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献血者档案管理论文

2024-10-16

加强献血者档案管理论文(精选4篇)

加强献血者档案管理论文 篇1

1 当前献血者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1 对档案管理重视不够, 设施较为简陋

部分领导对献血者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认为献血者档案工作就是保管的事务性工作, 不是单位“中心”工作, 只要不丢失, 不泄密, 能应付外调、查阅就行了。甚至有些领导认为档案工作只是档案部门的事, 或认为直接是专 (兼) 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事。因此, 往往未把献血者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 不够重视献血者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室建筑设计不标准、不规范, “六防”设备不配套, 易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 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完整。

1.2 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是兼职, 因此导致了管档人员工作变动频繁, 加之管档专业知识培训较少, 业务不熟, 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 难以适应档案管理工作。又因为大多数档案人员身兼数职, 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 因此会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管理手段也较陈旧, 调阅档案时喜欢采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 信息化程度不高。有些先进的技术手段还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 不利于档案管理效率的提高, 还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甚至直接影响到献血者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如反复调阅纸张变脆、字迹褪色。

1.3 献血者档案收集归档工作力度不够

由于收集归档工作制度还不够健全, 导致档案管理人员执行不严格, 收集归档工作被动、不及时。而且收集归档的材料不全面, 不能准确反映每个献血者的全面真实情况, 尤其是献血者的血液如报废去向或受血者等未能记录完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献血者档案的质量, 降低了献血者档案的利用率。

2 加强献血者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2.1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对献血者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

领导的重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单位领导将其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 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和档案管理制度, 定期不定期开展指导、检查和督促,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 各科室要密切配合, 认真抓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等每一环节, 形成上下重视, 人人重视, 齐抓共管, 这样才能保证献血者档案的完整归档, 安全管理, 有效地提供利用。

2.2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 提升档案管理的硬软件水平

中心血站要在档案工作上舍得经费投入, 做到年初有档案经费预算安排, 年中有档案专项经费落实, 年终有档案硬软件设施添置。尤其要在档案的维护、保护和抢救以及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经费予以重点保障, 专项列支;要按标准按要求建设好规范化的综合档案室, 购置必备的档案柜、电脑、扫描仪、监视器等设备, 进一步搞好防盗、防霉、防虫、防潮、防火等配套安全措施, 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确保档案资料不损坏、无丢失, 又保证档案信息不泄密、无失密。献血者档案是无偿献血者的信息资源库。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充分发挥献血者档案在血站业务管理中的作用, 就必须借助血站计算机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优势, 注重电子档案的管理使用, 使档案信息能够被更好的利用, 以提高档案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水平, 为血站管理和采供血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3 进一步加强档案人员培训,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配置专 (兼) 职档案管理人员, 落实管档人员待遇。注重档案管理干部的培养, 选择政治上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档案工作, 要求做到“勤” (建档要勤, 各种表证存档要勤) ;“细” (工作要认真仔细, 各类表核对要仔细) ;“严” (严格管理, 从开始就把好建档关口) 。要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到省、市级进行档案管理业务培训, 让他们掌握新的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技术, 进一步增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责任心和事业心, 提高档案管理的技术水平。

2.4 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 注重档案资料收集

收集献血者档案材料是做好献血者档案工作的基础。《血站管理办法》规定, 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与见证具有长期甚至永久性的保存价值。档案室集中保管着大量的献血者信息,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收集、梳理与档案有关的各种材料。对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要及时进行处理, 手续不全的材料要退回血站各科室及时进行补办, 确保材料齐全完整、手续完备, 保证人事档案的权威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献血者档案资料查阅制度》、《献血者隐私保密制度》、《献血者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等, 做到从收集、归档到移交档案室统一管理以及档案的日常保管、借阅、利用都有专人负责, 做到转入、转出、接收材料有登记, 查阅、借阅档案有登记, 对永久、长期保存的档案应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或档案部门进行移交, 保证档案管理规范有序。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献血者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献血者,档案,管理

加强献血者档案管理论文 篇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血站的管理办法以及管理规范中规定的血站和献血者的权利与义务, 其中将献血者的权益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 血站有义务告知献血者献血结果和严格保护献血者的隐私。献血者有权利要求血站提供献血情况和个人隐私保护。在献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涉及保护献血者的隐私, 血站需建立和实施一项相关保护制度, 对献血者的个人资料、血液检验信息和相关信息采取必要保护措施。本文将对献血者在献血结果反馈过程中的沟通方式及权益保护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献血者的资料收集要详细

