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供应协同管理

2024-06-01

电子商务供应协同管理(精选11篇)

电子商务供应协同管理 篇1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形式发生了变化。电子商务为企业带来了便利,使得企业供应链管理逐步向协同化推进。原先供应链上的各个单位之间存在的是博弈的关系,各单位之间的权重不够明确。现如今,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供应链成员可以实现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及工作的流程,从而实现为共同目标进行更有效的合作。首先,从工作流程上看,供应链各个单位需要以满足终端顾客的需求为主导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工作流程,达到高效、低耗的目标。其次,从信息交流角度看,由于电子商务的存在,使得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更加的便利,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得供应链更好的运作。最后,依靠电子商务的便利,供应链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通力合作,才能使得供应链协同管理得以实现。

1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协同管理

1.1 供应链角度下的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的兴起就如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一样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带给企业的是运作革命。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电子商务的涵义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它在生产、流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具体体现为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产品销售、市场信息收集等等进行自动处理。在企业管理中,IT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从而为电子商务得以确立自己的位置。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原本的供应链运作方式变得陈旧且不合时宜,原先落后的信息储存传递模式在现在的智能计算机处理技术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它的产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成果。

第二,电子商务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电子商务在给企业与个人带来日常使用上的便利的同时,更使得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的产生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今世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必须保持或者超越市场的变革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战略目标也必须跟着发生变化。因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企业各个工作环节中时,管理者有理由根据现有的变化而对企业的管理模型进行改革,从而使其适应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冲击。电子商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出来企业全新的经营及管理模式,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1.2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定义及分类

供应链协同,顾名思义是由供应链上的成员组成的协同联盟。供应链协同管理主要就是针对这些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进行的管理。以供应链整体经营的目标位最终目的,将供应链中的所有资源,包括人员、信息、物资等进行有效的整合,将企业组织一个有效的战略同盟体。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并根据整体的目标将各个活动进行优化分配处理,做到统一、协调、高效。

根据管理主体的差异,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被划分为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相对而言,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其供应链协同管理主要研究的是个体之间的关系,属于微观层面;政府则是从社会系统的角度出发,属于宏观层面。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内容。

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从战略决策范围及时间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讲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战略层、战术层及实施层。

首先,战略是总体,是协同管理的最高层。只有战略上达到了协同,才能有效的进行战术及实施层的协同。战略层协同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整个供应链中全局性、长期性及基础性的问题,它的制定直接规定着下属两个层次管理的范围及协同的程度,起到总纲的作用。

其次,战略层得以协同后,接着是战术层各个细节的协同。相对于战略层,战术层管理所针对的问题呈现出具体、局部及时间短等特点。对供应链战术层协同管理的情况,可以通过业务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考察。业务流程安排合理有效的说明协同管理成效明显。

最后,具体到操作实施层。虽说它处于协同管理的最底层,可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它基础性的作用,战略层与战术层协同管理都需要依赖于实施协同,它是前提与基础,是整个供应链协同管理最终实现的实际保障。而且,电子技术的应用,实施层的协同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上面两个层次中,使得实施层的协同直接参与到了战略与战术层的管理中。

由此可知,通过战略、战术、实施三个层次的协同管理,以供应链整体目标位基础,协同供应链系统中的各个成员,达到供应链高效、快速的运作,从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是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主要思想,也是其精髓所在。

2 电子商务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大量繁琐的供应链信息进行快速的收集与整理,从而提高信息的时效性与逻辑性。通过这些数据资源,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 (供应商、零售商等) 就可以制定出一系列的计划,保证产品的生产、仓储、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精密联系,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的效率,从而促进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转。再者,通过信息的共享,可以达到供应链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协同,增强供应链系统的协同能力。总体来说,电子商务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新型产销关系的建立

电子商务的介入,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的便捷。通过信息平台的共享,企业可以与消费者进行对话,第一时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留住现有的客户资源。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使得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增强了信息的利用率,提供工作效率,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2 全新沟通渠道的建立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使得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电子商务,可以使企业的业务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使得企业了解全世界各个地区的消费者信息成为了可能。随着全球电子商务平台的普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便捷,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发布自己最新产品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及时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因此,电子商务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更快,更便捷,更广泛的沟通渠道,这也就为供应链中的协同管理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2.3 销售渠道的建立

供应链管理中最主要的是营销管理,也是与消费者最直接的接触。电子商务为供应链中的各个单位建立了订货与库存系统。通过系统可以及时获得有关产品的销售及库存信息,为及时的供货做准备,同时也能了解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再者,通过这些信息,供应链系统可以对产品的库存与销售进行预测,通过加强生产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一起改进营销渠道的效率,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提升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

2.4 加强对市场的判断力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供应链管理者在进行一系列变革时可以运用到大量的实效信息。使得变革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供应链系统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大量的信息,供应链管理者可以加强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也能通过预判断以避免一些可能发生的困难。

2.5 加强供应链系统中的合作与交流

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使得供应链系统中的信息共享,增强供应链的反应速度,提高工作的效率。供应链的管理者可以根据电子商务平台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提高供应链各单位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高效性。

3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策略

3.1 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要通过电子商务来实现供应链的协同管理,硬件设施的建立必不可少。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供应链的协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从而保证供应链系统的信息流、物流等的通畅。因此,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跟上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节奏,实现同步前进,协同发展。

首先,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为网络的构建,供应链必须要改善自身的网络基础设施,企业的内部需要建立内网,企业之间需要建立外网。内网与外网的建立,可以使供应链内部与外部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达到信息的同步共享,才能使得供应链系统中达到信息的协同,工作的协同。

其次,生产与物流方面的设施也必须跟得上电子商务的需求。比如,通过电子商务,供应链的集中库存管理得以实现,这就要求供应链中的企业仓储设备尽可能的集中,从而压缩成本,提高效益。再如,目前电子商务环境下,运输更趋向去第三方物流,那么供应链中原先保留的运输工作就需要加以改善,不必要的设备就可以省去,节约成本。由于电子商务的存在,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设备必须保持同步,才能实现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最后,有了基础设备的基础上,管理系统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全新的管理系统的引进可以满足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需求,可以将各个模块结合到一起,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就目前而言,使用得最多的是ERP系统与CRM系统。这两种系统基本上涵盖了供应链的整个管理范畴,完全可以满足目前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需求。

3.2 加强供应链协同管理

硬件设施的建立满足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最基本条件,但是设备是死的,其本身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还需要各种管理制度的支持。以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为目标,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才能真正达到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一般而言,管理体制从信息、利益及危机处理机制三个方面展开。信息机制的建立是保证信息正常有序沟通的前提,利益的分配制度是维系供应链整体和谐的纽带,危机处理机制是保证供应链正常运转的最后保障。通过管理体系的建立,供应链协同管理才能得以实现。

3.3 促进文化协同

上述两点策略主要是集中在硬性协同上,而文化上的协同相对而言可以称为是软协同。通过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使得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各个成员会自觉的以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为供应链的有序发展共同努力。这是精神层面的协同,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为实现这一协同,一方面需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避免冲突,并对那些有助于供应链协同的行为加以奖励,提高各个成员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只有在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以及文化三个方面共同努力,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协同有序发展才能实现。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使得供应链内部达到和谐共进,发挥供应链整体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田新月, 王铁宁, 倪明仿.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物流科技, 2009 (1) .

[2]毛爱英, 高鹏翔.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物流协同的研究[J].物流技术, 2007 (2) .

[3]董毅.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策略研究[J].物流技术, 2011 (9) .

[4]余洁.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协同管理[J].物流技术, 2008 (2) .

[5]余海.供应链中伙伴关系及其合作策略[J].商业时代, 2006 (4) .

