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资源(共12篇)
政府信息资源 篇1
2015年1月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卫东博士撰写的《政府信息资源传播》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紧紧围绕“什么是政府信息资源传播”、“为什么需要政府信息资源传播”两个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阐述,旨在厘清 “信息资源传播需求产生的根源”,解决“如何实现政府信息资源传播”的现实问题。该书运用传播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从基本概念、影响因素、电子政务媒介、传播过程模型、传播的复杂网络和共享机制等维度建构了政府信息资源传播的理论体系;从共享需求分析、共享方法和参考模型等方面建立了政府信息资源传播的方法体系;同时探讨了基于云政务的新型政府信息资源传播模式。
当前,云计算正在掀起信息技术领域的新一轮革命。云计算环境下,政府信息传资源传播模式将如何演变?政府组织形态将如何演化?公共服务模式和政府管理模式将如何变革? 对政府组织而言,云计算的运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由原来的“分散”管理模式变为“集中”管理模式。此书认为,随着云计算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将逐步形成一种与传统电子政务不同的新型政务模式———“云政务”。云政务模式下,一个省级政府或市级政府组织可建立统一的“政府云”,实现政府信息资源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共同使用”,能实现政务信息基础设施、政务数据库、政务平台和政务应用软件的全面共享,能有效地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水平。由此可见,该书能为研究未来的政府信息资源传播模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该书适合公共管理学、传播学、信息管理专业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作为教材和参考书使用,也可供电子政务的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作参考书使用。
政府信息资源 篇2
第一条为了更好地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改进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指导思想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
第三条本局信息公开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要求,由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公开办)组织实施。
第四条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是指应当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采取有效形式,在职责范围内,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主动地向社会公开。
第五条本局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包括:
(一)机构设置、主要职能、办事程序和办事指南;
(二)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产业政策价格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本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三)各类宏观经济管理、价格管理政务信息、重大活动和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价格动态、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费标准;
(四)项目立项、物价管理行政许可和行政服务事项办
理的条件、程序、过程、时限和结果;
(五)投诉举报电话;
(六)服务承诺、政府信息(政务)公开的相关制度;
(七)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主动公开的信息。
第六条本局对下列信息不予公开:
(一)属于国家秘密的;
(二)属于商业秘密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露的;
(三)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公开后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造成不当侵害的;
(四)正在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情形的政府信息,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公开的,可以公开。
政府信息含有不予公开的内容,能够区分处理的,应当公开可以公开的内容。
第七条本局主动向社会公开的信息范围详见本单位编制的《乐昌市发展和改革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第八条本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形式:
(一)在乐昌市政府信息网(http://)上公开的信息;
(二)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部分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第九条属于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本局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制度:
(一)各股室在起草文件时应对是否公开和公开属性提出初步意见,经股室负责人审核后,报局分管领导审定;
(二)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公开政府信息的,由各股室负责人审核,经局分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三)除文件形式和通过媒体发布以外的重要政府信息(含征求社会意见的政策信息和公示信息)需要公开的,由分管领导审核后,报局主要领导审定,并由办公室负责发布;
(四)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涉密不能确定的,应提交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不能确定的,上报市保密局确定。
第十一条本局负责对各股室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考核评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本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反映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二条政府信息公开考核评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各分管领导及股室负责人是否重视,是否明确专人负责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二)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是否按规定进行审核;
(三)本股室负责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程序、期限等情况是否符合规定;
(四)是否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各项规定,做到公开效果显著,群众评价满意;
(五)其他需要评议考核的内容。
第十三条本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局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工作。
第十四条政府信息公开责任的追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权责一致、责罚相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五条本局各分管领导及股室负责人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不按规定进行公开,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并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对投诉人、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
(四)违反法律法规,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依法受到保护的个人隐私,造成严重影响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追究的行为。
第十六条对违反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行为,按下列规定追究责任:
(一)违反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未造成不良后果的,对责任人给予告诫或者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
(二)违反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对有关责任分管领导提出批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或者通报批评;
(三)违反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行为同时违反法律、法规、党纪和政纪,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被追究责任的股室和个人,应及时纠正错误,并将纠正情况及时反馈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
第十七条 被追究责任的个人,如对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应于接到通知10日内向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诉意见。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在接到书面申诉意见后,应于10日内完成复核并做出裁决意见,并下达书面通知。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乐昌市发展和改革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试行。
政府信息资源 篇3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集成;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集成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59-04
政府信息资源庞杂,对其管理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虽然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基本保障,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现有技术对政府信息的规划与管理并没有使其成为一个真正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与细则。无论是从政府信息基础设施的架构、信息安全,还是信息设备的统一采购、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都要求我们采取更有效手段解决电子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有可能出现的安全瓶颈问题、体制瓶颈问题、法律与法规及其规范化建设与发展观念问题等。国外政府对利用云计算技术来解决政府信息集成与整合问题十分重视,并将云计算视为解决IT问题与建立高效、节约型政府的突破技术。
1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发展状况
为明确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内容,理清政府信息资源的集成思路,笔者从其概念入手,探讨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的概况。
1.1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相关概念
1.1.1 政府信息资源
国内外众多专家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诸多的解释。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与归纳将有关政府信息资源的概念概括为两方面:从政府内部业务角度出发所给出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与从政府服务角度理解的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1]。其中,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可描述为:政府部门在业务处理与政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使用、发布、储存与处理的信息;而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则除了包含狭义内涵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外生自政府但与政府业务活动能够形成有效互动信息的统称。本文中所讨论的政府信息资源为政府内部产生的政务信息即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
1.1.2 政府信息资源集成
对于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含义,笔者从政府工作流程的角度来阐述:政府信息资源集成(Government Information Integration,GII)是指在一定的政策和安全保障机制的指导下,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与政府部门的工作需求,通过一定地技术手段,并通过协同作业的方法,把政府信息资源诸要素有机融合并使之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优化要素关系、重构体系结构的过程。
1.2 现有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的不足
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机构与部门都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例如,各政府部门几乎均建设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与专用的政务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但是,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集成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2.1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利用效率低
