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静脉输液的管理论文(精选10篇)
加强静脉输液的管理论文 篇1
门诊静脉输液使那些不愿住院或达不到住院标准的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从而达到了治愈的效果, 充分体现了方便、省时、经济的特点, 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和肯定, 越来越多的患者集中于门诊静脉治疗, 这就增加了门诊静脉注射室的工作量, 同时对护理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 门诊注射室是树立医院形象的重要窗口, 这里服务质量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全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加强门诊护士、患者及观察室的全面管理, 对预防差错事故, 提高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重视门诊护士的素质培养, 提高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
输液的质量关系到病人的康复和生命安全, 护士自身的素质的好坏可直接影响输液的质量, 因此,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1.1 同情心、责任感
静脉输液是一项侵入性操作。在操作中, 任何环节疏忽大意都可影响输液质量, 因此, 护士在配药中, 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作好三查八对一注意, 在治疗任务繁重时, 应保持情绪稳定, 作到忙而不乱, 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在多病人输液时要作到关心体贴病人, 热情帮助病人, 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同时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确保静脉穿刺一次成功, 以减轻病人痛苦。在护理输液病人的过程中, 要以病人利益为重, 自觉用护理、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努力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为此, 我们组织护士学习护理伦理学和护士职业道德规范,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并定期进行总结, 强化服务理念, 提高服务水平, 及时表扬责任心强、工作扎实、业务水平高、素质好的护士, 为病人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
1.2 加强“三基”“三严”训练
为提高输液质量, 要求护士苦练苦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严格无菌观念, 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严肃科学态度, 有计划的进行考试、考核, 使护士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好思想, 为适应新的护理模式的转变, 还组织护士学习心理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 作好病人的身心整体护理, 学习输液新知识、新技术。
1.3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3.1 建立门诊输液登记制度对输液病人, 护士应认真
填写输液卡, 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药名、药量、输液滴数、输液时间、输液顺序、输液结束时间。护士每项操作要签名, 以备发生意外时查找原因,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
1.3.2 查问制度
护士在接输液单同时, 应及时与病人或陪患进行病情询问, 以了解病情, 发热与否, 以确定患者的输液滴数, 合理安排液体配制及输入时间、顺序等。
1.3.3 建立良好的交接班制度对正在进行输液的患者,
护士要认真详细的交接班,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
2 作好输液全过程的整体护理
护理模式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变对病人身心整体护理, 这就要求护士在输液过程中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2.1 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温馨、舒适、安全的输液环境, 为
增加护士配药的透明度, 消除患者的疑虑, 在配药室与观察室之间, 采用落地玻璃窗隔断, 使患者能清楚的看到护士配药的全过程。这就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赖和安全感。同时, 为患者准备了开水、玩具、书刊、椅垫、电视等, 使患者在接受输液过程中, 可读书、看报、看电视, 保持室内清洁、舒适、空气新鲜, 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积极配合治疗。
2.2 根据不同并作好输液准备
如对惧怕打针的病人给予耐心解释, 说明输液的必要性, 以取得配合, 对血管穿刺难度大的给予热敷等处理, 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2.3 输液过程中, 应经常巡视病人, 解决病人需求, 注意观察病
情变化、输液反应、输液故障等, 作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使病人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
3 输液反应的预防
3.1 护士应加强责任心, 加强无菌观念,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3.2 药品准确时, 应认真检查其有效期及瓶口有无松动、液体澄明度等, 联合用药时, 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应现用现配, 并作好治疗室的清洁、消毒工作。
3.3 在寒冷季节, 应注意输液患者的保暖, 如为患者准备热水袋等, 也可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
4 静脉观察室的管理
4.1 及时有效的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并向他们宣传观察室制度, 协助病人维护好室内卫生。
4.2 完善消毒制度
4.2.1 地面消毒合理安排清扫时间, 使无菌操作在空气净地的条件下进行。
4.2.2 空气消毒对病人进行处置完后, 用100PPM的消毒液喷洒消毒, 每天1次用紫外线灯照射2次。
总之, 通过强化门诊静脉输液的管理, 提高了我院门诊静脉输液质量, 使我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 篇2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安全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39-01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危重症抢救中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小儿静脉输液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小儿静脉输液与成人区别较大,存在的风险隐患较成人高。做好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是首要目标;也是护理质量的核心。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从2013年3月至8月共收治住院患儿102例,其中男55例,女47例。
创性脑损伤58例,病毒性脑炎39例,溺水5例.。年龄4月---14岁均有家长24小时陪护治疗。
2 安全管理措施:
2.1 严格无菌操作。在治疗室内配制药物前应停止地面清扫,减少人员走动,清洗双手戴口罩。操作台用消毒液擦拭。配药是禁止在同一个孔多次加药。以防皮塞碎屑调入液体中,引起输液反应。按规范流程进行操作。
2.2 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医嘱是我们执行输液的第一关。在处理医嘱时应判断医嘱是否正确。与病人年龄,体重,药物的剂量,溶剂等是否相符合。对使用抗生素应询问药物过敏史,做皮试。能正确进行药物剂量换算。
2.3 掌握药物配伍禁忌制度 配置好的液体应查看颜色,性状是否正常。两种浓度不同的药物配伍时,应先加浓度高的药物至输液瓶中摇匀后,再加浓度低的药物,以减慢发生反应的速度。两种药物混合时,一次只加一种药物到输液瓶,待混合均匀后液体外观无异常变化再加另一种药物。有色药液应最后加入输液瓶中,以避免瓶中有细小沉淀不易被发现。在更换补液时如发现输液管内出现配伍反应时,应立即夹管,重新更换输液器,再次检查输液瓶及输液管内有无异常,在输入液体时勤加巡视,观察患者的反应,有无不适表现。由于临床上新药应用增多,不少药物在配伍禁忌表上无法查到,此外还有不少药物缺乏相关的配伍资料,因此医生、护士和药师要共同做好药物配伍方面的工作,减少药物配伍禁忌的发生。
2.4 预防液体外渗
输液外渗事件发生后必须进行重复穿刺予以弥补,很容易引起儿科患者,护患之间的纠纷[1]。由于患儿年龄通常较小,其血管较细且短存在一定的穿刺难度,且患儿好动难静,自制力差,不容易对输液器进行固定,加之部分家长缺乏基本的输液常识,以及个人护理工作经验不足,从而造成患儿静脉输液过程中时有药液外渗情况发生,使患儿局部出现疼痛,肿胀。如处理不及时或不当,甚至引起静脉炎或皮肤坏死溃烂,给患儿造成较大的不必要的治疗痛苦。同时也是造成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2]。因此,我们应加强责任心,及时查看患儿输液部位,尤其是一些没有沟通能力的患儿;确认针在血管内,保证通畅才能进行输液,减少和预防不必要的纠纷。
2.5 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尽量保证一针见血,提高成功率。穿刺时根据患儿情况选择适宜的头皮针,进针角度把握在35°左右,保证针尖刺入皮肤后直接进入血管[3],头皮角度10-15°左右。对使用渗透压高或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尽量选择血流丰富。粗大的血管进行留置针操作。避免关节活动部位,局部末梢循环差的肢体。
2.6 做好输液宣教告知工作
