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分析

2024-09-22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分析(精选9篇)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分析 篇1

一、供应链信息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不确定。

准确把握共享信息的内容是供应链管理的前提。信息共享过量会造成风险的加大,而信息共享不充分则会导致需求放大、生产计划混乱等。但我国有些供应链企业在实施信息共享时还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不知道该如何共享信息,该与哪些企业共享信息,该与企业共享哪些信息,以及该如何确定最优的信息共享程度和范围等。

(二)共享不及时。

供应链企业还不能迅速交换信息以便做出快速的市场反应。我国供应链企业中还存在许多影响信息共享效率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内外部相互隔离,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使得企业无法快速传递、集成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在观念上存在制约,认为那些信息属于商业机密,担心被泄露给竞争对手,因此不愿意每天都与成员企业共享细节数据,而只是每隔一段时间提供聚合数据,使得信息无法得到快速处理。

(三)风险种类多。

供应链企业间不同的利益追求使其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容易存在诸多风险。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由于无缝的信息集成和共享而造成的合作伙伴泄露商业机密风险;部分企业出于利益追求而隐匿、扭曲自己应该公布的信息,并利用信息不对称牺牲其他成员企业的利益而产生的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误选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代理人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等风险。

二、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息标准化水平。

标准化是信息集成的基础,而信息集成则是信息共享的前提。如果企业内部各自为政,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又缺乏统一规范,企业内部将会很容易出现信息分离、数据交换不畅的现象,最终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使得企业信息难以有效采集、获取和利用。如果不同企业、行业间的应用系统和模块之间相互孤立,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服务规范,那么即使信息化程度再高,也会大大降低供应链企业间沟通与交流的效率,使得信息不能有效的在整个供应链上扩展开来,更无法做出快速有效的市场反应。

(二)信任关系。

信任能够很好的增强伙伴间合作和共享的意愿。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企业有其自身的利益考虑,客观上都会存在利益冲突。企业间的利益冲突使其希望掌握对方的私有信息,从而在博弈中获利,有的甚至产生虚假信息,导致信息共享内容的全面性、有效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如果没有合约约束企业间的行为,彼此间的信任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它能在信息共享过程中提高各自的责任感,使得一方不会向另一方提供虚假的信息,不会利用另一方的弱点去获取利益。

(三)信息安全性。

信息共享中的信息安全性将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供应链各企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分散性使得伙伴间的信息必须借助互联网在不同的网络中传递,由于企业传递的信息又是涉及商业机密的,因此与单个企业相比,信息共享主体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安全隐患。比如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易受到有组织的群体的入侵或黑客的攻击,导致商业机密泄露,或是被人恶意篡改,使信息失去了完整性和真实性等。

(四)文化协同性。

文化协同有助于消除伙伴间在信息和认识上的差异。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和经营风格,影响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共享的态度及合作的方式。由于供应链涉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企业,企业在信息共享过程中会不自觉的产生文化矛盾和冲突,形成沟通障碍,极易造成信息的抵触、曲解。

(五)成本效益均衡性。

成本效益是企业实施信息共享的核心问题。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参与信息共享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以及赢得竞争优势,为此必会在因信息共享增加的费用与产生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决定是否共享信息,并确定信息共享的最优程度。只有保证供应链成员间在信息共享条件下获得的收益能弥补因共享信息而增加的费用,保证获取的利益至少不低于未实现信息共享时所获得的利益,供应链企业才会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积极主动的向其他成员共享更多有效信息。

三、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实现途径

(一)建立基于SOA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保证企业更轻松的与其他成员沟通,使共享信息的传递与交流顺利进行,需要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基于SOA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将企业的IT资源都整合成独立的服务,并很容易添加新服务、修改现有服务和删除不再需要的服务,有效解决信息集成的动态性问题;每个服务的调用接口都将被很好的定义,以满足远程异构系统之间的操作问题,实现信息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快速、准确的调用;SOA强调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还能够有效的解决成员企业间因缺乏统一标准框架而带来的信息交流不畅问题。

(二)形成信任实现机制。

信任关系的建立能够协调各成员的利益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和波动,增加信息的可靠度。首先考虑法律机制,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建立一套阻止互相欺诈的规范,通过有预见性的事后惩罚措施减少欺骗行为的发生概率。其次是交流机制。我国是一种关系型社会,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为此在供应链企业间建立交流机制,强化企业间管理人员的沟通,逐渐加深企业间的“感情”,可以使供应链伙伴间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最后还可以考虑信用机制。供应链中各企业均以信用为前提进行每一次合作,这样不但可以将滥用信用的“害群之马”从组织联盟中除名,还能促使其他成员进一步提高授信额度,提升下一次的合作效益。

(三)构建信息共享安全防护体系。

信息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法律、道德、技术和管理四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相关惩罚条款的制定,可以有力的防范网络犯罪。但是,法律的制定往往难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过程中仍会存在一些知法犯法现象,为此国家还要制定涉及信息使用权、所有权、信息安全的道德标准,加强企业、个人的道德建设。供应链企业则需采用安全技术如防护墙技术、加密技术等提高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对于不同安全级别的信息选择不同级别的方案,针对不同的用户授予不同的权限,严格审查每个访问者的身份、级别、允许其访问的内容,及时进行安全审查,以便发现非法攻击、篡改和非法访问的情况,使信息共享能够安全开展。

(四)加强供应链文化建设。

供应链文化是以供应链中核心企业文化为基础,并与其他成员企业文化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而形成的一种组织文化。供应链文化以合作共赢为理念,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以诚实守信为核心,以系统优化为目标,注重培养各企业整体最优思想,强调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在供应链文化构建过程中,由核心企业倡导、示范和实践,由各企业平等地交流各自的管理经验、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检讨自身企业文化的优劣势,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企业在新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宗旨的指导下取得统一,并且对管理过程与管理环节中不合时宜的因素进行重整,从而达到各种文化的融合。

(五)完善供应链契约。

供应链契约是指将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收益合理分配、风险共担等行为通过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使供应链信息共享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的最大障碍是部分企业认为信息共享带来的利益不能公平的分配,供应链契约有利于从根本上加强伙伴间信息共享的积极性。通过契约关系可以确定新增利益的再分配原则和实现方式,使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进行信息共享所获得的收益必然高于不参与时所获得的收益,实现个体、合作伙伴乃至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协调,为信息共享提供了保障机制。供应链契约应涵盖信息共享的条件和范围、绩效评价、收益分配和协调、激励方式以及供应链企业淘汰机制等问题,这对稳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障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S

参考文献

[1].刘震宇, 宁枉.双向信息流共享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 2009, (10) .

[2].Lee H L, Padmanabhan P, W hang S.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7a;38, (2) .

[3].楚扬杰, 王先甲, 吴秀君, 方德斌.供应链信息共享的道德风险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6, (2) .

[4].周雄伟, 马费成.需求不确定环境下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 2010, (4) .

[5].Zhang H.Vertical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a supply chain with duopoly retailers[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11, (4) .

[6].杨海蔚, 董安邦.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集成[J].工业工程, 2002, (5) .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分析 篇2

[关键词] 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 合作信任关系 牛鞭效应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客户需求个性化以及产品更新换代的快速化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范围日益扩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渐演变为基于全球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进行协调、计划控制,主要体现在如何加强合作,加强对整个供应链上资源的协作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而信息作为供应链上的载体,对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资源的有效利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被认为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本文分析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整个供应链绩效的影响,通过研究指出企业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的途径和在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信息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的不对称性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私有信息,这些信息只有企业自己知道,对方企业完全不知道。供应链从结构上看是许多企业构成的一个利益同盟,为了自身的利益,各个企业的成本结构、竞争能力、销售信息等都是商业秘密严格保密,如果其他成员企业不知道这些信息,或者只知道其中的一部分信息,那么企业之间就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可以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从发生的时间看,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从内容上看,不对称可以是某些参与人的信息或知识,也可能指某些参与人的行动,分别称它们为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之间不能進行有效的沟通,容易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低下。

2.信息的失真

从广义上讲,信息失真即所获取的信息在不同程度上偏离其基本特性的各种表现形式。

影响信息失真的因素多种多样,总体上来讲,信息本身与其所处环境不相适应,必然导致信息失真。从狭义上讲,信息失真是主体在一系列信息活动中,因处理失当或维护不力,使原本在一定程度或时间范围内可获得质量保证的信息出现了错误(无意或有意)的一类信息失真状况,此类状况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以解决,如通过有效的信息维护和预防措施使信息得到保护、恢复、修改或删除。

由于供应链中信息跨越不同的企业和部门、信息更新快、来源多样化等原因,导致供应链上极有可能出现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问题,而一旦出现信息失真,将使得供应链上以信息流为基础的物流、资金流、工作流、价值流等各种正常的处理程序均受到不利的干扰,进而出现供应链的整体效益降低、供应链的组成稳定程度降低、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等不利的局面。

3.道德风险

供应链中成员虽然是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但各个企业都是独立的企业,有独立的决策机构和各自的利益目标,因此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如果代理人做出了不切实际的承诺,签约后可能采取欺骗行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就有可能导致道德风险问题。

