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风险管理

2024-10-17

静脉输液风险管理(通用11篇)

静脉输液风险管理 篇1

输液护理风险管理

静脉输液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更关注的静脉输液的治疗效果,而输液中存在的内在风险,却往往被人忽略。如何认识和防范静脉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增强静脉输液护士的抗风险能力,有效降低液输液相关的护理差错与纠纷的发生,提高输液安全与质量,已成为当今护理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施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一)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首要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其次是尽可能的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医院造成的间接损失,减少医院经营中的风险成本。

(二)实施风险管理的意义 1.体现积极预防的管理原则

通过风险管理可以使护士从“怕出错”的消极意识转变为积极思考“哪里可能出错”;管理者对差错的处臵行为改变为对风险的控制行为,将危害管理提高到安全管理的角度,这些都体现了积极而超前的质量管理思想。2.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目的是减少护理差错事故与纠纷的发生,减轻病人不必要的损失,确保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3.有利于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质量的持续改进

由于医疗护理实践的复杂性、服务对象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的制订不能一劳永逸,必须根据实践情况不断完善修改。通过风险管理,不断发现管理制度与体制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不但为完善工作标准与规范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静脉输液中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尊重病人的权益

在输液治疗中护士的首要职责是不侵犯病人的权益。1.知情同意权

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是一个最有效的、最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护士在做任何操作前,应为病人提供必要的充分的信息(如操作的目的,可能出现的风险、需要配合的方法等),以保证他们能合理决定他们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同意可能是以口头的方式取得,但是对 2 一些高风险的操作,应鉴定书面的同意书,如象PICC这样专业性强的操作。同意书可提供两种证据,一是病人已被告知必要的信息,二是病人同意这个操作。由于这个文件可能被病人和护士同时掌握,同意书可作为风险管理的工具。

2.拒绝治疗的权利

任何有自我管理能力的成人病人都有拒绝治疗的权利。但是当病人拒绝治疗或拒绝照顾时,病人必须被告知这个决定的可能结果,并在告知书上签名,以确认决定。

3.有要求提供出院指导的权利

当病人没有医疗需要,病人必须被告知出院并为病人做好出院的资料准备。为病人做的出院准备应当在病人一入院时就开始,并持续在病人住院的全过程。例如,如果一个病人因需埋静脉港入院,那么,关于静脉港护理的指导就应当从病人入院时就开始,并持续到病人出院的全过程。

4.自由不受限制的权利

这是每个病人基本权益。只有当病人安全有危险或需要进行行为管理时例外。对病人所有的限制都必须有医生的医嘱,如果是进行行为管理的话,则要对病人进行面对面的评估,在病人受到限制的期间 3 病人必须受到持续的监护;限制的原因或持续使用限制的需要必须有记录。

5.隐私权

即意味着病人信息必须保密,在没有征得病人的同意时不得私自传播。这种信息包括病人病历的资料、病人诊断、治疗和可能住院时间的详细资料。未经病人同意公开检查结果,如果这种公开导致了病人经济、身体和精神的伤害时,公开这些信息的人可能要对此负责。

(二)严格依法施护

护理活动是护士与患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互动的高风险活动,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服务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遵守严格的规范,这种规范包括两个层次,首先是护理服务的程序、标准和常规,其次是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护理活动只有在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才能有效规避各种现有的或潜在的风险。

(三)进行风险——效益评估

由于护理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效益,确保病人的安全,但护理风险和护理效益又是一对并存的矛盾体,所以护理风险管理并不等于消极地规避所有的风险,而是尽可能的减少人为及系统组织上的风险,实施有效的护理程序。如在实施新技术新疗法时,4 必须对该项治疗的风险与效益进行评估,只有当预期的效益较风险大时,才建议病人接纳风险。

(四)完善输液管理制度

通过对输液流程的分析及病人意见的调查,找出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存在风险环节,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以预防风险的发生。常见的输液管理制度包括:药物皮试结果管理制定、过敏性药物使用规范、特殊病人、特殊治疗同意书、谈话与签字制度、相关护理文件管理规范、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及药品现场封存管理制度,特殊药物使用警示制度、输液反应处理规范、各类输液相关情况应急处理预案、用药宣教制度等。

(五)建立风险事件报告系统

风险事件报告是风险管理策略的一项积极的活动,它提供关于可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事实。这是一种内部报告机制,以提示机构事件已经发生,同时提供一个情况还仍清楚的调查机会。这样的文件被称之为风险事件报告。在实施风险事件报告时应遵守以下一些重要原则。第一,报告必须是客观报告事件。报告的目的是报告事实,个人的观念不应当包括在文件中。第二,发生事件的种类必须有记录。这有助于对风险事件进行趋势分析。第三,报告应当包括对病人在事件发生前后的情况评估。这有助于帮助评估伤害的严重程度或风险暴露的严重程度。第四,在病人病历中不要对报告进行引证。风险事件报 5 告是一种内部报告机制的机密。如果病人的病历中提到报告的证据,病人以后进行法律诉讼时,报告就必须在法庭中呈示。第五,要确保风险事件的上报率。通过加强风险事件呈报的监督,改变风险事件管理、不将风险事件的呈报作为处罚的依据等方法可提高风险事件的上报率。

(六)完善证据系统管理

护士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同时,要加强护理证据的收集与管理。与静脉输液相关的证据主要包括:护理记录、各类同意书,各类有护士签名的治疗执行单等。对一些风险性高的操作必须有文字的记录,如实施特殊治疗(如化疗)和特殊操作(如PICC)的患者必须实施知情告知和签字制度。各类输液执行单应按规定的时间执行同时要签上执行者姓名和执行时间。护理病历要准确客观地描述了所提供的治疗护理及病人的反应。由于一个法律诉讼可能发生在事件发生的几年后,因此病历通常是唯一可得的、能提供是否存在违反医疗护理规范等信息的真实资料。然而,当病历资料存在不连贯、矛盾、不能解释的时间空隙,涂改、变更、遗漏或字迹难以辩认时,病人资料的真实性将被怀疑。因此护理病历中的文件必须是客观的、清晰的、及时的、完整的及准确的。

