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供应链集成管理(通用10篇)
协同供应链集成管理 篇1
当前时期, 由于我国存在着社会社信用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国内许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产品积压囤积、融资渠道狭窄、流动资金压力大的难题。相比发达国家, 我国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速度要慢很多, 很多企业同时拥有高额的存款和贷款, 企业之间三家债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情况下, 亟待通过物流金融盘活闲置原材料和产品的资金占用, 优化资源使用。银行新兴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 传统业务占比逐步下降, 为拓展服务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及强化风险控制, 积极开办中间业务创新, 物流金融服务就是其中之一。物流企业在提供传统物资仓储、运转等传统服务的同时, 需要通过开展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来提升服务价值拓展业务领域,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一、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需求与必要性分析
(一) 经济和物流发展对物流金融的需求
现阶段, , 我国己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与市场前景的消费市场,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制造中心或采购中心向我国转移, 而国内企业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原料和销售商品。伴随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 其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 物流业增加值和社会物流总费用大幅提高。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金融服务提出了总量巨大的需求, 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 融资企业对物流金融的需求
资金对于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是流动资金不足。供应链过程中存在的大量的库存占用了大量资金, 使得企业可能出现流动资金不足, 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缺乏和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融资等融资渠道的狭窄使众多企业迫切需要利用存货进行融资, 一些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也努力寻求与银行开展合作, 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这为物流金融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市场机会。
(三) 金融机构对物流金融的需求
物流金融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服务, 既可以拓展服务领域, 抢占市场份额, 还可以通过增值服务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继而开发其他相关服务。物流金融复杂的业务结构、规模优势特征和高信息化要求, 与银行在人才储备、科技水平和经营规模方面的优势形成互补, 从而降低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 银行强大的网点、资金和客户资源优势有助于实现供应链的全程融资, 提供更丰富的融资产品。商品融资等物流金融产品是银行融资安全的有效保障, 促进了信贷环境较差地区业务发展难题的解决。
(四) 物流企业对物流金融的需求
伴随着物流业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融资瓶颈。“融资难”已经成为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银行对中小物流企业的信贷条件、信贷管理的要求高于大型物流企业, 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的信贷管理的条件更高。物流业务中基础性的物流操作如仓储、运输等利润率已经很低, 各种增值服务成为物流企业新的主要利润来源。作为一种新的赢利模式, 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物流金融业务使得物流企业得以控制全程供应链, 从而保证特殊产品的运输质量和客户关系的长期稳定。物流金融能够有效缓解物流企业自身的融资需求。
二、建立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管理体系
(一) 面向资金流的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管理
供应链物流金融中与资金流相关的业务, 主要包括物流质押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险等。第一, 基于存货质押融资的协同管理:企业以自身经营或生产的库存产品提供质押从而获取融资支持, 一般是有银行指定特定的、有资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机构,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对质押存货进行监控管理, 协调存货的流动性、融资的畅通性等;第二, 基于仓单质押融资的协同管理:仓单质押是以仓单为标的物而成立的一种质权, 是一种银行接受企业价格相对稳定、变现能力较强的通用商品作为质押发放的授信业务。货主企业利用仓单质押向银行贷款, 解决自身融资问题;银行利用仓单质押增加放贷机会;物流企业吸引更多的货主企业, 稳定了货物存储量;第三, 基于物流结算的供应链金融协同服务:物流结算是通过各种结算方式, 为生产企业、物流企业融资的金融活动, 主要包括托收货款、垫付货款、承兑汇票等业务。
(二) 面向物流的供应链金融协同管理
面向物流的协同管理主要表现在质押监管业务上, 包括仓库与质押物的选择检验、货物监管等。首先, 为规避风险, 银行对质押货物种类存在一些要求, 受选对象要求适用范围广、价格涨跌幅度不大、市场需求量大、质量稳定、易于处置、不易变质、容易变现、规格明确、便于计量。根据货物特性, 物流企业要委派专门质检人员对质押物进行验货, 品质合格没有争议的质物, 货主企业与物流企业协商确定质物价值评估过程方案及费用, 然后开立专用的仓单, 货主企业现场对专用仓单作质押背书, 并向银行提交仓单质押贷款申请。经过银行审核之后后, 方可签署仓单质押合同与贷款合同, 按照仓单价值的一定比例将资金注入货主在银行开立的监管账户。仓单使用固定格式, 由物流企业派专人管理, 严格防范操作失误以及内部人员作案, 力求确保仓单的真实性、有效性、唯一性。物流企业与银行协同合作, 按合同与指令要求进行收货、出货、保管等运作, 协助合作银行行使质押权以保证货物货单与仓单的一致性, 在手续完备、货物完好无损、银行共同监管的前提下, 货主才可以实施仓单提货。
(三) 面向信息流的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管理体系
在供应链物流金融业务运作过程中, 为促进业务有效开展, 货主企业、物流企业、银行三方间及时有效的信息交互与传递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货主企业来说, 需要关注货物的市场信息、银行的融资信息、质物的管理和流通信息等;对银行来说, 需要掌握质押物或仓单的基本信息、融资放贷信息、质物的流动信息、货主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本信息等;对物流企业来说, 需要了解企业内部业务信息, 并与货主企业及银行交互与共享的信息, 从而为货主企业和银行提供全面详细的质押货物存储和保管的实时动态信息、物流服务与代理的信息等。
三、结语
现阶段, 物流金融服务已经逐渐成为物流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拓展附加值以及实现管理创新的新方向。为了提高竞争优势, 建立物流企业与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当务之急。供应链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融合了供应链集成化、协同化与风险共担的管理思想, 为物流企业、资金需求货主、银行等提供全程的金融服务和物流延伸服务, 对于优化与融合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 改善供应链上下游关系,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 也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创新、银行金融服务创新、以及物流企业物流服务创新的协同管理, 实现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李毅学, 汪寿阳, 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 (01)
[2]万泉.论物流金融服务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J].电子商务.2009 (07)
[3]何卫萍.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金融若干问题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07)
协同供应链集成管理 篇2
基于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包含着众多的环节和程序,其中采购部门、配送部门、供应商以及物流中心等方面的信息变化都会影响到物流信息集成系统的质量和效率。我国长期以来都处于物流信息的散乱积累结构,因此对于物流信息集中管理的过程十分无力,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和物流决策失效的情况,因此需要企业将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的作用发挥出来,形成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信息集成以及资源整合,让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内的相关数据都得到集成和分享的效果,为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和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落实降本增效的政策
现代物流服务中包括采购、运输、搬运、包装以及信息管理等过程,企业将供应链理论融入到物流系统中必须要使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信息的交流作用在正确的领域中。大数据技术、线性和非线性技术、遗传算法或者是神经网络等数据模型和挖掘技术的使用,可以将物流信息集成系统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并且将物流过程中的资源和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实现其最佳效果的配置和分享。在供应链管理上最需要优化的物流环节是配送计划的设定,相关物流节点需要将不合理的物流流程加以调整,降低不作为的`节点和环节所消耗的人力和资金成本,最大限度地压缩产品运输过程的订货周期,提高企业的现金流动效率。以物流过程中车辆配备的情况为例,运输成本在现代化物流中的占比很大,因此对车辆行进的路经进行科学的规划,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中运输环节所用的成本,提高车辆运输的效率,实现物流信息集成系统降本增效的加强。
2.3 绩效评估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
科学使用物流信息集成系统可以对物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数据处理的优化,同时实现物流供应链全周期監控的强化,并且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基本的评估。用农产品物流运输的过程为例,物流信息集成系统能够对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控,对于农产品的主体和运输质量有着明显的提升效果。在进行商品供应链全过程的监控时,相关部门可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并且在风险发生之前做出及时的预警和报告,实现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系统的连续性,同时为降低企业物流风险做出了贡献。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可以通过设计平台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企业也就能在了解客户的需求之下为服务对象带来更加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在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客户对于物流的要求也不在以单纯的运输功能为主,需要物流公司提供更深层次的增值服务项目满足其产业链的价值最大化。
2.4 物流信息集成系统框架的设计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框架设计有三层不同的体系需要处理,分别业务层、表示层以及数据层。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系统数据源、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用户访问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系统数据源也是数据仓库的加载来源之一,图1中显示的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其设计思想为元数据的驱动形式,因此,对数据源进行清理之后,其他数据的存在形式也能得到基本的满足。由于系统平台的访问者不尽相同,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仓库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计算才能完成数据集市的匹配。