电子商务供应协同管理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供应链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围绕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在于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使之更加快捷稳定地贯穿企业的价值链。

我们已进入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与工业化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为全球企业供应链提高运作效率、扩大商业机会和加强企业间协作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电子商务平台。如果企业能在很好地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资源如供应商、代理商、承运商等,将提高其生产、采购及交货计划的准确性,从而能在快速应对市场的同时提高对客户销售及服务承诺的准确性及客户忠诚满意度,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市场的竞争优势,

一、供应链管理

约束理论(TOC)的创始人戈德拉特博士最早意识到许多产品资源并非互不相干,而是在同一链上,相互依存的多个环节朝着创造利润的共同目标运转。供应链管理不仅是一项先进的排程计划,而且已被众多企业证实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如果供应链中组织、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合作,不同环节均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进行决策,最终将使得供应链内各个企业的利益均受到损害。企业的物资需求在缺少同中间环节协调与沟通的条件下,到供应商及后勤那里就会产生较大的波动,造成一定的信息传递失真扭曲;同时如果生产设计部门与消费者之间不能信息共享、充分沟通与交流,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实现消费者满意。

电子商务供应协同管理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传统供应链;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5-0000-02

现在传统的供应链的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结构和系统思想的问题,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就是供应链的管理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就是首先分析一下传统的供应链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的供应链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1概述

电子商务的概念是在1994年提出的,直到今天随着产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网络的发展也为电子商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网络来进行全部的交易活动,主要指的就是资金流、商流、信息流等的物流在网络上的完全实现。供应链的管理就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它集敏捷化、集成化、信息化为一体,集合了当今管理模式的新思想和新技术、新思路,它的主要运行模式就是对增值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流等的供应链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相协调及控制的一体化的管理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思想就是系统理论。供应链的管理与电子商务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点,它们都是一个价值增加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过程。电子商务的特点就是它是建立在网络的平台上的,是一种更新的、更加快速有效的进行供应链构建的过程,简单的说供应链的管理过程在电子商务中的体现就是电子商务实现价值增值的一个过程。

2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现状

从结构上来说,传统的供应链的管理只是通过一定的通讯介质把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分销商以及客户等的一些预先制定的一些因素简单的链接起来,仅仅是一种横向的联系,更侧重于内部之间的联系,这种管理模式的灵活性比较差,只是在点与点之间进行单向联系以及集成,具有效率低、成本高的缺点,而且各个要素之间联系只要有一点断了就会使整个的链接无法运行。这种供应链的管理因其过于横向性的特点对于现在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很难适应,在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对于我国的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有着非常严重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自供、自产、自销的模式过于重视强调。这种模式从表面上看好像可以什么事都能在企业的内部解决,但是却严重的影响了企业核心的重点任务的开发,使企业在市场的核心生产力上失去了竞争力,造成了许多供应和分销商都是分离在外的,在企业的内部操作上都是只注重对于自身的资源的利用以及对于物流的关注,但是却对资本流、工作和信息流缺乏重视,使企业与外部的合作伙伴缺乏了适当的联系,各个环节无法进行很好地沟通与联系独立存在,造成了资金浪费、产品的严重积压的现象,这些都与企业的目标相冲突。

(2)过分的强调竞争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各个供应链的要素之间不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而是作为交易的关系来相处,造成相互之间的诚信缺乏、货款拖欠、讨价还价的现象发生,使供应链中的各个要素竞争更加激烈,通常都是采用价格战争甚至是亏损经营,这种竞争的后果一般是两败俱伤。

(3)服务的平台以及电子的交易手段比较缺乏,市场的响应机制也比较缺乏。信息的服务平台以及电子的交易平台不够安全规范以及可靠,对于客户的需求没有做到及时的跟踪以及建立相应的系统,对于客户的需求没有进行及时的回应,使客户的满意度越来越低,使企业的形象和信息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在供应链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步伐无法做到一致,所以造成了信息传递和共享的速度太低。

(4)对于原材料的供应商的认识不够,重视度也达不到,只是注重顾客的需求,认为供应商是有求于我的,致使双方的信任度越来越小。

(5)在供求信息方面,一些客户的信息不准造成单方面的毁约,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发生扭曲,对于制造商来说无法根据订单上的数字进行生产,只能根据预测来完成,使库存的成本比较高,企业的竞争力相应的下降。

(6)企业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缺乏完善,是相互之间的联系减少,造成信息的无法共享、重复、失真以及滞后等等问题

3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商务下的特点

3.1管理的信息化特点

消息的灵通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管理中想要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只有在完全掌握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信息后,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在供应链系统中要想做到信息共享就要求很好的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使整个系统信息的供应更加的精确及时、高效,可以更好地提高供应链的绩效。所以作为一个企业来说,供应链的信息平台的建设,比如电子数据交换、数据库、条形码、电子订货系统等一些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构建起一种完整的供应链的集成系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3.2网络与横向一体化的特点

以往的企业都是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方法来实现控制的高度,认为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对资源进行整合,但是纵向一体化的存在着业务的领域太庞杂、在管理组织上太过臃肿的缺点,所以造成了成本的上升,风险也比较强。所以横向一体化的供應链管理的思想就应运而生了,主要的模式就是要利用外部的一些资源对市场的需求进行积极地响应,使企业抓住了市场和产品发展的方向。这种体系的形成使供应商、制造商以及分销商贯穿到所有的企业链接中。使现代的信息技术对于集成业务流程和改造起到了很好地作用,使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建立起一种业务合作的伙伴联盟。

3.3在生产和经营上更加的敏捷和柔性。

在市场竞争全球化的影响下,企业单单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进行自我调整是非常艰难的,所以企业敏捷的制造模式就由上个世纪美国提出,这种模式是在动态联盟以及虚拟的企业基础上提出的。这种模式是由分布式的充分自治的协同工作来代替以前的协同式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比较重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使企业之间达到互赢的关系。主要的特点就是强调对信息开放,实现信息的共享。

3.4物流系统更加专业和系统

物流在当下的企业经营的管理中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商务活动的职能而存在的,在企业管理的领域中并没有起到构成的作用,不存在统一的控制和协调,在管理上也往往是分散进行的。而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物流的作用就变得更加重要了,而且物流的业务完成程度将对于整体的业务完成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将影响到整个交易的服务水平和水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及时的掌握商品的流动以及市场的需求,所以必须对物流活动进行综合系统化的管理。所以说物流系统建立的科学性以及企业和社会物流的建立,从全方面的纵深化的对物流进行管理和协调。

4结束语

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有效的弥补传统的供应链的管理缺陷,使供应链的管理不再局限于企业管理的内部,而是对于客户和供应商都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甚至于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建立起一种覆盖产品设计、预测需求、外部的协助和购买、储运、制造、分销以及对于客户服务的全体过程的跨企业的相互协作。

参考文献:

[1]张建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的比较[J].经营管理,2007(3).

[2]周琳.浅析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J].商业经济,2009(8).

[3]孟晓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比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6).