(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俗话说,起诉敌人易,起诉朋友难。当病人认为护士是不友好的、对其是冷漠不关心时,如果发生伤害或意外事件时,病人容易采取法律行为。相反,如果护士与病人之间的沟通渠道是通畅的,病人有生气、害怕或不满的事件可能很快被护士发现并解决,一些纠纷也就容易避免。因此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八)加强输液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安全和持续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质量。它可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策略。而加强护士的技能培训和配备必要的人员是质量保证和改进的前提。对于输液后医疗废物管理的质量监控也应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当今,对费用的不断公开和病人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输液护士必须提供高质量的静脉输液护理。优质的护理服务是预防风险的最好方法,如果提供的护理是恰当的,病人得到合理的监护,护理行为被准确的记录,与医生及时沟通病人的情况,病人伤害及法律诉讼是可以避免。

三、静脉输液中的职业防护

静脉治疗护士在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是发生血源性传播性疾病。导致护士发生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皮肤粘膜发生血液暴露和发生针刺性两大类,其中以针刺伤为主,占了80%。研究证实,20多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目前已确定的血液传播疾 病有乙肝、丙肝、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梅毒、疟疾等。其中以乙肝、丙肝、艾滋病的危害最大。预防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开展教育干预

主要是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的知识来达到减少护士暴露于污染血液的机会。标准预防要求把所有病人的体液及血液都视为有传染性的,在可能暴露于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洗手(操作前后)、戴手套;当病人体液或血液有可能飞溅到护士面部时,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的口罩和防护眼罩;当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护士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围裙;当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护士在做侵袭性操作时要保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对于以上标准预防的内容,护理管理者要建立教育制度和检查制度,通过教育和检查让所有护士树立并遵守标准预防原则。

(二)实施工程干预

主要是通过提高护理产品的安全性来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基于此种目的的产品目前已开发了不少,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无针头产品;二是具有安全保护性装臵的产品,如针头可回缩至针筒的注射器、针头可自动变钝的注射器、带保护夹的针头等,这些针头的共同特点是针头在使用后或使用时与使用者处于隔离状态;三是个人保 8 护性产品,如用于单手回套针帽的装臵;四是锐器收集箱的使用。对安全性产品的选择要重视两点,一是对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二是对产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由于并不是所有的针刺伤都会导致同等的感染机会,预防针刺伤的最终目的是预防血清阳性转化,加上安全性产品的高成本,因此要达到干预的低耗高效,必须将重点放在高危针刺伤的防护上。美国CDC研究显示在建立静脉通路过程中发生的空心针头导致的针刺伤是最危险的,可导致94%的血清阳性转化,因此产品的选购重点应放在用于静脉通路的更安全的针头设备上。在实施工程干预时培训至关重要,因为对一个不熟练的护士而言,最安全的产品也达不到安全的目的。

(三)落实强制性干预

目的是通过法律或法规手段来强制性要求各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从而减少护士的血液与体液的暴露。目前我国与护士职业性血液暴露相关的法律主要是2003年由国务院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下发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关于“医疗废物实行分类收集、使用后的医疗废物,无需作消毒、毁型处理(不具备集中处理医疗废物的农村除外),直接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放入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针头、刀片等锐器放入符合规定的锐器收集箱。”这一规定,从理论上可以减少近一半针刺伤的发生。

(四)完善行政干预 行政干预是通过制度的建立、完善达到预防护士职业性血源性病原体的暴露。医院应当建立以下制度:

1. 建立护士血源性病原体暴露的报告与反馈制度

建立护士发生被HIV、HBV、HCV病人血液或体液暴露时的报告流程。当发生这种暴露时,相关部门要做好以下内容的登记:暴露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及含有病毒情况、处理方式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定期检测结果及随访情况等。定期将本院护士职业性血源性病原体暴露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以简报或其它形式反馈给护士,通过这种直接的数据反馈可达到教育护士的目的。

2.制订预防血源性疾病的安全操作手册,落实护士培训制度 做好职业性血源性病原体暴露防护工作,最直接、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与技能,培训内容包括标准预防、新产品使用、预防针刺伤措施、相关法律法规和院内规章制度等,要将培训内容纳入护士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课程。安全操作手册的建立为护士培训、护士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指导。

3.建立员工的预防保健制度

包括建立入职前体检制度、强制性表面抗体阴性者乙肝疫苗接种制度、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及定期体检制度等。

四、护士发生职业性血源性病原体暴露后的处理

预防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焦点应放在初级预防——减少针刺伤上,但对于已发生意外者,医院也必须提供必须的预防性治疗支持。

(一)局部处理措施

1.被污染的皮肤: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2.被污染的粘膜:用0.9%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3.如有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并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反复冲洗,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

(二)建立伤后血清学的随访制度

医院应当有发生职业性血源性病原体暴露后的随访与咨询制度。1. HIV暴露后的随访制度

如果病人的HIV抗体阳性或结果不详,伤者尽快作HIV抗体测试作底线,如果阴性,在暴露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进行相关血清学抗体抗原检测。

2. HBV暴露后的随访制度

暴露后对病人进行表面抗原检测、伤者进行表面抗原和抗体检测,如果病人抗原阳性、伤者抗原阴性、抗体阴性时要在6个月内定期检测。

3. HCV暴露后的随访制度

病人和伤者进行丙肝抗体测试,如果病人抗体阳性,伤者阴性,则6个月后复查。

(三)伤后预防性治疗方案

1. 护士职业暴露HIV后的预防性治疗方案

发生HIV暴露后,在伤后几个小时内立即使用叠氮胸苷被证实是有效的,但它不能预防所有感染的发生。

2. 护士职业暴露HBV后的预防性治疗方案

发生HBV暴露后,如果伤者为HBV易感者(未接受过疫苗者、接种过后无反应者或抗体效价已下降至10mlU/L以下者),应于24小时内(最好不超过7天)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3. 护士职业暴露HCV后的预防性治疗方案

