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

2024-07-10

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共9篇)

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 篇1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增加等环境的变化,当今世界已经由以机器和原材料为特征的工业时代进入了以计算机和信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原有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开始探索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型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应运而生。然而,供应链的协调运行是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共享的基础之上,因此,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可靠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相关概念

1.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001年,我国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供应链的概念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并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从供应链整体考虑,供应链管理是在优化整个产销环节中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主导企业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手段,对商品、信息和资金在由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进行高效、科学的控制与管理,使整个供应链总体达到高效率、低成本,并能全面提高供应链系统内相关的企业、环节和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满足顾客需求,取得经济利益“共赢”的目的。

2.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地协调产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使供应链的效率达到最佳。

在供应链中,这三种流是相互联系的。物流服从于资金流,物流的畅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流是否畅通,而信息流的存在则以物流的存在为前提,是物流和资金流的体现。资金流则随着物流和信息流的变化而变化,是物流和信息速的结果。只有物流、信息流的顺畅流动,才能确保资金流的完成。因此要想减少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提高供应链的总体性能,就必须加强对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同管理。而信息流是供应链中流动最频繁、流量最大、变动最快的一种流。只有管理好信息流,才能为物流和资金流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才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二、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功运作的基础

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是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的,他们以信息作为沟通的载体,信息顺畅地流通是供应链成功运作的关键。但由于涉及的成员较多、供应链结构各异,信息在传递过程遇到了诸多问题,这给供应链的成功运作带来了许多问题与挑战。大量实践表明,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并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与挑战。

1. 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

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间是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各自的工作方式也因组织管理方式、思维模式和组织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这给供应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企业通常面临两种不确定性:因缺乏对目前所发生事件的了解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当事件发生时,不知道如何应对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这些不确定性主要包括:顾客提交订单的时间和数量不确定;供应商交货提前期、交货数量、货物质量的不确定;货物运输时间和运输状况的不确定。究其原因,是由于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间无法进行有效地信息沟通或实现有效地信息共享,从而削弱了以信息作为沟通载体的作用,导致整条供应链的效率下降。若能在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此问题将迎刃而解。

2. 降低委托一一代理机制带来的信息风险。

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委托——代理关系。在此关系中,代理人往往会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以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取最大利益。由于两个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因此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会出现两种代理问题:一是逆向选择。即在制造商[委托人)选择供应商(代理人)时,供应商掌握了一些制造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对制造商不利,供应商因此与制造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制造商蒙受损失,从而出现逆向选择——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二是败德行为。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约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供应商会在有契约保障之后,采取不利于制造商的行为,进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这就出现了“败德行为”。因此,信息不对称也使供应链信息共享成为企业成功运作供应链的必要条件。

3. 缓解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也称需求放大效应,是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Hau L.Lee教授对需求信息扭曲在供应链中传递的一种形象描述。牛鞭效应是供应链本身固有的特性,它非常不利于供应链的协调运作,会造成分销商、零售商的订货量和生产商的产量远远高于客户的需求量,进而积压产品,占用资金,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随着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增多,此效应越发明显,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将变得十分复杂、困难。虽然牛鞭效应无法避免,但可以使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或技术来减少牛鞭效应的不良影响。对企业而言,以Internet技术为支撑在供应链上实现信息共享就是有效减少牛鞭效应的根本途径。因为归根结底牛鞭效应是由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扭曲造成的,而供应链信息共享恰恰可以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时延和信息失真。

4. 协调供应链的目标冲突。

供应链是由相互之间存在供需关系的企业组成的。而这些企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利益主体,其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无论企业是单兵作战式地独立地在市场中与其他企业直接竞争,还是集团式地整体地在市场中与其他供应链展开竞争,都会追求利益最大化。各节点企业间的目标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在供应链中,要满足某些目标就必须牺牲其他目标。

三、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

在世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与信息流的相互配合体现得越来越重要,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为了实现信息共享,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为系统功能和结构建立统一的业务标准;对信息系统的定义、设计、实施,以及建立连续的实验、检测方法;实现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计划信息的集成:运用合适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供应链系统运作的可靠性,降低运行总成本,确保信息要求与关键业务指标一致。为此,在供应链管理中必然要依赖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涉及面很广,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Internet/Extranet/Intranet、电子商务技术、EDI技术、XML技术等均与其相关。相关度较大的是这样两类:一是自动识别技术;二是信息交换及管理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用于信息的产生,信息交换及管理技术用于信息的控制与处理。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有:条码技术(Barcode)及射频识别技术(RFID)。条码技术不仅在国际范围内为商品提供了一套可靠的代码标识体系,而且为产、供、销等生产及贸易的各个环节提供了一套可靠的代码标识技术,为实现商业数据的自动采集和EDI奠定了基础。条码技术实现成本低但识别精度受限于识别距离。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其优点是不局限于视线,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信息,防伪功能。射频识别技术可实现“非接触式”识别,但费用较条码技术高而分别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

供应链信息交换及管理技术主要有Internet/Extranet/Intranet、电子商务技术、EDI技术、XML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等。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Internet/Extranet/Intranet、电子商务技术、ED工技术和XML技术。Internet/Extranet/Intranet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形式将企业内部信息、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市场中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组织与集成:电子商务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也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而是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在Internet和Extranet结合的应用,它不仅包括自接带来利润的商品买卖活动,而且还包括所有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的支持利润产生的其他活动: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按照协议的结构格式,将统一报文标准的经济信息,经过电子数据通信网络,在商业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它是为提高信息流的速度和准确性而设汁的。而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是为了适应Internet的快速发展而最适合于WEB开发的信息标准化技术,为W E B数据带来了结构化、智能化与互操作性,可以大大降低数据管理与交换成本,能以更好的成本效益与灵活性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处理。

参考文献

[1]张予川主编:物流信息系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陶文源寇纪淞等: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的影响系统工程学报,2002年第6期

[3]姜方桃:基于EDI的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经济师,2003年第9期

[4]刘建勋胡涛张申生:基于工作流与XML的敏捷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框架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一CIMS,2001年第6期

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 篇2

供应链伙伴关系间信任与关系承诺对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的影响

摘要:构建了供应链伙伴间信任、关系承诺、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141家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伙伴间信任、关系承诺、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伙伴间信任对关系承诺、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承诺对运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对信息共享的影响并不显著;信息共享对运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告诉企业管理者,不仅要重视与供应链伙伴间建立高水平的信任与关系承诺,而且要善于同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来提高企业运营绩效. 作者: 叶飞徐学军 Author: YE FeiXU Xue-jun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510640 期 刊: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ISTICEIPKU Journal: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 PRACTICE 年,卷(期): ,29(8) 分类号: C930 关键词: 供应链 信任 关系承诺 信息共享 运营绩效 机标分类号: F27 N94 机标关键词: 供应链伙伴关系信任关系承诺信息共享运营绩效operational performanceinformation sharingsupply chainrelationshiptrust供应链合作伙伴企业管理者结构方程模型珠三角地区制造企业实证研究理论模型调查对象广东省高水平基金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 篇3

关键词:牛鞭效应;供应链;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1-0046-02

Abstract: Bullwhip Effec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existing on supply chain. It can cause reserve to increase and service to decrease and efficiency to be low and cost to be high etc. These will affect the whole capability of competition and the profit. So this paper brings up deducing bullwhip effect through setting up cooperative concept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technology and setting up sharing mechanism.

