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予信息

2024-10-25

学位授予信息(共12篇)

学位授予信息 篇1

摘要:分析了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和信息反馈机制。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现状的问题,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形,给出了解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方法,最好提出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生,创新,实践,教育质量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2011年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培养特定高层次专门人才。与侧重于理论、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专业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反映了影响专硕教学质量的各方面因素和教学过程的原始状态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动向。抓好其教育质量,是培养优秀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门人才的关键所在。教育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相对于高校的管理层(如高校的研究生院/处、教务处等)来说,可以通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来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比较,从而可以查缺补漏,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反馈的信息及时的进行纠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等各类问题。相对于教师而言(如高校的硕士生导师等各类教师),通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可以更加保障教学效果,及时得到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师组织,通过反馈机制,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方法

1.研究生参加教育质量管理。在高校应该培育其浓厚的“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本”的教育质量文化。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身的主体教育质量保障的作用与地位。教育质量的调查与取证应该以研究生本人为主,客观公正的吸收他们的第一手意见和建议。但是若出现研究生在参与教育质量监督过程中出现的敷衍、不积极、被动等因素出现,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将研究生本人自身的感受等纳入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去,不断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进一步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共同建构者和保障主体。

2.建立评价指标与信息共享平台。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建立分类评价标准,但是在特定的高校其评价指标应该统一,这样可避免主观性、任意性等因素的存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将学生、用人单位纳入考查主体的,这里的学生不仅是指在校生,更应该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为了更好的采集学生数据等信息,最好选择近三年内毕业的专业学生硕士研究生。最好根据选择的评价指标维度,将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仿真、分析可以客观的评价其教育质量的好坏。这就克服了以往对其分析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为了更好的促进不同类型高校之间信息与数据的交流,需要构建其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交流,共同提高其培养质量。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找到好的方法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信息反馈机制

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的主体是所在高校,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毕业生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从而可以促进其研究生的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良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需要多方参与,比如需要已经毕业的校友、用人单位等第三方单位的有效参与。可以将校友会、教务处相关的质量评估人员、就业中心等纳入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具体的信息反馈机制如图1所示。

在兼顾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专业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其实践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要强调其理论转为实践的能力。其信息反馈系统如图2所说。

文中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其次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做法,接着提出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体系与信息反馈机制。最后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毕克贵.高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长效机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2:87-92.

[2]刘小洋,张宜浩,刘万平,刘超,黄贤英.工科类高校计算机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亚太教育,2016,2:23-24.

[3]王侃,王地国.高校毕业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研究[J].湖北工学院学报,2012,3:108-110.

[4]刘小洋,刘万平,刘超,张宜浩,黄贤英.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体系构建[J].科学咨询,2016,1:72-73.

[5]张春莉,马慧珍,吴加奇.师生人际关系对教师教学反馈及学生行为的影响研究[J].教育学报,2015,4:51-53.

[6]刘小洋,刘超,刘万平,黄贤英.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科学咨询,2015,10:123-124.

[7]刘小洋,刘万平,刘超,黄贤英.贝叶斯分类理论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5,5:1-2.

[8]刘小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探讨[J].科教导刊,2014,5:101-102.

学位授予信息 篇2

各位(博士、硕士)学位申请人:

我校采用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位信息采集系统”采集学位信息。

学位信息是学位申请、审核、证书打印、信息上报和学位认证的唯一重要依据。因此,提请各位申请人高度重视其重要性,按要求准确如实地输入信息,并对本人信息的正确性负责。

一、信息采集时间

本次学位信息采集时间为6月10日—6月30日,请在此时间内登陆系统并填写信息。

二、采集系统登录

登陆网址:http:///xwxxcj/10264进入采集系统,输入用户名(本人学号)、初始密码(本人的身份证件号)、校验码后,点击登录即可进入本人信息采集部分。

三、信息录入

1.修改个人信息。登录系统后,学位申请人首先修改初始密码,以保证信息安全。并点击联系方式按钮将本人各种联系方式录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与您联系。

2.输入学位信息

学位信息分为基本信息、学位授予信息、学位论文信息、前置学位信息、毕业去向信息和其他信息。请准确如实填写本人各项学位信息。

当前页面上输入的内容不符合规则时,输入框或者下拉框将以红色显示,将鼠标移到该位置,会显示具体错误信息,须立即修正。

对于联培学生来说,将在外地新华图片社拍摄的电子照片上传到该系统,需与毕业证/学位证张贴的照片一致。

3.信息保存

每次信息输入时,注意及时点击保存按钮,保存当时输入的数据,以免意外丢失。注意:在使用中,请勿点击F5键或使用刷新功能,否则将会退出并返回到登录页面。

四、信息提交

当录入全部信息确认无误,须点击提交按钮。申请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前提交录入的信息。提交后信息不能修改,如果修改,请向学院秘书说明原因。提交后表明学位申请人提交申请并对录入信息负责,学位申请人录入工作结束。

注意:如学位申请人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视为放弃本次学位申请。

五、学位信息打印

提交信息后请将“上海海洋大学学历教育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基本信息表”打印,并签名后统一交各学院秘书。(打印稿无需贴照片)

由于系统登录人数不确定。因此,使用中可能会出现系统不稳定情况,请稍后再试。请互相转告,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学位信息,谢谢支持!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部

学位授予信息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标准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二级学院”演变而来的,在二十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而高等教育发展跟不上经济和人口发展步伐的某些省、市,率先办起了一批“二级学院”。它们隶属于公办高校之下,但相对独立运行;办学的硬件设施由社会投资者提供,但教学、管理等软件由公办高校负责。

一、目前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模式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独立学院“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其学士学位授予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2008年2月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其中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独立学院对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并以独立学院名称具印。独立学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取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在这之前,独立学院自己没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而是挂靠在公办母体高校之下,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申请学士学位:一是以非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二是以母体学校内设院系名义提出申请;三是由学生个人申请并参加考试。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有两种,即“以非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和“以母体学校内设院系名义提出申请”。其授予的依据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母体高校自己制定的《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二是母体高校委托独立学院制定的标准;三是母体高校专门为独立学院制定的标准。

二、独立学院学位授予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之前,独立学院没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其学位的授予一般由母体高校

负责。由此带来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都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来制定的,而“学位条例”和“实施办法”只是笼统地提出了学士学位授予的原则性标准,而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指标。高校在据此制定学位的操作标准和条件要求时,是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的,缺乏較为详尽的量化指标。如“学位条例”中第二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就很难去量化,一般的高校就用“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来代替政治思想方面的表现,从而出现标准较为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二)授予学校把关不严