目前无特效的伤后预防措施,有人认为早期诊断早期使用干扰素可能有效。使用方

静脉输液风险管理 篇2

1 创造人文环境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为医护工作者提供充满人情味的温馨工作环境, 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要求, 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的具体表现, 也是护理美学在病房的具体表现, 以满足患者、医护人员各个层次的要求。人文环境可以减少孩子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使患儿能融入轻松愉快的环境, 减少其对输液过程的注意力。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人员的服装, 由原先的传统白色护士服变更为彩色的卡通服装, 输液墙面上也贴满了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儿童画和内容新颖的看图识字卡片, 室内配备一定数量的玩具并循环播放孩子喜爱的动画片。同时为满足学龄儿童需要, 在输液室内专门放置两张卡通小桌子, 供患儿边输液边复习功课等等。这些措施使孩子们输液的恐惧感减少, 家长们焦虑的心情也得到了缓解。

2 实行分区管理

把儿童输液分为婴幼儿 (1~3岁) 输液区及儿童 (>3岁) 输液区。婴幼儿年龄小、对语言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合作能力差, 遇到不满意, 多以哭闹来表达。3岁以上的儿童, 已经进入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接受一些正规教育, 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合作能力, 护理人员可以多一些表扬、鼓励的亲切语言, 再加上人文环境, 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 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舒适环境[1]。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文字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使他们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输液的注意事项, 提高他们防病治病及育儿保健知识, 更好地配合护士进行输液治疗[2]。

3 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窗口科室, 护士静脉穿刺术高低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甚至影到医院的整体形象。研究表明,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 不能做到一针见血是引发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3]。一旦患儿生病来院就医, 家属心情急切希望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患儿家属对医院静脉穿刺成功有很高期望, 希望一次成功, 一旦未能如愿, 就会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而产生纠纷。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静脉穿刺的熟练程度, 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首先, 我们成立专门的头皮穿刺室, 进入穿刺室的患儿每次1~2名, 可以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 并在穿刺室门口张贴出有关头皮穿刺前, 家属需要做好的配合工作。其次, 婴幼儿头皮穿刺相对固定护士, 一般1~2个月轮换一次另有一备班协助主班护士在患儿高峰时间段进行穿刺。备班在每月的上旬由上月的主班护士担任, 协助主班护士穿刺, 每月的下旬由下月的主班穿刺护士担任, 为其下月的主班做好准备。另外主班与备班的安排上, 强调新老搭配, 穿刺技能强弱搭配。合理的排班也能有效减轻护士的心理负担, 提高穿刺成功率。徐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室在2008年2月10日至25日随机抽取700例患儿的静脉输液。统计分析见表1。

一次穿刺成功率与满意率呈正相关

4 安全输液

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保证输液安全是输液室管理者不懈的追求目标。根据江苏省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知识问答一书中, 对患儿进行有效标识, 即发放号码牌。该号码牌是一号两张牌, 一张牌与患儿的治疗单及药放在一起, 另外一张牌交给患儿家属。再给患儿注射前, 除常规三查七对及家属或陪人亲友识别外, 还必须两张号码是相同的号码, 方可给患儿注射。另外, 此号码牌还可以作为患者收药、配药及注射时的排队序号。这样, 工作程序环环相扣, 便于查对, 减少了差错的概率, 可以有效避免因重名、姓名相近, 打错针的现象, 提高了工作效率, 规范了护理行为, 规范了对门诊输液患者的管理, 并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5 人性化服务

在临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 可以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细微之处体现对患者生命和健康的关爱。我们在输液大厅设立醒目的小儿输液室承诺服务标志, 当班护士的照片全部上墙。患儿家长可以根据曾经有过的接触印象来选择自己最信得过的护士进行操作, 调整了护患关系。同时也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了工作责任心。另外在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允许家长陪同孩子, 给患儿心理支持, 使他们得到感情上的温暖, 保持最佳情绪状态。及时向家长了解患儿病情, 征求家长的意见, 给其一种受尊重的感觉,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6 小结

加强儿童输液室的护理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同时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宣教, 不仅满足患儿的健康需要, 而且指导了患儿家属的家庭育儿保健知识, 取得了患儿的积极配合, 提高了护理质量。赢得患儿或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赞赏。

摘要:儿童输液是门诊输液室的特殊群体, 徐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室从环境、分区、穿刺技术、安全、人性化服务5个方面改进管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儿童,输液,管理

参考文献

[1]吕竞.儿科急诊输液室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 2005, 13 (6) :171-172.

[2]周燕.儿童输液室的护理管理[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7⑴:91-92.

加强护士静脉输液的风险管理 篇3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29-02

1风险来源

1.1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了解护士输液中执行查对制度的情况,减少输液差错、纠纷的发生。

1.2日常护理工作不到位。

1.2.1没有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静脉输液队伍。目前一些医院成立了静脉输液委员会或静脉治疗小组,但均属于自发行为。没有卫生行政部门或专业组织对输液护士的资质、培训、考核、发证、执业等进行管理。护士仍是只要有执照就具备了执行静脉输液工作的资格,病人的静脉治疗方案仍是由不同的护士分工完成,无论血管还是工具的选择都缺乏规范的评估与长期的计划。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需要静脉治疗的病人多数是从使用头皮钢针开始的,护士没有根据病人的治疗方案与疗程选择输液的工具与途径,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样,由于护士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影响了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1.2.2操作不当,导致气体进入血循环,引发空气栓塞;静脉穿刺技术不过关,增加病人痛苦。未严格执行医嘱,盲目执行,未及时发现错误医嘱,造成不良后果。违反药物配伍禁忌,造成药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疗效。

1.3服务意识滞后。沟通解释工作不到位,个别护士有时因种种原因,可能会导致工作缺乏主动性,服务态度差,说话语气生硬;更有甚者,当患者有疑问时,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致使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反感,在情绪上与护士对立,从而发生纠纷。

1.4法律意识淡薄。护士工作中有时可能会出现法律责任意識不强,未履行告知义务、保密义务等,从而侵犯患者权益造成护理纠纷。

2措施干预

2.1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1.1配药前仔细检查药品的名称、有效期、剂量、用法、用量,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体有无裂缝、漏气,液体有无混浊、沉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制度,按要求配置液体。输液时要严格三查八对制度。

