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学生

2024-11-04

常态学生(共12篇)

常态学生 篇1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网络化在大学校园的逐步普及,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大学学子的日常生活当中。在他们尽情享用网络的过程中, 网络成瘾却也一步步成为了现今大学校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很多大学生一旦深陷网络, 除了浪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外, 还极易诱发犯罪, 导致人格异化, 特别是网络成瘾对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损害尤为严重, 常常会引发颈椎、腰椎疾病, 出现肌肉、肌腱的局部无菌性炎症等症状, 直接导致网瘾大学生与常态大学生的体力状况出现显著性差异。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所选取的测试对象为太原科技大学2010级10个不同院系中随机抽取的300名普通在校大学生, 为了方便数据的统一处理和比对, 所选取的学生均为男性。通过辅导员调取全体学生花名册后, 运用计算机随机抽取学号产生。另外, 鉴于本研究相关于体育项目的测试, 特别注意规避了体育系学生及各院系中的体育特招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和Elsevier SDOS数据库查阅了1995—2012年间国内发表的关于大学生网瘾状况、大学生体力状况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方法等方面的论文50余篇, 阅读了多种相关专业书籍, 访问了国内外相关网站, 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问卷采用网络成瘾量表, 它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Kimberly·S·Young教授参照《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 结合其对网络成瘾的实际研究而编制的一份问卷式量表, 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及实用性。

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有效,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一律采用现场发放, 即时进行填写并现场回收的方式来进行。在本研究调查中, 共向学生发出问卷300份, 填写完毕后即时回收, 回收率100%, 学生填写认真, 经统计有效率达98%, 满足问卷回收有效性的要求。

2.2.3 测试法

本研究所有体力测试项目的具体测试方法及要求完全参照我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最新下发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进行, 后期测试数据的评分等级也严格遵循《标准》中“大学男生评分标准”的相关数值来进行界定。

测试项目参考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项目设定, 根据本课题所重点研究的体力测试指标, 结合学校现有仪器设备及场地等实际情况, 最终选定为握力、立定跳远、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足站立和反复横跨这六项。

3 研究内容与结果分析

3.1 网瘾学生的甄别

3.1.1 问卷数据统计

本次研究一共随机抽取了300名男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回收问卷经过数据统计, 结合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分类情况得出结果如下:

如图1所示, 这300名大学生调查者中共有173人对网瘾测评问卷的测评结果分数在0-4分之间, 即属于网络健康使用者, 无网络成瘾状况, 占总调查人数的57%。根据问卷设定的要求, 另外的127名学生即暂定为网络成瘾者, 这其中在5-6分的学生共有78人, 为网络轻度上瘾人群, 占总调查人数的26%, 7-9分的学生共有47人, 为网络使用障碍者人群, 占总调查数的16%, 10分的有2人, 为重度的网络成瘾者, 占总调查数的1%。

3.1.2 问卷结果分析

从图所体现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如今在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已达43%, 即大约每2名普通大学生中就有1名有网络成瘾的症状, 情况已很不容乐观。尤其通过走访学生宿舍后了解到, 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购置了私人电脑, 宿舍内也都安插了网线, 这本来是为了更好地方便学生通过网络的窗口进行知识的学习, 但很多学生就出现了一回宿舍就上网, 甚至逃课上网的的情况。还有一些学生是在周围同学的带动下一步步迷恋上了网络, 最终也形成了网瘾, 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但还值得庆幸的是在学校相关制度的管理下, 目前, 大多数的网瘾大学生还属于网络轻度上瘾者或网络使用障碍者, 还没有完全成为重度的网络成瘾者。现在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矫治, 帮助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消除网瘾, 已刻不容缓, 本次研究的意义更显重大。

3.2 网瘾学生与常态学生体力差异性测试及数据统计分析

3.2.1 对比测试学生样本的确定

为了更好地保证对比测试数据的准确有效, 常态学生和网瘾学生样本个数的相同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本人特别从前期问卷调查显示为常态学生的173人中又采用计算机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了100人为常态学生的测试组;从前期问卷调查显示为网瘾学生的127人中, 按照问卷评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后, 取分值较高的前100名作为网瘾学生的测试组。以上200名大学生就构成了本研究中网瘾学生与常态学生体力差异性测试的两个等量样本, 符合统计学要求。

3.2.2 网瘾学生与常态学生各项测试指数的比较与分析

注:*p<0.05, **p<0.01, NS p>0.05

(1) 测试学生握力体重指数的比较与分析

评价标准:优秀92-86, 良好84-72, 及格70-54, 不及格53以下。

从表1可以看出, 常态学生均值82.6为良好, 而网瘾学生均值66.8仅为及格, 常态学生握力体重平均指数远远高于网瘾学生, 具有显著性差异。

测试后经过认真调查询问, 了解到网瘾学生, 特别是网瘾程度较深的学生, 由于长时间在电脑前进行鼠标及键盘的操作, 直接导致其腕部关节经常性的胀痛, 感觉很难用力紧握。其中有1名网瘾严重的学生反映自己由于上网过度, 曾出现过手腕腱鞘囊肿, 通过手术剥离才得以消除, 直到现在手腕也使不出太大的力气。通过握力测试, 充分说明了网瘾学生在肌力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 比常态学生要低了很多, 并伴有病症出现。

(2) 测试学生立定跳远的比较与分析

评价标准:优秀2.66-2.58, 良好2.56-2.38, 及格2.35-2.14, 不及格2.12以下。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常态学生均值2.46为良好, 而网瘾学生均值2.31仅为及格, 常态学生立定跳远平均指数要高于网瘾学生, 具有差异性。通过立定跳远测试数值反映出常态学生在爆发力方面也要好于网瘾学生。

(3) 测试学生台阶试验的比较与分析

评价标准:优秀82-67, 良好65-53, 及格52-46, 不及格45以下。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在这项测试中常态学生52.4及网瘾学生50.2的均值都仅为及格, 但常态学生台阶试验平均指数还是要高于网瘾学生, 具有差异性。

通过测试数值反映出, 在耐力性方面, 目前的大学生普遍较差, 网瘾学生中更有许多较难坚持完成项目, 最后成绩不及格的情况出现。了解情况, 主要与学生们现在运动量普遍不足有直接关系。