对不合格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信息最好能进行核查充分了解其血液检测情况是阳性反应还是可疑, 是单试剂反应还是双试剂反应。对这些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对感染的可能有一个正确的评估, 才能很好地为献血者提供咨询和引导。

2 告知方式要妥当

告知方式包括语音查询, 信件通知, 电话告知, 面对面告知等。血液不合格的献血者最好采用面对面告子的方式, 告知双方在告知记录上签名, 对告知内容进行确认, 增强告知记录的可见证性。告知人员要有良好的素质包括:

2.1 专业能力

告知人员应熟悉自己工作领域的知识, 对几种输血传播疾病的感染途径, 检测手段, 治疗前景等相关知识和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对不一致的检测结果能做出分析和适当的解释。为献血者进一步检查, 主动预防和治疗提供建议

2.2 职业道德

每个相关工作人员都有责任, 有义务对献血者的资料进行保密。应该有良好的素质来赢得献血者的信任, 要有全心全意为献血者服务, 为献血者着想的意识

2.3 沟通技巧

告知技巧;告知人员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经过咨询培训, 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耐心倾听和关注献血者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真诚, 主动地理解献血者, 热情周到地为献血者提供咨询服务。

2.4 从业人员的资历, 咨询解释人员一定是要通过国家相关的医学

培训, 并且获得相关从业证明, 接受过血液检测的专业培训和医疗专业的有技术人员。这些从业者应该熟悉检验血液的流程和检测试剂, 能将检测出来的结果清楚、详细的解释给献血者, 并且能依据自己的医学临床知识为献血者提供准确的意见和建议。

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从业人员必须要有热情、积极主动地工作态度, 对于咨询和询问要有耐心, 并保持面带微笑。

从业人员的咨询解释技巧是负责反馈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 通过和反馈人员的交流, 增加献血者对其的信任, 减少病毒给人们带来的恐慌。

3 告知环境

血站应当照顾到献血者这一种隐含的需求, 不论电话告知还是面对面告知, 都应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 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造成献血者的尴尬或不满。

4 通知规范

血站的化验仅是血液检测的标准只是安全输血的需要, 为彻底杜绝输血传染疾病的发生, 卫生部给采供血机构制定的筛选献血者的各项标准, 高于医院给患者的标准。血站的检测结果不能用于疾病的诊断, 所以不符合献血标准不代表献血者有疾病。

4.1 ALT检测不合格

人的ALT主要集中在人的肝脏和心脏部位, 一般医学表明, 人在生病的时候主要是ALT表现较活跃, 但是其表现活跃的因素除了病原体感染外还主要是因为人的体重、剧烈运动、个人饮食习惯、还和标本存放的时间和其温度等因素影响等。所以, ALT这个指标在无偿献血的血液检测中很有探讨研究的价值。, 无偿献血者ALT若非病理因素而异常, 6个月后可再次献血。

4.2 抗-HCV检测不合格

抗-HCV阳性不符合献血标准, 常见于正常人, 感染过丙型肝炎病毒等情况。检测过程中由于SOD蛋白的存在可能增加假阳性率。因此, 对可能产生假阳性的因素要适当地给出合理的解释。

4.3 TP检测不合格

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不符合献血标准, 常见于正常人及感染过梅毒螺旋体, 结核菌, 以及有骨关节疼痛等免疫系统疾病的人。有资料显示我国性病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梅毒感染率逐年上升与社会风气有关, 因此, 在献血咨询时要做好询问保密工作, 动员有危险行为的人员主动退出献血。

