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

2024-10-25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精选8篇)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 篇1

1 我国石油安全现状

在工业生产中石油有着不可比拟的地位, 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在经济发展提速的背景下为了保证国家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必然需要石油作为支撑点, 同时石油安全也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内容之一[1]。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石油储备量排进世界前列, 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使得国家石油对外依存度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使得石油需求量极速上升, 显然国家石油产量是有限的,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石油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为了遵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然要采取相关措施对石油安全问题进行完善, 为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动力。

2 目前影响石油安全的影响因素

2.1 供求矛盾

供求矛盾是我国石油安全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石油进口量正处于逐年递增的状态, 反映了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水平较高。从宏观上看石油与国家社会经济存在着密切关联并会对发展产生直接作用, 在上述情况下造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受到了高度波动的油价风险影响[2]。另外对外依存度过高将会使得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降低, 从而处于被动地位, 只能接受国际石油价格。对于石油进口大国而言石油价格波动性必然会对国家稳定性产生影响, 若石油涨幅过大将会导致国家通货膨胀率上升, 油价过高会对基础产业如农业、交通、电力等运营成本上升, 给整个产业链发展带来阻力。

2.2 运输隐患

除了石油本身的价值外, 石油运输费用在石油开发成本当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我国石油管道建设较以往取得了进展, 但从需求角度来看依然管道数量依然有限, 需要借助国外管道进行石油运输, 这无疑加大了成本费用。另外海运是我国石油运输的重要依托, 而近年来海上安全问题频发使得石油运输风险加重。同时我国整体石油运输能力也有待增强, 也就是说需要构建出一支专业化、规模化油轮船队来降低石油运输成本。

2.3 定价问题

一直以来国际石油话语权都掌握在西方大国手中,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过程中我国的话语权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但西方发达国家依然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 也就是说国际石油定价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他国主导, 这种被动性造成了我国只能高价买入、低价卖进。

3 完善石油安全对策探讨

3.1 完善供给体系

为了让我国石油供给矛盾得到缓解则需要对石油整体供给体系进行完善。要对供给体系进行完善就需要对行业垄断行为抑制, 尽管石油价格能够反映出一部分石油供给情况, 但并不能完全以其为参考, 而要对市场进行完善就必然要控制垄断行为, 让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加入到石油链条当中, 以竞争机制为导向让市场决定价位, 当然这也需要国家法律及相关管理部分支持[3]。通过规范化的市场运作使国家石油供给体系能够保持平衡态从而促进石油经济稳定发展。

3.2 加强不同地域合作

通过不同地域合作来获取更为广泛的石油来源, 以此来缓解国内用油压力并开拓用油渠道。首先应该与俄罗斯结成战略伙伴, 进一步加深合作关系。若能够与俄罗斯达成良好石油贸易往来, 将能够大幅度缩短石油运输距离并降低石油运输成本, 这将大大增进石油安全性。加强中亚地区合作对于我国石油经济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东亚地区人口密度低, 但石油储存量大, 自身能源需求低, 具备了良好的出口条件。通过相关贸易合作不仅仅能够使我国在石油面获利, 同时可在该地区进行规模性的项目投资达成共赢, 将其定位于后方石油来源将大幅度提升石油安全性。另外还需要与非洲国家进行合作, 进一步巩固与非洲伙伴的良性合作关系, 促使非洲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得国家石油需求也得到满足, 达成共赢。

3.3 完善储备方针

优化石油储备方针对于石油战略正常开展将带来巨大的支持。目前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并不完善, 在某些环节上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应该结合国情并以政府为导向来改善当前的储备体系使得国家石油资源储备保持充盈的状态。即便是出现短时期的石油供给中断在储存体系完善的情况将能够最大化程度控制负面影响。同时健全的石油储存体系对于石油价格波动也具备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这将是推动石油战略体系的重要动力。

4 结语

我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形式是严峻的, 在国际竞争压力下石油战略实施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 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优化当前石油供应体系, 同时加强与其他石油资源国家合作, 并对自身完善体系进行完善, 使得国家石油需求得到满足。

摘要:石油可谓是我国的经济命脉, 特别是在我国工业发展不断提速的情况下使得石油需求量不断提升, 局部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石油安全问题出现。本文对我国石油安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控制对策, 供以参考。

关键词:石油,安全,控制

参考文献

[1]徐晓慧.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0 (11) .

[2]郭磊.发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初探[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 (01) .

[3]王琳, 高建.世界主要国家石油储备模式特点分析与借鉴[J].中国国情国力.2009 (12) .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 篇2

据 2002 年全球能源统计报道,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为世界第 11 位,2001 年探明石油储量 33 亿吨,占世界的 2.3%。2001年中国石油生产量占世界第七位。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将在 14 年后出现石油枯竭的局面。油气后备资源不足,是制约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

2.原油进口来源及通道过于单一,风险增大

目前我国 90% 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这使中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我国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同时,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因此,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使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正常的石油进口可能无法得到保证,中国将承受重大损失。

3.原油供给受大国影响明显

石油经济与国际政治关系紧密。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中国构成了较大牵制。

第一,中国有超过一半的进口原油来自中东,而美国不惜动用武力加强对中东地区石油控制权的争夺。

第二,中亚国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竭力插手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力图控制中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

第三,中国原油水路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

第四,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施加影响,阻挠中俄能源合作顺利进行。4.中国能源安全的解决对策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3.有效开发厉行节约并重,确立节能优先地位

4.着力发展替代能源,降低石油进口依赖

5.加快石油储备建设,建立能源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 篇3

1文献综述

我国 “石油能源进口安全”的定义可以概括为: 在可以接受的能源价格水平下,确保我国能源进口过程不受中断威胁,使我国可以从外部获得稳定连续的石油供应。我国石油进口安全评价是对外部资源抵达我国的整个供应过程的潜在风险进行衡量。

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问题关注已久,从经济学层面上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我国石油进口安全情况的现状分析以及提升我国石油进口安全度的对策建议上。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 1) 资源禀赋说: 石油是重要的工业能源, 但其本身也是一种自然资源,石油能源的国别分布不一,而我国就是石油资源匮乏国之一 ( 齐琪,2012) 。 ( 2) 投资组合理论: 盲目增加石油进口来源的数量,并不能降低石油进口风险,只有增加风险相对较小的新合作伙伴的进口量和份额,以及采用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才是降低石油进口风险的最佳途径 ( 高建良,2007年) 。 ( 3) 能源替代说: 我国面临巨大的石油供需落差,我们不仅要深入发展国内油气勘探开发,节约油气, 同时要积极发展油气替代,更多使用天然气、风能等能源 ( 林伯强等,2011年) 。 ( 4) 安全评价法: 对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进行定量化研究,需要确立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多方面的考虑我国石油进口的影响因子,更好地认知我国当前石油进口的安全情况 ( 王礼茂,2002、王强等,2014) 。 ( 5) 国际博弈说: 石油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国内石油能源的缺乏,使得我国在国际石油能源市场上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博弈,从而满足国内石油能源需求 ( 朗一环、王礼茂,2008) 。

综上所述,鉴于石油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其对我国经济和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我国石油进口结构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是学者们对我国石油进口结构的安全度研究更多的是定性分析,在定量分析方面稍显薄弱,本文通过综合评价法从资源、经济、运输、政治的角度确立我国石油进口安全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实证分析法对我国当前石油进口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定量化研究,并提出提高石油进口安全度的相关对策。