3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集成可以使供应链的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而供应链的管理又是目前所有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涉及到企业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使用集成了供应链各节点信息的科学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将对企业资源整合和流程进行更优的控制以及管理,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基本的优化,实现物流系统成本的稳定和降低,对于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有着明确的贡献,也可以为提高企业在行业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管理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浅析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045—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物流模式,受西方国家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也正从传统的物流管理向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方向发展。
一、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组成
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物流有效运作的保障和前提条件。物流供应链管理是指以物流为控制对象的供应链规划、指挥、控制,它致力于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所有物流活动包括原料管理和实物配销等集成为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跨行业的多功能集成的供应链管理体系。”[1] 对一个生产企业来说,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出厂直至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需要经过其他行业的众多企业,通过他们的协作来完成产品流通过程。集成供应链是一个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它能有效地优化整个供应链的流程,降低物流成本。因此,运作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有相当高的管理水平。
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循环圈组成。第一个循环圈是由顾客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组成的一个控制作业回路。这个循环圈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的。其中,“集成化计划”和“业务流程重组”是这个循环圈的关键步骤。如果“集成化计划”不完善,那么“业务流程重组”就无章可循;若“业务流程重组”不合理,则企业内部供应链的优化集成就无从谈起。因此,企业必须把“集成化计划”和“业务流程重组”视作重中之重。第二个循环圈是由顾客需求—信息共享—调整适应—创造性团队组成的另一个策略回路。它主要是针对企业外部供应链的。其中,“信息共享”是此循环圈的一个重要标志;“调整适应”是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为了适应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而做出的调整步骤;而创造性团队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直接结果。第三个循环圈是由顾客满意度评价—同步性评价—协调性评价—价值增值性评价组成的一个性能评价回路。它是围绕前两个循环圈、对每个回路的作业步骤做出相应评价的一个循环圈。
“要成功地实施集成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的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2] 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料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中的决策流的有效控制和协调运用,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二、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核心
“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集成供应链上的信息”[3]。以往,由于缺乏适当的技术来筛选、分析企业所需要的信息,以及企业管理部门因种种限制,未能深刻理解及时准确的信息对改善物流的重要作用,因此,信息对物流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的信息技术能够对绝大多数的信息进行处理,一旦需要,人们可以随时获得实时信息。但即使如此,信息的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仍然会给无数个物流作业环节带来大量的问题。典型的信息缺陷有两种:
1.收到的信息会在事件的预测方面不准确。因为大量的物流是在未知的、将来的需求之前发生,因某种原因使物流量增加或减少,但这种增减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这就给判断造成巨大困难。而不准确的判断或预测会引起存货的短缺或过剩,例如过分乐观的预测会导致大量的存货,而过分悲观的预测又会导致存货短缺。
2.有关订货的信息,特别是订货意向,会在具体的用户需求方面带来不准确的信息。处理不准确的订货信息会产生不必要的物流成本等。
由此可见,“信息需求中的每一个错误都会对整个供应链产生隐患”[4]。因此,要提高供应链上的信息管理水平,就要建立分布的、透明的信息系统,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和透明度。
除此之外,企业要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还必须面对和解决许多有关供应链的问题,例如,供应链的高成本、部门之间的冲突、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外部竞争的加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价格和汇率的影响以及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企业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企业要从供应链的整体出发,考虑企业内部的结构优化问题;(2)企业要善于转变思维模式,从纵向一维空间的思维方式向纵横一体的多维空间思维方式转变;(3)企业要放弃“小而全”、“大而全”的封闭经营思想,向与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纽带的优势互补的“双赢”或“多赢”关系转变;(4)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和部门都应对共同任务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去除部门障碍、实行协调工作和并行化经营;(5)集成化供应链企业之间要实行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
三、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的形成
1.内部供应链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是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只有实现内部供应链的集成,才能与外部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和用户等整合集成,才能真正实现现代物流的集成供应链管理。”[5]为此,首先要分析企业内部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同时分析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对市场的特征和不确定性做出评价。其次,要对各职能部门的功能进行职能集成。集中处理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企业围绕核心职能对物流实施集成化管理,对组织实行业务流程重构,最终实现职能的优化。在传统的供应链中,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往往分散、独立地控制着供应链中的不同业务,企业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各组织部门界限分明,单独操作。对此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交叉职能小组来参与计划和执行项目,以提高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最后,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的集成。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输出的主要是集成化的计划和控制系统。为了支持企业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主要采用供应链计划和ERP系统来实施集成化计划和控制。有效的供应链计划几乎集成了企业所有的主要计划和决策业务,包括市场需求预测、企业库存计划、资源配置、设备管理、优化路径、基于能力约束的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等。ERP系统集成了企业业务流程中主要的执行职能,包括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管理、运输管理等职能。供应链计划和ERP 通过基于事件的集成技术联结在一起。
2.外部供应链集成。“外部供应链集成是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6]。外部供应链集成就是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集成化供应网络。而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即所谓的供应链合作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它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之关键。
在外部供应链集成阶段,企业要特别注重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管理的焦点要从传统的以面向产品为主转向以面向供应商和用户为主,增加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从而增进相互之间对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最终实现信息共享。企业通过为用户提供有特色的、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服务或有价值的信息等而获利。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可以很好地与用户、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实现集成和合作,共同在市场预测、仓储、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设计、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对于企业的主要用户和关键用户,企业还应该专门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职能小组。这样的小组应具有不同职能领域的功能,从而可以更好地为主要用户和关键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处于这个步骤的企业,生产系统必须具备更高的柔性,以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反应能力。
此外,为了达到与外部供应链的集成,企业必须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与外部供应链节点链接,以达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达到相互操作的一致性。
3.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在完成以上两个步骤的集成以后,现代物流供应链就构成了一个柔性的、网络化的企业结构,即供应链共同体。它的战略核心及发展目标是成为物流市场的领导者,牢牢占据物流市场的领导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供应链共同体必须成为一个动态的网络结构,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知识的迅速更新等需要,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立刻从供应链联盟中被无情淘汰。至此,“供应链就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7] 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主要应用的信息技术是Internet的集成,而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则是其主要的工具。企业通过Internet网络商务软件等技术集成在一起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旦用户的需求消失,它也将随之解体。而当另一需求出现时,这样的一个组织结构又由新的企业动态地重新组成。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求生存,企业必须成为一个能及时、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物流商,这是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基于Internet的现代物流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商务手段,这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钱枫林.论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演变及趋势[J].企业活力, 2004,(3):27.
[2]濮小金,司志刚.现代物流[M].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276.
[3]付兴方,万玉成.物流科技:第31卷[J].中国物流,2008,(6):32.
[4]濮小金.现代物流系统化模式分析及其构建[J].产业科技论坛,2009,(9):65.
[5]饶坤罗.对物流管理的再认识[J].财经界,2008,(1):74.
[6]张秀萍.论供应链管理的新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2.