4.4 HbsAg检测不合格常见于乙肝携带者, 乙型肝炎病人等情况。

4.5 抗-HIV

初检可疑者可安国家有关规定, 在没得到HIV确诊实验室确诊前不反馈。

5 对于献血者信息反馈工作

应做到: (1) 具备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在平常的信息反馈中, 不管采用何种途径我们都需要面带笑容、耐心地和献血者交流, 不能因为对方看不见而说话大意, 态度不端正, 表现出不耐烦。语气委婉、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有助于树立医院和血站温暖、亲切的形象。 (2) 要取得献血者的信任。在告知献血者信息之前首先要向其保证献血者的信息会绝对保密, 加强献血者对医院和血站的信任。 (3) 需要耐心地将信息给献血者解释清楚。首先要先表明血液的检查结果并不代表医院的诊断结果, 使献血者消除恐慌心理, 然后再将信息详细的解释给献血者。 (4) 在平时的信息反馈和解释工作中要注意到以下情况的处理:a.当血液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 血站的血液检验标准和医院临床实践治疗和疾病控制部门的检验标准是不一样的。不能因为血站的血液检验结果中可能附带有病菌或者病毒之类的就说明献血者的血液中就一定携带有病菌或者病毒。这些是血站负责咨询解释工作的人员第一要向献血者解释清楚地, 一定要避免献血者在心理增加负担。b.对于携带病毒和病菌的献血者的解释工作要婉言谢绝其以后的谢绝行为, 再解释过程中一定要有义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在加上通过部门检测标准不同、输血安全、国家的相关规定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做好这解释工作中的重要环节c.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解释, 尽量避免献血者的恐慌行为。其中对于抗-HIV阳性的相关咨询解释工作是很重要的, 及时因为血站和其他部门的检验标准不尽相同, 所以在初次筛选中不能准确判断, 我们应该把每份抗-HIV阳性的血液标本规定的上级疾病控制部门在进行检测诊断并进一步确诊, 并外在通过其他相关部病毒的携带者进行追踪调查, 做到及时发现流行病, 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可是, 对于血站和上级部门的检测不一样时, 工作人员应进行商榷谨慎确诊, 避免引起群体性恐慌。对于已经确诊的病毒和病菌携带者血站和相关检测部门应该商量好怎么样解释最好, 或者直接由专业的工作人从科学的角度对携带者进行详细解释。

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 医院和血站是否能将献血者的信息准确、及时地反馈给献血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医院和血站如能将献血者的个人信息及时反馈给献血者, 履行告知义务, 使献血者得到尊重, 还保护了献血者的权利。但是, 如果医院和血站不及时将献血者的信息及时反馈, 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 给献血者造成伤害, 很有可能会引起法律纠纷。所以, 做好献血者的献血结果反馈对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能起到推进作用, 相反, 则不利于无偿献血工作的推广及发展。

摘要:目的 自从我国将献血立法以来, 再加上献血工作者的积极宣传, 无偿献血已经成为献血队伍中的中流砥柱。但是, 随着无偿献血者人数和采集血工作量的逐渐增加, 其中显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慢慢影响了献血者的积极性。出现的问题有, 与献血者在血液检测不合格结果反馈过程中的沟通方式及献血者权益保护等问题、本文将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献血结果,反馈,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桑列勇.ALT干式生化法在献学者初筛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2]陈素贞.1999~2001年无偿献学者血液报废原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4.

[3]刘正敏, 李健.血样标本存放温度和时间对ALT检测结果的影响[J].2005.

[4]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70~274.

浅论献血者档案的信息开发 篇3

1 献血者档案的定义及其现状

献血者档案既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 反映了献血者个人的全部献血信息。目前, 我国的献血者档案没有一个统一的表格规范, 但依据卫生部的质量管理要求, 基本都涵盖了献血者的详细资料、献血同意书、健康情况征询表、病史记录、体检、检验及采血记录等。较早些年的献血者档案, 填写更加规范, 内容更加详实。然而这些献血者档案大多都还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现状, 那就是自归档后, 他们便被束之高阁, 除非有输血医疗纠纷, 否则乏人问津。献血者档案的原始凭证价值在医疗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为采供血机构所肯定, 但却忽略了献血者档案的参考价值。

2 献血者档案信息开发的必要性

2.1 献血者档案信息开发是献血者招募的重要资源

献血者档案中包含了详细的献血者个人信息, 如性别、年龄、工作、电话、E-mail、QQ等。这些看似并无多少价值, 但稍加挖掘开发, 都会成为献血者招募的重要信息资源。采供血机构可以定期E-mail一些血液生理知识、健康养生的小知识;也可以在献血者生日当天发一条祝福短信;给献血者邮寄一些小礼品;这些举措虽小, 却会让献血者感受到温暖和感恩, 提高献血者的献血热情, 当有需要的时候, 就会再次站到献血者的队伍中。