由于代理人拥有较多的信息而委托人拥有较少的信息,并委托人对工作成果是由于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导致的根本无法区别或者区别的成本很大,所以委托人只看到其结果而不能直接掌握代理人的信息,因而不能对其进行监督。由此可见,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增加了私人成本,还破坏了市场运作,妨碍了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4.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上最终用户的需求随着往供应链上游前进的过程中变大的现象,需求变化程度的增加导致了供应链显著的无效率作业(如供应链中各个企业被迫大量增加库存)。这是由供应链末端企业对某产品的实际需求量与预测的需求量之间存在的偏差所引起的。一方面消费者存在订货的提前期,实际需求量与订货量之间存在偏差。随着向上游转移越来越长、供应链延伸越长,中间非价值增值过程越多。另一方面,消费者存在着一定的需求量,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量,零售商持有比需求量更多的货物,当零售商向批发商订货,批发商被迫持有比零售商更多的库存或具有比零售商更高的供货能力;当批发商向分销商订货时,分销商也被迫持有比批发商更多的库存,结果导致了供应链上的成员都维持了更高的库存,发生更高的成本。

供应链的特性——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管理是不利的,它造成批发、零售商的订单和生产商产量峰值远远高实际客户需求量,进而造成产品积压,占用资金,使得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低下。随着供应链运作的企业越多,这种效应越加明显,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会变得十分复杂、困难。但是这种效应是无法避免的,是供应链本身固的特性。

三、实现有效信息共享的对策

1.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系统

由于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且地理位置分散,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建立统一的供应链信息系统成为实现信息共享的关键,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基础平台,构建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来加强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信息的流通,以最敏捷和最有效的方式传递信息。

2.建立企业间合作信任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信息共享来达到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可以说凡是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信任是合作关系的基础。信任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可减少供应链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培养企业间的信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

信息的共享需要合作伙伴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可以降低合作的成本,而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需要培育互相信任的合作文化。

3.建立保障监督机制

在供应链中,不能仅仅依靠信息技术的依托来实现信息共享,要真正实现供应链与信息共享的完美结合,还需要明确制定信息共享的保障监督制度。在供应链环境中,企业在享有自身信息资源的情况下还部分享有其他企业的信息资源。要保障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除了技术因素外各企业还必须遵循一些共同的规范,同时还必须建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将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的利益在成员企业间合理地进行分配。这其中包括禁止信息的滥用,防止以损害其他企业利益为目的的信息传播等。实行信息访问,保证信息共享安全。如何掌握信息共享的尺度、限制信息的容量,是企业在信息共享时顾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因而,在保障授权企业能获取所需资源的同时拒绝非授权企业访问,是供应链上共享信息的一个重要安全问题。此外,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也必须订立相应的监督政策及管理制度以保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商业活动的严肃性。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供应链中,由于成员企业间也存在竞争,也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有必要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成员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可采取的方式有:

(1)合理分配信息共享带来的额外利润。信息共享不仅要使整个供应链都受益,而且要根据共享者提供的信息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大小,按恰当的比例分配利润。

(2)定价激励方式。信息共享可以有效降低上游企业的库存成本和缺货成本,从而降低上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上游企业可以给予参与信息共享的下游企业较低的产品转移价格,这样下游企业可以从信息共享中获利,从而影响下游企业的行为。定价激励方式可以考虑使用价格歧视策略,对参与信息共享的企业提供较低的供货价格,对拒绝参与信息共享的部分企业采用抑止性高价。

(3)批量折扣方式。批量折扣实际上是价格激励方式的一种转化形式。给参与信息共享的企业一定的批量折扣也可以调整供应链中的利润分配,有效克服“双重边际”现象,激励供应链企业相互共享信息。

(4)返销方式。这种方式允许下游成员以低于批发价的返销价格将超过需求的产品退给上游企业。虽然返销方式能给下游企业比较宽松的订货数量,但是返销会使下游企业负担额外的成本,因此这种方式能促使下游企业认真预测自己的需求信息,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上游企业,双方共担需求不确定风险。

四、总结

一条供应链能否相互衔接得紧密,能不能共同发挥作用,促进整个链条的健康发展,关键的因素是能不能减少链条上的不确定性。要减少不确定性,要在供应链各个节点形成战略伙伴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信息传统的线性传递方式,为供应链的各个决策阶段提供关键的决策依据。

毫无疑问,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是有利的。因此如何激励供应链上的成员共享信息,对于供应链的成功运营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建立良好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条件及有效的信息共享管理激励机制,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性能,实现供应链成员“双赢”。

参考文献:

[1]王伟陈国华沈克明:供应链信息共享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管理科学,2005,(6)

[2]石小法张丽清:信息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J].系统工程,2002,20(3):37~40

[3]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王迎军郭亚军:供应链中的信息流[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5(3):37~40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研究综述 篇3

供应链信息共享是在特定交易过程或合作过程中, 不同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供应链上各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是供应链协调运行的基础。如果供应链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 或合作伙伴存在败徳行为等问题, 则很容易产生牛鞭效应, 导致整个供应链效率低下、伙伴关系不稳定、市场竞争力减弱。

供应链共享信息的范围非常广泛, 如原材料、中间产品、产成品的规格、质量、价格等产品基本信息, 各级企业的安全库存标准和平均库存等库存信息, 制造商的提前期、生产能力和生产状态等生产信息, 商品的实际销售信息以及各级企业对市场的预测信息, 订单商品的生产准备状态和配送安排等订单状态信息[1]。Lee等[2]讨论了共享信息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的潜在利益, 如共享订单状态信息能改进客户服务质量, 缩短支付周期以及降低劳动力费用;共享零售商销售数据能减轻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管理中要不要进行信息共享, 以及如何引导、实现信息共享等问题, 对完善和加强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对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1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

当前对供应链中信息共享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3,4,5,6,7,8,9,10,11];二是对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12,13,14,15,16,17,18,19,20,21,22];三是研究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激励, 并设计相应最优的激励机制以保障信息共享的实现[23,24,25,26,27,28,29]。

申悦等[30]研究了零售商间存在竞争的供应链中零售商与供应商间共享成本信息的价值问题。Zhao[31]等分析了单供应商-单零售商供应链中5种不同信息共享方案的影响, 分别是集中化信息共享、完全信息共享、供应商主导的信息共享、零售商主导的信息共享、无信息共享。数值例子表明集中化库存系统的成本比没有信息共享的分散化系统的成本低20%到40%。Lee等[32,33]对供应链上的牛鞭效应进行了研究, 将它产生的原因归结为需求预测修正、提前期、定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供应短缺等五个方面, 并指出共享销售数据、交换库存信息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牛鞭效应。Chen等[34]研究了两阶段供应链中需求预测与订单提前期对牛鞭效应的影响, 并且将结果拓展到是否有集中化顾客需求信息的多阶段供应链中。Li[35]考虑了由一个生产商与多个对称零售商的供应链。他发现纵向信息共享有两种效果: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并获得信息可以交易的条件, 检验了信息共享对整个供应链利润的影响。Bourland等[36]的研究表明了当生产商与零售商的订货周期明显地不同步协调时, 信息共享能给他们带来显著的收益。Zhou等[37]收集了来自125个北美生产企业的数据, 来调查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与供应链实践的整合情况。结果显示有效的信息共享很大程度的增强有效的供应链实践;当信息共享水平的提高时, 有效的供应链实践变得更重要;有效的信息共享与有效的供应链实践对获得好的供应链绩效都有关键作用。

上述文献的研究表明信息共享可以减少企业间发生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及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可以集中顾客的需求, 为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提供有关顾客需求的信息, 使得牛鞭效应明显降低;将使得供应链上的成员能更好地安排生产作业和库存配送计划;能够使企业有效地减少来自企业外部的不确定性, 同时通过企业本身信息的集成和整合, 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 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绩效[38]。

虽然上述文献研究了信息共享的价值, 但信息共享并不是解决供应链协调运行的万能钥匙。 (1) 虽然信息共享能减少牛鞭效应, 但是不能完全消除牛鞭效应。Sunil等[39]分析两级供应链来研究信息共享与提前期对牛鞭效应与可用库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共享级段间或级段内的信息, 一部分牛鞭效应依然存在。数值例子表明, 从减少牛鞭效应角度看, 减少提前期比信息共享更有效。 (2) 实施信息共享策略的需要权衡, 并不是高水平信息共享就能达到最佳效果。Cheng等[40]建立仿真模型来量化多层级供应链中企业商业运作与绩效, 发现具有高需求方差、低需求相关性或是高需求协方差的供应链在没有中间层的绩效比有中间层的更好, 但是绕过中间层, 可能会降低企业对需求变化的反应。Wai等[41]考察由零售商和供应商组成的生产报童类型的产品供应链。研究表明如果共享信息的成本很大, 无论接收的信息是什么类型的, 零售商会保留信息;如果共享信息的成本小, 且显示有高 (低) 需求, 零售商会向卖者揭示 (保留) 信息。

