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

2024-08-18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精选7篇)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 篇1

关于印发《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

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管理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管理工作方案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三大基础设施,分别是电子政务网络、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在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已基本成型,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与目录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阶段。为实现广东省委《关于加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建设“数字广东”的意见》(粤办发〔2008〕21号)要求,到2012年实现80%以上的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的目标,我市必须加快“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有关工作安排,我市将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市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管理工作,通过对市直部门政务信息的全面梳理,编制《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的发现定位、目录管理服务,建立规范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运行管理机制。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先导,建立以跨部门的信息整合为特征的、可供政府和社会快速定位和检索的信息库,全面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管理,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认真负责,服务大局。为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各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沟通配合,切实做好各个工作环节,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二是坚持实事求是,数据完整,将在履行职能过程中采集、加工、使用、处理的政务信息资源准确的登记到系统中;三是坚持技术运用与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与强化监督相结合,不断推进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工作。

(三)总体目标。一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按照统一的规范实现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分类、描述、编目、展现、应用和管理,建设我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为各部门分散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提供基础性支撑,实现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查询、导航和定位服务,从而更加有效地管理、利用和开发政务信息资源。二是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运行管理规范。制定我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标准规范、配套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建立系统应用长效机制。三是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应用示范。对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现有典型信息资源进行梳理编目,实现目录管理与利用,建设应用示范,逐步推进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应用建设。

二、调查范围

结合我市政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由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牵头,在市内各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本次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工作,信息资源调查的主要对象包括: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局、市社会保障局(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法制局、市档案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卫生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市审计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市林业局、市外事局(侨务局、港澳事务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市旅游局、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直工委、市政法委、市政协办公室、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国家税务局、市地方税务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东莞海关。

三、工作任务

(一)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梳理。按照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GB/T21063-2007)和《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梳理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包括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则、分类体系、元数据体系、信息资源目录等内容,汇编成《东莞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纸质及电子)文档,供全市各单位使用。

(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平台建设。建设开发政务信息资源目录门户、资源注册管理、资源发布管理、资源订阅管理、资源需求管理、资源审核管理等全功能子系统,形成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应用平台,并进行平台的部署、调试上线、培训等。

(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实现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导航和定位服务,并提供相应的接口服务。

(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目。根据梳理好的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目,按步骤、按部门逐一在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应用平台中进行注册,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管理。

(五)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应用示范建设。对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现有典型信息资源进行梳理编目,实现目录管理与利用,建设应用示范。

(六)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建设。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建立保障系统运行的相关运营制度和规范,包括代码集规范、元数据规范、信息资源编目规范、运行管理制度。

四、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0年12月底前)。市电子政务办公室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依照省的目录初步编制出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并组织培训工作。

(二)信息资源目录梳理阶段(2011年1月底前)。2011年1月中旬前,各部门按要求完成本单位信息资源的梳理,填报调查表并汇总;1月底前,市电子政务办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讨论会审,提出会审意见,反馈各单位并完成修正工作。

(三)系统建设阶段:(2011年4月底前)。市电子政务办公室负责建设“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开发测试。

(四)系统上线和《东莞市市级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出版阶段(2011年4月底)。“东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完成对各部门的应用培训,同时出版纸质和电子版《东莞市市级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供各部门使用。

(五)运行管理制度及目录系统应用示范建设阶段(2011年5月底前)。

(六)总结分析阶段,2011年6月底前。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组织,明确职责。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管理是一项全市工作,市电子政务办公室负责系统建设、运维管理,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各部门相关工作,各部门负责对本单位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清理、调查、登记以及信息资源目录的更新维护。

(二)充分重视,加强协作。在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管理工作中,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部门间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并指派专门技术人员负责,切实做好各个工作环节,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三)规范制度,整体推进。依据各部门实际,加快研究制定需求迫切、条件成熟的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坚持技术运用与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与强化监督相结合,整体推进目录编制工作。市电子政务办做好全过程信息技术支撑,重点推进我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相关规范及制度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平台的建设、细分及落实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安排、指导及培训各部门进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梳理及系统录入等工作的开展。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 篇2

政务信息资源是一个国家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部门在履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职责的业务过程中和政务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利用价值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内容。

从数量看,政府信息资源占到全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60-70%;从地位看,它在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作用看,它是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公众个人社会经济活动以及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普遍需要、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政务信息资源的具体特点是:(1)信息量大、存放分散:政府信息资源产生于政府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部门,从中央到地方各政府部门都产生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它的存在和分布是多行业、多部门、多地域的;(2)分权管理:由相关职能机构分权管理;(3)信息源多头采集、重复采集;(4)数据命名、类型、格式差异,表现形式各异;(5)部门间的数据不一致,数据不能及时同步更新等。

由于政务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面临以下课题:(1)不同政务部门之间需要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促进各部门业务协同;(2)面对迅速增长的数字信息,需要依据信息属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分类、加工和存储,实现信息资源的有序组织和管理;(3)需要提供一种支持公众检索、定位、获取和使用政府公开信息资源的工具,满足人们在大量信息资源中准确、全面、迅速、方便、经济地获取所需信息内容的各种要求。

2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信息组织是对所采集的信息资源实施序化的过程。它根据语法、语义和语用等规则对信息进行组织,以方便信息的检索。信息资源目录是信息组织的一种方式。

信息资源目录借鉴了图书目录的概念。目录是按次序编排以供查询的图书或篇章的名目。所谓图书目录,是揭示、识别和检索馆藏文献的工具。图书馆目录体系是指图书馆所确立的目录种类及其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元数据是描述政务信息资源特征的数据,它从信息内容、载体形态、信息资源集合及其组织体系、管理与服务机制以及过程与系统等方面去描述信息资源的特征和属性。借助元数据,人们可以采集、组织、识别、定位、发现、评估和选择信息资源,实现简单高效地检索、交换、管理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运用XML标识语言,通过元数据与分类表、主题词表的结合,可以方便地按应用需要组织信息资源分类目录、主题目录和其他目录,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导航、检索、定位和交换服务。

根据目录、信息组织、信息资源、元数据等相关概念,可以从技术角度定义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以元数据为核心,以政务分类表和主题词表为控制词表,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网状组织,满足从分类、主题、应用等多个角度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识别、定位、发现、评估与选择的工具”。

