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2024-05-13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共12篇)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篇1

摘要:文章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模式和功能, 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这种新型模式将图书馆的空间、资源、技术、服务融合为一体, 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 为读者提供优质且周到的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信息共享空间

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 (Jesse Hauk Shera, 1903-1982) 曾说过:“图书馆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机关, 它用书面记录的形式积累知识, 并通过馆员将知识传递给团体和个人, 进行书面交流。因此, 图书馆是社会中文化交流体系的一个重要机机关。”[1]

近代图书馆的工作经历着手工化到现代化, 以及现代网络数字化三个阶段。作为传统文化机构的图书馆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在全球绝大多数城市的图书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访问量不断减少的趋势, 如何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呢?这就需要找到更好的途径。

新息技术的数字信息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信息传播的速度呈爆炸性增长、图书馆大规模数字化。在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建立完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 图书馆应从传统被动的信息提供者向主动多元化的信息推荐者转变, 应提供新型多媒体数字互动终端参考服务, 图书馆之间应坚持开展馆际合作, 建立图书馆网站, 为读者提供人文性服务, 个性化的服务。

1 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

信息共享空间 (Information Commons, 简称Ic) 就图书情报学科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一般来说, 信息共享空间是以读者为中心, 经过特别设计的主题型的一站式开放服务空间。国内在2005年时, 由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正式提出“信息共享空间”这一准确的名称[2], 目前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开始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3]。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动态的服务模式, 公认的基本观点是;IC是一个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集传统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 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以及各类用户提供一个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的交流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是使用和检索信息技术的场所, 是促进和创造合作机会的场所, 是学术交流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场所。

2 国内外IC建设概况

1992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提出了“信息拱廊 (Information Arcade) ”, 随后发展成为信息共享空间, 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各种形式的信息共享空间在国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以蓬勃的发展, 成为目前北美、欧洲等许多国家学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模式。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2004年7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 其他成员馆中开展该服务的已达30%。[4]

美国德克萨斯教会大学 (TCU) 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强调大学系科之间的合作, 为师生提供整合行的服务。最典型的信息共享空间是由一些在咨询台工作的人员、负责电话应答的人员和解答各类问题的人员组成的。德克萨斯教会大学的信息共享空间是由图书馆员和电脑中心人员共同承担, 并有双方的管理人员共同监督管理的。

2.1 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

罗伯特·希尔总结归纳了信息共享空间所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 (1) 无所不在 (ub iquity) , 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 (2) 适应性 (utility) , 旨在适应各种用户的需求; (3) 伸缩性 (flexi-b ility) , 指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技术的发展; (4) 群体性 (community) , 即提供共同合作的群体活动空间。[5]信息共享空间的最大优势在于为用户提供了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多媒体等设备以及一站式网络信息资源, , 并由图书馆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咨询服务, 为用户提供合作学习和研究的群体活动空间。

3 构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功能

信息共享空间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 为图书馆用户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相对自由开放式的场所, 配备现代化技术设备、丰富的学习资源, 将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融合为一体的新型的服务模式。

3.1 信息资源的服务

主要包括传统的流通服务和数字资源服务, 这主要是指各种国内外数据库资源。其他的还有一些如学科门户、学术博客等导航服务。

3.2 信息技术的服务

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环境、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多媒体设备, 还有网络接人服务, 包括无线的和有线的接入方式, 以及软件服务, 比如各种文字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播放软件、电子资源阅读软件等。

3.3 信息咨询的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人员构成除了图书馆的咨询人员向用户提供指向性咨询服务, 以及专家和学科馆员参加的专业性服务、IT软硬件使用中的设备维护与技术支持, 以及技术人员向用户提供计算机及其周边软硬件使用中的技术咨询服务, 这些服务一般通过信息服务台、咨询工作站来实现, 同时工作人员也流动接受咨询, 咨询人员还提供检索知识的培训、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学术讲座和报告等服务。

3.4 共享空间的学习交流服务

所谓空间的共享是指为支持课程学习、实验、交流和创造的供单人或多人团体协而开放小型空间, 具有展示和聚会功能的服务区、多媒体影音室、电子阅览室、一站式的咨询服务台等服务区, 如个人学习区、团体学习区、协作学习室、电子教室等。

3.5 服务时间的延长服务

国外很多高校图书馆做到了7×24小时的服务, 如密歇根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的, 加利福尼亚大学也把开放时问延长到了凌晨1:00, 在考试期间也是24小时开放。

3.6 其他休闲功能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是本着以人性化服务为宗旨, 致力打造一个舒适轻松的场所, 让用户可以在疲惫时能休憩片刻。

综上所述, 信息共享空间就是以信息服务台为中心, 向用户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具体布局、设施、各类信息资源以及服务项目, 给予用户最合理的建议和指导,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享式学习环境的的需求, 并且把高校图书馆融入教学与科研的整个过程, 以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使图书馆成为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共享信息空间。

参考文献

[1]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 (演讲稿)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EB/OL].[2012-03-16].http://www.im.pku.edu.cn/jpk/courseware/chapter3.ppt#390, 1, 图书馆学概论.

[2]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5 (3) :7-10.

[3]郝群, 朱莉, 成俊颖.信息共享空间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实践[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 (3) :82-87.

[4]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进展、体系构架与实践模式[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9 (2) :1-12.

[5]Robea A.Sea1.The Information Commons:New Pathway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Know ledge Management[A].Reprintfor the3rd China, U.S.Conference on Libraries Shanghai, March, 2005.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篇2

1信息共享的来龙去脉

信息共享空间始于1992年,一开始是叫“信息走廊”,后来改名为信息空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很多国内外高校都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信息空间,基础的服务设施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和进步,帮助学校来统计学术数据、进行文献统计和传递等等。现在很多高校甚至都出现了网络课堂,试图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来提高学习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共享空间部分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是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建设落后,严重缺乏相关开发经费还有基础设施设备。

2何为信息共享

在1999年DonaldBeagle发表过的一篇关键论文《IC构想》中,作者做出了对IC(InformationCommons)概念的定义,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定义。一个定义是在特殊的再现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界面获取相应的数字服务或是通搜索引擎获取馆藏甚至是外部的资源信息。另一个定义是在一个创新的空间里,建造一个新的信息的环境,在这个信息环境里有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有更多的服务。同时作者还指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几个客观物理条件:一个信息中心平台,一个空间,一个校园内外各部门合作的关系。在美国,IC被认为是:图书馆加上软件、资源综合在一起的新型图书馆,一个资源管理中心,将资料和人员广泛地统一在一个区域中。首先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引入中国的是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他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是一个集合多媒体人、图书管理员、计算机专家还有用户的动态的服务交流空间。这个空间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一站式、能提高信息的质量、促进了师生的学习效率。中科院的毛军关于IC的特征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主要是“信息的自由分享、使用和互动”。信息共享空间应该是属于图书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一种新的学习和研究途径,它应该由物理和虚拟的部分共同组成,一站式的专业服务,注重合作和共享,这是一个沟通交流学术信息资源的平台。

3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意义

各高校图书馆建立起一个先进的信息共享空间在推动高校改革还有水平方面还是很有必要的。

3.1IC是迎合高校需求的综合设施

动态的、一站式的服务模式,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极大的资源空间,十分贴合学校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习惯,提高了师生交流学术资源的效率和质量,也推动着高校图书馆的不断改革和进步。用户可以在这个庞大的资源库里任意自由地获取信息资源,甚至有些很难获取到的信息现在也变得触手可及。

3.2建设信息空间是现代高校师生的要求

高校信息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和老师,图书馆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与学校各部门充分合作,将广博的学术资源汇集到一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和权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可能,用户们也会因此受益良多,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很好的体验感,学校的用户会更加重视对图书馆的使用。3.3信息共享空间辅助学校的教育功能一个利用率高的共享空间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图书馆可以通过自身的学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文本资源还有拓展资料,甚至还能有学术技能培训,比如通过开展一些讲座,培训学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学术规范的一些相关培训。

4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

4.1物理空间设计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物理设施是存在的客观基础,建议将这个物理空间合理划分成几个分区,以迎合用户多元化的需求,也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信息台的建设。用户进入信息共享空间以后,第一个遇到的应该是信息台,主要作用视为用户介绍空间内所有的服务项目和资源信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为师生的使用提供便利。建议这个信息台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员和多媒体人员共同建设。设置学习讨论专区。建议图书馆专门设置几间独立的、隔音的工作间,主要作用是讨论和开会,可以采用预约制且基础设施完备,比如桌子、插销、网线口、黑板、投影等,并且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师生可以通过预约来获得一个专门的、安静的开会培训的工作间。专门学习区域。这里可以理解为自习室,主要是供学生看书和学习,有图书资源的网络资源,同样需要桌子、足够的插销和网口,甚至可以有几台电脑来帮助学生在这个区域里自由自在地进行学习和资源的搜集整理。打印复印设备。建议图书馆在固定的、公共的区域放置几台打印复印一体机,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打印复印服务,当在其他区域搜到需要的文献资料和其他文字资料时,可以通过这几台打印机进行自主的打印,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及时检查维修和定期维护保养。

4.2共享空间的虚拟部分设计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不仅有物理空间,另一个重要的主体是虚拟空间部分的建设,这一部分甚至比物理空间的建设困难许多,因为信息量十分庞大繁杂。主要内容包括整合已有的信息化资源,尽可能地搜罗网络资源,把它们整理到一起,然后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并且把纸质资料也信息化录入数据库中。

4.3信息共享空间的工作人员设置

信息共享空间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自动化的机器,而是需要庞大的人员支持。这些人员包括参考咨询专家、软硬件技术专家、能解答具体问题的各学科专家、从事图书馆行业的人员或是普通技术人员。这些人共同为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运营支持。还有一些岗位可以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招募学生来做兼职,学生可能会更了解彼此的真实的需求,为图书馆的建设提一些好的建议。

