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协同管理

2024-10-28

医院协同管理(精选12篇)

医院协同管理 篇1

一、引言

医院的本质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种公益性事业单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 各医院越来越重视其经营管理的效果。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 能够有效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内部控制水平等, 并直接对医院的长远战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旧的制度约束下, 预算管理这一重要的管理模式并未引起医院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这导致很多医院并不能对单位内部各部门的经济资源、非经济资源的进行合理调配、优化、管理。这不仅仅是对医院现有资源的浪费, 更体现出潜藏于医院中更深层次的问题, 很容易使医院内部的管理部门产生贪腐现象。因此, 医院必须加强全面预算, 在医院内部构建有效的、科学的、规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并与绩效管理相联系、协同, 逐步实现现阶段医院的科学化管理。

二、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全面预算的编制环节存在很大漏洞

医院属于具有高科技的服务产业, 很多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经常需要更新各种医疗设备, 因为工作的需要每年还会增加或减少医护人员和病人, 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大部分医院在资金周转方面存在很大的变化。但是, 由于有的医院的管理层基本都是由各科室的主任或者副主任提拔上来的, 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再加之财务管理知识方面的欠缺, 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经常出现一定的个人主观性, 很多预算的编制都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还有的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进行预算的编制;更有甚者将全面预算管理和单纯的财务管理混为一谈。由于领导层的不重视, 医院的其他职能部门和员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最终导致医院的全面预算编制同实际经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全面预算编制环节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 主要包括资本预算、财务预算、运营预算等不同的内容。这就需要各医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遵循一定的编制原则, 在科学的编制方法的支撑下进行预算的编制。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大部分医院的科室和职能部门并未根据不同的预算类别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编制, 而是对相关部门下发的预算敷衍了事, 或者参照以前年度的财务数据进行简单的加加减减, 对于在下一年度可能出现的特殊项目并未涉及, 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预算编制对医院的各项业务并没有任何实际指导意义, 严重的还会浪费医院的各项资源。

(二) 全面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各种保障

随着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发展, 各行各业在使用该项管理方法的同时不得不站在自身的角度寻找适合自己的预算管理执行体系。目前, 很多医院在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缺乏技术保障、制度保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医院的预算管理系统严重匮乏, 各项信息的发放、回收、整理、分析、汇总等环节存在诸多不便, 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另外, 在全面预算执行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 经常出现人为随意处理的现象。这些问题最终导致的结果:一方面, 医院的预算调整频繁, 很多是为了能够与预算数据吻合而十分勉强地向预算数据靠拢, 预算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的控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 导致预算的分析缺乏真实性, 对各项预算信息的科学分析是由医院的各职能部门协同完成的, 但是有的医院对预算信息的分析只是由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简单的分析后就做出判断。

(三) 全面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过程缺乏完善性

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考核过程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一个关键性环节。我国医院中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 各临床科室只是负责预算的编制工作、向上级部门汇报预算的执行情况, 各医院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会根据需要从整体的高度和理念对各科室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验收。但是, 在实际的考核与评价工作中, 医院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基本都是对医疗业务的收支情况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考核, 对于其他非业务指标的考核并不关注。殊不知这种单一的考核指标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出医院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 有的医院目前所执行的绩效考核奖惩制度也缺乏完善性, 根本无法真正激励各部门和各科室的相关人员, 绩效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严重影响了医院战略发展规划的实现, 影响了预算目标的实现。

三、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之间的联系与协同发展

如前所述, 在我国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大部分医院的预算管理问题频出, 绩效管理工作仅停留在各科室层面, 即使有的医院在绩效管理中设置了相应的体系与指标, 但是也比较简单, 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完善性、科学性。随着我国财政政策不断推出新的管理措施, 形成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 以及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政府购买服务、非税收入管理和票据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要求医院管理向着更加精细化、综合性更强、全过程、全方位、公共性的方向发展。财政管理要求不断提高, 预算执行难度日益加大, 客观上要求医院管理层掌握新技能, 把握新制度, 从财政管理与医院业务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因此, 必须将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工作联系在一起, 实现二者之间的协同效应, 为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设置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医院最大的特点就是非营利性、市场性、复杂性、综合性。这些特点分别在医院的管理工作、预算管理工作、业务管理工作等诸多方面, 因此, 医院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前必须设置好科学的、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 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空间、时间等不同的角度思考预算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 便于对医院各业务科室、各职能部门等进行季度和年度的考核, 并通过绩效考核及时发现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切实可行。例如, 医院可以从预算总指标、各科室部门预算等不同的角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

(二) 以全面预算为基础, 站在全局的角度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

目前,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正在全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在这样的改革大环境下, 医院必须努力探索如何加强本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对绩效考核有着积极的作用。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管理之间是相互连续、相互作用的关系, 缺乏预算基础的绩效考核只注重形式并不重视内容, 是不具备控制力的。加强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对绩效考核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 绩效考核工作的完善与否是建立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医院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 紧紧围绕全面预算的内容和预算实施的过程进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置与完善。例如, 医院可以在以内部层面考核为主的基础上适当结合外部的考核指标;也可以在以财务指标为主的基础上结合一些非财务指标;在定量指标为主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定性的指标。这些都是完善绩效考核工作的关键。

(三) 运用预算执行结果, 将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充分运用到绩效考核中

医院应高度重视全面预算的执行与考核结果, 并将其充分运用到绩效管理工作中。这需要医院的领导层和管理者必须尽快转变观念, 树立全新的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和绩效管理的新思想, 在各种方法的支撑下对医院的经营成果、管理目标等进行科学衡量。一定要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视为切实落实医院业务工作的一项有效手段和工具。例如, 医院可以在绩效考核时将预算的执行结果、成本的控制情况、业务的工作效率等作为综合考核的主要内容, 不能单纯地只追求一方面的成绩。

综上所述,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 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的、完善的、规范化的全面预算能够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保障, 医院的管理者也可以通过预算的执行情况不断修正和优化绩效考核体系, 密切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医院的绩效考核更加真实、更加符合实际, 从而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职能作用, 为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沈放斌.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分析[J].工作研究, 2014, (9) :72-73.

[2]杨宗庆.浅谈医院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 2013, (9) :14.

[3]刘华.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 2016, (3) :41-42.

[4]何瑜.全面预算管理在医院中的应用分析[J].会计师, 2015, (6) :24-25.

医院协同管理 篇2

第一节 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集团工作效率,保障信息传递畅通,根据集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集团及各下属公司OA系统的管理。OA管理网络系统是管理信息传递的有效平台,它集合了各方面信息,也是实施企业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其他管理的重要工具。

第三条员工上班第一时间必须登陆OA系统,及时查阅相关信息和处理各类文档、审批表单。

第二节管理职责

第四条 集团综合办公室负责统一管理,内设专人作为OA管理员,各下属公司由行政专员作为项目公司子系统的OA管理员,各部门负责人应指派专人对本部门版块进行管理。

第五条OA管理员对OA系统要及时进行维护管理,防止发生系统失效。

第六条OA管理员根据不同工作、不同岗位、不同团队的性质,确定权限与设置部门要求;凡需变更权限的员工应具合理变更理由向综合办公室提出申请,由综合办公室决定是否给予权限。随集团员工调动、离职或违反集团纪律的,OA管理员须及时调整、取消或暂停其权限。

第七条员工如发现OA系统本部门版块运行中出现问题,应立刻联系OA管理员,由管理员牵头解决,该部门应指定人员予以协助。

第八条相关文件、审批单由发起人对发起内容进行管理。

第九条 为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全体员工都有对OA系统维护的义务。

第三节日常使用

第十条OA系统正常运行期间,集团所有收发公文、通知、请示、联系单签复、合同会审和有关资料传递,除特殊情况外,均在网上进行。

第十一条集团重要会议、周例会的纪要(记录)应于会议召开后2天内在OA上发布。第十二条合同会审、联系单签复等办公流转表单相对责任人应在24小时内给予回复; 第十三条急办的内容发布,内容上应注明“急办”,对急办的内容,相关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回复。

第十四条对集团制度、报告、考核、档案等有价值的内容、信息,在发布的同时,发布人还应进行备份,以避免信息丢失;

第十五条发生急办或重大信息,除在OA上发布外,还应及时采用其它通讯方式进行沟通,传递。

第十六条严禁在OA上发布不健康的内容和带有病毒的文件、图片等;

第四节 保密要求

第十七条员工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密码并及时更新,及时修改系统初始密码,不得将用户名和密码外泄给他人使用;

第十八条任何人不得随意让集团无关人员及外部人员查看OA系统中的内容,更不许下载涉密的内容;

第十九条凡是涉密的内容如需发布,须严格设定查看权限。

第二十条如发生泄密的情况,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五节附则

创新企业的协同管理 篇3

成功的科技创新管理的关键,应该能够让企业各层面的创新资源与组织管理结构适当匹配,充分发挥企业管理层面和创新层面的协同作用,使企业将创新求变与管理求稳之间的冲突转化为创新生产力,从而形成企业异质化的竞争优势,实施竞争对手实施不了的科技产品开发战略,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赢利的兼得并进。

对立与冲突

首先看看管理者和创新者如何形成对立和冲突,以及造成创新失败的原因,由此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向。

创新者特质创新者将技术创新看成是其创新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创新者往往把所有的创新成果看作是原始起步阶段,希望在不断探索中让跟随者无法超越,来实现创新理念和愿景。赢利在创新者看来,是对创新行为预期结果的度量,而不是目的。创新者强调技术的新和多,但这种做法也会让不断投入的资金打水漂。

管理者特质管理者只是将技术创新看成其创新价值链的辅助活动。管理者的关注重心,往往会由最初的关注技术创新,迅速转向技术商业化和资本回报。管理者的眼光更多集中在资金的投入产出,以及产品是否赢利。

冲突于是创新者和管理者经常会产生尖锐的冲突。在现有产品市场状况不令人满意的情况下,各种创新的“奇思异想”往往会被管理者看成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对公司正常秩序的扰乱,因为它们都是带来变化和不稳定的因素。当管理者认为难以控制创新者时,便会设法将创新者挤出公司。

随着管理者特质的强化,企业会更加偏重商业化能力和赢利能力,丢失科研型企业本该具有的创新特色。创新者也会相继离开没有成就感的公司,去投奔能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企业。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丧失创新精神。

