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内教育经费(精选12篇)
预算内教育经费 篇1
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称, 为确保2016 年春季开学城市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常运转, 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16 年第二批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预算110.21 亿元。
据介绍, 本次下达预算主要用于落实城市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 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 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年生均6000 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等政策。
据了解, 从2016 年春季学期开始, 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央确定2016 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中西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00 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00 元;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50 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50 元。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公用经费补助标准, 由每生每年4000 元提高到6000 元。
预算内教育经费 篇2
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本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经费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本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经常性经费与教育发展所需经费的正常运转,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促进区域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经费预算编制实行“两上两下”审批程序。区财政局每年10月下达下一年财政拨款预算控制数及有关指标,区教育局根据市教委定额标准,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拟定分配方案,下达到各单位;各单位按定额标准,结合实际编制年度预算上报区教育局。区教育局计财科经汇总后提交局办公会议讨论审定,报区财政局审核并经区人大批准后,由区财政局下达拨款核定数,再由区教育局下达各学校预算批复。
区教育局将在当年11月根据各单位学生、教职工人数变化、项目变动等情况对当年预算进行调整。
第三条 区教育系统各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编制、调整及及大额度资金使用等,应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并根据上海市校长负责制四个配套文件的要求,由校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四条 区教育经费收入包括财政经费拔款、事业收入(学费、幼管费等)、教育费附加收入、其他收入、捐赠收入。
第五条 本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教育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事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基本支出预算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两部分。基本支出预算的测算和编制应以定员、定额作为重要依据。项目支出预算是指本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为完成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
第二章 收入预算的编制
第六条 教育经费预算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
2、公共财政、注重效率
3、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4、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5、厉行节约、科学合理。
第七条 区教育系统各事业单位确定财政拨款的依据:人员经费按实际计算,公用经费按定额标准,项目经费按批准。
第八条 由物价局批准收取的学费、住宿费、幼管费等事业性收费收入,根据市财政局有关规定,纳入预算管理。
第九条 根据综合预算管理要求,将附属单位缴款、捐赠收入、其他收入等,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
第十条 上一年度的结余经费,应列入当年预算安排。
第三章 支出预算的编制 第十一条 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应按照区财政局提供的普陀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报表(软件)填报本单位的基本支出。在安排基本支出之后,再安排项目支出。
第十二条 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一经批复下达,不得自行调整。预算在执行中,因项目发生中止、撤销、变更等引起预算调整的,应按规定程序申报。下拨的教育经费不得挤占、挪用、截留,不得任意改变和扩大经费使用范围。
第四章 基本支出、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
第十三条 基本支出预算编制由人员经费、学生人数和生均综合定额标准决定。
第十四条 学生人数是指预算年度内教育事业单位接受的纳入招生计划的中小学生及中职生。
第十五条 生均综合定额由区财政局根据市财政局、市教育委下达的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拨款标准确定。
第十六条 本区教育系统除中小学、幼儿园、职校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及公用经费的各项定额标准根据国家有关工资政策、开支标准、补助标准、各项津贴范围及本区有关规定等核定。
第十七条 定额标准在每年教育事业单位编报下一年度预算工作之前予以下达。在年度预算执行中,预算编报单位不得作自行调整。
第十八条 本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项目支出主要包括事业单位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购建项目和促进内涵提升等发展性项目。
第十九条 固定资产购建项目主要指工程新建、修缮类项目和货物、服务等购置类项目。
第二十条 促进内涵提升等发展性项目主要指用于学校课堂改革、课程开发、教师发展、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建设及加强学校品牌建设等发展项目。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经费购建的固定资产,必须纳入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与管理。
第二十二条 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前,应办理有关项目申报、审核等程序。
第五章 支出预算资金的拨付
第二十三条 凡经区教育局审核同意的本系统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由区教育局计财科逐月拨付。
第二十四条 凡经申报、审核程序并纳入当年预算实施的项目支出,应按照实施进度拨款,不允许超支、透支及任何形式的浪费。
第二十五条 经确认的工程新建、修缮类项目由区教育基建管理中心按进度填写资金拨付申请表,经区教育局计财科初审后报区教育局主管领导审定。列入国库直拨的基建工程项目按区财政局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经确认的货物、服务等购置类项目由区教育资产管理中心负责汇编政府采购合同签订一览表并附相关材料,经区教育局计财科初审后报区教育局主管领导审定。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促进内涵提升的发展性项目,其资金拨付及使用按相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第二十八条 年度预算以外发生的项目支出,原则上不作安排。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投入的,由事业单位申报,区教育局按审批权限审批、拨付。
㈠总额度在30万元以内的项目,由计财科审核提交分管局长批拨;
㈡总额度在3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计财科审核并报分管局长,经局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由主管领导批拨。
第二十九条 专项经费由区教育局向区财政局申请,经区财政局、分管区长审批下达。
第六章 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认真执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第三十一条 区教育系统各事业单位应主动向本单位教代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接受民主监督。
第三十二条 本区教育系统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受区财政局和区教育局监督。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由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公办中小学、幼儿园、职校、特殊教育学校及其他教育单位。第三十四条 本区民办非企业社团登记举办学校,接受财政性资金补贴的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普陀区教育系统经费和资金管理权限的若干规定(试行)》(普教办字„99‟第9号文)同时废止。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区教育局负责解释。附件1:
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定额及公用经费定额内容
一、人员经费定额内容
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其他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离退休费、退职费、抚恤金、生活补助、医疗费、助学金、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购房补贴、其他)。
二、公用经费定额内容
办公费、印刷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专用材料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物业管理费、租赁费、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大型修缮、信息网络购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
附件2:
事业单位项目申报、审核的要求
一、项目申报、审核的原则
1、统筹安排的原则。应区分轻重缓急合理排序后,择优安排,成熟一个,立项审核一个;成熟一个,储备一个。
2、科学论证的原则。应坚持行政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充分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同时按必需和财力可能进行安排。
3、加强管理的原则。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追踪问效的原则。建设方或采购方(使用方)对专项资金的执行过程应实行控制监督,并对项目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考评。
二、项目申报的要求
1、申报项目要有充分的论证,有合理的立项依据,编制要规范、细化、完整、不漏报、不虚报。
2、申报项目要有详细的预算支出内容、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评审材料、项目绩效目标和实施计划。
3、申报项目应按教育项目分类申报,不可混同申报。
4、除特殊情况外,预算年度的第三季度前,应申报下一年度需实施的项目。
三、项目审核的要求
1、形式审核。申报材料是否符合规定的填报要求,相关材料是否齐全。
2、内容审核。申请项目是否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立项依据是否真实可靠,分析论证是否充分完整,预期效益和效率是否理想,项目预算是否合理。
四、项目审核的程序
1、形式审核由项目申报的受理科室负责。
2、内容审核分为二级:一级审核由相关机构牵头组织,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形成初审意见;二级审核由受理科室按照项目分类,将初审情况分门别类上报。
3、二级审核的重点是对初审意见的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对初审项目进行筛选,建立滚动项目库,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择优排序。
预算内教育经费 篇3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导言
