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资源目录表(精选7篇)
政府信息资源目录表 篇1
目 录
第一部分 承诺书
有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具企业公章的承诺书 第二部分 审核表
企业申请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申报表 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申报表 项目审批或核准、备案文件 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竣工验收意见
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或环境监测报告等能证明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的文件 第三部分 营业证件
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第四部分 产品执行标准
申报产品执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经市级以上部门备案的企业标准复印件
第五部分 综合利用资源来源情况
从产渣企业直接购进废渣的购销合同
从经销单位简介购进废渣的企业,提供经销单位工伤营业执照,及利用企业、生产企业、经销单位三方购销合同或协议 第六部分 生产工艺情况
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掺兑比例计算依据及生产过程 第七部分 检测报告
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中废渣掺加量检测报告 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第八部分 清洁生产审核情况
清洁生产审核材料 第九部分 其它
其它需补充说明的材料
政府信息资源目录表 篇2
水利信息资源是指由水利部门或者为水利部门采集、加工、处理的信息资源,包括:水利部门依法采集的信息资源,水利部门在履行职能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水利部门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水利部门依法授权管理的信息资源。随着数据采集手段和水利业务系统的不断进步,各级水利部门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目前,海量的水利信息资源离散地存储在全国各级水利管理部门、涉水机构和科研院所。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并提供高效共享和社会服务,不仅能提高这些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同时也能提高业务应用系统的水平,为水利业务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体系被普遍认为是实现分布式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和高效共享的基础,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对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些标准和规范。在我国,国家标准委于2007年11月发布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地方政府部门也正积极探索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科学技术部发布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统一规划、政策调控和相应法规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科学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高效利用[1~2]。此外,还有国土资源目录服务系统[3]、海洋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4]等一批行业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5~6]投入运行。
本文对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在充分考虑水利信息空间特性的基础上,为解决全国水利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公开信息访问等问题,形成一套完善的水利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体系,为数字化水利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总体框架
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为发布、发现、定位水利信息资源和各类交换服务目录而建设的信息服务体系,根据水利业务人员或社会公众的业务需求,按照统一的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对相关的水利信息资源进行编目,生成公共信息资源目录或交换服务目录,为水利业务人员、社会公众或应用程序提供准确的水利信息资源的发现和定位服务。在对全国水利信息资源的内容、分布、管理状况,以及信息资源共享、交换需求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给出了水利信息资源目录总体框架初步设计,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框架由信息库系统、标准规范、技术支撑平台、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等构成。水利信息库系统根据《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由国家级水利数据中心(国家级节点)、流域级水利数据中心(流域级节点)和省级水利数据中心(省级节点)构成。
在水利信息资源目录服务体系中,包含国家级、流域、省级水利管理机构等各级水利数据节点,这些数据节点通过广域网连接在一起,构成水利信息共享的网络体系。网络体系中的用户经过授权或认证可以跨越网络的物理界限,通过目录服务系统中的元数据信息访问其他节点上的水利信息资源。每个数据节点都有各自内部的局域网,在局域网内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系统,并提供相应的元数据信息。在这个网络体系中,数据目录是一个逻辑上的概念,只描述各个节点的数据情况,与数据的实际存贮位置无关。通过对各种用户权限的有效管理,以及对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每个数据节点按照树状模式组织水利信息资源,节点上部署的目录服务系统对外提供目录注册、发布、查询等功能,使不同的数据节点共享同一套目录结构,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高度统一。
2 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关键技术
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以元数据为核心,以资源分类表和主题词表为控制词表,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依据主分类的树状组织构建,并建立以主题词和辅助分类为辅的网状逻辑关联,满足从分类、主题、应用等多角度,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识别、定位、发现、选择,目录体系构建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核心元数据的定义方法、信息主分类和辅助分类方法、主题词表的抽取和定义方法,以及基于信息网状逻辑关联的查询技术等。
