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经费预算

2024-10-15

装备经费预算(精选7篇)

装备经费预算 篇1

随着高新技术在装备中的不断应用, 装备构造越来越复杂, 致使装备维修经费急剧上升。传统的装备维修经费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装备维修经费综合预算”管理的要求。因此, 构建基于决策支持的装备维修经费综合预算管理系统, 合理控制装备维修经费的流量和流向, 是提高装备维修经费综合预算管理决策水平的必要途径。

1 系统功能需求

针对综合预算管理程序严格、涉及数据种类繁多、数据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的特点,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主要包括:

(1) 具备全面的预算业务管理功能, 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等业务管控, 满足综合预算全过程管理的需要。

(2) 具备强大的预算数据管理功能, 实现各种预算数据的集成与统一管理, 满足预算数据归类汇总、统计分析、信息共享的需要。

(3) 具备先进的辅助决策支持功能, 实现各种预算方案的多维度预测与分析, 满足综合预算决策信息支持的需要。

根据总部各机关、部门开展综合预算管理的需要, 把维修经费综合预算管理信息与决策系统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维修经费综合预算编制系统, 第二部分是维修经费综合预算执行系统, 第三部分是维修经费综合预算分析系统。

2 综合预算编制系统设计

2.1 综合预算编制流程

在综合预算管理预算编制过程中, 经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往复, 最终形成预算编制。一般是由总部机关主管参谋先制订总的计划, 总部机关业务参谋和各军区机关根据总的计划, 结合自身的情况, 初步编制预算, 在总部机关主管参谋的统一协调下, 进行总体调整和修订, 最终形成总体和各军区的预算。这种编制预算方法有利于达成上下协调, 在保证总体目标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各责任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2.2 综合预算编制中的回归-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经费预测是预算编制中的重要一环。目前, 大部分机关部门对经费预算编制采取的方法是基数增减法, 即由预算编制部门综合考虑预算期物价与需求变化以及经费节约的要求等因素进行预计。这种方法能够考虑计划期内的各种可能变动因素的影响。但是公式中的各个参数, 都是预算编制人员根据经验得到的, 随机性很大。经费预算结果也往往与实际值有较大的差别。在维修经费预算已经编制完成的情况下, 完全可以利用器材消耗规律与费用这种内在联系以及其自身的季节性特征, 建立器材消耗规律与费用的回归-时间序列预测组合模型来对费用进行预测, 以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

以装备维修费为例, 首先作出散点图, 进行观察, 由于费用与器材消耗规律随时间推移, 呈现季节性变化规律, 在进行建立模型之前, 先对数据序列进行季节性因素调整, 消除原序列中季节变动的影响;然后建立模型, 得到季节调整后的数据序列后, 再来判断相关关系是否属于非线性相关, 以便确定采用线性模型还是非线性模型来拟合。设y=a+bx+cx2+d (y:维修费;x:器材消耗规律;d:残差) , 首先进行检验, 观察c是否为零, 决定采用线性模型或者非线性模型。在决定采用何种模型后识别时间序列模型的结构, 对残差进行分析, 最终确定模型。

3 综合预算执行系统设计

预算执行是在预算编制的基础上, 以预算为依据和标准, 组织实施预算的过程。预算执行过程包括过程监控、差异分析、信息反馈、预算调整等环节。预算执行系统完成预算实际执行数据的录入、导入、查询等功能。其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具体功能包括:

(1) 预算执行登记:完成预算执行流水明细录入功能。

(2) 上年结转执行:完成上年结转经费支出流水的登记功能。

(3) 执行情况汇总:完成预算执行情况信息的汇总功能。

(4) 执行情况统计:完成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统计功能, 可按负责人、科目、单项计划或多项计划进行统计。

预算计划一经批准, 必须严格执行, 不得擅自调整。如因特殊原因确实需要调整的, 首先由相关的业务参谋提出预算调整申请, 预算业务部门根据有关预算调整的规定, 初步审查预算调整申请是否合理, 如果申请符合预算调整规定, 则由预算部门制订和提出预算调整方案, 并按照预算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如获得批准, 则可按方案进行预算调整。

(1) 项目调整:完成本级不同项目之间经费数量的调整功能。

(2) 执行单位调整:完成本级项目与下级单位之间的调整功能。

4 综合预算分析系统设计

4.1 综合预算分析流程设计

预算分析是为了实现预算目标, 运用先进管理理论与方法, 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建立各种预算分析模型, 利用各种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工具, 对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多维度的科学分析, 以提高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

4.2 综合预算分析系统功能设计

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基础上, 运用相应分析模型和分析工具, 对预算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其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

4.2.1 模型维护

采用各种建模分析方法进行建模, 并存入模型库。其中, 采用关联度的方法分析预算参数对某项费用影响程度, 从而选择费用分析模型的输入变量;利用回归建模分析、灰色预测分析、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方法建立预算分析模型;综合运用多种建模方法, 建立多方法集成的组合模型;对模型库中已有模型进行组合, 建立新的组合模型。

4.2.2 数据汇总

完成预算相关数据录入、汇总等功能, 建立预算分析集成数据环境。

4.2.3 数据预处理

对新采集录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剔除异常值, 为预算分析作准备。

4.2.4 数据分析

利用联机实时分析对预算数据进行多角度、多维度分析, 主要包括:

(1) 修理经费标准分析:根据大修、中修、小修和日常维护历史数据, 分析各种装备大修、中修、小修、日常维护经费标准的变化趋势。

(2) 器材 (物资) 消耗规律分析:根据器材 (物资) 消耗统计历史数据, 分析大修、中修、小修的器材 (物资) 消耗规律。

(3) 设备配套标准分析:根据不同类型部队、不同装备修理要求, 分析设备配套标准的合理性。

(4) 预算方案分析:根据修理经费标准、器材消耗管理、设备配套标准, 利用各种分析模型, 设定各种参数, 从不同维度 (装备、时间、单位、科目等) 对已经编制的预算方案进行分析。

(5) 预算方案对比:根据各种预算参数, 采用不同方法, 编制不同预算方案, 进行各种预算方案对比分析。

4.2.5 结果输出

完成分析结果的报表、图形等方式的输出功能。具体包括:

(1) 报表输出:采用报表进行分析数据输出, 可根据要求, 对表格不同内容设置不同颜色。

(2) 图形输出:采用各种图形方式, 将各种分析数据直观、简洁地向用户显示。包括多维透视图、动因分析图、敏感度分析图等。

4.2.6 预算查询

实现预算查询功能。具体包括:

(1) 年度计划查询:按照用户所拥有的权限, 完成对当前年度正式计划 (包括本级和下级) 、上年本级正式计划的查询。

(2) 执行情况查询:按照用户拥有的查询权限, 查看相应范围的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

(3) 历史信息查询:完成预算历史信息查询功能。

5 结束语

本文构建基于决策支持的装备维修经费综合预算管理体系, 对预算编制, 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等3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决策模型有效地提高了各机关、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而且通过差异分析与控制、联机实时分析等预算分析手段为各机关、部门决策提供了支持, 能够辅助管理者制订出优化的决策方案, 实现对维修经费的有效控制。

摘要:针对我军装备维修经费综合预算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本文提出构建基于决策支持的装备维修经费综合预算系统, 主要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3个方面对系统进行设计。该系统实现了装备维修经费综合预算业务处理与决策支持的有机结合, 提高了装备维修经费综合预算决策水平。

关键词:综合预算,决策支持,维修经费

装备经费预算 篇2

一、装备采购经费控制内容

1. 装备采购预算控制。

从一定角度讲, 装备采购活动的过程就是执行装备经费预算的过程, 就是组织和实施经费保障、实现经费目的的过程。要控制装备采购经费, 首先就要控制装备采购经费预算。实现装备采购经费预算的有效控制, 不仅可以为装备项目提供财力保障, 还可以在经费使用之前, 明确规定经费的用途和使用中要达到的目的, 以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 保证经费活动始终不偏离既定目标。

2. 装备成本控制。

装备成本是制定装备价格的重要依据, 为此, 对装备成本的控制是对装备采购经费的主要着力点。装备成本由制造成本、直接工资和其他直接支出费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组成[1]。法律已经明确规定, 承制单位不得乱计、瞒报和多计装备成本, 军方有权对承制单位所报价格进行审查和监控, 有权严格审定承制单位的成本和费用的开支范围。

3. 装备招标标底控制。

招标采购是美国、英国等国防采办中选择承包商的基本方式。美军强调通过市场招标来选择承包商, 从而有效提高了装备性能, 并普遍降低了10%~30%的采购经费。对于采用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的, 主要是加强装备招标标底控制[2], 从而使得军方可以确定一种既能降低采购超预算的风险, 同时又能极大地鼓励承制单位经济、有效地履行合同, 并促进承制单位提高技术和经费竞争力。

二、装备采购经费的控制要求

1. 装备采购预算的控制要求。

一方面, 充分消化历年度装备采购经费决算总结, 吸取其经验教训, 提高当年年度经费预算的编制水平。学习历年度装备采购经费决算, 合理设置预算, 有助于年度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管理。另一方面, 充分论证, 科学预算。尽管预算一般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编制完成, 但不能因此而减少对预算的严格论证, 必须对年度采购装备型号、采购数量以及各部门和各军兵种经费分配比例等一系列核心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 在装备需求、经费供给、效能、可行等方面寻求最佳预算方案。

2. 装备成本的控制要求。

第一, 装备采购管理人员需审查费用组成是否合理、可靠, 是否属于成本开支范围, 需对制造费用明细账或记账凭证进行逐项审查, 全面审查各项费用的真实性、可靠性, 避免一些不合理的费用项目摊入制造成本的入账行为, 筛选剔除不属于成本开支范围之内的项目费用。如支付的滞纳金、罚款、赔偿金;承制单位捐赠支出;国家已给优惠政策的减免税、费部分;应在基本建设资金、各项专用基金和专项经费中开支的费用等费用都不得列入成本。第二, 审查额度是否合理或符合实际。如根据技术文件的规定, 核实记入定价成本中所须装机的各种外购成品件的型号、规格和数量;参考以往年度燃料动力耗用量, 根据承制单位定价年度的任务情况, 来审核年度燃料动力计划 (实际) 耗用量是否合理;审查是否有重复计算的项目等。第三, 审查价格是否准确[3]。结合市场情况, 审查计划 (实际) 价格的真实和准确程度。凡是有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材料, 严格执行国家批价和国家指导价格;没有国家批价和国家指导价的材料, 按加权平均价计算材料价格;对进口材料项目, 应审查其合同所规定的外币原值价格;是否执行了物价上涨指数规定, 上调价格的最高幅度不应超过国家对物价上涨指标的控制书。第四, 审查分摊计算的方法是否恰当合理。对于军品与民品制造费用混合计算的或者同时生产多种装备的情况, 应根据装备或某装备的总工时来平均分摊制造费用。

3. 装备招标标底的控制要求。装备采购项目招标活动开

始之前, 应组织武器装备价格、装备技术等专家组成装备招标价格测算小组, 专家小组参考往年装备成本, 综合考虑装备的技术状态、保障条件、采购数量、生产周期和物价指数的影响, 根据有关标准和法规测算标底价格。在中标结果确定之前, 标底应严格保密。

三、提高装备采购经费控制效益的对策

1. 规范经费控制行为[4]。

装备采购经费控制是一项严肃的管理活动, 要取得预期的控制效果, 保证监管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 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法律规定作为控制活动的行为准则, 制定有关经费控制的专项法规, 对经费控制的地位、经费控制组织和职责, 经费控制的范围和内容、经费控制的目标、经费控制方法、经费控制程序、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等方面做出全面具体规定, 增强控制方法的可操作性, 保障经费控制行为的规范运行。

2. 提高经费控制人员的专业素质。

经费预算分析人员、装备审价人员、标底分析等经费控制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经费控制功效的高低。因此, 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经费控制人员的素质:首先, 积极引进或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会计师、经济师和审计师, 充实到装备采购经费分析、装备成本审核、定价、招标标底分析和经费审计等岗位中去。第二, 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经费控制人员的素质。对财务人员进行系列培训, 使其加深对装备采购的认识和理解, 掌握装备性能要求、技术规范等装备技术方面的知识, 熟悉经费控制业务知识, 熟练运用控制技术技能, 最终成为通装备管理、装备技术和财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第三, 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 保障经费控制人员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建立奖惩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流任免制度和检查考核等制度, 最大限度的挖掘经费控制人员的业务潜能, 促使其不断调整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改进工作方法, 真正承担起装备采购经费控制的职责。

