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岭金矿田

2024-10-15

小秦岭金矿田(精选4篇)

小秦岭金矿田 篇1

摘要:小秦岭地区的金矿床与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剪切带如同一个黄金的“天然生产车间”, 其应变特征和构造演化控制着金的成矿作用, 不同方向的断裂中元素富集规律不同, 构造带中流体是十分活跃的。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太华群, 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级断裂是本区的主要容矿构造和找矿标志。小秦岭的构造格架为复合型间隔式脆韧性剪切带, 由一系列大体平行, 近于等间距分部的二级脆韧性剪切断裂所组成, 这些二级脆韧性剪切断裂带及其派生的三级断裂是本区的主要容矿构造和找矿标志。

关键词:小秦岭脆韧性剪切带,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1 区域地质背景

小秦岭金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南缘, 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北缘, 太行山新华夏系和祁吕“山”字形构造东余之南, 地处豫陝交界的小秦岭地区。东西长50余公里, 南北宽10km~17km, 面积600余平方公里 (图1) 。

矿田构造基本架格为呈东西狭长延伸的“地垒状”断块。矿田北为太要断裂, 长75km, 以上。断裂北侧为渭河地堑东延部分, 南界断裂为寻马小河崔家山断裂, 延伸大于45km, 南邻秦岭褶皱带, 矿田内强烈混合岩化的太华群组成短轴状复式背斜构造, 其主轴位于板石山老鸦岔脑娘娘山线, 在其北翼还发育有次级五里村安家窑背斜, 其间为西阴雷家坡向斜。南翼有八套脑栗树园背斜。主次级背向斜的轴部发育有一系列近东西向断裂, 他们都经历了长期, 多次的活动和背向斜起构成矿带或矿床的主要控矿容矿构造

2 小秦岭金矿田脆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

小秦岭脆韧性剪切带按构造线走向的不同, 在水平方向上可分为三个亚带。

2.1 东部近东西向脆韧性剪切带亚带

分布范围为东起河南省灵宝市五亩乡以东, 西至豫陝两省交界的大西峪, 东西长约40km, 占小秦岭总长度的一半以上。若干条走向近东西的二级脆韧性剪切带断层组成, 它们之间大体平行, 近等间距分布, 水平间距一般为400m~600m。

2.2 西段北东向脆韧性剪切亚带

分布范围主要为麻峪架鹿以西, 地段总长度20公里以上, 占整个小秦岭地区总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上。控矿脆韧性断层和部分脆性断层的主要走向一般为45°, 局部近90°, 主要倾向南东, 倾角50°~80°, 一般长度2000m~4600m以上, 最长者可达7700m以上。

2.3 中西部东西向与北东向脆韧性剪切断裂交汇带 (中西部过渡带)

位于桐峪善车峪带, 为直径约10km的一块近于圆形的地段。中心位于大西岔以北1000米的地方。NE向脆韧性断裂亚带与EW向脆—韧性断裂亚带在这个地段交会, 控矿断裂密集、多达674条以上, 容矿构造以E W向脆—韧性断裂构造为主, N E向脆韧性断层占第二位, 他们均有大体平行等间距分布的特点。断裂带长度1 5 0 0 m~4000m以上 (见表1) 。

3 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3.1 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金富集规律

不同产状断裂中元素的富集成矿规律不同, 东西向断裂中富集Au、Ag、Pb、Mo、Bi, 倾角较缓 (小于30°) 的东西向断裂中Au最富集, 而倾角较陡 (大于50°) 的东西向断裂中比前者更富集Ag、Pb、Mo、Bi。近南北向断裂中富集Au、Ag、Gu、Pb、Zn、Mo, Ag和Gu含量最高。北东向断裂中富集Au、Ag、Pb、Mo。北西向断裂中赋存独立Ag矿体。Au主要富集于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断裂中, 在断裂中富集程度由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依次降低。Ag在断裂中富集程度由北西向→南北向→东西向→北东向依次降低。Mo富集程度由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依次降低。断裂构造规模及发育密度愈大, 金的富集程度和规模愈大。断裂构造活动期次愈多, 金富集程度愈高。多次活动的断裂, 其各期次动力学结构面不相同时, 对金富集成矿有明显影响。浅层次的脆性断裂以张性、张扭性的断裂为主, 常是对深层次韧性剪切构造带的叠加变形, 是含金石英充填的空间。

