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碎片化(精选8篇)
品牌碎片化 篇1
摘要:品牌即传播的产物。品牌传播不仅属于营销管理范畴, 更应该定位在传播领域上。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 “碎片化”的本质特征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碎片传播的应运而生, 给传媒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 又赋予了品牌传播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当今新媒体环境, 提出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即“碎片化”, 并赋予了在“碎片化”时代下品牌传播的新特点, 最后引出了新媒体对品牌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碎片化,品牌传播
在当今的营销界, 大众媒体的价值逐渐被小众化的新媒体稀释, 这已经是不再具有争议的话题, 小众化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不论是在传媒界还是在营销界都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前的发展趋势表明, 新媒体拥有比传统媒体更具人性化、交互化和责任感的特点。随着科技的进步, 昔日里对大多数人来说显得陌生的网络、博客等新媒体形态, 如今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媒体的本质特征:碎片化
1. 新媒体的理论内涵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 是一个内外不断演变的概念。是一些新的传播模式和形态在数字化技术的大背景下, 通过信息传播媒体进行的广泛应用。在互动百科中, 不同学者对新媒体有着不同的定义。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 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 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 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相较于传统媒体, 例如广播、影视、报刊、出版而言, 当今社会新媒体称之为“第五媒体”。
现代大众追求“个性定制”, 当传统的大众媒体不能再满足当今受众的如此需求时, 新媒体的出现无疑成为了时代的宠儿。此时, 新媒体的价值在于, 在数字背景下人与人的交流, 这种交流不再是传统媒体中的单向交流, 而变成了一种多向流动, 不仅在媒体和受众之间相互流通, 而受众与受众中间也能建立起沟通的渠道。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信息。
2. 新媒体的本质特征:碎片化
“碎片化”是在后现代时期提出的, 原意为破碎、不完整之意。在当时上世纪80年代时指的是“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像;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本质上, 其具有碎片化的特征,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新媒体受众的碎片化
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覆盖率优势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薄弱, 正是因为如今人们不再追求“人云亦云”, 而是追求“个性定制”。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小众媒体。正是由于受众不再集中于一个大方向, 企业营销的能力也被大大稀释, 移动电视、短信、数字电影、博客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 就能从不同方向满足小众人的个性需求。
(2) 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
碎片化传播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就是信息的碎片化。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不再像传统的传播媒体那么篇幅完整, 它主要以零零碎碎的信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再由用户进行重新整合, 甚至产生新的信息。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传播
“品牌” (Brand) 一词起源于古挪威语“brandr”, 意为“打上烙印”, 因此品牌在初期是作为区分事物的记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 品牌的定义也随之越加丰富起来。Philip Kotler认为, “一个品牌往往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符号标志”。消费者是“品牌”的感受者和评价者, 而企业是“品牌”的拥有者和经营者, 是什么将二者建立有机的结合, 本文赞同余明阳教授的品牌传播观点, 认为是传播媒介。他认为, 品牌传播应当与传播学紧密结合, “传播”是品牌经营和品牌战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 媒体的发展对品牌传播有着极大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犹如注入了新鲜血液一般滋润着品牌的传播, 它不像传统媒体的单一死板, 而是活灵活现的将品牌展示在受众面前, 使品牌更易被人们接受。在新媒体环境下, 品牌传播在不同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
1. 信息的难聚合性
在品牌传播中, 信息的聚合性是指信息是通过品牌的静态特征所集合起来的。这里信息不仅通过品牌六个层面即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进行聚合, 更加应该注重从品牌深层次的因素中聚合丰富的信息。但是在新媒体碎片化环境下, 品牌传播的方向是多方面的, 传播出来的信息也停留在表面层次, 且在海量的信息中品牌传播出来的内容大多为零散形式, 用户很难花心思将有效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因此, 笔者认为, 在新媒体环境下, 品牌传播出现信息难聚合性。
2. 打破传统媒体品牌传播壁垒
传统的媒体传播受到区域的严格限制, 即只能通过特定的渠道传播指定的内容。不仅从时空、地域上受限, 连内容也要被指定发出主流之声。新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原有的区域限制, 既可打破时空的限制, 又保证了信息传播的自由。更重要的是, 互联网等新媒体打破了品牌信息传播的排他性和局限性, 是品牌传播的渠道畅通无阻。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 人们就可以自由分享、下载信息, 国界已不再是限制信息的因素。这也迎合了“全球化”的大背景, 人们实现了地球村的梦想。
3. 品牌传播更依赖于互联网
美国学者卡斯泰尔在他的《认同的力量》里指出, 网络通过改变生活, 改变空间和时间等物质基础, 构建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正渗透全球, 遍及世界。互联网就像是一个极大的平台, 包容着各种元素。
三、“碎片化”对品牌传播带来的影响
“碎片化”的传播魅力在于准确把握了消费者的心理, 它并不一次性强加于消费者大量的信息, 而是将这些信息化整为零, 利用的点滴的信息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中, 让人们快速接受传播的信息, 甚至无法躲避地接受了某个品牌。“碎片化”对品牌传播的正面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媒体的“碎片化”使品牌接受方式多样
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品牌传播的内容上看, 传统媒体传播信息较为单一, 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主流媒体传播品牌主所提供的信息, 而新媒体则不同, 它兼容了输出声音的广播、传递文字的报纸以及承载声音和图像的影视为一体的传统媒体表现形式, 使人们接受信息越来越立体化、多样化。受众既可以通过电视、报纸这种传统方式了解品牌, 又可以通过互联网这种承载品牌信息的新型媒体对品牌进行了解, 这种打破了区域限制的新形式更利于品牌的接受和传播。
2. 互动性成为品牌传播的关键
新媒体的互动性是指, 人们在运用新媒体交流信息的过程当中, 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反馈。此时的信息交流已经不再是单向的, 而是多向的传播, 而“受众”也变成了“参众”。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的交流信息, 真正实现了交互式的信息传播。品牌的传播关键在于, 当媒体出现了互动的特征, 怎么样将品牌的单向设计转化为品牌的设计和消费者参与的共同合作。
但是, 新媒体的这种碎片化本质对品牌传播而言并不那么完美, 它就像一把双刃剑, 对品牌的传播也有着不利的影响。
首先, “碎片化”传播信息容量庞大且琐碎, 品牌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据统计, 在我国, 平均一半以上的消费者每天都能接触到三种及以上的媒体, 它们可以是广播、电视、网络等, 这些媒体每天传递给每个消费者的营销信息可能是500条, 约有100500个词汇, 这就意味着每个人每天都能接受相当于笔记本型计算机五分之一容量的信息。在如此庞大的信息下, 能吸引消费者注意的信息少之又少, 能真正用做传播品牌的信息也是个模糊的概念。媒介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认为:“一个媒体其自身的商业价值要看受众价值以及受众与媒体的接触深度, 应该从受众的数量、受众的质量、接触媒体的频次、接触的时长和受众的稳定性5个指标进行考核。”从这五个方面来看, 新媒体的受众往往具有小众特点且质量较高, 但是他们具有不稳定性, 因此无法准确测算他们接触媒体的时长和频次, 在多个琐碎的品牌信息堆砌下, 消费者可能无法形成心中的品牌形象, 甚至这些信息很快被遗忘。因此, 品牌传播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次, “碎片化”传播信息较多短小, 无法传播品牌真正内涵。由于新媒体信息碎片化的本质特征, 使得传播信息所承载的深层含义较少, 通常为一些简单明了、肤浅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影响品牌内涵的传播。大量的短小信息铺天盖地的袭来, 只能使消费者不停地接受而无暇思考, 阻碍了受众对信息思考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这样就很难形成品牌联想, 品牌深层次的含义也无法有效传达给消费者。消费者只能了解到品牌外部的相关内容, 却无法感受品牌背后深厚的文化, 因此很难建立有效的品牌传播。
四、结论与展望
现代社会的传播格局已经发生变化, 新媒体的崛起, 使传播趋于“碎片化”的态势, 传统媒体不论在传媒界还是营销界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新媒体便承担起了品牌传播的重要任务。从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发现, 新媒体赋予了品牌传播新的特点, 而在“碎片化”的环境下, 对品牌传播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因此, 如何避免消极影响利用积极优势进行品牌传播是今后品牌主应该研究的重点。同时新媒体也要不断发掘自身传播价值, 提供个性化的传播方案, 使品牌传播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网络资源:互动百科
[2]袁楚.新媒体碎片化本质[J].互联网天地.?2010年8期
[3][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5
[4]张明立、冯宁《.品牌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5]余明阳.论“品牌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2年3期
品牌碎片化 篇2
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我认为那些碎片化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便会有很多。把这几段时间拼凑在一起便会变成一段很长的时间,就例如上学时的下课……周末去补习班路上……等。
每天上学都会有下课时间,而下课时间就是所谓的碎片化时间。一天有八节课,每次下课时间为十分钟,把这些下课时间拼凑起来就有七十分钟,长达一个多小时。在这些时间里,我可以把校内作业全部完成,甚至有时还能做做回家作业。你可能在十分钟里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你在一个小时里最起码你可以完美的做好一件事,甚至可以做好几件事。
每周末我都会乘公交车去补习班上课,乘公交车就会有等车时间、坐车时间,而这些时间就是所谓的碎片化时间。每周末我都有三节课,每次的路程大概是二十分钟,来回的话就有四十分钟多,把这些乘车时间拼凑起来就有一百二十分钟多,也就是有两个多小时。我在这些时间里,我可以做掉至少四项作业,甚至更多。我相信我能,那你为什么不能呢?
