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2024-06-25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与管理(通用8篇)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篇1

在政务信息化建设走过了10多个年头后,当我们分享其带给我们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便利的同时,有必要认真总结和探索一下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这一问题,而且现在也到了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当前,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管理我认为正处于“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乱走向规范”的阶段。在向有序和规范转变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还是值得冷静理性地分析和梳理一下。下面结合自己过去的工作经验就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和管理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分析和思考。这些分析和思考得出来的结果有的正在尝试着逐步变成我市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政务信息化建设各部门职责,确保组织体系运转协调。

政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组织好这项工作,仅仅依靠技术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还是在政务上。只有把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点放在政务上,即充分把握政务工作的特点,熟练掌握政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各业务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提炼和建立基于信息化框架下的政务工作业务模型,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实现之,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鉴于人们对政务信息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就目前来说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片面夸大了信息办(即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认为只要一谈到政务信息化建设,就自然想到这是信息办的事,从项目的立项、建设、应用推进等等全部大包大揽(主要是由信息办下面的信息中心来承担)。按照这种方式,如果信息办处理不好与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让职能部门参与进来,一起共同建立业务模型,共同建设,共同推进,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信息办组织建设的系统脱离业务部门的工作实际,不能很好地把技术融入业务之中以体现“技术为业务服务”和“技术为人服务”的思想,提供给业务人员使用的可能是一个非常技术化的系统,不符合业务人员日常的工作习惯,操作和使用非常不便。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技术和业务分离,出现“两张皮”现象,不利于政务信息化建设效能的发挥;另一方面,职能部门过分片面地强调自己的主体性而忽略信息办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造成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形成,不利于全市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共享。因为,职能部门信息化建设基本上都是从本部门的实际工作和业务需要出发,即使所建系统可能会涉及到全市多个潜在的使用单位,但在规划和构建整个系统时,他们很难跨越现行这种体制性障碍,只能把目光聚焦在本单位本系统,所建设的系统满足了本单位的要求,但难以满足全市其他有相似或相同需求单位的要求,更不会站在全市的角度统筹考虑,把本单位建设的系统功能稍加扩充拿出来供其他单位使用。于是,不同的职能部门重复建设着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系统,这些系统又不能互联互通,而基层单位则往往为了满足上面多个有相同或相似要求承担着大量的信息重复采集工作,增加工作负担,违背了当初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为基层服务的目的。鉴于上述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些工作,大家抢着做,重复做;有些工作根本没有人去想,没有人去做,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理清政府各职能部门同信息办之间的工作关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角色定位和工作任务很必要。

众所周知,各级政府的政务工作主要是通过各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履行自己的职能和职责,并以此开展的各项业务来体现的。也就是说政府各职能部门业务的开展是政府政务工作的重要表现,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按照自己的职能行使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权利和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义务。从这个角度出发,职能部门是本单位本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和组织者,而信息办则是指导者、监督者、协调者和服务者。即对于可能涉及到跨部门的全市性应用和资源共享等问题,信息办要帮助职能部门跨越现行体制性的障碍,指导他们站在本级

政府的高度并代表本级政府思考、规划和组织本行业、本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监督他们的信息化建设服从于全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保证他们的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协调他们同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协助他们制定相关业务技术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尤其是系统间的接口标准和规范,解决他们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他们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并在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当然,毫无疑问,对于全市公共性基础设施或公共应用平台等方面的建设,信息办承担着组织者、建设者的角色这是责无旁贷的。

二、完善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规范,确保管理体系运转高效

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实践和摸索,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律也正在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各级政府和各单位在规范和管理政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不可否认仍然还有许多值得认真总结、改进、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一是项目从立项审核到组织实施,从项目验收到最后使用和绩效评估等等没有一套统一的管理规范;其二是业主方(在这里主要是指政府单位)和承建方(主要是指企业)两者之间职责不清,一方面业主方把本该由业主承担的工作毫无条件地转移给了承建方,增加承建方的经济负担,造成项目的质量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如在不明现状和要求的情况下,免费设计各种方案。另一方面,承建方的专业素养良莠不齐,自己本身也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工作规范,对用户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停留在就事论事阶段,如做网络系统集成的企业,他们大多数都是只限于把相关的设备安装好、调试通就完事,至于如何合理配置各种设备的参数帮助用户提升网络性能,如何熟练利用各种设备的功能帮助用户保持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如何帮助用户更便于管理和维护网络等等这些问题做得很少。其三是对于应用软件项目来说,一方面业主方对系统需求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是连自己的需求是什么都不清楚就贸然叫某某企业给我开发一个什么什么系统。当企业按照软件开发规范做好系统需求调研并写好相关的系统需求分析说明书反馈给用户(直接使用的业务部门)确认时,有相当多的用户仍然是马马乎乎,不加以认真研究和审核就交给企业以示确认同意。当企业按照该需求完成系统的开发投入运行后,用户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现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等等。于是,企业就陷入了对系统无休止的修改和完善之中,所开发的系统迟迟不能验收通过。当然,正常的修改和完善系统是完全可以接受和必要的,而我在这里所说的是指以新增需求之面目出现的无休止的免费修改和完善。当这种对系统免费修改以满足用户不断提出的新增需求的投入超出了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时,由于企业相对于政府用户来说属于弱势,企业只有采用降低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来维持企业的利益平衡,而用户对这种做法又难以满意,你来我往,企业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位置,响应用户的要求继续对系统免费修改,公司又很难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不响应用户的要求,自己开发的系统可能没有被用户真正用起来,有的甚至是束之高阁。其结果是“两败俱伤”,对于企业来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甚至亏本;对于用户来说,投入大量的财力,系统不好用或用不起来,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浪费资金。另一方面,承建方的专业素养不高,不愿意把精力放到系统需求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上,怕麻烦,更没有从需求调研和分析上去认真了解、把握和领会用户的业务以及各业务之间的联系和工作习惯,机械式地工作多,创造性地工作少,所开发出来的应用系统无论是整体构架还是系统性能等等整体水平都不高。因此,在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办要集中精力抓好总体规划和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软环境等方面的建设,界定政府(即业主方)、企业(承建方)和中间机构之间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关系,把该由中间机构和企业承担的工作交由中间机构和企业来做,并在此基础上牵头制定一系列公共的管理办