4 构造成矿作用

断裂构造成矿作用主要有断裂变质作用、构造带内流体与岩石交换作用、构造扩容作用, 这些成矿作用是发生在特定的构造动力学系统中。

4.1 断裂变质作用

这种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引起动力变质, 使断裂带内中高级变质岩发生动力退变质作用。伴随着构造带内流体的产生, 形成动力热退变质作用, 以绿片岩相为主的退变质岩沿断裂带分布。作用主要形成于压性、压扭性、剪性断裂带内。成矿成晕作用主要发生在剪切扭动力学系统中, 而且在缓倾斜含金构造带比陡倾斜的含金构造带中明显发育。在压扭性动力学系统中, 金偏向于压力减小的部位富集。如含金构造带 (石英脉) 走向转折处、分枝处, 这种动力学系统中处于相对还原条件而引起络合物的分解, 发生金的沉淀。

4.2 构造扩容作用

在含金石英脉型金矿中, 陡倾斜张性、张扭性动力学系统中, 含金石英脉在其膨大部位易形成金富集和富矿体, 而缓倾斜含金石英脉易形成层间“S”面的层滑张性扩容带。由于成矿流体已发生了碱质交代作用, 导致成矿流体的酸度增高。在近地形表的构造扩容带中, 压力降低, 氧逸度升高, Fe2+稳定性减小, Fe3+增加。

出现了镜铁矿+磁铁矿组组合, 这种矿物组合常出现在陡倾斜的含金石英脉的脉的外侧, 不形成金富集, 镜铁矿中含Au0.11g/t。由于Fe2+浓度不足, Gu2+、Pb2+则代替F2与S2结合, 形成多金属型矿石, 黄铜矿、方铅矿的沉淀使金发生沉淀。而在层滑张性扩容带中, 由于顶板围岩封闭使Fe2+不易发生氧化逃逸, 黄铁矿沉淀使Au发生富集成矿, 并含有较多的黄铜矿。

5 结语

专家们预测, 小秦岭金矿田资源潜力很大, 极有远景, 可望:深部再找一个“小秦岭”。

(1) 二级脆韧性剪切断裂及其派生的三级断裂中的石英脉、蚀变糜棱岩、热液蚀变带化探异常、都是比较可靠的找矿标志。

(2) 辉绿岩发育的地段, 往往是金矿化比较集中的地段, 目前已知的大矿区内辉绿岩脉都很发育。在坑道内可见辉绿岩成为矿体围岩。

(3) 就矿找矿, 对目前已发现但尚未评价的一些含金石英脉, 要进一步进行评价。

(4) 新类型金矿的探索, 如深部的蚀变岩型。

参考文献

[1]罗镇宽.关于小秦岭金矿几个基本地质问题的粗浅认识[J].河南黄金, 1992, (1) .

[2]王义天, 等.与剪切带相关金的成矿作用[J].地学前沿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04, 4, 11 (2) .

[3]刘忠明.剪切带流体与蚀变和金矿成矿作用[J].地学前沿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01, 10, 8 (4) .

[4]方维萱, 等.小秦岭地区金矿床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4卷, 第2期.

小秦岭金矿田 篇2

关键词:潼关小秦岭地区,金矿,特征

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的潼关小秦岭地区金矿带分布在豫、陕两者交界处的河南省灵宝、陕西潼关地区, 其采金历史十分悠久, 山中老窿编布, 且有石刻为记。潼关小秦岭地区金矿属于含金石英脉型, 其特点是脉数较多、规模较大、易于开采、易于选矿、易于冶炼, 且交通便利, 是我国十分重要的黄金产地之一, 当前已探明储量和产金量均保持很好的发展势头。

一、含金石英脉的分布及其类型

潼关小秦岭金矿田内具有含金石英脉一千多条, 豫、陕两省大约各占一半左右。其中, 长度超过200米的大约占四分之一, 1000米以上的就有47条。含金石英脉一般都是成群、成带产出的, 而且具有平行分布和等距分布等特征。其中, 能够圈出矿体的被称之为矿脉。矿脉主要是和区域构造线保持一致的, 以主褶皱背斜轴近处的矿脉分布显得最密集。因为主褶皱背斜轴位于河南省境内, 因此, 河南省内的金矿脉数量和储量均要多于陕西省。含金石英脉当中的硫化物矿物种类主要有黄铁矿型、多金属型含金石英脉等两类。前者含金石英脉大约占总脉数的80%左右, 而后者主要发育于文峪、杨寨峪等主褶皱背的斜中西段。

