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质量评价办法

2024-05-27

政务信息质量评价办法(精选9篇)

政务信息质量评价办法 篇1

XXX新闻宣传政务信息工作

质量考核评价办法

为建立规范、合理、统一的新闻宣传政务信息数、质量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宣传政务信息工作的决策参谋作用,进一步形成本系统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考核对象

各县市局、市局机关各科室、分局。

第二条 考核原则

新闻宣传政务信息考核工作按照定性与定量结合、内容规范、标准统一、操作有序、激励科学的原则进行。

第三条 考核组织

宣传政务信息质量考核工作由市局目标责任制考评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和部署,市局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第四条 考核办法

(一)各县、市、区(分)局每月报送信息5篇(条)以上,机关各科室每月报送3篇(条)以上。市局每季度对各单位宣传政务信息上报及采用情况进行一次通报。通报内容包括:信息

上报数量、得分情况和信息采用数量、得分情况;宣传政务信息计分办法参考省局考核办法计分,即:完成本季度报送任务的,计25分,未完成报送任务的,每少一篇,扣5分,扣完为止;市级媒体(含市局网站)每采用一篇,得3分,省级媒体(含省局网站)每采用一篇,得10分,国家级媒体(含国家局网站)每采用一篇,得15分,采用、刊用情况得分上不封顶。

(二)政务信息工作实行目标考核。宣传政务信息工作作为目标考核中公共部分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过程控制,年终综合评定。即:完成基本报送任务的,年终考核政务信息目标分值直接计入考核总分,不扣分;各级各类媒体刊用、采用情况依据加分细则进行加分;没有完成基本报送任务的,年终考核政务信息计零分;迟报、漏报、瞒报重大、紧急信息的,政务信息工作计零分,并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市局机关各科室的宣传政务信息考核结果作为先进科室或学习型科室评选的重要参考条件进行考量。市局将对宣传政务信息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从事宣传政务信息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按得分情况给予奖励,上级下发的奖金照发。

(三)各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宣传政务信息工作,把好信息质量关,杜绝报送一句话新闻。各单位的宣传政务信息统一报送市局办公室,由专人审核通过再报相关媒体刊用。市局办

公室统一从“XX局政务办公系统”信息动态栏选取各单位政务信息进行编辑、上网发布和上报。

第五条 本办法由XX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六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政务信息质量评价办法 篇2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应用信息技术来提供公共服务,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民主价值和民主机制[1]。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有助于政府转变管理组织的结构,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尽管世界各国都对电子政务建设倾注了热情,但收效甚微。电子政务网站数量的增加并不能保证用户来广泛地应用。因此,当前电子政务发展中亟需克服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已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许多非技术性因素,比如管理方面因素、政治方面因素和法律方面因素等。

当前,技术因素已在电子政务实施中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而其他一些因素却被忽略了。一方面,政府网站是一种技术创新,这意味着网站的技术属性可能影响电子政务的实施效果以及用户对网站的态度。另一方面,一个电子政务网站不只是一个信息技术的交互界面,它向所有的公众提供服务,因此,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对电子政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评估信息系统的有效性或者信息系统的成功方面,De Lone和Mc Lean(1992)提出了一个广为接受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IS Success Model),在2003年对这个模型又进行了更新。这个模型的研究价值被业界公认而且影响深远,许多学者都运用这一模型来研究信息系统绩效问题。本文基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来研究电子政务成功因素,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分析影响电子政务成功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相关的文献综述,提出电子政务成功的架构。

2 电子政务成功的定义

电子政务涉及许多具有多样性目标和矛盾性目标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几乎不可能达成一个单一的、共同的目标。这就决定了电子政务成功是一个多维的架构,不可能形成单一的和总括性的评估方法,因而需要多维评估方法。尽管其他的一些模型也有可用性,本文还是采纳了De Lone和Mc Lean(1992)提出的模型来描述电子政务的成功架构[2],这个模型具有很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些有效性和可靠性在许多研究中已被证实。模型的研究者们提出了6个维度的成功因素作为自变量:系统质量、信息质量、系统应用、用户满意度、个体影响和组织影响。在2003年,在意识到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后,Delone和Mc Lean修订了他们的模型,把服务质量也包含进来。另外,为了让模型更简洁,他们把个体影响和组织影响合并为净收益。信息系统成功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包括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和服务质量。信息质量已经引入准确度、关联度、精确度、可靠性、完整性和流通性等属性[3];系统质量是指感知有用性、用户友好、系统灵活性和可靠性等属性[4];服务质量是对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所有服务性支持的评价[5]。服务是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服务提供商测试客户满意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其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因此,服务质量是电子政务的主要测量手段。

电子政务服务也是一种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们存在于一个有形的连续带上,依次排列,左边是纯有形产品,右边是纯无形服务,中间则是二者的混合体[6]。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在连续带的有形的一端,而服务质量在连续带的另一端。就电子政务而言,服务质量是一个关键的测度,受到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的影响。服务质量既影响使用,又影响用户满意度,改进后的电子政务成功模型如图2所示。

在电子政务中用户扮演着两个角色——服务的客户和信息系统的用户。一旦用户明显地与一个信息系统相互作用,这个用户的服务质量印象就完完全全地基于一个系统。既然如此,分析的对象就是信息系统。当用户与多种在线的公共服务进行交互时,分析的对象可以是一个服务项目或一个服务产品。然而,对电子政务的用户来说作这样的区分可能是没用的。因此,电子政务用户很难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或服务,此时,通常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系统所提供的不满意的服务,而是政府部门。因此,系统质量和信息质量是与服务质量紧密关联的。不论一个用户是否和信息系统相互影响或作用,服务质量都能影响使用和用户的满意度。