协同供应链集成管理 篇4
以价值为导向的要素资源集成
供应商分类集成管理。供应商的细分标准应建立在企业的资源价值观上:创新增值价值;潜在需求价值;企业使命价值。以上三点, 是从价值的潜在面进行度量的,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中, 还需要对现实表现出的价值进行度量 (如销售贡献、利润贡献等) , 以根据现实与潜在价值的差距, 评估客户管理水平的高低, 明确客户管理的方向和侧重点。
供应商资源价值是产生于双方的合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创造结果, 即价值链的集成效果。如果资源禀赋好, 但资源控制者信用度差, 就会形成两个优势资源的共同创造效率低, 因此, 信用也是评估供应商资源的一个重要维度。综上分析, 供应商的细分模型是建立在以价值度为核心的三维模型上, 三个维度分别为:价值度、贡献度、信用度, 每个维度具有不同的权重, 并包含若干细分标准 (变量) 。
根据Ei的得分以及评分所依据的分类维度和细分标准 (变量) , 将供应商聚集到不同的类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相似特点, 提供相似的管理和服务产品, 类似于营销中的消费者市场细分。
上述方法不同于消费者市场细分之处在于, 需通过管理手段, 提升供应商在各维度细分标准上的品质, 例如贡献度中的毛利贡献标准, 最终目的是优化供应商的结构。
下游客户的分类管理。下游客户的分类管理依旧可以采用上述的模型, 只是在该式中 (1) 、 (2) 、 (3) 分式中Vj、Cj、Pj所代表的内容不同。
以战略为导向的组织集成
组织集成是指通过“互补、互惠、互动”的协作机制, 将供应链中的各成员企业、组织形成为“目标一致、流程相衔、互惠互利、随着长期合作而不断拓展合作领域”的商务活动共同体, 是要素资源掌控者形成要素资源协作活动的组织平台——集成化组织。
形成集成化的各成员组织之间, 不是依托于资本纽带, 而是依托于“目标链、流程链、利益链”实现集成, 其中流程链是整体功能实现的工具性保障。此项工作必须要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来实现, 建立共享的、标准化的、智能化的电子交易平台, 流程衔接就能得以实现。
进行集成化管理的流程并非是所有商务流程, 而是关键流程, 涉及到上、下游企业协作效益的主要流程。Lambert指出, 集成化供应链的关键流程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管理;需求管理;订单功能管理;生产流程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产品发展与商业化管理;绩效管理等八大流程。八大核心商务流程, 企业需与上、下游客户形成流程设计上的对接, 并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上, 形成执行的对接。
集成化供应链对内外部资源的高效配置, 依托于成员企业计划目标集成管理的效力。如上文所述, 首先成员企业要建立共同的目标, 其次, 是在共同目标下, 形成供需计划的相互衔接。例如, 供应链中的联合库存管理, 其效率不仅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库存信息的可视化与分享机制, 关键是三方建立了计划的相互沟通与衔接, 只有这样, 才能既降低库存的成本, 同时又适应多变市场下的高保供率。
相互衔接的核心商务流程与目标计划, 辅助于电子商务平台, 即形成了集成化供应链集成组织中的各系统。系统的建立是组织集成的标志, 核心商务流程明确各系统的组成要素, 流程目标界定了系统的功能, 流程的结构明确了系统的结构。因此, 企业以每一个关键商务流程为基础, 构造集成化供应链中的系统。当然, 也可根据要素、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似性, 形成合并系统。
以知识为导向的信息集成
知识集成与信息集成在过去是混淆的, 或者说, 传统的供应链实施的是信息的集成, 现代集成化供应链实施的是知识的集成。Joseph M.Firestone认为, 知识集成与信息集成区别首先在于“知识主张”, 知识主张形成信息向知识的初步转变。笔者的理解是, 所谓的知识主张, 形成于知识管理者发现某种信息具备对企业竞争力、创新力价值贡献潜力以及转换可能性。因此, 第二代的知识管理强调对知识的识别与筛选。
三层级知识管理模型 (T h e three-tier new KM model) 由Joseph M.Firestone建立, 该模型与集成化供应链其他三大集成模型共同运作, 辅以集成化信息系统, 则可从一般K M模型演变为知识集成化模型。邓洁等认为隐性知识很难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知识获取, 笔者认为这是基于对信息系统狭义化的不准确判断。信息系统不等于IT, 当企业之间的非IT形式的互相交流, 包括战略研讨会、互派管理人员等形式作为知识管理的政策和行为时, 那么广义的集成信息系统就能圆满地体现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集成与输出的支持功能。
以知识为导向的信息集成, 令企业从企业信息化升级为信息化企业;而基于信息集成的知识集成, 则推动企业从信息化企业升级为知识化企业。
以核心节点企业使命为导向的战略集成
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组织在战略目标、战略使命上与链主企业形成一致或趋同, 以保证在要素资源集成的基础上, 形成“共同目标、流程相衔、互惠互利”的集成化组织, 并在管理集成的推动下, 实现战略所需要的特定整体功能的提升。
集成化供应链的战略集成实施者一般为供应链中的核心节点企业 (链主) , 其一般为大型企业或集团性企业。战略集成可通过下列步骤进行构造。
首先, 建立链主企业内部组织与企业的战略集成。内部供应链战略集成, 是指链主内部各成员企业的战略与母公司战略保持一致性, 服从于母公司战略。内部战略集成往往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建设得以实现。
在链主企业内部战略集成建立后, 战略集成由内而外, 向上、下游伙伴企业延伸。外部战略集成的目的在于形成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等外部成员企业与 (核心节点) 企业之间战略趋近, 价值观趋同。外部战略集成通过文化渗透和协作杠杆的实施得以完成。文化渗透是与知识管理有关的一种策略, 通过对企业价值观、参观学习、双方沟通会等形式, 不断地向成员企业灌输本企业的价值观, 宣讲本企业的战略思想, 并借助于内部战略集成后所形成的强大合力, 推动成员企业在认识上和心理上形成认同感, 并产生趋同效应。与此同时, 还需要借助于实际工作中与外部的协作行为 (协作杠杆) , 处处体现企业的战略和价值观, 对战略趋同下的协作行为、对符合企业价值观的协作行为要加以合作优惠条件上的鼓励, 帮助成员企业从实际行为中体会、感受。
协同供应链集成管理 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质采购;对策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以及社会需求越来越复杂多变,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谋求发展,就务必快速应对市场发展与变化,并为社会创作出更大的价值。因而企业需同客户及供应商展开密切的合作,并建立供应链的发展关系,只有通过有效、紧密的合作,才能提升供应链中每个工作环节的质量及效率,最终使企业、客户以及供应商达到共赢发展。
1 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发展要点
1.1 信息决策
一般而言,信息是物资采购的前提,也是整个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与财富,甚至可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二资源。就目前而言,企业的物资采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由于供应商不同,在价格或质量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企业需要采集合理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与加工,这样才能提升物资采购工作的效率,以及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此同时,也对物资采购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需要牢牢掌握企业的物资需求状况,如质量标准、需求量与时间等,而且还需要时刻掌控市场资源的发展状况,如各个供应商的报价、物资质量等。
1.2 物资采购成本
企业的物资采购部门:
首先应对企业所需的物资进行确认;
其次应确定各种物资的购买价格,由于物资价格存在较大的浮动性;
因此,确定物资价格时,应重点考虑一下五点因素:
①就物资的使用寿命与使用功能而言,品牌物资的价格一般都比非品牌的物资价格要高。
②从市场中物资的供应情况出发,对于供大于求的物资,其价格一般具有透明化、公开化的特征,甚至接近成本价,企业能够对价格进行把握;对于供不应求的物资,企业往往无法把握物资的价格情况。
③物资的购买数量会直接影响购买价格。
④物资采购的支付方式也会对支付价格产生影响。
⑤当时间充裕时,价格的谈判空间会更大,为降低物资价格提供了可能性。
1.3 战略合作关系
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服务、交货期、物资质量及价格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因此,企业需正确认识到供应商的重要性,并选择信誉好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还应注重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交货能力、业绩以及服务水平,并对供应商展开不定期的综合评价,当评价不合格时,应立即解除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2 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重要对策
2.1 构建完善的市场调研机制
由于市场变化莫测,物资价格也常常呈现难以掌握的浮动变化,企业在采购物资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采供形式不同,如供应商洽谈、电话询问以及现场查询等,面临的物资价格也各不相同;所选择的交易方式不同,如即时交易、期货交易等,造成物资价格也各不相同。
企业应时刻掌握市场变化,构建出信息网络平台,通过比较与分析,最终获得最优物资价格。
企业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第一,同个别经销商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重点加强,通过与这一经销商的合作途径,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与资源,以便使企业内部落实统筹兼顾发展。
第二,对于新企业而言,可主动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为了打开企业的销售市场,必然需要降低同等产品的销售价格,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企业务必将材料价格降至更低,因此,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
第三,企业内部需委派专人进行市场分析和总结,以便及时掌握市场中各种物资的发展动态,并定期向企业上报物资的指导价格。同时,还应对物资采购模式进行优化,如通过供应商报价的形式,从不同的报价中进行选择,选择之后再同供应商洽谈,以实现最低的成本价格。
2.2 推行集中采购的模式
一般而言,集中采购模式的优势及实施主要包括三点,具体如下。
第一,与分散采购不同,集中采购既能够降低物资价格,又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效益。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下,许多生产企业为了加大自身的市场份额,都会结合订货批量,予以不同的物资价格,如果用户的需求量比较大,生产企业一般会从长期合作出发,增加适当的优惠政策,因此,企业进行大批量的采购,一方面有利于自身的合理生产,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为需求方提出更优惠、更恰当的价格。