二、矿体特征分析

矿脉主要呈单脉产出状态, 具备了膨胀、分支以及复合等现象。矿体形态主要呈脉状或者透镜状, 长度有20米至350米不等, 最长的可以达到700米, 垂深一般是100米至500米。矿体在矿脉当中呈多分段富集状态, 相邻的两个矿体之间一般会呈现出左行侧现。不管在走向上还是在倾向上, 矿体大多位于矿脉产状的变化处、分支复合处或者构造交叉处。矿体中, 一般顶部与底部的品位比较贫, 而中部与上部的品位相对比较富。矿体的厚度一般是0.3米至2米, 最厚的可以达到7.8米。厚度的变化系数是52%至83%, 属于中等变化的类型。矿石的品位一般是5至19g/t, 最高可以达到1000g/t, 变化比较大, 相邻的两样品的品位相差数倍以至于数十倍则是常见的现象。品位的变化系数则依据中段统计为91%至228%, 比如, 按照整个矿体加以统计则全部大于100%, 属于不均匀至极不均匀型。从总体上看, 品位和厚度两者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偶尔可见负相关或者不相关关系。

三、矿物成分分析

矿脉的矿物成分除了自然金和银金矿等金矿物以外, 主要是石英和黄铁矿, 次要矿物则是方解石、白云石以及铁白云石等。多金属型矿脉的次要矿物主要还有方铅矿、黄铜矿以及闪锌矿等, 而微量矿物则有磁铁矿、赤铁矿、锆石、黑钨矿、白钨矿、黝铜矿、辉铜矿以及碲铋矿等。方铅矿在一部分脉中可以形成主要矿物。这些矿物成分构成中的重要含金矿物共生组合主要有自然金———石英———黄铁矿组合和自然金———白钨矿———石英———黄铁矿组合、自然金———石英———褐铁矿组合、自然金———孔雀石———白铅矿———褐铁矿———石英组合。以上矿物的共生组合是找到金矿体的一个直接标志。

四、矿石类型及其结构构造分析

依据矿物的成分和矿物共生的组合, 可以将矿石类型划分为黄铁矿型、多金属硫化物型、矿化围岩型以及氧化型矿石等四类。矿石的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以及它形粒状结构、充填结构、交代结构、揉皱结构、乳滴状结构以及压碎结构等。矿石的构造则有斑杂状、条带状、块状、细脉状、浸染状、角砾状、晶洞状以及蜂窝状等各种构造。除了斑杂状构造在原生矿石中有发育之外, 条带状、角砾状构造均为黄铁矿型矿石的显著特征构造, 而晶洞构造、浸染状构造、蜂窝状构造则分别是多金属硫化物型、矿化围岩型、氧化型矿石的主要特征构造。

五、矿化期次分析

潼关小秦岭地区金矿在热液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黄铁矿—石英阶段。本阶段是以乳白色加油脂光泽石英所构成的含金石英脉主体和少量的黄铁矿, 其粒度为3至15毫米, 呈现出立方体晶形的星散状分布, 通过均一法测定平均温度达265.1℃, 而通过爆裂法所测定的平均温度则是303.4℃。第二阶段是石英—黄铁矿阶段。本阶段为主要的成矿阶段之一, 以大量的0.1至3毫米粒度的黄铁矿之出现为主要特征。生成的温度使用均一法测定的结果是127至336℃, 而平均温度达到了209.2℃。第三阶段是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也是一个重要的成矿阶段, 所生成的主要是多金属硫化物, 而且矿物的结晶程度相当高。本阶段使用均一法测定出来的平均温度是155℃, 而使用爆裂法测定出来的平均温度则是178℃。第四阶段是碳酸盐—石英阶段, 本阶段属于热液期的尾声, 主体是由石英、铁白云石再加上方解石所构成的。使用爆裂法测定出来的平均温度是155℃。在进入到表生期之后, 经过地表的氧化淋滤作用, 矿石将出现氧化, 而氧化矿石金的品位相对比较高, 经常能够见到明金。

六、金的赋存状态分析

在潼关小秦岭地区金矿的矿石中, 以裂隙金为主体, 占据金总含量的95%, 而包体金的量则比较少, 不到5%, 而自然金的成色一般是在900至960之间, 而平均值是924.6。多金属硫化物的阶段金具有的成色比较低, 平均值是892.3。同时, 多金属硫化物阶段还会产生出大量的银金矿, 其中金的成色则是751。

参考文献

[1]常克明, 许红艺.小秦岭金矿田控脉 (矿) 构造地质特征[J].科技资讯, 2009.