总之,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评估电子政务的成功。当前的选择过于关注技术的质量而忽略电子政务最重要的方面——服务的质量。如果忽视服务质量,我们可能得到的是对整个电子政务有效性的错误理解。

3 电子政务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服务营销中最值得研究的领域。这一概念是Parasuramant等人在1985年通过一系列广泛调查后提出的[7]。他们总结服务质量是建立在顾客感知到的应该被提供的东西和已经提供的东西对比的基础上的。其他市场研究者们也支持服务质量是在客户的感知和期望值之间的矛盾体这一提法。

在信息系统研究中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支持。Conrath and Mignen(1990)认为,关于用户满意的第二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在总的服务质量之后,用户的期望值和实际的信息系统的服务之间的匹配。Rushinek and Rushinek(1986)指出,已经实现了的用户满意对总体的满意度有非常强的影响力。用户所能达到的期望和感知揭示了他们自己想要获得什么。Parasuraman等人提出服务质量可能通过顾客的期望和感知到的一系列服务属性来度量。因此,期望和感知之间的差距能够被测量出来。如此,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可以理解为在电子政务服务期望值和感知到的服务之间的差距。

关于期望的服务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正如Zeithaml(1990)所提出来的,是通过口头传达的交流、个人需求、过去的经验和服务提供商与用户的沟通。就电子政务来说,这些决定因素是用户与用户的互动、服务需求、在线经验和用户与政府之间的互动。用户经常就他们与政府的关系而彼此交谈和交换信息,这些交谈是政府服务影响当前用户期望的一个因素。用户的服务需求影响他们对政府服务的期望值。当然,以前的上网经验会影响用户的期望。用户可以通过以前的在线购物或在线服务所碰到的问题而改变他们的期望。这些因素都关系到最初的一般信息系统用户的期望。

对电子政务的用户来说,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期望的因素也要重视。在电子政务的环境下,信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决定了网站的持续使用,即当存在信任时,用户不会为了相同的服务目标而去使用其他的网站。在电子政务网站缺乏足够的信任的情况下,用户可能产生回归到传统离线的与政府交互作用方式的动机。因此,建立公众的信任通常被看作是电子政务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8]。

在电子政务的背景下,互动性会影响期望。在电子政务服务方面,用户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会依赖于信息系统。在这个过程中,电子政务会就能获得什么和怎样获取产生一个期望值。由于系统未能达到用户的期望值,政府看起来在不断地曲解用户的需求或给用户网站内容错误的表达。因此政府应该更多地关注公共服务和供应用户需要的服务。这个过程依赖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互动性。

影响用户期望的因素如图3所示。期望服务和感知服务之间的不同被描述成一个缺口(间隙),即用户期望和他们认为正在得到的服务之间的矛盾。

电子政务感知服务由网站服务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所决定[9]。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基于TAM(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模型。TAM[10]模型是为理解个人层次用户接受技术、提高用户接受技术的可能性而开发的。这个理论源于社会心理学文献,特别是Fishbein and Ajzen的理性行为(TRA)理论,TRA理论认为在行为表现时标准、信念和态度是理解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在使用技术时影响个人态度的关键因素,这个态度在技术的行为意向使用和最终实际使用方面都有一个后续的影响。

对电子政务来说,易用性是指一个网站易于记忆,有良好的组织和结构,有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术语,网站的介绍和导航也是很有用的。根据TAM模型,感知易用性是网站的感知有用性的一个直接的决定性因素。

除了理论的基础外,还有直觉的和实用的基础来推测用户使用的感知易用性和他们使用网站的自我效能是紧密连接的。感知有用性被定义为:用户使用一个特别的系统能够增强其效能而产生的信任程度。就电子政务而言,感知有用性是指一个用户相信使用政府网站将会满足其服务需求的程度,这个程度关系到公众的满意度。电子政务服务质量模型如图3所示。

总而言之,以上讨论可以用同步回归模型体系正式地表述为:

期望服务=λ1用户互动+λ2服务需求+λ3在线经验+λ4信任+λ5交互性

感知服务=λ6感知有用性+λ7感知易用性

服务质量=感知服务-期望服务

4 结论

电子政务的传统的目标是建立维护信息系统。然而,对公众用户来说,使用电子政务的目标不是操作系统,而是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除了开发信息系统,服务是电子政务中心的价值和关键的职能。在使用电子政务网站的过程中,用户的目标是获取信息和服务。所以,电子政务应该通过高度结构化的信息系统和客户化的个人交互作用提供服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电子政务所能提供的服务来衡量其有效性。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增加电子政务成功的可能性,突出电子政务的服务质量,并且为公众用户的期望提供一个逻辑模型,为未来的研究指出一些方向。

摘要:服务职能已经成为当前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但是,研究者在关注信息系统效率的时候,通常只是关注信息系统的技术层面,而不是服务质量。在不考虑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分析电子政务的实施效果,很可能会产生误区。本文运用系统成功模型对电子政务的成功进行研究,指出影响电子政务成功实施的因素。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成功模型,服务质量,期望

参考文献

[1]J Gil-Garci,Theresa A Pardo.E-government Success Factors:Mapping Practical Tools to Theoretical Foundation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5,22(2):187-216.

[2]W H DeLone,E R McLean.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2,3(1):60-95.

[3]S R Magal.A Model for Evaluating Information Center Succ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991,8(1):91-106.

[4]W J Doll,G Torkzadeh.The Measurement of End-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J].MIS Quarterly,1998,12(2):259-273.

[5]W H DeLone,E R McLean.Measuring e-Commerce Success:Applying the DeLone&McLean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Mod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4,9(1):31-47.

[6]G L Shostack.Breaking Free from Product Marketing[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77,41(2):73-78.

[7]A Parasuraman,V A Zeithaml,and L L Berry.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4):41-50.