电子商务供应协同管理 篇4

1.1 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电子商务 (EC) 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 将企业、客户、供应商以及其他商业和贸易所需环节连接到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上, 把市场的空间、时间和虚拟形态有机结合起来, 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汇集成开放的、良性循环的环路, 使经营管理者以市场为纽带, 在市场上发挥最佳的作用, 得到最大的效益, 创造更多的机遇。

的选择依据。这实际上正是企业员工变动频繁的重要原因。

电子商务技术可以改善企业的传统人员管理方式。网上招聘不仅可以扩大选择人才的范围, 而且减少了零售企业的招聘成本。同时, 进行网上培训的实际效果也不会低于集中培训学习, 试用员工参加网络视频的同步培训, 既可以节省企业集体培训的费用, 又能提高培训的效果。网络考核系统可以将每个员工的培训细节转化成统计数据直接传至人事部门, 然后由该部门的人才评价系统分析, 选拔出适合公司发展方向的人才, 也同样增强了企业人才招聘的公正性。2.2配送管理

一般来说, 零售商为了货物安全, 都会要求供应商将货物直接运送到销售卖场。这样的供货要求必然会增加供货商的负担。另外, 由于卖场滞销货物的不断积累, 造成不断的退货, 使接受退货的供应商压力增加, 无形当中增加了供货商的开支, 自然也就提高了商品的销售成本, 甚至还会影响销售商与供应商的和谐关系。

引入电子商务技术, 零售商就完全可以和供应商建成专门的联络网, 通过销退系统和自动订货系统, 使供应商可以事先做好订退货统筹, 提高送货速度。对于有着专门物流公司合作商的供货商, 同样可以通过标准、科学的运输配送流程, 降低配送成本。另外, 对于大宗提货的运输销售, 可以让供应商直接将商品送至客户地址处, 省去了向卖场运送的环节, 这样也就将商品配送效率提高了。

3降低销售成本

(1) 降低采购成本。通过电子手段, 采购员只要通过网络与供应商进行协商就可以完成采购谈判, 不仅可以实现跨区域货物采购, 而且也省去了采购的差旅费用, 降低了采购成本。

(2) 降低运输成本。规范的仓库货物储藏管理制度会使物流中

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孙国志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刘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 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凋、控制和激励职能, 对供应链运行中所涉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进行合理调控, 以达到将供应商、核心企业直至消费者连成一条利益链的管理模式。

1.2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解决了供应链中贸易双方或多方的时空限制问题, 通过网络技术将商务活动中各环节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的汇集, 为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提供前提条件, 而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运用管理手段对各环节所涉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进行合理调控, 以促进供应链中供应商、核心企业、客户三者之间的互动协作, 进而达到使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库存量降低,

心减少运输费和仓储费用。

(3) 减少业务消耗成本。业务消耗成本主要包括差旅费用和办公费用。零售企业与供货企业通过网络联系, 省去了相互之间的交通费和通信费。电子化的业务改革也使企业办公形式实现了无纸化作业, 减少了办公成本, 同时也增强了公司的绿色办公意识。

(4) 增强供应商支持度。供应商有着大量的货源, 零售商应该始终与供货商和谐共处。供应商支持力度与零售商的利益大小密切相关。通过与供应商的网络联系系统, 按合作标准准时结款是良好商业信誉的表征之一, 因此零售商要做好结款前的协商筹备工作, 为供应商节省输出货物的物流成本。有了良好的信誉保障, 也就会提高零售商与供应商的配合度。

(5) 加快店面扩张速度。零售商运用电子商务系统, 使企业在新店拓展上, 省去了一大部分采购时间和成本, 省去了一些复杂的程序, 因此新店面拓展速度也会提高。此外, 卖场拓展速度的加快也会直接提高零售商的综合实力。

4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虽然只是浅谈了几点电子商务在传统零售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 从中仍然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资本运作, 还是物流环节, 电子商务都为零售商省去了诸多的不便。因此, 我们必须合理有效地开展电子商务, 使零售业电子商务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冠之.网络营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2]赵莉, 吴学霞.电子商务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消除浪费, 提高生产率和物流效率, 增强客户服务能力的效果, 提高整条供应链的利润率和市场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运用效果得以体现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 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两者必须协同管理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也正因如此, 我们提出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

2 协同管理模式的特点

2.1 结构复杂化

首先, 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层次不同, 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其次, 节点企业可以是多条供应链的成员, 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 增加了协同管理的难度, 所以, 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管理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2.2 信息集成化

电子商务使整个交易过程实现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 极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率, 这为协同管理过程中信息的集成化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同时, 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 也要不断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提高信息的集成化程度。

2.3 管理信息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市场对企业能否及时、准确地获取市场信息以及对信息能否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 已经成为决定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协同管理模式集合了多种先进的管理技术, 诸如快速反映 (QR) 、有效客户反映 (ECR) 、及时生产方式 (JIT) 、材料资料计划 (MRP) 、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先进管理信息技术对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生产、物流各环节进行管理, 对减少库存、缩短供货时间、提高效率和顾客满意度发挥了巨大作用。

2.4 生产柔性化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买方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逐渐提高, 如何及时、准确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协同管理模式通过对生产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协同管理, 使其具备了推行柔性化生产和敏捷制造的能力, 以此来适应消费者市场的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的需要, 同时加大信息化的建设, 构建高效、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以便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市场信息, 为企业生产的柔性化提供前提和可能。

2.5 服务个性化

协同管理模式下, 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手段突破了消费与生产之间的时空界限, 使生产和消费过程达到和谐统一, 消费者作为供应链的终端客户, 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与企业进行需求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企业可以按照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生产、增值售后服务等个性化的服务, 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6 营销高效化

协同模式下, 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协作建立先进的订单和库存系统, 采用JIT、VMI等先进的管理方式, 促使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可以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各节点企业, 如零售企业可以通过POS系统及时了解企业的商品销售信息以及库存情况, 进而进行连续库存补充和销售指导, 与供应商一起改进营销渠道的效率, 提高顾客满意度。

3 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3.1 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利于现有客户的保持

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直接加强了供应链中供应商和企业, 以及企业和客户间的联系, 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协同管理可以构建一个企业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交流的平台, 突破传统营销或服务的时空限制, 及时了解顾客的反馈信息和需求, 便于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 进而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有利于保持现有客户资源。

3.2 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 促进现有业务的增长

协同管理模式通过提高供应链企业间的整体协同水平, 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和物流的响应速度, 缩短了产品到消费者手中的前置时间, 满足了消费者对商品的快速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快速、高质量的服务, 塑造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提高了企业的声誉, 增强了消费者的满意度。这些都进一步地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促进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带动了企业现有业务的增长。

3.3 降低供应链的生产、物流成本, 提高了绩效水平

协同管理模式下, 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对供应链中各企业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协同管理, 优化并删减供应链中的各个生产和物流环节, 减少各个环节中由于信息延迟和不对称而造成的牛鞭效应, 进而降低供应链的生产成本和采购、库存、运输等物流成本, 提高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绩效水平。

3.4 增强了供应链的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协同管理模式下, ERP、CRM、JIT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运用, 促使供应链中各企业提高了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进而增强了供应链的整体管理信息化水平, 同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也带动了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变革, 促成了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协同伙伴关系, 各企业可以集中资源提升自身核心产品的竞争力, 从而大大提升供应链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保障。

3.5 形成了整体利益链, 利于开拓新客户、新市场和新业务

协同管理模式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了有效的归集和统一调控, 促使供应链中的供应商、核心企业、客户组成一个协同合作联盟, 进而编织了一条以供应链为主体的利益链, 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物流效率的同时, 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价格, 提升了其整体市场竞争力, 有利于开拓新客户、新市场以及新业务。

4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运用加快了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的步伐,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仅仅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去迎接市场的挑战已经显得势单力薄, 而提高核心企业所在的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对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以达到有效整合企业资源, 快速实现国际化进程的目的。本文针对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模式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分析, 旨在为准备加快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调管理建设的中小企业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魏修建.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2]魏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郑承志.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4]刘萍.电子商务物流[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5

在世界各大企业越来越注重供应链管理的推动作用时,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则相对较为落后。企业对供应链的关注还主要集中在供应商—制造商这一层面上,并没有考虑建立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完整供应链,更没有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等问题。

1.2 库存问题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用信息代替库存,也就是企业持有的是“虚拟库存”而不是实物库存,只有到供应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才交付实物库存,那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持有库存的风险。但是,这些“虚拟库存”如何应对随机的市场即时需求,库存的“实效性”问题受到考验。