1999年之前的广州白云山中药厂(现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云山和黄”)曾因上述冲突的存在而举步维艰。20世纪90年代初,白云山和黄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对制药业则基本停止投入,进而兼并国内多家濒临倒闭的制药企业以扩大规模。由于疏于管理和控制,形成内部同品种、同品牌的恶性竞争,白云山和黄的科研几近停顿。虽然手中握有100多个产品批文,但由于主导品种科技含量低而导致竞争力弱,销量急剧下降,设备闲置率高,员工收入大幅减少,人心涣散。

在技术创新变化速度令人疲于奔命的医药市场中,白云山和黄之所以在1999年后能够走出困境,实现快速发展,是因为企业新的领导者深入研究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构建起良好的适应创新变化的战略、组织环境和资源集成机制。此后,白云山和黄的科技创新管理成效卓然。1999年-2004年,白云山和黄企业规模扩大了5倍,销售收入以平均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白云山和黄四个项目中标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与大飞机制造等项目一起入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成为广东省全省同时中标这一国家级重大专项课题最多的药企。

我们在对白云山和黄的创新管理模式研究中发现,创新型企业如果能把握以下三个原则,就能构建管理者和创新者的协同关系,很好地解决管理“求稳”和创新“求变”之间的冲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增值能力和独特竞争优势。

从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保障创新者和管理者的战略一致性。

从创新组织的配置上,保持“母子”模式的组织结构。

在创新的不同阶段,保证资源协调和配置的动态化。

战略一致性

要消除创新者与管理者的冲突,首先要解决两者战略不一致的问题。

决策者合二为一

在决策层面上,如何解决创新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可能的思路是,将行政管理和创新管理的两种人力资源合二为一,即将管理部门和创新部门的决策者合二为一。

合二为一类型的决策者(比如CEO)同时扮演着管理者和创新者两种角色。对这类CEO的要求是,一方面具有管理科技型企业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具备高层次的技术和市场知识。决策者合二为一,有利于在管理和创新的冲突之间找到合理的均衡点。CEO的技术和市场知识层次越高,决策模式及决策结果也越令人满意,CEO也因此成为竞争者不可模仿的重要资产。这样的管理者能够率领团队围绕创新,生产出关联度高和互补性强的产品组合,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白云山和黄的总经理李楚源就是这样的领导者。他具有中山大学化学专业的教育背景,以及长期任职制药行业的经验,兼备管理和创新角色的领导者特质。从下面对白云中药的科技创新管理实践的探讨中,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究这类领导者如何构建和培育创新的组织环境。

团队的市场知识能力

市场知识能力是指创造和整合市场知识的能力,对产品的市场绩效具有积极影响。在科技型企业中,如果管理团队和创新团队在那些最接近企业竞争战略的领域(如市场营销、研发)内拥有更多市场知识能力,那么这样的企业在它们不同职能部门的合作中多半会成功,他们的管理团队和创新团队也更容易在创新方向上达成一致。

团队对市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是决定市场知识能力发展的头号因素,也是解决管理与创新冲突的关键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市场需求驱动的研发提案,也很自然会得到管理者关注,并进行业务方向定位。创新者与管理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创新与管理活动。例如,在创新者关注产品差别化,而管理者注重低成本的情形下,白云山和黄最终选择的创新方向是,根据市场需求,针对工薪阶层开发高质低价的药品。

创新者和管理者的市场知识能力,是科技型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另一项竞争者不可模仿的重要资产。这些能力能够让企业高效整合科技实力和市场需求,生产出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之间关联度高和互补性强的产品组合,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战略一致性让我们看到了创新者与管理者之间,在追求技术创新和市场赢利方面的逻辑一致性,然而还没有看到创新者和管理者实质性的协同和互动过程。事实上,企业通过构建适合自身的特定组织环境,能够将创新者和管理者更好地融为一体,打破过去创新和管理“两张皮”的创新管理格局。

母子关系的组织环境

母子关系的组织环境,主要指的是,在企业内部建立“母子”关系的创新组织模式。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存在着两种创新组织。一种是“正式”的组织体,即大公司模式。大公司模式是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营销的价值链一体化控制的公司模式,能够满足对现有业务和产品的基本需要。另外还存在一种“非正式”的组织体,即硅谷模式。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它同时也是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孵化器。

母子关系的创新组织模式,能够将技术与市场更好地紧密结合和协同。

大公司模式

为了创造某种知识环境,有效发展和利用创新,从研发到生产到营销所需的全部资源都在自己公司中合并,形成某种类型的大公司模式。这样的话,技术开发就不会停留在像硅谷模式那类个别“碰巧”的创新,而会通过科技创新管理系统,将各个“碰巧”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构成各种技术发展轨迹。

在大公司模式中,企业在人才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主要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来体现企业一种环境、人才和效益的互动循环力量。正如白云山和黄所说:高素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关键。一流人才催生一流效益;一流的效益营造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环境打造一流的人才。

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引进分散式人才,来成为多项目协同中心。例如,白云山和黄现代中药研究院下设的五个研发中心和一个联合实验室(呼吸药物研发中心、心脑血管药物研发中心、抗菌消炎药物研发中心、GAP研究中心、功能食品研究中心和中药抗生素联合实验室),聘请了中医药界的院士及学术泰斗等10名“外脑”担任学术顾问,借用“外脑”以促进和提高中药现代化的整体研究水平和研究视野。

硅谷模式

硅谷模式是在大公司模式里头临时组合的一种分散式研发模式。硅谷模式的组织管理,可采用产品推介人的形式。产品推介人有两类,一类是课题带头人,一类是交叉职能开发团队。

课题带头人这类企业内部的课题提出人/带头人,负责课题产品开发的团队组织和课题研发的领导工作。课题负责制实质上是将每一个课题项目看作是一个“独立子公司孵化器”。这类课题提出人/带头人,相当于该“子公司”的总经理。这种方式给予创新一种创造性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在权力和决策方面培养起平行和独立于母公司的“硅谷模式”,而不受总部常规经营管理的掣肘。这样,公司内部就产生了前文所说的有利于创新生产力的“平行对等”的组织结构。例如,白云中药的课题带头人就有权选择本课题组的参与人员,并负责课题资金的使用和审批。

交叉职能开发团队交叉职能的产品开发团队,能将开发新产品所需的不同职能人员组织起来,而且能在本企业的职能事业部与企业外部的组织体之间,建立起发展交流和合作的高效率机制。这种交叉人力资源结构能够促进知识的集成与学习,以及创新和新产品的快速开发。例如,白云山和黄通过广药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将新引进的博士挂靠在第一军医大学,在知名教授指导下从事企业课题研究,借助大学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从事复方丹参片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产品开发团队和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相互重叠”的资源结构,而不是简单地按照产品研发的先后顺序,来配置相应的研发人员和其他研发资源。白云山和黄参与引入美国超微粉技术项目的关键研发人员,就能够利用吸收和掌握的药材粉碎的细度和产品的纯度方面的技术,同时参与到乌鸡白凤丸和大神口炎清颗粒等产品的开发项目中来。

从这里可以看到,白云制药通过跟外部(国内的和国际的)高水平知识环境接轨所形成的硅谷模式,打开了完全不同的创新局面。

硅谷模式在管理技术方面的重要成功要素是:领导者具备高水平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企业具备培育硅谷模式领导者的环境。

这种硅谷模式的领导者,大多是来自大公司模式培养或引进的人才。他们同时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克服组织内部对革新的阻力,促进跨界的交叉职能集成,并且能够跟那些企图保持现状和职权割据的既得利益势力抗衡。

母子模式的竞争优势

当技术以令人几乎无法适应的速度突飞猛进时,硅谷型的创业公司以低成本和高智力优势不断涌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大公司模式。但是,运用大公司模式内部孵化硅谷模式的做法,比起独立的硅谷模式的创业公司来,竞争优势在于:

大公司这个“外壳”具有声誉价值,为内部承载的硅谷模式护航。

以分散的模式进行市场扩张或者产品项目开发,内部可以产生多得多的硅谷创业模式(化整为零)。

一旦选出新项目,集中支持的资源比独立的硅谷公司更多(化零为整)。

大公司模式中植入硅谷模式的创新型企业形成竞争优势有两个重要先决条件:管理团队对企业竞争能力的理解力,和他们执行工作的灵活性。他们应当能够将硅谷模式的创新者和创新产品,与大公司模式的企业资源、流程以及战略结合起来,让大公司模式不至于阻碍企业的创新。这样的话,企业能够具有独特创新模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持续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体现了竞争优势具备的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专有性。

以上勾画的母子模式只是给出了创新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协调框架。要看到最终运营的效果,还要考察创新者与管理者如何围绕任何特定的结果指标,进行有效协同(而不是冲突)。

动态的资源配置机制

科研项目的性质不同,市场价值不同,而持续时间也不一样。有些项目是短平快的,比较容易鉴别和决策。有些项目可能要经历长达十年或更长时间的投资,其最终成功和项目进展难以预测,公司很可能在新技术开发中途中止投入,但持续投入则可能将公司带向革命性的成功。对于这类项目就很难鉴别和决策。如何进行创新资源的配置,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创新效率,也关系到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优势。

白云山和黄运用时间和市场概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前期资源配置机制和创新后期资源配置机制。白云山和黄的创新团队和管理团队在这种创新性组织环境下,形成了一种有效默契和互动,使资源的运用达到高效率。他们的做法对于创新型科技企业有效规避资源配置的风险有重要参考价值。

创新前期资源集成机制

白云山和黄根据创新的战略需要,将创新开发项目资源分成三种类型进行管理:

时间导向型(有时间限制的研发项目):管理者会集中有关资源,组织创新团队进行技术攻关。

成果导向型(产生效益的研发项目):管理者会集中营销方面的资源,关注市场。

过程导向型(研发时间经历数年的研发项目):管理者会分阶段考查和激励创新团队。

创新后期资源集成机制

白云山和黄按照产品商品化过程的市场份额、知名度以及市场发展潜力等标准建立资源集成机制,对不同的创新产品实施不同的战略和相应的资源配置。

成熟期产品的资源配置。诸如板蓝根颗粒和复方丹参片这类年销售过亿元的成熟期产品,名气较大,市场认知度高,但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对于这个时期的产品,白云山和黄创新资源的配置重点放在二次开发上,通过科技创新来对产品进行改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来增加营销的卖点,实现销量的持续增长。