[8]M Warkentin,D Gefen,et al.Encouraging Citizen Adoption of e-Government by Building Trust[J].Electronic Markets,2002,12(3):157-162.

[9]Yingwu Chen,Yan Liu,and Changfeng Zhou.Web Service Success Factors from Users’Behavioral Perspective[C].Proceedings of the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Ⅲ,Nanjng,China,2006.

电子政务系统软件质量评价软件 篇3

本项目通过对外部质量的研究结合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构建出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质量评价模型,并引入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作为质量评价模型各个指标的度量标准。给予各个评价指标适当的权重,结合指标数据和相应的权重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电子政务系统的评价分数。

关键词:电子政务;六西格玛;质量评价模型;外部质量

中圖分类号:TP393.08

本课题依据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软件工程产品质量标准对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外部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和处理,外部质量是基于外部视角的软件产品特性的总体,即当软件执行时,典型地是在模拟环境中用模拟数据测试时,使用外部度量所测量和评价的质量。通过对外部质量的研究结合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就可以构建出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基于质量评价模型的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测试数据作为输入数据,并引入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作为质量评价模型各个指标的度量标准,量化各个指标。参考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和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给予各个评价指标适当的权重,结合指标数据和相应的权重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出电子政务系统的评价分数和等级。

1 需求分析

1.1 系统业务功能

本系统分为系统事件流程,客户事件流程和管理员事件流程三个功能集合。系统事件流程分为系统登陆、用户个人信息修改、系统退出、客户注册四个功能。客户事件流程分为系统信息提交、评价信息提交、系统成绩计算、评价成绩查询四个功能。管理员事件流程分为客户管理、评价系统管理、评价项目管理三个功能。

1.2 主体模型分析

1.2.1 外部质量指标。本质量评价模型主要通过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外部质量的考察而设立指标。外部质量指标是从用户使用角度去总结软件产品特性,并加以分类和细化,制定相关的考核等级和标准。

1.2.2 权重分析法。不同外部质量指标对于评价体系的意义是不同的,指标的权重可以在决策中相对重要程度综合度量在主观评价和客观反映。

1.2.3 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西格玛在统计学中用来表示标准偏差,用"σ"度量质量特性总体上对目标值的偏离程度。六西格玛流程能力(短期)可解释为每百万个机会中有3.4个出错的机会,即合格率是99.99966%。

2 系统设计

2.1 总体设计

2.1.1 模型指标设计。(1)功能性。包括准确性,适用性,互操作性,安全保密性,指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电子政务系统提供满足明确和隐含要求的功能的能力;(2)可靠性。包括容错性,成熟性,易恢复性,指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电子政务系统维持规定的性能级别的能力;(3)易用性。包括易操作性,易理解性,易学性,指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电子政务系统被理解、学习、使用和吸引用户的能力;(4)维护性。包括易分析性,易改变性,稳定性,易测试性,指电子政务系统可被修改的能力。修改可能包括纠正、改进或软件对环境、需求和功能规格说明变化的适应;(5)可移植性。包括适应性,共存性,易替换性,指电子政务系统从一种环境迁移到另外一种环境的能力。

2.1.2 成绩计算方法。第一步,对每个指标的度量值采用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度量理论进行评分,

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 当Xi=1时,Pi=100,说明该评价度量指标完全合格;

√当0.9999966≤Xi<1时,Pi=90,说明该评价度量指标达到六西格玛质量标准。

√当0.9999767≤Xi<0.9999966时,Pi=80,说明该评价度量指标达到五西格玛质量标准。

√当0.999379≤Xi<0.9999767时,Pi=70,说明该评价度量指标达到四西格玛质量标准。

√当0.9933193≤Xi<0.999379时,Pi=60,说明该评价度量指标达到三西格玛质量标准。

√当0≤Xi<0.9933193时,Pi=0,说明该评价度量指标达不到最低标准,不合格。

其中,Xi为第i项评价度量指标的度量值,Pi为第i项评价度量指标经过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度量理论处理后的值。

第二步,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计算出经质量评价模型度量后的系统总得分,

公式为I=∑PiWi(1≤i≤n)

其中,Pi为第i项评价度量指标经过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度量理论处理后的值,Wi为第i项评价度量指标的权重,I为该系统的总得分。

第三步,算出该系统的总权重和,公式为II=∑Wi(1≤i≤n)

其中,Wi为第i项评价度量指标的权重,II为该评价模型的总权重和。

第四步,用系统总得分除以总权重和,就可以得出该系统的百分制得分。公式为S=I/II

其中,I为该系统的总得分,II为该评价模型的总权重和,S为该系统的百分制得分。

4 总结和展望

电子政务系统质量评价软件的实现重点是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本系统的质量评价模型主要通过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外部质量的考察而设立指标,从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维护性和可移植性五个方面进行考察。每个方面都设置一系列度量指标,从不同角度考察电子政务系统在该方面的综合表现。度量指标由于评价软件的特性不同,其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参考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和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根据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指标的权重,设计出真正考察电子政务系统质量的评价模型。

度量指标是评价的工具,是反映评价对象属性的指示标志;指标体系,则是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要求,构建的一组相关指标,据以搜集评估对象的有关信息资料,两者缺一不可。基于电子政务系统的软件特性,我们可以把电子政务系统软件的测试数据作为度量的对象。对应电子政务系统质量评价模型中的各个指标,收集相关的测试数据作为质量评价软件的输入数据,通过度量标准定量得出该评价指标的优劣。本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作为指标的度量标准,提高了电子政务系统质量评价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

本软件的初步开发工作已基本完成,后续优化阶段已经在准备当中。提高软件的访问性能,优化质量评价模型,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问题将在下阶段的开发过程中解决。通过对本软件特性和功能的认识,我们相信本电子政务系统质量评价软件一定会为我国电子政务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GB/T 16260.1-2006/ISO/IEC9126-1.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Quality model[S],2006.