1.3 供应链整合程度低

供应链的整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内部整合,另一个就是供应链上企业间的整合,即供应链的外部整合。纵观我国企业供应链内部整合发展的过程,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重视程度不够,把供应链整合看成是纯技术的问题 ;第二,目标不明确,缺乏全面规划;第三,企业自身管理基础薄弱;第四,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模式的不完善。

1.4 供应双方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电子商务供应协同管理 篇6

【摘要】 剖析协同思想,分析企业传统信息系统的局限,提出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理论,并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给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协同商务;信息系统协同

协同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的Hermann Haken教授提出,最早只是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和系统科学,并由之产生了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这一新兴学科。基于协同思想的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简称C-Commerce)概念是由Gartner Group公司在1999年8月提出。 2000年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以及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等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纷纷发表协同商务的研究报告,随后IBM、SAP、Oracle、HP等从事电子商务的世界主要IT厂商都陆续推出有关协同商务的解决方案。协同商务理念就是通过充分利用Web技术,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品设计、制造资源、销售、市场、服务和客户等方面的全方位协作能力,通过企业之间的协作共同快速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Gartner Group和IDC都预测未来的大多数B2B电子商务都将会利用协同商务模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系统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协同思想的兴起,使得传统的信息系统不再适应今天的企业运行环境。在国外,关于协同化的信息系统已经从研究阶段走入企业中的实施阶段,在国内,关于协同商务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关于协同商务的专著很少,对于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也是在初级阶段。

一、协同电子商务的技术保障

1.计算机硬件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计算机硬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芯片技术经历了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现在可以说是超大规模集成与其它先进技术,如纳米技术等的结合下发展。

2.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技术。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通信线路和终端设备等构成的一个群体。目前,计算机网络大部分都是多台计算机之间能互连、通信、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的网络系统,它是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与通信技术日益发展且二者密切结合的产物。随着Internet出现,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Internet使得信息交换越来越频繁、信息交换量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并正在日益显示着它对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深远意义。

3.软件技术。协同商务的发展更大程度地依赖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技术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面来说明:

(1)操作系统。Windows的普及为协同商务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Unix系统(通常作为各种服务器)为协同商务提供稳定高端运行平台。开放源代码的自由软件Linux给操作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引进了新的竞争。

(2)软件开发技术。计算机编程语言大致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结构化编程语言(如FORTRAN,PASCAL,C)的过程,后来引入了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最近Microsoft公司提出了基于XML的NET的软件体结构,为协同商务的应用提供了快捷的集成化开发平台。

(3)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可以理解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存取和管理的技术。关系数据库模型由于严格的数学基础,抽象级别高而且简单清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应用,相继出现了Oracle、Sybase、Informix和SQL Sever这些大型的数据库系统。

(4)WEB技术。采用WWW和HTML标准开发的新型用户界面 —浏览器的出现,使Internet走出高科技的实验室,通向了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

二、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系统多元化带来新的信息孤岛产生。从企业信息化实施来讲,企业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即企业信息应用的集成与互连失败势必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现有系统之间出现了不能满足的信息沟通需求或者系统本身缺乏满足新的信息共享需求的能力或者当现有系统之间出现了新的信息共享需求,又无法通过调整系统配置建立相互之间的沟通时、满足新的要求时,信息孤岛就出现了。协同商务对外要求与供应商,分包商,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合作,对内要求与企业内部的产、供、销环节实现一体化集成。这就需要企业的Web系统和现有的在企业中运行的后台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如果存在信息孤岛,协同商务的效果可想而知。

2.信息沟通不畅,对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不足。在这个信息决定一切的时代,企业仅靠企业内部搜集产生的信息是远远不够,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学会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尤其是利用Internet来挖掘信息。现行企业的信息系统虽然正在逐步与电子商务整合,却并未考虑到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去挖掘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现行的企业信息系统不能带来良好的企业间沟通,尽管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是仅仅依靠电子商务已经难以满足今天企业间沟通的需要。

3.信息不对称,应变能力差。企业信息系统的自我封闭所导致的消息滞后,信息陈旧,忽视企业外部的海量信息,使得企业在突发性危机面前措手不及,也无法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达到利益上的双赢。

综合来看,现行企业信息系统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之间集成化不足,带来企业内信息系统互相沟通困难,带来更大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企业间信息系统难于沟通,为企业间信息交流带来障碍。这两方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现代企业的生存及发展。

三、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

1.协同化信息管理定义。定义:一种集成的管理模式,着重于如何获取、组织、利用和传播散布在企业信息系统和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共享和再利用的问题,其任务是帮助企业进行现代管理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图1是关于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系统的模型)。

2.信息协同的划分。如果按信息协同的程度来分,企业的信息协同可以分为:信息转移与信息创造。信息转移是指企业信息的协同仅表现为信息在双方之间的流动,它是信息的对称化、信息共享或信息的简单学习(单环学习)。其协同效应就体现在对信息的“共享”上。信息创造是指企业信息的协同是在对现有信息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创造出新的信息。其协同效应就体现在对新信息的“创造”上。显然,信息创造的协同方式比信息转移具有更高的收益,却因之要付出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精力成本。这里主张“信息转移→信息创造→信息转移”的协同逻辑,这便于企业学习和创造能力的持续提高,便于其核心专长的增强。

把以上二分法的分析范式纳入一个框架,可以得到企业信息协同的不同分类组合,可进一步分析不同信息协同间的转化关系。(下图2可知)在二分法的分析框架里,企业信息协同的分类组合有四种:分别是企业内信息转移、企业内信息创造、企业间信息转移和企业间信息创造,企业必须首先整合自身内部信息,在内部信息不能满足战略需要的时候,才考虑与外界的协作,只有这样,协作的成本才最低。

信息的协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低层到高层、由浅入深的“信息螺旋”运动过程。从这一认识出发,信息协同的转化路径应该有两条:其一是“A→C→D→A”;其二是“A→B→C→D→A”。其中,每一条路径在每一次返回A点都有更高的起点。在第一条路径里,企业首先与外界进行知识转移,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在第二条路径里,企业首先在自身内部进行信息的转移与整合,在不能满足自身战略要求的情况下,才进一步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进一步进行信息的整合。两者相比,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多一个“企业内信息创造”的环节,使得第二条路径比第一条更具有战略意义,以便企业信息协同效应的更好发挥和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

如果按信息协同的范围来分,企业的信息协同可以分为:企业内协同与企业间协同。相比较而言,企业间协同因为面临的信息范围较广(可以与顾客、供应商、甚至竞争者等进行协同),往往产生的协同效果更显著,也因之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要牢记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给我们的启示:合作虽难以达成,但双方协作的得益最大。企业内协同是企业间协同的基础,而企业间协同对企业内协同具有促进作用。这里主张“企业内协同→企业间协同→企业内协同”的协同逻辑。这便于企业有效地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并巩固自身的核心专长。

3.协同商务环境下信息系统协同化实施策略。对于协同商务而言,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不仅是管理企业内部的资源,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客户、供应商、代理分销商及其他合作伙伴纳入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有效的链接。作为协同商务在企业信息系统的方案,协同信息系统实施策略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系统的集成,以信息管理为核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内容。再以工作流管理为重心,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集成在一起,实现管理流水线。

第二步是实现与协同伙伴的信息系统协同,以系统的整体应用为核心,将企业内外部的所有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企业内信息系统的协同化,一方面需要的是各个信息系统之间能够互相访问,对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能够集中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在完成信息系统的集成后,增加信息系统的透明度,使企业之间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协同,从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直到最终的客户服务,都需要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

第三步是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系统协同,也是前两种战略的升华。信息中心作为中立方,对进入协同信息中心的企业信息进行相关的审查及认证。对申请成为供应商的用户,进行生产能力、供货能力等与供应商能力相适应的审查。对申请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公司,进行物流运输能力等方面的审查。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在协同信息中心提供相关的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