Key words: Bullwhip Effect; supply chain; sharing information

1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最早是宝洁公司管理人员在考察其婴儿一次性纸尿裤的订单分布规律时发现的。管理人员发现虽然婴儿对产品的消费比较稳定,零售商那里销售波动也不大,但厂家从经销商那里得到的订单却出现大幅波动,同一时期厂家向原材料供应商的订货量波动幅度就更大。同样,惠普、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等许多企业也发生类似的情况。由于这与挥动鞭子时手轻微用力,鞭梢就会出现大幅摆动的现象类似,故被形象描述为“牛鞭效应”,即需求放大效应。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中需求信息扭曲传递的结果。其基本思想是:当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者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这种需求放大效应的存在,会给供应链及其上的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它会造成批发商、零售商的订单和生产商产量远远高于实际客户需求量,进而造成各节点企业的库存水平提高、服务水平下降、供应链的效率低下、总成本过高以及定制化程度低等问题。这必然会降低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最终使供应链上每一个成员都遭受损失。随着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增加,这种效应会越加明显,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变得十分复杂、困难。因此,探寻“牛鞭效应”的成因、研究其解决对策、弱化其负面影响,从而提高供应链敏捷性和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

在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包括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和制造商等等)都习惯于从自身角度进行需求预测,并倾向于通过增加库存来应付需求的不确定性。这样,信息通过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制造商,逐级而上,其扭曲越来越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需求预测修正

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经营或生产活动,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从而安排自己的销售计划和生产计划。而预测的主要依据就是直接用户的购买历史,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他因素进行一定的修正。当下游用户订购略有变化时,上游企业就会把此订购信息作为将来产品需求的信号来处理。基于这个信号,上游企业会调整需求预测,同时也会向其上一级供应商更大幅度的增加或减少订购,使其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到达最上游的供应商手中的订购数量已是经过多次修正的库存补给量,变动更大了,这样就不可避免导致了“牛鞭效应”的产生。因此,这种需求预测修正是“牛鞭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2.2订货批量决策

供应链中的每个企业都需要向上游企业订货,并且要对库存进行一定程度的监控。企业出于成本和安全库存考虑,经常都会进行批量订购。所以就使从经销商到制造商到供应商的订货量比实际销售量大得多,因此产生“牛鞭效应”。另外,运输费用高也是造成企业批量订货的原因之一。卡车满负荷载重时,单位产品运输成本最低,因此当企业向供应商订购时,他们也会倾向于大批量订货以降低单位运输成本。这也会导致“牛鞭效应”。

2.3价格波动

零售商和分销商面对价格波动剧烈、促销与打折活动等情况,往往会采取预先购买的做法加大库存量,这就使订货量远远大于实际的需求量,人为增大需求的变动性,无疑加剧了“牛鞭效应”。

2.4短缺博弈

短缺博弈行为表现在:当产品供不应求时,制造商往往按照订货量比例分配现有供给,此时,销售商为了获得更大份额的配给量,会故意夸大其订货需求,而当需求降温时,订货又突然消失,这种由于短缺博弈导致的需求信息的扭曲最终引发“牛鞭效应”。

2.5缺少协作

由于缺少协作精神,供应链上企业间信息交流和共享程度有限。企业无法掌握下游的真正需求和上游的供货能力,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自行多储货物。同时,供应链上很难实现存货互通有无和转运调拨,只能各自持有高额库存。这也会导致“牛鞭效应”。

2.6提前期

总提前期是由用于订单处理、采购和制造商品、在供应链不同阶段运输商品的时间构成的。提前期越长,对企业的订购点和安全库存的影响越大,也会降低需求信息的时效性,从而引起“牛鞭效应”。

2.7供应链的结构

一般地说,供应链越长,节点企业越多,供应商离消费者越远,对需求的预测越不准。同时经过各节点的传递及各企业安全库存的多层累加,需求信息的扭曲程度越大,“牛鞭效应”越严重。

3实现信息共享缓解牛鞭效应的建议

综合分析以上诸多原因可以发现,导致“牛鞭效应”的最根本的原因正是供应链上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因此,实现供应链上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是缓解这种现象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在供应链上流动的信息主要包括库存信息、需求信息、销售预测信息、生产配送计划信息。供应链成员间只有紧密合作,并借助相关的信息技术如Internet和EDI来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流和共享,才能够准确把握下游的实际需求,减少和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

3.1供应链协同合作观念的树立

要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前提是供应链上企业要充分认识与其他企业协同合作对于自己以及整条供应链的重要性,要明确作为供应链上的一员,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就要通过与其他成员的协同合作。只有树立协同合作的观念,在相互信任、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公开各自的业务数据,共享信息和业务过程。也只有在企业达成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前提下,才愿意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才能有效地解决各种因素的影响,减弱“牛鞭效应”。

3.2供应链上信息共享的技术支持

要实现信息共享需要技术的支持。条形码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企业间更便利地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如在企业内部采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APS(高级计划与排产)系统,在企业间采用SCM(供应链管理)系统,运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EDI(电子束据交换)技术,开展电子商务,对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企业间的业务数据集成和信息共享,从而有效地降低牛鞭效应的不良影响。具体措施如:

(1)成员企业需采用条形码技术,统一对商品分类与管理的标准,既有利于企业对自身的采购、生产或销售及物流进行准确、高效的管理,又便于各成员企业在供应链上共享商品的销售、库存等信息。

(2)成员企业建立SCM系统,借助其中的CPFR(协同规划、预测与补货)、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和JIT(即时制)等技术,就能实时地获得下游的真实需求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订货,消除预测不准和批量订货等造成的牛鞭效应。

(3)成员企业采用Internet/Intranet(互联网/内联网)、EDI(电子数据交换)、EC(电子商务)和EAI(企业应用集成)等技术,能实现业务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共享、上下游间业务过程的整合与紧密衔接,能有效缓解由价格波动、环境变异和短缺博弈等造成的牛鞭效应。

(4)运用供应链协同、分销商一体化等技术,能够减少库存失衡和企业间实现库存共享与转运调拨,使它们无需再各自持有高额库存。

除了借助以上的技术外,企业还要建立IOIS(企业间信息系统),以及应用系统,如EFT(电子转账系统)、POS(销售时点信息)、EOS(电子订货系统)、QR(快速反应系统)等来实现信息的采集、处理及传输,最终真正实现供应链上信息共享。

3.3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机制

为了保证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还需要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机制,其中主要包括信息共享标准、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1)供应链上企业通过共同协商建立信息共享标准。比如对信息共享范围、共享程度、共享权限、共享时效等内容的规定。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在共享信息时有章可循,又可以有依据去规范和要求成员企业。

(2)供应链上企业还要通过协商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依据信息共享标准,定期对各成员企业的信息共享绩效进行考核,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供应链上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起到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作用。

(3)在考核基础之上,成员企业还应协商建立激励机制,从而根据各成员企业的表现进行激励。这里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即惩罚)两方面。具体来讲可以采用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组织激励、利益再分配激励等手段对各成员进行激励,从而提高企业在信息共享方面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三方面措施,可以保证供应链上节点企业间信息共享的实现,进而缓解供应链上“牛鞭效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耀球.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83-185.

[2] 黄芳. 供应链中“牛鞭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对策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6(25):101-102.

