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2024-09-17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共12篇)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篇1

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含义及其基本目标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指档案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存在状态,是根据系统论的原则,依据一定的需要,在兼顾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条件下,对分散异构信息资源系统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结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实现无缝整合,通过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开发应用,形成一个效能更好的、效率更高的新的档案资源体系。从而全方位地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档案保障。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目标是:

1、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有效利用其资源,因此,从社会需求出发,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目标。

2、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

从时间、空间和数量3方面尽可能保持整个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完整和全面,来保证充分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3、合作性。

即分立的各信息系统能够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在信息资源整合中立足整体,放眼全局,以大局为重,相互配合,调剂余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从而发挥整体效益。

4、一致性。

即档案信息资源的加工、标引等要统一,实行标准化。

二、实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

1、档案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亟待改变。

突出的问题反映在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档案结构不合理:

一是在档案的来源上,一般仅有本行政区域一级机构的档案,二、三级机构的档案甚少。

二是从档案的内容上看,记载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职能活动方面的档案居多,反映民众生活方面的档案甚少;宏观管理方面的档案居多,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档案甚少。

三是档案的门类单一,文书档案居多,其他门类甚少。四是在档案的制成载体和记录手段上,纸质档案居多,光盘、照片、录音、录像等新型载体档案甚少。要丰富档案来源,改善馆藏结构,增强综合档案馆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中的核心地位。

2、推进体制创新。

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工作体制下,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逐步实现档案实体资源、数据资源、应用系统整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要发挥档案集合效应,以适应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需要。同时,打破“壁垒”,纵向加强监督指导,主动加强与经济职能部门的沟通,逐步理顺关系,寻求工作上相互支持配合。横向加强联合,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积极探索建立城市中心公共档案馆和机关文件管理中心的新模式,要在优化档案工作制度与创新档案工作理念的前提下,明确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和人员的合理分工与相互协作关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应该采取一方建设、全社会受益的方式,由政府引导,明确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主体,使相关部门明确认识所有的档案信息固然是支撑自身业务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只有面向社会开放,才能更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

3、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逻辑整合。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网络时代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质上又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部分。档案信息化也只有依托电子政务的建设,才能够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各级档案馆在积极争取条件的同时,还要做好自身准备工作。本着“利用为本,急用先上;单向突破、整体推进;快速反应,即时见效”的目标,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主攻方向。

4、科学规划,统一标准。

为保证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顺利实施,在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技术标准与资源建设等问题上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确保方案科学可行。整合实施过程涉及到各级各类档案馆,覆盖地域广,要充分体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原则。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在整合过程中,涵盖了整合范围、集成化程度、技术含量、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从馆内的整合到馆际间的整合,从同一地区内档案馆的整合到不同地区间档案馆的整合,乃至整个国家各类档案资源、技术、服务、功能的高度整合和一体化管理。

档案数据将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提供档案信息网上查询,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这种做法避免因档案实体条块分割而导致信息隔离的现象发生。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篇2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社会公众信息知情权的日益觉醒, 作为社会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信息资源如果依然固守传统的档案资源格局, 显然难以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因此, 必须对现有的档案资源进行重新组合, 使之达到最为合理的状态, 满足档案信息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要求。虽然档案法的公布实施, 使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氛围与基础, 档案资源已经开启了社会共享的大门, 逐步面向社会, 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显然还处于起步阶段。

欧美发达国家除了不断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我国应该充分借鉴欧美各国在档案资源共享方面的先进经验, 以档案管理理念的更新为前提, 以档案资源建设、整合为条件, 以符合档案工作规律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为手段, 努力促进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 以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社会共享。

2. 信息化建设为档案资源整合提供了有效平台。

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打破不同地区、不同档案馆 (室) 的界限, 做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因为, 网络不受时空限制, 可以全天候开放, 任何利用者只要拥有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就可以随时浏览网上的各类档案信息, 包括文本信息以及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 通过网络版的各种功能强大而且实用的检索工具可以更为方便迅捷地找到所需的档案信息。网络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服务手段, 档案利用者之间、档案馆 (室) 之间、利用者与档案馆 (室) 之间的地理距离将由于网络连接而消失, 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变得频繁而快捷。因此, 要使国家档案资源通过整合达到最优化, 必须加速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

在网络环境下, 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将彻底改变。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方式储存, 通过网络相互连接。信息传递与交流消除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地理位置的差异, 使知识与信息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全社会共享。每一个档案机构都成为全球性网络上的一个站点, 成为全开放、为全社会服务的网络信息中心与知识中心。

整合档案信息资源要在分析档案资源构成的基础上, 根据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以及档案资源的社会需要, 对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调节, 实现档案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 促进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当前档案界正在蓬勃兴起的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都是档案资源整合的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桥梁”。而这些“桥梁”的建设正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信息化建设促进档案资源优化整合。

(1) 建立各具特色的数据库。建立数据库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将要处理的数据经过合理分类和规范化处理之后, 以记录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中。用数据库技术组织信息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的有序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和安全性, 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极大地方便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提高了效率。