2.1 核心元数据定义
目录服务一般采用信息资源元数据的编目方式,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它通过对资源对象进行结构化的描述,集成整合各类复杂繁多的信息,以便对资源对象进行定位、检索和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格式主要有GILS和Dublin。Core GILS是20世纪90年代发源于美国的政府信息定位服务,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国发展了本国的GILS标准,英国的e-GMS和澳大利亚的AGIS等则是以Dublin Core元数据集为基础的政府信息。面向地理信息共享,我国颁布了《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水利部发布《水利地理空间信息元数据标准》[7]、《水利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报批稿)等一系列信息资源元数据编制标准。这些工作为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打下了良好基础。
水利信息资源元数据是描述关于水利数据的数据,即关于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空间参照系和分发等信息;核心元数据是标识水利信息所需要的最小元数据元素和元数据实体,为元数据元素集的子集。依据《水利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水利信息核心元数据由1个元数据实体集和8个元数据子集构成。其中,标识信息为必选子集,内容、数据质量、覆盖范围、限制、参照系、维护和分发等信息为可选子集。具体信息如下:
(1)标识信息,包含唯一标识数据的信息,包括有关资源的引用、摘要、目的、可信度、状况和联系方等信息;
(2)内容信息,包含提供数据内容特征的描述信息,内容信息的“资源域”属性应用于表明数据集所在的资源范围;
(3)数据质量信息,包含对数据资源质量的总体评价,包括与数据生产有关的数据志信息的一般说明;
(4)覆盖范围信息,提供数据资源所涉及空间、时间覆盖范围的信息,覆盖范围信息是空间和时间覆盖范围的聚集,空间覆盖范围又可分为地理和垂向2种覆盖范围;
(5)限制信息,包含访问和使用资源的限制信息;
(6)参照系信息,包含对数据集使用的空间和时间参照系的说明;
(7)维护信息,包含有关资源的更新频率及更新范围的信息;
(8)分发信息,包含有关资源如何分发和获取的信息。
以上述标准为基础,考虑到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核心元数据的描述粒度设定为数据库表,同时参照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核心元数据设置规范,对核心元数据进行必填、选填分级,以满足元数据抽取的便利性和信息使用的不同要求。
2.2 分类体系和编码方法
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共享和服务。信息分类有分类对象和依据2个要素。分类对象由若干个被分类的实体组成,分类依据取决于分类对象的属性或特征。信息内容属性的相同或相异,形成各种不同的类。信息分类可根据主题、机构、资源形态、资源用途和业务等属性进行划分。主题分类是按照信息资源本身内涵的不同对同类主题资源进行归类;机构分类是按照信息资源的产生、处理、管理相关的最主要机构和部门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业务分类是按照信息资源最相关的业务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资源形态分类是按照信息资源不同的表现形态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资源用途分类是按照信息资源不同的用途将其进行分类。具体来讲,水利信息资源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水利信息分类时选择水利信息中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并按照这些属性或特征及其相互间客观存在的逻辑关联,以及信息组织的要求进行科学的分类。水利信息中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并不唯一,主题、机构、资源形态、资源用途和业务等属性,均可以在一定的时空间范围内看作为稳定的、本质的属性。水利信息究其本质是对时空间中的客观对象进行描述,从信息科学角度,以空间对象及其继承关系为主导进行水利信息分类,是提供一个将原来被水利业务条块分割、相互交叠的信息资源,按自然状态进行映射、分类、无冗余(少冗余)管理的可行方法。
(2)系统性
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将水利信息按一定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水利信息分类应覆盖所有的水利信息资源,并尽量减少交叉。
(3)可扩延性
每级设置收容类目,以保证增加新的事物或概念时,不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同时,还应为下级信息管理系统在本分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拓细化创造条件。
(4)兼容性
除遵循国家、水利部已有的相关标准外,还应充分考虑水利行业各部门信息资源建设和使用现状。因此,只采用唯一标准进行信息分类是难以满足兼容性需求的,从不同角度定义辅助分类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
(5)综合实用性
分类要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把局部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处理,达到系统最优。在满足系统总任务、总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各类用户的实际需要,注意和体现用户查询、检索的常规习惯。分类名称应尽量沿用各专业习惯名称,但是要保证规范化,避免发生概念混淆或二义性,尽量使分类方案简便、实用和便于记忆。
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3种:线、面和混合分类法。其中线分类法又称层级分类法、体系分类法;面分类法又称组配分类法。水利信息资源从采集到使用均具有国家、流域、省及以下的层级关系,就其描述对象的自然属性而言依然满足国家、流域、省到空间对象实体的层级关系,因此主分类适合采用线分类法,对应编码方法也适宜采用层次码定长设计。
2.3 主题词表定义
水利信息资源范围比较宽泛,涵盖了一切产生于水利部内部或对水利部职责有直接影响的信息资源。如何有效地共享和利用信息资源,即在水利信息资源目录总体框架指导下,如何有效地组织、检索信息是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重点问题之一。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一般采用多维度的全文检索方法,如组合、分类、时空、公开目录等查询,为提高信息组织的科学性,提高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还需要采用主题词方法组织和检索信息。
主题词法对信息序化组织与检索的核心是主题词表,主题词表又称为叙词表,是一种语义词典,由词及其各种关系组成,能反映各学科领域及主题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是结构化的概念集合。主题词表主要用于信息集合的划分、检索时的后控制,以及标引时的自动或辅助选择标引词。因此主题词表是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实现网络信息科学序化与智能化概念检索的重要途径。主题词表将水利领域的主要概念主题词收集在一起,建立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便于理解主题词的含义,准确使用主题词进行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和检索。