3. 加强经费支付管理。

按照装备项目进度和质量情况分期付款, 从而搞好装备采购的经费控制。加强经费管理部门和其他装备采购管理部门的联络和信息反馈, 并将其工作程序制度化和规范化, 从而保证财务结算部门根据装备合同的进度和质量情况, 依照法定程序有计划有标准地安排经费支付。

尤其对于高科技含量和生产周期较长的装备采购项目, 必须严格执行按合同进度支付经费的制度。全数或多数支付经费, 以及过早支付经费都会给军方带来很大风险, 而过晚支付又会给承制单位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4. 积极推行招标采购[4]。

装备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具有较强的公正性、透明性、独立性、程序性和竞争性要求。公正性、透明性和程序性要求体现在军方必须制作、发放招标文件, 必须明确投标条件和评标标准, 必须经过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和定标等程序;独立性要求体现在评标活动由相关专家小组组织进行;竞争性要求体现在评标小组根据承制单位标书承诺的经费、技术、质量和进度等要素进行评定、择优“录取”。这些特点决定了招标采购可以有效避免采购寻租行为的发生, 有效避免军品生产垄断, 有效避免承制单位瞒报价格、合谋高价或低价抢标等行为的发生, 从而有效控制装备采购经费的支出。

为了节约装备采购经费, 提高军费使用效益, 我军应充分借鉴装备招标采购经验教训, 积极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培育装备竞争主体, 培训招标采购人才, 构建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追究机制, 为装备招标采购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应在军用改进性装备、军用推广性装备、军民通用装备、小型装备和大型装备的二次以下配套设备等项目上广泛采用招标采购, 实现择优采购, 从根本上控制采购经费支出和提高装备

5. 完善经费控制责任机制。完善经费控制责任机制是搞好经费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责任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

一是建立经费控制责任体系。由于经费控制责任主体的分散性和控制项目多样性, 各级责任部门和人员对经费的可控性和控制能力不相同等特点, 决定了经费控制必须要有强大的协调能力和约束能力, 因此, 应建立统一、规范的经费控制责任规范, 构建多层次的经费控制责任体系, 积极发挥各级责任部门和人员的控制职能。在装备采购经费控制责任规范中, 应明确各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内容、程序规范、数量性要求、评价考核和责任承担方式等内容, 应将相关责任内容和要求落实到具体主体, 并量化装备采购业务活动指标, 如费用预算、消耗定额等。

二是建立经费控制责任激励机制。通过预先设立的标准和计量业绩对责任部门、人员或承制单位进行考核评价, 对于在装备采购经费控制上有显著成效的, 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承制单位的奖励可以采取增加订单和颁发荣誉证书等方式;对于过失或故意造成经费控制失职, 使经费支出远远超过预期经费指标的, 或者远远脱离预期目标的, 应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旨在通过激励机制, 促使各级部门、人员和承制单位节约消耗、控制经费, 不断提高采购经费的使用效益。

摘要:只有通过有效控制装备采购经费, 才能及时、足额地保障装备采购经费供给, 才能提高采购经费的使用效益, 才能提高装备研制的规模能力和装备战斗力的形成。装备采购经费控制包含哪些内容, 控制工作有哪些要求, 以及如何做好装备采购经费控制工作便是研究的思路和内容所在。

关键词:装备,装备采购,采购经费

参考文献

[1]朱建国, 张海翔, 等.加强装备价格与合同管理对策[J].军事经济研究, 2005, (4) :22-23.

[2]白丁.装备价格管理制度改革之我见[J].装备学术, 2006, (4) :47.

[3]张海翔, 吴志方, 廖海涛.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装备价格管理[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07, (1) :20.

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编制 篇3

一、编制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的基本要求

1. 搞清楚科研活动的基本特点。

科研活动与一般生产、服务业活动的最大不同在于:科学研究属于创造性劳动, 是创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等探索未知的活动。与其他生产性、服务性劳动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学研究不允许重复, 不允许复制, 它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科学技术创新, 为了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只有切实了解了科研活动与其他生产、服务活动的不同特点, 才能在编制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时把握方向, 使经费预算更符合科研业务活动的实际需要。

2. 必须充分理解科研课题项目的具体工作计划。

包括课题计划的周期, 科研路线与方法手段, 需要投入的科研人才组成, 物资设备需求。因为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既不能像产品生产那样清晰地了解一个生产周期内要生产多少产品, 需投入多少原材料, 及辅料、燃料动力, 也不知需要使用那些厂房、设备。所以, 科研活动除人才投入可事前明确列入科研计划外, 其他钱和物的投入都是无法准确定量和定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认真把握科研项目计划, 对编好经费预算就显得尤为重要。

3. 认真落实该项目实施前已经具备的物质资件。

也就是在开始准备课题项目投标或提出申请时, 需要认真清理承担该项目单位除科技人才外, 在物资设备方面已具备了那些条件, 包括新项目需要哪些物资设备, 本单位已经有哪些物资设备存量, 还需增添那些, 要做到件件落实。

二、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基本原则

1. 实事求是。

不论编制何类型的财务预算都必须实事求是, 不能弄虚作假, 科研课题项目的经费也不例外。由于科学研究活动的特殊性, 编制好实事求是的经费预算难度相对要大得多。因为各项预算数据的取得难度相当大, 而且对各项需求很难找到可供参考的定额标准和数据, 很多消耗只能根据科研计划安排作为计算依据。所以要做到实事求是, 一切消耗从实际出发, 就要根据科研计划安排, 参照以往其他项目的消耗情况进行认真分析, 科学预测, 真正做好经费预算, 切实适应科研活动的需要。

2. 切实可行。

根据科研课题研究计划编制的经费预算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的编制要求, 必须正确的贯彻执行相关的财经法规与制度, 使经费预算经批准后在执行时不受其他方面的干扰, 从而保证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3. 节俭。

勤俭节约精神是做好各项财务工作应该认真贯彻执行的基本要求。在编制课题项目经费预算时要精打细算, 贯彻一切从简精神, 积极挖掘单位的经济潜力, 使经费预算既能满足科研活动的需要, 又能体现节俭的原则。

三、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编制

1. 充分分析、研究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提出的相关数据。

科研属于创新的业务活动, 它无比照物也无法找到相关消耗定额和相关费用标准用来作为编制预算的计算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 科研计划所提出的各项相关分析、测试、检查、检验、调查、考核等等相关要求, 就成为编制预算最可依据的相关财务信息的原始依据。因此, 在编制预算时, 就要充分地分析、研究这些数据, 作为预算编制最基础的核算依据。

