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单链协同信息论文

2024-10-03

供应链单链协同信息论文(共7篇)

供应链单链协同信息论文 篇1

随着供应链发展日趋完善, 架构日趋复杂, 系统性更强, 供应链环节中的不稳定因素及风险性也逐渐显露, 特别是作为供应链沟通载体的信息——这一重要元素往往存在扭曲和失真的风险。供应链的“蝴蝶效应”表明, 某一环节的信息失真在初始条件下可能是极其微小的变化, 但经过环环相扣的系统性放大, 对供应链企业的现状甚至未来都会造成巨大影响。因此, 如何促进供应链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提高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使不论企业内部还是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更为保真、准确与透明,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运作与决策

信息失真降低供应链协同管理运作效率。首先, 供应链各企业优先采集相邻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 基于对信息采集误差的认识、对信息传递被扭曲的担心以及对未来的预期, 通常会考虑一定的预测弹性系数, 来安排生产与供应计划, 并要采取措施应对需求变动的不确定性。其次, 由于生产规模变化, 在供应链不同阶段, 企业对人力资源配置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再次, 供应链往往受到突发事件影响, 一些潜在或隐性的供应链风险凸显, 演变为供应链危机, 造成信息高度失真, 甚至出现供应链“断裂”以至信息无法传递。如此, 信息失真加剧供应链成本的复杂性, 降低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运作性能和效率。

信息失真误导供应链协同管理决策能力。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信息取得的时效性与信息真实度。只有及时掌握真实充分的信息, 管理者才能做出驱动供应链的重要决策。信息失真会误导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决策行为, 其结果具双面性, 以制造业供应链为例, 可能造成产量过剩, 资金被占用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也可能造成产量不足, 生产能力浪费, 降低供应链供给水平。当决策者缺乏对失真信息的敏感,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决策能力降低, 难以迅速调整或制定应对策略, 其后果就是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钝, 无法满足市场的真实需要, 甚至可能因错误决策蒙受巨额损失, 失去客户和市场份额, 错失追逐或开拓新市场的机会。

成因与症结

基于“黑天鹅效应”的信息失真。黑天鹅事件是指意料之外的重大事件, 一旦出现则造成难以预测的后果, 这就是黑天鹅效应。当供应链协同管理笼罩在黑天鹅效应的“翅膀”之下, 信息采集与传递受损, 失真度必然加大。

基于“牛鞭效应”的信息失真。供应链管理的“牛鞭效应”主要来自企业在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环境变异等方面逐级博弈的结果。每一成因的表现形式不同, 但本质始终是围绕信息失真与扭曲展开, 这种失真与扭曲往往是出于“防患未然”或“有备无患”的主观考虑使然的一种客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显然, 为规避供给和需求差异的风险, 信息被人为失真, 而失真信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 失真程度又逐级放大, 最终结果就是, 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信息失真。供应链协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供给的不对称, 二是信息认知的不对称。由于知识信息、技术条件、时空距离、人为动机等因素约束, 出于信息安全与利益机制的驱动, 企业会对外界隐瞒一些核心信息。信息不对称强化了供应链协同管理中的信息失真, 进而影响企业决策, 导致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失衡与不公平。

基于信息传递延迟的信息失真。随着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发展, 供应链更长, 系统性更强, 信息流动的传递环节日益增多, 由于信息共享技术基础的缺乏, 信息标准化和格式化规范不统一, 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 信息传递过程缺乏连续性等方面的因素, 降低信息传递效率和使用效率,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传递延迟导致的信息失真问题应运而生, 这还关系到信息传递的成本, 使得供应链绩效降低, 影响供应链信息的协同价值发挥。

基于沟通渠道不畅的信息失真。在“信息为先, 效率为王”的经济、信息全球化时代, 实际运作中的信息竞争有时也会导致信息失真。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可能会以牺牲供应链整体利益为代价, 对涉及商业机密的信息严加保护, 特别是当彼此之间发生利益冲突、存在巨大差异时, 企业之间难以保持一致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目标, 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协作弱化, 信息闭塞、信息共享程度更低, 沟通渠道变得尤为不畅, 最终导致供应链遭遇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信息失真。诸如此类的内在消耗会极大伤害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运作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优化供应链信息保真机制

强化信息反馈机制。特别是动态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现, 结合EDI、RFID、GPS、GIS、GSM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供应链协同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和处理, 减少信息采集误差与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预测被扭曲, 不断优化信息算法控制信息放大比例, 尽最大限度保持信息的真实性。

建立信息“过滤”机制。提高信息准确性对改善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决策质量、提高管理运作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改造传统的信息基础设施架构, 通过信息“过滤”, 剔除各种重复、无用、错误的信息, 过滤掉中间环节带来的信息干扰和失真信息, 识别、筛选与供应链协同管理有关的信息, 并将无序信息整理、转换成有序信息, 使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决策信息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完善不对称信息下的信息协调机制。针对信息供给和信息认知的不对称, 须结合激励机制完善供应链协同管理中信息传递的协调机制, 增进企业间的相互信任, 使企业个体目标与供应链系统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减少不实信息的申报, 增强信息识别的能力, 才能削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失真影响。

加强信息集成与实时互动。随着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应用, 信息集成成本不断降低, 有利于提高信息即时交换和实时共享效率。基于物联网环境建设新一代高效的信息技术平台更可以将供应链信息集中起来, 并运用技术扩散机制减少信息失真, 由此带来的信息实时传输与共享提高了供应链协同管理中对信息的处理效率。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冲击时, 有效的信息集成与实时互动可以发挥更为有力的信息保真作用, 增强信息透明度, 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概率, 减少信息传递误差, 进一步保证信息的可见性和准确性, 缓解信息失真的现象。

优化信息传递的纵向与横向路径。供应链日趋复杂, 环节越多, 信息被加工的次数越多, 信息扭曲和失真的程度越大。而且, 供应链级数增加, 信息传递过程不断延长, 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就越难把握,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难度也越大。因此, 对链条过长、环节过多、关系错综复杂的供应链更应注重化繁为简, 通过优化供应链的结构来优化其信息传递路径。例如, 减少垂直环节的参与者能够缩短信息传递距离, 优化纵向传递路径。而淘汰水平层次的参与者能够减少对信息的过度竞争, 优化横向传递路径。

完善信息共享的合作模式。通过健全快速反应机制, 完善共享模式, 甚至可利用虚拟集成系统架构和服务实现技术交换、信息传递。实时共享既可减缓信息交换与传递的延迟问题, 又可实现信息的实时整合与集成, 使得信息沟通渠道更加顺畅, 并促进各环节都可以更有效地对终端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优化信息决策机制。供应链各种信息流错综复杂, 纵横交错, 信息决策机制直接关系到管理者的信息来源, 如何获取、传递、分析信息并最终形成有效决策, 支持供应链协同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已变得至关重要。通过优化信息决策机制, 供应链各企业向供应链系统提供信息的渠道越多, 相应地, 获取信息与甄别信息的渠道也越多, 而且, 信息公开程度越高, 信息获取成本越低, 更有利于提升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综合水平与效率。