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规划与投入的, 并且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 应该建立大协作分工, 努力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信息资源数据库, 避免低水平重复与浪费。经过分工协作, 随着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的不断发展, 某一档案馆拥有某方面系统的档案信息将成为可能, 档案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对某一专题提供广度和深度方面的服务, 扩大利用者对档案的占有程度,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根据馆藏特色可以将利用率高的档案信息开发成为全文数据库, 放在网络上供利用者查阅、下载。对于利用率一般的档案信息, 则建立目录数据库。将诸如《档案馆指南》、《全宗指南》、《专题指南》及有关档案目录、索引等及时上网, 为利用者查考、检索提供方便。此外, 还要利用档案信息网络及时向社会发布馆藏档案信息, 强化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及社会档案意识。

(2) 建立高效的档案检索系统,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涉及多方面的内容, 但其核心环节是信息资源的有效检索。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整合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 对档案资源进行多层次的开发, 将静态的档案资源激活, 围绕专题形成系统的档案信息, 使之成为知识、情报、信息流, 最大限度地为利用者所用。为了便于用户从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 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结构合理且相互配套的档案检索网络体系。以市级档案局 (馆) 为基地建立与市级公务网相链接、覆盖各市级机关和本市各级各类档案馆的档案目录中心;以各区县档案馆为中心建立本地区的档案目录中心, 并与市级档案目录中心相链接。区县两级目录中心的建设都必须执行由市级档案目录中心制订的全市通用的档案网络检索系统。

(3) 建立档案信息标准化体系。就网络环境而言, 离开标准化工作的任何信息或技术都会被拒之门外, 网络环境下进行档案管理与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建立标准化体系。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我国目前的档案工作标准化程度不高, 从档案管理到目前各种软件开发, 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没有标准化体系, 就无法实现计算机管理, 而计算机管理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技术手段和重要工具。因此, 必须根据档案工作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标准化体系。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 它是社会各方面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 其形成过程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其历史使命又决定了对它必须实行集中统一保管。所以, 在网络环境下建立档案信息标准化工作尤为重要。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篇3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将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各地档案部门的共同努力,但这种努力必须是有序和协调的,要能形成合力。同时,在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电子政务的建设实践可以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很好的参照。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几个突出的问题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缺乏统一的领导和规划、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各系统间无法互联互通导致形成的信息孤岛。相对于整个电子政务体系的建设,作为行业性系统,档案信息化工作要相对简单得多,而且也可以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建设中已经形成的成果,如网络基础设施、安全基础设施、相关管理制度等,但由于档案行业本身可支配的各类建设资源都比较匮乏,因此,目前对于档案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通过有效的统筹和资源共享与整合来推进全国的档案信息化工作,避免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而这必须依靠档案主管部门的强有力措施。从目前的档案信息化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的建设资源共享与整合:

一、设立专业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专门机构

档案工作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档案信息化工作对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各级档案机构都非常重视档案信息化工作并成立了各类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如各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或档案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等,这些机构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地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但笔者认为,仅靠这种非常设性的领导机构是无法适应档案信息化的长远发展要求的。档案信息化应该成为整个档案业务工作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也应该与业务指导、编研、档案法制等业务领域一样有相应的常设机构来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笔者建议,在国家档案局层面设立常设的专门行政机构来加强对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这一机构更多承担的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职责而不是从事技术性工作;在地方各级档案局也应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来负责档案信息化工作,目前有些地方已经成立了信息化处、技术与信息化科等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通过成立专业的档案信息化常设行政机构,一方面可以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日常工作,强化对档案信息化工作具体实施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集聚专业人才,适应档案信息化工作乃至档案事业发展的长期要求。

二、强力推行全国统一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

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管理性标准规范、业务性标准规范和技术性标准规范三个方面。近年来国家档案局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陆续颁布实施了很多标准,与此同时,各省乃至基层档案部门也制订了大量地方标准,其中很多地方标准与国家档案局的标准都是重复的。一方面,各地大量制订地方标准会占用其本就有限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资源;另一方面,多种标准的共存势必会架空国家标准,导致各地档案信息化体系上的不匹配,最终对形成全国性的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库造成障碍,即使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是协调的,这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笔者认为,对于统一的行业性系统建设,多层标准的存在不仅完全没有必要,甚至会对系统建设的统一推进产生阻碍,为此国家档案局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出台有关政策,统一安排各类信息化标准的制订工作,协调各地在标准制订上的各种探索和努力,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执行统一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凡是国家档案局已经正式颁布的标准,就不应允许地方档案部门另立标准,对于违反此原则的地方档案部门,国家档案局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引导和纠正。

同时,国家档案局要加强相关档案信息化标准的宣传和落实,对于新出台的信息化标准要加强在档案系统和机关企事业档案部门的推广,使相关标准能够切实指导档案信息化实践,避免在档案信息化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减少物质资源浪费和人力资源浪费,也让信息化实践能够充分利用前人和国际国内通行的规范,提升档案信息化的规范性和质量。

三、建立全国档案信息化项目协调与交流平台

项目重复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各地档案信息化所面临的任务具有同质性,另外,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新的领域还有待开拓,因此在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各地极易在同一新领域纷纷上马同类项目,在还没有探索总结出相对成熟的建设经验的情况下,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有限建设资源的浪费。为了在全国范围内统筹信息化建设工作,国家档案局和各省档案局应该及时掌握各地档案信息化项目的状况与进展,协调各地在新的信息化领域中的工作,避免各地在短时间内向同一新领域投入过多资源。为加强各地在信息化项目上的协调与交流,笔者建议:

(一)实行档案信息化项目备案制。国家档案局负责省级项目的备案,各省档案局负责本省项目的备案,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各地的档案信息化进展情况,为优化建设资源提供基本决策依据。除了备案制度的建立,这一备案体系还应该由网络平台来支撑运行,即备案通过网络进行,以此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

(二)建立全国性档案信息化交流的内部网络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各地档案部门都可以及时了解其他地方档案信息化的状况,交流经验,共享技术资源,进行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合作,与传统的通过会议、发文、考察等进行交流的方式相比,基于网络平台的交流将更加及时、经济和有效。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项目的试点与推广工作。作为行业性信息化建设项目,各地档案信息化工作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和可移植性。因此,国家档案局可以选取一定数量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资源支持,在此基础之上充分总结并摸索出一套信息化建设的规律和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将这些经验和方案向全国推广,指导各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避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无序和杂乱现象。通过国家档案局的统一指导和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将更加的有序和规范,从而结束。各地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的局面。

四、充分利用原有档案信息化基础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

档案信息化工作并不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不是推倒所有的一切重新开始,而是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的一项创新工作。除了利用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之外,档案信息化还应充分利用原有的信息化基础。计算机在档案行业中的应用在90年代已经开始,从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到现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计算机的应用由浅入深,大大地改变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方式。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已有的成果,包括档案著录信息、已经扫描的档案、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等,避免重复性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相关单位在进行档案信息化时,要预先分析已有的档案信息化成果,在充分利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规划和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要利用有限的资源高效推进档案信息化,就必须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放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大平台中来考虑。多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并摸索出了一套经验,这些都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档案部门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如网络基础设施、安全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借鉴其他部门的经验和教训。为此,各地档案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当地的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当地信息化工作或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入信息化规划建设决策层,通过为政府提供有效的文档服务来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争取更多的资源来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时档案部门要深入了解本地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摸清可供利用的各类建设资源现状,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即凡是可以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完成的工作就不要再进行重复投入。

五、市县级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

目前,我国各综合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从头开始自主建设,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设备的购置、软件的开发与采购直到制度体系的建立,所有工作都依靠各综合档案馆的自身力量独立完成。但是,许多基层档案馆办公经费严重不足,人员知识结构无法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再谈信息化建设就是纸上谈兵。因此,要建立全国性的档案信息资源库就必须为基层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找到一条经济可行的非常规途径。

笔者认为,对于档案信息化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可以尝试进行市县级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一体化,即以市级综合档案馆为中心,重点支持市级综合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市级综合档案馆与其所辖区域的各县级综合档案馆之间实现高度的建设资源共享,这种建设资源共享应该是涉及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人力资源以及制度体系等的多方位共享。通过市县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可以有效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资源的共享,拉动基层信息化建设。例如,高性能的扫描和存储设备价格昂贵,在这种情况下,县级综合档案馆就不必购置这类设备,可以共用市级综合档案馆的设备;再比如,目前各地都在积极进行档案网站建设,但县级综合馆也不必都建立自己的网站,可以由市级综合档案馆统一建设,这样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建设成本,而且可以提高系统开发水平。

六、国家档案局集中优势资源,统一开发部分行业通用的软件系统

在软件系统的开发上,可以考虑借鉴垂直管理部门如国税系统的经验,由国家档案局集中优势资源开发部分行业通用的业务软件,统一下发给各地档案机构免费使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减少各地在软件开发上的重复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业务软件系统的开发水平,同时也为以后全国性的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库体系的形成减少障碍。

在具体实施上,还可以引入开源软件模式,即国家档案局不仅向各地档案部门提供可运行的软件,而且还可以公布软件源代码和详细的开发文档,以便各地档案部门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本地实际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满足各地的特殊工作需求。同时,各地的这些二次开发的成果也可以免费或有偿地提供给整个档案系统来使用。由此,在一些通用的行业系统软件方面将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开发资源平台,各地档案部门都可以通过此平台来形成合力,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减少对软件开发的投入、提升开发水平和应用效果。当然,要管理好这样一个平台,国家档案局必须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和技术力量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 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2002年11月。

2、国家档案局:《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12月。

3、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篇4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就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现代社会对阅读、写作、识字能力提出了新的目标,单就阅读而言,要求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如何迅速而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阅读总量剧增,背诵课文增多,阅读速度加快,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知识的获取提供了条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条渠道,为学生创设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广阔空间。

1、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特点,我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如学习《水乡歌》一课时,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对水乡了解得不多,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水乡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对水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帮助学生整理信息。

学生收集的信息涉及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我就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将收集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通过收集、整理工作,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3、课上指导学生运用信息。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往往想在课上一股脑地发布给同学们,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适时地展示出来。如讲《水乡歌》第一节时,就可将水乡有关水的资料演示给同学们,这就突破了文章的难点,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水乡的水不仅多,而且美。

4、针对疑点,筛选信息。

信息的选择一定要唯我所用,应教会学生针对问题去筛选信息。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在学习质疑中打通了学科之间的界限,而且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信息探求之中。

