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024-09-18

静脉输液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共12篇)

静脉输液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篇1

四、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1、静脉炎 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操作中局部消毒不严密或针头被污染。加强基本功训练,静脉穿刺力争一次成功,穿刺后针头要固定好,以防针头摆动引起静脉损伤而诱发静脉炎,对长期静脉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注意保护静脉。

(2)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最好选用上肢,因下肢血流缓慢容易产生血栓和炎症,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尽量选用粗血管。

(3)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而且输入速度要慢,使其有充分稀释的过程。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而缓慢,因药物浓度过高或输液速度过快都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

(5)在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

(6)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每瓶药液联合用药,以不超过2-3种为宜。

(7)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的抗炎能力。

(8)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留置留置针,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度。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如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24h后应更换上肢。

(10)一旦发生静脉炎,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根据情况局部进行处理:①局部热敷。②用50%硫酸镁行湿热敷。③中药如意黄金散外敷。

(11)如合并全身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

2、空气栓塞 预防及处理

(l)输液前注意检查输液器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穿刺前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

(2)输液过程中即使更换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成后及时拔针。如需加压输液,应有专人守护。

(3)发生空气栓塞,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脚高位,该体位有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肩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跳动,空气被混为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以免发生阻塞。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4)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3、血栓栓塞 预防及处理

(l)避免长期大量输液。(2)为病人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

(3)正确切割安瓿,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在开启安瓿前,以70%酒精擦拭颈段可有效减少微粒污染。

(4)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注射器不能反复多次使用;抽吸安瓿时不应倒置,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于底部抽吸时微粒最少,但针头触及底部易引起钝针,因此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因微粒沉淀较快,可使其沉淀于针管内,再缓缓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的微粒平稳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5)正确选择加药针头,尽量减少针头反复穿刺橡胶瓶塞,可明显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

(6)输液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输液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

(7)发生血栓栓塞时,应抬高患肢,制动,并停止在患肢输液。局部热敷,做超短波理疗或TDP灯照射,每日两次,每次15~20min。严重者手术切除栓子。

4、药液外渗性损伤 预防及处理

(l)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认真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2)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针头无倒钩。(3)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

(4)注射时加强观察,加强巡视,尽早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型损伤的发生。

(5)推注药液不宜过快,一旦发现推注阻力增加,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有发生药液外惨,应终止操作,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6)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①化疗药或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宜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加强热敷、理疗、防止皮下组织坏死及静脉炎发生。②血管收缩药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5~l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以扩张血管;更换输液部位,同时给3%醋酸铝局部热敷。因醋酸铝系金属性收敛药,低浓度是能使上皮细胞吸收水分,皮下组织致密,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通透性减弱从而使减少渗出;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氧,增加组织营养,而促使其恢复。③高渗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用0.25%普鲁卡因5~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注射于外渗液局部周围,因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药物外渗超过24小时多不能恢复,局部皮肤有苍白转为暗红,对己产生的局部缺血,不能使用热敷,因局部热敷温度增高,代谢加速,耗氧量增加,加速坏死。④抗肿瘤药物外渗者,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阳离子溶液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l0ml做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轻疼痛,同时用3%醋酸铝和50%硫酸镁交替局部温热敷。

(7)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己发生坏死,则应该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静脉输液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篇2

1静脉穿刺失败的处理

由于穿刺技术不娴熟或者穿刺方法不正确都可造成并发症或发生意外。预防:①要选择弹性好、较粗的血管;②要具有娴熟的技术能力与正确的操作方法;③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2静脉输液时发生静脉炎的处理

发现患者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者滴数减慢, 经静脉走向出现红色条纹, 静脉呈条状, 穿刺点有脓性分泌物时, 应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 并给予局部热敷。预防:①重新选择静脉输液, 在穿刺时避开关节部位, 妥善固定导管或输液管, 减少移动;②操作前要洗手, 要彻底消毒穿刺部位;③选择柔软、质地好的留置导管或输液器;④必要时可改用手臂固定托或其他固定辅助工具;⑤避免一个导管多次使用;⑥输入化学药物时应选择较粗大的静脉。以确保足够的血液稀释, 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将滴注速度适当减慢。

3静脉输液时导管堵塞的处理

发现滴速困难, 滴速减慢, 有阻力或者不能抽回血。应考虑血液或药物在导管内形成栓子造成堵塞, 应立即拨管。预防①严格遵守封管原则, 要掌握正确的封管液的浓度剂量, 用0.9%生理盐水5~10 ml/次, 维持6~8 h稀释肝素盐水110 U/ml, 2~5 ml/次, 维持12 h;②掌握药物配禁忌, PH值是导致配伍微粒产生的主要原因;③导管不能打折;④正确地选择穿刺点, 避免在关节活动部位进行留置, 正确固定。避免导管移动或滑出, 保持干燥密闭的固定方法, 穿刺时直刺血管减少在皮下行走的距离。

4静脉输液时发生空气栓塞的处理

静脉输液时发生空气栓塞的情况虽然在临床工作中少见, 但其发生后的严重性是以迅速致使患者死亡。实验证明, 6 ml空气可使兔子致死。因此, 静脉输液时一旦发生了空气栓塞, 应立即停止输液, 使患者左侧卧位, 头低足高, 使阻塞在左心室的空气浮向心尖部, 避免阻塞肺动脉口, 而后随着心脏的跳动, 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预防①在进行静脉穿刺时, 一定要将输液器内空气排尽, 针头和针管应接牢;②定时巡视及时更换药液;③在加压输液时, 更易发生空气栓塞, 应设专人护理;④在经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 由于静脉压低, 液体流空时, 更容易发生空气栓塞, 应加强巡视。