目前,水利部已发布了《水利水电科技主题词表》和《水利公文主题词表》,但是这些主题词表的组织角度和深度远远不能满足水利信息资源的专业要求。因此,有必要参照已有主题词表,编制专门针对水利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水利信息资源主题词表》,对水利信息资源管理业务中涉及的专业规范词予以补充和定义,建立主题词间的层次与网状的语义关系,具体关系示意如图2所示。
主题词表定义的具体方法是:词条按水利信息资源分类进行管理,其中各层次类的划分及编码方法与水利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分类编码一致。每个词条有唯一的编号(类别号+序号)、词名。在元数据的框架设计中,包含有受控主题词和自由关键词项。其中受控主题词就来源于分类和主题词表。在日后的维护中,可以通过统计关键词的出现频率,经目录管理者确认,将关键词转换为主题词添加到主题词表中,对主题词表进行动态维护。鉴于关键词(非正式主题词)的自由性,还需制作出联想表,建立非正式主题词与主题词间、主题词与上下位词间的映射关系,方便用户查询。
建立主题词表及词间关系,用户在提出1个检索词后可获得一批相关的候选词,然后选择其中的1个或部分作为检索用词,从而大大提高信息检索的便利性和效率。
3 目录服务系统建设
从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使用的角度,水利信息资源目录系统用户分为3个角色:信息提供者、目录信息管理者和信息查询者。信息提供者是指各级数据结点建设者或管理者,负责向目录管理系统注册元数据,设置目录内容使用权限,提供与目录内容相关联的水利信息资源;管理者是水利信息资源国家级管理技术人员,他们进行资源标识符的分配、管理和使用,负责目录内容的注册、发布与系统的维护,提供水利信息资源目录内容的查询服务;查询者包括各类透过信息资源目录系统进行信息查询的用户,负责对获取的目录内容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查询者包括:政府部门(如:水利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用户,内网用户主要包括水利部机关、直属单位、流域机构,通过内网用户获得服务;外网用户主要是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外网用户获得服务)、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科研机构通过因特网获得服务)、社会公众(通过因特网获得服务)。各角色间关系及其活动如图3所示。各级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发人员在建设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时,可按照总体框架规定的结构建立起符合其概念模型的水利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并实现对目录内容的编目、注册、发布、查询和维护等基本功能。
目录服务系统面向这3种角色分别提供以下不同服务:(1)面向信息提供者的元数据注册服务;(2)面向目录信息管理者的元数据及目录管理服务;(3)面向信息使用者的目录查询服务。
4 结语
本文对构建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国家及行业标准指导下的目录体系构建方法,为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统一目录访问和共享进行了有益探索。
水利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下一步的工作包括:(1)对各级水利数据节点上的信息进行核心元数据试填,以确定理论完备、抽取方便、使用合理的核心元数据集;(2)研究和细化面向水利对象的信息分类体系,保证分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3)研究符合水利语义的主题词抽取策略,构造完备的主题词集合;(4)研究基于分类和主题词的语义联想元数据搜索算法,实现更加人性化的目录查询及信息共享系统。
参考文献
[1]徐冠华.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EB/OL].http://www.sciencedata.cn/biaozun.php,2005.
[2]王国复,涂勇,王卷乐,等.科学数据共享中的元数据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8,(01):30~36.
[3]邓淑丹,朱海红,彭子风,等.国土房产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研究与实现[J].测绘科学,2008,(03):201~203.
[4]张峰,李四海,王伟.基于元数据的渤海海洋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10):31~34.
[5]吴晓敏.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再探[J].信息化建设,2005,(Z1):40~42.
[6]李乃丁,李刚.城市建设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前沿,2008,(7):29~31.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通信 篇3
写信人:李为 (中国证监会信息中心)
李超平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副教授)
李超平致李为的信
李为,你好!
记得去年的1月份,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新年峰会上,你应邀出席会议并就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编制问题做了发言,介绍了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学术界能够予以关注。作为与会者,听了您的发言,心里颇多感触。当中国政府在信息公开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的时候,一种专业的理性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真的施行政府信息公开,那么,海量的信息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公开以及政府将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信息有序系统供公众查询?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紧迫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学人关注的问题。但坦率地说,尽管我所在的学科——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是一个研究信息组织的专门领域,但由于从来没有与政府的实际工作领域真正发生过关联,所以,我即使觉得这一问题值得关注,但它还是在我的脑海里一闪而过,毕竟,学人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关注需要通过具体表达的需求来启动,在没有任何需求启动的情况下,我曾经有过的念头就这样一闪而过了,而你的发言又将它重新唤醒。
去年11月的杭州重逢,使我们俩有机会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可惜的是,我是在毫无了解具体进展情况的背景下来与你讨论的,所以,尽管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但这一讨论 终究未能触及实质性的问题。
此信是希望获得你对这一问题的具体观察和思考的细节,以使我能够进入角色,所以,百忙之中的你,就拨冗把想说的话写给我吧,让我能够更有方向性地进入这个领域。
顺致
冬安!
李超平
2008年12月5日
李为致李超平信
超平,你好!