我们可以把这些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不要浪费这些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还有一种碎片化时间叫做被碎片化的时间。这是什么?就是,有的时候不能在一段完整的时间做好事情是被什么所“打碎”的,让这段本是完整的时间被碎片化。
其实,这些时间是被什么碎片化呢?我认为是手机、平板等这些在我们互联网时代不可缺少的东西。但也是这些把我们时间所“打碎”。
我们基本上所有拥有这些电子产品的学生,都可能在完整的做作业的时间里,经受不住诱惑,拿起手机玩上一会儿。就比如说可能做着做着数学题,就拿起手机,刷一刷微信,聊一会儿天,这些情况经常会出现。在完整的`做作业的时间里,被手机等电子产品所“打碎”,让完整的时间被碎片化,让完整的时间变得不再完整。这时间就是被碎片化时间。
可是,我们能使它不被碎片化吗?我们又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不被碎片化呢?其实,坦白地说我不知道。现在,很多人说:“我可以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不能没有手机、网络。”是啊,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这些东西确实少不了。可是,这些也让我们的生活被碎片化。
品牌碎片化 篇3
贾平凹困惑于当下农村生活的繁乱, 他在自己的作品《秦腔》后记中所说的那样:农村、农民、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 农民是善良和勤劳的, 但农村却一直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村没有矿藏, 没有工业, 仅有的土地也在极度发挥了潜力之后, 粮食产量不再提高, 而各种各样的费用迅速上升, 农民再也守不住土地了, 他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体制对治理发生了松弛, 旧的东西稀里哗啦的没了, 像泼出去的水, 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 来了也抓不住, 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的吹, 农民是一群鸡, 羽毛翻皱, 脚步趔趄, 无所适从。”贾平凹意识到农村生活整体性的瓦解, 于是“土地从此要消失吗?真的是在城市化, 而农村能真正地消失吗?如果消失不了, 那又该是怎么办?”的问题始终萦绕心间, 于是贾平凹就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表述这个支离破碎的乡村世界, 展现出混沌的艺术效果。
一、时空的碎片化——疯眼看世界
时空的碎片化, 就是凌乱的时空错位, 模糊过去和现在的界限, 模糊真实和虚幻的界限, 模糊梦和非梦的界限, 直接导致了梦与现实的混乱化;从而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凌乱, 把统一完整的时空叙述成支离破碎的片段。
《秦腔》仅仅写了清风街在一年多的时间中所发生的故事, 但是却同时表现了八十年代后期严厉的计划生育制度、九十年代实行的联产承包、世纪交替时期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和政府实施退耕还林等历史事件, 跨越了二十年之久。而根据村民生活中还保留着用杀猪水洗脚、点燃蒿草熏蚊子等生活习俗推断故事的年代似乎更加遥远。这样, 作品内容便大大超越了时空逻辑。就是说, 小说中的故事是在某一年当中发生的, 但是其背景却出现了错位, 是多年间发生的。
这不是作者的疏忽, 是在有意使用模糊背景的方法集中地还原自己对乡土生活的丰富体验和记忆。乡土世界的变迁无疑是巨大的, 但是, 每一特定时期的变化却常常是细微的, 细微到难于被人们察觉。也许, 作家认为如果以真实的背景对应当时发生的故事, 无法呈现乡土生活的更多内容, 无法让读者感知到这个世界的沧桑巨变。因此采用了这种时空错位、模糊背景的方式, 将叙写的故事置身于一个纵深的历史环境当中, 将一切变化凸显了出来, 综合表达了作家多年的乡土生活体验。
《秦腔》的叙述者是“疯子”引生, 这就为碎片化的时空叙事打造了基础。引生具有“疯子”的身份, 时常在清风街四处游荡, 从刘新生的果园到三踅的砖厂, 从村委会的所在地大清寺到赵宏声的药店大清堂, 从丁霸槽的万宝楼酒店到夏天义淤地的七里沟, 清风街的大事、小事、好事、孬事全都在引生的那双“疯眼”下赤裸裸地显现, 他的目光所及就是叙述所及, 没有先后的逻辑。而引生受到特殊刺激就会“嘴脸乌青, 口吐白沫”, 出现幻觉进而晕倒的间歇性癫痫, 出现间歇性的失忆, 所以, 他所感知的世界是无序、零散、错乱的, 他眼里的世界, 正是以这样一种非连贯的生活碎片连缀而成的。
此外, 引生具有能与万物感应和幻化的“通灵”特性, 他能与飞鸟走兽、草木虫鱼对话交流。他时而让机灵的老鼠到白雪那儿去透露爱的讯息;时而用恨的咒语使夏风无故而骨折;时而用爱的念祷使白雪连打喷嚏;时而化身为蜘蛛审视君亭开村委会的过程;时而让自己的灵魂出壳, 身在县医院, 魂回清风街;时而天眼大开, 能看到清风街村人头上冒着的火焰, 从而预知人的阳寿和运势。神神秘秘, 奇奇怪怪, 似梦又非梦, 可能真实, 可能虚幻, 如果这是现实与梦境的交替, 那么又何为现实何为梦境呢?这就打破了以往叙事的线性结构, 呈现了《秦腔》叙事的时空碎片化, 彰显了零碎的乡村生活的原生态。“疯子”引生之眼, 透视着乡村杂乱而又琐碎的生活场景, 展示着当下乡村纷繁而不乏活力的现实生活, 乡村生活亦是零碎的拼图。
这种时空碎片化, 就是时空的混乱, 由于叙述者的“疯子”身份, 真实与虚幻的交叉, 并没有起承转合的关系, 这些片断只是跟随着叙述者引生的感受分散在不同的时空里, 造成了时空的断裂,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 每一个章节的时间, 都好像被切割了, 凌乱的排列着。可以说, 引生的加入, 使《秦腔》没有明显的情节时空叙事意向, 读者只是跟随着作者思绪的神游而漫步。
二、人物的碎片化——叙述者的话语“裂缝”
人物碎片化, 就是人物在不同的章节中幻化成不同的人物,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 以不同的身份, 进行精神探索。这些人物碎片, 随意的拼贴在一起, 若隐若现的构成一种隐性的强大的形象, 探索出一种积极的精神信仰。人物碎片化是不同人物对东西方信仰、对不同文化的一种解构, 一种探寻。
《秦腔》采用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流水式的语调将鸡零狗碎的日子缓慢的道出。没有固定的叙述对象, 叙述者身份的不断变迁, 场景的移动, 多种矛盾的串联, 所有的一切都是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将纷杂的人物和事件粘连成一个整体, 在整体的背后呈现的是一个残破的乡土世界。
《秦腔》以半痴半疯的叙述者充分地对乡村世界做了碎片化表述。引生幻化成了两个形象, 一个充当一个角色, 参与了故事, 置身于事内, 是清风街的一员;另一个是故事的主要叙述者, 用第三人的语气传达和叙述着他人的故事。在这两者身份的转换间, 贾平凹实现了人物的碎片化。
疯子引生是个人精, 且具有“通灵”与分身术的特异禀赋, 从而叙述者可以自由地驰骋、夸张变形、虚构, 使叙述自由灵活, 获得开阔的创作空间。由于引生无法把握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和现象间的逻辑联系, 所以清风街的生活在他的眼中是失序、混乱的, 完全由一些琐屑无聊的生活碎片组成。
引生混乱的逻辑与思维、缺失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作为“异类”而存在。而异类是与常态社会对立的。在社会规范之外的傻子身上往往呈现出一些向人类原始性复归的生命表征——感官上的超常性, 对人的疏离及对自然与动物的亲近等。贾平凹之所以使用这样一个半痴半疯、连人物形象都破碎的叙述者, 主要是因为他意识到历史的整体性已破裂, 他再也无法整合社会转型期破碎的乡村世界, 当傻子用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浸染, 没有世间尘埃积存的纯净眼光和心灵去窥探常人的世界, 用傻子的心理和情趣去述说和剖析人的生存困境及常人世界时, 就呈现出了生活的原生态内容和他们对生活的原初体验。
《秦腔》的疯癫视角充分地呈现了乡土中国破碎的现实生活, 正如陈晓明所评述的:“恰恰在回到乡土本真性的写作中, 我们看到, 贾平凹的《秦腔》这种作品在以其回到乡土现实的那种绝对性和淳朴性上, 却是写出了乡土生活解构的状况。这种解构并不是在现实化的意义上的解构, 而是对其想象的解构, 也就是在文学想象的场域中 (维度里) 使乡土生活解构。那是破碎的、零乱的、不可整合的乡土末世论。在文学上的根本意义在于, 贾平凹的叙事再也不可能建构一个完整性的新世纪的乡土叙事, 在回到生活的原生态中去写作, 革命文学在漫长的历史中建构起来的那种美学规范解构了, 只剩下引生那个半痴半疯的人在‘后改革’时代叙述。”
确实, 《秦腔》所叙之人、事的碎片化意味着整体性乡村小说的瓦解与革命化乡土想象的终结, 贾平凹在《秦腔》中没有突兀地臧否人物的道德情感, 也没有刻意去设置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而是选择“引生”这一疯傻、耿直的农民作为“视点人物”, 借用他的“文化立场、情感指向和价值判断”, 按照生活的‘原生态’展开粗糙的自然主义描写, 在简单得近乎原始的形态下, 与生活保持着消极意义上的相似。
当我们随着引生时而疯癫时而清醒的行状穿梭在《秦腔》中形形色色的众生之间时, 我们看到了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被消解的一幕幕图景, 看到了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很多珍贵的品质在丧失, 满载着作者对乡村城市化给农民带来的生命情感无归宿的叹息和对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与焦虑, 和对处于社会变革中的缤纷世象进行反思与评判。