白云山和黄启动“精品板蓝根颗粒”系统工程——投资3亿元建设板蓝根GAP产业化基地,板蓝根GMP生产技术改造,板蓝根系列固体制剂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来进行板蓝根颗粒二次开发;同时还聘请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亲自担纲板蓝根抗病毒机理研究,进一步夯实该产品的理论基础。公司还开展了复方丹参片防治老年痴呆症的进一步研究;与李连达院士合作,开展复方丹参片药效学的系统评价工作;与广东药学院合作对复方丹参进行二次开发,应用缓释技术,使药效时间从普通片剂的4个小时延长至12个小时,从而帮助心血管病患者安度凌晨的“魔鬼时间”,减少猝死现象等等。

成长期产品的资源配置。处于成长期的产品,技术改进空间和市场成长空间都大,但是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这类成长期的产品,公司的战略重点是进行品牌培育,资源配置的重点是通过壮大品牌的知名度,快速渗透、占领市场。例如,销量一直不大的普药“大神口炎清”,通过二次开发以后,被列为公司重点产品。在荔枝上市之前,针对广东市场开展一场大神口炎清颗粒的快速推广活动。以“一个荔枝三把火,大神口炎清显效果”为主题,在全省多家新闻媒体做广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销量扶摇直上,并以其显著的治疗、保健功能,获得“荔枝伴侣”的美誉。再经多方努力,该产品先后被定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国家基本药物,不久又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打开了出口欧美市场的通道。

导入期产品的资源配置。白云山和黄对导入期产品相应的资源配置重点,是通过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开发出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使之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白云山和黄导入期的产品中,有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等心脑缺血性疾病的脑心清片,以及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的丹红化淤口服液等。这类独家产品因为其独占性,有可能会成为企业新的市场增长点。这时候的新产品导入战略重点是迅速形成消费市场的知名度,在市场战略上对终端消费市场进行情感诉求和利益诉求。在情感诉求方面,通过运用权威性媒介尽快产生市场知名度,建立市场信任。作为助推力,用“互惠交易”的方式促进原有消费者进行“吐故纳新”,让消费者敢于和乐于尝试采用公司导入的新产品。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创新资源灵活多变的动态调度和配置,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如果其它企业无法有效仿制和复制出优势企业这种灵活配置创新资源的特殊能力,那么,企业已经存在的异质化竞争优势将一直持续下去。

医院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研究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已经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单位大量的数据、公文、报告需要在单位内各部门传送。传统的办公模式、对信息的处理方法, 早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信息快速、准确的处理要求。各单位人员管理体制, 向信息自动化管理体制过渡, 办公管理模式也正转变成自动化办公管理模式。办公自动化的概念是基于工作流, 结合计算机、Internet技术、先进的办公设备和通信技术, 迅速、全面地收集、加工信息数据,为职工提供方便的信息共享, 提高工作效率; 它改变了传统办公模式的繁琐、低效的缺点, 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

办公自动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应用软件, 它不应该是独立存在, 而是和企事业单位的其他管理系统软件密切相关的。OA经历3个发展阶段: (1) 文件型阶段: 实现单机版的办公应用软件,“无纸化办公”主要是个体的工作行为阶段。 (2) 流程性阶段: 采用C/S结构, 实现公文流转、流程审批、制度管理等功能。(3) 知识运用阶段: 互联网提供了实时交流, 核心为系统地运用知识, 知识是网络上传递的最有价值的信息; 基于智能、门户、管理及业务一体化整合, B/S结构为主流。知识的运用效果关系到企业的综合发展实力, 办公自动化紧密结合企业的业务, 甚至可以定制。因而可以将信息采集、统计、查询等功能关联到具体业务, 便于企事业领导的管理和决策。

2 OA 系统在医院管理的作用

协同办公平台建立以人为本、以流程为导航、以事找人的工作方式, 从提高跨部门、跨地域的角度, 解决组织机构在办文、办事、沟通、协作、 共享的管理需求。协同办公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和作用:

(1) 协同审批的平台。将申请、 公文、审批等实现内部的自动流转。实现无纸化审批, 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的管理机制, 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统一平台方便管理和查询。

(2) 文档管理平台。构建一个文档、 业务系统的综合共享管理平台, 按照职能科室、文档类型、规章制度、常用表格等信息在医院内部传播共享, 提高档案文献的利用率。

(3) 互动论坛。对专业技术和疑难问题提供以邮件、 论坛、短信等相结合提供交流平台, 保障组织单位内部信息传递与沟通交流的及时性、准确性。

(4) 数据共享分级管理 , 实现决策层和分管领导可查询全部数据, 其他各级机构只能查询授权范围内的数据。

3 协同办公平台框架

协同办公平台整体架构: 其网络结构模式为B/S架构, 采用如图1所示的客户端-Web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 采用基于Java平台的成熟性系统构架。系统采用集中管理, 统一部署的方式, 实现统一登录界面、统一基础数据管理; 开发工具为.NET技术; 数据库: 支持SQL Server作为系统数据库平台, 客户端浏览器需支持IE8.0以上。

系统利用IE浏览器登录用户, 把用户所想要查询的信息尽可能关联, 用户操作起来更轻松。系统采用的三层技术架构即实现了操作层、业务层、数据层的分离, 独立各个应用模块, 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系统本身是一个工作流平台, 预留了大量的数据接口、动作接口, 便于今后与其他系统的对接; 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系统采用了加密锁、加密算法、在线自动检测等多重安全机制; 系统开放性大, 同时支持1000人并发数据处理都不会有影响, 从数据底层架构到应用层的任何数据处理, 都有严格的数据压力测试, 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4 办公系统的主要功能

(1) 个人办公包括办公系统的大多数模块 , 如消息、传阅、日程安排等; 用户登录后, 就会自动弹出各类待办事宜,引导用户完成日常工作。日程安排: 领导安排监督下属工作任务; 授权用户也可安排他人日程。

工作日志: 基于网络的工作日志系 统 , 便于个人 总结 ,上级检查工作, 以及和同事交流工作; 用户可随意添加、删除、修改多个日志, 还能通过关键字等检索日志。

(2) 网络通信通过公共信息的共享、个人信息的发送来提高办公效率、 增强内部信息的管理。它提供包括在线信息、人员去向、传阅信息、通知公告、 通信簿、工作论坛等传递信息。传阅、对话、 消息监控可以对传递的信息起到很好的监控作用。

传阅信息比传统的邮件管理更实时, 可靠。在传阅信息中要求传阅对象进行“确认”, 对传阅内容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或见解并可进行“重新确认”等, 也可对传阅中的附件进行修改。传阅可一次发给一个或多个对象。在发送传阅给多个对象时, 系统提供的“密送功能”能让接受对象之间相互看不到即每个传阅对象在查阅该传阅时, 在传阅对象列表中只能看到自己的名字, 而不会知道该传阅还发送给其他人。有序传阅能够让传阅对象按传阅发送者定义的顺序阅读传阅,只有上一个序号的人开封并确认了, 下一个序号的传阅对象才能收到传阅。

通信录: 通信录分成个人通信录、 公共和内 部通信录 。它既能当单独的通信录用, 又能当成模块被工作流 等调用。内部通信录记录系统内的全部用户的通信信息。 在通信录中可以分类和管理联系人和分组。

(3) 公共信息模块提供了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 , 满足不同级别和同级别之间的信息交换。公告栏内可设置多个栏目,供部门或者人员使用。授权人员可在相应栏目发布管理文章。

(4) 流程管理是以工 作流为主 线 , 管理每件 工作事务 ,采用可视化的表现形式来管理工作进程, 将每一个业务的相关岗位、资源整合, 全面提升业务管理能力和管理规范, 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避免差错。

借助OA系统能够随时跟踪公文处理过程的管理, 根除文件搁置和无法正常流转的问题, 提高公文处理透明化和处理效率。发挥无纸化办公的特点, 加强部门内部、外部的工作协作能力, 保障日常工作快捷的完成。

首先必须发出申请, 用户进入“流程管理”, 选择流程模块再选择流程名称, 申请相应的申请项目或申报表, 如图2申报表图例所示。

流程流转图是将流程的流转过程图形化, 让用户更直观、更细化地查看整体流程的情况, 流程流转到哪一步, 流程流转图会自动生成到哪一步。点击“流转图”可以查看由系统根据流程步骤的处理信息自动生成的流转情况, 如图3所示。用图形化的方式更形象地表现出了流程的流转。

5 结语

OA协同办公管理系统 篇5

应用OA系统实行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很多企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的重要手段,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OA系统则成了当务之急的事。OA的运行不仅兼顾个人办公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群体信息的交流,实现信息快捷交换和高集成度的工作协同。OA的作用很简单,就是用来处理日常办公事务的管理软件。但是真正把日常办公事务处理好,很简单吗?当然不是。接下来让我们了解OA不简单的一面。

1、建立信息的发布平台,在内部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场所。可以包括企业信息的发布、行业信息的发布、部门信息发布、领导讲话发布等等。

2、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化。首先能极大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办公人员不用拿着各种文件、申请、单据什么的在各部门之间跑来跑去,等候审批、签字、盖章,这些都可在网上进行。系统将会自动流转到下一结点,每一步都要走审批流程,而且会有修改留痕,这样便于责任的追溯。流转到领导那里,领导可使用手写签名,而且将自动生成发文阅办单。系统的流程是完全按照公司的情况定制的,如果流程有变动,可在后台对流程进行定制修改,操作便捷简单。其次是节省运营成本:包括时间和纸张等。第三就是规范单位管理:把一些弹性太大的不够规范的工作流程变得井然有序。第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凝聚力:员工与上级沟通很方便,信息反馈畅通,为发挥员工的智慧和积极性提供了舞台。这样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凝聚力将大大增强。

3、实现知识管理的自动化 传统的手工办公模式下,文档的保存、共享、使用和再利用是十分困难的,而且文档的检索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办公自动化使各种文档实现电子化,通过电子文件柜的形式实现文档的保存,按权限进行使用和共享。

4、辅助办公 会议管理、日程安排、即时通讯等。

协同管理提升渠道竞争力 篇6

IT渠道的冬天渠道也是竞争力,这一点在戴尔公司体现的尤为突出。在国际巨头门纷纷进入中国进行数字圈地的今天,生存空间的逐渐减少使得竞争目标转移到了区域。区域制胜也逐渐成为整体竞争优势下另一重要的生存法则。这一点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如同生命源头一般。微软的"春耕计划"打响了攻略中国有力一枪。与SUN的"阳光联盟"、HP的"百舸争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国内企业也抓紧了圈地,如东软在全国的三个软件园、迈普的"同心圆"计划无不围绕渠道开展,趋于争夺进入了新的高潮。

目前,国产软件供应商的渠道模式一般为,垂直式的管理型,总公司下设有分公司、子公司,然后在区域空缺的地方设置代理商,在合作伙伴上选择OEM方式,这种模式使得软件产品供应商们得以迅速进入全国市场,在产品经济竞争不很激烈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完成企业的原始积累。

然而,中国产软件由于先天原因,处在软件产业链的末端,充其量也是在进行软件的加工和组装,无论在生存、发展空间都不容乐观。在引以为豪的渠道策略上,本土化优势却逐渐在丧失,那么,拿什么来拯救中国软件产业呢?