5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共享平台在国外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众多高校在试运营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的信息共享空间也在不断地完善。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研究国外的成功案例来填补理论上的空白,并且积极在各大高校进行信息共享的实践和平台建设,推动我国图书馆的改革创新,将全国的学术信息资源强有力地集合在一起,为全国的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产生背景 篇3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2-02

一、网络和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到馆服务的冲击

随着检索技术、信息存储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丰富了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存储和获取的途径与方式,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带给用户便利的同时,也对图书馆服务产生了冲击,尤其是到馆用户人数减少,一些大学的管理者甚至公开置疑图书馆的未来。虽然不能以到馆人数来考量图书馆的整体效益,但对传统的到馆信息服务的冲击却很大。图书流通率下降、电子阅览室使用率降低、空间的闲置等都给图书馆管理者带来压力。在今天,图书馆将如何提高用户的到馆率,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开放、多元的服务,增加图书馆对用户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从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方面来说,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舒适的人文环境、专业的咨询服务是其他信息服务机构所没法比的。图书馆要把这些优势整合起来,依托技术的支持,提供信息咨询和多元化的服务,将技术和科研、学习、交流等进行整合。图书馆将提供更开放务实的服务,尽量缩短图书馆各类资源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用户对信息的利用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利用和学习方式较之从前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要求多任务、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方式。传统的模式是读者到图书馆借阅文献,去技术中心处理数据,在课堂上完成学习或讲授任务。但是,检索技术、信息存储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今日的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同时完成信息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这几项任务。OCLC的一项报告中通过调研得出,读者喜欢、也习惯于“无边界”使用各种分布式信息服务。这种多任务(Muhitask)信息查询、信息获取、处理方式和服务环境,让读者轻松地边喝饮料边阅读,还不会耽误与同行的交流和自我休闲。

2.用户要求图书馆支持和提供E-Learning。学习环境E-learning是基于网络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化信息的学习与教学模式。E-learning是一种具有充分体验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这种对数字化信息的学习和教学模式突出的特点是知识的网络化,学习不局限于教室和书本;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习与研究方法也将发生新的变化,不局限于时空的变化,无论是在办公室、家庭或其他空间都可进行学习;学习的交流更加方便,具有和以前不同的全新沟通机制。这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网络自主式应用方式引起了读者对信息行为的改变,获取数字化信息知识已经成为读者的一种行为习惯和迫切要求。读者要求对信息获取及其相关的各项服务直接融入学习过程之中,由对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数据库,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转向集成化、一站式、个性化的检索利用方式。这就要求图书馆要能够直接进入用户的学习空间和信息获取空间,将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推送到读者的学习活动第一线、直接融入到读者学习研究过程中。

3.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提供团体协作。读者越来越感到个人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不足,主动探索知识的行为得到充分的鼓励,学习小组方法逐渐盛行。在国外的高校中,许多课堂作业不是布置给某一个学生的,而是布置给一个协作团队的,协作团队的成绩就是个人的成绩。怎样为协作团体式学习提供研究空间和图书馆的相关服务,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新的开发点。

三、图书馆空间结构的重组和再利用

信息存储和检索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得到了加强,导致了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在20世纪末就开始显现出来,甚至产生了图书馆“无纸化”的论断。图书馆馆藏正在经历从纸质文献为主(P-first)到数字化资源为主(E-first)的转变。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逐步完善,使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变得更便捷,也使得图书馆没有必要独立保存所有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文献。这种馆藏结构的变化使许多图书馆开始考虑纸质文献馆藏的使用效益问题,并开始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减少复本量、对使用率较低的纸质文献密集存放、缩减纸质期刊的订购、不再保存过期期刊和学位论文的纸本文献等。这使一些图书馆的局部空间出现闲置现象,产生空间重组和再利用的问题。图书馆馆藏结构的这种变化在21世纪就更显突出,如斯坦福大学就认为图书馆通过强大的检索工具能实现对所有资源的检索,到2020年,其图书馆将不会保留印本资料,较早的印本资料将会被数字化使用,图书馆将从存储印本书刊中解放出来,转向为研究和学习提供高度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而利用这些不断解放出来的空间提供用户更高效的服务,将贯穿图书馆的整个服务生涯。从20世纪90年代起,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图书馆的冲击一直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读者开始怀疑图书馆的存在是否还有价值,有人甚至已经说,传统的图书馆可能不再被读者需要了。图书馆为了应对这种冲击,开始探讨和研究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来应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冲击,顺应读者的需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在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方面。1990年,菲利普·托姆帕金斯(PhilipTompkins)就提出的构想,建设一个整合了教学、信息和交流资源的新的空间,为读者的学习服务。这一构想同时也在每一个图书馆决策者的脑中闪现,并最终将一步一步的去实现。

21世纪IC在国外大学图书馆与研究型图书馆最先应运而生。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静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读者可以便利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各类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可以一站式地享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更突出的是这个空间开始为读者的学习提供各种服务,为每位读者学习提供舒适、安静的空间,同时也为协作团体的学习和讨论提供了合适的场所,可以打破图书馆以“静”为主的传统;甚至有的IC还设置了休闲区,供小憩、交流之用。正如有学者描绘的那样:“大学生们不仅可以像过去那样阅读、写作和学习,还可以收发电子邮件、上网、玩游戏、听音乐,还可以与朋友、同学、教授及其他有着共同思想的人交流思想和学习心得。所以,读者们很多时候都愿意呆在图书馆里,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在临近考试时才到图书馆复习。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篇4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基本情况

随着信息化时代进程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对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进行了积极研究,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状况,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逐步取代革新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示范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项目较为落后,很多图书馆仍然沿用传统的服务模式,仍然没有开始使用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共享空间理念逐步被引进,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图书馆也初步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间,并且在初试阶段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譬如香港科技大学“综合资讯坊”、台湾大学“信息空间”以及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共享空间”等其他图书馆都在信息共享空间项目实践上取得了良好成就。而一些高等院校在建设图书馆项目时也开始引进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紧跟着时代发展步伐。当前国内高等院校中信息共享空间建设项目中取得较高成就的主要是北京、上海以及港台等较为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图书馆,而普通院校以及高职院校仍然没有建立起明确的信息共享空间理念,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除此之外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相对重视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传授,极其缺少科研创新的钻研氛围和精神,再加上高职院校对科研创新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理念引进校园时产生不良效果。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模式构建存在的问题

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相对重视学生的技术培养和理论指导,在科研创新方面教学和学习资源等相对匮乏,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引进上仍然有着极大差异。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引进效果不佳原因主要有信息共享意识差、人才建设队伍科研水平较低、资源引进经费严重不足等。高职院校在科研环境以及学习氛围上都和普通本科院校有着较大差距。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图书馆基层人员不够重视图书馆建设工作,忽略了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的重要性。同时由于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所需要花费的经费极大,高校信息化建设意识落后因此不愿意花大资金来展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工作。高校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不但需要强硬的硬件设备作为学习基础,而且需要具有强烈服务意识的图书馆建设人才队伍,再加上熟练掌握图书馆业务以及具备着精湛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人才相对匮乏,因此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工作充满着各种阻碍。

国内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理念和意识都相对薄弱,没有形成明确的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和发展方向,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来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信息共享空间不仅拓展了图书馆管理业务范围,还有效推动着学校向现代化信息时代前进。

三、高职院校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发展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

为了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进程,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开创独具特色的学习专业,培育专业理论知识硬和技术水平高的综合性人才,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等来建立具备专业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从而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理念引进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基本作用。构建具备专业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分析学生对信息的基本需求,坚持将学科服务作为发展基础,根据学科以及专业特性对高校图书馆空间以及学习资源进行分配和整合,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并形成专业模式,并能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时应汲取先进信息理念和高校图书馆特色来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若是高职院校图书馆规模相对较小且实力较弱时,则可以将电子阅览室作为基础来构建学科专题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

(二)构建就业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

我国研究型高等院校图书管构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主要是为了协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各项科学研究工作。而由于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建立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时可以将切入点放在就业服务上。国内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就业率作指导方向,培育出知识理论过硬、技术水平高以及综合素质强的综合型人才。近年来我国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然成为当前社会以及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教学质量和图书馆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应当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和制度,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高职院校可以加大对图书馆投入力度,重视图书馆建设工作,以就业作为指导方向,结合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理念,并借助于高校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积极展开就业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工作。例如可以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活动、就业参考咨询活动、人文素质讲座等,通过开展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活动来提升高校就业率,推动高职院校就业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发展。

(三)建立图书馆文化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图书馆是建设校园文化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积极引进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理念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因此需要建立具有图书馆文化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以培育技能型人才作为出发点,积极展开各项涵盖着校园文化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活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构建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可以通过壁画和装饰物等来彰显出高校独特特点。图书馆内部可以自由下载和打印,还可以自由借阅书籍,同时设置休息室并配备音响和唱片,让学生可以在休息室中享受惬意的阅读休息时刻。借助于图书馆的空间和资源,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学习方式更加丰富化。

四、结语

在互联网信息化发展浪潮下,建立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有助于提升高等院校图书馆服务质量以及学习效率。当前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在我国各大高校图书馆已经先后实行,部分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空间服务建设取得了良好成就,但高职院校在引进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时所获得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应汲取发达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建设工作积累的经验,并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从而有效提升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图书馆信息供给方式和内容无法满足学生与日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汲取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势来革新服务模式,并不断完善服务管理体系和机制,当前改革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是众多服务方式中极具发展潜力的形式,建立具备独特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和方式有助于提高其服务质量。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开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J].图书馆研究,2013(05):89-92.