在输液前告知避免喂奶,以免哭闹,呛咳引起窒息。以取得信任及合作,避免穿刺失败时家属的不理解,引起纠纷。告知药物的作用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输液时母乳姿势抱婴儿,保持安静。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无形中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有些家属甚至喜欢指定人给患儿输液,殊不知这样做心理压力会更大。影响穿刺效果。在巡视时,有些家长因爱子心切,不愿意打扰在输液过程中睡着的患儿,从而拒绝护理人员对输液部位的正常查看,造成护理人员无法对可能存在非正规输液方式进行及时的纠正,如留置针的松动,拉扯,弯折,挤压等,这些错误输液方式未得到及时的处理就可能会导致外渗事件的发生[4]。另外,在进行营养液高渗液体的静脉滴注治疗时,应不定时巡视,观察输液部位是否通畅。每2小时一次记录于护理单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加强责任心,时刻保持谨慎的工作态度。不断学习药理新知识,强化静脉穿刺技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避免和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靳曼丽. 儿科护患糾纷的原因分析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380-381.
[2] 薛锦. 静脉输液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11(7):27-28.
[3] 刘海荚,王美丽,戴敏。注重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11(19):20-21
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 篇3
1 静脉输液中常见的纠纷
1.1 由于药品出现质量问题而引起
在输液瓶中可能出现一些异物或者絮状物或者霉点等情况, 然而护理人员由于工作比较忙等原因而没有及时发现, 但是患者或者其家属发现了此问题, 进而出现投诉或者纠纷事件。
1.2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的时候, 由于发生输药错误
此时护理没有及时地发现, 进而导致发生护理纠纷。
1.3 排气时方法掌握不对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 其出现拔管太早而导致药物没有输完, 然而对于患者来说, 其出钱治疗, 并出现浪费药物的情况, 使得患者或者家属十分恼怒而发生纠纷事件。
1.4 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
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不能够及时地建立起静脉通路, 使得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1.5 输液外观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 如果出现泡沫或者颜色与前一次输液时不相同, 患者或者家属就会对输液质量产生怀疑, 同时还会怀疑护理人员是否少加了一部分药物或者加错了药物。
1.6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的过程中, 对患者所出现的情况观察不及时
对患者输液后的反应观察不及时进而发生漏液或者皮下肿胀情况, 使得患者出现疼痛而导致患者发生静脉炎, 此时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对患者进行处理。此外, 当针头和输液管发生脱离时导致患者流出血液和药液, 如果患者或者护理人员按压不到位而导致出现出血情况, 使得患者局部出现肿胀而导致患者发生恐慌。
1.7 发生热源反应和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
1.8 态度问题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 其的态度十分生硬且没有做太多的解释, 进而导致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2 纠纷发生的常见原因
2.1 护士方面的原因
2.1.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缺乏对护理相关学科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以及科学性的认识。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主要表现为淡漠和懒散。同时对自己所发生的错误或者不当表现的不以为是, 同时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在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中, 常常出现主观臆断, 同时存在极大的随意性, 并且还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
2.1.2 服务态度差或方式不当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其的语言十分的生硬或者无意间出现一些对患者伤害的语言, 进而使得患者产生反感的情绪。此外,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不断地反复询问, 导致患者非常烦躁或者难以接受。
2.1.3 责任心不强
在进行工作时, 其存在粗心大意, 同时在进行巡视的时候存在不严密情况。护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时, 其的工作责任心不强, 并且精力不集中, 同时表现为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而导致出现配错药的情况出现。同时还出现一些加错药和打错针的情况。
2.2 患者家属方面的原因
患者和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同时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同时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爆光情况逐渐提高。
人们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较高的服务质量的需求是发生护患纠纷的另一重要原因。随着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 人们的文化素质日益提高, 尤其是近年来新闻媒体纷纷曝光以及各种社会舆论导向使得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上帝观念”更加强烈, 甚至不乏有“过之”现象, 对医务人员的部分行为有“不放心”的误解。
2.3 护理行为的特殊性
(1) 静脉注射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 无论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可能成为纠纷发生的隐患, 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如微粒污染反应、静脉炎、空气栓塞等, 给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2) 护理人员的静脉穿刺技术与患者家属期望值之间的差距是引发护患纠纷的又一因素。患者因肥胖、脱水、长期静脉输液导致静脉穿刺难度增加, 同时由于护理人员临床工作经验、个人心理素质均有不同差异, 加之患者及家属对静脉穿刺成功率抱较高期望值, 若反复穿刺不成功便产生护患纠纷。
3 对策
3.1 输液前的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输液前,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要和蔼、热情;要耐心地的询问患者的病情和过敏情况, 给患者讲解输液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对输液的工具和药品的质量进行详细的检查。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给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和鼓励, 减轻患者的心理恐惧和紧张情绪。让患者树立起自信心, 积极地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
3.2 输液期间的护理
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 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 要选择好血管, 进行操作时要稳当, 做到进针准确、快速到位。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 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地进行解决, 并向医生进行必要的反馈。
3.3 输液后期护理
对患者使用的输液器, 只能是一次性。在为其他患者进行输液时, 要做好消毒工作, 护理人员要做到勤洗手, 在输液结束以后, 要按照医嘱, 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而认真的记录。
4 小结
成立相关的质量控制小组, 由中心一把手亲自担任组长, 每天要安排专人对药液是否出现变色和沉淀等情况进行检查, 并及时地进行反馈, 对出现的问题要拿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要定期的对中心进行消毒, 同时要进行细菌的培养。
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对本中心所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研究和探讨, 并制定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或不足, 要及时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制定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要出台相关的应急方案, 以便处理突然事件。对工作时的操作流程, 要有严格的规定, 要按照规则制度执行。
对中心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培训, 对其的业务水平进行定期的培训并考核。同时每年可以选派一些人员去参加年度研讨会或学术会议。让一批人员出国深造,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中心工作人员在进行药液配置时, 要严格遵守规则制度进行。要执行无菌操作流程, 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做好相关的人员隔离制度, 对工作服要定期进行清洗, 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进出本中心。建立风淋室, 进出要进行风淋, 减少污染的发生。