5、互相交流扩大信息。

课堂上,让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交流、展示,扩大信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

知识、能力、素质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三要素,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素养的形成,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网络信息技术为传媒的三维目标的落实,从而建立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1、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示,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如讨论、辅导和答疑等,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动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得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必将对新课标的实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必将促进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篇5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围绕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创新管理观念和方式,根据政府职能发展的需要和规律,改革人力资源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机构,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全面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公共服务理念,加强我国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要义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们共享”。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新形势下政府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人是各种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一个国家中,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是一种政府最为基本的公共服务。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必须运用公共政策和有效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必须在人才的权利保障方面体现对人的尊重,在人们就业、发展和福利方面解决和人们实际利益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建立科学而完备的劳动者的培育、使用、管理、升迁、培训、退休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工资、住房、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权利的实现。

二、根据深化改革的历史阶段及任务,适时调整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内容和重点

人既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的第一主体。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水平,集中体现为人事制度的改革,这是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内都实行计划集中分配,一方面人事权力过分集中,另一方面对人的具体又区分不同身份,适用不同的政策,分别由不同的机构和部门分别进行管理。这种过度集中与分割管理,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活力,形成等级森严、死水一潭的局面,人才难以流动,制约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人们作为发展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我国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化导向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的人事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1988年,为了适应党政职能分开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强化政府的人事管理职能,组建人事部。同时,组建新的以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要对象的劳动部。1998年机构改革,撤销劳动部,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点突出了社会保障职能,加强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为企业职工提供社会保障的功能。这些改革适应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变化的客观需要,有着其历史必然性。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人事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样就有必要对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功能重新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界定。在经济生活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互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当初以国有企业员工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逐步扩大到所有企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也逐步进入视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断增大。在社会事业发展中,政府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国家公务员制度实行后,政府对公务员的管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这些发展和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提出了新要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体制、方式和方法必须随之进行改革,重点是合理配置行政职能,统筹人力资源管理,以确保公平正义的人事管理和服务与社会保障服务得到有机结合,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保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三、现代管理理念呼唤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机构整合管理也是生产力。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公共管理体现政府部门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无缝隙政府、无缝隙管理就是其中的一项基本要求。无缝隙政府是指政府整合相关部门、人员和其他资源,以单一的界面,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其目的是要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和功能分割的局面。我们应秉承这一理念,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实现无缝隙的管理和服务,在组织架构上尽可能实现整合,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实现无缝隙管理的一种组织形态和实现路径,要立足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整合,从人力资源规划、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各种福利及政策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高度,对全体服务对象进行管理和服务,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篇6

基于农村信息化的信息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随着农村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如何让农民在信息化的进程中,享受由现实和虚拟的信息资源带来收益的喜悦,考验着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策略.本文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应遵循的原则出发,探讨了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策略.

作 者:何义珠 HE Yi-zhu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图书馆,浙江,丽水,323000刊 名:晋图学刊英文刊名:SHANXI LIBRARY JOURNAL年,卷(期):“”(1)分类号:G250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信息资源整合 策略 农户需求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篇7

一、政策基础:电子政务的实现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已经开展了20余年, 相应的政策体系都已日趋成熟, 各种政府上网工程及政府门户网站纷纷进入办公及人们日常行活领域。尤其是自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以来, 各级人民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大大增加, 在家中即可方便实现政府信息网上查询。电子政务的进一步深化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 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创造了发展的空间和基础。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发展迅速, 如“全国政府机关办公服务系统”实现了全国联网, 12个国家级的“金”字系列工程相继启动, 气象预报系统、地震预报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新闻出版网络系统等公共信息服务业取得明显进展。这些信息工程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提供了机遇, 也提出了挑战。同时, 政府信息应用系统不断增加, 全国已有1 000多个信息中心;国家级的3个档案目录中心已经初步建成;其他门类的档案信息库的建设也初具规模, 如档案科技信息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等都已投入使用, 有数十个省部级或大型企业的档案全文数据库平均超过40万件达到400万页以上, 200多个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在国际互联网上开通了档案网站或主页。

二、社会环境基础:日常办公、生活的网络化, 社会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 我国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大了对信息化发展部署力度, 作出了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重要决策后, 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 认真贯彻落实, 不断开拓进取, 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随着电子政务建设逐渐渗透到各企业、单位, 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到处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从上班时的电子公文处理到下班后的QQ或开心网等娱乐工具、各新闻网站、淘宝商店和电子银行, 网络和信息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 随着公众信息意识的觉醒, 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也日益提高, 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时代是信息充分共享的时代, 只有通过共享信息这一战略资源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 使得近年来档案馆的档案利用率成逐年上升趋势。。因此, 通过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的充分共享, 成为当前信息环境下档案信息利用的新趋势。

三、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成熟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以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系统工程, 它的实现依赖于各方面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状况。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以及数字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等技术的发展, 为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异地查询和文献传递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克服了由于地域隔绝而导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时空障碍。自2002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正式发布后, 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系统阶段, 档案网站体系已初见规模, 档案系统的局域网网络体系建设已基本完成, 档案系统的广域网网络体系上站点已达2 000多个, 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四、工作基础:档案数字化开展的深入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社会发展对档案事业的要求, 也是档案事业在信息化时代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目标, 它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基础之上的, 是现阶段档案数字化的下一发展阶段。目前, 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的目录级数字化程度明显提高、全文数字化工作也已全面展开。今后档案数字化工作将进一步加强, 各级档案馆 (室) 都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载体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工作, 以数字化带动整理工作, 方便利用工作, 保障档案安全。