[2]冯建之.小秦岭金矿田大湖钼金矿床地质特征[J].矿产与地质, 2011.

小秦岭金矿田 篇3

小秦岭位于豫、陕交界的灵宝-潼关一带, 东西长约70km, 南北宽约15km。大地构造上地处中朝准地台豫西断隆南缘的小秦岭隆起, 南与北秦岭带北缘毗连, 北止黄河、渭河凹陷, 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秦岭区域地层, 以太古界太华群为主体, 中元古界蓟县系高山河组在西南缘出露, 上白垩统-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在东缘和南缘出露, 第四系在外围和河谷分布。

区域构造较复杂, 以东西向为主, 北东、北西、近南北向次之。区域北部为近东西向的太要断裂, 南部近东西向的小河断裂, 本区是由结晶基底岩石形成近东西-北西西向同斜倒转—平卧褶皱和轴向近南北的开阔倾伏背斜, 区域南北的这两条断裂和复式背斜构成了小秦岭地区的构造骨架, 该格局控制着区域含金脉体的群带分布。区内岩浆活动比较频繁, 除太古代太华群中广泛的基性喷发作用外, 后期的岩浆活动均以侵入作用为特征。区内还广泛发育花岗伟晶岩、辉绿岩、辉绿玢岩、正长斑岩及煌斑岩等脉岩。

2 矿床地质构造特征

某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石英脉内, 其形态多为薄板状、脉状、透镜状、扁豆状和不规则状等。产状和控脉构造带产状大致一致。矿区已发现大小含金构造带30余条。长度多小于250m, 大于1 000m的构造带有Q8、Q12、Q10。含金断裂构造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四组。其中以东西向断裂构造含矿性最好, 北东向次之。东西向含金断裂构造:该组最发育, 该组构造结构面平直, 沿走向、倾向均具舒缓波状。构造带内主要由绢云石英片岩组成, 局部为绢云绿泥片岩和千糜岩, 属以压为主, 兼具扭性特征。其中多有含金石英脉充填或金矿床赋存, 是矿区成矿最好的含金构造之一。北东向含金断裂构造:该组构造结构面平直, 局部具分枝现象, 上盘有时发育有低序次羽状裂隙, 属以扭性为主, 兼具压性特征。

3 构造有限元模拟方法

首先是构造地质图离散化。利用自动离散数字化软件, 将构造图离散数字化, 即沿构造等值线取一系列关键点, 读取关键点的坐标, 选取这些关键点的数量的原则是能反映出原始构造地质图的形态。建立曲壳地层模型, 定义有限元单元类型。针对不同区域, 断层区和正常变质地层区, 给予不同的岩石力学参数, 即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岩石的密度。然后进行网格划分, 把曲壳地层模型的各个三角面剖分成为一系列节点和三角单元。

4 构造应力场的模拟

本次平面模拟主要是选择了矿区典型矿脉近东西Q8、Q10和北东向Q12脉。模拟材料的选择主要是元古界的太华群的变质岩和含金石英脉2种材料, 总共划分单元1152个, 节点609个。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 分别对模型施加南北向左行扭动和南北向右行扭动的构造应力。

模拟结果显示:

(1) 含金断裂平面的应力场南北扭动模拟显示, Q12脉处于平均应力高值和低值转换的部位, 处于0值的部位。最大剪切应力主要集中在Q12号脉的中间。南北左行扭动把Q12脉拉张, 在剪切应力较大的部位, 矿脉破碎打开, 矿脉充填, 形成矿体。

(2) Q8号脉的应力场模拟可以看出Q8矿脉的中部为应力高低值转换的部位, 与Q8号脉的矿体分布比较吻合。Q8脉的周围剪切应力集中在-10—-5之间, 剪切应力分布在正、逆断层模拟中不是很明显, 但是在含金断裂模拟中可以看出Q8处于高值压力区, 体现了Q8脉主要是压性断裂的性质, 扭动性质不是很突出。