一些文献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供应链中影响信息共享的因素。Lee等[42]考察了当零售商端的需求关于时间自相关时, 共享零售商的需求信息如何减少上游的定购数量的波动, 也分析了提前期与需求过程参数 (比如关于信息共享的自相关系数) 的影响。Xiande Zhao等[43]应用计算机仿真模型, 在不同需求模式与能力松紧度的条件下, 考察了零售商的需求预测、库存补充决策与供应商的生产决策。仿真结果分析表明预测模型的选择对供应链绩效与信息共享的价值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发现也可以帮助供应链管理人员选择适合的预测模型来改善供应链绩效。Suhong Li等[44]基于从196个组织收集到的数据, 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分别去测试影响信息共享的因素, 考察供应链管理中环境不确定、组织内促进者与组织间关系对信息共享、信息质量的影响, 并发现供应链成员的信任和成员间的共识对信息共享起积极作用;而供应商不确定却起消极作用。高层管理对信息共享有积极作用;信息共享不受顾客不确定、技术不确定、供应链成员的承诺与IT能人的影响。

在不同的条件下, 供应链各个成员的收益可能完全不同。供应商总是会通过信息共享改善总成本与服务水平。但是在某些条件下, 零售商的总成本与服务水平会因为共享信息处于更差的情况。因此, 供应商应该给零售商一些激励, 不然零售商不愿意共享信息。目前有很多文献研究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激励。

Srinivasan Raghunathan[45]在具有单生产商-N个零售商并且零售商端的需求在一段时间内可能相关的模型中, 分析了需求信息共享的价值。使用来自博弈论的Shapley值的概念去分析生产商与零售商对由信息共享产生的剩余划分。发现需求相关性影响剩余函数的范围与形式, 从而影响了生产商与零售商形成合作关系的激励。较高的相关性增加生产商的剩余, 减少了零售商的剩余。但是在高相关性条件下, 降低边际生产商剩余, 可能促使生产商限制零售商合作伙伴的数量。当信息分别是高度或是低度相关时, 需求相关性对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价值与激励的影响可以用需求信息的替代、互补本质来解释。

Feldmann与Mueller[46]提出如何在供应链中建立提供可靠真实信息的激励机制。他们假设可能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不完全、虚假信息, 并对Groves机制进行改进。这种方法引起信息策略的大变化, 得到较高的质量水平。Guo等[47]从设计信息系统的角度, 提出了信息共享的激励。他们用宏观预测市场来有效的引出、聚集有关系统需求风险的有用信息。Wu等[48]研究了有能力约束的古诺双寡头垄断中信息共享的激励。在需求与成本信息共享中, 当某些均衡解受能力限制时, 激励可能会颠倒;尤其是某些条件下, 部分信息共享是占优的决策, 并用数值例子来说明。Zhang[49]研究了上游的单生产商与下游两个相互竞争的零售商的供应链, 在Cournot与Bertrand竞争条件下零售商与生产商共享私有信息的激励。零售商销售差异产品, 且具有一些私有需求信息。研究发现生产商的最优策略独立于下游竞争类型Cournot或者Bertrand。在自愿的基础上, 没有零售商愿意与生产商共享信息。Yao[50]考虑由一个供应商与两个不同的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 研究了生产商对零售商的激励, 促使零售商将他们的增值成本信息与生产商共享。证明了某些条件下均衡价格与增加价值的存在, 并且获得两个零售商不愿意与供应商共享私有信息的条件及愿意共享而达到整个供应链的双赢局面的条件。

2 展望

在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实际运作当中, 大多研究是基于模型的逻辑推理或通过仿真建模来模拟信息共享的价值, 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共享具有明显的价值;对如何引导和实现信息共享方面的研究, 也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进行研究的, 进行实证研究的很少。因此, 应进一步结合各种具体背景设计出可行的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同时, 对于如何开展信息共享的实践、如何划分信息共享前后的投入与利益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供应链上各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是供应链协调运行的基础。从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信息共享激励三方面, 对国内外关于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综述。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分析 篇4

关键词:供应链;牛鞭效应

信息时代的企业供应链管理风云突起,作为供应链管理中关键一环的信息决策分析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牛鞭效应”进行决策分析。

供应链增加竞争能力的最基本要义就是通过合作来减少风险,大大提高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而要提高效率对于主要供应链参与者来说必须分享信息。这类信息分享不应该局限于交易数据,同样重要或者更为重要的是乐意分享战略信息,以便厂商能共同计划最佳的方法和采用更有效的手段来满足需求。这种合作范例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信息协作是使参与厂商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正确行事所不可或缺的。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可以排除或减少与存货投机密切相关的风险。事实上如果信息能够分享并使用适当的话,在生产线的终端与顾客结帐之间定位的大量存货,就能从渠道中被排除出去。为了达到减少整个供应链存货的目的,经理们认识到信息能够有效地减少存货和对人力资源的需要。特别是利用最新的信息制定的需求计划,能够通过减少需求的不确定性来减少库存。对于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开发把精力集中在改进交易系统的效率上以建立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基础,最初的理由是减少交易成本以获得较低的价格,而交易成本由于有众多的系统用户、大量的信息需求、很高的业务量以及软件的重要性而变得较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供应链的信息链下手,解决信息链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减少供应链中各种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

“牛鞭效应”指供应链上最终用户的需求随着供应链上游前进的过程中变大的现象,需求变化程度的增加导致了供应链显著的无效率作业(如:供应链中各个企业被迫大量增加库存)。这是由供应链末端企业对消费者对某产品的实际需求量与预测的需求量之间存在的偏差所引起的。一方面,消费者存在订货的提前期,实际需求量与订货量之间存在偏差。随着向上游转移越来越长,供应链延伸越长,中间非价值增值过程越多。另一方面,消费者存在着一定的需求量,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量,零售商持有比需求量多的货物,当零售商向批发商订货,批发商被迫持有比零售商更多的库存或具有比零售商更高的供货能力;当批发商向分销商订货时,分销商也被迫持有比批发商更多的库存,结果导致了供应链上的成员都维持了更高的库存,发生更高的成本。这种“牛鞭效应”反映的是一个对信息的阶段性扭曲所导致处于终端的企业供货商对供货信息的模糊接受,信息的模糊接受直接对于供应链的整合优化产生不利影响,它造成批发、零售商的订单和生产商产量峰值远远高于实际客户需求量,进而造成产品积压,占用资金,使得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低下。随着供应链运作的企业越多,这种效应越加明显,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会变得十分复杂、困难,但是这种效应是无法避免的,是供应链本身固有的特性。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中产生的信息风险是理性成员所运用的优化行为的结果。参与供应链安排的企业都会认定一个具体的表现角色,还会分享共同的信念,即从长期来看,它们会因通力协作的结果而处境良好。每一个成员都是理性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不外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夸大一些公用信息(例如:消费者的订货量),使信息失真,造成信息风险。然而,从整条供应链看,每一个成员的利益最大化,并不一定带来整条供应链的效益最大化,往往由于这种“内耗”大大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水平及竞争力。因此,为了减少信息不完全所带来的风险,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必须建立一定的机制来约束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行为,同时要求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对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实现共享,这些信息包括订货和存货状况,当企业有可能获得有关供应链活动的重要数据时,这类数据往往是以书面为基础,或者很难从计算机系统重新得到。这种信息的迅速可得性对于消费者作出反应以及改进管理决策是相当必要的,因为顾客频繁地需要存取存货和订货状态方面的信息,这里不仅与信息的可得性有关,从某种程度上与信息精确性和即使性都有关联。当实际存货和信息系统存货之间存在较低的一致性时,就有必要采取缓冲存货或安全存货的方式来适应这种不确定性。

在集成化供应链中,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用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代替缺乏柔性和集成度差的决策体系,使整个供应链能更好地协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并消除信息扭曲的不良效应。然而,由于企业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间缺乏信任,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就带来了“逆向选择”——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潜在费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由于制造商无法全面、细致地了解供应商的运作全过程,供应商对制造商服务的不确定性必将对制造商带来风险。要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就要充分考虑信息的可得性和及时性,增强这两方面有助于减少不确定性和存货的需要量。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都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最优的激励机制应是一方面能对供应商产生激励,另一方面又能分担制造商的风险。我们考虑单个制造商和供应商的简单经济模型:令供应商完成契约安排的劳动量为q(这里产品相当于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产量Q=Q(q)为了简化,产品价格为1,这样,Q就确定了产品的价值,假定S(q)为供应商生产价值Q元产品后得到的报酬,C(q)为供应商提供q劳动量的成本。我们试图寻找次优的激励机制(利益分成机制)来刺激供应商提供良好的服务,因为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最优机制是很难达到的。在利益分成机制下,供应商与制造商双方都按一定比例从收益中获得各自的利润。假设供应商的份额采取S(q)=aQ(q)+F的形式,其中,F为常数,a<1,这样由供应商利益最大化得出Max a Q(q)+F-c (q)此时供应商提供的劳动量满足:aMQ(q )=Mc(q)。MQ(q)为边际产量,Mc(q)为边际成本。在信息对称时,供应商提供的劳动量q',满足M Q(q')=MC(q )因而在不对称信息下不是最优的。然而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尽管供应商报酬是部分取决于可观察的产量Q(q),但供应商和制造商都共同承担了产量波动带来的风险,从而既对供应商产生激励,又使供应商不必承担所有的产量波动风险,从而在次优条件下最优地解决了供应商的“败德风险”。