摘要:通过对贾平凹《秦腔》中碎片的整理, 通过这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破碎的乡村生活, 贾平凹的《秦腔》中的碎片化主要表现在时空的碎片化和人物的碎片化。
关键词:碎片化叙事,疯子视角,话语裂缝
参考文献
[1]贾平凹.《秦腔》后记[M].作家出版社, 2004.[1]贾平凹.《秦腔》后记[M].作家出版社, 2004.
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篇4
关键词:网络碎片化,微博,网络社群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从长远的角度看, 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 而是媒介本身。在麦克卢汉看来,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 和当年的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体一样, 也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从21世纪开始, 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工具, 其以海量的信息和极其方便的信息获取方式, 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也在影响着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为网络的极大普及, 一种前所未有的空间———网络社会也已经建立起来。在讨论网络社会的特征时, 我们总避不开其碎片化特征, 那么什么是碎片化, 网络中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 英文为fragmentation, 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块, 在20世纪80年代末常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有研究表明, 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 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 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 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 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 (1)
在网络传播中, “碎片化”其实指的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 信息需求的个性化, 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网络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 使得受传一体化, 网络媒体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对受众主体性的凸显开创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笔者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 结合自己的思考, 认为网络传播中的碎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传统媒体在进行传播活动时都要有一个空间和时间上的中心。报社、编辑部、演播室、新闻发言人等掌握话语权的人和机构都是传播环境空间的中心, 我们使用大众媒体进行传播活动时通常要在确定的时间段里, 这是传播环境时间的中心。传统的大众传播活动要在特定的时空中, 这就将受众和传者隔离开来, 特定的传播环境营造出一种仪式感, 将大众传播活动神秘化。网络则以其独特的媒介形式和接触的便捷性, 摆脱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尤其在移动网络广泛应用以后, 更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中心, 整个传播时间和空间都被撕裂成了碎片, 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 没有中心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之前传者的权威, 也使大众传播活动去魅化。这种在空间上的碎片化极大地解放了传者的主体性, 也使得网络传播活动更为自由。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大多是以线性叙事为主的完整的信息, 我们习惯了接受完整的一段信息, 但在网络上并非如此, 网络与传统媒体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是超文本链接。网络催生了信息大爆炸, 而爆炸的结果是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这些信息大都是旧有知识体系崩裂后重新排列组合的产物, 信息碎片遍布网络世界。网络将这些信息碎片用超文本链接连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 一则完整的信息往往与其他很多在内容上与之有关系的信息相互链接, 我们可以随时从这一文本跳跃到另一文本中去。超文本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 而是趋向碎片化、非线性化, 这种非线性的信息结构, 极大地方便了受众获取信息的过程,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网上冲浪正是这种接受碎片化信息的体验。
传播信息的日趋短小也是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一个表现。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可以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一切信息, 但也容易被淹没在这种信息的海洋里。所以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内容就成了当下信息接受主体的最爱。
注意力的碎片化。和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传播速度非常快, 所以其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网络上有海量的信息, 网络用户一直处于信息的包围当中, 有人甚至因此有了信息焦虑症。快速的更新和海量的信息, 导致了在网络上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片刻的、即时的、转瞬即逝的。能引起我们注意的信息很快就会被信息的海浪卷走, 消失在茫茫的信息大海中, 而我们的注意力又会被下一个能刺激我们神经的信息所吸引, 所以在网络上, 我们的注意力只能是碎片化的。
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传统社会中, 掌握话语权的传播主体大多是统治阶级和上层阶级, 一般受众很难得到说话的机会, 因而传播主体都有一定的权威性, 大众媒体往往是他们统治的工具。然而, 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权威。网络以其去中心化著称, 而去中心化则带来了话语权的下放。在网络这个信息交流平台上, 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于是传统的话语权威被解构, 进而崩塌, 新的草根势力崛起, 受众主体性被最大化。
网络上的信息种类繁多, 几乎涵盖了一切信息, 受众群体的复杂性颠覆了之前传播主体的权威和唯一性, 使传播主体变得碎片化, 人人都在传播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于是权威不复存在, 碎片化的传播主体成为网络最为独特的风景。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满足的是受众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的信息传播与接受体系。在这里, 彰显的是受众自己的个人特性, 任何观念都以是否满足了“我”的需要及喜好为衡量标准。 (2) 于是, 网络成了一个去中心、无疆界、主客体交织、富有弹性与不确定性的特殊空间, 因此其体现出来的种种碎片化特征极大地解放了受者的主体性, 模糊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
以微博为例浅析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 是博客的一种变体。因其发布的信息内容和博客比起来很短, 只有140个字符, 所以称之为微博。下面我们就以微博为例来分析一下网络的碎片化特征在微博上的表现。
传播媒介的移动性使得传播时空进一步碎片化。从Twitter的诞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到, 微博服务初始只是针对手机用户的, 后来才把手机和网站进行了结合。而手机最大的特性就是移动性。这种移动性使得凡是有网络覆盖的地方, 都可以发布微博, 这样就使得传播的空间大大拓展。手机移动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可以抓住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来进行传播活动, 这样的传播方式既满足了传者随时随地的表达欲望, 也满足了受众可以抓住空闲时间即时方便地接收信息的信息需求, 这样就使得传播环境的时空进一步碎片化。