5静脉输液时发生渗出组织坏死的处理

在穿刺部位或近端有触痛, 肿胀、皮肤紧绷发亮, 穿刺部位或末稍温度偏低, 局部微循环障碍, 无回血, 穿刺点有渗液, 应立即抽回药液, 尽量减少在组织内的药液, 停止输液、拔管、局部热敷。效果差时, 也可用50%硫酸镁热敷, 对于外渗引起的局部无菌性炎性反应或局部软组织缺血坏死溃疡。可用六神丸40粒研成粉末, 加适量蜂蜜调成糊, 涂于暴露的患处, 2次/d, 一般2~3 d方可治愈。对于局限性无菌炎症, 静脉炎轻者, 也可用麝香止痛膏外贴治疗, 效果良好。预防①选用导管材料柔软的留量导管或输液器;②固牢稳妥;③对老年患者加强固定;④正确选择穿刺部位;⑤严密观察, 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及时判断, 渗出早期不会影响滴数, 甚至组织肿胀的压力与重力持平。区分堵管与渗出的方法。扎止血带, 滴速停止表示导管在静脉内, 滴速继续, 表示导管在静脉外。

6静脉输液发生发热反应的处理

静脉输液过程中引发的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 多因输入致热源引起, 可发生在输液中或输液后, 轻者发热、寒战, 要给予相应的保暖, 停止输液或减慢输液速度。应用抗过敏药物或激素。重者立即停止输液, 吸氧、物理降温, 遵医嘱给予激素及抗过敏药物, 同时安慰患者,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预防①认真检查输液器, 注射器的生产日期及有效期及包装袋有无漏气现象, 液体瓶有无裂痕;②认真检查药品有效期、质量。

7静脉输液中发生急性肺水肿的处理

急性肺水肿是左心衰竭最严重的表现, 输液速度过快可发生严重呼吸困难, 紧张烦躁不安, 剧烈咳嗽, 而且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 肺部湿啰音出现, 则应立即通知医生, 同时安慰患者于下肢下垂端坐位, 迅速给予经酒精湿化的氧气吸入, 积极配合医生给予强心利尿, 扩血管, 镇静等治疗,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颜面、心率、心律、血压、尿量、神志变化, 。预防:根据病情及药物调节滴数, 随时巡视患者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

8静脉输液时滴数缓慢或不滴的处理

穿刺成功后, 滴数缓慢或不滴, 应首先检查穿刺处皮肤有无隆起, 输液瓶进孔口是否通畅, 输液瓶距心脏平面高度是否适宜, 输液管是否扭曲, 受压检查处理后, 仍不能提高速度, 需反折芯 氏管下端输液管, 阻断液体后快速择压输液管内液体, 有回血且针刺皮肤处。无隆起表明针头在血管内, 滴速缓慢可能是由于针头堵塞血管, 放开输液管后如滴数仍不好, 可能是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将针柄旋转180°后再固定, 如无回血且针刺处隆起表明针头已穿出血管, 需根据情况处理。①输入液体为刺激性的, 可退出血管后压迫 更新刺入血管;②输入液体为刺激性的可拨出针头后变导血管刺, 同时处理露在皮下的刺激性液体。

静脉输液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篇3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症;预防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58-01

应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为避免反复静脉穿刺操作,降低患者的痛苦。随着医学的发展,留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同时静脉留置针的输液并发症也随之增多。临床护理经验表明[1],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避免或减少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症的产生。现选择2014.02-2015.02期间在我院进行静脉留置针的118例患者,进一步探析预防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02-2015.02期间在我院进行静脉留置针的118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双盲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9例患者中,33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5-73岁,平均年龄(46.72±5.18)岁。研究组59例患者中,31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年齡范围6-70岁,平均年龄(45.92±5.9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相仿,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试验存在突出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59例患者采取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主要是观察穿刺部位情况、胶带固定情况、皮肤清洁护理等。

研究组:59例患者采取专门静脉留置针护理。(1)液体渗漏的预防护理:液体渗漏情况较轻时,容易产生局部镇痛剂胀痛等刺激症状;比较严重时,会出现组织坏死。所以,在穿刺操作期间,必须注意保持患者穿刺部位周围是否存在干扰,并加强穿刺部位的规范化护理。在发现液体渗漏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及时停止输液,拔掉留置针,重新选择穿刺部位,把患者患侧适当抬高。仔细分析液体渗漏的原因,如果为小量渗漏,则不需干预机体能够自行吸收;如果渗漏液体为刺激性化疗药物,必须及时进行特殊处理,注射相应的拮抗剂或是局部外敷。(2)静脉炎的预防护理:操作前严格执行手卫生,全程无菌操作[2],注意药品的配伍、剂量以及注意事项。静脉选择时,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最好一次性成功。如果患者输注的液体刺激性较大,应利用 NS 进行冲管处理,同时重新选择穿刺部位,同一部位不能多次输液。护理过程中若发现患者穿刺部位有红肿出现,需及时拔掉留置针,24小时内冷敷处理,24小时后开始热敷。或是应用硫酸镁(浓度为50%)溶液湿敷在局部表面,每天二次,每次湿敷时间20分钟。(3)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为避免发生静脉血栓症状,穿刺部位选择时,应尽可能排出感染、关节、神经、损伤以及硬化的静脉,以弹性较好、粗大的血管为宜。护理人员还应该重视宣教工作,告诉患者一旦发现穿刺部位有局部炎症或者胀痛感,应及时呼叫护理人员。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该勤于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解决。(4)皮下血肿的预防护理:引起皮下血肿的主要原因为穿刺皂搓技术不熟练,欠缺穿刺技巧。所以,才穿刺期间,护理人员动作必须轻、准、稳,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出现静脉破损、皮下出血而引起皮下血肿的发生。护理人员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皮下血肿,必须立即停止穿刺输液,若皮下血肿较轻,可让机体自行吸收;若皮下血肿较重,应及时进行冷敷,促进血液凝固,24小时后应用适宜的硫酸镁湿敷血肿部位,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凝血吸收。