政府机构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普遍不是从自身的业务实际出发,而是一味地投入巨额资金与人力获取高配置、功能全面的设备。这种过于求大,求高、求全的状况造成了高性能的设备运行着并不复杂的作业与任务,其80%的功能与性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使得基建环境得不到充分地开发与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效率低下。
1.2.2 软硬件环境重用率、通用与共享性不足
在对信息资源管理与集成过程中,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常由单一部门发起,其整个环境的搭建也是为适应这一部门的业务与工作特点来实施的。这就使得构建的软硬件环境无法由多部门重用与互联共享,极易出现“重复建设”与“信息孤岛”等现象。有些部门由于业务调整或职能变化,甚至将之前构建好的平台与架构环境全盘推倒重建,造成了资金与时间成本的极大浪费。
1.2.3 重行政,轻服务
政府机构往往将政务与行政过程直接搬到网上或政务系统中,没有依据电子政府环境下政府行政与服务过程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使得政府业务在多部门间的协同受阻,公众在获取所需服务时并没有感觉简化与便利,反而因为多了一道网上申请程序而显得更加繁琐。
1.2.4 法律、政策和法规环境缺失
由于已有的政府信息资源相关法规,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郑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等,主要集中在政府信息的公开、设备的采购、宏观的规划与管理以及信息的安全与保密等方面[2]。但其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与相关监督机制,使得这些法规的强制性与约束力不足。同时缺乏适当的激励与保障政策使得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存在严重的地区差与部门差,无法形成覆盖广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体系。
1.3 云计算应用于政府信息资源集成的分析
1.3.1 理论层面
诸多政府信息资源的相关理论都要求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集成与整合,例如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等。上述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的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得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是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公众的参与权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政府部门组织结构、信息活动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建立高效、便捷的政府业务运作模式的有效途径。
1.3.2 技术层面
从技术条件上来看,目前,国内外众多专家和IT机构在对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所必备技术环境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体系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网络线路的带宽与3G等无线技术将会有突破性的大发展,无比顺畅的网络通道为大规模的服务与应用创造了条件;IPv6的推广已成必然;集群计算技术成主流;搭乘着iOS、Android、WP7等智能移动系统终端设备的大众化;虚拟化技术、嵌入式技术日益成熟;云计算的日趋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集成系统所需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
1.3.3 实践层面
从目前云计算发展状况来看,国际上知名的IT巨头都在积极地研究、部署和构建自己的云计算平台,并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3]。同时现阶段对云计算技术的狂热讨论与追捧,为云计算应用于政府信息资源集成领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理清了云计算的优劣之处与发展、利用方向。此外,在公共云模式下,服务器的日常维护由云服务提供商来提供,对于不涉密的、可以对外公开政府信息资源与服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可将其送入政府公共云中,这样可以节省服务人员的大量时间成本与其他费用,从而使政府部门集中精力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2 云计算模式下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构建
通过前面的讨论可以得出,无论在理论、技术以及实践层面云计算应用于政府信息资源集成过程是可行的。因此,笔者构建了云计算模式下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来完善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活动。
2.1 构建过程
在本模式中,将以往的政府信息资源相关硬件设备与软件应用并将其集成、整合为四大平台:物理设备平台、数据平台、系统应用平台以及政务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其中,系统应用平台以及政务服务平台为最主要的核心模块。系统应用平台集成了包括:档案管理系统、行政审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文件交换与共享系统、信息安全监管与验证系统、各部门专用系统以及其他公用系统在内的各类政务系统以及应用;政务服务平台集成则囊获了: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区域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等政府服务。通过这种深度的整合与集成,将散乱的、不规则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了优化、扩充,使其更加完善与合理。
图1 模式构思图
2.2 模式描述
借助云计算在信息存储与处理方面的优势来提升政府信息资源集成与管理能力,实现政府行政与服务过程的优化。整个模式由6部分组成,包括:保障机制、设施资源集成层、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层、政府云端管理层、用户服务层以及云端安全基准等[4]。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保障机制层,包含了:政策引导、规范立法、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以及人员组织等,为云计算环境下的政府信息集成模式提供开发、运行、管理和监控的环境;核心层次为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层,主要由数据集成平台、虚拟化数据与资源池、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体系以及政府云(政府部门私有云和区域政务公共云)等。实现设施与数据的虚拟化与云化等功能。如图2所示。下面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2.2.1 设施资源集成层
本层为模型的基础层。通过将物理设备平台集成、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信息安全设施等政府信息相关设施资源集成,为接下来实现硬件和应用虚拟化及管理接口提供支持。
2.2.2 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层
管理层是本模型的核心层,担任着政府信息资源集成和云平台的搭建;资源入云监管;协调资源层以及服务层之间交互等任务。其主要由数据集成平台、数据与资源虚拟化平台以及政府信息资源云化及集成管理平台组成,具体包括将各种异构形成统一数据资源池存入云计算平台提供的存储空间实现资源管理、业务管理以及资源的虚拟化与云化、信息资源入云监管、安全控制等内容。保证云端资源的安全、高效运行和应用任务的准确、及时调度[5]。
2.2.3 政府云端管理层
政府云端管理层是本模型的实现层。该层主要是通过建立云计算管理委员会管理和应用云计算实现平台,将相应的资源与应用进行动态分配,同时提供隐私与保密政策接口对信息采取访问控制。隐私政策规定了哪些信息资源应进入政府私有云应用服务系统,哪些信息只能被公共云应用服务系统使用,从而有效保障在动态开放的云端政府信息资源的安全与保密,也实现了政府内外环境的隔离。
2.2.4 用户服务层
用户依据不同的身份,为实现特定的服务通过可视化门户或者政务系统等进入云端,通过身份认证、权限监管与分配等完成用户管理与帮助用户制定云框架下的信息资源服务,使用户能够通过与云端平台交互实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同时帮助用户完成从云端获取所需资源与服务[6]。例如公务员用户经过系统审核识别身份后,可以完成根据需求自助资源申请、办公应用管理与处理、远程办公等。企业用户可以实现临时申请租用计算资源、一站式行政申请等。
2.2.5 云知识库
云知识库是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存储着大量的云端知识。云知识库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是一个知识服务系统。云知识库实质上就是一个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利用系统,利用这一系统来为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的改进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其可分为知识库构建策略、显性知识库、隐性知识推理引擎以及知识库维护方案。
(1)知识库构建策略
知识库构建策略对整个知识库的构建与实施过程进行说明与组织,建立知识库构建的完整实施步骤。并建立评审机制,对入库前的知识质量与粒度大小进行评价与审核,以保证知识能够有效合理地存储。
(2)显性知识库
显性知识库是在完成云端知识采集与分析处理后用可以直接提供云存储的知识,是云端知识的基础。
(3)隐性知识收集引擎
隐性知识收集引擎是以智能化的方式,对云端用户提供服务。收集引擎根据定制好的隐性知识收集规则,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智能的收集、挖掘与分析用户在知识库中的显性知识并与规则进行比对,如发现有一知识符合规则要求就将其转化为用户要求的结构并存入指定位置[7]。同时将处理的结果反馈给用户以支持决策与共享。
(4)知识库维护方案
建立知识库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保证知识库的正确实施。根据用户反馈来的知识库使用情况,明确知识库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其新生需求,为改进知识库的服务提供依据[8];对知识库的安全与紧急处理方式进行评估,完善知识库安全与隐私保护方案,从而有效保障了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下用户信息与隐私的安全。
针对现有政府信息资源集成模式的不足,笔者结合所构建的模式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
(1)改进政府数据中心
通过“云”化改造使政府数据中心不仅仅为硬件设备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各终端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审查与认证就可以在云中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同时能够为各级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的高效运行与协同工作提供安全开放的物理环境,并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安全
图2 云计算环境下的政府信息集成模式
利用、流动与共享。
(2)云端技术集成
政府的信息技术集成包括两方面内容:系统与应用集成和智能处理集成。前者主要完成不同系统之间的协同以及系统与数据中心的交互等,为信息在不同政府机构与部门间流动、互通创造条件,使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加系统的透明度,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畅通。
在云计算环境下,系统与应用集成可以对终端用户屏蔽底层技术细节,在云端由云计算提供商完成。而智能处理集成过程也可根据不同政府部门的特点与需求,按需分配计算资源,缩短实现周期。
(3)建立有效地监督机制
应用监督机制明确政府参与者的权限,推行实名制参与,建立以道德约束为主,以法律监管为辅,诚信参与的“云端监督规则”。这种监督机制是双向的,政府给予公众一个相对自由、安全、和谐的参与环境;公众通过高层次的参与完成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以及政府服务的获取。
3 总 结
总之,云计算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技术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成熟与普及,其在社会各个部门间尤其是在政府部门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云计算技术的强大功能将会使政府的管理、决策以及服务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更会令传统的电子政务模式向“云端”迈进。在之后的工作中要继续跟踪国内外云计算技术应用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其在政务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朱晓峰,王忠军.政府信息资源基本理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1):10-12.
[2]徐焕良,李绪蓉.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集成平台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20):273-275.
[3]鲍凌云,刘文云.云计算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1,(4):170-173.
[4]孙世强,刘甲学.“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1,(5):76-78.
[5]Sun Cloud[EB/OL].http:∥www.sun.com/cloud,2010-09-20.
[6]微软动态云方案介绍[EB/OL].http:∥www.microsoft.com/china/virtualization/events/how/how02.aspx,2010-08-11.
[7]刘威,王汝传,叶宁,等.基于本体的上下文感知中间件框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5):52-55.