由于独立学院每年都要向母体高校交纳一定的“管理费”,母体高校既是利益的获得者,又是学位授予的执行者,为了满足学生就业或碍于情面,人为放宽或降低了授予标准,把关不严。

(三)独立学院片面追求学位“授予率”

独立学院出于自身的考虑,为了追求学位“授予率”,扩大社会影响,不太顾及学位的授予质量。如对那些“学位课”成绩没有达到标准的,进行补考,对那些不符合授予条件的进行补授,使得独立学院学位“授予率”过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位的不公”。2003年到2007年间,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比率由66.85%上升到了97.68%,2007年比全日制本科院校学位授予率高出3.16%。

三、独立学院制定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建议

随着《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公布和实施,独立学院将在最近几年内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将成为事实。2008年,湖北省教育行政部门“硬性要求”独立学院在2008年招生章程中明确规定:从08年秋入学新生起,自授学位。独立学院自授学位,制定适合自己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迫在眉睫。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宽松和严格相结合的原则

独立学院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具有民办的特点和高收费的特点,因此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要起到约束作用,又要起到激励作用。如果标准制定得过于宽松,则对学生约束性不强,学生很可能会把获取学士学位不当一回事,不认真对待,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反之,标准定得过于严格,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可能会感到获得学士学位太难,就算自己努力了也可能获取不了,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的情绪。再加上独立学院的高收费,会使学生感觉到,花了那多的钱,毕业时连一个学位证都拿不到,从而影响就业,影响招生,不利于独立学院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制定学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尺度要适中,既要宽松又要严格,使学生在激励中有约束,又要使学生在约束中不失激励,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肯定条件和否定条件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学位条例”和“实施办法”只是笼统地提出了学士学位授予的原则性标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指标,独立学院在制定自己的学士学位授予标准时,要尽量做到可操作性强。要强调哪些是肯定的条件,哪些是否定的条件,让学生容易理解,便于操作。如考试成绩要达到多少,毕业设计(论文)要达到什么条件,补考的课程不能超过多少门,受过什么样的处分不能授予等等。

(三)学校总原则和各专业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独立学院现行的管理体制一般都是校、院(系)两级管理,学校作为宏观管理者,在制定学位授予标准时,可以制定一个大的原则,各院(系)可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再制定具体的标准。如总的原则标准规定受过什么样的处分不能授予,补考的科目不能超过多少门,毕业后多长时间才能授予等,这些总的原则针对全校学生。但考虑各专业的差别,所学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各专业在学校总原则的框架下,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授予标准,这有利于专业建设。

(四)思想品德和学术相结合的原则

“学位条例”第二条规定,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方可申请学士学位。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授予学士学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制定学士学位授予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思想品德,还要考虑其学术能力,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不顾学生思想品德只看他的学习“成绩”,也不能因为他“成绩”好而降低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这样不利于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五)“择优”和“合格”相结合的原则

“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从学习成绩要求看,学士学位授予属于“择优授予”而不是“合格授予”,这给学校制定学士学位授予标准时带来了一个“合格授予”与“优良授予”的问题。然而在“实施办法”中,只是提到“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并未涉及到“优良”与“合格”的问题,也没有强调成绩达到何种水平才能确已表明达到学士学位的学术水平。因此,独立学院在制定授予标准时,要将“合格授予”与“优良授予”结合起来进行考虑。

(六)照例授予和破格授予相结合的原则

为推动独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特色人才,对按照《学士学位授予标准》不能获得学士学位、但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和成绩的学生,可破格授予学士学位。

四、结束语

在独立学院未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之前,各独立学院学位授予标准差异很大,形式也比较混乱,授予的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独立学院取得“自授学位”资格后,一要严格按“学位条例”和“实施办法”制定比较完善、易于操作的授予标准;二要严格按标准进行授予;三要严格控制破格授予,控制“授予率”,使独立学院学位“自授”工作从一开始就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冯向东.独立学院“独立”之辨[J]. 复旦教育论坛,2006.4(1):58-62.

[2] 陆根书,刘朔,姚秀颖.强化独立学院学位管理 提高学士学位授予质量[J].复旦教育论坛,2008.6(4):50-55

[3] 刘 朔 ,陆根书, 姚秀颖.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5):9-12

[4]徐啸寒,朱建华.湖北省31所独立学院将“自授学位”[N].楚天都市报2008-05-10(21)

学位授予信息 篇4

我国1985年开始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教学, 培养了工程科学型人才[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经济建设第一线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997年, 国务院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开始培养工程建设型管理人才。

在工程硕士发展初具规模的前提下, 2009年, 教育部规定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置的专业学位, 均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改变了工程硕士培养只注重学术实践的单一模式, 培养注重学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型人才, 这也是适应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人才的需要。

二、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主要集中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和集成电路工程领域。

电子与通信工程是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工程领域。电子技术是利用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础理论解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仪器仪表及计算机设计和制造等工程技术问题;信息技术研究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号检测等理论与技术。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与之相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信息时代, 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支柱, 作为信息社会支撑的通信与信息工程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集成电路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材料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信息产业基础和高新产业核心的集成电路工程必须以理论为支撑, 同时在实践上需要不断创新发展[3]。

三、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 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了大批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基础应用性技术人才, 但具有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本文探讨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力图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

(一) 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的目标, 高校应当把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图1。

工程实践能力方面, 包括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

基础实践可以是师资交流、现场参观、区域论坛、管理沙龙、拓展训练等, 主要使学生对工程概念加强理解并切身体会, 实现对工程基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总体认识, 为专业实践打下基础[4]。

专业实践包括电工电子实践、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电子产品检测与维护、电子产品整机组装、电子综合实践等[5], 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 将所学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中, 同时针对工程需要有目的、有方向、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技术研究能力方面, 包括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

课程教学包括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的知识[6]。

导师指导包括校内导师指导和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导师指导侧重理论和方法。校外导师指导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团队创新能力方面, 包括创新训练和创新设计。

创新训练主要是通过创新研究,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创新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创新设计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来源于生产实际和科研课题,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独创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二) 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求和自身实际, 探索了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如图2。

1. 工程中心提供工程实训平台,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省部级基地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针对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组网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 立足于华南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 面向全国通信信息产业需求, 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工程中心联结了校外诸多实习基地, 工程硕士可以在实习基地获得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 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同时工程实践成果可以通过工程中心得到转化。

2. 重大项目提供工程研究平台, 提高学生技术研究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类专业创业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室, 拥有省部级基地无线通信网络与终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学院每年新申请项目六十多项, 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可以在学院重大项目下开展子课程研究, 将所学用于研究当中, 提高研究能力。