1.3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然后利用 X2 进行检验。当 P 值小于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出现输液并发症的概率约为6.78%(4/59)显著小于对照组的16.95%(10/59),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静脉留置针技术已经在临床中得到良好的推广应用,发展较为成熟,尤其是静脉留置针具有操作简单、套管在静脉中留置的时间比较长,不会对血管造成穿破损伤,受到了临床医生及患者的一致认可。静脉留置针用于输液治疗中,可明显降低因为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进而降低了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心理负担,以便输液过程中患者血管处于通路状态,避免了不必要的穿刺,有助于患者的紧急抢救治疗。现阶段,静脉留置针技术仍然处于发展状态,但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及好评,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但是,静脉留置针技术在治疗期间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所以,在留置针期间应该针对常见的输液并发症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干预,尽可能避吗免临床并发症发生,以便确保临床的治疗效果。本次试验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出现输液并发症的概率约为6.78%显著小于对照组的16.95%,这与余斯玲等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相近[3],说明本次试验的真实性、可靠性较好。由此,我们进一步论断,对静脉留置针患者开展预防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以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丹,冯丽芳.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10,11(21):1996-1997.

[2]徐兰慧,董克平,樊景莉.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和护理[J].河北医药,2009,31(4):460-461.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篇4

静脉给药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在输渡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药液外渗, 造成皮肤血管受损,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不是输液外渗 = 护理事故?

一、药物外渗的病因学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因素

1、药物因素

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

速度过快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 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 高渗液体如: 500g / L 葡萄糖注射液、200g/ L 甘露醇; 血管收缩药如: 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垂体素 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 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 抗肿瘤药物如: 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等。

2、机械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原因多为:

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凝血不正常)

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次数

3、生理因素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 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管长期营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 昏迷、严重脱水, 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整性并导致破损。

二、预 防 措 施

 1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力争一针见血, 避免刺破血管。 2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 3 避免药物浓度过高和输液速度过快对血管的损伤  4 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巡视观察

5、加强告知

 对静脉输入高危药物时充分告知患者及陪护,让其了解、认识静脉输液基本的、必要的医学和护理知识, 做到相互配合,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务人员,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纠纷发生的风险。

三、处 理 措 施

物理疗法 :

1、有热敷、冷敷、红外热照射等方法, 对于静脉输液外渗局部出现的红、肿、痛及局部炎症反应, 缓解药物外渗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疗效,。取热水袋、热毛巾局部热敷, 水温不超过60 ℃ , 红外线局部照射距离,每次10分钟,以免烫伤, 通过物理疗法促进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 并能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2、用冷藏后的仙人掌的肉(要去皮,刺)敷在渗出部 

3、新鲜土豆切成薄片,外敷在渗出部,干了再换一片 

4、用芦荟汁外敷

常见外渗药处理

1、红霉素、地西浮:

外渗时局部会产生无菌炎性反应宜选择 冷敷效果更佳。

2、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应用特异性药物能够直接对抗渗出药物的毒理作用,具有较强的组织损伤修复作用。如血管收缩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药物外渗时使局部缺氧, 皮肤颜色改变, 严重者出现局部皮下组织坏死, 酚妥拉明、山莨胆碱敷于局部, 能起到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作用, 热敷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3、浓度过高的药物如: 25%甘露醇、碳酸氢钠、脂肪乳

由于滴速过快易致外渗,局部用利多卡因+vitC封闭再 取硫酸镁湿热敷, 每半小时更换一次, 同时观察局部皮肤渗出后肿胀消退情况和颜色的变化。也可采用喜疗妥软膏外涂皮肤患处,包括脂肪乳外渗时也可以使用。

4、钙剂抗素血管活性药:丹参注射液外敷

5、静脉炎:

由于长期静脉输入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使血管出现炎性反应, 沿着血管走行出现条索状, 并且有红、肿、热、痛感觉,用康惠尔透明贴沿着血管走行粘贴3-4天。

化 疗 药 物 局部毒副反应(外渗)的主要表现

1、输液过程中患者常表现出肿胀及急性烧灼样痛。

2、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形成硬结,严重可出现疱疹及大水泡,出现溃疡及广泛组织坏死。

3、“静脉怒张”反应:这一反应的特征是沿前臂静脉道路方向的红线,注药局部可以有血斑、水肿、痛、浅表的疱疹和水疱。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

1、化疗给药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执行或指导。

2、输液中严密观察,一般15¡ª30分钟巡视一次,细心观察有无红肿、渗出、疼痛,重视患者主诉,主诉输液部位有疼痛及烧灼感,不管局部是否肿胀,都要立即停止用药,按外渗程序处理,同时注意回访,一般化疗药物外渗观察不少于10天。

3、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先注入非发泡性药物,如果两种均为发泡性,应先注入稀释量最少的一种,两次给药之间应用生理盐水或糖水冲洗管道,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5—20分钟。

4、在输液前应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的主要表现,如果出现局部隆起、疼痛或输液不畅,教患者学会关闭输液器,及时呼叫护士,尽量减少化疗药物渗出量。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

发生外渗,及时给予解毒处理 ①立即停止输液;

②保留针头,并吸出外渗液,接注射器推注地密米松5mg拔出针头; ③病变肢体抬高至少96h;

④局部冷敷6—12h,一般忌热敷,注意预防冻伤;