第二,集中采购还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与供应商形成长期、稳定、互信的合作关系,这样不仅确保了采购物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而且避免了中间环节的烦琐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物流运输的速度。
第三,传统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大多采用分级、分散的方式进行,较容易出现重复采购的现象,不仅造成了财力及人力方面的浪费。更占用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增加了不必要的库存量,长期以往,将严重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集中采购模式则杜绝了重复采购现象,节约了企业的财力和人力,并加快了资金的周转,有效降低了库存累积。
集中采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物资采购成本,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保障,还有利于推动企业整体规模的经济效益。
2.3 选择适合的供应商
2.3.1 结合企业的物资需求
企业务必考虑自身的物资需求,根据的物资使用标准的不同进行分类,如物资的使用用途、自然属性等,同时,企业还需根据物资采购的可靠度、不同分类以及对企业的重要程度,把物资采购的管理进行类别划分,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物资价格及质量的审核与监控工作。
2.3.2 制定规范、合理的准入制度
针对供应商制定准入制度时,务必具备合理性与规范性,尤其对企业而言十分重要的物资,企业需成立与之对应的调查小组,对供应商的以往交易信誉、物资质量、生产条件以及财务指标展开综合考察,以此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供应商的实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物资价格、质量,以及供应商的信誉、服务等,以便最大限度降低物资采购的风险与成本。
2.3.3 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同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企业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为采购物资提供质量保证。另外,企业为了降低采购物资的成本,并把握质量,可积极参与到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等活动中,并制定出适应本企业发展的质量标准。同时,企业还能通供应商一起研制新产品、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以提升产品质量,并最大化的降低物资采购的风险与成本,从而与供应商实现共赢的发展格局。
3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所有的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都必须以物质采购为基础,在供应链集成的影响下,企业需要同供应商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则可有效提升供应效率,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与此同时,也为供应商树立了良好的发展形象。因此,供应链集成影响下的企业物资采购与管理势必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蒋丽辉.供应链集成下的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之浅见[J].经营管理者,2012,10:153.
[2]田利平.航天企业物资采购供应链的管理对策[J].科技创业家,2013,05:160.
[3]姜云晗.大庆油田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4]徐晓敏.基于供应链信息集成的海外工程项目物资保障模式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
[5]彭旺春.供应链环境下的HN移动公司采购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3.
军事供应链协同管理刍议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军队后勤保障从冷战时期的为准备未来可能爆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战争, 储备大量的物资, 侧重后勤保障的“数量优势”转变为现在的为准备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侧重军队后勤保障的“质量优势”。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部队后勤保障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求军队后勤在指定的时间内, 把指定数量的物资送到指定的地点。
军事供应链的产生实现了用于军事需要的货币形态和物化形态的物质财富与社会经济运行中的物质财富的相互沟通结合, 充分利用了地方先进的资源, 提高后勤保障水平的同时降低了军队后勤保障的成本。既考虑到国民经济发展, 又照顾到国防建设。但随着后勤保障观念的演变, 聚合后勤、集约后勤、敏捷后勤、精确后勤、可靠后勤等现代后勤观的提出, 整合军队后勤和社会后勤, 实施快速反应、快捷、精确可靠的高效益后勤保障成为军队后勤保障追求的目标。通过军事供应链的实施, 可以发现军事供应链中地方供应商与军队内部各级储存系统两个节点之间以及军队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往往缺少协作而使得军事供应链的效益大打折扣, 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为了使军事供应链中地方供应商与军队内部各级储存系统之间以及军队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能够有效协作, 达到军事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最优, 充分发挥出军事供应链的效益, 从而进一步提高军队后勤保障的效益, 军事供应链协同管理应运而生, 成为军事供应链研究的新的方向。
二、军事供应链及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现状
1. 军事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军事供应链理论在我军还属于一个新生理论, 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国内一些学者对军事供应链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一些研究, 有一定的积累, 但是研究内容相对分散, 不是很成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国外发达国家对军事供应链的研究走在我军的前面,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军事供应链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2001年美国兰德公司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广泛考察后, 将军事供应链倡议递交美国军方并得以批准公布, 美军于同年设立了供应链集成办公室, 其主要任务是在实施现代化的物资供应链集成计划中起带头作用, 促进商业模式在军事物资供应中的应用, 提高供应链管理和“端到端”的保障能力, 以全面满足21世纪战争行动的要求。
2004年5月6日, 美国国防部网站发表了《适于作战的感知与响应后勤》一文, 提出了美军最新的军事后勤理论———感知与响应后勤。感知与响应后勤以满足未来网络中心战需要为目的, 以网络中心战原则为理论, 以响应速度和实现指挥官意图的质量为衡量标准, 一反传统的后勤保障理念和模式, 将多军种、多组织和机构的各种后勤资源和能力整合在一个动态的高度智能化的保障网络中,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现战场态势的信息感知共享, 动态实时掌握后勤资源的消耗和需求, 跟踪任务的完成情况, 分析支援保障能力, 在动态调整、自动协调中, 提供满足作战需要的多种保障方案, 从而实现作战指挥官的意图, 减少后勤造成的作战风险, 最终达成战略目标。这代表了目前国内外军事供应链研究的前沿。
2. 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现状
现阶段, 军事供应链的研究是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军事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则更加少, 可以说没有什么成果。地方企业和理论界主要是对地方供应链协同进行了研究, 各个企业和学者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主要涉及战略层协同、策略层协同、协同技术三个方面。
当前供应链协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和不足:
(1) 对供应链协同的概念和内涵还没有完善、统一。缺少一个公认的、广泛适用的概念和内涵。不同的学者和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理解对供应链协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和内涵。
(2) 对供应链运作过程的协同研究主要是对供应链运作过程中某些活动进行协同, 如库存的协同、生产的协同、预测的协同等。而对供应链中的采购、运输、配送等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对供应链过程中每个环节或活动之间协同的系统研究。
(3) 供应链协同的目的是使得供应链整体的效益达到最优, 但当前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主要是对供应链中某一个环节或活动进行协同优化, 从而达到对整体的优化。这是从部分的优化到整体的优化。而笔者认为要使得供应链整体达到最优, 应该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协同优化。供应链整体达到最优化的同时, 供应链过程中某个环节或活动不一定是最优的。
(4) 在对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广泛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多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链提出适合本身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统一的对供应链协同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
(5) 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主要还是定性的研究, 缺乏定量的研究。尤其是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采购、库存、运输等几个重要环节缺少定量的研究或是研究的不够深入。应加强对这几个环节的定量研究。
三、军事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展望
军事供应链协同对提高后勤保障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使军事供应链中各个环节进行协同运作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军事供应链的效益, 不断提高后勤保障效益。军事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离不开地方供应链协同的经验成果和部队自身的实际情况, 研究军事供应链协同可以在借鉴地方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同时结合部队实际。军事供应链协同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焦点有:
1. 协同理论应用到军事供应链中