3. 重点团队提供工程培训平台, 提高学生团队创新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模拟电路与系统教研组、数字电路与系统教研组、通信与广播电视教研组、通信与信息处理教研组、物理光电子教研组、微电子教研组等;拥有无线电与自动控制研究所、数字音视频技术研究所、功率电子研究所、生物电子研究所、光电子研究所、网络通信研究所、图像处理研究所、移动通信研究所、工业电子与精密仪器研究所、射频与无线技术研究所、微型遥控飞行中继与遥感探测技术研究所、电路与信息处理研究所、无线传感网络研究所。

电子与信息学院还拥有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电气信息及控制实验教学中心 (三个学院共建) , 培训科目包含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电工学、电路、电子与数字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通信原理、数字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多媒体通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科技文献检索、可视化编程技术、数据结构、数字电视、通信加密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与系统、高级算法语言、过程控制工程、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Matlab控制系统CAD、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气控制与PLG、计算机控制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运动控制系统实验等。

各研究团队可根据项目自由组合, 专业学位硕士跟着团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验, 在导师和教学中心共同指导下提高团队创新能力。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是2009年确立的新形式, 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培养, 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探索符合自身的长效机制。建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淑芬, 刘晖, 李建勇.论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必要性[J].中国冶金教育, 1997, (3) :28~31.

[2]陈伟.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加强标准化教育的思考[J].交通标准化, 1998, (4) :22~24.

[3]郑敏政.加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J].半导体技术, 2004, (1) :3~7.

[4]孙金栋, 冯萃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3) .

[5]徐飞, 王高山, 蒋璇.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正德学院学报, 2006, (2) :32~34.

学位授予信息 篇5

专业实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及学位授予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初步锻炼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是一门多科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殊的必修课程,也是全面检查和进一步提高我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专业实践既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和业务上的多项综合训练,又是对其心理、思想、能力及知识等各种因素的全面检验与提高,在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国情、中小学等教育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热爱,培养优良的师德、师能、师艺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

一、专业实习目的1、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实习生受到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认识人民教师所应担负的光荣而重大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

2、使实习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中等教育、教学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教育规律、培养从事教育和教学的独立工作能力。

3、通过教育调查,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小学教育科学,探索规律,为培养适应教育体制改革需要的新型骨干教师进行初步训练。

4、全面检查我系的办学思想和培养规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我系教学质量。

二、实习的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三、实习时间

时间:20年9月—20年12月。

四、实习的任务

专业实习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工作实习

专业实习必须把课堂教学实习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学实习了解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实习生在备课、编写教案、上课、实验、课外辅导、批改作业、考查、考试、听课评课、教学总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严格的训练。实习期间,每个实习生必须至少完成16学时的教案编写,讲课32学时,讲课时间不包括备课、试讲、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环节。实习学生在讲课前必须先进行听课、试讲,被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认可后方可讲课。

实习期间,每个实习学生必须参加观摩实习所在学校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并相互听课,观摩和听课总时数不得少于10学时,并有详细记录。

(二)班主任工作实习

实习学生在专业实践期间都要做实习班主任工作,要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初步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培养独立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能力。每个实习生都必须制定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交原班主任审定后执行。实习生做实习班主任期间,要了解1~3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做出具体分析,要在原班主任协助下组织指导一次学生主题班会或有效的班级、团组织活动。

(三)教育调查

通过教育调查,促使实习生了解社会、国情,了解中小学教育实际,培养他们进行科研选题、资料收集整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习要求概要

㈠对学生的要求

1.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参加专业实践。

2.自觉遵守一切有关实习工作的规定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

3.实习期间,一般不得请假。有特殊原因必须请假的,需双方指导老师批准。

4.每周给自己的指导老师汇报至少一次,同时做好汇报内容的记录。

5.实习结束后交实习报告。

6.若实习单位或地点等联系方式变动,应立即告诉指导老师。

㈡对教师的要求

1.指导学生写好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

2.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应及时处理,严重者停止其实习。

3.贯彻启发式的实习指导原则,要求学生勤观察、勤思考、勤动手,教师要认真进行质疑和答疑。

4.与实习单位加强联系,争取对方的指导和帮助。

5.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报告的质量和考核的结果,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6.注意经常强调实习安全问题。

六.实习总结

1.实习生认真填写好实践考核表。

2.认真总结教学工作,写好专题体会文章,每人各一篇。

学位授予信息 篇6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白海力首先代表天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宣读了关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决议。何志敏和苏万华分别作为校友代表和导师代表作了精彩发言。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通过视频向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希望学子们秉承母校“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精神,把个人价值和国家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努力立德、立功、立言,踏实勤勉、知行统一,不断地求真、求善、求美,努力去成就人生美好的理想,开创祖国美好的未来,做名副其实的天大人。

天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李家俊作了以“转变和坚守”为主题的发言。他嘱托学生们,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变化,无论以何种身份对待任何问题,都要坚守“实事求是”的精神,适应挑战的准备,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最后,2011级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分批走上主席台,接受由校领导、各学院领导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代表为他们授予学位、拨动流苏。

学位授予信息 篇7

一、课程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 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服务于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至今已经毕业4届学生。根据近几年跟踪调研、学生反馈分析总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课程体系特色不鲜明。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推行时间较短,培养经验不足,其课程体系来源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调整。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都是延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只有在综合环节增加了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和工程实践,因此缺乏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2. 课程内容陈旧。大部分课程内容已经陈旧,而且很多课程是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硕士一起上课,课程内容偏重理论,课程内容较难,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不紧密,专业学位学生学习比较吃力,且实际应用价值体现不强。

3. 授课方法单一。目前大部分学位课的学习都是传统“灌输式”讲授方法,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性不强,在课堂上学生一味的忙于记笔记,划考试重点,而非真正的学以致用,学习获取的知识应用空间小。

4. 师资队伍工程经历浅。目前很多任课教师没有工程经历,部分教师有出国经历,但是仅局限于科研理论研究,与实际的工程经历还有区别,在课堂上很难将实际的工程案例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很多理论知识无法用实际工程案例体现。

二、改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培养过程中凸显出来的课程体系问题,学院几经培养方案论证调整,来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首先,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分最低要求将培养方案设置成了A环节和B环节。A环节由理论课程构成,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不少于20 学分的理论课程。当今的工程项目要求我们的未来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知识产权、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知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拥有大局观、团队精神、交流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工程职业素养[2]。

其次,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与改进,对于课程内容要求任课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更新,在课堂上要侧重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式研讨、加大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的设计比重、摒弃期末考试一卷定分数的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数增多,学院逐步考虑对其独立授课。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走出去”,开拓科研事业拓展项目研究领域,增加工程阅历,积极引进校外专家人才“走进来”,为学生将讲座、授课,提高学生工程意识与理念,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特色,同时构建与校内导师合作桥梁。学院聘请中电49 所所长为学生做“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的报告,帮助学生树立工程师理念,明确学习和科研方向,为学生下一步努力重点提供了指引方向,学生们反映受益良多。