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提出了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自新机制实施以来,给广大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使农村义务教育的辍学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教育资源逐渐趋向均衡;农村学生家庭经济负担降低;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基本杜绝了农村教育学校乱收费现象等。[1]但随着新机制在各地更深入的实施,很多细节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国内学者也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到新机制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上。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类。第一类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体制问题是一直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2]“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的重大转折点,但是管理主体与经费投入主体的一致性制约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有效性。[3]同时,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不健全。[4]第二类为义务教育公用经费问题。全国性标准的欠缺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配备难以实现均衡;公用经费标准偏低无法满足学校的正常需要;定员定额的拨款模式使得农村中小学校难以正常运转;公用经费管理自主权的缺失抑制了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公用经费支出范围规定欠妥。[5]第三类为义务教育投入机制问题。一些地方义务教育资金投入存在“挤出效应”,即由于中央增加了投入而减少原来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现象。[6]第四类为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问题。经费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农村中小学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不规范;[7]农村中小学校财会人员素质低下,账务处理不规范;经费开支无预算,列支极不规范;[8]预算指标在执行过程中形同虚设。[7]第五类为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机制问题。监督力度不够,造成乡镇拨付资金不到位;[7]学校财务透明度不够,民主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校资产账目设置不完整,国有资产失去监督。[8]其中,能否对义务教育经费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是新机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指标。
国内对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实证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对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经费预算能力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并尝试用财政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的数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数据为对云南省农村地区某一中学的公用经费预算与支出情况报表;第二部分数据则来自对该县学校校领导和财务人员发放的5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率为92%。
1.理论依据与问题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也称为公共决策理论,是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制度与政府决策程序的关系,以及政府决策与财政收支关系的理论。它是对非市场决策进行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的理论。[9]公共选择研究的是政府决策行为,在不同的决策程序下公共选择的结果往往会有一定差别。这里我们讨论两种代表性的决策程序,即直接民主决策和间接民主决策。[9]
直接民主决策是指全体选民都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按照“一人一票制”原则,对重大公共事务进行的选择过程。这是一种由投票者决定某一方案是否通过的决策方式。[9]间接民主决策是指按照某种政治程序,先在全体选民中选举出一定数量的代表,然后由代表行使投票权利,参与公共决策。但决策结果不是取决于选民的偏好,而是取决于投票人与公共管理部门的相互关系。这里的公共管理部门是指承担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行政部门。[9]
公共管理部门有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面,也有追求权利和部门利益最大化的一面。这是因为根据“经济人”的观点,公共管理部门的领导人既会追求财富的最大化,也会追求自我价值,如社会地位、名誉等,而部门领导人比较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扩大部门规模和追求部门最大利益。要想扩大部门规模就会扩大部门人员编制,增加预算经费;而增加了的财政支出是由全体居民负担的,管理者并不会因此而负担的比别人多,甚至根本不分担。但必须指出,公共管理部门的权利和利益扩张的动机是一种客观存在。[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部门和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合理的制度约束下,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将以“利己”为起点,“利他”为结果。[9]
然而,公共管理部门(政府各部门)和政府追求的利益存在着不一致的一面。这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会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会考虑特殊的自身利益,而公共部门权利和利益的扩张是从自身部门利益考虑,因此这种利益越多,对社会的损害就越大。所以,如果没有适当的制度约束,任其泛滥,就会降低全社会的福利水平。[9]故而,在缺乏强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软预算约束”①的情况下,公共管理部门会为了追求自身最大利益和部门权利扩张而损害全社会利益。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各级各相关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缺乏约束和监督,那么中央对地方在义务教育经费上的扶持不仅不会发挥积极作用,反而助长了地方有关部门的腐败之风。
1.1 农村学校对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能力差
1.1.1 公用经费实际支出数超出预算数
该中学2007年和2008年“公用经费支出”的预算数分别超出实际支出数2346元和52965元。其中,2007年“日常公用经费”实际开支超出预算数8288元,2008年超出102965元,而“专款公用”的支出,2007年基本做到了预算数与实际支出相平衡,而2008年的预算数却超出实际支出50000元。由此可见,在“公用经费支出”方面,2007年的预算支出数几乎与实际支出数持平;但2008年“日常公用经费”的实际支出远远超出预算数,而“专款公用”的实际支出却远远小于预算数。而这些超出和不足部分的经费被用在何处,在年度报表中却没有反映,也没有报告说明。
1.1.2 “项目支出”的实际支出数超出项目数,且超出费用的名目不清
该校2007年项目预算支出为6940元,其中“校舍修缮费”为项目支出总费用,没有“其他费用”的支出;而实际支出却为11000元,其中“校舍修缮费”仅为1000元,仅占总费用的9.1%,而“其他费用支出”为10000元,占总费用的90.9%。因此,从2007年报表中可以看出,一方面,项目支出的实际数超出预算数,另一方面,学校真正用于“校舍修缮”的实际费用却少于预算数。至于这个差额和“其他费用支出”具体用在何处却没有说明。通过参照2008年学校公用经费支出预算和实际支出的报表:项目支出的预算数为42000元,而在实际支出却为0,那么这笔预算经费到底作何用途不得而知。
通过对2007年和2008年学校公用经费的预算支出情况和实际支出情况的对比,说明学校在上报预算经费时对学校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没有根据学校真正的发展需要来制定预算,而是根据中小学校校长或相关人员的意愿临时改变预算项目而武断的使用预算经费,从而导致了义务教育经费执行的混乱状况,使学校一方面由于没有对经费统筹运转而超出学校经费预算,另一方面由于用在学校基础建设方面的经费被用做其他,而导致学校建设发展缓慢。
1.2 农村学校在制定预算时决策程序有误
由于每年学校得到的义务教育经费有限,学校需要发展的项目建设又不止一个,所以就需要在众多项目中进行选择,最终确定一个优先建设。而应该如何决策,不同的部门为了使部门利益最大化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即学校领导、学校财会人员、教职工、学生都希望制订的预算能够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对学校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调查问卷显示:100%的校领导和财务人员认为学校编制预算时的决策应该由学校领导、财务人员和职工代表共同协商决定。但另一方面,需要从义务教育经费中受益的学生却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动向没有任何发言权,同时,在协商过程中学校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意见起主导作用,职工代表即使发表了意见也因畏于校领导的权威或代表人数过少而不敢或不能行使代表的权利,左右不了最终决策。这就使貌似民主的决策流于形式,决策的结果并非能够真正满足广大学生们的需求。
2.结论和政策性含义
农村学校在对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大,学校对自身的发展建设没有长远计划和考虑,预算指标形同虚设,甚至根本无预算可言,从而造成超预算现象,但究其本质,是由于学校在制订预算数时没有采用科学的决策程序,没有从学校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的需求出发来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因此,我们建议:
2.1 采用民主决策的方式,制定出与学校实际发展需要相符的各项预算指标
学校在制定经费预算之前,要对学校的发展建设有个整体规划,同时也要制定出学校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根据公共选择理论,采用民主决策的方式,让学校教职工和学生也参与到制定预算的过程中来,使校领导及学校财会人员广泛听取意见,从而制定出更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在进行民主决策的过程中,校领导和财会人员可以采用直接民主决策的方式,而教职工和学生采取间接民主决策的方式,从师生中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对学校的规划进行表决,同时还要注意进行最终决策时各个层次的人数比例。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改进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绩效水平的新的学校管理理念,即“学校发展计划”(School Developing Planning,简称SDP)。其含义概括起来为: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听取社区群众、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的意见,总结收集出现在学校发展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从中入手,在学校三年发展展望的长远背景下,把远景目标落实在每年、每月和每一天的工作中,以逐步实现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学校发展计划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英国,其后由于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方面的成功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得以推广使用,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被引进我国。
2.2 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机制建设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在缺乏广泛、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学校师生的利益会严重受损,学校领导很容易滋生腐败,所以为了“管好孩子们的读书钱”务必加强对经费的监管机制建设,使学校的每一笔花费透明、清晰,学生真正得到实惠。因此,除了运用法律手段对义务教育经费进行监督外,还须加强行政监督体系建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定期、不定期对学校经费的各项支出进行检查和考评,对经费支出方面出现违规和违法行为的学校要给予严肃处理,对经费支出使用较好的学校应给予奖励,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下一年对该校下达预算数时给予一定倾斜。同时,有效运用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促使学校定时向师生和社会公布学校发展计划和学校重大事件支出明细表,接受各界监督。
注释:
①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37.软预算约束是指政府预算无法对政府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表现形式有以下三方面:政府行为失去控制,即各行政部门不再按政府预算的既定目标行事;财政支出失控,即年度支出计划不再对政府的实际支出具有约束力;预算失控,原来的收支平衡计划被打破,使政府预算失去了严肃性,严重时会形成大量的财政赤字。
参考文献
[1]于相春,徐宣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1):5-9.