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模型研究 篇4

供应链, 也称物流网络, 由所有加盟的结点企业组成, 通过链中各节点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 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整个链条中的高效流动, 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从而发挥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不确定性以及信息放大的牛鞭效应。信息流在整个供应链运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必须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 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快速的信息交换可以缩短对顾客需求的响应时间, 大幅减少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库存, 提高生产与运作的效率, 降低成本。

从传统的直链式的信息传递, 到网状的信息共享, 再到如今所提出的集成式信息网络, 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模式不断改进, 共享效率不断提高。然而, 目前的集成式信息网络虽然较有效的实现了供应链中信息的实时共享, 但目前提供的还主要是被动的信息服务, 由各节点企业依据一定的授权机制自行从网络中攫取所需信息, 这一方面加重了节点企业信息检索的负担, 另一方面, 随着共享信息量的不断增加, 使得信息共享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本文简要的比较了几种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重点研究了集成式的信息网络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全新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即对各节点企业发布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信息源标识, 建立整个供应链的共享信息知识库;同时根据节点企业的“兴趣”, 建立相应的节点企业个人兴趣库, 由信息中心动态的向节点企业发送与其兴趣相匹配的信息, 从而变被动的信息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 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 降低节点企业信息获取的复杂度, 以求达到信息发布和获取的最优化运作。

2直链式信息传递模型

在这种信息传递模型中, 信息主要在相邻的节点间传递, 在顾客、零售商、经销商、生产商和供应商这条链中逐级进行传递。

在这种逐级的链式信息传递模式下, 除了与顾客相邻的零售商节点外, 其他节点要获得需求信息都必须经过至少一个中间节点的传递, 这种信息获得的滞后导致各节点反应的延迟和异步, 严重阻碍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映速度。而且每个节点对需求信息的传递是有误差的, 这就导致了信息传递中“牛鞭效应”的出现, 使得整个供应链的信息误差大大增加, 严重影响了供应链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而且在这种模式下, 非相邻节点的信息无法直接交换, 信息沟通有限, 整体协调性较差。

3网状的信息共享模型

直链式的信息传递模型大大降低了供应链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供应链对市场变化具有灵活而快速的反应, 逐级的信息传递已无法满足要求, 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都希望能和其他各成员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换, 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各节点间能够建立起快速的信息通道, 于是, 传统的链式信息传递方式便演化成了一种网络状的信息传递方式 (见图1) 。

这种信息传递模式克服了直链式的缺陷, 解决了直链式模型下的信息滞后和信息扭曲的问题, 但其信息交流还主要是以节点为单位, 局限在两两节点之间, 整体协调性较差;而且每个节点要处理如此多的信息, 无形中增加了信息处理的成本, 也使得每个节点的工作任务大为增加。

4集成式信息共享模型

4.1传统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

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不断发展, 基于节点的网状信息共享方式逐渐演变成了集成式的信息共享方式。在这种方式下, 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一个独立于供应链外的节点 (信息集成中心) 来完成, 该中心负责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与发送。供应链中各节点把需共享的需求、库存、及定单处理等各种信息, 发送到信息集成中心, 形成信息共享源, 由信息中心负责对信息进行汇总、加工, 各节点企业可随时从这些共享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及时的做出决策 (见图2) 。

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把节点企业的大部分信息处理功能独立出来, 由信息中心负责, 减轻了节点企业的工作负荷, 使得各节点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核心业务上;更为重要的是, 当外部需求信息发生变化时, 信息的实时共享保证这种信息可瞬间传送到整个供应链, 提高了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 而且该方式为各物理上分散的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 使供应链由原来的分散决策系统转变为一个集中决策的集中系统, 大大提高了其整体协调能力。

4.2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

信息共享主要有两种基本的服务方式, 即信息的被动服务 (Passive Services) 和信息的主动服务 (Active Services) 。由源端 (服务器端) 发起的信息递送服务属于主动服务, 由终端 (客户端) 发起的信息请求行为属于信息的被动服务 (相对于服务器端来说) 。可见, 传统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方式为各节点企业提供的还主要是一种被动的信息服务, 各节点根据一定的授权机制, 从信息中心的信息库中搜索, 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随着供应链的不断发展, 其加盟的节点企业日益增加, 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庞大而复杂,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一个突出问题将是信息量过于庞大, 由于难于针对特定节点进行信息的筛选和发送, 节点企业较难从日益膨胀的信息海洋中准确、方便、迅速的找到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容易出现所谓的“信息过载”和“信息迷向”等问题, 使得信息发布和共享的效率很难进一步提高。为此, 基于信息资源标识和用户个人肖像的主动信息服务方式便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4.2.1 供应链中共享信息知识库的建立

供应链中的信息不仅具有鲜明的共享性, 能够被各节点企业所获得和理解, 不会因其传播而从信息母体中失去他;而且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各节点企业由于其角色和分工的不同, 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也不同。为此, 首先要对各节点企业所发布的各种信息按统一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索引和标识, 以便于对信息的识别、定位、检索与选择。

供应链中的共享信息种类大致包括:销售信息、库存信息、定单处理信息、生产制造信息、产品信息、运输信息等等。信息发布主体主要包括:顾客、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商、供应商等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某信息发布主体在特定的时间所发布的特定种类和主题的信息, 就构成了一条信息源, 具有特定的信息属性, 信息处理中心可给予其一个信息标识码, 存入不断增加的信息库, 以方便进行信息的处理、过滤与存储, 根据不同的节点需求, 提供推送式的主动信息服务。信息中心通过信息标识方法, 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识别、分类、加工、提炼, 形成不断发展的信息知识库。

4.2.2 节点企业个人兴趣知识库的建立

用户肖像是对信息个性化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化描述手段, 不同用户依据其不同的偏好, 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用户肖像模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实现方法, 如可以采用兴趣矢量定义个性化的用户肖像模型。在兴趣矢量中每一维数量代表一个用户兴趣点, 进而可以进行兴趣匹配计算, 确定该用户对此信息的关联度, 方便信息高度智能化的采集与获取。在供应链中, 我们也可说每个节点企业即对应一个用户, 都是依据其“兴趣”获取所需的信息。掌握不同节点的兴趣爱好, 建立相应的兴趣知识库, 有选择的向各节点推荐、发送信息, 可以提高信息的访问效率, 从而实现信息共享的最优化运作。

初始兴趣知识库时, 首先要确定各节点所需要的主要信息。例如, 对于生产商来说, 其感兴趣的共享信息可能包括:供应商的库存信息、生产制造信息、价格信息、所定原材料的运输信息及定单处理信息、分销商及零售商的产品库存信息、销售信息、顾客的需求信息等等。然后, 我们根据不同信息对其的重要程度, 分别赋予不同的权值。重要程度越高, 权值越大, 从而建立起各节点的兴趣库。信息发布主体把信息发送到信息集成中心后, 信息中心对其进行分类、编码、过滤, 然后与节点兴趣库中的信息需求进行比较, 如果相匹配, 则发送给相应的节点存储器, 权值大的优先处理, 从而各节点可以实时的得到供应链中的最新信息, 大大提高了决策的及时性。

我们还应看到, 供应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处在不同的调整与优化中, 因此各节点需要的共享信息也在不停地变化着, 兴趣知识库当然也应该随着节点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当各节点获取信息时, 信息中心的处理器 (我们可称之为用户智能代理Agent) 应自动的把其要求的信息类别与其兴趣库中的进行比较, 如果没有相匹配的, 则在兴趣知识库中加入一条新的记录, 赋予一定的初始权值;如果存在相匹配的, 则加大其权值。权值越大, 表明该节点对该类信息越感兴趣, 从而不仅可以依据兴趣知识库给各节点推荐信息, 而且可以跟踪节点用户的检索过程, 并反馈到兴趣库中, 使之更为准确的反映节点的需求, 提高信息共享与处理的有效性。

4.2.3 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集成式信息共享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 这种信息共享模型主要是建立在共享信息知识库和节点企业个人兴趣知识库的基础之上的。改变了在以往的共享方式下, 节点企业需要什么, 就自己去寻找什么的方式, 实现了节点企业需要什么, 系统就实时的提供什么的信息服务。其大致的模型构建如图3所示。