结语

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从培养思路、培养方案设置到师资队伍建设,整个培养环节是环环相扣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行业面广,更新速度快,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需要不断地接受社会反馈信息,调整培养思路,优化培养方案,尤其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实践研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打造高水平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技术人才。

摘要:通过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研分析了目前其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阐述了学院探索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并为今后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宋平,甄良,高栋.构建高水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

[2]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3]王新刚,张圣菊,师一粟,王卉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

加强学位管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篇8

我国学位分为3级, 即学士、硕士、博士, 学士学位是3级学位中的基础学位, 对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 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学士学位反映了大学本科阶段培养人才所达到的学术水平, 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标志。但在大学本科毕业生中,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取得学士学位的。只有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 经审核准予毕业;其历年课程学习、毕业论文、教育实习的成绩合格, 表明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才能授予学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说明中提出, 我国大学本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设一级学位,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调动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这就说明学士学位在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有的人认为学士学位证书无所谓, 仅把它看成是一种荣誉的体现, 这是因为学士学位与毕业证在政策上没有区别, 本科毕业生首先追求的是毕业证, 这是择业分配的前提, 拿不到学士学位证书既不影响分配和工资, 也不影响职务的提升和职称的晋级。对学士学位的基础性、学术性和重要性认识淡漠, 学士学位意识不强。因此, 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学士学位作用的宣传教育, 强化学士学位意识, 以学士学位工作为动力, 促进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提高。

1 明确学士学位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学生的学士学位意识

学校应把学士学位教育贯穿在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新生入学教育、学年教育、考场纪律教育都应和学位挂钩。使学生认识到学士学位不仅是一种荣誉, 也是学术水平的体现, 毕业证是学历证明, 学位证是学术水平的标志。

2 以学士学位为契机,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身高为师, 学高为范,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人的教育, 各校在授予学士学位过程中, 都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遵守纪律和社会主义法制。品行端正, 服从国家分配。以学士学位为契机, 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 以学位为动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成绩优良, 授予学士学位。我校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学士学位授予细则》, 规定:学生学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 各门课程成绩合格, 其中专业主干课成绩均在75分以上, 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为良以上。参加学士学位外语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上, 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取得合格证, 参加自学考试本科外语成绩在60分以上。不得有补考课程 (缓考除外) 。学生还要保证拥护党的领导, 承认党的有关规定, 切实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满足这些要求后, 学生首先要向学校提出申请, 校学位办公室审查合格后, 送有关院 (系) 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评审。院 (系) 学位评定委员会将通过名单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逐个审核, 表决通过后, 颁发学士学位证书。通过学位发放的具体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加强对学士学位工作的管理

管理出效益, 管理出质量, 管理出人才。学士学位量大面宽, 又是基础学位, 各校一定要加强管理, 特别是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 要将学士学位放在一定的位置予以重视。学士学位抓好了, 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才有基础。加强对学士学位工作的管理, 严格执行学校规定, 不能把不合格的毕业生送入社会。做好学士学位授予工作, 关键是加强系级的学位管理, 日常教学常规管理要严格。要严格考试制度, 加强考试的组织与管理, 严肃考试纪律。严格学籍管理。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并认真执行学校关于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及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准则, 认真做好学生考试成绩的登记工作;对缺课、补考的学生要及时通知补修和补考;还要根据学校规定的授予标准逐个审核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鉴定等材料, 务必做到及时、准确、无误。因此, 要求主管人员必须有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严肃认真地做好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做好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对提高教育质量, 鼓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 学士学位建设是一个基础建设,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士学位的授予准则, 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培养高等人才是我们各大高校的职责所在, 我们要严把质量关, 将学士学位工作做好。因为教学管理的工作状况和管理效能如何, 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实现。进一步理顺教学管理关系, 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对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学士学位是我国3级学位中的基础学位, 它反映了大学本科阶段培养人才所达到的学术水平, 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种标志。学校管理部门应以学位为动力调动学校、学生、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落实管理育人, 促进校风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位管理,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邵春胜.浅议高校学士学位管理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5) .

学位授予信息 篇9

近年来,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位类型日益增多, 培养模式日趋多样, 但由于生源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化、就业形势急剧变化等因素, 致使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有下滑趋势。究竟如何化解“进口”与“出口”产生的这对矛盾, 切实保证规模与质量的同步发展, 是摆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全新的课题。

一、研究生教育的凸现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生源质量下降

1. 研究生规模的扩大。

由于社会环境和需求的变化, 近年报考研究生人数直线上升, 从1999年本科生扩招政策实施以来, 不难发现扩招后的生源质量有了明显的下滑, 研究生招生作为本科生扩招的延续, 无疑导致了其生源质量的下降。

2. 招生考试的弊端。

我国研究生选拔一直实行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和学校自主复试相结合的机制, 以保证研究生入学时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但在实际录取过程中过分强调考生的应试能力, 初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另外, 各学校自命题专业课成绩使其统一的划线标准没有可比性, 部分高校为“争夺生源”, 降低专业课试卷标准, 不能客观反映出考生的综合素质。

3. 考研动机的多元化。

由于价值取向多元化, 博士、硕士学位不再仅仅是学术造诣的标志, 而是部分学生就业的敲门砖, 是社会在职人员日后获得提拔的有效途径。为获得一张入学通知书, 有些考生甚至在考试时铤而走险, 营私舞弊, 弄虚作假, 这样的生源势必会影响培养质量。

(二) 培养模式单一

与发达国家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相比, 我国高层次人才教育基本是采用研究型培养模式, 培养计划的制定以学术型、理论型人才为取向, 强调课程学习和学术论文, 培养方案重视理论教育, 忽视能力培养, 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讲求形式规范, 忽视挖掘特色资源;课程内容陈旧, 远远滞后于最新的学术进展;教学方法单一, 仍以灌输式为主要授课方式,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制过于僵化, 大大束缚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致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薄弱, 不能满足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三) 学术环境恶化

多数高校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并以此作为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 这既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 又可以使学位评定授予的学术标准客观化, 有利于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是十分值得提倡的。但部分研究生在学校政策的压力下, 担心不能完成“硬性指标”, 无法顺利拿到学位证书, 不惜在学术活动中做出“越轨”行为: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请枪手代写论文;篡改、伪造研究数据;一稿多投等, 这些行为在高校中已普遍存在, 甚有愈演愈烈之势, 严重污染健康的学术环境, 影响学位授予的质量。