[2]陈平华,周万德,程慧玲.基于工学结合服务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J].职业时空,2014(06):59-61.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篇5

摘要:面向服务的三维地理信息的共享,不仅可以保证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畅通、减少政府重复投资和保证空间数据的一致,同时不同部门的数据共享还可以对复杂的地学和社会经济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方便政府部门决策的制定。阐述三维地理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的总体构架、以及基于Skyline软件实现这些内容的方法,介绍平台的主要服务功能,该平台可广泛应用于各个相关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的测绘保障服务。关键词:面向服务,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共享服务平台,Skyline 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人口等信息急剧增长,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信息共建共享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面向服务时代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据统计,城80%以上的政府部门都需要使用地理信息。以地理信息为基础,实现多种社会经济信息的集成与融合,服务于政府管理和决策分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许多政府部门存在着利用手段不当、应用水平不高、地理信息滞后、部门之间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同时,各单位部门建立的电子办公平台也是相互独立的,导致空间数据更新力度不同、无法统一,也为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带来了隐患。目前我国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共享基本上是采用磁盘拷贝或简单的网络文件共享方式进行的,给数据使用部门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空间数据提供部门也要不断对分布在不同部门的空间数据进行维护和更新,工作量大,而且更新时限难以保证。为了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跨平台、跨部门的共享,本文以Skyline软件为基础,旨在建设一个面向服务的三维地理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以基础地理框架数据为核心,搭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公共的、面向服务的、开放的空间定位平台,为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面向服务的地理信息共享

ISO、OGC和FGDC等标准化组织在2005年底依据面向服务体系架构和地理信息共享特性制定了相关标准和规范,提出了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接口概念,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相同方式访问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而无须掌握数据源的位置和内部结构。面向服务的地理信息共享的基本思想是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遵循上述标准开发各自的Web服务。其他的地理信息系统或者客户端通过调用其Web服务的服务接口访问其可以提供的地理数据,而且不同Web服务之间也可以直接调用彼此的服务接口进行交互。Web服务为用户屏蔽了地理信息系统

以及其内部数据结构的差异性,而且通过网络使用户能够访问到更多类型、更广范围内的地理信息。

Skyline是美国Skyline软件公司发布的地理信息三维显示、浏览与分析软件,它具有类似于Google earth 的全球三维地形及影像浏览、地物建模与三维地理信息查询等功能。Skyline软件是利用航空影像、卫星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其它2D或3D信息源,包括GIS数据集等创建的一个交互式环境。它能够允许用户快速的融合数据、更新数据库,并且有效地支持大型数据库和实时信息流通讯技术,此系统还能够快速和实时地展现给用户3D地理空间影像。Skyline是独立于硬件之外、多平台、多功能的一套软件系统。另外,Skyline软件支持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基于Skyline软件的这些特点和优势,此服务平台在该软件的基础之上来创建。

本文提出的三维地理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是基于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取和扩充公共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依托城市电子政务内网和互联网,建立省、市、县分布式的公共地理信息数据体系和网络化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应急管理、公共服务和公众日常生活等提供“一站式”在线三维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地理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集成应用,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维护、更新的政策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具体包括:

(1)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依据统一技术规范,整合多尺度地理信息资源,实现基于网络化运行环境的地理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2)提供一站式的三维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建成分布式三维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提供信息三维浏览、标图制图、导航定位、信息加载、数据分析等网络化三维地理信息服务功能及二次开发接口,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在线三维地理信息服务。三维地理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设计

3.1 总体结构设计

本平台主要采用B/S结构,即客户端通过浏览器(Browser)访问服务器,基于门户网站实现各种功能的展示和二次开发接口调用。本平台由四个层次构成,即运行支撑层、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1)运行支撑层

运行支撑层中包括的平台标准体系和运行环境体系两部分,贯穿于整个平台。平台标准体系包括平台数据规范、服务规范和应用规范;运行环境体系包括网络、计算机、存储备份系统、安全保密体系、环境设施和管理办法等。如图3-1所示:

图3-1 运行支撑层示意图

(2)数据层

主体内容是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包括电子地图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影像数据、高程数据、三维模型、元数据等。其是在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在线浏览标注和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信息空间化挂接等需求,按照统一技术规范进行整合处理,采用分布式的存储与管理模式,在逻辑上规范一致、物理上分布,彼此互联互通,并以“共建共享”方式实现协同服务。数据的处理、存储、编辑等由数据管理系统来实现。各级节点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采用分布式存储与管理模式,所有数据资源在逻辑上规范一致、物理上分布,彼此互联互通。如图3-2所示:

图3-2 数据层示意图

(3)服务层

服务层是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平台门户网站、服务管理系统、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系统、二次开发接口库。门户网站是共享平台的统一访问界面,提供包括认证服务、目录服务、元数据服务、地理编码服务、数据接口服务、定制查询、数据发布服务、二次开发服务、地图应用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并通过交换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管理。

普通用户主要通过门户网站获得所需的在线地理信息服务,专业用户则可通过调用二次开发接口,在平台地理信息上进行自身业务信息的分布式集成,快速构建业务应用系统。图3-3是总体结构中服务层的显示:

图3-3 服务层示意图

(4)应用层

应用层是各级政府部门、专业部门和社会公众基于平台服务建立的应用系统的集合。从用户角度看,平台是一个信息服务机构,用户通过应用系统完成对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所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使用。

图3-4 应用层示意图

3.2 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建设

平台涉及的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的主体内容是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它是在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针对社会经济信息空间化整合和在线阅览标注等网络化服务需求,依据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经过内容提取与分层细化、模型对象化重构、符号化表现、安全保密处理等加工形成的以面向地理实体、分层细化为重要特征的政务版和公众版地理信息数据。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包括地理实体数据、影像数据、高程数据、地图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和三

维景观数据等。如图3-5所示:

图3-5 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

3.3 基于Skyline的地理信息共享

基于Skyline的地理空间信息的管理与发布流程如下:

TerraBuilder创建的三维地形数据库(MPT)通过TerraGate直接发布MPT,或者结合Direct Connect直连模块发布原始影像数据;本地矢量数据以及WFS和WMS通过SFS实现网络发布,最后在TerraExpolore Pro平台上加载,配置三维场景制作成FLY文件,进行IIS网络发布,以及开发定制B/S架构的应用程序,实现用户基于网络的应用与服务。图3-6是Skyline软件数据管理与发布的流程图。

图3-6 Skyline数据管理与发布流程 主要功能

三维地理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是基于面向服务的设计理念,符合国际通用的开放式服务标准,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服务组件和资源,能够保证用户既能实现地理信息的在线获取与应用,也能使用这些服务组件或资源快速建立各种专题应用系统。其具有以下功能:

4.1认证服务

通过认证服务接口的调用对用户使用各项服务的资格进行验证,以接口的形式提供认证服务,确认用户可否获得授权调用相关服务。

系统用户访问平台提供的其它服务必须携带用户身份信息,否则将无法访问。系统用户发送用户名和密码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返回给系统用户一个凭证;系统用户每次访问平台的服务必须携带该凭证。认证服务可用Cookie或Http的头信息来实现。涉及保密的数据和接口需要采取IP限制,严格限定用户和用户登录的地址。

4.2目录服务

网络目录服务(Catalogue Service for Web)提供网络发布、发现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服务元数据的功能,完成将空间数据与服务的元数据注册到目录服务中以方便管理和查询。OGC CSW是行业公认的、开放的标准在线目录服务接口,提供了用于发布与访问地理空间数据、服务以及相关资源信息元数据的网络目录服务接口。OGC CSW服务访问接口支持HTTP协议,共享平台的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采取标准HTTP协议的“请求-响应”机制进行交互。

目录是根据政务人员或社会公众的业务需求,按照统一的目录体系标准,生成地理信息资源和共享专题信息资源目录,为政务人员、社会公众或应用程序提供准确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发现和定位服务。目录按行业、专题、地理空间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关键词、用户定义等多种方式展现。

4.3元数据服务

通过提供元数据注册,按标题、关键字、摘要、全文、空间范围、时间范围、数据类型等方式的元数据查询,元数据下载,元数据在线编辑,以及数据的图形预览等功能,方便用户准确了解数据情况。

4.4地理编码服务

通过提供基于地名地址匹配的地理编码服务功能,如地名地址信息的规范化处理、智能匹配、为匹配数据的地址化、专题数据图层生成等等,将外部的专题部门非空间数据与地名地址数据库中的信息建立关联,实现专题数据的空间定位。

4.5数据接口服务

平台提供的数据接口服务包括网络地图服务(WMS)、地图要素服务(WFS)和网络覆盖服务(WCS)等,各市县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为外部应用系统提供访问符合OGC WMS/WFS规范的空间数据访问接口,平台还将提供KML服务,使空间数据能被更加广泛的应用。平台发布的WMS/WFS/KML服务接口能支持常用的GIS平台(例如ArcGIS、SuperMap、MapInfo、MapGIS等),其WMS/WFS/KML服务接口能相互调用。

4.6数据发布服务

通过提供专题数据的发布服务功能,以支持其他部门将自身可共享的专题信息以规定的形式发布为共享数据,提供其他用户访问调用。数据发布时,要求以规定的形式(WMS、MFS等)进行,并将其数据的访问接口在平台上注册。

4.7服务注册管理服务

通过提供对于第三方服务的注册管理服务功能,支持服务的注册、查询、聚合和链接,如:服务源数据采集、服务元数据有效性检查、服务注册、服务元数据查询、服务元数据自动更新、服务状态监测、同类型服务聚合以及在线服务运行情况的统计分析等。

服务注册与反注册:对在本平台发布的服务进行注册,将需要注册的服务向一个目录服务进行登记的活动。提供与上一级节点的服务注册接口,允许管理员将市级注册的服务上传注册到省级国家级总节点。允许服务的反注册,也就是将服务从平台服务目录中删除。服务注册应支持主流GIS软件发布的空间数据服务,基于OGC CSW 规范建立。