2. 认真查找近似科研课题项目可供参考的历史数据。

科研活动虽然属于创新, 课题研究的对象各有不同, 但是在一个专业的科研单位, 会有一些近似研究路线的项目, 农业可以对这些历史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借鉴, 让经费预算编制尽可能地接近实际。

3. 充分挖掘本单位原有的科研资源潜力。

我国现有的科研机构, 多是组建多年的老单位, 在科研设施、设备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 在编制课题项目经费预算时, 要充分发掘这方面的潜力, 以较少的项目投资, 获取更大的效益。

4. 实行科研课题组 (室) 、科研管理、财务管理3部门的有机结合。

课题组最了解科研活动的实际需求, 科研管理部门掌握着科研活动的具体管理工作, 财务部门担负着财务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 要使课题组项目预算的编制真正做到切实可行, 需要课题组提供原始计算数据, 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相互协调, 财务部门按国家的有关财经法规制度, 共同研究、测算, 从而达成切实可行的项目经费预算方案, 以便报经批准后顺利执行。

5. 经费预算草案要广泛征求意见。

民办院校的经费预算管理 篇4

民办院校的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现状

由于对预算管理工作缺乏了解, 不少民办院校将其看做一个数字的形式、应付检查的摆设, 未作为学院整体目标和年度规划的具体内容, 因此未能真正起到对学院的教学和行政管理的统驭作用。

1.预算管理组织不健全。预算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经费预算管理组织基础上。目前不少民办院校的预算管理组织不健全, 编制预算仅仅是财务机构的行为。稍好的院校, 也仅是一把手比较重视, 组织各部门配合财务机构搞好预算, 编制经费年度计划, 报董事会或理事会核定后下拨, 但缺少事后追踪反馈的机制。更有甚者, 有的院校根本没有预算组织或编制程序, 只是董事会按照往年额度下拨一个预算数据。

2.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应是全校办学事业的经费保障计划, 如同企业的预算编制, 销售预算是起点。对民办院校来讲, 招生预算应是预算编制的起点。现阶段, 不少民办院校编制预算仅停留在财务层面, 缺乏其它职能部门的沉入式参与。即使参与, 也因将预算编制片面理解成仅是财务机构的工作, 对其它部门缺乏约束, 未经过仔细深入地测算, 通常只是提供一个毫无价值的偏大的经费数, 让预算编制人员难以取舍。如果按各职能部门所测数据, 可能远远超出经费承受能力, 于是在综合平衡时只能参考去年的支出, 适当裁减, 使预算在编制时就存在缺陷, 无法保障重点项目的经费。

3.预算执行无合理规范的考核指标。尽管民办院校需自筹经费、自负盈亏, 但教学的经费支出与企业的成本支出是有区别的。企业可以设置定量指标、定额指标来控制成本, 学校的预算经费控制应把握工作执行与经费支出间的一个平衡, 仅把预算控制片面理解成费用控制, 过于看重支出水平, 会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工作开展如何, 社会效益如何?有时减少了工作, 降低了支出, 反而预算执行情况不错, 这有悖于预算控制的初衷。有些民办院校费用水平很低, 实际不是预算管理水平很高, 而是对教学质量、对学生服务质量的“缩水”;有些民办院校费用水平较高, 实际不是经费控制不力, 而是舍得在教学上投入, 但办学工作的量化的确很难。如果对预算执行的好坏仅仅从超支与否来衡量, 实际上很少有部门会与预算指标刚好吻合。如果刚好吻合, 也不能排除两种可能:要么看经费将超支, 削减了一些应做的工作;要么看经费有余, 花一些可花可不花的钱。

改进民办院校的预算管理工作

民办院校在实际工作中, 如何将经费预算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使之为教育事业起到经费保障作用呢?

1.重视经费预算管理, 健全预算管理组织。领导的重视是保障预算管理落到实处的一个支点。调查发现, 只有学校一把手实际真抓经费预算管理, 才会真正起到全校教学、行政管理工作的统驭作用。只有领导重视了, 才会使经费预算带有全局性。院校应成立预算管理工作委员会, 让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 由院长任委员会主任, 使经费预算具有规划、沟通和协调、资源分配、保证重点和绩效考核的功能, 让各个职能处室、院系明确下年工作重点, 互相配合, 共同围绕院校整体工作目标努力, 确保下年工作目标的实现。

2.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科学安排经费。民办院校资金自筹, 有自己的特点, 无需与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相配套, 可灵活地结合办学营运周期, 按学年编制预算, 这将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安排, 符合学校的实际。应将经费安排与学校收支时间紧密联系, 九月份是开学时资金集中流入期, 十二月份及来年一月份是年终资金集中流出期, 六七月份是学年末资金紧张期, 按实际情况作滚动预算, 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预算管理工作委员会在每一学年前三个月下达下学年的工作目标 (未成立预算管理工作委员会的院校, 可暂由院长办公室行使此职能) , 由各部门、院系按照下达的工作目标, 结合本部门工作, 提出详细的工作安排及经费预算方案。尤其要重视招生规划、就业学生数, 由预算管理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查平衡, 仔细分析各项经费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 召集讨论, 在此基础上由财务处结合收入和支出情况, 尽量不以历史开支为基础, 以目标定工作, 以工作定经费, 按零基预算的思路, 正式编制年度经费预算草案, 提交董事会或理事会审议批准, 一般应在学年初下达执行。

3.明确经费控制部门, 落实预算管理。由于预算在执行中未实行“分灶吃饭”, 或没有经费控制中心, 预算仅对院校有额度, 而对于各部门可以说没有控制, 财务只能成为事后核算的工具, 因此经费预算对民办院校来说, 只是一个形式。要将预算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应按照事权与财权的统一原则, 明确经费控制部门, 视院校的规模大小, 可将经费指标分解至经费使用部门, 也可实行经费的二级管理。将经费分为基建、教学设备、师资引进、人员支出等学校集中掌握的经费和各部门自行安排的教学、办公等日常经费, 进行分层控制。对规模较大的院校, 在试行一段时间后, 甚至可下拨人头经费, 做到保证重点、兼顾一般, 有利于集中财力抓好学校整体发展大事。同时, 充分调动二级部门的积极性, 按照“宏观调控有力度, 微观运行有活力”的原则, 优化经费支出结构, 配套经费使用办法、审批程序、经费执行考核办法等, 逐步实行经费二级管理。可先对一些较难控制的办公费、差旅费和招待费等带帽下拨, 使各二级部门有一个自己管经费、不断熟悉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适应过程, 然后视执行情况, 按学生人数平均定额下拨。当然还应有各个二级部门的经费基数, 师资职称高低的经费倾斜, 招生就业工作的经费保障等, 即在学生人数平均经费的基础上, 辅之以一系列的指标微调。