字数的限制使得传播内容进一步碎片化。Twitter刚开始时对发布的内容字数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 是针对手机特性而设置的, 因为手机短信一次只能发140个字符。但没想到这种限制在网络上受到热捧,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使得传播信息的发布和接受都方便了许多, 也让传播活动接受和发布的双方轻松了许多。对传播信息内容长度的限制, 使得传者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只能表达事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 这就使其更加注重表达的简练, 强调信息传播的速度, 而非内容的全面性。信息的接收者也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信息的最主要内容。这是网络信息泛滥的必然结果, 人人都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去获得尽量多的信息, 碎片化信息的出现理所当然。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因其简短、零散, 使得人们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彩, 满足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基本需求。
关注机制使得受众结构进一步碎片化。微博与一般的网络传播活动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关注和粉丝的设置。其中, 关注就是你所关注的其他微博客, 而粉丝则是关注你的其他微博客。以新浪微博为例, 在用户的首页上, 一般只出现你所关注的人的微博信息, 你所发布的微博信息则会出现在关注你的其他微博客———也就是你的粉丝的首页上。这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取要关注的人, 而关注你的人也是觉得她 (他) 和你有一定的共同点, 你有让她 (他) 感兴趣的地方。这样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分众传播。
这种关注机制其实就是一种信息定制服务。在信息定制服务出现以前, 用户在网络上面对大量的信息, 还需要自己进行筛选、过滤, 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信息定制服务, 使得受众“选我所需”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 传播致效的一个基本前提, 就是必须开始特别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 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 (3) 在受众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时, 根据个体的需要而自发聚集起来的群体, 完成了对受众群体的细分, 受众个性化的需求组合成了受众结构的“碎片化”。
转发和围观使得注意力进一步碎片化。因其传播内容的短小精悍, 在微博上转发别人的微博就成为一种可能。如果你觉得其他微博客所发的微博内容引起了你的共鸣, 你想将其与你的粉丝分享, 那么你就可以使用转发功能, 将其以你的微博内容的形式发布, 并且还可以加上你对其的评论, 形成一条属于你的新的微博。在微博上, 从一个分众群体到另一个分众群体的信息传播, 主要就靠转发, 转发能引起巨大的传播效应, 其传播速度异常快速, 是一种成几何倍数增长的传播。大多数的微博信息都是转发的产物。这种转发机制促使了围观的产生, 人们对一条有争议的微博可以广泛转发, 并且加注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论点的争锋和意见的碰撞很容易就聚合起人们的注意力, 形成围观效应。
但是, 更新迅速的微博信息, 也使得人们的围观时间不会长久, 下一条新闻的出现往往就会使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开来。以新浪微博为例, 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矿难发生, 微博第一时间关注此事, 成了当时大家注意力聚焦的事件, 但随即4月14日,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 这使得所有的人又把目光都投向玉树, 开始抗震救灾, 支援灾区。矿难的消息则一下子变得少之又少, 对于矿难工人的关注度也迅速下降, 后续报道引不起人们的注意, 信息的更新使得价值依旧很高的新闻事件失去了关注, 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所以在微博上面, 传播的迅捷性使我们的注意力进一步的碎片化, 对任何事情的持久关注度都大大降低。
结语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凸显了传播个体的主体性, 强调个体的信息需求, 提供信息定制服务, 这些都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爱好兴趣的个体聚集在一起, 形成了数量庞大、规模较小的群体, 这些分散于世界各地却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需求的人群, 因网络而组成了一个个的“网络社群”。笔者认为, 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发展来看, “网络社群”必将是未来网络的主体, 与之相对应的分众传播也将成为未来网络传播的主流模式, 在“碎片化时代”中, 注重一个又一个小的“网络社群”是将来网络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3]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 《媒介方法》, 2006 (5) 。
香港刑侦剧片头的娱乐化与碎片化 篇5
网络舆情娱乐化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 [2]是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东西, 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 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目前, 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新闻中, 如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涉及司法系统法制建设的社会事件、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和企业舆情热点事件等。但是, 对热播影视剧引发的网络舆情研究不足, 热播影视剧可以成为网民追捧的对象和谈论的焦点, 如TVB2011年的收视之冠《法证先锋3》全剧平均收视率33点, 观众人数约211万, 而据新华网报道, 2011年香港人口数为710.81万人, 也就是说, 在香港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人收看了该剧, 内地观众通过网络观看该剧, 仅奇艺一家视频网站的播放次数就达到88889779次, 评论有300多页, 百度贴吧中的“法证先锋3吧”发帖数有249088篇, 百度搜索“法证先锋3”可找到相关结果约2120000个, 而搜索2010年热门社会事件“药家鑫”时可找到的相关结果是1730000个。由此可见, 热播影视剧可以在网络上引发大范围的关注与讨论, 网民的参与度甚至要高于最热点的社会新闻, 因此, 对热播影视剧引发的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香港刑侦剧是一类具有浓郁香港味道的职业剧, 多为香港TVB公司出品, 讲述从事警察、法证、法医、律师等职业的人, 逐一侦破案件、缉获凶手、维护正义的过程, 以及在这一过程中, 发生在各个角色间的情感经历、生活故事。香港刑侦剧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涌现出了很多部受观众欢迎的作品, 如《壹号皇庭1、2、3、4、5》《刑事侦缉档案1、2、3、4》《鉴证实录1、2》《古灵精探1、2》《陀枪师姐1、2、3、4》《法证先锋1、2、3》《扫黄先锋》《学警出更》《学警狙击》《原来爱上贼》《谈情说案》《读心神探》《囧探查过界》《怒火街头》《真相》《潜行狙击》等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成为香港刑侦剧宣传的必要手段, 各类贴吧、论坛、博客、公共主页、微博等, 成为刑侦剧粉丝们聚集讨论、畅所欲言的地方, 也是网络舆情的诞生地。仅在人人网就有近十个以TVB命名的公共主页, 如TVB经典剧、TVB警匪剧、TVB警察剧、TVB剧、TVB发烧友等, 其中, 部分公共主页拥有粉丝数近20万。
网民对于刑侦剧的讨论带有明显的娱乐化特点, 幕后、八卦、恶搞、预测获奖名单、盘点经典角色、寻找好看造型、汇总经典对白、改写悲惨结局等, 对剧中演员的评论要多于对剧情的关注, 毫不起眼的配角也遭到网民的大范围搜索, 越来越注重角色的长相和画面的美感。网民的这些兴趣点对电视剧片头的制作产生影响, 片头是一部电视剧的开场, 要起到吸引观众眼球、引起观众兴趣的作用, 那么, 观众的兴趣点是什么呢?其实, 热播影视剧的网络舆情就体现出了观众的兴趣点, 观众喜欢谈论的东西就是观众最感兴趣的方面, 娱乐化的网络舆情使电视剧的片头画面也产生了明显的娱乐化趋势。
片头凸显娱乐化倾向