[8]李霞,樊治平,冯博,等.知识型客户服务机构的知识库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8):92-96.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初探 篇4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开发,政府信息管理
一、政府信息资源开发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及其归宿是要充分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政府的信息资源, 在确保国家秘密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在国外, 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政府开发信息资源的政策和战略。 (1) 美国政府的信息资源开发战略。美国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发展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早在1985年12月, 美国颁布了《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政策》, 即A130号文件。 (2) 法国政府一直奉行信息自主的独立政策, 重视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立以及信息的传播和利用, 避免过分依赖别国的信息资源, 同时注意保护本国文化和国家主权。在方针政策上, 20世纪80年代初, 法国政府就提出了《电子技术5年计划》和《全民信息计划》。 (3) 德国早在1974年就批准了第一个“四年发展计划”, 是联邦政府促进信息与文献工作计划。1996年2月, 德国政府通过了《信息2000年》, 为信息社会制定了新的法律框架, 德国的信息与服务规范化随之出台。这个法案具体规定了服务提供者的权利和责任, 定向服务中的个人数据保护法, 传播有害信息的法律责任, 数据库著作权保护, 信息服务的界定等。 (4) 英国的国家信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其国家图书馆为此起了一定的作用。英国国家图书馆研究与发展部主持了一个大的项目———“英国信息2000年预测与政策研究”, 英国政府还提出了电子政府的计划。 (5) 日本信息资源开发战略主要体现在数据库产业方面。日本的数据库服务业开始于70年代初期, 大约比美国晚十年左右。70年代中期, 公用数据库网的建立和汉字终端的普及, 为日本数据库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深入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贯彻实行, 如何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 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政府信息资源, 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对于实现政府信息化, 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满足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府信息公开环境
近年来, 随着政务公开举措的不断增加, 我国政府正加快脚步提高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和能力。2007年4月, 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和委托组织, 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 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 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制度。《条例》的出台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对规范政府的信息公开行为, 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和水平,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为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建设规范化的服务型政府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开发
政府信息公开是公共管理公共性的重要体现, 它“使公民有机会充分获取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的各种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是公民其他基本权利得以实现的基础”。随着政府网络工程的不断推进,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建设从无到有, 从简单到丰富多彩,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随着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 社会公众的信息能力日渐提高, 对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建设已经落后于社会信息化进程。从本质上说, 政府信息是一种信息产品, 它是“反映政府工作运转情况的信息以及政府领导决策和指挥工作所需要的信息”。简单来说, 就是与政府管理活动相关的信息。不少文献已经探讨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但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研究文献却不多, 笔者试作如下探讨:
1. 转变观念, 积极引入政府信息公开理念。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是通过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深层次的编辑、加工、整合、索引、建立专题数据库等, 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政府信息公开的目标也是通过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而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因此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政府信息公开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 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深入贯彻政府信息公开。在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 转变观念, 增强信息公开意识。观念是制约政府信息公开的一大瓶颈。政府信息公开是一种观念的革命, 需要我们提高认识, 强化意识, 积极树立现代公开行政、阳光行政的理念, 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一方面, 政府要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工作,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树立服务的意识, 把公开政府信息作为自己的义务和社会公众应享有的权利来对待, 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 赋予公众更多的知情权。要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府信息工作的重点内容, 提高信息公开效率和水平, 充分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 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政府信息公开理念, 政府信息资源开发要充分考虑政府信息公开, 便于公开, 便于公众利用。唤起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意义的认识, 明确信息公开是政府对公众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和义务。
2. 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原则:
公开———保密性原则。《条例》的立法思路之一就是赋予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和改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资源共享。但在实施信息公开的同时, 还要保障政府信息安全, 组织有关专家研究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问题。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问题是信息公开的核心问题。当前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很低,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难以合理地确定公开与不公开的界限或范围, 在信息公开与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政府工作秘密、个人隐私和司法例外不受侵犯之间寻求平衡。政府信息中哪些应当公开, 哪些必须保密, 这些问题只有量化解决, 政府信息公开才能真正得以有效实施。
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 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却难以把握。目前存在着保密范围过宽, 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规定散见于一大批法律、法规之中。例如, 《档案法》所调整的“档案”涉及许多政府信息的档案管理与公开;《保守国家秘密法》所规定的国家秘密涉及许多政府信息的定密、保密与解密等。一些重要的制度设置已远远不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某些规定既不利于信息公开, 也不利于保守国家秘密。这就产生了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冲突。造成国家机关以保守国家秘密为由而拒绝公开政府信息, 使保密文件与非保密文件一样, 完全对公众封锁和保密, 妨碍公民知情权的正常行使。
政府信息资源作为人民所有的公共信息资源, 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 以使人民实现其收益权, 这就是政府信息的公开性特点。然而, 政府信息并不是只要公开就能带来利益, 有时政府信息的不当公开会给国家和公众带来不利甚至严重不利的后果。这种不利后果要么表现为对公民知情权之外的其他权利的侵犯, 要么表现为对国家或个人安全的严重破坏。对于具有这两类不利后果性质的信息, 政府有责任加以保密。这就是对政府信息的保密性要求。所以, 在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时, 必须严格区分公开与保密的界限———该公开的必须公开, 该保密的必须保密, 以此保证不给国家和公民带来不利后果。“该保密的必须保密”并不意味着保密性政府信息资源就不能加以开发利用, 而是要求保密性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必须在保密的环境中进行。
3. 借鉴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模式。
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和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文献信息中心, 其在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 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 因此政府信息资源开发与政府信息公开、共享可借鉴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模式。可利用图书馆专业优势辅助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指定或者委托公共图书馆利用专业技术优势, 进行当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索引、摘要的编制工作, 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在地方法规实施的实践过程中, 曾经反复出现过政府表示信息不存在或信息遗失的情况, 如果说信息目录编制、索引管理工作比较完善, 就有可能将这种政府推托或者是滥用职权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使公众的信息获得权最大化。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位社会成员, 今天可能是公安部门的行政管理者, 明天也有可能成为税务部门的行政人员, 如果你需要获取的信息和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均衡的话, 谁都有可能处于信息弱势地位。
参考文献
[1]黄璜.从信息产品特性论政府信息公开[J].情报杂志, 2007 (9) .
[2]蒋永福.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若干重大问题研究[J].图书与情报, 2008 (2) .
政府信息资源 篇5
寿光市国土资源局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相关规定,立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和特色,坚持公开、便民、廉洁、高效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寿光市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寿光市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我局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高度重视,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政策法规科具体负责,各科室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编制了本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制定了督查考核制度,加强了监督检查,并将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管理。
(二)多措并举,及时公开。一是将本局职能、审批事项、办理程序、工作时限、收费标准依据等投放到行政服务大厅的LED显示屏上,实行不间断滚动显示。二是印制了便民服务手册,详细说明了办理每项业务的所需材料、办理流程,摆放在服务大
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工作动态,方便了群众知晓政策法规。除本局日常工作动态外,2011年还探索将征地公告、土地出让公告、土地登记公告和土地划拨、出让、登记结果等业务审批信息在门户网站予以公开。开通了全省首个县级市地图网站—寿光地图网(天地图〃寿光),在网站上公开了基础测绘成果目录,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基础测绘成果使用申请,方便了社会各界查询使用。
2、加强与寿光电视台、寿光日报社的联系,录制《国土之窗》电视专题节目13期,时间150多分钟。在《寿光日报》刊发专版2个。注意结合重点工作,穿插解读社会各界关注的国土资源热点问题,报道工作动态,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展示国土部门形象,增强了全社会国土法制观念。
3、积极参与“寿光民声”、“行风热线”工作。承办了“寿光民声”有关咨询投诉的回复工作,全年受理咨询投诉604人次,群众满意率高,被寿光市委、市政府评为“寿光民声工作先进单位”。参与寿光广播电视台“行风热线”节目2次,局领导回答听众咨询问题12个,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地方动态”专栏进行了报道。
4、组织策划 “全国土地日”、“测绘法宣传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干部职工上街宣传,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现场解答群众咨询50多个,收到了良好宣传效果。
自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以来,我局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公开内容与公众需求还有差距,比如,业务审批信息偏少。二是信息公开的手段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改善。三是公开的的信息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局在今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好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及关键部位的信息公开。将市民关心的重点、热点事项主动告知,并接受社会监督,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工作提升年的一个有力抓手,作为提高国土资源部门行政能力和规范服务的有效途径。二是加强对局属单位的监督,指导各单位做好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国土资源信息的公开,保障公民对我局工作的知情权,增强我局工作的透明度。三是搞好对信息公开工作的宣传,增强局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公开意识,将政府信息公开与业务工作一起安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四是探索建立信息公开长效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各项保密规定,确保信息公开工作取得实效。
政府信息资源 篇6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政府信息资源;协同共享;策略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87-04
一、国外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发展模式
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起步较早,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相对而言,我们在理论基础、发展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大挑战。我们应从发达国家信息共建共享中汲取经验,将适应于我国国情的新方法、新思路加以借鉴,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协同共享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阶段。
(一)美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1.联邦企业体系架构模式。美国是政府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启动较早的国家之一,其信息化技术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2007年11月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发布了FEA(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实施框架即联邦企业体系架构模型,旨在优化跨机构信息分析,识别信息化发展不均衡造成的部门数字鸿沟,从而逐渐转变为一个以客户为中心、面向结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电子政府,实现整个联邦政府间信息资源的交互与共享[1]。FEA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基于顶层设计的战略规划,通过明确的信息交换标准、清晰的业务流程将联邦政府的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架构模型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技术参考模型。(2)业务参考模型(3)服务参考模型(4)数据参考模型。数据参考模型由数据共享、数据描述和数据环境三个标准化域构成,旨在为数据共享提供标准化的支持。(5)绩效参考模型。在构架的实施过程中各层级政府与各部门政府之间的战略协作是FEA框架顺利实施的基础。