2我国石油进口的现状分析

石油是一种珍贵资源,但本身也是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对我国而言,保证石油进口的安全稳定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因素之一。 分析我国石油进口的现状,可以从国内石油开采量与石油进口量、石油进口依存度和多元化指数这3个方面反映。

2.1国内石油开采与石油进口情况

本文选择2012年HS分类标准中的270900 ( 石油石油,包括从沥青矿物提取的石油) 作为研究我国石油进口结构安全度的对象,原因在于该种商品最直接地代表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的石油贸易。

从1993年起,我国就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石油能源的高度投入。 由于我国自身石油资源匮乏,同时石油开采难度增大,东部主力油田相继进入开采中后期,使得原有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从2006年起,我国石油进口量已经高于国内石油开采量,国内石油的需求严重依赖于进口,石油进口的安全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资料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表1和图1所示,我国石油开采已呈现小幅平稳递增的趋势,然而这样的增长幅度并不能满足我国逐年高幅增长的石油需求,我国通过石油进口获取石油能源的数量增幅明显,因而对于石油出口国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石油进口的风险性较大。

2.2石油进口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重要。根据上述对对外依存度的定义,现将石油进口依存度定义为石油年净进口量在石油年消费量中所占的比重,即:

石油进口依存度 = 石油年净进口量/石油年消费量

资料来源: 中国历年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 中国历年统计年鉴

近10年来,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呈现明显的平稳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对其他国家的石油进口依赖性不断加强。目前,我国有超过一半的石油消费量来自于进口,足以说明保证石油进口安全的重要性。当然另一方面,我国也要积极勘探新油田,提高老油田的挖掘效率,并且要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石油进口依存度。

2.3石油进口多元性指数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现在的石油进口组合中包括4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进口比重差别较大。多元化指数反映了我国石油进口的多元性水平,通过Hirschman - Herfindahl - Agiobenebo ( HHA) 法进行评估,指数的值越大,表示我国的进口源越集中,反之则表示进口来源较分散,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Id为我国石油进口的多元性指数; Si为我国从i国进口石油量占总进口量的比重; m为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国数目。

资料来源: 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 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我国宏观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和进口也大幅度增加。从表3中可以发现,我国石油进口的多元性指数基本保持稳定,变动幅度较小,间接也体现了我国石油进口结构也基本保持稳定。在与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多元性指数的对比中,我国的多元性指数值较小,表明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相对较为分散,并不会严重依赖某个或少数几个石油出口国。

3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结构的实证分析

3.1模型构建

影响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石油出口国的资源、经济、政治和运输方面,在评价各石油出口国的安全度方面,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因此需要通过熵值法对各因素的影响因子进行权重分析,利用标准化后的各评价指标分值及其权重,构建加权平均评价模型,计算石油进口安全度水平,公式如下:

式中,Yi为石油进口国的安全度水平,代表了该国对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重要程度; Pij为指标层各指标的标准化值; dj为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

3.2数据来源

2012年,我国的石油贸易对象国有52个国家,其中贸易进口来源国有48个。本文选取17个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 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罗斯联邦、伊朗、阿曼、 伊拉克、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科威特、阿联酋、利比亚、巴西、刚果 ( 布) 、也门、哥伦比亚、阿尔及利亚和苏丹。这些国家对我国的石油输出均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0. 5% 以上。

3.3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1) 鉴于统计数据的各项指标存在的明显差异性,需要对评价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标准化处理, 公式为:

式中,Pij为标准化处理后所得值,Xij为评价指标实际值,i = 1,2,…,n; j = 1,2,…,m。n为各项研究对象数量,m为各项指标数量。

( 2) 计算参评指标熵值H( Xj)

式中,令K = 1 /lnn; n > 0,j = 1,2,…,m。

( 3) 计算指标差异系数hj

式中,j = 1,2,…,m

( 5) 计算参评指标权重系数dj

式中,j = 1,2,…,m

3. 4指标解释及数据说明

3.4.1资源因素

国内石油资源巨大的供需缺口导致了我国巨大的石油进口需求,因此有必要从出口国石油供给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性。资源因素主要采用2个指标进行评价: 1出口国石油资源储采比,表示出口国石油资源可以以当年产量持续开采的年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P代表出口国石油资源储采比; Rs代表剩余可储采量; Pn代表当年产量。

2出口国石油净出口能力NEC,表示出口国可供出口的石油资源量,表现为该国当年的石油净出口量。

3.4.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影响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因为外汇是我国选择石油进口国的考虑因素之一,而两国间的经济往来则是我国获取外汇的重要途径。经济因素选取了2项指标: 1经济绝对影响力,表示我国与石油进口来源国双边经贸额,代表了我国对该国的直接经济影响程度。2相对经济影响力,表示双边经贸额占该国GDP的比例,体现了我国在该国经济贸易体系中的比例和地位。

3.4.3距离因素

在石油进口过程中,石油在运输过程中的风险性也是我国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从资源的获得性角度来衡量。距离因素主要选取 “贸易路径风险”指标进行评价,该指标考量的风险主要来自3个方面: 1路径上承担的运输量,承运贸易量越大,石油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就越大。 2运输路线的海岸距离,运输距离越远,运输过程中的风险也越大。3途径的海峡。中国77% 的石油进口途经马六甲海峡,而全球60% 的海盗袭击发生在马六甲海峡,因此马六甲海峡成为我国进口石油运输过程中的高危地带。其具体计算公式表现为:

其中,TRACE代表贸易风险路径,RSi代表石油进口贸易份额; Di表示出口国到我国的海运距离; Dmax= max{ Di} ,代表距离中国最远的海运距离; MR为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国军事风险指数的平均值; α 为是否经过马六甲海峡,α = 0代表未经过,α = 1代表经过。

3.4.4政治因素

石油资源特殊的战略价值属性使得我国在选择石油贸易伙伴国时,必须把政治因素作为重要的内容来分析。政治因素对于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国的选择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1对外关系稳定度,表现为石油进口来源国与我国的政治关系的稳固程度,一般而言,两国政治关系越稳定,石油贸易的安全性越高。由于该指标进行定量评估时所需的数据难以取得,所以往往会根据我国的对外关系进行分级评估。2石油出口国政治风险指数,政治的稳定性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国内政治越稳定,对我国的石油出口安全性越高。该指标依据国家风险国际指南,对石油出口国国内的稳定度进行了综合的评估。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2

资料来源: 国家风险国际指南

3.5结果分析

( 1) 在确立的指标体系中,资源因素对于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的影响是最大的,石油资源储采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该国安全度水平增加0. 206% ; 石油净出口能力每增加1个百分点,该国安全度水平增加0. 2614% 。可见,在我国的石油进口来源国中,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所占据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我国首要考虑的石油进口合作对象。经济因素对我国石油进口也非常重要,经济绝对影响力每增加1个百分点,安全度水平增加0. 1908% ; 经济相对影响力每增加1个百分点,安全度水平增加0. 1356% 。两国之间的贸易体现着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也表明着两国在商品贸易合作方面的深入程度,而推进与这些石油丰富的国家的经济往来,能够提高该国的安全度水平,对于我国的石油进口具有积极的意义。距离因素中,贸易风险路径每增加1个百分点,安全度水平增加0. 1925% ,说明了海运运输方式对于提高我国石油进口安全也是不可忽略的内容。政治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外关系稳定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该国安全 度水平增 加0. 0051% ; 政治风险指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安全度水平增加0. 0086% 。即便如此,我国依然需要搞好与各石油进口来源国的外交关系,从而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