[2]GB/T 16260.2-2006/ISO/IEC9126-2.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External metrics[S],2006.

[3]GB/T 16260.3-2006/ISO/IEC9126-3.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Interior metrics[S],2006.

[4]GB/T 16260.4-2006/ISO/IEC9126-4.Software engineering-Product:Quality metrics[S],2006.

[5]GB/T 21064-2007.System general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electronic government[S],2006.

[6]杨安.电子政务规则与案例解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梦雷(1985.12-),男,天津人,助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系统架构设计。

XX供电公司政务信息管理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合肥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政务信息工作,适应公司信息化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实现政务信息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及时传递企业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信息,反映基层各单位、关联公司工作情况,为公司经营发展提供准确、及时和系统的信息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政务信息工作”范围包括公司对重要政务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和发布工作;公司内部政务信息报送和交流工作;公司对外政务信息报送和反馈工作。

第三条 各单位要加强对政务信息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明确责任,完善制度,保证政务信息渠道畅通。

第四条 政务信息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简洁准确、及时高效、交流共享的原则。

第二章 机构职责

第五条 公司办公室归口管理公司政务信息工作,并接受省公司总经理工作部的业务指导。

第六条 公司办公室管理政务信息的主要职责:

(一) 研究制订政务信息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 完成政务信息收集、分析、加工、传递等日常工作。

(三) 组织政务信息工作交流,指导所属单位的政务信息工作。

(四) 组织政务信息工作培训。

(五) 对政务信息工作进行考核奖励。

第三章 队伍建设

第七条 公司各部门、各单位要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政务信息工作。信息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思想品德好,事业心强,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工作认真负责,遵纪守法。

(二)熟悉电力行业的方针、政策,熟悉本单位、本部门的业务工作。

(三)思维敏锐,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并能运用现代化的政务信息网络手段加工、处理和传递政务信息。

第四章 政务信息报送

第八条 公司每周至少向省公司报送政务信息一次。重要政务信息要做到随时报送。公司向系统外报送的.重要政务信息要报送省公司总经理工作部备查。

第九条 公司要与地方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固定的政务信息交流渠道,加强横向政务信息沟通。

第十条 向省公司和市政府报送的政务信息由公司办公室负责同志审核后报出。重要政务信息要报送公司有关领导审阅后报出。

第五章 政务信息内容

第十一条 政务信息质量要求:

(一) 要客观真实。重大事件上报前,核实准确,万无一失。

(二)政务信息要有实用性,要有充实的、有价值的内容,主题鲜明,言简意赅,注重质量。

(三)要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四)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务信息加工,提高政务信息价值。

第六章 工作方式

第十二条 合肥供电信息网是公司政务信息工作的核心载体,负责及时选登各单位报送的政务信息。

公司重大活动、事件信息由主办部门和宣传部门负责报送,部门政务信息由各部门负责报送。

同一政务信息多人报送的,择优录用。

第十三条 公司将适时召开政务信息工作研讨交流会,交流公司政务信息工作。每年适时组织信息工作人员开展学习和培训。

第七章 考评奖励

第十四条 公司办公室负责对公司各单位政务信息工作进行考评奖励。考评的主要指标包括:政务信息的数量、质量、网络建设、人员培训、制度建设、采用情况等。

政务信息分数按每采用一条得3分计算,半年公布一次。重大信息漏报的,责任部门扣50分。

政务信息稿费按得分计算,1分1元。

第八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合肥供电公司各单位,由公司办公室负责解释,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

第十六条 公司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务信息工作守则。

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篇5

鲁政办发〔2015〕6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月27日

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促进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务信息资源,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和依法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政务部门)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获取的信息资源。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各政务部门依照本办法,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具体开展信息共享活动。

第四条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当遵循需求导向、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无偿共享、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 政务信息资源分为三种类型:可以无附加条件地提供给其他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为无条件共享类;按照设定条件提供给其他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为条件共享类;依法不能提供给其他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为不予共享类。

与行政管理或跨部门并联审批等相关的政务信息资源列入无条件共享类,在相关政务部门之间共享。

与协同管理相关、信息内容敏感、只能按特定条件提供给相关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列入条件共享类。

有明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能提供给其他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列入不予共享类。

依法应与特定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不受上述限制,应按照法律规定向特定政务部门提供共享信息。

第六条 各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或政府已经指定的部门(以下简称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评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组织实施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重大事项,牵头构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组织建设并管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基础设施,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标准或规范,定期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第七条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以下简称《资源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以下简称《共享目录》)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是各政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依据。《资源目录》、《共享目录》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编制。列入《共享目录》的政务信息资源按共享分类进行共享。《共享目录》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定期更新、维护和发布。

第二章 共享基础设施

第八条 省和设区的市应当建设满足本级及对上一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的、统一的共享交换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该平台应部署在省和设区的市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上。共享平台运行维护费用可纳入政府向社会专业服务机构购买服务范围,由同级财政资金统一支付。

县级及以下政府不再建设本级共享平台,已有的应当逐步向市级共享平台迁移。

第九条 共享平台包括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以下简称目录系统)、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系统(以下简称交换系统)。全省目录系统和交换系统分省、市两级建设部署,按照标准进行无缝对接。市级《资源目录》和《共享目录》应报省级共享平台备案并注册。

第十条 政务部门间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必须通过共享平台进行,各政务部门之间不得重复建设跨部门使用的目录系统和交换系统。跨层级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应通过省、市两级共享平台进行。