①各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发布界面把相关信息发送到信息中心。

②信息中心的信息存储处理器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标识后存入信息知识库。

③信息中心的信息发送处理器不断的从信息知识库和个人兴趣库中读取信息, 并对他们进行关联性比较。

④信息发送处理器把匹配后的信息, 也就是各节点企业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实时的发送给各节点企业。

⑤除了得到存储在兴趣库中的特定信息需求外, 节点企业也可根据需要, 发送信息需求给信息中心的信息获取处理器, 自行从信息库中检索到所需信息。

⑥信息获取处理器从信息库中获取信息。

⑦信息获取处理器把检索到的信息返回给节点企业。

⑧同时, 信息获取处理器还把节点企业所需的信息类别发送给信息中心的智能代理。

⑨智能代理从节点企业兴趣知识库中获取存储在其内的该节点原来的信息需求。

⑩智能代理在进行比较后, 对节点企业兴趣知识库进行修改, 使其反映最新的用户需求。

该信息共享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主动性。不需要各节点企业的及时请求而主动的随时把各种相关信息传送给节点企业。

个性化。通过建立个人兴趣库, 可随时针对节点企业的特定信息需求进行信息的检索、加工和传送。

灵活性。不仅可以进行信息的主动发送, 而且可以及时处理节点企业的其他信息获取请求。

标准化。信息的分类、标识有一套严密、统一的标准, 便于信息的存储、检索。

智能、高效性。信息的存储和发送通过信息中心的信息存储处理器、发送处理器、获取处理器和智能代理高效、有序的进行, 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和效能。

5结语

现代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践表明,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 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 用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代替分散的决策体系, 提高信息共享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消除信息扭曲的“牛鞭效应”的影响, 提高供应链成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 从而提高总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谢斌, 卢震, 黄小原.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J].东北大学学报, 2003, 8 (3) :260-262.

[3]范林根, 刘仲英.供应链信息流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文荟, 2003, (5) :54-56.

[4]马卫东.基于主动信息服务的信息共享传播技术[J].信息与电子工程, 2003, 1 (2) :66-70.

[5]殷信义, 刘锦高, 吴添华.智能网站Agents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2, 5 (1) :42-43.

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 篇5

敏捷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建立伙伴企业的信息共享, 以便组织生产, 满足用户需要, 然而, 企业间信息化系统状态差异很大, 硬件设备不同, 操作系统不同, 应用软件不同, 通信协议不同, 地域差异等。这些差异, 给敏捷供应链构建带来困难, 限制了企业间的广泛合作。企业敏捷供应链研究热点是如何能够灵活、快速建立一个从供应商到客户的集成化供应链[1], 企业组成动态联盟能够增强竞争力。基于SOA和Web Service的敏捷供应链信息集成架构 , 将很好地适应迅速变革的企业的管理需求, 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1 机床制造行业业务分析

在安阳机床制造行业中, 机床制造企业, 机床销售企业, 原料供应商, 形成一条以制造为核心的上中下游供应链, 然而当前各企业虽然多数应用了信息平台, 但是却只限于本企业内部信息的管理, 无法真正的实施信息共享的目的。各企业为了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需要将现有的企业业务系统利用标准的协议服务化, 使其加入到信息集成平台中, 被外部用户和其它业务逻辑调用。对于部分单向的业务逻辑服务 (只接受外部参数, 输出相关数据的应用) , 需要从资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 然后将获得的数据以XML Web服务的方式外置到Internet或者Intranet中, 通过监听方法监听数据的变化, 及时地反映到其它系统, 从而通过这种监听方式保证系统之间数据的一致性。这样既将资源系统与共享数据分离又保持一定的联系。

通过对制造企业数据流图的分析, 可以明确出制造企业信息系统包括功能模块。制造企业信息系统包括五大主要模块:采购管理模块、销售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运输管理模块和基础数据管理模块。制造企业基础数据管理功能主要完成基础数据管理业务相关操作。制造企业运输管理模块, 主要完成产品管理产品销售、产品转库送货单等运输管理业务相关操作。制造企业库存管理模块, 主要完成产品库存管理业务相关操作。制造企业销售管理功能主要完成销售业务相关操作。制造企业采购管理功能主要完成采购业务相关操作。供应商信息系统模块, 包括销售管理和基础数据管理功能。供应商销售管理模块, 主要完成录入原料入库单、输入订单、产生销售单、产生销售单通知、产生发货单、产生发票、输出发货单、输出发票、输入付款单等销售管理业务相关操作。销售商的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基础数据管理。销售商销售管理模块主要完成销售业务相关操作。销售商采购管理模块主要完成等录入采购合同、生成采购单、生成付款单、输出采购单、输出付款单、输入发货单、输入发票等采购业务相关操作。销售商基础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完成基础数据管理业务相关操作。 客户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采购管理、基础数据管理两大模块, 客户采购管理模块和基础数据模块。客户信息系统模块主要完成产品采购和基础数据维护等客户信息业务相关操作。

为了构建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需要对现有的客户/销售商、机床制造企业、供应商的信息平台的功能进一步分析, 以便按照SOA的思想, 重构服务以建立敏捷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客户通过Internet访问供应链管理系统, 可以很方便地查找满足自己需求的服务, 并且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企业将非核心的业务转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 紧密地将供应商、制造商、客户联系在一起, 增加信息共享, 这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客户、销售商、制造企业、供应商内部信息系统可以管理各自的数据信息。但是, 作为敏捷供应链上的联盟成员, 就需要相互间进行必要的信息共享。

2 信息共享平台框架实现

在对供应链节点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中可以看出上、下游成员之间既需要调用对方的服务, 又要提供服务给对方。根据服务者/调用者关系模型列表可知, 制造商和销售商通信过程中, 两者即使服务者又是调用者, 他们都向对方提供出服务单元。基于Web Service的制造商/销售商通信原理为:1) 当决定组建动态联盟实现市场机制时, 企业通过查询注册中心所注册的企业实体信息及所提供服务信息, 使用SOAP/WSDL通信标准与服务提供商进行交互。2) 制造商、销售商将企业实体信息和所提供服务信息, 发布到UDDI服务注册中心, 这些服务包括:制造商订单管理及汇款单管理, 销售商发货单管理和发票管理等。3) 制造商、销售商通过UDDI注册中心获取企业实体信息和所提供服务数据。4) 销售商通过前端界面发送订单、付款单, 数据发送到运行在Tomcat应用服务器中的制造商Web服务单元, 制造商服务单元接受订单, 付款单数据经处理返回确认信息;制造商通过前端界面发送发货单, 发票数据到销售商的Web服务, 销售商服务单元接受发货单和发票数据, 经处理返回确认信息。为了简化描述, 我们假设用户已经成功登录, 并建立合会话。以制造商与销售商为例对信息分享平台的进行了实现, 以制造商的订单处理为例:制造商管理平台提供采购合同订单添加和订单查询模块, 销售管理平台提供订单添加的Web视图页面, 用户可以在此页面填写订单信息, 数据的处理通过WebService客户端代理调用远程的制造商平台的订单添加功能模块 , 写入制造商数据库。销售商管理平台提供订单查询视图页面, 用户可以通过此页面查询订单信息, 信息数据也是通过Web Service客户端代理调用远程的制造商订单查询功能模块。达到实现供应链上各个部门信息实时共享的目的。

3 结论

论文针对机床制造行业上、下游企业间供应链信息共享及基于SOA框架和Web Service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 并提出了Web Service技术应用于机床制造行业敏捷供应链信息平台的设计方案, 并对关键技术进行实现。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意味着, 企业要与链条中的合作伙伴共享原先属于本企业私有的信息。因此, 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的安全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有效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将无法实现。由于研究时间有限, 本文尚未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些工作将作为后续研究的内容。

摘要:本文针对敏捷供应链动态异构的特点, 提出了敏捷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在机床制造行业中的应用设计方案, 从基于SOA思想的设计原则出发, 提出了一个基于Web服务的机床制造行业敏捷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框架。采用信息集成技术构建的敏捷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了供应链内信息和数据业务的共享和交互, 并为利用Web Service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集成研究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敏捷供应链,WebService,信息共享,机床制造

参考文献

[1][美]Bieberstein, Norber.面向服务架构 (SOA) 指南:业务价值、规划及企业路线图[M].张宁,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2]胡巍.基于SOA的敏捷供应链系统设计与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8, 4.

