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2024-09-21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精选12篇)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篇1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的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 在“共享工程”的建设中, 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是“共享工程”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 满足农民的基本的文化需求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共享工程”对我国农村的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将丰富的文化资源引入农村, 改变了农民的思想, 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

一、“共享工程”的内涵分析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财政部和文化部共同举办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文化创新工程。“共享工程”旨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与现代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的整合, 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文化的共享和覆盖, 保障全国人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共享工程”在框架的设计上可以分为四级:国家、省级、各级分中心和基层的网点。农村文化建设是基层网点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共享工程”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是覆盖的范围广。“共享工程”在全国范围内, 包括城市中的社区、广大的农村, 重点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其二是科学技术的利用。“共享工程”文化资源的传播是在互联网普及的基础上实施的, 它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通讯等技术, 实现信息在全国范围的共享。其三是文化资源的来源。“共享工程”的文化资源来源于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 以数字化方式妥善保存, 传扬我国优秀的文化。其四是“共享工程”的信息面向大众免费服务, 资源更新源源不断。

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 文化建设资金不足, 管理不善

基层政府由于财政资金有限, 加之工作重点在政绩的建设上, 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相对缺乏。不少农村地区没有建立基层图书馆和文化馆。同时, 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 文化设施管理不到位, 不少设施被出借、变卖, 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容乐观。

(二) 农村人口素质低

农村经济的困难, 造成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情况偏低。在九年义务教育中, 我国实行了全面免除学杂费的措施, 目的就在于保证农村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农村固有观念的影响, 部分孩子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农村人口的普遍素质偏低, 造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困难。文化的普及程度不高, 导致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

(三) 文化资源匮乏

在农村地区, 文化资源在总量上的匮乏以及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都不能满足农民获取知识的需求。农民主要通过电视了解世界的变化, 农民在订阅报刊、看电影方面的支出基本没有。农民在生产中需要的书籍并没有得到解决, 看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能吸引农民眼球的文化活动没能开展起来。

(四) 工作队伍素质低

在农村地区, 从事文化工作的部门为清水衙门, 没有多少经济的回报, 因此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 现有的人员编制也经常被挪用, 造成文化事业的工作队伍素质不高, 观念落后, 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共享工程”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 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是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对于缩小我国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共享工程”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改善了农民的阅读质量和阅读环境

“共享工程”的全面实施,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阅读质量和阅读环境, 通过科学技术将文化资源在农村地区的覆盖, 解决农民在看书、看报和看电影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低投入和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同时, “共享工程”从农民的文化需要出发, 重点组织了一系列农村科技致富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知识, 提高农民在生产中的科学技术的运用, 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知识素养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改变了农民的文化心理, 对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有助于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 缩小文化差距

“共享工程”通过信息知识的全面覆盖, 改变了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共享工程”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传递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引导农民以科学的观念指导行动, 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 农村文化的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文化、东西文化之间的差距, 实现文化的和谐,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再者, “共享工程”是我国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文化建设的同时,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 宣传唯物主义思想, 加强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建设, 对农民的行动形成约束力, 有利于农村的稳定。

(三) “共享工程”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具有关爱弱势群体的优良传统, 党和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力求带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经济的发展, 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共享工程”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是文化事业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共享工程”的免费提供信息资源,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信息服务:如送书下乡工程、知识工程、广播电视互通工程等等。同时, 建立基层文化馆和图书馆, 以及农村书屋的建设, 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四) 完善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共享工程”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专款建设, 其服务性和公益性在广大的农村中受到农民的大力追捧, 它解决了农民获取知识的问题, 完善了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农村文化建设, 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社会的团结, 同时也表现了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基层民生问题, 关心农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保证农民基本的文化需要, 也保证了广大农村与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的平等, 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同时, 信息的互通有无, 极大的提高了信息和设备的利用率, 减少了文化建设中的重复建设现象。

结束语:

“共享工程”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改善农村整体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质量,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 缩小文化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共享工程”的全面覆盖, 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共享工程”的建设, 有助于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不仅有利于优秀文化在农村的传承, 缩小东西、城乡文化的差距, 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本文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内涵着手, 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进而分析文化信息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 (21) :126-130, 108.

[2]吴爱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 2005, 25 (3) :5-6, 15.

[3]汤泓.浅谈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0, (9) :142, 144.

[4]魏静.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 2008, (11) :152-153.

[5]余海云, 赵凤琴.浅析农村和谐文化建设[J].天府新论, 2009, (z1) :237-238.

[6]张勇.探索新农村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J].新农村 (黑龙江) , 2011, (6) :4.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篇2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认真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我社区也在有限的条件下,打破限制,突破范围,力争从实际情况出发,顺利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伴随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就是发展,信息就是生命。它关乎一定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乎一个县城文明建设的步伐,关乎一个名族的生死存亡,因此首先要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平屯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就是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在社区内认真开展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首先,是通过集体学习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居民学习座谈会、周一学习会等,在居委会党员活动室、发科屯文化室和锦石坪文化室等地方召集群众进行集体学习,已达到资源共享,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的良好效果。

其次,通过个人教育、榜样带头等方式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针对社区内部出现的个别思想落后的群众,居委会人员经常走村串户,深入到居民家中与其聊天拉家常,传播一些文化信息,影响一片群众,深受群众的欢迎;同时,社区还通过表彰、宣传一些思想觉悟高,文化素质好的榜样,以带动群众。

第三,社区通过宣传栏、读书会等载体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定期在宣传栏上张贴居民文明守则、精神文明建设、生产生活知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以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社区党员还

经常举行“读书会”等活动,由几个先进知识分子带头学习,到现在已经带动了社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参与其中,社会文化氛围推向了高潮。

第四,社区发科屯文艺队、锦石坪文艺队还经常以文艺演出的形式进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左脚舞、小品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使居民在娱乐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文化信息,取得了很好的资源共享效果。

平屯社区居委会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篇3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服务体系

一、全面推动了各级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

1.公共图书馆大规模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形成了丰富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目前,省、市级图书馆普遍开展了数字资源建设,使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总量已达到65TB。其中,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整合加工约13TB的数字资源,各级分中心整合完成了约52TB的数字文化资源,主要有电子书刊、专题知识讲座以及影视作品等,并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库。

2.面向基层服务的数字资源提供能力显著增强。共享工程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已建成庞大的、分布全国的服务网点,依托电子阅览室和卫星接受网络等设备,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信息服务,全面提高了全国公共图书馆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服务能力,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服务水平。

资源建设和对外服务犹如共享工程的两大推进器,是共享工程建设取得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共享工程的重要标志。而资源建设及服务体系的建立,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特色的理念来构筑,也就是说,资源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服务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本地的具体实践。

二、围绕地方特色资源,构筑共享工程资源库群

资源建设是共享工程的核心。要保证共享工程长久、持续地发展,就必须建立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文化信息资源库群,以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如商州文化、湖湘文化、徽州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等。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重点,就是对祖国丰富的地方、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整合,形成共享工程地方的、民族的、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库群,充分展示其资源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主导地位。资源建设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使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将加大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力度列为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第一,加大本地区文化部门直属单位和各地方剧团的资源征集和整合力度。可专门派人走访群众艺术馆、博物馆、歌舞剧院、地方戏艺术剧院、艺术研究所等各有关单位,征集地方文化信息资源,投入数字化加工。

第二,注重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征集和加工。如湖北省分中心征集了民间优秀文化资源,其中有:江城八怪作品500余幅、《楚风楚俗》摄影作品300余幅,制作了江城八怪、荆楚华章、楚风楚俗等一批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库。

第三,发挥市、县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加数字资源存量,丰富资源内容。如:宜昌市为保护、抢救当地宝贵的民间文化,着手建立“宜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他们很早就拿着录音机、照相机等,到大山深处,到农村基层,搞调查、取素材。3.创新地方特色服务,构筑共享工程服务体系。

共享工程在提高城乡信息化水平,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就全国来看,发展还很不平衡,资源的利用率还不够高,广大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满足。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的特点和优势,创新共享工程服务模式、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途径。