(4) 测试学生坐位体前屈的比较与分析

评价标准:优秀23.0-19.8, 良好18.9-12.5, 及格11.3-3.0, 不及格2.4以下。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常态学生测试均值16.64为良好, 而网瘾学生测试均值仅为8.24及格, 常态学生坐位体前屈平均指数高出网瘾学生2倍还多, 具有显著性差异。

坐位体前屈主要反映学生的柔韧性情况, 在测试后调查了解到除了部分同学感觉身体从小就比较僵硬以外, 大部分上网时间过长的同学均反映日常生活中, 在电脑前久坐后, 就经常感觉肩颈部有刺痛感, 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现在在做体前屈拉伸动作时, 明显感觉到肩背肌肉特别僵硬并伴有疼痛感, 无法做到大幅度的拉伸动作。

(5) 测试学生闭眼单足站立的比较与分析

(评价标准选取自《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中20-24岁男性标准)

评价标准:5分大于98, 4分98-42, 3分41-18, 2分17-6, 1分5-3。

这项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平衡性, 常态学生及网瘾学生的成绩极为接近, 均为60秒左右, 没有显著性差异。

(6) 测试学生反复横跨的比较与分析

评价标准:优秀大于21, 良好21-19, 中18-16, 差小于16。

在这一项测试中常态学生与网瘾学生的成绩也极为接近, 均为良好, 规定时间内能完成19-20次左右, 反映出两组测试人员在身体的灵敏性方面也基本没有太大差异。

3.2.3 网瘾学生与常态学生体力差异性测试数据综合分析

体力测试结果表明, 网瘾学生与常态学生的体力状况整体存在较大差异性, 从表2可以很直观地看出网瘾学生在肌力、爆发力、耐力及身体的柔韧性这四个反映机体体力状况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中都显示出了较之常态学生的差异性, 尤其是肌力和柔韧性方面差异特别显著。且通过了解, 发现部分网瘾严重的学生由于长期长时间迷恋网络且不注重日常的身体锻炼, 已经开始引发颈椎、腰椎疾病, 出现肌肉、肌腱的局部无菌性炎症等病症, 这些都对青年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伤。

4 结论与建议

1.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大学校园里, 已经有近半数的大学生沾染了网瘾, 沉迷于网络。只是大部分还属于轻度网络成瘾, 但也有不到2%的学生有重度网络成瘾倾向;

2.通过体力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显示, 长期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电脑操作, 使网瘾学生在肌力、爆发力、耐力、柔韧性等方面较之常态学生都有一定差距, 尤其是在肌力和身体的柔韧性上, 其差异特别明显。

3.网络成瘾已经对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 通过问询了解, 有些青年大学生已经伴发颈椎, 腰椎, 肩肘腕关节等的疾病, 状况堪忧。

4. 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 如何通过体育手段, 实施体育干预来更好地帮助网瘾大学生回归常态, 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 改善大学生体力, 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的工作开展已迫在眉睫。

5. 要想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 改善网瘾学生的体力状况, 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 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力量来共同完成。

摘要:近年来,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普及, 大学生上网的人数日趋增多。网络在带来丰富多彩世界的同时, 也使越来越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的大学生, 深陷网瘾而不能自拔。本研究即主要针对目前大学生上网成瘾, 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问题, 以太原科技大学为研究案例, 对甄别出的网瘾大学生与常态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 进而通过比较分析两者在体力上存在的差异性。

关键词:网瘾学生,常态学生,体力,差异

参考文献

[1]崔丽娟, 赵鑫.用安戈夫 (Angoff) 方法对网络成瘾的标准设定[J].心理科学, 2004, 27 (3) :721-723.

[2]周晖, 王进.大学生体育活动和网络游戏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9, (3) .

[3]陆士祯.治理网络游戏成瘾是青少年成长发展辅导的系统工程[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 2006, (3) :29-32.

[4]曹小燕.网络游戏成瘾及防沉迷系统与心理干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05-01.

[5][美]埃里克·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101-134.

[6]李宜南, 万平, 赫忠慧.北京大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果分析报告[J].体育科学, 2005, 25 (2) .

[7]陈亮恭.网络成瘾症[J].心理科学, 2000, (5) 12-15.

常态学生 篇2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1、总体现状:

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权威资料显示,今后若干年内,全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大致在2200万—2400万人,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大致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800万-1000万个,这样,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在1200万-1400万人。

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2014年被誉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全国共有727万应届毕业生、30万海归一起面对就业竞争,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大学毕业生签约率较低。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被调查的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7%,本科毕业生为38%,硕士毕业生为33%。

2、海门现状:

从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看,至少存在三大瓶颈:

一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从回海就业登记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情况来看,专业层次分布不均衡,一类本科生回海不多,多数集中在二、三类本科,计算机、中文、财会等常规专业较多,工科类尤其是我市急需要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医药化工、机电一体化、机电维修等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

二是企业对毕业生期望值偏高。从今年专场招聘会看,虽然部分企业开始注重人才的储备,有些企业就特地招聘后备干部,这是我市企业用人观念的转变。但是,这类企业偏少,大部分企业仍然舍不得人力资本投入,过分要求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在毕业生的引进、使用、管理等方面缺乏研究,缺少前瞻性,没有从企业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考虑人才的引进和储备,“拿来主义”比较普遍。

三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观念亟待进一步改变。据调查,虽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观念在变,择业条件在降低,但仍有不少大中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偏高,不愿意到基层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宁要“体面”的低工资,也不要一线的较高工资。也有的过分追求专业对口,给自己就业设了过高的门槛和过多的限制,往往出现面对几千个就业岗位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领域单一。201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虽报名门槛抬高、基层艰苦岗位增多,但仍吸引了全国141万名大学生报考,“国考”竞争比达64:1。都知道考“国考”就像买彩票一样,即便那么难,但是每年都有好多大学生挤这条“独木桥”。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求稳定的心理,他们往往对工作时间固定、双休日稳定、工作压力较少、工作环境舒适等一些岗位比较“上心”,所以找工作时挑肥拣瘦,更多的愿意去党政机关、大公司、科研单位、大型企业,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

2、就业地区集中。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大学生毕业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中小城市,扎堆“北上广”,加剧了这些发达城市的人才过剩和大学生就业难。

3、就业期望偏高。有的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单位”,但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一部分看重稳定职业和理想环境及较高报酬的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选择单位不切实际,放弃多次选择机会,一味等待观望,甚至不惜主动待业,就业愿望过于理想化,不愿去基层单位和第一线,对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苦脏累的工作,更是不屑一顾。