法、规章制度和各业务、技术等工作规范,解决好政府政务信息化建设中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应用、绩效评估等的规范性管理问题,使政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有据可依,程序清晰,确保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运转高效。

就政府来说,信息办要站在全市的高度制定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各相关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规定项目立项的审批或审核程序,明确程序中各环节需要提交的材料和相关审核单位,明确项目施工、监理、验收和应用绩效评估等方面的要求以及资金支付办法(如该给企业的钱,政府绝不要吝啬),编写立项申请书等各种材料的编写规范,把它作为指导和规范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纲领性的文件;同时积极培育中间机构,充分发挥中间机构的作用,让他们参与政务信息化建设,指导和促进他们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如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视频会议等等),建立行业行为自律公约,督促企业共同遵循这些行为规范和行业标准等,维护政务信息化建设市场秩序,保证政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质量,同时把一些不适合于政府承担的工作交由中间机构来完成,如各应用系统的测试、测评等,各种资格的认定和认证,各应用系统的绩效评估等等;就企业来说,要积极参与行业规范和标准等的制定,并且带头遵守,保持企业之间处于良性竞争,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同时不断提高公司员工的专业素养,通过承担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来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准和竞争力。

三、建立政务信息化各系统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建设取得实效

政务信息化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后,能不能很好地用起来,就目前来说主要是依赖于这个单位的“一把手”。如果“一把手”高度重视,并且决心很大,那么这个系统一定会用得起来,信息化建设也一定会取得实效;反之,就不一定。然而,如果把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这项工作仅仅建立在某一个人是否重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建立政务信息化各系统运行的有效管理机制,使之成为常态。建立政务信息化各系统运行的有效管理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理清和处理好“人(指使用和维护人员)机(广义的计算机,包括网络和应用系统等)”之间的工作关系。即在这个“人机”体系中,使用人员(主要是指业务人员)、技术人员(主要是维护人员)和计算机各自的职责是什么。因为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必然带来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的变化和工作的重新调整和分工,各自的工作边界也发生了变化,有些原来由人来完成的工作将交由机器来完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运行和维护等管理办法,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从管理上建立一个人机互相协同和互相约束的工作关系,并将这种工作关系同单位和个人的考核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就一定能从制度保障上取得实效。

四、探索政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方法,确保建设良性发展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估是一个目前大家正在探索的问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这个指标体系中要能充分体现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后,它给我们工作带来哪些变化,多少变化,投入产出比是多少等等,尤其是效能、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其次是如何组织实施问题。为了保证该项工作公开、公平和公正,我认为由独立的资金预算部门牵头,组织信息办和相关管理单位共同参与,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交由社会中间机构来承担。再次就是评估结果的利用问题。我们知道,评估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通过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来进一步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保证该项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评估结果,一方面通过评估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另一方面将评估结果同今后的资金预算结

合起来,对于做得好的单位,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对于存在不足的单位,督促他们限期改进,或者通过调整资金预算,减少资金支持,或者把评估结果作为对单位工作考核的指标之一等办法加以鞭策。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篇2

目前, 水利信息化是现代水利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水利管理中采用信息化处理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实时动态, 为水利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了可行性的方案。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电子政务和水利信息系统管理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环节,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其分别对水利信息化建设起到的作用。水利信息化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 在前人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可以知晓,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主要依照两条路线:以电子政务实行水利行政管理路线, 以水利信息系统管理贯穿水利业务路线。

1 以电子政务建设为核心的水利行政路线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广泛的信息资源, 在处理水利问题时能数据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处理。而电子政务建设也是政府管理角色的转变, 由原来传统管理职能向信息化、服务化管理职能转变[1]。电子政务建设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综合办公、实时行政审批、档案归类建档管理三个系统共同形成的综合性行政系统就是电子政务。利用综合办公系统可以快速实现办公文件的传阅和流转, 及时处理相关的工作问题, 这是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基于快速有效的综合办公系统, 实现实时行政审批才有可能。所有涉及到水利的设计、建设、监督、整治以及改进等问题都需要进行行政审批, 而快速有效的网上行政审批可以提高涉及水利各个方面的业务应用, 为需求获得相关实时动态数据的各个业务应用提供最大的便利, 而档案管理是对实时资料的归类保存, 为后续的查阅提供依据。

2) 引入电子监督和后续追踪体系, 结合人力资源、规划计划、财务信息等, 使其融入到各个水利业务应用系统中。完成资源共享和信息实时上传更新只是执行有效信息化的基础, 我们还要有效地监督和跟踪信息的正确性与时效性, 要实现这一点必须结合人力、财务, 同时要考察其目标决策、执行情况和绩效考核情况。这是进一步促进相关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工作责任心, 保证其在信息化办公的基础上也能畅通无阻的完成相关目标。而且, 该监督和追踪体系应当嵌入到各个应用系统中, 形成一套完整、相辅相成的系统, 这样既包括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传阅以及行政指令的有效传达, 又涵盖了提高这些工作的监督系统。

水利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电子政务不是孤立的系统, 水利信息化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应用电子政务, 正是这种紧密的联系使其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主线之一。

2 以水利信息系统管理为核心的水利业务路线

建立水利信息系统是管理水利业务的核心业务路线, 利用该系统实现快速有效以及准确的管理以提高其效用。水利信息系统包括了水利业务的各个方面, 比如防汛抗旱系统、水情业务系统、气象天眼系统等, 而该业务的信息系统通过采集、分析数据, 并将数据反馈给水利行政管理部门, 他们通过调整相应的预防或调整措施, 从而保证水利的正常运行, 有效控制各类水旱灾害等。一般而言, 可将水利信息系统分成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2]。