2.政府—企业的互动模式。政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把控。作为共建共享的主体,美国政府非常重视电子政务的共建共享工作,其早在2008年建设之初就在法律法规、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了战略规划。(1)出台法律,规范运作。2008年前后美国联邦先后出台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案》、《电子政府法》、《电子政务实施指导法案》等一系列用于规范政府信息运作的法律条文。其规范的信息公开制度及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法律依据[5]。(2)统筹规划,资金投入。此外着眼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所带来的良好前景,政府于同年年底成立了专门负责宏观规划、统一领导的政府信息管理小组,统筹开展一系列关于政府电子政务项目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此外在资金方面一直注以大力支持。其早在电子政务建设之初就设立了“电子政府专用基金”,在2012年政府更是投入约3亿美金,用于政府部门的大数据分析,涉及教育、卫生、国防等多个领域。
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除了政府这个主体之外,积极适当的引入市场机制,将企业及其他组织纳入共建工程参与互动也是美国政府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共建的特色之一。如美国从2000初就将美国教育信息化系统承包予ACS公司,随后又与EDS公司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以8.8亿军费签订了海军舰队内网项目。
美国政府与企业在政务共建方面的通力合作,大大提高了政府内部信息化管理效率,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正是由于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不仅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整个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也是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纵观美国的政府—企业的互动模式主要以:合作模式、外协外包模式、整合模式为主。1.合作模式。政府负责电子政务共建共享的蓝图设计与规划,并没有资金注入。企业负责具体的系统设计、分析及运营,利润由建成后的电子政务系统所创造的收益按比例提取,自负盈亏。这种合作模式的优点是:(1)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由于在共建工程中由企业进行建设投入,政府只需要监控项目的设计、运行,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财政开支。(2)激化市场活力。整个电子政务共建共享项目建设者都由政府公共交易中心的公开招投标来决定,在规范行业秩序的同时,相应地也刺激了整个信息化产业的发展。2.外协外包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对于外包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拥有项目建设的所有权、控制权和监督权,通过招投标工作直接向各個分包商分派任务。企业负责分包项目的具体建设以及后期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系统质量保证。由于政府在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均始终主导地位,为掌控项目的进度、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除此之外,还提升信息安全。政府拥有对项目建设拥有绝对所有权,政府将项目拆分成多个子项目,分包给各个分包商,从某种程度上分散了信息泄露的风险。3.整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出资负责涉密程度较高的信息资源系统建设,而企业则负责一些诸如资源整合、信息拓展业务的承接,最后将两者进行系统的整合对接。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二)英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互框架模式。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出电子政务交互操作性框架的国家。英国政府早在2000年发布了E-GIF(E-Government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互框架。该框架规定了实现交互性操作和信息无缝对接的技术标准及政策规范,涉及数据收集、数据整合、资源公开等几个方面。由于E-GIF规范适用于公共管理的任何部门,即政府部门中任何信息资源的交换共建都必须以E-GIF框架为标准,英国政府内部很大程度的减少了数字鸿沟,消除了机构间因标准化不一致而带来的信息化壁垒[2]。英国政府所推行的E-GIF交互框架的特点是基于管理的视角,优先考虑基层数据交换能力与操作系统软件的适用性,自下而上地逐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层级间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它不仅统一的技术参数和标准,资源畅通无阻的实现共享的同时亦兼顾了信息资源的安全防护。这种模式关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间信息技术标准的可适性,对全局把控的要求相对减少,强调从底层的逐步推进,逐步适用于多个领域,最终实现政府部门技术标准的全面统一,使得原本单一存在某一机构的信息资源得以实现全面共享,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2.公共信息资源中心模式。英国政府非常重视政府信息门户的“一站式”协同服务。在深入研究本国数据资源共享现状、市场需求、管理政策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英政府于2002年底组建了LEARN网(Levering External and Relations Network)即统帅于政府各个部门信息资源的公共信息资源中心,旨在实现各部门间信息的互动、交流,提供“无缝隙政府”的信息化管理。作为实现政府信息服务的纽带,公共信息资源中心的构建与其各个部门完善的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很好地实现了良性互动。主要体现在:(1)实现了行政关系的转化。即各个部门都是公共信息资源中心的信息提供者和利用者,淡化了政府内部上下级和各个层级部门间的行政关系,从某种程度而言彼此都是相互协作、互助的服务关系,而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是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2)信息标准的统一。公共信息资源中心有着明确的信息管理标准。数据的对接标准、形式都有统一的制度安排。基于严格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各个部门内部门户网站信息资源标准得以统一,如此一来,信息资源得以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实现了交换与增值。在英国“一站式”协同管理顺利实施的背后同样离不开法律层面的保障。20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政府机制改革:文件、信息和知识的移交指南》文中明确阐释了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战略地位,于此同时具体的提出信息资源交换标准、操作方法、责任分工及安全防护等内容,为实现个层级间部门间的广泛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
(三)新加坡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信息化程度始终处于亚洲领先地位。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致力于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的战略规划。打破常规的层级制度,一些业务开始由流程即“一站式服务链”进行开展,意在与为公众、企业、公务人员提供一站式体验、一体化合作以及一站式办公的一站式服务。公众、企业、公务人员成为其服务的三大目标对象[3]。(1)电子公民中心模式。新加坡政府所构建的“电子公民中心”是其电子政务信息建设的一大特色。“电子公民中心”将人的一人划分为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是政府服务的一个驿站,在“电子公民中心”中都相应地提供了服务包,公民凭借着独有的账号密码进行登录,实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化服务。例如,在求职模块里,不同年龄层的公民可通过账号登录找到相应雇主为该年龄层次人员所提供所有工作岗位,实现从网络申请、网络答题、视频面试到最终的offer发放的一条龙服务。在出行模块里,公民可以轻易的通过“电子公民中心”平台实现一站式护照办理、签证签注、费用缴纳等一系列业务流程的办理。(2)面向企业的商务中心模式。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政府的信息化投资,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商务平台,即电子商务中心,如今通讯行业已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心招标模块里,政府会公开提供政府部门招标信息。企业可通过在线投标、资格审查、在线竞标、合约签订等几个环节完成政府采购。(3)面向公务员的政务中心模式。新加坡政府在政务共建共享方面,在为公职人员提供了良好的诸如界面简洁、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基础设施的同时,对公职人员的技能培训的继续教育同样作为政务中心建设的目标之一。
二、京津冀区域政府信息资源协同共享策略
无论是美国“自上而下”进行的顶层设计还是英国“自下而上”所实施的逐层推进,亦或是新加坡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各个国家所作出的战略选择的背后都是基于本国国情和信息化发展程度。对于京津冀地区政府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我们也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做出适用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有益探索。
(一)统筹规划、逐层推进
联邦企业体系架构模式即FEA是基于全局出发,进行的顶层设计,而英国电子政务交互操作性框架E-GIF模式的管理理念是由基层的共建共享逐步推进。由于各国国情背景不尽相同,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结合本国情况进行借鉴。美国是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且其各个州、地方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小,进行一体化的战略布局,可以很大程度的节省人力、物力,避免信息化标准不一致带来的信息壁垒,提高共建共享的效率。英国属于信息化发展较晚但发展程度较快的国家,选择自下而上共建共享的發展模式,也逐步的实现了整个政府部门的全面发展。而纵观我国京津冀地区,区域间信息化程度差异较为严重。北京、天津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在经济发展、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始终走在河北的前列。由于区域间信息化程度的不均等,数字鸿沟势必会阻碍京津冀区域政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京津冀区域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一项工程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全局的顶层设计,也需要适应基层情况实践化的逐步推进。具体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同时开展工作。宏观层面:第一,建立京津冀政府信息资源领导小组,负责区域间信息资源管理的统筹领导工作。第二,设立京津冀区域首席信息官制度。ICO即首席信息官,是信息系统内部对信息化进行科学管理,宏观规划的专业化管理人才。京津冀区域政府内部通过首席信息官(IOC)制度的建立,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区域内部信息化的科学管理,促进区域内部资源的共享,减少资源配置中的浪费。微观层面: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可在某个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开展试点工程,基于顶层设计中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及流程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行业内部实施共享。根据试点效果,逐层推进,逐步实现多个领域、跨领域区域内部的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
(二)健全法律、完善制度
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战略实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与保障,发达国家在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无一例外的都将出台规范的法律条文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如美国联邦政府所颁布的《信息自由法》、英国政府所出台的《政府机制改革:文件、信息和知识的移交指南》、加拿大的《信息获取法》。而目前京津冀区域关于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还是一片空白。通过京津冀政府信息资源领导小组的顶层设计,加快有关区域间信息共建共享法律层面的合理化提案,对于填补区域间信息化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势在必行。
(三)完善门户建设、构建信息平台
国外政府都非常重视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和存储中心,因而大大的提高了不同部门不同层级间信息传导的效率。由于京津冀三地间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在构建一体化的区域信息化平台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可分三步来进行。第一步:完善各地基础设施的构建、门户网站的深度开发。英国政府LEARN网的成功建成,实现无缝政府的信息资源共享的背后,是其完备的基层门户网络建设。河北地区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部分天津地区,应以加快各地门户网站的而建设,提供基础及个性化的服务为目标。北京及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部分天津地区应在挖掘信息资源增值服务、深度应用等方面着手开展建设。第二步:行业试点信息平台的构建。由京津冀政府信息资源领导小组进行统筹安排,在某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建设行业内部的信息化平台。如在税务领域,可建设京津冀税收一体化信息平台。如此一来涉及三地的贸易税收、进出口退税等业务可实现一站式办理,不仅实现了领域内各部门门户网站与统一平台的无缝对接,促进了信息化的共建共享,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区域间的合作,成为实现区域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第三步:构建京津冀政务一体化信息平台。随着试点工程由点到面的推广,各领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同领域内部也将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共享平台。此时,京津冀政府信息资源领导小组可统筹规划这些资源,通过建立京津冀政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将各个领域内部共享平台实现互联、实现信息资源的跨领域的传递与增值。
(四)规范技术、统一标准
实现信息化平台的构建离不开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作指导。无论是模式还是模式,纵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信息化强国,规范的信息标准,打破了由于系统不兼容、端口不匹配而造成的信息化壁垒,为实现政务一体化平台的互联与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五)加强部门协作、转变官僚作风
当前,国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是以“以公众为中心”为主线开展的,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无论是从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还是自下往上的逐步推進、亦或是一站式服务模式,部门间的通力合作是实现政府资源的而共建共享,提高政务效率的基础。在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也是政府部门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然而长久以来由于部门条块分割、层级设置等原因,一些单位和部门将部门内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行垄断,据为己有。在京津冀区域的发展中,河北承担了北京、天津发展所带来的诸多负外部效应,然而在经济发展、产业发展、高等教育等诸多方面,河北并没有享受由于京津两地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切实有效的从观念上实现官僚作风的改变,实现1+1+1>3的政务协作,对于京津冀区域的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意义重大。
(六)政企合作、外包模式
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资源的广泛性、信息技术的复杂性、资金投入、管理能力等因素,使得政府部门难以对诸多行业、各个部门系统化的进行有效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这些问题也是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成因。外国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引入政企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投入的压力,同时也释放了市场活力[4]。如美国政府部门在进行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依据各类信息的特征适合时宜的开展合作模式、外协外包模式或整合模式的政企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减少投入开支,企业也在此过程中进行招标的公平竞争、优化服务质量,为信息行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京津冀地区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可以适当参考国外的做法,可在涉密程度较低、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上考虑政府公开招标方式的项目外包,并在建设规划等宏观方面进行把控。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起步较早,结合自身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在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美国自上而下的进行的顶层设计、英国“自下而上”所实施的逐层推进,以及新加坡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纵然国情不同、信息化程度的差异,在京津冀区域政府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建设中,发达国家的一些成熟的思路、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借鉴的。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英国、新加坡在政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模式特点,结合京津冀区域的地域特色,在统筹规划、完善法律、平台构建、规范标准、转变作风、政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借鉴思考,以期形成具有京津冀区域特色的政府信息资源协同共享的发展范式。
参考文献:
〔1〕Yichen Lin,Yichuan Wang b,LeeAnn Kung.Influences of cross-func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 creation on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Evidence from high-tech industrie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5,(49):128–138.
