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移民文化与信息

2024-09-21

水库移民文化与信息(共6篇)

水库移民文化与信息 篇1

水库移民安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刍议

[摘要]水库移民这一工程,融汇进了多样要素,带有凸显的复杂特性。移民安置,关涉到很广层面,持续时段很长,且潜藏了偏多的不定因素。为提升这一工作带有的规制成效,就应接纳现代框架下的信息体系,以便供应可用的决策依托。在建构这种体系时,要明晰移民安置现有的状态,建构起管控框架。信息化情形下的水库移民规制,需要搭配着最佳的建构方式。

[关键词]水库移民安置管理 信息系统 建设方式

[中图分类号] TV69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5-311-1

最近几年,水库移民带有的安置政策,经由调整,被不断更替完善。这一流程内的信息体系,涵盖了新颖的管控软件。从现状看,规划类的多样机构,都着力去摸索如上的管控软件,然而,还没能建构出带有权威特性的这种产品。完备的这种系统,应当整合起移民验收、监管类的工作、现实层级内的规制。要注重规划带有的项目管理,提升信息建构的质量。

1体系带有的风险解析

移民安置这一类别的规制体系,带有综合特性。为限缩损失,就应解析这种体系固有的风险,以便维护好惯常态势下的系统运转。具体而言,管控信息体系,固有的风险,涵盖了如下层级:(1)应明晰移民安置带有的业主期望,以及管控部门的固有要求。在这样的状态下,确认出建构软件的性能,接纳最佳情形下的开发技术,并搭配着软硬件的可用条件,以便供应支持。(2)要依循安置阶段,估测出体系带有的修护成本。这样的估测,应凸显出精准特性,经由细化评析,着力去限缩耗费。规划好体系带有的研发进度、安置速率、资源协同的状态,并予以管控。此外,还要顾及到建构程序内的法律政策、体系带有的安全特性,以及集成特性。(3)要促动现有的队伍建构。从现状看,安置管控搭配着的信息体系,还没能接纳成熟的建构经验,缺失可以依循的管控规则。管控信息建构的主体,应熟识这一类别的业务,又能明晰软件设计搭配着的流程。要接纳综合框架下的这种人才。

2概要的建构思路

(1)可用的指引思想。结合现有的安置状态,接纳了特有的需求导向,依循统一规划,建构出共享态势下的新平台。接纳了分布建构的总思维,供应带有动态特性的、质量层级很高的、功能综合态势下的服务依托。注重现有的内部管控,供应带有及时特性的安置数据。统计得来的结果,经由解析,被更替成管控的依托。(2)建设流程带有的总原则。信息管控这种体系,接纳了特有的需求导向,衔接起长远目标,以及最近时段内的建构目标。接纳全面框架下的规划,分出实施期限。对带有急迫性的那些系统,要优先去建构。经由调研,明晰水库淹没的那些实物状态、移民安置搭配着的规划、实施层级内的管控。立足现有的安置状态,提升体系带有的兼容特性。在更替这一体系时,要预留出足量余地,以便后续时段内的性能升级。这样做,能建构起带有完整特性的信息管控。要开发出最佳的管控体系,就应顾及到流域带有的管理特性、水库带有的梯级调度。把体系内的水文数据,以及调研得来的空间数据,划归进新颖的数据库以内。依循移民安置带有的特征,可以描画出总的体系架构。

3体系涵盖着的架构

3.1总的架构设定

管控信息这一系统架构,应指代微机体系固有的部分关联。从现状看,架构设定的特有方式,可以分出三个类别。移民安置带有的多样信息,涵盖了凸显的适时特性,涵盖了偏多的数据;这一工作产出的决策,也带有侧重价值。管控信息这一类别的体系,要升至期待中的运行成效、解析精度,就应着力去提升原有的可靠特性,以及安全特性。可以接纳三层态势下的客户机、多层态势下的浏览器,建构出BPCPS这一新颖框架。

3.2细分出来的体系成分

体系涵盖了两个特有的数据库,以及七个特有的应用体系。具体而言,体系内的数据库,可以分出根基层级内的数据库、综合管控的数据库。体系内的应用成分,可以分出基础层级内的子系统、农村地区内的子系统、城镇搭配着的迁建类子系统、工矿企业衔接着的迁建类子系统、项目复建搭配着的子系统、投资管控的子系统、公共信息查验的搭配系统。如上的七个体系,带有前台应用的总特性。

3.3可用的技术路径

在技术层级内,可以把如上的管控体系,分出5个类别的层级。

基础情形下的层级,支撑了微机固有的软硬件、体系内的终端。业务类的支持,能整合现有的业务数据。决策类的支持层,涵盖了特有的运行指标,整合了运行路径内的多样信息,搭建起特有的状态管控;经由深层级的数值解析,把如上的数据,更替成可用的知识,以便供应决策依托。这一层级,能折射现有的安置进度、安置带有的质量、安置带有的成效。技术路径下的信息解析,添加了体系的快捷特性。

4建构特有的子系统

4.1基础层级内的系统建构

基础层级内的数据库,涵盖了特有的公用代码、体系内的公用参数、体系固有的属性,以便维护这一建构流程。这一层级内的体系对象,是系统带有的管控主体。

4.2带有专项特性的子系统

移民安置衔接着的专项系统,涵盖了如上5个类别的系统。这一层级内的体系对象,是体系现有的内部应用者。经由调查,获取到了特有的淹没实物、规划状态、后续时段内的移民扶助、资金带有的调拨状态、资金带有的运用状态。为切实去管控移民安置,就应顾及到如上数据,建构出体系固有的关联。

4.3信息查验搭配着的子系统

WEB情形下的查询体系,面对特有的移民、社会层级内的多样用户、体系内的用户。这些类别的用户,可以经由查验,访问到现有的服务器。服务器会凸显出精准的数值、关联着的现有政策、移民关涉到的法规。规划咨询这一部门,经由解析,供应可用的补偿路径。监理类的单位,要协同体系内的设计单位,接纳联合工作这一路径,凸显出体系内的查询重点。

5结束语

水库建构中,要用到特有的设计监理,通过接纳精准的信息体系,来调和安置中的现有矛盾,维护好安置工作带有的稳妥性。管控信息体系,能为后续时段内的规划,供应可用的解析数值,选取出最佳情形下的补偿投资。只有这样,才能顾及到移民利益,并限缩原有的安置成本。管控信息体系,还存留着多样弊病。要明晰这些漏洞,在实践层级内,着力去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永贵,胡志国,梁逢斌.水库移民安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探讨[J].人民长江,2007(12).[2]谢伟光.水库移民安置实施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5(11).[3]代磊.基于GIS的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6(05).