资料来源: 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计算所得

( 2) 评价模型将影响我国石油进口安全的资源、经济、政治和距离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从这4个方面研究我国主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国的安全度水平。这17个国家因其特定的国情而对我国的石油安全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沙特阿拉伯的安全度水平居首,表明了我国的石油进口来源结构中,沙特阿拉伯是我国最值得信赖的石油贸易国; 而苏丹的安全度水平最低,表明苏丹作为我国主要的石油来源国之一,其对我国的石油输出对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性贡献最小,风险偏高。 这些国家的安全度水平均值为0. 0588,然而17国家中,只有7个国家的安全度水平达到了均值, 10个国家的安全度水平在平均水准之下。在这样的石油进口来源结构中,安全度水平高的国家占比小,说明我国有很大一部分的石油进口来自于安全度水平较低的国家,而这样的现状正体现出我国石油进口安全方面的不足,也是我国在选择石油进口来源国的过程中需要警惕的内容。当然, 我国也需要通过各个方面来改进这样的石油进口来源结构,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性,控制好石油进口的风险。

资料来源: 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计算所得

4改进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结构的对策建议

4.1积极勘探国内石油,石油进口来源分散化

我国是一个石油匮乏国,2012年底的探明储量为24亿吨,储产比为11. 4,对外依存度达到了60% ,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供给形势,从而严重依赖进口,但我们并不能维持这种现状,而应该努力勘探新的油田,提高勘探油田的技术, 只有提高自身供给,才能最大化地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尤其是进口安全。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当前,我国只有更好地分散石油进口的来源,才能够降低石油进口的风险。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石油资源蕴藏丰富,且与我国与政治关系相对友好,应适当增加这两地区的石油进口量。东南亚国家也是石油进口分散化的重要方向,这些国家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又同属东盟组织,运输距离较短,运输路线无海峡,风险较小,是非常适合的合作对象。另外,我国适当增加从安全度水平高的国家的石油进口,控制部分安全度水平较低的中东、拉美国家石油进口规模,通过调节各国进口量之间的比例,从而提高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

4.2深入我国与各国的经济合作,提高我国的经济影响力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愈演愈烈,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商品贸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012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38667. 6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足以说明我国在全球市场上重要的地位以及巨大的影响力。 在这些石油进口来源国中,俄罗斯联邦以881. 95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居首,巴西次之。多数国家与我国的双边贸易额能达到百亿美元,在我国的双边贸易伙伴国中排名前60位,这说明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交往较为密切,但仍有上升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地不断增强, 双边贸易的前景越来越光明,而两国紧密的贸易合作关系,对于稳定石油输出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与我国经济往来越密切的国家,是我们更应关注的对象,因为在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国结构中,这些国家能够提供更多的安全保证。

4.3推进运输方式多样化,提高海上运输通道保障力

我国石油的进口大多以海运为主,然而因为马六甲海峡的存在,海运却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运输方式。为提高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我国必须积极推进石油进口运输方式的多样化。管道运输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运输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石油进口的风险,因此我国必须加快推进中哈和中俄陆路石油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和中缅石油运输通道的建设。然而,海运运输方式并不是可以完全被替代,因此我们要正视我国对进口石油运输路线、运输要道和进口地的军事干预力较弱的现状,努力提高保障石油运输路线安全的能力,尤其是对于马六甲海峡地区的保护的能力。因而要加强以海军为主体的海洋综合力量建设,形成一支包括海军、商船队和海洋科研船队的强大海洋力量,捍卫我国海上石油能源的补给能力。

4.4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发展与石油进口来源国的外交关系

从政治因素的角度而言,对于一些对外关系稳定值相对较低的国家,例如中东地区的阿曼和伊拉克,中南美的阿尔及利亚等国,我国需要积极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通过实行积极的能源外交政策,寻求稳定的多边合作。只有推进合作,减少对抗,才能够拉近距离,为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性提供多一份保障。当然,合作并不仅仅局限于石油贸易,还应该包括石油投资,我国应该积极联系石油资源丰富,但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的国家寻求合作,参与到该国的石油勘探与开采,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过能源合作,可以使我国石油的进口少一份风险。当然,我国也应顺应当下构建和谐世界的浪潮,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好的国际环境能够提高国家政治风险的评级,这对于提高我国石油进口安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鉴于国内石油资源严重的供求失衡以及其重要的使用价值,石油进口的安全已成为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国主要的17个石油进口来源国因其特殊的国情而具有不同的安全度,本文从资源、经济、距离和政治因素4个方面构建了评估体系,通过熵值法量化分析了17个国家的安全度水平,并且研究得到资源是影响石油进口来源国安全度水平的最重要因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又分别从这4个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的提高我国石油进口安全度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 篇4

农产品是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物品之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存在与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积极的探索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环节中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沿着农户、加工企业、配送中心、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农产品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业务活动。基于供应链管理分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是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所保障的前提。

2 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1 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环节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1.1 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许多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氟化物等非金属有毒物质以及铅、汞等有毒金属物质的大量排放,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同时,这些有毒重金属可能会通过农产品进入人体,对人身体造成危害。例如,铅对人类神经和生殖系统有强烈的毒性,会损害智力,造成不育,一般在公路干线两旁及污染企业周围的农产品的含铅量较高;汞污染主要是来自于水产品,汞会引起神经系统退化还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铬如果长期集聚在人的肾脏和肝脏中会影响肝肾功能。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过量的化肥投入,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产品的生长,但是大部分未被植物吸收的会发生化学变化并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引起农作物中的残留物含量过高并造成地下水的污染进而引发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亚硝酸盐摄入过多,会使人中毒,严重时会致人死亡。同时,亚硝酸盐还可能进一步分解成致癌因子如亚硝酞胺等亚硝基化合物。农产品在最初的种植或是饲养等阶段,其产地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水、大气、土壤污染农作物、水产品、饲料和牧草,经过生物圈进入农产品,这些污染物可能在进入人体后,有部分不被吸收而直接排出,但是被吸收的部分将参与机体的代谢,进入人体组织,对人体造成危害。

2.1.2 农业投入品残留超标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在生产阶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氮肥、抗生素、杀虫剂、除草剂、激素等的污染,人们在食用了这些不安全的农产品后会对自身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增加了得食源性疾病的概率。因此,在农产品的生产阶段,过多的使用化学品及生物制剂会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通常这种危害因素其化学成份会在人体中慢慢积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人体所遭受的危害才会显现出来,一方面这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带来难题,另一方面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带来挑战。对于有毒的杀虫剂及除草剂的过量使用会造成的农产品残留物超标。一方面,过量的农药的使用可能会造成害虫的抗药性,另一方面过多的有毒物质可能会被农产品吸收,而未被吸收的部分也可能会长期的积累在土壤中造成生态污染,这些有毒物质一旦间接或直接的被人体吸收,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甚至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近几年来,水产品氯霉素超标、畜产品中瘦肉精非法添加等事件的的发生,都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在典型的“瘦肉精”事件中,由于本应作为兴奋剂的药品被用于养殖业造成了食用者中毒出现了头晕、四肢发抖、心律失常等现象。兽类抗生素的使用不当造成在其体内残留,进而通过人类食用进入人体,如果人长期食用带有抗生素的肉食品会引起消化道原有的菌群失调,造成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等细菌二重感染,还可致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对抗生素过敏的人甚至会出现过敏反应。近些年,为了缩短畜禽生长期,提高产肉率、产蛋率,以及提高水产品的生长速度生产者会对畜禽类或是水产品使用激素,使农产品在违背自然规律生长的同时也本身就带有一些疾病,同时,儿童食用了这些含有激素的农产品后可能会造成发育过快等问题。