供应链库存信息共享价值研究 篇6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共享,库存,价值

1.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是指对供应链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 从而增强竞争实力, 提高供应链中各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它是在企业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公司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合并在一起, 从一个统一的视角展示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把企业活动与合作伙伴整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严密的有机体。由此可见, 对信息流的管理与控制是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 供应链结构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控制两种。集中式控制结构由单一决策者 (核心企业或第三方企业) 利用供应链中的全部信息进行决策, 目标是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分散式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有较强的独立性, 各自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在通常情况下, 分散式供应链的总绩效要低于集中式供应链, 两种控制方式的比较如表1.1所示[1]。

为了使分散式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接近集中式供应链, 各成员企业必须结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以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利润。这就要求上下游企业最大限度地共享私有信息, 在市场需求、生产过程、定单策略等方面达成一致。

由此可见,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运作的基础。一条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失真或信息共享程度不够, 都会对整个供应链企业带来损失, 从而影响企业的收益。

2. 供应链中库存信息共享概述

在动态供应链联盟中, 企业间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且往往以协议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 而非相互持股。也就是说, 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 存在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要想在供应链中共享各节点企业拥有的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就单个企业而言, 与供应链运作效率直接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库存信息、需求信息、订单信息、产品信息、生产信息、运输信息、技术进步信息、质量信息、销售预测等[2]。

共享库存信息是供应链成员间最常用的协作方式, 获取库存信息可以降低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在以最低成本实现对消费者需求做出最快响应的要求下, 库存显得尤为重要。需求波动和偶然故障等因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无法避免的。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常用的做法是建立安全库存。就单个企业来说, 这种做法并无不妥之处。但就整条供应链来说, 上游供应商的产成品正好是下游制造商的原材料, 双方都对同一物料建立安全库存是一种重复性浪费。如果相邻节点上的企业共享库存信息, 即可减少一半安全库存, 从而大大减少库存成本。此外, 库存信息对上、下游企业安排生产计划也起到重要作用。P&G公司与Wal~Mart零售集团签订的协议中就包含如下条款:P&G公司可以方便地管理Wal~Mart遍布全球的零售商店中的产品库存, 从而确切地了解自己生产的哪种产品比较受欢迎以及受欢迎的程度, 以安排合适的生产。因而, 针对库存信息共享做专门研究, 将有力推动整个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

3. 供应链中的库存信息共享价值分析

3.1 基于库存信息共享的两阶段供应链

将供应链系统想象成一个多阶段的库存系统, 供应链的每个参与者都控制着这个多阶段库存系统的一个节点, 并为这一节点进行各种活动和决策行为, 负责该节点的绩效, 每个节点相当于一个责任中心, 每个节点都受到绩效评估规则的约束, 利用所持有的私有信息和一般信息进行决策。要使节点间保持较好的协调性, 减少系统的总体库存量, 信息共享是实现良好协调的途径之一[3]。

本文提出基于库存信息共享的两阶段供应链, 并与传统的、由订单驱动的供应链做一比较。供应链模型如图3~1所示。在该供应链中, 仅有一个生产商和一个零售商。生产商制造产品, 由零售商从生产商处批发产品, 并将产品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传统的供应链是指零售商向顾客销售商品, 零售商根据库存情况周期性地向生产商订购数量为Q1的产品, 生产商接到定单时以批量为Q2进行生产。零售商和生产商独自决策, 根据自己的库存情况, 决定自己的订货/生产情况。因此, 零售商和生产商各自有自己的库存, 来抑制需求/订单的不确定性。零售商利用库存满足顾客采购的不确定性, 生产商利用库存满足零售商订货的不确定性。如图3~2所示。

库存信息共享的供应链是指生产商了解零售商库存情况, 零售商不清点库存, 由生产商清点和决定送货和生产数量。

因此, 可以认为供应链中仅存在一处库存 (本文认为是生产商库存) , 生产商根据库存情况决定自己的生产批量Q2, 如图3~3所示。

两个供应链模型的主要区别如表3.1所示。

3.2 库存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总成本的影响

万筱宁等学者[4]在研究库存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总成本影响时, 曾建立了生产商生产以及零售商订货, 均是基于不允许缺货的经济批量模型。本文则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生产商不允许缺货、零售商允许缺货为假设前提的解析模型, 从而对库存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总成本的影响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解析模型中的参数定义如下。

Q:生产或采购的批量;

Cm:生产商的总存储费用;

Cr:零售商的总存储费用;

P:生产商的生产速度;

D:零售商对产品的总需求量;

Hm:生产商对单位产品的存储费用;

A:零售商每次订购的固定费用;

Hr:零售商对单位产品的存储费用;

S:生产商生产的准备成本。

Lr:零售商缺货费率

S’:零售商初始库存量 (S’<Q)

a.传统订单驱动的供应链

在不共享库存信息时, 即双方不存在协调行为时, 零售商与生产商的成本结构分别为:

供应链的总成本为:

通过对式 (3~1) (3~2) 求偏导可以得出各个利益主体的最优选择及其对应的供应链成本, 如表3.2所示。

b、共享库存信息的供应链

当共享库存信息时, 零售商和生产商库存合二为一, 此时的目标函数为:, 将式 (3~3) 对Q求偏导, 得到联合经济批量为:

此时, 供应链成本为:

利用这一定理, 比较SCm、SCr、SCt的大小, 显然SCt≤SCm、SCr。

在本文中, 我们定义传统供应链库存是指零售商与生产商库存总和, 而分享库存信息供应链的库存是生产商库存。在整个生产周期内, 独立决策的库存成本均高于分享库存信息时的供应链成本。毫无疑问, 该模型论证了这样的结论:共享库存信息可以有效降低供应链存货成本, 减小商品滞销的风险, 提高供应链绩效。

4.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功运作的基础

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是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的, 他们以信息作为沟通的载体, 信息顺畅地流通是供应链成功运作的关键。但由于涉及的成员较多、供应链结构各异, 信息在传递过程遇到了诸多问题, 这给供应链的成功运作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与挑战。大量实践表明, 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并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 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与挑战。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4.1 减少不确定性

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间是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但由于它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同, 各自的工作方式也因组织管理方式、思维模式和组织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这给供应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企业通常面临两种不确定性:因缺乏对目前所发生事件的了解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当事件发生时, 不知道如何应对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 这些不确定性主要包括:顾客提交订单的时间和数量不确定;供应商交货提前期、交货数量、货物质量的不确定;货物运输时间和运输状况的不确定。究其原因, 是由于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间无法进行有效地信息沟通, 或难以实现有效地信息共享, 从而削弱了以信息作为沟通载体的作用, 继而导致整条供应链的效率下降。若能在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 此问题将迎刃而解。