1) 静态管理。建立基础资料数据库, 基础数据库包括的范围很广泛, 如江河、渠道、水库、农田灌溉等等一系列的数据, 该基础数据详细记录了每一项水利工程的建立和完成情况。基础数据涉及到原始数据的收集, 由于水利项目涉及十分庞大。这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配合, 通过层层水利点数据收集任务的分配, 每一级经过汇总整理向上一级递交材料, 最终由数据输入人员将数据录入到中心数据库中。当然, 其中要涉及到众多的部门配合, 这不仅是水利部门的事情, 也包括建设部门、发展规划部门、农业用水部门等。当下, 如何协调动员相关部门积极搜集数据也将是面临的一大难点。

2) 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建立在静态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管理, 这不仅涉及到数据的动态监控, 也为突发情况发挥调度作用。通过动态数据监控, 可将数据实时传输给各个部门, 协调他们的工作进度, 保持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展开。

当发现某处水利数据出现异常时, 可以立即调取该处水利相关的水利情况, 包括降水、短时内降水情况、水利本身的情况、工程的涉及情况, 这些关联数据都能依靠该信息系统调取出来。通过数据比对分析, 在最短时间内找出异常原因, 工程设计的问题需要通知工程部门进行抢修, 周围天气原因需要备好转移周围人群的预案措施等等。通过以该信息系统为纽带, 分析各种异常点, 将可能发生的情况通知相关部门, 及时做好充分地准备。

在一个系统中能掌控所有水利信息, 这比过去现场发现异常然后反馈更具有有效性, 它能使相关人员迅速制定出有效的调度方案, 预防可能出现的险情是我们最终掌握水利情况的目的。水利数据和信息也是其他水利业务应用的基础, 而其他水利业务又能反馈数据以完善数据库的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信息系统, 相互促进最终为水利事业提供了核心业务主线。

3 结语

若要做好水利信息化工作, 就要结合电子政务和水利信息系统管理两方面的主线, 才能有效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建设, 建立更高水平的水利信息化作业平台, 最终为促进水利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葛召华, 王茜, 张宁.以电子政务与水利工程管理贯穿水利信息化建设[J].水利信息化, 2011 (9) :31-32.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22-01

政府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自国家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政府信息化是运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对传统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造提升政府管理的有效性。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不断推进,其内涵也不断发展。未来的政府信息化应该以政府职能的重塑和政府结构的再造为主,其本质是实现政府构成模式的创新及深刻变革,完成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跨越式发展。

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可分三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电子政务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和政府上网工程启动阶段;构建电子政府和全面实施电子政务阶段。电子政务的高级阶段是建立数字城市,构建电子政府,即建立空间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系统支持的电子政府。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历了前两个阶段,正向第三阶段过渡,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标准化问题

随着近些年电子政务不断地发展,跨部门、跨地区对数据互联共享已成为发展趋势,资源共享必须要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因此,电子政务标准化越来越引人关注。我国电子政务之所以标准不统一,主要是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零散进行的,缺乏统一规划,使得大部分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彼此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互通互利互用的操作。这种不统一造成巨大浪费。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实践经验证明,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实现电子商务的标准化是重要的建设目标。

(2)信息安全问题

政府电子政务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国家政务的载体和工具,它与国家信息安全有着重大联系。因此,政府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电子政务的信息进行侵害的方式主要包括:偷窃、分析、冒充、篡改、抵赖等,这些侵害都有损国家和政府形象、公信力,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目前我国政府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网络非常脆弱;互联网上和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犯罪活动日益增多;信息网络安全存在严重隐患;黑客攻击破坏网络的问题十分严重;境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非法组织利用互联网进行煽动、渗透、组织、联络等非法活动日趋突出。

2、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性

电子政务的优点十分突出,它能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提高透明度,方便百姓,改变政府职能。

(1)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且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也日益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并推动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在信息化的带动下,电子政务也逐步发展起来。发达国家十分注重电子政务的发展,联合国最新调查显示,在“2003年电子化政府完备程度”排名中,美国高居全球第l,中国排名第74。我国的电子政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为更好的服务社会、与国际接轨,我们要加快步伐,促进政府信息化,以电子政务为龙头促进政务信息化,从而带动企业信息化。

(2)增强政府服务能力的需要

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了政务信息公开效率,简化了政务服务的程序,有效地杜绝了政务处理中可能滋生的腐败。同时,网上审批系统、税收征管系统、公安综合管理系统、社会保障系统等系统的互相融合,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办理营业执照、补办身份证等,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形象和服务质量。

3、推进电子政务应用,提升行政能力的思路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看,要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应该是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责任政府,是立足于服务实施管理和调节的服务政府,是全面依法行政并受法律严格制约的法治政府。有鉴于此,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着重围绕构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展开。《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发布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在电子政务建设深化、细化过程中,需要电子政务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提升政府行政能力。

第一、“以公众为中心”进行政务活动方式创新,提高政府的民主行政能力。

电子政务应用,不是简单地将现有工作流程电子化,更不是将现有部门间的工作关系通过电子方式封闭化,而是不断促进政务本身以公众为中心的创新,以提高其政务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如对影响效率的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和部门间的共享协同,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决策支持时进行深入的业务研究,包括社会问题和矛盾、基础理论和政策法律,以及专业业务的分析方法和模型等的研究。

第二、建立制度化、组织化、标准化的管理体制,提高政府的科学行政能力。

信息系统成功的真正标志是应用的深度、广度、依存度与信息资源的完整、准确与规模;是管理创新推动和实现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绩效。我国电子政务迫切需要改变经验型的管理方式,代之以制度化、组织化、标准化的管理,这是“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扼制低水平重复,搞好自身建设,取得良好绩效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宏观层面,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已经锁定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上,要实现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跨部门联合应用,为全社会服务。因此要在管理体制上,建立跨大系统、跨部门的强有力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建立有效的协调、指导机制。