装备经费预算 篇5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目前,“三公”经费控制的方式主要有核算控制、预决算控制、监督控制等几种方式。

1、核算控制

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因公出国(境)费用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费用;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反映公务用车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出租车费用等;公务用车购置反映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在“商品和服务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公务用车购置按资金性质在“基本建设支出”或者“其他资本性支出”中反映。在《基层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要求设置明细账,既要反映“三公”经费的资金来源,又要反映资金的去向。如在反映“三公”经费的资金来源时,应在“事业支出”总账下设置“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一级科目核算,同时在以上一级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反映资金的去向, 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下设置下列明细账:商品和服务支出———因公出国(境) 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或者基本建设支出 / 其他资本性支出———公务用车购置等。

2、预决算公开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该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中,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为要求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之一。从2011年起,中央各部门要求公开上一年度的“三公”经费决算数和本年度的经费预算数,2015年是“三公”经费公开的第5年,中央政府各部门都花费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确保及时公开信息,无论在信息重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在逐年提升。2015年4月,财政部公布中央本级2015年“三公经费”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据显示,这是我国从2011年起向社会公布中央本级“三公经费”以来,“三公经费”连续第五年下降。在连续5年下降的中央本级单位“三公经费”中,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降幅最高,达到44%,这得益于公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3、监督控制

“三公”经费监督控制的渠道主要有内部监督、群众监督、专业机构监督、媒体监督等。除了单位内部控制程序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控制外,外部的监督即群众监督、专业机构监督、媒体监督等也是重要的监督控制手段。近几年,部门基层预算单位认识到外部监督如中介机构监督的重要性,对每年的财务运行状况的合规性合理性均请中介机构进行监督评价。同时,财政主管部门实时地对财政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媒体对预决算公开的舆论报道等也有力地推动了对“三公”经费的监控力度。

二、“三公”经费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核算控制力较弱

目前,关于“三公”经费支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主管部门或是基础预算单位,都制定了关于“三公”经费的管理办法,并要求严格实施执行。但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三公”经费支出的控制力较弱,例如,部分基础预算单位“公务接待”看是否有单位领导签字,领导签字审批了,“公务接待”就能报销,会计核算人员只能按部就班履行报销流程,无权干涉“公务接待”是否超支,是否违规。同时,基层预算单位在制定本级财务管理办法及“三公”经费控制规定时,虽然提出了要求,但是有关“三公”经费开支规则,界限界定较为笼统,过于宏观,精细化程度不足,使“三公”经费具体操作时,缺乏明确具体规定,会造成隐匿“三公”经费支出的现象。例如,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和公务接待费之间会计核算概念不清,将公务接待费以会议、差旅、培训的名义列入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支出中,会计科目混淆使用,导致单位“三公”经费反映不准确。

2、预算决算控制随意性

部分基层预算单位,对“三公”经费的预算存在着随意性,未对“三公”经费支出进行合理的预算,年初预算以上一年的“三公”经费支出额下浮一定比例为控制线存在较大弊端,在预算执行中未严格按照年初预算额执行,年终决算时,以上一年的“三公”经费支出额下浮一定比例为控制线,若超出该控制线,则对“三公”经费核算项目进行调账处理,决算数未能真正反映单位实际发生的“三公”经费情况。

3、监督控制流于形式

目前,对财政信息质量的监督体系中,权力机关的监督力不强,公众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财政信息质量的监督主要依赖审计部门审计监督。但是,由于《审计法》中的相关规定,弱化了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公开的强制性、权威性;审计部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弱化了审计部门审计的独立性。部分基层预算单位,“三公”经费的内部监督主要是通过单位财务核算后,定期向单位领导汇报“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有些单位甚至不汇报“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待年终决算后才能获取“三公”经费情况,更谈不上对“三公”经费进行控制了。外部监督往往为事后监督,无法参与到“三公”经费支出的全过程中来,另外,部分基层预算单位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位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但事务所大多数业务是针对企业类单位的, 对公益性的基层预算单位财务程序不够熟悉,从而也导致外部机构监督流于形式。

三、加强“三公”经费控制的若干建议

1、细化制度措施,提高执行力度

基层预算单位应在现有已颁布的有关接待费、公务车辆运行维护、因公出国(境)等相关制度规定的基础上,细化有关制度措施,根据职能、规模、任务,以及市场物价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精细的、动态的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的定额标准体系,使单位能在控制“三公”经费时有据可依,有标准可执行。例如,结合基层实际,建立单位的公务接待制度,明确规定接待范围、接待标准等;明确违反接待规定的问程序;建立接待台账,登记接待的单位、人数、陪同人数、就餐地点和标准等;再如,建立公务车辆台账,对车辆运行实行单车核算,在台账上清晰反映该车耗油、维修、保养、保险等情况。

2、细化会计核算,严格核算流程

会计核算必须既要遵守基层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规章制度,又要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因此,在现有会计核算科目的基础上,应适当对“三公”经费的支出额进一步细化,例如,对“公务接待费”的支出进行辅助核算,反映接待人数、标准等,以便能随时提供相应数据接受来自于各方面的监督。再如,在会计核算时,应严格区别接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不得将接待费挤占其他科目进行核算。同时,严格核算流程,例如,如单位有接待任务,财务部门应严格按照单位相关制度,审查接待是否有申请,接待人数、标准等是否违规,是否按照公务用卡使用相关管理办法进行消费等,只有严格了审批流程、业务流程、报销流程,才能有效控制“三公”消费。

3、强化预算控制,合理控制规模

建立科学的“三公”经费预算方法,例如,对“三公”经费支出采取“零基预算”方式,可以以历年支出额作为参考数,但是不能以此来作为控制“三公”经费预算的标准,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明确支出标准,采取“零基预算”方式,加强资金源头控制,合理控制“三公”支出规模。根据2014年编制决算的要求,“三公”经费核算要求全口径,即无论是单位公用支出还是项目支出,是财政拨款支出还是其他支出,发生的“三公”经费均需要在决算报表中加以体现,这从而杜绝了以前“三公”经费只反映在单位公用支出和财政拨款中列支的现象,避免单位扩大“三公”经费支出规模。