2007年4月中国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出台,该《条例》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这个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走向服务型政府、法制政府和责任政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实施条例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每一个政府信息主管部门都碰到同一个很技术的问题,即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公开指南如何编制?条例19条只简明写了一个初略的轮廓。我相信许多编制目录和指南的政府官员都在这个问题上花费了许多时间,也因而有过许多烦恼。还不仅如此,能不能形成一个统一、规范、适用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关系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对公众的信誉问题。
在条例生效的半年前,我多次与武汉大学的陈传夫教授讨论有关事宜,我请他专门撰写了《我国政府信息目录编目统一刻不容缓》一文呈送国信办欧阳武司长,在欧阳司长把该文转给国办相关领导后,我和传夫教授因此而进了国办的目录专家组。专家组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期间经历了反复讨论甚至多次争吵,终于在条例实施前完成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我之所以对《目录》与《指引》如此投入精力,是希望全国能够按照一个统一的规范去做,以便最终形成中国政府公开信息的定位系统。
你在信中提及图书馆学是一个涉及信息组织研究的专门领域,是的,这正是我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基础。作为我国著名情报检索语言专家张棋玉教授和我国著名目录学专家彭斐章教授的弟子,我曾经的专业学习使我深知编制中国政府统一的信息目录系统的重要意义,只有一个统一的目录系统(实际上就是政府信息的定位系统),才能有效整合全国的政府信息资源,须知,目录不统一,同样会形成信息孤岛。
美国早在90年代就建成了政府信息定位系统(AGILS),欧洲各国也是早在我国实行政府信息公开之前就基本完成了政府信息定位系统建设。面对这种现状,我有一个中国政府信息定位系统的梦想,它的分类体系是统一的,著录格式是统一的,索引标识系统是统一的,有题名、主题、分类等多途径检索功能。它能检验我们是否有行政程序法,能体现出我们信息公开的范围和深度。可是我们现有的系统离这个梦想还很遥远。我离开图情界已经很久了,远离专业的我也不了解新的學术发展,但我深知这个学科已有的积淀能够帮助政府人去实现这一梦想。我尝试着找过一些业内的专家,但我很失望,一边是真正对信息组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一边是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但二者之间似乎隔着一道厚重的墙,这种隔膜使得专家和问题之间互相陌生。这种状况让我非常着急,我总觉得自己有责任作一些沟通工作,因为我有这个学科的知识背景和人脉关系,同时又比较了解政府信息组织工作的现状。有幸在年初济南会议上向业内专家做了一个发言,并且了解了你在全国电子政府培训中心所发挥的作用,这次相遇相识给了我们彼此一个机会,使我能够通过你去联络刘炜等专家来为正在建设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和元数据方案进行研究,你们提出的意见已经得到了国办专家组的重视。我希望这是一个起点,让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关注和研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的建设,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能够获得有力的专业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还有太多的空白。我希望政府官员和学者联起手来填补这些个空白,共同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
顺致
教安!
李为
2008年12月7日
李超平致李为信
李为,你好!
来信收到。你信中流露的那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让我深受感动,无论是从普通老百姓的立场还是从学者的角度。
你提到的一个观点我非常同意,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还有很多研究空白,需要学术参与其中并填补这些空白。记得几年前,前任国办副秘书长徐绍史同志来浙江搞调研,我在调研会议上发言时曾表达过一个看法,即感觉面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学术界和政府领域都是自说自话。后来我发现,会上大家更多的兴奋点是在电子政务而不是政府信息,也许,当时事情的进展还没有到达应该关注“信息”的地步吧。这几年,据我的观察,作为社会的信息集散之地,除了图书馆、信息中心这样的专门机构外,新闻机构和政府机构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有一种说法,即政府占有社会信息资源的80%。这个数据从何而来无从考据,但它的确揭示了一个事实,即政府拥有一个相当庞大的信息资源体系。以前,这些资源为政府所独占,怎么实施管理是政府内部的事,只要自己用着方便就行了。但现在面临的是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所谓政府信息公开,就是要让公众能够有效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意味着不再可能用一些随意的方式来呈现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体系,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像样”。世界上的事情大都有着相同的规律,即一旦事情的本身变得相当复杂,就会有专门的人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就形成了专门领域。我想说的是,如果要向社会呈现一个有序的政府信息资源体系,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研究。
我想你找到我们是找对了,除了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不可能再有别的专业领域对信息资源的组织有专门的研究。这次在你的邀请下,我和几位专家参与了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元数据方案》的讨论,这个讨论让我们彼此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我们的角度,发现了实践领域由于缺乏专门知识,在完成一件非常具有专业属性的任务时,远没有达到正确、合理、有效等状态,非所不愿,实所不能,就是老话儿说的,术业有专攻吧。
非常感谢你把《指南》和《元数据方案》交给我们讨论,这就是把一件很值得做的具体事情摆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实实在在有了一个开头,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发现要研究的东西的确非常之多,这些问题存在于通往“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定位系统”的梦想之路上,解决它们不仅是政府官员的责任,更是学者的责任。我相信,学术界的朋友们是非常愿意与政府官员联手,去实现那个美好的梦想的。
谨颂
冬安!