(四) 缺乏淘汰机制

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 缺乏应有的竟争机制和淘汰机制, 多数学生认为只要考上了研究生, 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只要进得来, 就一定出得去”的论调, 让所谓“保证教育质量”无形中成为一句空话, 零淘汰的培养机制滋长了学生混日子的想法, 不思进取, 缺乏压力和使命感, 长期发展下去必将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

(五) 教育资源的不配套

1. 硬件资源。

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优良先进的硬件设施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物质基础, 部分高校对教学设备的引进、实验室平台的建设、实验器材的更新、图书资料的配套、网络资源的完善、住宿条件的改善都远远滞后于目前的教育规模, 无法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 资助体系。

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是调动研究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投身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我校生源中70%的研究生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 家里经济条件十分困难, 面对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 部分学生不得不在外兼职打工赚取费用, 无法集中精力专心完成学业, 自然影响培养质量。

二、提高地方院校学位授予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 完善机制, 多措并举

1. 适时下放, 严把生源质量关。

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如果把研究生的培养比作教育产品的生产过程, 招生考试则是对原材料选择的过程。 (1) 做好初试的“筛选”工作。一是国家应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卷标准, 提高区分辨识度, 取消按不同地区划定复试线的做法, 既要充分反映学生综合业务素质, 又要体现选拔考试“门槛”的公平作用;二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放权, 从招生规模的需求到生源的自主选择, 从考试方式的变革到录取标准的制定, 从招生名额的分配到弹性学制的培养, 积极引导各高校办出自己特色;三是加大打击考试舞弊现象的力度, 为考生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氛围, 使真正优秀的考生脱颖而出。 (2) 加大复试的“选拔”作用。一是对于不同学校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业课考试科目, 国家应尽快出台考试大纲对命题的标准做一个整体规定, 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各校出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地区、不同院校考生的考试分数差距过大而引起调剂不公等现象;二是各高校应充分重视复试的“选拔”作用, 提高认识, 坚持客观公正, 不走过场, 制定多样化的录取标准。如在录取时, 除严格按照学生初试及复试成绩, 还应综合考量该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 实验动手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等因素, 切实加大复试的权重。 (3) 充分发挥各类政策作用。一是国家应进一步落实提高“推免生”的政策和指标, 积极倡导校际间互相推荐, 实现优势互补, 避免近亲繁殖;二是应大力鼓励和推进各院校本、硕、博连读机制的实行, 同时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体系, 切实提高在校生补助标准和生活待遇, 吸收优秀生源。

2. 分类培养, 把好培养质量关。

(1) 区分目标, 制定标准。各高校应贯彻“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 区分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针对不同学位类型,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培养标准和学位授予标准。 (2)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切实转变研究生教学方式, 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 学生已具备了相关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因此, 部分课程不应再以灌输的方式来讲授, 而应加强学生自主式和探究式的学习, 强化案例教学、辩论教学、学术沙龙及各种学术讲座等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创新意识;二是积极改善课程教学内容, 加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和研究性, 注重高新技术知识与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嫁接, 紧跟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同时, 应加大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力度, 促进学术交流。

3. 狠抓环节, 提高学位授予质量关。

切实加强和规范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申请、论文检测、论文盲审以及毕业答辩等培养环节的监督管理, 建立淘汰机制, 对在培养过程中未达到学业要求的学生, 坚决实行推迟毕业或予以淘汰, 从而保证质量。

(二)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终靠什么?严格地说, 优秀的生源只是决定培养质量的次要因素, 导师的全过程管理作用才是最直接的因素, 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目前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 导师和研究生的比例已严重失调, “明星导师”每年最多招收40-50名研究生, 这些知名导师整天忙于科研或其他日常事物, 根本无暇顾及指导学生, 就采用“放羊式”管理或者让研究生充当其科研劳动力;而部分年轻导师因其“名气小”连续几年也未招收一名研究生, 甚至被取消其导师资格, 这很难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教育资源。

1. 明确导师“责、权、利”。

首先, 应明确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负有直接责任;其次, 导师应更多享有招生权、分配权、资助权、论文审查权等权利, 特别是对未达到学业要求的研究生, 导师应有权终止指导或勒令其退学。

2. 建立健全导师遴选、培训、考核制度。

一是遴选制度。指导教师的遴选应严格从科研水平和培养学生质量两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彻底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二是培训制度。学校应更加重视对导师的定期培训, 尤其是新遴选的青年导师, 加强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的力度, 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和学术水平;三是考核制度。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对导师业务水平进行定期考核的重要性, 建立考核制度, 引入竞争淘汰, 奖惩分明, 从而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

(三) 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1. 搭建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络化管理优势已日益凸显。目前, 我校引进和开发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已基本涵盖了从招生录取到学籍管理、导师管理, 各培养环节的运行以及学位授予等全过程, 为广大师生搭建更加方便、高效的服务平台, 为科研、教学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2. 建立研究生培养二级管理体系。

我校推进的“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已逐步实现培养工作重心的下移, 充分发挥各学院对研究生的基础培养作用, 突出学院管理的主体地位, 加强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 搭建“学校-学院-学科”管理平台, 构建工作网络体系, 做到层层监管, 层层负责, 形成校、院两级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模式, 建立了一支高效、稳定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

3. 完善学位授予机制。

一是进一步优化校学位委员会管理职能和目标, 重点把握好政策和原则, 同时要充分调动分委员会的主动性, 扩大其管理的自主权, 切实发挥委员会在学位授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负责制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有效利用“论文盲审”“学位论文系统检测”等方式激励导师参与学位论文的全过程管理, 从而推进论文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同时, 不断完善优秀学位论文的奖励和激励机制, 营造学术氛围。

三、结语

面对“十二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学位授予质量必将引起更大的关注,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我们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产品”, 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这需要每一位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凝聚力量、不断探索、锐意进取, 努力开创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新局面。

摘要:近年来,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生源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化、就业形势急剧变化等因素, 致使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有下滑趋势, 究竟如何保证规模与质量的同步发展, 是摆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全新的课题。

关键词:学位授予,地方院校,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邵松鹤.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04.

[2]李红梅.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04.

[3]魏灿欣.我国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09, 05.

[4]赵丹.黑龙江省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04.

[5]吕彬.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04.

[6]吴苏芳.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04.

[7]董婷.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2005.5.

[8]马灯秀, 卢虎胜, 王辉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石油大学, 2009.5.