2.2 农产品供应链加工包装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我国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环境不卫生是造成农产品微生物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大部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都缺少规范的作业流程,其卫生条件之差会造成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收到微生物细菌的污染。同时,我国一般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加工设施都十分简单,缺少能够自动化作业的先进设备,并且加工设施很少会进行消毒,一些企业的工作人员自身卫生及身体健康条件不合格就很容易引起农产品的再污染,在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中,一些加工产生的废弃物不能完全与农产品隔离开,这种技术条件的落后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农产品在加工生产环节中,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农产品的颜色以及口感等加入一些添加剂等,这些添加剂的不安全使用,可能会加快农产品的变质速度,一旦在流通过程中温度控制有所不当,就会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3 农产品供应链储运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3.1 仓储运输中的环境控制不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由于仓储运输中的环境控制不当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很多。仓储运输条件不合格污染农产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我国在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绝大部分是生鲜食品,对储运条件要求极高。而我国农产品的仓储运输设备简单落后,造成大量农产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被污染。由于仓储运输中的环境控制不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农产品的仓储环境差造成农产品变质;缺乏冷藏设备导致生鲜农产品变质。

2.3.2 储运设备卫生不合格造成农产品污染

在我国现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些长期运送农产品或储存农产品的设备,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情节消毒,这就造成了在储运过程中,农产品的储运环境不合格引起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在运送畜产品时,一旦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其运输工具又未经过良好的消毒,很容易使下一批运送的农产品受到污染,引发连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3.3 农产品包装容器破损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由于农产品的包装容器的破损致使农产品受到外界的污染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例如,在蜂蜜的运输过程中就对它所用的包装容器及包装环境有很高的要求,通常蜂蜜的包装容器为铁器,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破损,就会造成金属元素溶入到蜂蜜中,使其金属含量超标,造成蜂蜜质量不合格。

2.4 农产品供应链流通环节控制不当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农产品的销售方式由于经济及社会的发达程度的限制,经常会以市场批发或是露天场地直接售卖那些未加工或经过初级加工的农产品的形式出现。由于缺少国家对这些农产品的检验与监督以及有效的管理,这就造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不顾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在农产品的销售中掺杂造假的现象屡有发生。农产品从生产一直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加工、仓储、运输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经过的环节越多,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越多。由于利益的驱使,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其上游企业可能会通过造假掺杂以及以次充好等方式赚取利润。甚至在种植农产品中一些已经有质量安全问题的产品经过再加工及包装后重新进入市场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畜产品中一些病死的牲畜或是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牲畜,通过商家的包装后进行出售,而普通的消费者很难辨别其质量安全。流通环节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仅会限制我国农产品经营业的发展甚至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2.5 农产品供应链消费环节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需要的不断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农产品时趋向于消费方便和非时令的农产品,这就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更加多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也逐渐从能够通过感官检验辨别农产品的气味及颜色以及通过检验检测工具来检测农药残留向转基因的农产品品质因素转变。同时,受到农产品购买者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的不熟悉,农产品在被食用前很难判断其是否是安全的,甚至,即便是不安全的农产品也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发现。这就造成消费者通过自身的能力很难辨别不安全的农产品。同时由于消费者自身的操作不当也会造成农产品的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 基于供应链角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

3.1 净化农产品的产地环境

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对农业投入品对产地环境的污染。在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最初选择时,一定要远离由工业三废的地点。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增强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净化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最为重要的行为主体是广大农户,农户首先应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及环保意识,通过转变只追求农产品产值而不注重保护生态农业环境的传统思想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转变。同时,政府及社会新闻部门需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以及组织学习等途径在农户中大力宣传保护产地环境的思想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以及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中净化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国家相关的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加大监督力度并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进行检查净化。同时,国家应当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净化的投资,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并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研究并进行广泛推广。除农户外,国家的各级监管部门都应当给予支持,保障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的顺利开展。

3.2 控制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环节中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

在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时,要严格控制农产品生产环节中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这是做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政府部门应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进行严格监控。政府应当出台完善保障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健全农业投入品预警体系并且由各地农业执法部门对农业投入品的生产者与经营者和农户进行抽查或是定期检查,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打击假冒伪劣的农业投入品,对生产农业投入品的生产者严格依法处理。禁止生产与使用不安全不符合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坚持农业投入品的许可证制度和限制公开的制度。其次,政府部门应当对农产品投入品的生产者进行培训,并且对农户在生产活动中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农业行业协会与新闻监督部门应当及时公开不合格的农业投入品及禁用或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的信息,并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立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溯源体制,保证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广大农户在购买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时一定要到正规的农资销售部门采购,并且按照政府部门的技术指导严格的控制农业投入品的投入量。消费者应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同时要做好全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意识。

3.3 提高农产品仓储运输环节中设备的先进性

农产品仓储运输设备是否先进及其是否安全卫生主要是考虑农产品仓储运输设备的技术调控能力包括温度控制等、农产品唱出运输设备的适用程度、设备的维修保养的情况、仓储运输设备的配套性以及仓储运输设备的安全卫生性等。农产品仓储运输设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否有效控制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仓储运输设施设备的标准化与机械化程度能够减少主观因素导致农产品仓储运输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是保证农产品仓储运输质量安全的重要方面。同时,为了确保生鲜易腐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仓储运输企业需要尽量的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冷冻仓库及冷藏车等设施设备。第一,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的冷冻仓库。先进的冷冻仓库一般能够采用分布式的制冷系统,提高仓库温度的调控范围与能力,进一步提高贮藏农产品品种的多样性,从而匹配发展越来越快的农产品冷藏链,通过温度控制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冷藏运输的管理体制的落后,应增强冷藏运输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为冷藏运输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并且建立完善陆运、空运、海运共同发展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冷藏运输格局。另外,应逐渐完善零售环节中冷藏柜类型的选择及规范管理工作。冷藏冷冻柜的形式多元化、功能全面化和运行节能化是零售商选型的重要前提。农产品仓储运输环节中先进的仓储运输工具的选择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3.4 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加工包装环节中加工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加工的基础上,同时需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主要的农产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农产品加工包装材料应按照国际标准,制订符合国际要求的质量标准,突出安全卫生指标,严格农产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控制。我国现阶段对农产品的加工包装一般是以塑料盒加保鲜膜或是真空包装的形式处理,一般普通的农产品都是用编织袋成袋装车,如姜、土豆等,而白菜一类的农产品则是由塑料绳等按小捆绑好,在车上堆码放齐的,这些包装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一些不合理的包装物也会引起农产品污染,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如,塑料盒或保鲜膜上的细菌含量超标就会引起水果的二次污染,因此,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的包装做规定。

4 结束语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们可以从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入手,分别针对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在农产品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不仅应当提高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同时,政府与消费者也应当提高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Ahumada O,Villalobos J R.APPlication of planning models in the agri-food supply chain:Areview[J].European Joum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59).1-20.