第十一条 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负责共享平台的政务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共享主题数据库的建设(以下统称平台中央数据库),并会同相关单位制定平台中央数据库与政务部门业务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的统一标准和制度,完善共享平台使用和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 各政务部门要按照共享平台的技术要求,部署本部门前置交换系统,确保业务数据库与前置交换数据库之间、平台中央数据库与前置交换数据库之间的有效联通和同步更新。

第三章 信息目录

第十三条 政务部门应当对本部门所拥有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按照标准规范,编制本部门的《资源目录》,确定可供共享的信息资源及共享条件,统一纳入全省《共享目录》。

政务部门对不予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应当在《资源目录》明确,并提供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核定。

第十四条 政务部门应在共享平台开通本部门目录系统,按照目录标准,及时逐条登记、审核相关政务信息资源,并负责发布本部门的《资源目录》。

第十五条 政务部门建立本部门目录管理制度,指定本部门目录登记和审核人员,加强对本部门《资源目录》目录登记、审核、发布、更新等工作的管理。

第十六条 信息共享主管部门统筹确认和调整本级政务部门编制、提交备案的《资源目录》,组织本级政务部门共享信息和共享需求的梳理,形成本级统一的《资源目录》和《共享目录》,界定共享信息的名称、类别、提供单位、提供方式、共享条件和范围、更新时限等,并委托相关部门定期对《资源目录》中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

第十七条 信息共享的关键要素发生变化时,政务部门应及时告知信息共享主管部门。信息共享主管部门根据变更情况对《共享目录》进行动态调整。

第四章 信息采集

第十八条 政务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采集信息,明确本部门信息收集、发布、维护的规范和程序,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完整、及时。政务部门应以共享方式获取其他政务部门依据职能已采集的信息,避免重复采集。

第十九条 凡是列入《共享目录》的信息,政务部门必须以电子化形式,按照统一规定和标准,向共享平台提供信息访问接口和接口规范说明文档等。

第二十条 政务部门采集信息过程中应主动通过共享平台与其他政务部门的相关政务信息进行比对,发现信息不一致的应按《资源目录》进行核对,必要时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会同双方协商解决。

第二十一条 政务部门因业务或职能调整,需要调整信息采集范围的,要实时更新《资源目录》,并向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章 信息共享

第二十二条 政务部门应当依据本部门职能共享和使用信息,根据履行职责需要向信息共享主管部门提出对其他政务部门的信息共享需求,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其他政务部门履行职责所需要的信息。非因法定事由,政务部门不得拒绝其他政务部门提出的信息共享需求。

第二十三条 政务部门应健全信息更新机制,及时维护相关政务信息,对所提供的共享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和及时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第二十四条 各政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信息查询、直接数据交换、接口服务或其他定制处理等共享服务模式获得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

第二十五条 无条件共享类政务信息资源由政务部门通过共享平台自行获取。

条件共享类的政务信息资源由政务部门按照约定条件进行共享。政务部门之间对共享条件存有争议的,由本级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二十六条 共享平台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实现日志、信息查询日志等情况进行记录,记录数据保留时间为5年。

第二十七条 政务部门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存放共享的信息资源。为方便信息共享,政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共享信息资源库托管在共享平台,并由政务部门自行维护和管理。

第二十八条 由共享平台本地存储的共享信息和共享平台调用各节点信息而产生的综合性服务信息,政务部门可以根据需求提出申请,在征得信息提供部门和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同意后使用。对不按照《共享目录》公布的更新时限提供和更新信息的政务部门,信息共享主管部门有权对其享受该项权益进行必要的限制。

第二十九条 政务部门应当制定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内部工作程序、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确定信息资源管理员负责对本部门政务信息共享事项的申请审核把关。审核要以履行职责需要为主要依据,核定应用业务、使用对象、所需信息、共享模式、截止时间等要素,确保按需共享、安全共享。

政务部门应将信息资源管理员的信息向同级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备案,如有人员变动应及时更新。

第三十条 各政务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维护经费,应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第六章 共享安全

第三十一条 政务部门所获取的共享信息只能用于履行职责需要,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并对共享信息的滥用、非授权使用、未经许可的扩散以及泄露等行为负责。信息提供单位不对信息在其他政务部门使用的安全问题负责。

第三十二条 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电子政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和管理部门以及各使用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安全保密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出现安全问题应及时向同级相关信息安全、保密等主管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处置。

第三十三条 根据公安部等4部委《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规定,共享平台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安全保护等级为第三级。

第三十四条 共享平台承建部门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按照国家保密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信息资源,严格按照共享条件提供信息,建立健全共享平台运行维护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好异地备份工作,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确保共享平台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

第三十五条 政务部门通过共享平台参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必须使用统一的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各政务部门要定期将使用共享信息的效果及时反馈给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共享信息提供方有权向使用方了解共享信息使用情况。

第三十七条 发展改革部门、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把政务部门信息共享效果作为规划和安排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和运行维护经费的重要依据。对无正当理由,不按照本规定参与信息共享的部门,酌情暂停安排新的建设项目和已建项目的运行维护费用。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督促有关部门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提请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规给予处分:

(一)不按规定将本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资源提供给其他部门共享的;

(二)故意提供不真实、不全面共享信息内容的,未按要求及时发布、更新共享政务信息和资源目录的;

(三)对共享获得的信息管理失控,致使出现滥用、非授权使用、未经许可的扩散以及泄漏的;

(四)不共享其他部门政务信息、随意扩大信息采集范围,造成重复采集信息,增加社会成本、给社会公众增加负担的;

(五)未与信息提供部门签订相关许可协议,擅自将共享获得的信息转让给第三方或利用共享信息开展经营性活动的;

(六)对于监督检查机关责令整改的问题,拒不整改的;