另一方面,为解决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在契约签订时,企业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寻求中间商或经纪人对供应商进行信息甄别。假设制造商直接与供应商签约的风险为V,中间商或经纪人的代理成本为C',信息不对称降低后的风险为V',那么当V-V'>C'时,制造商采取的策略是可行的。虽然中间商或经纪人本身并不能成为供应商的信号,但他们能利用专业知识鉴定识别供应商的信息。通过建立中间商或经纪人的商业信誉,能够使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得到扭转。希望获得良好服务水平的制造商通过经纪人的可接受价格与提供良好服务的供应商签约,且为此而支付给经纪人的佣金也低于其在非对称市场上搜寻良好服务水平供应商的成本。(2)制造商与供应商在合同签定时,采取风险分担措施。根据前面假设:供应商风险分担VS=BV+E,0<B<1,E为常数。现假设市场中有两类供应商:低服务水平的S1和高服务水平的S2,S1承担风险能力VS1小于VS2承担的风险能力VS2,VS(承担风险能力)是与其对未来的预期相关;对未来的预期也就是根据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即VS=aQ(q)+F-C(q),那么只要aQ(q)+F-c(q)>BV+E,S1和S2都能承担风险,愿与制造商签约,但如果逐步增加B,则aQ(q)+F-C(q)-BV-E是递减的。当VS1<VS2时,S1最先达到无法承受较高的风险,将退出竞争,而S2由于服务水平高,承受风险能力更大,取得竞争优势。通过以上两种方法,信息甄别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从而改善了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风险,提高了动态联盟的效益。

供应链当中出现的“牛鞭效应”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又与日常经济生活中所要求的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相背离,要完全消除这种效应不可能,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实际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降低这种效应发生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这里介绍的经济学模型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工具,工具的作用主要是帮助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类似问题,而这个模型时是在假设单一经济单元条件下实现的预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要面对的将是复合的多个经济单元的同时运作,需要解决的是多个经济单元同时出现这种效应的问题,这就复杂得多了,所以介绍这个模型的作用还需要广大经济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综合运用本身的推断预测的能力,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这样才能发挥模型的最大效用。

总之,针对供应链中存在的“牛鞭效应”所进行的经济学分析,在这里主要提供了一个思维方式来解决这种供应链上下信息因为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扭曲的现象,这种思维方式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才能物尽其用,为提高供应链整体保障效益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鲍尔索克斯,克劳斯.Logistical Management: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钟彼德.Management Science Research:A Strategic Perspective.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哈罗德,海因茨.Management.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丁立言,张铎.物流系统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障碍与协同研究 篇5

1.1 供应链的定义

Haul.Lee对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指一个由公司包括供应商、制造商、仓储中心、分销商、零售商, 以及在它们之间流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所组成的网络。

2001年, 我国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GB/T18354-2001) 对供应链的概念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 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 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并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并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

1.2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相比, 它更注重供应链整体的集成与协调, 要求在供应链上的各企业,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围绕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信息共享。通过对各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和优化, 实现柔性的稳定的供需关系, 以此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 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

供应链管理涉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供应链中, 这三种流是相互联系的。物流的畅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流准确准时。资金流则是物流和信息变化的结果。只有管理好信息流, 才能为物流和资金流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才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2 供应链信息共享障碍形成原因

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是以信息作为沟通的载体, 信息顺畅地流通是供应链成功运作的关键。信息共享在提高供应链管理决策的可靠性, 保证经营水平的稳定性, 减少失误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供应链通过运用信息系统, 从而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灵活性、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一些人为原因和非人为原因, 降低了整条供应链信息共享效果。

2.1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障碍形成的人为原因

2.1.1 缺乏长久规划的信息共享观念

没有长久的打算信息共享就会变成一种低层次的劳作, 由于没有收获任何可用信息, 共享企业会失去积极性, 变得没有热情。因此, 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 企业应该明确指导思想, 应该把信息共享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企业流程再造工程, 在制定信息共享策略时, 要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共享工作的顺利进行。

只想分享别人的信息, 自己的信息不想提供给别人。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共享信息载体, 而异地传播文献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费用, 当共享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或文献定价时, 共享行为就不会发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的共享只发生在一定区域和部门中。而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的异地传播成本大大的降低,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传统的信息共享观念无法比拟网络异地共享信息资源的优势, 传统的信息共享实际上只是一种高层次的重复浪费, 这也是造成各地区和各部门间相互分割、自成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2.1.2 忽视信息共享成本

人们在考虑信息共享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容易忽视它的成本, 不考虑投入产出比, 盲目进行企业信息化。企业大量投资信息管理系统、硬件设备、相应的人员培训和流程改进, 这些都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实际上,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都有成本, 而且信息共享的程度越高, 费用越高。因此, 理性的决策者一定要在信息共享的费用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以选择最优的信息共享程度。

2.1.3 忽视信息的筛选和组织

扩大信息和服务的覆盖面, 将一些信息或网络组织起来, 把信息进行简单的堆积和公开就形成了信息共享, 这种“大而全”的信息共享观念只会造成信息堆积, 制造新的信息垃圾和污染, 浪费用户获取信息的精力, 影响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事实上, 信息共享应当是一种合理组织、集中优势和有效管理的信息共享。因此, 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 优化系统是重中之重, 选择共享有必要和有价值的信息才能避免信息共享整体水平的下降。

有效的信息共享必须要认识和管理信息生命周期。信息作为一种资源, 在管理学上, 认为信息有一个从产生、加工、读取、迁移、存档、回收的周期、再次激活以及退出的生命周期。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对信息进行贯穿其整个生命的管理需要相应的策略和技术实现手段。

2.2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障碍形成的非人为原因

2.2.1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动态性

供应链本身是一种动态联合, 那么他一定具有动态性, 它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的组合、解散、再组合、再解散。尽管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的关键, 但是企业可能会作最优的个体选择而不是最优的整体选择。也就是说, 各企业的利益冲突和整体利益的约束会阻碍信息共享, 甚至产生虚假信息。另外, 企业担心泄露商业机密 (如核心技术、生产技术和财务状况等) 也会给信息共享带来难度。

供应链每天增加的信息非常多, 查找信息需要耗费成本, 各种个样的信息会使人不知所措。所以, 我们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共享时, 也应考虑到所需信息的易获取性和获取成本。同时, 在信息共享机制上, 动态地把握共享度, 保证供应链各节点的利益, 及时调整激励和控制策略。

2.2.2 缺乏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有技术支撑体系才能够进行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涉及面很广, 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Internet/Extranet/Intranet、电子商务技术、EDI技术、XML技术等均与其相关。

企业信息共享需要两个或多个企业的系统兼容, 包括网络接口兼容、软件接口兼容、数据兼容、权限兼容等等。这些的实现都需要复杂的技术支持。而各个企业的网络结构, 软件厂商、数据开发都是按照自己需求购买或定制的。实现两个乃至多个系统的兼容, 是一向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如果涉及供应链上下游产业链, 这个兼容工程就更为复杂。

2.2.3 缺乏懂供应链信息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和非信息技术企业都需要信息技术人才, 其中最为短缺的是网络的整体化设计、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共享等领域、信息技术支持方面的人才。但是了解企业运作规律, 懂得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的信息技术人才普遍缺乏。懂技术的人不懂供应链, 开发出来的软件往往实现不了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3 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机制

解决信息共享的障碍, 关键是建立企业的信息共享协同机制。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从层次的角度来看, 包括内容层协同、数据层协同和交流层协同。

3.1 业务层信息协同

业务层协同 (或者说内容层协同) 处于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最高层次, 它主要是从战略的高度, 明确和强化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思想, 并进一步改进供应链信息共享和监控的策略和方法。内容层协同主要涉及以下业务内容:具有直接供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间的需求预测协同、生产计划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协同、库存协同和销售与服务协同等。通过最深层次的共享与合作, 使得两个企业的各种信息实现全面共享。比如丰田对长期稳定零配件供应商, 采取业务协同, 组建虚拟企业, 与下游企业分享研发和技术, 实现信息的最大共享和协同。

业务层信息协同, 可以共用一套软件, 或者共用同一软件的某个模块。在企业软件平台升级或开发时, 就根据供应链的特点, 考虑各个企业的信息共享问题, 从而减少信息共享不必要的成本。

3.2 数据层信息协同

数据层信息协同主要是指通过数据格式兼容和数据挖掘等方法, 为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共享与沟通交互的统一数据标准, 从而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同步运作与信息兼容。比如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是指按照同一规定的一套通用标准格式, 将标准的经济信息, 通过通信网络传输, 在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数据层信息协同是供应链实现协同的基础和关键, 它为内容层信息协同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交流层信息协同

这里的交流层, 是指为实现信息共享搭建的各类软硬件交流平台。每个相关企业有各自的企业信息系统, 能够及时准确的搜集自己企业的基本信息, 做到对自己企业心中有数。企业间的沟通, 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邮件、即时通讯软件、论坛、电话等基本网络沟通方式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 交流的信息没有统一的格式规范, 沟通比较随意。

供应链相关企业, 应该在信息共享上加强沟通与合作, 尽量避免各种人为和非人为因素, 把握信息共享的度, 用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模型研究 篇6