五、人员基础:人才配备的日愈合理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整合管理;管理措施

档案信息整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和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完成。利用网络资源整合管理档案信息,不仅能够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效率,还能提高对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但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给档案信息整合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整合管理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制约和限制了档案信息的综合管理。因此,发现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成为档案信息管理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价值的认同感低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属于知识资源,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但目前人们对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作用还缺乏广泛的认同,因此一些部门对档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重视,尤其是通信建设,但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缺乏力度,处于滞后状态,导致了目前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相对落后。

(二)档案信息共享意识薄弱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中从个人到各种组织机构,信息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各档案形成部门仍然普遍缺乏档案信息共享意识。同时受“地盘保护”思想的影响,许多有价值和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被封存在部门内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档案信息提供和利用能力也较为低下,抑制了社会信息需求。

(三)专门的整合管理机构尚未建立

网络环境下,由于档案部门的条块分割,不同部门档案馆各自为政,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各级各类档案馆往往独自进行馆藏信息数字化和数据库的开发建设,而且应用的技术五花八门,造成开发的数据库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格式不规范、共享性差等问题。从而造成档案信息资源“多头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既浪费了信息资源和资金,也影响了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进程。

(四)专项业务资金投入不足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在数据库开发、运行、更新和维护等方面更是需要专项资金的投入。档案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缺乏其他的资金来源渠道。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资金投入不均衡。

(五)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对分散在各地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必须要有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目前我国有关数字化采集标准、信息存贮和著录格式、信息检索标准、网络资源标准等方面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标准体系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探索与实践。

此外,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还面临着诸如知识产权与信息安全等许多问题,因此,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各部门统筹规划。

二、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管理措施探讨

(一)纳入同级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中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要与同级电子政务发展接轨,实现两者的协调同步。档案部门在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系统建设时要遵循电子政务的相关标准与规范,畅通与对应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换,实现对立档单位的电子文件工作流程实施在线接收和控制,经过分类管理、编目,为各政府部门提供查询服务。

(二)制定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发展规划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要想取得成效,必须从全局出发,档案局(馆)统筹规划设计,包括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优化整合的内容、建设标准、资源共享等规划目标。然后,依据该规划目标对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形成多级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推进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有重点、有计划地顺利进行。

(三)增加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

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人力、物力等资金需求非常大,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作为首要任务的数据库建设,更应该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同时档案馆可以根据数据库类型和规模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形式,如机构内部匹配资金。

(四)加快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关键,也是实现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和保证。档案部门在相关标准选择上应该优先选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尚未出台的相关标准,应该由档案机构、各种信息中心等众多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制定的标准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我们要认真分析档案信息整合管理目前面临的瓶颈和问题,从而不断创新档案信息整合管理途径,采取新措施和新途径,促进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的整合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冯登峰.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2010(5).

[2] 李立军.北京市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实践与展望[J].北京档案,2011(4).

[3] 黄文峰.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强化信息集成服务[J].浙江档案,2012(1).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篇9

郫县科学技术局

校地企合作是贯彻落实自主创新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我县企业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加快创新型郫县建设的客观需要。当前,随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迎来了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期。郫县县委、县政府在2007年8月成立了校地企科技合作办公室,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此,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地企合作,大力推进整合科技资源整合利用,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后劲。

一、郫县校地企合作的主要成效

一是郫县豆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为了提升郫县豆瓣的形象,促进郫县豆瓣产业技术的整体升级换代,壮大郫县豆瓣产业。2007年10月组建了由郫县人民政府主持倡导,县科技局组织协调,以郫县豆瓣的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豆瓣产业,推动郫县豆瓣行业发展为目的的服务平台——郫县豆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建立了四川大学、西华 1

大学、四川省食品发酵研究设计院三个研究开发基地和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丹丹调味品有限公司和成都鑫鸿望食品有限公司三个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此项工作得到了四川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列入了2007年省重点科技项目。今年6月,举行了四川省川菜特色调味品工程技术中心项目启动仪式,确定了“中心”2008至2009年度首批研发课题,各项目实施单位与科技部门签订了项目责任书。中心的建成及项目的启动,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解决和攻克制约郫县川菜特色调味品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关键技术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整体提升郫县川菜特色调味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是结合我县产业特点积极推动校地企科技合作项目的实施。根据郫县产业发展特点,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动态掌握企业科技需求、项目意向、设备条件、资金规模等信息。努力拓宽合作渠道,密切同县内外高校院所的联系,建立科技信息发现、跟踪和回访制度,第一时间准确掌握各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动态、科研人才储备情况、科技攻坚方向等重要信息。积极引导校企开展技术对接,推动企业同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对确定合作意向的项目,重点跟踪服务,提升合作成效。今年已组织实施校地企科技合作项目20余项,其中重点科技合作项目10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及优质水稻科技示范工程”、“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