4、就业稳定性差。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一次工作。而在高学历人群,这种现象更为凸显。2014年6月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中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偏高不下,2010届为69%,2009届为71%,2008届为71%。

三、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应积极应对,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特别是高校扩招后,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二)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今年我市登记在册的大中专毕业生有2000多名,政府可以给予一定政策上、经济上的优惠扶持,积极鼓励这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样可以积极组织向海门各大园区、乡镇输送一批紧缺的化工、机械、国际贸易、英语、建筑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把他们充实到海门经济建设一线中。另外,非公经济组织是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就业渠道,人社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疏通渠道,营造氛围,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外企和民营企业就业。

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应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享受国家、省人社部门制订的相关政策。市人社局应会同相关部门做好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据有关部门了解,今年我市突出创业带动,实施“就业富民工程”,构筑创业宣传、创业融资、创业孵化、创业项目推荐、创业指导服务等五大平台,不断拓展“创客空间”,鼓励支持更多劳动者创业就业。预计全年可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新增创业2000人,带动就业1万人。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现在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不愿从事艰苦的、基层一线的工作,都想选择舒服安逸、钱多事少的岗位。清华大学生尚能应聘城管工作,那么,更多的大学生也应放下身段,把自己投入到一个普通劳动力的位置上,参与到全社会各岗位的就业竞争中去。况且,现在许多企业包括知名企业招聘的“门槛”普遍降低,只要求职者要求不是特别高,一般都能找到合适工作。因此,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的挑剔,更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从就业地而言,不一定非扎堆城市不可,也可以考虑乡镇甚至边远地区。从薪酬待遇而言,也不一定非要高薪不可,从低薪就业开始,先赚取工作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我们海门市也引进了海宝工业园的宝钢钢构、宝钢精密钢丝、宝钢磁业和宝钢物流等各大企业,都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仅宝钢钢构就需要员工1000多人。已经开工的中远重工、海新重工等吸纳员工都要在1000人以上,回海就业的大学生可以考虑。

2、降低就业期望,准确定位自己。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做了一个完美的“就业梦”,梦想自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一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才发现理想与现实是如此遥远。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范围,树立大众化就业观。理想就业不是非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进入国企才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工作岗位。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社会阅历不足,每个人的学历、专业、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多务实、少幻想、不可好高骛远、要虚心地看自己。对社会需要什么,自己会干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又要仔细权衡,找准自己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迎接社会的选择,这样会更有利于就业。

3、适应当前形势,提升竞争能力。求职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过程,必须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显示,一般文化程度高的收入远远高于文化程度低的;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收入远远高于未接受过技能培训的;综合素质高的收入高于综合素质低的。因此,一方面,要提升自己职业技能水平。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推动实现更加稳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工作目标,提出了“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使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每个企业职工都能得到技能提升培训,每个创业者都能参加创业培训”,这是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根据目前的政策,凡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政府部门都有职业培训费补贴,个人完全不需要自己出钱,就可以学一门技术。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用人单位都希望录用一些对本单位有用之才,谁的综合能力强,谁能为用人单位带来财富和荣誉,谁就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大学生要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要认清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适岗准备;要注意培养求职技巧,求职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涉及到很多细节性问题,如言谈举止、交流沟通等,应在平时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样在求职时不至于因“小”失“大”,错失就业机会,要知道,机会永远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

常态学生 篇3

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创历史新高。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已是“老生常谈”,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在我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各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办学者、上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适应这种“新常态”,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才能破解大学生就业这道难题。

从精英到大众,大学生“走下神坛”

“中国每年新进入市场的青年大约1 500万,今年高校毕业生占了将近一半,这本身就说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

从纵向上看,来自教育部、人社部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

再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大约有2 500万,尽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起已经开始下降,但劳动力供给仍处在高位。经测算,到2030年左右,我国劳动力将一直保持在8亿人以上,就业的总量压力长期存在。

“大学生的确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但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如果还抱着‘天之骄子’的‘光环’不放,就业当然很难。”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

“一方面,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必须转变,不能只盯着体制内,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每年最多能吸收约60万毕业生,不到应届毕业生的10%。”莫荣说,政府也有责任把大学生就业引导到其他方面,以缓解就业压力。

正如通知要求的,要着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检验检测等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比较集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加快发展各类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

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一技之长更重要

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左右,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

“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中高速增长区间,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一现实。”周天勇说,“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就业随工程项目‘一哄而上’已经不大可能,而且增速放缓也让长期积累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在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操作工、普工招工不足,也就是企业所讲的“招工难”;二是技术工人常年、普遍供不应求,中级工、高级工求人倍率基本是1.8以上,也就是说两个岗位大概只有一个人求职。

“我们很缺人才,而且人才队伍正在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我们很担心这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朱新庆告诉记者。

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肖志勇告诉记者:“在我们公司,首席技师的待遇相当于公司副总,高级技师的待遇比中层管理人员还要高。”

通知要求,深化教育改革,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莫荣指出,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亟需的是技能型人才,相应地就要发展职业教育。

“我国的就业已经基本市场化了,薪酬水平直接体现了劳动者的价值。”这位专家说,“很多大学生薪酬不如技能人才,起薪甚至不如农民工,说明一技之长有多么重要。”

创造条件,吸引毕业生基层就业

“有一个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宁可在南京某高校后勤部门做一名临时工,每月只拿1 000多元的工资,也不肯回老家就业。”位于南京市的金陵科技学院就业指导处副处长陆国晓说。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不肯离开大城市并非怕吃苦,而是觉得没盼头:同是医学专业毕业,同在一个科室,同样工作十年,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很可能成为该领域专家,在偏远地区基层医院的成功率则小很多。

因此,在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到基层、边远等亟需人才的地方。

通知要求,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它们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

通知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充分挖掘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工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农技推广等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就业潜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正在‘腾笼换鸟’的北、上、广对于人才的要求很高,容纳度也变得越来越小。”周天勇说,“城镇化推进、中西部开发以及产业梯度转移是大势所趋,大学生一定要认清并主动适应这个趋势,抛开暂时的得失,放眼长远,才能在将来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让学生提问成为一种课堂常态 篇4

一、把握学生提问的时机

1. 整体感知课文时, 引导提问。

当一篇课文呈现在学生面前, 一开始, 我们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此时是让学生提问的良机。因为对新的语言材料学生具有本能的了解欲望。在阅读过程中, 许多表面性的、浅层次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 很容易捕捉。