供应链, 也称物流网络, 由所有加盟的结点企业组成, 通过链中各节点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 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整个链条中的高效流动, 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从而发挥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不确定性以及信息放大的牛鞭效应。信息流在整个供应链运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必须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 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快速的信息交换可以缩短对顾客需求的响应时间, 大幅减少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库存, 提高生产与运作的效率, 降低成本。

从传统的直链式的信息传递, 到网状的信息共享, 再到如今所提出的集成式信息网络, 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模式不断改进, 共享效率不断提高。然而, 目前的集成式信息网络虽然较有效的实现了供应链中信息的实时共享, 但目前提供的还主要是被动的信息服务, 由各节点企业依据一定的授权机制自行从网络中攫取所需信息, 这一方面加重了节点企业信息检索的负担, 另一方面, 随着共享信息量的不断增加, 使得信息共享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本文简要的比较了几种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重点研究了集成式的信息网络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全新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即对各节点企业发布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信息源标识, 建立整个供应链的共享信息知识库;同时根据节点企业的“兴趣”, 建立相应的节点企业个人兴趣库, 由信息中心动态的向节点企业发送与其兴趣相匹配的信息, 从而变被动的信息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 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 降低节点企业信息获取的复杂度, 以求达到信息发布和获取的最优化运作。

2直链式信息传递模型

在这种信息传递模型中, 信息主要在相邻的节点间传递, 在顾客、零售商、经销商、生产商和供应商这条链中逐级进行传递。

在这种逐级的链式信息传递模式下, 除了与顾客相邻的零售商节点外, 其他节点要获得需求信息都必须经过至少一个中间节点的传递, 这种信息获得的滞后导致各节点反应的延迟和异步, 严重阻碍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映速度。而且每个节点对需求信息的传递是有误差的, 这就导致了信息传递中“牛鞭效应”的出现, 使得整个供应链的信息误差大大增加, 严重影响了供应链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而且在这种模式下, 非相邻节点的信息无法直接交换, 信息沟通有限, 整体协调性较差。

3网状的信息共享模型

直链式的信息传递模型大大降低了供应链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供应链对市场变化具有灵活而快速的反应, 逐级的信息传递已无法满足要求, 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都希望能和其他各成员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换, 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各节点间能够建立起快速的信息通道, 于是, 传统的链式信息传递方式便演化成了一种网络状的信息传递方式 (见图1) 。

这种信息传递模式克服了直链式的缺陷, 解决了直链式模型下的信息滞后和信息扭曲的问题, 但其信息交流还主要是以节点为单位, 局限在两两节点之间, 整体协调性较差;而且每个节点要处理如此多的信息, 无形中增加了信息处理的成本, 也使得每个节点的工作任务大为增加。

4集成式信息共享模型

4.1传统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

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不断发展, 基于节点的网状信息共享方式逐渐演变成了集成式的信息共享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一个独立于供应链外的节点 (信息集成中心) 来完成, 该中心负责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与发送。供应链中各节点把需共享的需求、库存、及定单处理等各种信息, 发送到信息集成中心, 形成信息共享源, 由信息中心负责对信息进行汇总、加工, 各节点企业可随时从这些共享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及时的做出决策 (见图2) 。

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把节点企业的大部分信息处理功能独立出来, 由信息中心负责, 减轻了节点企业的工作负荷, 使得各节点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核心业务上;更为重要的是, 当外部需求信息发生变化时, 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这种信息可瞬间传送到整个供应链, 提高了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 而且该方式为各物理上分散的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 使供应链由原来的分散决策系统转变为一个集中决策的集中系统, 大大提高了其整体协调能力。

4.2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

信息共享主要有两种基本的服务方式, 即信息的被动服务 (Passive Services) 和信息的主动服务 (Active Services) 。由源端 (服务器端) 发起的信息递送服务属于主动服务, 由终端 (客户端) 发起的信息请求行为属于信息的被动服务 (相对于服务器端来说) 。可见, 传统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为各节点企业提供的还主要是一种被动的信息服务, 各节点根据一定的授权机制, 从信息中心的信息库中搜索, 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发展, 其加盟的节点企业日益增加, 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庞大而复杂,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一个突出问题将是信息量过于庞大, 由于难于针对特定节点进行信息的筛选和发送, 节点企业较难从日益膨胀的信息海洋中准确、方便、迅速的找到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容易出现所谓的“信息过载”和“信息迷向”等问题, 使得信息发布和共享的效率很难进一步提高。为此, 基于信息资源标识和用户个人肖像的主动信息服务方式便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2.1 供应链中共享信息知识库的建立

供应链中的信息不仅具有鲜明的共享性, 能够被各节点企业所获得和理解, 不会因其传播而从信息母体中失去他;而且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各节点企业由于其角色和分工的不同, 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也不同。为此, 首先要对各节点企业所发布的各种信息按统一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索引和标识, 以便于对信息的识别、定位、检索与选择。

供应链中的共享信息种类大致包括:销售信息、库存信息、定单处理信息、生产制造信息、产品信息、运输信息等等。信息发布主体主要包括:顾客、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商、供应商等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某信息发布主体在特定的时间所发布的特定种类和主题的信息, 就构成了一条信息源, 具有特定的信息属性, 信息处理中心可给予其一个信息标识码, 存入不断增加的信息库, 以方便进行信息的处理、过滤与存储, 根据不同的节点需求, 提供推送式的主动信息服务。信息中心通过信息标识方法, 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识别、分类、加工、提炼, 形成不断发展的信息知识库。

4.2.2 节点企业个人兴趣知识库的建立

用户肖像是对信息个性化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化描述手段, 不同用户依据其不同的偏好, 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用户肖像模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实现方法, 如可以采用兴趣矢量定义个性化的用户肖像模型。在兴趣矢量中每一维数量代表一个用户兴趣点, 进而可以进行兴趣匹配计算, 确定该用户对此信息的关联度, 方便信息高度智能化的采集与获取。在供应链中, 我们也可说每个节点企业即对应一个用户, 都是依据其“兴趣”获取所需的信息。掌握不同节点的兴趣爱好, 建立相应的兴趣知识库, 有选择的向各节点推荐、发送信息, 可以提高信息的访问效率, 从而实现信息共享的最优化运作。

初始兴趣知识库时, 首先要确定各节点所需要的主要信息。例如, 对于生产商来说, 其感兴趣的共享信息可能包括:供应商的库存信息、生产制造信息、价格信息、所定原材料的运输信息及定单处理信息、分销商及零售商的产品库存信息、销售信息、顾客的需求信息等等。然后, 我们根据不同信息对其的重要程度, 分别赋予不同的权值。重要程度越高, 权值越大, 从而建立起各节点的兴趣库。信息发布主体把信息发送到信息集成中心后, 信息中心对其进行分类、编码、过滤, 然后与节点兴趣库中的信息需求进行比较, 如果相匹配, 则发送给相应的节点存储器, 权值大的优先处理, 从而各节点可以实时的得到供应链中的最新信息, 大大提高了决策的及时性。

我们还应看到, 供应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处在不同的调整与优化中, 因此各节点需要的共享信息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兴趣知识库当然也应该随着节点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当各节点获取信息时, 信息中心的处理器 (我们可称之为用户智能代理Agent) 应自动的把其要求的信息类别与其兴趣库中的进行比较, 如果没有相匹配的, 则在兴趣知识库中加入一条新的记录, 赋予一定的初始权值;如果存在相匹配的, 则加大其权值。权值越大, 表明该节点对该类信息越感兴趣, 从而不仅可以依据兴趣知识库给各节点推荐信息, 而且可以跟踪节点用户的检索过程, 并反馈到兴趣库中, 使之更为准确的反映节点的需求, 提高信息共享与处理的有效性。

4.2.3 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 这种信息共享模型主要是建立在共享信息知识库和节点企业个人兴趣知识库的基础之上的。改变了在以往的共享方式下, 节点企业需要什么, 就自己去寻找什么的方式, 实现了节点企业需要什么, 系统就实时的提供什么的信息服务。其大致的模型构建如图3所示。

①各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发布界面把相关信息发送到信息中心。

②信息中心的信息存储处理器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标识后存入信息知识库。

③信息中心的信息发送处理器不断的从信息知识库和个人兴趣库中读取信息, 并对他们进行关联性比较。

④信息发送处理器把匹配后的信息, 也就是各节点企业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实时的发送给各节点企业。

⑤除了得到存储在兴趣库中的特定信息需求外, 节点企业也可根据需要, 发送信息需求给信息中心的信息获取处理器, 自行从信息库中检索到所需信息。

⑥信息获取处理器从信息库中获取信息。

⑦信息获取处理器把检索到的信息返回给节点企业。

⑧同时, 信息获取处理器还把节点企业所需的信息类别发送给信息中心的智能代理。

⑨智能代理从节点企业兴趣知识库中获取存储在其内的该节点原来的信息需求。

⑩智能代理在进行比较后, 对节点企业兴趣知识库进行修改, 使其反映最新的用户需求。

该信息共享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主动性。不需要各节点企业的及时请求而主动的随时把各种相关信息传送给节点企业。

个性化。通过建立个人兴趣库, 可随时针对节点企业的特定信息需求进行信息的检索、加工和传送。

灵活性。不仅可以进行信息的主动发送, 而且可以及时处理节点企业的其他信息获取请求。

标准化。信息的分类、标识有一套严密、统一的标准, 便于信息的存储、检索。

智能、高效性。信息的存储和发送通过信息中心的信息存储处理器、发送处理器、获取处理器和智能代理高效、有序的进行, 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效能。

5结语

现代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践表明,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 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 用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代替分散的决策体系, 提高信息共享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消除信息扭曲的“牛鞭效应”的影响, 提高供应链成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 从而提高总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谢斌, 卢震, 黄小原.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J].东北大学学报, 2003, 8 (3) :260-262.