⑤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外敷,也可用50%mgSo4湿敷,多爱肤软膏外涂,水胶体敷料使用;

⑥局部用0.9%NS10ml+利多卡因1支+地塞米松5mg封闭; ⑦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毒处理。吡柔吡星化疗外渗 处理:

1、用50%mgSo4湿敷

2、美宝湿润烧伤膏外敷

3、多爱肤软膏外涂

4、水胶体敷料

5、微波治疗

静脉输液渗漏的观察及处理方法 篇5

静脉输液是防病治病和抢救生命的重要给药途径,但输液外渗在临床上很难避免,这与药物的刺激性、病人血管的通透性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我们的穿刺技术和巡视病房是否及时等一些主观原因有关。因此,及时观察和处理渗漏问题,是保障病人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治疗液体外渗的目的是加速消肿的过程,减轻局部组织损伤,提高静脉利用率。

一、常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药物

1)抗生素类

A.青霉素类 青霉素钠、舒氨西林、氨苄青霉素、新治君等。

B.头孢菌素类 头孢唑啉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噻吩钠、头孢呋新钠、头孢噻肟钠、头孢米诺钠等。

C.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等。

D.氨基糖苷类 卡那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等。

E.其他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磷霉素、白霉素等。

2)高渗溶液 甘露醇、山梨醇等。

3)阳离子溶液 氯化钾、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

4)升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巴胺等。

5)扩血管药 葛根素、丹参、碟脉灵、血栓通、培丙脂、丹奥等。

6)抗癌药物类(略)。

二、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三、处理原则

1)促进液体重吸收。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四、具体方法

1.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如抗生素类:

(1)肿块<5cm×5cm时,可采用热敷方法(拔针4h后可行)。

(2)肿块>5cm×5cm时,应及时给予硫酸镁或呋喃西林湿敷。2.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

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目的)。

3.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

(1)钙剂:首选硫酸镁湿敷(因其对抗作用强),其次,也可采用0.5%654-2湿敷。

(2)甘露醇发生渗漏时,初期可用热敷,也可用硫酸镁湿敷,还可采用75%的酒精湿敷。

(3)苏打外渗:局部用利多卡因+vitC封闭,再用硫酸镁湿敷.注意点:渗漏超过24h以后,不可热敷,因此时局部皮肤苍白,之后逐渐转暗红色,可产生局部出血,如此时热敷,可造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代谢增强、细胞耗氧量增加,可加速组织坏死。

4.扩血管药物 上述方法均可采用。5.升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渗漏轻微时-热敷、严重时按医嘱处理,可局部封闭,654-2湿敷等(也可用酚妥拉明封闭,氢化可的松湿敷)。

6.化疗药物外渗

只要可疑渗漏,立即停止输注,然后先将针内药回吸出来,回的血液药物以3-5ml为宜。再注入5~10ml生理盐水,稀释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冰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性反应)。

同时也可按医嘱予以

(1)可选择性的注入25mg氢化考的松,然后拔掉针头。

(2)保留针头,用2%普鲁卡因2ml加地塞米松1ml做局部封闭。

(3)可用95%酒精,呋喃西林湿敷或冰敷。

(4)抬高患肢。

(5)避免局部按压,密切观察。

(6)如出现组织破坏或溃疡时,应考虑手术切除。

抗癌药物应行二步注射法:盐水引路-药物输注-盐水冲注,而对于已经坏死的组织、细胞则没有作用.利多卡因则具有止痛消肿的作用.我们认为:

① 封闭应在渗漏后1h内,越早越好;

② 应尽最大范围的全封闭;

③ 封闭的方法必须正确,才能将痛苦减少到最低从而使其尽早

恢复。

五、液体外渗的预防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甚至造成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

六、预防措施

1.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是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2.血管的选择

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4.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5.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6.做好患者的宣教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 篇6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溃,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处理流程:

(二)虚脱

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病人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要镇静,给病人及家属以安全感;将病人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病人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病人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静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处理流程:

(三)过敏性休克

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皮试观察期间,瞩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机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①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②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症状如不缓解,可毎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③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借助人工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实行气管切开。④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⑤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一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使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⑥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如施行体外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等。⑦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置提供依据。处理流程: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出血 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皮下较大血肿者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处理流程:

(二)低血糖反应 预防及处理

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多次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有关知识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

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病人情况。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处理流程:

肌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预防及处理

1、选择粗细适合、质量过关的针头。针头不宜反复消毒,重复使用。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不可再局部皮肤有硬结或瘢痕处进针。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操作人员注意进针手法、力度及方向。

4、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内,以防发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

5、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6、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若针体已经完全没入体内,需在X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处理流程:

(二)神经性损伤 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注射药物应尽量避免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不能毫无根据地选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做肌肉注射。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的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处理流程: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药物外渗性损伤 预防及处理:

1.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认真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2.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针头无倒钩。

3.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

4.注射时加强观察,加强巡视,尽早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5.推注药液不宜过快。一旦发现推药阻力增加,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发生药液外渗,应中止注射。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6.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

①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宜进行局部封闭治疗,防止皮下组织坏死及静脉炎发生。

②血管收缩药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5~10mg 溶于20ml 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以扩张血管

③高渗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在该部位输液,并用0.25%普鲁卡因5~20m1 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 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因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药物外渗超过24h 多不能恢复,局部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对已产生的局部缺血,不能使用热敷,因局部热敷温度增高,代谢加速,耗氧增加,加速坏死。

④抗肿瘤药物外渗者,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

⑤阳离子溶液(钠钾镁银等溶液)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l0ml 作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轻疼痛,同时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

7.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已发生坏死,则应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二)血肿 预防及处理:

1.选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3.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稳。