李超平
政府信息资源目录表 篇4
元江县粮食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信息内容
一、机构职能
(一)机构基本信息
机构名称:元江县粮食局;
机构简介:元江县粮食局是元江县发展计划委员会管理的,负责全县粮食(含食油)流通宏观调控具体业务、行业指导和县级储备粮管理的正科级行政机构。
地址:元江县红河街19号
邮编:653300
电话:6011760
电子邮箱:
(二)机构法定职责
1、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省、市政府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县实际,制定贯彻实施和补充规定;拟定全县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方案,并督促实施。
2、受发展计划委员会的委托,研究提出全县粮食宏观调控、供求平衡及粮食流通中长期发展规划;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村产业结构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计划。
3、起草全县粮食流通行业的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提出全县粮食流通及仓储、加工设施等建设规划建议。
4、负责全县社会粮食流通管理,组织和协调国家粮食储备任务的落实,管理粮食财务工作,承担行业统计工作;保障军队粮食供给,做好灾区、缺粮贫困地区的粮食供应工作。
5、制定并组织粮食调运计划,以平衡县内粮食总量和品种的需求;负责县级储备粮库的建设、维修和改造;规划和组织元江县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的建设。
6、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粮食质量标准的管理,做好市场流通粮食质量的监督、检查;负责监督执行国家制定的粮食储运、运输技术规范。
7、指导全县粮食流通的管理和教育培训;负责对外交流与合作。
8、负责拟定县级专项储备粮管理办法并贯彻执行,研究提出县级储备粮的规模、总体布局调整建议和收购、轮换、销售计划,并负责督促实施;监督检查县储备粮、商品周转粮的库存、质量和安全。
9、负责全行业信息网络建设,收集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粮食流通的有关科技和市场信息,建立全县各类粮油商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粮油交易网站,稳步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实现粮油购、销、存的现代化。
10、负责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执法监察工作。
11、承担县委、县政府和发展计划委员会以及上级机关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领导信息
姓 名: 范玉新
职 位: 局 长、党总支副书记
分管工作:全面主持粮食局工作,分管办公室、调控科。
工作简历:1960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78年12月参加工作;2004年4月任元江县粮食局局长。
姓 名:白文亮
职 位:党总支书记
分管工作:全面主持党务工作,负责分管工、青、妇、老协、关工委工作。工作简历:196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84年10月参加工作,2006年1月任元江县粮食局党总支书记。姓 名: 白才波职 位: 副局长
分管工作:协助局长做好粮食局工作,负责分管综合科和粮食市场管理工作。
工作简历:1974年3月出生,大学学历。1994年9月参加工作,2008年2月任元江县粮食局副局长。
(四)、内设机构及职责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责,元江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给元江县粮食局3个职能科室。
办公室(负责人:白福昌):组织协调机关政务工作,制定局机关的工作制度,负责局机关的文秘、档案、机要、信访、保密、公务、接待、议提案、政务信息、办公现代化、督办检查及重要文件的起草等工作,处理行政事务,做好机关后勤管理工作;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调控科(负责人:白文生):提出全县粮食宏观调控、粮食总量和品种供求平衡计划;提出全县储备粮的最低规模、收储、轮换计划和动用建议;实施国家有关粮食财务会计制度,负责对上级拨付的粮食政策性补贴资金和费用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编报国家和省、市、县储备粮油的财务计划和会计决算;负责机关财务、资产的管理;承担全县粮食流通的协调事务和行业统计及汇总财务会计报表工作;负责收集粮食流通的市场信息,建立全县粮油商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和粮油交易网站;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综合科(负责人:李者仰):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拟定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负责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指导粮食收购管理及粮食促销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灾区、缺粮地区、退耕还林及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的粮油供应工作;承担综合性政策和企业改革调研工作,监督检查全县粮食流通和储备粮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执行情况;研究提出全县粮食市场体系、加工设施建设规划的建议,并负责组织实施;负责收集省、市、县内外粮食科技信息;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粮食市场管理工作;指导全县粮食行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推广,负责全县粮油食品工业的行业指导工作;负责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下属单位
元江县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元江县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是新组建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共设有13个岗位,47名员工。主要工作任务:做好粮食收购、加工、销售及安全保粮工作。同时与粮食主产区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衔接机制;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二、法律法规
1、规范性文件:《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粮食行政复议办法》、《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
2、地方性法律规:《云南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付件九。
3、本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三、发展规划
1、工作总结
2、部门预、决算分析
四、行政执法
1、对粮食行政许可、粮食行政处罚等事项。附件十
附件十一:《元江县粮食收购资格许可流程图》
附件十二: 《元江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流程》 附件十三:《当场处罚文书》
五、业务及服务类
1、办事指南
科室名称联 系 电 话办公室0877—6011760调控科0877—6011870综合科0877—6013103元江县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0877—60175592、办理群众申请公开事项结果
3、本局相关的政府信息公开由办公室具体负责,上班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点至下午5点;联系电话:6011760;
地址:元江县红河街19号;电子邮箱:
六、工作动态
1、粮食简报(待补充)
2、粮食质量事项
3、粮食质量标准(待补充)
4、粮食流通市场信息(待补充)
5、工作通知(待补充)
元江县粮食局二00八年三月三十日
政府信息资源目录表 篇5
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管理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管理工作方案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三大基础设施,分别是电子政务网络、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在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已基本成型,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与目录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阶段。为实现广东省委《关于加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建设“数字广东”的意见》(粤办发〔2008〕21号)要求,到2012年实现80%以上的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的目标,我市必须加快“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有关工作安排,我市将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市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管理工作,通过对市直部门政务信息的全面梳理,编制《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的发现定位、目录管理服务,建立规范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运行管理机制。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先导,建立以跨部门的信息整合为特征的、可供政府和社会快速定位和检索的信息库,全面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管理,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认真负责,服务大局。为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各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沟通配合,切实做好各个工作环节,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坚持实事求是,数据完整,将在履行职能过程中采集、加工、使用、处理的政务信息资源准确的登记到系统中;三是坚持技术运用与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与强化监督相结合,不断推进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工作。