在进行配药时, 要做到准确, 避免和防止出现错误的发生。在对药品进行配制时, 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复核, 同时可以让第二个人员进行复核签字并核实。严禁出现偷工减料的行为发生, 对一些有疑问药物, 要及时地进行反馈和询问。在进行配制药物时, 要做到“三查七对”。要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确保准确无误。
对输液的污染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能够熟练地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同时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尽量地将操作环节优化, 减少配药时间, 进而使得污染的机会降低和消除。
对微粒污染要控制好, 进而使得输液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在输液的过程中, 要做到在无菌环境下进行, 减少微粒的进入, 对静脉输液进行微粒的控制, 同时要对瓶口进行严格消毒, 避免出现一些不合理的配伍发生, 减少污染的出现。
在对急诊患者进行输液时, 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和安全护理[3]。提高治疗的效果, 减少风险几率的发生, 进而提高护理的质量[4]。在对患者进行急诊输液时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有:输液的药物和用具;操作没有按照标准进行;个体之间的差异。
在进行药物配置时, 违反相应的规章制度。相关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同时也没有落实到位。药物发生问题或者过期。工作人员在进行配置时出现错误, 导致出现配置不当的问题。发生输液微粒的污染, 进而产生医院感染。
为了减少和避免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我院实施了针对性的医院管理,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次在加强对医院管理之后与实施之前相比较, 发现医院感染发生几率明显减少。说明加强对医院管理的实施, 对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有很重要的意义。
加强静脉输液的管理论文 篇4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84-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及抢救患者的常用操作技术,然而由于患儿皮肤组织松弛,且儿童较为好动,因而极易引发静脉输液风险,从而对护理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及时规范小儿静脉输液操作,提高护理质量就变得十分重要[1]。我院为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中的应用效果,对接收的172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实行护理,效果明显,以下是具体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在我院诊治的172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把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观察组8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儿40例,患儿年龄最小为6个月,年龄最大为6岁,平均年龄为3.2岁;对照组8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5例,女性患儿41例,患儿年龄最小为6个月,年龄最大为7岁,平均年龄为3.3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86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儿则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制定护理干预方案 以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风险经验为依据,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首先应成立创优小组,全方位的收集头皮静脉输液的风险信息,明确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常见的风险类型,并对导致风险方式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还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时学习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的相关知识,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小儿头皮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事件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及护理质量。
1.2.2明确护理风险发生原因并制定干预措施 第一,反复穿刺。导致该风险时间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护理人员穿刺水平有待提高;②穿刺时患儿不停哭闹进而造成穿刺失败;③患儿血管充盈度较差。处理措施: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提高其穿刺技能。同时护理人员在给予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知识前应多与患儿接触,和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尽可能减少患儿哭闹现象发生。第二,体液渗漏。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护理人员穿刺水平不一,针头未置于血管内的正确位置。②患儿哭闹不停使得针头活动脱出。其处理措施主要为:医疗机构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头皮静脉穿刺的相关知识及操作训练,逐渐提高其穿刺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进行巡视,确
保输液通畅,若有堵塞等现象发生则应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渗人皮下组织。第三,针头脱落。导致针头脱落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种:①未牢固固定头皮静脉输液针。②患儿哭闹不停。③家属未认真進行护理,使得患儿将针头拔出。④患儿出现大量出汗现象,尤其是头部出汗较多的,使得固定难度增加,因而极易造成针头意外拔除现象发生。处理措施:护理人员应认真进行巡视,以防患儿哭闹、乱动;同时还可利用自制纸板对针头进行牢固固定,必要时可利用绷带进行固定。第四,感染。导致感染现象发生的因素较多,其常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①未严格无菌操作。②输液室环境及空气未严格消毒。③护理人员操作技术较低,导致静脉壁损伤。处理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的重视,不断增强其无菌意识,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输液室消毒、通风的重视;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穿刺技术,避免对患者的静脉壁造成损伤。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72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86例患儿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6例患儿发生反复穿刺现象,2例患儿发生液体渗漏现象,1例患儿发生针头脱落现象,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5%。对照组86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13例患儿发生反复穿刺现象,12例患儿发生液体渗漏现象,6例患儿发生针头脱落现象,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0%,两组患儿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基础护理合格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86例患儿中84例基础护理合格,占97.7%,对照组86例患儿中74例患儿的基础护理合格,占86.0%,两组患儿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86例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46例,较满意25例,满意13例,不满意2例,其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7%。对照组86例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30例,较满意32例,满意16例,不满意8例,其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0.7%,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小儿疾病的常用方式,该治疗方式具有以下几种优点:①快速将药物送至小儿病变器官,可较快的达到有效药物浓度,且维持时间较长;②同时该治疗方式还可有效的补充小儿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③该治疗方式还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费用低等多种优点。由于小儿较为好动,自身免疫功能较弱,皮肤组织松弛,极易引发静脉输液风险[2-3]。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的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且可有效的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淑萍. 负压穿刺法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J]. 当代医学,2011,23:120-121.
[2]高世凤,朱元凤,侯静,邓琳,蔡艾艾,黄祥柱. 门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干预[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0:65-67.