[3]范林根, 刘仲英.供应链信息流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文荟, 2003, (5) :54-56.

[4]马卫东.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信息共享传播技术[J].信息与电子工程, 2003, 1 (2) :66-70.

[5]殷信义, 刘锦高, 吴添华.智能网站Agents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2, 5 (1) :42-43.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分析 篇7

目前系统动力学 ( SD) 理论与仿真方法在食品供应链博弈领域的应用还不成熟,本文从信息共享角度,基于有限理性的原材料供应商和食品加工商等供应链参与者,分析了有无政府惩罚因素下的食品供应商和加工商就内部与市场信息共享的博弈过程,通过构建博弈的SD模型,运用Vensim仿真软件分析了各个因素对演化结果的影响机理。

1 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演化博弈

食品供应链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成员间建立更加巩固的战略联盟关系,提高供应链系统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牛鞭效应”。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也可 能为了自 身利益而 不配合信 息共享,一旦某个企业不共享或者不以真实信息共享( 以下统称“不共享”) ,共享的企业则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削弱其共享积极性甚至放弃共享策略。其中以农户为主的供应商和处于供应链核心地位的生产加工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博弈过程最具代表性。

1. 1 信息共享博弈模型的建立

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供应商和加工商非完全理性。模型中,博弈双方的策略组合均为﹛共享,不共享﹜,双方已经建立了长期的采购契约,即一方或双方不进行信息共享时,双方的上下游关系仍存在。相关变量设置及假设条件如下:

( 1) Π1和Π1分别表示供应商和生产加工商均不共享信息时的收益; 若双方实现信息共享,π1、π2分别表示供应 商和加工 商此时的 额外收益,同时博弈双方共同分担共享成本C,α表示供应商的成本分担比例[9],这里假设α为一个定值且0 < α < 1; 如果博弈双方仅单方选择共享其所获得的信息资源,此时共享方的共享额外收益为Ai且Ai- αC < 0 , A2- ( 1 - α) C < 0 ,而不共享方因为成本节约和获得共享方信息也会获得一定的额外收益,记为B1。

( 2) 假设各个变量都为正数,且π1+ π2> C。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供应商采用“共享”和“不共享”策略的概率分别为x和 ( 1 - x) ,加工商采用“共享”和“不共享”的概率分别为y和 ( 1 - y) 。则供应商与生产加工商信息共享演化博弈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6]。

1. 2 演化路径及结果分析

根据表1可知,供应商采取“共享”、“不共享”的期望收益E11、E12与平均收益E1及复制动态方程分别为:

同理,生产加工商采取“共享”、“不共享”的期望收益E21、E22与平均收益E2及复制动态方程分别为:

( 1) 食品供应链的供应商和加工商进行信息共享长期博弈的结果只有2种,一种是双方通过信息共享协同管理供应链,一种是双方都不进行信息共享。

( 2) 博弈结果取决于初始点落在图1中哪个区域 ( 如图1所示为演化博弈相图) 。当初始状态落在四边形OADB中,系统将收敛于O ( 0,0) 点,即供应商和加工商均不进行信息共享; 当初始状态落在四边形ACBD中,系统将向C ( 1,1) 收敛,即双方积极共享信息。

( 3) 当SOADB = SACBD 时,食品供应链博弈双方信息共享与不共享的概率相等; 当SOADB > SACBD 时,不共享的概率大于共享的概率; 当SOADB < SACBD 时,共享概率大于不共享的概率。

2 政府惩罚机制下的演化博弈

通过上述结论可知,当食品供应链的初始状态落在SΔOADB时,博弈双方都会对信息共享消极对待,此时就需要借助政府监管促使双方积极实施信息共享。

2. 1 建立政府惩罚机制下的博弈模型

假设食品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加工商对信息共享持消极态度时,由于其个体经济行为会使他人和社会受损,即具有外部负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则有一定的惩罚策略,假设惩罚力度为P,此时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2. 2 演化路径及结果分析

根据表2可知,供应商采取“共享”、“不共享”的期望收益E'11、E'12与平均收益E'1及复制动态方程分别为: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采取“共享”、“不共享”的期望收益E'21 、E'22 与平均收益E'2 及复制动态方程分别为:

3 基于 SD 的演化博弈影响因素分析

博弈演化至均衡状态的时间和结果与参数值有关,改变参数的初始值可以改变博弈时间和均衡点。尽管博弈双方信息共享才是该博弈的帕累托最优结果,但是 ( 共享,共享) 和 ( 不共享,不共享) 两个演化结果都是系统的演化均衡。演化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双方信息共享总成本C、信息共享时双方的额外收益πi、单方共享时共享方的额外收益Ai和不共享方的额外收益Bi以及政府惩罚力度P。

3. 1 建立演化博弈的 SD 仿真模型

这里采用Vensim PLE软件对博弈过程进行仿真,假设INITIAL TIME = 0, FINAL TIME = 50,TIME STEP = 1。模型主要参数设置如下: Π1= Π2= 50 ,π1= π2= 20,A1= 9,A1= 9. 5,B1= B2=10,C = 19,α = 0. 5 ,P = 0。所建模型如图2所示。本部分通过变换各个变量的值来观察不同赋值情况下博弈双方信息共享概率的演化曲线的位置,分析各个变量与双方信息共享概率的影响关系。

图 2 食品供应链加工商和供应商信息共享演化博弈 SD 模型

3. 2 仿真结果分析

3. 2. 1 共享总成本 C 对共享概率的影响

如图3中的曲线分别表示C = 16、C = 18、C =19、C = 21时的系统演化结果。由图3可以看出,信息共享概率随着共享成本的增大而减小,即二者呈负相关关系。

图 3 C 取值变化时的信息共享概率系统演化结果

3. 2. 2 双方共享时的额外收益 πi对双方共享概率的影响

如图4 ( 1) 中的曲线分别表示π1= 16、π1=18、π1= 22、π1= 24时的系统演化结果,图4 ( 2 )中的曲线分别为π2= 14、π2= 18、π2= 24、π2= 28时的系统演化结果。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π1值的增大,博弈双方逐渐趋向于信息共享,即食品供应链双方共享时的额外收益π1与博弈双方采用信息共享策略的概率成正相关关系。

图 4 πi取值变化时信息共享概率系统演化结果

3. 2. 3单方共享时共享方的额外收益 Ai对共享概率的影响

如图5中的曲线分别表示A1= 8、A1= 9、A1=10、A1= 11时供应商和加工商共享概率的演化结果。由图5曲线的位置和形状可以看出,单独共享时共享方所获得的收益越大,信息共享的概率越大、信息共享的意愿就越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图 5 Ai取值变化时的信息共享概率系统演化结果

3. 2. 4 单方共享时不共享方的额外收益 Bi对共享概率的影响

如图6 ( 1) 中的曲线分别为B1= 6、B1= 7、B1= 9、B1= 11时供应商共享概率的演化,图6 ( 2 )中的曲线分别为B1= 4、B1= 8、B1= 14、B1= 18时生产加工商共享概率的演化结果。由图6可以看出,单独共享时不共享方所获的额外收益越大,其共享概率越小,二者呈负相关关系。

图 6 Bi取值变化时信息共享概率系统演化结果

3. 2. 5 政府惩罚 P 对共享概率的影响

改变参数政府惩罚P的值,供应商信息共享概率和加工商信息共享概率会随之变化。模型中主要参数为: α = 0. 5,C = 19,A1= 9,A2= 9. 1,B1= B2=10,即αC - A1= 0. 5,( 1 - α) C - A2= 0. 4。如图7中的曲线分别表示P0 = 0. 0 < 0. 5、P2 = 0. 2 < 0. 5、P4 =0. 4 < 0. 5、P6 = 0. 6 > 0. 5、P8 = 0. 8 > 0. 5、P10 = 1. 0> 0. 5时双方共享概率变化的情况。由图7可知,随着惩罚机制P的增大,博弈双方采用信息共享概率也逐渐增大; 当P > max{ αC - A1,( 1 - α) C - A2} ,共享概率稳定演化至 ( 1,1) 。

图 7 政府惩罚参数 P 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食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博弈中,双方实现共享的概率受到共享成本、共享所能获得的收益以及企业的信息吸收与溢出能力的影响,通过改变这些因素可以促进博弈双方朝着 ( 共享,共享) 策略演化。加入政府监管因素后,食品供应链上供应商和加工商实现信息共享的概率还受到政府惩罚度的影响: 政府惩罚力度越大,博弈双方向着共享策略改进的意愿越大[9,10]。

4 结语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从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两个方面入手。本文通过界定食品供应链上供应商和加工商信息共享博弈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博弈论和动力学方法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