第三、构建电子政务教育与培养体制,提高政府电子政务的应用服务能力。

电子政务人才教育与培养的制度化是增强我国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生命力的重要举措。只有电子政务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的合理性及实用性将得到全面提升,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才能得到大大提高。一是对于具有雄厚IT技术教育资源的高等院校,应建立培养电子政务技术型人才制度。根据培养电子政务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制定以精通IT技术为主、以懂得政府管理业务为辅的教学体系及标准,主要培育具有信息时代政府管理知识视野、能够应用最有效的IT技术手段在政府管理中实施电子政务的专业人才。二是从政府宏观指导的角度,积极倡导电子政务人才教育与培养资源共享,利用政策引导和扶植的手段,促进电子政务人才教育与培养的国际化及其校际化合作,以此提高我国电子政务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效率及效果。

4、结束语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篇4

随着《桂林市十二五规划》将兴安县发展定位为全国旅游名县、广西新型工业重点县、新型能源示范县、桂林风能基地、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县、全国商品粮示范县以来,兴安呈现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升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改革创新促发展,紧紧抓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示范点建设这一关键,加快形成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大力优化发展环境,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要求、顺应改革大势、具有兴安特色的政务服务建设路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制定印发“一服务两公开”兴安县示范县建设方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建立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为主线,以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为载体,将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建立管理规范、功能完备、办事公开、信息共享、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推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逐步实现政务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一服务两公开”水平。

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监察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政务服务中心及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 单位的“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小组成员单位具体职责。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22号)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达发自治区政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等部门关于全区推进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示范点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函[2012]2号)文件精神,制定并印发了《兴安县创建全区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对“一服务两公开”的具体内容、工作任务、工作步骤、时间安排等做了具体部署。对“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进行了层层分解,确保落实到位、责任到人,有效推动“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问记于民,深入调研

为有效推进“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深入县直各单位以及兴安镇、湘漓镇、严关镇、溶江镇、高尚镇、崔家乡、白石乡等乡镇进行实地考查、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了解“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进一步明确“一服务两公开”示范点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三、动员部署、岗前培训,稳步推进

3月份,全县召开“一服务两公开”部署全议,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具体部署示范县建设推进工作,进一步明确示范县建设领导小 组成员各自的分工和职责,确保落实到位、责任到人;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全面提高了示范县建设工作人员的公开意识、政务服务水平和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并进一步规范了“一服务两公开”的具体工作流程。5月份,再次召开县直各局局长、各乡(镇)长参加的“一服务两公开”推进会,对于有审批项目却未及进驻政务中心的单位部门主要领导作表态发言并确定整改事项及时间,要求将进驻审批事项具体工作流程及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工作流程由主要领导签字上报法制办进行审核、在规定的时间进驻政务服务中心。

四、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稳步推进“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

(一)创建“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务分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重点不突出。一些县直单位、部门和乡镇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仅是些工作职责、办事程序、领导分工,服务承诺等事项,而对重要人事安排、大宗物资采购、大额资金使用、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公务接待费开支情况、工程招投标等权力集中、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采取“模糊概念”应付了事,甚至是避而不谈。公开内容的不全面,主要数据的模糊化,从而使政务公开工作流于形式。

二是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单一,渠道不畅。部分单位政务公开和乡镇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比较单一,思想比较保守,仍然沿袭传统的办法对外公开信息,从而使公开的范围不广,信息量不大,时效性不强,公开的资料比较凌乱,缺乏系统性。有的单位虽然对政 务公开工作比较重视,也能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公布和更换内容,但缺乏创新精神,照搬照抄,没有结合本单位、本乡镇的实际,建立相应的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公开的手段落后,方法单一,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严重影响了公开的效果。

三是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随意性较大,重形式轻效果。一些单位和乡镇仅仅落实在口头上,体现在文件中,将政务公开工作看作是“弹性工作”,上级要求动一动,领导想到做一做。不少单位在公开过程中注重形式而忽略效果和质量。有的只公开结果而不公开过程,事后公开多,事前公开少;有的不能坚持经常及时公开,公开内容陈旧,公开栏成了“不动栏”;有的公开后,不是认真听取意见,及时收集信息,而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把公开当作“例行公事”,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参与决策和监督的积极性,使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成了政务“空开”。

四是有审批事项的单位寻找各种借口不进驻政务中心。县、乡(镇)直单位、部门、站(所)为维护本单位部门的利益而不愿进驻政务中心,因此找出专网、专线、机密、上下直管等原因,或是进驻政务中心后不方便群众办事、上级没有下放或委托、上级没有下拨经费等原因,总之就是不需要进驻政务中心。

(二)存在问题的的主要原因

1.部分单位领导认识不到位,对“一服务两公开”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近年来我县推行“一服务两公开”的实践来看,少数部门的领导认识上存在误区,因而在行动上也不很积极,甚至是消极 应付。有的认为推行“一服务两公开”或多或少削弱了自身的权力,增加了工作难度,因而视它为软任务,不认真、不尽力去抓;有的认为,“一服务两公开”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加之体制的局限,不好抓,想抓也抓不好,甚至是出力不讨好;还有的认为,“一服务两公开”工作抓了这么多年,再抓也抓不出什么新名堂。以上这些认识,归根到底,反映了一种不想公开、不愿公开的错误观念,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规范和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的思想障碍。

2.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在具体工作中,一个单位的“一服务两公开”工作由谁来领导,职责是什么,由谁来监督检查,最终以什么形式来评价公开的效果,评价要求是什么等问题,文件虽有规定,但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按规定一个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公务接待费使用情况是群众关心的敏感问题,也是公开的重点内容,而以什么形式公开、由谁公开、在什么范围内公开、公开的内容由谁审核把关、公开后如何评价却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不配套,从而使政务公开工作成了一项“软任务”,处于领导无人抓,具体人员难组织,监督检查无人管的尴尬境地。