2.1.2加强巡视,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老人和儿童无特殊情况不超过40滴/min,详细填写输液巡视纪录,每100mL液体巡视签字不少于1次,每250mL液体巡视签字不少于2次,每500mL液体巡视签字不少于3次,要求巡视卡上签的输液滴数与实际滴数上下浮动不超过10滴。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疼痛、外渗等不适。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如输液肢体摆放位置、适当活动的方式,行动时保持液面高于穿刺部位,以免血液回流,不要自行调节液体滴数等。

2.2加强护理专业技能和临床知识培训。

2.2.1加强业务技术,提高一针见血率,以减少病人的痛苦。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年轻护士业务技术的培训,由组长指导低年资护士临床操作,以此营造有指导老师带教的低年资护士多学、多看、多做、多练的氛围。同时,专业组长有重点、针对性的辅导静脉穿刺操作中的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

2.2.2正确、仔细查对,严格执行医嘱,对有疑问、不清楚的医嘱,要及时与医生交流,确认无误后再执行,做到查漏补缺,把好用药关。

2.2.3加强药物知识培训及考核,收集并建立药品说明书档案,供护士随时查阅,定期组织药物知识讲座,除学习药物作用、用法外,重点掌握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配伍禁忌。护士掌握了药物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可以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输液用具及输液方式,使药物发挥最大疗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

3加强护士职业责任感教育

帮助护士正确认识从事的职业,体会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护士的职业责任感,增强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

4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定期组织护理工作讨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和媒体报道的护理差错事故等进行分析、讨论,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医疗法律、法规教育,并请专业人事讲解护理纠纷案例,加强每位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以增强法律意识,预见静脉输液护理安全隐患和护理薄弱环节,减少医疗事故争议和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儿科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论文版) 篇4

安徽省蒙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室

王化梅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安全管理。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两年来儿科输液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以及效果评价。结果:在儿科开展静脉输液安全的管理,护理技术得到了提高,患儿安全得到了保障。结论:建立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技术的安全管理体系,丰富技术内涵,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对加快儿科静脉输液专业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儿科

静脉输液

安全管理

静脉输液技术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材料设备的应用,输液技术方法及手段发生了较大的变革,技术难度增加,技术含量高,加强儿科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是保障患儿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静脉输液是儿科住院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有着重要作用。我院儿科对静脉输液安全的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减少了输液护理缺陷的发生,实施了安全输液,改善了护患关系。现将我院的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儿科输液的300名患儿,年龄在29天至14岁之间。男,150名,女,150名,按病程进行分类,随机可分两组,一组按常规方法管理,另一组对照组加强了输液安全的管理。2.方法

2.1加强人员培训

2.1.1对护理人员技术的要求:明确穿刺分类,对头皮针的穿刺、套管针穿刺、picc置管.如何进行评估,穿刺部位的选择、冲管、封管、导管的固定、连接方法、并发症的预防,识别,处理。

2.2.2进行理论及技能培训:加强解剖学、生理学及药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静脉营养治疗、输血治疗及特殊药物应用的护理。对picc置管的患儿加强管路的维护,加强院感知识的培训,对护患纠纷加强防范策略。

2.1.3对人员资质及能力的要求:具有执业证书,通过临床实践,完成静脉输液理论及技能培训,能独立熟练完成操作,对picc置管要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取得picc专项技能培训证书者方可进行操作。2.2改进输液工作流程

2.2.1加强查对制度

查对治疗单,当日医嘱大查对结束后,打印完毕与另一名护士核对,正确无误后交治疗班贴至输液瓶上。夜班摆药前再次与治疗单核对。查对药夜,配药流程的查对,加药前查对,配药后查对,加药后再次查对药物。输液完毕后拔针及封管查对,再次核对输入的液体组数,确认无误后才可拔针,或可封管。封管后告知家属保护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2.2.2严格无菌技术:配药前,治疗室紫外线消毒60分钟。加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注射器采用一人一针一具。

2.2.3不溶性微粒的管理:根据国家药典的要求,认识药物的性质,关注微粒的损害,注意注射器的选择,规范操作,避免微粒的产生,减少病儿的痛苦。

2.2.4加强输液流程的管理:检查药液,挂药前治疗护士再次检查药液。双重核对,治疗护士挂药,静脉穿刺前,对患儿姓名采用腕带标示制度【1】和呼唤应答法【2】,进行双重核对。对婴幼儿家属回答患儿姓名正确,幷核对腕带无误后方可挂药穿刺。穿刺前检查针的型号、有效期,结束穿刺后粘贴写有穿刺者姓名和穿刺时间的标签,picc置管专人护理。加强巡视,分组到人头,输液时及时巡回患儿,尤其是危重儿及婴幼儿。据患儿的病情、年龄、体质,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导致急性左心衰。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外渗,有无胸闷、皮疹等过敏现象。与家属沟通交流,解答疑问,及时更换续液。2.2.5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进行相关的用药指导,告诉家属静脉滴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在输液过程中若有不适及时告诉巡回护士,并实施处理措施。告知家属所输液体总的瓶数及组数,以及输液的时间等。

3.结果

对照组加强了儿科输液的管理,各班护士职责明确,工作积极性得到提升,核心制度得到很好的执行,杜绝了加错药,输错药,漏输等护理缺陷,患儿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家长满意度得到了提升,值得推广。

4.讨论

儿科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的方法,也是护士最基础的护理操作。加强输液安全管理,从环境,微粒的污染,药物因素,输液器因素,病人及护理人员方面加强了管理,对病人进行安全输液,遵循了国家法律法规,保障了患者及护理人员安全,健全输液安全管理制度,从输液操作的规范化、药物配置、输液速度监控、管道管理、输液反应及并发症监控等各个方面进行全过程的安全管理【3】。建立儿科静脉输液护理技术的安全管理体系,丰富技术内涵,提高临床应用安全性,对加快儿科静脉输液专业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庆印,赫晓莉,王树英,等身份腕带在心血管外科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7.9(7):57 【2】闫洪冈,孔杰,崔化英,等,呼唤应答法减少护理查对工作中差错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583 【3】谢红珍,邓屏,静脉输液管理与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护理学报,2007,14【10】:

静脉输液 篇5

姓名:

1.静脉炎是由于(A)

A.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致热原

2.下列输液所致的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A)

