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行业信息化分析

2024-10-11

石油行业信息化分析(通用8篇)

石油行业信息化分析 篇1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主导的世纪。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烟草行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在加入WTO后,面临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严峻挑战,以及行业内部兼并、重组,深化改革的形势,尤其是国家对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加快,行业的宏观调控与企业创新能力将是决定行业竞争成败的关键。烟草行业用信息化推进现代化,就是要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渗入烟草行业生产、流通、管理过程,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加速烟草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完善烟草行业管理体制,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适应市场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实力。行业信息化发展与企业联合重组、资产一体化、集团化管理、工商信息协同密不可分,但又是动态变化的。可以说,其建设成功与否是体现行业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因此,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与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烟草行业信息化基础已具规模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指引下,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网络”,逐步实现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总体要求,全面启动数字烟草建设,有效地推动了行业的规范管理,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的深化改革。

(一)烟草行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实现了互联互通。

行业地面通信骨干网已建成并全网投入运行,实现了国家局与行业各直属单位及所属卷烟厂、分公司、烟机厂和进出口口岸公司等69个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入网率达到了100%;基本完成了行业各直属单位省域网建设,各直属单位与所属单位的联网率达到了96%;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初步形成,网络运行管理进一步加强。启动了烟草行业安全认证体系(CA)建设和烟草行业信息安全等级划分的研究工作。

(二)信息化在行业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建成了业务主题数据库。

随着烟草市场竞争的国际化,行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已经关系到烟草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促进和推动了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行业信息化工作围绕应用系统建设,狠抓重点、突出亮点、破解难点,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1.完成了以办公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行业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建成有“公文传输、公文流转、档案管理、门户网站”基本功能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自2004年9月系统运行以来,公文传输效率由原来的平均5天下降到平均2分钟,效率提高多倍,实现网上查询文档,实行网上审批,有力地促进了办公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促进了转变职能和政务公开。

2.完成了“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决策管理系统”)的重点工程,初步实现了全行业卷烟生产经营数据的实时自动生成,有效保障了行业生产经营决策和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及时性。

该项目采用了物流数码跟踪技术,将卷烟生产计划管理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通过“计划取码、物流跟踪、到货确认”这样一个流程,实现对行业生产经营的日跟踪、旬分析、月调控,有效地保障了卷烟生产经营基础数据采集和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形成了行业统一的数据交换与传输体系、标准体系、数据中心及应用集成平台,为行业信息化的集成与整合提供手段,也为行业现代化物流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决策管理系统”这一快捷有效的信息通道,行业可以更为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提高应对变化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促进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水平。这不仅是提高行业宏观决策水平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该系统已全面实施并于2006年3月通过验收。

3.建设了电子商务系统,实行网上交易。2003年,行业取消了现场交易模式,一律在网上进行交易。随着行业卷烟交易方式的改革,行业内卷烟、烟叶和卷烟辅料等均在网上交易,完成了省内卷烟交易统一平台的建设工作。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卷烟销售网络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推进了传统商业向以“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流通的转变。

4.国家局开发应用的专卖证件管理系统、统计和财务报表系统、卷烟工业基础软件、卷烟销售基础软件、烟叶基础软件等以及行业各单位自行开发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办公自动化(OA)、业务流程再造(BPR)、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为行业数据中心的建立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行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已上新台阶,加强和规范了行业信息化建设。

行业信息化服务工作从加强管理、加强规划、加强指导入手,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行业信息化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加完善,有一支近5000名信息化专业队伍;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更加清晰,制定并发布了《数字烟草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打造数字烟草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为行业信息化建设科学有序发展提供了一个既明晰又可操作的规划。

行业信息化的制度建设逐步完善。近几年,行业先后出台了《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统一技术平台要求》、《烟草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烟草行业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规范》等重要文件,用制度规范了行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行业信息化建设更加适应并促进了行业体制优势。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了从基础性向应用性、从局部性向全局性、从分散性向集中性建设与管理的转变,从而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行业“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体制优势。

业务复杂多变困难多多

近年来,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收到了一定效益,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资源有了一定的积累,技术应用

初见成效。但行业信息化的实施还面临着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

首先是业务的复杂多变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企业重组和资产重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业务模式等更加复杂多变,在此背景下,信息化项目就必须具备能满足这些变化要求的能力。

其次是IT产业格局和技术快速发展,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保护、IT成本控制等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在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两个挑战集中反映为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信息不共享,现有的信息系统存在“信息孤岛”问题。无论是独立的工具软件还是集成的解决方案,大多数是孤岛型的应用,或者是业务功能模块的简单累加,相互之间是孤立封闭的,无法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行业应用系统的开发、推广、应用多是以条、块为主,开发比较分散,也基本是相互独立的,形成较多的“信息烟囱”,给行业统一管理、共享数据资源造成了障碍,影响了国家局对整个行业的监控力度和管理的有效性;三是信息化建设不统一、发展不平衡,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标准,对总体技术规范、标准、技术要求贯彻执行的力度不够;四是网络互联互通不到位,信息传输通道不统一,安全体系建设不完善,网络管理能力不足。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行业信息化的进程,制约了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因此,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集成、应用提高是目前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要实现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就要逐步解决影响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障碍性因素,实施消除“信息孤岛”,整合信息资源的策略,促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协调健康发展。

烟草行业信息化该怎么建设?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论”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起步期、增长期、成熟期和更新期四个阶段及五要素模型,即米歇模型。

用此模型考察行业信息化,可以认为,烟草行业整体上处于增长阶段,其典型特征就是系统林立,耗资甚大,而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并不统一。随着实践的发展,行业必须充分考虑在标准规范基础上的数据集中管理和数据综合利用、深度挖掘等问题,也就是向成熟阶段过渡。这是几十年国内外信息化建设实践所证明的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借助理论工具和实践考量,确认烟草行业信息化目前处于增长阶段,对于科学规划行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推动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行业信息化走向“集成和整合”,是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和现实所决定的。围绕行业体制改革,进行数据集成和系统整合是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行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内容。通过数据集成和系统整合,可以快速有效地推进行业的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实现流程重组和再造,从而推动行业体制改革和信息化的进程。

(一)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目标要求。

围绕烟草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促进行业的现代化,全力打造数字烟草,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总体竞争实力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使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认真落实《数字烟草发展纲要》,建立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行业数据中心,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围绕行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管理决策三大应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行业信息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烟草行业按照“四统一”的要求进行信息化建设。

统一标准就是统一烟草行业信息标准体系,它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统一平台就是统一烟草行业信息技术平台,它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统一数据库就是统一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它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统一网络就是以行业地面骨干网为核心,覆盖全行业互联互通的地面网络。统一网络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按照上述“四统一”的要求建设行业数据中心,进行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和面向用户的集成。建设行业信息化三大应用体系,保障行业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安全,努力实现系统集成、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目标

(二)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实施策略

1.建设行业数据中心,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数据集中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统一的全国性数据中心,既可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又可以改变生产经营的运营模式,是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水平的一次提升,可有效实现对业务的集约经营、集中监控和风险防范。

要建设好行业数据中心,就要在保证不同业务系统数据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建立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通过对数据的加工、清洗、传递和交换,使得不同业务系统及时汇集相关的共享信息,实现行业公用数据的标准化、一致化,并不断更新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数据分类描述、分析处理和传输交换等技术标准,以指导行业各级数据中心的建设。

要建设好行业数据中心,关键是要建成基于不同类型业务主题的高水平数据应用环境,统一数据标准,做到资源上协同应用,技术上协同关联,应用上协同共享,提高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率。

(1)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目标:建设为行业改革与发展服务的数据中心;建设有价值的数据中心;建设有力支撑生产经营管理的数据中心;建设三大应用体系构成的数据中心;建设统一标准、统一技术要求的数据中心;建设行业不同层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数据中心。

(2)基本思路:数据中心建设是实现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必然途径,是行业信息化更高层次的要求,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建设、逐步完善。要以行业重点工程的数据为基础构建行业数据中心,完善数据交换平台,构建工商信息协同平台,不断充实和完善数据中心的内容及标准体系,并进行主题分析,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3)建设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行业数据交换平台,从技术上保障行业各类数据的上传下达;二是行业信息协同平台,用于工商信息衔接,支持新型工商关系的建立;三是行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用于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应用,服务行业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服务行业经济运行,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4)建设要求:行业数据中心由国家局、省级局及工业公司、基层工商企业三级数据中心构成,逐步向上集中。在国家局数据中心的统一管理下,要通过数据整合,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权限,在行业内部实行各取所需、授权访问,做到行业信息共享,横向纵向互联互通。各省级局、工业公司(集团)按照集成整合的要求和统一技术标准,规划和建设数据中心;不具备数据中心建设条件的单位,也要保证国家局行业数据中心对数据的要求。

2.建设行业信息化三大应用体系,加快重点工程的实施。

行业进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管理决策三大应用体系建设,需要通过统一的、具体的行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来实现,以构成三大应用体系。

(1)做好“决策管理系统”打码到条及订单采集系统建设。打码到条是为了卷烟产品物流信息的完整,为行业现代物流建设打下基础;是“决策管理系统”的延伸,同时一并有机整合呼叫中心功能,实施订单数据的采集,实现行业供应链环节的商业企业与零售客户的信息协同,做到真实、客观地反映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快速响应订单和适应市场能力,提高行业市场化水平。

建设原则:突出信息整合、实现系统集成,利用现有资源、降低运行成本。

建设目标:一是完善卷烟产品实物流跟踪;二是通过统一行业电话订货系统的业务规范和数据标准,逐步做到真正统一行业网建标准和模式,建立订单信息的共享渠道,实现供应链环节上的商业企业与零售客户的信息协同,做到真实反映市场需求,支持行业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三是通过与“决策管理系统”和行业电子商务系统的集成,实现烟草行业工业、商业和零售客户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协同,为“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提供有效支持,进一步实现系统的集成与整合;四是提高行业对卷烟成品经营流通的专卖监管水平。