儿童静脉输液室管理 篇5
1 创造人文环境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充满人情味的温馨工作环境, 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要求, 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的具体表现, 也是护理美学在病房的具体表现, 以满足患者、医护人员各个层次的要求。人文环境可以减少孩子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使患儿能融入轻松愉快的环境, 减少其对输液过程的注意力。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人员的服装, 由原先的传统白色护士服变更为彩色的卡通服装, 输液墙面上也贴满了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儿童画和内容新颖的看图识字卡片, 室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玩具并循环播放孩子喜爱的动画片。同时为满足学龄儿童需要, 在输液室内专门放置两张卡通小桌子, 供患儿边输液边复习功课等等。这些措施使孩子们输液的恐惧感减少, 家长们焦虑的心情也得到了缓解。
2 实行分区管理
把儿童输液分为婴幼儿 (1~3岁) 输液区及儿童 (>3岁) 输液区。婴幼儿年龄小、对语言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合作能力差, 遇到不满意, 多以哭闹来表达。3岁以上的儿童, 已经进入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接受一些正规教育, 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合作能力, 护理人员可以多一些表扬、鼓励的亲切语言, 再加上人文环境, 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 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舒适环境[1]。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文字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使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输液的注意事项, 提高他们防病治病及育儿保健知识, 更好地配合护士进行输液治疗[2]。
3 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窗口科室, 护士静脉穿刺术高低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甚至影到医院的整体形象。研究表明,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 不能做到一针见血是引发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3]。一旦患儿生病来院就医, 家属心情急切希望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患儿家属对医院静脉穿刺成功有很高期望, 希望一次成功, 一旦未能如愿, 就会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而产生纠纷。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静脉穿刺的熟练程度, 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首先, 我们成立专门的头皮穿刺室, 进入穿刺室的患儿每次1~2名, 可以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 并在穿刺室门口张贴出有关头皮穿刺前, 家属需要做好的配合工作。其次, 婴幼儿头皮穿刺相对固定护士, 一般1~2个月轮换一次另有一备班协助主班护士在患儿高峰时间段进行穿刺。备班在每月的上旬由上月的主班护士担任, 协助主班护士穿刺, 每月的下旬由下月的主班穿刺护士担任, 为其下月的主班做好准备。另外主班与备班的安排上, 强调新老搭配, 穿刺技能强弱搭配。合理的排班也能有效减轻护士的心理负担, 提高穿刺成功率。徐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室在2008年2月10日至25日随机抽取700例患儿的静脉输液。统计分析见表1。
一次穿刺成功率与满意率呈正相关
4 安全输液
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保证输液安全是输液室管理者不懈的追求目标。根据江苏省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知识问答一书中, 对患儿进行有效标识, 即发放号码牌。该号码牌是一号两张牌, 一张牌与患儿的治疗单及药放在一起, 另外一张牌交给患儿家属。再给患儿注射前, 除常规三查七对及家属或陪人亲友识别外, 还必须两张号码是相同的号码, 方可给患儿注射。另外, 此号码牌还可以作为患者收药、配药及注射时的排队序号。这样, 工作程序环环相扣, 便于查对, 减少了差错的概率, 可以有效避免因重名、姓名相近, 打错针的现象, 提高了工作效率, 规范了护理行为, 规范了对门诊输液患者的管理, 并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5 人性化服务
在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 可以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细微之处体现对患者生命和健康的关爱。我们在输液大厅设立醒目的小儿输液室承诺服务标志, 当班护士的照片全部上墙。患儿家长可以根据曾经有过的接触印象来选择自己最信得过的护士进行操作, 调整了护患关系。同时也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了工作责任心。另外在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允许家长陪同孩子, 给患儿心理支持, 使他们得到感情上的温暖, 保持最佳情绪状态。及时向家长了解患儿病情, 征求家长的意见, 给其一种受尊重的感觉,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6 小结
加强儿童输液室的护理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同时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宣教, 不仅满足患儿的健康需要, 而且指导了患儿家属的家庭育儿保健知识, 取得了患儿的积极配合, 提高了护理质量。赢得患儿或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赞赏。
摘要:儿童输液是门诊输液室的特殊群体, 徐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室从环境、分区、穿刺技术、安全、人性化服务5个方面改进管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儿童,输液,管理
参考文献
[1]吕竞.儿科急诊输液室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 2005, 13 (6) :171-172.
[2]周燕.儿童输液室的护理管理[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7⑴:91-92.
社区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的安全管理 篇6
1 护理安全纠纷隐患
1.1 客观因素
门诊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复杂、病情多变, 加之门诊输液的主要对象多为年老体弱者。