3.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机制。从管理机机制来看,县里的一些单位、部门属市、自治区直管单位,乡镇的二层站所属县、市、自区直管单位或乡镇、县局双重管理,因而就出现了“上无天管,下无地管”、人浮于事、上班不常、常年拿空饷的现象,一旦进驻县、乡(镇)级政务服务中心后,他们就觉得“自由”受到了“缚束”,上班受到了 “监管”,于是就找上级领导“说情”并找需“下乡”“不能现场办公”“更不便民”“专线专网不能动”等借口不愿进驻政务服务中心,或是进驻了政务服务中心也是“人进业务不进”。之所这样,就是这些单位、部门、站所人事不在县、乡镇,上级只管业务指导不涉及人事管理或是只管理人事不管理业务指导,业务开展在县、乡镇级年终绩效考核却在市、自治区级,没形成强而有力的管理机制。

4.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体制。从内部监督来看,一些单位、乡镇的内部监督运转不正常,存在着“一言堂”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致使是否公开,公开什么内容,公开到什么程度,都由“一把手”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成立了政务、政府信息公开内部监督小组,其作用发挥可想而知了。从外部监督来看,因信息的不对称,人民群众有监督行政权力的要求,而没有参与监督、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人大、纪检监察等专门的监督机关在监督检查中,由于每个单位因职能不同需要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差别较大,加之对每个单位必须公开的内容缺乏一个刚性的标准,因而存在着重检查、多要求、轻处理的现象,难以形成监督的合力和震慑力。

(三)推进“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一是加强督促“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为稳步推进我县“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到县、乡(镇)政务服务中心指导工作,召开座谈会,明确县、乡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务服务管理职责,理顺“一服务两公开”管理 6 体体制机制,并将示范县政务服务管理机构列为行政管理机构,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二是梳理“一服务两公开”事项。“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对政府信息、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进行全部梳理、清顺“一服务两公开”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彻底清查行政务审批中的超时件,规范行政审批及收费工作。通过对“一服务两公开”机构的调整和职能整合,将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包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和一站式政务服务。

三是建设资金保障。为创建“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特拨付120万元用于“一服务两公开”的硬件设备及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比、赶、超”出实效。要求有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的县直单位于2012年5月底前100%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各乡镇结合自已的实际完成30%村委作为本级政务服务站示范点的建设。通过乡镇、村的政务服务体系的示范点建设,激发县直单位、乡镇“比、赶、超”的示范点建设热情,加强经验交流、提高紧近感,逐步扩大示范点建设的范围、丰富示范点建设内容,推动“一服务两公开”全面稳步发展。

五、加强领导、完善监督

一是加强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指导。“一服务两公开”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加强县直单位、部门及乡镇的政务公开政府 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指导县直单位、乡镇编制政务公开目录,及进进行更新和维护,确定负责此项工作的专门人员,确保此项工作落实。

二是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我县把“一服务两公开”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执行,把“一服务两公开”纳入目标考核。为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直辖市与监督,我县从实际出发,实行行由县人民政常务副县长分管、县政府办副主任具体负责政务服务中心、纪委督察室主任座阵各纪检组长轮值政务中心管理的模式,有效增强了工作的约束力。同时,通过组织督察、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电子监察等多各方式加大对政务公开的监督管理。近年来,我县通过设备服务监督投诉电话和监督意见箱等方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监督作用,确保了我县政务公开规范、有序、真实、实效,全面提高了政务公开的水平和质量。

六、建设标准、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为进一步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县、乡、村三级“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建立管理规范、功能完备、办事公开、信息共享、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从2012年3月起,兴安县大力推进乡、村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示范点建设,以示范点建设为抓手,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全市“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联动机制,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兴安县乡、村“一服务两公开”示范点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以电 子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全面推进全市市、县、乡、村四级“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充分利用平台全面、准确发布政府信息公开事项,实现网上政府信息公开、政务服务、电子监察三大功能,满足社会公众知情办事、行政机关高效办公、领导科学决策和相关部门有效监督监察等四个方面的需求,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

其工作重点主要有:一是规范乡、村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二是大力推进乡、村政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乡、村电子政务平台功能;四是提升乡、村电子政务平台应用水平;五是及时总结评估示范点工作效果。为进一步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

县、乡、村三级“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建立管理规范、功能完备、办事公开、信息共享、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从2012年3月起,兴安县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乡、村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示范点建设,以推进乡、村“一服务两公开”示范点(武宣县武宣镇、禄新乡长岭村、二塘镇二塘村)建设为抓手,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全市“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联动机制,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兴安县乡、村“一服务两公开”示范点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一服务两公开”工作;充分利用平台全面、准确发布政府信息公开事项,实现网上政府信息公开、政务服 务、电子监察三大功能,满足社会公众知情办事、行政机关高效办公、领导科学决策和相关部门有效监督监察等四个方面的需求,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

其工作重点主要有:一是规范乡、村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二是大力推进乡、村政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乡、村电子政务平台功能;四是提升乡、村电子政务平台应用水平;五是及时总结评估示范点工作效果。

七、“一服两公开”示范县建设的初步成效

一是打造“三个平台”,强化政务服务职能。一是建立行政审批平台,实行“一站式”集中审批服务。45个县级审批主体部门全部进驻“中心”,应进必进率达100%;592项县级审批事项(含区、市下放的审批事项)进入“中心”,集中审批率达100%,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这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和企业办事进出多门、审批权运行分散、效率低和不便于监督的问题。二是建立社会服务平台,实行便民便企公共服务。三是建立效能监察平台,实行审批权力运行全过程监督。

二是抓好三方面工作,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建设廉洁、透明、高效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化加强政务服务建设,关键在于改行政审批制度,真正变审批为服务,让审批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要求,我们着重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简审批事。二是优化审批流程。三是加强电监察。2012年3-5月全县受理行政审批事及公共服务事项32383件,办结 万32286件,按时办结率达100%,群众评议满率97.37%。

三是办好政务服务中心,推进公服务标准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政务服务心建设,2008年我县即在全市率先成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四年来,我把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务公开的要窗口,制发了《兴安政务服务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以政务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推动行政管和公共服务规范化。一抓硬件规。二是功能强化。三抓体系完。2011年60%的乡镇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2012年全县所有乡(镇)建立政务服务中心,30%的行政务村建立政务服务站。从而推进了政服务向基层延伸,极大地方便了群办事。