4.要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因按压面积大,不会因部位不对或移位引起血肿。一般按压时间为3~5min,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延长,以不出现青紫为宜。

5.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4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处理流程:

(三)静脉炎 预防及处理:

1、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

2、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热湿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可清热、除湿、疏通气血、止痛、消肿,使用后病人感到清凉、舒适的作用。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处理流程:

(四)过敏反应 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此次用药的目的、药物作用、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嘱咐患者即时把感想说出来,但要讲究方式,以免造成其心理紧张而出现假想不适。对本药有不良反应、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本药者,都要备好急救药品(0.1%肾上腺素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剂)、吸氧装置。

2.药物配制和注射过程中,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1)首次静脉注射时应放慢速度,对过敏体质者加倍小心,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表情、皮肤色泽、温度、血压、呼吸,触摸周围动脉搏动,询问患者有无寒战、皮肤瘙痒、心悸、胸闷、关节疼痛等不适反应。(2)轻微不适感可放慢推注速度。(3)不能耐受者,立即停止注射,但治疗巾、止血带不撤,先接别的液体,保持静脉通道。用注射器抽吸好急救药品,装上吸氧装置,休息半小时后继续缓慢静脉注射,若仍不能耐受者,则停止使用此药,观察不适反应消失后方可离开。(4)在推注过程中,发现休克先兆或突发休克,立即停止注药,扎止血带,不使药物扩散,静脉滴注抗过敏休克药物,针对症状进行抢救。(5)过敏性休克者,去枕平卧,及时就地抢救、吸氧,首选0.1%肾上腺素1mg、地塞米松5mg皮下、肌肉或血管内注射;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提高血压等。必要时可用糖皮质激素、气管切开或插管。处理流程: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

(一)发热反应 预防及处理:

1.加强责任心,严格检查药物及用具:液体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是否过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或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痕。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

2.改进安瓿的割据与消毒。采用安瓿锯痕后用消毒棉签消毒一次后折断,能达到无菌目的,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3、改进加药的习惯进针方法。将加药时习惯的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使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呈75°刺入,并轻轻向枕头斜面的反方向用力,可减少胶塞碎屑和其他杂质落入瓶中的机会;避免加药时使用达枕头及多次串词瓶塞。要体重需加多种药物时,避免使用达枕头抽吸和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插入瓶塞固定使用一个针头,抽吸药液时用另一个针头,可减少瓶塞穿刺次数,以减少瓶塞微粒污染。

4、加强加药注射器使用的管理,加药注射器要严格执行一人一具,不得重复使用。提倡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这是目前预防注射器污染的有效措施。

5、避免药液输入操作污染。静脉输液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瓶塞、皮肤穿刺部位要彻底。重复穿刺时要更换针头。

6、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可避免输液速度过快发生的热源反应。

7、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多种药物联用尽量次啊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置后要观察药液是否辨变色、沉淀、浑浊。配置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药物配置好以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药体中,药体现用现配可避免毒性反应及溶液污染。

8、对于法人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配合针刺合谷、内关等穴位。

9、对高热这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

10、对严重发热反应这应停止输液。予对症处理外,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

静脉输液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篇7

1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

1.1 皮下血肿

技术操作不熟练及技巧掌握不好, 易穿破血管形成皮下血肿。应加强技术训练, 穿刺时要巧、稳、准, 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 可有效避免皮下血肿的发生。

1.2 静脉血栓形成

多见于血流缓慢的血管及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应尽量选用上肢粗静脉、颈外、锁骨上下静脉, 避免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 并且尽量缩短留置时间。

1.3 导管堵塞

其原因相对复杂, 与静脉营养液、血液制品及特殊药品输完后, 导管冲洗不彻底有关, 与凝血机制异常也有关系。应彻底冲洗导管并及时封管。

1.4液体渗漏

与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不当、固定不牢、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过大、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及患者不恰当活动有关, 可出现肿痛等症状, 甚至可出现组织坏死。应在提高穿刺水平的基础上妥善固定导管, 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 穿刺部位衣服应宽松。

1.5 静脉炎

其常见原因有两类: (1) 感染性:主要为外源细菌性感染; (2) 化学性:主要为药物外渗所致, 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 静脉触之如绳索, 硬、滑、无弹性;严重者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有发热等症状。应注意无菌操作, 穿刺选择在静脉丛远端开始, 应用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须用盐水冲管, 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 护理

2.1 做好健康教育

置管前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 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保持穿剌部位干燥, 洗澡、擦身时避免液体浸湿留置针处;一旦敷贴下方被浸湿, 及时报告护士给予消毒、更换以重新固定处理;有留置针的肢体避免测血压、过度活动、提取重物, 肢体要适当抬高、减少下垂姿势, 预防留置针内有回血堵管、针眼渗血、渗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烦躁、有意识障碍的患者, 用约束带适当在穿刺部位下方约束肢体, 或在穿刺部位套上合适的丝袜, 对侧戴无指手套, 防止患者无意识地拔出留置针、或躁动引起导管脱落, 同时不影响对留置针输液的观察。

2.2 密切观察局部反应

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做好全面护理。观察穿剌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及局部炎症反应,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 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 一旦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立即拔管, 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以控制局部炎症的发展, 促进血管弹性恢复。

2.3 穿剌部位的护理

穿剌部位周围皮肤每日用碘伏消毒后盖以无菌敷料, 防止因穿剌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致皮肤上的病原菌经针孔侵入到皮下组织及血管内, 引发局部甚至全身的感染。根据留置针说明书要求, 留置针可留置3~5 d, 最多不超过7 d, 即使没有并发症也要更换部位重新穿刺。对于使用高浓度剌激性强的药物每天要更换部位输液, 避免药物长时间的化学性剌激致药物性静脉炎。

