微博时你一定对花样翻新的信息感到十分新奇,对有些海外奇谈感到非常震惊,但这样的刺激太多太频繁,你慢慢就从新奇变为乏味,从震惊变为麻木,对任何一种传过来的信息和知识,你都会认为它们“似曾相识燕归来”。天天接触一些爆炸性的信息和稀奇古怪的知识,久而久之对什么都不敏感,好像有一种“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自然”的“淡定”,有一种“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的漠然。要是对什么新鲜事都不觉得新鲜,对任何变化都没有“感觉”,这种迟钝和麻木比没有知识还要可怕。知识贫乏尚可弥补,感觉迟钝便无药可医。

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眼光来看,年轻人沉湎于微博或成了微博控,和网络成瘾一样有百害而无一利:它虚掷了你黄金般的青春,它养成了你为人的任性,它让你和世界更加隔膜。

据相关单位报告数据表明,现在微博成瘾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每天泡在微博上六七个小时,先由微博爱好者变成“微博达人”,再由“微博达人”变成“微博病人”,要是不马上戒掉微博,最后就由“微博病人”变成“微博废人”。在微博上看到大量稀奇古怪的信息,有刺激性和娱乐性,在微博上可以找到“情投意合”的“知音”,发两句议论偶尔还能引起共鸣。现实生活中被冷落的朋友,在微博世界里可能被热捧,微博成了他逃避现实的“有效”途径,这容易使他在喜爱微博——依赖微博——沉迷微博的路上越滑越深,一回到真實世界就烦躁不安,一打开书本就魂飞天外,一干正事就注意力失控。

在目前尚未施行网络实名制的情况下,许多没有经过认证的博友,人家不知道他们是何方神圣,他们发言完全不负责任,这使有些人发言随心所欲。几个月前在新浪微博上,一个化名博友骂人大教授张鸣先生是“不学无术的白痴”,我点开他的微博看了一下,在几年之内他只发了十几条微博,每条微博只寥寥几字或十几字,也没有找到他开的博客,而张鸣教授这六七年来,差不多每隔两天就写一篇杂文,他的专业领域估计这位博友一窍不通,我不知道他有什么底气骂人家五十多岁的教授是“白痴”。这一二十天我连续写了10篇“方韩之争随感”系列文章,可能有些微博朋友觉得我触犯了他们的偶像,开始一段时间把我骂得狗血淋头,很多粉丝纷纷取消了对我的关注,骂我是“白痴”,骂我是“混蛋”,骂我是“淫棍”,更恶毒的是诅咒我“一出门就被车压死”,“一吃饭就被毒死”。大概有十几个同样是化名的网友盯着我骂,我一发表博客文章就说我的文章极臭,我一发微博就说我胡说八道。这些随便骂人的化名网友都没有开博客。博客和微博有很大的区别:博客上要学会以理服人,你的任何一个论点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微博上只是发泄一下自己的怒气,晒一晒自己的感情,博客上你必须注意自己言论的影响,化名微博上你不必顾忌自己的形象,所以在博客上要“穿皮鞋”,在微博中可以“靸拖鞋”,在博客中你要“穿西装”,在微博上你可以“穿三角裤”,甚至可以赤身裸体。这样“隐姓埋名”的时间一长,你可能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一个不能高度自律的人,开始是在虚拟世界里张狂,后来便是在真实世界里任性。出口成“脏”固然十分得意,最后受到伤害的不是咒骂的对象,而是破口大骂的本人——除了骂人之外,你还会点什么呢?

沉迷于微博好像让你与世界很近,其实你与世界一直隔着厚厚的玻璃。微博的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原样复制,你在微博中骂人可以不负责任,在现实生活中骂人就可能挨拳头;你在微博上走极端可能有人喝彩,在社会上走极端必定碰得头破血流。最后,你可能像那个童话中的孩子,只想呆在虚拟世界里享受温暖的春天,不想再回到日常世界面对生活的风雨。

我要是只逛微博而不写文章,就会感到非常空虚,我发的很多微博往往是草拟的文章提纲,所以在微博上特地标上1、2、3等数字序号。就自己的感觉而言,逛微博后常生悔意,阅读经典就沉静快乐,写文化随笔颇具情趣,写社会评论富于激情,摆弄学术则最为充实。

我们不可能永远躲在虚拟世界里,就像我们不可能生活在天上宫阙中一样,现实世界的确非常残酷,但现实世界也的确非常真实。在这里,成功了可以开怀大笑,失败了也不妨抱头痛哭;在这里,干得出色你能听到噼噼啪啪的掌声,有了成绩你可以得到现实的回报。虚拟世界里的捧场是不能充饥的画饼,微博上的恭维又岂能当真?

朋友,不能只在微博上找感觉,回到现实世界来拼搏吧!

上一篇:措施挖潜下一篇:药物外用治疗糖尿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