供应链单链协同信息论文 篇2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许多大中型化工集团公司内部以及集团公司与外部之间建立起了越来越多的业务应用系统, 部分化工集团或工厂建成了计算机网络, 但大多是空网, 各子系统之间没有共享数据。化工供应链协同信息平台的建设, 可以将化工材料设备供应商、化工生产企业、化工运销商、化工各类用户以及相关企业之间联系起来, 使信息在整条链上迅速流通, 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同时可以实现链上各企业对彼此信息的快速反应, 更有利于供应链之间的协调管理, 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一、协同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根据化工行业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的特点, 以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标准协议等信息技术及相关标准为基础, 本文提出如下支持供应链协同化管理的三层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运作控制层——决策支持层——技术支撑层, 如图1所示。

1. 运作控制层

运作控制层包括过程管理与控制、系统计划和资源调度两个子系统。系统计划与资源调度系统的任务是对化工供应链中的物料、资金进行合理的计划与调度。为达到这一目的, 系统的功能由多个可相互通信的代理系统完成 (多个代理系统通过代理的不同配置重构供应链信息系统) , 处在运作控制层的各个代理主要是解决结构化决策。客户、供应企业、发行企业的相关信息通过Internet、EDI等传递给相关代理。在多个代理中、计划代理是根据各功能代理提供的数据信息流制定计划。各功能代理则依据当前资源状况审核计划并与计划代理交互, 对计划进行修订。对于确认的指令、各功能代理对指令进行分解, 形成可执行的任务下达给过程管理与控制子系统。如果信息超出了结构化决策的范围, 则交由决策支持层最终决策, 或中止订单, 或通过Internet或EDI与客户供应商、运输商协商修改订单。

过程管理与控制系统采用过程管理的思想, 在工作流程管理系统的支持下, 完成系统计划与资源调度于系统下达的任务执行信息。任务执行过程中, 适时监控任务的执行情况。对不能按计划完成的任务进行调整、协调, 中止无法继续执行的任务、并适时反馈到计划与资源调度系统。

在两个子系统中均采用协调助理模块、这是由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特点决定的。供应链实体的自主性及供应链信息的不确定性、滞后性使得协调机制的引入变得必不可少。通过协调处理各种不确定性或例外情况, 使得系统计划具有更大的可靠性和柔性。

2. 决策支持层

决策支持层是面对复杂的决策问题, 辅助中高层决策者决定活动的具有一定智能行为的人机交互系统。供应链的信息协同是企业间的信息协同, 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地理上的分散性及各自信息系统的异构性决定了供应链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是分布式、集成化的智能型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该系统由多个分布的智能代理组成。各智能代理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并由智能代理负责协调多个智能代理的行动、消除彼此间冲突, 最终得出对待定问题的满意的解决方案。

3. 技术支撑层

化工行业供应链各组成部分地理上的分散性决定其信息基础结构必须是开放的和基于标准的。使用通用的信息、知识描述方法, 便于实现信息共享, 应用标准的分布式对象技术, 集成异构的、分布的过程、数据和计算环境, 以便供应链的参与者能够在不同的数据结构、过程及计算环境中进行协同;此外, 这种结构还应提供最新的支持经营过程的环境与技术。

基于以上要求, 供应链协同化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层由支撑环境、系统服务及开发环境与工具构成。其中, 选择Internet及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其支撑平台, 使企业能够利用最新信息技术进行经营和管理, 符合信息技术及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选择OMO (对象管理组织) 的分布式对象技术, CORBA规范作为异构环境的信息与应用集成, 建立分布式应用的平台。系统服务包括数据库服务, 通用服务等应用服务。采用TCP/IP和EDI等标准协议或标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采用国际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安全技术, 保证不同层次上的通信安全。在整个系统的集成机制上, 根据供应链上各实体间的协同关系及密切程度的不同, 系统提供电子邮件、接口代理等的不同协同方式。对于具有密切的供需关系且含有异构信息系统的实体, 通过系统封装工具, 将异构信息系统封装成接口代理的形式实现信息的协同。对于具有密切的供需关系且均含有基于CORBA应用的实体, 可以通过ORB实现完全信息协同。

二、协同管理信息系统集成运作平台

上述将化工企业供应链协同信息系统划分三层。从系统集成的构架和技术层次方面来看, 开发过程中应考虑开发一种使企业商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信息, 以及应用资源综合于一体的体系结构, 使不同的信息和应用之间可以实现共享与交互, 同时更多的考虑系统的技术协调机制。因此可创建一个分布式、开放结构的信息化集成平台的基础架构, 如图2所示。

很明显, 该体系是以PDM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产品数据管理)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 、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客户关系管理) 、PM (Project Management Series, 项目管理) 等软件为工具的集成信息平台, 协同处理任务层中的化工开采、生产加工、设备、人力资源、财务、技术和客户管理等各种管理活动。

供应链单链协同信息论文 篇3

现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 企业保持传统的竞争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保证供应链运作的协调性也越来越困难。在多样和复杂的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会使得整个供应链网络都受到波及,导致供应链失调。

已有研究表明,信息共享能够减少供应链上的信息被扭曲或者损害的现象,使得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供应链失调得到缓解。但也有研究指出,目前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仍然有待考验,信息共享的程度如深度和广度,信息共享的可靠性,信息共享的成本等成为信息共享的最突出问题。本文综合整理了在不同信息共享程度下供应链的协调研究。

2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就是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共同拥有一些知识或行动。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减少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息风险,不仅在供应链企业的整体运作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加强整条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间的相互协作,提高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竞争力也非常重要。

Fiafa指出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掌握不充分是产生市场需求信息波动较大的主要原因,共享市场需求信息有助于规避或消除这些波动给整个供应链系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1]。李翀和刘思峰研究了在信息共享受限条件下供应链网络库存系统的牛鞭效应控制问题,建立了一个库存网络系统状态转移模型,对牛鞭效应的成因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信息共享对牛鞭效应的影响[2]。韩丽萍和滕英跃等从长期博弈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有和没有信息共享时零售商、分销商、供应商的成本六种情况的分析,指出在不同层次的信息共享下、 零售商、分销商、供应商都享受到了需求信息和提前期信息共享带来的好处[3]。肖静华和汪鸿等指出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正向影响信息共享的价值,通过仿真证实了信息系统提升信息共享的效率,降低库存成本有很大价值[4]。

3供应链协同

供应链协同及其绩效一直是供应链研究的热点问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期望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协调来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协同进行了长期而深刻的研究。

Simatupang和Sridharan认为供应链协同是指两个或多个供应链成员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共同决策,能比单个行动更能满足最终消费者所带来的收益,同时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5]。马士华和桂华明强调供应链成员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实行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供应链的协同运作,目的是为了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获取整体竞争优势[6]。马士华和李果通过对集中决策下供应链系统最优批量决策和溢出库存惩罚下的最优批量的对比,证明当存在溢出库存惩罚时,供应商之间、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存在着纳什均衡,且该均衡下供应链利润不大于供应链系统的最优利润值[7]。

4信息条件下的供应链协同

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供应链的性能比如增强服务水平,增加利润和减少订单周期时间和库存等。但是,在实现供应链管理目标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阻碍,如何消除这些阻碍是众多研究者的研究重点。

Ouyang研究了信息共享在降低或消除供应链中牛鞭效应影响所起的作用,提出用系统的控制方法来分析解决多级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弱化问题[8]。代宏砚、张然子和张津基于信息分享价值模型,建立了针对共享需求统计信息、共享实时需求信息、共享需求及市场信息这三种情况的信息共享量化模型,通过定量分析证明共享实时信息比共享统计信息能有效降低服装供应量的库存水平及成本,而增加信息共享内容则能提升服装供应链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能力[9]。