协同成为新口号

今年,成功上市后的用友、金蝶相继对自己的渠道进行了调整,用友收购了下属几个重要分支的股权,成为直属分公司,如武汉用友;金蝶同样如此。财务软件市场利润的急剧萎缩是其渠道萎缩的直接原因。因此,存在有10来年的软件产品链条开始松解。对于刚刚转型为管理软件的公司,新渠道模式尚在探索,旧的模式已经在迅速瓦解,靠自己的力量如何才能够完成布局全国的战略,人们不禁开始担忧、思考。

2001年开始,业内对ERP的炒作猛涨,2002年东软金算盘提出"走向平台 协同管理"、金蝶提出整体解决方案、新中提出互动管理等等,针对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协同成为软件产品供应商们关注的中心话题。前期,不少人追随国际潮流,让协同商务从B2B、B2C开始火遍了全国。但至今仍没有多大成效。

财务软件转型管理软件,单一需求转型整体需求,成为拉动国内软件产品供应商发展的新空间,围绕客户为中心,将代理商、OEM商等协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链条。这期间,不少对供应链、协同商务探讨的学者得出的结论是,当今企业竞争不再是单一竞争模式,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链与企业链之间的竞争。从而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增加抗风险能力。软件企业同样如此,在传统工业、商贸领域,企业链早就形成了,作为企业链信息化的推动者,软件企业必须建立对应的链条。需求永远是软件创新的动力。

共赢成就绿色生态联盟

IT圈内的概念炒作风日渐盛行,协同的口号永远都那么悦耳,代理商、开发商、客户最终能否享受到协同共赢的美餐,有待软件供应商如何改变自己的定位。管理软件的整体性、复杂性、决定了它对自己合作伙伴的高标准要求,因此并非原来所有的代理商、中间商、OEM商都可以随之一并转型,更多的是被淘汰掉,这种状况对于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尤为不利。

我们知道,伴随ERP炒作风的还有今年的倒ERP风,几场ERP官司让用户对ERP有了新的认识,媒体、专家更是做了深入分析。 2002年,几家国产软件供应商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平台产品,东软金算盘推出了"走向平台 协同管理"的平台框架,并推出了VP企业管理软件平台,以及平台型ERP,这是中国第一个企业管理软件平台;不久点击科技推出了"竞开协同平台"、中关村科技推出了"通用软件平台",标志着中国软件先锋们开始了探索属于自己的软件生态链,由自己掌握的软件生态链。

平台最大的特征就是协同管理,将平台软件供应商、中间商、增值开发商、系统集成商联合起来,围绕客户共同提供整体化最新应用的完美组合。它打破了原有渠道合作的模式,代理商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单纯进行产品的代理获取差价收入,它可以成为增值开发商、中间开发商。因为平台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软件服务世界。在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研发成新的软件产品,或者将其他软件产品与平台整合,形成新的应用,或者将平台作为开发工具,缩减开发时间,赢得宝贵的市场机会,这一切不是原有代理产品能够带来的。因此,平台扩充了软件产业链,使得协同管理成为可能。

作为国内第一个企业应用软件平台,东软金算盘VP企业管理软件平台(V表示Velocity(快速)、Value(价值),P即plat、plan、model等,表示模型、方法、框架),是针对中国企业现状的平台产品,它快速适应业务变化、深度满足个性化需求,成为挽救传统功能性产品最优秀的工具。它从模式上改变了原有ERP的缺点,成为IT渠道新的模式建立者。

医院协同管理 篇7

2013年1月, 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制机制”后, 区域医疗联合机制不断深化,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 利用网络技术, 形成在物理位置较分散地区开展远程区域医疗联合[1]、专科公立医院进行集团化探索[2], 以及大型医院与周边社区的合作等医疗服务模式。由于区域医疗工作对信息化手段的高度依赖, 以及目前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在保证区域医疗业务需求的同时, 还需要充分考虑信息系统及其数据的安全, 保障医院重要数据的一致性、可靠性及安全性。

1 安全风险分析

广安门医院南区共涵盖7个社区服务站,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医院与社区间办卡、挂号、收费、门诊治疗与发药系统间的信息协同共享, 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基层服务水平、控制医疗费用与医疗成本、提高卫生服务质量[3]。在满足业务需求基础上, 应进一步考虑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1) 医院内外网环境完全独立。各社区原先只搭建本地局域网, 几个局域网都与外网环境物理隔离。社区与医院进行互连时, 两局域网间建立连接链路, 在各节点及其链路上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

(2) 远程接入用户权限。远程接入用户可获得的资源与权限和医院内网系统的安全性息息相关。当权限过大导致社区用户获得超出业务范围的内网资源后, 将增加非必要共享数据外泄和系统入侵的风险。

(3) 医院安全等级高于社区。数据应从高密级向低密级流动, 医院向社区开放医院信息系统 (HIS) 数据库和医保数据库的读写权限, 存在外网攻击渗透内网后直接破坏HIS数据库或盗取内部信息的风险, 对医院的数据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针对医院与社区信息协同共享模式中存在以上的网络、信息系统和数据风险点, 可通过搭建合理的网络架构、增设安全设备并配置安全策略的方法, 从网络层面提出安全解决方案, 满足医院信息安全要求。

2 关键技术

在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涉及医院与社区物理隔离网络的互联互通、服务资源访问方式及数据安全隔离3个关键技术点。

2.1 隔离网络互联

医院与社区的业务网络均与互联网进行物理隔离, 而数据共享的前提就是网络互联互通。目前, 远程接入内部局域网的方式有拨号接入、专线租用、网关端口映射、虚拟专用网 (VPN) 接入等[4]。其中拨号接入方式成本高且带宽低;专线租用速率高但成本昂贵, 适用于稳定传输重要大数据;网关端口映射是在防火墙上将某个内部服务器地址映射在互联网上, 访问方便高效但存在安全隐患;VPN在利用互联网物理连接的基础上建立一条加密的私有隧道, 将数据封装后实现安全传输, 具有高带宽、低成本及安全性特点, 是现在被广泛采用的方法。

由于医院与7个社区的物理位置分散, 且对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时性要求不高, 终端数量少、传输数据量小、使用不频繁, 因此可将社区中连接医院业务的终端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 统统搭建加密隧道实现安全互联。

2.2 链路加密与资源获取

社区终端连入互联网后, 通过VPN通道为特定用户提供医院网络与系统的访问权限。IPSec VPN和SSL VPN是两种应用最广的VPN技术[5]。其中, IPSec VPN应用较早, 通过网络层上的IPSec协议 (IP Security Protocol) 给出了应用于IP层上网络数据安全的一整套体系结构, 在安装有IPSec VPN客户端并经过配置的终端上, 可以实现站点到站点间高安全性连接[6]。SSL VPN则是通过传输层上的SSL协议 (Secure Sockets Layer Protocol) 保障在互联网上基于Web的通信安全, 无需安装客户端即可进行访问, 因此具有组网灵活性强、管理维护成本低、用户操作简便等优点[7]。

医院与社区进行信息共享的数据传输较少, 采用具有高性价比的安全访问方式更符合需求。在医院局域网边界部署VPN服务器并设置联入用户的资源访问权限, 社区通过SSL VPN安全便捷连入医院网络后, 根据相应权限访问特定的服务器资源和业务应用。

2.3 安全数据隔离

安全隔离信息交换技术是在实现隔离网络之间数据传输的同时进行校验, 过滤恶意代码或破坏性信息, 只允许与系统相关的数据进入内部网络中, 在医疗行业数据安全交换领域中应用广泛[8,9]。该技术经历从硬件卡隔离、数据转播隔离、拷盘发展到隔离网闸技术。通常采用由两个主机系统和一个隔离交换模块组成的硬件系统, 通过专用通信硬件和安全协议对内外网之间通信的数据内容进行过滤, 防止未经允许的内网数据发生泄露。

医院可在网闸外侧部署一台与HIS数据库具有相同数据结构的镜像数据库, 社区的HIS数据直接与镜像数据库交互。在网闸中设置规则, 除了特定允许进行交换的数据外, 完全隔离其他的各种网络通讯, 在保证传输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的基础上, 进行可靠的数据交换。

2.4 解决方案

最终形成的安全解决方案是在医院外网区域的核心交换机上部署VPN设备与镜像数据库, 网闸的外网接口EXT0连接外网交换机, 内网接口INT0连接内网核心交换机, 经由网闸实现内外网HIS数据同步及与内网医保服务器的安全数据共享;社区连接互联网后访问VPN服务器获得医院局域网合法地址, 可与镜像数据库或其他合法内网资源交互。医院与社交网络互联拓扑结构, 见图1。

3 安全策略设置

部署好安全设备后, 从社区、VPN、网闸三个层面设置安全规则, 完成全面安全防护。

3.1 社区终端设置

社区终端处于医院内网以外的不可控区域, 很难进行统一的网络安全管理, 易出现病毒、恶意代码、恶意入侵等安全隐患。应定期进行系统补丁升级、病毒和木马查杀等操作, 并从管理角度对使用人员的互联网访问和操作进行规范, 禁止无关人员使用电脑。