[2]Christian Fischer,Monika Hartmann.Factors in fluencing contractul choice and sustainable relationships in European agri-food supply chains[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al Economics.2007,(36):541-569.

[3]郑床木,白玲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现状、问题及对策[J].食品安全,2010,(16).

[4]杨艳涛.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警源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

[5]季任天,赵素华等.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框架的构建[J].中国渔业经济,2008,(5).

[6]王东辉,卢振辉等.食品质量认证体系发展分析[J].食品安全与检测,2008,(4).

[7]马春梅.农产品检验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社,2011:3-5.

[8]沈欣.冷链物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271-274.

[9]许成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7,(9):72-75.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 篇5

一、我国石油资源现状

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潜力较大, 待发现和探明的资源较丰富, 但其勘查难度不断增大, 再加上一批老油田处于入不敷出的局面, 直接导致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缓慢。截至2005年底, 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约占到世界总量的1.5%, 按目前开采水平, 国内现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大约可供开采14年,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中国的石油用量, 已由2002年的13, 495万桶, 增至2003年的13, 539万桶, 2004年增至13, 570万桶。据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和预测显示,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近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据保守估计, 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 中国需要进口原油分别为150Mt、180Mt和200Mt, 这将导致我国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二、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 原油供给受制于人。

我国有超过一半进口的原油来自中东, 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而且是我国的近邻, 双方在油气合作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但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 竭力插手我国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 力图控制我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我国原油水路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施加影响, 阻挠中俄能源合作顺利进行。

从目前我国同大国之间的关系来看, 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对我国构成了较大牵制, 我国利用国际资源的环境并不十分理想。

(二) 原油进口通道单一。

目前, 我国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 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的油运业务, 大多是从国际油轮联营体、环球航运、韩国现代等海外油轮公司租船承运。这使得我国的原油运输受制于人, 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 我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同时, 我国的能源安全还取决于原油进口来源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海上通道的安全, 但是这两方面的现状却让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受到严重的威胁。

从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来看, 2002年80%以上进口的原油来自10个国家, 60%以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5个国家。预计未来几年, 我国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 局部冲突持续不断, 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而且无论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进口原油, 大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 其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非常突出, 因此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有学者明确指出, “目前中国海军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 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路线, 将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凸现。”

三、对策

(一) 加强能源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 进一步提高石油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

东部老油区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综合研究, 力争发现新层系和地区, 增加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西部地区油气资源比较丰富, 天然气资源更为丰富, 要继续努力配合“西气东输”工程寻找大中型油气田, 力争实现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

南方地区要继续坚持海相碳酸盐岩的评价勘探工作, 力争尽早获得突破。海域地区应主要抓好东海盆地、渤海和南海海域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 力争找到大中型油气田, 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

(二)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当前的石油消费国普遍建立了各自的战略石油储备其中, 主要模式有三种:

1、国家直接出资。

如,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共有5.7亿桶, 基本上都储存在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沿岸。据石油储备的管理机构美国能源部透露, 墨西哥湾一带的石油储备设施最大储油量为7亿桶,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储油设施, 总价值在200亿美元以上。

2、引入民间资本。

如, 日本的做法是官民一体搞石油储备。从目前已经形成的石油储备结构来看, 国家储备大体占51%~52%, 民间企业储备大约占48%~49%。

3、国家立法, 企业储备。

如, 法国的石油公司必须根据国内市场需求比例, 储备相当于95天消费量的石油, 石油战略储备专职委员会负责监督执行情况, 不遵守储备规定的石油公司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国石油公司按规定应定期向政府提供其执行法律条款的信息。

相对于这些石油消费国大量的石油储备, 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 石油石化企业应用于生产的少量零星周转性库存仅能维持一周左右。因此, 必须把建立石油储备作为当务之急。可以采取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可以将一些开采难度比较大或成本较高的边际油田暂时封存起来, 作为应急性的资源储备。二是采取罐存或洞穴存储的方式, 在油价合适的时候, 多进口一些原油作为实物储备。由于我国短期内没有足够的财力建立庞大的储备体系, 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近期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08~2010年达到40天的进口量, 建立10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及其配套设施;第二步:争取到2015年达到70天的进口量, 2, 000万立方米储量 (约合1, 500万吨) 。具体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和布局, 将遵循进油方便、出路畅通、靠近炼厂、快速反应的原则。针对目前我国储备数量不大的情况, 国家石油储备一般不用于平抑物价, 而是用于非常情况或紧急状态。

(三) 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避免对石油的过度依赖。

我国后备石油资源不足, 而居能源主体的煤炭资源却比较丰富, 因而能源结构调整仍应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为主, 发展以煤炭洗选加工、液化、气化等为主的煤洁净技术, 加大煤层气的开发力度等, 积极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耗油较少的第三产业, 形成合理GDP经济体制。

(四) 建立多元化石油供应体系。

要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突出问题, 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世界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 尽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和石油战略储备, 努力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石油供应保障体系, 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四) 建立多元化石油供应体系。要解决石油供需矛盾突出问题, 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世界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 尽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和石油战略储备, 努力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石油供应保障体系, 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我国能源安全。

四、结论

1、我国石油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严重影响我国石油安全。

2、可通过加强能源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 进一步提高石油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建立多元化石油供应体系等方式来保障我国石油安全。

参考文献

[1]上海社科院.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4, 20 (3) :7-11.

[2]陈甲斌.中国石油市场形势分析[J].天然气技术, 2007, 1 (2) :21-24.

[3]舒先林, 阎高程.石油: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与国际战略[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4, 20 (3) :12-20.

我国石油安全战略建议 篇6

石油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 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引发全球范围的高度关注。1974年成立的国际能源署 (IEA) 正式提出石油安全概念, 其核心在于稳定原油供应和价格。随着人们对石油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 对石油安全的认识也一直在不断丰富和更新着, 而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各国学者对石油安全概念的界定也各有侧重, 目前为止, 对石油安全的界定, 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术界一般是从石油能否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视角来定义石油安全, 认为石油安全是指一国能持续、稳定、并以合理价格获取所需石油资源的状态。这一状态能满足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需求, 即便在遭遇国际石油危机, 石油供应突然中断或国际油价剧烈波动时, 该国也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通过国内的相关应急体系 (如石油战略储备、替代能源等) 应对危机。石油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数量安全、价格安全和质量安全三个方面。数量安全是就油气供应的稳定性而言, 能够获得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的数量保障;价格安全是就获取石油的经济性而言, 是指获取石油的价格合理, 其价格波动在进口国或消费者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质量安全说的是石油的使用安全, 是指在石油的生产、运输、使用等方面, 做到高效、清洁、环保, 不应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威胁, 不危害生态环境。

二、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 国内供需矛盾突出, 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而在制造业, 我国的产值已经超过美国的两倍, 位居世界第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尤其是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迅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到6.66%, 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产品消费国。自1993年我国国内石油需求首次超过国内石油供给, 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 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逐年上升, 2002年首次超过30%, 2004年起则超过40%, 2008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49.4%, 已接近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警戒线。而与此同时,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产量一直徘徊不前, 一些重要的油田 (如大庆、胜利、辽河等油田) 已进入后开发期, 产量难有大的提高。而且就是按目前这个开采速度算, 我国将在不到20年后就面临石油枯竭的局面。国内油气后备资源不足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 石油进口来源市场单一, 运输渠道缺乏安全保障。