基本思路:统一功能需求、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操作流程;以省为单位自行按上述标准,对呼叫中心软件进行改造和升级;横向打通供应链的商业企业与零售客户环节,同时使该环节的纵向信息流协同共享,与“决策管理系统”紧密衔接,使商流、物流更加耦合;在国家局建立客户订单电话监督与审计系统,为有效考核监管提供手段。

建设内容:一是打码到条。通过对出库领用的件烟扫码(三扫),件码派生条码,实现打码到条,获取准确、真实、完整的卷烟库存和销售,完善卷烟成品的物流信息;统一行业条烟打码内容,实现货单关联和件条关联,使条烟具有身份识别码,为规范内部管理、加强专卖管理提供手段。

二是呼叫标准体系建设。制订呼叫业务系统的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数据字典、业务指标体系、数据交换标准、业务功能流程图、技术环境规范等。

三是远程呼叫监督。远程呼叫监督:通过对行业呼叫座席通话情况进行抽样,同时实时抓取座席操作界面,实现实时远程监督。异步语音与采集订单数据联查:通过对行业呼叫座席进行远程录音,并与数据采集渠道上传的需求订单数据进行关联,对录入的需求和订单数据与语音数据进行事后异步核对、检查、查询。

四是采集与传输。利用行业基础信息平台提供的数据采集及交换功能,通过增加数据指标项,采集卷烟实物库存和销售数据、电话呼叫客户档案、客户需求和执行订单的汇总数据,以及与语音关联的需求和订单明细数据,上传至省公司和国家局。

五是分析与反馈。在国家局数据中心,实现完整物流信息的跟踪分析和展现应用,以及对呼叫数据的汇总、排名对比、覆盖情况、区间对比走势等进行分析展现应用。通过“在线查询、离线应用”的方式,将汇总分析的数据反馈给省工业公司、卷烟工业企业。

(2)加强行业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烟草行业从巩固和完善现行管理体制出发,以加强监管、转变职能、政务公开、提高办公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目标,依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和要求,全面推进烟草行业特色的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推动行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推进网上审批系统的应用和系统对接。通过改进审批方式,开展网上审批,促进政务公开,增强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管理水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3)加强行业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的统一。在专卖管理体制下,推动行业电子商务向更高水平迈进,建立高效、协调、完整的行业现代流通电子商务运行体系,是行业工商交易方式改革的需要,是行业“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试点工作的需要。烟草行业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可概括为:两级平台,一个中心。两级平台,即工商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和商业与零售客户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支付型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相结合;一个中心,即行业统一的工商协同中心,实现行业协同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内部资源计划相结合。

行业电子商务系统包括交易子系统、准运证管理子系统和网上资金结算子系统三个部分。在总体设计上以“决策管理系统”的物流信息为基础,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专卖等信息流的统一。电子商务平台要建成一个标准统一、高效运行、提高服务价值、降低交易成本的大平台,全面支持卷烟、烟叶、物资、烟机及零备件等的网上购销活动。要在网上交易的基础上实行网上资金结算,实现工商支付型电子商务,加强对企业资金收支情况的实时监测,逐步开展资金监管系统建设工作。

行业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目标:在供应链管理环节上打通工业与商业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完成卷烟、烟叶等成品交易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协同;为卷烟产销间的相关商务流动提供切实的业务支持服务,并为“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提供技术手段。

基本思路和内容:交易、准运证管理、网上资金结算三个子系统为一个项目,要统一规划、分部实施。交易子系统:完成工商企业之间产销交易的商流,为工商企业的产销交易活动提供平台。准运证管理子系统:统一省内省际准运证,完成准运证的申领、发放,并与“决策管理系统”对接,在物流环节实施协同。

网上资金结算子系统:完成交易活动中的资金流,通过银行实现货款收支与资金结算,并为行业资金监管提供服务。

3.严格执行《烟草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强行业信息化标准制定和贯标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一切工作规范化的基础,统一标准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标准化,计算机系统就无法体现其技术优势。因此,行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实施信息化管理相关的各种数据、指标和流程的标准化工作,要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信息资源标准,统一数据传输标准。要按照行业的统一要求,逐步规范行业各方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业务流程、信息资源标准和数据交互机制,形成标准化体系框架。建设标准化体系要采取渐进方式,一是要先建立标准化框架,行业已发布《烟草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二是对急需的、重要的标准要优先制定。行业将制定烟叶类代码、烟草行业工商统计数据元、烟草行业统一会计科目及编码等标准规范;三是通过行业重点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推广运行,完成相关标准化工作。做好代码标准化、接口标准化、业务流程规范化、数据结构规范化等一些标准、规范性工作,最终实现横向纵向信息的互连互通,达到信息共享。

要切实加强贯标力度。要以新的行业信息分类编码管理系统的建设为契机,提高代码类和数据元类标准的信息化水平,逐步建立更加快捷的代码申报、审核、发布、下载和维护机制,通过技术手段支持统一标准目标的实现。

4.贯彻落实两个《技术与管理规范》,做好行业内联网的运行维护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传统的管理机制在改革与创新中逐渐消亡,人们在处理信息和日常办公中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和网络,机密与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因此,行业各应用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网络与信息安全已成为行业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的问题。烟草行业必须从行业内联网和信息安全的高度,切实加大网络建设的管理力度,建立严格有效的制度,落实好《烟草行业计算机网络建设技术与管理规范》和《烟草行业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规范》。运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切实组织管理好信息网络安全工作,建设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逐步开展行业网络安全审计和行业计算机病毒防护系统建立工作,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要加强安全管理建设,切实做好信息系统的软件安全设计,强化数据安全策略,采用成熟的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和控制方法,逐步实现网络管理的可视、可控、可管,所有网上运行的应用系统与设备应实现统一、智能化的实时监控,实现应用系统与设备故障的预警和自动报警,实现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凡由国家局统一组织开发的在全行业运行的信息系统,要统一使用行业CA安全认证体系,实现全行业的互通、互认和互信。要建立行业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构筑行业信息化安全机制,降低和消除各种信息安全隐患,确保信息传输与反馈畅通、及时和安全,为行业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烟草行业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用信息化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实施行业整个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目标,运用信息化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行业宏观调控能力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应对国际竞争环境的能力,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中控制,为行业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在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中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全面推进数字烟草建设。

石油行业信息化分析 篇2

一、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全国数据集中处理 (称为数据大集中) , 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加快创新, 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重要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与传统银行业相比, 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 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 决定了其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一) 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

银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 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 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扩大管理范围, 减少管理层次, 促进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二) 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

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 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 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 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 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 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三) 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

在业务开拓方面, 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 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 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 辅助了决策行为, 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 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建立并趋于完善

(一) 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我国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 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 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二) 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 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 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 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 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 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三) 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

以数据集中为依托, 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 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 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一) 加强IT治理,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未来几年, 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 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

建立IT战略和计划的流程, 保证I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 确保IT技术投资决策符合银行远景。建立统一的项目管控组织和制度流程, 加强项目协调和管控, 加强需求、方案设计、投产验证等关键阶段的管理, 确保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统一的IT策略, 推进企业IT技术标准化, 统一IT架构, 规范IT技术采用, 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 加强供应商的有效控制, 为银行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外部资源支持。

在完善IT运行管理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尝试建立IT财务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的IT服务水平协议, 实现服务交付, 提升和展示IT服务的价值, 努力实现银行IT运营管理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阶段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阶段转变, 降低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

(二)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 提高银行服务水平

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实现由“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采用先进灵活的应用体系架构, 加快应用整合, 支持业务流程再造, 缩短系统开发周期, 提高产品交付能力。进一步完善和拓展银行的服务渠道, 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加快渠道整合步伐, 实现产品“一次开发, 多渠道部署”, 以降低开发及部署成本, 加快产品投产速度, 提高客户满意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 完善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 加强灾备中心的建设, 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加强安全监控, 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 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 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探讨建立银行业应急救援中心的可行性, 加大应急技术支持和救援力度, 加快业务的恢复速度, 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四) 推进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

十大行业信息化趋势分析 篇3

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已经进入理性状态,将呈现平稳增长趋势。2012年中国医卫行业的IT投资规模约为190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同比增长25.5%。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将继续是2012年医卫行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基于健康档案的省辖市级和县(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国家卫生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三级平台建设总体框架中的核心和枢纽;是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利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础;是为城乡居民建立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提供系统性、连续性、全过程健康管理,使城乡居民获得便捷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医保费用及时结报的重要手

段。

2012年政府将会继续加大引导、建设远程会诊中心平台。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企业主体,联盟推广,行业突破,区域展开”的方针指引下,加大政府的引导、整合和投入力度,会形成政府、电信运营商、软件商、医疗机构共同承建的、以省级、地市为中心的远程会诊综合服务大平台,并通过社会化的集中管理,拓展每一个地方远程会诊中心平台的个体建设使用空间。

目前移动医疗已在一部分医院进行试点应用,且院方对应用效果反应良好,移动医疗将成为数字化医院的突破点。未来智能医疗可实现监护工作无线化,并大幅实现医疗资源高度共享,降低公众医疗成本。

政府:“云”将成最大亮点

考虑到当前社会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政府向公共服务转型,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不断加强,预计2012年政府部门IT投资规模将会大幅上涨,达到502.9亿元。

目前,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厂商的热情参与下,政府正在对云计算、移动政务、物联网、智慧城市等进行一系列的规划、尝试。