2.2 献血者档案信息开发能为采供血机构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在献血者档案中的献血者信息中,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 就能得到年龄、职业、性别等数据比例。这些数据统计, 使决策者对献血者的构成要素有一个科学而直观认知, 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献血宣传及献血关怀, 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做出调整部署。如不同季节的献血人群也随之不同, 春秋两季学校开学, 学生会成为献血队伍的主要人群, 就可以将献血车开进校园, 为学生献血提供便利;夏冬两季, 因为天气炎热或寒冷等因素, 人们不愿意进行街头献血, 那就联系单位, 进行上单位采血。再如通过对献血者地域性的统计, 如果省内献血者是献血者的主要人群, 那就说明省外献血者还有着很大的招募空间, 可以向所在政府申请一些诸如积分入户等政策支持, 加大省外献血人群的献血积极性。

2.3 献血者档案信息开发能不断完善采供血业务工作

通过献血者档案中的联系方式, 对献血者进行跟踪回访及满意度调查, 通过这些回访意见可以不断提高采供血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3 如何做好献血者档案的信息开发工作

3.1 从“重藏轻用”到“藏用并重”

我国采供血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近些年虽越加受到重视, 但很多领导者及档案工作者依然认为, 只要使献血者档案有序化、不丢失、不损坏就是做好了档案工作。事实上基层档案室不同于档案馆, 基层档案室应该把档案工作的重心逐渐向档案编研及档案信息的二次开发上转移。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优势。把对献血者档案实体的管理逐渐转变为对献血者档案信息的管理。真正实现采供血机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

3.2 从“纸质档案信息”到“电子档案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献血者档案信息的开发离不开计算机信息系统这个平台。相对人工数据统计的费时费力, 计算机信息系统不但会大大减少信息开发的劳动量, 还会减少统计误差。这种从”纸质档案信息“到”电子档案信息“转变将会是档案信息开发更效率、更准确。

3.3 从“档案管理者”到“档案研究员”

采供血机构的档案工作者是献血者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所在。目前, 大多数采供血机构的档案工作者都将工作重心放在”保管“和”整理“上, 其实, 档案工作作为一项专业技术工作, 同样需要创新。”整理“只是孰能生巧, 体现的是操作技术”, 而编研“却需要思维灵活, 体现的是研究能力。

3.4 组建专业的档案工作团队

在各地的采供血机构中, 大多只有1-2名档案工作者, 甚至没有专职的档案工作者, 工作量可想而知, 能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已实属不易。因此要进行献血者档案的信息开发工作, 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档案工作团队, 该团队最好为统计、计算机、档案等各门类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采供血事业的不断发展, 无论是奋斗在采供血一线的服务团队, 还是服务采供血工作的二线职工, 都应该转变服务理念, 将“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 对传统工作进行创新研究, 对已有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 用信息服务社会, 造福人类。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用血量需求的不断扩大, 响应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也逐步增多, 组建一支稳定而又安全的献血者团队已成为我国各级采供血系统的重要工作之一, 而献血者档案的信息开发利用正是这项工作中最根本的一环, 因此,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献血者档案信息开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献血者档案的信息开发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献血者档案,信息,开发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5, 11, 17.

加强献血者档案管理论文 篇4

关键词:军卫一号,条形码技术,献血管理,输血

0 引言

“军卫一号”是一套功能强大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军队医院广泛使用[1,2,3],其献血者信息管理子系统(blood donors information system,BDIS)是在血站内献血的基础上设计的。军队的采供血机构具有平战结合的特点,担负着平战时的战备血液储供和医疗用血保障任务,该系统在军队血站已沿用多年,给上站采血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目前,军队采供血模式发生了转变,多数血站以下基层部队采血为主,使得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随着信息自动化的发展,对血源数据库的可靠性、实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利用先进的检索手段和科学的监控方法实现献血工作的全程数字化管理已成为输血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和当今输血领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我院通过对现有的献血者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扩展、细化,在原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对系统流程进行了修改,献血的后续工作以血员码作为检索字段,成功地将条形码识别技术应用于献血采集和血液成分制备环节,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实现了与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一体化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血液的安全性。本系统自使用以来,效果显著,大大降低了人员的工作强度,显著减少了血液差错的发生率,提高了献血服务水平。