水库移民文化与信息 篇2

一、水库移民的安置方式与移民文化的存在形态

丹江口水库移民的安置方式按安置地与移民原居住地的距离, 可分为外迁安置与就地后靠安置;按安置移民的聚散程度, 可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移民安置方式对移民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外迁安置的农村移民远离原居住地, 不再经营原有的土地、山林等, 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分散型安置的移民由于分散插组、插村安置, 原有的文化组合被彻底打乱。这两类移民在安置地面临新的文化环境和新的社会群体组合, 外界压力冲击比较大, 他们不得不尽快调整自身, 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这类移民文化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完全陌生到逐步被同化的过程。

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 仍在水库周边地区生活, 其生产、生活习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集中安置的移民仍以库区原居民组建成一个新的群体集中在安置地进行生产、生活, 即使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所改变, 但原有的人文环境仍然保留着。这两类移民原有的社会关系可在不同程度上少受影响, 甚至可以保持原有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等。虽然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 但这种变化对文化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较好地兼顾了移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方面的需求。

就移民而言, 他们始终面临着“文化适应”的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 移民文化在迁入地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移民文化融入安置 (迁入) 地文化之中;二是移民文化始终无法融入到迁入地文化之中, 从而形成边缘文化;三是于迁入地形成多元文化社会。这三种文化适应的形式又是与移民在外迁地和内安地的规模大小和聚居形式联系在一起的。

就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迁移情况而言, 其是由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安排, 外迁移民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武当山特区4个县 (市、区) , 21个乡镇, 163个村, 外迁安置农村移民18099户, 77301人, 分别安置在武汉、襄阳、荆州、荆门、黄冈、随州、天门、潜江、仙桃等9个市的21个县市区, 81个乡镇, 194个集中安置点。移民内安复建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武当山特区等5个县市区、29个乡镇、257个村 (居) 委会, 内安移民共101716人。

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期望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以第一种方式存在, 即将原居住地的文化习俗融入到外迁地和内安地的文化习俗之中, 使移民完全融入安置地的社会、生活及文化之中, 与安置地居民共同发展致富, 幸福生活。

二、水库移民搬迁前后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的不同

1、居住环境和居住方式的不同

水库移民原居住地多倚山而建, 独家而居, 房屋依山势高低而建, 房子又矮又小, 有不少还是土坯房且多已破旧不堪。而移民搬迁新安置地, 房屋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栋栋造型美观的两层楼房整齐地排列着, 水泥路直通家门口, 水、电、通信、有线电视设施完善, 每户房屋面积约170—190平方米, 比一般城里人的居住条件还要好。但经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后, 居住环境相对紧凑并有环境卫生的约束。如原住房可养猪、养鸡, 但搬迁后不允许乱搭乱盖猪圈、鸡舍等, 使移民感到居住环境没有以前自在随意, 受到一些约束。

2、生活条件的不同

移民搬迁前后的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差别。移民以前烧水做饭靠山上的树枝做柴火, 现在用上了天然气;以前靠大口井, 吃水要用水桶挑, 现在用上了自来水;以前购物、看病、孩子上学, 一走就是上十公里, 现在骑摩托车十来分钟就能到集镇, 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天然气、自来水的使用虽然方便, 但给移民经济上带来了一些费用。

3、农作生产方式的不同

受地形条件和自然环境所限, 水库原居住地移民所种植物主要以橘子、红薯、土豆等为主, 农田很少, 且面积不大。移民外迁地处于江汉平原, 气候温暖, 土壤肥沃, 江河交错, 较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区以农耕为主, 多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 其种植的田地面积较大, 适合于机械化耕种, 这就需要外迁移民改变原来的耕作方式, 转变为农作物耕种、灌溉以及农商结合等方式。

三、水库移民在安置地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1、怀旧失落心理

对于移民来说, 居住地的变迁不仅仅是生活空间的改变, 更意味着生产、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改变。看不到熟悉的山山水水, 舍弃世代居住的家园, 远离温暖的乡音乡情, 远离亲戚朋友的帮助, 远离祖辈的安息之地, 原有的生活习惯被打乱, 另外, 一些本地特有的文化节庆、活动和礼仪被迫放弃等等, 这些都给移民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

怀旧是由于长期生活习惯而形成的故土难离的一种心理状态, 即使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环境优于迁出地, 即使补偿合理, 移民们仍然难以忘怀故土亲人和家园。大部分移民常常把自己当成一个特殊的群体, 只在自己相熟的群体里交往, 对群体外的交往有所顾虑, 这种浓厚的依恋故土家人情绪, 对异地文化的排斥心理, 阻碍了移民对迁入地的认同感。移民要真正适应安置地的生产、生活, 真正融入安置地的文化之中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比较失衡心理

水库移民时常会将自己现在失去的与过去拥有的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主要表现为移民对安置前与安置后生活状况的比较。如生活在均县镇的移民, 移民前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几亩橘树, 得天独厚的气候让这里产的橘子口感特别地好, 是市场上的畅销货。守着几亩橘园, 养上几头猪, 再做点零活, 每年都能存上两万多块钱, 尽管身处大山之中, 日子过得倒也滋润。安置地枣阳虽然是平原, 地理位置好, 但搬迁后每人只能分1.5亩地, 由于对于种玉米, 种麦子, 种稻谷的技术不精通, 移民表示单靠地里的收入不如之前好。

3、陌生孤独心理

移民离开世代居住过的土地, 离开熟悉的环境, 迁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自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 内心会有“搬到平原地区, 我们山里人老实会不会受当地人欺负”等种种顾虑。特别是当发现自已处在被陌生地人际关系和文化习俗包围之中, 孤独无助心理随之产生, 这种心理使得他们在与当地人交往中处于弱势的地位,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中, 则是不会主动地与当地人交往, 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这种心理上的隔膜, 加深了移民们的孤独无助感。

4、依赖等待心理

由于移民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了个人利益, 损失了自家财产被迫迁移他乡, 因此, 部分移民认为以后的生活、生产与就业问题理应受到政府的特殊照顾, 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部分移民因搬迁后的生活、生产状况未达到预期目标, 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对今后的发展失去信心, 因此产生了消极等待, 观望的思想以及被动的生存式心理。

5、渴望理解心理

在丹江口库区, 不少移民是在丹江口大坝建设初期就搬迁过的老移民, 习家店镇龙口村就是典型的移民村, 全组村民中后靠移民占了七成。除了上一辈子的老移民, 现在的年轻人和孩子们又赶上搬迁成了新移民。有的村民甚至一家四代人都是移民。半个世纪以来, 为了实现南水北调的工程, 湖北移民举家外迁, 或就地后靠, 为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作出了巨大牺牲。因此, 移民们渴望政府和人们能够理解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事实上, 移民搬迁对移民造成的损失是双重的, 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更有情感上的, 而情感上的损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刻骨铭心, 难心忘怀的。移民们离开祖辈世代居住, 熟悉的生活环境, 那种情感损失和心理创伤, 不是几年、几个月就能修复的。其实山区的移民们特别淳朴善良, 他们舍小家, 为国家远离家乡, 如果让他们在安置地过得好一些, 那么他们情感上的损失就会少一些, 心理上的创伤也会早一些愈合。