基于协同商务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引发现代企业运作模式改进的强劲动力,也是保障企业各类产品和服务能够源源不断、高速运作的信息平台。它能够使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在自主运行内部系统的同时,快速交互和共享具有一致性的业务信息,获取反映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决策支持信息,提高快速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在最大范围内,寻找所有合作企业和可获得的资源,从中择优选出合作伙伴,并与之迅速结盟,满足企业爆炸性增长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德]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科技普及出版社上海分社,1988(4)

[2]Conn.Stamford,Gartner Group identifies”C-Commerce” supply chain movement:An Emerging trend in Collaborative Web Communities.1999(8)

[3]Philps C,Meeber M.The B2B intemet report —Collaborative Commerce.2000.4

[4]Mahowald cfR,Levitt M.Collaborative applications in B2B eMarketplaces.2000(7)edge.2000(6)

[5]南志远.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

[6]王琳.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3(4)

[7]Russell Lesson,风荷协同SCM的启示[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2(7)

[8]刘晶炜,闫健卓,朱青.信息集成技术原理及应用[J].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电子商务供应协同管理 篇7

一、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商利益分配原则

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1.协同利益分尽原则, 所有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利益由伙伴共同分享完毕, 不存共同的剩余利益, 即:undefined

αi表示伙伴i分得协同利益的比例, n表示电子商务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数量。

2.利益风险匹配原则, 伙伴获得的利益应随其所承担的风险增大而增大, 即:undefined

αi表示伙伴i分得的利益比例, Ri表示伙伴i所面临风险的风险系数。

3.利益投入正相关原则, 随着伙伴投入的增加, 其分得的协同利益比例也增加, 即:undefined

αi表示伙伴i分得的利益比例, Ii表示伙伴i的投入系数。

4.利益均沾原则, 不能出现部分获利而部分不获得利益的情况。对任意伙伴i, 若它获得的利益Vi=0, 则其余伙伴j的利益Vj=0;若任意伙伴i的利益Vi>0, 则其余伙伴j的利益Vj>0。

5.公平合理原则, 合作伙伴获收获与其所做贡献之比相等, 即:undefined

二、投入系数影响要素及其量化

供应链中合作伙伴投入主要包括其为供应链协同做出贡献的投入, 如图1所示。

劳动对象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等。其价值E1主要根据现行市场价格加以确定。资本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 其价值E2按资本资金高层价格计算。制造能力表现为厂房、设备、员工、基础设施及其适应性等。制造能力的价值E3= (C/Q) Q1, 其中C为制造能力的投资原值或重置成本, Q为制造能力在经济寿命周期内总加工产品数, Q1为供应链伙伴计划加工产品数。技术能力是提高劳动效率最有力的手段。可以用销售额指标来反映其价值E4。因为销售额能反映技术使产品的功能改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等一些难以定量化的贡献。供应链伙伴为让产品更快进入市场, 提高利润率, 有时要借助伙伴企业的品牌或商誉。其价值E5可以为:E5= (P2-C2) ·W2- (P1-C1) ·W1, 其中:E5为品牌或商誉的评估值;P2、P1分别为名牌商品和同类普通商品的销售价格;C2、C1分别为名牌商品和同类普通商品的销售成本, W1、W2分别为名牌商品和同类普通商品的销售数量。劳动力属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价格E6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人力资本的替代弹性。假设伙伴i以上六个方面投入要素的价值分别为:E1i、E2i、E3i、E4i、E5i、E6i, 则伙伴i的投入系数Ii为:undefined

三、风险系数影响要素及其量化

电子商务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很多, 这里只考虑对利益分配有重要影响市场风险RM、技术风险RT与合作风险RC。市场风险是指伙伴获得预期协同利益的不确定性。其影响要素主要有: (1) 竞争的程度, 竞争的程度越高, 风险越大; (2) 环境的变化, 环境变化越大、越频繁, 风险也越大; (3)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越快, 风险越大。市场风险是外部风险, 可以认为各伙伴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基本上是一致的。技术风险是指对单个伙伴而言, 其所负责环节的技术难度及其不确定性。其影响要素主要有: (1) 技术成熟性, 技术越不成熟风险越大; (2) 技术复杂性, 技术复杂程度越高, 风险越大; (3) 技术相关性, 相关程度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合作风险是指合作关系可能破裂、产生危机的不确定性。其影响要素主要有: (1) 管理方式的差异, 差异越大风险越大; (2)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越遥远, 导致沟通越不充分, 风险也越大; (3) 伙伴道德风险, 伙伴素质越低, 道德风险越大。供应链中任一伙伴所面临的合作风险都要涉及到合作的其余各方, 可认为各伙伴面临着同样的合作风险RC。

实践可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如技术风险由技术成熟性、复杂性和相关性三个要素引起。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法, 要素集为U={成熟性, 复杂性, 相关性}, 根据其影响程度不同, 分别赋予各要素相应的权向量A={ω1, ω2, ω3}, 评价集为V={低, 较低, 中等, 较高, 高}, 并赋予评价集各元素值V={0.1, 0.3, 0.5, 0.7, 0.9}。为了得到从U到V的模糊关系矩阵, 可邀请有关技术专家组成技术风险评估小组, 让他们按照评价集的五个等级对风险因素的高低打分。然后统计打分结果, 并把各个等级的评价结果折合成[0, 1]区间的数值, 得到各要素的模糊向量A成熟性、A复杂性、A相关性。将其合成一个矩阵就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undefined

模糊综合评判为:

undefined

对B进行归一化处理, 处理后为:

B′={b1′, b2′, b3′, b4′, b5′}

求得伙伴技术风险的系数为:

RT=B·VT={b1′, b2′, b3′, b4′, b5′}·[0.1, 0.3, 0.5, 0.7, 0.9]′=0.1b1′+0.3b2′+0.5b3′+0.7b4′+0.9b5′ (9)

与求技术风险系数类似, 可求得市场风险系数RM和合作风险系数RC。由于可以认为供应链中各伙伴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与合作风险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可假设其值都分别为RM和RC。伙伴i总的风险系数Ri=1- (1-RM) (1-RTi) (1-RC) , (i=1, 2, …, n) 。

实际中很难确定A={ω1, ω2, …, ωn}的值, ωn表示第n个风险要素影响程度, n表示要素个数。运用模糊比较法可得权向量A。设n个风险要素, 进行两两比较后, 第一个因素影响程度最大, 第二个其次, ……第n个因素影响最小。依此建立风险要素对比模糊矩阵:

undefined

δLK表示要素L比K突出的程度。两两比较时, 要素L比K的影响程度大, 则δLK>0.5, δKL<0.5;k=L时, δLK=0.5。两两对比矩阵要满足一致性要求, 即δLK应满足条件:

undefined

δLK是两个风险因素对该种风险影响程度的相对比较, 还要考虑所有风险因素对该种风险影响程度的相对比较。

由f (L/K) =δLK/δKL , f (K/L) =δKL/δLK, 则:

undefined

;

undefined

根据两两对比模糊矩阵构造如下矩阵:

undefined

第一列为各行最小值。取第一列即得n个要素对该种风险的隶属度向量:

undefined

对ψ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各要素对该种风险的权重:

A= (ω1, ω2, …, ωn) (15)

四、结束语

由上述计算过程及其结果可知, 该模型能满足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的一般原则。借助电子计算机, 用这种方法计算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利益分配比例比较客观且简单易行。

参考文献

[1]张侨.供应链供需双方利益风险分配方法[J].价值工程, 2004 (6) :46-48.

[2]林邓伟.服务协同技术在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 2008, 3 (3) :142-145.

[3]肖冬荣.电子商务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07, 7 (3) :142-145.