当前政务信息资源分置于各地方、各部门,表现为“物理上分散”,使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就是为了形成“逻辑上集中”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支撑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将便于各级管理者掌握信息资源的分布状况,实现对信息资源建设的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并逐步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长效机制,推动政府信息资源整合,为政府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3 需求分析

3.1 用户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包括3类用户:(1)提供者:指拥有信息资源的各政府部门;(2)管理者: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运行与管理中心;(3)使用者:查询、使用目录的人,可以是政务工作人员、公众或企业。

3.2 用例

政务资源目录体系中有6个主要用例:规划、编目、注册、发布、查询、维护。

3.2.1 规划

政务部门的提供者按照其管理范围和职责权限梳理、规划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目录,制订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计划。结合本部门信息资源特点定义适合本部门的元数据。依据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的要求,标识目录中的资源。依据政务信息资源分类要求,设计分类方案。各单位应按照主题分类对公共资源和交换资源进行划分,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其他一种或多种分类(包括行业分类、服务分类和资源型态分类)。

3.2.2 编目

政务部门的提供者按照规划中设定的元数据标准对共享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目录编辑、提取元数据,形成目录内容。(1)根据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标准对信息资源提取相关特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业务适当增加所需元数据,形成本部门信息资源元数据;(2)根据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标准,向目录管理机构申请本部门信息资源的标识符编码,并对元数据中的标识符信息进行赋值;(3)根据信息资源分类标准对元数据中的分类信息进行赋值;(4)对目录内容设置适用权限。

3.2.3 注册

提供者将编目形成的元数据通过元数据注册系统向目录中心的管理机构注册。

(1)提交。通过管理机构和提供者之间的网络平台,实现元数据的提交。

(2)审核。通过相应的审核系统,管理机构确认提供者提交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格式及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未通过审查的元数据返回给提供者修改。对于提供者未对政务信息资源唯一标识符赋码,由管理者进行赋码。

(3)入库。对于通过审核的元数据,实现元数据的入库管理,形成正式目录。这里的库是指管理者向使用者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元数据库。

3.2.4 发布

管理者把目录内容对外发布,目录即可供政务部门和社会公众使用了。目录外部展现方式是一站式服务系统。管理者可以控制特定的元数据是否对外服务。面向政务部门发布的目录以主题分类为主,面向社会公众发布的目录可以选用服务分类。

3.2.5 查询

使用者向一站式服务系统发送目录查询请求,一站式服务系统根据查询条件和用户权限将查询结果返回给使用者。提供多种查询功能:按主题分类、部门分类等多种方式查询;按照单条件查询;按照组合条件查询。

3.2.6 维护

主要工作是:对元数据库的建立、更新、备份和恢复;对元数据的修改、删除和注销等;服务监控:监控各种服务器的运行;日志分析:根据查询日志,统计访问系统的次数,统计分析不同信息资源的查询次数等;用户评分与反馈:管理使用者对目录的评分及反馈意见,并与提供者进行协调;辅助管理系统:安全认证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辅助系统的运行管理。

4 总体设计

4.1 系统结构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平台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各个采编部门通过元数据采编工具采编并上报本部门的元数据信息到各自对应的编目部门目录元数据管理系统,目录中心部署的目录服务平台通过目录传输通道接受元数据管理系统上报的XML元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经过元数据处理,进入目录内容信息管理库和服务库,通过目录服务子系统对外提供查询服务支持,通过目录管理子系统对管理库和服务库中的目录元数据进行管理。

4.2 主要功能模块

4.2.1 目录服务系统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的目标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发现和定位。

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根据其在整个目录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3个子系统,分别为目录传输子系统、目录管理子系统和目录服务子系统。

目录传输子系统实现编目部门目录元数据在部门目录内容信息库与目录中心(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目录内容管理信息库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并对经过传输通道传输的编目部门节点元数据进行元数据的合法性、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重复性进行检查并做相应的入库或数据回退处理。

目录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对汇聚的目录内容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和数据维护。

目录服务子系统的作用是基于网络实现对目录内容的发布、并向用户提供基于界面的人机交互查询和基于服务接口调用查询,并可根据目录信息内容对共享信息进行查询、浏览和下载。

4.2.2 编目系统

编目系统提供对元数据的手工编目、数据维护、数据校验、数据管理和数据报送功能。

编目系统实现对具体的、各种形式的共享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编目,编目的对象主要内容包括数据集、档案、法律法规、文件、报告、服务等,具体的形式可以是数据库、图片、文档、音频、视频、网页、服务等,实现对共享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编目系统应支持自动、机辅方式完成元数据元素的赋值;支持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完整性和标准一致性检查。元数据完整性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所有必选的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已经赋值,标准一致性检查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已填写的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元素的取值符合核心目录元数据定义和约束的规定。

4.2.3 共享服务系统

根据共享信息系统在整个目录体系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现的主要功能有:

共享信息资源生成:从各部门业务信息资源中生成本部门用于共享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有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其共享生成的方式有所不同。对于一些具体形式的资源,如电子公文等,可以通过文件上传和文件目录遍历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而对应数据库数据等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的方式是采用远程连接数据前置备份库或形成数据库信息共享库进行资源信息共享。

共享信息资源发布:提供基于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的共享信息资源发布系统,发布共享信息资源。

共享信息资源访问:提供共享信息资源访问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目录服务平台对共享资源进行浏览、查询和下载,实现基于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进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 篇3

弹性目录的提出

在提出弹性产品分类目录体系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的产品分类目录情况。

目前国际、国内广泛使用的产品分类目录有:按原料或基本材料加工处理的程度、功能和用途来划分的《产品名称和编码协调系统》,主要适用于国际间进出口商品的关税征收和统计;涉及可运输商品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用于国际贸易中可运输物品的专门统计;按产品的物理性质、加工工艺、用途等划分的《主要产品分类》;我国第一部较系统、较全面的产品分类国家标准《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代码》国家标准(GB/T7635-1987);广泛地应用于统计、计划、财务核算、工商、税务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4754);按固定资产的基本属性分类、主要用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清查、登记、统计等工作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4854-1994)。

此外,在一些管理部门,也存在使用多种产品分类目录的情况,比如质监系统,由于对监管产品的要求、力度、目的不同,导致采用不同的产品分类目录,如《工业产品许可证发证目录》、《强制性认证产品目录》等等。