(三)总体目标。一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按照统一的规范实现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分类、描述、编目、展现、应用和管理,建设我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为各部门分散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提供基础性支撑,实现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查询、导航和定位服务,从而更加有效地管理、利用和开发政务信息资源。二是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运行管理规范。制定我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标准规范、配套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建立系统应用长效机制。三是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应用示范。对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现有典型信息资源进行梳理编目,实现目录管理与利用,建设应用示范,逐步推进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应用建设。
二、调查范围
结合我市政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由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牵头,在市内各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本次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工作,信息资源调查的主要对象包括: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局、市社会保障局(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法制局、市档案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市审计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林业局、市外事局(侨务局、港澳事务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市旅游局、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直工委、市政法委、市政协办公室、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国家税务局、市地方税务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东莞海关。
三、工作任务
(一)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梳理。按照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GB/T21063-2007)和《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梳理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包括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则、分类体系、元数据体系、信息资源目录等内容,汇编成《东莞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纸质及电子)文档,供全市各单位使用。
(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平台建设。建设开发政务信息资源目录门户、资源注册管理、资源发布管理、资源订阅管理、资源需求管理、资源审核管理等全功能子系统,形成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应用平台,并进行平台的部署、调试上线、培训等。
(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实现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导航和定位服务,并提供相应的接口服务。
(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目。根据梳理好的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目,按步骤、按部门逐一在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应用平台中进行注册,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管理。
(五)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应用示范建设。对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现有典型信息资源进行梳理编目,实现目录管理与利用,建设应用示范。
(六)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建设。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建立保障系统运行的相关运营制度和规范,包括代码集规范、元数据规范、信息资源编目规范、运行管理制度。
四、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0年12月底前)。市电子政务办公室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依照省的目录初步编制出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并组织培训工作。
(二)信息资源目录梳理阶段(2011年1月底前)。2011年1月中旬前,各部门按要求完成本单位信息资源的梳理,填报调查表并汇总;1月底前,市电子政务办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讨论会审,提出会审意见,反馈各单位并完成修正工作。
(三)系统建设阶段:(2011年4月底前)。市电子政务办公室负责建设“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开发测试。
(四)系统上线和《东莞市市级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出版阶段(2011年4月底)。“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完成对各部门的应用培训,同时出版纸质和电子版《东莞市市级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供各部门使用。
(五)运行管理制度及目录系统应用示范建设阶段(2011年5月底前)。
(六)总结分析阶段,2011年6月底前。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组织,明确职责。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管理是一项全市工作,市电子政务办公室负责系统建设、运维管理,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各部门相关工作,各部门负责对本单位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清理、调查、登记以及信息资源目录的更新维护。
(二)充分重视,加强协作。在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管理工作中,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部门间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并指派专门技术人员负责,切实做好各个工作环节,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素质教育目录表 篇6
第四轮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材料目录表
A1学校领导
B1领导班子:
1、学校发展规划(见对县督导A3.5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方案(学校制度集25)及课程管理方案(见对县督导A1.(二))学校工作计划及总结(见对县督导A1.(二))
2、学校管理规章制度(见学校制度集)
3、学校自评材料及整改方案(见对县督导A3.5素质教育)
4、班子成员的经验总结和论文、听课记录(见对县督导A1.(二))
5、学校行政会记录(见对县督导A1.(二))
6、班子成员主动征求教职工相关材料(见对县督导A1.(二))
7、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自身提高的有关材料(见对县督导A1.(二))
B2管理机制:
1、学校机构设置及分工情况
2、校务会(教师会)记录本
3、学校近二年工作计划及总结(见素质教育B1.3)及落实计划的过程性材料(见质量监控)
4、教代会、工会有关材料
5、校务公开材料(见校务公开档)
6、体现学校管理创新及管理效能的其他材料
A2:教师队伍
B3:师德建设
1、实施《教师法》和《中小学老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及实施细则(见制度集17)
2、师德评价的措施方法及开展师德教育的有关材料(见对县督导A4.14及德育B3.2)
3、师德考核、奖惩制度及过程性材料(见德育B1.8)
4、师德分析及整改资料(见对县督导A4.6-7)
5、师德先进个人及优秀教师事迹(师德演讲材料)(见德育B4.6)
6、家长会、家访工作有关资料(见德育B13-14.4-7)
B4:教师专业成长
1、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计划、措施和制度(见对县督导A4.5)
2、校本培训有关材料、教学研究制度与落实情况(见对县督导A4.8和16)
3、骨干教师名单及有关材料(见对县督导A4.2和17)
4、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等级证书(见对县督导A4.2)
5、校本课程资料(见德育B5.6)