服务审核:对注册到平台的服务进行审核验证,确保服务符合平台规范。

服务运行控制:服务状态监测,显示平台服务的运行情况,对服务的启动、停止、重启、刷新等操作。

服务聚合:平台提供客户端、Web服务层和服务层三个层次的服务聚合能力,用户可以在少编程甚至不编程的情况下,能够非常方便的在平台上使用第三方提供的标准网络服务。也可将多个平台的服务聚合到一块后再发布成一个新的服务。

4.8二次开发接口服务

通过提供标准的二次开发接口函数,并支持在已有服务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功能,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二次开发接口库的用户是专业应用系统开发人员,主要通过接口调用平台提供的基本功能。二次开发接口以支持浏览器端开发为主,需要支持现有比较成熟的开源JavaScript接口库,或设计并实现基于JavaScript的浏览器端开发接口库。随着其他浏览器端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适时设计开发相应的接口库,以支持多种应用系统的开发。

利用业务系统定制向导,用户只需经过简单的配置,如设置系统部署的服务器IP 地址、虚拟目录地址,选择通用GIS 功能(如放大、缩小、量算、查询等),在图层目录中勾选系统所需图层,即可定制属于自己的业务系统。提供各种API和接口,允许授权用户链接、引用本平台提供的地图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进行应用系统开发。

4.9三维地图服务

三维地图服务指基于遥感影像、DEM和各类矢量数据提供具有真实地形感的、可灵活交互式的景观服务。三维地图服务包含网络地图服务(WMS)、网络要素服务(WFS)、地名地址服务、三维地形服务、三维模型服务等,向用户展示虚拟现实的三维景观。

为方便用户浏览发布的三维地图服务,平台提供专门的三维显示客户端软件的下载,并支持满足OGC规范和通用成熟软件厂商发布的二维地图服务的叠加显示。对二次开发用户,三维地图服务作为标准Web Service提供。

为提高三维地图显示和访问效率,发布的三维地图服务已按三种不同的缓存模式:完全数据缓存、部分数据缓存和按需缓存,构建了三维地图缓存。完全数据缓存是平台默认提供的三维地图发布模式,用户可快速浏览任意区域和任意比例尺下的数据。

包括:可视化浏览服务、地图标绘服务、空间查询服务、空间统计服务和空间分析服务等(如:空间量测、路径分析、缓冲区分析、日照分析、通视分析、视域分析、空间影响分析)。图4-

1、4-2分别显示的是空间量测服务与空间分析服务:

图4-1 空间量测服务 结束语

Skyline软件家族系列产品为网络和非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三维交互世界的窗口。让用户在本地或网络环境下进行基本数据生成、数据传输、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分析等。产品能够分离开或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用户化的特殊定制。初始化界面和在线帮助工具能够帮助用户设

定适合自己的三维世界窗口来解决特殊的商业案例。

基于Skyline软件建设的面向服务的三维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开创了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的新模式,通过集成的三维地理信息服务,降低了地理信息的使用门槛。平台集成了丰富的数据和功能,可以快速地为政府职能部门构建业务地理信息系统。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政府宏观决策、公共事务管理、应急指挥调度、资源普查与开发、环境保护与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区域与城镇规划、智能交通与移动通信、防灾减灾、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领域,为各政府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决策服务,提升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共享能力,促进城市稳步建设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的测绘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篇6

摘要: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新的以信息服务为主的在图书界实行的模式,流行为二十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作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对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和构建,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不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一种新的以信息服务为主的在图书界实行的模式,流行为二十世纪90年代的美国。它以读者为中心,这种协作式学习环境和一站式服务模式一经推出,即受到广泛欢迎,尤其是美国大学图书館读者,而且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渐渐开展开来。

我国将IC理念付诸实践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复旦大学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它于2006年9月,将IC正式开放于用户。随后,上海师大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于2007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后有多个学校图书馆建成了信息共享空间。毋庸置疑,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当代大学图书馆继续发展的新潮流。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是高校图书馆新服务和管理的实践平台和重要理念。

一、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模式和国内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一)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和模式

大学图书馆是IC在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基石,现在很多图书馆已经把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协作学习环境和服务设施的思想。信息共享空间涉及从服务功能和技术的整合,以及从印刷型到数字型的信息环境和组织的重新调整。如果把它具体分析,那么就是通过虚拟层、物理层还有支技层这三个层次的建设、配置布局合理、大小适宜、装潢舒适、环境优雅的馆舍空间,提供功能很完善的电脑软硬件的设施,使用非常方便的互联网络,以及内容很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训练有素的电脑专家、参考咨询员,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共享空间在国内建设中的缺陷

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就是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现阶段国内各高校在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上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现在,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空间布局、设备配套到人员配置新建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其中新建信息共享空间者最多,如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皆是如此。二是在参考咨询台和现有电子阅览室等服务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和改造。在国内的很多高校这种独立的信息共享空间空间面积一般比较大,相对来说投入自己也比较多,设备比较高档,环境比较优雅,设立的功能分区比较多。但在这豪华的空间里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影响其长远发展。首先,高水平的参考咨询人员较缺失;其次,文献信息资源不完善;第三,交流互动的研究、学习、服务氛围不浓厚。

二、构建高校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高校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可以弥补独立信息共享空间的缺陷并充分发挥资源、空间、服务整合的优势,这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的。我们可以把具体的阅览室与信息共享空间相结合,这样的优势在于充分的利用阅览室中原有的馆员和文献资料,从而弥补了信息共享空间在参考咨询馆员,文献信息资源的匮乏,这是主要的原因,其次可以让信息共享空间真正的走入学生教师的研究和学习中,便于研究学习的直接交流。

(二)传统的单一的、被动的服务模式下,阅览室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困难。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满足了阅览室变革的要求。以前阅览室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文献资源很分散、服务效率低、设施不全。其次不能有效开发工作人员潜能,服务的层次较低。为此很多人士提出变革阅览室的服务的要求,目的是要在阅览室中整合多媒体、印刷型、数字资源等各种资源,提供联网电脑及其配套的设施。从这里分析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满足了阅览室变革的要求,解决了阅览室的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高校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实现了图书馆整体管理和服务的创新,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的成功转型。随着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我们高校的图书馆真正从传统型图书馆过渡到一个数字型图书馆,并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现阶段讲的复合图书馆就是时代的产物,虚拟和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存互补。

三、高校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高校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就是以信息共享空间的模式重新规划和配置,各种类型阅览室的资源、服务和空间,从而建成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过程,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配置和设计要根据各个阅览室和各馆的实际情况有所改变或者不改变。

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中的硬件设备要在不同的类型的阅览室中配备局域网络、无限网络接口及个人终端机供馆员和读者使用;服务设施应参考咨询台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到馆员工作的性质,如文献借阅和复制、资源建设、咨询服务等。

支持层主要由各种类型的训练有素的人的相关服务规范和服务评价体系组成。爱岗敬业,结构合理和配备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是阅览室IC运行成功的关键。总之,两个层次密不可分,笔者相信只要措施得当,观念更新,阅览室IC的建设必能成功实施。

参考文献:

[1] 栾兰.浅议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0(S2)

[2] 林少薇.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设想[J].图书与情报.2009(03)

[3] 李伟基.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现代情报.2009(06)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篇7

1. 图书馆2.

0的理念。2005年9月, 在西方图书馆学网络媒体出现“图书馆2.0”这个新名词, 随着人们对图书馆2.0认识的深入, 图书馆2.0作为倡导随用户需求而变的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在国内外图书情报界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2006年9月Michael Casey在美国《图书馆杂志》上发表的“Library2.0”中对图书馆2.0的定义为里程碑, 他指出:以用户为中心的变革是图书馆2.0的核心, 这种新的图书馆服务模式鼓励持续和有意识的变化, 邀请用户参与建设他们所需要的实体和虚拟服务, 并通过始终如一的服务评估予以支持。图书馆2.0是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参与、图书馆没有障碍、倡导个性化人性化知识服务、保持开放性等服务理念。

2. 信息共享空间内涵。

信息共享空间 (Information Commons) 简称IC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美及欧洲等地区的图书馆产生的全新服务模式。1992年, 美国爱荷华大学建成世界最早的图书馆IC, 名为“信息拱廊 (Infornation A rcade) ”。唐纳德·比格是IC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的先驱, 其1999年的“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论文, 描述IC是一种理想的环境, 在这环境中, 热心、资深的参考咨询员陪伴图书馆用户, 完成信息的识别、检索、处理、存储, 最后还帮助用户将所需信息用一定格式表现出来, 通过整合的、动态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服务, 创造一个合作的空间, 将用户的需求和期望的变化纳入到一个整体中, 创造一种全力支持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的环境。IC作为一种“数字时代新型、动态的服务公众的方式”, IC在我国的研究始于2005年, 阳国华对IC的阐述:IC是一种基于图书馆空间, 由资深图书馆员和技术人员维护和支持的、为研究和学习传递信息、检索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创造学术机会、支持交叉研究的空间, 是集计算机技术、信息资源、参考咨询服务、信息素质教育和个性化与合作化学习空间于一体的新型服务模式。可见, IC既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 也是一种独特的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在线环境, 更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

二、图书馆2.0的理念在信息共享空间的体现

图书馆IC建设的目的是将分散各处的服务集成起来, 在相对集中的空间, 以一站式、无缝的形式, 将技术、资源、咨询、信息素质、学习指导等服务整合起来, 以满足用户的学习、研究与教学的需求。图书馆2.0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 “以用户为中心”实行人性化管理;在服务模式上, 以用户需求为主导, 形成共享、互动、协同的创新学习空间;在技术上, 要形成开放、交互、集成的应用平台;在内容建设上, 要整合资源、聚合内容、共建共享、知识管理。IC的建设在实体上体现了图书馆2.0的理念, IC的构建是图书馆2.0实现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等作出了尝试, 其中,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IC于2007年11月建成, 实现了参考咨询、媒体服务、信息素质教育、交流与合作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务, 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体现了IC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的目的所在。