在这种难于采用单一产品分类目录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一个弹性产品分类目录体系。弹性目录一方面必须适应现实的多目录环境,满足各有关领域或行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必须满足不同目录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的要求。

为了便于描述,本文以质监业务为例,说明弹性目录的设计思路。其他领域或行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举一反三,灵活设计。

弹性目录的设计要求

弹性目录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目录结构性的,可伸缩变化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分类目录以及目录数量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弹性目录具有很好的弹性和伸缩性与之适应。

二是目录的易维护性。如果目录维护过于复杂,那么可能就难以在实际中获得应用。因此,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目录维护的人性化、简单化和智能化,必须很容易进行目录的创建、更改、删除等各种操作。

三是能够通向最终的单一目录。对于一个信息系统,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统一的产品分类目录。所以当客观条件具备时,弹性目录能够迅速并自然的过渡到单一目录结构。

弹性目录的结构

弹性目录由三种类型的目录组成:总目录、源目录和应用目录。源目录由源头产品数据组成,它是产品数据采集的依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源目录中的产品数据不存在分类重叠和交叉的情况。总目录是对源目录进行分析、细化、归类后形成的总体目录,是弹性目录包含产品分类信息的总集。应用目录是以总目录为依据,根据实际业务或应用需要派生出来的子目录。以上海质监业务为例,源目录有工业产品许可证发证目录、食品QS发证目录、计量强制检定器具目录、特种设备分类代码等分别代表不同领域的产品分类目录。应用目录有监督抽查目录、专项整治目录等,这些目录涵盖源目录中的大部分产品,但产品分类的方式、颗粒度以及涵盖范围有所不同。总目录则由所有源目录的产品按一定的原则进行重新归类后获得。有时候可能出现应用目录产品范围超出源目录的情况,这时需要在源目录中补充一些产品类别,或者创建新的源目录,以满足这种需要。系统中对产品的分析、查询和统计等操作均以总目录为基准,从而无缝地实现数据共享。

图1给出了质监业务弹性目录的示意图。

弹性目录数据表的构成

为了实现设计目的,必须创建以下几种类型的数据表:

(1)目录属性表

由一组与目录相关的数据表组成,用于描述目录类型,是总目录、源目录还是应用目录;这个目录用于哪些业务;这个目录与其他目录的关系:父子、组合、继承等等;以及其他的目录属性。

(2)产品分类属性表

用于描述产品的分类属性,比如,一般目录的产品分类至少有三级:大类、中类、小类,有些目录分类更细,还涉及产品的品种、规格、型号等等。此外,不同的产品目录对分类使用的名称也不尽相同,除以上名称外,还有使用一、二、三级或者使用大类、章、组等名称,不一而足。因此,分类属性表必须能够满足这种分类以及对分类名称表述的需求。该表由两个部分组成:固定字段和可选字段,固定字段主要有三级分类属性,可选字段根据实际需要对第四级以下的分类进行扩展,如图2所示:

(3)产品属性表

包括两部分的数据表,一部分是产品信息表,用于记录产品名称、产品分类等产品信息。另一部分是用于描述产品分类关系的映射表。由于每个产品分类目录的分类方式、颗粒度不同,势必导致每个产品分类所包含的产品种类和数量的差异。比如目录1的A小类包含5种产品,与之对应的目录2的B小类包含3种产品,而相应的目录3的C小类可能由目录1中的3种产品和目录2中的2种产品组成。如图3:

如果直接在不同的目录之间对产品建立关联,可能会导致产品的映射关系相当复杂,不利于今后的管理和维护。为此,我们统一把所有目录与总目录建立关联,从而大大降低这些映射的复杂度。在上例中,三个目录的产品作如图4转换:

假设总目录中相应的小类为H小类,则a1、a2 ……a5分别对应H小类的h1、h2……h5,b1、b2、b3分别对应H小类的h6、h7、h8,每个目录中的产品关系为:

总目录:H = {h1, h2, h3, h4, h5, h6, h7, h8}

目录1:A = {h1, h2, h3, h4, h5}

目录2:B = {h6, h7, h8}

目录3:C = {h2, h3, h4, h6, h7}

产品分类关系表就是用于记录这种映射关系的数据表。

弹性目录的操作

对目录的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组合:由多个目录组合成一个目录。总目录就是由源目录组合而成的。

2)派生:从一个或几个目录派生出一个或多个目录,应用目录可以是从总目录或源目录派生出来的。

3)新增:注册一个新的目录,以满足某种应用的需要,除了总目录是唯一的外,源目录和应用目录都可以新增创建。

4)删除:删除一个不再使用的目录,以优化系统资源。

弹性目录中的数据查询和统计

实现弹性目录后,用户虽然是在他习惯的目录下操作,由于系统已经自动把产品信息映射到总目录,所以,对系统而言,所有产品信息只与总目录关联。当需要对某目录某类产品进行查询或统计时,先将该类产品转换成总目录里的产品类别,然后对它进行查询或统计,再将查询结果按该目录的产品类别进行表达输出。

图5给出了产品信息查询的过程。目录1中有A大类B中类C小类的产品,该小类产品对应目录2的A大类E中类C小类和目录3的H大类B中类K小类,与之对应的总目录产品分类为A大类B中类K小类,那么总目录K小类产品数据是目录1的A大类B中类C小类、目录2的A大类E中类C小类、目录3的H大类B中类K小类等产品数据的合集,当用户使用目录1对A大类B中类C小类的产品进行查询时,获得的是总目录A大类B中类K小类的产品信息。同样当用户使用目录3对H大类B中类K小类产品进行统计时,获得的也是总目录A大类B中类K小类的产品信息,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完整。

弹性产品目录体系较好地解决了电子政务建设中遇到的多目录共存的情况。通过对产品分类目录以及关联的维护,既可以在熟悉的目录环境下工作,又可以通过产品分类的转换,与系统的总目录进行关联,从而保证了系统中产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一旦国际或国内最终实现了产品分类目录的统一,我们可以以总目录与此统一目录对应,即可方便地过渡到最终的单一产品分类目录,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先期投资和积累的所有数据。

(作者单位: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信息中心)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亟待整治 篇4

宁波市财税局是宁波地区负责管辖和

处理国税、地税、财政等行政事务的主要机关单位,下设40多个处室和直属单位,另管辖15个县(市)、区的财税所,并负责收发行政文件、党委文件、承办件和简报等各类繁琐的文件。