1.立足地方特色,创新服务模式。根据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实际和发展需要,目前有多种建设与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一是共享机制模式,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结合建立的基层服务点;二是互联网服务模式,如共享工程中心通过电子阅览室为基层群众服务;三是卫星服务模式,如共享工程卫星服务点;四是移动硬盘/光盘服务模式,如通过硬盘/光盘传输开展服务的基层点。

2.共享工程本身是一项创新工程。共享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因此,我们要按照陈至立同志在贵州经验交流会上提出的要求,即:一切有利于共享的机制都是好机制,一切有利于共享的办法都是好办法,一切有利于共享的途径都是好途径,立足地方特色,不断地创新共享工程服务模式、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途径。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这就需要人们不断地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来实施共享工程,使其真正成为群众喜爱的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徐欣禄,黄艳.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思考[J].图书馆界,2007(1).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篇4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特性,功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孕育而生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 是文化面向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但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与其他的现代文化样式相交融但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体现了新时代斌予文化建设的新特性。这些特性展示了共享工程的丰富内涵和存在价值。

1、专业性。

共享工程的专业是文化, 它的内容是文化, 特色是文化, 目的在于繁荣发展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地域文化资源是共享工程取之不竭的源泉, 这种源泉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这也就注定了共享工程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共享工程要以文化立足, 打响文化品牌, 需要把握好大文化意识与泛文化意识之间的度, 一方面要从大文化角度出发广泛整合各种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要克服贪大求全心理, 要把最能代表文化的内容做大做强做深, 这样才能逐渐培育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现代性。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诞生短短几年时间, 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现象, 是具有很强现代性的文化新形态。它的现代性表现在, 它的制作方式是现代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成新型文化产品;它的传播方式是现代的, 不同于纸质媒体和口传身授的传播方式;它的服务方式是现代的, 超越了时空条件的限制。实现共享工程, 有助于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 有助于推进文化结构布局的现代转换, 有助于推进落后地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进步, 有助于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现代素质和品位。

3、传媒性。

共享工程不是新闻媒体, 但是具有网络新兴媒体的特征。它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不仅是文化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加工场, 也是文化舆论的发射台和放大器, 通过播发和更新大量的文化资讯, 引导人们的文化观念和行为, 起到引导文化舆论的作用。因此, 共享工程有必要借鉴网络媒体的管理运作模式, 提高共享工程的登录点击率, 增强共享工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4、创新性。

共享工程开辟了网上文化服务的新模式, 而且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共享工程以数字化方式传播文化, 提供高效快捷的网上服务, 与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传统阅读相辅相承, 改变了文化服务的结构布局。除网上阅读外, 共享工程还可通过开发互动性强的软件, 开展戏曲学唱、文化竞赛、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的网上文化活动, 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空间。

5、科技性。

共享工程是文化领域的一块科技高地, 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文化工作的科技含量, 这既体现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念上, 体现在科技化的运作模式上, 也体现在人才队伍的现代科技素质上。现代科技给文化发展以强有力的推动, 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科技优势是共享工程的根本优势, 共享工程应该始终保持并不断壮大这一优势, 始终立于现代科技的前沿, 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 不断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 不断开发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新技术, 把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共享工程的管理水平、运作水平、服务水平。

6、公益性。

共享工程是公益工程, 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公益性指的是, 它的网上阅读和下载是免费的。共享工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块公共文化阵地, 其目的在于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特别是实现他们享受公益性的网络文化的权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共享工程是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的工程, 是具有文化与科技双重优势的工程, 是低成本高产出的工程。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共享工程的实施, 加大投人力度, 扩大资源总量, 拓展覆盖范围, 提升服务功能, 使共享工程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1、提升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文化创新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是推进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的重大举措。这首先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这些文化遗产多以纸质和实物形式存在, 在收藏、传播、利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实施共享工程, 推进文化信息化, 把有形的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贮、网络化传播的文化信息资源, 不仅使传统文化传播驶上高速公路, 而且将带来传统文化理念、内容、形式的全面创新, 有利于更好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其次, 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2、提升资源整合功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 但不同文化形式则处在分散独立状态, 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又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共享工程为整合文化资源提供了广阔平台。

3、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共享工程具有强大的文化服务功能, 拥有所未有的复制能力和传播速度。要发挥这些优势, 把丰富的电影、戏曲、民间艺术、动漫游戏、综艺晚会等文化产品送到群众身边, 把数字报刊、图书、论文等数字读物送到群众身边, 把根据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发的专题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 让群众自主选择、自由下载、点播收看, 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因素限制, 大大增加了服务量, 扩大了服务范围, 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4、提升思想教育功能。共享工程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工程承载提供的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 是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传统文化, 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文化, 是有助于正确指导生产生活的科学文化, 是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和农村全面进步的文化。共享工程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 传播现代科技、法律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 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有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功能, 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篇5

2006年我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5个试点市之一,孟州市被确定为全国试点县。今年,市委、市政府又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列为对民承诺的10件实事之一。为将这项民心工程办实办好,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给的任务,扎实推进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根据局党组安排,10月22日至30日,局文化科、市图书馆相关人员组成调查组,奔赴六县四区,采取听汇报和实地察看相结合的办法,从工作进展、阵地建设、以及活动开展与党员远程教育整合情况等方面,对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调查组共察看了10个县级分中心,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基层中心,25个村基层服务点。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情况较好,各县市已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络,能够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发挥阵地作用,开展多种多样的惠农服务。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除个别县市争取到少数资金支持,能够配置设备和保障活动开展外,大多数支中心由于受资金的限制,投入较少,设施较差,设备较少,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网点建设情况

1、县级支中心建设情况

六个县(市)均建立了县级支中心,配备了电脑、投影仪、卫星接收器等设备。其中,孟州市受国家扶持,能够达到国家标准; 1

沁阳市、温县两县支中心经过多方努力,已初具规模,能够正常开展工作;武陟、修武两县硬件设施设备较少,只有1台电脑,能初步开展活动;博爱县由于县财政紧张,工程建设经费没有着落,只是挂上了支中心标识牌,落实了场地,硬件设备则一套也没有(博爱县文化局表示,力争在年底前为博爱县支中心配备5台电脑)。

四城区受场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暂时没有建立支中心(国家对区级支中心建设也没有明确要求)。

2、乡村建设

一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组织部、市党员远程教育办公室、市文化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全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精神,积极将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资源整合,采取“一站(网)两牌”方式,共建共享,从而使共享工程乡村网点均建立起来,硬件设施配备较为完善,避免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目前,我市58个乡镇已全部建立乡服务点,1880多个行政村已建成基层服务点500多个,从数量上看,已远远超过了国家的要求(100%乡镇、10%行政村建立基层点)。二各县市区均能按照规定制作标识牌、工作人员职责和工作制度,并及时发放至各乡镇和村,使乡村网点工作规范、制度严谨。三各县市区高度重视,加强引导。如,沁阳市主管市长亲自抓共享工程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建设工作,并带领文化局局长、副局长对所有乡镇、村进行逐乡逐村检查督导,保证了共享工程建设的扎实推进;孟州市针对实际问题举办了共享工程操作员培训班,对本市的操作员进行培训;温县北冷乡积极利用共享工程资源,帮助农民群众搞

好农业结构调整,受到群众好评等。

(二)开展活动情况

1、在形式上。各县市区均能按照有关要求,明确开放时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阵地作用。采取播放爱国主义影视片、举办专题讲座、制作专题光盘发放基层点等形式,开展形式多种、内容丰富的惠民惠农活动。

2、在内容上。既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戏曲、曲艺、音乐等文艺节目,也有贴近群众日常需求的种植、养殖等技术讲座。如,沁阳支中心积极与学校联合,对参加高考的学生免费提供文化信息资源查询服务,方便学生查询各种资料;孟州市将文化资源刻录成光盘送到各基层服务点,对全体市民进行播放,使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得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先后输送了《当代养牛技术》、《土地承包法》、《矮小猪的养殖》等农民群众急需的科技知识;温县支中心一方面积极与企业联合,举办电影晚会,在文化广场免费向群众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和科普教育片;另一方面利用服务宣传周活动,将接收的科教影片和知识讲座等资源,在报告厅免费向群众放映;解放区支中心将网吧与文化信息资源结合起来,对点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站的人实行免费接待,并专门开辟未成年人活动专区,方便未成年人享受文化信息资源。