5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链协同

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后,笔者发现信息不对称下的供应链协同主要存在三种情况,包括销售成本信息不对称、 供应商或制造商的成本信息不对称和市场需求信息及零售价格不对称三种情况。表1对现有研究中此三种信息不对称的研究做了综合整理。

6结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信息共享情形下供应链协同的效果不同。本文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研究的整理和总结,分析了不同信息共享程度下的供应链协同。通过对大量研究文献的总结整理,归纳出典型的不对称信息的供应链协同研究。在后续研究中,期望能够进行更全面的模型和数理实证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供应链实际生产运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中首先对供应链运作的现状和信息分享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做了简单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对不同信息共享程度的情景下供应链协同做了分析和阐述。研究主要包括信息共享、供应链协同、信息共享情景下的供应链协同以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供应链协同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不同信息共享程度下供应链协同的研究,说明了信息共享在供应链协同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

供应链单链协同信息论文 篇4

1 相关理论基础

1.1 供应链的理论基础

以企业为核心,通过对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控制,预测市场需求,拟定生产规划,采购原材料,投入生产,最终透过销售渠道将最终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这种集供应商、生产产家、分销商为一体的结构体系,即为供应链。相较于一般组织内部管理,供应链的管理聚集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最终形成一条合作链。在这一结构链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企业都是相互平等的,均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即透过加强彼此合作,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使节点企业的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1.2 协同的理论基础

以协同理论来看,系统可分为两种,一种为人工制造装置,一种为自组织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即为自组织过程中的基础,系统内部序参量间的像话通就是催生系统发生改变的源动力。当系统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时,涨落推动系统将完全进入到有序状态中。协同理论的内容较为烦冗复杂,主要原理包括:自组织原理、支配原理等。

在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下,受到相互竞争的影响,系统结构从无序演变成有序,这便是协同理论中“协同”一词的主要体现。协同现象无处不在,人类生活、工业生产均会受到协同作用的影响。从微观上来看,协同理论一般会将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子系统都拥有着独立的组织原则与运作机制。这些子系统性质开放,均呈现出原理平衡的状态。一旦某个参量进入到临界点后,整个系统将会受到影响,从不稳定状态直至重新进入到新的稳定状态中,全过程为自发性,无任何人为干扰,故称自组织。从宏观上来看,当多个子系统凝聚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受到相互作用的影响,新的系统具备了各子系统单独存在时不具备的新功能,整体属性得以增强。相较于组合前的旧结构,新结构的稳定性更强。

2 基于契约合作与信息共享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

当供应链各组织企业未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前,由于彼此发展更注重自身利益,因此并不利于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与整体效益的提升。因此,供应链组织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是促进整个供应链协同运作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考虑到各企业经营模式、利益目标、企业特色有所差异,因此各企业间信息共享无法自动落实。为此,达成契约合作很有必要。契约合作让供应链中的各个利益个体凝聚成一个利益主体,随着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发布,各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将会更加顺理成章,供应链系统运营情况也将达到理想状态。

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使供应链稳定性受到影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悄然而至,供应链系统间信息交流的必要性也越来越强。契约合作与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的有效方式。此外,企业间信息独立激励契约为核心的协同机制是基于契约合作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协同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经系统技术与信息共享后,统揽全局,从长计议,充分利用供应链各企业的工作优势,尽量避免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发生竞争冲突,合理分工协同发展,在所有企业的协同作用下,将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至最佳水平。

3 基于契约合作与信息共享下的供应链协同应急措施

马航失联事件、中日钓鱼岛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均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成为了业内学者的重点研究课题。突发事件发生后,正在运营中的供应链会被迫暂停,部分节点企业甚至会破产倒闭。提高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降低突发事件对供应链带来的不利影响意义重大。在此,笔者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影响特征加以分析,结合契约合作与资源共享下的供应链系统的扰动分析,总结几点应急措施如下所示:

(1)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网络系统应急机制。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网络系统应急机制是提高供应链系统应急突发事件的重要内容,在该机制的引导下,供应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会得以提升。结合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特点来看,笔者认为供应链系统应急机制应包括:突发事件监测和预警机制、信息动态发布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系统恢复与重建机制。突发事件检测与预警机制就是对未发生却有发生迹象的重大事件进行预警,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对已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动态跟踪,为供应链的下一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信息动态发布机制就是对当下,供应链内部运行情况进行实时反馈,增强各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应急处置机制就是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供应链各组成部分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尽量降低重大事件对供应链造成的不利影响。恢复与重建机制就是当重大事件结束后,引导供应链成员对受损供应链系统进行修复与重建。

(2)建立健全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策略。考虑到供应链系统突发事件的未知性与小概率事件,建立健全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结合供应链中各节点的特点,提前做好应急管理策略,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企业相互达成战略库存联盟,共同分担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构建柔性生产运营流程,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供应链系统部分功能受损,由事先安排好的替代生产商、分销商加入供应链中,以确保供应链正常运行,为供应链受损部分的修复争取时间,以免其他正常节点成员受到牵连。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降低其对供应链系统的不利影响、提高对突发事件防范能力的有效措施。健全的实施决策系统是构建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前提,实时检测系统、应急运作管理策略均需建立于应急管理系统的基础之上。必要时,可透过重新调整契约关系提高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供应链中不同决策方式与节点企业性质特色,采取契约合作与信息共享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在契约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影响下,供应链间组成公司的关联性会更强,信息交流更密切,有利于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在还未进入到稳定状态时,供应链协同会随着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所以,相关供应链协同研究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各行业供应链结构有所差异,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为尽量减少不利影响,积极建立完善的应对措施是关键。另外,紧密结合企业供应链实际运营情况,开发系列适用于供应链协同管理决策的产品,具备探讨的意义与价值,可在未来相关课题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筱.基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中企业间信任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0.

[2]徐茜.供应链管理协同中的信息共享研究[D].广西工学院,2011.

供应链单链协同信息论文 篇5

关键词:非对称信息,供应链协同,重复博弈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供应链每个节点既是后一节点的供应商, 又是前一节点的顾客, 供需关系始终贯穿着整个供应链。因此, 研究供需问题是供应链中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1]。供应链系统是由多个不同利益主体组成的系统, 各自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为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供应链中的各成员必须放弃一些本位利益, 以供应链系统的利益作为共同的目标, 使整个供应链获得的利益大于各节点企业单独获得的利益之和。

近年来有关供应链协同的研究正呈增长趋势, 文献[2]指出供应链协同行为和信息方面的重要性, 综述了供应链系统协调机制, 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指导;文献[3]进行了对称信息条件下供需双方合作与不合作的决策对比, 并给出了一种利润分配方法使合作有效进行下去;文献[4]从供应充足与供应不充足两个方面研究了两阶段分散供应链库存策略, 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转移支付的利润共享机制;文献[5,6]从订货批量角度出发, 指出供需双方独立决策的不足, 分别给出了一种促进双方合作的利润分享办法;文献[7]就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 得出了不同合约下的均衡结果及相关结论, 同时探讨了利益共享合约的优越性;文献[8]从博弈角度研究了单供应商和单销售商在需求信息非对称下如何协同的问题, 提出运用激励相容机制使销售商诚实申报需求信息;文献[9]对已有的供应链协同模型进行了综述, 并指出非对称信息下供应链协同和供需1:n协同问题应作为未来供应链协同研究的方向之一。