由于该局财政、地税合一,内部机构较为复杂,其行政事务涉及的单位多、内容广,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都相当大。长期的手工操作所带来的文件多、流转步骤多、速度慢、效率低、干部获取信息量少已成为该局工作中突出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该局领导逐渐意识到建立并加快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不仅可以加速机关公文流转和办理,扩大信息来源,提高办公质量和办事效率,而且对于挖掘干部潜能、发挥现有计算机设备效能、改善财税机关形象和促进财税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从97年开始,该局就已着手准备办公自动化工作,并进行了一些试点,但由于诸多原因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该局新大楼的落成,办公地点相对集中,计算机软硬件配备日益完善,为该局全面推广应用办公自动化提供了良好条件。

为有效推动办公自动化在该局应用,宁波市财税局成立了办公自动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局长任正、副组长,各处室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和信息中心具体牵头和协调,使办公自动化建设的实施与推动具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确保办公自动化系统高效、畅通、安全运行,财税局制定了相应的《办公自动化保密规定》、《公文电脑处理流程》、《系统管理员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对违反管理规定的现象及时予以批评纠正;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对机关处室、各直属单位、各县(市)区局提供的各类信息,其内容、数据是否可以公开,各级领导要从源头严格把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宁波市财政局首先从传统意义上的OA开始突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公文处理系统,包括收文、发文、档案管理等功能。在这一时期,财税局建立了一个简单使用的办公管理基础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建立全局范围内的电子邮件系统,让所有人员都有自己的电子信箱,可以通过电子信箱互相传递信息。

第二步,财政局建立一个将内部邮件和外部Internet邮件整合的系统环境,这不仅使内外部信息沟通变得顺畅,也使信息的安全管理提高了一个等级。 第三步,财政局建设了一个将自身与外围联系更加紧密的信息沟通平台。在此,办公自动化产品将着重处理单位的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的信息关系,并将这些信息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依据,即将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中的精华和办公自动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办公管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四步,在整合大量的知识文档后,财政局建成了一个全面、安全、高效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将原先简单的手工文档管理水平提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文档管理水平,即进一步推广应用到会议管理、信访管理、车辆管理、资源和物品管理等。

第五步,经过前4个环节,实施方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基于Internet的工作环境,最终全面实现信息的网上报送和发布,建立和完善了该局的综合信息网。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逐步完善有效提高了宁波市财税局的文件传阅速度,特别是承办件,相关领导和处室能及时看到文件,并及时处理,办公过程渐趋规范;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扩大了信息面,使办公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素质和工作效率。

★ 亟待的意思是什么

★ 电子政务建设调研报告

★ 会计考试制度亟待改进

★ 信息资源订购服务协议书

★ 亟待建立实习制度

★ 电子政务的定义解释

★ 新疆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简报

★ 基层外汇管理工作亟待改进

★ 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 篇5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学位考试科目参见招生简章)

(174-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 篇6

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国信办函〔2007〕22号”正式批复,同意杭州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城市,并对杭州开展此项试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杭州市接到试点任务后,从领导机构、组织体系、协调机制到标准规范、制度规定,从主体工程、部门业务协同应用到两个区试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近2年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工信部、原国信办的具体指导下,在市信息办的组织推进下,通过市级各共建部门和下城、萧山两区政府的共同努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我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坚持“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协同服务、节约高效”的信息化建设原则,科学规划,规范运作,以公共服务需求为最主要的出发点,以电子政务典型应用为切入点,不断探索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加快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强化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以市公安局、房管局、建委、规划局、国税局、工商局、统计局等为代表的政府部门,以业务流为主线,有效整合部门内部的业务和数据,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显著,一批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奖励并在全国推广。同时,以市民卡、企业基础信息交换、投资项目网上审批、数字城管、96345统一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跨部门、跨系统的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应用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然而,随着我市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方面的应用需急剧增加,传统的、面向应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建设模式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另外,传统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模式也不利于共享信息资源的二次利用。为突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建设和应用瓶颈,为此,2007年2月2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向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上报《关于将杭州市列为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请示》(杭政函〔2007〕33号),2月14日,原国信办即做出《关于同意杭州市作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城市的函》(国信办综函〔2007〕22号)。

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此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 第十四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指出,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是解决“信息孤岛”和“电子”、“政务”两张皮等问题的需要,是提升电子政务整体水平的需要,是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配合市信息办做好试点工作,实现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信息资源联通共享。

二、创新目标完成情况

(一)组织机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围绕政务信息资源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职责履行,制订了相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政务信息共享工作加强领导和协调;市信息办作为我市政务信息共享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市政府及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推进、指导协调全市的政务信息共享工作,负责起草政务信息共享的规划、相关制度和标准规范,并根据信息共享若干意见的规定,制定相关配套细则;统筹协调政务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起草并向市政府报送政务信息共享目录;受理政务信息共享需求申请;组织开展政务信息共享需求审查;组织协调政务信息共享的实施工作;分解落实相关工作,提出考核要求,会同市考评办调整相关考评目标;向市政府及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政务信息共享工作总结和有关情况。由市信息办、监察局、法制办、保密局组成共享信息审核机关,对全市统一提出或各机关分别提出的完全共享政务信息目录及内容进行审查,对共享政务信息的需求申请进行审查。

为规范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经深入调研,反复征求各部门和区县(市)意见,在管理制度方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政务信息共享工作的若干意见》(杭政办函〔2008〕195号),明确了政务信息共享的范围和重点、目标和任务、职责分工和审核发布制度。并将结合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对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年度计划安排、工作目标考核、行政问责等方面的协同,不断完善政务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长效工作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并对政务信息共享工作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以切实有效、持续稳步地推进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拟定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技术管理要求(草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施细则(草案)》。

(二)以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为核心的基础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建成

参照国家标准,结合实际,完成了杭州市目录与交换体系各功能模块开发和框架搭建,实现多形态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支持用户发现、定位和利用共享信息资源,满足稳定、可靠、安全的数据交换要求。目前,已有28个单位(部门)按照标准接入目录与交换体系,形成共享数据资源目录233条,计906项数据指标,约1亿条数据记录,平均每天交换数据流量约100万条。