A.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 B.通知医生及时处理C.寒战者给予保温处理 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E.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3.配制过敏试验液的溶媒是:(A)

A、0、9%氯化钠液 B、注射用水 C、5%葡萄糖液 D、1、2%氯化钠液 4.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D)

A.输入药物不纯 B.药物含致敏物质 C.药液灭菌不彻底 D.药物刺激性强

5.一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C)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6.一病人静脉点滴青霉素30分钟后,突然寒战,继之高热,体温40℃,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判断此病人可能出现了哪种情况(A)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7发热反应是由于(A)

A.致热原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8.空气栓塞时应采取的卧位是(D)

A.半卧位 B.端坐位 C.右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D.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E.左侧卧位,头高足低位 9.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不超过(B)

社区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的安全管理 篇6

1 护理安全纠纷隐患

1.1 客观因素

门诊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复杂、病情多变, 加之门诊输液的主要对象多为年老体弱者。

1.2 患者因素

患者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增强, 当医疗效果、护理服务、护理技术低于患者的期望值时, 容易引发医疗纠纷。部分患者医学知识缺乏, 不遵守药物过敏试验规定, 擅自离开观察区或擅自调节药物滴速, 易引起不良反应。输液高峰期时, 有些患者等候时间稍长易产生烦躁不满情绪, 引发与护士的冲突。

1.3 护士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执行查对制度不严, 未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造成护理失误或差错。门诊患者早期诊断不明, 输液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 导致处理不及时。有些新护士临床护理经验不足, 当服务对象产生不满情绪时, 存在生、冷、硬、顶现象。

1.4 药剂人员

药剂人员在配方时工作不够细致, 有发错药、多发药、少发药的现象, 也有对多种药物的配伍禁忌把关不严的情况。

1.5 意外伤害安全隐患

如陪伴家属织毛衣, 易出现毛衣针刺伤。小孩随地小便或地面积水, 患者容易滑倒等。

2 防范措施

2.1 规范服务流程, 改善医疗环境

门诊以方便患者就医过程为切入点, 以门诊医生工作站为核心, 减少患者等待及往返时间, 即使是坐轮椅的患者也能安全方便出入并到达各处。配药室和注射处分开。输液大厅宽敞, 配有软式座椅, 可随患者的不同需要进行调节,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套子随时保洁。有观察床2张, 输液室内有电视、空调, 同时还有氧气瓶、抢救车、饮水用具、书报、健康教育宣传栏等。陪伴家属可以看报、喝茶, 让其感受“亲情式”服务。

2.2 强化安全意识

护士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 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教育, 结合实际进行案例分析和警示教育, 把护理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一位护士的实际工作中。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和规章制度, 如《护士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使护士树立“安全第一, 质量第一”的观念, 增强落实护理安全措施的自觉性。

2.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做好药物的核对工作, 准时给药。操作前后洗手, 严格遵守穿刺针“一人一针一管, 一用一灭菌及一次性使用”的原则。对配制好等待输入的液体用医用输液瓶口贴完全覆盖在输液瓶口上, 需要输液时撕下瓶口贴即可插入输液皮条。为避免输液室发生交叉感染, 常规做好清洁、消毒、灭菌措施。

2.4 强化输液流程的环节管理

严格输液标志, 做到每一组输液标志醒目、清晰, 告知患者和陪护人员共几组液体。实行双签名, 签时制, 配药者在执行配药后签起配药时间并签名, 执行输液者也要在输液瓶上签时、签名。核对姓名时采用反问式提问, 即让患者自己报出姓名, 可避免患者听错姓名发生用药差错事故。

2.5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成功穿刺既要做到一针见血, 又要减轻穿刺时疼痛。对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 采取低置输液瓶打开输液调节器法[1]。为有效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程度, 采用空杯状手法和40°进针可缩短进针时间, 减轻疼痛[2],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2.6 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加强观察与巡视,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重视患者的主诉,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处理。静脉输液滴速:成人一般40~60滴/min, 婴儿8~10滴/min, 幼儿10~15滴/min, 学龄儿15~30滴/min, 心肺疾病患者一般20~40滴/min, 脱水者 (心肺功能良好) 120滴/min左右;也要考虑体位因素, 发现平卧位改半卧位后, 输液滴速减慢5~10滴/min, 平卧位改坐卧位后, 输液滴速减慢8~13滴/min[3]。交代患者及家属不要自行调节滴速, 密切观察静脉输液不良反应, 多巡视、多观察、多询问, 及时发现、排除输液故障, 保证输液安全。对病情危重者及时转诊到有条件的医院。

2.7 护理专业警惕性应该融入到抗菌药物使用的每个细节中

护理专业警惕性就是注意和确认有效的临床观察和信号, 权衡护理行动本身所带来的内在危险性, 以及随时准备采取合适而有效的行动, 来减少危险性和对威胁的反应。做到认真询问病史 (家族史、用药史和过敏史) ;确保皮试药物浓度准确;保证静脉用药现配现用;掌握抗菌药物滴注时间, 开始15min速度要慢, 20~30滴/min, 观察30min后未见不良反应才能把滴注速度调快。推广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 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 备好抢救物品[4], 以保证用药安全性。

2.8 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最佳心身状态, 克服职业疲劳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情、尊重、关心患者, 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和方法, 杜绝因语言表达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护患纠纷。关心爱护护士, 在门诊输液高峰期实行弹性排班, 减缓护士的工作压力, 缩短患者等候的时间, 消除因忙乱现象给输液治疗带来的安全隐患,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9 外带药品注射管理

为方便群众在本门诊部使用外配注射药物的安全使用, 依据浙卫发[2009]3号文件精神, 患者必须签订本门诊部的知情告知单。告知内容包括:患者应提供门诊病历记录、注射说明 (包括患者姓名、药物名称、用法、用量) 、医疗机构发票和药物 (药物需按说明书要求正确贮藏) , 对需皮试的药物和中药针剂必须在首诊医疗机构使用过。本门诊部根据有关物价规定收取相应费用, 要求患者在外带药品注射知情告知单上签全名。

参考文献

[1]陈华征, 张爱华, 章月照, 等.低置输液瓶打开调节器行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观察[J].护理学报, 2011, 18 (1B) :52.