在非对称需求信息下, 如何实现供应链各成员的协同, 如何协调各独立成员的合作机制, 使得每个独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 又确保与其他企业进行了合作, 这是供应链协同的一个重要问题。已有的研究讨论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的协同问题居多,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协同的研究较少, 且假设顾客需求固定或通过供需双方一次性博弈探讨协同问题。针对实际供应链协同是一种非对称信息下的重复博弈过程, 本文分析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两层供应链1:n的协同问题, 从实际出发假设需求为价格的线性函数, 运用重复博弈原理分析供需双方策略选择动因, 并给出二者的激励机制模型。为研究的方便, 本文先分析对称信息下供需双方的协同问题, 在此基础上运用重复博弈理论探讨上游企业生产成本信息非对称下的二者协同问题。

1 模型和符号假设条件

本模型研究一个上游企业与多个下游企业之间的1:n (n≥1) 协同关系。上游企业S为下游企业提供产品, 下游企业i根据各自的市场需求向上游企业采购商品, 如图1:

下游企业既是最终顾客的供应商, 又是上游企业的采购商, 上下游企业的交易价格将直接影响最终市场的需求价格, 从而影响市场需求量, 而市场的需求最终又反过来影响供应链成员的收益。为便于分析, 假定符号如下:

(1) qi为下游企业i的产量, 且Q=i=1nqi表示下游企业的总产量, 其中 (1≤i≤n) ;

(2) P为下游产品的单位零售价格, 且P=a-bQ, 在一定价格条件下, 下游企业产量可全部出售, 其中a, b>0且为常数, v为下游产品单位生产成本;

(3) w为上游产品单位批发价格, c为上游产品单位生产成本;

(4) 上游企业的年利润为∏s, 下游企业 的年利润为∏bi, 供应链系统的利润为∏;

(5) 下游企业之间无本质差异, 且上游企业S对下游企业i无歧视或偏颇。

2 供需双方的协同分析

根据假设, 可以分别得出上下游企业的利润模型如下:

上游企业的利润表达式为:

∏s= (w-c) Q (1)

下游企业i的利润表达式为:

∏bi= (P-w-v) qi (2)

2.1 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协同分析

2.1.1 双方独立决策的情况

传统供应链中, 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 上下游企业均以各自利润最大为出发点来确定产量。下游企业i把其他下游企业的产量和上游产品的价格w视为固定, 选择最大化自己利润的产量作为最优决策。由此将 (2) 式对qi求一阶偏导:

∂∏bi/∂qi=a-bQ-w-v-bqi=0

qi=a-w-v (n+1) b (3)

Q=i=1nqi=n (a-w-v) (n+1) b (4)

同样, 上游企业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为标准确定w, 将 (4) 带入 (1) ,

s=n (w-c) (a-w-v) (n+1) b,

s/w=n (a-2w-v+c) (n+1) b=0,

w=a-v+c2 (5)

将 (5) 带入 (3) 得

qi=a-v+c2 (n+1) b (6)

由此可以得出两层供应链独立决策下的Stackelberg均衡结果

qi=a-v+c2 (n+1) bQ=n (a-w-v) (n+1) bw=a-v+c2,

s=n (a-v-c) 24 (n+1) bbi=n (n+2) (a-v-c) 24 (n+1) 2b

那么, 供应链利润

=s+i=1nbi=n (m+2) (a-v-c) 24 (n+1) 2b

2.1.2 双方协同决策的情况

如果上下游企业协同决策, 以供应链系统总利润最大为目标, 即

max=s+i=1nbi= (Ρ-v-c) Q=n (a-w-v) [a-v+nw- (n+1) c]b (n+1) 2 (7)

对 (7) 求导并令其等于零, 可得

w*= (n-1) (a-v) + (n+1) c2n (8)

相应地可得两层供应链协同决策下的均衡结果:

q1*=a-v-c2bnQ1*=a-v-c2bw*= (n-1) (a-v) + (n+1) c2ns*= (n-1) (a-v-c) 24nbbi*= (a-v-c) 24n2b*=s*+i=1nbi*= (a-v-c) 24b

经比较不难发现:

Δs=s*-s=- (a-v-c) 24bn (n+1) 0Δbi=bi*-bi= (2n+1) (a-v-c) 24bn2 (n+1) 20Δ=*-= (a-v-c) 24b (n+1) 20

2.1.3 基于转移支付的协调机制

由上面分析易知上下游企业协同决策, 使得供应链系统利润增加 (Δ∏>0) ,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双方应该合作;同时可以发现, Δ∏bi>0, 下游企业合作比不合作利润高, 有协同的内在动力;但Δ∏s<0, 上游企业合作时利润反而减少。

因此, 这样的合作不可能被上游垄断企业所接受, 可以考虑采用利润共享机制使供应链系统协调, 由下游企业付给上游企业一定的折扣量。

假设λ (1>λ>0) 为下游企业的利润分配系数, 则上游企业的利润分配系数为1-λ。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共享协同成果后的利润分别为:

s**=∏*s+ (1-λ) (∏*-∏) (9)

bi**=∏*bi+λ (∏*-∏) (10)

不妨设T为对上游企业的补偿T (c) = (1-λ) (∏*-∏) , 其中λ1-λ为双方谈判实力对比, 供应链系统成员如何采取利润分配策略取决于双方的谈判能力。如果λ>0.5, 则表明下游企业的谈判能力比上游企业强, 因而获得的溢出利润比上游企业高;反之则上游企业谈判能力较强。总之, 在供应链系统中各成员是合作关系, 由双方谈判解决利润的分配, 但前提是供应链成员的竞争行为不会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

2.2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协同分析

2.2.1 运用冷酷战略对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协同的分析

一般情况下, 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上述协同是在假设下游企业相互了解对方的成本基础上得出的。现实中企业为了能够多获取利润, 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

假设上游企业的生产成本c只有上游企业自己完全清楚, 下游企业不完全清楚只知道有两种可能c或cs (可以理解为上游企业采用了一种新技术, 使得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生产成本无法完全了解) 。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分配系数, 拥有私有信息的上游企业可能会谎报成本类型。例如, 上游企业的真实成本为c, 为了获取更多的补偿量T, 申报成本为cs, 那么当∏s (cs) +T (cs) ≥∏s (c) +T (c) 时, 上游企业可能获得额外的实惠, 从而导致原机制的失败。因此现实中的供应链协同更接近于一种信息非对称下的重复博弈过程。下面运用冷酷战略分析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的协同问题。

冷酷战略是一种重复博弈过程, 其实质是任何参与人的一次性不合作将触发永远的不合作。其步骤是: (1) 开始选择合作; (2) 选择合作直到有一方选择了不合作, 然后永远选择不合作[10]。

假设上游企业首先申报自己的成本类型及结构, 同时做出决策 (报真, 报假) , 即 (合作, 不合作) , 我们就可以得到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博弈支付矩阵, 如下表1:

当上游企业选择合作 (报真) 时, 因为 (a-v-c) 24nb (a-v-c) 24nb-Τ (c) , 则下游企业在第二阶段的最优决策是不合作;同样, 当下游企业选择合作时, 因为 (n-1) (a-v-cs) 24nb+Τ (cs) (n-1) (a-v-c) 24nb+Τ (c) , 上游企业在第二阶段会选择不合作。作为经济学中的理性个体, (不合作, 不合作) , 即 (n (a-v-cs) 24 (n+1) bn (a-v-cs) 24 (n+1) 2b) 是唯一的Nash均衡。因此2.1中一次性博弈下的激励机制不足以使供需双方真正合作, 而现实中经济实体间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重复博弈行为。