由于国内石油消费需求与生产之间存在的缺口越来越大, 我国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目前我国石油的进口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 一是进口来源市场单一, 一是进口运输渠道单一。从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看, 当前我国进口石油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 从国家角度看, 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于沙特、伊朗、阿曼、苏丹和安哥拉等五个国家。比如, 2003年我国从这五个国家进口的原油量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比重约为60%。然而, 令人忧虑的是, 目前中东、非洲地区社会动荡, 武装冲突和恐怖事件频频发生, 欧美强国为了加强对这些石油产出地区石油资源的控制, 不惜动用武力, 加剧了这些地区的混乱情况。而我国在这些地区的石油权益缺乏军事存在保障, 很容易受到他国的威胁与破坏。从进口运输渠道看, 除了少量的陆路运输外, 我国石油进口主要通过海上运输渠道, 马六甲海峡更是咽喉要道, 中国从非洲、中东进口的石油, 以及亚太地区进口的部分石油都须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回国。可是过度依赖马六甲通道, 会对中国石油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一旦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变化, 美国很可能通过封锁马六甲海峡来切断我国石油进口的运输线路。

(三) 石油储备制度不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是许多国家应对石油供应中断和国际石油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方式。当前, 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以保障供应和平抑油价。由于我国的石油能源曾经能够实现充分自给, 过去一度还是石油净输出国, 所以石油安全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也没有形成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机制。直到1993年, 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 才开始重视对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工作。我国目前石油战略储备量严重不足, 而且储备形式单一, 石油储备技术落后。我国现已在镇海、舟山、黄岛、大连等地建成4个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但总的石油战略储备还远远达不到国际能源署 (IEA) 要求的110天的储备标准。再者, 目前我国建成的和在建的石油储备基地一般都是以储油罐的形式储备原油, 石油储备的安全性较低。相比发达国家的地下岩洞油库、海底洞穴储油等多样化的储备方式, 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 我国目前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上还没有完备的立法保障, 建设资金也严重不足。

(四)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被排斥在西方大国控制的石油核心资源之外。

在世界石油格局中, 全球60%以上的石油资源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所掌控。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石油资源争夺战中, 我国尚未触及海外采油的核心项目。从我国投资的石油开采项目看, 大多是一些老油田, 开采收益不高, 且多数处于政治风险大的敏感地区。而投资那些风险相对较小, 利润相对丰厚的项目, 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种种压制。比如, 与中国地理位置邻近、交通运输便利的中亚国家油气资源丰富, 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但美国凭借其能源超级大国的地位, 插手中土和中哈的油气投资及合作项目, 试图控制中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中俄能源合作及中俄输油管道项目也由于美、日、韩的多方阻挠, 而难以顺利施行。在国际石油市场上, 作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石油消费大国, 我国还没有石油定价的发言权, 基本上是被国际市场牵着鼻子走, 这种被动接受外来价格机制的情况, 使我国在国际石油交易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

三、加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对策建议

(一) 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积极发展新型可替代能源。

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是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大力勘探和开发国内油气资源, 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石油供需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 减少因外部石油供应短缺带来的损失。总体而言, 我国石油资源开采处于勘探中期阶段, 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 油气资源的开采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因此, 我国应该增加投入, 鼓励勘探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加大对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及开发力度。本着“稳定老油区, 开发新油区”的思路, 力争国内原油产量的平稳增长。要将勘探开发的重点放到西部和海洋, 力争取得重大发现, 增加新的储量和生产能力, 对于已开发的老油田及周边地区, 重点搞好综合整治, 同时加强滚动勘探与开发, 努力增加可采储量, 提高油田采收率, 延长油田稳产期。

为了保障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 我国要大力开发各种新能源, 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新能源包括水能、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地热、氢能等多种形式, 新能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传统的化石能源要小得多, 发展潜力很大, 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发达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次, 还可以通过开发替代能源以缓解石油需求压力, 比如煤炼油、玉米制造酒精技术等。就替代能源而言, 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日本都超过了30%,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 加强能源外交, 构建多元化的石油供应体系。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 解决石油安全问题必须开展能源外交, 加强国际合作。我国要重新审视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问题, 在继续稳定中东国家的石油进口渠道的基础上, 积极拓展与中亚、俄罗斯等国的能源合作, 重视非洲与南美石油产区等新兴石油供应国和地区。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大投资和购买海外资源的力度, 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石油进口体系。我国的石油运输长期以来过分依赖海上运输通道, 尤其是马六甲海峡, 因此我们要想办法降低运输渠道单一的风险。我国应该在传统的海运能力外, 积极开拓新的运输方式, 比如通过陆路运输从接壤的一些产油国家, 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获得石油;开发管线运输技术与能力等都是增强运力、节约成本、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 对提高石油运输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此外, 还应实现石油贸易方式的多元化, 长期采用现货购买的方式很难保证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 我国要建立和完善石油期货交易市场, 通过参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来影响和调整石油价格, 改变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被动局面, 还应通过共同合作开发、以货易货、海外投资、与供应方长期合作等方式参与国际石油贸易, 增加抗风险的能力。

(三) 完善石油储备体系, 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石油储备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 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对于稳定供求关系和应对突发事件有重要的意义, 当出现石油供应中断或其他意外事故时, 可以紧急动用战略储备, 降低因石油供应中断导致经济混乱的风险, 保障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稳定。为了完善石油储备体制, 国家应尽快出台专门的石油储备法规, 对石油储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储备主体及其储备义务、储备模式、储备规模与品种、储备基地布局等做出相应的规定, 使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与运营有法可依。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应坚持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在石油储备建设中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 吸引包括民营企业的多元主体参与到石油储备中, 并加强引导、规范管理, 最终形成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方式并存, 中央石油储备管理中心统一管理和调配的储备格局。这样不仅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提升了储备资金的规模, 增强石油储备的灵活性, 降低石油风险, 而且为市场创造了新的赢利渠道, 各方实现多赢格局。

(四)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提高石油利用率。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每创造1美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瑞士的14.4倍, 是日本的11.3倍, 是意大利的10.6倍。这些数据说明了我国能源利用率之低, 也显示出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节能技术及能源消费观念上的差距。我国在节能减排, 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一是要继续推行集约型经济模式, 全方位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把节约用油提高到战略高度上来, 争取到2020年, 实现单位GDP油耗降低50%;二是要完善节能政策和法规, 加强宣传, 引导全社会节约能源的消费观念, 政府应结合经济、行政手段如价格、税收、法律等, 鼓励节油, 抑制无效、低效的石油消费;三是改善产业结构, 建立低碳节能的经济体系, 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集约化增长。

总之,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石油仍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战略资源, 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关系到我国的军事安全和政治外交事务。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石油安全问题, 从整体能源战略上统筹规划, 积极应对, 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军事等手段, 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

摘要:随着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程度的提高,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石油自给能力不足, 进口来源市场单一, 石油战略储备尚未成熟等因素使得我国石油安全存在很大隐患。我国必须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积极发展新型可替代能源, 构建多元化的石油进口体系, 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同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提高石油使用效率。

关键词:石油资源,石油安全,战略储备,对策

参考文献

[1]胡国松, 王淳.中东与中国石油安全新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 2014.6.