二、存在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由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个新生事物,再加上宣传不够,许多领导和群众对此项工作了解不多,认识不高,甚至部分群众就不知道什么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从而造成了许多误解,要么把共享工程的支撑平台“电子阅览室”与普通网吧

混为一谈,要么狭隘地认定共享工程支撑平台只有文化宣传教育功能,忽视了其读书学习、查阅资料、文化资源利用、科技法律知识普及等功能。

二是资金缺乏。作为一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民服务的文化创新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其建设经费理应由各级财政负担。但各县市支中心由于受县(市)财力影响,政府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大多数图书馆每年购书经费都难以得到保障,更别说购买共享工程硬件设备和开展活动了。区级支中心由于目前各区没有区图书馆,因此支中心无法建立。

三是人才缺乏。目前,县、乡、村三级基层网点普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其管理人员多是图书馆、乡镇一般工作人员及一般村民,这些人业务水平低,没有得到系统的培训,难以胜任有关要求,而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到基层去,造成人才缺乏,阵地作用发挥有限。

四是活动单一。部分乡村基层网点由于受场地、业务水平、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只是被动地开放,而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形式为群众服务。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由于共享工程起步晚,宣传面窄,至今社会认同度不高,各级领导和群众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为此,建议要通过各种媒体立体性地宣传报导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和强大的功能、作用,加大社会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为共享工程建设营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同时,应将共享工程建设纳入到政府

议事日程上,便于各级领导及时了解掌握共享工程建设和活动开展情况。

2、出台政策,制定相关规范标准和保障机制,为共享工程建设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的健全关键在县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需要政府在经费方面大力支持。以村服务点为例:设备维护1000元/年;宽带费用:800元/年;运行经费:500元/年。从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财政支持,仅靠村财政支持,很难保证服务点正常运行。因此,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在人员、场地、经费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特别对于共享工程建设后续保障费用(人员、宽带、耗材、维护、设备更新等)更加应该充分重视。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焦作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焦作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标准》、《焦作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操作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将共享工程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为共享工程提供政策和财力支持。

3、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实施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素质要求很高。建议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逐步在我市建立起完善的“工程”人才培训体系。即市级支中心培训县级人员;县支中心培训乡镇和街道基层中心和村、社区基层人员。培训对象包括从事工程建设工作的有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培训方式可采用课堂讲授、函授、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培训内容为国内外信息化技术发展特点、趋势,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知识,文化信息资源的征集与加工,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web发布系统、多媒体加工软件、通讯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基本知识和

应用等方面,尽快培养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共享工程人才队伍,使共享工程不仅仅是一项时尚的新生事物,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社会效益显著的真正的惠民工程。

4、建议进一步加强协作,共建共享。借鉴我市解放区新店村和中站区北朱村的做法,考虑与有线电视联手,实现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有线电视技术的对接,将远程教育及共享工程的资源加工整合,在有线电视的专门频道上播放,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便可在家里自由选择文化共享栏目,免费观看各种艺术门类、文化知识讲座以及了解全国文化信息。

5、完善区级图书馆建设。我市市区面积37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74.1万人,却仅有1个市级公共图书馆,区级图书馆则没有建制,远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国家要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要建立在区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建立在国家图书馆,省中心建立在省图书馆)。因此,建议加大区级图书馆建设力度,将图书馆建设作为区政府重要事项,纳入区政府“五年”规划中,尽快出台图书馆建设方案,以保证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的建设。

焦作市图书馆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篇6

关键词:档案文化资源移动信息服务用户需求

档案文化资源,是指人们文化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主的,文化性质较为显著的,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开发利用而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形式、载体的档案或档案集合,以及具有档案性质的其他文化产物。[1]如今,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宣传和开发档案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2]尽管如此,利用档案文化资源进行移动信息服务研究较少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鉴于此,本文通过调查北京地区居民对档案文化资源的移动服务需求情况,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便提高档案文化资源的移动信息服务质量,促进档案文化资源的传播和利用。

一、调查方案设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并辅之以实地调查。为保证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笔者所在课题组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设计,将问题选项设为“很赞同”、“赞同”、“一般”、“不赞同”、“很不赞同”。同时,考虑到问卷设计的易懂性,在正式问卷发放前,我们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的档案系师生进行预调查,通过预调查发现,公众对档案文化资源的移动信息服务需求,主要包括获取需求、内容需求、软件需求等,根据这一反馈结果,课题组进行了2次修改和调整,最后形成正式问卷。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包括高中及以下学历(25%)、专科(10.91%)、本科(52.27%)、硕士(10%)和博士(1.82%)。其年龄分布为:20岁以下人群约占32.73%,20-30岁的约占 37.73%,30-40岁的约占24.09%,40岁以上的约占5.45%。

二、调查结果分析

自2015年8月20日至2015年9月10日,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问卷星网站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发放问卷共计300份,实际回收243份,回收率为81%。剔除少数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及个别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20份,有效率为90.53%。本次问卷的调查结果,主要采用Excel软件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一)广大调查对象对移动设备的便捷性认可度较高,同时更愿意使用微信获取档案文化资源

1.接近八成(75.91%)的调查对象对移动设备的便捷性表示认可。对于“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查阅数字资源更方便”这一观点,50.91%的调查对象表示“很赞同”,25%的调查对象表示“赞同”。

2.接近九成(86.3%)的调查对象更愿意使用微信获取信息服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服务获取的方式较为多样,如通过手机微博、微信、短信、电话等多种形式获取信息。面对多种选择,86.3%的调查对象表示更愿意通过微信方式来获取移动信息服务,其次是短信(40.18%)和微博(39.73%)等。这种情况也在调查对象获取档案文化资源方式的选择上得到了体现。调查显示:接近八成(74.09%)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通过微信平台获取自身较为感兴趣的档案文化资源(如感兴趣的老照片、珍贵史料等)。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微信获取档案文化资源的调查对象中,接近六成(57.73%)的调查对象愿意通过移动档案馆APP进行社交活动,说明他们在获取信息资源的同时,还有进一步的社交需求。

(二)信息检索服务、档案查阅服务、珍贵档案在线展览是调查对象最为关注的移动信息服务内容需求

现有的档案移动服务主要是档案资源推送服务,通常包括馆藏资源、通知公告、在线咨询等服务。在上述服务中,“信息检索服务(69.55%)”、“档案查阅服务(58.18%)”、“珍贵档案在线展览(52.73%)”是本次调查对象最为关注的档案资源移动服务内容。此外,调查对象对在线咨询服务、及时提醒服务、开放档案阅读服务、讲座等通知服务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如图1所示。

(三)档案部门应开展移动信息服务,满足社会公众对高质量档案文化资源的需求

1.七成以上(70.91%)的调查对象支持档案文化资源移动应用软件的开发。其中,44.09%的调查对象表示很赞同,26.82%的调查对象表示赞同,仅有7.27%用户表示不赞同或很不赞同。

2.在本次调查中,接近九成(87.27%)的调查对象认为档案部门可以或有必要开展移动信息服务。其中,接近六成(58.18%)的调查对象表示需要档案文化资源(如感兴趣的照片、档案资源等)链接的定期推荐。也就是说调查对象希望档案部门积极开展移动信息服务,提供高质量的档案文化资源,来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如表2所示。

三、启示

(一)采取多种移动信息服务形式,提高公众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关注

目前,档案资源移动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微信,其次是微博、短信等方式。尽管大多数人愿意通过微信获取档案文化资源,但是仅仅依靠一种平台来获取信息是具有较大局限性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笔者认为档案文化资源的移动信息服务可以采取多种服务形式。除了通过微信、微博、短信等平台进行信息推送外,还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APP、移动WAP网站等形式,多渠道进行档案移动信息服务。其中,美国国家档案馆的相关经验就值得借鉴。具体而言,美国国家档案馆推出的“历史上的今天”,就是一款典型的档案移动APP服务,它以丰富的数字馆藏资源为基础,每天公布美国历史当天形成的档案,涵盖美国历史上最具吸引力的照片和文件,用户不仅可以了解当天历史发生的重要事件,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式查询美国档案馆的在线资源。这种移动服务方式创造性地开发了馆藏档案资源,将历史知识与趣味性融为一体,打造了档案文化传播的移动服务新平台。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档案移动服务形式,如提供基于地理定位和增强现实的数字档案移动导览服务。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利用大学档案馆数字馆藏照片研发了“WolfWalk”的移动应用,用户用手机摄像头对准校园某建筑,即可实时获取有关该建筑和地点的历史图片、重要事件等信息,还可以查看所在位置附近的重要设施。美国费城用照片记录城市变迁,建立了费城的城市图片档案,游客在参观费城的建筑或历史景点时,使用手机APP应用可以实时查看景点的历史照片和相关事件等信息。这些新颖的移动信息服务形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公众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关注度。