三、高校图书馆构建IC的必要性

1. IC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理念, 顺应大学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面对日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 快捷的网络化信息传递, 新型的交流学习空间, 开发获取的服务模式使传统图书馆面对技术, 面对读者需求的挑战, 而我们所倡导的构建大学图书馆的IC, 正好顺应大学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体现图书馆“学习中心和信息中心”的校园价值。

2. IC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交流空间, 适合现代高校教、科、研需求。

高校用户主要是教师、大学生, IC将图书馆营造成了一个丰富信息资源, 集聚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图书馆员的学习交流空间, 在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中与朋友、同学、教授等一起学习交流, 这种共同学习和彼此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们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多的知识, 加强处理问题的能力, 为走向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 IC“学习空间”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3. IC提供的“一站式”的综合模式, 满足高校读者集成需求。

IC是经过特别设计的一个空间, 提供一个自由交流、能够协作学习的信息共享空间, 可以阅读、查询、交流、上网、搜索、下载、复制、打印、链接等“一站式”的综合服务模式。读者可以放松、自由、方便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 提高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 满足高校读者对这种集成服务的需求。

4. IC提供“无缝”分布方式, 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

在开放存取环境下, 高校读者对知识的获取不仅局限于实体文献, 还可以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多媒体, 从过去单一的文献借阅服务需求, 转向既要书本式的图书、期刊借阅服务, 又要网络检索和光盘检索服务的数字资源以及信息服务和教学培训的多元化服务, 读者更愿意与图书馆员或相关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直接获取知识、信息或者帮助, 完成一系列多元化的信息服务需求。

5. IC注重培养信息素养能力, 促进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提升。

IC的出现使得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凸显出来, 图书馆利用自身的服务和资源为大学的教学任务提供支持。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学科馆员的共同支持下, 与学校的教育部门合作, 探索图书馆培养用户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的方法与途径, 提高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

四、高校图书馆IC的服务

1.“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顺应读者的利益和需要, “让资源围着读者移动”, IC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方便读者, 坚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布置环境设置服务, 为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专业技术、功能齐全的综合服务, 提供自我学习的空间、团体学习的空间、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的空间, 合适便利的无缝式学习空间, 所以IC服务建设是“以读者为中心”理念的创新实践。

2. 高素质管理人员。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IC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素质, 较高的信息素质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 某一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等各方面共同构成IC人力资源体系, 承担着高校IC各方面服务工作, 高校图书馆绝大部分IC采用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结构, 综合的服务团队包括图书馆员、学科专业人员、技术咨询与服务人员、学生助理等, 提供咨询、培训、技术等多方面的信息服务。

3. 先进、丰富、便利的设施。

(1) 信息咨询服务台。信息服务台是高校IC的重要组成之一, 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服务专家以及技术雇员等学科馆员是学科参考咨询服务的重要成员, IC咨询服务通过“一对一”的交互性咨询服务和网络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 对读者在使用IC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对读者在信息检索、IT软硬件使用中的技术咨询服务、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等方面产生的问题充分交流, 深入讨论。 (2) 丰富的信息资源。资源是高校图书馆IC的基础, 高校IC建立有内容丰富、存取自由、方便快捷、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IC的信息资源包括文献信息资源和数字信息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如文献流通、阅览服务、数字资源服务、OPAC查询、学科门户、网络导航, IC提供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服务。 (3) 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在互联网和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和学生的学习越来越离不开电脑和网络的帮助, 电脑硬件配置水平的高低和电脑配置数量的多少体现了IC的现代化水平层次。此外, 为了方便读者, 增加了手提电脑的租借服务, 并安装无线上网接口, 计算机上需要安装一些常用软件和一些学生需要的专业软件, 如办公软件、各种计算机及语言学习软件、媒体播放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阅读软件、网页制作软件AutoCAD绘图软件等, 提供网络浏览、CD/DVD制作、office办公软件、文件转换、扫描、工艺、统计, 音乐等服务。此外, IC配置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硬件设施, 为读者提供黑白或彩色复印、打印, 扫描处理等多项服务。

4.“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

高校IC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空间优势和大学的信息技术优势、学术优势, 一站式满足读者要求, 较完备的设施和服务区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需求图书、报纸、期刊借阅等服务;咨询服务提供信息查询、课题查新、参考咨询等服务;提供学习、交流与讨论区;提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使用服务;提供各种类型媒体的阅读、制作;提供打印、刻录、复印服务;开展信息检索与利用讲座等信息素养培训活动, 使图书馆成为高校信息资源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 更好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5. 提供幽雅、舒适的学习环境。

IC实体环境的构建遵循以读者为中心, 以学习和研究为导向, 灵活适应、促进协作等原则, 营造合理、舒适、优雅、引人入胜并充满文化韵味的多个大小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学习空间和服务区, 提供多类型的数字影视作品, 营造轻松休闲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环境, 借以休闲娱乐、放松身心、轻松学习和交流。

图书馆2.0的服务理念和IC的服务模式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IC带给高校图书馆更多的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的理念。资源的共享、空间的共用、学术研究的协作, 给读者提供从信息获取、利用到产出的各种支持与服务, 虽然我国目前只有几所院校进行了IC的实践, 高校图书馆抓住机遇, 以读者需求为主导, 创新用户到馆方式, 构建新型服务模式, 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相信高校图书馆IC定会是一个资源丰富、协同学习研究、灵活获取的推进教学、科研、学术研究的共享信息服务中心, 成为集学术交流、素质教育及文化休闲多功能为一体的舒适学习空间。

摘要:图书馆2.0是一种倡导“以用户为中心”, 根据读者需求而变革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 基于图书馆2.0理念构建高校图书馆IC是必要的, 符合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 本文重点阐述高校图书馆IC的综合服务功能。

关键词:图书馆2.0,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服务

参考文献

[1]阳国华.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0.

[2]杜慧平.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9 (3) .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篇8

关键词:学科信息,共享空间,院系资料室

1 基于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与服务的含义

基于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与服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提供物理空间及其相应的设备设施;提供学科资源:包括印刷型学科资源、数字化学科资源及相应服务平台;提供学科信息服务与IC管理服务。

2 基于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院系资料室建设

高校各个院系师生在进行教学科研工作时直接使用院系资料室的直属信息服务机构。是一种属性比较特殊的学科。建设院系资料室来进行学科信息空间共享, 不仅符合目前我国针对高校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 还对院系资料室的长期发展有促进作用, 这样可以帮助高校提高自身信息服务能力的整体水平, 对于长期发展院系学科建设有促进作用, 所以现在的各个高校院系都有发展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前景, 以及发展院系资料室的内部需要。根据学科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整体含义划分主要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2.1 物理空间建设

物理空间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学科信息服务以及IC管理服务台、开放的学习空间、集体学习空间、娱乐休闲空间。

学科信息服务以及IC管理服务台主要是用于学科信息服务和IC管理。开放的学习空间是集中存放本学科各种纸本信息资源、配备专门的阅览桌椅供在线利用学科数字资源的工作站。在这里, 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直接的获取各种信息资源, 而群体学习空间也可以满足研究课题组以及学习小组进行集体学习、讨论的需要。

2.2 学科资源建设

学科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印刷型学科资源、数字化的学科资源、信息资源集成服务平台、学科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平台、信息参考咨询平台、文献传输平台以及学科信息门户等方面的建设。

印刷型学科资源建设包括了本学科纸本图书、期刊等。数字化学科资源主要包括本学科商业性质的数字资源订购、网上免费资源的导航、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等。信息资源集成服务平台是真正能够为学校OPAC资源以及各种数字资源进行集成检索的平台, 同时平台检索出的数据能够让用户在合法的条件下直接的链接全文。学科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平台是基于网络并且能够根据各个院系师生的个性化需求来提供相关信息的服务平台。文献传输服务平台是一种能够给予网络文献保护的系统, 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介给院系师生提供本地服务器之前没有的文献资料, 文献传输平台的建设首先能够给高校图书馆提供网络文献传输系统做评价, 之后会根据评价结果来选择能够满足院系师生需求的文献信息。学科信息门户集成了本学科各种信息资源以及服务, 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门户网站, 是学科信息空间门户网站, 全面地解释了学科信息共享空间能够提供的相关服务, 同时还提供了各种资源的检索通道以及相关的培训课件、信息资源集成服务平台、学科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平台等。

3 基于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院系资料室服务的整合

基于学科信息空间的院系资料室服务的整合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科信息服务整合, IC管理服务整合。下面针对院系资料室服务的整合做详细介绍。

3.1 学科信息服务的整合

主要包括:印刷型的学科资源开放阅读模式, 也就是向开放的学习空间借阅印刷型图书、工具书以及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料的师生提供开架式的服务;学科数字化资源利用指导服务, 指的是利用学科信息服务以及IC管理服务平台向各院系的师生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数字资源、信息资源集成服务平台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平台、文献传输服务等。

3.2 I C管理服务的整合

包括各种空间以及设备的管理服务整合、各种空间设备使用的技术服务支持以及用户管理服务, 对于院系资料室IC管理服务的整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合现存的资料室。

具体的整合方案:需要将现有的发展以及建设相对较好的专业性资料室和具有特色的资料室, 根据学校目前发展状况以及各个院系的实际情况, 将相近的院系资料室进行统一整合, 集中各种资料室文献, 规范文献资料室的藏书以及环境、精简相关工作人员。学科信息服务资料室的整合需要的是改变现有的“各自为政”的状况, 通过资料室环境的变化调整, 来改变原有分散的状况, 让文献资料能够得到集中管理, 更加方便各院系师生的使用。

(2) 制定合理的文献建设策略。

学院资料室的整合需要处理好各个院系文献资料建设经费的投入比例、综合资料室的采购文献建设方案, 同时要处理好各个院系文献和图书馆文献资料建设的关系, 保证各院系对文献资料的不同需求, 尽量减少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重复性建设。院系文献资料室的建设要和图书馆的建设有一定的区别, 在专业性文献资料上要多下功夫, 将重点放在学校重点学科文献上, 最终要形成学科文献的独有特色。

(3) 提高学科信息空间资料室工作的自动化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图书文献资料大多数已经进行了书目数据回溯, 这一点给资料室工作自动化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所以学科信息资料室应该在图书馆建设整合的基础上, 对资料室的工作进行自动化的管理整合, 进一步的提高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4 结论

基于学科信息共享空间的院系资料室建设与服务是院系资料室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推进广大高校院系学科建设, 促进学科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我们应该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 使IC这种已被国外成功经验证实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在我国高校迅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秀华, 张晓青, 赵伟.国外Information Commons理论与建设实践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 2008, 26 (8) .