[2]田泽.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 2006.5.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 篇7

关于供应链及其管理问题,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我国石油行业也早已开始普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在物资采购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供应链, 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人员流动等方面的流通渠道或者网络链条。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虽说各项要素均已具备, 然而相关环节还很薄弱, 没有建立起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供应链管理具体指的是从企业的物资采购到运输、加工、分销直至进入市场客户手中的过程中, 各环节进行的有序、高效的经营活动, 通过各经营活动实现总成本的降低, 完成各环节的相关生产经营活动。

近几年来, 有学者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还应考虑环境、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将企业与其所在的周围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展, 才具有持续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当然, 要实现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供应链管理目前已植入全球商业领域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 成为各大企业长远发展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石油行业作为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行业, 其物资采购成本的降低问题引入供应链管理是是势在必行。

二、我国油田企业物资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石油企业在物资采购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货比三家, 价比三家”、企业需要什么就采购什么, 采购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保生产, 缺乏供应链视角的物资采购战略, 供应链管理对于物资采购的积极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具体而言, 采购成本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油田物资采购还存在相同物资多部门采购的问题

由于部门差异、区域差异、负责人员不同等问题的存在, 在物资采购过程中时常出现相同物资分批次、分型号、小批量采购的情况, 不能形成合力, 致使采购成本较高。

2. 物资储备不合理致使采购成本增加

对于偏远地区的油田而言, 需要储备适量的替代设备, 以防出现设备维修不及时影响生产的情况。然而各级申报过程中存在信息交流不畅以及滞后性, 唯恐储备不足的心态促使各级部门增加申报数目, 物资采购到位后会发现形成不必要的库存, 致使物流、仓储费用的增加, 从而增加了采购成本。

3. 物资检验费用的负担

物资采购前后均需要对采购物资进行相应的检验, 以保证所采购物资满足油田的切实需要。检验流程的繁杂, 前后重复的检验环节等均会增加物资采购成本。

4. 机构臃肿, 增加了企业成本

传统的分散采购模式造成采购人员多, 机构重复, 人浮于事, 管理成本增加。未能真正实现考核淘汰制, 思想懒散、能力低下的员工, 依旧霸岗占位, 导致一部分人辛苦劳作, 一部分人无事可做的现象, 给油田企业的成本支出带来很大浪费。

5. 石油工程设计不严谨, 反复变更

在具体的项目设计过程中, 有些企业存在对项目工程的盲目指挥, 不进行具体的调研, 一图多次复制使用, 纸上谈兵现象普遍, 反复变更, 造成所采购物资不能适应现实的项目建设需要, 造成物资闲置, 建设成本高。

三、供应链管理下油田企业降低采购成本的策略

石油企业物资采购成本的降低需要企业内外各方面的努力,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供应链采购

以供应链为基础, 结合电子商务与集中化采购的优势, 变“为库存而采购”为“为订单而采购”, 实施将石油企业所需设备情况上传到相应的电子平台, 实现企业内部统一采购或者与同行业企业一起采购, 形成批量采购、即时采购及协同效应, 实现企业对于物资采购的高效管理。

2. 遏制采购腐败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物资提供方为了获得石油企业的采购订单, 往往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给予设备采购负责人各种好处, 这对于意志薄弱的采购人员往往形成采购腐败。采购腐败的存在一方面会提高物资采购的成本, 另一方面对于物资采购的质量也难以保证。采购腐败不仅仅造成采购成本的上升, 还对企业的正常运转形成威胁。这就需要企业加强监管、加强绩效考核、加强采购审计和稽核, 防患于未然。

3. 吸纳人才, 精简机构

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吸纳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企业, 防止出现看关系不看本事的不规范聘用现象, 使真正的“能人”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真正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人员考核制度, 实现优者进劣者出;同时, 要对臃肿的机构进行精简, 对于人浮于事的现象予以杜绝, 切实为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 绩效的提高实施精简。

总之, 油田企业物资采购离不开大视角的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指导, 只有通过上下游企业以及各企业内部的不断努力与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流程, 特别是监督管理环节的有效运转, 才能更好地降低企业物资采购成本, 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坤.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10.

[2]赵琳琳, 张楠.长庆油田:低成本战略推动物资革命[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09, (8) :18-25.

我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 篇8

一、我国石油安全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石油消耗与日俱增, 进口连年扩大, 对外石油依存度逐步提高。我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2006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跨上一个新台阶, 由1997年的10%、1999年的20%、2002年的30%、2004年的40%, 扩大到2008年的50%, 2009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2%。2011年1月中石化公布上年经营主要数据, 2010年原油产量3.3亿桶, 略增0.05%, 加上中石油以及其他石油巨头的产量, 我国生产原油2.03亿吨, 较上年增长了6.9%。此外,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 出口原油303万吨, 全年净进口原油2.36亿吨。对比我国原油产量和净进口数据后, 可以算出,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3.7%, 创下新高。中石化公布的经营数据还披露了原油加工量等数据, 原油加工量很大程度上意味

我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

□文/李元红

着我国对油品的需求。中石化是我国最大的炼油企业, 2010年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13.16%, 达2.11亿吨。其中, 汽油、柴油和煤油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8%、10.50%和19.54%, 意味着国内对油品需求日增。中石油年度报告预测, 中国2011年原油净进口将增加11.2%,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石油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另据凤凰中文台报道, 英国石油公司报告显示, 美国能源安全前景好于中国。英国石油公司预测美国能源用量:油气进口依存度曾于2005年达到峰值, 未来20年将开始逐步下降。2030年将有50%左右的石油依赖进口, 比目前的60%有所下降, 天然气则将实现全面的自给自足。生物燃料的日产量有望到2030年提高到现在的四倍多, 达到670万桶。2020年的天然气进口量可能会跌至接近零的水平。2030年很可能将本土产液化天然气作为出口货物发往世界各地。英国石油公司预测中国能源用量:中国油气进口依存度将大幅上升。2010年中国54%的石油和13%的天然气都依赖进口。到2030年, 中国80%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气都将来自进口。10年前, 中国只有25%的石油依靠进口, 天然气进口为零, 因此这将是一个巨大转变。石油安全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二、强化我国石油安全对策分析

1、立足国内, 加大勘探力度, 寻找规模优质储量。

通过加快建成松辽、鄂尔多斯和新疆三个5, 000万吨以及四川和渤海湾两个2, 000万吨规模油气区, 使大庆油田持续稳产4, 000万吨, 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达到5, 000万吨, 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 来打造“可持续中国石油”。