[2]陈泽芳, 王美连, 吴熹, 等.3种静脉穿刺法疼痛程度的比较[J].护理学报, 2010, 17 (7B) :51.

[3]万诗燕, 王传英, 朱琴梓, 等.我国静脉输液滴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报, 2011, 18 (1B) :15-16.

门诊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研究 篇7

【关键词】门诊;小儿;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对策

静脉注射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静脉输液可尽快达到药效,但风险和危害都极大[1]。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基层静脉输液的情况极为严重,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门诊静脉输液的安全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门诊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现报道如下。

1 门诊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隐患

1.1 护理因素

门诊具有人流量大、候诊人群多等方面的特点,门诊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繁杂紧张,每天都需要接触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护理人员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所以极容易产生情绪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给门诊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1.2 患方因素

患者往往要求护士不仅能一次成功,还希望减轻因进针带来的痛苦。由于静脉穿刺时会产生痛感,儿童的自制力较差,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基本上不能按需要制动,无法主动的配合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的可能性较小。此时,护理人员难免需要反复的寻找穿刺血管,可能会出现“扎几针”的现象,当穿刺失败使,极易引起患儿家属的不满,从而引发纠纷。

1.3 药物因素

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指出,近些年来,临床上联合用药的情况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药物配伍禁忌的概率[2],部分抗生素溶解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药物的颜色会发生变化,一旦用药不及时,则容易降低药效。

2 防护措施

2.1 护理管理

護理人员需要在对患儿进行穿刺前,安排患儿进行皮试,查看患儿的机体对药物是否过敏,能不能接受输液治疗[3]。一旦穿刺失败,护理人员需要先道歉,再次解释和处理;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适时的对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及输液进度等情况的变化,如果发现患儿的状态出现异常时,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在输液瓶中还剩余少量液体时,严密观察患儿的输液进度,并适时的予以拔针,避免空气进入静脉,引发静脉血栓;小儿静脉输液技术含量很高,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护理操作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2.2 健康教育

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大部分患儿对穿刺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在穿刺过程中由于疼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哭闹、乱动等现象,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穿刺的难度,给护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对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前,对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在取得患儿家属理解的情况下,鼓励患儿接受并配合穿刺。面对哭闹不休的患儿,我们需要面带微笑,用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气去温暖患儿,使患儿及患儿家属感受到我们的温情关爱与呵护[4]。为了保证穿刺的顺利性,减轻患儿的疼痛,必要时,护理人员需要在取得患儿家属同意的情况下,遵照医嘱对患儿使用镇静剂,减轻患儿及患儿家属对医院的恐惧感,显示我院的整体精神风貌,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2.3 加强核对制度的管理

护理因素、患方因素以及药物因素是影响和降低门诊小儿静脉输液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能够从根本上预防和避免医患纠纷、护患纠纷的发生,加强核对制度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药物配置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三查七对的要求将需要接受注射治疗患者的患者提供的相关单据与门诊病历进行核对。避免给药错误的现象的发生;护理人员在对输液器进行排气时,需要再次对液体及输液号进行核对;输液护士在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前,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及输液号,从而争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输液差错的发生。

由于小儿的免疫能力较差,一旦染病,病情发展十分迅速,不仅使患儿饱尝痛苦,还使患儿家属备受折磨。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预防保健知识,以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及护患沟通能力,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门诊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余庭霞,梁英霞,吴玉美. 社区门诊中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2009,15(23):353-354.

[2] 李艮珍,张哲. 优质护理对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24):167-168.

[3] 康秀芹. 门诊小儿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及管理措施[J].临床误诊误治,2010,10(32):533-534.

静脉输液改进措施 篇8

输液是临床护士最基本的工作之一,虽然绝大多数护士均能顺利完成输液,但静脉输液实际操作的细小环节中,有许多我们日常不注意的问题,给患者带来额外痛苦甚至影响到输液安全。针对少部分患者输液中出现的加药后输液瓶中产生大量气泡影响加药量、加药针头堵塞或瓶塞微粒进入输液瓶、微量空气进入静脉、一次穿刺不成功、拔针后出现疼痛和滴血污染皮肤与被单等问题,结合操作规范,体会到通过输液方法的某些改进,问题均可得到解决。

一、加药后输液瓶中产生大量气泡,是日常加入产生泡沫药物较多见的问题,容易影响加药量。通过总结发现,抽取药液时应将针头全部浸入药液中,缓慢抽取减少气体吸入,加药前排尽针内空气,将液体瓶倾斜以使针头没人液体中,缓慢将药液直接注入液体,就不会产生大量气泡,从而保证药物的剂量。

二、加药针头堵塞或瓶塞微粒进入输液瓶也是临床输液中常见的问题。减少此类问题关键在配制瓶装粉剂时,不要将空针垂直穿入瓶塞,可使空针与瓶塞保持30°斜角,以针头顶部面积最小最锐利的针尖部分顺瓶塞凹迅速穿过瓶塞,可明显减少针头堵塞率,减少瓶塞微粒的污染。

三、微量空气进入静脉,虽然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有时确实能给一些患者带来心理负担,其实护士在输液操作时稍加注意即可解决。两步排气法是有效的解决方法,即排气时当液体流至输液管下端时关闭开关,消毒皮肤后再缓慢打开开关,均匀排放液体直至输液管及针头内空气排尽,关闭开关。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次排气时应用手轻轻弹击输液管终端滤器,使贮存在此处的空气全部排除。细小的动作可以给患者带来心理的安慰。

四、浅静脉输液后拔针、按压方法的探讨改进

4.1 一次穿刺不成功及拔针后按压方法不对产生疼痛、皮肤青紫、滴血污染皮肤、被单也是临床输液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痛苦,有时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精心操作,还是可以明显减少的。良好的静脉血管充盈是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的关键。止血带的绑扎位置应距穿刺点10cm为宜,并且保持松紧适宜,做到既能保持上肢动脉灌注,又能完全阻断表浅静脉的回流。对长期输液患者,可辅以轻拍静脉、热敷,以迅速扩张表浅静脉提高穿刺成功率。拔针前将输液调节器移至输液器终端滤器上缘处夹闭,拔针时不易回血,拔针后也不会滴血,可有效防止回血滴出针头,污染患者皮肤及被单,造成患者不适。