随着云计算等理念的引入,电子政务向云平台的转型,必将带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其他移动智能设备在政府行业的进一步普及。目前,移动电子政务发展所需的受众基础和网络条件已经具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青睐。经过前几年的无线城市建设,全国各地3G普及率快速提高,北京等城市已经开始4G网络建设。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电子政务应用将越来越多,移动电子政务将掀起新一轮电子政务发展浪潮。

教育:2012年IT投资同比增长率超20%

2012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投入将呈持续增长态势,预计2012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将达到439.1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20.9%。

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规划纲要》,在“保障经费投入”中提到了“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并将实现这一目标定到了具体年份,“2012年达到4%”。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3.83%,距 2012年实现4%的目标还有差距,这意味着2012年全年教育经费需要增长0.17个百分点,可见国家对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必将增大,从而带动IT投资增长。

《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2010〜2020年十年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提高15.8个百分点,这表明高校将逐年扩大招生数量规模,将建设大量新校区和新校舍,从而带动校园网的建设,因此高校对校园网等信息化建设的采购需求将快速增长。

“班班通”项目将促进尚未覆盖的农村中小学建设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以及计算机机房,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除增大硬件的需求外,对教育软件的投入和应用也将相应增大。

云计算的应用使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层面,那就是教育云对多种信息资源的重组与优化,最终实现大范围、高效率的资源共享。云计算能够解决教育资源集中与分布两难的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整合云时代提供的各种云服务,将教育资源建设变成一项开放、共享的公共信息服务事业,从而推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因此云计算与教育行业的接轨主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教育云在未来几年将会拉动教育行业IT市场增长。

物联网也将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和服务,引起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最终将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从而拉动教育行业IT市场增长。

能源:两化融合促进行业信息化提速

两化深度融合是“十二五”国家对工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和基本要求,也是能源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2012年是能源行业“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实施的关键年,能源行业的信息化投资增速预计将达到11.7%,IT规模将达到356.7亿元。两化融合既是2012年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增长动力,也是其重要发展方向。

2012年,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提速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智能电网对电力信息化的整合和集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推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信息化与电力工业的深度融合也将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体现得更加充分。此外,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从技术层面也将会推动信息化与电力工业的持续深度融合。

石油行业大型的信息化系统已完成,2012年的重点是不断提升和深化应用。目前石油行业的ERP系统、MES系统、生产营运指挥系统、生产过程先进控制系统、数据中心、供应链优化等已初步完成。2012年,石油行业的这些核心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以及与其他系统的集成将是行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数据中心、灾备和IT基础设施建设也将继续稳步推进,RFID、GIS、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将取得更大进展。

2012年,随着煤炭行业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推进,煤炭行业将会诞生更多的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随之而来的将会是煤炭企业集团对集团化信息化平台和加强生产管控的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同时,“智慧矿山”将成为2012年及未来几年的发展重点,这也是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重点。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重装上阵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荡涤浮华、寻找新兴产业发展价值的一年。从国家监管来看,互联网行业将逐步走向规范化,健康化。

从未来趋势来看,2012年互联网行业信息化建设需关注如下三个重点。

一、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社交网络应用

各大门户也基于自身优势,在微博社交网络功能和社会化媒体功能之上,赋予不同的功能和特性。同时伴随着微博实名制的到来,微博的发展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其产业前景值得期待。基于微博的各类互联网应用将逐步展开,基于微博的互联网应用将是2012年互联网行业信息化投资的一大重点。

二、信息安全将被提到更高层面

2011年底爆出的一系列网站被黑、用户信息被盗事件给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敲响了警钟。我国互联网行业长期以来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企业往往盲目发展而忽视信息安全等基础问题。预计2012年信息安全类投资将得到互联网企业的重视。

三、以微信为代表的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

2011年是我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一年。电信运营商有序推进3G、4G网络建设,为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网络环境,各大互联网巨头也在发力布局移动互联网。2012年将是移动互联网应用高速发展的一年,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所需的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移动整体解决方案的采购需求也将大幅提升。

证券:从2011年寒流中复苏

2011年证券行业的IT投入达到63.5亿元,相对于2010年证券市场投入减少1.9%。2011年,中国证券市场遭遇严峻挑战,对信息化投入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2年证券行业IT投资增速将比2011年略有上升,达到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但市场发展速度仍低于其他行业。

nlc202309031019

从整体金融行业来看,证券行业的信息化较银行、保险行业有些落后,但是在“十二五”期间,随着证券行业政策方面的“宽松”,业务发展与行业转型,必然带动信息化领域从意识、架构、投入和人员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为综合金融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持是中国券商转型的需求。在经纪业务收入减少时,如何转型为综合金融业务服务商,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型,发展自营和投行业务成为券商求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数据仓库,支持创新业务,控制风险,帮助券商成功转型是券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全新的云计算模式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计算能力、平台架构和软件。随着云计算在国内的日益普及,对于利润高的证券企业,可以通过部署私有云或者租用公共云服务,加强基础架构的灵活度,方便管理和自动部署,节约管理成本。

中小微企业:2012年信息化投资缓慢复苏

2011年对中小微企业来说,呈现剧烈的两级分化趋势。外贸型中小微企业遭遇了严重的危机;而以内需为主的中小微企业,以及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则在2011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中小微企业标准的完善,为政府管理、扶持小微企业提供了指导,预计2012年将是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密集出台的一年,相关政策将在2012年下半年以后逐步显现成效。另外,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导致的贸易壁垒和冲突也增加了外贸型中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外贸型中小微企业在2012年还将面临持续危机,而以内需为主的中小微企业则有望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在外部环境不明朗的同时,中小微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也在加快。信息化作为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的助推器,已经获得了中小微企业的普遍认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生物制药等高科技行业中小微企业在2012年的信息化投入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同时,电子商务在中小微企业的应用也更加普遍,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于我国多达几千万家的中小微企业用户而言,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减少贸易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开拓市场,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保险:进入持续增长期

2011年,大型保险机构在IT领域加速投入,中小保险机构由于扩容扩张、业务创新的需要,推动了行业整体IT增长。2011年中国保险行业信息化投入为65.5亿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12%,IT投入进入持续增长期。预计2012年,受大型保险公司基础建设、数据集中、核心业务系统升级、新增保险公司IT建设的拉动,中国保险业IT总投入将增长12.4%。达73.6亿元人民币。

2011年8月18日,保监会印发《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的行业风险防范和服务创新,将推动保险行业信息化在数据集中,商业智能以及移动终端应用等领域的投入。以客户为中心,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成为保险行业信息化的动力。

保险业的业务比较复杂,几乎涵盖了银行的所有业务,同时又有理赔等各种业务,保险业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数据类型也比较复杂,这是保险行业的特色。

今天的保险业务已经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而产品创新需要信息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适应快速变化。从核心业务系统层面增加灵活性,更适合业务的快速变化。

建设基于以客户为核心的数据仓库,更好地挖掘数据价值,以差异化的服务帮助业务发展,使公司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风险管理是“十二五”期间保险行业管理方面的一个重点,保险公司将更为重视如何利用IT技术规避风险,使企业能够稳定健康地发展。

全新的云计算模式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计算能力、平台架构和软件。随着云计算在国内的日益普及,对于保险行业企业,可以通过部署私有云或者租用公共云服务,加强基础架构的灵活度,方便管理和自动部署,节约管理成本。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公共云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提升IT水平。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应用普及,移动应用的成本也进一步降低。目前,通过移动设备前台,实现实时与后台连接,进行保费核算、移动理赔等前台应用已经日益成熟。未来,移动设备将更好地帮助保险公司前台销售人员以便利的形式更好地服务最终客户。

流通:外忧内困下的信息化涌动

2011年虽然多数流通企业的销售额出现较高增长,但普遍出现了利润增速低于销售额增长的情况。在成本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流通企业不仅没有缩减IT投资反而继续增加。2011年,中国流通行业的IT投资规模由2010年的96.6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109.2亿元。预计2012年流通行业的IT投资仍将维持较高增速,达到14.1%,规模将超过120亿元。

对于流通行业,目前最大的利好因素是,未来政府将把促进消费作为重中之重,这可能是流通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同时,流通行业也面临着多个挑战: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行业改变着传统流通行业的运转方式,对流通行业经营管理提出新的挑战;成本上涨趋势几乎不可改变,考验着流通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可以说,流通企业面临着外忧内困,信息化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大利器。

对于多数流通企业来说,上不上IT系统已经不是问题。该上哪些系统、上哪家的系统、如何用系统才是问题。特别是大型流通企业,往往同时运行几个系统,导致企业的IT应用庞杂臃肿,效率低下。因此,整合现有IT系统一直是流通行业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2012年,两方面的因素将促使流通企业加快系统整合的步伐。首先,在经营成本不断攀升的推动下,流通企业精细化管理要求逐渐提高。其次,一些流通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这需要深入全面分析企业经营数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促使企业把原来分散的小系统整合到一起,组建更大、更完整的系统,进一步挖掘数据管理、系统管理的深度。

传媒:跨媒体融合带动IT投资

2011年3月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组成的传统媒体行业是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而面对新媒体的激烈市场竞争,传统媒体会更多借助信息化手段,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媒体的融合发展。2011年中国传媒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141.2亿元,涨幅8.7%。预计2012年IT投资规模将继续上涨,达到158.0亿元,同比增长11.9%。

传媒行业本身对信息技术比较敏感,在信息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传媒行业一方面利用先进技术整合资源,提高业务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会积极主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不断通过技术手段巩固自身地位,这都将拉动传媒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增长。

2012年是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最后一年,全国第二批试点城市名单也已出台,到2015年底我国将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广电部门获得IPTV播控权之后将进一步加大在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台领域的投入。

2012年中央电视台联合5家地方卫视已经开播3D电视频道,3D电视以及云技术平台将成为未来电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