(3) Q12脉的应力场模拟可以看出Q12矿脉的中部为应力高低值转换的部位, 与Q12号脉的矿体分布比较吻合。最大剪切应力集中在Q12脉的周围, 在-13—-15之间, 剪切应力的分布在正断层模拟中不是很明显, 但是在逆断层模拟中很明显, 说明Q12号脉逆断层的性质比较突出。

5 结论

(1) 太华群变质岩和含金石英脉两种地质体有不同的力学性质, 其空间位置组合和力学性质的差异导致了应力场在区域的不同部位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太华群变质岩为背景, 应力在其中相对均匀。含金石英脉及附近为应力高梯度带, 并导致了应力方向发生一定程度的偏转。

(2) 南北向相对左行剪切运动时主要形成NW-SE向的压应力和NE-SW向的拉应力, 使得近NE向的断裂或裂隙被打开, 同时使区内NWW向和近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带发生左行位移和局部拉张, 反演了成矿前期和成矿早期的区内应力场。在平均应力等值线图中, 高应力值主要集中Q12号脉的两端, 应力在经过Q8和Q10时突降, 低应力集中在中间区域。剪切应力等值线图中, 高值集中在中心部位。

(3) 南北向相对右行剪切运动形成NW-SE向的拉应力和NE-SW向的压应力, 对早期NWW向的断裂带具有整体拉张效应, 于成矿非常有利。石英脉中和旁侧形成开阔空间, 多金属硫化物往往呈囊状、团块状或蜂窝状、网脉状等产出。平均应力高值集中在NW和SE两个端, 剪切应力分布同左行剪切运动。

参考文献

小秦岭金矿田 篇4

1 划分原则

矿床类型的划分可以揭示矿床间的差别和联系,对于矿床的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在所有的地质体中都有可能富集成矿,这些地质体的差别都可以用来作为区别矿床的标准,从而划分金矿床的类型。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如Boyle、胡受奚、朱奉三、涂光炽等对金矿床类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划分。但由于目的、出发点不同,分类标准也有较大的差别,Boyle、涂光炽重视容矿构造对于分类的意义,胡受奚则以矿石为主线来进行划分,而朱奉三则着眼于矿床的成因。

地质找矿是矿床研究的主要和最终目标,矿床类型划分也不例外。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基地,小秦岭地区发现含金石英脉1 000多条,已探明大型金矿5处(文峪、东闯、四范沟、杨寨屿、大湖)、中型金矿10余处、小型矿床20多处,熊耳山地区发现大中型金矿10余处(祁雨沟、上宫、康山、店房、窑沟等)。此外在小秦岭—熊耳山地区还发现大量的金矿(化)点,仅小秦岭地区就有700余处。对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的金矿床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划分,有利于研究区的勘查金矿的地质工作。在对研究区的金矿床类型进行划分时,划分的出发点为下面的四个因素:1)寻找为方便金矿勘查和工作实践的应用,以野外能明显辩认的地质特征作为划分标准。2)尊重国内外专家学者传统的金矿床分类,以提高金矿床类型划分的理论水平。3)具体划分时,采用多层次划分法,目的是更好地揭示划分对象之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同时突出每一种金矿床类型的特点。4)对每一层次进行划分时依据同一标准进行,以便符合逻辑学中的划分原则。

根据以上四个原则,作者根据矿床成因、控矿构造、矿石成分及结构构造把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的金矿划分为三个层次共三大类、三组、八型(见表1)。

2 划分方案简述

采用三层次划分法时,每层次划分的标准为本层次矿床间差别最大、野外最易识别应用、与找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质特征,如成因、控矿构造、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矿物成分等。划分时,首先划分为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然后进一步划分到组,组以下细分为型。每层次划分标准及各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代表性矿床如下。

2.1 内生矿床

理论上讲不同的内生地质作用都有可能形成金矿床,进而划分为不同的金矿床类型。从豫西的找矿实践看,目前主要为和中生代花岗岩侵入活动密切相关的热液矿床。根据矿床和花岗岩的空间位置关系,可进一步划分为和花岗岩关系密切的岩浆矿床组及距花岗岩相对较远、产于构造带中的构造带矿床组。

1)岩浆矿床组:

金矿床直接产于花岗斑岩体内外接触变质带以及和花岗斑岩体伴生的爆破角砾岩、矽卡岩中。根据其产出的具体位置可进一步划分为爆破角砾岩型、斑岩型、接触变质带型和矽卡岩型。

a.爆破角砾岩型:产于和花岗斑岩密切伴生的爆破角砾岩筒构造中,爆破角砾岩筒中角砾主要由围岩破碎形成,向深部逐渐转变为花岗斑岩角砾。角砾岩中的胶结物分为两种:浅部为岩粉、岩屑,向深部则逐渐变为岩浆岩、金属矿物和蚀变矿物。爆破角砾岩筒的成因与花岗斑岩侵入及侵入时伴生的气体、热液运动有关。当岩浆岩、气液压力超过围岩压力时,导致围岩内的物质发生爆炸,于是形成了角砾岩,典型的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位于河南省西部的祁雨沟金矿。祁雨沟金矿床构造上位于熊耳山地区隆起区的东侧,围岩为新太古代的太华群变质岩。在祁雨沟金矿所在的地区已发现了35个爆破角砾岩筒,这些岩筒的总体特征表现为:成群成带分布;平面上呈现面积0.01 km2~1.4 km2的不规则状、长条状和纺锤状;剖面上呈现漏斗状、岩筒、锥状;仅在部分角砾岩筒中发现了有工业价值的金矿床;但在祁雨沟金矿所在地区的外围又发现了大量含金构造蚀变破碎带;在浅部,爆破角砾岩金矿体和构造蚀变破碎带方向一致,从构造上分析爆破角砾岩金矿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是同期热液活动的产物。b.斑岩型:产出于花岗斑岩的内外接触变质带,大多数金元素作为斑岩型铜钼矿床的伴生成分,如河南省熊耳山地区的雷门沟钼矿。雷门沟钼矿构造上位于祁雨沟金矿西侧,属大型斑岩型钼矿床,钼矿化主要发育在斑岩体内接触变质带600 m、外接触变质带300 m范围内,而向内外两侧接触变质带矿化则逐渐变弱。样品分析表明:钼矿石金含量0.2 g/t~0.4 g/t;金含量与钼含量成反比例关系;而金含量和黄铁矿含量成正比例关系。尽管到目前为止,在河南省西部未发现有工业价值的斑岩型金矿床,但由于豫西斑岩型钼矿分布广泛,典型的有南泥湖、三道庄、上房等斑岩型钼矿,加上与之伴生的金矿化十分发育,因此具有较大的金矿前景。c.接触变质带型:该类型的金矿产于花岗斑岩的接触变质带中,典型代表为银家沟多金属硫化物矿床。银家沟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构造上位于崤山隆起的南侧,围岩为新元古代的官道口群。矿体产于围岩与花岗斑岩的接触变质带中,由以黄铁矿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物构成,其中硫铁矿达到大型规模,而伴生的金、银、铜等组分达到中型规模。到现在为止,该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以开发利用铅锌矿、硫铁矿为主,而伴生的金元素则未被有效利用。d.矽卡岩型:矿床产于碳酸盐岩与花岗斑岩体内、外接触变质带的矽卡岩内。由于河南省西部碳酸盐岩或含碳酸盐的岩体广泛分布,因此,具有形成矽卡岩型金矿床的地质条件,矽卡岩型金矿床的找矿前景较好。

2)构造带矿床组:

矿床直接产于构造带中,一般出现于隐伏岩体或花岗岩体周围2 km~8 km的范围内,距隐伏岩体或花岗岩较远,但多数矿区内出现花岗斑岩的小岩体。根据矿石特征,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a.石英脉型: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最显著特征是矿体和矿石由含金石英脉组成,矿石矿物有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等,而石英为主要脉石矿物。石英脉型金矿床是河南省西部最重要的金矿化类型,其中在小秦岭地区已发现1 200多条含金石英脉,探明5个大型金矿,10多个中型金矿,20多个小型金矿,代表性的石英脉型金矿床有文峪、东闯、杨寨峪等金矿。b.破碎带蚀变岩型:该类型矿床的显著特点是矿化发育于破碎带内,矿石为蚀变碎裂岩,由蚀变围岩的局部构成矿体。该类型矿床主要出现于熊耳山地区,如上宫金矿等。c.韧性剪切带型:矿床发育于韧性剪切带中,矿石发育韧性构造,岩性有糜楞岩、千糜岩等。目前在豫西未发现该类型矿化,但豫西韧性剪切带较多,在小秦岭、熊耳山均有发现,因此,该类矿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2.2 外生矿床