四、大力促进移民新村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

1、着力抓好试点, 把移民安置地建成新农村与新型社区的示范点

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住房;完善基础设施, 包括道路、水电、广播、电视、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成果;生态环境良好, 生活环境优美;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住房、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新”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所以,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移民新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 一次性规划建设到位, 有关部门要将194个移民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 把移民安置点纳入到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 把移民安置点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 把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叠加到移民新村建设上来。中、小型移民新村道路路面宽度增加1米, 生活用电负荷调到每户2000瓦, 联建房屋之间留出农机通道, 为建设布局合理、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环境良好、住房适用、设施配套的移民新村创造条件。移民新村, 要成为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标杆”。

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 把移民安置区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统筹谋划与推进, 落实十项创建标准:房屋居住舒适、道路通行方便、庭院绿化美化、环保设施配套、社会功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土地旱涝保收、产业发展致富、乡风文明和谐、管理民主规范。着力抓好18个试点建设, 通过试点示范引导, 逐步把库区194个安置点打造成全国移民安置的示范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点、以及新型社区建设的示范点。

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是个体被融合进社会的重要方面。移民参与社会活动能够培养参与者的自我认同和集体认同, 减少他们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同时, 民主参与 (如选举) 还有助于移民在新居住地的生产和发展, 促进移民落地生根。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采取措施, 拓宽移民参与本社区活动和事务的渠道, 调动移民参与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参与社区建设, 关注社区发展, 从而提高移民的社区归属感。

2、教育移民转变观念, 夯实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和乡风文明即农村和农民全方位的现代化。从生产发展到生活富裕再到乡风文明, 无不依赖于农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 即农民的现代化。所以,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培育新农民, 其教育内容不仅相当丰富, 而且渗透和体现在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 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观念教育。内安移民集中安置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所以要以内安移民集中安置地为契机, 以居住的现代化带动农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培养农民的现代人格, 促进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化。为此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条幅、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向移民们宣传移民搬迁集中居住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意义。对移民们来说, 安置地的土地集中连片, 还配套有机耕道和水渠, 农业机械使用方便, 农民们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务工经商, 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要教育和引导农民, 告别传统的生活方式, 转而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基本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民主要体现在基本素质上, 它主要包括遵纪守法的公民教育、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健康教育、建文明村做文明人的文明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

(3) 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和教育的灵魂, 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和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 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和本质性问题, 重点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勤劳、节俭是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 然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下, 不少农民逐渐背离了这一传统美德, 所以要特别注重“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教育, 大力宣传“现在政府的移民政策好, 只要人勤劳肯干, 到哪里都能发展”的理念。教育的方式要语言通俗、形式多样, 让农民乐于接受。

(4) 基础文化教育。基础文化的普及提高是培养新农民与建设新农村文化的基础和前提。移民普遍的文化水平较低是制约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为此应强化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理念, 普遍且整体提高农村人口及农民的文化水平, 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3、移民理事会, 理出和谐新风

丹江口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 创造性地成立了移民理事会, 并始终发挥移民理事会的主体作用, 坚持做到移民的事让移民自己做主, 有效促进移民的和谐搬迁。2010年4月9日,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封沟村选举产生了丹江口市第一个移民理事会。随后, 习家店镇的龙口、艾河、老君殿等村也迅速成立了移民理事会, 截至目前, 丹江口市库区移民乡镇已成立移民理事会70余个。

为了把好事办好, 丹江口市移民工作指挥部及时下发了《关于推选移民代表和成立库区农村移民理事会的通知》, 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库区农村移民理事会章程》 (范本) , 并抽调专班分赴各村指导移民理事会工作, 各移民乡镇通过开展移民代表大会, 分村分组平均每10户选举产生1名移民代表, 再由移民代表选举产生移民理事会成员和负责人。移民理事会做到移民工作在第一时间研究, 移民问题在第一时间处理, 移民困难在第一时间解决。移民理事会全程参与移民搬迁建房的进程, 帮助解决移民在安置地的生产和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 提倡移民的事情移民做主, 落实移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所有的移民政策不搞封闭运行, 全部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地交给移民群众。移民理事会的成员, 成为移民问题的“调研员”, 政策的“宣传员”, 生活与发展的“参谋员”, 确保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

4、通过制定村规民约, 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框架

村规民约是具有农村特色的相关制度, 是农村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在一定意义上讲村规民约就是现代农村制度, 它是以制度的形式来体现本地农民的目标、理念、态度、追求以及行为规范等, 它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以制度建设入手, 不断推进文化建设, 把农村的习俗制度化, 这对于大力弘扬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 剔除农村文化中的不良成分, 促进农村社会习俗更文明、更健康地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制度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 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框架, 其总体目标是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制度化。

农村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村规民约方面, 包括习俗的制度等, 如《文明乡村建设规则》、《文明村民公约》、《文明家庭评比规则》、《乡村红白理事会规则》、《村规民约协调监督会》等。二是组织机构的建设方面, 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村镇文化设施管理办法》、《节日活动组委会》等, 以及各种制度的执行、监督、评定、督促的组织机构等。需要注意的是, 村规民约制度要广泛征求民意, 让移民们参加讨论, 以反映他们的意愿, 使他们乐于接受, 并贯彻执行。

5、加大资金投入, 打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平台

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投入适当的资金, 以建立必要的平台, 使文化活动有场所、有条件、有设备, 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系统的硬件部分, 这既是物质条件, 也是物质保证。

应当看到, 移民安置地在文化建设的投资上是不足的, 硬件是欠缺的, 与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设施要求相比, 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加强移民安置地建设的资金投入, 强化农村文化的硬件设施, 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保障。移民安置地文化建设的投资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各种学习教育的场所 (包括学校) 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培训的设备等的建设;宣传教育设施的投资与建设, 如宣传栏、标语牌、农家书屋的建设;现代传媒设施的投资与建设, 如电视、电台接受传输设备、网络电脑的进村入户等;文体活动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如各种体育器材、各种文艺活动的场所、设备等的建设。

对移民来说, 迁移一般都会造成他们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解体, 因而需要在新居住地重建社会关系网络。研究表明, 移民的社会交往状况与其社会适应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即移民社会交往越广泛, 越容易适应与融入当地生活。因此, 需要将移民的社会交往问题纳入集中居住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去, 通过一定的空间规划与资金安排, 如增加广场面积与绿地, 扩大移民安置地公共空间, 促进移民的社会交往。

移民集中居住区不仅是一个供其居住的空间载体, 而且也是居民日常生活得以展开的场所, 社区环境及其设施配套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移民对于新社区的适应度,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 移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建设与文化活动要远远落后于房屋和道路建设。因此, 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 用新型社区的理念去审视移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 加大对移民居住地的资金投入, 注重移民居住区的功能配套与完善。移民新农村建设中, 省直部门要将支持项目和资金列入计划直达移民新村, 如省交通、运输厅将移民安置地点外道路纳入通村公路计划;对500人以上的移民安置点, 省文化厅规划建设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省体育局应将194个移民新村列入援建范围, 为每个村配置一副篮球架和两副乒乓球台。