4、加强外部监督,提高公开数据公信力

“三公”经费的监督,不能全部依靠财务部门,而主要应当是监察审计部门。必须建立控制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加强监管力度,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内部定期公开制度; 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审批、监督和检查,在一定范围内定期全面公开,全面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在“三公”经费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等环节,监督部门均应参与。例如,在预算编制环节,监督部门应充分发挥事前监督作用,对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合理性和经济性进行审计监督; 在预算执行环节,应建立“三公”经费的监测标准,检查“三公”经费有无铺张浪费现象,加强对重大“三公”经费开支的专门监督,及时纠正财政支出政策的执行偏差;在绩效评价环节,应建立“三公”经费的绩效标准,强化对预算执行效果的追踪问责,提高“三公”经费的支出绩效。

摘要:在新修订的《预算法》中,“三公”经费的管理屡被提及。按照国家规定,不仅要对“三公”经费的预决算进行严格管理,也要对其财务管理进行强化。本文通过探讨“三公”经费的控制方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以期进一步增加“三公”经费的透明度,加强政府“三公”消费的监督。

装备经费预算 篇6

四、实施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处理的意义

第一, 这是符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要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自2005年以来我国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有效实施。

第二, 内地采用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后, 对于一些同时发行H股的上市公司来说, 需要按照香港会计准则编制和中国公认会计准则来编制财务报表, 这样可以减少报表之间的差异。

第三, 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要求来看, 实施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更加可靠。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企业在自创资产时, 前期发生的研发费用往往数额较大, 后期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数额相对较小。如果按照原准则要求将数额较大的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而数额较小的注册费等计入成本, 这样会少计无形资产成本, 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在会计报表上无法得到正确的反映。新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法。然而现行的事业经费预算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 不能完全适应新军事变革对军费管理提出的要求, 影响了事业经费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编制质量不高

一个好的事业经费预算, 必须收支项目齐全、内容具体, 与事业任务需求相吻合, 操作性强。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在预算编制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导致预算编

研发费用予以资本化, 这样报表中的资产、费用和利润等数据才更具有可靠性。

第四, 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可以避免企业管理当局的短视行为。企业进行无形资产开发可能要经过数年的时间, 开发费用本质上看属于资本性支出, 具有明显的后效性。管理者的任期不是永久性的, 如果按原准则要求将研发费用全部计入损益, 必然引起当期利润的下降, 直接会影响管理者经营业绩, 导致管理者不愿意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从而损害企业长期利益。对于高科技上市公司而言, 采用新会计准则下的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 提高企业在开发投入上的热情, 促使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

五、实施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的难点

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的前提是区分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 也就是区分两个阶段。但是企业很难判断哪些活动属于研究阶段范围, 哪些活动属于开发活动范围, 实际的操纵性比较差。在实施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碰到的难点, 表现在:一方面, 区分标准和如何区分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判断, 在实际操纵中, 会给本身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工作带来

■王贵军吴莉

制质量不高, 特别是预算支出的项目不具体、不完整, 预算支出的数量、单价、金额不准确, 直接影响预算执行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预算编制时间方面。预算编制时间早与重大任务明确时间晚的问题, 是当前影响预算编制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现行规定要求部门分项预算统一在10月31日前完成, 单位预算要求在11月30日前完成。而年度工作任务一般在年初才能明确, 编制预算时间在前与

很大难度。尽管准则规定了在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可以资本化的五项条件, 对这五项条件的判断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另一方面, 企业在技术性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外部人对于企业的研发费用化政策很难有清晰的了解, 因此上市公司可能利用研发费用的资本化调节利润。企业管理者为了提高当期利润, 可能会扩大予以资本化的研发费用范围, 将归属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列作开发阶段的支出, 从而对部分或全部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 虚增当期利润和当期资产。反之, 如果企业管理者为减少当期利润, 人为地将应归属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列作研究阶段的支出, 从而将全部支出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虚减当期利润和当期资产, 这些人为操作利润, 审计人员和监管部门是很难查清的。

参考文献:

1、李萌华.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比较及分析[J].商业会计, 2006 (12) .

2、鲍亮, 唐洋.关于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7 (1) .

3、张宇璐.研发费用核算的国际化比较[J].会计之友, 2009 (2) .

(作者单位:山西晋煤集团赵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任务明确在后的矛盾非常突出, 因此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 预算年度内一些重大任务尚未明确, 致使本级直接支出预算难以编准、编细、编实, 只能“应付”。进入新年度任务明确后, 列入预算中一些项目的开支数量、金额与实际需要出入很大, 难以按预算来执行。二是预算支出科目方面。有些预算结构过于简单, 经费收支项目设置过粗、分类不细, 缺少以单位或部门为内容的分类科目体系。部分项目和内容还较笼统, 不是按某一任务或每一笔开支进行列报, 而仅仅是分成几大类开支, 难以清晰反映资金的分配去向;有些预算科目设置逻辑性不强。一些科目设置存在着交叉和重叠, 有些同一功能的支出往往在多处分散反映。如:差旅费、水电费、取暖费等在公务费、事业费中都有。这种重叠交叉设置的科目, 容易干扰正常决策, 也给下一步的预算执行和有效监督带来不利影响。三是预算与开支计划方面。事业经费支出随意性大,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性不强。开支计划不按预算制定, 偏离预算很远, 预算与开支计划结合不紧密, 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由于目前部队只编当年预算, 所以导致计划周期短, 在经费保障中常常出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 预算编制与部队长远建设规划相脱节。

(二) 预算执行软化

预算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事业经费管理的效果。但是在当前的事业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支出控制不严、调整预算随意、分析预算不实、监督检查不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事业经费支出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事业经费开支计划没有体现预算的要求, 过于笼统。经费开支计划不具体, 只是大略地把有关开支项目列于一类, 一些该细化的项目开支没有细化, 执行中容易出现铺张浪费, 无预算、超预算开支, 或者将事业经费挪作他用的徇私舞弊行为。二是人为因素干扰, 追加预算多。有的事业单位或个人对预算的法规性和严肃性认识不足, 认为有误差就应该调整, 钱不够花就应该追加, 使部分事业单位对追加预算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降低了自身控制支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监督检查不力, 预算节超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进行约束。有的单位财务部门在预算执行检查监督过程中, 受自身利益和各方压力的影响, 对事业部门预算执行把关不严, 指导监督不力, 对一些违法违纪现象没有及时进行纠正。由于目前还没有系统的预算分析指标体系、规范预算报告的方式方法和完善预算分析结果的处置制度, 所以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 这使得各施控主体不同程度地存在行为不规范情况, 影响了对事业经费预算执行监督的实施, 弱化了事业经费预算的约束效果。