[2]王瑞武.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简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7(4):37-39.
[3]王焕清.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管理体制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102):40-42.
[4]杨昌江.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8-11.
[5]邬志辉,马青.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困境与破解[J].教育科
学,2007,23(6):42-46.
[6]孟庆瑜.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5):41-43.
[7]徐安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工作思考与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93-95.
[8]胡进锋.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8(1):
51-53.
[9]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58-171.
基金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农村教育研究课题”。
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编制 篇4
一、编制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的基本要求
1. 搞清楚科研活动的基本特点。
科研活动与一般生产、服务业活动的最大不同在于:科学研究属于创造性劳动, 是创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等探索未知的活动。与其他生产性、服务性劳动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学研究不允许重复, 不允许复制, 它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科学技术创新, 为了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只有切实了解了科研活动与其他生产、服务活动的不同特点, 才能在编制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时把握方向, 使经费预算更符合科研业务活动的实际需要。
2. 必须充分理解科研课题项目的具体工作计划。
包括课题计划的周期, 科研路线与方法手段, 需要投入的科研人才组成, 物资设备需求。因为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既不能像产品生产那样清晰地了解一个生产周期内要生产多少产品, 需投入多少原材料, 及辅料、燃料动力, 也不知需要使用那些厂房、设备。所以, 科研活动除人才投入可事前明确列入科研计划外, 其他钱和物的投入都是无法准确定量和定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认真把握科研项目计划, 对编好经费预算就显得尤为重要。
3. 认真落实该项目实施前已经具备的物质资件。
也就是在开始准备课题项目投标或提出申请时, 需要认真清理承担该项目单位除科技人才外, 在物资设备方面已具备了那些条件, 包括新项目需要哪些物资设备, 本单位已经有哪些物资设备存量, 还需增添那些, 要做到件件落实。
二、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基本原则
1. 实事求是。
不论编制何类型的财务预算都必须实事求是, 不能弄虚作假, 科研课题项目的经费也不例外。由于科学研究活动的特殊性, 编制好实事求是的经费预算难度相对要大得多。因为各项预算数据的取得难度相当大, 而且对各项需求很难找到可供参考的定额标准和数据, 很多消耗只能根据科研计划安排作为计算依据。所以要做到实事求是, 一切消耗从实际出发, 就要根据科研计划安排, 参照以往其他项目的消耗情况进行认真分析, 科学预测, 真正做好经费预算, 切实适应科研活动的需要。
2. 切实可行。
根据科研课题研究计划编制的经费预算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的编制要求, 必须正确的贯彻执行相关的财经法规与制度, 使经费预算经批准后在执行时不受其他方面的干扰, 从而保证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3. 节俭。
勤俭节约精神是做好各项财务工作应该认真贯彻执行的基本要求。在编制课题项目经费预算时要精打细算, 贯彻一切从简精神, 积极挖掘单位的经济潜力, 使经费预算既能满足科研活动的需要, 又能体现节俭的原则。
三、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编制
1. 充分分析、研究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提出的相关数据。
科研属于创新的业务活动, 它无比照物也无法找到相关消耗定额和相关费用标准用来作为编制预算的计算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 科研计划所提出的各项相关分析、测试、检查、检验、调查、考核等等相关要求, 就成为编制预算最可依据的相关财务信息的原始依据。因此, 在编制预算时, 就要充分地分析、研究这些数据, 作为预算编制最基础的核算依据。
2. 认真查找近似科研课题项目可供参考的历史数据。
科研活动虽然属于创新, 课题研究的对象各有不同, 但是在一个专业的科研单位, 会有一些近似研究路线的项目, 农业可以对这些历史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借鉴, 让经费预算编制尽可能地接近实际。
3. 充分挖掘本单位原有的科研资源潜力。
我国现有的科研机构, 多是组建多年的老单位, 在科研设施、设备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 在编制课题项目经费预算时, 要充分发掘这方面的潜力, 以较少的项目投资, 获取更大的效益。
4. 实行科研课题组 (室) 、科研管理、财务管理3部门的有机结合。
课题组最了解科研活动的实际需求, 科研管理部门掌握着科研活动的具体管理工作, 财务部门担负着财务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 要使课题组项目预算的编制真正做到切实可行, 需要课题组提供原始计算数据, 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相互协调, 财务部门按国家的有关财经法规制度, 共同研究、测算, 从而达成切实可行的项目经费预算方案, 以便报经批准后顺利执行。
5. 经费预算草案要广泛征求意见。
部门预算和经费预算的情况报告 篇5
一、单位基本情况
(一)职能职责
1.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城乡建设管理和园林绿化、民防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拟订城乡建设管理和城镇园林绿化、民防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
2.负责城市建设配套费、垃圾处置费、污水处理费、民防易地建设费等费用的征收和管理;会同县财政部门筹集城市建设维护资金,编制收支年度计划,监督管理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的使用,负责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概预算和工程造价的监督管理。
3.负责工程勘察、建筑设计市场的行业管理。监督管理建设工程勘察、建筑设计从业资质和资格;负责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和城镇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指导监督城镇雕塑建设。
4.负责监督管理建筑市场。管理建筑活动从业资质和资格;监督管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质量、安全、工程监理、工程保险、工程担保、竣工验收等工作;监督管理建筑材料、建筑机械与设备的施工准入;负责工程造价、资质认证、技术标准管理;指导和管理建设岗位培训和人才培训。
5.监督管理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负责监管建设工程招标代理机构、建设工程合同和建设工程交易市场;管理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
6.指导监管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负责推进建筑节能和城乡建设科技进步;负责建筑节能审查;管理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指导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指导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负责推进绿色建筑工作;指导新型建材、环保建材和建筑机械推广;负责建设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负责建筑行业信息化、建筑智能化等管理工作。
7.负责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编制城镇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计划并监督实施;负责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项目开发、项目转让和项目资本金管理;组织实施城镇住宅区建设;负责房地产开发项目预售资金使用监管;负责推进成品住宅建设和住宅产业化工作。
8.指导村镇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指导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导中心镇和重点镇建设;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工作;指导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组织申报和管理工作。
9.负责全县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的行业管理工作;指导监督各乡镇(街道)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城镇容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县城区市政道路、桥梁、隧道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负责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负责市政设施维护许可管理。
10.负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配合县林业部门组织开展城市义务植树活动;负责城市公园、广场的管理工作;组织审查重点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负责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负责城镇规划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和园林植物保护工作。