依照国家标准,以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切入点,重点组织各部门需求迫切、共享要求高的格式化的数据,构建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通过对各部门前置服务器数据资源的编目,形成了基于四大基础数据库的以格式化数据为主的共享信息目录;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形成了文件、影像等以非格式化数据为主的信息公开目录;上城区通过一站式审批系统业务流程数据沉淀和政府门户网站集群建立了上城区政务信息目录;萧山区则通过实有人口库、企业法人库建设并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相结合建立了萧山区政务信息目录。通过杭州市电子政务网络,形成了市、区(上城区、萧山区)互访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同时,还开展了服务资源编目尝试,通过服务资源调用的方式,“多、快、好、省”地实施非格式化资源组织。目前,市档案局的“电子文件中心”作为一个服务资源已整体编目上线运行。市工商局的“个体工商户”信息查询服务,作为一个请求响应式服务内容,可以为多个部门同时服务。

(三)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按照“参照、设计、整理”相结合的原则,在实施项目主体工程的过程中,拟订了出台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编制指南(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标准(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数据指标命名规范(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接口标准(试行)》、《政务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编制规范(试行)》、《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范(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前置环境建设规范(试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用户和权限管理规范(试行)》等。

(四)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成效显著

依托杭州市目录与交换体系,已经实现市民卡项目、企业基础信息互联项目、就业再就业信息共享与协查项目、建筑业市场监管项目、房地产市场综合治税项目、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社会保险金地税代征缴信息系统等7项业务协同应用,正在实施流动人口数据库系统、96345语音服务数据库系统、市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低保户认定应用系统、联合征信系统、“行政联合审批”系统、“金宏工程”数据库系统等8项业务协同应用;“权力阳光运行”电子监察系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应用系统等2项协同应用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

一期重点选择推进了三项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民政、工商、民政、地税、残联等11个单位(部门)共建的“杭州市就业再就业信息协查管理系统”,实现了基于全市统一的目录交换体系之上的多部门信息实时交换共享及业务协同,简化了失业人员的申报手续,减少了业务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困难人员信息的采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就业再就业管理,确保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使得就业援助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从而更好地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益;避免了就业援助政策被多次和多重享受的情况,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防止国家税收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流失,提高了资金利用率。自就业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系统实施以来,平均每月保险金比对人次11000人次,自2008年3月以来至11月为止比中574人,确认比中的人为289人,即通过协查比对而停发失业保险金的人员估计289人,累计防止失业保险基金流失250多万余元。

房地产综合治税项目依托全市统一的目录与交换体系建设,实现了市建委、国土资源局、房管局、工商局和地税局之间的信息共享,从数据源头着手,提取对房地产企业税收宏观预测和具体分析有重要意义的土地信息和建设项目信息,通过“房地产税源监控”软件的开发,建立起了杭州市房地产行业税源专项分析、预测的税源管理新机制。还基于目录交换体系,加强了与工商部门房地产企业股权变动信息交换,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监控,与公安部门流动人口租房信息数据交换,实现对个人房屋出租的源头管理。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为地税部门征收房地产开发企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提供信息。由于采集了第一手准确第三方基础数据,使税源预测准确率达95%以上,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相关部门数据比对和计算,大大提高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水平。提高企业自觉纳税意识。系统运行以来,对企业监控准确度达到90%以上,提高10%左右,监控准确度、及时性有效提高,使企业自觉纳税意识增加,前三个月通过系统提示,每月催缴税款超1亿。

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利用杭州市政务信息目录与交换体系,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交换域,实现市工商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食药局、卫生局、农业局、公安局、粮食局、贸易局、环保局和食品工业协会等单位(部门)的数据实时交换,通过系统一期和二期的建设已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交换平台、试点企业产生经营档案采集系统、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信用评估系统、建立了杭州市食品安全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已完成299家食品企业、52家保健食品企业和10家化妆品企业生产经营档案的建设,对479家试点企业进行了信用评价。其中,共采集到试点企业生产经营档案信息24700多条,监管信息1800多条,共交换企业信息147500条、其中食品企业信息24845条,杭州市食品安全网合计发布8500多份稿件,网站访问人次突破了346万人次。杭州市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时性,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各职能部门间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实现政府、企业和市民的网上互动交流,增强了企业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质量,提高了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整体水平。

(五)以四大数据库为重点的信息资源组织有序推进

按照“统一建模、分步建库,应用积累、滚动发展”的思路,充分调动和发挥部门的积极性,加快完善人口、法人单位、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统计指标数据库四大基础数据库。目前,以市民卡、企业基础信息互联、就业再就业等项目为基础,已初步建成杭州市人口和法人单位数据库, 其中,法人库涉及单位7个,在库基本指标项10个,扩展指标项175个,在库记录条数1700万条;人口库涉及单位9个,在库基本指标项6个,扩展指标项223个,在库记录条数7700万条。市规划局、国安局、民政局牵头建设的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覆盖杭州市六城区范围700多平方公里的1:500基础地形数据、1245平方公里的1:5000基础地形数据、1100平方公里的1:5000正射影像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覆盖杭州市八城区范围3300平方公里的1:2000基础地形数据,3300平方公里的1:2000航空影像数据,八城区及五县市16000平方公里的1:10000基础框架数据;覆盖杭州市主城区范围(含滨江区、下沙)的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建成区范围的地名数据(包括各级行政区划驻地,道路、街、巷名称及门牌号,河流湖泊名称,建筑物及企事业单位名称,小区名称及楼栋号等各种富有地名含义的空间及属性信息);实现了37个部门的共享(在线和离线两种方式)。市统计局牵头建设的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按照经济部分、就业生活、城市建设三大类,十五小类,1287项指标,对海量数据进行存贮和管理,能够将全市经济、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居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等信息整合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还能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综合应用。

(六)区县工作富有特色

1、上城区试点

通过一年多的建设,目前,上城区政府门户网站群上线运行,基本建成了城区综合数据库,公众参与网上信访有序运行。在线互动的“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审批事项逐月增加。纳入“一站式”平台的81个行政审批、服务项目中,51项为全程网上流转(其中,29项已实现互联网上预受理),29项实现受理、办结两头管理。经3个月试运行,网上办件数量逐月上升,到9月底累计办件4400多件,网上审批项目实现办结平均时间已由6月份的1.4天缩短为0.9天。同时,可实时查询网上办理情况。