(二)加大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丰富档案文化资源的移动服务内容

为丰富档案文化资源移动服务内容,今后应加大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一是扩大档案征集范围、加强档案编研力度,尤其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并加大对移动数字资源的建设。例如,从民间征集老照片、老北京史料和实物等,通过开发“老北京城市记忆展”的移动APP展览服务,将珍贵的史料照片与音视频和动画相结合,构建虚拟的移动档案展厅,让公众在移动客户端自由地浏览和欣赏老北京的城市文化。二是可以开展个性化档案移动服务,不断扩展档案移动服务内容。如用户可通过移动客户端注册移动档案服务账号,填写个人资料及感兴趣的档案信息,通过登录移动档案平台查询档案馆馆藏目录,对需借阅的档案进行预约登记时,移动档案服务就会提示该档案是否在馆,并告知来馆时间,用户到达后可享受优先使用的权利。三是借鉴加拿大政府救济信息与服务门户网站的经验,将用户分成学生、上班族、个体户、离退休人员四个群组,根据不同身份推送个性化的档案信息资源。[3]此外,开展移动档案在线查询服务、开放档案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活动预约和推荐服务、二维码应用服务及其他档案增值服务等。

(三)重视档案文化资源的信息开发技术,促进移动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

利用先进的移动信息技术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将成为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技术历经了三次较大的变革:从起初的WAP技术到风靡一时的原生态移动技术,再到当前被业内广泛采用的HT? ML5技术和Hybrid App开发技术。利用HTML5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不同平台的兼容问题,实现移动档案馆网站在各个浏览器界面的转换,节省相应的开发成本。Hybrid App技术是一种混合模式移动应用技术,兼具Native App用户交互体验优势和Web App跨平台开发优势,能够提供移动馆藏资源共享服务、资源跨平台检索服务、用户个性化定制服务等。目前国内外一些移动图书馆已采用HTML5和Hybrid App技术为用户提供服务。此外,还可以利用移动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 ed Reality=AR)提供立体化、情境式的移动信息体验服务。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约翰·里兰兹大学图书馆联合建立了利用增强现实技术研究和保护特藏文献的项目,他们利用AR技术突破原稿保护限制,在原稿周围显示数字图片、文本、在线资料等的同时,还可以利用聆听朗读、查找元数据、使用放大镜功能等,极大地提高了使用者的关注度。为了更好地提供档案移动信息服务,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机构应重视现代信息开发技术,不断提高移动信息服务水平,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示更多的档案文化资源,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促进档案文化资源的传播。

*本文为2015年度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项目“北京地区档案文化资源移动信息服务需求调研”(项目编号:20301AE16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旭东.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D].云南大学,2013:30-31.

[2]王协舟,王露露.档案移动服务研究述评及启示[J].档案学通讯,2016(3):58-64.

[3]李雯.档案移动服务研究述评及启示[J].浙江档案,2014(8):12-15.

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践 篇7

中宣部在全国推送文化资源共享是一项具体的惠民工程, 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开展此项工程最初是利用电信部门的通信网络向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传送, 实践结果是投资大、用户少、收效低、普及推广困难。其主要原因为:一是每个农户必须申办开通一个互联网终端, 购买计算机并配齐相关设备, 每年还得交网络使用费, 投资较大;二是操作使用不方便。因此, 单靠通信网络实现不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普及推送和发展。

2“辽宁模式”的平台系统设计

总体网络结构应具备技术先进性、开发升级性、安全可靠性、高性价比、互联互通性、操作实用方便且快捷等。

“辽宁模式”的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从系统结构上, 可分为省级中心和前端播出平台、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县级有线电视播出前端以及点播型机顶盒四大部分。省网前端系统主要负责内容推送, 集合了国家文化部、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提供给辽宁省的大量资源, 极大丰富了农村的科技普及信息, 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分享到需要的信息成果。

首先要对不同制式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传输和接收。如果把几万个文件一起推送下去, 在传输和接收过程中多格式、多渠道的数据将导致必然的信号衰减, 此外还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校正、重新接收等工作。

为了全面解决上述问题, 以茁壮网络的Push VoD技术为基础, 推送前端能够按照广电采、编、审、播流程, 对图文、音视频等内容进行管理并实施高效的推送。由于终端机顶盒中带有160 Gbyte的硬盘存储容量, 有线电视网络可以将庞大的信息内容推送到具有大容量硬盘存储能力的机顶盒中。广大农村用户还能够通过机顶盒点播自己喜欢的视频节目和各类信息。当前, 辽宁省已为农村用户提供了近百小时的视频节目与500多万字的电子图书, 供用户选择。

系统中的重要设备是推送式机顶盒。推送式机顶盒主要特点包括:1) 符合DVB-C标准;2) 超薄机型, 外观时尚、美观、大方, 且具有待机和工作指示灯;3) 支持有线数字电视的“清流”播放;4) 接收灵敏度应满足40~80 dBμV;5) 视频播放支持本地磁盘的视频文件播放, 播放过程中具有快进、快退、暂停、恢复、查找定位等功能、播放倍数支持±2倍, ±4倍, ±8倍, ±16倍, ±32倍, 慢放可选1/2, 1/4, 音量有增、减、静音调节;6) 阅读电子图书灵活方便;7) 机顶盒待机功耗小于1 W, 待机时支持唤醒;8) 支持RS-232串口和远程升级;9) 射频有线电视信号输入、环路输出将有线电视信号环通, 连于其他接收设备;10) 电源工作电压适应于交流100~240 V, 50 Hz。

此外, “辽宁模式”的推送式机顶盒在内容上设置了金农热线、聚焦三农、供求信息、科普之窗、教育园地等栏目。

“辽宁模式”很受百姓欢迎, 因为它切实解决了农民的很多问题。一些农民兄弟渴望享受文化大餐, 但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买不起电脑, 通过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就能够使他们分享更多的技术和资源。与此同时, 电视机的简单操作也使农民在点播节目时感到方便。

3 系统推广与应用

为了解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覆盖和普及, 辽宁全省统一规定用Z-9频道传送辽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目前有两种接收方式:一是广播收看, 各地县广播电视网络前端通过省网Z-9频道提取出音视频信号, 在系统中增加专用频道 (各县自定频道) 模拟传送文化共享资源节目, 农民用电视机直接收看, 主要问题是完成覆盖;二是点播方式, 辽宁全省统一规定用Z-9频道传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 用户在有线电视模拟网络中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专用接收机顶盒, 音视频输出接到电视机AV输入端口, 按照机顶盒提示操作要求, 点播选择收看节目。目前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部分农户家中都可以点播收看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

“辽宁模式”目前应用在有线电视单向网络中, 完成广播收看和点播方式。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化Push VoD不仅在单向网络上可以接收, 在有线双向网、无线网络、直播卫星等不同的传播方式中也得到推广。

依据目前网络传输和农民接收收看的实际情况, 辽宁两种接收方式符合农民愿望, 解决了实际问题。广播收看与点播方式共存解决了因机顶盒投放不足满足不了农民收看需要的问题。没有机顶盒的农民照样可以收看到广播方式传送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当有了机顶盒时, 只要将有线电视网络信号分支到机顶盒上, 电视机AV转换, 便可以收看到点播文化信息共享节目。用户收看正常有线电视节目, 只要将电视机信号输入转换到电视机 (关掉AV视频) 状态即可。

4 运营分析与实践总结

文化共享节目在通信互联网络中传送, 对已经拥有计算机而且已经开通互联网的用户是方便快捷的。但这些用户大都居住在城镇内, 不关心农村和农民的事, 了解信息的途径也很多, 没有必要专门点击文化共享节目, 因而在通信互联网中推送文化共享节目较困难。