继中央广播电台开通运营“央广视讯”手机电视台、IPTV等业务之后,2011年1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通电视网络台CIBN,标志着广播行业已经迈向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之路。近年来广播的广告经营市场增长势头明显高于其他传统媒体,广播的回归将带动电台IT信息化加快发展。

长期以来,报纸面临新媒体冲击,其发展前景受到一定的质疑,但是报纸在我国的发展阶段和其本身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未来仍会持续发展。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报纸媒体的市场竞争地位将是其必由之路,这也将促使报纸行业信息化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信息安全行业分析报告 篇4

当前,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全球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大趋势。但由于信息网络本身存在的各种缺陷以及信息网络互联形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信息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成为当前信息科技研究的重要和热门领域。

一、信息安全的概念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即需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其中保密性是指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即信息只为授权用户使用。真实性是指原始信息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完整性指在传输、存储信息或数据的过程中,确保信息或数据不被未授权的篡改或在篡改后能够被迅速发现。未授权拷贝指未经过信息拥有者的授权,不能对信息进行拷贝、传播。寄生系统的安全性包含了硬件、软件、网络及使用人员在内整个系统的安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二、信息安全产品的分类

(一)安全硬件

1、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络硬件产品

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络(VPN)安全硬件具有数据流的监控、过滤、记录和报告功能,必要时可隔断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连接。它在内部网络与不安全的外部网络之间设置障碍,阻止对资源的非法访问。

2、入侵监测与入侵防御硬件产品

入侵检测(IDS)作为传统保护机制的有效补充,形成了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反馈链;入侵防御系统(IPS)则是入侵检测系统的升级版本,变被动检测为主动防御,其市场发展空间较大。

3、统一威胁管理硬件产品

统一威胁管理硬件产品将网络防火墙、网络入侵监测与防护、网关防病毒等功能集成在一个设备中。

4、安全内容管理硬件产品

安全内容管理硬件产品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Web流过滤、内容安全性监测及病毒防御。

(二)安全软件

安全软件通常用于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通讯、网络传输的安全。利用安全软件,企业用户可以进行安全管理、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病毒防御、加解密、入侵监测与防护、漏洞评估和边界保护。主要包括:

1、安全威胁管理软件

安全威胁管理软件用于严密监视网络流量和应用程序,及时发现恶意行为。其通常包括两类产品:防火墙软件、入侵监测与防护软件。

(1)防火墙软件

防火墙软件针对于某些应用程序或数据进行访问控制。

(2)入侵监测与防护软件

入侵监测与防护软件能够不断的监视设备和网络的运行情况。

2、安全内容管理软件

安全内容管理(SCM)是一套基于策略的安全解决方案,用于保护信息和Web通信的正常进行。SCM主要包括以下子市场:

(1)防病毒系统

防病毒系统用于识别并清除有害程序或代码,通过扫描硬件驱动器、邮件附件、软盘驱动器、网页和所有相关数据流,发现任何已知或未知的病毒、有害代码、特洛伊木马或者间谍软件。

(2)Web流过滤系统

Web流过滤系统用于监视或阻断与业务无关的对网页的访问要求。

(3)内容安全系统

当信息中包含垃圾信息及其他有害信息时,内容安全系统被用于监视、过滤或阻断这些信息。

3、安全性与漏洞管理软件

安全性与漏洞管理软件可以帮助企业或者组织机构侦测、描述和改善信息安全风险。

4、身份管理软件

身份与访问管理软件用户识别一个系统的使用者身份,根据已建立的系统权限判别是否允许用户的访问。

(三)安全服务

安全服务分为四个部分:计划、实施、维护及教育培训。

三、信息安全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安全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2005年之前):国内各行业和部门开始萌生信息安全意识,主见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于是各行业都在有意识地学习和积淀信息安全相关知识,与国内外领域内的权威企业交流,了解信息安全技术、理念、产品、服务及建设理念。

爆发阶段(2005-2009年):国内各行业企业、政府各部门对于信息安全的建设和意义已取得了深度认识,很多行业部门开始自觉地对内部信息安全建设展开规划与部署,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对信息安全系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普惠阶段(2011年以后):当信息安全建设与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融合,信息安全建设已经成为各领域行业信息建设的必要条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完全以信息安全建设为核心围绕“安全”来建设。

我国的信息安全市场可以分为安全硬件市场、安全软件市场和安全服务市场。

1、安全硬件市场

近几年,安全硬件市场需求持续保持强劲增势。处于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中小企业加大对入侵防御系统(IPS)、SSL VPN 设备、网络防火墙/安全路由器等安全硬件的投入。依据IDC的研究数据,2011年安全硬件市场的增长率约为22.5%。

2、安全软件市场

2011年安全软件市场规模年增长率约为11.5%。信息安全应用软件市场的销售额高达91亿美金。除传统的针对ES 防病毒技术以外,认证访问管理和Internet网关安全等更为主动的防御应用都呈现较高的增长趋势。

3、安全服务市场

近年来安全服务市场在全球安全市场的份额持续走高。信息安全的解决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到诸多因素,包括技术、产品和管理等。在面临信息安全问题时,企业客户更倾向于向专业的信息安全公司咨询。

四、信息安全子行业的竞争状况

由于国内信息安全市场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信息安全企业数量急剧增加,目前国内注册的信息安全企业约有1000家。主流信息安全厂商所占市场份额约占整个安全市场的50%。按照企业用户的不同,国内信息安全市场可分为高端市场和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主要指金融、电信、部分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形成的信息安全需求市场。目前,高端市场主要被国外厂商及少数实力较强的国内安全厂商占据,包括思科、华为、绿盟、卫士通、兴唐通信等企业;中低端市场由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和公共事业部门组成,其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对安全性的要求相对较低。

(一)防火墙/VPN市场

2011年国内方式墙市场规模2.79亿美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12.3%;市场格局方面,天融信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占18.0%的份额,其次是华三通信(H3C),占15.4%的份额,第三位是华为,占15.1%的份额。

(二)入侵检测市场

2011年国内入侵检测市场规模为0.45亿美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5.5%。市场格局方面,启明星辰、绿盟科技、东软集团、安氏领信占据市场前四名,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5.1%、17.4%、13.1%、10.8%。

(三)入侵防御市场

2011年国内入侵防御市场规模为0.838亿美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20.6%。市场格局方面,绿盟科技市场占有率第一,为19.2%;其次是华三通信14.9%,天融信12.9%,启明星辰10.1%。

(四)统一威胁管理市场

2011年国内统一威胁管理市场规模为1.61亿美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27.9%。统一威胁管理市场集中度不如集体信息安全子行业,仅有四家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10%,分别是华为(12.5%)、华三通信(10.9%)、山石科技(10.8%)与启明星辰(10.0%)。

(五)漏洞扫描市场

安全性与漏洞管理软件占IT安全软件的市场份额不大,2011年该市场的规模为0.39亿美元。排名前三位的是绿盟科技、IBM、启明星辰,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5.4%、20.0%和12.8%。

(六)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市场

2011年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软件市场中,市场占有率的前四名分别为吉大正元(23.9%)、上海格尔(17.3%)、IBM(11.4%)和EMC(6.8%)

(七)安全内容管理市场

2011年国内安全内容管理市场规模为0.796亿美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38.8%。安全内容管理市场集中度比较高,深信服与网康科技处于市场占有率的前两名。分别占38.6%和27.9%。

(八)VPN硬件设备市场

2011年国内VPN硬件设备市场规模为0.594亿美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24.8%。安全内容管理市场主要由深信服占据,2011年深信服占有35.4%的市场份额。此外仅有Array Networks市占率10.5%。

五、信息安全行业的市场前景

未来,中国的信息安全市场将保持高速、超规模的发展势头。

总的来说,中国信息安全行业发展不成熟,机会巨大,它的健康需要国家,安全企业,安全从业人员、网民等各类人士的共同努力辅助。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信息安全行业将会有如下前景。

(一)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逐步完善。由于信息安全是影响社会安定的答问,因此国家会投入大力气在上面,并且积极参与和支持国内民族信息安全企业的发展。

(二)商用信息安全技术将突飞猛进地发展。在这个大环境下,技术领先、有实力、资本雄厚、管理完善、服务全面的大企业将始终起引导作用。

(三)国内信息安全企业将逐步走向融合,一方面对抗外来信息安全企业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信息安全行业本身也需要大量的资本和人力投入。

(四)从长远来看,中国信息安全行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信息安全行业远远没有达到市场饱和,而且中国的计算机行业逐步向城镇、农村发展,以后的计算机安全市场也将举足轻重。

(五)中国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素质将会大大提高。近年来,国家大量培养了信息安全人才,但他们缺乏足够的从业时间。

六、信息安全未来发展热点

(一)可信计算与可信网络

可信计算是在计算和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基于硬件安全模块支持下的可信计算平台,以提高系统整体的安全性。

(二)云安全

云安全融合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未知病毒行为判断等新兴技术和概念,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传送到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云安全是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最新体现

(三)内网安全

现有的网络安全防护手段大多强调对来自外部的主动攻击进行预防,检测以及处理,而授予内部主机更多的信任。但是统计数字表明,相当多的安全事件是由内网用户有意或无意的操作造成的。内网中某台主机的有意或无意的误操作都会对整网主机的安全性造成威胁,内网安全因此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四)安全认证

安全认证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五)数据保护

数据保护是以全面数据文件安全策略、加解密技术与强制访问控制有机结合为设计思想,对信息媒介上的各种数据资产,实施不同安全等级的控制,有效杜绝机密信息泄漏和窃取事件。数据保护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及企业的各种敏感数据文档,包括设计文档、设计图纸源代码、营销方案、财务报表等。