2.4 连续输液者每日更换输液器

注意留置针输液的通畅情况, 严防液体滴空或点滴过慢造成回血堵塞导管。连续输液者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 溶液点滴不畅要查看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处理, 不能盲目用肝素钠盐水注射疏通, 防止各种并发症。

2.5 加强床边交接班

听取患者主诉, 检查留置针及其标识情况, 观察敷贴有无松动, 特别在患者洗澡后更要注意观察, 有异常情况均要及时处理。一旦发现有静脉炎发生要立即报告医生, 用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 有药液渗漏到组织应予局部封闭以缓解症状。

2.6血管的选择

在留置静脉留置针前应选择好血管, 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 要选择易于固定的血管, 远离皮肤病变处, 避开关节部位。研究表明, 血管条件越差, 留置针所致静脉炎发生率越高, 血管条件评分与静脉炎发生率呈负相关[1]。对于抢救患者需要2~3处静脉输液, 应在同一上肢的血管选择两处, 从近端到远端选择穿刺, 在同一侧下肢再选择一处;尽可能留空另一上肢监测血压, 另一侧下肢抽取动、静脉血标本;尽量避免选择下肢行静脉留置针, 以避免下肢静脉炎的发生[2]。对于长期输液者, 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从血管远端开始穿刺。对于偏瘫患者要避免在瘫痪肢体上选择静脉穿剌输液。

2.7 正确封管

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封管液有两种: (1) 生理盐水; (2) 稀释的肝素钠。稀释肝素钠封管技术优于生理盐水, 因此首选肝素盐水, 每次注入3~5 m L维持时间长达24 h以上。封管时应使用正压封管, 即封管时边推肝素钠封管液边退针, 推注完后再拔针, 这样可明显降低堵管的发生率。

3 小结

静泳留置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对血管壁的刺激性小、可持续保留静脉通道的通畅, 利于及时用药及抢救患者, 保证抢救治疗顺利的进行, 并可有效减少输液肿胀、液体外渗等事件的发生, 降低因长期输液对浅表静脉的损伤, 减轻护理工作量。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各种抢救治疗输液的患者中使用更加广泛, 应有效预防因留置针而产生的并发症, 提高其静脉留置质量, 减轻患者经历反复穿剌所遭受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赵晓燕, 宁宁.年龄、血管条件与骨科患者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30) :3157-3159.

静脉输液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篇8

【关键词】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51-01

血液透析患者在内瘘没有成熟时,大都会选择静脉置管,原因有四点:一、能立即使用,二、能减少疼痛,三、能保证有效血流量,四、能长期使用。本文将我院收治50例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与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2005年5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50例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5岁~83岁,平均年龄45岁,股静脉置管39例,颈内静脉置管1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例。感染2例,一例为股静脉置管、另一例为锁骨下静脉置管;出血5例;留置导管脱落25例,完全脱落1例,为颈内静脉;血栓形成18例。每只导管留置时间为30~313天,平均留置时间105天。

2 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2.1 感染:为静脉留置导管最常见的并发症。血液透析患者50%~80%的细菌感染与血管通路相关 [1]。本组病例中发生感染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5岁、47岁 ,中度营养不良,置管部位分别为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9﹢月,发生率为4%。就本组病例而言: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引发感染,加之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更曾加了感染的机率。

2.2 出血:表现为导管口出血或局部血肿形成。本组病例发生的原因有3点:①.穿刺不顺利;②.抗凝剂用量偏大;③.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本组病例发生导管口出血2例,局部血肿2例,导管破裂出血1例(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10﹢月),发生率为10%。

2.3 血栓形成:留置导管因时间长,过度伸曲术侧肢体,导管受压、扭曲,肝素用量不足,患者为高凝状态,血液透析间隔时间过长,均易形成血栓。本组病例中,发生血栓形成共18例,其中股静脉置管发生15例,颈内静脉置管3例,发生率为36%。

2.4 留置导管脱落:本组病例中有25例患者发生导管脱落,发生率为50%,70~80%的患者在1﹢月后,都会用缝线重新固定。1例导管完全脱落为颈内静脉置管,使用时间10﹢月。发生导管脱落的原因有2种:①导管留置时间过长缝线断裂;②机体对缝线产生排斥反应,使缝线脱离皮肤,导致导管脱出。

3 护理与预防措施

3.1 感染

3.1.1 护理:①.发生局部感染时,应每日更换敷料,遵医嘱口服抗生素;②.如出现畏寒立即通知医生;③如需拔管,并将导管前端剪下送检。本组病例有2例发生感染,均予以拔管。

3.1.2 预防措施: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置管处皮肤清洁、干燥;②.使用无菌纱布覆盖置管处,不要选择对局部进行封闭包裹,但淋浴时除外;③.透析中应将导管帽浸泡在75%的酒精中;④.连接透析管路时,应用碘酊、酒精消毒导管接口;⑤.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⑥.股静脉置管穿刺处每日换药1次,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处隔日1次,一般用碘酊、酒精消毒,由内向外,直径大于5㎝,并清除局部的血垢及污渍;⑦.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改善营养状况,以提供机体抵抗力。

3.2 出血

3.2.1 护理:①合理使用抗凝剂;②.对于局部血肿可行按压、冷敷等处理;③.对于穿刺部位出血可局部按压,或对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进行适当地缝合:④. 如止血效果欠佳,可考虑拔管;⑤. 對于导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告知家属就近处理,拔出导管,以无菌纱布按压穿刺部位,按压力度适中。本组病例有5例发生出血,除1例因导管破裂导致出血,予以拔管外,其余4例均在无菌操作下重新处理,未继续出血。