假设博弈双方都采用冷酷战略, 若在某阶段上游企业选择不合作, 他在该阶段的支付为 (n-1) (a-v-c) 24nb。由冷酷原理知, 上游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将会触发下游企业的永远不合作行为, 因此上游企业在后续阶段的支付都是n (a-v-cs) 24 (n+1) b。令δ (0<δ<1) 为贴现因子, 则从此阶段其上游企业的总支付为:

s= (n-1) (a-v-c) 24nb+δn (a-v-cs) 24 (n+1) b+δ2n (a-v-cs) 24 (n+1) b+= (n-1) (a-v-c) 24nb+δ1-δn (a-v-cs) 24 (n+!) b

若从这个阶段其上游企业仍选择合作的总支付为:

´s= (n-1) (a-v-c) 24nb+Τ (c) +δ[ (n-1) (a-v-c) 24nb+Τ (c) ]=11-δ[ (n-1) (a-v-c) 24nb+Τ (c) ]+δ2[ (n-1) (a-v-c) 24nb+Τ (c) ]+

只要∏′s≥∏s, 上游企业就会理性地选择合作, 即

11-δ[ (n-1) (a-v-c) 24nb+Τ (c) ] (n-1) (a-v-c) 24nb+δ1-δn (a-v-cs) 24 (n+!) b

求解得上游企业合作的最小贴现率

δs1- (n-1) (a-v-c) 24nb+Τ (c) -n (a-v-cs) 24 (n+1) b (n-1) (a-v-c) 24nb-n (a-v-cs) 24 (n+1) b

同理可得下游企业合作的最小贴现率

δb1- (a-v-c) 24n2b-Τ (c) - (a-v-cs) 24 (n+1) 2b (a-v-c) 24n2b- (a-v-cs) 24 (n+1) 2b

令δ*=max{minδs, minδb}, 则当重复博弈贴现率δ≥δ*时, 博弈双方会坚持冷酷战略。由无限次重复博弈定理知博弈重复无限次, 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的子博弈都与这个博弈的结构相同。冷酷战略是一个纳什均衡, 也是整个子博弈的精炼纳什均衡, (合作, 合作) 是每个阶段的均衡结果。因此, 供应链成员会选择合作作为自己的最优决策。

2.2.2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协同的激励机制设计

由于供应链系统中的上下游企业都是一些经济独立的实体,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每个个体的内在动力。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 各企业的运作目标就可能发生冲突。因此, 有必要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保证供应链成员个体目标与供应链系统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记上游企业真实成本为c, 申报成本为cs, 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设计新的机制如下:

maxs (cs) +i=1nbi (cs)

s.t. ∏*s (c) +T (c) ≥∏*s (cs) +T (cs) (11)

∏*s (c) +T (c) ≥∏s (12)

i=1nbi* (c) -Τ (c) i=1nbi (13)

maxs (cs) +i=1nbi (cs)

s.t. (n-1) (a-v-c) 24nb+Τ (c) (n-1) (a-v-cs) 24nb+Τ (cs) (14)

(n-1) (a-v-c) 24nb+Τ (c) n (a-v-cs) 24 (n+1) b (15)

(a-v-c) 24nb-Τ (c) n (a-v-cs) 24 (n+1) 2b (16)

约束 (14) 是上游企业说真话的条件, 即要求在此机制下说真话带来的利润最高;约束 (15) 表示在此机制下上游企业的利润不低于原来不合作状态下的利润;约束 (16) 表示下游企业在此机制下的利润不低于原来不合作状态下的利润。已有的研究表明, 在激励机制的约束下通过转移支付T (c) 不难实现供需双方的利润共享, 从而达到各成员目标与供应链系统目标保持一致的目的[3,11]。

3 协同机制的进一步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结果知, 如果博弈重复无穷次且双方均有足够的耐心, 任何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所得都是微不足道的, 参与人有积极性和动力建立一个乐于合作的声誉, 同时也有积极性惩罚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从长期看 (合作, 合作) 是双方的最优选择, 因此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系统的协同在此激励机制的保证下与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协同效果保持一致。进一步分析2.1中的结果, 可以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命题1 双方都合作时产品的销售数量比不合作时增加。

Q*=a-v-c2bQ=n (a-w-v) (n+1) bw=a-v+c2

Q=n (a-v-c) 2 (n+1) bQ*-Q=a-v-c2b-n (a-c-v) 22 (n+1) b0

这意味着双方协作比不协作时的市场占有率更高, 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系统最终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命题2 双方合作时产品的销售价格比不合作时降低。

证明:P=a-bQ

则 P*-P= (a-bQ*) - (a-bQ) =b (Q-Q*) <0

这说明双方协作比不协作时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要低, 有利于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命题3 双方协作时供应链系统利润高于双方不协作时的供应链系统利润。

=s+i=1nbi=n (n+2) (a-v-c) 24 (n+1) 2b=s*+i=1nbi*= (a-v-cs) 24b*-= (a-v-c) 24b (n+1) 20

这表明从供应链系统的角度考虑各企业成员的决策, 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协同效果, 增强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而且不难发现, a (产品市场最高价格) 越大供应链利润越大, 这说明双方通过协同合作, 提高最终产品的服务水平, 如客户满意度、供应链柔性等, 从而增加最终客户价值;v, c越小, 供应链系统获利越高, 这表明供应链成员不仅要降低自身的成本, 而且应该通过相互的协同降低合作伙伴的成本, 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的利润。

4 算例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协同问题, 本文给出数例分析如下。不失一般性, 令a=40, b=0.2, n=3, i=0.5, 对应地分析c, v, 调整时供应链成员的相关各项决策及由此引发的市场竞争力问题。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协同前后比较结果如表2。

通过分析, 第3部分得出的命题进一步得到了验证: (1) 供应链成员合作时的产品市场销售价格比不合作时降低 (P*<P) (2) 双方合作时产品的销售数量比不合作时增加 (Q*>Q) ; (3) 供应链成员协作时供应链系统利润高于双方不协作时的系统利润 (∏*>∏) , 但是协作系统利润提高的同时, 不难发现上游供应商的利润反而比不协作时的利润降低了 (∏*s<∏s) , 下游采购商由于协作利润有所提高 (∏*bi>∏bi) 。这样的供应链协作是不稳定的, 即上游供应商没有动力诱因主动参与供应链的协同合作。在实际中表现之一就是可能会隐瞒自己的成本结构信息, 以希望在供应链交易中获得优势。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 即上游供应商可能隐瞒自己的成本结构, 通过上文理论分析部分可知, 在一定的贴现率δ下, 上游供应商拥有私有信息并不一定会给自己带来优势。同样假设a=40, b=0.2, n=3, i=0.5, c=12, cs表示供应商在交易过程中所报的成本, 分析上游供应商在交易过程中高报或低报自己成本结构对供应链成本结构的影响, 见表3。

由上文理论分析部分知, 若供应商坚持合作动机, 即没有隐瞒自己成本结构的意愿, 不难得出未来若干时期内上游供应商的期望支付∏′*s=756.0907, 下游采购商的期望支付为∏bi=378.0454, 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期望支付∏*bi=1.89E+03。由表3中数据分析可知,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 供应商拥有私有成本信息的确可以带来一些成本信息上的竞争优势, 下游采购商由于难以掌握上游的成本信息而处于劣势, 但同时不难发现,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供应链期望总支付都低于坚持合作动机下的总支付∏*bi=1.89E+03, 这与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结论十分相似。因此, (合作, 合作) 对于营造供应链整体竞争实力是大势所趋。尤其对于当今全球企业已逐步趋于供应链一体化的趋势, 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十分巨大, 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建立有效的供应链协同机制保障合作的有效进行。