( 1) 建立了食品供应链内部的信息共享演化博弈模型,得出当π1- A1- B1> 0且π2- A2- B2> 0时,系统存在( 共享,共享) 和( 不共享,不共享) 2个均衡点,且系统最终向着哪个方向演化由各个影响参数的初始值决定; 在模型中加入了“政府惩罚”因素,得出当P > max{ αC - A1,( 1 - α) C - A2} 时,系统只存在1个演化均衡 ( 共享,共享) 。

( 2) 建立演化博弈的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信息共享概率随共享成本、单独不共享收益负相关,随共享超额收益、单独共享收益正相关; 同时说明政府惩罚力度越大,博弈双方信息共享的概率越大。

( 3) 系统动力学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应用SD方法研究博弈问题的可行性。另外,政府如果一味地加大惩罚力度来对食品企业进行监管可能会造成食品供应链不堪重负,能否采取一种动态有效的监管模式,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摘要:从加强食品供应链信息共享角度,应用演化博弈理论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分析食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首先建立无政府惩罚下食品供应商和加工商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接着在模型中加入“政府惩罚”这一外部参数,通过动力学仿真表明:信息共享概率随共享成本、单独不共享收益反向变动;随共享超额收益、单独共享收益和政府惩罚力度同向变动。同时证明了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博弈问题的可行性。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分析 篇8

供应链管理主要通过对所有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 来达到在准确的时间、特定的地点, 以最低的成本向客户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目的, 并以此获得稳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 是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协调的思想, 这一思想贯穿供应链管理的始终, 供需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起因, 也是最终目标。

面对日益普及的“制造商责任延伸制”的挑战, 全球制造商在整合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的过程中, 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概念——闭环供应链管理 (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 management) 。

Harold Krikke等学者认为, 闭环供应链包括正向的供应链和逆向的供应链, 可以通过若干种方式来封闭, 比如产品的重新利用、零部件的重新利用和原料的再利用。大多数闭环供应链都包括若干种再利用的方式, 各种回收的产品通过最有价值的方式进行再处理。

Moritz Fleischmann 和 Jo A.E.E. van Nunen (2003) 认为, 正向的产品流动和逆向的产品流动的分离, 使得研究人员可以用一种全面的方法来从整体上研究相互关联的企业的内向物流和外向物流, 这就被称为“闭环供应链”。从物流角度讲闭环供应链实质上是通过产品的正向交付与逆向回收再利用, 使“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的凯欢过程变成了“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冯志俊等, 2003) 。它实质就是基于正向/逆向供应链整合而成的网状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 闭环供应链的具体运作可以分为若干个环节, 通常包括四个典型的活动。回收:从市场重新找回产品, 以及相应的物理回收过程。对回收产品的时间、数量、质量和组成的管理需要和靠近顾客的供应链伙伴进行紧密的合作。分类和测试:根据质量和构成进行分类, 根据检测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再处理:通常有六个处理方式, 直接使用、修理、翻新、再制造、焚烧和废弃、再配送和销售。

2 闭环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为了博弈中利润的最大化, 追求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 为了应对全球激烈的竞争, 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运作, 期望获得最低程度的利润, 因为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在市场上的单打独斗, 已经变成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面对这种局面, 企业被迫加入供应链体系中, 按照“利润均分”原则进行利润的共享。

另一方面, 作为“理性人”假定的企业个体, 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安于现状, 因此, 即使加入了供应链运作, 自身与其它成员之间的博弈仍然在继续进行, 只不过这种博弈带来的竞争程度降低了而已。

第三, 由于供应链结构自身的不平等性, 分成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两种类型, 同时在利润分享时带来的成员企业和核心企业不平等现象, 又促使成员企业在供应链运作的同时, 又在追求博弈中的信息优势, 以期改变自身在供应链结构中的地位, 寻求更大的利润。由此带来的是, 博弈双方往往会同时采取行动谋求获取更多信息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不对称优势, 期望使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并取得更大竞争优势。

2.2 成员企业之间信息利用能力差异

信息能力的核心是实现信息效用能力 (或称信息利用能力) 和信息创造能力, 信息流沿着一种螺旋曲线上升的过程, 不仅是信息效用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交替循环的过程, 也使得信息利用主体在持续的信息利用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能力。供应链上各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 由于其依据成本效用对等原则操作, 因此必然造成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在信息利用能力上出现偏差。

一方面, 供应链管理运作上体现出来的订单信息流、需求信息流、库存信息流、发运出货信息流等[2], 使得整条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在信息搜集和整理上已经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 原因在于, 供应链上的下游成员企业依赖上游成员企业的物资流动, 而进行想当然的正向信息反馈, 由此该成员之间的信息反馈结束, 进而沿着供应链上物流的走向, 与其下下游成员企业进行物流活动, 然后得到信息反馈, 依次进行, 今后完成物流的活动, 就是在这样一个彼此交互的信息传递过程中, 由于不同成员在信息利用能力上的偏差, 进而使得反馈信息流呈现一种双峰的现象, 如图2所示, 最上游企业传递的信息最多, 最靠近终端用户反馈的信息最多, 其余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较少, 这就使得真正想利用信息的企业得不到足够的信息支持, 进而产生信息共享障碍。

另一方面, 如图1所示, 闭环供应链结构中的回收、测试/分类、再处理、再配送等环节的运作, 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应信息流, 又会使各成员企业承担巨大的信息利用能力风险, 原因在于, 在闭环供应链中, 信息的走向变成了双向交流, 虽然有时效的差异, 但是不同的信息量在经过同样的信息传递渠道时, 又会增加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信息的耦合, 经过不同成员企业的整理、加工、传递, 使得信息量在传递给下一个信息利用者时, 其已获得的信息利用能力经验成为了一种限制, 反而不利于相邻信息利用者的共享, 依次类推, 只能是信息量在交互传递的过程中不断衰减, 不断地变异。

2.3 信息异化和供应链不稳定现象的存在, 降低了企业信息共享的积极性

信息作为一种商品, 其价值在于信息自身的使用效用, 作为企业而言, 由于其本身对信息利用能力的不同, 所获得信息量也就不同, 知识社会中如果不慎走失了企业的机密信息, 必然会使企业在后续竞争过程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局面, 因此成员企业又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增加信息被再次利用的难度。

一方面, 信息异化现象的客观存在, 使得企业自身限于企业信息传递不安全的圈套。所谓信息异化[3], 是指主体创造了信息, 但信息在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活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干扰, 导致信息丧失原有内涵, 反客为主演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 反过来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主体的力量。由于企业惧怕信息不安全给自身带来的危害, 通过供应链上整体企业担忧的放大效应, 使得各成员纷纷降低信息共享的积极性, 进而使得信息共享机制形同虚设。

另一方面, 由于供应链本身存在的变数, 决定了成员之间互信低下的局面, 由于成员之间往往会因为利益的不均等产生矛盾, 进而造成原有的供应链断裂, 但原来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获得的信息, 却不会因为该供应链的中断而消失, 加上成员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系统自适应能力, 必然会将原有的信息带到新的供应链系统中, 进而给现有的供应链带来巨大的竞争劣势。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等状况, 供应链管理必须克服上述信息共享障碍, 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 才能适应新竞争环境下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3 建立信息透明窗口, 突破闭环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共享瓶颈

3.1 完善闭环供应链信息传递模式, 建立供需信息集成中心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虚拟形态, 包括了供应链上的供需信息和管理信息, 伴随着物流的运作而不断发生。有效地供应链管理在于及时在供应链各成员之间传递需求和供给信息, 提供准确的管理信息, 从而使供应链成员在实时信息的指引下, 形成统一的计划和行动为最终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为一种网络化管理模式的供应链管理, 信息的传递不是沿着企业内部的递阶结构, 而是沿着供应链不同的节点方向 (网络结构) 传递。供需信息本身的实时性特质, 为闭环供应链信息共享提供了基础。尽管信息具有衍生性, 但供需信息的瞬态性, 决定了供应链成员之间不可能针对这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博弈, 因为成员之间博弈的重点在于管理信息。但供应链成员所依据的指导方针, 恰恰就是供需信息。因此, 有必要在成员之间进行供需信息的导引, 避免成员之间进行误判, 从而使博弈双方背离主体, 进而失去最佳平衡策略, 造成供应链管理的内耗。针对供需信息, 供应链应该增加一个新的功能节点——供需信息集成中心, 它具有供需信息存储、处理、搜集与发送的功能。闭环供应链中各节点的主要供需信息被搜集于此, 形成供需信息共享源, 同时把节点上的大部分信息处理功能独立出来, 由供需信息中心集中处理。通过供需信息中心协调闭环供应链中的交叉信息反馈流, 不仅可以使节点企业能够专业化运作, 而且可以减少彼此“留一手”的不利局面的发生。

3.2 增加闭环供应链管理中管理信息透明报告发布, 减少信息博弈

供应链管理在于依赖成员的努力, 谋求快速满足市场的需求。由于博弈的存在, 致使供应链管理必须花费巨大的信息成本, 谋求一个个动态的平衡结果。其结果是一方面成员之间有了一定的利润保障, 另一方面成员之间的信息成本花费巨大, 造成收益和成本出现倾斜, 进而使供应链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博弈双方进行博弈时, 依赖的是各自的管理信息, 因此, 作为闭环供应链来说, 为了增加供应链成员的收益, 在收益不变的前提下, 唯一的结果就是消除成本, 换句话来说, 就是消除博弈双方花费的管理信息成本。