文化共享节目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得到了普及和发展。目前广电网络占有较强的用户优势:一是广电网络基础设施好, 有线电视网络实现省、市、县、乡、村屯全网上下贯通, 完成HFC网络改造和建设;二是广电网络有线电视用户普及, 电视机拥有率约90%, 1户有2台电视机的也很多, 基本实现电视机的普及;三是收看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有线电视节目收看操作简单方便容易掌握, 人人都会使用;五是广电网络建设管理维护专业队伍强大;六是广电网络使用收费较低 (目前约10元/月) , 农民可以接受。

“辽宁模式”成功推出, 主要是根据辽宁广电网络全省当前实际情况, 首先解决普及, 然后再推广提高。广播方式解决普及问题, 推送方式是今后发展方向和推广重点。机顶盒派送, 农民不增加收视费就可收看到文化共享节目, 极大推动农民收看积极性。

县、乡、村有线电视网络推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丰富了网络节目资源, 有利于广电网络的巩固发展。

文化共享节目在辽宁成功推送, 重要的是选对了在广电网络中传送这条路, 农民及时了解中央、省惠民政策和致富信息, 及时掌握方法措施得到实惠, 这样才能受到农民的欢迎。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篇8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概念及现实意义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简称“共享工程”) , 其主要内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 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共享工程”提供的资源为数字资源, 提供主体为各级图书馆, 因此, “共享工程”与各级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紧密相联。

在数字计算机出现之前, 资源共享仅限于以印刷型文献为主的馆际互借、书本目录的交换等。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 资源共享也产生了新的含义:图书馆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 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贮、检索和传递, 快速为全社会的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本馆或其他馆的文献信息资料, 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变化, 不再满足单一的馆藏信息, 而是迫切需要内容新颖、全面、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服务。就县级图书馆而言, 传统的信息资源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呈现狭窄、单一的特点。那么, 将各馆馆藏资源加以建设与整合, 创造出资源互补、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和谐工作方式, 让共享策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使其向多元一体、智能、专业方向发展, 这不仅是共享信息传播渠道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信息资源共享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关键。

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1.“共享工程”促进基层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共享工程”是一项以数字化的方式对文化资源重新整合的资源共享工程。它与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建设、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紧密相关, 互为促进。并且为基层图书馆在未来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2.“共享工程”扩充基层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

基层图书馆“共享工程”通过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 可彻底消除不同地区在获取文化信息资源上的不平等, 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并且共享工程所提供的信息资源, 弥补了乡镇图书馆文献信息量不足的问题。

3.“共享工程”拓展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在“共享工程”支持之下, 基层图书馆在满足读者基本的咨询需求与娱乐的同时, 可以对网上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促进图书馆业务向更深层次推进。例如, 对于农民读者所需的农业科技、养殖技术、致富信息的推广;使基层群众能方便地享受到“共享工程”中的戏曲、电影、文艺演出等节目和科技知识等内容。

三、县级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1. 体制问题

由于我国各图书馆分属公共图书馆和单位图书馆彼此缺少沟通, 严重制约着共享网络的建设。另一方面, 由于没有权威性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 全国图书现代化建设缺乏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

2. 根本原因

县文化信息共享资源工程经费支持不够充足, 在图书馆实施建设, 省市级在设备和数字资源方面给予支持, 但是在运营过程中的经费没有得到切实解决。

3. 技术问题

农村基层服务网点的电脑设备大多数是通过党员远程教育机构分期分批配送的, 由于大部分网点还未联网, 无资源, 不能经常使用, 服务网点失去服务意义, 电脑零部件得不到及时维修。

4. 信息资源利用问题

地处偏远的河岸和山区农村, 信息资源输送困难, 互联网络无法开通, 难以获取和享受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 少数基层网点的网设备闲置, 形同虚设。

5. 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

数字时代化下的文化共享工程其有一定的专业性, 近年来各个文化单位不少业务骨干相继离开岗位和退休, 新进的工作人员技能交叉, 同时由于共享工程的公益性, 导致管理员没有薪金报酬, 得不到补偿, 使得自愿为大家服务的技术人才不愿接受此项任务。由于IT人员的不足和缺乏, 因此村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举步维艰。

四、县级图书馆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对策

1. 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

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纳入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以此促进资源共享的建设。由于图书馆是公益事业, 先期的投入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各级领导部门和管理员要提高认识, 从长远利益出发, 重视、支持这一事业。

2. 保障经费

目前漠河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仍滞后于其他事业的发展, “政府投入, 服务大众”还只是一个理念, 未能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因此, 县乡两级政府要落实文化共享工程专项经费预算, 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转。上级文件规定,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以图书馆为实施主体, 各级人民政府要在人员、设备、经费上给予保障, 而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是双向管理。

3. 加强合作、形成图书联盟

强调特色资源建设。资源共享已是当今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各馆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 准确定位, 集中优势, 发展重点, 建设特色资源, 保证其系统性、新颖性和权威性, 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加强馆际间的合作和联盟, 这也是发展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个重要途径, 才能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有效地促进图书馆共享事业的发展。

4. 采用先进技术, 加强安全管理

采用先进技术全面整合现有的网络传输系统, 加快建设和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实现信息网络的综合集成和宽带智能化, 加强对用户认证, 权限管理, 交易安全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更新换代。

5. 发挥人才的作用

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文化工程, 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因此, 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共享工程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是县级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举办培训班、业务讲座、听取专家报告、进行学术研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对基层馆员及时培训, 夯实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基础, 为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及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向京.县级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发展策略[J].当代图书馆, 2009 (3) .

[2]周红梅.对县级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的切实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09 (1) .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篇9

我国为了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推出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经过近些年不断地发展, 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 基层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建设现状

1.1 基层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只有大力进行文化建设, 才可以促使科学发展观得到严格的落实, 促使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通过调查分析发现, 近些年来, 我国党和政府都对文化建设充分重视, 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 文化建设还不适应于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对于基层文化建设, 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目前, 我国大多在县级设置公共图书馆, 乡镇文化站只有简单的设备, 缺乏相应的设施。很多乡镇文化站因为图书和活动设施以及器材等比较缺乏, 这样正常的文化活动就无法得到有效展开, 农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很多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这个问题, 其中主要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乡镇文化活动经费, 只有较少的财政拨款, 并且在财政核拨事业经费中, 业务费用要远远低于人员费用, 这样乡镇文化站就无法有效的开展正常业务工作和各类活动, 无法有效展开基层文化活动[1]。

1.2 基层服务站建设将会促使乡镇文化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公益性的, 通过基层服务站的建设, 可以向省级、县级以及乡级传送相关的文化信息资源, 以此来促使文化资源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我国在相关规划要求中对共享工程建设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通过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 来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利用数字文化信息资源[2]。我国西部地区的县镇文化站已经陷入了停顿状态, 通过基层服务站建设, 可以促使乡镇文化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2 如何做好基层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2.1 对共享工程实施的意义充分认识

共享工程指的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 来数字化加工和整合文化信息资源, 通过网络, 来促使社会公众来共享文化信息资源。这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渠道是不受地域或者时空限制的, 对于我国信息文化比较落后的广大中西部地区, 将会有着比较大的意义。各级文化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采取一系列的促使来进行组织和落实;财政部门需要给予足够的支持, 来顺利开展共享工程的建设。

2.2 科学规划, 分步实施

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着较大的公益性, 在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 来稳妥有序的推进和落实。具体来讲, 需要由点到面, 在县级规划中, 需要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 如代表性、普遍性、示范性等。要科学合理的选择基层服务站地址, 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将基层站的文化辐射功能给充分发挥出来。

2.3 要明确责任, 保障经费

乡镇政府需要设立相关的领导小组, 由分管文化的领导来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行协调和管理。同时, 要在重要议事日程中加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等内容, 列入到相关规划中, 要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地方各级政府需要保证经费, 来更加顺利的顺利的建设基层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3]。