4.2 浅静脉输液后拔针疼痛,探索拔压方法的改进临床输液技术虽然容易掌握,但要真正做好仍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经多年来的临床摸索,采用拉紧皮肤拔针再按压和大鱼际按压法两种拔针法可减少疼痛。

4.2.1 拉紧皮肤拨针法:揭开固定针头的输液贴,保留带有小纱布块的1条,左手将进针部位的皮肤向下绷紧,右手迅速拔出针头,再用左手拇指按在盖针眼的小纱布块上,按压针眼及其上方的皮肤,这时再松开左手嘱咐患者继续按压3min一5min的方法来取代用棉签按压拔针疼痛的改进,因棉签按压,压力主要作用于竹签上,皮肤与血管壁受力的面积较小,压强则较大,也就是传统用棉签按压拔针法时,产生这种较大的压强是造成血管壁和真皮被损伤的重要原因。而用输液贴上的小纱布块按压,压力作用皮肤和血管壁的面积较大而均匀,单位面积上的压强较小。这样减轻已被穿刺损伤的血管壁和真皮的刺激强度,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足。

家庭出诊静脉输液 篇9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址:

电话:

诊断:

尊敬的患者及家属:

您好!我们本着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为了方便病重危难村民,根据您的请求,对年纪较大或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门诊疗、输液等服务。我院根据您的病情,安排医护人员在您家中为您进行静脉输液治疗。鉴于家庭静脉输液及治疗,不具备较好的抢救条件具有很大的风险,现将有关事项向您说明如下,请您在接受治疗前务必仔细阅读。如您有任何不明之处,敬请及时提出,您将会得到详细的解答。

一、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为了避免药物对身体的损害,用药的基本原则尽可能采用口服或肌肉注射,尽量不采用静脉输液,尤其是在家中接受治疗时。

二、静脉输液治疗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有过敏反应,但不限于输液反应(含迟缓反应)、局部刺激、出血或感染等病情实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护士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将上述风险降至最低程度,但无法承诺完全避免。因此,再次建议您在医院内接受输液治疗。

三、如果您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心慌、胸闷、憋气、发热、寒战、局部皮肤斑疹、血肿或组织水肿等情况,请您及家属立即停止输液,同时与护士或医院联系,或及时转送医院。为此,您或家属需要事先掌握拔除输液针的方法,护士将会给您一定的指导。

四、在输液过程中,您不要自行调整输液速度(滴数),以防止因输液速度过快而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或其他问题。更换液体时,您还应特别注意液体穿刺部位的消毒。在输液完成后,请您不要突然起身或变化体位,以防意外发生。

五、护士将在输液穿刺完毕留观片刻后离开您的家。根据操作规程,护士无法在输液过程中完全守护在您的身边,因此,需要您有成年家属陪伴,以便在发生不良反应及时通知医院进行处理.六、家庭输液治疗的时间由我院根据工作情况进行安排。

七、在护士操作离开之前,请您在<<家庭治疗操作记录单>>上签字确认 日期:

日期: 医护人员签名: 患者(或家属)签字:

再次确认: 双凤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已向本人及家属告知病情及家庭输液的风险。本人及家属要求双凤卫生院医护人员为我进行家庭输液,愿承担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

患者(或家属)签名:

直刺术静脉输液无输液反应的体会 篇10

静脉穿刺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每个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此项操作,才能为抢救危重病人争分夺秒,一针见血,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需要的药物及液体输入体内。穿刺采用的角度和手法可分为直刺法和斜刺法。直刺法是在欲穿刺静脉上进针,针头与皮肤成10-45度角,针尖斜面向上,穿破皮肤直接刺入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约0.5-1厘米处,针头与皮肤成20-30度角,将针头刺入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后再刺入静脉。我院经多年临床实践,发现静脉输液穿刺术以直刺成功率高。近一年来我们共行300例,共有295例成功,并且无输液反应。现将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直刺法制的优点

1、针尖直接刺入静脉,可减少刺激真皮层的游离神经末梢,减轻患者的痛苦。

2、針尖刺入真皮后,可直接压迫静脉,使静脉不易滑动,穿刺成功率高。

二、斜刺法的缺点

针尖刺入直皮层后,在真皮内走行距离较长,刺激神经末梢,患者感到很疼痛。

三、直刺术的操作步骤

1、选择静脉,选择较直,易固定,暴露明显,不易滑动,弹性较好的浅静脉。如手、足背静脉,小儿的头皮静脉等。

2、按常规做好输液前的准备工作。在选择好的静脉上端约5-6厘米处扎止血带,用2%的碘酒从内到外消毒皮肤,范围在5厘米以上,让病人握拳,排净输液管中的空气,再用75%的酒精脱碘,再次排净针管内的空气。

3、左手拇指在欲穿刺的静脉远心端压住静脉。固定静脉,右手持输液针头,在欲穿刺的静脉上方,将针尖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成10-45度角,视病人胖瘦与部位而不同,向心方向刺入,使针尖直接刺入静脉,见有回血,再将针头平行进入少许。

4、放开止血带、调节器,嘱病人松开拳头。观察有无漏液,滴入通畅。用胶布固定针头,针眼,针梗处均覆盖无菌纱布块。

5、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速。并在输液卡上标明时间及滴速、签名。整理用物,交待病人注意事项等。

四、静脉输液300例地反应的体会

1、严格无菌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以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要求为准。一丝不苟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如何做到无菌操作①开液体前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一次瓶盖,撬液体瓶盖的用具也要用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使用。注入药物前,液体的瓶盖用2%碘酒,酒精消毒;安瓿割后要用酒精棉球擦拭;用无菌注射器抽出药液后注入液体内。液体内要加的药物一般都要在治疗室进行,不要在病房内进行,以减少污染机会(抢救时例外)。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次,每月采空气培养1次。②操作时,先检查输液物品是否备全,操作者要先洗手,选择好血管,用碘酒,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对碘酒过敏者例外),消毒后严禁用手触摸注射部位,穿刺成功后要固定好,用无菌纱布覆盖。输液完毕拔针后要用消毒球按住针头后拔出,再按住注射部位片刻,嘱咐患者休息片刻后再下床活动,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反应。③采用一次性输液器,应用时应检查消毒日期、输液器外包装的袋子有否破损、漏气,用后要销毁。④棉球、棉签须高压消毒后方可使用,酒精棉球不可做太大、使用太久,以免酒精挥发使之浓度降低影响效果,酒精瓶盖要及时盖好。