6、挖掘当地文化资源, 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空间

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 形成农村文化产业, 可以为新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及动力, 使之进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中。同时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也是对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任家沟村是一个民间文学故事村, 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半坡遗址”和“荆楚文化的活化石”。全村很多人都会讲故事, 民间文学的蕴藏是极为丰富的。199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保护项目。这是当地农村最可宝贵的资源, 值得进行保护性开发和传承。重点是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要按照有关政府部门的政策, 对他们予以经济补助与条件支持。要积极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骨干”, 要挖掘和培养民间文学故事的传承人, 鼓励他们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

打造文化产业。利用丹江口水库区是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 调水源头, 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 中国“水都”的独特优势, 开展观赏水库风景, 查看水源水质, 住宿、饮食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在现代社会, 观光游作为休闲旅游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开展这一产业前途无限, 尤其是丹江口南水北调库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 值得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同时, 这也是移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水库观光游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和市场前景, 只要充分、科学地加以开发利用, 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使移民实现致富奔小康, 又可以拓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

水库移民文化与信息 篇3

摘要:介绍了水库移民管理与监理,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并论述了在小浪底工程中采用的检查、座谈和报告编制等移民监理方法,指出应坚持监理联络员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监理信息反馈制度、监理备忘录制度。

关键字:小浪底;移民;监理;管理

一、引言

移民工作事关重大,涉及政治、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细微的失误就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在吸取了许多惨痛的教训之后,移民问题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把移民看成是主体工程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工程的附属内容已是移民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共识。国际上特别是世界银行的移民目标是提高、至少是恢复移民原有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中国的移民方针是提倡走开发性移民的道路,实行的是前期补偿、后期扶持,“逐步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

中国水库移民的管理在经过几十年的变革后,已经基本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引入世界银行贷款机制后的黄河小浪底水库移民工作中创造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本文以小浪底水库移民监理的实践为基础探讨水库移民管理体系中的监理工作。

二、水库移民管理与监理

1.管理体制

目前,中国水库移民管理的体制,根据国情,充分吸取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形成了由工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地方政府、监理监评单位等共同参与移民的实施与管理。

2.水库移民管理中的监理

移民监理是在参照工程监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水库移民安置的特点对移民工作管理方法体系的创新。是指针对移民工作的各个阶段,社会化、专业化的移民监理单位接受业主或有关单位的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批准的移民工作的文件、法律法规和各项合同、协议、责任书等所进行的旨在实现移民工作目的的监督管理活动。它对整个或区域的总的及各类移民工作质量、进度、投资和实物完成量、生态环境保护,移民生产生活水平恢复和提高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监测评估、计量确认、沟通协调,提出咨询建议。根据委托单位的要求,监理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可以有大有小,既可以是全方位、全过程监理,也可以是某个阶段如移民搬迁阶段或后期扶持阶段,还可以是某一类移民工作的监理,如农村移民安置的跟踪监理。

由于移民监理工作起步较晚,理论还不完善,许多具体问题还未解决。因此,如何进行移民监理还没有统一模式。目前,中国实行移民监理的水利水电工程主要有三峡、小浪底、万家寨、棉花滩等。

3.移民监理与工程监理的异同

移民监理和工程监理是相通而又有不同之处的两个事物。两者相通之处在于“监理”,它们的中心任务都是控制项目目标,也就是为了避免和减少项目实施中业主和承包商因主观或客观原因出现偏差,而聘请第三方进行监理,控制经过科学地规划所确定的项目投资、进度、质量目标。监理的基本方法均为目标规划、动态控制、组织协调、信息管理、合同管理。

监理的最终目的是力求实现项目目标。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移民”和“工程”的区别。

(1)项目实施单位的区别

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单位即承包商通常是企业法人,通过招标来确定,而且承包商以赢利为最终目的,得按市场规律办事。工程监理的对象是承包商进行的工程建设活动。

移民工作由于其项目的复杂性,牵涉到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必须由地方政府负责,无法选择,因此移民项目实施单位具有惟一性或者说独占性、垄断性。作为实施机构的政府和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构,移民安置主要是行政行为,是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动,具有非盈利性。移民监理的对象是地方政府进行移民安置的活动。工程项目的承包商一般具有专业资质,熟悉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和技术;移民项目实施单位由于上述垄断性,一般缺乏移民实施的经验,需要移民监理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工程项目的实施单位根据组织模式的不同一般由承包商和分承包商构成,分承包商与承包商是合同关系,分承包商向承包商负责,不能再转包。移民实施单位作为总称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地方政府条块结合,包括地方各级行政系统以及相关的业务部门,如土地部门、公安部门、建设部门、水利部门、电力部门等;其分包商包括相应的村组集体组织和具体工程的实施企业等。移民实施单位的这种特点使得移民工作出现偏差的几率大大增加。移民监理的任务比较繁重。

(2)移民项目实施中的多变性

工程项目各项工作的程序和质量要求基本都有国家或行业的规范,其前期工作深度较大,施工有详细的施工图,不可预见的变更较少,而且对变更有成熟的处理办法。移民项目在实施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规划变更较多。主要原因有:

1)由于水库淹没的复杂性,淹没处理设计达不到工程设计的深度。

2)地方政府机构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实施时随意变更规划。如为了节省投资,将规划的多个分散安置点实施为集中安置,将规划在环境较好但地价较高的安置点实施在较差的地方。或为了改善本地的交通,将规划在交通条件较好地方的移民安置在偏僻交通条件差的地方,然后申请使用预备费。这直接导致了移民安置规划实际操作的困难。

3)移民心理的多变性造成规划变更。移民是具有社会属性有思想的人群,不同于无生命的建筑物,往往规划时乐意到某地安置,但实施时又改变主意要求到另外地方安置,实施部门若不同意,他们要么到处反映要么对抗不与实施部门合作。“一根烟可以改变去向”是移民心理多变的典型。

4)安置区群众的影响造成规划变更。设计部门编制移民规划时,当地干部和群众愿意为移民让出土地或者根本不知情仅是地方长官的意志,实施时,当地群众抵触,拒绝交出土地,甚至阻挠安置点建设。

5)气候因素的影响,造成规划变更。如黄河小浪底工程,国家气象部门预报黄河流域多雨,希望工程提前发挥防洪作用,移民部门则相应提早搬迁某水位以下的移民;同时,气候因素如漫长的雨季会影响移民居民点的建设和移民搬迁时间,有可能耽误按时耕作,引起对移民和安置区居民的发挥防洪作用,移民部门则相应提早搬迁某水位以下的移民;同时,气候因素如漫长的雨季会影响移民居民点的建设和移民搬迁时间,有可能耽误按时耕作,引起对移民和安置区居民的计划外补偿。