(六)安全数据传输

安全数据传输使数据安全保密传输,例如防止明文数据传输时,被黑客截获,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适用于各种网络协议(如HTTP, FTP, SMTP)中,尤其适合使用在互联网用户登录认证,交易接口。

七、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只是,运用所学只是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可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各类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的设计、开发研究、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八、信息安全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干核心课程: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治技术、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信息隐藏技术、网络安全协议与标准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有:程序设计训练、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汇编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网络安全协议实现,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信息安全综合设计等。

九、信息安全就业前景

石油行业信息化分析 篇5

2016年2月

信息服务业是指服务者以独特的策略和内容帮助信息用户解决问题的社会经济行为。从劳动者的劳动性质看,这样的行为包括生产行为、管理行为和服务行为。信息服务业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关键。

信息服务业是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利用,并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门行业的综合体,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信息传输服务业;IT 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资源产业(主要指信息内容产业)。

信息服务业包括系统集成、增值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咨询服务、维修培训、电子出版、展览等方面的业务。

信息服务主要指除软、硬件产品的销售之外,围绕信息系统软、硬件产品的推广应用所进行的各项服务过程,主要包括网络信息服务和专业计算机服务二大部分。网络信息服务现在主要指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包括互联网接入服务(ISP,即通过电话线、同轴或无线等手段,把用户的计算机或其他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内容提供服务(ICP,即提供互联网信息搜索、整理加工等服务),网络应用服务(ASP,即为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服务)等。专业计算机服务包括系统集成、咨询、培训、维护和设施管理等服务。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中的软产业部分。信息服务业是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产业部门,属于第三产业。信息服务业是连接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用户之间的中间产业。对生产与消费的带动作用大,产业关联度高,发展信息服务业有助于扩大信息设备制造业的需求和增加对信息用户的供给。

一、行业管理体制和行业政策

1、行业管理体制

信息服务业属于信息产业中的软件与信息行业,处行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制订我国软件行业的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对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此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部门分别从产业发展、科技发展等方面共同推进产业发展。行业内部组织机构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产业及市场研究、对会员企业的公共服务、行业自律管理以及代表会员企业向政府部门提出产业发展建议等。

2、行业法律法规及政策

信息产业是国家先导、支柱与战略性产业;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应用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为鼓励软件行业发展,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了行业发展优良的政策环境。这些政策的颁布和执行,将有效促进软件企业尽快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同时,信息化被确定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政策,为软件行业的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相关政策主要包括:

1)2000 年6 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发[2000]18 号《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18 号文”),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力争使我国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并从投融资、税收、技术、出口、收入分配、人才、装备及采购、企业认定、知识产权保护、行业管理等方面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2002 年7 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办发[2002]47 号《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2005 年)》(以下简称“47 号文”),从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总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出发,明确了振兴软件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3)在18 号文和47 号文的基础上,国务院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使软件行业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目前我国软件行业的基本政策架构:

①在软件产业化方面,原信息产业部和原国家计委联合制定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支持扶植措施;原国家计委、原信息产业部、原外经贸部联合出台了《关于组织实施振兴软件产业行动计划的通知》,通过建设软件出口基地、海外开拓体系和若干国家软件工程研究中心来加强软件产业的基础建设。②在税收优惠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共同发布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软件企业销售其自产的软件产品,2010 年前可以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并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由公司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

③在扶持和培育骨干软件企业方面,原信息产业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和《软件产品管理办法》,为软件企业按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创造了条件;原信息产业部会同发改委、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制定了《加快推进大公司战略》、《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确定了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的认定标准;此外,原信息产业部还制定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管理暂行规定》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加强了行业规范管理。

4)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重要的长期战略之一。党中央在“十七大”中首次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列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主要包括:《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等。这些指导性文件为我国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5)2009 年4 月,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发布,该规划将软件和信息服务列入今后三年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明确继续实施“国发[2000]18 号”文件提出的政策,进一步落实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的现状

全球信息化的兴起,带动了软件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软件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全球软件产业增长率是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的5 倍以上。近几年,全球软件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06 年全球软件产业规模达到8,754 亿美元,同比增长6.2%。2007 年全球软件产业规模达到9,400 亿美元,同比增长7.4%。2008 年,全球软件产业达到10,058 亿美元,2015 年全球软件产业将达到15.12 亿美元。在2010 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到1.36 万亿元,是2005 年的3.5 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 年的10.2%提高到2010 年的18%,从业人员超过300 万人。

2000 年-2007 年全球软件产业市场值及增长趋势图

三、我国软件行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业近几年发展特点:

1、总体产业收入持续高速增长

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12 年我国软件业收入达2.5 万亿元,同比增长31.5%。从我国宏观经济背景下来看,在中央提出“稳中求进”基调下,2012年GDP 增长7.8%,工业增长10%,电子信息找造业增长15%,而软件产业增长31.5%,在所有的国民经济行业中一枝独秀。从行业规模来看,我国软件产业的企业总数超过3 万家。从产业结构来看,信息技术服务类收入占51%,超过半数。从区域来看,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社会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好的大城市。目前,我国已经授予七个城市“软件名城”的称号,分别是南京、济南、成都、广州、深圳、上海、北京,七个软件名城的软件产值规模占我国软件行业产值的56%。

2、产业呈聚集发展态势

软件业自身较少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所以大型城市优秀的基础设施、人才环境和针对高科技行业的优惠政策更能吸引软件企业的聚集。目前,全国4 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的软件企业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80%以上。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也高达80%以上。在其他地区,中心城市软件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也远高于二三线城市。

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务结构调整加快,服务化趋势更加突出

近几年,软件企业服务化和软件网络化的趋势使得,软件产业中咨询类服务和运营类服务的平均增速达到40%以上,虽然目前两者总共才占软件产业业务收入的26%,但在未来会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服务的基础设施,通信业的高速发展导致嵌入式系统软件增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4、产业链垂直整合,软硬件融合趋势明显

我国软件业百强企业中,华为、中兴和海尔等软硬件结合企业占据前茅。如IBM、甲骨文等国际软件巨头都非单纯提供软件服务,而是将其硬件产品与软件产品相结合,以整体方案的形式提供给客户。这样不但能使软硬件更加高效整合,也能极大的提高企业的利润和提高竞争力。

5、本土软件企业与国际企业还存在巨大差距

目前,本土软件公司主要涉足于低端软件市场,在高端软件领域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还都难以与大型跨国软件公司相抗衡。以经营管理软件企业为例,用友软件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只有SAP 的几十分之一,市场占有率更是难以比拟。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工业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国内市场被国外厂商产品(包括盗版产品)占据,国内企业相互间的激烈竞争和品牌认可度较低等。

6、智慧城市建设刺激需求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环节集成于一个大的数据环境中,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智能调控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节能、高效、便民和激励创新的城市生态系统。住建部于2013 年1 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包括37 个地级市,50 个区(县)和3 个镇,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式拉开帷幕。2014 年八部委《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各地城市人民政府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建成的智慧城市将实现“五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国开行也将在未来三年内提供不低于800 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未来在该领域的投资将达到上万千亿元。智慧城市的建设依赖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其最为相关的行业即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特别是对于数据处理和分析业务将得到极大的发展。

四、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

1、Web2.0时代的云计算与大数据

目前,“Web2.0”、“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概念成为行业追逐的焦点,其本质在于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各个商业环节,云计算是软件产业服务化的集中体现,其本质就是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它改变了IT 资源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服务。基于云计算的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开发工具、应用软件、信息服务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据Gartner 的预测,2013 年全球市场对于公有云和大数据相关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 亿美元。从硬件方面,市场对于网络设施和数据中心的需求将会不断加大。从软件方面,数据处理和运营类服务市场会进一步扩大。

2、智慧城市建设刺激需求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环节集成于一个大的数据环境中,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智能调控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节能、高效、便民和激励创新的城市生态系统。住建部于2013 年1 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包括37 个地级市,50 个区(县)和3 个镇,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式拉开帷幕。2014 年八部委《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开行也将在未来三年内提供不低于800 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未来在该领域的投资将达到上万千亿元。智慧城市的建设依赖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其最为相关的行业即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特别是对于数据处理和分析业务将得到极大的发展。

3、中小企业和细分领域信息化建设使数据处理服务需求增大

随着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研发设计工具、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的市场需求,将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增长,2015 年将超过7000 亿元;随着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面向冶金、建材、石化、制造、能源等行业和金融、电信、物流等领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需求越来越迫切,未来5 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随着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的加快,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将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创造出广阔的市场,仅智能电网相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未来5 年的规模就将达到700 亿元,年均增长65%;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业务也不断扩展,国内市场规模未来5 年将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止2012 年低,我国中小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达到91.3%,互联网办公的比例达到78.5%,然而与发达国家高达95%的中小企业互联网办公比例而言,还有一定差距,但也说明市场还有几大的潜力。在金融、电力等细分领域,近几年也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各大银行都推出了大量电子化产品和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这对于银行内部网络系统和数据处理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和机房市场在未来几年内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五、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供求状况

1、行业竞争格局

(1)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态势的变化

世界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规模持续稳定增长,软件业近年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左右。金融危机后,世界软件业在2009 年出现了负增长,但随着经济复苏,2010年软件业产业规模突破1 万亿美元。

从目前的情况看,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市场需求和供给的主体。美国是世界上最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欧盟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排名第二。

从供应方来看,美国、西欧和日本厂商也一直是全球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主体。为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许多企业致力于发展核心业务,而讲信息技术系统开发和架构、应用管理及业务流程优化等非核心业务转移到其他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承接离岸外包中竞争优势逐渐显现,中国、俄罗斯等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国家正在兴起。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和演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兴起并加速发展。世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正推动其他产业出现变革,同事其自身也正在经历服务和、网络化、国际化的转型。这给世界各国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张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对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①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概念的不断推出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软件技术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并与其它行业深度融合瑞东产业创新,以SaaS(软件服务化)、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为代表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概念不断推出,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拓展了产业内涵。同时也使传统软件和信息业企业转型压力倍增,市场竞争格局面临很大变数。