4.2 降低委托-代理机制带来的损失

众所周知, 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委托-代理关系。在此关系中, 委托人通常处于比较不利的位置。因此, 代理人往往会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 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取最大利益。在委托-代理关系中, 会出现两种代理问题:一是逆向选择, 即在制造商 (委托人) 选择供应商 (代理人) 时, 供应商掌握了一些制造商所不知道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可能对制造商不利, 供应商因此与制造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 致使制造商蒙受损失。二是败德行为, 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 但签约后, 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 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了解。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供应商会在有契约保障之后, 采取不利于制造商的行为, 进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 这就出现了“败德行为”。

上述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无法及时获取必要信息, 导致在合作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进而挫伤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不利于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效率。因此, 信息不对称也使得信息共享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的必要条件。

4.3 缓解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本身固有的特性, 它非常不利于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会造成分销商、零售商的订货量和生产商的产量远远高于客户的需求量, 进而积压产品, 占用资金, 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随着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增多, 此效应越发明显, 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将变得十分复杂、困难。虽然牛鞭效应无法避免, 但可以使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或技术来减少牛鞭效应的不良影响。对企业而言, 以Internet技术为支撑在供应链上实现信息共享, 就是有效减少牛鞭效应的根本途径。因为归根结底牛鞭效应是由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扭曲造成的, 而供应链信息共享, 恰恰可以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时延和信息失真[5]。

4.4 协调供应链的目标冲突

供应链是由相互之间存在供需关系的企业组成的, 无论企业是单兵作战式的独立地在市场中与其它企业直接竞争, 还是集团式地整体在市场中与其它供应链展开竞争, 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各节点企业间的目标是相互冲突的, 例如:供应商希望看到制造商稳定的需求数量, 喜欢灵活的交货时间;而制造商则希望随时改变需求, 喜欢供应商尽可能快地交货。解决供应链的目标冲突有赖于供应链的协调机制, 而协调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则有赖于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间能够充分、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但很多企业将信息视为不可公开或私有的, 因而独家垄断信息, 行使着对信息的支配权, 以增加自身在市场交易中的讨价还价能力。这种行为无疑增加了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不信任和不确定性, 阻碍了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 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 并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就利益分配机制达成共识, 可以缩小甚至消除供应链成员间彼此的分歧和不信任, 从而统一各成员的目标以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

5. 小结

供应链信息共享是建立在各节点企业之间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基础之上, 它可以有效地解决供应链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是供应链成功运作的基础。本文对库存信息共享在供应链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供应链中的库存信息共享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诸如库存信息共享的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 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库存信息共享的契约设计, 信息共享的安全问题, 如何防止企业关键信息泄密等等。

参考文献

[1]王小丽.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激励策略研究[J].企业经济, 2006, 2:19~21.

[2]李娴.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及其实现[D].东北财经大学, 2006.

[3]Zhao Y, Simchi~Levi D.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two~stage supply chain with production capacity constraints:the infinite horizon case[J].Manufacturing&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 4 (1) :21~24.

[4]万筱宁, 孙新宇, 孙林岩.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与合作[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3, 1:30~33.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7

(一)内容不确定。

准确把握共享信息的内容是供应链管理的前提。信息共享过量会造成风险的加大,而信息共享不充分则会导致需求放大、生产计划混乱等。但我国有些供应链企业在实施信息共享时还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不知道该如何共享信息,该与哪些企业共享信息,该与企业共享哪些信息,以及该如何确定最优的信息共享程度和范围等。

(二)共享不及时。

供应链企业还不能迅速交换信息以便做出快速的市场反应。我国供应链企业中还存在许多影响信息共享效率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内外部相互隔离,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使得企业无法快速传递、集成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在观念上存在制约,认为那些信息属于商业机密,担心被泄露给竞争对手,因此不愿意每天都与成员企业共享细节数据,而只是每隔一段时间提供聚合数据,使得信息无法得到快速处理。

(三)风险种类多。

供应链企业间不同的利益追求使其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容易存在诸多风险。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由于无缝的信息集成和共享而造成的合作伙伴泄露商业机密风险;部分企业出于利益追求而隐匿、扭曲自己应该公布的信息,并利用信息不对称牺牲其他成员企业的利益而产生的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误选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代理人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等风险。

二、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信息标准化水平。

标准化是信息集成的基础,而信息集成则是信息共享的前提。如果企业内部各自为政,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又缺乏统一规范,企业内部将会很容易出现信息分离、数据交换不畅的现象,最终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使得企业信息难以有效采集、获取和利用。如果不同企业、行业间的应用系统和模块之间相互孤立,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服务规范,那么即使信息化程度再高,也会大大降低供应链企业间沟通与交流的效率,使得信息不能有效的在整个供应链上扩展开来,更无法做出快速有效的市场反应。

(二)信任关系。

信任能够很好的增强伙伴间合作和共享的意愿。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企业有其自身的利益考虑,客观上都会存在利益冲突。企业间的利益冲突使其希望掌握对方的私有信息,从而在博弈中获利,有的甚至产生虚假信息,导致信息共享内容的全面性、有效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在信息共享过程中,如果没有合约约束企业间的行为,彼此间的信任将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它能在信息共享过程中提高各自的责任感,使得一方不会向另一方提供虚假的信息,不会利用另一方的弱点去获取利益。

(三)信息安全性。

信息共享中的信息安全性将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供应链各企业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分散性使得伙伴间的信息必须借助互联网在不同的网络中传递,由于企业传递的信息又是涉及商业机密的,因此与单个企业相比,信息共享主体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安全隐患。比如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易受到有组织的群体的入侵或黑客的攻击,导致商业机密泄露,或是被人恶意篡改,使信息失去了完整性和真实性等。

(四)文化协同性。

文化协同有助于消除伙伴间在信息和认识上的差异。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和经营风格,影响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共享的态度及合作的方式。由于供应链涉及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企业,企业在信息共享过程中会不自觉的产生文化矛盾和冲突,形成沟通障碍,极易造成信息的抵触、曲解。

(五)成本效益均衡性。

成本效益是企业实施信息共享的核心问题。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参与信息共享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以及赢得竞争优势,为此必会在因信息共享增加的费用与产生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决定是否共享信息,并确定信息共享的最优程度。只有保证供应链成员间在信息共享条件下获得的收益能弥补因共享信息而增加的费用,保证获取的利益至少不低于未实现信息共享时所获得的利益,供应链企业才会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积极主动的向其他成员共享更多有效信息。

三、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实现途径

(一)建立基于SOA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保证企业更轻松的与其他成员沟通,使共享信息的传递与交流顺利进行,需要建立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基于SOA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将企业的IT资源都整合成独立的服务,并很容易添加新服务、修改现有服务和删除不再需要的服务,有效解决信息集成的动态性问题;每个服务的调用接口都将被很好的定义,以满足远程异构系统之间的操作问题,实现信息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快速、准确的调用;SOA强调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还能够有效的解决成员企业间因缺乏统一标准框架而带来的信息交流不畅问题。

(二)形成信任实现机制。

信任关系的建立能够协调各成员的利益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障碍和波动,增加信息的可靠度。首先考虑法律机制,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建立一套阻止互相欺诈的规范,通过有预见性的事后惩罚措施减少欺骗行为的发生概率。其次是交流机制。我国是一种关系型社会,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为此在供应链企业间建立交流机制,强化企业间管理人员的沟通,逐渐加深企业间的“感情”,可以使供应链伙伴间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最后还可以考虑信用机制。供应链中各企业均以信用为前提进行每一次合作,这样不但可以将滥用信用的“害群之马”从组织联盟中除名,还能促使其他成员进一步提高授信额度,提升下一次的合作效益。