〔2〕Sharon S. Dawes.Governance in the digital age: A research and action framework for an uncertain future[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9, (26):257–264.
〔3〕Ramona McNeal,Jungwoo Lee.Developing fully functional E-government: A four stage model[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1,(18):122–136.
〔4〕何振.试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政府主导模式[J].档案学研究,2010,(03):39-43.
〔5〕宋立荣,彭洁.美国政府“信息质量法”的介绍及其启示[J].情报杂志,2012,(12):12-18.
政府信息资源 篇7
一、整合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有利于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质量
(一) 政府信息公开的资源保障。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这就为国家档案馆能够及时接收现行政府信息提供了法规和制度上的保障。
(二) 有效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分散性与用户信息需求综合性的矛盾。
公众对政府信息的需求表现为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获取的方便性和快速性, 而这与目前政府信息的分散分布存在着客观的矛盾。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核心就在于充分地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术等等先先进进的的信信息息技技术术与与手手段段来来解解决决长长期期困困挠挠档档案案界界的的档档案案信信息息资资源源分分散散性性、、孤孤立立性性、、封封闭闭性性与与社社会会对对档档案案信信息息资资源源需需求求的的多多样样性性、、综综合合性性、、递递增增性性之之间间的的矛矛盾盾””, , 其其目目的的在在于于解解决决因因系系统统间间不不能能兼兼容容而引起的现实信息社会中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对分散的、孤立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分类、组织、整合, 使原本相对独立和分散在政府网站和档案网站的政府信息转化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有机整体, 从而实现用户“在任何时刻, 从任何地点, 都可以获取任何取向的信息”的目标, 并且在任何一个界面和检索入口就能检索到同一主题的完整信息。
(三) 提高了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对网络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采集、统一的加工和维护, 能够降低原本由各部门各机构分散采集、重复建设的成本, 减少由于数据不一致带来的管理漏洞, 简化了信息处理的流程, 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而整合后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具有相同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 能够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和共同的检索方法, 更便于数据的更新和扩充, 数字政府信息资源的协调化、集成化体系能够最大程度上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
二、政府信息公开对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特定要求
(一) 异源异构资源的统一检索。
不同来源的政府信息格式不同、支持系统不同, 异构系统中资源的统一检索问题是整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技术的角度,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既包括硬件的基础设施建设, 也包括软件的开发、运用和维护, 通过系统平台可以实现异源异构信息资源的分布式采集、集成化化管管理理、、层层次次化化组组织织、、主主题题化化存存储储。。
(二) 以民生档案和专题信息为重点的数据整合。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其基础是对数据的整合, 只有数据整合好了, 系统的整合才有源泉。从近年来的个人查档情况来看, 公众利用档案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房屋产权、就业就学、独生子女、婚姻状况等相关政策的查询及证明等关系百姓民生的各个方面。但是我国目前档案馆的大部分馆藏成分为政府机关的政务档案, 民生档案没有作为一种专门的档案类别予以收集。而且民生档案本身内容涉及面广, 来源分散, 其中一部分夹杂在政务档案中, 另外很大一部分被保存在基层单位, 给广大民众查阅民生档案带来了不便。因此, 优先进行民生档案整理、编目和数字化工作, 加快馆藏民生档案整理、审查及开放步伐, 建立民生档案综合数据库, 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必然要求。
(三) 以档案馆为主体的管理整合。
档案部门、政府部门职能分割、缺乏统一领导是造成信息孤岛和信息重复建设的直接原因。因此,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涉及到纵向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和横向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管理是技术手段发挥效用的助推器, 依靠管理, 对组织结构及其内在联系进行重构, 是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工程成败的关键。
政府信息公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档案信息服务“前移”, 为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消除信息孤岛, 弥合信息鸿沟,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更是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应该追寻的基本目标。在协调好政府部门与档案部门关系的基础上, 在处理好信息开放与保密的前提下, 或许, “开放存取”的理念会为我们探索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供更高的立意和更优的模式。
参考文献
①蒋冠.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湘潭大学, 2005.
政府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分析 篇8
信息资源成为新兴产业是科学发展,知识普及,以及社会进步的结果。作为社会资源,信息资源需要政府的管理。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组织者,做好信息资源的管理,责无旁贷。
1.信息资源是政府科学决策的判断基础。政府决策是政府依照法规行使管理职能,对某项事物作出的决定或选择。政府决策大事如规定国民经济调整政策,确定国家宏观发展规划,制定国家人口发展计划,决定国家对外事物的方针和基本原则;政府决策小事可以具体至对普通居民的困难补助,按市场猪肉价格的变动而采取的措施等。尽管政府决策的事项有大有小,但其决策的程序相同,都会以对决策事项的调查为第一前提,通过信息分析,取得相关的数据为支持。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就表现在是否能全面正确掌握信息,是否能认识到信息反映的真实现状。
2.信息资源是政府工作业绩的检验标本。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工作的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工作的成果要接受人民的评判。人民评判的内容,必然要以某时某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做前后对比。无论是各项建设的效益、市容市风的变化,还是文化教育的普及、收入水准的增减,都必然表现出具体的实例数据,而实例数据均由信息资源构成。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在改革中实现,改革是变革,难免会有失误。失误的教训更有认真总结的重要意义,失误的实例数据,更加应是信息资源的重要构成。
3.信息资源的管理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反映。信息资源是一把双刃剑,管理好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反之,则损失惨重。例如PX项目(即对二甲苯化工项目)在多地发生居民群众和政府的对立,足以说明政府对信息资源管理不到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政府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又拥有发布信息的各式渠道,如能组织好,宣传好,则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运用信息资源是管理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运用好自可帮助政府的管理顺利实施,加强政府威信,自然是政府行政能力的表现。
二、政府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通过立法明确信息收集、发布以及利用等各环节相关人员的权、责、利。我国的信息管理立法,虽然起步并不算晚,但至今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的实体法,不过全国人大已通过《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当竞争法》等四部专项法律,,以及与四部专项法律相配套的,由国务院发布的实施条例,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网设计保护条例》等多项行政法规,共同构成初步的法律法规体系。至此,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的法规建设,已初见成效。。2005年,在国家层面,还成立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已有国家的信息资源的顶层设计机构。
我国信息资源法规建设上,要求完善出台信息资源综合性的整体法律,已经是当务之急。并且面对信息行业不断产生的新主体,新对象,也需要有应对的预案,以便及时做好产生后的管理。在信息行业的现实管理上,更有许多工作要做。如规范互联网络管理,统一信息资源的分类,明确电子商务的社会定位,现均处于法律的空白。原则上讲,法规的制定有其相对滞后的一面,毕竟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相互关系上,需要有一认识过程。但政府的管理只能依法而行,,若没有法规及时跟进,必将影响到信息资源行业的有序发展。所以政府可以发布暂用管理办法,明确信息资源行业各主体,规范各参与者的行为,坚决禁止不良危害。
2.制定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远期规划。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大有取代传统商业经销的趋势。然而,到目前为止,还只是电子经营者的个体行为,还不见有行业发展规模,更无从谈及总体规划。信息资源行业现涉及电子计算机工程、网络通信工程、信息资源收集发布系统和物流系统,如何建立协调配合,同步发展机制,在国民经济中有较大作为,只有依靠行业规划。行业规划可统筹考虑国际国内及区域间经济态势,确定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划定产业相关体系,布局空间产业结构,统一产业链利益。好的规划,是行业发展的保障,必使全行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共同奋斗。
政府制定的信息资源产业发展规划,更可明确政府的扶持政策。。在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重点任务中,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注重实用需求培养、大力推广应用。信息资源行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发展规划还可确定影响信息资源的不利因素的克服措施,使中国的信息资源行业在世界范围内,走出有特色的路来。
3.加强对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的管理。国家对信息基础设施的管理应表现在对人的管理和对运行机制的管理。信息基础设施由信息设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部构成。国家对其的管理,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任何部位都需置于国家监管的范围内。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的管理的主要原则是:
(1)分级分类专项管理。由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不同,特别是国家作为其中的一类主体,对不同主体的管理的要求必然不同。国家建设的项目,是着眼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其他投资主体建设的项目,,则主要用在商业经营。信息基础设施的另一特点是,其为跨区域,跨行业运行,时空垄断占用性强,与我国政府现行的按行政区域管理制度有所区别。且管理的相对人分散、流动,对违规违纪及时纠正追责难。因此,应有较适度的政府管理机制。
(2)全过程做好对就业人员的培训及适宜的监管制度。信息基础设施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准较高,要求有工程施工、设备维护、网络保障、经营管理多方面有较好素质人员。不断提高所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是一个方面,加强思想教育,端正从业人员忠诚岗位意识,更为重要。信息资源的经济效应,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且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虽然能够保证设备、技术一流,但从业人员却只为二三流,致使先进的基础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3)对信息基础设施运行过程的管理要公平公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虽是为服务大众,但毕竟是以商品出售为目的,只不过其出售的商品是服务。政府的管理是要维护商品交易的双方合法权益。政府通过制度的建立,规范交易行为,使交易的参与者自觉做到,形成尊规守纪的良好风尚。政府的管理,还表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在其图纸设计布局时,就严格执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国土使用总体规划,避免建成投产后的改动将会产生的损失。
4.政府要做好对信息技术的管理。信息技术,现阶段应设定为是指通信工程、信息处理工程、控制技术工程三项。所谓的管理,是指政府对其实施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信息技术是高科技的突出代表,核心技术电子计算机发明在20世纪30年代,至今虽然不足百年,却带动全球创造了无法计算的财富,使人类社会快速迈进现代文明社会,这其中政府的全力支持至关重要,一直被优先发展。