[2]周立军.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联机共享建设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7) .

[3]杨勤.浅议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互补作用[J].河北科技图苑, 2008, 21 (2) .

关于高校建立信息共享空间的思考 篇9

1 IC的概念、特点及优势

1.1 IC的概念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在美国高校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它将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和物理空间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促进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的信息共享环境。通俗地讲,IC是一个经特意设计的教学和研究环境,是大学图书馆的心脏,以内容最为丰富的知识库为依托,支持校园内跨学科教学和研究,将校园内的学生、教师、技术专家、图书馆员、写作指导教师、教育设计师和其他用户团结在一起,实现整个学校甚至国内外公共、高校及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

1.2 IC的特点

IC是一个经特意设计的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环境。美国学者罗伯特·希尔(RobertA。Seal)认为IC具有普遍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公共性等四个基本特征[12]。其中普遍性(ubiquity),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软件和检索电子资源的途径,以及提供相关帮助学习和使用信息工具;适应性(utility),即能满足各种用户的现实需求;灵活性(flexibility),即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公共性(community),即提供一种适合合作和交流的舒适的场所。在此意义上来讲IC一是鼓励用户长时间在此停留和工作,参考咨询部门和技术服务部门联合为其提供共同合作的发展空间,二是它根据用户提出的需要,将各种服务结合起来,以更好的方式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

1.3 IC的优势

IC具有的优势:(1)用户在图书馆员指导下完成学习和研究过程,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作为用户教育中心的作用;(2)采用先进技术支持用户从海量的数字资源中获取必需资源,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的作用;(3)向用户提供个别式和集中式学习或研究的物理空间,图书馆作为学习空间和交流空间的功能进一步加强;(4)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将信息资源处理成自己需要的形式(word文档形式等)。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向用户提供"易用"空间的功能;(5)充分体现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业务组织模式,图书馆成为信息服务机构改革的先锋。

2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要素

2.1 信息共享空间的资源

信息共享空间是集信息资源、各类软硬件设施于一体的综合性动态服务模式。因此,除了具有传统的纸质资源外,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强调必须具备丰富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专业数据库、图像文件、检索帮助和网络入口等信息资源,同时集成高性能工作站和打印机、多媒体等外部硬件设备。

图书馆员和其他信息专家必须不断地扩充、管理和监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纸本资源、缩微胶片和多媒体,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确保信息共享空间成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场所。

2.2 信息共享空间的空间设置

空间问题也是构建一个成功的信息共享空间的关键因素。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的需要来设计出不同的区域,以适应不同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它至少包括:(1)一个安静的供个人计算用的空间(配有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络);(2)一个喧闹的含有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3)一个安静但无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即"无声"学习区);(4)一个喧闹的但不含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

2.3 信息共享空间的人员构成

人员是信息共享空间规划和运作必须考虑的问题。信息共享空间的人员由图书馆员、专职的计算机专家和接受过图书馆和计算机培训的在校大学生组成。多数情况下,学生在前台接受服务并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复杂的问题,他们会建议读者到专家或相关办公室咨询。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咨询台的工作人员由经过基本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技能培训的学生助手、具有专业技能的全日制计算机咨询人员和图书馆员组成,采用一种梯级服务方法,简单的问题由咨询台前的学生回答,较困难的问题由坐在后面的图书馆员和计算机专家回答。

2.4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的构建

由于高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科研活动,需要不同学科的多种资料,许多图书馆加强了与其他院校或院系单位的合作,为读者提供更加快捷、更加完善的服务。这种信息共享空间的合作是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时面临的挑战。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由于技术成分和在线资源的加入,图书馆员的服务变得更加复杂。显然,传统的参考咨询模式不能较好地服务学生,信息共享空间需要一种集成的、动态的服务模式,以便为用户甄别、检索、处理和发布各种格式的信息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技术服务。因此,在规划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模式时,图书馆员必须以相互协作为前提,发挥创造性和灵活性,以便为用户提供恰当的服务和技术支持。

3 高校图书馆建立IC的必要性

图书馆生存的意义在于用户的使用和支持,针对用户、吸引用户、抓住用户是图书馆的生存之道。不论图书馆怎样改革和创新,都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始终把用户的需求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主要是学校的广大师生,从某种角度来说,将工作重心偏向全校师生、了解并迎合他们的需求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将IC理念引入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图书馆构建IC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改革创新、提升地位最值得尝试的举措之一。

3.1 IC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迎合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

信息共享空间创建的初衷是为用户提供一种新型的动态服务模式,即"一站式"的综合服务模式。这种将图书馆所有的资源和服务都整合在一起的服务模式,不但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极大的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迎合了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

3.2 IC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和资源环境,顺应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学习需求

现代用户尤其是大学生对于交流、沟通、讨论非常渴望,他们所需要的学习空间是小范围的交流空间。信息共享空间正是顺应了用户的这种需求,将图书馆营造成了一个集聚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图书馆员以及丰富信息资源的综合的交流空间和学习研究环境,供小组学习、集体学习。在IC里,用户可以很好地与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用户也可以与图书馆员交流,享受他们提供的信息服务或者向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图书馆员明确掌握用户的需求,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总之,这样一个拥有丰富多样信息资源的、鼓励学术交流讨论的空间,顺应了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学习需求,必定会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地位。

3.3 IC注重培养用户的信息能力和馆员的服务能力,促进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提升

IC培养用户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是最基本但又是最需要信息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具备这些信息能力的用户,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就会觉得轻松而且得心应手。同时,信息共享空间也十分注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信息服务的能力和素质。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用户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为广大用户提供开放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潮流,创造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促进信息素养教育,推动学习与研究,不仅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高校图书馆快速发展的历史使命。信息共享空间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论述了信息共享空间(IC)的概念、特点及具有的优势,介绍了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要素,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建立IC的必要性。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构建

参考文献

[1]瞿学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信息共享空间.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2):25-29.

[2]管进.高校图书馆实践信息共享空间的思考.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17(3):15-18.

[3]谭泽红.开放存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6):44-46.

[4]倪代川,任树怀,季颖斐.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图书与情报,2008,(1):41-42.

[5]虞莹.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模式.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37(4):6-9.

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产生背景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空间结构

一、网络和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到馆服务的冲击

随着检索技术、信息存储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丰富了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存储和获取的途径与方式, 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带给用户便利的同时, 也对图书馆服务产生了冲击, 尤其是到馆用户人数减少, 一些大学的管理者甚至公开置疑图书馆的未来。虽然不能以到馆人数来考量图书馆的整体效益, 但对传统的到馆信息服务的冲击却很大。图书流通率下降、电子阅览室使用率降低、空间的闲置等都给图书馆管理者带来压力。在今天, 图书馆将如何提高用户的到馆率, 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开放、多元的服务, 增加图书馆对用户的吸引力, 最重要的是从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方面来说, 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舒适的人文环境、专业的咨询服务是其他信息服务机构所没法比的。图书馆要把这些优势整合起来, 依托技术的支持, 提供信息咨询和多元化的服务, 将技术和科研、学习、交流等进行整合。图书馆将提供更开放务实的服务, 尽量缩短图书馆各类资源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用户对信息的利用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 用户对信息的利用和学习方式较之从前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要求多任务、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方式。

传统的模式是读者到图书馆借阅文献, 去技术中心处理数据, 在课堂上完成学习或讲授任务。但是, 检索技术、信息存储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今日的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一台计算机上同时完成信息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这几项任务。OCLC的一项报告中通过调研得出, 读者喜欢、也习惯于“无边界”使用各种分布式信息服务。这种多任务 (Muhitask) 信息查询、信息获取、处理方式和服务环境, 让读者轻松地边喝饮料边阅读, 还不会耽误与同行的交流和自我休闲。

2. 用户要求图书馆支持和提供E-Learning。

学习环境E-learning是基于网络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 对数字化信息的学习与教学模式。E-learning是一种具有充分体验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这种对数字化信息的学习和教学模式突出的特点是知识的网络化, 学习不局限于教室和书本;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学习与研究方法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不局限于时空的变化, 无论是在办公室、家庭或其他空间都可进行学习;学习的交流更加方便, 具有和以前不同的全新沟通机制。这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网络自主式应用方式引起了读者对信息行为的改变, 获取数字化信息知识已经成为读者的一种行为习惯和迫切要求。读者要求对信息获取及其相关的各项服务直接融入学习过程之中, 由对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数据库, 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转向集成化、一站式、个性化的检索利用方式。这就要求图书馆要能够直接进入用户的学习空间和信息获取空间, 将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推送到读者的学习活动第一线、直接融入到读者学习研究过程中。

3. 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提供团体协作。

读者越来越感到个人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不足, 主动探索知识的行为得到充分的鼓励, 学习小组方法逐渐盛行。在国外的高校中, 许多课堂作业不是布置给某一个学生的, 而是布置给一个协作团队的, 协作团队的成绩就是个人的成绩。怎样为协作团体式学习提供研究空间和图书馆的相关服务, 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新的开发点。