2.4 要积极宣传, 营造良好的共享工程建设氛围

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可以对信息鸿沟进行消除, 协调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 对文化信息资源城乡差距进行有效的缩小和消除, 促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更好的发展。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来促使人们了解到共享工程的重要性, 大力宣传, 各级政府部门要落实职责。通过宣传, 还需要人民群众来对共享工程资源进行合理运用, 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2.5 共享工程的建设, 需要有机联系基层文化建设等工作

在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不能够脱离以往设置的文化设施网点, 并且要将公共图书馆的主体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因此, 在共享工程建设中, 需要有机联系基层文化实施网点建设以及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等工作, 互相配合和促进。相关政府需要在文化事业建设整体规划中加入共享工程实施的内容, 统筹考虑设备、人员以及资金等各个方面, 促使其顺利开展和落实。公共图书馆要大力建设文献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促使其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 同时, 还需要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更好的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6 要统一建设标准

要统筹考虑网络的建设, 将其与其他信息共享网络建设的可匹配性和通用性等充分纳入考虑范围, 要保证基层站可以和其他中心能够互通信息。在本区域内, 在卫星接收系统、数据交换格式等方面都需要做好统一。在建设电子阅览室的过程中, 需要严格结合相关部门制定的方案来进行, 对建设思想和设备水准等进行统一;在选用具体信息服务设备时, 如服务器、读者终端、交换机等, 除了要结合相关的标准要求, 还需要将基层站的实际情况充分纳入考虑范围, 更好的建设基层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基层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工程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经过近些年的建设, 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还有着诸多的问题, 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 统筹规划, 加强宣传, 科学规划, 来更好的进行基层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杨艳玲.浅谈乡镇社区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 2 (11) :106-109.

[2]周明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与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11, 2 (5) :54-56.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篇10

一、腾冲县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背景

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 与缅甸山水相连, 国土面积5 845平方公里, 国境线长148.075公里, 县辖18个乡镇, 居住着汉、回、傣、佤、傈僳、阿昌等25种民族。腾冲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及水资源, 气候条件极为适合各类作物及林木的生长, 在境内显现出了十分明显的立体农业状况, 但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使全县农业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近年来, 腾冲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坚持走“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文化名县、旅游兴县”之路, 使全县经济社会步入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轨道。但由于腾冲县各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和农民文化素质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 城乡及南、北片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许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 仍然面临“读书难、看电影难、学科技难”等信息贫困的局面。然而,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这样的局面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腾冲县文化共享工程网络体系结构

文化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 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 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工程依托各级图书馆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单位,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中心, 省级分中心, 市、县级支中心, 社区和乡镇、村基层服务点为主体的结构体系。

目前, 腾冲县文化共享工程网络体系结构已初步形成资源丰富, 技术先进, 服务便捷, 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已建成1个县支中心、12个乡镇基层点的网络体系, 2010年又将完成5个乡镇基层点的建设。腾冲县共享工程支中心内设中控室、电子阅览室、综合业务加工室, 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紧密结合, 实现图书馆自动化流通业务, 建设完成配置先进的公共上网场所, 为广大基层群众, 尤其是为青少年提供文化信息查询和绿色上网空间。同时, 对乡镇、村基层服务点进行培训、资源管理、资源下发、接收情况反馈意见以及进行统计、上报等工作, 在整个网络体系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心地位。乡镇基层服务点具有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文化服务能力, 让广大农村群众能够及时、便捷、按需享用到丰富的文化、科技资源。

三、腾冲县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模式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网络体系将优秀的文化、科技信息资源传送到百姓身边, 丰富、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科技生活, 基本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科技需求,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不仅是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 而且让更多的人适应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同时, 在抵御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1. 服务群体。

文化共享工程是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科技权益得到保障的主要途径之一, 也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科技服务的一项惠民工程。因此, 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对象包括城市居民、学生、老人、干部职工, 尤其是农民、青少年等广大群众。

2. 服务内容。

文化共享工程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 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科技积淀、现代文化信息资源以及具有各地文化特色内涵的优秀资源, 深入挖掘、制作、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 形成讲座、戏曲、图书、电影、视频、专题资源库, 内容涉及科普知识、农业技术、畜牧养殖、林业知识、养生保健、文化知识、少儿动漫、社会技能等等。通过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 实现优秀文化、科技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内容具有多样性、针对性、适用性的特点, 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别是电子阅览室绿色上网空间的开辟, 使农民能够与城市居民同步获取必需的公共文化、科技信息资源。

3. 服务途径。

腾冲县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通过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光盘等途径接收到大量的文化科技信息资源, 通过局域网将接收到的资源提供给广大群众查询与观看, 并通过移动硬盘、光盘、移动播放器等途径将资源下发到各基层站点及广大群众身边。各基层站点在接收到资源后, 利用移动播放器、投影仪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组织群众、学生观看。另外, 支中心及各基层点通过接入互联网, 使广大群众根据不同需要上网查询资料, 从而使文化共享工程的触角涉及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 使文化、科技信息传播的范围、传播的速度都有显著增长和提高。同时, 还通过增加、更新图书馆及村文化活动室的图书、期刊的藏量及种类, 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 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共享。

4. 服务方式效果。

腾冲县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除开展好电子阅览室阵地服务外, 不断探索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 服务功能在不断的扩大并不断的向外延伸, 围绕“三进一下”的工作思路开展服务工作, 即“进军营, 进学校, 进社区, 下农村”, 举行影视、科技、卫生、科普、广场舞蹈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 内容丰富, 成效斐然。尤其是2010年4月13日晚, 在腾冲县中和乡石坪村文化大院组织“文化共享助春耕”培训活动影响极大, 通过组织农民观看旱育秧视频技术, 邀请农业技术人员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现场指导、分析、讲解、答疑, 现场观看人数达80多人。次日, 由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旱育稀植节水栽培小秧管理技术。虽然今年我县各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但由于农民得到及时有效的学习, 完成了育秧工作, 而且达到秧苗健壮、抗病、节水、节种20%~30%、分孽率高, 成活率高的效果, 在雨季来临时, 秧苗在最佳节令里得到栽插。通过开展理论和田间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训, 群众接受快, 易懂, 深受群众欢迎。这项工作已在全县普及推广, 农民将可以学会利用更多的科技知识, 只有技术进步了, 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才能加快。

经过不断总结和探索, 为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借助文化共享工程平台提升自我、获取知识, 提高文化修养, 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对文化、科技信息的渴望, 与对农业信息、社会技能、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执著追求。在云南省腾冲县空港观光酒店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党支部、工会的配合下组织开展的“共享书香、快乐阅读”活动, 以积极创建学习型部门, 精心培育知型员工为目标, 组织企业职工200多人次收看系列视频专题讲座, 活动的开展深受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赞赏。

腾冲县还积极响应云南省文化厅关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 (以下简称“农文网培学校”) 建设, 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设备、人员、信息等资源, 创新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运行方式, 增强农村文化设施服务群众的能力, 达到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目的, 实现“文化乐民”服务农村、“文化育民”服务农民、“文化富民”服务农业, 从文化的层面上解决三农需求的文化、科技问题, 加强与农业科技人员紧密联系, 指导、培养实际操作应用。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 腾冲县文化共享工程在不断的加大培训投入力度的同时, 加强部门联合, 开展实用技术、文化娱乐培训, 从而, 方便群众简单、快捷的学习文化、科技知识, 一步一个脚印, 达到学一项, 会一项的效果。随着时间推移,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及修养得到不断提高, 经济收入也随之增加;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和经济待遇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吃酒、打牌的陋习逐步减少, 农村社会风气逐步好转。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率, 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 经济效益增长, 生活水平改善, 人民安居乐业, 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腾冲县情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EB/OL].http://news.qq.com/a/20071008/001907.htm.

[2]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EB/OL].http://www.ndcnc.gov.cn/datalib/opensts/2006/2006_07/opensts.2006-07-04.0600041619.

[3]共享工程提升云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EB/OL].中国文化报, http://www.wenming.cn/whhmgc/2009-06/22/content_16874271.htm.