2、萧山区试点

主要是建立“二库三应用”:两个库为萧山区实有人口库、企业法人库;三个应用为居民基本保障协同系统、药品安全监管系统、基层信息化系统。以相对集中的库与分布式管理的应用业务相结合,更好地满足萧山区政府行政和服务的双重需要。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以公安户籍数据和统计部门的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结合劳动、民政、公积金等部门的数据,建立了人口基础数据库,能基本满足与人口相关的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需求,共涉及44类、348项数据指标。以工商、民政、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数据资源为基础,结合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建立了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为宏观管理、政策制定、产业研究、社会经济状况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共涉及46类、267项数据指标。三项应用系统均已上线运行。

三、目标创新程度和主要难度

(一)主要创新点

1、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试点,是经杭州市人民政府申请,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同意的国家级、第一个试点项目;

2、探索和实践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组织方式、技术架构和运行模式;

3、建立多形态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体系,方便用户发现、定位和利用;

4、实现横向部门间的按需信息交换,体现“跨部门、松耦合、开放式”的应用要求;

5、通过数据整合,实现共享数据信息的增值、增效;

6、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提升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二)主要困难

1、管理层面。政策环境尚不健全,标准规范相对滞后;部门管理相对独立和利益关切点不同使共建共享内生动力不足,敏感性集权、迟钝性散权现象难以杜绝。

2、应用层面。软硬件设施不平衡,系统体系架构不尽合理,扩充(扩展)不便;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撑不尽协调,业务流程有待优(简)化整合;系统运行环境异构,互联互通困难。

3、数据层面。数据量大面广,增长速度快,格式、类型多样化,采集缺乏标准,多头采集,重复采集,命名、含义、分类不规范,更新不及时等。

试点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商,规划引导、资金保障,制度规范、标准约束,利用前置服务器、共享信息库这样的技术架构,突破了一些瓶颈,解决了不少问题,但从推广角度来看,依然面临一些困难。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杭州市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与推进跨部门间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跨部门业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撑,较好地解决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建设与应用相脱节的问题;紧密结合百姓民生、社会管理等社会热点问题,推进了多项协同应用;结合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梳理了相应的应用领域及有关的数据指标,设计了详细的系统技术方案,进行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对照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有关标准和工作指南,在积极探索市—区(县)两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的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主要经济效益

1、试点项目转变了原先面向应用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经初步测算,节约前置交换节点建设23个,交换中心建设3个,大约节约建设资金700万元。

2、通过就业再就业信息交换与协查系统的成功实施,2008年3至11月,累计防止失业保险资金流失250多万元;

3、通过房地产综合治水项目的实施,每月催交税款达1个亿以上;

(二)主要社会(综合)效益

1、形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基础平台,避免重复建设

通过目录与交换体系这一重大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一方面,改变了以往面向应用的“点对点”的数据交换方式,实现了部门间信息交换 “一点接入、普遍联通”和“一套设施、普遍适用”的互联互通模式,有效避免了数据交换设施的重复建设,减少了部门端业务系统的资源消耗;另一方面,建立了政务信息资源归集、管理和发布平台,从技术上解决了“发现、定位和使用”政务信息资源的根本性问题,为扩大信息资源共享范围和使用形式,最大限度地挖掘数据资源使用价值创造了支撑条件。

2、规范了共享信息的采集、组织、管理、共享和使用程序,提高了数据质量

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的制订,以及对指标体系的梳理,规范了数据采集、组织、管理、使用程序,为解决共享信息资源“多头采集,重复采集,数据命名、定义、类型、格式差异,数据不能及时同步更新,部门间的数据不一致,技术多样化”,解决“资源组织,安全使用,有效使用”等问题,加强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和权威性,提供了政策和标准依据;另一方面,随着业务协同应用的不断扩大,共享数据在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中,提高了被审核、被比对的几率,提高了共享数据的准确性。

3、开创了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和服务新模式

通过试点,为推动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由分散、独立建设向联合共建、整合利用转变;为信息系统运行由垂直、孤立运行向横向联动、互联互通转变;为信息资源利用由偏向自我服务、独占使用向注重网上互动、强化公共服务转变建立了示范,为最终构建科学、合理、节约、高效的杭州市电子政务应用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4、支撑了政府公共服务与行政监管水平的提高

通过人口和法人两大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把政府各部门为经济社会活动两大主体所提供的管理和服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自然人和法人生命周期内接受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活动信息,初步实现了跨部门信息的综合查询,为政府实现更加优质、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信息保证。通过拓展信息共享及交换渠道和应用模式,为开展深层次的应用协同创造了条件。通过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的推进,优化了业务流程,规范了办事程序,加强了部门间的业务督查,提升了行政效率,同时,利用业务协同的信息流转,方便了行政对象,改善了公共服务。

5、培养了一支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强的队伍

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试点项目涉及众多业务部门、人员,协调和配套的难度相当高,对数据的边界界定、流程的规范在细节方面要求相当高,稍有不慎,会导致工程停止不前,或者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支撑业务优化的目的。难能可贵的是,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完善提高的过程中,这个项目的各部门参与人员,逐步培养和形成了一支具有全局意识,善于从系统着手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时,善于协商,尊重规则,主动开放,利益共享;解决问题时,善于以预防为主、防微杜渐,整合资源、减少内耗;平时的工作中,不急不躁、从容应对,夯实基础、务求实效;面对成绩时,不争功、不邀宠,不排斥他人、不搞行业壁垒,更不做贪人之功之事。我们认为,一支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工程人员组成合作团队的培养,以及部门间协商联盟体制的形成是这次试点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们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证。

五、几点做法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国信办批复一下达,时任杭州市市长孙忠焕即于2月17日专门批示,指出要按照国信办试点城市的要求做好实施方案,以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时任常务副市长孙景淼对试点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杭州市人民政府第十四次市长办公会议听取了市信息办关于制定《杭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方案》的情况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蔡奇市长指出,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是解决“信息孤岛”和“电子”、“政务”两张皮等问题的需要,是提升电子政务整体水平的需要,是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配合市信息办做好试点工作,实现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信息资源联通共享。会议原则通过《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市信息办根据会议要求加以修改完善。明确由常务副市长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具体工作由杭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要求抓好政务信息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工作,必要时可以采用服务外包形式,集中配置与管理,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消耗;搭建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交换平台,逐步实现各级各部门之间政务信息资源的联通共享;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拓展网上办事功能,进一步提高政府透明度,积极建设政府第二空间,方便办事,提高效率。