1.2 患者因素
患者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增强, 当医疗效果、护理服务、护理技术低于患者的期望值时, 容易引发医疗纠纷。部分患者医学知识缺乏, 不遵守药物过敏试验规定, 擅自离开观察区或擅自调节药物滴速, 易引起不良反应。输液高峰期时, 有些患者等候时间稍长易产生烦躁不满情绪, 引发与护士的冲突。
1.3 护士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执行查对制度不严, 未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造成护理失误或差错。门诊患者早期诊断不明, 输液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 导致处理不及时。有些新护士临床护理经验不足, 当服务对象产生不满情绪时, 存在生、冷、硬、顶现象。
1.4 药剂人员
药剂人员在配方时工作不够细致, 有发错药、多发药、少发药的现象, 也有对多种药物的配伍禁忌把关不严的情况。
1.5 意外伤害安全隐患
如陪伴家属织毛衣, 易出现毛衣针刺伤。小孩随地小便或地面积水, 患者容易滑倒等。
2 防范措施
2.1 规范服务流程, 改善医疗环境
门诊以方便患者就医过程为切入点, 以门诊医生工作站为核心, 减少患者等待及往返时间, 即使是坐轮椅的患者也能安全方便出入并到达各处。配药室和注射处分开。输液大厅宽敞, 配有软式座椅, 可随患者的不同需要进行调节,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套子随时保洁。有观察床2张, 输液室内有电视、空调, 同时还有氧气瓶、抢救车、饮水用具、书报、健康教育宣传栏等。陪伴家属可以看报、喝茶, 让其感受“亲情式”服务。
2.2 强化安全意识
护士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 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教育, 结合实际进行案例分析和警示教育, 把护理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一位护士的实际工作中。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规章制度, 如《护士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使护士树立“安全第一, 质量第一”的观念, 增强落实护理安全措施的自觉性。
2.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做好药物的核对工作, 准时给药。操作前后洗手, 严格遵守穿刺针“一人一针一管, 一用一灭菌及一次性使用”的原则。对配制好等待输入的液体用医用输液瓶口贴完全覆盖在输液瓶口上, 需要输液时撕下瓶口贴即可插入输液皮条。为避免输液室发生交叉感染, 常规做好清洁、消毒、灭菌措施。
2.4 强化输液流程的环节管理
严格输液标志, 做到每一组输液标志醒目、清晰, 告知患者和陪护人员共几组液体。实行双签名, 签时制, 配药者在执行配药后签起配药时间并签名, 执行输液者也要在输液瓶上签时、签名。核对姓名时采用反问式提问, 即让患者自己报出姓名, 可避免患者听错姓名发生用药差错事故。
2.5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成功穿刺既要做到一针见血, 又要减轻穿刺时疼痛。对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 采取低置输液瓶打开输液调节器法[1]。为有效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程度, 采用空杯状手法和40°进针可缩短进针时间, 减轻疼痛[2],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2.6 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加强观察与巡视,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重视患者的主诉,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处理。静脉输液滴速:成人一般40~60滴/min, 婴儿8~10滴/min, 幼儿10~15滴/min, 学龄儿15~30滴/min, 心肺疾病患者一般20~40滴/min, 脱水者 (心肺功能良好) 120滴/min左右;也要考虑体位因素, 发现平卧位改半卧位后, 输液滴速减慢5~10滴/min, 平卧位改坐卧位后, 输液滴速减慢8~13滴/min[3]。交代患者及家属不要自行调节滴速, 密切观察静脉输液不良反应, 多巡视、多观察、多询问, 及时发现、排除输液故障, 保证输液安全。对病情危重者及时转诊到有条件的医院。
2.7 护理专业警惕性应该融入到抗菌药物使用的每个细节中
护理专业警惕性就是注意和确认有效的临床观察和信号, 权衡护理行动本身所带来的内在危险性, 以及随时准备采取合适而有效的行动, 来减少危险性和对威胁的反应。做到认真询问病史 (家族史、用药史和过敏史) ;确保皮试药物浓度准确;保证静脉用药现配现用;掌握抗菌药物滴注时间, 开始15min速度要慢, 20~30滴/min, 观察30min后未见不良反应才能把滴注速度调快。推广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 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备好抢救物品[4], 以保证用药安全性。
2.8 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最佳心身状态, 克服职业疲劳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情、尊重、关心患者, 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和方法, 杜绝因语言表达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护患纠纷。关心爱护护士, 在门诊输液高峰期实行弹性排班, 减缓护士的工作压力, 缩短患者等候的时间, 消除因忙乱现象给输液治疗带来的安全隐患,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9 外带药品注射管理
为方便群众在本门诊部使用外配注射药物的安全使用, 依据浙卫发[2009]3号文件精神, 患者必须签订本门诊部的知情告知单。告知内容包括:患者应提供门诊病历记录、注射说明 (包括患者姓名、药物名称、用法、用量) 、医疗机构发票和药物 (药物需按说明书要求正确贮藏) , 对需皮试的药物和中药针剂必须在首诊医疗机构使用过。本门诊部根据有关物价规定收取相应费用, 要求患者在外带药品注射知情告知单上签全名。
参考文献
[1]陈华征, 张爱华, 章月照, 等.低置输液瓶打开调节器行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观察[J].护理学报, 2011, 18 (1B) :52.
[2]陈泽芳, 王美连, 吴熹, 等.3种静脉穿刺法疼痛程度的比较[J].护理学报, 2010, 17 (7B) :51.
[3]万诗燕, 王传英, 朱琴梓, 等.我国静脉输液滴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报, 2011, 18 (1B) :15-16.
加强静脉输液的管理论文 篇7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住院病人的平均输液率为73.35%, 根据襄阳市中心医院住院病人输液网络资料统计表明, 该院2008-2010年住院病人平均输液率为78.12%。为了更好的解决临床存在的输液质量问题, 该院采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2010年的输液质量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该院是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开放病床1740张, 有43个护理单元, 护士709人, 其中病区护士577人。全院临床护士职称结构:副主任护师16人, 占2.26%;主管护师274人, 占38.65%;护师128人, 占18.05%;护士291人, 占41.04%。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由护理部4人及各科室部分护士长18人组成;医院静脉输液管理小组由4位护士长和8名科室带教老师组成。