消除“信息孤岛” 实现资源共享 篇11

一、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在建设全省综合数据库一期工程时,我们对全省电子政务建设起步较早的10个厅局(即:省工商局、省审计厅、公安厅、省经委、民政厅、省统计局、地税局、省技术监督局、省发改委,劳动社会保障厅)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各单位数据库建设情况;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情况;可提供数据源列表;数据共享的权限和方式;数据库存储方式;业务系统数据库应用情况;业务系统的接口开发情况;对其它单位的数据需求;对综合数据库的预期显示效果;以及对全省综合数据库建设的建议等各个方面。调研结果是:(1)部分单位已经建立了自身内部相对完整的业务数据资源体系,采用关系型数据库,便于数据的分析、统计和计算,在各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各单位数据定义、存储标准,以及数据字典,甚至数据关联关系,均采用国家部委的有关标准,这些标准不尽相同,这给各单位数据交互和共享都带来了很多的不便。(3)在各单位目前掌握的数据资源中,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仅企业名录数据一项,就存在多个数据库,且各数据库内容均有不完整之处,且存在垃圾数据。

由此可见,我省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同样存在着“信息孤岛”问题,“信息孤岛”问题造成了电子政务信息的重复输入和多口采集,影响了数据的实时性、一致性和正确性,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反馈,并最终造成了政府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能力落后现状。

二、黑龙江省“信息孤岛”问题产生的原因

黑龙江省“信息孤岛”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一是标准太多,导致了“信息孤岛“的形成。目前,电子政务相关标准非常丰富。仅我国已经颁布的国家级标准就达800多个,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行业标准。标准过多、过泛给政府部门和相关厂商带来了很多困惑。对众多标准加以统一和规范,是解决标准滞后与过多、过泛的唯一途径。二是对电子政务本质及全局性、创新性、风险性认识不足。一些政府部门把全局性的电子政务项目视为本部门信息系统的延伸,仍停留在建设办公自动化和政务专网水平,对跨行业、跨部门信息共享缺乏足够考虑,缺少对业务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三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强化了部门利益。对于跨部门共建的大型电子政务项目,由于共建单位的协作关系和工作模式不确定,资源共享和互连缺乏硬性规定,导致许多部门在建设方法上自觉或不自觉的强化了部门利益。四是基础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我省电子政务公共网络平台、公共数据中心等关系全局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一些部门网络系统建设,造成各部门信息化缺乏统一电子政务平台,进一步强化了纵强横弱管理格局,弱化了全省对电子政务的总体布局和整合能力。五是投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多依靠政府投资建设,运作模式单一,电子政务建设资金十分紧张。同时由于项目建设、管理没有统一标准,使我省电子政务建设举步维艰。

三、我省消除“信息孤岛”的优势所在

黑龙江电子政务也是从OA、政务信息化、政府上网、电子政务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我省消除“信息孤岛”是有很大优势的:一是不断完善的政务外网。按照中办发[2002]17号文件精神,在省电信网络体系之上,建成了一个覆盖面广、带宽高、稳定性强、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政务外网覆盖省市县三级网络,与互联网逻辑隔离。实现了每个单位只需建设一个局域网、通过一条物理线路联接实现纵向及横向的全部通信需求。我省政务外网实现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纪检委、省法院和93家省级委办厅局的互联互通;地市平台、13个县市政府及地市委办局之间互联互通。县级平台实现了64个县政府及县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最新统计,全省政务外网省市县三级节点单位1893家;二是应用建设不断地推进。我省现在开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协同办公系统,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系统,政务信息系统等多项应用;全省公文无纸化传输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完成数据交互平台建设以及与其它系统的整合工作;建设了全省综合数据库,能够实现为省领导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宏观调控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依据的综合数据管理平台,通过有效的整合,实现全省各级政府部门数据资源的共享。三是有领导对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有一个具有管理水平、技术开发能力、平均年龄在30左右的一支电子政务建设人员队伍。综上所述,目前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消除“信息孤岛”的两种参考方案

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首先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一是要实现数据层面的集成。共享或者合并来自于两个或更多应用的数据,具体包括数据共享、数据转化、数据迁移及数据复制等,这是实现信息共享最基本的需求。二要实现应用系统集成,使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能够相互调用信息。三要实现用户界面集成(界面重组),它将原先系统的终端窗口和PC的图形界面使用一个标准的界面(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使用浏览器)来替换。一般的,应用程序终端窗口的功能可以一对一地映射到一个基于浏览器的图形用户界面,面向用户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表示层。四要实现业务流程整合。优化原有的业务流程,并通过流程把所有应用、数据管理起来,使之贯穿众多应用系统、数据、用户和合作伙伴,这是最理想的层次。

现提出建立一站式电子政务门户及建立共享数据库平台两种方案。如下图所示:

(1)建立一站式电子政务门户

为改善政府形象,保证政府政务流畅,我省依托省政府网络平台,建立了一个“一站式”政府服务中心。推出一站式电子政务门户,使行政服务中心门户网站与政务外网相联,通过该门户网站可以进入电子政务的各个子系统,将各个业务系统、办公系统、专项系统紧密整合在网站上,两个门户共享数据中心中的公共数据库资源,通过数据交换中心实现数据交换。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各职能单位在各个不同的计算机子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并配置数据库系统对行政服务业务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起以信息交换为中心的集中式实时管理和分布式非实时管理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我省应把“一站式”电子政务门户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定为:通过规划和建设网上应用服务,全面引入国际通行、国内领先的理念、制度和技术,打造出独特的服务行政、高效行政、透明行政、民本行政的优秀品牌,从而形成高附加值政府资本和政府品位,为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城市竞争力提升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

(2)建立共享数据库平台

黑龙江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条件,目前全省省直有六十几个委办厅局,多数已经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如:工商、统计、审计、公安、地税等行业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企业信息、个人信息、行业信息等宝贵的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各种历史性原因,各个行业的数据相对封闭,同时有大量的重复信息资源以及同类的信息资源内容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等弊端。比如同样的企业信息,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局,各自拥有各自的企业信息库,同时没有统一标准的企业信息代码,导致数据查询和核对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其他政府单位或公众若想了解可公开的部分企业信息时相对无法确定信息的准确性,而这样的原因又导致在数据统计和分析上出现偏差,在领导决策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误导性。

导致互联困难的一个原因是接口问题。过去强调的是垂直信息化,如税务、海关、工商、劳动、人事等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均是从中央到地方垂直布局的。这些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互联则遭遇接口不通的尴尬。共享数据管理系统引入,将各职能单位的数据库从逻辑上和物理上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综合管理并使用,可实现有效数据信息的共享,加强各职能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并为领导决策,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进行分析。

共享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使信息的共享程度和准确程度得到一个质的提升。能给政府的管理者在决策分析和监管监控等方面带来革命性进步,并且可以优化数据信息,为各个相关的职能单位提供有效的信息利用方式。将以往需要沟通和协调若干次才能取得的信息资源在最短时间内查询并利用,大大提高了各职能单位的办事效率。同时由于信息标准的统一,垃圾数据的减少和准确度的提高,更加保证了各职能单位的工作质量。共享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将最终解决电子政务系统存在的大量共性问题。保护已有投资,利用现有系统的资源和业务实现基础;提供广泛的适应性,支持多种业务处理模式,支持多级业务管理模式,支持大业务量的问题,并能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适应快速变化,特别是机构设置及部门职能的改变引起的业务流程的变化。即应用系统要具备灵活多变的体系结构,需要重新编码的部分越少越好,大部分变化通过配置管理来实现;适应不均衡发展。即应用系统的规模能够实现动态变化,发展快的地区和发展慢的地区都能正常使用,彻底解决深层次问题。

五、完善综合数据库系统建设是消除“信息孤岛”的首要任务

政务中心将完善综合数据库建设做为消除“信息孤岛”的首要任务,目前综合数据库系统建设前期工作成效显著,下一步主要工作目标是: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建议全省各厅局一把手主抓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积极配合省政务中心完成全省综合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以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召开专题会议,请各单位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参加;通过文件的形式统计各单位能提供的数据、需求的数目录,由我中心统一整理、汇总,形成综合数据库的资源目录,并就资源目录征求各单位意见;梳理我省目前各专业数据标准,逐步制定综合数据库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建议成立我省标准化领导小组,及相关机构。

2、增加统计分析功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综合数据库前期工作中只有分类、统计和查询功能,还没能实现深入的统计分析功能,不能有效地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宏观调控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依据。下一步要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挖掘、对比、分析后得到有效数据信息,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辅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