2、做好三查七对工作:(1) 坚持查对:①备药时查。护士备药时要检查所输液体和输入药物的名称、浓度、有效期、液体内有否絮状物,瓶盖有无松动和裂痕等。②输液前查。将所准备的药物按三查七对的要求再仔细查对一遍,将所要加的药品详细写在小牌上,糊在瓶上。③输液时床头查。护士要将药品要核实一次观察药物有无杂质,输液用具有无污染,针头是否通畅,有无漏液、输液管的空气要排净,然后在无菌操作下完成输液工作。操作前要对床号,姓名及床头卡是否一致。输液完后要及时拔针,以防回血或空气输入,不能让非医务人员拔针,免得发生意外。

3、严格配伍禁忌:输液中要输入其他药物时,要严格配伍禁忌,以防发生反应。我们的体会是一查、二试、三观察。一查:加药前查对配伍禁忌表,如无禁忌方可加入。二试:有些药物在配伍禁忌表上查不出来,就先将需要输入的几种药物加在一起进行配伍试验,观察有无变色,混浊、沉淀及其他化学变化,如无变化方可输入。三观察,药物加入后先减慢输液速度,注意病人表情,询问病人自我感觉如何,15分钟后再调节输液速度。

4、药液不能积压过长时间:尤其是葡萄糖不可贮存过多,现领现用最好,时间性较强的药品要更注意,以免发生反应。

以上几方面是我们输液直刺法防止输液反应的措施和体会。

静脉输液风险管理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接收的170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以平均分配原则为依据将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5例。观察组85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5例, 女性患儿40例, 患儿年龄最小为6个月, 年龄最大为7岁, 平均年龄为3.3岁;对照组85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4例, 女性患儿41例, 患儿年龄最小为6个月, 年龄最大为6岁, 平均年龄为3.1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较大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85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观察组患儿则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 并对两组患者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制定护理干预方案。

以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风险经验为依据, 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首先应成立创优小组, 全方位的收集头皮静脉输液的风险信息, 明确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常见的风险类型, 并对导致风险方式的原因进行分析, 同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还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时学习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的相关知识, 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小儿头皮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事件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以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及护理质量。

1.2.2明确护理风险发生原因并制定干预措施。

第一, 反复穿刺。导致该风险时间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护理人员穿刺水平有待提高; (2) 穿刺时患儿不停哭闹进而造成穿刺失败; (3) 患儿血管充盈度较差。处理措施: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 提高其穿刺技能。同时护理人员在给予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知识前应多与患儿接触, 和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以尽可能减少患儿哭闹现象发生。第二, 体液渗漏。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护理人员穿刺水平不一, 针头未置于血管内的正确位置。 (2) 患儿哭闹不停使得针头活动脱出。其处理措施主要为:医疗机构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头皮静脉穿刺的相关知识及操作训练, 逐渐提高其穿刺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进行巡视, 确保输液通畅, 若有堵塞等现象发生则应及时进行处理, 以防渗入皮下组织。第三, 针头脱落。导致针头脱落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种: (1) 未牢固固定头皮静脉输液针。 (2) 患儿哭闹不停。 (3) 家属未认真进行护理, 使得患儿将针头拔出。 (4) 患儿出现大量出汗现象, 尤其是头部出汗较多的, 使得固定难度增加, 因而极易造成针头意外拔除现象发生。处理措施:护理人员应认真进行巡视, 以防患儿哭闹、乱动;同时还可利用自制纸板对针头进行牢固固定, 必要时可利用绷带进行固定。第四, 感染。导致感染现象发生的因素较多, 其常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 未严格无菌操作。 (2) 输液室环境及空气未严格消毒。 (3) 护理人员操作技术较低, 导致静脉壁损伤。处理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的重视, 不断增强其无菌意识, 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嘉庆对输液室消毒、通风的重视;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穿刺技术, 避免对患者的静脉壁造成损伤。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70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85例患儿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5例患儿发生反复穿刺现象, 3例患儿发生液体渗漏现象, 1例患儿发生针头脱落现象, 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6%。对照组85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12例患儿发生反复穿刺现象, 11例患儿发生液体渗漏现象, 5例患儿发生针头脱落现象, 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9%, 两组患儿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儿基础护理合格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8 5例患儿中84例基础护理合格, 占98.8%, 对照组85例患儿中73例患儿的基础护理合格, 占85.9%, 两组患儿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85例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45例, 较满意24例, 满意14例, 不满意2例, 其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6%。对照组85例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29例, 较满意31例, 满意17例, 不满意8例, 其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0.6%, 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小儿疾病的常用方式, 该治疗方式因具有以下几种优点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1) 快速将药物送至小儿病变器官, 可较快的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且维持时间较长; (2) 同时该治疗方式还可有效的补充小儿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 (3) 该治疗方式还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费用低等多种优点[1,2,3]。然而由于小儿自身免疫功能较弱, 极易导致感冒、皮肤热疹、腹部绞痛、腹泻等疾病, 加之患儿皮肤组织松弛, 且儿童较为好动, 因而极易引发静脉输液风险[4]。因此,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 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 护理风险管理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 其是评价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5]。我院为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护理, 且研究结果表明两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后其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儿家属的护理的总满意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就说明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的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且可有效的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的170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以平均分配原则为依据将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5例。对照组85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观察组85例患儿则采用护理管理风险方式进行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后其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总满意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的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且可有效的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郝东伟.门诊中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操作及并发症的应对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5) :256-257.

[2]高清华.护生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成功率的带教方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2) :256-257.

[3]程满琴, 方荷香, 项文坤.针柄翻转固定法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4) :56.

[4]陈锦秀, 邓旭慧, 李艳华.负压穿刺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3) :302-303.

上一篇:2023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第一阶段总结下一篇:日清日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