1.2 方法
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医院静脉输液管理小组成员, 回顾该院2008年至2010年间共36期护理质量简报中的150项静脉输液问题 (见表1) , 以湖北省《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2]中的“静脉输液输血法”及该院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输液治疗操作规程》为静脉输液质控标准, 以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 (INS) 2009版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3]、卫生部颁布的《临床护理实践指南》为原则, 将输液过程分解为执行医嘱环节、配药环节、输液操作环节、文书记录环节四个部分, 从六个方面分析每个环节的输液问题, 即是谁、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有多少、是什么、为什么, 清晰化分析输液中的各种问题, 由护理部收集、归纳分析问题原因。
2 原因分析
2.1 根据表1反映出的问题, 将输液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即执行医嘱环节、配药环节、输液操作环节、文书记录环节。执行医嘱环节的核心问题包括执行医嘱的资质、及时、准确;配药环节的核心问题包括药物储存管理、无菌配置、药物配制无误;输液操作环节的核心问题包括执行操作查对、输液巡视、操作后处置;文书记录环节的核心内容包括输液单、输液执行单、护理记录单的填写, 关键内容有签名、时间、与实际相符、清晰、规范。液操作环节分析每个环节地点、有多少
2.2 表1显示的输液问题人群职称结构比主管护师:
护师:护士=2.41:1:1.95, 与该院的护士总体职称结构比例一致, 均呈亚铃型, 说明输液问题是各级护士的共性问题, 输液是各级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哑铃型职称结构反映了护理人员两极分化, 护士队伍结构欠合理。据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资料显示, 医院护理人才结构比例高、中、初之比以1:2:4较为合理, 能够较好的发挥高级护理人才的业务指导及中级护理人才的专科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4]。
2.3
表1显示的输液首要问题是文书记录环节, 共105条问题, 占所有输液质量问题的70%。突出反映了护士忙于应付输液穿刺, 以给病人液体输入体内为完成输液任务衡量指标, 没有把输液的文书记录环节内化为临床实际操作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反映了护士不重视输液相关文书记录在输液纠纷中的作用, 法律意识不够。
2.4
从表1的问题反映, 输液质量控制是一个循环往复、持续改进的过程, 输液工作是常规性工作, 输液管理也必须常抓不懈。护士有章不循是对输液的规范化认识不足、不理解制定各项规范的道理, 需加强质量意识教育。通过对护士的输液培训调动输液主体的质控主动性, 是贯彻输液规范、落实输液质量的重要方法。管理者要注重输液质控信息反馈的及时性、透明性, 把输液存在的问题作为输液培训的主要内容, 把输液培训看做主动质量控制的重要方式。
2.5
输液质量控制应抓住医嘱环节、配药环节、输液操作环节、文书记录环节等关键环节, 把四个环节的核心问题提炼为关键词管理, 对护士进行输液关键过程的关键词管理。
3 对策
3.1 更新输液安全管理理念
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统一思想, 提升管理理念, 提出构建一个输液护理服务三级安全目标, 一级:使输液不易发生错误;二级:输液发生错误后可以及时发现;三级:发生错误后使影响降到最低。
3.2 健全输液组织管理体系
围绕输液护理服务三级安全目标, 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确定了医院输液管理小组、临床输液质控小组、科室输液管理小组三级管理结构。其中医院输液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执行全院的输液管理的内容、推行步骤, 统筹组织护士培训, 每月对输液培训内容考试, 每3个月对全院的输液质量进行一次总体评价, 并在季度质控评析会上公布, 考评结果与护士长当月考核挂钩;临床输液控制小组负责掌握全院输液动态, 每周进行全院各护理单元输液检查、实时考试、现场指导相结合, 向医院输液管理小组动态汇报临床输液现状, 每月汇总、分析输液问题, 考评结果与护士、科室输液管理小组成员、护士长当月考核挂钩;科室输液管理小组每日检查、每天记录, 每周汇总分析、科室内部反馈。科室输液管理小组实行“零惩罚”机制, 鼓励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3 细化输液流程
医院输液管理小组针对输液问题 (见表1) 制定输液管理的细则, 细化输液的每一项具体操作, 包括液体怎么放、配好的液体能放在那里、消毒棉签怎么取、怎么蘸取碘伏等;结合临床实际工作程序, 将输液程序定为集体输液程序和单个输液流程, 规范了集体输液中容易遗漏的环节, 明确了每一步的执行护士, 落实了输液的环节质控;提出了执行输液治疗时免干扰时段, 措施包括:护士上班不能接听手机、强化上午输液高峰时段护士配置, 如排配药加强班、早班双班制、高峰时段双班制等, 饱和护士工作时间的工作量, 合理使用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
3.4 建立静脉输液护理专项查房制
在各专科内部或相似专业、相邻专业间组成查房护理单元, 广泛开展静脉输液护理专项查房, 每月在其中一科选择典型的涉及静脉治疗相关知识较广的病案为查房对象, 由本科室护理人员分层准备, 即查房者准备、责任护士准备、输液带教老师准备、护士长准备;其他护理单元组织人员提前预习病案、查看病人、收集病人静脉治疗信息, 提出质疑及合理化建议;护理部贴海报通知全院自由参与旁听;届时护理部主管教学的副主任到会参加。逐步培养护士输液护理安全理念, 结合临床学习复杂、疑难静脉治疗病人的护理方案, 掌握静脉治疗的新理论新知识。大科之间共同查房, 有利于展示护士掌握的静脉输液护理知识深度、广度, 激励护士备课积极性、深入分析案例, 使静脉治疗护理查房更有内涵。
3.5 分层使用护理人员
作为管理者要不断优化各班次岗位职责, 让高年资护士向督导、教育职责倾斜, 让低年资护士以掌握基本技能、基本操作为己任, 着重规范意识、程序意识的培养。
3.6 开展静脉输液比赛
以各种名义在不同层级护士间开展静脉输液比赛, 如:巾帼文明示范岗输液比赛、5年内青年岗位能手输液比赛、护士能手邀请赛等。比赛名次与护士晋升晋级、评先表优挂钩。有力促进了各级护士重视学习静脉输液、规范静脉输液。
4 小结
静脉输液是科室护理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 输液安全是输液质量的核心要求, 体现在输液过程的每个环节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思想精髓与护理输液安全的要求不谋而合, 在护理管理中恰当的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 针对问题的原因, 精准要求, 做细流程, 严格执行, 是解决输液环节质量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樊宗元, 赵新胜.实行精细化管理构筑和谐医德医风[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9:118.
[2]李秀云, 邹碧荣.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51-58.