2. 呈现课文难点, 启发提问。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阅读中的难点和重点。许多老师在这些重点和难点句段的理解上, 往往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高密度的问题, 在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投”给学生, 期待着“炸”开一条理解的通道。尽管这不失为一种理解课文的简便方法, 但显而易见的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我想, 既然它是难点, 那学生在这方面就会存在更多的困惑, 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难点, 产生许多老师无法预料的问题。这时候如果压抑他们的提问欲望, 那就等于扼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3. 总结课文时, 倡导提问。

在总结课文内容时, 教师也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尽管这时候的提问往往无关大局, 但这是对理解课文的一种补充, 更会引发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拓展, 促进课内外的联系。因而这一环节也十分重要。

二、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

1. 以境导问。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的意识。古人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学生在教师着力营造的教学环境中, 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许多问题, 进而提出这些问题, 进入一种自主生成、自我应答、主动学习的状态。这就是“以境导问”。

2. 以趣激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小学生的很多行为最初都是由兴趣引起的, 并由兴趣而维持着, 学习行为更是如此。要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主动地提出问题, 老师就必须在“趣”字上多作文章。

3. 以问促问。

这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去探索、想象、发现、质疑……问题情境的创设, 首先要求老师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能迅速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还要留有余地, 使学生进入问题后有较大的思考、想象的余地。创设问题情境还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 问题要能抓住理解教材的切入点; (2) 问题要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认知; (3) 问题要能营造一种争论、探究的氛围。

三、培养学生提问的品质

面对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全球化的浪潮, 学校教育必须作出积极的应对。因此, 从培养学生悦纳自我、勇于表现、善于思考、富有创新等现代素质的要求出发,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尽量提供机会、创设氛围让学生提问, 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品质, 让他们敢问、爱问、会问、善问。

1.“敢问、爱问”的品质。

学生“敢问”就表示他们拥有了自信, 学生“爱问”则说明他们勤于思考。培养学生“敢问、爱问”的品质,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列宁曾经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 在宽松、和谐、愉悦的师生情感氛围中, 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在学生提问时, 教师要认真倾听, 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问。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 不论其问题质量高低, 老师都要给予肯定, 鼓励其提问。教师要学会以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动作、灵动的目光、真诚的微笑、博大的情怀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自由的心灵对话空间, 鼓励、启发学生“敢问、爱问”, 不断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 要营造良好的集体心理环境。让学生提问时, 要照顾全面。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畅所欲言, 尤其要鼓励和引导那些中下层学生提问, 把显见的问题交给他们来提, 不断鼓舞他们。当他人提问时, 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 在更正、反驳他人的问题时, 用语要得体, 不轻视、不诋毁、不讽刺。教师要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自由对话交流的场所, 使每一位学生提问时都能获得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最后, 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生活积累越丰富, 就越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有疑欲问。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契合点, 引导学生提问。学生这时候最轻松、最自信、最敢问、最爱问, 提出的问题也往往较有思考性。

2.“会问、善问”的品质。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放手让学生提问, 主要出于两方面的顾虑:一是担心学生东拉西扯, 提的问题切不中“要害”, 反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二是怕学生提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 老师毫无准备, 常常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诚然, 这些顾虑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种方式会面临诸多困境就不去尝试、探索, 而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当今人才培养的要求上去审视、研究它。从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提问是学生应有的权利。教师要着重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会问、善问”。在这方面, 可以有这样几种做法: (1) 改一改。当学生提的问题模糊不清时, 老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意思帮助学生把问题稍作改动, 使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如在学习《友谊的航程》, 学生问:“航程怎么是友谊呢?”老师可以帮学生改成:“这段航程为什么饱含着友谊呢?” (2) 引一引。当学生的提问过于肤浅, 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时, 老师可以适当点拨, 帮他们引一引思路, 拓展一下问题的内涵, 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3) 议一议。当学生的提问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议一议, 在学生讨论、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问题的价值。教师还可以作一些肯定性的评价, 使学生的提问更有参考性。 (4) 缓一缓。当学生提出一些本堂课所无法完成或老师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时, 老师不能急躁, 不能敷衍, 而要缓一缓, 向学生说明原因, 取得学生的理解。对于难题, 老师还可以选择课外与学生一起去解答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茅以升在他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学生提难题,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挑战’。老师在这种情况下, 就不得不‘应战’。一个难题从提出到解决, 学生提高了, 老师也跟着学生一起提高, 这就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另外, 老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如从课题中提问, 从关键词上提问, 从文章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提问, 从文章主题上提问, 等等。当然, 所有的提问必须是学生有疑才问, 而不是“无病呻吟”, 追求形式, 那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价值。

常态学生 篇5

【摘要】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现状,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

一、创新创业新形势

,国务院总理李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创业创新的重视程度,也充分反映出在中国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今天,创业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学生而言,更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升中国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对于促进未来中国的国家建设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鼓励创新创业,能有效破解当前越发严重的就业难题。在国家主要经济指标中,“就业”始终是关乎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点。

二、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现状

人在大学时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新创业意识欠缺

现在的大学生能高效快速地积累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对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也越来越感兴趣,而且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也开始逐步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就业环境等原因,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受到了严重的扼杀和阻滞。此外,我国大学生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也有欠缺,往往不敢提出不同观点,不愿意标新立异。

2.创新创业技能匮乏

在大学课堂上,学生能够快速学到很多专业知识,随着知识的增加,大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知识面相对较窄,所学知识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和系统整合而导致实际应用性较差,因此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形成很好的创新创业技能,即便突然产生的灵感也很难变为创业现实。而且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也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最终演变成了创新创业技能的缺失。

3.创新创业实践持续性差

通过国家各级政策的鼓励和引导,现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越来越高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创新创业目标并不明确,甚至很迷茫。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和有效沟通的能力,导致许多人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更多停留在理论上和研究中,很少有人能够付诸实际行动并坚持下来。所以现状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在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靠的是相关领域不断地创新,需要有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的伟大事业中来,创新创业需要人才,特别需要既年轻有具有丰富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断地涌现。在国家积极倡导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势所趋,那么该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呢?