二、对策构想

(一) 提高事业经费预算编制质量

事业经费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前提, 要提高事业经费预算执行的质量, 首先要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一是要调整预算年度和编制时间。将现行预算年度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调整为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预算编制的时间也进行相应调整, 即从每年的3月31日开始预算准备工作, 到翌年2月底前各单位完成预算的编制, 3月底前对各单位预算审批完毕并下达。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事业任务明确在前, 编制预算时间在后, 预算编制单位可以根据单位财力可能, 合理安排好部队建设及战备训练任务。二是要细化事业经费预算科目。将现行事业部门经费分项预算再进行分项, 具体到每一个小项;将接待费、会议费、差旅费等业务杂支明确到具体的部门甚至人员, 在预算科目事业费类级科目下增设行政消耗性经费款级科目, 在款级科目下再设业务杂支的明细科目, 便于控制事业经费中的间接性开支比例。三是要采取科学的编制方法, 将开支计划与预算紧密结合。借鉴目前其他发达国家的做法, 结合我国国情、军情, 通过制度二次创新,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PPBS制度, 即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军情, 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规划-计划-预算”制度, 为我军预算编制提供科学的方法。严格按照预算制订开支计划, 着眼长期规划, 将开支计划与预算紧密结合, 增强开支计划的长期性和系统性。

(二) 强化事业经费预算执行力度

相对于预算编制而言, 预算执行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 预算执行环节比预算编制环节更为重要和关键。编制的预算一经批准, 便成为事业经费支出活动的法定依据, 必须严格执行。具体做法:一是合理界定支出范围, 制定严格可行的事业经费开支计划, 确保列支口径一致, 杜绝支出超标准。依据批准的年度预算和事业任务的需要来制定月份或季度的经费支出计划, 明确经费开支的具体项目、内容、时间与金额等, 合理安排经费支出, 报部门领导审批后送财务部门备案, 作为事业部门借款和经费开支报销的依据。二是严格预算调整。事业经费预算一经确定, 要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 不得突破预算, 不得随意调整挪用, 不能先支后报。对于一些临时性而且确需在年内开支的新增支出或进行项目调整的, 要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和程序办理报批手续。各事业部门的预算调整, 应先由事业部门提出申请, 经财务部门审核后编制调整方案。预算调整方案必须详细注明调整的原因、项目、数额、经费来源、预算现状和调整措施等内容, 做到一事一报, 并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报批。因减少或尚未完成事业任务而形成的预算结余, 应予以撤销, 纳入下年度预算安排。三是及时进行预算考评。为了加强事业经费预算管理, 必须注意分析考核事业经费预算执行的有效性。主要从“两度一率”进行考核, 即事业经费预算执行刚性度、失真度和有效率。预算执行刚性度是指, 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结果的吻合程度进行对比考核, 分析预算执行中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 评价预算编审的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预算执行的失真度是指, 对财务决算反映事业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真实程度进行考核, 发现决算与预算执行结果之间的差异, 分析失真原因, 评价决算编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预算执行有效率是指, 从经费数量、经费结构以及合规性的角度, 对事业经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综合性考核, 分析预算保障力度和经费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 评价预算执行的实际效益。

通过以上措施, 可以提高事业经费预算编制水平, 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强化执行力度, 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预算约束效果, 从而提高了事业经费的管理水平, 促进军费效益最大化。

摘要:事业经费是我军军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军费效益的好坏。文章将在分析现行事业经费预算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挖掘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预算管控的有效途径, 以提高事业经费管理水平。

关键词:预算管控,事业经费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加明.军队预算执行质量控制研究[J].军队财务, 2007 (3) .

[2]、熊亚琴.军队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探讨[J].军队财务, 2009 (9) .

经费预算管理与使用效益的研究 篇7

经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最基本、最有效, 也是最有权威性的管理方法, 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 是实施经费供应, 保障各项任务完成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进行论述, 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益, 保障预算单位各项建设任务。

一、加强预算管理, 科学编制预算是基础

1. 确定具有权威性的预算编制主体。

首先, 建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这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流于形式, 未发挥其真正作用, 造成了以往只强调财会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 忽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作用。这个机构的建立, 就是让各业务职能部门参与到预算的制定中来, 促进信息最大范围的流动, 使预算编制的沟通更为细致, 增加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次, 单位最高领导参与制定预算。过去往往只是由财务部门完成预算并进行实施, 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 造成预算约束力不强, 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让单位最高领导参与制定预算并拥有最后决策权, 并且一定要做到逐项推敲、研究、确定, 唯此才能从整个单位大局出发,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第三, 预算编制“人性化”。对参与编制预算的主体提高要求, 在制定预算工作中应该尊重人性, 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 营造“这是我们的预算”的氛围。参与编制预算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 并以此为基础, 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 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 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 并以提高效益为目标, 编制具前瞻性的预算。

2. 把握预算编制原则。

(1) 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小家过日子, 花钱先摸摸口袋, 大家更是如此。在安排事业任务时, 要根据财力可能,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把建设规模和速度放在一个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不花过头钱, 也就是说要根据收入总量确定支出规模, 做到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 (2) 坚持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原则。单位各项建设,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编制预算时, 要有系统论的思想, 搞好综合平衡, 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做到统筹兼顾, 一是要加强经费的宏观调控, 保证科学地确定和及时地调整相关事业费的分配比例, 保证相关事业按比例协调发展;二是要防止和克服经费分配的随意性, 科学地制定各项经费供应标准, 避免苦乐不均;三是要将预算外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防止与克服只重视预算经费而忽视预算外经费, 造成预算经费失控。突出重点, 就是要确保单位建设事业中主要的、急需的、对全局有影响的事业任务。这就是要根据年初单位工作中心任务, 确定全年工作重点, 既要统筹兼顾, 又要突出重点, 切实做到保障有力。 (3) 坚持严格计划, 依法办事原则。通过审批的预算将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制定严格的编制计划, 按照预算编制办法的要求, 按时保质完成。 (4) 坚持勤俭节约, 讲求效益原则。我国预算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 应当贯彻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坚持厉行节约, 不仅可以发挥有限财力的最大效能, 缓解供需矛盾, 而且有利于发扬我们国家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有利于单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实行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力求以最小的耗费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 讲求预算的效益, 就是要认真寻求最优化的方案和目标。