电子商务供应协同管理 篇8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始终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未完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物流效率方面仍未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13BAH11F00)”的研究成果之一,提出了基于国家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解决方案。

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农户收入低。农产品从农户手中卖出去到最终消费者购买农产品,这当中涉及到大量的中间环节,而每经过一个环节,农产品的价格都会有所上升,导致面向农户的农产品收购价与最终消费者的农产品购买价相差甚远。因此,有必要实现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减少农户到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消除多余的中间环节,增加农户收入。

物流效率低下。由于农产品对比其他产品具有易腐烂的特性,因此农产品在储存、运输条件以及物流速度上都有比较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农户、生产企业以及批发商都是通过自有的运输工具来进行农产品的运输,但这样会形成很高的物流成本;有的生产企业会选择委托运输来完成农产品的运输,但大部分承运商缺少农产品物流的专业知识和设备,使得农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损坏率高、物流成本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有待解决。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像“毒豇豆”、“毒大米”、“灌水猪肉”等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热烈讨论的话题,同时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是政府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农户由于缺乏农产品的有效渠道信息,使农产品供应链的环节增多、成本加大;农产品供应链上游企业(种植户、养殖户等)由于缺乏物流资源的相关信息而无法找到合适的物流供应商;农产品供应链自身的复杂性,使政府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时也因为追溯信息缺失而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供应链协同信息平台,减少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的不对称性,把供应链信息传达给有需求的供应链参与方,对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具有重要的意义。

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

为顺应我国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研发与应用示范”于2013年正式立项启动。该项目通过建立国家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系统,通过统一的基础数据、接口以及业务流程标准,实现了供应链节点企业只要与平台建立有效转换接口,即可完成相互间的信息交换,即可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标准支持,也可消除企业间为实现相互的信息交换而进行“点对点”接口的投入,极大地降低了企业信息化成本。同时,平台可为政府部门的市场监管提供条件,通过完善的注册机制和企业与产品的黑名单系统,加强对企业、产品信息的检测,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国家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包括以下六个子系统。供应链企业主体管理系统;产品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该子系统提供了对供应链平台管理的不同品类产品的基础信息、产品检验报告信息和产品图片信息的服务。业务地址注册管理与索引系统,该子系统实现了通过地址注册与索引,将散落在各个企业间的信息集中起来,供应链平台上的企业,只需通过自己所在地的区域平台即可与国家平台进行信息交互,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业务信息。协同业务统计分析系统,该子系统由统计分析、产品分类与产品搜索引擎三部分构成。产品目录服务系统,该子系统使企业可以轻松实现产品目录创建、目录信息维护、产品目录发布、产品目录检索。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整体效率。目录的一致性,又保证了全程供应链管理的高效运行。黑名单监管系统,该子系统由国家平台发起,收集工商、质检、卫生、行业协会等部门发布的企业和产品检验信息、召回信息、以及黑名单信息,同时整合各地区域平台上传、用户举报的黑名单信息,通过对数据进行甄别、筛选,国家平台对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最终生成黑名单数据库,在供应链平台上发布,同时推送至供应链参与方的相关企业。

基于国家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基于国家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管理,将会引发并重组农产品供应链的业务流程。

首先,农户与农产品生产企业(种植户、养殖户等)可通过平台上的主体管理系统和产品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注册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经平台审核后即可发布自身的产品信息,同时还能通过平台接收来自下游的采购订单。农产品生产企业还可在获得下游企业授权后,通过业务地址注册管理与索引系统了解到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例如:销售信息、库存信息等,从而调整自己的种植或养殖计划,改善供需关系,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

其次,第三方物流企业(储运企业)可通过平台上的主体管理系统注册自己的企业信息,经平台审核后可为供应链上的各参与方发布并提供物流服务。

第三、超市、农贸市场以及网上商店可以通过平台上的产品目录服务系统,方便快捷地建立自己的产品数据库,可按照自己的需求找到供应链平台上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及其产品,快速建立贸易关系。

第四,普通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等设备,登陆平台查询系统,随时随地查询自己关系或购买的产品信息。

第五,平台还为政府提供了一个监管供应链运行的入口,政府部门通过平台上的协同业务统计分析系统,可以及时了解农产品生产、物流、库存、销售、质量等实时信息,一旦发现假冒伪劣产品,可通过平台上的黑名单管理系统将相关信息发布,提示供应链各参与方在采购、储运、销售时,禁止列入黑名单的农产品进入流通环节,问题严重的产品可将实施召回处理。

基于国家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

优化供应链结构。平台的应用减少了供应链信息的不对称性,改善了供应链起始端农户与农产品生产企业(种植户、养殖户等)过于分散不宜管理的现状,增加了供应链末端新兴网商作为参与方之一的作用,同时改变了供应链过长,中间商过多的情况,实现了农超对接,实现了供应链结构的优化。

提高物流效益。平台通过整合专业化的农产品储藏与运输资源,为农户和农产品生产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收储运一体化管理,降低了供应链物流成本,同时,大量使用专业化的储藏运输设备,有保证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效运行,还可将物流损失降到最低。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产品信息实时查询的渠道。消费者可通过平台查询农产品的相关企业信息,行使知情权与投诉权。一旦发现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通过平台使得供应链各参与方第一时间可以获知真情,这种模式亦可倒逼农产品生产者改善其产品的质量。

改善市场秩序。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有效的监管渠道,有利于政府快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做出反应,通过黑名单管理系统能有效阻止问题产品的流通,同时可以实时地了解市场动态,及时做出反应。

统一编码标识。平台采用GS1国际标准,供应链主体采用GLN编码,供应链客体——产品采用GTIN编码,供应链实体运行中的单证票据、物流标签等采用一维条码、二维条码、RFID等编码标识技术。

推广国家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其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通过整合资源提高农产品供应链整体效率,不但可以减少农产品供应链的中间环节,还可以增加农户的收入,同时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电子商务供应协同管理 篇9

在供应链协同管理中, 其管理的绩效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估协同绩效, 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从而更好地提高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效果。因此,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估十分关键, 它是协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以电子商务供应链中的企业为例, 建立起以B2B电子商务供应链为基础的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 指标体系建立思路

首先, 结合电子商务中B2B模式的特点, 将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分别从信息流、业务流和资金流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 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角度考虑客户关系和文化共识;其次, 根据B2B电子商务集成供应链的运作流程和协同评价准则, 确定协同指标;再次, 结合电子商务企业实际运作中的需求和期望, 对协同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 然后确定符合实际要求的评价指标, 进而建立指标体系;最后, 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良好运行还需要整个系统具有软协同, 即文化共识方面的协同并始终贯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

(二) 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由于电子商务供应链中可能存在有一部分企业是虚拟企业, 与传统供应链相比, 部分运作流程是需要在一定系统平台中操作的。针对这种情况, 若只是简单地选用其中的某种评价体系, 则会脱离实际情况, 构建出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估其绩效结果也是不准确的。因此, 在构建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时, 更多的是考虑电子商务供应链的特点, 结合SCOR评价体系和BSC评价体系的优势, 借鉴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及现实案例研究, 最终形成了B2B电子商务供应链特有的协同绩效评价体系, 如表1所示。

二、Brain Cell软件及其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一) Brain Cell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本文主要应用了Brain Cell神经网络软件来实现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模型的计算与分析。Brain Cell神经网络采用误差反向传播学习算法, 算法从两个方面 (信号的前向传播和误差的反向传播) 反复进行迭代学习。其基本原理是输入层各神经元在接收外接的信息后, 传递给隐含层的神经元, 根据减少目标输出与实际输出误差的方向, 从输入层经过隐含层逐层修正各连接的权值, 直到将误差调整到能够接受的程度, 这不仅是各层权值不断修正的过程, 也是学习训练神经网络的过程, 若学习样本的计算输出提前达到预期的结果, 则训练过程结束, 否则将学习到预先设定的学习次数为止, 最后由输出层输出信息处理的结果, 如上图所示。