6、教师培训相关材料(见对县督导A4.16)
7、教师经验总结、论文汇编、论文发表获奖登记表(见获奖登记簿)
8、教师业务档案(见教导处)、继续教育证书
9、教师评价方案(见制度集30)
10、教师评价过程性材料(绩效材料)
A3:教育教学管理
B5:德育工作
1、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总结(见德育B3.1)
2、德育基地及开展活动有关材料(见德育B11-12.2)
3、“三结合”德育网络有关材料(见德育B7.6)
4、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工作机制、措施及成效(见德育B7)
5、“减负”措施与取得的成效(见对县督导A3.3执行法规)
6、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名册及开展心理健康材料(见德育B8)
7、各科渗透德课的总结或论文(见德育B5.5及B10.7)
8、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发挥校外教育力量的作用取得的成效(见对县督导A3.2社区教育)
9、品德课课程表(见德育B5.1)
10、品德课教案及专题教育活动的材料(见德育B5.2及B6.2)
11、德育实践活动计划、总结及过程性材料(见德育B4.9)
12、校级领导听课记录本(见素质教育B1.4)
13、少先队工作计划、总结及过程性材料(见素质教育另盒)
14、班风建设材料(见德育B6.5)及获奖情况(见德育B4.6)
15、《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及过程材料(细则见学校制度集,过程性材料见德育B6.4)
16、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评价的改革及相关材料(见德育B3.3及B15.1.2)
17、德育活动过程有关材料(见德育B11-12.3及B6)
18、教科书及推荐用书目录(见对县督导A3.3.6)
19、课程评价有关资料(评价表)
20、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情况(见校本课程档)
B6:智育工作
1、学科课程实施计划
2、学校教研工作和教研组工作计划及总结(教研计划总结见对县督导A5.5校本教研;教研组见对县督导A5.5课题研究)
3、常规管理有关资料(见学校制度集3及质量监控档)
4、教师教案、学生作业、试卷教学质量分析表(见质量监控档)
5、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制度(见质量监控档)
6、课堂教学评价表
7、各功能室器材及使用情况(见各室及对县督导A5)
8、本学年教师听课记录本
B7:体育卫生工作
1、学校体卫工作计划与总结(见对县督导A3.4)
2、课程表及课外活动表(见对县督导A3.3)
3、校运会有关材料(见对县督导A3.4)
4、体育教师配备及体育科教案
5、体育场地、器材及使用情况(见体育室)
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卡及过程材料(见对县督导A5.4)
7、卫生室及常用药品、器材配备情况(见卫生室)
8、健康教育、常见传染病防控、视力保护相关材料
9、学生体质健康卡、体检表及反馈材料(见办公室二)
B8:艺术教育工作
1、课程表及教师任课表(见对县督导A3.3)
2、艺术课计划、教案及学校艺术教育计划总结
3、音乐室、美术室及配套的器材使用(见配套室)
4、艺术节及兴趣小组活动情况(见德育B6.3)
B9:综合实践活动
1、课程表及任课教师表(见对县督导A3.3)
2、任课教师计划教案
3、信息技术设备配备及使用情况(见电脑室)
4、研究性学习领导机构、指导方案及课题研究材料(见对县督导A3.5综合实践)
5、社会实践计划、活动安排及过程性材料(见德育B4.9)
6、劳动工作计划
7、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见对县督导A5)
8、劳动课教学计划及教案
B10: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
1、校本教研制度(见制度集12),开展校本教研有关材料[见对县督导A3.5(5)]
2、课题研究材料及阶段小结[见对县督导A3.5(4)]
3、教研组工作计划和活动记录(教研记录)[见对县督导A3.5(5)]
4、课改研究及评价学生机制的改革资料[见对县督导A3.5(2)]
5、学生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材料[见对县督导A3.5(2)]
6、操行评语、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
B11:行政管理
1、学籍管理制度
2、学籍档案资料(见教导室)
3、文书档案目录(见教导室)
4、学校财物管理规章制度、各功能室物品清册及使用登记(见各室)
5、上学学校教育经费预算决算表及收支票据
6、开展爱护公物教育有关材料(见安全会议记录本)
7、校园文化建设和校舍、校园的管理措施与成效[见德育B6.2校园文化及安全三(7)]
8、校园治安组织机构和工作计划总结[见安全二(3)及安全四(2)]
9、开展安全教育的措施和成效资料[见安全三(2)及安全三(13)]
A4:教育质量
B12:普及程度
1、近三年事业统计报表(小基报表)、新生花名册(见对县督导A2)
2、文化户口册、义务教育卡(见对县督导A2)
3、“控辍”措施与成效(见对县督导A2)
4、小学毕业考试成绩、毕业生名和毕业证书存根(见对县督导A2)
B13学生质量
1、有关学生思想素质的资料(全科及格率)
2、学生操行评语及学生德育成绩记载表
3、学校日志、好人好事登记簿
4、质量分析资料(见质量监控档)
5、学生文化节课学业合格率统计表(全科及格率)
6、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有关资料(见德育B4.9)
7、学校体育及其他项目兴趣小组花名册及活动情况(见德育B6.3及对县督导A3.5.4)
8、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定记录、合格率统计表、健康卡(见办公室二)
9、有关测试学生心理素质的问卷调查及心理咨询资料(见德育B8)
10、艺术课程考查成绩登记表、统计表(见素质教育B8)
11、艺术节类兴趣小组长花名册,活动相关材料(见德育B6.3)
12、校园文化艺术节有关材料(见德育B6.3)
附加指标:
1、校园、校舍、教室、活动场地、仪器设备、图书有关资料
2、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情况
3、科研成果
试论信息公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篇7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资源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围绕信息资源而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政策法规为保障,其目标是在确保国家秘密与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社会信息资源的的合理配置。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高工作效率,赢得社会上广泛而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会大大降低管理成本,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带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008年5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实施使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有了法律保障,随着信息公开制度的实行,各个政府机构之间内部信息流动障碍将被打破,政府的信息资源将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各界也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工作,使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更加规范。
一、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通过业务工作采集、积累了海量数据资源。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政府信息管理工作朝着信息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应用集约化方向迅速发展,管理手段逐步提高,开发应用不断深化,成效日益显现。宏观经济、国土资源、环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城乡建设、交通等政府部门建成了一批综合性、基础性数据库,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一些领域(如气象预报)的政府信息对社会服务粗具规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信息的采集、处理、利用、交换等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特别是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都很不充分。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本部门、本地区信息化发展规划中,都强调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摆在首要位置,但是由于国家没有统一信息资源战略规划,各条战线、各地区“独立思考”,自成系统,缺乏统筹,造成网络互连而信息不互通,部门分割、地区封锁严重,造成人为的信息短缺。
二是缺乏对政府信息资源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由采集、处理、利用和交流4个环节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其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周密考虑。目前,我们还没有实现这个流程的无缝链接,尤其在信息采集和交流两个环节问题突出。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都没有足够保障。
三是配套措施不到位,基础工化工作严重滞后。政府信息资源分类指标体系尚未建立,信息名称不一,内容诠注各异,“方言”林立;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不明确,建设、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相关法规不完善,政府信息公开透明、资源交流共享等工作无法可依;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严重滞后,专业数据库相当欠缺,且数据标准不一致。
上述情况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到公民的知情权和社会民主化程度,增加了社会和企业的负担,滋生了腐败,损害了政府形象,也不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我国推行信息公开制度的意义