1 军队采供血机构献血数字化管理的需要

1.1 新形势下献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军卫一号”工程中BDIS在军队采供血单位已沿用多年,随着献血事业的发展,当初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目前下部队采血工作的复杂要求。血液维护、标本处理、贴标签等环节存在着误差多、不规范、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问题。为了缩短献血者等待时间、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数据录入质量和采供血机构整体服务水平,对献血者条形码(bar code for donors,BCD)信息的科学管理已成为输血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和当今输血领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我院于2010年成功地将条形码识别技术应用于献血管理环节,使工作流程更加方便快捷,避免了人为差错,确保采、供血流程的可靠性,为临床及战时输血提供及时、安全、有效的血液保障。

1.2 提高战时血液卫勤快速保障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建设,现有的军队采、供血机构组织体系、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比较完善,但采供血流程、血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战时大批伤员集中出现,管理机构无法迅速获得周边地区及其他省市采供血机构的血液库存信息,很难统筹血液计划、协调血液供应以及实现血液的科学保障。新形势下军队采供血机构的特点和职能就是尽快形成应急保障能力,保证战时一旦前方紧急用血,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快速、准确、优质的血液保障,传统的血源组织管理方法已无法适应未来高科技战争下的用血需要,研究开发适合野战条件下献血的信息管理软件是战时提高血液保障能力的前提[4]。将条形码用于献血信息管理,其信息化程度高,可靠性、安全性好,为紧急状态下的血液需求和调配提供决策支持。如果能实现军内外血源信息共享,通过条形码信息技术进行献血者身份认证,对保证战时及应急条件下采供血工作的快速、安全、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1.3 适应军队献血工作特殊性的需要

军队官兵献血有其特殊性,统一指挥、统一安排,按不同的团、营、连间隔进行,献血时间和人员相对集中,BDIS现在的模式不能现场打印条形码,外出采血只能简单体检后即填表参加献血,采集的血液再进行成分分离、检验、打印标签、贴标签等大量的手工工作,繁琐的核对程序很容易出现差错,给后续工作带来很多不便[5]。未来输血医学研究的重点是血液的采集、保存、运输和供应,这在平战时期,特别是野战条件下减少伤亡、提高部队战斗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意义[6]。结合军队献血工作的特殊性和未来输血医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将条形码技术引入BDIS单机版,部队组织官兵献血,我们现场录入血员信息并打印血员码,官兵拿着体检表和条形码参加献血,简化了程序,方便了官兵,同时为我们的后续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未来输血事业的发展,需要集约化的信息管理技术的支持,这对于加快输血研究步伐,拓宽研究领域和提高研究水平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 BDIS的结构及特点

条形码技术流程的设计结合军队采供血机构平战特点,以《军队采供血机构建设标准》中献血管理规程为主导,以BDIS原有数据库为基础,对献血流程进行了修改,主要是针对献血者试管标签打印份数(blood donor bar code printer)和献血者代码(blood doner id)进行了优化,后续工作程序将原来的血袋号码识别改为以血员码为检索字段,整个流程以血员条形码作为识别标识。码制为CODE128码[7]的原因是:CODE128码能够很好地被条形码扫描器兼容,并且其码位数量方便扩充,实现技术相对简单,同时打印质量要求不是很苛刻,普通的条形码打印机就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下部队采血的主要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在对无偿献血人员进行查体信息录入的同时,针对每一个献血者,系统自动生成血员条形码并随机打印(如图2、3所示),献血者携带体检表和8联血员码进入下一步献血程序,采血护士核对信息后,将条形码逐一贴在体检单、献血证、血袋和标本试管上,采血后发放献血证。采回的血液通过数据传输发送到医院局域网上,确认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针对血员码识别唯一性的特点,后续的血液成分分离、检验、打印血袋标签、血液维护等工作均以血员条形码作为识别对象,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数据库。整个系统分查体信息录入、血液检验、血液维护、血证管理、信息管理、统计查询等6个功能模块,系统地将血员码纳入到献血者信息管理中,具有实用性强、准确有效、操作简便、应用灵活等特点,省去了一系列繁琐的核对程序,工作流程清晰明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为血液卫勤保障及医疗用血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BDIS的流程如图1所示,图中的白色模块描述的是献血的主要工作流程,深色模块描述的是使用了条形码技术以后对这些过程的支持。献血者查体信息录入程序及条形码情况如图2、3所示。