(3)监理内容的层次不同

工程监理属于微观层次,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展开的,是紧紧围绕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各项投资活动和生产活动进行的监督管理,注重具体工作项目的实际效益。移民监理属于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层次,以中观为主。因为移民监理主要在于对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各阶段、各单项、各区域是否按规划、计划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属于中观层次;不介入具体工程的监理工作,但对具体工程的进度、质量、投资监理体系和效果进行检查、监督、协调,对移民接受的土地数量与质量进行监督,属于微观层次;对移民工作整体进度的控制等则属于宏观层次。

(4)管理体制不同

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简单明晰,业主与承包商是合同关系。监理单位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与业主是合同关系,与承包商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移民工作比较复杂,其管理体制相应层次较多。涉及的单位上可达国务院、国家计委,下到县乡政府各部门,既有村组集体组织、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群众,又有各类具体工程的承包商。有的项目还牵涉到世界银行或其他国际贷款组织。目前移民工作通常实行的是政府行为和投资包干的管理体制,如小浪底工程的管理体制为“水利部领导、业主负责、两省包干负责、县为基础”,加上“世界银行检查、监理监督”。

(5)“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不同

由于上述区别的存在,作为监理工作主要内容的“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内涵也不同。

进度控制:移民监理的进度控制侧重于整个移民过程是否符合计划要求;对具体工程的进度控制,一般不采用工程监理的方式方法,只是把它放在整个移民安置工作过程、整个项目结构中实施中观和宏观控制。

质量控制:移民监理对具体工作的质量控制只是在于监督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完善有效,对于根据规定须聘请专业监理的项目另聘工程监理单位;移民监理的质量控制在于力争实现移民项目的质量总目标:在规划的时限内搬得出、稳得住、为将来致富打基础。因此,移民工作诸如移民的知情权(应当知道补偿标准、搬迁安排等)是否得到维护、移民实施机构的工作效率(及时发放补偿金是否及时足额,移民培训质量是否过关等)等软指标的质量控制是移民监理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当然,也有具体的质量控制如建房、调地、修路等。

投资控制:移民监理对具体工程的投资控制主要在于宏观的把握,根据其实施计划,资金是否及时到位。移民监理更加关注移民资金的流程是否健康,有无挪用、挤占、滞留,防止未经批准随意变更规划、加大投资、滥开口子。

合同管理:工程监理的合同主要是业主与承包商、承包商与分包商、与材料供应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合同管理的对象就是这些合同。移民监理中的合同有特殊的含义。首先它也有合同,这些合同主要存在于移民实施机构、移民集体和个人与承包商签订的工程建设合同和劳务合同等;其次,移民监理的合同管理更关心的是“类合同”,主要是计划、责任书等。

因为业主与地方实施机构之间存在的是计划关系,政府上级与下级之间的计划变成责任书形式,此时合同管理的内涵接近于计划管理,但又不同于政府内部的计划管理,移民监理单位按照计划。责任书的任务进行监督。

信息管理:移民监理的信息种类和范围比工程监理更多和更广泛。

协调:由于移民工作错综复杂,有许多软指标,因此,移民监理的协调工作量较工程监理协调量更大。

4.小浪底工程中采用的移民监理方法

在目前实施移民监理的项目中,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在共识的基础上,一般采用的操作方法是检查、座谈和报告编制。

(1)检查

监理人员一般每月对如下项目进行一次检查或抽查:

①移民建房。按完工、封顶、砌墙、基础处理四个标准进行统计制表,并将建房户与实物指标补偿卡户主对照,绘出建房平面图。

②居民点基础设施(街道、水电等),安置区专项设施(街道、桥梁、高压输电等)建设。现场检查统计完成工作量,并与规划指标对照。

③农村移民土地划拨。按照安置村和移民村双方签订的协议,拨付征地款、打桩定界、交接土地几个过程控制划拨进度。现场查看土地类别、灌溉设施配套情况和土地面积,并标注在万分之一地形图上。

④移民个人补偿金兑现情况。采取选定典型户定期抽查补偿兑现卡的办法。

⑤移民机构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的检查。采取定期向移民机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了解情况或查看账目、合同、凭证、拨付文件等相关资料。

⑥对乡镇迁建、工矿企业转产项目建设,重点检查统计完成的工作量。

⑦移民搬迁。监理人员深入淹没区搬迁现场检查移民房屋腾空情况等。

⑧库底清理。深入淹没区,根据库底清理标准对库底清理情况进行检查、确认。

(2)座谈

①与移民村干部群众座谈。监理人员在对上述项目检查、统计完成以后,对其结果、存在的问题进行座谈式的交换意见,了解他们的要求或抱怨。

②与移民机构负责人座谈。互相通报移民安置实施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

(3)编制报告

总监理工程师根据监理人员现场监理资料整理出文字报告。图、表报业主,并由业主分发各有关单位。

(4)坚持几项制度

1)监理联络员制度。业主、各级地方移民机构备指派监理联络员一名,负责向监理工程师介绍情况、提供信息和资料。联络员须熟悉本部门移民工作的情况。

2)工作例会制度。根据监理工程师提供的监理成果,定期召开实施单位参加的工作例会,研究解决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移民工作。

3)监理信息反馈制度。监理信息反馈是多层次的,包括总监理工程师向省、市、县移民机构负责人、政府主管移民工作的领导通报实施情况;监理工程师向县、乡实施机构通报监理情况;监理人员向移民群众解释、宣传政策和有关政策的反馈;将监理意见和业主、实施机构有关举措及时反馈给移民等。监理信息共享即将监理意见及其处理措施及时通知到全库区各移民机构、业主、设计单位,达到及时沟通的目的。

4)监理备忘录(或监理通知)制度。各级监理人员针对监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事件或较重要的问题分级向实施机构发送监理备忘录(监理通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或建议,书面发送各有关单位,要求予以解决。

目前,移民监理的管理职能发挥还很不够,原因主要有:一是它毕竟还处在起步阶段,理论体系和技术规范尚不完善;二是未能真正取得对独立第三方的合理授权;三是一些有效的控制手段还未完全掌握,或还不具备开展的条件。

三、结语

过去重工程轻移民和重搬迁轻安置的片面做法侵害了移民的合法权益,导致大量遗留问题,造成国家重新投资处理,教训十分深刻。实行开发性移民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广开安置就业门路,前期补偿和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是尽快恢复和提高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更加可喜的是,在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工程管理引进监理手段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水库移民管理也引进了监理和社会经济监测评估的方法。最近,水利部移民开发局正在起草移民监理的有关文件,使这项工作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要求 篇4

A.1总则

A.1.1为贯彻落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移民条例》(以下简称《移民条例》),规范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的依据、内容,提出本要求。

A.1.2在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前,应按照《移民条例》和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完成工程建设征地范围的认定和实物指标调查工作,并根据移民区、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情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编制完成移民安置总体规划。

A.1.3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包括需要提请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阶段性成果和移民安置规划依据、原则、任务、标准、内容、方法,以及移民安置规划编制的组织实施等要求。

A.1.4已经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库工程,由项目法人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没有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库工程,项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移民局和移民安置办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

A.1.5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当广泛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居民的意见;必要时,应当采取听证的方式。