(二) Brain Cell神经网络实现步骤

1. 网络层数的确定

根据Kolmogrov理论可知, 含有一个隐含层的三层神经网络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关系。因此, 在Brain Cell神经网络中采用含有单隐层的三层神经网络。

2. 网络节点的确定

输入层节点的多少与评价指标个数是相对应的。因此, 根据构建好的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将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进行合并, 作为输入层的节点数, 其指标数如表1所示, 因此输入层节点数为19个。输出层节点则为1个, 在此以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绩效等级结果作为输出值。

3. 网络训练

本文采用的训练函数为trainscg, 将网络训练的精度设置为10-4并初始化权值和阈值后, 从15个样本中选取12个作为训练样本进行批处理训练, 开启网络进行学习训练。其具体步骤如下。

假设训练样例是形式 (a, b) , 其中a为输入向量, b为输出值。N为输入节点数, M为输出层节点数。从单位i到单位j的输入表示aij, 单位i到单位j的权值表示Wij。

(1) 创建具有N个输入单位, M个输出单位的Brain Cell神经网络。

(2) 用随机数 (0或1) 初始化某些数字变量网络权值Wij。

(3) 对于第k个训练样例 (a, b) , 把输入跟着网络前向传播, 并计算网络中每个单元x的输出Qx, 使误差沿着反向传播。

(4) 对于每个输出单元u, 计算它的误差项。

(5) 对于每个隐含单元h, 计算它的误差项。

(6) 利用误差项更新调整每个网络权值。

(7) 重复 (3) 到 (6) , 直到完成指定的迭代次数或者是其误差值达到可接受的范围。

4. 网络检验

将剩下的3个验证样本数据输入到训练好的网络中, 将其训练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较, 检验Brain Cell神经网络得到的输入与输出间的关系是否正确, 从而反映出该绩效评价体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实证研究与分析

(一) 确定绩效评价等级

由于各个企业供应链自身发展的情况不同, 各具特点, 其形式、结构各异, 因此如何划分绩效评价等级, 如何更好地反映绩效评价等级至关重要。本文以绩效考核成绩最好为1, 最低为0为临界值, 由高到低划分5个等级, 并通过绩效等级系数来体现, 见表2所示。

(二) 指标数据获取和处理

本文以天猫商城中某珠宝饰品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该公司有比较稳定的供应商, 且与多家企业都有长期合作关系。根据公司的实际管理情况, 整理出该公司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数据, 应用Brain Cell软件对这些基本数据进行计算。

为使各指标在整个系统中具有可比性, 本文利用效应系数将指标在闭区间[0, 1]上进行同趋势化无量纲化和定性指标定量化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 (越大越好) , 效应系数计算公式为

对于逆向指标 (越小越好) , 效应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 fj是xj的效应系数, j是评价指标的数目, xmax是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 xmin第j个指标的最小值。

(三) 网络训练与模型检验

该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分为2层, 在此将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进行合并, 作为输入层的节点数, 设指标集a={a10, a02, …a18, a19}={信息共享率, 信息准确率, 系统利用率…投资收益率}。样本组设为X, 共整理出了15组样本, X={X1, X2…X15}。其中, 选取12组基本数据作为训练样本数据组, 进行批处理训练, 3组作为检验样本数据组来验证学习训练的结果。

经过上述规范化地数据处理后, 得到三组检验样本数据如表3所示。

首先, 分别定义12组训练数据和3组检验数据, 然后启动Brain Cell软件, 根据软件提示输入层和输出层的节点数, 分别为19和1。在outputnodes中输入linear, 按照软件指示设置阈值和初始化网络权值后, 开始训练这12组样本数据。然后根据之前训练好的网络预测X13、X14、X15这3组检验样本数据, 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表明, 该公司的供应链整体绩效基本良好, 其绩效评价等级系数主要都集中在[0.5, 0.8]这部分区间内, 与该公司所处供应链实际情况相符。该公司运作情况基本令人满意。

四、结语及展望

从计算结果中可看出, 目前我国B2B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电子商务企业间应加强利用现有的系统功能, 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心, 协同化开展关键业务管理活动, 增加企业间的信任度和目标一致性, 从而实现整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业富.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与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 2008 (06) .

[2]史成东.基于启发式属性约简和神经网络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预测[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03) .

[3]张翠华.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 2006 (06) .

[4]叶春明.BP神经网络在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5 (05) .

军事供应链协同管理刍议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军队后勤保障从冷战时期的为准备未来可能爆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战争, 储备大量的物资, 侧重后勤保障的“数量优势”转变为现在的为准备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侧重军队后勤保障的“质量优势”。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部队后勤保障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求军队后勤在指定的时间内, 把指定数量的物资送到指定的地点。

军事供应链的产生实现了用于军事需要的货币形态和物化形态的物质财富与社会经济运行中的物质财富的相互沟通结合, 充分利用了地方先进的资源, 提高后勤保障水平的同时降低了军队后勤保障的成本。既考虑到国民经济发展, 又照顾到国防建设。但随着后勤保障观念的演变, 聚合后勤、集约后勤、敏捷后勤、精确后勤、可靠后勤等现代后勤观的提出, 整合军队后勤和社会后勤, 实施快速反应、快捷、精确可靠的高效益后勤保障成为军队后勤保障追求的目标。通过军事供应链的实施, 可以发现军事供应链中地方供应商与军队内部各级储存系统两个节点之间以及军队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往往缺少协作而使得军事供应链的效益大打折扣, 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为了使军事供应链中地方供应商与军队内部各级储存系统之间以及军队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能够有效协作, 达到军事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最优, 充分发挥出军事供应链的效益, 从而进一步提高军队后勤保障的效益, 军事供应链协同管理应运而生, 成为军事供应链研究的新的方向。

二、军事供应链及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现状

1. 军事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军事供应链理论在我军还属于一个新生理论, 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国内一些学者对军事供应链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一些研究, 有一定的积累, 但是研究内容相对分散, 不是很成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国外发达国家对军事供应链的研究走在我军的前面,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军事供应链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2001年美国兰德公司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广泛考察后, 将军事供应链倡议递交美国军方并得以批准公布, 美军于同年设立了供应链集成办公室, 其主要任务是在实施现代化的物资供应链集成计划中起带头作用, 促进商业模式在军事物资供应中的应用, 提高供应链管理和“端到端”的保障能力, 以全面满足21世纪战争行动的要求。

2004年5月6日, 美国国防部网站发表了《适于作战的感知与响应后勤》一文, 提出了美军最新的军事后勤理论———感知与响应后勤。感知与响应后勤以满足未来网络中心战需要为目的, 以网络中心战原则为理论, 以响应速度和实现指挥官意图的质量为衡量标准, 一反传统的后勤保障理念和模式, 将多军种、多组织和机构的各种后勤资源和能力整合在一个动态的高度智能化的保障网络中,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现战场态势的信息感知共享, 动态实时掌握后勤资源的消耗和需求, 跟踪任务的完成情况, 分析支援保障能力, 在动态调整、自动协调中, 提供满足作战需要的多种保障方案, 从而实现作战指挥官的意图, 减少后勤造成的作战风险, 最终达成战略目标。这代表了目前国内外军事供应链研究的前沿。

2. 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现状

现阶段, 军事供应链的研究是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军事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则更加少, 可以说没有什么成果。地方企业和理论界主要是对地方供应链协同进行了研究, 各个企业和学者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主要涉及战略层协同、策略层协同、协同技术三个方面。

当前供应链协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和不足:

(1) 对供应链协同的概念和内涵还没有完善、统一。缺少一个公认的、广泛适用的概念和内涵。不同的学者和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理解对供应链协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和内涵。