[3]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
加强静脉输液的管理论文 篇8
关键词:点评总结,静脉输液,护理质量
静脉输液护理为临床护理重要环节, 目前其专业化趋势更加显著, 尤其是在连续静脉输液中, 如液体更换不及时则可影响患者满意度, 并导致护理缺陷出现。另外护理人员数量有限, 对输液全过程的监控显得力不从心, 进而出现护理质量下降等问题[1]。护理管理者应在人力资源有限的前提, 实现护理效益的最大化。每日点评总结管理指每天对静脉输液管理的问题进行报告、分析、改善、总评等, 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本研究由此开展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静脉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 2012年6月-2013年6月为实施每日点评总结管理前, 2013年6月-2014年6月为实施每日点评总结管理后, 各50例进行研究。实施前50例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16~35岁, 平均 (28.03±4.58) 岁;实施后50例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18~33岁, 平均 (27.86±5.03)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工作程序优化
责任护士均装配有多功能治疗车, 车内配备病房巡视必需品。医嘱需由值班护士打印, 后将复印件交给责任护士, 提高工作效率, 护士长则主要负责监督查房制度, 监管各责任护士的行为规范。除此以外应建立病区登记呼叫记录本, 值班护士主要在护士站内, 便于进行呼叫管理, 因此由其记录, 主要内容应是输液过程存在的问题, 同时还应对责任护士做好提醒, 主要内容包括姓名、床号等基本信息以及呼叫原因, 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责任护士, 如果呼叫短时间内超过3次, 则需立即告知责任护士。
1.2.2 每日点评总结
每日晚交班时, 由值班护士对当日呼叫情况进行统计、汇总, 包括输液呼叫次数、总呼叫次数等, 责任护士对患者呼叫情况进行分析, 记录患者呼叫的具体因素。期间组织静脉管理能力较强的护士与其他护士互相沟通, 从而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共同进步。护士长最后进行总点评, 若护士长休则由值班护士执行, 最后需针对提出的问题达成改善措施的共识。
1.2.3 护理改善措施研究
(1) 优化排班:根据护士级别排班, 责任护士基本稳定, 级别高的护士分管一级护理患者, 而层级较低的护士管理二、三级患者, 每个月月底汇总呼叫等级情况, 根据结果在月初重新分管患者数量, 对呼叫较多的护士酌情减少分管的患者数量, 填补到呼叫控制有富余的护士中, 同时将输液管理数量和质量和护士绩效挂钩, 从而给予业务能力强、分管患者多的护士经济奖励; (2) 优化输液操作:在输液前对患者输液接受度进行评估, 若患者输液困难则与其协商, 尽可能将输液排至最后, 输液完毕后巡视1次在对输液困难患者进行输液操作,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输液方式, 尽可能缓解患者痛苦, 提高工作效率; (3) 优化药物管理:根据是否有时间限制对常用静脉药进行归类, 无特殊时间药物分为大瓶装、小瓶装, 先输液患者安排大瓶液体, 最后输液采取小瓶液体, 为降低呼叫率, 责任护士可先在小病房开始输液。根据药物剂量标注滴注时间, 输液巡视时, 如果发现液体剩余不足50 m L且患者仍需输液, 则由责任护士将接下来需要输注的药瓶悬挂在输液架上。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干预前后每日呼叫次数、人均呼叫次数, 采取静脉输液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护理质量, 静脉输液工具选择5分、静脉输液敷料使用标准10分、护理人员要求30分、静脉输液安全30分、交接班2分、患者健康宣教8分、病人满意度5分、护理计划落实10分。总分100分, 评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对比行χ2检验与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每日及人均呼叫次数比较
干预后每日呼叫次数及人均呼叫次数显著降低, 护理质量显著提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及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
干预前医疗纠纷发生率高于干预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满意96.0%高于干预前70.0% (P<0.05) 。见表2。
3 讨论
每日点评总结管理是基于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PDCA理论[2], 结合病区静脉输液管理特点的护理工作模式, 要求所有护理人员均要参与, 并制定呼叫记录本, 以用来统计住院患者呼叫情况, 最后进行整理统计, 根据每日相关数据发现护理问题, 并尝试寻找解决办法[3,4]。
每日点评分析法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效率。研究发现, 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高低主要取决于期望值的实现程度, 当服务超出期望, 则会提高满意度[5]。在护理中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可靠性可提高护理质量。输液呼叫总数随每日点评总结实施后明显下降, 且护士对静脉输液全过程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6]。另外着重对进步护士进行表扬, 对不正确行为当面指出, 批评后重点跟进。针对护理人员采取个性化培训, 使护士对护患沟通、体征观察、心理干预等有更深刻的认识, 培养其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的能力, 通过减少呼叫率, 提高护士的主动管理意识。
每日点评总结管理可不断发现日常工作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改善措施, 使护理人员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护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并提出合理建议, 护士长查房时患者表现积极, 消除了护患隔阂, 便于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7]。每日点评总结管理操作简便、有效性高, 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方式,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 每日点评总结可保持护理模式的先进性。本次研究中干预后满意度显著高于干预前, 呼叫次数显著降低, 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与董红等[8]研究结果相符。但需注意“零呼叫”并不表示护理工作质量好, 呼叫器为护患沟通的桥梁, 呼叫次数处于适量最佳, 避免一刀切的零呼叫护理方式。
综上, 每日点评总结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波, 陈华.SHEL模型在分析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8) :2206-2209.
[2]张传军, 冯建中, 刘永, 等.180例婴幼儿在某院门诊的连续用药情况调查[J].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2, 20 (1) :77-79.
[3]陈明松, 许婧, 武丽娟, 等.护理流程再造在病房静脉输液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2) :71-72.
[4]王婉秋, 王颖, 周红霞, 等.小儿外科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12 (z1) :243-243.
[5]杨清桂, 陈梅青.优化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22) :68-70.
[6]高广美, 王淑霞.优化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对提高输液室工作效率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9) :2121-2122.
[7]周新霞, 程平.护理操作流程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08 (22) :55-57.