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重大事件是目前网络舆情的十大热点之一, [3]随着网民的增加和网络应用的发展, 一些网民开始借助互联网的影响力来制造舆论, 争取“出名”, 以各种影视明星或想成为明星的人的自我营销为主, 只有那些受到极大关注的娱乐明星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因此, 娱乐明星们因职业需要“主动”制造着各种网络话题, 经网络推手的炒作成为“红”人。[4]与此同时, 娱乐明星也“被动”地成为人们的关注对象, 娱乐明星对有些人来说是信仰与寄托,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把精神全部寄托在了荧屏偶像上, 那种出现在大众面前的, 或影视剧中创作出的, 或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刻意做给大家看的形象, 成为观众内心美好的梦想。观众关注这些明星偶像的方方面面, 台前、幕后、八卦、绯闻, 因为一部电视剧而喜欢上一位明星, 也因为一位明星而收看其主演的电视剧。
演员、歌手是娱乐化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职业, 娱乐明星们成为这个时代最受关注和追捧的对象:娱乐新闻成为浏览量最大的一类新闻, 人们的偶像从“鲁迅”变成了“周迅”, 最受关注的博主是徐静蕾, 姚晨则成为全民力捧的“微博女王”, 人们对娱乐明星的崇拜与热情是前所未有的。观众在选择观看哪部影视作品时, “参演明星是谁”这一点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如小成本电影《孤岛惊魂》成为当年的票房“黑马”, 主演杨幂功不可没, 她主演的电视剧《宫》积累的“幂粉”人气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带动作用。同时, 网民对一部电视剧的评价不是围绕剧情、主题、灯光、服装等专业问题, 而是对演员个人的评价。如热播剧《法证先锋3》的百度贴吧中, “张可颐笑起来很甜美我喜欢”“吴卓曦怎么开始演打酱油的角色了”“法证3之胡定欣人气区”“有木有人觉得陈茵薇和萧正楠在局里面超配”等帖子, 清楚地表明娱乐明星成为网民讨论的焦点, “谁主演”对于一部电视剧的受关注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娱乐明星的个人号召力对影视收视率的影响空前提高。这使企业在宣传一部影视作品时, 越来越注重凸显明星个人的地位, 不论是电视剧片头还是电影预告片, 对主演明星的介绍甚至要多于对剧情的介绍。
因此, 在香港刑侦剧的片头中, 娱乐明星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介绍明星的镜头增多, 二是明星摆拍镜头的出现。举例来说, 20世纪90年代的《鉴证实录1》、2006年的《法证先锋1》和最近热播的《法证先锋3》都是以法医、法证为主的电视剧。在《鉴证实录1》的片头中, 一直到第10秒钟才出现剧中5位主角的介绍镜头 (如图1) , 且每位主角镜头时长一秒钟, 从电视剧主体部分简单剪辑而来。所谓明星摆拍镜头, 就是这个镜头在电视剧成品中是没有的, 是为了宣传该剧而专门拍摄的镜头, 与剧情无关, 重点是凸显参演明星。该剧的明星摆拍镜头共有四个, 包括3位主角的感情纠葛镜头和演员集体镜头。在集体镜头中 (如图2) , 剧中演员均身着黑色西装, 成排站立, 表情严肃冷酷, 表现出了这些警务人员的正气与严谨。在《法证先锋3》的片头中, 从第15秒钟开始一一介绍8位主角, 每位主角时长1秒钟, 镜头时长虽然短, 但内容丰富, 每帧画面中有四个小视窗 (如图3) , 大视窗是主角近景, 呈静止状态, 三个辅助的小视窗是包含主角的电视剧片断, 呈运动状态, 一大一小、一静一动, 使画面内容丰富, 主次分明, 尤其是近景的主角头像使观众可以非常清晰地辨认出各位参演明星。同时, 该剧片头也有明星摆拍镜头, 由该剧全体演员在一停车场内拍摄而成, 片头的前15秒钟, 明星摆拍镜头与剧情介绍镜头交叉剪辑, 画面变化节奏快, 视觉冲击力强。与《法证先锋1》相比, 该剧片头的娱乐化特点更明显, 表现在:明星摆拍镜头时长增加了一倍;明星所穿服装与剧中角色相符合, 不再是统一的黑色西装, 个性化明显;出现了运动的明星摆拍镜头, 明星不再只是原地站立不动, 开始面朝镜头走来, 非常有气势和震撼力, 使得明星的个人魅力更突出。
片头信息碎片化
娱乐化时代, 媒体传达给受众的是零散的、破碎的信息, “它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 信息处于永不停止的流动之中, 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个碎片拼装的世界。碎片拼装的信息形式对网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以对电视剧的网络讨论为例, 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民对人物角色的分析更加多角度、全方位, 力求“拼装”出最为真实的人物;二是开始关注细小的“碎片”即配角, 如天涯论坛中关于香港刑侦剧《潜行狙击》的讨论, 有对角色的多角度、碎片化分析, 网友们支离破碎的个人言论, 拼装组合出一个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还有对剧中配角的关注, 网民开始将视角转向不起眼的配角, 对组成整体的各个“碎片”产生兴趣。一部电视剧只有满足了观众的兴趣才能受到欢迎, 而那些热衷于讨论的网民也是电视剧的忠实观众, 网民的喜好影响了电视剧制作的方向。因此, 娱乐化、碎片化的网络舆情影响了电视剧的片头画面制作, 使其产生了相似的娱乐化、碎片化趋势。
以香港刑侦剧的片头画面为例, 呈现出内容丰富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一是介绍人物角色时采用多视窗;二是介绍配角的镜头增多。如从20世纪90年代的《刑事侦缉档案1》, 到2008年的《原来爱上贼》, 再发展到2011年的热播剧《法制先锋3》。在《刑事侦缉档案1》的片头中, 几乎都是单视窗画面, 每帧画面只能展示人物的一个方面 (如图4) , 显得单调、平板, 而且片头只介绍各个正面角色即主角, 缺乏对配角的介绍。在《原来爱上贼》的片头中, 对主角的介绍均以3~5个视窗的形式来展示, 如对剧中角色长脚蟹 (如图5) 的介绍中, 用3个小视窗展现了她的三个方面———执行任务时靠美色迷惑敌人、精通枪械射击、个人爱好是当演员, 塑造出了一个全面、鲜活、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同时, 片头对剧中12位主演进行一一介绍, 正面的警察、邪恶的犯罪者、众多人物出场的集体镜头, 表现角度更加多样化。在《法制先锋3》的片头中, 以四视窗的形式介绍了剧中的多位配角, 如图6所示, 只有一两句台词的化验师, 杀害丈夫的富家太太, 谋害好朋友的夫妻, 正在吵架的岳父和女婿, 这些只有很少戏份的小角色甚至是反面角色出现在片头中, 拓宽了片头的叙事视角, 使片头不再局限于表现主角, 开始关注众多的小人物, 发挥各位性格迥异、经历不同的配角的作用, 使片头更加包罗万象、丰富精彩, 创造了更多可以引发网友讨论的争议点。
网络舆情的娱乐化, 代表了观众的观看兴趣, 促使电视剧片头画面朝着娱乐化、碎片化的方向发展, 醒目的娱乐明星、碎片化的拼装画面, 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满足了网民的兴趣, 成为热播影视剧的网络舆情聚集点。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8) .
[3]百度百科.网络舆情[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43779.htm.
碎片化媒体时代公关如何突围 篇6
今天的公关行业变革,就是第二种,但是很多人却把它做成了第一种。
在这个行业做久了,有些事似乎习惯成自然——一个流弊的案例印证了创意的伟大,我们是优秀的团队……某一天,又一个漂亮的数据印证了自媒体的伟大,我们是优秀的自媒体运营……这么显而易见的发现,让新公司、新媒体赚够了人气,赚够了红利。
可是我们会发现,同一个团队、同一个大号、同一个品牌的第二个流弊案例在哪里呢?
以我17年公关行业从业经验的记忆,似乎这样的事情,往往都发生在每次媒体的变革期,比如互联网兴起的初期、视频媒体崛起初期、论坛兴起的初期、SNS兴起的初期、微博开创初期、微信的初期,一直到今天的直播。
而曾经被认为可以颠覆行业的公司大多成为了先烈,因为这只是第一种变革(让我们默默的纪念一下曾经辉煌的他们……)
媒体和内容,是传播的基础,这就像李强的儿子不会因为自己姓李,就超越了李强。所以,显而易见,用“媒体和内容”去干掉“媒体和内容”,和让力气最大的勇士把自己抬离地面一样,都是不可能的。
听到这里,大多数已经活过10年的传统PR公司老板可能会长舒口气吧?然而这还不是结论。
事实上,今天互联网不断的碎片化(其实早已进入“渣”化状态)、去中心化,却让我们不得已要面对“第二种变革”。
这比面对“第一种变革”更加糟糕。
“碎片化、去中心化”无需辩论,各家PR公司的PPT里经常提到,关键是这一页的后面是什么?如果又是创意和大号,是不是过于牵强呢?我认为凡事有利有弊,碎片化的好处和坏处其实都很明显,好处大概是:
第一,传播门槛低了,每个人自己朋友圈的分享,就有一定的传播价值,而成本是零。
第二,离用户更近了,不再需要“哈”着渠道去打听,用户喜欢什么,不再需要“哈”着媒体去告诉用户你的卖点,我们只需要来自用户的一个回复可能就够了。
越来越多的企业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利好,所以开始大规模投入,自媒体、大号投,H5各种尝试,包括网红。某公司利用数百网红搞直播,费用100万,同时在线200万,效果那叫一个“好”。且慢,仔细算算帐,发现非精准用户的单位曝光成本5毛,7亿网民来一遍,3.5亿就出去了,得到的只是一次短暂对妹子的追捧,当然还附属了产品。而做H5呢,10万的制作费不贵,效果呢?自然也是“好”的不要不要的了,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刷量。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上帝给你打开一扇窗,一定给你关上一扇门。碎片化除了利好,还有“利空”:
第一,海量的信息让所谓的“创意”不再有吸引力,因为我们在和7亿人战斗,每日创意多如牛毛,一个Big idea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就像网上如果出现1万个郭德纲,你的笑点还那么低吗?