分管信息化的前后两任常务副市长对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都十分重视,批示对前期工作进行肯定,赞同后期工作设想,并指示“望扎实抓好相关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在整合资源、共享信息上取得实效。”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强有力领导,是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市政府分管秘书长更是亲力亲为,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在市主要领导的关心和领导下,市信息办积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建立了试点工作管理机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具体推进试点的各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注重协商、统一认识

为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立了有33个部门和两个试点区分管负责人参加的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联席会,研究协商试点推进中的重大问题;成立了由市信息办、市监察局、法制办、保密局等部门组成的共享政务信息的审查机关,负责对共享政务信息的审查;结合试点推进,及时召开有共建部门、两个试点区、开发商参加的协商会,分析问题,协商技术实现方案,沟通业务流程;组织到业务协同试点部门、上城区、萧山区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多次组织研讨会,从基础网络层、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到用户服务层,对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的实现进行探讨。通过业务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组织外出考察、应用研讨、试点工作方案讨论、共享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形成市级各部门以及区县政府的一致共识。部门和区县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都很高,首批试点项目的成效也很明显。

(三)注重标准,构筑安全保障体系

在试点工作中,十分注重对国家标准的消化吸收,专门邀请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马殿富教授来杭开展专题培训,将两个国标的总体框架、技术要求、接口规范完整、透彻地体现在杭州市试点项目的实施方案中,按照两个国标的技术管理要求来规划、定义信息资源提供者、管理者、使用者的工作职责,按照国家标准对共享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编码,确保实现四级目录资源的互联互访。

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四个方面构建完整的安全体系。在基础环境方面,租赁电信级标准机房,保障基础环境安全,由市委市政府信息处理中心负责网络平台安全;从管理制度上规范运维管理,规范资源组织、提供和使用分级权限管理;从技术手段上,采用统一身份认证、安全测评、集中容灾备份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采取访问管理、日志记录、安全审计和边界防护、入侵监测、病毒防范等特别安全措施,构筑了全方位的安全防线。

(四)系统设计,整合利用现有资源

试点工作任务包括标准规范、目录体系、交换体系、数据库、协同应用、管理制度建设等6大部分,是国家两个体系标准在地方政务信息资源及业务协同应用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为处理好技术与管理、利用与开发、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们在项目总体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应用接入的“跨平台、开放式、松耦合”要求,从网络、数据、应用、服务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保证基础设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兼容性、扩展性和安全性;为保护和利用已有投资,项目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已有应用系统的衔接;坚持技术方案与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同步研究制订,努力做到技术、管理及标准规范的三者协调;在项目实施方案制订过程中,我们对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格式化数据和非格式化数据的分级、分层、分对象服务做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同时,强化共享信息库、基础数据库、专题应用库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整体设计。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篇7

1 发达国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始终是各国发展电子政务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是衡量其电子政务水平的重要方面。信息资源共享不仅是有效管理和充分使用信息资源的前提, 也是解决数据重复、数据冲突、“信息孤岛”等问题的根本途径。联合国2008年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从电子政务到整体治理》指出, 电子政务面临从以开发电子服务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向以整体治理为重点的第二阶段转变, 转变过程中, 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越来越重要,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将得到广泛认同。联合国2012年电子政务调查报告《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同样指出, 许多国家开始从分散的单一目的的组织模式向一体化的整体政府模式过渡,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仍然非常重要。

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 各国所采取的措施和侧重点不尽相同。本文选取美国、新加坡和加拿大作为代表, 简述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1.1 美国

美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先驱, 也是最早提倡发展电子政务的国家, 一直将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就提出了“完全与开放”的数据信息共享政策, 并将它作为美国联邦政府在信息时代的一项基本国策。该政策的目标是由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国家数据信息资源的管理,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 利用行政、财政、政策和法规等手段, 全面推进数据信息共享工作。

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为“完全与开放”的数据信息共享政策奠定了法律基础。1995年的《知识产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和《美国个人隐私与国家信息技术设施白皮书》, 强调了知识产权和保护个人隐私对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作用, 创造了一个信息共享的良好环境。1996年的《信息自由法》及其修订法案, 规定联邦政府必须以出版方式公开基本信息。除了法律规定的九类不属于共享的信息, 以及三类强制性不能共享的信息之外, 其他信息均应主动公开。2002至2003年相继出台《电子政务战略》和《电子政务法》, 构建了联邦电子政务框架, 用于协调和简化政府部门的系统建设, 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

经过多年实践, 美国政府在法律、组织机构、资金渠道及思想意识上逐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适应电子政务发展和建设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研究依然是当前美国电子政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1.2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电子政务发展先锋。新加坡政府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了解用户需求和喜好, 并通过用户喜爱的电子渠道主动快速地提供服务。新加坡电子政务从制定规划到提供服务, 每一个环节都是从公众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每一项服务都是“以用户为中心”, 而不是以部门为中心。部门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联合提供一个“虚拟的一站式机构”来满足用户需求, 从而实现信息与服务的完整集成。

在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上, 新加坡采用的是集成化、一体化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并不是将所有信息集中存放, 而是采用适度共享、联合服务的形式。信息库包括中心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两种类型。中心数据库只存放基本信息, 由中立方统一管理, 根据使用权限, 向各部门提供数据。例如, 新加坡全国人口数据中心, 只记录个人身份号码、姓名、性别、种族、生日等最基本的20项共享数据。专业数据库则存放与业务部门相关的数据, 由各部门分别管理。当业务部门之间需要共享数据时, 则按照部门之间的共享权限进行专项处理, 依托政府交换平台进行信息传输。

面对已经取得的优异成绩和新的挑战, 新加坡政府适时推出了《新加坡电子政务总体规划 (2011~2015) 》 (eGov2015) , 同时也是新加坡《智慧国2015》 (iN2015) 十年规划的一部分。规划提出新加坡基础设施建设将围绕“整体政府”进行, 构建下一代整体政府基础设施以增强机构协作。政府将投资建立一个政府云 (G-Cloud) , 同时建立一个中央级政府企业架构库来整合分析政府数据、应用和技术, 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共享服务和跨机构整合, 从而增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1.3 加拿大