结合表2, 表3分析还可以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供应链成员坚持协同合作, 只要双方的成本c, v能进一步降低, 就越能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表2中数据显示, 随着c, v的降低, 供应链的整体市场占有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市场销售价格降低, 而供应链各成员及供应链整体收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且, 供应链成员从长远利益出发, 坚持 (合作, 合作) 策略, 赢得一个良好的声誉和建立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 对于当今全球供应链运营的企业而言, 可以减少很多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 这对营造供应链市场竞争力大有好处。

5 结束语

针对实际供应链协同是一种非对称信息下的重复博弈过程, 本文分析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一个上游企业与多个下游企业之间1:n的供应链协同与激励机制。运用冷酷战略分析表明,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成员共赢的有效途径, 且给出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供应链协同机制。数例分析部分更进一步表明,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供应链协同对营造供应链竞争力的意义。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是如何从两层供应链协同推广到多层供应链协同, 如何从随机需求的角度研究供应链协同问题, 以及如何处理多个下游企业非同质需求情况下的协同以更好地支持实际决策。

参考文献

[1].Thomas DJ, Giffin PM.Coordinated supply chain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aearch, 1996, 94:1~15

[2].Xiuhui Li, Qinan Wang.Coordination mechanisms ofsupply chain system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7, 179:1~16

[3].Susan X.Li, Zhimin Huang.Managing buyer~sellersystem cooperation with quantity discount considerations[J].Computers Ops Res, 1995, 22 (9) :947~958

[4].Hongwei Wang, Min Guo, Janet Efstathiou.A game~theoretical cooperative mechanism design for a two-echelon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research, 2004, 157:372~388

[5].邵晓峰, 黄培清, 季建华.供应链中供需双方合作批量模型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1, (2) :54~57

[6].彭作和, 田澎.基于完全信息的供应链数量折扣契约设计[J].管理工程学报, 2006, (2) :114~116

[7].柳键, 马士华.供应链合作及其契约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4, (1) :85~87

[8].周永务, 冉翠玲.需求信息不对称下供需双方的博弈[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6, (1) :68~71

[9].S.P.Sarmah, D.Acharya, S.K.Goyal.Buyervendor coordination model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 175:1~15

[1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6:206~230

供应链单链协同信息论文 篇6

1. 研究概况

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马力·克里斯托夫认为, 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全球化作用不断加深的今天, 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力更加激烈, 企业要想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提高市场竞争力, 必须要与企业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 从而尽快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中。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 由P·Gif和D·Thoma提出, 他们认为: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必须加强与企业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合作, 从而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John Langley认为供链协同管理不仅要合作企业进行协同和合作, 同时要将顾客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国学者赵中平、黄福华等人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 认为在信息化背景下, 供应链已经不单单物料的供应链, 最重要的是知识的供应链,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以及企业性质多元化的出现, 单凭物料的供应链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生存、竞争的需要。在促进企业供应链协同中, 知识已经成为重要因素。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否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供应链协同管理要把市场情况以及客户需求作为管理要点, 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 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实现利益最大化, 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建立管理机制方面, 不仅要建立起企业之间的高度信任, 而且要站在宏观角度, 实现双赢。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 企业要不断引进人才和技术, 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力度, 将其运用到每一个供应链环节中, 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及控制。

2. 供应链管理框架

通常情况下, 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即:战略层、策略层以及技术层协同。

在整个管理系统中, 位于最高层的就是战略层, 战略层的侧重点在于战略发展, 利用概念模型,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将思想渗透进去, 对整个供应链是否协同, 采用的分析方法为定量和定性, 战略层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策略层和技术层的范围以及程度进行确定。

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 处在中间位置的就是策略层,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层, 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 始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策略层涉及的环节多而复杂, 主要可以分为产品设计、生产、采购、需求、库存以及物流等协同策略。

技术层的协同体现在技术在商务实现中的应用效果。技术层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 确保各个环节联系顺畅, 通过有效处理, 使各个环节都能构想企业的知识及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中, 技术层是实现前两者协同的必要手段。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 互相渗透和支持, 才能构成整个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

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化

21世纪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了各个领域, 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化背景下, 供应链协同管理逐渐实现了信息化, 在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使信息和知识实现了实时共享, 并且将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协同起来, 对促进物流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 就目前来看,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在一个企业中, 信息传递是否畅通在很当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一旦信息传递受到阻碍, 很有可能给企业内部管理造成紊乱, 对供应链协同管理极其不利。信息分享的信息化保证了信息在分享过程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物流成本得以降低, 如何使供应链中的各个要素实现一体化, 主要还是取决于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分享到上下游企业, 保证信息的使用率, 从而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其次, 企业之间实现无缝沟通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无论是在信息上、还是在经营业务方面, 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 企业之间的数据库也各有特点, 互不相同。

第三, 信息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支撑, 就目前来看, 对整个管理系统的研究较多, 对于物流管理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 但是近年来, 在网络购物的带动下, 促进了物流管理的发展, 在全国范围内, 物流系统逐渐得到了完善, 物流已经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环节, 随着人们对物流管理的不断重视, 在不久的将来, 会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供应链协同管理物流管理系统中。

三、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

1. 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效应

供应链中, 上下游企业如何实现系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之处在于信息共享。系统物流信息化的质量对整个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能否实现信息共享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其质量, 必须将信息化建设引入到供应链协同管理中, 这样就能够将供应链中的不同企业有效连接到一起, 为信息共享提供了保障。基于信息共享的大背景下, 物流协同管理也会给整个供应链管理带来协同效应。

所谓供应链协同效应指的就是供应链中的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从而产生整体效应。通常情况下, 当各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效应时, 效应总和对整个系统带来的积极影响将超过各个系统分别对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影响。我们在对供应链协同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前, 需要先分析其产生的效应, 只有如此, 才能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对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同时, 也是企业实现平稳运行、利润最大化的重要保障, 它不仅能够满足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利益追求, 而且, 位于供应链中的各上下游企业都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营造出互利共赢的局面。因此, 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高市场竞争力, 必须加强供应链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各个企业的共同协作下, 实现双赢, 进而促进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 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模式

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针对企业内部而言的协同物流管理, 另一种是针对企业外部而言的协同物流管理。下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分析:

(1) 企业内部协同物流管理

企业的物流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部门, 企业中各个部门都有可能涉及物流, 比如企业在选购材料之后需要物流部门进行运送, 在企业将产品销售给下游企业时, 也需要通过物流部门进行运送, 可以说, 在企业运行过程中, 物流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物流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手段, 建立部门和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联系, 使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 完成物流管理的重要任务。站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 ERP是最为有效的管理模式, 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的物流协同能力, 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

(2) 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

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主要出现在供应链上, 是企业为了实现物流战略联盟, 而产生的一种协同管理模式,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企业外部协同物流管理成为保障企业稳定运行的重要部分。在信息化和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 要求企业在必须将供应链整体利益放在首位, 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将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进行有效连接, 实现信息共享, 保证供应链信息共享全覆盖, 通过信息共享这个媒介, 将供应链企业联系起来,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达成合作。