一是网络化。互联网进一步激活了软件产业。无论是个人应用软件,还是企业级软件,网络与软件结合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国际软件巨头都在积极地应对这一变化。

甲骨文(Oracle)在2013 年推出了Web 服务存储库(Web Services Repository),它能帮助客户在不欧诺个环境下让系统实现标准化,在客户现有的应用中定义业务流程,更容易开发新业务流程。同时,甲骨文踏入企业搜索市场。2013 年甲骨文公司公布“遍历”企业网络的新软件——Secure Enterprise Search,旨在帮助企业快速地在数据库、电子邮件、其他企业软件中搜索信息。

微软作为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面对Google 等网络化软件的调整,也不断加快网络软件的研发步伐。2012 年11 月1 日,微软正式发布网络服务战略:Live.com。

Live 战略的发布,标志着微软将从软件全面迈向互联网。Live 与微软以往的产品不同,不是以产品包的形式卖给用户,而是以互联网个人门户的形式提供服务。它是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入口”,也使微软进军互联网的“入口”。

二是体系化。市场竞争逐步演变为体系间竞争。以甲骨文、IBM、HP 等为带变得软件厂商通过持续的并购后去产品、技术、市场资源和客户,增强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实现规模效应和资源整合。同时,国际上一些软件产业巨头都在加快纵向整合,形成一个以自身的产品能力为核心的产业体系,通过体系的竞争来争取优势,微软体系、IBM 体系、SAP 体系都是以自身的优势为核心,整合上下游的资源,形成真题竞争优势。三是软件服务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应用需求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并直接结果是产生了当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服务(Web Service)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软件研究、开发、测试和营业的传统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如何合理地讲Web 服务应用到企业的信息系统及日常管理工作中,一直受到国内外企业管理人员的极大关注,这也进一步带动了软件服务和法杖的需求。

从企业推动来看,2013 年4 月,IBM 推出了11 项新产品和22 项基于WebSphere的软件更新,并对咨询服务增加人力投入,该项目计划在2013 年底完成。同时,IBM在内部为超过90000 名商业顾问进行SOA 相关的教育进行培训活动,培训活动是为即将到来的SOA 高潮作准备。在SOA 实现的过程中,对于以人为中心架构师和开发者,IBM 推出了WebSphere Portal 6.0 版本,该系统集成了IBM Workplace 和为构建组装应用程序来适应不同具体工业领域或者一个组织内部的一个人员的角色或者任务的协作技术。②创新和生产的全球化

一是跨国企业本土化。例如微软试图与本土企业建立“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强有力的跨国联盟目前,在中国,微软已经和创智、中软、神州数码和浪潮等四家企业建立了这样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微软在中国全面布局研发机构,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微软中国技术中心、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中国区)等。这些研发机构的定位已经不再局限于当地市场,而是放眼全球,很多研发成果已经广发用于各类微软产品,服务全世界用户。

Google 也将其全球化战略落实到了本土化这个关键点上,目前已经在美国、英国、日本、及加拿大推出本地搜索服务,用户可以利用此服务轻松查找任何城市的旅店。

参观等常用信息。Google 为增强在亚洲国家的本土化进程,先后在日本的东京、印度的班加罗尔和中国的北京设立了三个研发中心。中国因其文化独特性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Google 本土化的重点。

二是国内企业全球化。目前本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一般有四种模式:软件外包模式、国际营销扩展模式、全球研发和销售并重模式及资本运作模式。

从软件外包来看,中国正成为一个软件外包的强国。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01~2011 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2.1%,市场规模由2001 年的1.8 亿美元上升到2011 年的6.33 亿美元。

海外营销扩张方面,中国本土企业在海外的销售稳步增长。例如,近年来,方正集团的海外市场开拓取得了极大地进展。方正的汉字激光排照技术已占领9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Apabi 电子书系统已被国际上50 多家图书馆所采用;方正集团自主研发的日文照排系统也已成功应用于日本的300 多家报刊;RIP 软件在美、德、英等发达国家已经拥有近百个全球合作伙伴。此外,方正网络出版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就爱那个在全球全面展开,并正在积极筹划法文、西班牙文印艺软件。

研发和销售并重模式方面,华为、中兴等本土领军企业已经开始研发的全球布局。

目前,华为在美国的硅谷和达拉斯、俄国的莫斯科、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及印度都建立研发中心。中兴公司为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已设立了11 各海外研发中心,包括美国、印度、瑞典和韩国等。

最后,海外资本运作成为企业寻求国际化突围的重要步骤。具有一定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新兴企业,如华为、金蝶、百度等,已经通过跨国合资经营、并购、上市等方式,实施了品牌、市场、人才和产品的国际化。

2、行业的进入壁垒

(1)资金壁垒

行业进入的资金壁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林业、人口计生等领域的信息化项目往往包含大规模系统集成,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常需要企业先按照合同规定外购部分软硬件,项目实施后客户再分阶段按比例结算项目款,会占用企业较多的流动资金;第二,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特别是定制开发,一般周期比较长,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管理人员投入,人力成本较高;第三,在一些重要的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招标单位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一般会对投标企业的注册资本规模设置较高门槛,从而使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失去参与资格。(2)行业经验壁垒

企业在提供信息化服务的过程中,不只是向客户提供软件产品和实施系统集成,还需要帮助客户分析业务需求,分析现有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客户根据业务发展目标规划信息化项目,提供需求分析、项目规划、项目建议、项目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解决方案编制、实施方案编制等咨询、规划、设计服务。同时,客户对系统自身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要求很高。项目采用的公开招标方式,使企业以往的项目业绩、系统安全可靠的实现性等诸多因素直接决定企业是否具有投标参与资格以及中标的可能性。因此,进入本行业需要相当丰富的经验积累。(3)客户忠诚度壁垒

信息化服务提供商需要对客户的业务流程和应用需求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将定制开发的应用软件与客户的其他系统紧密集成。信息化项目不仅需要实施企业提供软件和系统集成,还需要企业为项目提供长期运维服务。经过长期的合作,客户对企业提供的系统和服务逐渐形成依赖,对信息化服务提供商保持一定的忠诚度。信息化服务提供商通过长期的技术应用和服务逐步培养出稳定成熟的客户群,而新的行业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建立稳定的客户群。(4)核心技术壁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高科技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的积累和技术创新是推动软件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服务的技术核心是资源的整合共享应用,企业是否具备整合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的核心技术,是否具有在已积累的核心技术上实现创新的能力,是其在信息化服务领域能否持久发展的重要因素。(5)人才壁垒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备典型的智力密集型特点。由于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特定化需求提供信息化服务,行业内企业不仅需要掌握软件研发核心技术的专家型研发团队,还需要掌握客户所处行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尤其是需要具备上述两个方面优势的复合型人才。行业内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人才相对有限的现状,构成进入本行业的人才壁垒。

六、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季节性

周期性特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无明显周期。

区域性特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特大型城市。

季节性特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无特别的高需求季节。

七、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的上游为计算机及辅助产品、网络设备、系统软件行业,下游为电子政务、林业信息化等行业。上游行业与本行业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上游行业的产品质量会影响本行业的解决方案和服务的质量,上游产品的价格变动将会对本行业的产品价格产生联动影响。

当前,电子类产品性能不断提升,推动本行业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完善;上游行业基本处于充分竞争状态,产品价格总体下滑趋势明显,降低了本行业的采购成本。

石油行业信息化分析 篇6

2008年颁布的《证券期货行业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下称《指引》),有效的促进了证券期货行业信息技术的大幅投入。从2008年的89亿增加到2010年的111亿,平均每年增加12%。证券期货行业信息技术投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在系统备份能力和安全领域的持续投入,切实提高了行业信息技术的业务连续性和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一、行业信息技术投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投入保障成效初步显现

近年来证券期货IT投入持续增长,平均每年增加12%,行业信息化发展得到有效保障,证券期货行业的IT投入从2008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增加12%,平均占比超过《指引》规定的最低6%的要求,满足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整个行业信息安全投入是呈增长态势的。2009年、2010年占IT投入的比例分别为2.9%和2.98%。其中证券信息安全投入分别占IT投入的2.6%和2.7%;基金的信息安全投入占IT投入分别为3.6%和4.1%;期货的信息安全投入占IT投入的7.6%和4.1%。

今年上半年,全行业共发生了31起信息安全事件,与去年上半年同比持平。因行业机构设备设施故障、人为失误事故等自身原因造成的事件占26%,共8起,与去年下半年环比减少了6起。

随着IT投入的增加,行业信息安全故障次数处于较低区域,而且由行业机构自身原因导致的事件数量明显下降,行业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投入领域分布偏重基础及运行保障,创新研发投入有待提高

行业IT投入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网络通讯、系统运维和软件。近年来的IT投入中,硬件与基础设施占比近48%,网络通讯的投入占近30%,软件投入占15%,系统运维投入占7%。2010年,硬件+基础设施+系统运维+数据通讯所占比例达到85%,软件比例不超过15%。

总体看来,信息技术投入领域分布偏重于基础及运行保障,IT技术应用创

新的投入尚有欠缺。

由于软件与服务投入偏低,且投入主要集中在交易相关系统、营销服务平台和管理系统几个业务运行必须的领域。在业务发展相关技术研究、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及创新能力以及风险监控方面的投入比较少,行业内除交易所和极个别的大公司外,其他机构基本不具备应用创新和设计的能力,系统建设完全以外购形式完成,全行业信息系统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行业整体的应用水平完全取决于行业的IT供应商的能力,这样将导致行业信息技术发展的后劲不足。