信息公开制度是政府机构为履行职责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向公民开放的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的确立,有利于管理者运用现代化手段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的利用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等活动,使得各类信息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成本在国家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我国目前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推行信息公开制度是我国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
从政治学的角度上说,政府与公民之间是一种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政府受公民委托,行使管理国家行政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在确保国家秘密和信息安全的情况下,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尊重公民对国家日常政务活动的知情权和重大决策的选择权与表决权,有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全社会民主意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实现了从少数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向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转变,是观念与制度的重大飞跃。
为保证准确、及时地公开政府信息,《条例》对发布信息的主题、要求、基本内容、重点内容、公开程序、监督检查、权力救济等方面还提出了明确意见,同时为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信息披露制度情况提供合理有效的依据。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监督方式等信息为广大群众知晓,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关系地方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良好的公信力可以使政府与群众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对于政府有效施政影响巨大,反过来又强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进而对于政府机关正确行使行政权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起到监督与保障作用。
2.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起到推动作用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我国公民的权利早在1954年的《宪法》中就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条例》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可以说是目前公开领域效力层级最高的法律依据。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体现了国家意志与法律的权威性。目前,配套信息公开制度,还出台了《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条例和规章,在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使信息公开制度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使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深入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得到切实保障。
3.推行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管理任务,特殊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政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条例》的制定有助于政府行为的公开与透明,不仅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杜绝推诿扯皮现象,还可以减少由于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猜疑误解而带来的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各群体之间的理解、融洽、沟通。政府行为的公开与透明,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传递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限制滥用职权,便于监督,减少或遏制腐败现象,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强透明度,提高政府威信,保证公平竞争,消除歧视,实现全社会的公开、公平、公正,更有利于政府机关转变作风,转变观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打造阳光政府,建设和谐社会。
三、信息公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对策
《条例》的实施给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带来了深层次的变革,使得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公开成为可能,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规范行政行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出了新的要求。
1.树立全新的信息公开理念,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意识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取决于意识领域。因此,政府在信息资源管理中,首先要强化信息公开意识,通过自上而下的关注与重视,在政府中树立信息资源是政府工作命脉的理念,尊重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实现从政府权力型向民众权力型的转变。其次,要树立服务的信息资源管理理念,信息资源管理就是为公众服务,从满足群众的各方面需求出发,贯彻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思想,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
2.加强信息素质培养,改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方式
政府信息资源类型多样,分布领域广,内容层次不尽相同。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首先,要提高政府、信息机构人员和社会公众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的高低制约着政府信息服务和管理的水平。通过系统的培养,一方面使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掌握相关方面的管理技术,提高服务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行为,树立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信息意识;另一方面,公众信息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强公众的信息需求意识,明确能够从政府信息资源中获取相关的资料,并通过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扩大公众获取政府信息资源的途径,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和价值。其次,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和工具,加快信息资源采集、加工、传递与服务的效率。以互联网为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使社会公众有机会接触政府信息资源。此外,加强社会各个领域的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以资源应用主题为体系整合政府信息资源,形成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向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资源导航、检索与服务。
3.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监督评议制度,构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约束机制
信息公开不是以公开为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和行政管理方式,其目的是通过信息公开,使更多的群众享有知情权,进而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与建设中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政府“自我革命”式的制度,在这种制度的实施进程中,政府的推动和自我约束虽然不可或缺,但更需要赋予公众一定的权力去推动这项制度的有效运行。因此,信息公开制度的推行,仅靠政府内部监督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外力来推动,只有公众对政府实施有效监督,信息公开制度的落实才不会懈怠。
【政府信息资源目录表】推荐阅读:
政府信息资源07-08
前郭县商务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10-27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08-18
政府信息网站06-02
政府舆情信息06-25
政府信息披露07-25
政府会计信息07-28
政府信息质量08-18
政府环境信息10-02
政府信息管理机制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