政府对信息技术的管理,首先要在三项工程的工艺设计、主体施工、设备采购、设施安装、试行运转、运转维护、竣工验收和商业运转各环节,设置完善监督机制,严格要求工程项目参与者,在各个工序完成时,实行交接互检责任制,严守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做好各自的任务,并有明确的奖惩规则,做到不达标不可接转,及时解决存在的科技缺陷和质量问题。其次,政府要设置好信息技术档案的保管、存放、查询、使用制度,确保信息技术的完整和可查。信息技术必须有扎实的基础资料,特别是信息技术中相当多的无形资产,是不以实物形态表现,以及在实用中建设的相关设施和专用设备,存在的隐蔽项目,其相关资料能否详细齐全,完好无损则意义更大。信息技术档案存放地,需提高防火灾防菌害的意识和措施。再次,政府对信息技术的管理,还可表现在普及、推广方面,通过积极开展组织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全社会各个团体,社会各阶层人员,都能更快认识、接受和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科研,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形成有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的科研人员争做发明创造的良好氛围,帮助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以普及,推实用;以提高,促发展。
5.政府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影响到信息技术的生存和发展。信息资源的安全,主要表现在能够实现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系统安全。政府对信息安全的管理,表现在要通过颁布法规,制定规划,健全安全使用制度,强化监管行为多种方式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然,尽量不发生人为的破坏活动,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美国发生的棱境门事件,就从正反两方面,深刻说明做好信息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美国政府不择手段,侵犯他人权益的收集信息,受到全世界的一致反对。而美国情报局工作人员斯诺登,利用其工作的方便,将掌握的信息资料,自行发布,给美国政府造成极大的政治和经济损失。虽然斯诺登有其维护正义事业的一面,但就其随意发布信息而言,也不足取。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需要政府的强力作为。并且,我国已于2014年4月召开的国家安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明确规定网络安全关乎到国家安全。
摘要:作为新兴产业的信息资源,因其公共属性,政府需要给予明确的规划和指导。本文试图通过论证政府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及梳理政府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说明政府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及系统性。
政府信息资源 篇9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档案信息资源,积极作用,开发策略
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公开范围、公开方式等作出了明确界定。作为政府信息重要构成内容的档案信息, 以其凭证性、唯一性、可靠性、权威性等特点, 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方面, 为各级政府部门切实履行职能、实现政务公开提供了支持与保障。笔者就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
尽管档案信息和政府信息之间具有相互独立的特征———隶属于不同的职责管理机构、适用于不同的法律约束范畴, 但二者之间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即都是同一事物在价值形态变化过程中的实际体现, 共同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政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文件, 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现时使用完毕或办理完毕的文件经过科学的分类、立卷、归档、确定密级、排列后形成的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则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更确切地说, 档案信息是各级政府机构在履行自身职责过程中形成的政务信息的“实体留存”状态。所以说, 档案信息和政府信息是同一事物在不同价值阶段的反映形式。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政府信息都可能成为档案信息资源, 也不是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都归属于政府信息。事实上,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所掌握的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 同时又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及相关材料, 既是档案信息又是政府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 政府信息是档案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 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则构成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缩短公开时限, 提高档案的现实利用价值。
《条例》中关于“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规定, 大大缩短了部分档案信息面向社会公开的时限, 不仅有利于改变档案信息自身存在的分散性、内向性等因素, 使其及时地实现内向性的部门利用转为社会性的共享利用, 载体与信息存在形式也由分散转为集中, 使其被激活而成为动态形式, 还有利于档案社会价值由以历史研究为主转向以现实利用为主, 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
2. 有利于丰富档案馆藏, 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条例》要求各级政府机构的各个职能部门应将需要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及时报送到当地的同级档案馆。这不仅能有效地打破政府部门存在的信息垄断, 还有利于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领域范围, 丰富和完善档案馆藏结构, 促进包括档案信息在内的所有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深入开展, 尽快地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 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3. 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 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整合及共享的有效途径就是在全国建立各级档案信息数据库。而实施政府信息公开后, 政府的组织与领导恰好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助做好公开前归档文件的数据库导入工作, 各级档案部门还可以借助政府公开信息数据库实现合作开发, 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4. 有利于实现档案的社会价值, 提高公民的档案意识。
政府信息公开扩大了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档案信息在社会中得到普遍应用, 越来越多的公民关注和利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档案信息, 使全社会对档案信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
1. 在技术应用上, 积极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建立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核心, 是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基础。因为政府和公众所关心和查询的是档案所包含的信息, 而非档案实体本身, 这就需要将曾经处于分散、异构、封闭状态的一个个信息孤岛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来负责政府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传播利用。此外, 由于政府公开的信息是不断变化的,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数据库也应是动态的、不断更新的, 只有这样, 档案信息数据库才能为政府决策和公众提供客观的、实时的信息。所以, 要加强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运作。
2. 在业务建设上, 进一步提升档案信息开放水平。
《条例》实施后,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及时向各级档案馆提供需要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这就要求档案信息管理部门必须做到文件收集齐全、及时整理归档, 以防止因信息的缺失而影响公众利用, 进而阻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序进行。加紧做好档案信息的分类、编目、著录、检索等基础工作, 并提前介入到现行文件的管理利用过程之中, 即实行“前端控制”。对部分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性、预测性、建议性的高层次信息加工, 促进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 发挥其最大效益。同时, 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 建立以用户满意度为中心的集档案资料目录信息的收集、存储、查询、利用及信息发布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现行公开文件利用服务中心, 这种全方位、全天候、全程式的新型服务模式, 可以满足公众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式的信息需求。
3. 在管理手段上, 完善信息公开与服务的制度体系。
首先, 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开查阅服务制度。对内要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调整内部管理流程, 建立相互协作的服务工作机制;对外要加强与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 及时地了解最新的工作动态, 反馈公开查阅服务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积极配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同时, 应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信息送交的内容、载体、数量、时限、渠道、形式、格式、手续和监督检查等制度。
4. 在法律规范上, 及时补充、调整、完善法规政策。
《条例》颁布后, 《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档案信息开放的规定与《条例》的规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用性。因此, 为了贯彻执行《条例》, 服务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有必要对档案法规体系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整及完善。此外, 在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 档案信息公开与档案保密之间的关系界定也不易准确把握, 也就更需要在补充、调整、完善相关档案法规时充分考虑到与《条例》有关规定内容的协调, 完善《档案法》中对国家档案中涉及的个人信息限制开放问题的有关规定, 合理有效地协调档案信息开放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 有针对性地规定可提前开放档案信息的划定范围与依据, 并对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查阅场所作出相应的规定, 实现档案馆主动向社会提供带有“即时”性特点的、已公开的各类政府信息, 形成档案信息开放和政府信息公开紧密结合的整体服务效应。
参考文献
[1].吴增仁.马秋影.政府信息公开对档案工作的挑战及档案管理部门的对策.北京档案, 2004.4
[2].朱健.浅议档案部门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地位及作用.档案与建设, 2006.9
政府信息资源 篇10
作为政府信息生命周期的起始环节和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基础环节,政府在转型时期应从思想意识、管理机制、传播渠道、 利用条件等方面来不断增强政府信息公开意识和公共获取的权利意识,丰富政府信息的生产采集和整合再生,完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拓宽政府信息的公开传播途径,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条件和环境,在政府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初始阶段逐步夯实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思想基础、法制基础和物质基础。
1.增强政府信息资源开放意识。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程度取决于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政府信息资源开放程度首先由政府信息资源开放意识决定。这就不仅要求政府在建设规划中树立信息开放意识,还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具备信息开放意识。第一,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政策法规体系的顶层设计,要求政府在全局上明确政府信息开放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意识, 要公开共享其所具有的政府信息资源。第二,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公共获取都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沟通与交流。第三,政府信息公共获取过程需要政府公务员来具体执行, 要求政府公务员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可通过多种方式,如个人自学、组织培训、媒体宣传、沟通和交流等,逐步增强现有政府公务员的信息素养,认识到信息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增强信息开放意识和信息共享意识。