还处于摸索阶段, 理论界对军事供应链协同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以及具体该如何实施军事供应链协同还没有规范的实施步骤。应加强军事供应链协同的基础理论研究。
2. 军事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大系
统, 军事供应链协同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方面, 如军事供应链协同的机制、协同的内容、协同流程等。在研究军事供应链协同的时候应充分运用协同学、复杂系统、大系统等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研究。
3. 军事供应链中, 军队各级储存
系统不同于地方企业, 有许多信息是属于涉密信息, 如库存分布, 库存量、采购计划等。因此, 在军队内部各级储存系统与地方供应商之间进行信息协同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即满足信息协同的要求, 又保证部队涉密信息不外泄。应加强军事供应链信息协同机制的研究。
4. 军事供应链包括地方供应商和
军队内部各级储存系统两个重要节点。采购、储存、运输三个环节是影响军事供应链的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到军事供应链的效益。应重点加强军队各级储存系统与地方供应商之间在采购、库存、运输方面的协同研究。要充分运用建模与仿真的理论与方法对采购、储存、运输等几个重要环节进行定量的研究。
5. 当前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大多
是对供应链协同过程中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协同研究,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资金流在供应链中成为一个重要节点, 如何对供应链过程的资金流进行协同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6. 建立一个公认的、适合不同类
型军事供应链协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促进军事供应链进一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从而不断提高军事供应链效益, 提高后勤保障效益。
7. 要从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
考虑军事供应链协同, 做好军队各级储存系统与地方供应商的协同、军队内部各级储存系统之间的协同、各军兵种之间的后勤保障协同的研究。
8. 在军事供应链中, 后勤保障的
任务在平时和战时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 军事供应链协同管理在平时和战时应该如何区别管理, 如何在满足军事效益的条件下, 尽可能地提高军事供应链的经济效益, 这也是军事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重点。
四、小结
总的来说, 军事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对提高军事供应链的效益, 从而提高军队后勤保障的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 军事供应链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何把协同的理论运用到军事供应链中去, 从而提高军事供应链的效益。在地方企业, 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可以借鉴地方供应链协同的经验与成果, 结合部队实际, 促进军事供应链协同发展。
闭环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 篇7
一、闭环供应链协同管理基本理论
(一) 闭环供应链的定义及其特点
闭环供应链是正向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有机结合的高度复杂网络系统。文章在参考传统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相关定义的基础上, 将闭环供应链定义为:为了重新实现和发掘价值, 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正反双向流动的控制, 在产品由供应地到消费地, 产品的残余又由消费地到供应地的过程中,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回收商连接成闭环结构的网状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 闭环供应链主要有如下特点:系统的目标更加具有多样性, 更多考虑了环境因素;系统内的不确定性增强, 即废弃产品回收的数量、质量、时间等都具有不确定性;供需不平衡性, 回收商对回收的废弃产品的供应与原始制造商的需求之间常常是不匹配的;具有回收意愿的客户少;潜在的市场机会。
(二)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协同是指, 供应链上分散在各地的具有各自特定优势的节点企业联合起来, 根据生产要素的流动, 进行分工,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 从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放大效应, 同时各节点企业都获得整体竞争优势而进行的彼此间的协调和努力。供应链协同具有多维网络化、智能化、敏捷化的特征。
从节点企业间的相互关系角度来看, 供应链协同管理是指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 借助信息技术和各种管理方法, 对供应链各节点间的协调同步运作和无缝对接实施动态管理, 以抑制和减弱供应链上的不良涨落, 激励和放大良性涨落, 促使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在整个供应链结构上畅通无阻, 从而整条供应链能更快速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来响应市场的变化。
二、基于不同层面的闭环供应链协同管理
(一) 组织层面
闭环供应链协同管理目标是将合适的企业以适合的方式组织成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 并建立相应的协同机制实现协同管理。根据闭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特点, 企业实现战略联盟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组织形式。闭环供应链节点企业在组织战略联盟时必须注意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为了合作成功而将资源从核心能力上转移出去, 或者在技术、战略力量上妥协, 就会得不偿失。战略联盟有助于闭环供应链上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从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角度出发, 战略联盟应在促进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舒畅化的基础上, 使其向横向化、扁平化、自我管理的方向发展。此外, 也应同时考虑网络化组织、虚拟组织、学习型组织来选择相应的组织模式, 以便更好的实现战略联盟在组织层面产生的协同效应。
(二) 信息层面
闭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运行与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第一, 闭环供应链组织的建立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持。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 由于信息传递层级太多, 和现代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要求不匹配, 而扁平化、横向化的组织, 极大的缩短了信息的传递路径, 降低了信息传递失真的可能性, 有效的促进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第二,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现了供应链协同的生产同步化。供应链中的配送计划、库存管理、自动补充库存都是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强大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来运行的。第三, 以开放分布式系统为基础的共享数据仓库和信息结构的应用, 使得在整个供应链中, 数据对闭环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都是透明的, 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 信息协同贯穿于闭环供应链协同管理。第四, 大部分供应链协同管理方法都应用了信息技术。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方法, 如快速反应 (QR) 、高效客户反应 (ECR) 和高效补货 (RP) 等都离不开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 尤其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和EDI技术的应用。
三、闭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战略意义
(一) 提供增值的客户服务, 提高企业社会形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只有及时满足多样化的顾客需求, 使客户定制化成为可能, 提升顾客期望值, 赢得顾客的最终信任,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闭环供应链实施协同管理, 使在配送过程中不符合订单要求或交付给最终消费者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及时被退货或召回, 增强了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 信息共享, 降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闭环供应链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 比如废旧产品回收地点的不确定性, 对市场需求预测错误、交货延迟、订单取消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间的“信息孤岛”。节点企业间只有在战略、战术和操作各个层面上实现协同, 共享信息, 才能使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弱化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三) 缩短供应链提前期, 迅速响应市场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 客户对于企业产品的关注逐渐转移到绿色环保方面, 企业不仅要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 而且要及时召回缺陷产品, 通过协同合作及时发现并解决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 缩短供应链提前期, 快速响应市场。
摘要:闭环供应链是由传统的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有机结合成的复杂环状系统, 在闭环供应链中实施协同管理可以使供应链业务流程更加顺畅, 资源利用更加有效。本文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主要从宏观的组织层面和信息层面研究了闭环供应链协同管理, 并指出其实施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闭环供应链,协同管理,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毕新华, 刘彦.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述评[J].管理学研究, 2008, (9) .