第二,看似便宜的自媒体,在流量疯狂增长的情况下被疯狂稀释。很多“大号”粉丝都是百万级,又如何?被看到、被阅读、被记住的寥寥无几,要想在数千万媒体中找到优质媒体,如同大海捞针。
第三,即使找到了性价比较高的媒体,甚至使用所谓“无成本”的回复、分享、发帖等工作,数量也变得极其巨大,人力投入居高不下。
这时,我们发现碎片化带给我们的利空远远大于利好,我们面对的是近20种媒体、1000万个媒体单元(1分钟看1个,1天看500个,1年10万个,需要用100年),每日数亿条信息、5种传播手段的复杂环境。
我们既“看不到”、也“看不清”,更“做不到”,而这种现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是不可逆转的,公关行业所要面对的,要么找到一条出路,要么被互联网的碎片化扯得粉碎。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时我想起了某人给我讲述的某公司的“粉丝运营工作”。所谓的“粉丝运营”,其实就是近百名工程师在微博上与用户互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互动是愚笨的,但却是井然有序的。我算过一笔账,一个工程师1天至少可以和300人进行互动,一个工程师一个月的薪水如果是1万元,那么这种精准的互动花费大约是一个月100万,带来的结果是100万精准用户的到达。一个精准用户成本是1元,这是很高的投入产出比。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如果你把碎片化媒体的利好全部收尽,而有效减少利空,效果一定会提升。只不过,行业发展的思路和作业模式,似乎就会与今天的公关完全不同。今天做公关,大多是自由豪迈地驰骋在自己的会议室,天马行空地做头脑风暴。而实际上,一个排期动辄千万,一个创意价值百万的场景,早就应该荡然无存。
今天的作业模式,更像一个现代化工厂,每个动作都在创造一点价值,通过高频、可复制地运转,进而实现了传播的高附加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同成百万的精准用户进行互动,需要明确每个营销人员的具体职责,并且通过科学管理实现这一切。
这一切也像是一场全球战争,有“雷达”为我们看清环境,有“决策系统”为我们预知风险、把握机会,有“武器”和“组合化团队”保障有序作战。
这一切也更像是工业4.0——大数据、生产线、机器人。
营销是个传统的行业,过去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我们拒绝了信息化的发展,始终保持小而美的“作坊式”作战思路。
但是今天,资源公共化、创意多元化,信息化发展已经不可避免。我们会被环境推着从1.0直接走向4.0。可以预见的变革是,在新的营销时代,客户的数据被实时抓取,预设的营销参数驱动我们的工作——从回复,到撰写、创意、媒体传播,甚至KOL关系维护。在执行平台上,传统的各项工作任务被细分、打包,形成具体的任务,被最佳资源方领取,企业营销资产逐渐强大,公关公司根据自身优势提供策略、管理、内容、媒体等智能输出。这样的变革必然会发生,而且已经发生了。我们现在就正在用这样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适应的过程之后,就是崭新的营销模式。
面对“第二种变革”,我们不应该恐惧,不应该犹豫不决,更不应该自欺欺人地避而不谈。因为环境变化所推动的“第二种变革”,绝非洪水猛兽,而是一种新的机会,一种可以促进产业升级的机会。虽然看起来会令我们一时手足无措、质疑、难以适应,但却一定会让我们变得更智慧、更成功。
信息碎片化时代的编辑理念 篇7
一、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来临
碎片化指的是多元化, 在上个世纪就有很多人开始对其展开研究。信息碎片化指的是信息的多元化, 主要体现在由于媒体的不断发展, 信息的传播方式开始呈现更广形式的变化, 再加上社会庞杂的信息内容, 在媒介资源方面再不是一家独秀, 而是全民狂欢, 只要有一台电脑, 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传播的主体。信息碎片化时代较以前信息传播速度更快, 信息的来源、内容及传播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传播信息的来源开始碎片化, 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 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而信息传播速度过快, 信息的筛选变得过于简单, 传播内容碎片化, 什么信息都可能变成新闻, 都可能成为出版物的内容, 这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信息碎片化时代编辑理念的转变
1. 品牌理念进一步增强
无论任何行业, 只有将这份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 才会充满动力, 步步有规划, 步步有总结, 成果会变得很明显。做出版物或媒体也一样, 要建立品牌理念, 才会对所出版、所采写、所编辑的内容真正负起责任, 因为要接受市场的推敲和检验,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 出版物内容是否畅销、采写内容是否详实、报道技巧是否得当等, 是出版者和媒体不能忽视的问题, 是命脉所在, 是竞争的重要环节。事实证明, 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满足了市场需求、得到受众喜欢的产品才能生存, 才能够盈利。当然, 出版行业和新闻媒体在市场竞争的同时, 也肩负着意识形态的重要宣传作用, 宣扬正义、维护社会公平, 这是出版物和媒体的重要责任, 所以媒体要合理竞争, 重视自己的宣传和引领作用, 在此基础上, 革新思维、更新设备、学习国外的先进报道技巧, 尤其是出版物内容和版面的策划与组织、稿件的组合与编排等, 树立品牌理念, 不断做新的尝试, 注重受众感受, 建立自身的发展特点, 利用比较吸引人的出版物和版面, 建立人人熟知的印象, 依靠优势出版物、优势版面或优势专栏吸引受众, 进一步促进其他信息的传播。
编辑理念融合了生意人的思维, 做法才会处处留心, 变得谨慎, 不会过于盲目, 发展才会长远, 而品牌理念也将是在碎片化时代下获得受众支持和关注的一大亮点, 就像微博的年度前十条、每月前十条、每日前十条一样, 人们总会关注到发展最快、最为新颖的事物, 所以媒体融入这样的生意头脑, 将会不断促进出版物和媒体的受关注度, 提升所编辑信息的点击率、关注度。
2. 受众理念进一步增强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与发展, 人们获得信息和交流的渠道变得非常广阔, 这对书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报纸, 以前我们看报纸总是看到某一头条很新颖、很有趣, 掌握这条信息你便会是一段时间内话题焦点的引领者, 但是现在却变成很多报纸报道的是网络平台前一天或好几天前的信息, 导致读者没有兴趣去浏览, 这样势必影响报纸的销量。随着碎片化时代的进一步深化,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一起, 开始关注受众需求, 受众理念深入人心。市场竞争, 只有赢得受众支持才能获得市场份额, 出版者和媒体开始关注读者的阅读方式、关注倾向、现实处境、个人喜好等等, 大量的受众投票、网络调查充斥在网上, 如新浪、网易、腾讯等强势媒体非常关注受众的偏好, “中国好声音”在近几年受到好评, 关注度非常高, 各大网络视频公司争先与其合作, 每周五在同时段的比拼中占得头筹, 这是浙江卫视在同类别竞争的胜出, 编辑在此做足了功夫, 新的形式为受众带来新的体验, 平民策略使得节目亲民性增加。同时, 搜狐视频首先取得网络直播权, 获得了同时段关注度的提升, 方便其广告和其他产品的推销, 其在收看视频的同时提供更多互动环节, 使得受众与视频、节目三者形成有效互通, 提升了用户体验, 加深了媒体印象, 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受众支持。
3. 创新理念进一步增强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只有不断创新思维才能使得事物的本身发生改变。编辑理念是否经得起市场考验, 是否是好玩的、有趣的、值得受众去浏览的?很多媒体每天的新闻内容很多, 与许多门户网站不差上下, 但是仔细浏览全是垃圾信息, 或者直接复制其他网站的信息, 毫无创新, 抄袭不断, 完全没有自己的发展理念。创新才能引起关注, 出版物或媒体为了生存, 尤其是传统媒体, 由于宣传模式、传播特点的限制, 有自身的发展优势,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深化, 这样的发展迟早要被高科技方式替代, 所以传统媒体开始与网络接轨, 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新。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面对信息碎片化时代下的市场竞争, 只有革新编辑理念, 有创新思维, 才能发展新的领域, 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 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编辑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思维, 不是出现问题再去寻找解决方法, 而是要根据发展需求和现实社会特点寻找新的形式来包装, 发掘新的媒介资源。在网络时代, 只有勇于创新才能站得住脚, 才能不断适应新政策、新形势、新变化, 在不断强化媒体宣传作用的前提下创新出版载体、版面、封面等方面, 传播新的有益于群众发展的科技成果和发展理念, 尤其在信息碎片化时代, 通过与网络科技合作, 不断拓展宣传模式, 利用手机短信、APP、网络广告等形式强化信息传播。
4. 大网络理念进一步增强
大网络理念是网络时代的特点, 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为了抢夺受众的关注与支持, 需要改变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观念, 要接受全方位的检查和对比, 就如以前的传统媒体报刊行业, 很多媒体在出刊的那天会购买同类型的刊物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其中不同的编辑方式、编辑内容, 尤其是头条内容、排版方式、版面大小、信息容量等等, 相互比较, 寻找自己的发展出路, 而在网络时代, 信息互通速度加快, 一条十几个字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短信、彩信等形式就可以引来数万人的关注与传播, 只有及时掌握信息, 才能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掌握关注的主动权。最先发现新信息, 即使是出版、转播、转载, 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为媒体形成良性互动, 扩大关注量。同时, 大网络理念要求出版者和媒体要注重对信息的选择, 只有综合化的信息才能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 更加细化、更加深化、更加丰富的内容才能满足更多读者差异化的选择。借助图片、视频、卡通画、互动等形式加强与受众的沟通, 吸引读者、拉拢读者, 多停留一秒, 就为出版物和媒体带来一秒的优势与资源。此外, 大网络理念也是一种监督理念, 大网络接受优胜劣汰, 提升那些受欢迎、传播正能量信息的媒体, 摒弃那些负面、黄赌毒、损害他人及国家集体利益的, 使得编辑在编辑出版物和相关报道内容上更注意语言的修饰和编排, 既要迎合受众需求, 也要合法合理。