3.2 VPN规则设置

社区采用SSL VPN连入网络后, 设置安全策略, 保证只有特定的用户可以获得镜像数据库或其他内网服务资源的访问权限。

3.2.1 客户端地址池

在VPN服务器端设置一个私有地址池, 当用户登录后从该地址池中获取一个空闲IP, 只有该地址段可访问镜像数据库并通过网闸过滤规则。

3.2.2 用户角色及权限

在VPN服务器端设置医生和收费两种角色, 其中医生角色适用于门诊医生站用户, 只能与镜像数据库交互;收费角色用于门诊挂号收费用户, 可与镜像数据库交互、并向内网医保服务器上传医保患者收费信息。通过设置不同的用户和角色, 最小化社区用户对业务系统和应用的访问权限。

3.2.3 服务资源

VPN服务器端添加镜像数据库和网闸外网端口EXT0作为服务资源, 除业务所需的服务端口外, 拒绝其他所有端口对服务器的访问。最终形成的VPN服务策略列表, 见表1。

3.3 网闸规则设置

网闸默认将医院内外网区域进行完全隔离, 当两端出现数据交互或数据同步请求时, 需要匹配访问对象和访问规则, 满足规则才被允许通过。

3.3.1 访问对象

网闸中设置内外网访问对象, 包括外网中的镜像服务器和VPN合法客户端;内网中的HIS数据库和医保服务器。

3.3.2 应用服务

经由网闸的应用分为两类, 一种是内网HIS数据库和外网镜像数据库间双向数据同步, 需要开启联通服务 (PING) , 数据库应用服务 (ORACLE) 以及网闸数据同步私有服务 (DBSYNC) ;另一种是VPN客户端与医保服务器进行的数据读写应用, 需要开启HTTP服务。具体规则, 见表2。

3.3.3 数据同步

镜像服务器上的数据库与内网HIS数据库具有相同的数据结构, 但只存储办理就诊卡、挂号收费、门诊医生站和处方发药程序相关的数据。根据业务在网闸中分别设定内外网间的双向同步表, 或单向同步表, 将网闸两端数据进行秒级间隔的同步。

4 结语

至此, 完成了对社区客户端、VPN和网闸设备的安全规则配置。此方案充分利用安全设备和管理规则, 以加强医院与社区间信息协同共享服务模式中的安全性。

区域化医疗协作、远程医疗和医联体成为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医院与社区间进行信息协同与数据共享时可利用安全技术和安全设备充分降低其面临的风险和隐患, 并可为后续各院际间、医院与上级单位更多更大量的信息共享提供稳固的安全保障。

摘要:为降低医院与社区信息协同共享服务模式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本文从网络层面提出安全解决方案。利用隔离网络安全互联、链路加密及安全数据隔离三方面的关键技术, 构建医院与社区网络互联拓扑架构, 以保障医院与社区信息协同共享模式网络安全。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协同共享,网络安全,数据安全

参考文献

[1]孙喜琢, 宫芳芳, 顾晓东, 等.基于远程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医院管理, 2013, (3) :8-10.

[2]张岩.辽宁省肿瘤医院医疗联盟基本框架与发展思考[J].中国肿瘤, 2013, (8) :627-630.

[3]曾耀莹.构建区域健康服务联合体[J].中国医院院长, 2013, (10) :61-61.

[4]吴刚.多种平台的VPN应用比较[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1, 20 (8) :245-249.

[5]丁峰.论IPSec VPN和SSL VPN的优劣及适应性[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8 (21) :5088-5091.

[6]张学杰, 李大兴.SSL技术在构建VPN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 2006, 26 (8) :1828-1829.

[7]Romana D A L, Musashi Y, Matsuba R, et al.Detection of bot worm-infected PC terminals[J].Information, 2007, 10 (5) :673-686.

[8]何剑虎, 周庆利.互联网环境下的医疗数据安全交换技术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4) :44-47.

医院协同管理 篇8

1 医院研究生医德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1 医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根基

医德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古今中外,论述颇多。宋代《省心录·论医》中有“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之说;外科之父裘法祖曾说:“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重要”;医学生誓言和希波克拉底誓词中也无不体现着医德和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德为医魂,医德对于医生而言极其重要。“明日医生,今日做起”,医学研究生作为准医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医德和职业素养,才能发扬救死扶伤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神圣职责,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白衣天使。

1.2 研究生医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机制引入医疗领域,一些公立医院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的公益性质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过度医疗、以药补医,群众“看病贵”问题凸显,造成医患关系紧张。部分医生医德滑坡,受拜金主义影响,认为看病拿“红包”无可厚非;而患者拿钱看病,认为钱到病除理所当然,一旦不能如愿就出现医患矛盾。如此把医患关系异化为简单的商品交换关系,对医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融合后,研究生有近三年的时间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医患关系不可回避,怎样正确处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医患关系将成为学习的重点。

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包括人们对健康的基本需求。因此,医生必须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准则,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及和谐的医患关系[2]。《意见》要求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培养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通过医学研究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维护“医乃仁术”的性质,提高医生健康“守护神”的形象。

1.3 研究生医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是医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健康也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医生不再只是关注躯体疾病,而是要把患者作为社会人,治疗其心理疾患,保持其身心健康。正如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字里行间体现了医生的职业素养,“去治愈”需要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积累。“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总是”,就算治愈了,医生也应该客观地评估其疗效。医生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位患者,而患者也不要盲目相信医学的“本事”,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医学研究生应该明确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医生医的不但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所以医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是必须的。医学研究生不但要追求精湛的技术水平,尽力治愈患者,而且要用爱心帮助患者,体现医学的社会性,其意义大大超过“治愈”。同时,安慰也是一种医学责任,体现医学的人文关怀精神,是作为医学生总要做的一件事。

1.4 研究生医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理论、价值理念及行为方式等,用来指导每个人的行动,规范每个人的行为[3],表现为院容院貌、就医环境等,通过医院员工的职业作风、技能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体现出来。可见,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具有核心竞争力,对改进医院工作、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医疗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医学研究生作为医院的不可分割的成员,传递着医院文化,要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医院文化带到日常临床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一切为了病人”,提升医院形象和品牌效应。

2 医院研究生医德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

2.1 医德.医风

医德医风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直接反映医院的道德风貌,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医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临床医学研究生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切入点[5]。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医学教育首先要以德为先,将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努力将医学生培养为医德医风高尚的医生。为此,医学研究生在日常诊疗工作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医德医风知识的学习和践行。医学研究生首先要树立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学道德观,尊重患者,对患者不分老幼贵贱一视同仁。医院作为服务性行业,细节决定成败。研究生的一言一行都很重要,要文明礼貌、热情诚信的服务患者,对患者的不适耐心倾听、正确引导,对诊疗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使患者舒心、放心、满意。在临床工作中,研究生要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杜绝“一切向钱看”,不收受患者“红包”。为患者保守秘密,不泄露患者隐私也是研究生义不容辞的义务。研究生置身医院,应把自己作为医院的一面镜子,体现医院良好的精神风貌。在纪念白求恩逝世70周年的活动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们极端热忱”。研究生应将这作为信条,时刻铭记,努力践行。在临床实践中,研究生只有通过连续学习医德医风,不断自省,提高修养,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

2.2 临床实践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能力培养永远是专业学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主旋律。过去,我们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将他们科学化培养,做实验,发表SCI论文,致使研究生毕业后临床能力不强,不会看病,不会开刀,不能很快胜任临床医生的岗位,何谈医术精湛。《意见》指出从2015年起,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把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的临床医师。为此,医学研究生要严谨求实,奋发进取,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三年的临床轮训和考核,提高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成为百姓信赖的好医生,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3人文沟通

这个时代的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闹、医暴事件层出不穷,医生如履薄冰,患者一触即发。在社会各界针对医患双方找寻破解医患关系难题的方法时,常常忽略了一支受影响较大的潜在人群——医学生[6]。大部分医疗纠纷不是医疗事故,而是医患关系失衡引起的,所以医学教育必须增加大量社会科学知识,加强人文医学职业技能的培训,增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医患沟通能力[7]。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还可以通过医院文化的耳濡目染不断学习医学人文精神。在疾病无法治愈的情况下,研究生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献爱心,展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去帮助、去安慰患者。从患者找你看病的那一刻就构建了医患关系,为使医患沟通顺利,要和患者交朋友,交心[8],对患者倾注感情,注意沟通态度、技巧和说话艺术,这样才能协调好医患关系,有效规避医疗风险。在医疗过程中,医生之于患者不再是权威,需要和患者及家属真诚沟通,使其清楚地了解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共同参与诊疗过程。鉴于医患信息失衡,研究生还要学习叙事医学[9,10],将医学专业术语变得通俗易懂,使患者和家属的信息量与你对等,取得他们的信任[11],不至于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期望值过高或过低。而且,为改善医患关系,研究生还要加强执业医师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12]。社会在呼唤人文回归,医学研究生只有把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需要的好医生,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13]。

2.4 团队合作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这是古人对团队精神的精辟解读。在医院,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工作,都是以团队为单位完成的,团队合作精神作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正如一个医生不能完成一台手术,一个患者的诊疗需要医院大大小小的团队来完成。医院组织结构复杂,人员层次较多,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由于理解不够,有时就会产生矛盾,但治病救人的共同使命是相同的。因此,医学研究生要互学互尊,不计名利得失,团结协作,一切为了患者,这样医院才能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3 医院研究生医德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方式

3.1 宣传教育,营造氛围

医院可以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医德和职业素养培养融入研究生岗前教育及日常教育中。以文字、图片、声像等形式通过板报、院刊院报、橱窗、LED屏、网络、楼宇电视等载体大力宣传医院文化,提高医院研究生的知晓率,营造氛围,将社会主业价值观渗透到研究生心中,从而外化到临床实践中。

3.2 榜样教育,树立标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和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生,所以医院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研究生。导师和带教老师应主动承担起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自觉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1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医院可以通过讲座和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形式,邀请医德楷模现身说法,用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仁心仁术”的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传递正能量,激励研究生在医学的道路上不畏艰辛,勇攀医学高峰,成为德艺双馨的最美医生。