供应链网络多层次集成管理研究 篇8
1 供应链网络集成管理的整体框架与层次体系
供应链网络是由一系列自主程度不同的业务实体构成的网络,实体之间互为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模型,它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网络集成管理实质上是将集成思想创造性的应用于供应链网络管理实现的过程,即在管理思想上以集成理论为指导,在管理行为上以集成机制为核心,在管理方式上以集成手段为基础。这里,我们提出供应链网络集成管理是以技术层次集成为基础,业务层次集成为核心,组织层次集成为保障和战略(知识)层次集成为目标的多层次体系结构,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2 供应链网络集成管理的多层次体系分析
2.1 技术层次的集成管理
供应链网络集成管理必须是以信息网络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在整个集成管理体系中,最底层的集成必须是技术层次上的集成。技术层次集成管理的任务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各种集成要素连接起来,以实现要素之间的发现、交流、共享、集结的集成管理。技术层次上的集成是实现业务层次集成和组织层次集成的基础。因为信息系统之间没有集成、数据不能共享,业务流程就不能实现自动化,组织层次集成只能流于形式,也谈不上战略(知识)层次的集成。
2.2 业务层次的集成管理
业务层次集成管理是指业务流程集成管理。业务流程集成强调打破原有的职能界限和任务划分,尽可能将跨越不同部门、由不同专业人员完成的工作环节集成起来,合并成综合任务,由单人或特定的团队来完成。供应链网络业务流程集成有必要突破原有的企业边界,实现跨组织业务流程集成。当然,在流程的集成中,并不是集成的活动越多越好,过多或过分的集成反而会降低工作的效率,增加集成的成本。为此,流程的集成主要是一些关键或核心的活动,即资源处理联系紧密、信息交互频繁的活动的集成。
2.3 组织层次的集成管理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活动中,组织管理强调的是分工,而在以信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为特征的供应链网络管理活动中,组织管理强调的是集成。组织集成是将具有不同功能的组织要素(单元组织、子系统组织)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使组织协调更加高效,业务流程更加顺畅。组织集成充分体现了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和精益化,体现了组织结构体系的模糊化(包括组织边界、职能以及管理方式的模糊化)以及组织功能的倍增性。
业务流程集成与组织集成相辅相成。客户需求的变化会引起业务流程的变化,对供应链网络成员伙伴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组织必须为此作必要的调整和优化,以保证组织目标和业务流程按预先的设计方案得以贯彻并有效运行。同时各种配套的组织管理措施的制定、执行和改进,可以推动业务流程持续创新。业务流程集成是组织集成的动力和方向,组织集成是业务流程集成的保障。
2.4 战略(知识)层次的集成管理
从集成管理得角度看,知识层次的集成管理处于供应链网络集成管理的最高层次,也是集成管理的最终目标。因此,知识集成管理应当是建立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上,以信息技术基础为基础,以业务流程集成为核心驱动,以组织集成为保障的知识内容、知识活动和知识价值的集成管理活动。具体说,知识内容集成管理强调对各种来源的知识内容进行集成管理;知识活动集成管理是以业务流程为导向在管理机制上强调对人、流程、技术三者的有机集成,而其核心活动是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价值层次的集成管理,强调实现员工发展、客户价值创造、企业价值提升的全面发展。战略(知识)层次集成是集成管理的最高层次和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起开放动态环境下基于知识管理的保证供应链网络良性循环发展的核心能力集成发展机制。
3 供应链网络集成管理的多层次体系模型设计
3.1 基于SOA的供应链网络技术集成模型
在该供应链网络技术集成模型的体系架构中(如图2所示),共包括三方:核心企业方、成员企业方以及客户方。其中核心企业方的功能实现是整个供应链网络的集成体系架构实现的重点。供应链网络成员在UDDI注册中心登记了企业自身的实体信息以及所提供的Web Services。Web Services请求者通过UDDI的Find机制,发现了Internet上所提供的企业本身所需要的Web Services,于是根据UDDI注册中心提供的信息找到该Web Services提供者,并在自身的内部私有UDDI注册中心注册该企业实体信息及其服务,使该企业成为供应链网络联盟内的成员之一。然后核心企业方可以通过应用管理程序,从该成员企业处读取数据存放入本地数据库,并集成该企业所提供的Web Services,继续为客户提供在线服务。
总的来说,在该模型体系架构中,协同双方在建立标准接口和服务规范基础上,只要遵守SOAP/WSDL规范,Web Services请求者就可调用现有的Internet上已发布的Web Services,而无需考虑Web Services的内部实现机制、操作平台、开发语言等细节[1]。
3.2 供应链网络业务流程集成管理的主要内容
供应链网络因市场机遇出现而组建,因市场机遇消失而自行解体,因此供应链网络的组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供应链网络的组织运作过程是一个自组织的集成管理过程,按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市场机遇识别与确定、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伙伴选择、供应链网络组建、运作管理、重组五个阶段。
(1)市场机遇识别与确定。通过市场调查等多种手段收集和分析市场信息,对机遇产品进行描述,并对市场机遇的获利性和风险性进行评估。然后对实现市场机遇所要求的、能给客户创造特定价值的能力和业务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哪些过程由本企业完成,哪些过程需借助其他企业完成等等。
(2)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伙伴选择。内容主要包括供应链网络的业务流程设计、组织结构设计、合作伙伴选择、业务流程重组等。
(3)供应链网络组建。由核心企业的有关人员单独组建或与成员企业共同组建一个虚拟企业运作管理中心,负责对虚拟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组织和协商处理。对虚拟企业合作中机会主义的防范主要采取契约和信任两种手段。
(4)供应链网络运作管理。运作中心需及时协调各成员,以保证业务流程的顺利进行,并对虚拟企业整个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包括质量监控、成本监控、绩效监控等。
(5)供应链网络重组。业务完成后,需要按照事先的合作协议对库存等未了的财务进行清算和有关产权的分享、剩余责任的划归。当新的市场机会出现,供应链网络将进行重组。
3.3 基于业务流程的供应链网络组织结构集成模式
供应链网络组织是由各种能力模块组成的,可以动态地组合,以适应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客户需求。这里的能力模块,指的是将目标、能力、责任和协调方式等内容在适当的层次封装起来,预制成可重用、开放的能力模块———角色组件(Component)[2],它们不可分割的相关利益关系组成了客户服务的流程。角色组件是目标导向的、自适应的自治开放单元,可作为组织的分形单元。一般情况下,供应链网络业务流程的变化可视为角色、资源等要素根据目标的互补性和整体最优的原则重新组合成新的角色集合及其合作关系。供应链网络的组织设计过程则表现为这些角色组件的重新选择、调整和组装,使组织对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柔性。供应链网络作为一个整体运营而形成统一的系统,必须组织协调好各种能力模块,以支撑供应链网络的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因此通过角色模块的定制快速构造适应供应链网络流程管理是供应链网络模块化组织结构的显著特点。
3.4 基于知识市场的供应链网络知识集成管理系统模型设计
供应链网络需要从全局角度来综合各个知识领域,调动各成员企业的研发、产品设计、产品制造、营销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这就需要一个实现知识交流的平台。如图4所示的供应链网络知识集成管理系统模型显示了一个以知识仓库为中心的知识集成管理系统,并由此形成了知识型供应链网络的组织结构,最终建立起基于知识层次的供应链网络战略管理模型。
在建立供应链网络知识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成员企业通过与核心企业签订知识共享协议,将共享知识交付核心企业管理,供供应链网络内成员共享,核心企业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促使成员企业将更多的相关知识提供给供应链网络,深入的知识共享,不但使成员企业自身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也使得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知识水平极大提升,使供应链网络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信任加深,合作顺利。
在知识共享协议基础上,可以安排各成员企业之间直接学习,也可以通过Internet在供应链网络群体内共同交流学习,交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Internet流入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知识的转化,并通过不断的循环学习、组织、集成、整合后变成知识仓库。知识仓库是供应链网络内各成员共同的财富,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在这一知识传播和共享的过程中,由核心企业担负知识管理系统和知识仓库的管理、维护和更新,同时要对知识进行评估,并进行产权保护,平衡信息资源的收益问题,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努力培育鼓励创造知识、分享知识的良好环境。
4 结论
在供应链网络集成管理体系构架中,技术层次集成管理要满足构建在Internet上的可重构、可重用和规模可变的供应链网络业务流程集成管理的需要。业务层次集成管理是供应链网络集成管理体系的核心,它以实现市场机遇为目标,基于网络平台集成伙伴企业的优势资源,构建并协调运作供应链网络直至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层次的集成管理围绕业务流程的运作,在成员企业构建基本组织单元的基础上应业务流程中具体任务的要求构建能力模块,并与其他成员企业保持协调,保证任务的实现。知识层次集成管理构建在业务层次和组织层次的集成管理之上,通过知识管理来推动业务流程管理,可以对供应链网络的知识资源有系统化的认识,有效把握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知识的存在方式和丰富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知识沉淀、共享和创新。知识集成管理不因业务流程的结束、供应链网络的暂时解体而消失,成员企业可以在知识集成平台上创造新的市场机遇,从而构建新的供应链网络,实现战略合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柴晓路.Web Services架构与开放互操作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1-25.