3.2.2 预防措施:①.凡使用抗凝剂的患者,透析当天停用;②.对于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的术后出血,可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③.在以后的透析中,可提前半小时结束肝素的使用;④.必要时,可改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剂。

3.3 血栓形成

3.3.1 护理:①.抽吸堵塞的导管腔,抽出肝素,并适当钻动导管,尽可能吸出血凝块。切忌在抽吸困难时,向导管腔内推注生理盐水;②.对于无法抽出血凝块的导管,可遵医嘱采用尿激酶溶栓法,可使90~95%的血栓得以溶解,具体方法为:5万~15万U尿激酶加生理盐水3~5ml分别注入留置导管动静脉腔内,保留15~20分钟,回抽出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或血凝块若一次,可重复进行[2];③如上述措施无效,留置导管时间不超过一周,局部皮肤无炎症的,可使用引导导丝更换新导管。本组病例有18 血栓形成,除1例因透析间隙时间超过2周,导管无法再通外,其余经溶栓治疗后,全部恢复通畅。

3.3.2 预防措施:①.血液透析中,有效使用抗凝剂;②.留置导管一般不宜另作他用,如抽血、输液等,如果一旦使用,使用后必须按血液透析后导管的处理要求封管,以防管腔堵塞;③.对于血液透析间隔时间过长的患者,应每周1~2次重新封管;④.对股静脉置管患者术侧下肢不得弯曲90°,也不宜过多起床活动;⑤.睡眠和活动时,应避免压迫或扭曲导管;⑥.定期监测凝血时间。

3.4 导管脱落

3.4.1 护理:①.如导管脱出部分较短,患者又无其他血管通路,可在严密消毒的情况下,把脱出部分送回血管内,并重新固定;②.对于缝线部分脱落的导管,及时缝上,不要等到全部脱落再去缝合,避免发生不良事件;③.固定导管时,应按其走向将其固定好,以免导管脱落;④.必要时,可更换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因其有固定用的涤纶套,不易脱落。本组病例有25例发生导管脱落,除1例颈内静脉自行脱落外,其余24例缝线经重新处理后,未造成不良后果。

3.4.2 预防措施:①.对于股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应让其尽量减少活动;②.对于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应量不取术侧卧位,以免摩擦拉出导管;③.穿脱衣服时,要特别留意导管,避免拉出导管。

4 小结

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偏高,但由于其有着快捷、减少痛苦、血流量稳定、可长期使用等优点,在临床上仍被广泛使用,所以必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重点在于预防。本组病例以留置导管脱落与血栓形成的发生比例为高,但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均未造成不良后果,感染发生率最低,但后果最为严重,予以拔管。本组病例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主要为: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患者过度伸曲术侧肢体、透析间隔时间过长、机体对缝线的排斥反应等,通过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及早发现,早期处置,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静脉留置导管的使用率,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61.

[2] 梅长林,叶朝阳,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7.

作者简介:

静脉输液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篇9

摘要:静脉留置针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做到预防在先,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73-02

1治疗方案的评估

输液目的、输液疗程、溶液性质:

1.1输液目的: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补充营养,维持热量;输入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抢救休克,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输入脱水剂,提高血液渗透压,以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目的,同时借高渗作用,回收组织水分进入血管内通过肾脏排出达到利尿消肿的作用。

1.2输液疗程:在满足输液治疗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细、最短的导管。

1.3溶液性质

1.3.1PH值:即溶液中H+的浓度指数,正常血液7.35-7.45,超过正常范围的药物均会损伤静脉内膜,PH值8.0使内膜粗糙后,有血栓形成的危险。

1.3.2渗透压:用于描述溶液中微粒的数量,当水和溶液用透析膜隔时,由于溶液含有一定数量的溶质微粒,对水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水即渗过透析膜而进入溶液,这种对水的吸引力就叫做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285 mosm/L是等渗标准线,高渗溶液>340mosm/L时,吸收细胞内水分,血管内膜脱水,内膜暴露于刺激性溶液而受损,造成静脉炎、静脉痉挛、血栓形成,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1.3.3刺激性:一些药物本身的PH值及渗透压均接近生理水平,仍然有极高的可能性造成静脉炎,如某些化疗药物及中药。

2病人情况的评估

小儿静脉的生理特点 静脉细小脆弱,增加了液体渗漏的发生机会;皮下组织较厚,静脉不直观且不易触及,液体渗出是小儿输液最常见的并发症。小儿静脉穿刺时建议选择头皮静脉,导管的固定对于小儿输液来说是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固定可以避免因导管松动引起的液体渗出以及导管脱出的发生;低血压的新生儿和婴儿静脉穿刺时回血较慢,穿刺时应加以考虑。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 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丢失,皮肤较薄;静脉壁老化,穿刺时建议尽可能选用较短、较细的穿刺针以减少静脉内膜损伤,导管固定牢固,减少导管移动对静脉内膜的刺激,高渗溶液及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应选择较粗大的静脉进行输注,输完高渗液体,应尽快输入等渗液体,以减少高渗液体对静脉的刺激。

化疗病人 化疗药物多为高渗,刺激性强,对血管的损伤较大,化疗期间,交错用药时应保证生理盐水充分冲管,避免不同药物混合产生微粒而导致导管堵塞。

静脉输液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篇10

最具权威的大学生服务网站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及其护理、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法,属于基础护理技术的核心内容,这里面,就常考的考点输液反应及相关护理措施做一下系统的阐述,帮助大家加深记忆,能够对这个知识点全面的掌握。

静脉输液的常见反应及相关护理和预防措施:

1.发热反应:

(1)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与医生联系;

(2)密切观察病情及体温变化;

(3)对症处理:寒战时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等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4)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5)保留余液和输液器送检,查找病因。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检查药液质量、有效期;严格检查输液器的包装、有效期等。