(七)其他违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应当给予处分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 政务部门违反规定使用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共享信息,或者造成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泄漏的,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国家保密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中有关术语定义如下:

(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各政务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能过程中向其他政务部门提供或获取政务信息的过程。

(二)政务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是指储存基础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其中基础政务信息资源是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础的、多个政务部门在其履行政务职能过程中共同需要的政务信息,包括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

(三)共享主题数据库,是指除基础数据库外,集中整合和储存由相关政务部门共同管理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密切相关的某一特定领域的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包括创新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诚信、社会管理(治理)、城市管理、文件档案等方面数据库。

(四)业务数据库,是指各政务部门自己管理的、与业务应用系统紧密结合的政务信息数据库。

(五)前置交换数据库,是指为实现数据交换而建立的中间存储数据库,与交换数据的政务部门业务数据库之间隔离,保证各政务部门业务数据库的独立性。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2月29日。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政务信息质量评价办法 篇6

关于印发《甘泉街道信息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各村(居)、机关各部门科室:

为进一步加大甘泉街办舆论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对外整体形象,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信息工作会议精神。现将《甘泉街道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政务信息工作的落实。

二○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甘泉街道政务信息工作考核办法

为加大甘泉舆论宣传报道的力度,不断提升甘泉对外的整体形象,扩大甘泉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甘泉、支持甘泉、关心甘泉、投资甘泉,切实加强全街道信息宣传报送工作,进一步提高政务信息质量和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

本办法考核对象为各村(居)、机关部门科室(列统企业)。

二、考核原则

1、注重宣传信息的质量和宣传效果;

2、公开、公平、择优;

3、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三、宣传信息的内容

(一)经济发展

1、报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要行业运行情况

2、报送招商引资活动组织和取得成果

3、报送人才招引、科技创新、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情况

4、报送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具体措施、取得的成效

5、报送“五大板块”开发建设情况

(二)党群工作

1、报送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党组织创新课题、基层党建等信息

2、报送思想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突出成绩及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突出成绩

4、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部门开展得特色活动,新的亮点、好的做法等

5、报送文明城市创建信息

(三)社会稳定

1、关注及时报送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涉法涉诉等信访问题,以及群体性事件

2、及时掌握并报送自然灾害影响、各类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紧急信息

3、密切关注并及时报送国内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关于甘泉负面报道的情况

(四)社会民生

1、报送村、企环境整治情况

2、报送创业、就业、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帮助弱势群体等活动

3、基层组织为民办实事和村(社区)建设等民生信息

(五)其他信息

1、本地区、本部门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及特色做法,尤其是在全国、全省和全市、区有影响的工作成绩与经验做法

2、对党工委、办事处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与建设

四、信息上报要求

1、各村(居)每周上报不少于1条有价值信息,月不少于4条,年累计50条;街办各部门科室每周上报不少于1条有价值信息,月不少于4条,年累计50条。

2、各村(居)、各部门科室上报的信息(或文章)统一报送到党政办,由党政办审核整理后逐一上报。

(邮箱:gq1234331@163.comQQ:769200532)

3、每月将上报信息情况通报至各村(居)、各部门科室主要负责人。

五、考核要求

1、对各村(居)、各部门科室年报足50条信息(含文章),分值为100分;每少报1条扣2分;每增加1条,被街办、区、市、省、国家采用,分别增加1分、2分、3分、4分、5分,被采用的信息(或文章)附清单和复印件。

2、对各村(居)、各部门科室年上报不足50条信息(含文章)的个人和单位取消评奖资格,对后三名予以通报。

3、根据统计上报量和采用率综合评出报送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评出前三名,给予表彰并奖励。

六、考核时间

每年年终考评一次,考评时间与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同步进行。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篇7

按照学院《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有关规定,我系制订了《XXXXXX系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并自2009年开始,在全系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促进的作用。随着教学内涵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对我系教师教育教学考核办法进行修订,具体考核细则如下。

一、考核范围:我系全体专兼职教师

二、组织实施:成立系部教师考核领导小组,成员由系教学督导组成,各教研室成立考核小组负责实施,由教研室主任任组长。教学秘书负责考核具体事务。每学期考核一次。

三、考核内容: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成果

四、考核细则:

我系将根据本考核办法对本系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得出具体的评价结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15%)、合格和不合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般教学事故两次或严重教学事故一次及以上者,其本教学考核为不合格。

系部考核基本分值为85分,具体增减分项目如下:

(一)减分项目

1.每学期日常教学工作量(含课内实践教学)不足250课时者,每少20课时减1分,不足20课时按比例计算,兼职教师此项不减分;

2.每缺一次教研活动(含会议、集体活动)减2分(因公请假除外),注:因公请假需提交教师本人上级主管领导批准的书面材料;

3.教师应尽量减少调停课次数,每学期第一次调停课减1分,第二次减2分,第三次减3分,依此类推,并累加减分(因公除外);

4.未按照要求辅导答疑或批改作业的减1分;

5.未按时提交有关教学文档和材料(如教案、试卷、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报告、听课记录等)每一项减2分,所提交材料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每一项减1分;

6.阅卷或登陆成绩等环节出错的每次减2分;

7.学生对教师教学反映不好的,全班有1/3学生联名书面形式提出的,每次扣3分;

8.在学生教学测评中,排名后10%扣3分;

9.拒不接受系部和教研室工作任务者,每次减3分;

10.被学院点名通报批评(书面形式)的每次减5分,并不能评为优秀等级。

(二)加分项目

1.承担教学工作量(含课内实践教学)每学期超过250课时者,每20课时加1分,不足20课时按比例计算,兼职教师此项不加分;

2.指导学生论文和顶岗实习合格,每指导5名学生加1分;

3.承担系部组织的各项教研任务者,每次加1分;

4.举行一次讲座加2分;