豆瓣产业”、“川菜调味品技术研发和产业提升”、“客车整车技术研发”、“凸轮轴系列产品开发”等重点项目已初见成效。

三是郫县校地企科技合作网络平台全面投入使用。为有效推动全县校地企科技合作,畅通政府、高校、企业之间交流渠道,搭建三方合作平台,县科技局牵头开展了郫县校地企科技合作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已于今年3月正式开通运行。平台投入使用以来,已有50余家企业、10余所高校成为注册用户,开展科技信息发布、人才交流、产品展示和成果对接等活动。校地企科技合作网络平台正日益成为及时了解掌握专家、人才、成果、技术、项目等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强化校地企科技合作的交流载体。

二、郫县校地企合作的主要特点

一是合作层次高、范围广。近年来,为实现高起点、战略性的产学研合作,县政府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要,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有力地提升了重点领域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目前,我县企业已先后与省内外数十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许多单位在相关领域代表了当今国内的最高科研水平。

二是形成了多种校地企合作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县校地企合作已由最初简单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研究机构等深层次合作转化。

同时,在合作领域上,既有以政府为主体,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整体合作的“区域推进型”,也有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某一重点领域进行合作的“项目推进型”;在合作形式上,则有共建研发中心、企业研究室等多种模式。

三是企业成为校地企合作的主角。企业是校地企合作的主体和受益者。近年来,我市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理念不断增强,使产学研结合得到迅速普及。目前,我县有近四十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涌现出了一批校地企合作典型。

四是高校、院所产学研意识普遍增强。市内高校、院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源头作用,积极与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推进郫县校地企合作的工作打算

加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提高我县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人员聪明才智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县将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校企合作结出累累硕果,为加快城市建设,实现郫县经济飞跃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是建立推进校地企合作的工作机制。定期组织走访企业、高校和院所,跟踪科研动态,及时转化先进科研成果。

积极邀请高校和院所专家、学者到我县讲学,与企业开展专题对接活动,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推荐和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申报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收集、编辑和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快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

二是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进一步提高校地企合作的层次和紧密度,支持形成以资产为纽带、以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实体。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以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办试验基地、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支持院所、高校的大型仪器、科技文献等创新资源面向企业开放。

三是搭建校地企合作的有效平台。组织企业赴国内外高水平、有影响的科技交流活动,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两种途径,推动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开展广泛的校地企合作。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 篇10

信息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开放条件下,同一信息被多个用户共同使用的方式。文件连续体模式认为档案文件存在于多元施工范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文件的运动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做为能够同时发生在其存在的任何时间点上或者超前的`时间点上,因此,对于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全过程应当采用连续的,一致的管理方式。又因为文件连续管理模式打破了生命周期模式用生死过程来描述文件运动要经过的一系列阶段,因此被认为适用于档案学背景下的一切文件管理,包括电子的和非电子的文件管理。基于此,本文认为连续模式和环境档案信息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的众多特点是环境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的基础和依据。

(2)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支撑体系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篇11

[关键词]全宗理论;档案;信息

准确的理解全宗理论是做好档案整合工作的一个必要的前提。错误行为是在错误全宗观念的知道下产生的,如对于全宗概念的机械理解,认为存在全宗概念中的几个不同等同物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因而无法正常的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或者是单纯的把全宗和法人单位档案等同,因而现实中单位变化后的复杂情况是无法应对的;再就是对全宗概念的认识是无所谓的态度,随意的整合档案,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可言,出现了许多死档案。以下分析和阐释全宗概念中的三个不同等同物,来对全宗概念理论和它的全宗概念的指导意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一、对档案全宗三个不同的等同物的分析

(一)等同于法人单位大档案

对于我国的单位而言,要想成为立档单位要符合相关的条件。首先,能够独立去行使职权,还能够对外单独行文,并以自己单位作为名义。其次,单位下属部门要有经济核算部门,或者是财会部门,能独立去完成财物计划的设定,并能编造单位预算。再者,单位要设有相应的人事管理机关和人事专员,还要具有人事任免权。只有符合这些条件还可以构成全宗管理。

1、社会学视角下全宗的界定。这里所说的社会学主要是通过社会的行为和关系为依据,去研究社会所具有的功能和结构,探讨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法人单位主要就是由两个或者以上合法的社会人士组成的直达单位,他们应该是被社会所认可并参加过社会活动的人员。而在社会中被社会所认可并且真实存在的组织机构,这便是档案的来源,在社会中存在的也比较多,也是人们最常谈及的全宗档案。

2、法人单位的档案外延明确。想要构成一个法人单位,其组织机构内要有财务活动、人事活动以及独立活动三方面的权利,而且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以。当组织机构在社会中开展活动时,会留下相应的足迹,并且通过多种形势的载体被保存下来,这样一来,法人单位档案也就形成了。

3、法人单位全宗档案无法避免。在档案组成中法人单位的档案是最常见的,但它却不能将现实存在的问题都有效解决。主要是因为其变动性比较大,比较复杂,这也就使全宗档案理论的应用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导致单位的档案资源在整合过程中受到影响。所以,要想有效实施全宗管理,就需要管理人员根据档案资源的现状,去变通管理,并将档案管理中的缺陷加以补充,这样也就能使档案管理的质量的效率提升上来。