3.3 案例教育,警钟长鸣

案例教育在医学研究生医德和职业素养培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真实的案例比苍白的理论更有说服力,通过反面典型案例,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运用人文知识和专业理论思考,各抒己见,达到正面教育的意义,对研究生形成警示作用。

3.4 移情教育,怀同理心

移情,即共情,移情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培养医学研究生与患者共享感情的能力。临床中的共情是指医务工作者以患者为中心,识别和体会患者的情绪,接纳和理解患者[15,16,17,18]。研究生通过移情,尤其是在医患沟通中的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充分体现了生命伦理原则[19]。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以真心换真情,研究生与患者形成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医学研究生的医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方式多种多样,不但要进行课堂教学,而且要融入临床实践中。良好的医德和职业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接受教育后逐步形成的[18,19,20]。投身临床实践是提高医学研究生医德和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在与患者不断接触的临床实践中,才能将医德和职业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研究生的医德和医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内容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采取一种方式突击完成,立竿见影,需要不间断接受教育,逐步积累,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使研究生成长为具有优良医德和职业素养的儒医。

摘要: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形势下,医院需要重新审视思考研究生医德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医德医风、临床实践、人文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使研究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医院协同管理 篇9

1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市场的现状

自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作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以来,一种无论在功能定位、服务模式与以往的基层医疗机构有很多不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患者、残疾人、低收入居民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机构应运而生[2],重新建立起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社区卫生机构坚持公益性,建设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双重网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问题是:许多社区卫生机构规模偏小,在人力、设备、技术等方面比较落后,基本药物制度在目录遴选、招标、采购、配送机制方面存在缺陷导致药品偏少,诊疗受限。基本医疗功能不足,服务能力偏低,不能有效地建立居民的信任[3]。双向转诊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向上级医院转诊为主,下转极少。

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机构有着明显不同的价值取向,除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并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的社区卫生机构外,几乎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在努力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立医院虽然强调公益性,对社会利益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在筹资渠道狭窄的条件下更趋向于从消费者获取经济利益。统计现行治理结构下,公立医院在不断扩张的同时,绩效水平并没有很大的提高[4]。从卫生资源分配来看,城市大中型公立医院卫生资源过度配置的情况十分普遍。目前的“看病难、看病贵”更多地表现为接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难,高科技药品、稀缺药品和高精尖设备检查费用高,许多费用是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配置效率不高、浪费和不合理使用带来的[5]。由于资源的过度配置,又引发了供给者诱导需求或消费者的过度消费行为,甚者个别医务人员利用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创造消费。由此除造成卫生资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也造成消费者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和浪费。其结果前者必然导致宏观效率低下,后者形成不应有的医患矛盾,这与医疗市场的主导者对公立医院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不明确不无关系。

统计当下我国公立医院承担的服务量占全国医院服务量的80%以上,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每天接诊患者中,近70%是可以到社区医院或一、二级医院接受治疗[6]。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与社区医院相比,大医院仍是居民就医的首选,近六成的居民存在“只信任大医院而不信任诊所和社区医院的心理”这一现象[7],公立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可罗雀,医疗资源稀缺与医疗资源浪费同时并存,医疗市场呈极不合理倒三角就诊需求分布,也是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未能协同发展的结局。

2当下医疗市场现状的应对策略

2.1分级医疗体系的内涵重建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我国自建国以来逐渐建立了层次分明,规模清晰的初级、二级、三级3个不同层次的分级医疗卫生体系[8],但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医疗卫生改革前三者之间有着明确的医疗职能规划和功能定位,且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单位以各企事业所属卫生处室为主,城镇职工及家属常见病、多发病就诊于基层卫生机构,疑难、急、重病症或需要手术者转往二、三级医院,转院发生费用回所属单位卫生处室签字后由单位公费医疗项目报销,特需患者自费就诊于上级医疗机构。分级医疗体系呈现科学的正三角就诊需求分布结构,我国卫生事业公平性处于世界前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事业改制,大批基层卫生处室关闭,城镇职工及家属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无奈涌向社会医院就医。各级医疗机构受经济利益驱使,被动或主动地承担了所有的医疗和预防保健等卫生工作任务,在各级医疗机构收费价格差距并不大的前提下,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对患者信任度的影响不言而喻,医疗市场倒三角就诊需求分布迅速形成。这种不合理的就诊需求分布造成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不断更新的高精尖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永远是稀缺的资源,“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热点现象相伴而生。近20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重要的医改举措之一即以一、二级医院为骨干积极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等,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变就医需求分布,优化卫生资源,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热点问题。但效果并不显著,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这一重建新模式基层卫生机构的愿景形式多于内容。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是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我国新医改在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中,分级医疗体系的内涵建设和重新功能定位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尽快呈现科学的正三角就诊需求分布是医药体制改革成功的标志,它应在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同发展的前提下完成。

2.2加强基层社区医疗机构整合及建设,增强社区卫生机构的活力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主要分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两大块,国家公共卫生标准已确定和实施,基本医疗标准应尽快确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两者并行不悖,在基层卫生工作检查中仅加强公共卫生监督,可导致社区卫生机构出现道德风险,忽视或弱化基本医疗的行为,将使公共卫生工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下居民的需求仍以医疗为主的情况下,应以基本医疗为切入点,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培养造就消费者信得过的医护人员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当务之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9],在新医改过程中要扬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不切实际的理念和作风,本文建议:社区卫生机构调整,关停并转规模过小、医护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站点,重点建设至少达到一级医疗机构评审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单元,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具备处置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取得居民信任,促使患者转变就诊需求观念,而不仅仅是管理几种慢性病。将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留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促使医疗市场形成科学的正三角就诊需求分布,可以有效缓解大医院的诊疗压力,方便和减轻大多数患者的经济负担,社区卫生机构也有利于完善辖区的公共卫生工作,是多方共赢的结果。

2.3以人为本疏导患者显然医疗改革以来,人们常常描述的就诊需求分布,是对消费者被诸多种复杂因素促成的就诊趋向的数学描述。内在动力是患者对大中型公立医院的信任,这与政府对大中型医院在基础规模建设、人力资源培养、高精尖设备等长期大量的投入密切相关,规模带来经济利益,资源配置决定患者就诊需求流向,卫生资源配置影响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可及性。面对医疗机构患者是弱势群体,他们没有技术权势,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必须依靠社会规则给予的权力,其可以自由选择某个医疗机构就诊,也可以选择另一家医院需求健康的修复和维持。患者的就诊需求权力必须得到尊重,对消费者的就诊偏好只能疏导。

2.4政府在医疗改革市场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政府虽然仍履行着支配和控制社会利益的功能,但是直接分配利益的方式已经动摇,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社会利益的分配通过市场而不通过政府来实施。十几年来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医院财政收支两条线、药品器械统一招标采购、加大财政投入等干预医疗市场,取得了肯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彻底消除“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集中,体现了各阶层和各方面的利益,在履行国家的基本经济职能,制定制度和政策、调控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同时,规范医疗市场的秩序,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资源,敦促大医院明确功能定位,通过委托社区卫生机构代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促进社会公平的分配。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技术水平,保证财政补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拓展基本药品适用范围,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下限,制定基本药品目录,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居民社区就医。

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衡量资源稀缺性的一种尺度,医疗领域高技术劳务越稀缺,它的价格就应该越高。政府通过监管初级、二级、三级医疗机构收费价格标准的权力,科学制定各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拉大收费价格差距,对消费者不合理的需求能起到抑制作用,促使患者做出机会成本的选择,改变常见病、多发病去大医院的就诊习惯,以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当下医疗市场不合理的倒三角就诊需求分布。

2.5医保政策倾斜引导就医医保支付制度应符合新医改改革的目标模式,作为第三方代表着消费者(投保人)的利益,通过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对资金规划和绩效导向,落实在医保支付上,即将医保支付额度与分级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体系挂钩,进一步适度拉开不同级别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报销比例,用经济杠杆促使分级诊疗结构的形成。加快建立全国联网核算平台,在报销过程中实现医保人员信息对接和共享,降低成本,合理地利用资源。

3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全方位交流协同发展

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卫生事业中两大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体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转变利益观念,加强协调形成利益共同体。逐渐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应该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充分体现,从风险利益角度:大医院诊治的疑难、急、重症需要高技术、具有高风险,高风险就应高回报,诊疗高收费有其合理性。社区医疗机构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相对容易,医疗风险相对偏低,诊疗费用定价要低有其必然性。通过各级医疗机构诊疗劳务价格的较大差距合理分流患者,在日常分级诊疗流程中获得各自的利益。

公立医院突破既定模式,注重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学科建设、技术创新、成本控制。提高医疗技术含金量,保持和扩大优势学科,研发并运用高精尖技术提高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通过技术高附加值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高技术人才脱离繁重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诊疗工作,集中精力教学和科研,在传承和创新事业中受益。

社区卫生机构充分利用新医改向基层医疗倾斜的有利时机,尽快调整规模,在上级医院的协助下优化人力结构,充实服务内容,提高诊疗水平,更好地承担起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任务,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分流患者,做名副其实城镇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建立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转诊,远程会诊和临床指导教学。坚持分级诊疗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原则,建立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时将急、重、疑难患者及需要手术者及时转入二、三级医院,大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康复患者及时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就医新秩序,可以有效地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热点问题[10,11,12,13,14,15]。

当下我国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发生重要变化,医疗市场中各要素单元协调一致、共同合作,找到一种机制使不合理的就医结构发生合理性的转变。尤其是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在协调各方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过程中,同心合力,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全面协调关系,向以人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政策转型是经济发展战略必由之路。从发展哲学来看:“这就意味着,发展并不一定是规模的扩大,而主要是一种结构性合理变革”[16,17,18,19,20]。

摘要: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看病难、看病贵”只是表面现象,它既有深层次的利益分配与博弈,又涉及消费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同发展是新医改过程必需深入探讨的课题。分级诊疗可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有效分流疑难急重患者和常见病多发患者的就医需求,使不合理的患者就医需求纠正为科学的就医需求分布结构。分级诊疗在不同的历史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要真正达到分级诊疗的目的,需要医疗市场中各要素单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尤其是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在协调各方经济和社会利益的过程中,同心合力,相互配合,探索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分级医疗体系的内涵建设和重新功能定位应在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同发展的前提下完成。