[9]王亚杰, 王沛民.研究生教育质量:宏观层面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学位授予信息 篇10

研究生教育处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硕士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获得硕士学位者通常被认为具有基础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本文认为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产出结果,对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对于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着借鉴意义。

1 面板数据的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1.1 模型设定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发现影响研究生规模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经济因素,如GDP、教育经费等;第二,教育因素,如院校数量、本科生毕业生数量、研究生导师数量等;第三,政策因素,如国家教育政策、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等;[1]以及科技、文化等因素。为了对影响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因素实现定量化研究,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着重从经济和人口要素中抽取相关变量,建立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计量分析模型,如式(1)。在对数据的度量上引入面板数据模型,相对于一般的线性回归模型,它的变量取值带有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双重性,既考虑到了横截面数据存在的共性,又能分析和对比模型中横截面因素的个体特殊性。

模型中因变量MA是各地区历年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人数,自变量为各地区历年GDP总量(记为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各地区历年高等学校教育经费(记为EF,education funds)、各地区历年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记为UG,undergraduate)、各地区历年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记为FT,full-time teacher),εit为随机扰动项,下标i为各地区的标识(i=1,2,…,30),下标t是各年份的标识(t=1997,1996,…,2008)。αiβiγiθi分别是GDP、高等学校教育经费、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的弹性系数。

1.2 数据说明

为了增强参数估计的有效性,面板数据分析必须以较大规模的样本量为前提。因此,本文选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作为面板数据的横截面,时间跨度为1997-2008年。本文选取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的规模为因变量,用来表征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反映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产出结果。自变量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经济因素,用各地区历年的GDP和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投入来度量;第二类为人口因素,用各地区历年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和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来度量,预期这四个指标的影响作用都为正值。本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报告》一书,其他基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9)》,《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09)》包括国民经济统计情况、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统计情况、高等学校毕业生统计情况、高等学校专任教师统计情况等统计数据。

构成面板数据后取自然对数值进行建模,对数变换后各变量依次代表原先各变量的增长率,此时面板数据不会改变原有性质,而且更容易消除观察数据的异方差问题和得到平稳序列,此时计量分析模型为式(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

2.1 静态面板模型

当模型中的自变量只在当期发生作用,没有滞后影响时,称之为静态面板数据模型。[2]首先对横截面数据进行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各个截面的数据间不存在异方差性,即系统内各截面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之间不存在异方差。其次对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具体设定形式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应采用变截距模型,即在横截面上存在个体影响而无结构变化。得出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注:*、 * *和* * * 分别表示置信水平为10%、5%和1%下拒绝原假设,下同。

由于变量ln(GDPit)的系数为负,与实际的经济解释不符,变量ln(UGit)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将这两个变量从模型中剔除,只用高等学校教育经费代表经济因素,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代表人口因素。其次,采用hausman检验判断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给定显著性水平下,得出统计量的值大于临界值,即拒绝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得到的形式如式(3),此时R2没和F统计量均增大,表明这个方程的拟合结果更好。

其中,个体截距项c′表示的是各个区域对总体均值截距项C的偏离,反映了它们固定影响的差异。

根据式(3)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2.2 动态面板模型

当模型中引入滞后因变量时,就变成动态面板数据模型。[2]滞后因变量的引入缘于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中忽略了政治、文化、教育行为自身内动力等无法量化的因素,考虑到这些因素同样也对上年度研究生招生规模产生了影响,且在短期内变化不大,因而滞后一期的因变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些潜在因素的影响。[3]在式(3)中引入MA的滞后一期变量,得到最终的模型设定形式如式(4)。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的前提条件是面板数据必须是平稳的,否则结果中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检验面板数据的平稳性,就是对面板数据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看其结果是否平稳,常用的方法称为IPS检验。IPS检验的结果显示在1%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εit是平稳的,即动态面板数据平稳。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由于引入因变量的滞后项作为新的自变量,有可能导致自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传统的估计方法将导致参数估计的非一致性,估计结果的经济含义也会发生扭曲。为了解决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的问题,本文采用广义矩(GMM)估计方法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此时得到的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结果如表4所示。

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滞后一期因素对当年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授予规模也产生了关键的影响,说明其中存在较强的累积效应。

根据各个地区动态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式(4),进一步得出各地区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人数规模的自发效应值(截距项),以求解释各地区间差异的具体原因,如表5所示。

动态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的截距项表明,除了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影响外,各地区间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自发效应还受到政策、历史、文化和教育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历史、文化等其它要素每变动1%所引起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变动情况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45个百分点以上;而青海、广西、海南等地,历史、文化等其它要素的变动所引起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变动情况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很多。以下几点原因造成了这种地区间的差距:

政策因素的影响很难进行定量化的度量,但不能忽视政策因素是影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最直接因素。[4]我国的高等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来自于政府,办学资源的配置往往受到行政手段的干预。受到国家性质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受政策取向的影响和制约远大于受经济的影响。[5]每一次国家政策的调整,都会使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较大的波动。以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为例,在此之前高校集中在京津及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各省区,边远省份和少数民族地区寥寥无几。调整后高等教育被纳入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中,至此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了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院,在布局上趋于合理,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且使得上海、广东等地的高校有所减少,部分高校和师资资源内迁,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实力得到发展,尤其是陕西的高等院校在开发和建设西北地区的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角度看,我国幅员辽阔,受资源分布、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东部高等教育在办学环境、条件等许多方面要好于西部。东部地区得天独厚,基础好,发展快;而西部边远地区教育基础却非常薄弱。[6]以研究生教育资源为例,首先表现在研究生培养单位数量上,北京的“211工程”院校数量居于全国之首,上海、湖北等东部、中部地区的高校也较为集中,而西部大部分地区,如青海、海南等仅有一所“211工程”院校。其次东部地区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占全国的50%以上,[7]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这种教育资源的配置吸引人力、财力从西部向东部的流动,使得东部地区吸引和留住了大部分高素质人才。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来看,东部经济的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的推动,这也导致东部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基于渐进性的积累和转折性的变革,形成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方面的地域性差异,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呈现东部强西部弱、北边强南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局面,走向非均衡化的发展。

2.3 两种模型估计结果的比较分析

通过将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短期来看,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当期拉动作用更明显,随后逐年递减。静态面板模型中高等学校经费和高等学校专任教师的弹性系数都明显高于动态面板模型,这意味着高等学校教育经费和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对当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产生的效果更为直接。且人口因素的影响大过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因为研究生的培养是采用导师负责制,国家对高校的师生比有严格的规定。从统计结果来看,为了扩大硕士研究生的规模,增加专任教师数量比增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更为有效。

(2)从长期来看,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增长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即上年度的学位授予规模对当年的影响较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其他无法量化的因素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的规模的影响显著。各地区自发效应值差异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政策、历史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等方面。

3 结论

研究发现经济、人口、政策三方面因素对区域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影响如下:

教育经费的投入与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扩张具有一致性,即增大对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增加硕士研究生的数量,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本地区对研究生教育的财力、物力投入,从而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很多地方高校的发展依赖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的发展状况好的地区有条件对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投入更多的经费,为培养适应区域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提供物质保障。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在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应发挥表率作用,尤其是加大对研究生这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研究生指导教师数量对硕士研究生授予学位规模的影响最为显著,充足且优秀的师资力量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根据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在校硕士研究生人数与研究生指导教师数的比例约为4.8: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从长远看将抑制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各地区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力资本对研究生进行辅导、任教,通过招聘校外导师等有效途径来进一步扩充师资力量。与此同时,在追求研究生数量的增长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质量的优化,我国需要拔尖创新人才来进行经济社会建设,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的必要条件就是优质的师资力量。顾及到研究生导师在学术上的精力有限,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能过多,且有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每位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使导师负责制落到实处。

在我国影响硕士研究生授予学位规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策的导向作用。我国正经历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转型期,要保证提供给研究生教育稳定的发展环境,避免政策大幅波动给研究生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中央应合理引导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配置,考虑各地区优势和特点,使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保持在相适宜的水平上。

摘要:基于全国30个地区1997~2008的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相关经济、人口等因素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中,高等学校教育经费和专任教师数对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数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上年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的扩张对当年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增长有着显著影响,同时发现全国各地区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存在自发效应。

关键词:学位授予规模,静态面板,动态面板

参考文献

[1]张建功,孙飞燕.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37

[2]马岳红.R&D投入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影响[EB/OL].[2010-12-24].http://www.paper.edu.cn

[3]ENGLE R F,GRANGER C W 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 testing[J].Econometrica,1987(55):251-276

[4]游玉华.未来十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9):18-22

[5]米红,周仲高.国家政策取向与高等教育之间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8):13-19

[6]常文磊,齐晋杰.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3):49

学位授予信息 篇11

自1981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组织开展了十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努力,我国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布局已基本完成。为进一步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引导高等教育机构将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统筹区域经济社会与教育协同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及学科布局、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的积极性,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的提出对各高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地方高校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地方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课题。

一、认真领会、把握内涵是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的根本

1. 把握改革主要目标,更好发挥地方高校在省级统筹中的重要作用。改革方案中提到的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发挥省级政府在优化学位授予单位布局、促进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与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相协调等方面的指导、规划作用,改善学位授予单位布局结构,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因此,作为地方高校,在今后的学位授权审核中,要十分明确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提高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进行结构调整的主动性。

2. 把握改革主要目标,更好发挥地方高校在学位授予单位在授权审核工作中的自主权作用。改革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扩大学位授予单位在授权审核工作中的自主权,增强学位授予单位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创建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等方面的主动性,并促使其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转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因此作为地方高校,在今后的学位授权建设战略举措上,要十分注重增强学科建设特色意识,以特色谋发展,科学把握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3. 把握改革主要变化措施,在学科建设和学位授权学科申报中做到有的放矢。如《改革方案》对已有学位授予单位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由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审核;严格控制申报和新增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数量;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确定新增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指导意见和方案,各省级学位委员会统筹组织本地区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的申报和新增硕士专业点的审核工作。加强对学科建设的宏观指导;对学位授予单位的学科建设、授权学科专业申报和评审进行引导和指导;进一步拓宽学位授权审核的学科专业口径,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学位授权均按一级学科进行申报和审核。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这些具有指示作用的重要的变革都应该反映到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当中去。

二、适应改革、科学规划是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的主线

1. 合理定位,建设自身优势特色学科。地方高校要充分领会《改革方案》中的指导精神,准确把握地方高校在区域高校及学科类比中的定位。在类比当中,一要考虑到在本区域内高校的发展情况,二要考虑到同类高校的发展情况,三要考虑到本校现有的潜力和特色。在实施学校发展战略和做好学科规划当中要注重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与研究型大学及其他地方高校优势学科比拼。以广东药学院为例,广东药学院是我国独立建制的三所高等药科大学之一,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医药与医药类相关专业并举,在广东省有较大影响的医药院校。从学科建设基础来看,学院拥有一个药剂学省级重点扶持学科,设有15个校级重点学科,设有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教兴医重点实验室,初步建立了省校两级学科建设体系。从学位授权学科来看,学校现有中药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内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病原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覆盖了药学、中药学和基础医学三个一级学科。学校努力贯彻省委、省政府对我校发展提出“在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的指示精神,确定了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民主和谐高水平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因此为适应《改革方案》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在把握努力建设“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上下功夫,强化特色,争取在综合办学实力上达到广东省省属重点高校水平,在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上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医药大学,在学位授权体系建设上,建设特色医药硕士授权学科,争取建设医药学科领域博士授权单位。

2. 谋篇布局,完善学位授权学科体系。在《改革方案》下发不久,各省份就在各自范围内开展了制订学位授权学科发展规划工作。目的在于增强各学位授予单位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创建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等方面的主动性,减少学位授权单位增列学位授权学科的盲目性。因此,地方高校无论是在规划的制订还是在规划的实施当中,都始终要明确“合理定位、统筹规划、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保证质量”这一指导原则,完善地方高校学位授权学科体系。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地方高校一般学位授权建设起步晚、起点低,因此这里的学位授权学科既包含已授权学科,也包含特色拟申报学位授权学科。在建设学位授权学科建设体系上,一要建设好特色优势主干学科群,二要强化建设基础扎实的资源互补的支撑学科群。以广东药学院为例,首先要建设好包括中药学在内的医药特色学科群,满足广东省医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落实中医药强省战略部署,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广东医药事业发展。其次,要建设好一批颇具实力和特色的支撑学科,发挥其对主干学科的支撑作用,协调发展,推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一要建设好基础医学学科,深刻把握医药学科建设规律,真正发挥基础医学对医药科学的基础支撑作用;二要建设好生物学学科,提升中药学、药学学科研究深度,拓展中药学、药学学科研究层次;三要建设好医学临床科学和医药商科等学科,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更好的培养高质量医药应用性人才。

三、措施得当、落实到位是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的归宿

1. 在学科建设意识上,要加强领导、完善管理。这是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学科建设是龙头”战略意识,充分认识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的高等教育背景下,要以学位授权点建设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建设好学位授权学科点建设。要协调学校领导班子和学术委员会的不同的行政与学术决策作用,积极发挥专家治校作用。完善学位授权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实施分层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

2. 在建设措施上,要适应学科发展趋势,拓宽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口径。顺应学位授权中按一级学科进行申报和审核,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可按二级学科进行申报和审核的政策要求。一要厘清原有学科建设模式与现行政策管理模式的区别,在新一轮学位授权学科建设规划中,务必做到按一级学科建设规划,重新遴选学科负责人,综合协调二级学科建设。二要厘清学位授权点建设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区别,即注重在学位授权学科建设中的宽口径,又要协调做好拟申报省部级重点学科的二级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在一级学科内协调发展。