(二)等同于有机整体

1、系统科学视角下的全宗含义。从这方面来看,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系统,而宇宙则是一个大的系统。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它即是整体性的,又是系统性的。但是不管系统本身是多大的,能构成系统的就可以称的上是完整的有机体,而且它不断在发展和变化。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它下面就划分成若干小系统,以此类推。

2、档案有机整体外延不好把握。我们可以将全宗看做是一些档案材料的有机整体,而这些正是档案学记录下来的系统科学,全宗是社会活动中一些大小不一的印记,最后汇聚成档案。有机体可大可小,但所指不明确的结果是在学科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中使用全宗一词时不能让人们直接明确其所指。比较全宗等同于法人单位档案和全宗等同于档案有机整体,其实并不矛盾,有着相同的精神实质。

(三)全宗等同于客体全宗

1、这是一个逻辑学视角下的档案全宗含义逻辑。学是研究由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纯粹理念的科学。人们在逻辑思维下产生各种概念。由于现如今人们的生产、创造、活动等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法人单位作为生产、创造、活动主体的格局不断地被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法人单位与法人单位、法人单位内部组织机构之问的联合开发、生产、运作所打破。

2、客体全宗与主体全宗的。不同在现实实践中主体全宗理念是整理、保管、利用档案的首选方法,当不能采用主体全宗理念作为档案的管理方法时,才选用其他的方法如全宗补充形式和客体全宗。要区分客体全宗和主体全宗,才能准确地选择采用聚合档案的方法。

二、档案全宗理论具有方法论意义

档案全宗是以现实中最为多数的法人单位为主要组成部分,外加上比法人单位更大或者更小的有机体构成的,档案全宗理论的精神实质是要尊重档案的来源,让同一来源的档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体管理工作主要有档案的收集、鉴定、整理、归档、保管、检索、提供利用等,以每一个法人单位为单位开展各项工作。每个法人单位又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主要是根据单位的大小来采取分散到本单位内部的组织机构去完成各项档案管理工作,或是集中到办公室或综合档案室来完成各项档案管理工作。单位规模大,其内部组织机构健全,事务多,功能完善,可以将档案的各项管理工作分散到各组织机构中,如果单位小,各组织机构人员少,且机构时常变动,可以集中到办公室或综合档案室完成各项档案管理工作。当单位内的某些具体项目的完成,不是由某个具体内部机构完成的,而是打破了机构界限由各机构抽调人员共同完成的,那么可以以这一项目为名将有关该项目的档案整合起来。根据我国馆藏整理工作的一般情况,应将著录层级分为全宗级、案卷级和文件级三个层次。

三、结语

总而言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只有正确的理解了全宗理论,才能夠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只有这样。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因此在管理整合档案信息资源过程中,要全面的、科学的理解全宗理论,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做好相应的实际档案管理工作,因而能够及时的发现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有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曲玲.正确理解全宗理论把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做好.赤子,2013(13)

[2]林苾芾.正确理解全宗理论把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做好.档案学研究,2012(5)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篇12

为充分了解国内高职院校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的情况, 本人通过互联网对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专门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全国200所国家重点建设的高职院校中仅有5所学校在其校园网主页上设有档案信息管理栏目或相关内容, 所占比例仅为2.5%。90%以上的高职院校存在校园网栏目不全, 功能缺失, 几乎是静态网站;部分院校存在资源重复建设, 个别院校在精品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栏目存在空白。这说明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说多做少, 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进展缓慢, 共享程度不高, 没有形成完善的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管理的有效机制, 不能真正满足国家重点建设院校的发展需要和监管要求。

2 高职院校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问题原因剖析

2.1 缺少责任主体, 缺乏统一规划

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很艰巨、很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对整合的思想、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及所需的设备设施、技术、人员等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 但在现行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体制中, 没有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领导协调数字网络档案信息整合的建设工作, 缺乏整体性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使得正在进行的档案资源整合仅依靠一两个档案工作人员推动, 执行力较弱。

2.2 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标准规范

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管理模式改革和资源建设的统一体, 应从管理制度化、归档规范化、室 (馆) 藏数字化、利用网络化等角度着手, 对全校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 但部分高职院校对档案信息资源公开与保密、采集、发布与储存、归档机制、共享交换机制、约束激励机制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标准规范, 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规范, 致使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

2.3 缺少数字网络档案资源整合必要的设备设施

实现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需要具有一定的设备设施做保障。包括服务器、计算机、扫描仪、电子档案形成和保管设备、数字信息传输设备和网站、网络版档案信息管理应用软件以及实现共享后的后期维护工作等设备设施。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对此重视不够, 投入资金不足, 相应的设备设施不到位, 难以有效开展整合共享工作。

2.4 档案信息管理队伍配备不足

一是缺少专业管理队伍;二是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业务能力不强, 信息处理技术不过硬, 不能完全胜任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三是缺乏全校档案信息管理意识, 没有形成“档案重要”的思想观念。

2.5 缺乏超前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

一是档案部门存在“重保密, 轻开放”的观念, 过分地强调档案工作的机密性和政治性, 缺乏开放意识, 错误的认为档案信息职能为学院领导使用, 与学院其他部门无关;二是存在“重收藏保管, 轻开放利用”观念, 仅重视对馆藏档案的收集, 忽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没有形成为全校各类用户服务的意识, 抹杀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三是存在“重安逸、轻竞争”的观念, 工作仍停留在“坐、等、靠”的被动状态, 缺乏“用户至上”的理念和“方便用户”的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 挫伤了利用者的积极性和影响了网络档案信息的使用效率。