11.负责县城区公共停车场(站、库)的审批管理;负责县城区占道、道路开挖、建筑渣土准运审批管理及消纳场的管理工作;组织编制重要场所和重大项目的灯饰建设规划,指导城镇天然气、供水、排水、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专业管线规划编制;负责城市排水的行业监管工作。
12.负责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编制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专业规划,指导并监督城镇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指导监督全县垃圾、污水处理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负责县城区生活垃圾、餐厨垃圾、船舶废弃物的处置管理工作;负责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户外广告设置监管工作;负责长江干流忠县段以及次级河流的水域清漂工作;负责城市洗车场(站、点)的管理;负责忠州城区主次干道的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清运管理。
13.负责民防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监督管理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工作;承担地下空间建设兼顾人民防空功能的综合协调工作,参与地下空间建设和开发利用项目规划工作;指导监督城市建设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贯彻人民防空要求的执行情况;拟订防空袭方案及实施计划;指导监督战备保障方案落实;组织指导民防工程及其它设备设施的开发利用和平战转换,监督管理民防系统国有资产;承担国防动员委员会人民防空办公室的工作。
14.负责本系统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15.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内设机构
建设委员会是县政府工作部门,内设科室11个,分别是办公室(挂信访科牌子)、组织人事科、纪检监察室、财务统计科、城市建设科、村镇建设科、建筑管理科(挂行政审批科牌子)、城市管理科、污水垃圾管理科、安全监督管理科、民防科。全额拨款事业单位8个分别是建设办公室;城建档案馆;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站;市政园林管理所;环境卫生管理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办公室;村镇建设服务中心。
二、部门预算情况说明
1、基本支出1354.54万元,主要用于委机关、下属事业单位等机构人员工资、日常运转以及为完成城市建设管理特定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年度基本支出。其中,工资福利支出884.76万元,主要用于经组织人事部门核准的在职职工工资、绩效及医疗保险等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205.28万元,主要用于行政事业运行的办公、邮电、差旅、物业管理、公务用车与接待等公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264.50万元,主要用于离退休费、抚恤金及核定的住房公积金等。
2、单项核定的商品和服务支出11012万元。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及城市运行保障的市政、环卫、园林临时聘用人员工资、劳动保护、工具设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垃圾处理场运行、市政用水、用电、城乡社区公共设施、城乡社区环境卫生等。
三、“三公”经费预算说明
湖南校车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篇6
按照这个文件,湖南的学生用车运营模式,将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管理、部门监管”的基本原则建立。
文件重点推介了两种模式:一是望城的专营模式,二是溆浦的农村客运模式。前者是组建学生用车专营公司,由公司统一购买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喷涂国家统一校車图案式样的客运车辆,学生用车专营公司专门承担中小学生和幼儿接送业务,不参与其他营运;后者是组建农村客运公司,客运公司在上下学时段统一调配车辆,确保学生用车,并加挂“学生用车”标牌接送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其他时段参与线路营运。
关于加强工会经费预算管理的思考 篇7
1 加强工会预算管理的意义
1.1 有利于优化支出结构
加强工会预算管理, 有利于不断优化工会支出结构, 保证工会重要工作、应急支出的需要, 推动工运事业的发展。
1.2 提高经费使用的透明度
划小核算单位, 推行部门预算, 将所有资金规范、透明地分配到部门和具体项目上, 可防止经费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 便于加强监督管理。
1.3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基层工会预算观念,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能够减少支出的随意性, 防止损失浪费, 提高资金和资产的使用效益。
1.4 明确部门责、权、利并加强协调
通过预算管理, 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 加强各部门的协调, 避免由于责任不清造成相互推诿的事件发生, 有利于调动部门的积极性, 促进工会长期目标的最终实现。
1.5 提供考核评价标准
通过预算, 为业绩评价提供了标准, 便于对部门实施量化的考核, 也方便对基层工会的激励与控制, 使部门和基层工会有目标可循, 有制度可依, 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 防止出现朝令夕改、随意变动。
2 当前基层工会经费预算存在的问题
2.1 工会财务组织机构不健全, 人员配备不规范
随着工会组织的不断壮大, 基层单位工会经费的不断增加, 对工会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调查, 一些基层工会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有的基层单位甚至存在工会日常会计业务无人处理, 个别工会的账户几乎形同虚设, 有的工会虽有账户但却从未记过账。
2.2 工地收支预算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多年来, 虽然一直在加强基层工地预算工作, 但仍存在个别基层单位“重决算、轻预算”的现象。根据财务的相关规定, 每年都要求基层单位编制财务预算, 而且要对基层财务预决算工作进行培训, 但仍然有个别基层单位编制财务预算不够认真, 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有的基层单位甚至认为只要不编制赤字预算, 坚持收支平衡, 电脑程序逻辑检查通过就算是完成当年的预算工作。同时, 不少基层预算没有履行预算编审程序, 只由财务人员自行编制, 并未经工会委员会集体讨论和提交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审查, 预算内容也与工会的实际工作脱节。
2.3 预算编制不够细化
有的基层工会预算项目只编写一级科目, 二级科目基本不编。如:业务支出预算金额20000元, 全部列入其他业务费, 但是其他业务费包括什么不得而知, 没有进一步的细化。
2.4 基层单位存在不按预算进行财务收支的现象
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基层单位不按预算支出工会经费, 擅自提高开支标准及超支现象。有的单位甚至把大量的业务招待费列支在活动费中, 而没有将工会经费重点用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开展工会日常教育培训和为职工办实事上。
2.5 不重视调整预算的编制
多数基层工会认为预算的编制工作只要年初一次性完成, 不存在日后的调整, 收支虽未按年初制定的预算进行, 但是却可以通过年底的决算进行调整反映, 失去了预决算应有的作用。
3 加强基层工会预算管理的措施和办法
3.1 加强培训, 提高基层工会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基层财务人员素质决定着财务预算的编制质量。面对基层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财务人员流动相对频繁, 工会财务工作缺乏连续性的现状, 上级工会应该每年至少对基层财务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 培训方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要及时掌握基层工会财务人员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基层工会财务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3.2 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基层工会对财务预算的重视
应该把广泛宣传有关工会财务工作的法律法规作为工会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 每年集中一段时间, 采取广播、电视、宣传栏等舆论工具, 深入宣传《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等有关规定和工会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促使基层工会更加重视财务预算工作。
3.3 建立工会经费使用的审批制度, 明确工会经费的开支范围、使用标准和审批程序
基层工会要认真贯彻执行《工会预算管理办法》, 按照“统筹兼顾, 保证重点, 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的原则编报执行。各基层单位要根据上年度工会经费的收入支出情况和下一年度工会的工作任务以及可能发生的事项, 科学合理地提出新年度工会财务预算计划, 并且要经过工会全委会和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审议后上报到上级工会, 只有经过上级工会审核后才能按照预算进行收支。对于年度需要调整的取自, 也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报批。
3.4 加强工会财务软件的普及与运用, 提高报表的编制质量
近年来, 工会财务软件在基层单位仍然存在部分工会财务硬件设施配备不齐全, 财务软件运用不够的现象, 应当努力创造条件, 提高工会会计自动化水平。
3.5 坚持为总局服务的原则
基层工会预算资金要保证工会各项工作与活动的开展, 必须统筹兼顾, 合理安排。工会预算资金使用重点应用于为职工群众服务, 这是工会组织性质和履行维护职能的要求。预算关键是解决需要与经费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要积极挖掘收入潜力, 充分估计预算收入, 为保证各项活动开展提供资金保证;另一方面, 要根据经费的多少努力体现各项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把已列入预算的各项支出, 还应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 使预算的执行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预算内教育经费 篇8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目前,“三公”经费控制的方式主要有核算控制、预决算控制、监督控制等几种方式。