(三)构建信息共享安全防护体系。

信息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法律、道德、技术和管理四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相关惩罚条款的制定,可以有力的防范网络犯罪。但是,法律的制定往往难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过程中仍会存在一些知法犯法现象,为此国家还要制定涉及信息使用权、所有权、信息安全的道德标准,加强企业、个人的道德建设。供应链企业则需采用安全技术如防护墙技术、加密技术等提高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对于不同安全级别的信息选择不同级别的方案,针对不同的用户授予不同的权限,严格审查每个访问者的身份、级别、允许其访问的内容,及时进行安全审查,以便发现非法攻击、篡改和非法访问的情况,使信息共享能够安全开展。

(四)加强供应链文化建设。

供应链文化是以供应链中核心企业文化为基础,并与其他成员企业文化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而形成的一种组织文化。供应链文化以合作共赢为理念,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以诚实守信为核心,以系统优化为目标,注重培养各企业整体最优思想,强调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在供应链文化构建过程中,由核心企业倡导、示范和实践,由各企业平等地交流各自的管理经验、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检讨自身企业文化的优劣势,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企业在新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宗旨的指导下取得统一,并且对管理过程与管理环节中不合时宜的因素进行重整,从而达到各种文化的融合。

(五)完善供应链契约。

供应链契约是指将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收益合理分配、风险共担等行为通过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使供应链信息共享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的最大障碍是部分企业认为信息共享带来的利益不能公平的分配,供应链契约有利于从根本上加强伙伴间信息共享的积极性。通过契约关系可以确定新增利益的再分配原则和实现方式,使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进行信息共享所获得的收益必然高于不参与时所获得的收益,实现个体、合作伙伴乃至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协调,为信息共享提供了保障机制。供应链契约应涵盖信息共享的条件和范围、绩效评价、收益分配和协调、激励方式以及供应链企业淘汰机制等问题,这对稳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障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S

参考文献

[1].刘震宇, 宁枉.双向信息流共享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学, 2009, (10) .

[2].Lee H L, Padmanabhan P, W hang S.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7a;38, (2) .

[3].楚扬杰, 王先甲, 吴秀君, 方德斌.供应链信息共享的道德风险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6, (2) .

[4].周雄伟, 马费成.需求不确定环境下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激励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 2010, (4) .

[5].Zhang H.Vertical information exchange in a supply chain with duopoly retailers[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11, (4) .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障碍与协同研究 篇8

1.1 供应链的定义

Haul.Lee对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指一个由公司包括供应商、制造商、仓储中心、分销商、零售商, 以及在它们之间流动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所组成的网络。

2001年, 我国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GB/T18354-2001) 对供应链的概念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 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 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并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并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

1.2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相比, 它更注重供应链整体的集成与协调, 要求在供应链上的各企业,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围绕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信息共享。通过对各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和优化, 实现柔性的稳定的供需关系, 以此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 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

供应链管理涉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供应链中, 这三种流是相互联系的。物流的畅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流准确准时。资金流则是物流和信息变化的结果。只有管理好信息流, 才能为物流和资金流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才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2 供应链信息共享障碍形成原因

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是以信息作为沟通的载体, 信息顺畅地流通是供应链成功运作的关键。信息共享在提高供应链管理决策的可靠性, 保证经营水平的稳定性, 减少失误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供应链通过运用信息系统, 从而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灵活性、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一些人为原因和非人为原因, 降低了整条供应链信息共享效果。

2.1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障碍形成的人为原因

2.1.1 缺乏长久规划的信息共享观念

没有长久的打算信息共享就会变成一种低层次的劳作, 由于没有收获任何可用信息, 共享企业会失去积极性, 变得没有热情。因此, 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 企业应该明确指导思想, 应该把信息共享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企业流程再造工程, 在制定信息共享策略时, 要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共享工作的顺利进行。

只想分享别人的信息, 自己的信息不想提供给别人。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共享信息载体, 而异地传播文献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费用, 当共享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或文献定价时, 共享行为就不会发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的共享只发生在一定区域和部门中。而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的异地传播成本大大的降低,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传统的信息共享观念无法比拟网络异地共享信息资源的优势, 传统的信息共享实际上只是一种高层次的重复浪费, 这也是造成各地区和各部门间相互分割、自成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2.1.2 忽视信息共享成本

人们在考虑信息共享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容易忽视它的成本, 不考虑投入产出比, 盲目进行企业信息化。企业大量投资信息管理系统、硬件设备、相应的人员培训和流程改进, 这些都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实际上,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都有成本, 而且信息共享的程度越高, 费用越高。因此, 理性的决策者一定要在信息共享的费用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以选择最优的信息共享程度。

2.1.3 忽视信息的筛选和组织

扩大信息和服务的覆盖面, 将一些信息或网络组织起来, 把信息进行简单的堆积和公开就形成了信息共享, 这种“大而全”的信息共享观念只会造成信息堆积, 制造新的信息垃圾和污染, 浪费用户获取信息的精力, 影响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事实上, 信息共享应当是一种合理组织、集中优势和有效管理的信息共享。因此, 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 优化系统是重中之重, 选择共享有必要和有价值的信息才能避免信息共享整体水平的下降。

有效的信息共享必须要认识和管理信息生命周期。信息作为一种资源, 在管理学上, 认为信息有一个从产生、加工、读取、迁移、存档、回收的周期、再次激活以及退出的生命周期。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对信息进行贯穿其整个生命的管理需要相应的策略和技术实现手段。

2.2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障碍形成的非人为原因

2.2.1 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动态性

供应链本身是一种动态联合, 那么他一定具有动态性, 它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的组合、解散、再组合、再解散。尽管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的关键, 但是企业可能会作最优的个体选择而不是最优的整体选择。也就是说, 各企业的利益冲突和整体利益的约束会阻碍信息共享, 甚至产生虚假信息。另外, 企业担心泄露商业机密 (如核心技术、生产技术和财务状况等) 也会给信息共享带来难度。

供应链每天增加的信息非常多, 查找信息需要耗费成本, 各种个样的信息会使人不知所措。所以, 我们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共享时, 也应考虑到所需信息的易获取性和获取成本。同时, 在信息共享机制上, 动态地把握共享度, 保证供应链各节点的利益, 及时调整激励和控制策略。

2.2.2 缺乏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有技术支撑体系才能够进行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涉及面很广, 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Internet/Extranet/Intranet、电子商务技术、EDI技术、XML技术等均与其相关。

企业信息共享需要两个或多个企业的系统兼容, 包括网络接口兼容、软件接口兼容、数据兼容、权限兼容等等。这些的实现都需要复杂的技术支持。而各个企业的网络结构, 软件厂商、数据开发都是按照自己需求购买或定制的。实现两个乃至多个系统的兼容, 是一向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如果涉及供应链上下游产业链, 这个兼容工程就更为复杂。

2.2.3 缺乏懂供应链信息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和非信息技术企业都需要信息技术人才, 其中最为短缺的是网络的整体化设计、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共享等领域、信息技术支持方面的人才。但是了解企业运作规律, 懂得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的信息技术人才普遍缺乏。懂技术的人不懂供应链, 开发出来的软件往往实现不了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3 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机制

解决信息共享的障碍, 关键是建立企业的信息共享协同机制。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从层次的角度来看, 包括内容层协同、数据层协同和交流层协同。

3.1 业务层信息协同

业务层协同 (或者说内容层协同) 处于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最高层次, 它主要是从战略的高度, 明确和强化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思想, 并进一步改进供应链信息共享和监控的策略和方法。内容层协同主要涉及以下业务内容:具有直接供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间的需求预测协同、生产计划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协同、库存协同和销售与服务协同等。通过最深层次的共享与合作, 使得两个企业的各种信息实现全面共享。比如丰田对长期稳定零配件供应商, 采取业务协同, 组建虚拟企业, 与下游企业分享研发和技术, 实现信息的最大共享和协同。