1.注重创新创业思维的过程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要依赖于发散的创新创业思维,而全面的基础知识储备才是发散思维的源泉,所以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先决条件。大学课堂教育为各专业学生准备了合理、丰盛的精神食粮,为大学生全面培养提供了基础,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会学到一些基础知识,还会学到和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也会学到一些课外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架构,丰富自己的思考方式,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过程中产生创业冲动,在过程中将这种创业冲动变成热情和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成就了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

2.在学生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在大学校园里,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几乎无法仅仅借助某个组织或个人的力量去实现。这需要国家政策性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必要的物质和专项资金的资助,最为关键的是全体大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所以,大学生应该尽一切可能积极主动地在宿舍、班级、社团组织等各种集体组织中努力营建自己的创新创业团体,同时要保证这种团体的良好延续性,要避免出现因学生毕业而消失的情况。

3.重视创新创业技能锻炼的机会

国外的经验标明,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内容,并独立去完成相关任务,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基本研究实践活动,能够大大地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语言文字的基本表达能力,广泛获取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此外,对于已经学过的相关基本理论还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拓宽研究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加强未来专业纵深发展的可能性。这些都将成为难得的创新创技能锻炼的机会。

4.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开展

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力培养更多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个性的人才,尤其是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大学生,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同时,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来。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的原动力,大学生们要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非常态家庭学生的教育路径浅探 篇6

影响非常态家庭学生教育的因素有很多,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从社会角度来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而其中教育界更是责无旁贷。如何利用教育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有效加强对非常态家庭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不输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感到可以从多个途径入手。

一、师爱绵延亲情,融化学生心理阴影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教育者以教育为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仅此还不够,还需要建立在责任心之上的爱心。爱,应该成为教育非常态家庭学生的主旋律,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教师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学生,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在影响学生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特别是对于非常态家庭学生,教师的作用尤为明显。

每个非常态家庭,都是由于不同原因所致。但不管是何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父母、对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理解,经常为家庭问题烦恼,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受到影响,在无奈的现实面前很难做到正确对待。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多以孤僻、多疑、敏感、自卑、逆反等负面性格倾向出现,他们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心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在心理上产生阴影。这类学生由于最需要情感上的支持与补偿,老师的关怀和友谊会有效地缓解他们的焦虑、自卑以及惶恐等消极情绪。

作为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一是做到多鼓励。每个学生都会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要从思想上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发现这类学生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使他们的生理、心理、成绩真正健康协调地发展。二是做到多关心。随时关注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平时多体贴、多关爱,少批评、不指责,并且教育其他学生注意团结他们,在细微处把教师的爱献给孩子们,在关爱时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三是做到多交流。平时与他们多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以行动去温暖他们,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给予特殊的关爱。四是增强实效性。根据不同的学生,可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教育效果。对有问题的及时提醒,对于一些违纪行为,适时采取适当方式及时批评制止,一旦改正,及时表扬。对成绩差的可开小灶,课堂上简单的问题先请其回答,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对性格孤僻的学生,多安排他们参与各类活动,特别是他们的强项要优先考虑,尽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二、发挥班级力量,用爱抚慰受伤心灵

家庭的后天不足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渴望被关怀的心理,同时他们的心理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因此营造充满温馨的班集体氛围,创造一种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使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非常态家庭的学生的成长有其特殊的作用。

只有融入班集体,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关爱,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收获。要鼓励非常态家庭的学生积极参加班上各项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使他们提高自信心。要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不管谁有了困难,都要去帮助。要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有意无意地安排几个要好的同学,经常一起学习,一起活动。要经常通过各种形式,让同学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让孩子懂得友爱,让爱在学生的心田里绽开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选准身边典型,激发学生积极上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老师有责任也很容易为孩子重新树立信心提供帮助。可以适时、经常性地开展榜样教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事实上,也有很多非常态家庭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特质,在对这些学生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学生在长期的非常态家庭环境中培养出了独立性强、有思想、有主见、动手实践能力强等优点,他们虽然每天也承受着压力,却能够摆正心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勇敢地去面对,表现得更坚强、更努力,与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需要积极情绪的指引和维持,而身边的榜样最真实可信,可感可学。可以将身边一些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事迹讲给部分心理有阴影的学生听,激励他们的向上精神,逐步改正不良习惯,找回自我,不断进步。

四、创设互动平台,加强家校双向交流

由于非常态家庭要承受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因此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往往有些偏颇。有的对孩子要求过高,严教过度;有的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有的是对孩子过度溺爱;也有对孩子没有信心,放任不管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作为学校,应当尽可能地为家长与子女的交往、与家长的交流创造更多的条件,搭建更多、更宽广的平台。一是加强科学指导。发挥家长学校作用,通过学校的宣传教育,让家长学会真正地爱子女,让其明白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家长对子女的爱有理智、有分寸。二是举办各种活动。如为孩子过集体生日、“家长开放日”等亲子活动,通过父母或者监护人与学生的互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学校爱的温暖。教师要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帮助提醒家长在为家庭、为自己追求幸福的同时,更要情系儿女,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三是建立更多的沟通渠道。在传统家访的基础上,密切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互动,互通学生情况,把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告诉家长,同时也可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借助现代通讯手段,建立班级博客、QQ群等平台,以更灵活的形式加强家校之间、家长之间的交流。通过这些措施,让家长了解教师为他们的孩子所做的一切,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感受学校教育的魅力。非常态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各方齐心协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融创驿站,构建学生工作新常态 篇7

关键词:融创驿站,四位一体,学生工作,新常态

学院“四位一体”融创驿站分为思想动态引领、班风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实践引导四大模块,通过该驿站,融各面学生精英,包括党员、学生骨干、心理联络员、志愿者等;创学生教育新效,致力于思想进步、学风优良、心理健康、创新创造等。

学生党员通过党员服务站,健全和完善学生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党员服务站是由学院全部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预备党员组成的一个集体,以“服务同学,服务校园,服务社会”为宗旨,是一个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平台。成立之后,服务站制定《党员服务站章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组织建设,设有学习部、组织部、宣传部、新生教育部等职能部门。学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预备党员参加党员服务站,既是对优秀分子的考验与考察,也是对其自身素质的锻炼与培养。服务站在校党委组织部、校团委的共同指导下,在院内外广泛开展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爱心捐助、定点帮扶等服务性质的活动,努力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并组织解决各种困难,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引领校园新风尚。

学生骨干包括班委、各级社团组织成员,通过班团组织,开展朋辈辅导、帮扶活动,利用示范群体的作用,抓好班风建设,利用示范群力,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学风建设。学院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了不同学风建设目标。一年级重在基础,严抓自习、上课出勤率,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二年级侧重习惯养成,为专业课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提升等级考试通过率;三年级重视能力培养,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四年级以提高考研率和就业率为目标。通过“优良学风班”活动的创建,全面提升我院学生在学科竞赛、实践实习、英语四六级等方面的工作成效。