四是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在政务服务建设中,我们深入贯彻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法、主动、及时、统一标准公开各类政府信息,受理依申请公开。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篇5

——环县构建农村党风廉政监督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环县把构建村级监督体系作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立足县情,强化“四项措施”,破解“四类问题”,努力打造农村阳光政务,全县村级纪检组织建设得到了新加强,为维护农民群众利益、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建立组织机构,解决“谁来监督”的问题。据统计,2006年以来,全县共收到信访件278件,其中涉农案件128件,涉及村干部问题的就有102件,共立案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44件,处分违纪人员54人。针对这一现状,县纪委会同乡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并通过组织出外考察、纪委书记实地调研、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等办法举措,认真分析探讨,广泛论证实践,找准了村级监督缺位这一“症结“,初步达成了“抓监督就要建机构”的共识,提出了构建村级监督体系的构想和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和目标,在全县250个行政村分别成立了由3名以上成员组成的纪检小组。纪检小组成员主要在县、乡人大代表、回村定居的离退休老干部、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治安联防小组成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曾担任过村干部的群众代表、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威信较高的农民群众或村民小组长中选聘,由各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表决推荐,张榜公示后,由乡镇纪委颁发聘书,并纳入全县农

村党风廉政监督员库进行管理。目前,共选聘村级纪检小组成员1093名,全面参与村级监督工作。同时,坚持把基层纪检组织阵地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要求基层纪检组织全面达到“2345”(县、乡单位机关院内达到两有:有党务政务公开栏、有廉政警语、标语(牌匾);县、乡阵地达到三有: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基本的办公设施、有健全的组织机构;纪检组织办公室内达到四有:有本单位反腐倡廉工作部署安排、有纪检工作流程图、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簿册、有存放整齐规范的文档资料;村级达到五有:有场所、有制度、有设施、有人员、有资料)的标准,有力的夯实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基础。

二、明确职责权限,解决“监督什么”的问题。机构建立了,监督什么就成了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县纪委坚持“三个着眼”,从管人、管权、管钱入手,进一步明确了村纪检小组的“四项权力”(参与权、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和“六项职责”(协助党支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监督落实村务公开、监督检查村级重要工作、参与惠农政策落实、协查党员违纪问题和反映群众诉求)。一是着眼于管好“人”,将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廉政承诺、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等党内监督制度向村一级延伸。二是着眼于管好“权”,凡是重大决策和热点难点问题,均按规定召开会议,并由纪检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决定。三是着眼于管好“钱”,规范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监督村级财务开支及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村级财务收支由纪检委员签字审核,明确规定任何村级财务票据没有纪检委员签字盖章,都不能入帐报销,使村级财务管理有效地置于监督之下。同时,县纪委统一设计样式和标准,在村级普遍建立了《党务村务公开登记簿》、《信访接待登记簿》、《群众来信来访处理单》、《医疗保险补助资金发放台帐》、《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台帐》、《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发放台帐》、《临时救济救灾资金发放台帐》、《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发放台帐》和《灾后恢复重建、维修户花名》等9类簿册和台帐,进一步明确了纪检小组监督的范围和事项。注重加强对村纪检小组的管理,实行纪检工作公示制,定期将支部纪检工作进行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三、规范工作流程,解决“怎样监督”的问题。为了确保村纪检小组真正发挥作用,有效行使权力,坚持从制度建设上着手,从强化监督上着力,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农村惩防体系,有效解决了“村官腐败”的问题。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全县村级纪检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村纪检小组受乡镇纪委和村党支部双重领导,以乡镇纪委管理为主,业务上受乡镇纪委指导,对村民主理财小组负有组织协调职能。制定完善了《村纪检小组工作职责》、《党务村务公开制度》、《村干部述职述廉制度》、《村干部廉洁自律十项规定》等制度,并一律装框上墙,严格对照执行。尤其对农村低保、危房改造、退耕还林、救济对象的评选等事项全程参与,实现了村务管理和村务监督分离,改变了村“两委”主要领导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工作体制。目前,全县1000多名纪检小组成员履职尽责,敢于监督,敢说真话,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四、健全保障体系,解决“敢于监督”的问题。为了保证纪检小组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把健全完善“监督机制”作为重点,走出了难于监督、不敢监督的困境。首先,从业务上实行垂直管理。村纪检委员直接对乡镇纪委负责并报告工作,乡镇纪委对村纪检委员的职务任免有决定权,避免了村纪检委员受制于村“两委会”、监督软弱无力的现象。其次,努力营造村级廉政文化氛围。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村级廉政文化阵地,在村部院落和乡村公路沿线等醒目位置制作廉政宣传牌,悬挂横(条)幅,刷写廉政标语和格言警句、警示漫画等,在“农家书屋”增设了廉政书柜和廉政文化教育宣传专栏,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增强了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为人人懂监督、会监督、敢监督营造了深厚的氛围。第三,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分片培训、观摩学习等多种方式,对村纪检委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把纪检委员纳入全县纪检监察队伍进行考核和管理,村级纪检组长可参与县上评优评先活动和有关业务工作会议,对比较优秀的及时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或个人素质偏低难以胜任工作的予以调换。目前,已有5名村纪检成员被选拨担任村支书、村主任,充分调动了村级纪检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高鹏程职务:纪委书记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篇6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小就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在这个学科岗位上的教师或多或少面临着一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总是很控制,造成课堂上积极动手操作却缺乏有效地组织教学。组织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稳定学生情绪、维护课堂秩序、增强学生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教师怎样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抓住学科特点组织好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以下谈谈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组织教学的初浅看法。