加拿大也是目前世界上政务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加拿大各级政府将公共服务电子化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为公众提供无缝、集成、优质的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目标, 为加拿大电子政务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提供了动力。

在各部门自身信息化建设基础上, 加拿大联邦为了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促进跨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主管部门需要依据这些政策法规, 强制性地要求相关部门根据政策法规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此外, 加拿大联邦政府通过制定统一信息代码、建立信息共享目录的形式对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做了统一规范。在加拿大联邦政府门户网站的首页上, 可以找到200多项涉及公民基本服务的信息, 基本满足了公民对政务信息的一站式需求。

2 国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现状

2.1 在政策、法律、标准方面, 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在政策方面, 我国于2002年8月和2004年12月分别出台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2006年发布的《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列为电子政务的三大基础设施之一。《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列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战略行动。2010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 提出了要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 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

在法律法规方面, 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中国立法史上第一部保障公民知情权、建设“透明行政”的专项法规, 对确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公平公开原则, 促进政府与公众、企业、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 具有深远意义。2009年8月,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电子政务法研究课题组历时三年完成了“电子政务、行政改革与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 在电子政务立法工作中进行了探索。此外, 广东省、福建省、北京市等省市级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已相继出台, 用于规范和促进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推动当地政务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在标准方面, 2003年, 原国务院信息办、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 (征求意见稿) 等系列文件, 专门就信息共享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探索性地提出了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方面的标准化需求与初步考虑。2007年,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两项国家标准发布, 分别为基于目录体系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以及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标准化方法和思路。

2.2 稳步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建设, 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支撑

“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重大工程。其中“四库”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 的建设对于扩展政务信息资源范围、提高政务信息资源质量、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具有支撑作用, 对于建立和完善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年正式启动的“国家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项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 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等部委共同参与建设, 计划10年完成。该项目内容包括国家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共享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库, 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技术与服务支撑体系。截至2012年7月, 该项目的硬件及系统软件、交换系统、林业数据分中心、气象和气象卫星数据分中心、测绘数据分中心、卫星遥感数据分中心、土地和矿产资源数据分中心、资源卫星数据分中心、海洋和海洋卫星数据分中心等已通过初步验收。

“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计划由公安部联合人口计生委、国家统计局等部委共同建设。目前, 该项工作仍在准备过程中, 计划于2012年底前初步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基本框架。在公安部内部, 目前已实现常住人口的计算机化管理, 截至2006年底共计约12.8亿人。在此基础上, 公安部和人民银行于2007年6月共同建设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 为全国17万多个银行机构网点提供联网核查。

“国家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计划由国家质检总局牵头, 中央编办、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参与共建。早在2002年, 原国务院信息办在北京、杭州、青岛、深圳等地就已开展工商、国税、地税和质监部门之间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2003年10月, 又新增浙江、上海、沈阳、大连、济南、南京、厦门、成都作为试点省市, 扩大信息交换部门, 增加交换内容, 探索以省市为单位的信息交换模式和机制。目前, 该项目建设重点是标准体系的构建。正在起草制定的相关国家标准包括:《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术语》、《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元目录规范》、《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共享数据源》和《法人单位基础信息信息核对体系》。

“国家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由国家统计局牵头, 多个部委参与共建。建设方式是在国家统计局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核心系统, 在相关部委建立交换节点系统, 在各省级统计局、重点城市统计局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分布式节点, 以开放式的体系结构支撑宏观经济数据库的运行和应用。在省市一级, 北京市于2009年2月启动全国首个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基础库建设项目, 云南省统计局于2009年8月启动首个由国家统计局推广建设的省级宏观经济数据库项目。陕西省、河南省、广州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等地也在积极推进本地区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

2.3 专项试点工作, 探索地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3.1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原型试点

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 是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与交换的基础。2005年下半年,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形成征求意见稿之后, 原国务院信息办相继在天津市、上海市、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福建省、湖南省、湖北省、杭州市、武汉市等地开展试点工作, 探索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建设的模式和经验。

2.3.2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

自2007年2月起, 原国务院信息办相继在杭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试点工作。其中, 杭州作为首个试点城市, 在试点工作中完成了目录与交换体系功能模块开发和框架搭建, 实现了就业再就业信息共享与协查项目、房地产市场综合治税项目、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市民卡项目、企业基础信息互联项目、建筑业市场监管项目、社会保险金地税代征缴信息系统等七项业务协同应用。

2.3.3 智慧城市试点

2012年2月,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关于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 要求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 并强调, 2012年将会适时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与过去只关注单个、局部的信息化项目不同, 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加注重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组织管理上也由过去信息化主管部门推动发展到由城市的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必将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 有利于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

目前, 许多城市都在本地“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北京、上海、宁波、南京、广州、深圳、佛山等市已经开始了相关工作, 在市一级层面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探索。

3 分析与建议

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及其信息共享建设已相对成熟, 为各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示范。经验表明, 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中,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实现手段, 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才是信息资源得到共享的根本保障, 包括共建基础设施、共同遵守标准规范、共享数据信息等。

我国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由于受到原有价值观念、经济条件、信息化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 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成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乃至整个电子政务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制约瓶颈, 包括:行政体制制约、信息资源不足、标准法规建设滞后、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现象、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问题等。

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尽快完善管理体制, 明确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统一规划、统一协调, 自上而下建立信息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2)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我国政务信息化比率还很低, 因此需加快基础信息库的建设, 提高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3) 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有章可循。 (4) 针对拟建或在建的电子政务项目,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必须强调资源共享, 提倡标准化、开放式建设, 提高全局性、整体性认识。 (5)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及运行模式, 在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同时, 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何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50-270.

[2]李晓明, 李蕴奇.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综合版) , 2006 (2) :80-81.

[3]张培国.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269-270.

[4]江道行.信息资源共享是提高工作效能的有力措施--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设与应用初探[J].福建质量信息, 2006 (12) :55-58.

[5]孙杰贤.iDA陈巧茹细述新加坡“iGov2010计划”[J].通讯世界, 2007 (1) :55-56.

[6]卢光明.加拿大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及比较[J].中国信息界, 2007 (1) :150-153.

[7]张新红, 于凤霞, 刘厉兵, 等.信息化城市建设优秀案例[J].电子政务, 2012 (2-3) :38-44.

上一篇: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解析——病句下一篇:初中物理适岗远程培训心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