1、核算控制
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因公出国(境)费用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费用;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反映公务用车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出租车费用等;公务用车购置反映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在“商品和服务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公务用车购置按资金性质在“基本建设支出”或者“其他资本性支出”中反映。在《基层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要求设置明细账,既要反映“三公”经费的资金来源,又要反映资金的去向。如在反映“三公”经费的资金来源时,应在“事业支出”总账下设置“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一级科目核算,同时在以上一级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反映资金的去向, 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下设置下列明细账:商品和服务支出———因公出国(境) 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或者基本建设支出 / 其他资本性支出———公务用车购置等。
2、预决算公开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该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中,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为要求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之一。从2011年起,中央各部门要求公开上一年度的“三公”经费决算数和本年度的经费预算数,2015年是“三公”经费公开的第5年,中央政府各部门都花费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确保及时公开信息,无论在信息重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在逐年提升。2015年4月,财政部公布中央本级2015年“三公经费”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据显示,这是我国从2011年起向社会公布中央本级“三公经费”以来,“三公经费”连续第五年下降。在连续5年下降的中央本级单位“三公经费”中,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降幅最高,达到44%,这得益于公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3、监督控制
“三公”经费监督控制的渠道主要有内部监督、群众监督、专业机构监督、媒体监督等。除了单位内部控制程序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控制外,外部的监督即群众监督、专业机构监督、媒体监督等也是重要的监督控制手段。近几年,部门基层预算单位认识到外部监督如中介机构监督的重要性,对每年的财务运行状况的合规性合理性均请中介机构进行监督评价。同时,财政主管部门实时地对财政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媒体对预决算公开的舆论报道等也有力地推动了对“三公”经费的监控力度。
二、“三公”经费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核算控制力较弱
目前,关于“三公”经费支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主管部门或是基础预算单位,都制定了关于“三公”经费的管理办法,并要求严格实施执行。但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三公”经费支出的控制力较弱,例如,部分基础预算单位“公务接待”看是否有单位领导签字,领导签字审批了,“公务接待”就能报销,会计核算人员只能按部就班履行报销流程,无权干涉“公务接待”是否超支,是否违规。同时,基层预算单位在制定本级财务管理办法及“三公”经费控制规定时,虽然提出了要求,但是有关“三公”经费开支规则,界限界定较为笼统,过于宏观,精细化程度不足,使“三公”经费具体操作时,缺乏明确具体规定,会造成隐匿“三公”经费支出的现象。例如,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和公务接待费之间会计核算概念不清,将公务接待费以会议、差旅、培训的名义列入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支出中,会计科目混淆使用,导致单位“三公”经费反映不准确。
2、预算决算控制随意性
部分基层预算单位,对“三公”经费的预算存在着随意性,未对“三公”经费支出进行合理的预算,年初预算以上一年的“三公”经费支出额下浮一定比例为控制线存在较大弊端,在预算执行中未严格按照年初预算额执行,年终决算时,以上一年的“三公”经费支出额下浮一定比例为控制线,若超出该控制线,则对“三公”经费核算项目进行调账处理,决算数未能真正反映单位实际发生的“三公”经费情况。
3、监督控制流于形式
目前,对财政信息质量的监督体系中,权力机关的监督力不强,公众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财政信息质量的监督主要依赖审计部门审计监督。但是,由于《审计法》中的相关规定,弱化了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公开的强制性、权威性;审计部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弱化了审计部门审计的独立性。部分基层预算单位,“三公”经费的内部监督主要是通过单位财务核算后,定期向单位领导汇报“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有些单位甚至不汇报“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待年终决算后才能获取“三公”经费情况,更谈不上对“三公”经费进行控制了。外部监督往往为事后监督,无法参与到“三公”经费支出的全过程中来,另外,部分基层预算单位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位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但事务所大多数业务是针对企业类单位的, 对公益性的基层预算单位财务程序不够熟悉,从而也导致外部机构监督流于形式。
三、加强“三公”经费控制的若干建议
1、细化制度措施,提高执行力度
基层预算单位应在现有已颁布的有关接待费、公务车辆运行维护、因公出国(境)等相关制度规定的基础上,细化有关制度措施,根据职能、规模、任务,以及市场物价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精细的、动态的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的定额标准体系,使单位能在控制“三公”经费时有据可依,有标准可执行。例如,结合基层实际,建立单位的公务接待制度,明确规定接待范围、接待标准等;明确违反接待规定的问程序;建立接待台账,登记接待的单位、人数、陪同人数、就餐地点和标准等;再如,建立公务车辆台账,对车辆运行实行单车核算,在台账上清晰反映该车耗油、维修、保养、保险等情况。
2、细化会计核算,严格核算流程
会计核算必须既要遵守基层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规章制度,又要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因此,在现有会计核算科目的基础上,应适当对“三公”经费的支出额进一步细化,例如,对“公务接待费”的支出进行辅助核算,反映接待人数、标准等,以便能随时提供相应数据接受来自于各方面的监督。再如,在会计核算时,应严格区别接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不得将接待费挤占其他科目进行核算。同时,严格核算流程,例如,如单位有接待任务,财务部门应严格按照单位相关制度,审查接待是否有申请,接待人数、标准等是否违规,是否按照公务用卡使用相关管理办法进行消费等,只有严格了审批流程、业务流程、报销流程,才能有效控制“三公”消费。
3、强化预算控制,合理控制规模
建立科学的“三公”经费预算方法,例如,对“三公”经费支出采取“零基预算”方式,可以以历年支出额作为参考数,但是不能以此来作为控制“三公”经费预算的标准,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明确支出标准,采取“零基预算”方式,加强资金源头控制,合理控制“三公”支出规模。根据2014年编制决算的要求,“三公”经费核算要求全口径,即无论是单位公用支出还是项目支出,是财政拨款支出还是其他支出,发生的“三公”经费均需要在决算报表中加以体现,这从而杜绝了以前“三公”经费只反映在单位公用支出和财政拨款中列支的现象,避免单位扩大“三公”经费支出规模。
4、加强外部监督,提高公开数据公信力
“三公”经费的监督,不能全部依靠财务部门,而主要应当是监察审计部门。必须建立控制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加强监管力度,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内部定期公开制度; 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审批、监督和检查,在一定范围内定期全面公开,全面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在“三公”经费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等环节,监督部门均应参与。例如,在预算编制环节,监督部门应充分发挥事前监督作用,对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合理性和经济性进行审计监督; 在预算执行环节,应建立“三公”经费的监测标准,检查“三公”经费有无铺张浪费现象,加强对重大“三公”经费开支的专门监督,及时纠正财政支出政策的执行偏差;在绩效评价环节,应建立“三公”经费的绩效标准,强化对预算执行效果的追踪问责,提高“三公”经费的支出绩效。
摘要:在新修订的《预算法》中,“三公”经费的管理屡被提及。按照国家规定,不仅要对“三公”经费的预决算进行严格管理,也要对其财务管理进行强化。本文通过探讨“三公”经费的控制方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以期进一步增加“三公”经费的透明度,加强政府“三公”消费的监督。
高校经费预算方法及内容的改进 篇9
一、高校经费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
高等学校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按照国家预算编制要求, 根据预算年度事业发展目标、计划与财力可能, 以及年度收支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资产状况等进行测算, 编制预算。