[2]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4):153.
[3]庄越,王建华.面向产品创新的集成管理内生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5):57-58.
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失真与对策 篇9
运作与决策
信息失真降低供应链协同管理运作效率。首先, 供应链各企业优先采集相邻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 基于对信息采集误差的认识、对信息传递被扭曲的担心以及对未来的预期, 通常会考虑一定的预测弹性系数, 来安排生产与供应计划, 并要采取措施应对需求变动的不确定性。其次, 由于生产规模变化, 在供应链不同阶段, 企业对人力资源配置也要进行相应调整。再次, 供应链往往受到突发事件影响, 一些潜在或隐性的供应链风险凸显, 演变为供应链危机, 造成信息高度失真, 甚至出现供应链“断裂”以至信息无法传递。如此, 信息失真加剧供应链成本的复杂性, 降低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运作性能和效率。
信息失真误导供应链协同管理决策能力。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信息取得的时效性与信息真实度。只有及时掌握真实充分的信息, 管理者才能做出驱动供应链的重要决策。信息失真会误导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决策行为, 其结果具双面性, 以制造业供应链为例, 可能造成产量过剩, 资金被占用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也可能造成产量不足, 生产能力浪费, 降低供应链供给水平。当决策者缺乏对失真信息的敏感,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决策能力降低, 难以迅速调整或制定应对策略, 其后果就是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钝, 无法满足市场的真实需要, 甚至可能因错误决策蒙受巨额损失, 失去客户和市场份额, 错失追逐或开拓新市场的机会。
成因与症结
基于“黑天鹅效应”的信息失真。黑天鹅事件是指意料之外的重大事件, 一旦出现则造成难以预测的后果, 这就是黑天鹅效应。当供应链协同管理笼罩在黑天鹅效应的“翅膀”之下, 信息采集与传递受损, 失真度必然加大。
基于“牛鞭效应”的信息失真。供应链管理的“牛鞭效应”主要来自企业在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环境变异等方面逐级博弈的结果。每一成因的表现形式不同, 但本质始终是围绕信息失真与扭曲展开, 这种失真与扭曲往往是出于“防患未然”或“有备无患”的主观考虑使然的一种客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显然, 为规避供给和需求差异的风险, 信息被人为失真, 而失真信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 失真程度又逐级放大, 最终结果就是, 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信息失真。供应链协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供给的不对称, 二是信息认知的不对称。由于知识信息、技术条件、时空距离、人为动机等因素约束, 出于信息安全与利益机制的驱动, 企业会对外界隐瞒一些核心信息。信息不对称强化了供应链协同管理中的信息失真, 进而影响企业决策, 导致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失衡与不公平。
基于信息传递延迟的信息失真。随着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发展, 供应链更长, 系统性更强, 信息流动的传递环节日益增多, 由于信息共享技术基础的缺乏, 信息标准化和格式化规范不统一, 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 信息传递过程缺乏连续性等方面的因素, 降低信息传递效率和使用效率,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信息传递延迟导致的信息失真问题应运而生, 这还关系到信息传递的成本, 使得供应链绩效降低, 影响供应链信息的协同价值发挥。
基于沟通渠道不畅的信息失真。在“信息为先, 效率为王”的经济、信息全球化时代, 实际运作中的信息竞争有时也会导致信息失真。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可能会以牺牲供应链整体利益为代价, 对涉及商业机密的信息严加保护, 特别是当彼此之间发生利益冲突、存在巨大差异时, 企业之间难以保持一致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目标, 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协作弱化, 信息闭塞、信息共享程度更低, 沟通渠道变得尤为不畅, 最终导致供应链遭遇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信息失真。诸如此类的内在消耗会极大伤害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运作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优化供应链信息保真机制
强化信息反馈机制。特别是动态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现, 结合EDI、RFID、GPS、GIS、GSM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供应链协同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和处理, 减少信息采集误差与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预测被扭曲, 不断优化信息算法控制信息放大比例, 尽最大限度保持信息的真实性。
建立信息“过滤”机制。提高信息准确性对改善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决策质量、提高管理运作效率起着重要作用。改造传统的信息基础设施架构, 通过信息“过滤”, 剔除各种重复、无用、错误的信息, 过滤掉中间环节带来的信息干扰和失真信息, 识别、筛选与供应链协同管理有关的信息, 并将无序信息整理、转换成有序信息, 使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决策信息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完善不对称信息下的信息协调机制。针对信息供给和信息认知的不对称, 须结合激励机制完善供应链协同管理中信息传递的协调机制, 增进企业间的相互信任, 使企业个体目标与供应链系统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减少不实信息的申报, 增强信息识别的能力, 才能削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失真影响。
加强信息集成与实时互动。随着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应用, 信息集成成本不断降低, 有利于提高信息即时交换和实时共享效率。基于物联网环境建设新一代高效的信息技术平台更可以将供应链信息集中起来, 并运用技术扩散机制减少信息失真, 由此带来的信息实时传输与共享提高了供应链协同管理中对信息的处理效率。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冲击时, 有效的信息集成与实时互动可以发挥更为有力的信息保真作用, 增强信息透明度, 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概率, 减少信息传递误差, 进一步保证信息的可见性和准确性, 缓解信息失真的现象。
优化信息传递的纵向与横向路径。供应链日趋复杂, 环节越多, 信息被加工的次数越多, 信息扭曲和失真的程度越大。而且, 供应链级数增加, 信息传递过程不断延长, 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就越难把握,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难度也越大。因此, 对链条过长、环节过多、关系错综复杂的供应链更应注重化繁为简, 通过优化供应链的结构来优化其信息传递路径。例如, 减少垂直环节的参与者能够缩短信息传递距离, 优化纵向传递路径。而淘汰水平层次的参与者能够减少对信息的过度竞争, 优化横向传递路径。
完善信息共享的合作模式。通过健全快速反应机制, 完善共享模式, 甚至可利用虚拟集成系统架构和服务实现技术交换、信息传递。实时共享既可减缓信息交换与传递的延迟问题, 又可实现信息的实时整合与集成, 使得信息沟通渠道更加顺畅, 并促进各环节都可以更有效地对终端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网络经济时代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 篇10
关键词:网络经济时代,供应链管理,协同合作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 各国政府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泡沫的破裂使得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甚至美国政府也提出“重塑制造业”政策, 希望以此来振兴本国经济。目前, 全球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时代, 面对各项全新的挑战, 我国企业应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方法的作用。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Martin Christopher认为, “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 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网络经济时代, 产品种类剧增、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顾客需求趋于个性化、供应链所有权分散、全球化深化均致使供应链协调更加困难。本文分别就我国目前供应链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所在, 为我国企业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提供建议。
一、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 组织逐渐呈现出扁平化管理状态, 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也更加分散, 同时, “分散资源集中使用, 集中资源分散服务”的思想正在普及。处在供应链网链中的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实现企业信息的畅通, 并与节点上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 以供应链联盟的形态来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各种不确定风险。
二、我国供应链管理不足之处
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将供应链管理理念引入生产实践多年, 但是在日常运营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 理解认识存在误区
供应链管理是对产品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组成的网链系统的协调与控制, 而往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企业管理者仅仅是认识到链式供应链这一层面, 简单地把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等一系列企业和公司组成线性组合来控制和管理。在这种简单的链式推动管理模式中, 制造商通过物流直接将物品传达到消费者手中, 商流和物流都是推动式的。在网络经济时代, 各种商品的消费市场均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特点, 原有的管理机制往往不能及时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反馈, 造成库存积压、供求不平衡, 缺乏反映市场需求的机制。这种“牛鞭现象”的出现, 增加了供应链的库存总成本及各种费用, 导致以产品加价来弥补亏损, 最终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为企业带来了很大风险。
(二) 协同意识不强, 影响供应链整体利益
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企业, 大部分是对配送、仓库管理有着严格要求的企业, 例如电子产品制造业、汽车工业等。目前, 我国供应链体系构建尚不成熟, 供应链联盟中的部分企业的可信度较低, 交货不及时与货物出现质量问题时有发生, 更何谈更深层次的信息共享。国内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和营利能力, 将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更多局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 不能从全局角度正确对待合作伙伴, 没有对外部信息整合及供应链整体效率提升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 物流配套体系不健全