心理联络员通过学院心理辅导站来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制,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成员为年级、班级心理委员。据此,为落实院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学院制定了《学院心理健康协会章程》,来规范心理辅导工作。学院心理委员配备齐全,全部纳入学院心理健康协会,接受学院和学校心理委员的培训,要求心理委员做有责任的细心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一定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干预,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同时积极协助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与宣传。

志愿者包括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大队成员和各级各类志愿者,主要从事院内外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除各种公益活动志愿者外,学院还设有致力于心理健康服务、就业服务、社会实践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等志愿者团队。致力于心理健康服务的志愿者团队,通过开展素质拓展、举办大型活动等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致力于就业服务的志愿者团队,通过接待单位,发布宣讲会信息,维持宣讲会秩序等活动来更好地搭建学院、单位、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功能;致力于社会实践服务的团队,通过指导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更好地开展各项实践项目;致力于科技创新服务的团队是学院的一大特色,精于科技创新,善于科技创新,乐于科技创新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相互指导、切磋,更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通过党员服务站的开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们参加党员服务站,既是对优秀分子考验与考察,也是对其自身素质的锻炼与培养,调动了学生的入党积极性,保证了党员发展的质量;通过朋辈辅导等措施发挥学生的模范作用,大大提高了班级的平均成绩;通过心理联络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减少了因心理问题收到困扰的事件;通过志愿服务,学院就业更加方便、快捷,受到宣讲单位的一致好评,尤其是科技创新,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获得的奖项也愈来愈多,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冀学锋.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式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2]许丽媛.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R].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2011.

常态学生 篇8

关键词:常态课,随心所欲

一、一堂排球课教学案例

生:“老师, 我们要学篮球, 不要学排球。”“排球不好玩……”不少学生怀着不满的情绪向我申诉。

我并不理会, 先整好队再说。学生懒懒散散, 整个队几乎花了半天的功夫。不时还有学生在互相挑逗, 故意把球滚得老远。上课的秩序与前天的市级公开课是判若两人。我清楚, 学生不是做不到, 而是不愿做到, 或者以此来表达抵触的情绪。

师:“同学们, 老师很高兴看到你们对篮球如此热爱。活动课上, 我们班参与篮球比赛的人最多。这充分说明了老师教得好, 同学们学得好。今天学习排球, 并不等于我们今后就不学篮球了, 况且篮球只是球类学习项目之一, 排球也是初中阶段同学们应该学习的内容。你们看每年初三的体育中考, 就有篮球和排球的技能考核项目。因此, 老师今天选择上排球课, 是有章可循的。”

师:“我们不能因为一开始不感兴趣, 而不愿学。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魅力所在, 只是我们还没有深入发现而已, 因为我们还没有掌握基本的技术。再说了, 我们不能唯兴趣而学, 老师可没有这样的水平, 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满了趣味性, 有时必须要经历一些相对枯燥的练习, 来掌握好技术, 学会用技术。要学到真本事, 真知识, 学习的意志力是不可或缺。”

生:“老师, 我觉得排球不好玩, 而且打在手上很疼, 不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还是觉得篮球好玩, 你给我们上篮球吧!

师:“值不值得学?首先在于要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当你学有所得的时候, 兴趣就会产生了。这样的兴趣才是真正的兴趣。”……

二、案例剖析

我只是一味地提醒, 并没有作出惩罚的措施, 而是在观察, 在思索着。与其说是在上排球课, 还不如说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次大探索。学生为何会如此随心所欲?想学就学, 不愿学就不学, 有的甚至暗地里无忌惮跟老师作对。看看每一次整队, 学生那或似怀鬼胎, 或飘忽不定, 或六神无主, 或心事重重, 或低头默然的神色, 就是没有感觉到学生眼里有老师。我嫣然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这样的现象, 并不是个别, 而是我从教十多年来的深切感受。

态度是取决于认知的。现在回过头来想想, 归咎为一个缘故:体育课——在学生心目中没有教材, 只有一个字:玩!体育课——在学生心中没有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和尊严, 只是为自己获得一时的“自由空间”而已。这些并不是体育课本身的问题, 而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教好, 没有教出体育课因有的价值。了解一下他们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就知道, 几乎就是一路“玩”过来的, 体育课成了一个空壳, 一具无血无肉的骷髅, 没有知识价值可言。这就是目前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

端正学习态度, 要靠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内因”就是学生正确的认知和主动性, 但学生往往缺乏自制力, 一定要有外部条件来约束, 这就是外因。首先最直接的要素就是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师管不好学生, 就搞不好教学。这里的“管”, 不仅仅是维持课堂纪律, 更是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自身更要有“一桶水”。光有一副大嗓门, 呵斥几下, 固然能维持一时的平静, 可教师肚里要是没有那“桶水”, 就难以满足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求, 不能成为令学生信服的老师。“外因“主要靠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 就是让他们感受体育课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只有内因和外因同时具备了, 学生的态度自然会端正, 体育课在学生心目中有地位。

学生的“随心所欲”是有深刻原因的。作为体育教师, 就应该时刻反思其中的问题, 而不是一味地怪罪于学生自身的素质。其实, 根源问题还是我们的体育教师, 没有教好学生, 使得我们的学生缺乏体育的基本素养。这样代代相传, 一旦这样的学生今后当了校长,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解决措施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和态度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 教师要通过日常的教学行为不断去影响学生, 改变学生错误的认知。这个过程对于教师固然是艰辛的, 但同时是神圣和伟大的, 更是体现自身价值之处。我们还是要立足于体育课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体现出应有的价值。笔者认为常态课要具备以下特点:

其一、体育课有“可学”之处。这里建议我们的教师可以把一学期、一学年的体育课计划拿出来, 发给学生。学生就理解教师的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 而不是随性所欲, 东打一枪, 西放一炮, 或者干脆偃旗息鼓。并且知道通过这一学期、一学年的体育课, 我可以学到哪些知识和技能。学生对教学或多或少有一些心理准备, 甚至有期待感, 不至于会出现跟教师“临场倒戈”的场面。这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自己的课程体系, 就是要有“一桶水”。