(2) 对供应链运作过程的协同研究主要是对供应链运作过程中某些活动进行协同, 如库存的协同、生产的协同、预测的协同等。而对供应链中的采购、运输、配送等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对供应链过程中每个环节或活动之间协同的系统研究。

(3) 供应链协同的目的是使得供应链整体的效益达到最优, 但当前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主要是对供应链中某一个环节或活动进行协同优化, 从而达到对整体的优化。这是从部分的优化到整体的优化。而笔者认为要使得供应链整体达到最优, 应该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协同优化。供应链整体达到最优化的同时, 供应链过程中某个环节或活动不一定是最优的。

(4) 在对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广泛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多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链提出适合本身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统一的对供应链协同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

(5) 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主要还是定性的研究, 缺乏定量的研究。尤其是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采购、库存、运输等几个重要环节缺少定量的研究或是研究的不够深入。应加强对这几个环节的定量研究。

三、军事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展望

军事供应链协同对提高后勤保障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使军事供应链中各个环节进行协同运作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军事供应链的效益, 不断提高后勤保障效益。军事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离不开地方供应链协同的经验成果和部队自身的实际情况, 研究军事供应链协同可以在借鉴地方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同时结合部队实际。军事供应链协同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焦点有:

1. 协同理论应用到军事供应链中

还处于摸索阶段, 理论界对军事供应链协同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以及具体该如何实施军事供应链协同还没有规范的实施步骤。应加强军事供应链协同的基础理论研究。

2. 军事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大系

统, 军事供应链协同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方面, 如军事供应链协同的机制、协同的内容、协同流程等。在研究军事供应链协同的时候应充分运用协同学、复杂系统、大系统等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研究。

3. 军事供应链中, 军队各级储存

系统不同于地方企业, 有许多信息是属于涉密信息, 如库存分布, 库存量、采购计划等。因此, 在军队内部各级储存系统与地方供应商之间进行信息协同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即满足信息协同的要求, 又保证部队涉密信息不外泄。应加强军事供应链信息协同机制的研究。

4. 军事供应链包括地方供应商和

军队内部各级储存系统两个重要节点。采购、储存、运输三个环节是影响军事供应链的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到军事供应链的效益。应重点加强军队各级储存系统与地方供应商之间在采购、库存、运输方面的协同研究。要充分运用建模与仿真的理论与方法对采购、储存、运输等几个重要环节进行定量的研究。

5. 当前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大多

是对供应链协同过程中的物流和信息流进行协同研究,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资金流在供应链中成为一个重要节点, 如何对供应链过程的资金流进行协同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6. 建立一个公认的、适合不同类

型军事供应链协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促进军事供应链进一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从而不断提高军事供应链效益, 提高后勤保障效益。

7. 要从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

考虑军事供应链协同, 做好军队各级储存系统与地方供应商的协同、军队内部各级储存系统之间的协同、各军兵种之间的后勤保障协同的研究。

8. 在军事供应链中, 后勤保障的

任务在平时和战时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 军事供应链协同管理在平时和战时应该如何区别管理, 如何在满足军事效益的条件下, 尽可能地提高军事供应链的经济效益, 这也是军事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重点。

四、小结

总的来说, 军事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对提高军事供应链的效益, 从而提高军队后勤保障的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 军事供应链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何把协同的理论运用到军事供应链中去, 从而提高军事供应链的效益。在地方企业, 供应链协同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可以借鉴地方供应链协同的经验与成果, 结合部队实际, 促进军事供应链协同发展。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三个支点 篇11

一、以战略协同打好基础

供应链战略是用于指导整个供应链高效运作、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并获得最大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一方面,供应链战略明确了供应链组建的目的及意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在共同战略的指导下如何互相协作;另一方面,在共同目标的规划下,供应链战略又成了各成员企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一般而言,战略协同是对供应链管理中事关全局的重大核心问题的合作与协调,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基础。依据战略的选择过程,供应链战略协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

1. 竞争战略与供应链运作战略协同。

在这个层次上,战略协同是指企业的竞争战略与供应链运作战略所要实现的目标相同,步伐一致。

2. 节点企业内部的战略协同。

在企业内部整个供应链上,新产品研发、生产营运、市场营销、分销物流、客户服务等各个业务部门,还有很多的支持部门如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彼此的战略具有适配性,能够协同一致。

3. 节点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

供应链的战略协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应突破企业边界,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使得各个节点企业的职能性战略(如人力资源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运营战略等)与供应链战略保持一致。

要建立战略协同关系,节点企业的信任是基础。然而,虽然供应链各企业的决策者们也深知合作的重要性,但却往往对“合作条款”缺乏信任度,或处于“观望”和“保留意见”状态,怕本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吃亏”,希望尽量将责任风险、成本等转嫁给合作企业,同时却竭尽全力地将利益收归自己的囊中。如果是这样,企业间就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合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合作企业间建立信任机制。信任机制的建立,需要综合应用契约型信任、能力型信任和善意型信任;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情感和信誉三种手段;需要同时采取法律手段、情感维系和信誉保证三种方式。“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合同条款来防止可能出现的欺骗行为,它是供应链协同管理中首选的手段和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在现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合同难以预料到未来的发展态势和结果;信任程度难以明确界定;合同信任违约举证困难,法律难以对不守信方进行惩治。因此,建立信任机制还必须同时采用感情维系和信誉保证的手段。“情感维系”是指具有相同地域关系、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的企业或者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建立了相互依存的“感情基础”的企业,依靠这种“感情基础”建立信任机制。“情感维系”具体可以采用资本运作、相互参股、建立联合实体、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产业集群发展和社会网络资源开发等方式来实现。“信誉保证”是指企业以其信誉作为担保而建立起来的信任机制。

二、以信息协同提高反应速度

信息协同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供应链各环节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融合,以保证整个链条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这种分工合作、独立与融合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否则各节点企业会成为彼此孤立的、残缺的片断。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只有实现了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才能使供应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为客户需求所驱动的供应链,保证客户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失真,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而且能够促进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协同运作技术包括支撑技术和其他协同运作技术。信息技术是最主要的支撑技术,主要包括自动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XML、GIS与CPS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等。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在供应链协同中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及通信网络资源,提高交易双方信息的传输效率,降低供应链协同的运作成木。XML数据交换技术是在传统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中引入XML与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可让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从传统的链式状态数据交换变为网状式数据传播方式,提高了数据的可持续性,又降低了由于商业规则上的变化所引起的额外应用成本。电子订货系统是指企业利用通讯网络和终端设备,以在线连接的方式进行订货作业和订货信急交换的系统。电子订货系统有利于减少库存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对于供应链整体来讲,可以实现实时分析商品订货信息,准确判断畅销品和滞销品,有利于调整生产计划,为供应链中成员提供及时准确的销售信息,从而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供应链协同运作技术在传统库存领域有ABC分类分析法、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JMI、CPFR方法等。JMI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办法,是为了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为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而提出的。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它能同时降低销售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CPFR最大的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出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销售商和供应商都能做好充分准备,赢得主动。比如,沃尔玛和Sara Lee服装公司通过采用CPFR方法将库存减少了14%,销售收入增加了32%。除了库存领域内的协同技术外,还有一些最近发展起来的协同运作技术,其中包括虚拟电子链技术和多智能体技术。虚拟电子链技术是在虚拟网络环境下供应链协同运作的主要技术。它连接供应商、贸易伙伴和客户共同作为一个有凝聚力、协同的实体。供应链上的成员在虚拟的环境下,运用技术和协同管理在速度、敏捷性、实时控制和客户响应等方而可以提高业务运作能力。多智能体技术采用协商的决策,能够在相同环境中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具有并行性、智能性和柔性。

三、以文化协同提高执行力

上一篇:企业中层执行力下一篇:农作物种子的安全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