3、力争解决采集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全省综合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已进入数据采集阶段,尽管在数据采集工作中得到了许多单位的大力支持,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壁垒现象、技术人员匮乏、数据内容不统一等问题。下步要组织人员深入各厅局,做好协调工作,力争解决上述问题,争取早日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篇12

梧州市现辖 (万秀、碟山、长洲) 3个城区; (苍梧、藤县、蒙山) 3个县和代管 (岑溪) 1个市, 行政区域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 其中市区面积307平方公里, 是广西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文化种类丰富, 整个地区虽然由于长期经费不足, 各个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普遍比较匮乏, 但文献总量还是比较可观的 (据不完全统计约为160万册) 。如果建立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梧州市分中心, 就能有效地、更好地整合梧州市的文化信息资源, 开发西江文化, 打响历史文化品牌, 加强基层先进文化建设, 促进商贸旅游, 为实现梧州市经济和社会提速发展服务。

1 建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必要性

(1) 一个地方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离不开必要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梧州市所辖三个县 (市) 公共图书馆,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 各图书馆的购书经费普遍不足, 年购书费加起来不足40万元, 这对于人口近293万的梧州 (地区) 来说实在太少, 供求矛盾相当突出, 存在藏书量少, 新书少, 老化严重的问题, 无法满足读者的检索、阅读需求。但是另一方面, 梧州市辖县 (市) 几个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还是比较可观的 (市馆藏书48万册, 四个县、〈市〉馆藏书累计约42万册) , 如果再加上学校 (其中梧州学院图书馆藏书63万册) 、基层图书馆的藏书就更丰富了。而且有些馆某一方面的资料比较丰富, 比如苍梧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市图书馆的古籍、梧州学院图书馆专业学科类藏书等等, 互补性强, 如果能够有效的整合, 合理地利用, 就等于拥有了一个藏书丰富的大图书馆,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这对梧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2) 建立“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 依托公共图书馆网络服务平台, 将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送到广大读者的身边, 填补基层文化需求的空白, 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促进梧州市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扭转网络文化信息匮乏的状况, 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构建和谐梧州社会, 提高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

(3) “文化共享工程”是以数字技术组织, 以网络形式发布的文化创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数字资源和信息人才, 它是图书馆信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建立在图书馆信息化基础之上的。建立“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 已不局限于一个馆, 而是多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共建共享。是为图书馆提供一个信息化建设的抓手, 有具体的项目可以操作, 有效地解决图书馆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 质量不高的问题, 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获得和服务的能力大大提高, 可以极大的改变我市各级图书馆提供文化服务能力欠缺, 运转困难, 功能落后的状态, 使我市图书馆真正成为本地文化资源建设中心, 管理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中心, 对增强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建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可行性

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及多年来各个图书馆在自动化建设方面的不断投入, 探索和努力, 加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 使得构建梧州市“共享工程”分中心的机缘日益成熟。 (1) 梧州市所辖县 (市) 公共图书馆都已拥有一定的计算机设备, 建立了馆内局域网, 接入了互联网, 并培养了一定的计算机管理和操作人员。其中市图书馆馆馆域主干通讯能力达到100兆, 馆域网工作站总数24台。 (2) 各公共图书馆都建立和正在建立符合标准的机读目录数据库, 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其中梧州市图书馆已完成馆藏期刊、藏书书目数据库, 苍梧县图书馆已完成少儿图书书目数据库的建立, 并且包括苍梧、藤县等多个公共图书馆都采用相同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丹诚图书馆管理系统, 这为共享系统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书目数据基础。 (3) 宽带网的发展和普及使我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在馆际间转送数字文献资料, 实现资源共享。 (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 将使我们获得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补充本地资源的不足, 并可获得资金以改善设施。通过参加“文化共享工程”以获得政府财政资金、设备扶持改善软硬件设施, 是梧州市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契机。 (5) 全自治区193个市、县分中心的建立, 发展实践给我们带来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完全可以在低投入的情况下分阶段建立起有效的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3 建立“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具体实现方法

“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可分为资源利用中心和资源利用提供中心。我们可以根据资金投入的多少, 分阶段进行中心的建设。

(1) 参照第三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是国家文化部确定的, 是政府行为, 有利于以此为依据进行经费申请) 建立电子阅览室。为读者用户提供查阅“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和互联网信息的场所。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全额拨款的公益性文化教育事业单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收藏文献类型不断多样化, 除传统的纸质型图书报刊外, 还有大量的数字型文献资料, 这些数字信息资源必需通过计算机等设备进行阅读, 这就要求图书馆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场地, 这就是电子阅览室。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内除可上网查询互联网上的信息外, 还提供图书馆自建的书目题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电子图书、电影、戏剧、讲座和音乐等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图书馆购置的电子资源和数据库。而这些资源是无偿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分中心的建设首先以公益性的方式为市民提供网上文化信息资源服务, 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改善读书环境。

(2) 做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网站, 实现书目数据资源集中检索。目前梧州市图书馆已建立了馆藏期刊、图书书目数据库, 电子文献题录数据库, 苍梧县图书馆、藤县图书馆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之中, 只要把这些数据汇总集中到市图书馆的网站上, 即可实现联合检索, 任一成员馆的任何读者都能随时通过上网来检索各馆的书目数据。为梧州市所辖县 (市) 文献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检索手段, 然后通过不断完善网站建设, 数字资源建设, 逐步丰富网上资源。

(3) 明确资源建设方向, 加强资源建设, 实现具有基本信息资源发布功能的文化共享工程平台。“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是数字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资源, “文化共享工程”将成为无源之水。梧州市位于广西东部, 桂江、浔江、西江交汇于此, 号称“中国骑楼博物城”和“世界人造宝石之都”。文化信息资源丰富, 独具特色, 古建筑、水文化、骑楼文化、宝石文化等等这些为我们参与“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提供了极有利的基础条件。通过重点建设突出梧州市文化特色的数据资源, 使“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成为广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一方主力, 使梧州市图书馆的自建资源真正成为广西文化信息资源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4“文化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组织保障措施

“文化共享工程”既是一项文化建设工程, 也是一项政府工程。有效的组织保障是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关键条件。在2005年2月28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视电话会议上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代表财政部发言中明确指出:“共享工程是公益性的文化工程, 其向社会提供共享的文化信息资源, 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符合公共财政的支持方向, 支持共享工程建设财政部门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我们要用好、用足党和政府为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政策和要求, 由市文化局牵头尽快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积极争取经费, 按照“一会一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视电话会议) 的要求, 组织落实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建设。

4.2 加强宣传力度

在我国, 近二十年来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取得的瞩目成就不仅体现在建设了一批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日益发挥作用的共享网络, 更重要的是, 经过多年的宣传倡导,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也有一些部门领导、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思想上认同共建共享思想, 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表现消极, 指望不劳而获, 坐享其成。因此, 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建设意义的宣传十分必要。要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 充分认识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把握机遇, 乘势而上, 形成各方面力量相互配合, 共同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良好局面。

4.3 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网络, 它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过程中, 我们最多关注的是系统中一些硬件设备, 如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相关的技术平台, 而对整个系统配套的人力因素和管理体制容易轻视忽略,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许多预定的目标和功能无法实现, 因此对于一个共享网络工程来说, 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 相配套的保障系统正常运转的软件建设, 比如参与系统管理和保持系统运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法规标准等也必须跟上。

4.4 强化队伍建设

参与“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建设对图书馆的发展, 对馆员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是网络化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建设, 与网络化建设紧密相关, 在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过程中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懂专业, 具备较强业务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要从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服务水平着力, 通过业务培训、参观学习,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资源建设, 网络维护的技术骨干队伍, 为“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保证。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市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具体实现方法, 从组织保障措施, 加强宣传力度, 处理好硬件和软件关系, 强化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

参考文献

[1]朱胜坚.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5 (1) .

[2]徐欣禄.发挥主体作用打造广西文化共享工程新局面[Z].2005, 4.

[3]宣泽文.关于建立北海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构思[J].图书馆界, 2004 (4) .

上一篇:创新之处下一篇:数控机床系统维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