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是编制移民安置规划的基本依据,应当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者修改;确需调整或者修改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A.1.6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A.1.7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按照本标准第2章~第14章进行编制,将“概述”列为第一章,依次编排。

A.2概述

A.2.1简述水库概况及主要工程特性。

A.2.2简述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工作过程;反映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时,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的方式、方法和结果。

A.3建设征地处理范围

A.3.1简述水库淹没处理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2简述滑坡、塌岸等影响区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3简述枢纽工程建设区永久占地和临时用地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4简述城集镇新址占地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5提出扩迁、远迁移民的征地范围外的个人财产处理原则,明确相应的处理范围。

A.4实物指标调查成果

A.4.1简述实物指标调查的依据、方法、过程、公示和确认程序。

A.4.2提出经公示确认的实物指标汇总成果,并分别反映水库淹没影响区、枢纽工程建设区两部分实物指标统计成果。

A.4.3简述扩迁、远迁移民的征地范围外实物指标的分析计算方法和结果。

A.5规划依据和原则

A.5.1提出移民安置规划的主要依据,包括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征地涉及的省级人民政府颁布或制定的有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程、规范,移民安置总体规划以及其他与本工程相关的设计成果和审查意见等。

A.5.2明确移民安置规划的原则。

A.6安置任务

A.6.1简述移民安置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的确定方法与结果。

A.6.2简述确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方法与结果。

A.6.3简述移民生产安置人口和搬迁人口的分析计算原则、方法和结果。

A.6.4简述需处理的淹没影响城集镇情况。

A.6.5简述需处理的淹没影响工矿企业情况。

A.6.6简述需处理的淹没影响专业项目情况。

A.6.7简述规划防护工程项目情况。

A.6.8简述临时用地情况。

A.7安置标准

A.7.1简述农村移民安置目标和标准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7.2明确城集镇迁建规划设计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3明确公路、水利、电力等各类专业项目复(改)建工程设计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4明确工矿企业迁建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5明确城集镇、专项设施、农田等各类防护工程和文物古迹处理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6明确临时用地复垦规划设计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8移民环境容量

A.8.1简述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8.2简述采用的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方法及其理由。

A.8.3简述移民环境容量分析成果。

A.8.4论述所选移民安置区的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对本工程移民安置需要的满足程度。

A.9规划方案

A.9.1简述形成移民安置总体规划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必要时提出下一步进行移民安置总体规划方案复核、补充论证和比选的内容和方法。

A.9.2简述形成农村移民安置规划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农村移民安置规划的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内容包括移民搬迁安置、生产安置规划等。

A.9.3简述确定农村大规模集中居民点规划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集中居民点规划设计的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4简述确定城集镇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城集镇迁建规划设计的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5简述确定各类企业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各类企业处理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6简述确定专业项目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各类专业项目复(改)建、水利和交通设施等其他移民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7简述确定防护工程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城集镇、农田等各类防护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8简述确定临时用地复垦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临时用地复垦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9简述水库水域开发利用规划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10后期扶持方案

A.10.1简述应执行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A.10.2根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结合地方人民政府和移民的意见,提出后期扶持措施有关建议。

A.11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

A.11.1简述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A.11.2说明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采用方法的来源、合理性与可靠性。

A.11.3说明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采用的资料和参数取值。

A.11.4提出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成果,并通过与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现状分析比较,提出评价结论。

A.12补偿费用

A.12.1明确补偿费用概算编制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A.12.2明确补偿费用概算项目划分与费用构成。

A.12.3明确补偿补助项目概算中主要补偿实物量的计算方法,补偿补助项目单价和专业项目工程概算编制方法。

A.12.4提出各项独立费和预备费的取费项目。

A.12.5提出分年费用计划编制原则和方法。

A.13组织分工与工作计划

A.13.1明确确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的方法和程序,以及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时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的方法和程序。

A.13.2提出移民安置进度计划编制依据、原则和方法,明确开展移民安置规划的工作计划。

A.13.3提出开展移民安置规划工作的组织分工计划,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项目法人等各参与方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明确各方开展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

A.14附件

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可以根据需要,将下列资料作为附件:

A.14.1移民安置总体规划报告。

A.14.2相关设计审查意见(包括预可性研究审查、正常蓄水位选择审查、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审查、实物指标成果审查、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审查等)。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情况汇报 篇5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情况汇报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水库基本情况

水库位于崆峒区以西12km的崆峒山下,坝址位于泾河前峡出口聚仙桥上游约1km处,泾河为其主要蓄水源。水库于1971年10月动工兴建,1980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376万元。水库主要由拦河坝、输水洞、泄洪洞、溢洪道、水电站和泾河灌区引水渠等部分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死水位,汛限水位,总容量2970万m3,兴利库容2230万

m3,死库容600万m3。水库运行管理由崆峒水库管理处按照水库运行规范严格操作。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7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万亩,灌区内辖崆峒、柳湖、四十里铺、白水、花所、白庙等6个乡镇、69个村、337个合作社。

二、后期扶持工作情况

我区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发改委、市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深入基层,认真调研,扎实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大力宣传扶持政策。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工作环节多、运作难度大、涉及农户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为深刻领会国家政策精神实质,促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和《甘肃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精神,召

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抽调区发改、水利等部门和崆峒镇的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在移民村成立由驻点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参加的工作小组,在区镇工作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通过广播、会议、标语、宣传材料、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在工作组、镇村干部和移民群众中扎实开展政策培训,培训骨干132人次,为广大移民宣传讲解了党的惠民助农政策。区镇两级共发放宣传材料多份,张贴宣传标语60多份,出动宣传车14辆。通过学习宣传和培训,各级干部和广大移民群众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为顺利开展移民扶持政策落实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强化工作措施。为切实加强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领导,区上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发改、财政、城建、土地、水务、水保、交通、民政、扶贫、林业、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崆峒区水库移民后

期扶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协调和有关政策的指导。制定完善了土地、用电、通水、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人才培训、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组织保证。

3、严格把握政策界限,认真核实移民人口。按照《甘肃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办法》和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自下而上、逐级摸底上报的工作方针,对崆峒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进行了认真核定。经查实有关档案资料,向老党员、村社干部和库区群众走访了解,确定了原始搬迁人口。修建水库时,因住宅或土地淹没,先后搬迁崆峒镇韩家沟村6个社共155户、806人,其中住宅淹没搬迁116户、636人,土地淹没受到影响搬迁39户、170人。在1975、1976两年,集中对上述群众进行了搬迁安置,分别安置在崆峒镇西沟、官庄、韩家沟、蒋家沟4村。在查阅有关资料、走访了

解情况的基础上,区镇两级抽调人员,分别深入4个安置区逐户了解原始搬迁人口从1970年至6月30日人口变化情况,并由户主签字盖章,确定了安置区现状人口。经核实,原迁人口已由155户、806人增加为306户、1352人,其中住宅淹没的241户、1001人,土地淹没受到影响的65户、351人。今年7月5日,省水管局最后核定我区崆峒水库库区移民人口为241户、1001人。另外,经核实,我区有外迁水库移民3户15人,为1958年修建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三里店水库时,于1964年进行后靠搬迁迁入我区白庙乡白庙村,已按要求上报省发改委核查。