其二、体育课要有“可乐”之处。“乐”即可是心情的愉悦, 或者是克服苦难后获得成功, 战胜自我的快感。体育课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 在乐中学, 在学中乐。但事无巨细, 并不要求每个环节都有可乐之处, 而是需要有“乐”的环节, 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乐, 这是促进教学的催化剂。学生教不乐, 意味着教学的不足, 甚至是失败。这样的“失败”多少会影响到教师接下来的教学。

其三、体育课有“可得”之处。学有所得, 是教学的关键之处。光有快乐, 不是最终的目标, 而是要获得知识和技能, 体质得到发展。教师要设立展示学生能力的平台, 如班级球类比赛、动机三项比赛, 体质测试等, 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体育课能学有所用, 学有所得。

常态学生 篇9

1.1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 为实现一定经济或社会目的, 通过自身的努力, 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在教育上, 创新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领悟、理解和产生对自身而言的新见解、新思想、新办法、甚至发明新事物的能力。在职业上, 创新能力表现为不仅要有岗位的适应能力, 而且能够随着岗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适应岗位, 具有岗位迁移的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1.2 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能力

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 是一种可迁移的、对职业发展有持续影响力的一种基础性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 而是知识的重构, 创新能力不是体现在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个性张扬等方面, 而是建立在相关知识的获取、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在互联网时代,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获取知识并内化知识、重构知识结构, 并能够随着新知识的变化而寻找出新问题解决的方法。

1.3 创新能力是提升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

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指一个人具备的有利于在某一职业方面成功的能力素质总和, 包括个体具备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在不同经济时期, 经济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目前, 我国经济处在转型期, 经济呈现出新特点,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经济形态, 各行业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此经济形态下, 创新能力则是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

2 剖析经济新常态下人才供求矛盾

2.1 新常态经济对人才的诉求

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的特点, 即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此宏观经济背景下, 经济发展由要素、投资拉动转为创新拉动, 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创新型人才。“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整合于经济社会领域之中, 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面对这种新形态, 经济中更需要大批拔尖的创新性人才, 需求数以亿计的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及为生产服务的一线技术技能性人才, 将大量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先进技术的转移、扩散和转化的应用。因此, 我们的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这种经济新常态, 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2 高职校金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分析

2.2.1 从就业现状, 分析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金融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 它融合了会计学、管理学、数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 相较其它专业来说, 就业的方向比较单一, 主要是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 除此之外, 还有财务公司、担保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金融机构。纵观最近几年金融专业学生就业的情况, 虽然银行等金融机构每年都来招人, 但入职的学生却相当少, 造成这种就业不对口困境的原因在于:经济转型期, 高职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相脱轨。新常态下, 企业对人才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就是企业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劳动者, 不仅要具备首岗适应能力, 而且还要有岗迁移能力及岗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 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则是单一的技术型能力, 这种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金融行业岗位的需要, 因而出现了就业的困境, 这种就业困境则说明当前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不高。

2.2.2 从专业知识、从业经历的层面, 分析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获取大量的专业知识并内化知识, 进而建构起专业理论知识结构, 为创新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在互联网时代, 依靠发达的互联网技术, 学生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知识, 但由于专业特性及自身的特点, 学生们愿意储备专业以外的知识点, 如娱乐、游戏等方面, 面对大量的专业知识他们不感兴趣, 形成的理论知识面窄的局面;或者部分学生获取了专业知识, 但对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把握的不够深刻, 达不到创新活动所要求的知识层面。

大量的从业经验也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 职校生没有任何金融行业的从业经历, 就是课外的兼职活动也是与金融行业无关的。因此, 高职金融专业的学生缺乏专业知识、从业经验, 创新的前提条件不具备, 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

2.2.3从创新意识的角度, 分析高职金融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不高, 关键是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勇气、信心和毅力。经济转型期, 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 在银行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如有信贷压力、有信用卡的压力、有业绩考核的压力、技能末位淘汰的压力等各种压力, 在这种现状下, 很大一部分金融专业的学生不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主动适应岗位的变化, 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而是选择逃避, 有机会进到银行工作也不去, 反而流向其它的行业;部分高职生就是进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 由于不具备创新能力, 不具备岗位迁移能力, 也是长时间留在基层柜面, 重复做些机械性工作, 很难有职业发展的空间。

3 提高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新经济形态下, 需要大批拔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及为生产服务的一线技术技能性人才, 目前, 高职生的现状是普遍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低下, 面对这种矛盾, 作为培养一线技术性人才的职业教育应主动迎合这种“新常态”, 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 担负起技术创新型性人才培养的重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

3.1 激发高职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对好奇心的激发与意志力的锻炼, 有研究表明, 高职院校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丰富性及强度均超过其内部学习动机, 因而, 激发高职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

3.1.1 借助互联网, 推动情境教学, 激发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法是将社会生活中的场景加以模拟, 提炼和加工以后运用到课堂上, 由“境”生“情”, 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产生职业认同感。如在模拟“证券开户”时, 设计场景———证券交易大厅, 给学生角色定位———投资者与柜面操作人员, 岗位流程操作———资料审核、阅读风险提示书、签字、退还资料、完成开户。这个过程若以可视化的形式做成微课, 动态地呈现“证券开启”的流程, 不仅仅会提升学生的兴趣, 更突出了教学的职业化特点, 生动地再现了岗位工作场景, 更会激发自主性学习兴趣, 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1.2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引入新模式———翻转课堂, 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是借助互联网技术, 把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过来, 实行课前自主性学习以获取知识, 课堂上与老师交流、互动, 内化知识, 此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基础。在经济新常态下, “互联网+”带来了教育上的创新, 教师通过制作微课、录制MOOC课等形式传授知识, 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僵硬化及专业的枯燥性, 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使翻转课堂成为了可能, 并有可能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常态课, 不断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3.2 培养创新型教师,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地位发生了转变, 教师不再是教学主宰者, 而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面对这种变化, 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 首先教师要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引导者, 才能带领学生探索本专业的前沿理论, 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中,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在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与评价中, 也要采取多种形式, 考核与评价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实施实践教学, 强化校企合作,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培养创新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实践是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使认知结构不断优化, 从而能够娴熟地应用已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 是让创新能力落地的一个过程。

实践教学是改变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实践性学习的平台, 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 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内容重点与难点、课堂效果的评价、作业的布置都让学生自己确定, 创新能力就是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起来。

校企合作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之间的对接, 企业先进工艺和实践环境会给学生带来感性的认识和实战演练的机会, 在这个对接过程中, 将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过程。

3.4 改革课程体系,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体系由学科型向工学结合型转变, 课程内容由知识型向基于工作过程转变, 教学方法由考试导向型向职业资格证书导向型转变, 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造了平台。

3.5 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营造创新的氛围,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创新氛围, 让人类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涵养, 增强学生对专业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和领悟能力, 进行较高层次的知识整合,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技能性人才, 而是大批拔尖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劳动者及为生产服务的一线技术技能性人才, 而作为培养一线技术性人才的职业教育更应主动迎合这种“新常态”, 打造职业教育的“新常态”, 培养出能够将大量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先进技术转移、扩散和转化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新常态,金融专业,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杭国英, 平若媛, 龙阳.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 2008, (10) .