三、图书馆空间结构的重组和再利用

信息存储和检索技术的发展, 使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得到了加强, 导致了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20世纪末就开始显现出来, 甚至产生了图书馆“无纸化”的论断。图书馆馆藏正在经历从纸质文献为主 (P-first) 到数字化资源为主 (E-first) 的转变。同时,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逐步完善, 使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变得更便捷, 也使得图书馆没有必要独立保存所有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文献。这种馆藏结构的变化使许多图书馆开始考虑纸质文献馆藏的使用效益问题, 并开始采取相应的策略, 如减少复本量、对使用率较低的纸质文献密集存放、缩减纸质期刊的订购、不再保存过期期刊和学位论文的纸本文献等。这使一些图书馆的局部空间出现闲置现象, 产生空间重组和再利用的问题。图书馆馆藏结构的这种变化在21世纪就更显突出, 如斯坦福大学就认为图书馆通过强大的检索工具能实现对所有资源的检索, 到2020年, 其图书馆将不会保留印本资料, 较早的印本资料将会被数字化使用, 图书馆将从存储印本书刊中解放出来, 转向为研究和学习提供高度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而利用这些不断解放出来的空间提供用户更高效的服务, 将贯穿图书馆的整个服务生涯。从20世纪90年代起,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图书馆的冲击一直给图书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读者开始怀疑图书馆的存在是否还有价值, 有人甚至已经说, 传统的图书馆可能不再被读者需要了。图书馆为了应对这种冲击, 开始探讨和研究如何摆脱这种困境, 来应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冲击, 顺应读者的需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方面。1990年, 菲利普·托姆帕金斯 (Philip Tompkins) 就提出的构想, 建设一个整合了教学、信息和交流资源的新的空间, 为读者的学习服务。这一构想同时也在每一个图书馆决策者的脑中闪现, 并最终将一步一步的去实现。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篇11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0.7 G25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2-0065-04

Learning Commons and the Alte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Function

Fan Yanfen(Liaoning University Library, Shenyang,Liaoning, 110036)

Abstract:Learning commons originated from information commons and gradually becomes a very important innovation strategy of library.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ion, the connotations and the aim,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strategy to alter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The idea of learning commons is a good idea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achieve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 learning commons; information commons;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CLC number: G250.7 G258.6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2-0065-04

1学习共享空间:概念与内涵

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以下简称LC)源于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的基本理念,是其概念内涵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据现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果,IC、LC在服务功能上并无质的区别,只是LC在IC研究和实践领域中更具侧重性、更倾向于普通用户的交流学习,而不是仅仅以支持科研为目的的信息服务。或者说,LC除具有IC所有的特征和功能外,它更加强调对协同式学习过程的全面支持。[1 ]

根据任树怀提出的IC理论模型,IC是一种以培育用户信息素养,促进其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的创新服务模式,由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组成。虚拟层是由虚拟空间、信息资源、社会网络和网络软件设施等部分组成,是用户学习、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门户和虚拟社区,为用户实现开放获取、交流互动、知识共享等活动[2 ]提供一站式的虚拟环境。从总体架构来看,LC与IC一样由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支持环境三部分组成,但其构成元素及功能则更侧重于对协同学习的支持。[3 ]

虚拟层作为一种借助网络提供LC服务的形式,是LC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一种在线的虚拟学习环境,把多种资源有机地整合到一个基于Web2.0技术所创设的虚拟学习环境中。由此,这个虚拟学习环境通过配置丰富的学习工具以及灵活、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包括学习、写作、研究、计算、教学和服务等要素的“一站式”在线学习环境。[4 ]除了具备IC虚拟层的基本要素外,LC同样需要IC的服务共享物理空间(实体层)和专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服务(支持层)。因此,对LC比较恰当的理解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知识创造为目标,在IC的基础上,着力于运用先进的技术,通过图书馆与校内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和参与,创造的一个支持学生协同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社区和学习资源中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知识创造的目标。[5 ]

2大学图书馆LC建设目标

大学图书馆LC构建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其构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提供便捷的网络、功能齐全的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知识库资源,配置个性化的馆舍空间,在各种专业人员的共同支持下,把大学图书馆融入教学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以培育用户的信息素养,促进用户的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6 ]LC具体建设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通过广泛而便利的服务获取各种学习资源,提供基础的信息服务;(2)建设满足个人和小组研究等个性化需要的设备齐全的物理空间,提供特定的学习场所;(3)构建一个整合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里, 强化信息技术的使用,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指导项目以及参考咨询帮助来培养用户的信息素养。[7 ]

3 LC对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

LC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开放、共享、交流、协作和互动作为建设理念,强调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促进协作学习。从内涵和功能上讲,LC是一个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与交互式学习环境,是一个充满活力并极具吸引力的、配备有丰富信息资源及现代化设施的学习环境,它整合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以促进个人及小组学习与研究。[8 ] LC的空间环境设计,是基于信息素养、大学课程学习、培养学习型社会需要而建立的,是一个整合好的学习环境,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特有的服务功能。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以构建创造性学习为目的的知识平台,也是图书馆知识化和人性化的创新服务平台。[9 ]

以用户为中心的LC适应了大学教学中现代协作式和探究式学习理论的发展趋势,在世界各地的大学图书馆中得到了蓬勃发展,如加拿大皇后大学Staffer图书馆、美国Dartmouth大学图书馆、加拿大Guelph大学Mclaughin图书馆的LC成功案例。1999年为实现学校内部多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加拿大Guelph大学Mclaughin图书馆创建了LC。其主要集成了以下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学习服务、残障服务、研究帮助和信息素养提高服务、小组学习支持服务和写作服务等,并在图书馆的格局与功能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革新。LC一经使用,就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据统计,2004~2005年间入馆大学生与馆藏利用均有30%左右的增长;使用LC服务的大学生逐年增加,新生使用率达到50%;学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服务水平也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LC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和学习空间,在支持大学生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欧美国家大学图书馆LC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研究LC提供了大量的实践资料,对进一步探索LC理论,甚至在我国创建LC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LC是现代大学图书馆一种理想学习场所,其建设理念、空间设计和服务模式值得我国大学图书馆借鉴。笔者认为,在我国建设LC尚需时日,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LC先进理念,改造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实现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

4以LC理念改造图书馆服务功能,实现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

4.1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弊端

目前,我国多数大学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均存在弊端,许多服务只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共性需求,缺乏个性化,缺乏协作与互动,因此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现为:

大学图书馆藏、借、阅、查、参一体的文献资源阅览室纸本文献丰富,可以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纸本文献查询、阅览和外借服务。但单个阅览室文献品种相对单一,数字资源的整合与联接相对不足,同时传统的服务观念要求文献资源阅览室保持安静的阅览环境,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文献资源阅览室功能单一。

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以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设备为支撑,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是为用户提供网上各种数字化资源的场所。[10 ] 在计算机和网络发展初期,电子阅览室成为用户利用数字资源的良好空间。然而,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电子阅览室上座率不高。加之有些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不足,缺乏特色和深层次服务,不能充分满足用户对数字资源的需求,致使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电子阅览室成为许多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不能真正发挥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大学图书馆自修室的功能单一,但却占据了图书馆大量的阅览面积,造成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及建筑资源的双重浪费。

4.2借鉴LC先进理念,实现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改造

4.2.1 文献资源阅览室向专业学习区转变

大学图书馆围绕本校的学科设置以及发展目标配置资源。由于纸质文献历史悠久,大学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大多体系完备、馆藏丰富,并按学科专业分类管理,分布于各文献资源阅览室。因此,利用现有文献分布格局,将原阅览室的阅览空间依托文献专业分布建立专业学习区,如文史专业学习区、经济专业学习区、理化专业学习区等,各专业学习区即要相对独立又要相互融通,专业学习区内要设立群组协作学习区及独立学习区,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等个性化需求。专业学习区内要根据功能的需要,配备有利于学习、交流和协作的现代技术设备与设施,比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互联网、无线网络、咨询和技术支持平台等,专业学习区实现数字化资源与纸质资源的有机结合。

4.2.2 电子阅览室向协作式学习服务模式转变

当前多数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都有了一定规模,但服务方式和设备布局相对单一,且缺乏群体性,不能提供协作式学习的集体空间,与一般的网络终端功能无异。而协作式学习在大学的兴起对大学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电子阅览室创造随意交流的氛围,为大学生提供团队活动和集体学习的条件,构建协作式学习模式是大学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改造的重要内容。

4.2.3 建立特色学习区域

以用户为中心,促进协作式学习,因需而变,彻底改造大学图书馆自修室等功能单一场所,建立特色学习区域(大学图书馆特色学习区域设计见表1)。

4.3 大学图书馆LC理念下的服务创新需重视的关键问题

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仅有实体空间的改造和设备的配置是远远不够的,资源与人员是LC构建中的基本要素,也是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工作中应特别重视的内容。

4.3.1 建立科学有效的文献资源建设体系

资源是连接实体环境与数字环境的纽带,是支持学生、教师和其他人员之间协作与互动的桥梁。[11 ]用户需要利用图书馆大量的期刊、书籍、图像文件等资源,如果没有丰富的资源,学习共享空间将与计算机房无异,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创新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图书馆员和其他信息专业人员必须不断地丰富、管理和监测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纸本资源、多媒体资源、各类软件、开放系统等信息资源,提供知识导航、跨库检索、开放链接等知识管理方式,以保障实现功能改造后的图书馆成为师生学习的最佳场所。

4.3.2 组建多层次的服务人员队伍

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支持。可以说,各类人员提供的服务是图书馆特色学习区域内除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以外,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因此,人员的配备不容忽视。包括:参考咨询专业人员,负责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技术人员,负责解答用户使用图书馆的各类软硬件中的技术问题;在线的学科专业人员,通过网络将用户和各个专业的学科专业人员联系起来,为用户解答专业问题;普通图书馆员或技术人员,支持服务功能区的正常运行,每个功能区都需要馆员或技术人员随时提供帮助;同时还需要学生的参与,可以吸纳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以及刚刚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参与到计算机技术指导室、语言学习室和考研专区的工作中来。

5 结语

协作式学习在高校的兴起对大学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C正是为满足学生对协同式学习环境的需要而兴起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是IC发展的新阶段和主要分支之一。LC以人为本,倡导开放、共享、交流、协作和互动,给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现阶段,秉承LC的建设原则与理念,改造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整合各种有效的服务手段来全面支持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过程,通过提供宽松、便捷、舒适和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学习技巧,支持学生利用学术资源、交流经验和分享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12 ]正是适应了大学教育改革与图书馆的发展潮流,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宋惠兰.空间:为学习而变——加拿大皇后大学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5):121-124,128.