三、深化编辑理念的方法
1. 坚实的编辑素养与创新传播方式相结合
再丰富的编辑内容与再花哨的编辑技巧都离不开坚实的编辑基础, 离不开一个出版者或新闻人的基本素养。众所周知, 网络媒介的宣传方式层出不穷, 各大媒体为了吸引眼球, 想了很多方式来进行对外宣传, 同样的信息可以有很多不同版本的宣传形式, 但这都离不开编辑的基本素养。坚实的写作能力是编辑的基础。结合新的宣传方式, 根据不同方式适时地调整内容, 尊重出版物实质, 尊重新闻事实, 不夸大不虚假, 有选择、有原则地选择出版和宣传方式, 不随波逐流, 要有自身特色, 做坚实的出版发行, 做有传播价值的新闻报道。
2. 大网络理念与差别化发展相结合
大网络理念是编辑发展需要关注的基本点, 而差别化发展是媒体发展的命脉, 如何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是编辑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大网络理念强调出版物和媒体要关注各类人群的喜好, 关注社会发生的各类信息, 要注意时代的各种变化, 而这与差别化发展是不冲突的, 这恰巧可以为媒体做差别化发展提供基础。出版物和媒体依靠大网络理念发现最新、受关注最高的内容, 结合热度、关注度做有自己特色的网络出版或网络报道, 既能赢得受众的关注, 也能打造自己的品牌, 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差别化发展不是闭门造车, 是需要对比与分析, 这也是大网络理念强调的方面。将两者相结合, 出版者和媒体要不断摆脱那种固定思维, 要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 如若自身特点已不适合现实社会, 更要顺应大网络形式, 改变发展模式, 建立新的发展特色。
3. 综合信息与受众偏好相结合
网络时代的来临, 新的宣传方式革新了传统媒体宣传版面有限、时间有限等不利因素, 为受众带来新的更丰富的用户体验。打开一个APP或新闻网站, 可以浏览到任何信息, 而且是最新最全的, 一般纸媒要做一两个大版面的深度报道, 网络一个链接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这就讲求编辑要建立综合信息的发展理念, 将出版物和新闻做好做全。综合信息不是新闻罗列, 这样难免有复制、抄袭的可能, 所以要与受众偏好相结合, 出版者和媒体要深入了解受众的偏好, 适时调整内容的幅度和大小, 根据关注度调整编辑策略, 丰富相关内容, 深化、细化有关报道, 让受众在自己的网站就可以了解更多更深层次的信息, 获得受众关注和支持, 在市场竞争中占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蒋永峰.微博——碎片化时代的意义表达[J].新闻世界, 2010 (9) :142-143.
[2]陈治国.信息碎片化时代传媒设计的吸引度要求[J].大众文艺, 2014 (9) :168-169.
[3]宋玉芹.信息碎片化时代的纸媒应对策略[J].视听纵横, 2012 (8) :54-55.
[4]毛华.浅析信息碎片化时代电视媒体转型之路[J].新闻实践, 2013 (11) :62-63.
碎片化临时校规的误区与对策 篇8
一、引发社会质疑的“临时校规”
校规必须存在, 防患于未然的临时校规作为校规的补充与修订, 也应该存在。从目前各学校发布的临时校规看, 可分为三类, 一是禁止学生早恋, 二是对学生仪表仪容的规定, 三是对学生校内外生活的限制[1]。之所以有些临时校规引发社会质疑, 是因为很多临时校规大多是在问题出现了、事情发生后, 临时校规才出现。有的学校临时校规数量虽然不少, 但结构零散、不成系统, 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有的临时校规对师生干涉过多, 引起学生逆反;有的临时校规不但预期尚不明确, 还有失对师生的尊重, 甚至与法律相悖, 引发社会质疑。
1. 临时校规的种类
很多学校发布的临时校规, 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1) 对行为规范的规定
杭州开元商贸职校将“背双肩包上学”写进校规, 不背扣操行5分[1]。
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 一定要注意礼貌[2]。
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 不要偏激, 务必给出正面回答[3]。
迎检期间必须每日佩戴校徽, 若校徽遗失, 需按规定写500字检讨, 于一日内申请补办[4]。
海南海口琼海嘉积中学规定:每天6:45快走或跑至操场, 做健身操10分钟, 按时大便一次;晚上9:30, 做柔体体操, 大便一次[5]。
某校规定:刚开学要微笑, 不笑扣分[6]。
河北新乐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规定:夜间不准上厕所, 有胆敢擅自去厕所解手者, 罚[7]。
(2) 对仪容仪表的限制
一些学校规定:女生必须剪短发。
西安明达学校规定:女生刘海长过眉毛不准上课[3]。
山东济南一些中学规定:除了艺术表演等特殊专业的学生外, 女生一律留运动头, 男生一律留平头[8]。
云南某商学院规定:不准穿肉色裤[9]。
(3) 禁止早恋
杭州长河高级中学规定:男女同学距离不能小于50厘米, 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饭, 不得成对出现在校园里。
广州佛山某中学规定:未经班主任批准, 男女生不得一对一独玩, 遇到困难尽量找同性同学解决, 男女生不得借故互献殷勤[10]。
福州十八中规定:男女同学不能谈话[11]。
(4) 对课外活动的限制
周末在家不许看湖南卫视。
生日不许跟同学过。
不准使用电子产品。
……
(5) 对男教师与女学生相处距离的限制
不许男教师单独找女生谈话, 男教师与女学生谈话时必须有第三方在场。
更有甚者, 有的校规规定“不许男教师奸污女学生”。
2. 临时校规草率出台造成的不良影响
草率出台的临时校规, 由于忽略教育的连贯性, 忽略人的正常生理现象, 有的甚至忽略“人”的成长, 不仅引发社会质疑, 甚至涉嫌违法, 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 给教育留下更多问题, 甚至酿成悲剧。
(1) 影响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有些临时校规就是针对有上级领导来检查而制订的, 规定学生在检查期间能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为了迎检, 有些学校纷纷印制传单、群发短信, 临时修正或禁止某些行为。或者提前制定统一口径的标准答案, 学生们被反复交代注意事项, 甚至引导、鼓励学生扭曲事实说假话。等检查人走了, 原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为了给检查人留下好印象, 检查人在与不在两个样, 无形中教会了学生表里不一, 对学生诚实品格的形成造成极坏的影响。
(2) 剥夺学生人生自由
2011年4月, 山东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八年级 (1) 班14岁女生李欣玥, 因不愿按学校规定剪发, 而从家中跳楼身亡[1]。极端事件的发生, 是受“将人器化”思想的影响, 没有把学生当成不同的人看待, 而是当成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 一模一样才好。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背什么书包都在学校规定之中, 剥夺学生基本的人生自由。每个人身体状况、新陈代谢等都是不一样的, 何时大小便?因人而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排泄, 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
(3) 正常异性交往受阻
福州十八中规定:男女同学不能谈话, 致使就读该中学的一对表兄妹只能靠打手势交流。在青少年时期, 不去正确引导他们如何与异性相处, 而是在男女生之间设定一条“三八线”, 给纯洁的同学关系笼罩上一层阴影, 致使部分性格内向的女孩子成人后都不能正确面对男生, 不仅影响她们的婚恋, 也影响她们融入社会。由于将男女生之间的关系过于神秘化, 倒逼青少年为了解开这个神秘面纱而上黄色网站。
(4) 学生失去判断能力
为什么有严重网瘾的青少年占一定比例?因为在青少年上网的问题上“堵”比“疏”用的多, 而青少年又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人是有“自检”功能的, 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空间, 容纳自由的人在其中自由的思考。连校外生活都要干预, 粉饰学生的全部生存空间, 极力为学生维系一个无菌的环境, 极力限制学生接触社会的自由, 看似是对学生的保护, 但会阻碍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禁锢他们的想法, 压抑他们的个性, 甚至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临时校规碎片化的根源
作为学校原始校规的补充, 临时校规需要有, 但不应频繁出台。碎片化的临时校规不断出现, 其根源是多方面的。
1. 缺乏对教育的长远预期
学校原始校规缺乏对学校教育长远的预期和判断, 不能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 根据教育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出台一些临时校规, 用以预测和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成长, 无可非议。但是一个接一个的碎片化临时校规层出不穷, 其根本原因是教育的“短视”, 掌握不了教育规律, 预测不到教育走向, 发现不了教育问题, 化解不了教育难题, 只能看到眼前且浮在水面上的问题, 缺乏对教育多角度的审视。以“堵窟窿”方式实施管理, 今天发现一个问题, 出台一个规定;明天出现另一个问题, 再发一个通知。
2. 学校管理出现问题
当学校管理出现问题时, 势必导致秩序的失范、掌控的失败和前进的暂时停顿, 在没有头绪的混乱中, 更加缺乏对教育的思考。看不到问题在哪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瓶颈在哪里?分不清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不得不用一个个临时校规去力求改变局面。规则规定越多, 管理越没头绪, 此时极易出现“下多少个通知也没用”的局面。一个个临时校规的背后, 传递的是学校管理者的焦虑, 其结果是抓不住教育的实质问题, 该管的事不管或没管好, 却在不该管的事上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3. 教育理念出现问题