2.转变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特殊时期,要求建设服务型、透明型、责任型、节约型、效能型、民本型政府的建设,这就要求:第一,明确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和环节,使政府信息公共获取的各个利益方熟悉和了解这一信息过程,了解各环节相互之间的作用机理,清楚各自所处阶段和所负工作内容和预期价值目标。第二,确立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专门组织和机构,应成立专门的、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部门及协调机构,并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明确各自具体的职责义务, 坚持“藏用并重,以用为主”,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水平和信息服务水平。第三,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制度体系,制订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构建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制定系列法规政策。
3.拓宽政府信息资源传播渠道。随着互联网络普及率的提高、 政府信息公开的深入实践和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提供了愈来愈丰富的、愈来愈多元化的、“三位一体”的新型渠道和途径。第一,宏观指导层面,主要针对获取渠道来讲,要引入市场准入机制,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首先,政府要发挥其服务指导作用,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资源储备、法规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巩固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政府官方主导地位。 其次,应积极支持和鼓励非营利的第三方中介组织参与,发挥各组织的专业、技能、资源、效能等优势,以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效率和效能,改善公众对政府的态度认知。再次,应注意引导和维护由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的营利性组织参与公共获取过程,破除政府信息资源的垄断现象,激发市场活力,平衡信息市场结构,保障政府信息公共获取的公平、公正。第二,微观具体层面,针对主要获取方式来讲,要借鉴应用现代信息新技术,将传统与现代、实体与虚拟相结合。不仅要重视传统的实体获取方式,如纸质文献获取、电视广播杂志期刊获取、口头交流获取等;更要重视现代新兴的虚拟获取方式,如互联网络、政府网站、电子邮箱、博客、微博,手机报、手机短信、微信、微视、声讯热线电话、信息屏、远程教育等。
4.改善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条件。第一,增强相关规章制度对公众获取政府信息资源权利的相关规定,为公众获取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提供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第二,改善政府信息公共获取配套基础设施。应不断加强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设施建设,采用先进信息技术,优化政府网站建设“,打造一个与政府网站互补的无缝政府信息公开网络”[1],通过现代信息宣传和教育方式,构建新型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平台。第三,加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实践与应用。适当借鉴国外经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自我创新,发展适合我国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信息技术。同时,要保证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真实性、可信性和安全性。第四,加快政府信息联网和反馈,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方式,以缩短政府信息价值重组和整合的周期,降低公众获取政府信息资源的各种成本。第五,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和文化素养,不定期培训和实践,提升政府公务员的信息技能,提高政府信息服务速度和效率。
二、深化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技术探索
1.深入技术研究,构建技术体系。应在传统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技术的基础上,引进信息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整合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政府网站建设技术、信息公开服务平台技术、信息链接检索技术和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以拓宽政府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2.平衡资源配置,加大整合力度。第一,根据地区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重新整合配置政府信息资源。应打破部门封锁、条块分割的 “信息壁垒”,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政府信息获取的深度和广度。第二,根据各类政府信息公布的侧重点不同,重新整合配置政府信息资源。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信息需求,适当调整各类政府信息的供给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能及时、适当地灵活变动。第三,要深入挖掘政府信息的潜在效用价值和整合再生后的二次价值等。对于经再生整合仍能发挥一定效用价值的政府信息要重新审核评估,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信息的价值,争取获得最大限度的效果。
3.构建网络平台,增强互动交流。试图构建统一的、全方位的政府信息公共获取网络平台,方便政府与公众的交流和沟通,跨越了现实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方便双方在虚拟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信息咨询和信息互动,双方能及时反馈各自对信息利用效果和信息服务效率进行评价,同时,这一网络平台也便于社会对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全过程进行监管和评估。
三、提升公众获取政府信息资源的能力水平
1.培养政府信息资源公众获取意识。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地域差异明显,地方发展等种种问题也相对地限制了公众的政府信息获取行为,将不利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建议应提高公众的受教育水平,加强宣传公众信息资源获取权利,激发公众的信息获取激情和渴望,逐步认识政府信息公共获取的价值和效用,并付诸实施,使得公民信息权利意识逐步觉醒,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和政府信息化建设前进的步伐,并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公平和公正。
2.提升政府信息资源公众获取能力。第一,要逐步完善政府信息资源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政府网站建设和相关软硬件设施的健全,尽可能地消除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地域差异和成本差异。第二,要加大政府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产出,特别是采用新技术,加快在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投入和应用,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消除数字鸿沟。第三,通过教育途径和就业培训途径,使公众具备一定的信息文化素养,学习并掌握一定的信息获取技能,以保证政府信息公共获取的公平和平等。
3.改善政府信息资源公众获取条件。第一,加快信息网络的普及率,保障公众获取政府信息资源的网络条件。一是加强农村地区的互联网络普及率。要逐步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对互联网络覆盖面的要求,保障农村地区公众能及时了解并获取政府信息资源。二是加强通信网络普及率。相关数据表明,手机替代电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预计2———3年内, , 手机上网网民将超过台式机成为中国网民最多的使用设备。[2]所以应推进通信网络的普及相关手机应用的推广,如3G网络的覆盖、 、 手机APP第三方应用平台的建设等。第二,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公众获取政府信息资源的经济条件。一方面,公众所在地区的政府应不定期地适当降低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价值,以保证公众能够有效获取政府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公众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经济能力,提高自身素养,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拥有固定的工作环境,定期获取一定的工作报酬,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以期缩短获取政府信息的时间成本,并降低获取的经济成本。第三,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教育,提高公众获取政府信息资源的信息技术条件。一方面要求公众个人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补充知识,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及社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形式, ,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信息技能培训教育,并进行权利意识的宣传和倡导,逐步普及信息技术,以保障公众能够短时间、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高预期地获取政府信息资源。
四、发挥社会其他各方的监控作用
政府资源公共获取离不开政府部门的自我监督———行政监督, 离不开专门的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也离不开社会公众自身的监督———公众监督,离不开信息媒体的监督———舆论监督,更离不开社会其他各方的全过程监督———绩效监督。
1.完善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在政府转型时期,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事宜,一应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是人大组织机构的法律监督职能、审计监察职能和法律法规的监督职能。二应接受部门之间的层级监督,主要是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相关部门的上级机关对本部门的监督。三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健全的,并能高效运行的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专门监督机构,并将其相关职责、机构和编制在政府部门组织法中明确规定,使其法制化。
2.强化司法部门的司法监督。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违反司法程序、不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和司法问题,因此,需要司法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遵循一定的司法程序,对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过程中政府行政机关的行为、政府法规的指定程序、原则、内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审查,以保障公众在获取政府信息过程中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进而保证司法机关的监督效果和司法机关的独立性。
3.增强普通公众的社会监督。公众作为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利用者,随着社会公众信息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加强其对获取政府信息资源全过程的监督是必然的。公众可以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方式对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进行监控。这就要求:第一,增强公众个人的监督主体意识和行为过程的被监督意识,树立监督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救人意识,自觉进行监督和接受监督。第二,促使公众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责任观、监督观,能有效恰当的表达公众内心真正的信息需求,反映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公众信息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避免公众监督示范行为或者价值扭曲行为的出现。
4.加强信息传媒的舆论监督。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离不开信息传媒渠道的支持作用和桥梁作用,因此,大多数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行为和问题均是通过信息网络传媒渠道(互联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手机等)被揭露、批评和曝光的,公众可以通过舆论工具来表达需求和意愿,以信息网络舆论方式对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行政行为进行外部监管和督促,这样可有效破除政府信息资源的垄断行为,保障政府信息的有效公开。
5.健全社会其他各方的绩效监督。政府信息资源的处置或销毁需要绩效考评的数据作为参考,这样就需要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绩效考评有针对性地就考核主客体、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考核过程、考核结果公布等诸环节建设相关制度规范,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监控效率和效力。
创业资源整合七政府资源 篇11
握并充分整合创业的政府资源、享受政府扶持政策,可使你的创业少走许多弯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创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等。
案例 启明星辰正确理解、获得政府的支持
案例说明:
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由中国留学生创立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安全高科技企业。启明星辰公司几年来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确保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是国内实力最为雄厚的网络安全科研队伍之一。
案例分析:
副总裁潘重予用一句这样的话概括了启明星辰对海淀创业园——中关村——政府政策支持方面的感激之情:“启明星辰整合政府资源,是政府科技政策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启明星辰创始人严望佳认为整合政府资源、获得政府支持也应该是一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更是如此;但如果把政府支持当做企业策略的全部,这样的企业是不能成功的。这里,严望佳道出了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一是把政府支持纳入企业战略,从宏观层面、更大方向范围上真正领悟了政府支持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又提醒和强调不能把政府支持当做企业策略的全部,可谓头脑冷静理智决断。在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案例中,针对政府支持,一部分企业上升不到理念的高度,甚至回答不了政府为什么要支持;另一部分则把政府的支持当做不要白不要的施舍,更有人把政府立于战略高度的支持当成既得利益,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用尽心机,忘记了做企业的根本。
在严望佳看来,具体到资金的支持成为了启明星辰健康成长的保障,但政府支持另一方面的体现,更给启明星辰带来了进步发展的无穷动力。
案例启示:
政府资源对创业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成功创业的助推器。政府资源亦即是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包括:
财政扶持政策:中央财政预算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融资政策:人民银行加强信贷政策指导,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鼓励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各商业银行在其业务范围内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比例,扩展服务领域。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
税收政策: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中小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税收优惠:一是由失业人员开办,初期经营困难的;二是吸纳社会再就业人员比例较高的;三是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四是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的;五是从事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的;六是国家产业政策规定需要扶持的。
科技政策:国家制定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采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科技计划,包括: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863”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产业政策:对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生产线宽小于0.8微米(含0.8微米)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开始获利年度起,第1年和第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中介服务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推进建立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国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培训、信息、咨询、人才交流、信用担保、市场开拓等服务体系。
创业扶持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合理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支持创办中小企业;地方政府应为创业人员提供工商、财税、融资、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国家鼓励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鼓励依法以工业产权或者非专利技术等投资参与创办中小企业。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科技部及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即企业孵化器,为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其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服务。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国家制定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国家有关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通过开展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外市场。
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应优先安排向中小企业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政府是最大的消费者,各级政府每年要采购大量的商品和服务,你要注意政府采购信息,向当地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了解政府采购如何向中小企业倾斜。
了解政府扶持政策、整合政府资源的方式途径:
一是上政府公网查询。现在政府一发布政策就组织其上网,并印发政府公报。你要注意定期到政府公共服务网上浏览检索,看看是否有新政策出台或者有否项目申报通知。
二是委托政策服务公司提供政策咨询。政策服务公司比较关注政策变化,与政府有关部门关系密切,不仅了解政策,也知道如何帮助你享受政策。
三是注意与有关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每一家企业都要与一些政府部门打交道,你也不例外,要注意配合你经常打交道的政府部门的工作,并注意定期向这些部门咨询政策。与政府部门保持密切的关系,你可以用足用好政府政策,寻求更快的发展。
政府信息资源二次开发的流程分析 篇12
1.1 政府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
美国政府早在1985年将政府信息做出了界定。政府信息是指由或为联邦政府而生产、收集、处理、传播或处置的信息。1996年又给出了信息资源的定义:“‘信息资源’既包括政府信息, 也包括信息技术”。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政府信息资源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的或虽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1]
笔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是指政府在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所设计到的信息生产、流通、分配、使用各个过程中所有信息要素的总称。
1.2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1.2.1 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严重
目前有很多的行业和部门都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 但重复投资的现象还较严重。相当一部分政府信息资源是在重复建设开发, 并且与信息需求者的关系不大。[2]许多政府网站千篇一律的面孔, 除了一些已经公开的纸质文件和规范的内容外, 再就是可以随意找到的官方网站上转载的大路新闻。
1.2.2 许多政府机关各自为政, 信息共享程度低
现阶段, 许多同级政府部门的沟通较少, 在信息公开和建设的过程中, 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很少, 除了公务往来很少讨论各自信息建设的情况。信息资源不能实现跨部门共享, 部门间的共享机制也未能建立起来。如许多底层的统计数据, 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而处于闲置状态, 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1.2.3 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不够
目前我国政府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严重滞后, 专业数据库相当欠缺, 且数据标准不一致。政府已开发出的信息数据库利用率不高。政府网站服务功能最有价值的体现是向社会提供信息与数据库资料服务, 而这恰恰是我国政府网站最薄弱的地方。
1.3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的一般途径
通过政府机关对信息的掌握, 对未来经济、政治等予以预测, 为各个企业和个体提供正确的决策信息并为其指明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 加强对政府信息进行筛选和组织, 建设具有本地区或本部门特色的政府信息数据库。为需求者提供最快、最准确的信息。注重政府网站的建设, 聘用专业的网站维护人员对网站进行设计并及时的更新网站信息。增加政府网站的有效信息量, 注重所属数据库的超链接, 提供各种检索功能, 使政府部门的大量信息能够为更多的人使用。与此同时, 因为各个地区经济状况不同, 政府网站应为不同的用户提供相应的信息。
2 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所谓的政府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 是指政府机关以已开发、可利用的政府信息资源为开发对象, 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重组、提炼、排序。对信息内容深加工和结构化, 将贮藏在信息资源中的信息由不可得状态转变为可得状态、由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的信息活动。[3]
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要在对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和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在编码规则、分类方法、元数据、数据格式等方面制定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 对原始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整合政府信息资源, 建设适合用户直接利用的数据库资源, 构建操作简单、功能全面的信息资源检索体系。[4]
3 政府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的流程
3.1 确定二次开发的重点和范围
政府信息资源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 所以在二次开发之前一定要明确开发的重点和范围。从信息资源的内容来看, 要选择能够进行开发, 且在经过一定的加工和处理后, 信息的精确度高、值得信赖的信息、且能为大多数人所利用。从信息资源开发的来源来看, 要选择政府部门主要的信息来源, 且保证信息来源可靠、准确。与此同时, 选择信息来源时要选择那些费用低、开发价值高的来源。从信息存取的方式束讲, 要有比较稳定的存取途径和手段, 可以重复进行操作[5]。
3.2 进行政府信息的采集
在进行采集之前, 要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根据任务的要求来明确本次信息收集活动的目标。在准确理解采集任务的基础上, 明确采集的信息内容及对采集的信息数量、质量、格式等方面的要求和采集信息的主要目的和用途。其次, 要确定信息采集的对象和方式。在开始正式信息采集之前就应该确定好采集的信息对象和采集的具体方式。采集应该有一定的采集方法, 找出最合适的方法。最后进行采集的过程。在采集的过程中要按照已修订的计划去执行。在进行采集的过程中, 政府的各个部门要积极的配合, 以期达到预定目标。[6]
3.3 对信息进行组织、整理
首先将收集到的信息中难免有不需要的, 甚至是虚假的信息, 这就需要专业的人员和技术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其次对杂乱无章的原始信息进行分门别类, 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规律将信息前后排列成序。经过信息的分类排序, 可以将混乱无序的信息组织成有条理的序化信息体系。再次, 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格式, 对原始信息的外表特征和物质特征等加以描述并记录下来, 之后在著录后的信息载体上按一定的规律加注标识符号。经过著录和标引的信息就成为了二次信息。最后, 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将著录和标引的结果另外编织成简明的目录和一定的数据集合, 提供给信息需行业自律、政府监督构成了连贯的民间组织健康发展机制。
1.政府监督管理
对民间组织负有监督之责的主要政府部门有登记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和主管部门。政府机关的管理人员经常到民间组织检查, 并对民间组织的有关报告进行审查。美国政府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资助民间组织, 民间组织每年要精心选择项目, 做出翔实的项目报告。项目确定后, 政府要与民间组织签订项目协议, 并对其进行监控管理。项目结束后, 政府要验收评估。美国有33个州由司法部门负责对民间组织的财产进行监督管理, 他们拥有仲裁权、处罚权和起诉权, 以确保民间组织行为规
摘要:本文分析了政府信息资源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列举了一些解决现有问题的途径。针对这些不同的途径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政府信息资源二次开发, 并阐述了政府信息资源二次开发的流程。
关键词:政府信息,二次开发,开发流程
参考文献
[1]商晓帆.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看政府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06.11:61-62
[2]丁立华, 张品惠, 许真玉。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网上调查及对策分析[J]情报科学.2006.8. (8) :1215-1216
[3][5]冯仿娅.论网络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J].图书馆论坛.2001.21 (4) :65-67
[4]郭启刚.试论政府信息资源建设规划的内容[J].焦作大学学报.2007.10 (4) :116
[6]谢阳群、汪传雷、许皓.微观信息管理[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59、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