二、高校经费预算编制的基本程序
高等学校一级财务机构提出预算建议方案, 经学校最高财务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 按管理权限上报主管部门, 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高等学校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 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 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高等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预算执行中, 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核拨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如果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 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 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 高等学校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核拨资金以外部分的预算需要调增或者调减的, 由学校自行调整并以年度决算的形式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收入预算调整后, 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三、高校财务预算和决算的关系
高等学校决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报告。高等学校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 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审批。对批复调整的事项, 高校应当及时进行调整。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 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 规范决算管理工作。
四、财务制度的改进要求财务预算必须作出相应的改进
随着高校扩招,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教学科研活动不断增加, 高校对资金的需求加大, 多渠道办学, 各项自主经营收入的加大, 都需要预算精细化管理。
新高校会计制度支出中不但分原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大支出, 而且又在相应支出细化按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按费用用途归集, 主要包括: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教育费用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教辅、学生事务和其他教育活动中, 发生的人员费用、公用费用和资产折耗。科研费用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所承担的科研任务而发生的人员费用、公用费用和资产折耗。管理费用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学校的行政管理任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高等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资产折耗, 高等学校统一负担的工会经费、诉讼费、中介费、印花税、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等。离退休费用是指高等学校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各类费用。其他费用是指高等学校无法归属到上述费用中的其他各项费用。主要包括:高等学校对附属单位的补助、上缴上级支出、财务费用、捐赠支出等。
五、高校经费预算方法的改进措施
随着财政拨款方式的改变, 除人员定额外, 大部分资金以专项形式拨入学校, 所以在财务预算中要加强专项的管理, 更要求提高所申报专项的预算的可执行性。
(一) 预算精细化。
预算精细化是推进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具体措施。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的加大, 教育经费占个人家庭收入比重的增加, 政府及社会对教育生均成本的更加关注, 需要高校在财务管理上满足国家、纳税人及社会公众对教育支出的知情权, 接受国家各级部门及社会公众的监督。从而就要求财务预算必须精细化。为达到预算精细化的目标, 就要制定精细化的预算管理办法和编制流程。实行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 建立财权和事权相结合的预算观念。零基预算是以单位业务范围及资源运用等先后顺序安排的一种编制方法, 不同于以往的基数增长法、百分比增长法, 是按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重新进行论证、重新测定每一部门 (项目) 的支出需求, 利于资金使用效益与事业发展相结合。在原有预算基本和项目支出的基础上, 增设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
(二) 重视专项预算的可执行性。
随着财政拨款以及各种专项形式拨入的日益增多, 拨款方式也以财政零余额帐户和政府采购为主, 这样财政在高校支出每一笔资金时都能时时监控某一专项支出所对应的内容。尤其在大额支出时是必须通过财政审批后才能从帐户中支付, 那么财政以什么作为监控的依据, 这就是高校本身在申报该专项时提交的项目预算。而且在事后财政专项审计、财务管理效益审计及社会审计时主要依据还是高校当时申报时所提交预算支出内容。因此, 作为高校不应盲目为了专项资金而不重视预算的可执行性, 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使财政的资金发挥效益, 同时又能发挥资金的时间效益, 使资金真正达到绩效目标。
总之, 随着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对预算和决算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 只有做好经费预算, 才能有章可循, 提高资金的绩效。
摘要:随着新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 财务绩效制度的推进, 财政拨款方式的转变, 使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算关系更加紧密, 对高校经费的预算方法及内容要求更高, 需要进一步对经费预算精细化及重视预算中的专项预算的可执行性。
关键词:高校经费,预算管理,预算方法
参考文献
[1] .柳彦彬.浅谈高校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J].会计师, 2012
经费预算管理与使用效益的研究 篇10
经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最基本、最有效, 也是最有权威性的管理方法, 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 是实施经费供应, 保障各项任务完成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进行论述, 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益, 保障预算单位各项建设任务。
一、加强预算管理, 科学编制预算是基础
1. 确定具有权威性的预算编制主体。
首先, 建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这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流于形式, 未发挥其真正作用, 造成了以往只强调财会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 忽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作用。这个机构的建立, 就是让各业务职能部门参与到预算的制定中来, 促进信息最大范围的流动, 使预算编制的沟通更为细致, 增加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次, 单位最高领导参与制定预算。过去往往只是由财务部门完成预算并进行实施, 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 造成预算约束力不强, 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让单位最高领导参与制定预算并拥有最后决策权, 并且一定要做到逐项推敲、研究、确定, 唯此才能从整个单位大局出发,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第三, 预算编制“人性化”。对参与编制预算的主体提高要求, 在制定预算工作中应该尊重人性, 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 营造“这是我们的预算”的氛围。参与编制预算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 并以此为基础, 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 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 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 并以提高效益为目标, 编制具前瞻性的预算。
2. 把握预算编制原则。
(1) 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小家过日子, 花钱先摸摸口袋, 大家更是如此。在安排事业任务时, 要根据财力可能,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把建设规模和速度放在一个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不花过头钱, 也就是说要根据收入总量确定支出规模, 做到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 (2) 坚持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原则。单位各项建设,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编制预算时, 要有系统论的思想, 搞好综合平衡, 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做到统筹兼顾, 一是要加强经费的宏观调控, 保证科学地确定和及时地调整相关事业费的分配比例, 保证相关事业按比例协调发展;二是要防止和克服经费分配的随意性, 科学地制定各项经费供应标准, 避免苦乐不均;三是要将预算外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防止与克服只重视预算经费而忽视预算外经费, 造成预算经费失控。突出重点, 就是要确保单位建设事业中主要的、急需的、对全局有影响的事业任务。这就是要根据年初单位工作中心任务, 确定全年工作重点, 既要统筹兼顾, 又要突出重点, 切实做到保障有力。 (3) 坚持严格计划, 依法办事原则。通过审批的预算将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制定严格的编制计划, 按照预算编制办法的要求, 按时保质完成。 (4) 坚持勤俭节约, 讲求效益原则。我国预算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 应当贯彻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坚持厉行节约, 不仅可以发挥有限财力的最大效能, 缓解供需矛盾, 而且有利于发扬我们国家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有利于单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实行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力求以最小的耗费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 讲求预算的效益, 就是要认真寻求最优化的方案和目标。