2、积极寻求替代能源、清洁能源。

作为最现实的大规模接替能源, 天然气将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 构建安全、稳定、经济和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向全国能源战线发出的新的进军号令。“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 世界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 新能源将异军突起, 成为竞争制胜的战略制高点。纵观多种能源发展的战略前景, 天然气以其优质、清洁、高效的明显优势, 成为全球最为现实的大规模绿色接替能源。经过近20年的发展, 我国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预计“十二五”期间, 天然气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翻一番, 由目前的4%提高到8%以上。随着国家天然气价格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一个产销两旺、量价齐升的天然气大发展局面将加速形成。我国石油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突出天然气发展, 加快形成从勘探开发、管道储运和市场销售到高效利用的一体化完整产业链, 推动我国绿色能源大发展。另外, 应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我国首条百万吨生物基化工醇生产线将于2011年建成投产。该项目经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批准, 由长春大成集团投资建设,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东北部的兴隆山镇。该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在生物基化工醇的制备、合成工艺、产品分离等关键环节均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 单位体积生产能力增加5%, 生产成本降低10%, 能够保证连续生产时数达到330天/年。2011年生产线建成后, 将实现产值65亿元, 利税15亿元。专家介绍, 生物基化工醇是以玉米等为原料开发石油化学品替代物, 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替代石油资源, 走出一条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生物基化工醇, 将有助于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减少石油的进口,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

3、大力开发海上油气资源。

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起步整体都比较迟, 海上更比陆上迟, 但经过艰苦努力, 中国海油国内年产石油天然气总产量首次超过5, 000万吨, 这标志着蓝色海洋中诞生了一个“海上大庆油田”, 也标志着我国跨入海洋油气生产大国行列。据中国广播网报道, 中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全国地质工作会议上透露, 中国地质学家在南海底部发现38座油气田, 并计划于2011年实施开采。据悉, 这38座油气田均为“超厚油层和含气地层”。汪民还表示, 国土部将在“关键海域实施全面的地质和环境检查”, 包括南海北部海域、黄海南部和靠近海南岛的近海地区。

4、继续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

石油战略储备是一项减少对石油市场依赖的战略性措施, 是强化石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按国际能源署的要求, 国家石油储备要达到110天, 目前美国为158天, 德国为127天, 韩国为74.5天, 日本为170天。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自2007年12月正式成立后, 决策层决定用15年时间, 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由政府投资的中国首期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即镇海 (浙江省宁波市) 、岱山 (浙江省舟山市) 、黄岛 (山东省青岛市) 、大连 (辽宁省大连市) 已于2008年全面投用, 储备总量1, 640万立方米, 相当于我国10余天原油进口量, 加上国内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 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达到30天原油进口量。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第二期工程已规划完毕, 总库容2, 680万立方米。2010年9月末, 新疆独山子国家石油储备项目开工, 标志着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全面展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三期工程正在规划中。据了解, 2020年整个项目一旦完成, 中国的储备总规模将达到100天左右的石油净进口量, 将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提升到约8, 500万吨, 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

5、实行石油进口的多源化和多元化。

进口来源的过度集中可能造成进口的不稳定和不安全, 所以需要实行石油进口来源的多源化和多元化, 分散石油进口风险。目前, 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中东地区是我国原油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地, 占总进口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0%以上。2010年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约占原油进口总量的53%, 从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约占原油进口总量的28%, 两地原油进口量合计占原油进口总量的81%。众所周知, 中东和非洲向来是国际政治军事冲突不断、战乱频繁的地区。尤其是

提要“城中村”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城乡过渡形态, 在当前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 城中村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科学系统的处理好城中村问题, 已成为众多城市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笔者试图使城中村问题与公租房建设供应联系起来, 设想以产权及其收益分配为核心, 以BOT为改造开发方式, 最终实现城中村改造及其功能的合理替代, 以期对统筹解决这两大难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机制;BOT

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

在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加速的今天, 城市持续扩张发展, 城郊结合部不断外推, 许多农村在外生型的城市化进程中迅速完成了非农化转变, 但这种转变并没有使这些村落社区顺利融入城市, 而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演变成了城市中难以彻底城市化的区域, 即形成了所谓的“城中村”。与此同时, 城市化的高速进行也使得我国各大城市流动人口剧增, 而由于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结构, 这些进城务工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成了游离于社会保障体制之外的弱势群体, 其住房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对在社会经济二元结构与城市发展碰撞磨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 本文尝试用统筹系统的思维研究以下两个困扰众多城市政府的难题:城中村问题和保障房问题。

一、城中村形成机理

改革开放后, 我国城市化进入了“跨越式突进”的快速发展时期。这种现象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更为明显。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 城市空间迅速向周围城郊农村扩张。这些条件启动了城郊农村的“外生型”城市化进程, 即由外部经济力量推进村庄自身的城市化。

首先, 外生型城市化改变了这些村落土地的相对区位, 提高了集体剩余土地的地价。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的基础设施迅速向周边延伸, 原来处于城郊的农村陆续被繁华城区包围, 周边环境的优化带动了地价飞速飙升。地价的上涨提高了剩余农用地继续保持农用的机会成本, 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 剩余集体农用地陆续被土地收益能力更高的非农产业占用。这就促使了这些村落在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后集体剩余土地也陆续非农化, 进而经济结构也向二三产业转变。

其次, 城市外来人口的剧增, 促进了城中村廉价出租屋市场的“繁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人口城市化提供了拉力, 大量异地农民工和欠发达城市的非正式务工人员向这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迁移。由于老城区内的生活设施难以承载这些突如其来的外来人员, 城中村利用良好的地缘优势和几乎不计成本的土地, 填补了这一巨大的廉价出租屋市场缺口。在这一过程中,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村民, 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尽可能地利用可支配土地的面积和空间, 密集搭建违章建筑, 形成了今天城中村的外在建筑形态。

第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特别是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 投资方往往选择征地费用低廉的农田菜地, 而有意避开了居住密度大、拆迁安置费用相对较高、建设周期较长的居民点。这种投资主体的效益回报心理, 造成了改造建设成本高的农村, 未能像那些条件优越的地区一样被“整体消化”, 而被有意避开, 这是都市村庄被遗留下来的又一原因。

二、城中村在城市系统中的功能与特征

都市村庄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们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空间, 从而失去了

城中村改造与公租房建设联动开发机制研究

□文/顾昆鹏

中东地区, 一直是各种国际力量明争暗斗、较量争夺的竞技场, 我国在这一地区没有军事保障, 因此在这一地区的石油权益很容易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与破坏。为了分散石油进口来源地和产地过于集中的风险, 我国也从俄罗斯、中南美地区 (包括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等国) 和亚太地区 (包括印尼、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 进口原油, 但所占比例仍然相对较小。

6、继续实施石油海外发展战略。

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已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的大规模油气资产收购兼并, 扩张发展, 中国石油已经完成面向全球的海外业务布点, 形成五大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对外合作区, 具备相当的储量、产量、炼量、运量基础和发展规模。进入“十二五”, 面对跨国石油巨头群雄割据, 复杂多变, 优质资源已被瓜分殆尽的国际石油市场, 海外发展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更具挑战性。中国石油应从拓展发展空间,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突出海外发展, 积极开展与资源国、国际油公司、技术服务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种方式合资合作, 持续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同时, 将着眼点更多地集中到讲求投资回报、低成本发展、综合经济效益、提高海外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 全方位提升国际化水平, 使海外油气成为我国石油向国家奉献油气的“半壁江山”。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石油消耗与日俱增, 进口连年扩大, 对外石油依存度逐步提高, 随之而来的石油供需矛盾和石油安全问题也日益显著。本文分析我国当前石油安全形势, 提出强化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

关键词:石油安全,形势,对策

参考文献

[1]苏杰.加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几点思考[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2.

[2]陈俊杰.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经济论坛, 2009.4.

上一篇:学位授予信息下一篇:湛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