2.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

(1)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2)病人取端坐位;

(3)给予高流量、20%~30%乙醇湿化吸氧;

(4)遵医嘱给予扩血管药、平喘药、强心剂、利尿剂等;

(5)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要求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

最具权威的大学生服务网站

预防措施: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留置管或导管放置时间过长;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

3.静脉炎:

(1)立即停止局部输液,换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行湿敷;

(2)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3)超短波理疗;

(4)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并减慢输液速度,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应选择无刺激或刺激性小的导管,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4.空气栓塞:

(1)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

(3)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4)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措施:输液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并将输液管内的空气排尽;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加压输液时,专人看守,不得擅自离开病人。

最具权威的大学生服务网站

静脉输液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篇11

静脉输液是抢救患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 发热反应是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之一, 发热反应不但可以加重病情, 还可以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引发医疗纠纷,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精神上、肉体上、经济上的损害。本文对临床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引起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作如下分析。

1 导致静脉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

1.1 输入液体由于药品质量不过关

如输液前未认真检查而使用包装袋破损、密闭不严漏气污染和已过使用期的输液器可引起发热反应;由于药液不纯、变质或被污染, 可直接把致热源输入静脉, 亦可引起发热反应。

1.2 各种污染

配药加药中的污染;静脉穿刺针头斜面滞留微粒的污染;环境的污染。

1.3 药物配伍不当或联合用药过多

当配伍剂量大、品种多时, 由于药液的溶解度、酸碱度、放置时间及浓度条件的影响, 使配伍后药液发生变化而影响药液质量, 当所含热源累积到一定量时, 输入体内亦可发生热源反应。

2 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预防

2.1 加强责任心, 严把质量关

输液器使用前认真检查包装袋有无破损、漏气, 是否在保质期内, 药品使用前亦需认真查看是否过期, 瓶盖有无松动及破损, 药液有无变色、沉淀及变质, 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及药品。

2.2 加强科学管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加药注射器的使用要严格执行一人一具, 不得重复使用;改进加药方法, 避免加药时使用大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 以减少瓶塞微粒的污染;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 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 熟练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可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发生的热源反应;保持良好的输液环境, 加强治疗室空气及室内门窗、台面、治疗车及地面的清洁消毒, 常规进行空气细菌监测, 配药及输液过程中, 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流动, 避免扫地、扫床, 以减少空气污染。

2.3 合理用药

输液中严格控制加药种类,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配置后观察药液有无变色、混浊、沉淀。配制粉针剂药品要充分摇匀, 使药品完全溶解方可使用, 药液配好后检查五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 液体使用现配可避免毒性反应及溶液污染。

3 小结

微量注射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篇12

微泵操作并发症有:微量泵报警、血液回流、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等

一、微量泵报警

1、原因

(1)机器运转报警,如阻塞、残液报警等。(2)电源报警,如电力不足、使用电池等。(3)机器故障。

2、临床表现

微量泵出现报警音,显示报警项目

3、预防

(1)熟悉微量泵的性能及操作程序,掌握不同用药剂量计速度换算。

(2)规范操作程序,连续微量泵前常规推注少量生理盐水,保证管路通畅。

(3)使用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床边交接班。

(4)确保电源连接紧密,注射器正确卡入微量泵卡槽内,查看延长管有无打折、脱落。(5)保证机器正常运转。(6)保证电源没有故障。

(7)保证管路通畅,延长管无打折、脱落、无气泡。(8)确保穿刺针处无回血凝固。

4、处理流程

出现微量泵报警→查看报警原因(低电压、阻塞、残量报警等)→根据原因处理报警→按开始键运行→再次确认泵管输注通畅→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二、血液回流

1、原因

(1)更换液体后未冲管或封管不当。(2)患者穿刺处活动过多,肢体用力。(3)输注流量过慢。

2、临床表现

输液管内有回血,微量泵报警管道堵塞。

3、预防

(1)加强巡视,发现回血及时处理。

(2)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微量泵使用完毕后,正压封管。(3)将微量泵置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10~20cm左右,防止血液回流。

(4)出现血液回流,可用生理盐水将回血回输。如回血已发生堵塞,切勿用力推注,以免血栓进入静脉,可去掉肝素帽,消毒后接注射器乳头直接抽吸出血栓,如无效,则拔管重新穿刺。

4、处理流程

(1)出现血液回流→用于生理盐水将回血回输→确认静脉置管通畅后将延长管接上→将微量泵置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10~20cm左右位置→按开始键运行→再次确认泵注通畅、无血液回流现象→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2)出现血液回流发生堵塞→切勿用力推注→去掉肝素帽,消毒后接注射器乳头直接抽吸出血栓→如无效,则拔管重新穿刺→静脉管道穿刺成功后,确认静脉置管通畅后将延长管接上→将微量泵置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10~20cm左右位置→按开始键运行→再次确认泵通畅、无血液回流现象→向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三、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

1、发生原因

(1)输注高渗或刺激性药物。(2)输注时间过长。(3)不同药物同管输注。

(4)无菌操作不严格,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

(1)沿静脉走向出现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事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2)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堵塞。

3、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2)正确选择静脉,不宜与其他输液药物共用一条静脉,以免受输液速度,压力等影响微量泵的持续泵入速度和量,降低因药物效果或输入过快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有条件者选用浅静脉留置针,确保药物泵入。

(3)危重症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防止药物浓度过高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4)合理使用静脉,及时更换静脉。

(5)确保无外渗的情况下,可在穿刺部位上方5~8cm处局部热敷以缓解疼痛。处理流程

上一篇:秦时明月经典台词下一篇:婴童鞋产品--六一儿童节企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