3 高职院校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的对策

3.1 高职院校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内容

1) 高职文件档案信息资源库。

包括各级政府及学院各职能部门的文件、决定、意见、改革措施等相关信息。尤其是国家职能部门的文件及领导讲话等, 必须从相关网站及室 (馆) 藏整合出来, 以方便利用。

2) 多媒体档案信息资源库。

包括照片档案、录音录像档案、实物图片档案等, 具体涵盖学校各类活动的照片、学生毕业照片、电子课件、优秀网络课程、学校教育发展介绍视频、重点课程建设录像、各种获奖证书、奖杯、奖牌、校园图片展览等。

3) 教学专题档案信息资源库。

包括历年的专业设置, 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建设,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学生学籍表、学生毕业信息,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历、课表、各系各专业使用教材目录、专任教师名单等。

4) 科研档案专题信息资源库。

包括历年教师发表论文目录资源库、出版教材及学术著作目录资源库、申报各级科研课题目录资源库等。

5) 档案综合汇编信息资源库。

包括历年学校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规章制度、各类会议纪要、校内外获奖、教育统计数据、中层以上干部名单、教师培训学习及师资引进、合作办学及相关协议等。

6) 新建项目专题档案信息资源库。

尤其是教育部下达的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 包括精品课程 (或优质核心课程) 、网络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特色专业、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等等。

3.2 高职院校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整合是, 要注意资源内容上的系统性和服务对象对信息资源利用的系统性。要保证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在内容上具有多维性, 横向必须涵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领域, 纵向要有各个层次、多种形式的档案信息产品存在, 使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相互之间具有关联性。以揭示数据对象间的内在关系, 确保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系统、完整。

2) 严谨性原则。

严谨性原则是指在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时要保证信息资源在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要根据服务对象合理安排信息, 注重各类资源间的多重关联性, 选定科学的方法, 使有限的资源产生出最大的信息量, 即不能盲目求全, 也不能浪费各种资源。

3) 逻辑性原则。

逻辑性原则是指在整合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时, 要充分考虑学院管理层、教学执行机构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多维需求, 保证数字档案信息整合的内容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查询需求。

4) 真实性原则。

一是要注重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 对档案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实时性和动态性进行跟踪。二是要注意图片信息的清晰性, 即对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时要保证声像、图片信息声音清楚, 图片清晰;三是关注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包括发布的时间, 截止的时间, 在什么范围内执行等, 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应用对象的时效问题。

5) 经济性原则。

一是在要注意设备设施的投入要符合学院的整体布局要求, 避免过分强调设备设施的先进性而盲目投资, 出现“大马拉小车, 或小马拉大车”的不匹配现象;二是在学院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强调整合后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系统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通过扩大服务范围和能力来实现数字档案信息利用效果, 使整合后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效果最大化。

3.3 校园网环境下高职院校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1) 重视组织建设保障。

校园网络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学院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与组织协调, 这就要求建立能够直接指导和协调职能部门之间开展资源整合的领导机构, 建立以校长为核心、以各职能部门一把手参加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管理委员会, 组织、管理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档案室 (馆) 作为信息整合的专职机构, 要合理地规划、整合各类档案信息资源, 形成一个能够供全校师生高效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库, 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2) 重视机制建设保障。

将档案信息整合工作纳入到学校重要工作议程, 完善奖惩制度和监督制度。一是建立奖惩制度, 建立与工作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二是建立监督制度, 成立以学院纪检监察部门为核心的档案信息整合督导办公室, 监督学院各二级部门对档案信息的收集、汇总、移交的完成情况。

3) 重视人员建设保障。

配备强有力的档案管理队伍,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形成良好的档案信息管理意识, 熟练操作各种先进设施技术, 要求所有的教职工都能养成支持档案信息建设的全员意识, 强化专职人员档案管理养成教育和责任意识。

4) 重视设备、设施保障。

要重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 设专项经费, 加强对档案管理信息管理进行设备设施的资金投入, 完善校园网建设, 配备网络版档案管理应用系统, 计算机、扫描仪设备设施, 为校园网环境下,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 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建设和完善安全防范措施, 在完善校园网的安全技术上下功夫, 除采用必要的防火墙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外, 还要防止黑客的攻击和数字网络档案信息的保密和安全。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如何利用校园网, 对数字网络档案资源的整和与利用情况进行调研, 并提出如何构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网络档案信息共享平台”, 充分发挥校园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满足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的整体构思及举措。

关键词:数字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建设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建设”文件.[2010]27号

[2]刘明.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档案与建设, 2007 (12) .

[3]许兆来.档案资源整合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EB/OL].2009-7-9.

[4]刘颖, 钱剑群.高职院校档案资源整合初探[J].浙江档案, 2011 (3) .

[5]路凤英, 刘普, 谢怡.校园网环境下档案信息的集成服务管理[J].兰台世界, 2012 (8) .

上一篇:医疗市场现状与分析下一篇:可口可乐内部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