3. 运用科学系统的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的制定应当是各参与方之间重复博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信息流动是多向的, 也是反复的, 直至达到最后的一致。在近几年的实际工作中, 我们经常会总结一些好的经验。比如在编制预算时, 由预算编制机构组织各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举行研讨会, 由各部门根据各自全年工作主要任务, 提出部门预算, 对于所报项目逐一进行研究、讨论, 按照“二上二下”程序, 最终完成预算编制, 主要方法如下: (1) 建立项目库。预算单位应根据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 建立项目库。首先将保障工作急需及日常工作运转的项目列入项目库, 其次对可列可不列的项目进行调研, 在经费允许情况下, 考虑单位工作实际所需, 有必要的列入项目库, 无必要的一律去除掉。 (2) 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对于基本支出, 比如水电费用、取暖费用等开支相对确定的公务性支出, 直接列入预算内;对于一些不能确定的项目, 由预算委员会提出关键性指标, 将这些指标交由各职能部门充分讨论, 直至形成一致意见, 委员会需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于专项支出, 比如基建项目、大型物资采购, 要由业务部门提出项目建立依据、工程概算、批准立项文件、货物采购询价单等相关信息, 论证其可执行性, 经预算委员会上报单位领导批准后执行。 (3) 以零基预算为基础, 科学编制预算。单位经费预算编制已由过去的基数预算转变为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它是指将基期的各项经费开支情况视为“零”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 就是在预算安排时只考虑预算期内各项经费支出的必要性及其规模, 不以上年预算指标为基数, 而是围绕单位确定的年度中心工作, 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 对所有预算项目排队, 统筹安排经费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从预算编制方法来看, 零基预算法逐步替代“基数+因素”法, 预算编制趋于合理。支出预算由也过去宽打宽用变为精打细算, 控制的目标更具体。从预算控制上看, 各级财务活动由不重视预算到月、季、年对照预算分析进度。财务预算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预算编制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编制方法简单, “零基预算”流于形式。尽管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已推行多年, “零基预算”仍难以落到实处, 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 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 调整支出结构;还有单位习惯于“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老办法, 编制的预算比较笼统, 不切实际, 并且难以将预算分解到各部门执行。
二、加强预算管理, 严格执行预算是关键
有了预算, 并不等于有了预算管理, 预算的有效实施和过程控制, 才是预算管理的主要环节。执行预算的过程, 是组织与实施经费保障, 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只有切实抓好预算执行工作, 才能有力地实施计划管理, 获得最佳的经费使用效益。
1. 转变观念, 提高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
许多单位的预算流于形式, 形同虚设, 完全成为应付检查的手段, 做的只是表面文章。因此, 转变观念, 广泛宣传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具有深远意义。正因为所有人有了这种预算意识, 这种大局观念, 才能避免支出随意, 拍脑门花钱现象。
2. 增强预算法制观念, 强化预算约束。
预算管理是一种权力控制管理, 是一种机制安排。预算不等于预测或计划, 预算制定后如同一部内部的“宪法”, 各责任单位必须执行。预算本身不是目的, 预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预算使各责任单位的权力得以用表格化的形式体现, 这种分权, 是以不去控制为最低限度。预算是权力控制者采用的合理方式, 即在为实现整体利益的目标下, 明确各预算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各尽其责。
3. 严格把关, 确保预算的执行。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控制, 严格执行预算。财务预算一经批复下达, 各预算执行机构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将预算层层分解, 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各环节以及各岗位, 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严格把关, 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所谓严格, 即严格票据审核, 严格按照既定预算执行, 严格拒绝随意性支出。改变过得去就行, 当老好人的思想, 把好预算支出的第一关口。
4. 及时调整预算, 做到灵活性与严肃性并存, 加强预算科学性。
预算一经确定, 预算执行者应当对预算进行管理, 促进预算的实施, 必要时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修订和调整。尽管我们在制定预算时预见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 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 但预算管理不能一成不变, 要对预算进行定期检查。这里要兼顾预算灵活性与严肃性, 预算如不能灵活性进行调整, 就可能造成偏离实际, 失去了其指导作用, 但如果随意进行调整, 又势必失去其严肃性。因此, 在执行预算时, 要随时追踪预算执情情况, 灵活性与严肃性并用。
三、加强预算管理, 注重预算分析考核是必要延伸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虽然预算执行完了, 并不代表预算执行任务就完成了, 还需要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 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评价, 这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 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考核, 可以及时了解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情况, 发现和研究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和各种不利因素, 从而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采取措施,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作用。如何对预算进行深入分析, 以达到对预算执行的促进,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 挖掘不同角度, 进行综合分析。
在进行年度分析时, 根据管理层需要, 应挖掘不同角度, 进行综合分析。比如, 全面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 即在进行全面分析时对一些管理层关注的项目进行专题分析。全面分析时, 要分析整个资金流向, 重点保证的事业任务, 达到的事业成果, 总结经验, 提出存在问题。对于全年工作重点方面, 可进行专题分析, 对项目进行专题论证、分析, 总结项目开展得失。再如, 可将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相结合, 在按年、季的基础上, 可进行不定期分析, 为管理层及时提供数据, 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2. 运用多种方法, 进行全面分析。
运用多种方法, 如对比分析、因素分析等专业技术方法, 结合有关财务、业务、技术、政策等信息资料, 分析预算与实际完成数之差异, 找出差异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并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 分析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潜力以及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下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依据。在运用这些方法时, 可变静态分析为动态分析, 比如预算年度结束, 我们只是将本年的预算与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使得分析存在局限性。我们可以向前延伸比较, 使几年的数据滚动起来, 这样使得数据更准确, 更可靠。再如, 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预算以外事项, 比如价格调整、突发事件的发生, 我们可以利用概率来进行预测, 预计在不确定性环境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提高或降低经费支出, 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和预算值的准确性, 降低预算指标的风险。
四、结论