3. 运用科学系统的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的制定应当是各参与方之间重复博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信息流动是多向的, 也是反复的, 直至达到最后的一致。在近几年的实际工作中, 我们经常会总结一些好的经验。比如在编制预算时, 由预算编制机构组织各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举行研讨会, 由各部门根据各自全年工作主要任务, 提出部门预算, 对于所报项目逐一进行研究、讨论, 按照“二上二下”程序, 最终完成预算编制, 主要方法如下: (1) 建立项目库。预算单位应根据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 建立项目库。首先将保障工作急需及日常工作运转的项目列入项目库, 其次对可列可不列的项目进行调研, 在经费允许情况下, 考虑单位工作实际所需, 有必要的列入项目库, 无必要的一律去除掉。 (2) 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对于基本支出, 比如水电费用、取暖费用等开支相对确定的公务性支出, 直接列入预算内;对于一些不能确定的项目, 由预算委员会提出关键性指标, 将这些指标交由各职能部门充分讨论, 直至形成一致意见, 委员会需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于专项支出, 比如基建项目、大型物资采购, 要由业务部门提出项目建立依据、工程概算、批准立项文件、货物采购询价单等相关信息, 论证其可执行性, 经预算委员会上报单位领导批准后执行。 (3) 以零基预算为基础, 科学编制预算。单位经费预算编制已由过去的基数预算转变为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它是指将基期的各项经费开支情况视为“零”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 就是在预算安排时只考虑预算期内各项经费支出的必要性及其规模, 不以上年预算指标为基数, 而是围绕单位确定的年度中心工作, 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 对所有预算项目排队, 统筹安排经费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从预算编制方法来看, 零基预算法逐步替代“基数+因素”法, 预算编制趋于合理。支出预算由也过去宽打宽用变为精打细算, 控制的目标更具体。从预算控制上看, 各级财务活动由不重视预算到月、季、年对照预算分析进度。财务预算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预算编制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编制方法简单, “零基预算”流于形式。尽管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已推行多年, “零基预算”仍难以落到实处, 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 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 调整支出结构;还有单位习惯于“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老办法, 编制的预算比较笼统, 不切实际, 并且难以将预算分解到各部门执行。

二、加强预算管理, 严格执行预算是关键

有了预算, 并不等于有了预算管理, 预算的有效实施和过程控制, 才是预算管理的主要环节。执行预算的过程, 是组织与实施经费保障, 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只有切实抓好预算执行工作, 才能有力地实施计划管理, 获得最佳的经费使用效益。

1. 转变观念, 提高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

许多单位的预算流于形式, 形同虚设, 完全成为应付检查的手段, 做的只是表面文章。因此, 转变观念, 广泛宣传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具有深远意义。正因为所有人有了这种预算意识, 这种大局观念, 才能避免支出随意, 拍脑门花钱现象。

2. 增强预算法制观念, 强化预算约束。

预算管理是一种权力控制管理, 是一种机制安排。预算不等于预测或计划, 预算制定后如同一部内部的“宪法”, 各责任单位必须执行。预算本身不是目的, 预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预算使各责任单位的权力得以用表格化的形式体现, 这种分权, 是以不去控制为最低限度。预算是权力控制者采用的合理方式, 即在为实现整体利益的目标下, 明确各预算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各尽其责。

3. 严格把关, 确保预算的执行。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控制, 严格执行预算。财务预算一经批复下达, 各预算执行机构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将预算层层分解, 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各环节以及各岗位, 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严格把关, 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所谓严格, 即严格票据审核, 严格按照既定预算执行, 严格拒绝随意性支出。改变过得去就行, 当老好人的思想, 把好预算支出的第一关口。

4. 及时调整预算, 做到灵活性与严肃性并存, 加强预算科学性。

预算一经确定, 预算执行者应当对预算进行管理, 促进预算的实施, 必要时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修订和调整。尽管我们在制定预算时预见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 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 但预算管理不能一成不变, 要对预算进行定期检查。这里要兼顾预算灵活性与严肃性, 预算如不能灵活性进行调整, 就可能造成偏离实际, 失去了其指导作用, 但如果随意进行调整, 又势必失去其严肃性。因此, 在执行预算时, 要随时追踪预算执情情况, 灵活性与严肃性并用。

三、加强预算管理, 注重预算分析考核是必要延伸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虽然预算执行完了, 并不代表预算执行任务就完成了, 还需要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 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评价, 这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 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考核, 可以及时了解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情况, 发现和研究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和各种不利因素, 从而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采取措施,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作用。如何对预算进行深入分析, 以达到对预算执行的促进,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 挖掘不同角度, 进行综合分析。

在进行年度分析时, 根据管理层需要, 应挖掘不同角度, 进行综合分析。比如, 全面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 即在进行全面分析时对一些管理层关注的项目进行专题分析。全面分析时, 要分析整个资金流向, 重点保证的事业任务, 达到的事业成果, 总结经验, 提出存在问题。对于全年工作重点方面, 可进行专题分析, 对项目进行专题论证、分析, 总结项目开展得失。再如, 可将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相结合, 在按年、季的基础上, 可进行不定期分析, 为管理层及时提供数据, 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2. 运用多种方法, 进行全面分析。

运用多种方法, 如对比分析、因素分析等专业技术方法, 结合有关财务、业务、技术、政策等信息资料, 分析预算与实际完成数之差异, 找出差异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并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 分析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潜力以及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下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依据。在运用这些方法时, 可变静态分析为动态分析, 比如预算年度结束, 我们只是将本年的预算与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使得分析存在局限性。我们可以向前延伸比较, 使几年的数据滚动起来, 这样使得数据更准确, 更可靠。再如, 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预算以外事项, 比如价格调整、突发事件的发生, 我们可以利用概率来进行预测, 预计在不确定性环境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提高或降低经费支出, 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和预算值的准确性, 降低预算指标的风险。

四、结论

经费管理必须分三步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分析。这三个环节相互关联, 环环相扣,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费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摘要:经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 利用科学的财务技术手段编制预算, 并结合各项财务制度执行预算的同时,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以实现预算编制的实用性, 切实做到预算与实际支出相结合, 最大限度发挥经费使用效益。

关键词:经费,预算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剑萍.公安现役部队财务管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英语的课外阅读下一篇:小秦岭金矿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