医院协同管理 篇10

20年前,人们希望可以从文件堆积成山的办公环境中摆脱,所以出现了办公自动化。随后人们希望能在不同的部门和分支机构之间互通有无,打破信息孤岛、应用孤岛、 数据孤岛等困境,所以出现了协同办公。现在,人们希望可以随时随地去办公,不再局限于办公桌,因此,移动协同办公软件也就应运而生了。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仅仅实现协同办公,已经不能迎合和满足企业效能管理的需求。因此,通过分析当前协同管理软件的现状,结合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背景,对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软件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意义体现如下:

1、理论意义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软件,是站在整个企业的层面上。在深入研究了移动互联技术、协同管理理论、协同管理软件及其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模型,可以丰富和完善协同管理理论和技术,更新当前移动互联新趋势下对移动协同软件的认识。

2、实践意义

针对协同管理软件行业和软件产品,结合移动互联技术迅猛发展的特点,以企业组织协同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从软件供应商和企业用户不同视角,提出关于发展和应用移动互联下的协同管理软件建议,希望能对它们的经营发展和管理模式转型提供帮助。

二、移动互联技术与协同管理软件简介

1、移动互联技术

移动互联技术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既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新的产业模式。与固定的有线网络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主要是体现在接入网络和终端设备上,以及由于终端和移动通信网络的特有功能所带来的应用。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最具有创新活力和超大市场规模的一个新领域。

据统计,中国的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1.5亿,这个数字排在世界第一位。更惊人的是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超过了六个亿,和这个数字相比较,1.5亿还不到三分之一[1]。这表明手机已经积攒了大量的用户。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应用服务的市场,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移动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急剧上升。因此,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相结合是大势所趋,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了属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时代即将到来。

2、协同管理软件

协同管理软件,是指那些以协同的理念为基础、以团队协作为目标的管理软件。我们关注的是专门的协同管理软件,而不是那种泛化的协同软件。

协同管理软件是协同办公软件的深化。它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应用价值:

(1)信息迅速传达到所有的目标人员:通过在协同管理平台发布通知、制度和办事流程等并且设立查看权限,使所要传达的信息能迅速传达到全球各地的移动办公的人员;

(2)规范流程、减少人为失误:使用协同管理软件可以梳理企业组织的流程,把流程的各种规则固化,让大家去按系统流程工作,每个参与流转的人不需要去记忆这些复杂的流转规则,减少用人脑去判断流程的方向,从而在复杂的流程中减少失误;

(3)实现全方位的IT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有CRM软件可以进行客户管理,有财务软件可以进行财务管理,有ERP软件可以进行生产、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有人力资源软件可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管理软件可以建立客户管理、资产管理和接待管理等任何需要的管理系统,并且可以随时对这些应用进行调整;

(4)沟通成本低、方式更丰富,效率更高:通协同管理软件可以打破组织与地理位置边界,员工可以通过邮件、 平台、短信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并且把信息推送给用户, 丰富了沟通形式,效率大大提高。

从以上4点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深化和拓展协同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同时需要将移动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协同管理软件中,于是便催生了新一代的协同管理软件 ――移动协同(管理)软件。

三、移动协同(管理)软件

1、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产生

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催生了协同时代的来临,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等技术与应用为代表的IT发展趋势,对企业管理软件在新领域上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软件也面临互联网大协同时代创新突破的挑战[3]。

企业的协同管理软件,即采用Inter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能够更加便捷地共享和交流信息,高效协同地工作;协同管理软件抛弃过去复杂和低效的手工方式,实现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工作,提升企业管理效能[2]。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是即时协同办公系统的核心节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把移动互联技术与协同管理软件相结合,就自然孕育出移动协同管理软件。鉴于业界习惯简称其为移动协同软件,而实际上指的是移动协同管理软件。为了区别于前面提到的移动协同办公软件,又与业界的习惯基本符合,本文使用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叫法。

比较一下:长期以来,协同办公系统主要依靠连接互联网的PC终端来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然而,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3G网络的全覆盖,无线带宽的增加再加上网速的提高,使得企业的协同办公能够顺利通过PC延伸到手机终端载体上,实现更快速和高效地沟通交流,提升企业办公效率。移动协同办公软件就是在OA系统中把即时通知及提醒功能完整地融合进来,当有新的邮件或者公文到达、会议临近、或是有其它紧急的待办事项时, 系统就会按照设定,及时并准确地以发送短消息或其他便捷的方式提示企业用户[4]。而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是针对企业的日常办公、各部门之间协同、公文流转,基于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来实现的应用系统。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协同管理软件可以为企业中的手机用户提供一个即时、 便捷、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管理平台,降低了沟通成本,缩短了企业内部工作流程时间,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管理效能。协同管理软件具有泛社会化、移动化、平台化和服务化等特点,并能够对各个细分单元进行良好地整合,加速组织上高效运作的运营模式的转变。

2、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概念模型

移动协同 (管理) 软件的目的就是在人机交互的环境下,实现对群体协同工作的友好支持,所以系统的要点集中在通信、合作和协调工作上。通信是指分布在各地、不同时间点的用户之间进行的网络通讯和连接的过程;协调和合作就是我们所说的协同,是指群体成员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为完成某一项共同任务而通力合作、互通信息,简化流程,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任务得到更好更快地完成。

结合近几年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发现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网络、移动应用、信息数据四大核心技术作为支撑,打造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拓展与提升协同管理软件的性能,加速企业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我们认为,移动互联技术对企业协同管理工作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如下4点:

(1)移动终端设备

包括移动手机终端和Pad,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公文的流转、制定计划和流程、发布公告、以及实现对会议和邮件的管理。

(2)3G网络

广阔的覆盖面,能够有效地覆盖到全国各地,确保企业用户不管在何处都能利用移动终端来处理事务。

(3)移动应用

借助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特点,进行现场的任务管理、 信息交流、信息沟通、实时监管、系统管理。用户在路上、在家里、甚至在出差的过程中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处理相关业务。

(4)信息数据

协同管理系统(注:协同管理软件的学名)作为强大的后台数据分析中心,有效地支撑了移动互联系统的单点登录、业务融合、综合分析、统一管理,促进各功能模块间的有机衔接,支撑企业管理工作的整体提升。

综合以上,本文认为,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协同管理系统的移动应用软件,能有效地实现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协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实现移动管理。

3、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物理模型

参照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User-Centered Design,简称UCD)理念,移动协同(管理)软件要时时刻刻把用户放在首要位置,围绕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来优化交互界面,而不是让用户改变他们的使用习惯去适应软件开发者的想法。下面我们给出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物理模型设计。如图1所示。

作为一个实现移动协同管理的软件系统,在移动终端上应以协同任务的管理和跟踪为核心展开(如图2所示):

四、关于发展和应用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建议

1、针对软件供应商

管理软件的设计要结合企业的运营本质出发,通过研究企业组织的行为管理模式,展开功能设计与管理理念创新。

(1)从企业目标的角度为企业量身打造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谋取利润,创造商业价值,并担负适当的社会责任。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肯定会根据自身设定不同的经营目标。确立企业当前的经营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由此切入可以展开经营管理行为。而协同软件公司顺理成章地也要以企业的目标为第一要义去为企业设计相应的协同软件。

企业的有些业务流程是固定不变的,但有些业务流程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及时地对自身策略进行调整, 在优化自身策略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市场的变化。在遵守法律规章的前提下,及时调整各部门和各种岗位,以达成以协同目标为中心,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用户的有效沟通。协同软件公司应该抓住企业这个脉搏。

(2)企业管理软件设计要以“人”为本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任务最终也需要人来完成。通过组织机构设置岗位,分配权限,业务工作自动推送给相关的组织和人员。不管是目标还是执行,都要依赖于组织和人员之间的沟通,这是企业工作和管理的基础。团队的构建可以根据企业的策略进行灵活调整,并实现跨部门、跨企业甚至是产业链调整的联动合作。

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会积累很多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培训资料等。让员工从这些企业知识受到鼓励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企业不仅需要知识,还要具备自身的文化特质,建立属于自己所独有的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方式让文化显性化,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所有业务工作都应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3)管理软件设计善于抓住用户心理

用户心理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对应着用户心理的顺应和吸收的特点。当用户在使用新的产品的同时,即用户被来自外界的新事物所刺激,这时用户的心理将会发生顺应或吸收新知识的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软件供应商应当改进系统的设计去适应用户的心理,这样就能更好地去适应用户,满足他们的需求。

2、针对企业用户

协同管理软件是指在部门和组织之间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及时、高效、有序、可控、全程共享的沟通和处理的过程,增强了企业内部员工协同工作的能力,强化了领导的监控管理功能,实现公文迅速流转、审核签批等工作流的高效处理,加速了管理电子化和规范化的转变,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而移动协同(管理)软件是对协同办公的服务方式进行拓展,它大大地减少了沟通的成本,不但增强了企业用户随时随地协同办公的能力,还提高了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及时便捷,使过去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所以,建议企业用户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成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作业性的工作逐渐机械化后,人担任的工作主要是去发现机会和寻找问题,然后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知识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的关键要素。所以,企业必须注重员工素质和知识方面的引导和培训,这就对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在企业中逐步形成重视系统思考和推进知识整合的企业文化,并使企业最终成为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

(2)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和打造适应性团队

移动协同管理使得企业的主管能够通过系统直接与子任务群进行充分的沟通,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使中间管理层开始退化,组织进一步变得扁平化。组织的构成单位从专业化的职能部门向以任务为导向转变,向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多方面才能的过程小组或小团队转变。所以,要在组织要素与环境要素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以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宗旨的团队。

(3)业务流程重组与管理体制创新同步进行

移动协同管理要求业务流程从根本上加以重新设计并发生改变,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等方面得到根本改善。同时,随着移动信息流动方式,进而对管理体制需要进行调整。换句话说,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与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同步进行。这也是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给企业带来的本质性改变。