经费管理必须分三步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分析。这三个环节相互关联, 环环相扣,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费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摘要:经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 利用科学的财务技术手段编制预算, 并结合各项财务制度执行预算的同时,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以实现预算编制的实用性, 切实做到预算与实际支出相结合, 最大限度发挥经费使用效益。
关键词:经费,预算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剑萍.公安现役部队财务管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8
博物馆陈列设计师与经费预算 篇11
我们说任何实用美术设计都和经费有直接的关系。展览艺术设计的造型在实施阶段是需要经费的支持。而经费的确认是要有严格的,科学的预算做根据,任何超过经费预算的展览设计方案的实施,对于展方和设计师来说都是失败的。严格的控制经费、节省经费,按经费预算实施设计方案,是设计师的责任和能力的体现。反之,这个设计师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展览陈列设计师。
设计师要想从始至终把握好经费预算降低成本,除在设计创作时兼顾经费的全面安排使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熟知展览用各种材料的性能、规格、尺寸、价格等等。例如,我们在设计一道展墙时,设定展墙高250cm,而市场上所销售的大芯板、九厘板、五厘板等的规格为122cm×244cm,244cm与250cm相比较,只相差6cm,工人为高度还需加6cm板条,后背也要加固定带,即费工耗时,又增加了成本。其实从整体上看,244cm与250cm的高度没有太大区别,也不影响大效果,250cm高度只是设计师不了解材料规格,或说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凭感觉随便设定的,这就是一种不专业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再有目前电脑写真放大的灯箱片最大宽度是152cm,每平方米加上压膜、背胶52元左右,还有一种宽度120cm灯箱片,压膜背胶每平方米42元左右。市场有机玻璃规格及价格:160cm×600cm×0.3cm每张470元左右,150cm×300cm×0.3cm每张320元左右,122cm×244cm×0.3cm每张115元左右。设计师如果不考虑材料的规格价格,设计的灯箱的尺寸为150cm×350cm,施工制作时只能用160cm×600cm的有机玻璃下料,而且只能出一张,如果有50个这样的灯箱,有机玻璃的费用计23500元,而且还浪费了将近一半的材料。如果设计师设计的灯箱规格为150cm×300cm那么160cm×600cm的材料就可一张出两张,如按50个灯箱计算,有机玻璃的费用为11750元,与上边相比经费节省了一倍。再说要写真放大的灯箱片,设计师设定的灯片宽125cm,那制作时只能选用152cm宽度的材料,而152cm的幅宽,每平方米52元左右,要写真放大500平方米,计为26000元整。如果设计师设定的灯片宽120cm就可以用120幅宽的材料写真放大,而120cm幅宽的材料每平方米42元左右,我们如以500平米计算,42元×500平方米即为21000元。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设计师笔下多出毫无意义的5cm的标注就意味着施工制作时多付出5000元的代价。
有经验的设计师,有责任心的设计师,专业的展览艺术设计师在保证展览效果的前提下,慎重的取舍,效果、材料、规格、价格全方位的考量。经过全方位综合考量,再下笔标注尺寸是节省控制经费最好的方式和方法。
做为一个展览艺术设计师要经常光顾装饰材料市场,并应该将所看到和了解的新材料规格价格、性能等记录在随身笔记本上,以便于再设计创作时查找和有目的性的选择。由于展览所用材料种类繁多,我们不可能全部记在脑子中,所以,随时观察了解并随手记录在案是最好的办法。展览设计师应该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预算内教育经费 篇12
一、我国“三公”经费控制存在的问题
1.“三公”经费预算编制和审核随意性大
“三公”经费是对政府行政支出的部分内容归纳后产生的名称, 主要指“公务接待、公车购置及运行、公务出国”三方面。在预算编制时, 很多单位将日常行政消耗的“三公”经费支出和公共建设“三公”经费支出进行区分, 编制在不同的科目下, 造成“三公”经费预算的分散;同时, 由于公务接待的多样性、公车采购运行的和公款出国消费的复杂性, 各级政府对于“三公”经费所包含的内容具有不同的理解, 在预算编制时, 部分“三公”消费内容没有列入相关预算中, 给三公经费预算规模统计带来难度;在预算审核过程中, 各级部门对“三公”经费的预算编制往往不是从财政建设任务出发进行科学计算, 而是在去年预算基础上进行一定比例的提高, 随意添加经费需求, 财政部门由于审核业务的繁重而忽视对“三公”支出的把控, 很少对“三公”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检查, 也忽视了“三公”经费支出的整体规模和占用比例, 造成各单位“三公”经费预算规模不断扩大。
2.“三公”经费预算执行随意性大
我国在1995年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对政府管理职权、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等都做出了明确规范。但是法规总共7000多字, 对于预算执行和控制调整都只是简单规范, 不仅没有明确的指导三公经费管控, 部分内容还会产生歧义, 造成财政部门在监控三公经费方面的依据缺乏。
在三公经费支出过程中, 财政部门往往只能按照预算总量进行控制,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进行结算, 对于支出的方向和合理性都无从了解。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要么超支, 要么隐匿在正常开支经费中, 可以通过追加预算、调整预算而避免责任, 所以, 政府部门的预算约束力较弱。
在年度决算时, 政府部门按照支出经费规模随意填制决算报表, 报表中基本没有专门针对三公经费的汇总分析, 大部分部门的预算与决算无法匹配, 或者只是在经费总量上匹配, 预算的严肃性较弱。
3.“三公”经费公开和监督缺乏力度
“三公”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政府运行的效果和效率,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的要求, 公众有权了解经费的使用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作了规定:包括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反映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所以, “三公”经费理应公开。2010年起, 中央机关仅有74家公开了预算信息, 但是信息比较简略, 更没有专门针对“三公”经费。2011年, 财政部宣布将进一步扩大预算公开的范围, 细化预算内容, 并首次提出将公布“三公”经费情况。但直至2013年, 很多单位都未能按照要求公开“三公”预算, 公开的部门也只是公开了简单的规模, 没有明细的支出内容。同时, 政府部门基本没有提供民众了解和监督三公预算执行的渠道, 日常开支情况无法得到有效的公众监督。
二、公共预算控制“三公”经费的具体措施
1. 减少“三公”经费的消耗主体
目前我国目前设立的是五级制政府, 管理层级较多, 工作效率不高。国际上普遍的政府架构是三级政府, “三公”类经费消耗自然就少。我国应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区划改革, 缩减代理层级, 逐步向扁平化看齐。同时, 要从制度上规范临时机构设立的审批, 同时预算编制和拨款严格按照单位类别、部门数量和人员编制进行,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 明确财政负担口径, 对于未经审批而建立的机构, 要杜绝经费拨款, 从经费源头上控制非编部门和人员的增加, 进而反作用于“三公”经费消耗的减少。
2. 强化公共预算编制的独立性
预算编制的独立能够有效优化生产预算的准确度和合理性, 有利于财政内部权利的制衡, 更能够对于“三公”经费的预算规模审查控制起到直接作用。西方国家公共预算大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编制, 如法国, 预算编由预算局负责, 预算执行则由公共会计局负责。从我国财政管理现状来看, 应在各级人大中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 专职负责预算编制工作, 而财政部门只负责日常的经费划拨和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结果的监控。为配套预算编制机构的改革, 我国预算编制时间也要按照国外的通行做法, 延长预算编制时间, 即提前一年就开始编制预算并不断调整, 在新的预算年度开始前就确定完善、合理、较为准确的“三公”预算。在一定年度后, 要逐步完善规划——计划——预算的公共预算编制体制, 实现滚动预算编制, 便于预算编制部门对“三公”经费支出的目的审核, 使“三公”经费的支出需求、支出额度、支出目标等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3. 推进“三公”预算的明细化
为了进一步规范“三公”经费管理, 国家财政部首先要对“三公”经费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统一明确, 将公务接待的范围、公务出国的情况、公车配置的人员等内容进行细化规定。在此基础上, 要按照政府不同地域、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实际所需, 结合历年数据的统计分析, 制定“三公”经费的具体消耗标准, 按人、次、天等要素细化区分。
预算部门在编制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时, 必须将各项公共建设、部门日常运行的各项“三公”经费范围内的开支全部纳入预算, 并在科目中单列, 按照支出缘由、支出计划、支出额度、支出后取得的效果等内容详细列示, 同时严格按照细化预算的要求, 对每一项开支或者超过一定额度的开支内容进行细化编制。
4. 增强“三公”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督
在公共预算编制阶段, 要建立公众、专家的参与机制, 杜绝“一言堂”的现象发生, 通过专家和公众的计算评审, 对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 配合财政部门的专业监督, 将存在的问题在预算内容及时从预算中删除, 避免“亡羊补牢”带来损失。
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成果, 将公共预算与“三公”经费支付紧密衔接, 由财政部门严格按照预算的支出内容和额度控制各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申请, 对于超预算、无预算的支出内容要严格杜绝。同时, 依托金财工程的信息化成果, 发展预算编制、审核、监督控制的一体化信息系统, 自动杜绝违规开支的发生。
【预算内教育经费】推荐阅读:
教育集团经费预算方案10-01
装备经费预算10-15
经费预算科目08-26
小学经费预算06-27
经费预算汇报11-04
经费预算使用计划05-31
工作经费预算报告08-27
项目经费预算情况10-03
工会活动经费预算方案08-03
项目经费预算说明书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