5.在学生教学测评中,全院排名前10%加3分;

6.荣获表彰,国家级、省级、厅级、院级分别加12、8、6、4分;

7.发表论文,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校刊分别加12、8、6、4、2分;

8.成功申报项目的负责人,国家级、省级、厅级、院级分别加12、8、6、4分,项目参与人前5名(不分排序)分别加4、3、2、1分;

9.编写教材,字数在10万字以上、5万以上、2万以上、2万以下分别加8、6、4、2分;

10.在考评期内满勤加3分。

五、考核结果以及处理

1.教师教学考核首次不合格,系部安排指导教师帮助该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如连续两次仍不合格,根据学校规定,将取消该教师担任讲授资格。

2.教师课程教学考核结果作为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评先评优、申报各级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教研教改项目、承担教学建设任务的重要依据和条件。(1)教师有关效益分配将与考核等级挂钩,具体按照学院有关文件执行。(2)教师参评选院级及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等须在学校前一学年教学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

政务信息质量评价办法 篇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铁路建设市场诚信机制,完善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制度,确保哈尔滨西客站建设工程质量,结合哈尔滨西客站工程实际,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铁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铁路建设工程施工企业信用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施工企业信用评价,是指铁道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建设单位根据对施工企业的日常检查情况和不良行为记录情况,对施工企业信用等级所进行的评价(由联合体中标的标段,按照投标承诺分别对所承担工程的联合体成员独立进行信用评价)。

第三条施工单位质量信用评价每半年评价一次,每年6月30日和12月30日前将建设项目检查情况、信用评价得分及排名情况报送铁路局。每个评价期的前5个月内,指挥部现场检查不少于2次。工程质量安全区域监督站对检查实施监督,现场检查扣分结果在每次检查结束5日内,报路局建设管理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每个评价期的最后1个月,由路局建设处组织现场检查,检查扣分由指挥部汇总,并按规定通知所有参建单位。

第四条 现场检查执行铁路局统一制定的《现场工程质量检查实施细则》和《现场管理检查实施细则》(见附件)。

第五条 现场检查中第三方检测工作由指挥部负责委托,并承担有关费用。

质量信息传递管理办法 篇9

企 业 管 理 制 度

QGZ/JL02.08—1999

全面质量管理 —–

质量信息传递及处理

管理办法

1999—07—01发布 1999—08—01实施 起草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电器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制度

QGZ/JL02.08-1999

质量信息传递及处理管理办法

1目的与适用范围

1.1目的确保质量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并有效处理,以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1.2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有关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的质量信息。

2引用文件和术语

2.1引用文件

2.1.1 QSP/JL01.01-1998《花都市建龙电器有限公司质量手册》 2.1.2 QSP/JL10.01-1998《外购物资检验控制程序》 2.1.3 QSP/JL10.02-1998《过程检验控制程序》 2.1.4 QSP/JL10.03-1998《成品检验控制程序》 2.1.5 QSP/JL13.01-1998《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

2.1.6 QSP/JL14.01-1998《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2.1.7 QSP/JL19.01-1998《用户服务控制程序》 2.1.8 QSP/JL20.01-1998《统计技术运用控制程序》 2.1.9 QJ/JL10.00.02-1998《排列图、因果图和对策表》 2.2术语

2.2.1 质量信息:有关产品质量的情况,其直接反映为产品的合格情况与不合格情况。2.2.2 随时质量信息: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产品的质量情况,在本制度中主要指不合格情况。2.2.3 综合质量信息:一定时间内(月、季或年)某一特定产品或过程的综合质量情况。

3职责

3.1全质办

3.1.1 负责质量信息传递及处理的归口管理。

3.1.2负责综合质量信息的收集、汇总与传递,组织制订对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措施的实施进行跟踪监督和验证。

3.1.3 负责随时质量信息传递及处理的监督。3.1.4 参与随时质量信息的评审。

3.2 质检部

3.2.1 负责随时质量信息传递及处理的日常管理。

3.2.2 负责针对随时质量信息组织制订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3.2.3 负责本部门综合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与传递。3.2.4 参与综合性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订、实施和验证。3.3生产部、技术部、经营部

3.3.1 参与随时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3.3.2 负责本部门综合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和传递。3.3.3 参与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订、实施和验证。

4工作流程

4.1随时质量信息

4.1.1 随时质量信息的发现与上报 4.1.1.1 不合格原材料

a.原材料进厂前验证时或进厂后贮存过程中仓管员发现不合格,应立即填写QZJ/JL15.05.0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报送质检部。

b.原材料进厂前质检员检验时发现不合格,应按4.1.2.1 b的要求处理。

c.原材料进厂后使用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由生产车间填写QZJ/JL15.05.0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并报质检部处理。

4.1.1.2 不合格在制品

生产过程中操作员工、班组长或质检员在自检、互检、巡检时发现不合格时,应立即在控制记录上做好记录,并通知生产车间,若为轻微不合格,生产车间可自行处置,若为重大、批量性或车间无法自行处置的不合格,生产车间应立即填写QZJ/JL15.05.1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并报送质检部。

4.1.1.3 不合格半成品

质检员对半成品进行检验时发现不合格,应立即在检验记录中作好记录,若属轻微不合格,可通知生产车间由车间自行处理,若为一般不合格或重大不合格,则填写QZJ/JL15.05.1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并报送质检部。