学校教育理念问题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急于求成, 不顾教育的特点, 急于出成绩、出亮点。俗话说: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今天的教育可能要在十几甚至几十年后才能看到成绩。若出现理念上的偏差, 就没有“慢教育”的耐性, 而“快教育”的急躁, 容易催生出一个接一个的临时校规。二是追求四平八稳, 怕学生出事, 用保姆式的教育把学生的一切都看在眼皮底下, 掌控在自己手中, 用各种通知、规定把学生的空间填满, 让学生没有一点空间和余地, 连吃饭、睡觉都不放过。
4. 行政干预太多
各级各类检查、评估与验收, 也是导致临时校规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千校一面的大环境中, 学校很难有拿得出手的特色, 只能对照检查与验收的各项标准, 临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 临时规范师生行为。即使学校有自己特别之处, 在检查和验收时, 也不敢用自己的特色去应对统一的检查标准, 因为按上级定下的统一标准行事是最安全的。行政干预太多、检查验收频繁、考核标准统一, 也是临时校规不断涌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5. 社会风气的影响
学校并非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孤立存在, 用一个个临时校规去规范学生的行为, 这种做法也是有社会根源的。有媒体报道,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有望在三年内发文规定, 公务接待不得食用鱼翅。三公经费一直是社会极为关注的话题, 要想在公务接待这个问题上给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根源不出在“鱼翅”上, 并不是说禁喝茅台、禁吃鱼翅就没有意义, 而是这样的规定并非治本方法。若按照这样的理政思维, 今天发文禁吃鱼翅, 明天发文禁吃鲍鱼, 后天发文禁吃三文鱼, 相关部门要发多少个文呢?一个个文件下发后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若社会大环境的管理思维都尚且如此, 学校用一个个碎片化的临时校规来管理学校也就不奇怪了。
三、发挥校规的最大正能量
校规是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法律, 是全校师生必须遵守的纲领性文件, 校规需要存在, 因为学校不能对学生完全不加要求;校规必须存在, 因为校规是全校师生的行为指南。规章制度是轨道, 轨道的方向必须正确。旨在约束学生行为的禁止性规定, 即使学校出发点是好的, 但若不能遵循社会之法和教育之法, 不能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规矩越多, 管理成本就越高, 而且容易造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对立, 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减少碎片化临时校规, 维护校规尊严, 让其发挥最大正能量, 是制订和出台临时校规的基本出发点。
1. 校规制定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从系统学角度, 碎片化是一个极端去中心状态。教育需要长远的甚至终身的规划, 需要顶层系统设计, 而非依靠各种各样孤立的“工程”。学校应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制度化的管理系统的形成要有长效机制, 而不应诉诸短期的调整策略。校规的制定不仅要考虑解决学校眼前的问题, 也要考虑到校规的长效性和稳定性。减少碎片化、精细化的临时校规,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出发点, 让临时校规成为学校原有校规的补充, 并与原有校规形成完整的体系。避免政出多门、各成管理体系, 无论哪个部门出台什么规定, 应在学校宏观层面, 注重临时校规的内在联系, 形成教育合力。
2. 临时校规要因时因地制宜
每个学校都有经过认真思考、科学制定的校规, 正式校规不可能经常修改, 但教育是千变万化的, 当出现校规里没有涉及到的教育新问题时, 可用临时校规来指导师生的行为规范。例如, 2007年3月29日华西都市报报道, 杨丽娟13年疯狂追星使其父投海自杀。出现这样的悲剧让社会震惊。在青少年当中, 有部分“粉丝”因沉迷于明星所塑造的虚拟形象而不能自拔, 从而迷失自我。这种现象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严肃课题。在学校教育层面上, 出台临时校规, 给青少年追星行为制定一些规则, 或者设定一个底线, 提倡健康追星、提倡文明追星;反对盲目追星、反对夸张追星、反对极端追星。
3. 什么是好的临时校规
好的临时校规是有尊严的, 符合教育法规, 尊重人权, 不仅能解决教育突发问题, 也能化作学生的精神动力, 其蕴含的教育理念能成为学生永久的精神记忆。好的临时校规是能被大家认可的、大家必须遵照执行的学校法律, 其制定不应该是校领导单方面决策, 更不应该是出现问题时领导拍脑袋的产物, 应是在一线教师的广泛参与下, 集本校教师教育智慧于一体的教育规划。好的临时校规应蕴含教育的前瞻性, 既能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 又能成为规范长远行为的学生行动的指南。好的临时校规, 不仅是学校原始校规的补充, 也能与原始校规一道形成严格的学校管理体系。
4. 校规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校规就是学校的法律。学校因为法律的授权可以通过制定校规校纪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管理, 同时法律也规定学生有遵守校纪校规的义务。学校有自行制定校规校纪的权力, 但必须依法制定, 不能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和基本原则精神。如个别高校为了让学生珍惜在校的学习生活, 制定“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 作退学处理”的校规, 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有关结婚的规定, 侵犯了学生基本权利。有的学校规定“对有偷窃、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等行为, 且情节严重或屡教不改者开出学籍”。在制定类似校规时, 一定要认真研读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防止因开除权的滥用造成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犯。校规规范的是学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 在制定校规时, 一定要避免“校规大过国家法律”的不正常现象, 维护校规的法律尊严。
5. 注重发挥校规的最大正能量
借助于校规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是极为有效的教育方式。但在校规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 要防止出现草率、短视、不负责任、罔顾规则, 甚至与法律抵触等问题, 这样的校规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教育的伤害都是巨大的。甚至会对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发展起到负面的影响。内容过细或过多强调惩戒的校规, “不许”、“禁止”等限制性语言, 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影响到校规的执行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再好的制度归根结底只有落实到位、并严格执行才能发挥作用, 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在推进管理的规章制度上, 不能操之过急, 目标不能太多, 目标太多就等于没有目标, 太多就抓不住重点。再好的苗子也得用心栽培, 休养生息, 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教育要淡定而为, 过度施加压力, 会扭转其发展方向。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 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以学生为本。要让校规切合受教育者心理, 只有内心深处被教育感召的东西, 才是什么力量也不能摧毁的。给成长一些时间, 给教育一份等待, 让校园具备宽松、灵活、兼容并蓄的生态环境, 经深思熟虑出台的临时校规要深入到学生思想、文化和精神层面, 才能发挥最大能量,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摘要:随着学校管理中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 很多学校经常采用临时校规来应对问题, 但堵窟窿状态、应急性的通知、措施、规定等, 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如何发挥校规的正能量作用, 对学生成长起到良性的推动, 是学校教育管理中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临时校规,碎片化,学校管理
参考文献
[1]徐媛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校规[N].东方教育时报, 2012-5-30
[2][3][4]秦子明, 陈强.高校定临时校规:遇见酷似领导者问路应有礼貌[N].中国青年报, 2011-5-18.
[5][6][9]《雷人校规盘点》[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a2be11bc281e53a5802ff84.html
[7]王俊栋.06年度最荒唐校规诞生:夜里不准上厕所[N]《.北京晨报, 2006-12-6。
[8]齐鲁电视台报道, 2006-11-1.http://tieba.baidu.com/p/157603749
[10]校规成“笑规”?[N].文汇报, 20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