三、IT技术人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在证券期货行业各机构IT人员配置中,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运维人员比例较大,达到了84%.目前证券期货行业的IT技术绝大部分行为和工作主要为运维而展开,是一个典型的运维型技术团队,主要工作就是维持系统稳定和救急。这表明IT技术管理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让系统高效稳定运行,业务、技术应用创新,适应证券期货行业业务发展的信息化建设,IT工作应从运维模式转变为管理模式。

另外,证券公司技术管理岗位比例过小,只有3.42%,一般应达到15%以上才理想。因证券大部分IT系统或者说主要的系统都由第三方开发商完成,提高IT系统的技术管理水平是系统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引导行业调整投入结构,提高行业信息技术自主掌控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

在保证行业相关机构交易及安全的信息技术投入的前提下,提升行业机构对信息技术自主掌控能力和服务创新支持能力是确保行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确保行业信息安全与基础建设相关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分类评价等措施,进一步鼓励和引导行业相关经营机构逐步调整信息技术投入的结构,加强应用方面信息技术投入。重点鼓励行业经营机构在如下领域的投入。

 新体系结构交易平台(包括跨市场交易)方面的投入

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方面的信息技术投入

 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体系建设的信息技术投入

 数据应用方面的投入

 新的业务领域与业务模式的信息技术投入

五、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投入

随着行业业务的迅速发展,网上交易、无线交易等非现场交易更加频繁,对IT系统的防攻击的、防病毒、身份识别等等提出更高要求,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信息安全不断的加大投入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

结合证券期货行业IT投入及业务系统发展情况,以及和欧美国家一般企业安全投入占IT总投入的8%-10%比例的差距,行业应该在今后每年以20%的增长加大安全投入,最终达到安全投入应占IT总投入的8-10%左右比较合理的比例。

六、行业机构信息技术投入建议

未来行业IT总体投入,在保持业务连续性的基础上,新增投入主要集中在新业务系统、服务管理体系、安全投入、数据中心、新业务营销体系等方面。未来的每一年行业IT投入增长率应超过前几年的投入增长率,预计可达到15%。

关于未来行业IT投入建议如下:

1、未来证券期货行业的信息技术投入,在保障机构业务连续性的前提下,应遵循全面规划、逐步到位、稳步发展的原则。

2、寻求适合行业特色,符合行业实际发展情况的投入契合点,并根据行业的定位,结合发展战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3、在证券期货行业中,各家机构应积极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体系及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以使其得以在金融服务转型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以不败之地。

4、通过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对IT系统掌控能力、对供应商的控制力及谈判筹码,深度挖掘IT价值,促进IT与业务的融合,将IT这个战略工具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5、目前行业信息安全投入占比离欧美国家差距较大,各相关机构必须重视和加大信息安全投资力度,未来几年应让信息安全投入占比从3%达到8%。

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分析 篇7

一、文献回顾

(一) 外国文献

无形资产一直是会计研究的热点领域, 近来的研究更加注重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中所扮演的角色, 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企业价值相关性。例如, Halletal (1998) 的研究发现专利权的引用次数与企业市值密切相关;Ely和Waymire (1999) 研究了已确认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者发现已确认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 但是在投资者眼里, 资本化的无形资产没有有形资产重要。

(二) 国内文献

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研究相对滞后。薛云奎和王志台 (2001)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研究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 及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其结果表明, 无形资产与股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且无形资产的相关系数大于有形资产的相关系数;邵红霞和方军雄 (2006) 研究无形资产明细分类构成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陈兴华和陈旭东 (2010) 在研究信息与非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中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 无形资产的存量和增量都与企业营业利润存在微弱的负相关性;王轶英和王书林 (2010) 研究表明, 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正贡献作用显著, 但在新会计准则下, 无形资产对业绩贡献率有所下降。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以及信息披露的现状如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行业中, 无形资产的明细分类比重是否与国外同类公司趋同呢?无形资产有没有发挥出国外同行业公司所起的作用呢?为了明确上面所提到的各种问题, 本文参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 选择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以2009-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数据为观察值。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样本选取时剔除了样本数据不全以及三年期间净利润为亏损的公司。最终获得79个有效样本。本文数据均来自深圳国泰安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EXCEL和统计软件SPSS。

三、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的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分析

鉴于本文的研究需要以及目前上市公司对于无形资产披露所存在的局限性, 将无形资产划分为土地使用权、技术类无形资产以及其他三个部分。其中, 技术类无形资产内容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软件等;其他包括:商标权、著作权、许可权等。表1列示了2009-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分别占总资产的百分比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三年来该行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保持稳定, 均值始终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 而中位数水平也一直在2%左右。相反, 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均值大于无形资产的比重, 数值达到了11%左右, 但是固定资产的最大值却远大于无形资产, 2011年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最大值达68%, 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区别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是, 在个别情况下, 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会超过20%。但是这也与国外同行业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50%-60%的情况相去甚远。表2是近三年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内部组成具体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 在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的内部结构中, 从均值角度看, 技术类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 三年的均值比例都超过了无形资产总额的一半;而土地使用权所占比重小于技术类无形资产, 这与其他行业无形资产的比重情况有所区别;从中位数角度来看, 土地使用权所占比重与技术类无形资产相差不多。

虽然, 这样的情况好于其他行业无形资产的组成状况, 但是与国外相比, 相去甚远。且依据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附表的披露, 我国上市公司技术类无形资产自己研发为少数, 多数为外部购买所得。而根据大量研究表明, 企业的研发费用与企业价值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可见我国信息技术行业发展仍是任重而道远。

(二) 回归分析

1. 研究设计。

为研究无形资产在信息技术行业所产生的作用, 本文参考Aboody、Barth&Kasznik (1999) 及Aboody&Lev (1998) 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 以及薛云奎、王志台 (2001) 研究中所设计的模型, 构建模型 (1) 来检测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其中:OPINC表示公司t年的主营业务利润, 反映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业绩指标。选用主营业务利润作为衡量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所起作用的被解释变量, 主要是考虑到无形资产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并且剔除了其他业务收支与营业外收支项目和所得税的影响;PPE表示公司年末的固定资产净额;INTAN表示公司t年末的无形资产净额;MB是公司的净资产倍率, 即市净率, 主要控制公司的潜在的风险和成长性影响;ASSET表示t年末公司总资产的对数, 主要控制公司规模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另外, 为研究无形资产不同内部分类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度, 本文参考邵红霞、方雄军 (2006) 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及Ohlson (1995) 的剩余收益定价模型, 构建模型 (2) 来检验土地使用权和技术类无形资产对于企业价值的贡献度。

其中:MV表示所选取的样本公司在t+1年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市场价值。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显示, 每年的4月是上市公司公布年报的法定时期, 假定市场是有效的, 那么有理由相信4月底的股价已经完整吸收了公司的会计数据的信息, 能更好地体现企业价值;Intan-Lright表示t年末公司的土地使用权;Intan-Tech表示t年末技术类无形资产;Intan-Other表示t年末除土地所有权和技术类无形资产以外的其他无形资产;Eps是t年末公司的每股收益。

2. 研究假设。

基于现有理论认识, 一般企业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无形资产, 而信息技术行业则是例外, 因为信息技术产业被认为是以知识、科技等无形的资本投入为支撑的。因此, 提出假设1:在信息技术行业, 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所作的贡献要高于固定资产。

表3列示了2009-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与主营业务利润回归分析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模型拟合度平均在90%左右, 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高, 回归结果的可信度良好。自变量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 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三年无形资产的回归系数均大于固定资产, 且无形资产的T值相对来说更加显著。由此可知, 无形资产对于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度要大于固定资产, 从而证明假设1。

依据前文的无形资产分类, 可将无形资产分为土地使用权、技术类无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而按国外同类企业数据分析, 只技术类无形资产一项, 就对企业价值有着巨大影响。因此, 提出假设2:信息技术行业技术类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 而土地使用权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表4列示的是2009-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无形资产内部组成成分价值相关性的回归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三年模型拟合度平均在80%左右, 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 回归结果可靠。从回归系数看, 所有自变量都通过了T值检验, 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而技术类无形资产三年中有两年却与企业价值存在负相关关系, 对企业价值起了抑制作用。

从表4数据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与本文先前假设完全相反, 也质疑了邵红霞、方军雄 (2006) 所研究的结论:高新技术行业, 土地使用权不仅无助于提高当期股价, 相反导致股价下降;技术类无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与股价显著正相关。本文研究结论中, 土地使用权的回归系数高于技术类无形资产, 说明投资者对于土地使用权变动影响的期望要高于技术类无形资产。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企业价值是靠土地使用权提升的。究其原因:首先, 信息技术行业技术类无形资产含金量低且没有充分利用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类无形资产, 且大多数技术类无形资产并非自我开发, 而是属于企业外购取得, 这一部分无形资产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一部分收益, 但却无法为提升企业价值提供支持。其次, 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现今的房地产市场状况, 土地作为一种极度稀缺的资源而大受欢迎, 企业倾向于持有大量土地来投资增值, 而投资者也普遍认为企业的土地投资能够为企业创造可观的利润财富, 愿意高估企业价值, 所以信息技术行业的价值也较依赖于土地。

摘要:本文以2009-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为样本, 研究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考察无形资产内部分类关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发挥了重要影响;企业价值主要依靠土地使用权支撑, 而技术类无形资产没有提供理所当然的支持。

关键词:无形资产,经营业绩,价值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薛云奎, 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01, (11) .

[2].邵红霞, 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 2006, (12) .

[3].陈兴华, 陈旭东.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研究[J].财会通讯, 2010, (4) .