4、充分尊重移民意愿,民主确定扶持方式。根据《甘肃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精神,结合崆峒区区情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结构不优、群众致富门路不广、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通过召开村社会议、走访群众等形式,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并听

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采取项目扶持的方式对移民群众进行扶持。项目规划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确保了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严格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优先解决移民村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解决突出问题和长远发展相结合;三是移民村群众直接受益;四是资金使用与管理公开透明,接受移民的监督。

5、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扶持项目。在核定移民人口、确定扶持方式的基础上,以解决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安置区长远发展、提高移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编制了《崆峒区崆峒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和《崆峒区崆峒水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已上报省发改委、省水利厅审查。后期扶持规划中,计划在4个安置点实施16个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基本农田建设投资22万元,安全饮水投资万元,道路建设投资54万元,学校建设投资万元,卫生所建设投资万元,产业

开发投资万元,科技培训和推广投资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家库区移民资金万元,自筹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中,计划在4个安置点实施12个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水利设施配套项目2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万元,产业开发项目万元,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项目8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库区移民专项资金万元,地方自筹万元。

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中,虽然我们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对国务院17号文件等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够准确;二是水库移民扶持工作的机构不健全,程序不够到位;三是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扶持难度较大。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库区移民政策的宣传和

学习,不断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顺利实施。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充实工作人员,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大对移民安置村社的扶持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移民脱贫致富步伐。

2、积极做好政策兑现的前期工作。按照后期扶持政策启动兑现的程序和要求,积极向上汇报衔接,加快工作进度,争取尽快启动实施。

3、进一步完善规划,做好后期扶持项目的前期工作。按照政策要求和移民安置区实际,对已上报的两个规划,进行充实和完善,优化和靠实规划项目。对规划确定的项目,在听取移民意见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对项目的建设进度、建设内容、投资规模、效益分析等移民关心的内容进行公示,确保移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尤其是对计

划实施的项目,加快前期工作进程,加大工作深度,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争取早日开工实施。

水库移民文化与信息 篇6

1水库移民权益保障立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水库移民立法,在之后的渐进发展中,往往是造成严重负面后果的移民返迁和移民贫困将水库移民问题拉到“前台”,国家的治理行动以及相关政策相继出台。198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简称《土地管理法》)首次将“大中型水利水电移民”纳入法律视角,1991年《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简称《移民安置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水库移民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我国现行有关水库移民的政策法规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关于土地管理,主要有《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二是关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主要有《移民安置条例》、《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等政策规范。但纵观有关水库移民的政策法规大多以保证移民按期搬迁、保持库区稳定、解决库区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紧迫问题等为取向,政策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维持现状,或针对现实急难问题而不得不出台的救火型的政策法规。所以,虽然基于这些政策法规,水库移民的相关权利近年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直接针对水库移民权益保障的政策法规,当前关于水库移民权利保障的政策法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1.1立法层次较低

我国当前水库移民工作主要依据国务院颁布的《移民安置条例》,以《移民安置条例》为首的水库移民法律体系存在的首要问题在于立法层次较低,法的“位”不够高。因为根据我国法律体系的相关规定,法律高于法规,法规高于政策,而《移民安置条例》仅是一个行政法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因此,当实践中出现其他法律条文与《移民安置条例》规定冲突时,移民利益可能就会受到妥协与折中,从而表现出对移民权益保障的权威性不够。

1.2存在盲点

水库移民在征地、搬迁与安置恢复过程中,面临着失地、失业、疾病、被边缘化、失去享用公共财产的机会和社会联系被破坏等风险[5]。因此,一般认为其除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普通公民的各项权利外,还应享有因土地和房屋被征收而派生的其他权利。但现行政策法规中,除了财产权、生存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权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水库移民的社会保障权、发展权等公认的应然权利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6],而更高层次的工作权、健康权、环境权等权利在现行政策法规体系中更是一片空白。

1.3滞后现象严重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伤害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对公民的物权、侵害物权该受怎么样的惩罚作出了大量的规定,而现行有关水库移民的政策法规并没有根据相关法律对侵害移民权利的行为作出明确的惩罚规定。另外,在东南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对失地农民已逐步采取社会保障、留地安置等众多创新式的移民安置模式,并且在实践中已被证明具有较好的效果,而在《移民安置条例》中建议水库移民安置还是以传统的大农业安置模式为主,这表明现行政策法规未能保障移民权益的最大化,反映了立法在指导思想上明显带有消极保守倾向,脱离实际。

1.4公平性体现不足

《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最高可达该耕地平均年产值的30倍。而水库移民本质上与其他类型的失地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但根据《土地管理法》第51条规定制定的《移民安置条例》,一刀切地将水利工程征收耕地的这两项费用之和定为该耕地平均年产值的16倍。而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的征地补偿政策,也常常把水利项目的征地与房地产开发、城建、交通、工业等其他项目区别对待,使水利项目游离于这些政策规章之外,这就使得水利工程的征地补偿标准常常低于同类地区的其他项目,所以,立法没有很好地秉持公平的原则,人为地造成了“同地不同价”的现象。而在后期扶持方面,同样是水库移民,由于所建水库的大小,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依据《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可享受20年的每人每年600元的补助,而小型水库移民没有纳入后期扶持政策范围,农转非移民也没有资格享受这个政策。

1.5法律之间相互抵触

根据《移民安置条例》,水库项目征地一般以县为单位,统一实行16倍的补偿标准。这又与《土地管理法》中征地安置补助费的计算与被征地单位的人均耕地面积相挂钩的规定存在矛盾。虽然普通法服从专业法,但显然《土地管理法》中根据人均拥有的耕地面积确定安置人口,再计算安置补助费比《移民安置条例》中不分地多地少一刀切的实行统一的征地补偿标准要科学。另外,《移民安置条例》规定农村移民实行农业安置为主的原则,也即是新开发土地与调剂土地安置,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7条“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调整土地必须满足“仅限于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形,以及仅限于个别农户之间的承包地调整”的规定相抵触。

2水库移民权益保障专门立法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保护人权和建立法治已经成为人类政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7]。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为了公共利益兴建水库无论如何不能再以牺牲部分水库移民的利益为代价。而要彻底解决我国各类水库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除了在观念上要转变一直以来将人权视为资产阶级专利的倾向,同时切实推进水库移民权益保障立法是也是重要的努力方向。因为归根到底离开了法治,移民权益的保障很可能是一句空话,而立法恰恰又是法治不可或缺的前提。

2.1改变水库移民的弱势地位需专门立法

当代世界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明确了保护弱势群体主要是国家的责任。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予以特别的保护,已经成了各国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大法,以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专门法为主干,并以刑法、民法和其他相关立法为辅助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8]。在我国,立法已对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进行了特殊保护。而水库移民处于社会底层,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和维权意识薄弱,无法依靠自身条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足够的物质和精神利益来满足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有必要针对水库移民的权益进行专门立法,给予其特别的关爱,以缩小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