(4)竞争模式由输赢到共赢转变

移动协同管理时代以知识为核心资源。知识的无限性、共享性和可重复使用性,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从过去的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可,逐步向能够通过相互学习与交流。因此,系统效能的高低取决于协同运作的能力,不但要解决生产管理过程中物流和信息流的协同问题,还要处理与其关系密切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无缝隙、无间隔的移动协同管理软件则良好地化解了这些问题。

五、结语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协同管理软件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移动互联技术在管理中应用会逐渐深入。在我国,企业移动化的大趋势下顺势而为,移动应用成为企业管理软件建设的一大热门话题。

对移动协同(管理)软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迄今为止虽然移动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常规办公等部分功能,但是对于企业机构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移动管理思想还未被充分实现,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机构的实际管理需求,所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的协同办公软件逐渐通过互联网PC延伸到了手机和Pad等智能终端上,为实现企业移动协同办公提供了可能。但现阶段针对企业级的移动应用还较少,特别是对管理层面使用的移动软件产品关注和研究不够。提出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协同管理软件——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理论模型和物理模型,同时从供应商和企业视角提出发展和应用移动协同(管理)软件的建议。

企业管理中如何实现正向协同 篇11

正向协同的基本内涵

协同,是指协作共同完成特定的目标任务。从组织体系看,可以分横向协同和纵向协同;从效益效率看,可以分为正向协同和负向协同。这里我们主要对正向协同作探索与研究。

人是典型的群居动物。为什么要群居,因为任何个体在自然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从远古时代到信息时代,人类战胜自然、利用自然、改变自然,每一次进步都是成千上万我们同胞携手共进的结果,绝不是某一时段某一人所能为。协同的行为体现的是人类生存进化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人性延续的内在需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协同就是“和”。对“和”的阐述最早可见于《国语》,“以他平他谓之和”。意思是使不同的事物相互结合、补充、配合、协调和平衡。“和”也意味着从冲突到融合,从分歧到统一,再到新生事物的产生,循环往复,使事物发展到更高阶段。这是我国传统文化对“和”的极其深刻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想达到“和”,还一定要有“序”。宋代儒家程颐说道:“无序便乖,乖便不和”,序和相须,序即秩序、规律,是和的前提,和即协同、合作,是序的依归。我们讨论企业管理的“正向协同”,也可从“和”及“序”的内涵中得到深刻的启迪。

然而,在企业管理中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是半个世纪前被誉为企业战略管理鼻祖的美国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H.Igor.Ansoff)。在他的成名作《公司战略》中提到:“这种使公司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织部分总和的效应,经常被表述为‘2+2=5’,我们称这种效应为协同。”实际上,他的协同概念更多的是指管理结果的协同效应,即效益效率的协同。他也明确地指出,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协同效应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正如书中预测的一样,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世界许多企业为了适应新经济的发展,都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企业变革,有的企业取得了正向协同效应而发展壮大,也有许多企业因负向的协同效应而破产倒闭。

由此可见,正向协同对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性。说明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只有做好正向协同,企业实现各项管理目标才有可靠保证。

正向协同的基本表现

企业组织的管理行为基本都是协同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正向协同的基本表现一般会因为个体需求的差异,职能分工的不同,追求效益效率程度不同而形式不同。

包容性协同。企业中每一个个体追求的目标,对自身的价值取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既要看到这种差异,还应该允许它的存在。比如,在没有电梯的时候,我们每一楼层的住户都可以按照各自所需,直接爬楼梯到达目的地。有了电梯,省时省力,效率成倍地提高。但是,你要到达更高的层次,你必须要学会等待、学会包容,让不同楼层的同志实现不同的目标,19楼的同志只能让10楼的同志先到。“电梯理论”就是我们“和、序”规律的很好例证。企业是个大平台,管理方式方法、各种先进管理软件是个小平台,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都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各类大小平台,就需要包容性协同,通俗地讲是一种妥协,但他代表的是正向的妥协。

共赢式协同。手工时代,一件衣服一个人制作完成,纺纱、织布、剪裁、缝制;旧农业时代,家庭作坊式劳动,从选种、育苗、播种、给养、收割、加工“一条龙”一个家庭就可以做到。现在,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一件衣服,可能涉及上百道工序;一个面包,或许要经历上百人的精心劳作。每一道工序或每一位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都会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作出努力,而努力的结果,就是正向协同的共赢。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各职能部门,每一个岗位分工都十分细致,在实现各自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了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

长效性协同。正向协同中有一种情况很容易被我们误解。比如,目前的招投标管理体系,许多同志嫌其烦琐,效率低下。买一个“灯泡”,需要申请、立项、批复、招标、评标、采购、监理、验收等,粗一看,确实是环节多、流程繁,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但是从企业发展的全局看,长远看,短期的效率低下,换取的是质量的保证,过程的廉洁,可持续的效益。这就如同“曲突徒薪”。试想想,一位同志直接上商店掏钱买好“灯泡”登记入库,短期看,效率是很高,但质量的风险,廉洁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也许会通过“蝴蝶效应”导致企业某项重要任务的中途搁浅。因此,我们主动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必要的路障,以保证企业航船稳稳当当地驶得更久更远。社会管理中的“三权分立”“两党执政”等,都是长效性协同的具体表现。

正向协同的实现方式

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调整,不断创新,需要我们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把有利因素发挥极致,把不利因素减到最少,这就是我们所研究的“正向协同”的精髓所在。下面我们从人员选择、平台建立、软实力等方面探讨企业管理中如何实现正向协同。

首先,人是决定因素。企业、社会都需要拥有一大批具有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即是志同道合的员工,为实现共同的愿景而凝聚在一起。这一点在企业管理中尤显重要,是确保协同正向的关键。当前,我们全社会都在倡导“正能量”。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这里不再赘述。员工对企业管理理念、经营方式、价值导向的认同度直接决定协同的正向程度。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每个企业总有这样一部分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稍有不如意便牢骚满腹。此类负向人员其破坏力、影响力巨大,而且持续时间长,这是由人性中的特点(总是追求安逸舒适)使然。因此,任何一家企业都应该在员工的入口、培养、淘汰方面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机制,要坚决把影响协同的并且已无法改变的负向人员及时清理,保证员工队伍的纯洁性、稳定性。

其次,要不断创造创新管理平台。科技的创新包括企业软硬件平台的创新。电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人们爬楼登高的效率;自动化的生产线大大增加了单位时间的产量;互联网的出现缩短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扩大了信息共享的空间;协同办公系统的广泛应用基本适应了扁平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这样的创新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我们应当通过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开发更多的管理平台。同时,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正确合理利用平台,共同享用平台所带来的便利,减少不必要的“包容性”协同。假如我们把企业管理类比于产品制造的话,管理平台的先进程度决定企业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最后,培育企业特有的文化。任何企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一定有独特的内在管理、经营、价值文化所在。而这样的文化既能起到历史传承作用,又能起到引导、激励、凝聚、约束的作用。企业文化是正向协同可持续的保障。有关企业文化的提炼培育,从《第五项修炼》以后,各种各样的研讨已经数不胜数。这里着重要提出,我们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历史,利用历史,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精炼凝结。当前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个十分令人担忧的现象是把企业文化等同于老板文化,一个领导一个思路,这对于正向协同来说,危害很大,经常性地变换企业发展目标,调整企业经营方向,让企业员工无所适从。

综上分析,单纯地讲协同,那是一把“双刃剑”。负向协同可以使企业破产倒闭,正向协同可以使企业发展壮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有利因素,摒弃一切可以摒弃的不利因素,实现正向协同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全覆盖。

企业管理的协同效应 篇12

企业管理的协同, 指利用协同论方法, 对企业管理的协同规律进行研究并进行管理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于企业组织而言, 就是利用协同的基本理论指导企业完成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而使用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称。企业管理的协同, 强调的是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注重企业内部资源优势的发挥和利用, 且应关注企业所处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变化, 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统一起来。

企业管理协同效应具有以下特征: (1) 同步性。企业管理协同强调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 各环节在时间上要求紧密衔接, 在空间上要求各要素同步, 这样可对现有资源进行最优化整合, 达到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的目的; (2) 优化性。实现管理协同是对现有各种管理要素进行整合, 运用不同方法、不同手段使得各要素间相互作用更加协调, 使得要素组合出现1+1>2结果; (3) 目的性。企业管理的协同效应本质上是实现系统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 这里的优势互补并不是简单的协同要素的功能叠加, 而是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同运作, 使企业管理呈现最优化结果; (4) 支配性。协同效应具有宏观调控特点, 因此对生产和销售各环节都具备一定的支配控制性。

那么, 如何提高企业的协同效应?

资源优化配置

企业一切经营战略的实施总是建立在一定企业资源基础上的, 通过对企业资源结构的优化, 使企业各环节间衔接更加紧密, 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协同效应的实现, 战略发展的重新定位, 本身也是对资源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的举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企业管理协同效应的实现是由企业资源的选择和配置决定的, 只有对企业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配置, 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管理的协同效应。从国外企业管理的协同发展的实践来看, 企业资源的选择主要有诚信原则、成本最低原则、合理分配原则、利益共生原则、互补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等六种资源选择原则。在市场竞争环境中, 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市场参与主体, 担负着协同各方的利益分配的责任和义务, 企业管理人员只有站在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上, 才能对企业收益进行合理分配, 使每个生产或销售等环节的资源都获得合理收益分配,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各环节单元组合

企业管理的目的, 是要实现各环节资本的最大限度的增值, 这就需将企业所有能支配的资源合理的配置于相应的业务环节上, 从而实现各环节结构的不断优化, 企业管理协同效应才能更加明显。 (1) 相关多元化。企业管理协同效应应通过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实现, 企业可以某种技术为核心, 使企业技术优势在企业内部得到最大程度的转移和利用, 技术协同效应是企业相关多元化实施的关键; (2) 价值链一体化。协同效应价值链一体化要求企业打破自身链条和资源的限制, 向产业内的上下游链条延伸, 形成新的价值系统, 如可对不同生产技术或者作业进行合并、加强内部各环节的控制和协调、构建系统内信息化体系等。价值链一体化的协同战略管理可涵盖价值链上资源信息的获取、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全过程, 可以说, 各节点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产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价值链一体化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反复的、不断完善的计划与控制过程, 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有利于价值链一体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组织结构转变

上一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下一篇:状态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