一、建立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一般学科,组织教学难度比较大。可以这么说:信息课、玩电脑,学生个个都爱好。高高兴兴来上课,瞧瞧这,摸摸那,叽叽喳喳说说话。“显示器”够朋友,挡着教师,也挡我。乘着老师看不见,偷偷按起游戏键。教师要费好大的劲才能平息轰轰响的局面。制订机房管理制度是保障信息技术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因为,机房里有众多的电脑设备,每个电脑都通着电源。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安全,同时还要保障电脑正常工作不受损坏。另外,由于机房里教师不容易全面观察到学生的举止行为,学生有可能背着教师打游戏、上网等。因此,要确保课堂上人、机安全,防止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不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不行的。机房管理制度:①学生到机房上课时按组长的安排有序就坐,不准打闹、说笑,随意下位。②学生上课时,不准带与课堂无关的物品进入机房。自觉维护机房清洁卫生。③不准打游戏、聊天,不浏览非法网站、传播非法信息,不准在电脑和电脑桌上乱刻乱画。④操作中,电脑发生故障,学生应立即报告老师,不得擅自拔插电源,随意开关机。⑤不准利用机房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宜。未经老师检查的软盘不得上机使用,防止病毒传染。

在建立一定的机房上课制度后,老师利用每次上课的时间强化这些制度。在落实这些制度时,可以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将各班的学生分成几大组,然后有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编号。每次课前注重组织学生按编号就坐,并在课堂注重维持本组的纪律。课结束,总结本组学生表现。积极评价表现优秀的学生,并对有的学生提出改进建议。

其次在机房利用教学软件广播教学也是有效组织教学的方法。在机房里上课要使用“红蜘蛛”等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完成在机房里的班级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操作过程通过广播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当教师演示操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立即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极其重视操作技能,因此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组织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的教学班一般都有五十名学生,而小学生相对来说学习能力较弱,对于电脑出现的一些变化感到新奇而无所适从。课堂上,教师再怎么精心组织,都往往顾此失彼,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因此,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也应该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培养能力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引导为主,以辅导为副。“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打不开思路。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多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师生合作,学生之间合作。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比如刚学习鼠标操作时,通过游戏软件的操作,大家的合作帮助,很快掌握鼠标的操作。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意他们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可采用问答、游戏、比赛等形式参与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可进行作品展示操作速度等进行活动。全体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之中。在欢快的气氛中,学生们都参与到教学中,既学会了知识,又得到自我展现。

1、形成“学习合作小组”。

我们对学生中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归类,从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组成合理结构的“学习合作小组”。学习合作小组则体现在座位表的编制上,再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保证小组成员的友好合作与互补性。我们对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4-6人。

2、开展小组之间的竞争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小组竞争”“共同达标”的形式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同时注意“代做”的现象,应加强监督与教育。接着,在每个小组内推选出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说话流利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学习时,请组长管理本小组的纪律,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再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效能,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一般都以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一节课后,评一评哪组为“最守纪律小组”、“发言最积极小组”、“最佳合作小组”等。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口头表扬为主)通过评比,可以让学生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评价的导向作用

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如何从过去“为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转变为今天的“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面向21世纪,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在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教法轻学法等诸多不足,存在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陈旧以及在教学中满堂灌而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许多问题,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给学生积极、及时的评价也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增强勤奋工作的热情和信心,鼓励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课堂中还得关注学生的评价,在课堂互动中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善于评价,以便于其他同学的提高。课堂小结时,让组长评价组内成员的表现。这种及时的评价是课堂中学生情感体验最佳时机。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反馈、指导和改进是评价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为了使教学活动不断接近教育目标,就必须对活动过程中偏离目标的行为进行修正。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实际上都是为了最终的调节和改进提供依据。教师借助于评价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组织的成败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小学生由于年龄决定了他们在注意力方面的不稳定和不持久性,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多以机械识记为主。其情感表现显得天真而且明显,自尊心强,喜欢得到老师表扬等等。只要老师尊重孩子年龄特点,根据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采取有效地教学手段定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临桂县六塘镇保联小学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组织;教学方法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新课改下的初中阶段,对信息技术教材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学科。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教育过程中基本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可以借鉴。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那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组织与实施,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保持长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就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教学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通过作品的演示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就能触动学生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比如,讲解WORD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精美的贺卡、小报、封面、表格设计等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讲解EXCEL图标制作时可以通过展示文字、表格、图标三种形式的信息,让学生思考哪种更直观,更容易被人理解、接受,让学生在对比、思考中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恰当、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信息技术课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下面几种教学方法,更适合现在的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组织和实施:

1、教学形式要求讲练结合,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能,探究新知。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节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迫生感。

2、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精讲”就是要讲清讲透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要讲清讲透,非重点内容可以略讲,掌握的问题可以不讲。“多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现在一堂课40分钟,教师讲得多,那么学生自然练的少。所以,处理好“精讲”和“多练”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吃透教材、对教材重难点把握准确;对学情有充分认识,了解学生的大体水平层次,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制定出相应的教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主要的是备学生;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多变,时刻根据学生对某一环节掌握情况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活教案。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去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技能。一般情况下,一节四十分钟的课,最多用10到15分钟的时间来讲解,其余的时间就应让学生上机实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采用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几种教学方法。

3、示范展示法 。示范展示法就是由教师展示具体计算机操作,学生从教师具体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展示,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教师通过自己的坐姿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坐姿;操作键盘、鼠标的指法,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操作,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如何操作;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比如在讲资源管理器时,对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①进入到指定位置;②选择“文件——新建——文件夹”;③转换输入法;④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择重命名;⑤输入文件夹的名字;⑥确定。全部步骤操作完成。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或多媒体广播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示范展示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4、任务教学法。为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应该注重采用“任务教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将逐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

5、伙伴教学法。伙伴教学法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外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对于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伙伴教学是由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好(特别是家庭经济相对较好,有计算机的学生),学得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经过适当培训,和基础差,学得不好的学生的“伙伴”结对,进行学生间的互助教学。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伙伴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互助,特别是课外的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可谓一举多得。

6、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因为它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只有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之上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才能不断地向着更好、更全面的科学化高度迈进。 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进行教学评价。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篇8