3 献血条形码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3.1 献血样本检验的管理

由于血液样本多、检验项目多,在最初未能实现仪器与条形码技术联用时,需先对检验项目进行归类,再根据具体项目设定检验工作流程,最后在检验仪器上进行编程或手工操作。条形码技术在血站实验室的应用,使原来的检验流程发生了变化。血员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使LIS、HIS与BDIS均可以通过条形码进行双向通讯,可直接打开仪器的双向通讯接口,实现条形码双向控制并可进行条形码的扫描,而不必对仪器编程,简化了检验流程。检验结果与条形码上的中文信息(包括献血者姓名、血型、血员码、献血史等)作进一步核对,经审核人审核后,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确认,实现了LIS及HIS的一体化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对标本检验的质量管理,有效地预防了实验室血液标本处理过程的人为差错[8]。

3.2 血液处理与维护管理

条形码识别具有唯一性、可靠、方便和安全的特点,在血液处理与维护窗口,增加了血员码识别程序,通过扫描体检单上的血员码,将采集的血液按照献血量的不同进行分类、分批维护,改变了以往逐一查找的繁琐模式,简化了流程。过去血液成分分离后的粘贴血袋标签一直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从打印标签、血液成分分类,到逐一核对姓名、血型、采集量等内容,确认无误后再粘贴标签,工作量很大,极易出错。血员码的使用完全改变了这种工作模式,标签打印在血液成分修改数据窗口中完成,每个血袋上都贴有血员码,扫描血袋上的血员码,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显示该血员码对应的血液成分(全血、红细胞和血浆),打印标签后粘贴在血袋上即可,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工作,不存在贴错标签的问题(如图4所示)。

3.3 档案与统计查询管理

军队卫勤血液储备主要来源于部队广大官兵,做好军队献血队伍的组织和档案管理,在血液卫勤保障准备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扫描献血者条形码,其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血型、身份、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献血时间、累计献血量、检验结果、血液发放记录等信息均可查询,并以此建立了详细的档案资料。检索献血信息时,只需输入献血者血员码,便可准确地调用资料数据,也可以按日期、单位等进行统计和查询,打印各种统计报表,及时向部队反馈献血信息。条形码的应用,优化了军队采供血机构的工作流程,可以随时掌握各单位的献血情况,为制定部队献血计划提供数据信息,缩短了工作周期,能迅速、准确、合理地组织和调配血源,使献血者的档案资料更加完整、管理更加规范,为未来战时血液卫勤保障服务做好准备。

4 应用评价和发展趋势

条形码作为一种“可印刷的机器语言”,是迄今为止在自动识别、自动数据采集中应用最普遍、最经济的一种信息标识技术,该技术多应用于医院药品、耗材和检验标本的管理[9,10,11],应用于军队采供血机构献血过程中还鲜见相关报道。条形码被引入“军卫一号”BDIS中,很好地弥补了过去下部队采血程序繁琐、容易出错的不足,整合了献血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献血者的等待时间,从而提高了军队采供血机构的管理水平,便于从宏观和微观2个角度全面掌握军队官兵献血状况,为战时血液卫勤保障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田玉兔,王庆宏,李晓康,等.“军卫一号”住院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2):47-48.

[2]彭小斌,黄平,张文峰,等.基于“军卫一号”的新型医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57-58.

[3]邹晓华,赵丽莉.医院药物信息数据库的创建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8):79-80.

[4]林村河,徐卫平,鲁云敏,等.我军野战血站基本模式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6):418-419.

[5]赖福才,彭道波,孔文兵,等.“数字化”输血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2):1071-1073.

[6]刘景汉,韩玮,骆群,等.野战条件下血液保存可行性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0,25(2):132-133.

[7]王晓彬,张雪萍.AutoCAD下128条形码的自动生成[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38(8):193-194.

[8]王健红.条形码技术在检验系统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6):94-95.

[9]关颖卓.条形码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2):120-123.

[10]吴军.条形码促进贵重医疗耗材的动态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7,4(7):44.

上一篇:被监护人责任论文下一篇:课堂生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