业务层信息协同, 可以共用一套软件, 或者共用同一软件的某个模块。在企业软件平台升级或开发时, 就根据供应链的特点, 考虑各个企业的信息共享问题, 从而减少信息共享不必要的成本。

3.2 数据层信息协同

数据层信息协同主要是指通过数据格式兼容和数据挖掘等方法, 为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共享与沟通交互的统一数据标准, 从而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同步运作与信息兼容。比如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是指按照同一规定的一套通用标准格式, 将标准的经济信息, 通过通信网络传输, 在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数据层信息协同是供应链实现协同的基础和关键, 它为内容层信息协同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交流层信息协同

这里的交流层, 是指为实现信息共享搭建的各类软硬件交流平台。每个相关企业有各自的企业信息系统, 能够及时准确的搜集自己企业的基本信息, 做到对自己企业心中有数。企业间的沟通, 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邮件、即时通讯软件、论坛、电话等基本网络沟通方式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 交流的信息没有统一的格式规范, 沟通比较随意。

供应链相关企业, 应该在信息共享上加强沟通与合作, 尽量避免各种人为和非人为因素, 把握信息共享的度, 用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 篇9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共享,技术支撑

1 供应链企业中信息共享的主要技术障碍

在供应链管理中, 信息共享首先在供应链企业内部独立的信息系统完成, 然后通过供应链管理软件把内、外部信息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实现整个供应链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有效的信息共享, 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来说, 都是有益的,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从技术实现方面也存在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应系统功能和结构的前提下, 确保信息传递的完整、准确性。供应链中的信息内容比较多, 如何简化并形成相应的标准体系, 如何确保信息的正确和完整性仍然是客观存在的难题;二是运用合适的技术和方法, 确保共享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及时性。由于供应链中环节较多, 如何缩短需求响应时间, 使得共享信息能够迅速、及时传递和反馈便显得尤其重要;三是确保共享信息的安全性, 提高供应链系统运作的可靠性。在EDI、电子商务、基于Internet/Intranet条件下, 由于企业在空间上分布的分散性和广泛性, 对于传输中的信息往往是保密性要求很高, 应根据信息的特征给予不同层次的安全保护;四是确保信息要求和关键业务指标一致性, 建立共享信息的标准。制定供应链各环节交流信息所使用的语言标准, 使彼此都能正确地传递和解读。

2 供应链企业中实现信息共享的主要支撑技术

2.1 销售时点系统 (POS) 技术

POS系统 (Piont of Sale, POS) 指通过自动读取设备 (收银机) 在销售商品时直接读取商品销售信息, 并通过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送到有关部门进行加工分析的系统, 以提高经营效率的系统。在供应链管理中, POS信息能及时反应顾客的需求, 将使用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整个供应链, 由网络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供应商, 作为他们分析市场需求、设计产品和安排生产的依据, 实现供应链中零售商信息效用的最大化。生产商将销售时点信息和订货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把握零售商库存水平, 制定生产计划和零售商库存连续补充计划 (CRP) , 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零售企业所需商品, 尽可能实现“即时生产”。

POS系统一般由前台POS和后台MIS系统组成, 各个店铺的销售时点信息由VAN (Value-added Network, 增值网) 以在线联结方式即时传送给总部或物流配送中心, 在总部、物流配送中心和销售点利用POS信息来进行库存调整、配送管理、商品订货等作业。

2.2 电子数据交换 (EDI) 技术

在供应链管理中, EDI是合作企业信息共享的一种重要工具, 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有大量频繁运输文件的传递时, 运用EDI是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构成EDI系统的要素是:数据标准、EDI软件及硬件、通信网络。采用EDI系统需要计算机系统和超过技术以外的企业和供应商、销售商、海关、商检等部门的配合完成数据传输的作业流程。参与各方要制定信息传送方式、信息表达方式、系统运行操作、交易业务四个方面规定, 实质是将业务内容进行标准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传送方式的标准化和信息表达方式的标准化。

EDI运作在增值网上, 在系统中有一个结算中心, 包含所有商务信息, 连接所有节点的增值网络, EDI将数据信息发送到结算中心, 结算中心根据不同节点企业的要求进行处理, 处理完成后, 将有关文档送回相关节点企业。

2.3 基于Internet/Intranet/Extrenet的信息共享系统

供应链动态联盟企业的信息是跨企业传递的, 因而企业的信息系统必须实现跨地区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和集中处理的结合、多个异地局域网连接等技术。基于Internet/Intranet/Extrenet的信息网络接口代理将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连接起来, 企业内联网 (Intranet) 终端只需浏览器就可以轻松访问所有的应用, 而且终端用户采用的浏览器是标准软件, 大大降低了培训费用, 能满足供应链信息网上实时动态信息传输、查询的要求, 成功地做到异构兼容。

采用此类系统的企业内部要建立局域网, 配置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由于Extrenet的访问是半私密的, 信息在信任圈内共享, 采用虚拟专用网 (VPN) 技术, 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安全通道。Web服务器是本系统的核心, 它承担信息发布和数据通信任务, 采用第三代适应JAVA组件和Web服务技术。在Web环境下采用浏览器方式, 大多数应用逻辑驻存服务器、浏览器通过HTTP协议连接到Web服务器浏览HTML主页, 提供进入搜索机、URL地址和电子邮件集成, 帮助系统提高集成、超连接和导航合作伙伴数据库信息的能力。

2.4 基于WEB及XML (超文本标识语言) 的信息共享系统

2.4.1 基于WEB的信息共享系统

基于Web的信息共享系统采用先进的网络数据库引擎技术, 并与Web技术结合, 可实现企业动态、交互的信息管理系统。在Internet/Intranet集成环境下, 以Intranet技术为核心, 以Web技术为基础, 采用网络对象的超连技术, 成功地访问各种服务器及数据库和其他文件的系统。信息处理在服务器端, 客户端只需运行统一的浏览器软件, 供应链节点各企业都能实现实时共享信息。

基于Web的供应链合作企业信息系统 (IS) 采用Browser/Server结构, 上端为Server部分, 下端为Browser部分。浏览器部分包括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和销售管理。这些部分通过浏览供应链信息网上的实时动态信息, 想WEB服务器提供数据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统计等请求, WEB服务器获得请求后, 交给后台的CGI (或API等) 程序进行处理, CGI接口负责对数据库的链接、读写、访问和控制, 之后数据库又将结果通过CGI程序送回给WEB服务器, 最后再有WEB服务器将该访问结果以动态网页形式发送到客户的浏览器中。

数据库的无缝连接技术, 使企业内外部信息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内外部及内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通过浏览器就能访问其他节点企业的信息系统。因此节点企业的信息系统也应采用基于Web的体系结构。

2.4.2 基于XML的信息共享系统

XML是针对HTML的诸多不便提出来的, 以2000年10月成为W3C推荐的一种标准规范, 以便计算机与计算机都能理解文档, 确保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合作时, 其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XML的可扩展性、自描述性、良好的结构性、灵活性和简单性使其成为共享各种结构化信息的较好方式。XML、因特网、荃于因特网的安全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相结合, 实现整个供应链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以及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自动化处理。

基于XML的信息共享系统提高了从过程中分离数据和结构的能力;应用服务器与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等诸多信息系统相连, 再通过WEB服务器, 统一向外部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可以接受来自企业外的信息;基于XML的WEB服务器还可以提供普通WEB的HTML发布功能, 保证浏览器客户使用, 保证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共享。

3 结语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功运作的关键, 原有信息系统需要进行重构, 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和方法, 建立面向供应链管理的新的信息系统, 提高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准确性, 为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研究下一篇:S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