一、企业管理会计倍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会计工具的集成是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应当按照管理理念现代化、会计核算自动化、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积极、逐步、稳健地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从而实现从传统核算型向现代管理型的转变,并协同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支持、资源保障、价值创造、风险管控等,引领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直。

笔者认为应该按照管理理念现代化、会计核算自动化、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积极、逐步、稳健地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二、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素

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工具集成是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企业管理工具主要包括企业再造、战略联盟、标杆管理、存货适时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作业成本管理等等。集成不是简单的单元钱性叠加,而是单元间的非线性相干作用,通过集成体的各个组成单元的相互制约、相互耦合而产生整体突现效应,形成优势的聚变,使得集成体发生质的飞跃。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市场环境、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基于同素异构理论、木桶理论、协同理论而选取、融合管理会计工具的优势,建立本土、自身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1.同素异构理论

同素异构理论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是相同的成分或要素在空间关系(排列次序、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可以生成事物不同的结构,甚至使事物发生质的变化。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金刚石与石墨,其构成虽然是同样数量的碳原子,但由于碳原子之间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与组合关系的不同,形成了在物理性质上差别极其明显的两种物质:金刚石坚硬无比,而石墨却十分柔软。自然界的这一原理同样可以移植到企业管理领域,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不同的集成应用,可以取得企业运营管理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对各主要会计工具进行综合分析和集成管理。

2.木桶理论

劳伦斯·彼得的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有若干木板拼成的木桶的容水量,是有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的,而不是取决于桶壁上那块最长的木板。木桶理论也就是通常的主要矛盾,只有明确事物的薄弱环节,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这一原理映射到企业管理中,要想发挥某种管理会计工具的最大效应,必须通过吸收其他管理会计工具的优势,以减少该管理会计工具的劣势,弥补自身的缺陷。管理会计工具集成的木桶原理就是要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匹配,这样才能使得在集成过程中,各集成管理会计工具自身得到优化,并且能够以最佳状态、最佳时机以及最佳方式进行融合,从而超越一般的优势亙补。

3,协同理论

赫尔曼·哈肯的协同理论认为:各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或能量的交换时,可以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以自组织的形式,出现时间、空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理论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吸取耗散结构理论的精华,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再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上,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基于系统理论,管理会计工具的集成应用就是要使被集成的管理会计工具在时间、空间或功能等方面按照一定的模式协同,使集成后的管理会计工具呈现出高度有序的整体性特征,从而实现整体功能的倍增或突现。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企业应该按照管理理念现代化、会计核算自动化、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积极、逐步、稳健地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1.变起来

实现管理理念现代化“变起来”即改变管理层的传统管理理念和引导各部门、子公司业务协同,打破信息壁垒,建立企业集成、共享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企业资源配置。云计算和大数据为管理会计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和内涵,虽然管理会计的本质、目标并没有改变,主体还是人财物、产供销的管理,但其管理理念、模式、工具和方法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云采购、报销业务云服务等。蕴含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工具方法、数据模型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企业推进管理会计实践提供了完善的平台支撑,为构建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化支撑工具,也为财务转型和企业转型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属于“一把手工程”企业核心管理层的重视与支持,是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源动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融合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工具、商业模式,不再是传统、单一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集成系统,不仅涉及个性作业流程,而且要求改变领导方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考核程序和评价标准等。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减轻财会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它带来了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变革。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工作环节、工作单元、工作步骤加以判断,并对逻辑关系、时间花费、协同并行等进行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构思出能够最佳地完成统一工作任务或目标的一系列工作单元和环节,以求在质量、速度、成本、服务等各项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得到有效性性改善。

2.用起来

实现会计核算自动化“用起来”即以财务部门为主体以企业正在运行的ERP系统为核心,实现会计核算全面自动化。目前,较多企业习惯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核算系统仍停留在ERP系统的总账管理模块和报表管理模块的运行上,所有记账凭证仍然是通过总账管理模块的凭证录入功能手工输人的,严重制约了会计工作的效能和效益。因此,财务部门首先应在此基础上,对会计科目、部门档案、职员档案、BOM结构、存货档案、客户档案、供应商档案、固定资产卡片等基础数据进行梳理,从企业信息化的髙度,进行统一规范编码,建立科学合理的代码体系,实施动态维护与管理。其次,进一步启用ERP系统的薪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存货核算、资金管理、网上报销、成本管理等记账凭证派生模块。一方面,实现存货核算、薪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总账管理的数据按成本对象归集或分配料、工、费传递到成本管理模块,完成产品或劳务成本的计算和分配,并自动生成机制转账凭证传递到总账模块;另一方面,实现薪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存货核算、资金管理、网上报销等模块自动生成机制转账凭证传递到总账模块。经过总账管理模块的审核、记账后,由报表管理模块自动读取数据,完成对外披露报表和对内管理报告的自动、实时生成,实现企业会计核算的全面自动化。

3.联起来

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联起来”即在会计核算自动化的基础上,基于集成应用、数据共享的思想,将企业物流、价值流、信息流有效联接,实现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目前,企业信息化常见的问题是:人为割裂完整的业务信息,导致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互为孤岛,各方面信息难以融合、共享,甚至出现了不同来源数据相互矛盾的情况,导致管理会计工作的很多障碍。较多企业由于各部门局限于自身管理效率或企业信息化的逐步建设缘故,目前上线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软件品种较多,各软件之间彼此未建立有效的数据接口,以实现数据共享。由于历史成本原则,会计核算信息处于信息流的下游核心枢纽地位,各部门经营活动的业务数据中凡是影响到会计要素变动的交易或事项,最终都会汇集到财务部门。因此,企业在会计核算全面自动化的基础上,应逐步向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信息流上游延伸拓展。基于系统,应将采购付款业务延伸到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合同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模块;将销售收款业务延伸到销售计划—→合同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将薪酬管理业务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产管理—→能力需求计划;将成本管理业务延伸到生产管理—→制造计划。最终做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和数据共事,实现企业财务业务的—→体化管理。

4.立起来

上一篇:如果没有的散文诗下一篇:诗经 两首教案 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