2.2强化水库移民的应然权利需专门立法

学界一般认为公民权利有3种存在形态: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和实然权利。应然权利是指道德权利,即权利主体应当享有的权利;法定权利是指国内和国际立法加以确认的权利;实然权利是指权利主体实际享有的权利。现实中,应然权利不一定全部被纳入法定权利,法定权利也不一定被完完全全落到实处[9]。如前所述,对于水库移民的权利保障问题,当前相关法律体系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点,虽然移民的财产权、参与权、受教育权、生存权、发展权、监督权等权利在当前法律条款中有所体现,但社会保障权、发展权等公认的应然权利并没有完全纳入到现行水库移民的政策法规中来,同时现实也表明即使这种被克扣了的法定权利在实际生活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最终导致现阶段我国水库移民实然权利与应然权利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只有通过立法将水库移民的应然权利由法律条文固定下来,转变为法定权利并上升为国家意志,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

2.3完善水库移民的权利救济需专门立法

英美法谚有云“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因此在英美法律理论中,权利救济对权利的实现至关重要。虽然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根据大陆法系的传统,救济的获得以侵害的事实及以实体权利的存在为前提。也就是说,在我国如果没有实体权利的存在,也就无所谓侵权,无所谓救济。如前所述,现行法律法规对水库移民应然权利的规定存在盲点,因此,即使某些侵害水库移民权利的行为发生,但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的支持,移民的受损权益也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补偿或赔偿。另外,现行法律虽规定移民对征地补偿和安置方案有异议的,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但现实中移民对补偿与安置如有不满一般都采取上访的形式,希望通过向当地政府施加压力,以行政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由于信访只是对行政复议、诉讼等渠道的补充,不是一种常规的、制度化的权利救济渠道。但正是由于上访现象的大量存在,恰恰说明当下水库移民的权利救济缺乏有效的途径。因此,通过专门立法规定移民的应然权利及相应的救济渠道,是我国水库移民权利救济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必然方向。

2.4明确水库移民的侵权责任需专门立法

虽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在现实中水库移民往往得不到公正的社会待遇,例如对四川凉山州水库移民的调查发现,移民的医疗权、子女的教育权等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侵害[10]。而三峡库区的农村就地后靠移民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享有与其他社会主体平等的发展权[11]。水库移民合法权益受侵犯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一方面与移民维权意识薄弱有关,另一方面与现行移民法律体系中对侵害移民权益责任的规定缺失不无关系。如在《移民安置条例》中,最多只能看到有关行政机关对违反移民安置条例的编制、审批等的行为人予以行政处罚、责令罚款、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规定,其中的行政处罚、责令罚款的性质只能视为特殊的行政处罚形式。事实上,目前侵害水库移民权益的行为涉及多种责任,既有行政责任,也有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而在现行的法律规定中,找不到侵害移民权益的民事责任规定。因此对于水库移民而言,即使他们的权益受到某种形式的侵害,现行的立法还无法支持他们去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

3水库移民权益保障专门立法的意义

3.1立法有助于全社会关注水库移民权益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水库建设总计产生移民1 600多万人,除了三峡移民和当前的南水北调移民,关于水库移民的话题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且报道也较为正面。但事实上,我国水库移民遗留问题颇多,如调查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为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兴建的三门峡水库动迁移民60万人,40年后仍有1/3的移民处于贫困状态,并在饮水、交通、住房、文教、卫生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2]。该类话题除了专业期刊有所讨论外,很少引起公众的关注。因此,通过对水库移民权益保障进行立法,并大量征求专家和社会公众对水库移民权益保障的讨论,可提高社会公众对移民权益的关注程度。

3.2立法有助于唤醒水库移民的维权意识

由于我国水库移民权利意识淡薄,再加上移民文化程度普遍低下,法制观念相对淡薄,当其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通常会以传统习俗来维护自身利益,并靠自身力量解决遇到的矛盾和纠纷。如果立法赋予移民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构建切实可行、有效便利的移民法律体系,并鼓励、引导和保护移民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敢于拿起法律武器,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这不仅将水库移民的权利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而且通过宣传,对逐步唤醒水库移民的权利意识并敢于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3立法有助于规范政府的征地移民行为

水库建设涉及移民和政府等多方利益的调整,政府为了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经常不自觉的参与各种不规范或侵害移民权益的行为当中。例如在征地补偿费的发放问题上,补偿标准就低不就高,对移民补偿资金层层扣押,将该一次补偿到位的资金改为分次发放;在移民集中安置区的建设问题上,未能悉心听取移民群众的意见,配套的水、路、学校和卫生院等基础设施建设能拖就拖、能省则省。可见,移民的权益在政府的利益驱动下往往沦落为权力的“施舍”,而移民权益的保障必须落实在具体的制度和技术层面[13]。因此,立法保障移民应当在享受各种权利的同时,还应规定违反这些条款时哪些部门、哪些人员该受的相应处罚,有助于规范各级政府征地移民行为的公平、公正和合法。

3.4立法有助于保障水库移民的长远生计

“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是我国水库移民的安置目标,遗憾的是我国1 600万水库移民当中极少能够实现此目标。某些库区移民的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比电站建设前的生活有所下降[14]。历史上,我国曾出现大规模的水库移民返迁现象,近来也有媒体报道安置到广东的三峡移民出现返迁情况。移民为何返迁,除了舍弃不下的乡土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安置地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条件等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水平。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无外乎移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社会保障权、工作权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或者说相关权利受到侵犯而无“法”维权或维权无门。因此,如果立法将水库移民应该享受的相关权利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有助于解决水库移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3.5立法有助于形成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

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风险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成为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贫困农民应是当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弱势群体,而包括水库移民在内的失地农民又处于这一群体中的最底层。2004年瀑布沟事件充分证明如果不认真对待水库移民的权利,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将严重破坏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5 000美元,而国际经验表明该阶段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特别容易出现社会动荡。因此,已有学者指出,不认真对待移民权利,社会风险极易在脆弱的移民群体中爆发[15]。通过立法保障水库移民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使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将有助于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

4结 语

保障水库移民的权利是现代宪法的基本精神,也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要求。为了切实保障水库移民的相关权益,有必要以宪法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梳理和厘定水库移民各项应然权利,并着手进行同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期相适应的水库移民权益保障立法,这对于维护水库移民的各项权利、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水库移民问题归根到底是权利问题,切实保障水库移民的合法权益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水库移民权益保障相关法律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水库移民权益保障立法层次较低、盲点较多、公平性体现不够、滞后现象严重,且有些法律条款之间还存在相互抵触现象;指出鉴于水库移民在社会阶层中的弱势地位,有必要对其权益保障进行专门立法,从而有利于全面落实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相关权利,提高水库移民的维权意识,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上一篇: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研究下一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