石油行业信息化分析 篇8

摘要:资本市场的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的效率。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本文选取上证电子信息行业各公司自上市以来的数据,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CAPM模型中的β系数进行拟合,对统计结果做出解释。分别计算出总体和股改前后电子信息股的β系数和R2数值,发现电子信息行业个股的波动比大盘的波动明显,个股风险偏高;该行业具有较小的系统风险。

关键词:CAPM模型;系统风险;电子信息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035-02

1投资风险的理论模型概述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在其著作《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中提出了CAPM模型,认为股票投资面临着以下两种风险: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是指市场中分散投资无法消除的风险,比如利率、经济衰退、战争等。非系统性风险(Unsystematic Risk),也叫特殊风险,是属于个股的自有风险,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可以通过改变股票投资组合来消除。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指出分散投资可以消除非系统性风险,但不可以消除系统性风险,即使投资组合包含了市场上的所有股票。因此在核算投资回报率时,系统风险是投资者最难估算的。

1.1模型的选取

文章所采用的回归方程基于初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描述为:

Ri=Rf+βi(Rm-Rf)(1)

其中,Ri为第i种资本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收益率,Rf为资本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Rm为资本市场的市场收益率,βi为第i种资本资产或资产组合的β系数。

该模型表示某种投资组合的收益率Ri等于无风险收益率Rf与风险溢价βi(Rm-Rf)的和。如投资者要承受额外的风险,那他将在无风险回报率Rf的基础上多获得相应的溢价[1]。股票市场溢价(equity market premium)等于市场收益率Rm减去无风险回报率Rf。证券风险溢价就是股票市场溢价和β系数的乘积。

对(1)式进行变换得:Ri=(1-βi)Rf+βiRm(2)

由于Rf和βi均为常数,则(1-βi)Rf也是常数,用新参数αi来替代(1-βi)Rf,Yi用替代Ri,X替代Rm。根据回归方程理论,(2)式对应的回归方程为:

Yi=αi+βi X+ε (3)

并对所获得的数据,用(3)式进行回归。选择方程(3)作为回归方程模型不需考虑CAPM模型的严格假设条件,只需利用资本资产的实际收益和市场收益的连续变量数据来计算β系数。因此文章选择方程(3)作为计量回归的假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1.2β系数和判定系数R2

根据CAPM模型,β系数是通过统计分析同一时期市场每天的收益情况以及个股每天的价格收益来计算的,是衡量一种证券或一个投资组合相对于市场波动性的一种风险评估工具。如个股的价格和市场的价格波动性是一致的,那么该股票的β系数就是1;如果个股的β值是1.4,意味着大盘上涨1%时,股票价格上升1.4%;大盘下降1%时,股票价格会下降1.4%。β系数用来衡量风险大小,有助于投资者决定所得的回报与额外风险是否相匹配。它反映了个股对于市场变化的敏感性,也即个股与大盘的相关性或者通俗说法“股性”。因此可根据市场走势预测选择不同的β系数的股票获得额外收益,尤其适合做波段操作使用。当预测到一个牛市或大盘某个上涨阶段到来时,应选择那些高β系数的股票,它将成倍放大市场收益率Rm,带来高额收益;相反预测到一个熊市或大盘某个下跌阶段到来时,应选择低β系数的股票,避免损失。在分析结果中,除关注β系数,判定系数R2也很重要。

R2=回归平方和/总离差平方和=1-残差平方和/总离差平方=1-S2(εi)/S2(Ri)=系统风险/总风险[2]

因此就R2表示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

1.3股权分置改革

所谓股权分置是指原先一部分股份流通,另一部分股份不流通的一种现象。我国不流通的股份大概占总股本的2/3,这部分股份属于发起人享有,永远占有着控制地位,是国有控股。故只有约1/3 的股份能公开发行。也即,上市公司中存在着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两种股份,除了持股成本与流通权的差异之外,每个股份的权利都是相同的。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证券市场的国有股与法人股不能流通,导致上市公司的小股东利益容易受到侵害,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3]。而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使我国证券市场的所有股份全流通,将大力改善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可实现股票的定价机制,反映真实的股票供求关系,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良好健康发展。

2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①样本选取。近几年来,中国的电子信息行业有着迅猛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位居领先,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高,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1990年12月19日,上证综合指数开始正式公布,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反映上海股市总体走势的统计指标。我们选取上证从第一天开始到2009年6月22日的数据作为市场组合,共29只在上交所上市的电子信息股。②股票收益率计算。股票收益率的计算 股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分别是百分比收益率和对数收益率。前者适用于选择投资组合,后者适用于研究股票价格变化。在计量方法中,随机变量应服从正态分布,这里的对数收益率相对来说更加接近正太分布。对数收益率序列是对股票的价格序列进行对数差分计算得出的,更有利于平稳性的检验。所以这里股票收益率的计算方法采用了对数收益率。计算公式为Rt=ln(Pt/Pt-1),Pt、Pt-1分别表示在t时刻、t-1时刻个股或市场的收盘价,Rt表示在t时刻个股或市场的收益率。为了保证的数据稳定性,这里的收益率选取的是日收益率,因为电子信息行业的个股数偏少。

3电子信息行业股票投资风险构成分析

根据投资风险是由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构成,其中系统风险描述了由整个市场大势运动引起的股票收益率波动性,因此个股收益率波动中能被市场指数收益率运动解释的部分[4],即这两种收益率相关系数的平方之比,就是系统风险在总风险中的构成比例。29家电子信息股上市后都进行了股改,首先对每只股票从上市到2009年6月22日的整个时间段的个股收益率和大盘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再分股改前和股改后两阶段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总体回归结果分析(从上市到2009年6月22日)。总体β系数分布:最小值是0.897569;最大值是1.341772;平均值是1.126533。由上可知,总体样本回归的β系数均值为1.126533,大于1。在29个总体样本中,只有2只个股的β系数小于1。说明电子信息行业个股的变化基本与大盘保持一致,大盘上涨,个股上涨;大盘下跌,个股也下跌。总体上该行业大多数的股票收益率波动比大盘收益率波动明显,个股风险偏高。股票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分布情况:样本数有29个,最大比例值是49.62%,最小比例值是7.06%,平均比例值是31.73%。据统计,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在30%以下的有10个,在30%~50%之间的有19个,在50%~80%之间的有0个,80%以上的有0个。以上统计数据说明了总体样本股票的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分布情况,即R2最大值为49.62%,最小值为7.06%,均值为31.73%,可见系统风险所占的比例较小。可以初步判定电子信息行业的风险主要属于非系统风险。那么投资者可以采取分散投资,即变化投资组合的方法来降低非系统风险。此外,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在30%~50%范围的,有19家;小于30%的有10家;超过50%的为0。这更加说明了电子信息行业的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是较小的,接近于西方各国的成熟股市。各国股市中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美国:26.80%;英国:34.50%;法国:32.70%;德国:43.80%;加拿大:20.00%;意大利:39.80%;瑞士:23.90%;瑞典:44.5%。{2}股改前后的样本回归结果分析。文章选取的29只电子信息行业股票,这29家公司都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那么对这29家公司样本分股改前和股改后两个时间段进行回归,得到股改前后不同的的β系数:β最大值:股改前为1.642581,股改后为1.295651;β最小值:股改前为0.897569,股改后为0.659621;β平均值:股改前为1.170214,股改后为1.115854。R2:R2最大值:股改前为0.537714,股改后为0.487445;R2最小值:股改前为0.070591,股改后为0.184154;R2平均值:股改前为0.320426,股改后为0.377711。对于β系数,我们由上可知,股改前β系数的最大值减少了0.34693,最小值减少了0.237948,均值下降了0.05436,更接近于1。这说明股改以后,电子信息行业的个股与大盘的联系更加紧密,两者的同涨同落的变化趋势更加趋于相近。对于R2,即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其最大值减小了5.03%,最小值增加了11.35%,平均值由股改前0.320426上升为股改后的0.377711,也就是说股改后该行业的系统风险增加5.73%。从这个平均水平上看,系统风险略有增加。那么下面从整体上来看,股改前后的判定系数R2,也即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即R2范围变化情况:R2大于0.8的:股改前有0个股票,股改后的有0个;R2在0.8~0.5之间:股改前的有2个股票,股改后的有0个;R2在0.5~0.3之间:股改前有12个股票,股改后有24个股票;R2小于0.3:股改前的有15个股票,股改后的有5个股票。由此可知,股改之前有2只股票的系统风险比率高于50%;股改之后, 29只股票的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都小于50%。其中有24只股票,即总体样本中82.8%的股票的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都集中在30%~50%。由此可以看出股改对电子信息行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结 语

通过选取电子信息行业中的29家上市公司作为数据样本,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股改对电子信息行业投资系统风险的影响:{1}在电子信息行业的投资风险中,系统风险占总风险比例较小,平均值为31.73%,说明非系统风险才是该行业投资的主要风险,应该用分散投资,即投资组合多元化的方法来降低非系统风险。{2}从总体样本的β系数来看,其平均值为1.126533,表明该行业个股收益率的波动比大盘收益率的波动明显,个股风险偏高。{3}股权分置改革对电子信息行业还是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大部分公司与大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只是股改的程度有大有小,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证券市场实行各种股份全流通后,完善了股权结构和状态,但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状况并没有因此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中国的股改之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 杨朝军,邢靖.上海证券市场CAPM实证检验[J].上海交通

大学学报,1998,(3).

[2] 虞婷.对有色金属板块股票系统风险的实证研究[J].管理

观察,2008(13).

[3] 赵俊强,廖士光,李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利

益分配研究[J].经济研究,2006,(11).

[4] 施东晖.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6,

上一篇:对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下一篇:中学生英语课堂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