4.1.1.4 不合格成品

a.成品出厂前质检员检验时发现不合格,按4.1.1.3的程序进行;

b.成品出厂后顾客发现不合格而投诉时,接收投诉者应立即在QZJ/JL16.02.02《用户服务记录表》作好登记并填写QZJ/JL15.02.01《纠正措施实施跟踪记录表》报质检部或口头通知质检部并由质检部填写QZJ/JL15.02.01《纠正措施实施跟踪记录表》。

c.成品出厂后顾客发现不合格而退货,仓库在收到退货时应立即通知质检部。4.1.2 随时质量信息的评审及评审后的传递 4.1.2.1 不合格原材料

不合格原材料由质检部负责或负责组织评审,并将评审结果传递给责任部门及相关部门。a.对于仓管员及生产车间填报的QZJ/JL15.05.1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质检部应在表上记录评审情况及结果,然后将处理表反馈至经营部及相关部门。

b.质检部检验中发现不合格时,若属轻微不合格,则直接在QZJ/JL16.09.08《原材料验收登记 表》上记录不合格情况及处置意见;若属一般或重大不合格,则填写QZJ/JL15.05.1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予以评审或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并在处理表上记录评审情况及结果,然后将此表反馈至经营部及相关部门。4.1.2.2 不合格在制品

a.车间自行处置的不合格在制品,将原因分析及处置结果记录在QZJ/JL13.05.03《不合格品处置记录日报表》中并上报生产部。

b.对于车间填报的QZJ/JL15.05.1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质检部应进行分析、评审或组织评审,并将分析情况及评审结果记录在《不合格情况反馈处理表》中,然后反馈至生产车间及相关部门。

4.1.2.3 不合格半成品

a.对于不需评审的轻微不合格,质检员直接在检验记录中记录处置意见并通知(可口头)生产车间。

b.对于质检员填报的QZJ/JL15.05.17《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按4.1.2.2 b的要求进行分析、评审和传递。4.1.2.4 不合格成品

a.成品未出厂前质检员检验时发现的不合格,其处理及处理结果的传递同4.1.2.3。

b.对于成品出厂后不合格而导致的顾客投诉,质检部应对不合格情况进行确认、分析、评审或组织评审,并将评审情况及结果记录在QZJ/JL15.02.01《纠正措施实施跟踪记录表》上,然后将记录表反馈至责任部门及相关部门。

c.对于成品出厂后不合格而导致的退货,质检部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对退回产品进行确认并填写QZJ/JL15.05.16《退货产品记录表》,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评审或组织评审,将评审结果记录在《退货产品记录表》上并将此表反馈至责任部门及相关部门。

4.1.2.5 评审结论包括相应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制订按QSP/JL14.01—98《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相关要求执行。

4.1.2.6 全质办参加不合格品的评审,同时,质检部应将重大不合格品的评审报告报全质办备案。4.1.2.7 必要时,质检部应将不合格情况向主管厂长汇报,并由主管厂长审批评审结论。

4.1.3 随时质量信息的处置及纠正措施的实施

4.1.3.1 各部门负责按照QSP/JL13.01—98《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的要求,根据不合格品的处置意见或评审结果对不合格品进行处置,并实施相应的纠正措施。

4.1.3.2 质检部负责监督和跟踪不合格品的处置,并按照QSP/JL14.01—98《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组织相应纠正措施的实施,并将处置结果和纠正措施实施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质量记录中。

4.1.3.3 对于顾客的投诉及退货,全质办应按QSP/JL19.01—98《用户服务的控制程序》的要求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审核。

4.1.3.4 全质办负责监督不合格品的处置以及相应纠正措施的实施,以实现不断的质量改进。4.2综合质量信息 4.2.1 综合质量信息的报送

4.2.1.1 生产部在每月月初对上月的产品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投产合格率、工序一检合格率、工序漏检率以及对应的原因分析、纠正预防措施建议等,并将报告提交全质办。

a.投产合格率:最终进仓的合格成品数占计划生产数的比率。

b.工序一检合格率:工序完成后转入下工序的产品数量占生产数量的比率。c.工序漏检率:工序完成后后工序发现的不合格品数量占生产数量的比率。

4.2.1.2 质检部在每月月初对上月的检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原材料进厂合格率、成品(半成品)一检合格率及最终合格率、成品出厂退货及投诉率以及对应的原因分析、纠正预防措施建议等,并将报告提交全质办。

a.原材料进厂合格率:经检验合格进仓的原材料数量占送检总数的比率。b.原材料使用情况:原材料投入生产后的质量情况。

c.成品(半成品)一检合格率:成品(半成品)初次送检时合格品数量占送检总数的比率。d.成品(半成品)最终合格率:成品(半成品)最终合格进仓(转序)的数量占送检总数的比率。

e.成品出厂退货及投诉率:成品出厂后顾客投诉及退货的不合格品数占出厂总数的比率。4.2.1.3 经营部每季度初对上一季度用户服务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报告提交全质办。

4.2.1.4 各部门在进行统计分析时,应按照QSP20.01-1998《统计技术运用控制程序》和 QJ/JL10.00.02-1998《排列图、因果图和对策表》的相关要求运用统计技术。4.2.2 综合质量信息的汇总与评审

4.2.2.1 全质办每季度对综合质量信息进行汇总,并按照QSP/JL14.01--98《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组织评审,制订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计划或质量改进计划,作出季度质量报告。4.2.3 综合质量信息的处理

4.2.3.1 全质办向厂长、总经理及相关部门提交季度质量报告,并组织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以逐步实现质量改进。

4.2.3.2 各部门负责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4.2.3.3 全质办负责纠正、预防措施实施的监督和验证,每半年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和质量改进情况进行总结,对实施效果及改进程度进行评价,并向总经理、厂长、各部门及管理评审提交报告。

5附件及记录表格

5.1 附录A:质量信息传递及处理流程图 5.2 纠正措施实施跟踪记录表 5.3 退货产品记录表 5.4 不合格品反馈处理表

附录A:

质量信息传递与反馈流程图

注:

上一篇: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下一篇:乐业农村防艾知晓率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