具体而言, 在闭环供应链中, 按照物资的流动方向, 通过上游的核心企业发布自身的管理信息透明度报告, 按季节、半年度、年度时间节点进行顺向传递, 统一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判断。按照回流方向, 通过靠近最终端客户的核心企业, 发布逆向管理信息透明度报告, 时间节点同上。通过两个方向核心企业管理信息的发布, 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 统一各节点企业的信息认知, 进而平衡各节点企业对于管理信息的臆测。

3.3 强化成员企业的管理信息利用能力, 消除信息异化

成员企业应该投入相应的成本, 增强自身的信息利用能力。通过对闭环供应链两个方向的透明度管理信息报告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掌握, 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博弈成本, 以节省的成本更好的服务企业用户以满足闭环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而且有利于更科学、高效地识别并组织企业的有效信息资源。

闭环供应链中的信息异化来源于成员企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形成的人为保护,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保护, 表面上的信息安全成为其借口, 但实际上是成员企业对于闭环供应链中的管理信息和需求信息界定不明确产生的原因。因此, 必须加强成员企业自身的信息意识, 按照能够充分保障物流快速运作的前提, 相邻成员企业之间对其自身的管理信息形成一定的交集, 各成员之间应该增降识别、挖掘彼此管理信息的能力, 进而增强彼此的信息共享信心。

参考文献

[1]赵杰.闭环供应链管理及其战略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08 (19) :23-25.

[2]孙亚明.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共享研究[J].商业现代化, 2007 (11) :56-58.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分析 篇9

迄今为止, 已经有相当多的文献研究“牛鞭效应”的产生机制以及减少“牛鞭效应”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初期, 系统动力学创始人FORRESTER采用系统动力学原理, 并用案例证实该效应的存在[2]。20世纪90年代初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STERMAN教授主持了一项以啤酒为对象的供应链库存管理动态模拟试验, 即所谓的“啤酒游戏”, 也证实了“牛鞭效应”的存在[3]。国内的宫敏丽通过模型研究了供应链中有无信息共享对“牛鞭效应”的影响[4]。杨红芬等从“牛鞭效应”等角度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间信息共享[5]。

1 图书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成因

1.1 供应链的不稳定性

目前, 图书供应链错综复杂, 我国图书业尚未形成稳定的供应链。每一个出版社、批发商和规模稍大一些的零售点都同时参与几条供应链, 缺乏有效合作和约束机制, 稳定性较差, 强化了“牛鞭效应”。

1.2 需求预测的扭曲性

零售商在图书订购时, 出于最大效益、最低风险的考虑, 除了预测需求量之外, 还要设定一个“安全库存”。出于同样的考虑, 批发商也会扩大订购量。出版社基于批发商的订购信号和自己本身的乐观态度, 加之还要考虑图书损坏、赠送样本等情况, 出版社就会更改预测, 扩大图书印制数量, 层层夸大的订货量把整个供应链卷入到“牛鞭效应”的漩涡之中。

1.3 图书发行体制的不完善性

目前, 实行“完全退货制”的图书发行体制, 没有卖出的图书全部退回给出版社。出版社从经济、高效、快捷角度出发, 要求销售商按量或按期订货, 这样, 订货率的“泡沫”假象给出版社造成一种错误的判断, 这就是有很多书第一次印刷出版销量很好, 而重印之后却卖不动的重要原因, 这种订货策略和发货策略也导致了“牛鞭效应”。

1.4 库存责任失衡

根据“完全退货制”的要求, 图书供应商需在结算之前将下游销售企业的图书订货安全、及时、准确地配送到位, 费用由供应商承担, 如配送的图书有损坏或供给过剩的情况, 还要负责调换、退货, 因此, 供应商承担全部库存责任, 而下游处于有利地位;其次, 在下游销售企业资金周转不畅时, 会利用手头的大量存货与上游易货, 或不顾约定, 低价出货, 加快资金回笼, 脱离困境;还有, 下游销售企业会利用掌握的大量库存与上游博弈。正因如此, 供应链下游企业普遍倾向于加大订货量掌握主动权, 从而必然导致“牛鞭效应”。

1.5 信息不对称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 图书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不完全都会产生“牛鞭效应”, 这是无法避免的。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相关信息当作商业秘密加以封锁, 不愿与上下游共享, 以至于各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因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流阻塞客观存在, “牛鞭效应”随之产生。

一般地, “牛鞭效应”是不能根除的, 但可以减轻其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主要方法之一是供应商或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6,7,8]。

2 信息共享价值

信息共享, 使得供应链把握市场需求的能力和反应速度加强, 供应链企业间交流密切, 并使决策过程更加公开和优化, 有效地抑制“牛鞭效应”, 主要表现在:

2.1 时间延迟缩短

信息共享后, 供应链上企业的经营信息都是透明的, 所有企业共用一个库存, 减小了信息与物流延迟的问题, 企业加快了对客户需求的变化, 这样, 各节点企业不必保持较多的库存量, “牛鞭效应”也相应减小。

2.2 需求预测更准确

信息共享可以降低供应商预测误差的波动, 从而降低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安全库存, 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2.3 短缺博弈行为消失

信息共享可以免除下游企业对货源是否充足的担忧, 按正常需求量进行订货, 而不必夸大订货量来保证正常需求。另一方面, 下游企业按正常需求订货, 也能避免上游企业对市场需求量产生过高估计, 避免过量生产和供大于求的现象。

3 图书供应链中信息共享障碍

人们在提高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同时往往想到的是它的诸多优势和积极影响, 而忽略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具有合作、竞争的双重关系, 皆以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 导致供应链企业之间进行贸易活动时, 为了在谈判中取得优势, 不愿意与其他企业分享自己的商业信息。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的考虑:

3.1 安全性不够

供应链信息共享, 容易造成企业商业机密泄露, 带来额外风险。

3.2 利润分配不均

信息共享带来的整体利润的增加如不能合理分配, 则会引起企业的抵触情绪, 甚至导致合作关系的终结。

3.3 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要求高

如要实现图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的无缝对接, 那么行业、企业必须要有标准化的信息系统作保障,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企业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4 图书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策略

4.1 实行授权的信息访问控制

信息共享的深度、广度等是企业在共享时值得注意的切实问题, 如何能保护授权企业顺利获取信息却又能有效控制非授权企业访问, 是供应链信息共享领域切实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 需要控制信息共享的安全访问, 限制信息共享的深度、广度, 确定共享信息层级和访问权限, 查验访问系统用户的授权, 确定用户对某一系统资源进行访问的类型, 根据授权进行信息访问控制, 以确保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安全。

4.2 共建信息调查小组

针对“需求信息”这一至关重要的共享信息, 为避免供应链企业逐层扩大自己的订货量而产生“牛鞭效应”, 我们可以让供应商 (出版社) 、批发商、销售商等共同组建一个信息调查小组, 全面负责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取和跟踪。该小组由出版企业来领导, 其它下游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各派出一个或两个人参加这个小组, 共同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 各组员不仅对小组负责还对自己的企业负责。

4.3 设计适当的契约

设计适当的契约能使得供应链企业在契约的约束下自动选择信息共享。

一是批发价方式, 指的是事先在契约中把批发价确定下来, 以后订购产品只能以这样的批发价格进行。

二是批量折扣方式, 依据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参与信息共享的程度, 给企业相应的批量折扣, 调整利润分配, 有效克服不合理现象, 鼓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最大限度地相互共享信息。

三是返销方式, 这种方式在报纸行业中较为常见, 即允许供应链下游以低于批发价的价格将未销完的产品退给上游企业。

4.4 建立行业监督评估机制

激励、约束和管理图书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行为, 除上述几种策略外, 还应建立合乎行业规范的监督评估机制, 借助于合理的评价系统定期对企业在信息共享上的行为进行考评, 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5 结语

由于目前图书发行体制的客观存在, 导致图书供应链中普遍存在“牛鞭效应”, 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是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关键。信息共享存在可能泄露商业机密增加经营风险和利润分配不均等障碍, 因此, 有必要建立多种健康、有效的运行机制, 激发供应链中各企业参与信息共享的信心。

摘要:本文在“牛鞭效应”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图书供应链中“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 得出减少“牛鞭效应”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图书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对信息共享价值、障碍的研究, 提出实行授权的信息访问控制、共建信息调查小组、设计适当的契约、建立行业监督评估机制的图书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

关键词:信息共享,图书供应链,牛鞭效应

参考文献

[1]张钦, 达庆利, 沈厚才.在ARIMA (0, 1, 1) 需求下的牛鞭效应与信息共享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 2001, 9 (6) :1~4.

[2]FORRESTER J W.Industrial Dynamics[M].Cam-bridge, MA:MIT Press, 1961.

[3]STERMAN J D.The Beer Distribution Game[C].HEINEKE J, MEILE I, Eds Games and Exercises for Operations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95:101~112.

[4]宫敏丽.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的分析与控制[J].求索, 2005, (9) :67.

上一篇:技能型专业人才论文下一篇:晋冀鲁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