3. 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架构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 信息化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 无论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在工作方面, 人们对于信息化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毫不夸张地说, 大部分企业都是在信息化技术上建立起来, 一旦脱离信息化, 企业将无法运行。虽然我国引入信息化技术的历史较短, 但是取得了一些较为瞩目的成绩。就目前来看, 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就是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管理架构的建立要严格按照“连接、沟通、协同、监控”的原则进行, 充分发挥其价值。连接指的就是将供应链中, 上下游企业涉及的物流业务连接到一起, 进行信息化管理;沟通指的是通过有效的网络手段, 保证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实时沟通, 也就是说, 实现信息共享;协同指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手段, 将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连接起来, 共同协作, 从而实现共同目标;监控就是对各个环节的情况进行监控, 从而有利于企业了解情况, 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调整。关于架构,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因此, 企业在进行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架构时,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从而设计出适合自身的管理系统。

结语

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企业在进行系统设计时, 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综合考虑, 建立其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管理平台, 为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供应链的竞争, 在信息化背景下, 物流已经成为一个企业重要的运营环节。基于此, 本文对信息化背景下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供应链,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付浦君.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3.

[2]杨立娜.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探索[J].电子测试, 2013 (12)

供应链单链协同信息论文 篇7

研究显示供应商参与产品开发并非总是提高项目的效率,特别是当一个产品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组成时,由于涉及到供应商参与协同开发的时间、分担责任的程度和与制造商交流的频率等因素,供应商参与协同开发可能会加大开发管理的复杂性[6]。加强对供应商协同开发的管理是提高协同开发绩效的关键[7]。

信息共享是进行供应链协调的主要手段之一[8]。在供应协同中要想通过合作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成员之间进行一些相关的信息共享是必不可少的[9]。但以往信息共享的研究中供应商与制造商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关注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时,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对产品最终的整体质量和价格的影响。而在本文中,考虑的是制造商自己设计并制造产品的一部分,结合从供应商采购的零部件组装成最后的产品,故最终产品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制造商生产的零部件的质量,还取决于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的质量。这种情形下,通常面临在进行产 品设计时,由于制造商和供应商有可能是同时设计产品,下游企业无法得知上游企业产品的具体信息,无法确定上游企业提供的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决策自己设计产品的最佳质量水平和最终价格。本文针对该问题研究通过共享供应商零部件成本信息,消除不对称信息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的影响,提高整个供应链绩效,减少供应商协同设计带来的质量风险。

1问题与模型描述

制造商设计零部件时有两种情况:1已经拿到供应商设计的零部件的样品或者供应商零部件已经在市场上销售,知道该零部件的质量水平,然后确定自己设计的零部件的质量水平;2与供应商同时进行设计,无法确知供应商设计的零部件的质量水平。通过供应商最大化其利润函数来确定零部件的质量水平,可以看到质量水平与成本系数、产品的价格敏感 系数和市 场对质量 的反应系 数相关。除了成本系数,其他参数均可通过市场调研得到,而成本系数反应了供应商的技术水平,属于其私密信息,特别当制造商并非其垄断性买家时,供应商不愿意进行成本系数的信息共享。而制造商只能依靠该行业的平均成本花费而推知供应商的成本系数在某个范围内,然后根据此范围对自己设计的零部件的质量水平和市场售价进行优化决策。信息的不对称势必导致最终利润未达到信息共享时的最优利润水平。

本文考虑的是一个二级供应链。一个供应商S,一个制造商M.制造商生产的产品由两个零部件组装而成,一个由供应商设计并生产提供,另一个零部件由制造商自己设计生产后与由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组装而成最终的产品向市场销售。供应商并非只为该制造商一家提供产品,即供应商的产品是面向竞争市场,其产品设计是遵循其行业标准和要求,并考虑的是整个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故其批发价和零部件质量水平由成本和整个市场环境而决定。而无论是零部件还是最终产品,其需求函数都为线性函数,并受到质量的影响。为了简化模型,本文假设 市场对来自制造商和供应商的零部件的质量反应系数是一样的。而零部件的成本随质量的提高而增加,且其边际质量的提高随成本增加而递减,沿用Tsay的模式[10],成本函数为kiqi2,i=S,M.以下是模型的相关参数:

S:供应商。

M:制造商。

qi,i=S,M:供应商或制造商零部件质量。

λ:市场对产品质量的反应系数。

ki,i=S,M:供应商或制造商零部件成本系数。

ai,i=S,M:潜在的市场需求。

w: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的批发价。

p:最终产品的销售价格。

bi,i=S,M:市场对价格的敏感系数。

α: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的质量占整个产品质量的影响比率。

供应商的利润函数:

制造商的利润函数:

2成本信息共享模型

制造商在设计零部件,已经知道供应商的零部件的质量水平,或者供应商愿与制造商共享其成本信息,制造商可最大化供应商的利润函数,得出其零部件的最优质量水平qS和最优批发价w.

命题1供应商设计的零部件 的最优质 量水平和 批发价为:

证明对供应商的利润函数πS求最大值,一阶条件为:

联立上述方程组,命题1得证。

从命题1中可以看出供应商零部件的最优质量水平与制造商的决策无关,与市场对质量的反应系数成正比,与价格敏感系数和成本系数成反比。因为成本系数越高,要提高零部件的单位质量水平意味着投入的成本越多,而价格越敏感,意味着价格的小幅增加将导致市场份额流失比较大,故高成本系数和高价格敏感系数都会抑制零部件质量水平的提高。而市场对质量的反应系数越大则意味零部件质量的小幅提高将带来较大的市场扩张,吸引供应商加大投入以提高零部件质量水平。

供应商与制造商进行成本系数共享,使得制造商能够准确根据命题1的结果推知供应商零部件的最优质量水平和批发价格,并根据此决定自己设计的零部件的最优质量水平和产品最终市场价格。

命题2制造商在得知供应商成本系数后,即可推知命题1的结果,则自己设计的零部件的最优质量水平和产品最优价格为:

证明制造商设计的零部件的最优质量水平和产品最优价格,均可通过对其利润的函数一阶求导得出:

联立上述方程组,命题2得证。

由上式得到制造商设计的零部件质量水平与供应商零部件的任何参数都无关,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零部件的成本结构、市场敏感度等参数。但产品的最终定价涉及到供应商设计的零部件的成本信息,且产品价格随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的成本增加而减少。

命题3在成本信息共享下,供应商和制造商的最大利润分别为:

证明将命题1和命题2的结论代入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利润函数即可得命题3。

3成本信息不对称模型

信息共享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很多文献研究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的影响,但在实际的运营中,企业担心信息泄露或者被恶意出卖所带来的危害,宁可放弃信息共享所带来的利益而保证企业能安全的运营。有文献研究指出因为信息共享涉及到一些敏感信息[11,12,13],而敏感信息的泄露将会降低企业的议价能力同时减弱其在对手面前的竞争力。特别当合作伙伴并非企业的垄断性买家或卖家时,企业不愿意向对方泄露成本信息,以防被竞争对手得知,降低其议价能力。在此种情况下,假设制造商不知道供应商成本系数kS的具体值,但知道其期望值为和分布区间],在对模型结果没有影响的前提下,为了简化模型,假设kS在区间服从均匀分布。制造商根据其分布估计供应商设 计的零部 件的最优质量水平,然后最大化自己的期望利润

命题4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供应商自己决策零部件的最优质量水平和批发价不变,为:

命题4证明同命题1。

由命题4可知尽管信息不对称不影响供应商的决策,但由于供应商设计的零部件的最优质量水平与成本系数相关,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制造商不知道kS的具体值,进而无法确定qM的具体值,只能根据其分布区间对供应商的零部件质量水平进行估计,使得制造商对自己设计零部件的最优质量水平和最终产品价格的确定受到影响。

命题5在信息不对称时,制造商设计的零部件最优质量水平和最终价格为:

证明信息不对称时,制造商只知道,则制造商的期望利润为:

将命题4中供应商的最优质量水平和批发价代入上式后,求解得到:

联立上述方程组即可得到命题5的结果。

命题6制造商设计的零部件 质量水平 未受信息 不对称的影响,但产品的价格随成本系数的不确定而偏离信息共享时的最优价格。信息不对称时,制造商不能确定供应商砷计的零部件的质量水平使其利润下降。

信息共享使得制造商能确定供应商设计的零部件的质量水平,从而得到产 品的最优 价格,使得利润 最大化。而信息不对称使得制造商对产品的估价非最优价格,使得制造商利润受损,且供应商 未从信息 共享得到 额外的效益。故能否进行信息共享取决于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协调结果,制造商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使得供应商在信息共享后也能从中受益,信息共享才可能实现。

命题7当时,信息不对称使得制造商对供应商成本系数不确定性越大,制造商的利润减少 得越多,即。当)时,信息不对称虽使得制造商的利润不如信息共享时多,但随着供应商成本系数不确定性增加,其利润的损失在减少。

证明如x >1,则有因为,故依据上述分析有非空。同理可证非空。

对求关于ε的导数得知:

当时,当kS时,命题7得证。

当时,制造商容易将供应商成本系数 估计过高,而导致产 品的估价 过低,虽低价格吸引更过消费者购买此产品,但其影响小于单件利润的减少带来的损失,制造商的总体利润呈递减趋势,但利润递减的速度随着不确定区间ε增加而减少。

当时,制造商易将供应商成本系数估计得比实际值小,而由命题2得知产品的最终定价随供应商零部件的成本系数减少而增加,导致产品的估价过高,而市场对价格的敏感性使得产品销量递减,尽管产品单件利润增加,但市场萎缩导致制造商利润的减少大于单件利润增加带来的利润增幅,制造商的总体利润仍呈递减趋势,且利润递减的速度随着不确定区间ε增加而增加。

4安全通信系统下的信息共享补偿机制

上述分析得出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制造商的利润,但对供应商的利润无影响。以往的文献一般提出建立补偿机制以激励供应商与制造商进行信息共享。但在实际中很多企业为了安全运营而不愿进行信息共享。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信息更容易及时传递和共享,但其开放性使得传递的信息容易被黑客或者竞争对手截获,从而泄露其商业机密,使进行信息共享的双方蒙受损失[11,12,13]。Atalla首次提出将密码技术里面的安全多方计算引入供应链管理中,设计了安全供应链合作(SSCC:SecureSupplyChainCollaboration)协议[15]。随后不少学者对安全供应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安全的联合采购协议,安全的经济批量的计算模型和安全的产能分配模型[16,17,18,19,20,21]。引入安全的通信系统建立安全供应链,让供应链参与各方能在协同合作的同时,保护自己的商业信息安全是实施信息共享的必行趋势。本文提出让制造商与供应商投入一定的资金建立安全通信系统,以保证信息共享的安全实施。

假设安全信息系统是一次性投入,但分摊到 每次通信中,成本比较小,远小于信息共享带来的利润。假设每次通信投入成本为cS和cM,而通过信息共享制造商可获得ΔπM的利润,供应商可 得到ΔπS的利润。则有cS<ΔπS,cM <ΔπM .

在引入了安全通信系统下的补偿机制后,供应商和制造商的期望利润分别为:

供应商与制造商最终的利润取决于通过信息共享带来的整体利润如何在二者之间划分,下面将引入纳什讨价还价模型来最优化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利润划拨。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τS和τM分别是供应商和制造商的风险规避程度,其值越大则风险偏好程度越大。根据纳什讨价还价模型,信息共享带来的利润划拨可通过解决以下最优化问题得到:

上述问题化解为:

则供应商和制造商在安全的通行系统中进行信息共享后,最终利润为:

供应商和制造商的最终利润与总的安全信息系统投资有关,与供应商或制造商某一方的投资量无关,无论供应商还是制造商谁多出资建立安全信息系统都不影响最后的利润获得。即使信息系统全部由某一方投入,也不会使得该方在最终的利润获得上处于不利地位。这使得实际中安全信息系统不会受某方资金短缺而影响双方进行信息共享。最终的利润分拨比例取决于供应商和制造商的议价能力τS和τM.当τS>τM时,说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高于制造商,供应商将分得较多的利润;反之则是制造商将分得较多的利润;如果τS=τM,则供应商和制造商将分得一样多的利润

5数值分析

假设λ=0.8,bS=2,bM=3,kM=1,kS=[0.5,5]。图1说明无论是供应商还是制造商的零部件质量都与其成本系数成反比,成本系数越高,意味着要提高零部件的单位质量水平所需要的成本越大。当供应商的零部件成本系数相对制造商的成本系数升高时,意味要提高零部件质量水平供应商花费的成本比制造商的大,而要保持或增加产品的质量水平以维持或扩大市场份额时,提高制造商生产的零部件的质量水平能更好的控制整个产品的成本。故供应商成本系数越高,其零部件质量对整个产品质量水平的贡献越小。此时产品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制造商生产的零部件质量。

假设λ = 20,kS= 7,kM= 7,bM= 3,bs= 2,aS 1000,aM=850,,α=0.8。信息不对称时,制造商不知道供应商的成本信息,对供应商的成本信息进行估计,以确定产品的价格。图2显示的是当供应商成本系数的期望值比真实值小时,制造商容易将供应商的成本估计过低,以至于最终产品定价高于最优价格,此时进行信息共享,能挽回因为 过高的产 品价格而 流失的潜 在市场,从而使提高制造商的利润。当供应商成本系数的期望值高于真实值时,制造商容易将供应商的成本估计过高,以至于最终产品定价低于最优值,此时进行信息共享,能提高产品的单件利润,从而提高制造商的总利润。

假设λ=20,kS = 7.2,kM = 7,bS = 0.2,bM = 0.7,aS =1000,aM =850,α=0.8,,ε∈ [0.6,1]。图3显示供应商的成本系数较大时,制造商容易将供应商的成本系数估计得较小,导致产品定价过高,高于最优价格,使得潜在消费者流失,市场份额减小。制造商的利润也随之减少。此时,信息共享能使得制造商将价格降到 最优价格,赚取流失的消费者的利润,且随着供应商成本系数的不确定性越大,信息共享能消除最终定价离最优价格的偏离越大,为制造商带来的利润增值也越多。

假设λ=20,kS= 6.8,kM= 7,bS= 0.2,bM= 0.7,aS =1000,aM =850,α=0.8,,如图4所示供应商成本系数较低时,信息不对称使得制造商容易将供应商成本系数估计过高,而导致最终产品的估价过低,虽低价格能扩大市场份额,但由于受到单件利润的减少带来的损失,制造商的总体利润仍比信息共享时低,且信息共享带来的利润随着供应商成本的不确定性增加而减少。

6结语

上一篇:国际营销绩效下一篇:开放型电工电子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