[2]任树怀,盛兴军.信息共享理论模型构建与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4):34-40.

[3][12]尹雪,任树怀.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构建新的协作式学习环境[J].图书馆, 2009,(1):46-48.

[4]卢志国.大学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分析[J].情报杂志,2008,(10):96-99.

[5]李瑛.学习共享空间:内涵、特征与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09,(6):101-104.

[6]盛兴军,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实体空间的构建模式与实施策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377-381,410.

[7]宋惠兰.整合与变革:皇后大学学习共享空间创建与启示[J].图书馆论坛,2009,(6):176-178.

[8]卢志国,马国栋.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创造大学的无缝学习环境[J].图书馆学研究, 2009,(2):52-56.

[9]李铮,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图书馆[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9,(3):19-24.

[10][11]朱永武等.改变电子阅览室服务模式,构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J].现代情报,2009,(9):148-150.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篇12

20世纪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的场所功能曾一度被忽视。1994年,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新建蒙特利湾分校时, 开设了一个没有藏书的虚拟图书馆, 引起了轰动。当时很多人相信, 物理形态的图书馆马上就要消亡了。但十多年后的2008年, 该校新建了一座1万多平方米的图书馆, 其网页上还出现了一条标语———“作为场所的图书馆” (library as place) 。这说明, 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场所是不可缺少的[1]。

近年来, 美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就“作为场所的图书馆”这一问题开展了研究, 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图书馆作为场所的意义, 美国的CLIR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于2005年还专门就这个问题出版了研究报告———《Library as Place:Rethinking Roles, Rethinking Space》[2]。学者们指出, 当学生在校园中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时, 为什么还要到图书馆去?这是因为, 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人们在图书馆可以进行各种体验:体验阅读与思考, 体验科学研究和创新, 体验各种交流, 等等。

图书馆是体验阅读的场所。图书馆有独特的文化氛围, 置身于图书馆典雅宁静的环境, 读者很容易进入良好的阅读与思考状态。这种独特氛围下的阅读与思考体验, 是在其他场所无法得到的。这是人们在网络时代依然喜欢去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书馆是体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场所。虽然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从而能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但网络并非应有尽有。网络信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学术价值来看, 都不能充分满足高层次科学研究的需要, 而图书馆却可以将传统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 适应读者科研方式的变化, 为读者的科研和创新提供支持。

图书馆是体验各种交流的场所。当网络试图隔离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时, 图书馆却在进行相反方向的努力。在图书馆里, 读者与图书馆员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种独特的交流体验, 是网络无法给予的。对于进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用户来说, 在图书馆与志同道合的读者进行学术交流, 比孤立研究更能促进其研究的进展。

对于图书馆尤其是学术图书馆来说, 构建信息共享空间 (IC, Information Commons) 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场所功能。

2. 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2.1 IC简介

IC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图书馆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动态的服务方式, 最初是美国大学图书馆基于网络时代图书馆纸本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和用户到馆率的下降, 为适应用户研究和学习的需求而创建的。虽然国内外对IC概念的界定还尚未取得统一, IC的实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促进信息素养、推动研究与学习是其共同特点[3]。美国的罗伯特.希尔 (Robert A.Seal) 认为信息共享空间具有普遍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公共性四个基本特征[4]。普遍性 (ubiquity) , 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适应性 (utility) , 指能适应各种用户的需求;灵活性 (flexibility) , 即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和技术的发展;群体性 (community) , 指能提供共同合作和交流的空间。

正是由于具有上述的特征, IC已成为美国和许多欧洲国家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在我国, 吴建中教授于2005年首次将信息共享空间概念介绍到国内[5], 国内图书馆界开始关注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与实践。2006年9月,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开放, 这是国内第一所将IC理念付诸实践的学校。目前我国已有10余家图书馆对构建IC进行了尝试, 并取得了初步成功, 还有多家图书馆已经有了建设IC的构想。可以说, IC的构建已经成为大学图书馆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2.2 IC的组成要素

要实现信息共享空间的“一站式”服务的核心理念, 信息共享空间应该包含三方面的组成要素: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6]。首先, 构建信息共享空间需要一个独立的物理空间, 即物理层, 包括可伸缩性的电子教室、促进小组研究的讨论室、指导读者写作和提高研究技能的咨询区, 以及帮助读者开发数字作品的多媒体制作室等。虚拟层则提供协作学习社区、在线通讯工具、网上课程、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资源等。支持层主要由各类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组成, 其中包括参考咨询馆员、IT专家、多媒体工作者、指导教师和学习助理等。

物理空间方面, 国外的信息共享空间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7]: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 提供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和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协作学习室, 供用户进行合作研究;电子教室, 用于用户信息素养的培训;多媒体工作站, 为用户提供多媒体硬件和软件;商议站, 在用户需要时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和培训;写作实验室, 为用户提供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指导;休闲区, 供用户学习研究之余休息放松;延长的服务时间, 不少信息共享空间开放时间比其他部门长, 甚至实现了24/7的开放服务。当然, 不同学校的图书馆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构建信息共享空间, 因此, 并非每个信息共享空间都包括以上8个部分。如2007年11月开放的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共享空间设有如下区域:参考咨询区、个人学习区、小组讨论区、文献复制区、文献资源区、休闲阅览区、读者培训区和视听演示区。在各个功能区, 配备有各种实体资源, 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纸质专业书籍和工具书、视听设备、自动咖啡机等[8]。

虚拟层方面,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保证信息共享空间一站式服务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中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比重在不断增加, 学术资源的购置倍受重视, 包括期刊论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报刊文献数据库及各种专业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方面以整合资源、实现链接、提供导航为主。如上述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专门开设了IC网站, 这是网上虚拟的信息共享空间平台, 除了用于推广IC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规章制度外, 还提供学科博客链接, 接受网上参考咨询表单和讨论室的预约。其中, 学科博客为读者提供专业信息资源的指导, 是其IC学科化服务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讨论室除设有实体讨论室外, 还开设了“虚拟讨论室”, 使场外用户可以在IC网站上通过点击所预约的讨论室“配套网上虚拟讨论室”, 参与网上虚拟讨论[9]。

支持层方面, 国内外IC的服务人员一般由图书馆员、IT技术人员和学科专家等组成。图书馆员主要提供基于图书馆的各种服务, 如参考咨询、信息检索、书刊流通、信息导航等, 并对用户开展各种调查, 接收用户反馈;IT技术人员负责解答用户的技术难题, 为读者使用IC的各种设施提供指导和帮助, 解决网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科专家一般不在现场办公, 可通过电话或邮件提供咨询解答。

2.3 构建IC的意义

信息共享空间与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不同, 加强与用户的互动, 关注用户学习和研究中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 将原本分散的各类资源整合在一个空间内, 为用户提供的是集信息资源获取、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提高、推动学习研究和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从而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场所、信息资源、专业人员等方面的优势。在信息共享空间内, 人们可以享受基于图书馆的服务, 如参考咨询、信息检索、资源导航等;可以享受信息技术服务, 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使用指导;可以接受多方面的信息素养培训, 如系统的信息素养课程培训、写作培训、学术交流培训等;可以享受休闲区的各种服务, 如咖啡厅、休闲期刊等。因此, 信息共享空间把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内容和独立学术机构不具备的开放性结合起来, 满足了网络时代用户学习与研究方式改变的需要, 构筑起良好的服务环境, 不但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人们提供了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和良好的交流空间, 而且满足了人们信息素养提高的需求。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 通过IC的构建, 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到图书馆, 提高图书馆的用户到馆率和资源的利用率, 从而增强图书馆的场所功能。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建设数理化专业分馆的过程中采取专业馆与信息共享空间共建的模式, 以一站式服务模式适应了专业用户的需要, 从而使进馆人数每月呈递增趋势, 信息资源和物理空间的利用率提高, 接待参考咨询人数增加, 读者满意度也得到提高[10]。

总之,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将参考咨询、网络技术服务和多媒体资源等结合在一起的信息共享场所, 是一个促进学术交流、创造合作机会的场所, 是一个支持科研创新、支持跨学科研究的场所。它的出现适应了人们共享式学习、研究环境的需要, 是传统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为图书馆的振兴发展提供了良机。因此, 构建信息共享空间能够促进图书馆场所功能的充分发挥, 是我国学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图书馆是人类分享知识的最佳伙伴——吴建中在南京图书馆百年庆典论坛上的发言[2010-11-22].http://wujianzhong.bokee.com/6563035.html.

[2]CLIR.Library as Place:Rethinking Roles, Rethink-ing Space[R].Washington, D.C.:Council on Library and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5.

[3]孙瑾.国外Information Commons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图书馆杂志, 2006, (4) :57-60.

[4]Robert A.Seal.The information commons:new path-way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Preprint for the 3rd China/U.S.Conference on Libraries, Shanghai, March2005.

[5]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5 (3) :7-10.

[6]任树怀, 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3) :24-27.

[7]邹婉芬.国外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 (1) :7-11.

[8][9]杜慧平, 刘晓霞.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图书馆杂志, 2009, (3) :52-55.

上一篇:超高龄患者下一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