临床静脉输液的护理 篇9
【关键词】静脉输液;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43-0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中最常用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我们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输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治疗疾病、保证患者安全和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行静脉输液8230例次,发生故障90例。
1.2 护理方法及要点
1.2.1 儿童及妇女患者,皮肤薄嫩,血管多数过于细小,呈花纹状,穿刺时宜选用细小的针头并可在穿刺前做好局部准备,例如,可用热毛巾湿敷手背,使血管充盈易于穿刺。穿刺成功后,要固定好穿刺点下方的皮肤,防止血管被牵拉滚动,同时做好针柄固定以防针尖滑出血管外。
1.2.2 年老患者的血管本身弹性较差,血管坚硬易滚动,穿刺时要扎止血带距离穿刺点近一些,左手拇指固定血管下端,金针角度为30度,采用梁孝梅等研究的负压进针法。[1]
1.2.3 失血或休克患者的血管空虚,扁平,不充盈,在穿刺前需热敷,按摩,轻拍局部血管使其充盈;穿刺时用上挑进针法。营养不良、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的血管脆性高且充盈不良,亦可按上述方法穿刺,且亦细小针头。
1.2. 4 浮肿肥胖的病人血管触之有弹性感,用止血带后血管不易看清,我们护理人员要精炼穿刺技术,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和压力,按杨梅主张的[2],让患者的手在穿刺时自然放置,护理人员用左手将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进行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1.3 穿刺后出现意外症状的护理
1.3.1 血管疼痛 由于长期多次穿刺,寒冷或低血压引起,遇到这种情况,应给予局部热敷和全身保暖,也可在输液过程中给予局部血管保暖。
1.3.2 药液外漏 由于各种原因针头脱出或刺破血管致使药液漏入皮下所致,发现此情应重新穿刺。如果一般的药物外漏发生后,可在24—48小时给予热敷,以帮助吸收。如果刺激性强的药物,可立即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以防组织坏死变性。
1.3.3 局部疼痛:要检查针头位置是否固定牢固,针柄固定是否合适,可适当放慢输液速度,避免穿刺部位针头活动。有些药物如;甘露醇、氨基酸和含钾溶液在输液时都会引起局部疼痛,可根据具体情况给患者以解释和处理。
1.3.4 穿刺部位出血 由于凝血功能障碍,静脉硬化或拔针后压迫不良所致,拔针时应压迫局部静脉穿刺点,以防出血,不要在已破的血管处穿刺输液。拔针时不将输液阀(调节器)并闭,左手拇指轻轻按在无菌输液贴上,然后在距针翼约1cm处将输液管反折,用右手拇指、食指将其捏紧,快速将针拔出,同时左手拇指迅速按压,将针插入莫菲氏管上部的瓶塞内,以免锐器外露伤人,拔针前不关闭输液阀,可以防止血液回流,反折输液管可防止血液流出滴在床单或地面上,造成更大的污染,特别是传染病病人的血液
1.4 输液过程的护理
1.4.1 根据液体质量应注意 先输浓度高的,后输浓度低的液体,先输盐溶液,后输糖溶液,输入含钾液体要控制速度和浓度,以防血钾过高和局部疼痛。输脱水剂时宜快,否则达不到药效。输入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输升压药物时要随时测量血压,调整速度。
1.4.2 输液过程的观察 输液时突然发冷或发热,体温升高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新的输液器和可靠性液体。持续输液24小时以上应更换输液胶管,输液过程应注意三勤,勤看有无反应,勤问有无不适,勤查有无异常。切不可穿刺成功后就认为大功告成,而掉以轻心。
1.4.3 及时处理输液过程故障 如果发现液体不滴或输液不畅,应仔细查看原因,及时正确处理。如果发现针头阻塞,应拔出针头更换新针头另选静脉进行穿刺。处理故障后要给病人解释安慰,防止病人过分紧张。
2 效果
患者8230例,对输液全过程较满意,提高了他们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为医院争取了好的声誉和社会经济效益。
3 讨论
临床上,在给患者输液的过程中,虽然各个步骤都按输液常规做到位,但仍会出现液体不能正常滴注的情况,而使患者感到不安。因此,做好静脈输液患者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孝梅,郑秀珍,迟晓玲,等。负压进针法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6,7(7):31.
[2] 杨梅.改进静脉穿刺方法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7):8
(接第1942页)
参考文献
[1] 黄开银. 基层医院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49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18):54-55.
[2] 程龙庆,丁卫星.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81例临床分析[J]. 岭南急诊医学杂,2006,11(4):300-301.
[3] 张军,蔡华忠. 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5,3(12):175-176.
[4] 于献,何艳生. 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护理体会[J]. 海南医药,2011,22(2):93-94.
[5] 王金兰,时春芳,宁福红,等. 180例急性阑尾炎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4):5-6.
实施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安全管理 篇10
1 静脉输液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质量监管因素
静脉输液质量监管体制是护理安全的核心, 管理制度不完善, 质量监控不力是造成输液不安全的重要因素。临床护士工作量大, 护患比例失调、护士编制少, 少数护士身心疲惫而对护理工作产生厌烦心理, 工作中责任心不强, 缺乏自律等原因均可导致输液不安全后果。
1.2 静脉输液技术环节因素
1.2.1 微粒的污染
护士在配药过程中, 割据安瓿会带来玻璃微粒。有人研究一只5m L安瓿用砂轮割据后带有玻璃微粒约130~300个。另外有些药瓶口为橡胶塞材料, 护士在溶药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瓶塞可导致塞屑微粒进入药液。尽管输液器末端安置有终端滤器但只能阻挡≥10um的微粒, 一些微粒通过静脉输液过程进入微循环, 阻塞毛细血管, 使血流不畅可出现血栓或形成肉芽肿。
1.2.2 液体外渗及血管损伤
静脉穿刺过程中, 穿刺不成功, 会发生液体外渗。尤其以化疗药物及高浓度药物外渗引起的副损伤最为严重。另外穿刺技术不熟练, 患者不合作等原因都会导致血管损伤。
1.2.3 套管堵塞
静脉输液结束后, 护士对封管操作不当, 封管后患者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引起静脉压力过大而导致血液反流也会造成套管阻塞。
1.2.4 静脉炎
正常血浆的p H值为7.3 5~7.4 5, 超过此范围, 就会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输入高渗液体使血浆渗透压升高, 会导致血管内膜发生萎缩坏死, 进而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 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强, 静脉中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 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不当也可引起静脉炎, 其中远端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高于近端, 下肢明显高于上肢, 这是因为人体下肢静脉瓣多, 血液回流缓慢, 液体和药液滞留于下肢静脉的时间比滞留于上肢静脉时间时间长。
2 静脉输液安全护理对策
2.1 健全完善静脉输液管理内容
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 加强流程管理, 做到操作按流程, 质量靠监控, 建立静脉输液意外预警机制, 同时在输液过程中按时巡视, 做好巡视记录。
2.2 静脉输液技术管理
2.2.1 预防污染微粒进入血液循环
严格选用合格的输液用具, 实施密闭式静脉输液是减少污染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有力保障。对含有中药制剂的输液制剂应选择带有终端过滤器的输液器。此外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正确折断安瓶, 砂轮划开后棉签消毒最后徒手掰开, 可有效的减少药液被微粒污染的机会。药液应现用现配, 配置时应将加入的药液充分溶解稀释。
2.2.2 预防液体外渗及血管损伤
加强护士三基三严训练, 提高静脉输液一次成功率。各项操作严格按规定执行, 操作后反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在对患者实施静脉输液过程中根据不同药液合理选择血管、输液滴速, 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2.3 预防套管阻塞
静脉输液结束后, 根据患者套管针的不同、病情不同, 选择正确有效的封管方法, 可防止套管阻塞。肝素钠溶液封管效果优于生理盐水且大剂量优于小剂量。封管时可采用脉冲式推注正压封管的方法。可来福不仅可以避免护士输液过程中的针刺伤, 而且输液接头与可来福分离时, 会瞬间产生正压将留置针软管内的液体向前推进, 血液不能反流入管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2.2.4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