在豫西,外生矿床为机械沉积矿床组。原生矿床或富矿岩石中的成矿物质经机械剥蚀、搬运、分选、沉淀形成的砂金矿床。砂金型矿床产出于松散的、尚未固结成岩的砂砾沉积物中,主要为第三、第四系沉积物。熊耳山地区已经发现高都川矿床,为小型规模。矿床发育于祁雨沟金矿区下游河谷中的第四系河床沉积物中,为祁雨沟金矿区的成矿物质经机械搬运沉积形成。

3 豫西金矿床类型间的关系

豫西金矿数量众多,矿床类型多种多样,但总体来讲豫西金矿床有如下地质特征:1)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太华群地层中,说明金矿床的形成和新太古代的太华群变质岩结晶基底有关。2)金矿床受区域性断裂的控制。小秦岭地区的含金石英脉存在于近EW向、不同规模的断裂带中,只有少量金矿床产于NNE,NNW以及近SN向断裂带中,而且金矿床的储量和断裂带的规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河南省的熊耳山地区,含金构造带则受NE,NNE向的断裂带控制,如熊耳山地区的爆破角砾岩型祁雨沟金矿发育于NE向的断裂带中。3)金矿床的形成和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有密切的空间关系。在小秦岭地区,金矿点、金矿化点和金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基本沿娘娘山、文峪、华山等燕山期的花岗岩体分布,异常与花岗岩体的平面距离在2 km~8 km之间。其中的金矿床主要位于娘娘山—文峪花岗岩体的南侧。在熊耳山地区,金矿点、金矿化点和金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主要沿花山燕山期花岗岩体分布,异常与花岗岩体的平面距离2 km~8 km。上述两点显示:金矿点、金矿化点和金矿床和燕山期花岗岩具有空间、时间上的密切关系;在花岗岩侵入时,促进了太华群中金元素的活化运移,并最终富集成矿。4)在河南省西部地区,主要金矿床类型为爆破角砾岩型、构造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上述三种主要金矿床类型在脉石矿物、矿石矿物和围岩蚀变类型等方面有明显的相似性,表现在:发育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等类型蚀变;载金矿物是以黄铁矿为代表的金属硫化物。

4 结语

1)河南省西部地区各种类型的金矿床是与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浆侵入伴生的热液活动的产物。在中生代,在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发生了花岗岩的侵入活动,导致本地区进入了构造活动强烈阶段,形成了斑岩、爆破角砾岩筒等构造。同时,由于老断裂的再次活动,为太华群中金元素的活化、运移、富集和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构造条件。但因为花岗岩浆侵入时构造环境的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金矿床。从某种意义上讲,豫西金矿是同一成矿作用、在不同构造控制下形成的,不同构造及其活动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矿床类型。2)矿床地质特征是千变万化的,每一个金矿床都有其自身的独特地质特征,任何一个分类方案都不可能概括所有的金矿床。本文仅对豫西已发现的金矿进行了概括,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如岩浆矿床组,只涉及了研究区内金矿中能明显区别的宏观地质特征,而未涉及围岩、岩相及成矿温度等微观地质特征;对构造带矿床组来说,如按矿石组成来划分,则能细分为碳酸岩脉型、重晶石脉型等;另外,石英脉型金矿床还能按照硫化物种类细分为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黄铁矿石英脉型,而前者根据不同的硫化物,能进一步分为方铅矿硫化物型、黄铜矿硫化物型;而构造蚀变岩型矿床根据围岩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产于熊耳群、太华群中的构造蚀变岩型。3)对以能方便野外地质找矿的地质勘查单位应用来说,上述豫西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床类型的划分足能解决生产问题了。

参考文献

[1]R.W.Boyle.金的地球化学及金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2]胡受奚.华北与华南古板块拼合带地质和成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朱奉三.国际金矿地质与勘探学术论文集[M].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89.

[4]涂光炽.我国原生金矿床类型的划分和不同类型金矿的远景剖析[J].矿产与地质,1990,25(1):12-28.

[5]祁进平,赖勇,任康绪,等.小秦岭金矿田成因的锶同位素约束[J].岩石学报,2006,22(10):2543-2550.

[6]张启,马玉梅,韩俊民,等.小秦岭地区金矿成矿机理分析[J].陕西地质,2010,28(2):28-33.

上一篇:装备经费预算下一篇:碎片化资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