3. 在学位授权学科组织申报上,要遵循规划、立项、建设和验收的步骤。顺应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均按一级学科进行规划、立项、建设和验收的管理模式。在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模式中,也务必注重立项负责建设模式,即强调规划先行、立项登记、目标管理、考核验收的步骤。改变以往重临时申报、轻规划指导、疏忽考核管理的建设模式,真正做到科学申报、科学选拔。

4. 在考核评估体系上,要建立起与上级主管部门一致的考核评估体系。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或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对学位授权学科建设情况及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专项评估。专项评估合格者,继续行使授权,此后按正常的定期评估周期接受评估。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一致的考核评估体系。以评估体系来规范和引导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科方向的凝炼,促进梯队结构的完善,鼓励学位授权学科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参与区域产学研合作,支持学科积极承担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以定期评估和验收考核评估来科学考核学位授权学科的建设效益和差别,以校内评估为基础、校外评估为目标,真正促进地方高校的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林梦泉,龚桢梽.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新趋势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07(2):36-38.

学位授予信息 篇12

1 学士学位与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挂钩的现状与弊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全国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实行了学士学位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挂钩制度。开初规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必须达到60分,方可授予学士学位。后来发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限制后不能获得学位的学生比例太大,有些学校又规定校四级,比60分低一点。按照河西学院规定,本科生毕业时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必须达到40分(按照修订后考试办法和记分标准必须达到284分),才可以授予学士学位。这个标准是全国高校中比较低的,即使这样一个标准,造成的后果至少有四:一是学生在校4年,要花费几乎一半的学习时间学习英语,而专业课程的学习退居其次;二是因为学生原有基础较差,根本难以通过,只有作弊,造成考试作弊成风,反作弊成本太高;三是因为没有用途,考试合格后不再学习, 很快荒废;四是学校英语课程时数有限,学生为了提高,不得不参加校外辅导班,交纳高额辅导费;五是英语学习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学不好,结果使汉语水平倒退,有的学生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好。

2 学士学位与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挂钩的归因分析

要对学位与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挂钩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首先要对学位与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挂钩的原因进行分析,综合网络报刊信息,学位与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挂钩的主要原因:(1)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目前大陆效度最好的考试,可以比较好的测试一个人的英语水平;(2)当代世界学术、商贸、外交等交流需要外语,特别是英语,英语是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学术前沿信息的必要工具;(3)学习语言是比较枯燥的,如果没有强制性标准,大多数人没有耐心学习;(4)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教育,高科技人才必须从本科中的选拔,如果没有强制性标准,本科英语学习不好,会影响后续研究生阶段人才的遴选和培养;(5)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许多企业都需要员工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以适应国际商业贸易合作谈判,政府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也需要公务员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所以在招募员工时要求有四级证书;尽管目前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英语考试,但四六级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都是其他考试无可比拟的,很多企业和社会机构在选拔人才时还是将四六级作为考察英语水准的重要依据[1]。

3 学士学位与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挂钩引发的争议

表面看来,学位与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挂钩并没有错误,但涉及下列问题时就会产生争议。一是学校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规定有英语必修课程,而且规定学生只要达到计划要求学分,而且毕业设计合格就可以授予学位。如此看来,学位与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挂钩,没有政策法规依据;二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否能真正测试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事实证明,许多学生六级虽然过关,但口语太差,不能用英语对话;三是要求所有学生不分层次、专业都要达到四级水平,有没有必要。四是英语成绩是否可以代表学术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4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学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1)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可见,学位的本质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学位证书标志着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界的地位,并不是一个人的英语水平。判断一个学生的学术水平应该主要是他的学习经历、成绩和科研能力水平,而不是英语水平。但目前的状况是,许多本科院校为学生授予学位不是更多考虑学习成绩和论文成绩,而是把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或者唯一的标准,这就违背了学位授予的原则。

4 学士学位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挂钩问题的建议

1)区分高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研究型大学一定要求必须通过四级考试相当于60分的成绩,方可获得学士学位,同时毕业论文要严格把关,务必达到一定水准。因为研究型大学本科招生数量小,而且所招学生都是高中阶段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是研究生的主要后备力量。教学研究型大学可以适当降低分数,把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成绩,特别是毕业论文成绩作为授予学位的主要依据。教学型大学则完全有必要取消学位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挂钩。因为教学型大学大多数都是新建本科院校,所招学生高中英语成绩相对较差,要使其在大学里达到四级水平,无疑要耗费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而且没有必要。因为,一般本科院校学生都是地方性大学,主要服务区域和范围是基层中小学、小企业,县乡政府公务员,英语使用机会少,与其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不如让他们多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所以,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只要学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及格,就不应该再用四级考试限制其学位的获得。

2)必须积极改革毕业论文和设计的考核制度,因为学位的本质是学习能力和学术水平,除了学习成绩以外,学位论文应该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学士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学生太多,指导教师太少,乃至助教也指导学位论文,其指导水平可想而知。有些学科过于强调学术性、格式化,忽视原创性,不重视技术性成果的指导;有些学科的高级职称教师评上职称后一劳永逸,不进图书馆,不了解学术前沿信息,学生抄袭的论文还给的是高分。所以,要通过一些制度建设,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水平,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

3)一般本科院校取消学士学位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挂钩后,必须改革英语教学形式。开学第一学期按照英语成绩,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分层分班教学,允许学生每学期根据考试成绩在快慢班之间流动。同时,到三年级举办研究生考试英语辅导班,鼓励优秀学生报考研究生。

4)建议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一步增加口语和听力内容,口语和听力单独计算分数,作为用人单位遴选员工的参考。同时建议社会用人单位不要千篇一律的要求员工都有英语能力,对那些很少与外语打交道的行业,与其考察求职者的英语水平,不如考察其职业能力。

总而言之,学位的本质是学术地位,标志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与学位挂钩有一定合理性,因为英语是当代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但不分类别的过度强调英语水平弊端很多,导致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用于英语学习时间过多,专业学习水平下降,作弊成风。同时,高校将四六级证书与学位挂钩,给企业和各类机构考察应聘者一个误导,不利于学生就业。对于一般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而言,英语能力不应该成为一个重要标准。更主要的是,将四六级证书与学位挂钩,其实严重违法,建议对高校进行分类指导,研究型大学继续挂钩,省属重点大学适当降低分数,地方性高校取消挂钩。取消后,应该加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以论文和设计作为授予学位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重要被考核标准之一仍被大学生追捧四六级考试并未降温[N].青年报每日周刊,2005,10-21.

上一篇:应用规则下一篇: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