在供应链网链中, 物流配套服务体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由于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更多地关注和自身核心产品与业务相关的生产与服务, 因此, 往往将产品的运输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同时, 在网络经济的今天, 电商在线上交易往往也需要线下第三方物流公司参与, 以把商品送至客户手中。但是, 目前我国物流配套体系尚不健全, 除了几家大型的物流集团具有较好的市场信誉和运送质量、时效保证, 其他的物流企业往往由于能力有限或者信誉水平不高, 导致物流市场十分混乱。这种现象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供应链衔接不畅、物流停滞时间长, 进而延长其他企业付款周期和订货周期, 严重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效率。
三、网络经济时代改善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一) 要素成本上升, 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不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我国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国家招商引资的政策引导, 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 纷纷将自己的制造环节业务外包给中国代工企业。中国沿海大量制造型企业在这时期迅猛发展, 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支撑力量, “中国制造”商品也遍布全球。但随着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中国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 再加上人民币升值、运费上涨等因素共同影响, 我国原有的外包成本优势已严重被削弱。根据Alix Partners的《2011年美国制造外包成本指数》报告, 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务外包目的地中成本最高的国家, 远超罗马尼亚、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
在中国制造成本优势削减的今天, 我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自主品牌建设, 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此同时, 随着以信息科技作为技术支撑的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 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顾客需求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贯穿供应网链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单凭企业自身资源越来越难赢得竞争优势。全球企业, 尤其是制造业已迈入供应链竞争时代。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如何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和进行供应链整合, 形成竞争优势和提高企业绩效, 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二) 经济全球化致使供应链各环节企业风险增大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基本上都存在于全球整个供应网链体系中,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突发事件都将可能通过蝴蝶效应对全球脆弱的经济生态产生巨大影响, 企业所面对的风险空前加大。2011年泰国洪灾使英伟达、英特尔、AMD等IT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突发事件对整个产业链带来的巨大风险正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和积极应对供应链运行中的相关风险。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发现, 供货风险正成为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风险, 其是由于原料、零部件断货, 不能足额、按时供货等原因引起的。由于企业自身实力和对风险识别预警的实力不同, 使得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承受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如若存在一个健康稳定的供应链网络则可以呈现出“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优化局面, 处在供应链各个链端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大型企业健全的风险预警、控制体系及时防控风险或者将风险影响降至最小化。反过来处在中间环节的大型生产厂商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供应商不稳定的供货风险。一个稳定的产业联盟是有效降低该产业单个厂商面对巨大风险的基石, 是抵御整个行业风险最有效的手段。
四、我国企业改善供应链管理的途径
(一) 增强协同管理, 实现共赢
在网络经济时代的今天,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独享所在市场的所有资源和份额, 各个行业都存在各自的供应网链, 各个节点企业必须转变观念, 加强合作, 形成牢固的盟友关系, 这样才能增强整体的竞争力。而供应链的生命基础便是协同, 良好的协同管理是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它要求节点企业树立双赢的意识, 各合作伙伴在信任、承诺和弹性协议的基础上开展协作, 进而获得高的消费者满意度。
(二) 共享供应链信息, 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 现代企业要及时整合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 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目前, 电子商务行业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成长迅速, 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已达8.1万亿元。电商企业起步于信息技术, 因此电商行业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及信息系统的管理上具有先天性的优势。目前, 电商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也主要依靠于科学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更何况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更需要把原有的供应链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供应链上的每个成员企业都应有自己的内部网, 并在内部网上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等。然后, 各成员的内部网通过互联网实现相互连接。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享用各自获得的资源, 从而降低信息搜寻成本而且避免信息扭曲。不仅如此, 信息资源上的互通还便于实行快速反应策略。
(三) 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
网络经济的发展, 对供应链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 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按层次分类培养。首先是企业高层管理者, 这些职业经理人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观全局的眼光和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 他们需要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注重本企业内部及外部供应链体系的认知并熟悉供应链管理。其次是企业的部门经理层次的管理人员, 此部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整个培养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因为由他们直接控制的涉及具体业务的部门既是企业内部管理网络的重要节点, 更是代表企业与外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接触的关键部位, 他们自身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协同管理的好坏和整个网链协同管理的质量。因此, 对本层次管理人员的供应链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 还要充分发挥我国高等学府的人才培养作用。建议经济管理类院校开设与供应链管理相适应的课程与专业, 为我国输送更多高层次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
(四)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补偿机制
供应链管理系统要求协同管理, 达到共赢, 在这个过程中, 供应联盟分享信息的同时还要分享利益。为了供应联盟的整体利益, 势必会有部分企业做出牺牲, 增加自身的运营成本, 此时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补偿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会对受损节点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 这种补偿来自从供应链系统优化中获益较大的那些节点企业, 而补偿的比例应当有一个量化的取值范围, 可以采用Shapely值法、核心法、MCRS和Nash协商模型等方法来确定补偿的量化标准。利益补偿机制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我国则基本没有出现该分配补偿机制。总之, 只有通过建立精确的可以量化的利益分配机制, 才能使各节点企业协调一致, 增强供应链的凝聚力。
五、小结
供应链网络理念的提出, 为企业更加专注自己的核心产品制造与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持, 与之相伴的便是对网链上下游企业间的高度协同管理的要求。我国虽然目前已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企业, 但是真正的供应链联盟鲜有出现。在未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物流配送行业的逐步完善, 云制造、供应链可视化或者建立在虚拟供应链网络基础上的云服务平台的出现必将会对目前传统供应链行业产生更为强烈的影响。目前, 我国的企业必须适应网络经济的新特征, 引进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 组建供应链联盟, 通过协同作用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增长整体产业的竞争实力, 以此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杨山峰, 李柯.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的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 2009, (3) :100-103.
[2]古川, 张红霞, 安玉发.云制造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3, (2) :122-127.
[3]平安银行等机构.供应链管理关键词:成本、融资与供应稳定[N].现代物流报, 2013-06-04 (A05) .
[4]何燎原, 沈体雁.中国企业海外产业并购的整合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 2013, (4) :49-50.
[5]张庆一, 李贵春, 踪程.中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现代财经, 2010, 30, (2) :60-64.
【协同供应链集成管理】推荐阅读:
基于供应链协同管理06-15
电子商务供应协同管理06-01
供应链协同效应09-10
供应链单链协同信息论文10-03
协同供应08-14
安徽移动供供应商协同平台操作手册10-08
供应链集成07-25
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06-25
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论文09-11
知识协同管理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