[2]陈琳.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内涵、培养误区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9) .

[3]刘晓波, 谢洪兰, 朱静.高职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J].2010, (9) .

新常态下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篇10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 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新常态”已成为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新常态, 依法治国新常态, 改革开放新常态, 从严治党新常态, 作风建设新常态……

大学生党员发展也出现了新常态, 从学生党员人数的统计上就可窥见一斑。到2011年, 学生党员的人数为277.8万, 到2012年底, 学生党员人数为290.5万, 而到了2013年, 学生党员人数出现大幅度的缩水, 年底统计学生党员仅有260.4万名。

新常态下, 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训, 需要建好支部, 把好“三关”。

一、严把入口关, 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质量

入口关是确保大学生党员队伍质量的重要一环。在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 必须把“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改善结构, 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落到实处, 持续推进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 保证新党员的质量。

(一) 要加强入党前的教育, 使广大学生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发展党员要充分利用大学第一堂党课、党情党史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党校等多种形式的教育, 使广大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引导学生思想上向党组织靠拢。要广泛关注那些思想比较先进、在班级中有较强威信的学生, 并加大培养力度, 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质量较高、数量充足的积极分子队伍, 为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 要明确标准细化流程, 规范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流程

发展大学生党员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和大学生成长、 成才的规律, 把党员标准细化、具体化, 着重强调思想上先进、学习上优秀、工作上突出、生活上模范、身心上健康等几个方面, 增强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可操作性。制度是党员发展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保证, 要结合学校《发展党员实施细则》, 制定二级学院党员发展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坚决落实团组织推优、入党介绍人考察、党支部考核、总支预审等制度, 并加强督查考核, 抓好工作落实。

(三) 要加大培养选拔力度, 促进优秀青年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要着力培养那些思想作风正、工作能力强、理想信念坚定的入党积极分子, 给他们下任务, 让他们在工作中加强自身锻炼,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 认真打造一支思想端正、作风硬朗、工作扎实、业务精湛的党员发展对象, 鼓励他们不断向党组织靠拢, 为党员发展找好“源头活水”。

二、增强教育关, 持续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知识和技术规范的社会活动。教育培训是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一般来说, 大学生党员发展前的各项工作都能规范开展, 培养选拔的党员也都积极向上。但入党后, 由于各种思想的影响, 部分党员疏于学习,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逐渐减退, 党性修养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 依托党校, 对大学生进行持续的教育

党校既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的重要阵地, 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依托党校, 充分利用党校丰富的硬件资源、教师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 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再教育, 使大学生学习党的知识不断线, 学习党的路线、方阵、政策不掉队。

(二) 灵活利用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 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基层党总支的“三会一课”, 尤其是“一课”要打破那种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 广泛动员党员寻找资料、整理讲稿、走上讲台, 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建好党支部, 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组织认同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党地位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强弱, 决定着执政的成效。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就必须要建好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 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组织认同感。

(一) 选好支部书记

党支部书记是党的最基层组织的领头人, 是一个支部的灵魂人物。支部书记的个人品质、领导才能、工作方法对本支部党员的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必须要高标准、严要求选好、配好基层党支部书记。要选拔那些政治素质高、工作业绩好、群众威信好, 热心为党员、群众服务的学生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使他们工作有方法, 心中有底气。

(二) 支部活动有创新

大学生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 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传统的支部活动方式已经对大学生失去了吸引力, 创新性地开展支部活动不仅能够增加支部的活力, 更会对当学生党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通过开展党员学习经验交流、党支部结对帮扶、主题党日、 户外党课等活动, 积极探索联合教工党支部开展系列活动, 不断增强支部的凝集力。

四、创建实践关, 培养大学生党员以身作则的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不仅仅只停留在书面上, 要创造多种条件, 促进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提高和成长, 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一) 创造多种条件, 帮助大学生党员参与学校、学院事务的管理工作

作为一名党员, 他们身上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 具备驾驭工作的能力。作为一名学生, 他们与其他学生日常亲密接触,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诉求, 能够迅速找到问题所在, 并能积极向上反映。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党员参与学校、学院的事务管理工作, 不仅能够密切与学生的联系,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起到“桥梁” 和“纽带”作用, 还能够提高大学生党员在开展思想工作、宣传工作方面和组织管理工作方面的能力, 在管理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高, 不断增强以身作则的意识。

(二) 认真组织大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等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党员从校门走向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 是让大学生党员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最好形式。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 认真组织大学生党员赴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 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素质, 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责任意识, 促使其党员先进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30-3

0 引言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新常态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要使志愿服务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发挥其真正作用,需要大学生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志愿服务变成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常态,经常不断地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源源不断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为开展志愿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简政放权、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常态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因素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志愿常态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大学生志愿常态化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体系建设。志愿服务常态化是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内化有效途径。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知行矛盾相当突出。志愿服务是一个载体,实践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志愿服务常态化。科学组织管理是当前解决志愿服务常态化障碍的必要途径。现阶段,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1 志愿服务理解不到位,志愿服务的定位不正确

目前,有许多志愿者仍然受传统观念影响,把志愿者活动等同于助人为乐,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老人、病人、残疾人,并不是全体社会大众。同时,志愿服务内容较单一,服务与服务对象之间没有达到一个正确的供需关系。例如,有些服务对象需要物质给予,有些服务对象需要精神陪伴。再例如,有的服务对象是社会边缘人群,因此志愿者可怜他们,把自己的帮助看作是对他们的怜悯,这样就造成了人格之间的不平等。这样的现象与我国志愿服务模式不长期、不常态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长期的结对关系,可以让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所需,将服务内容进行调整,即使志愿服务者由于某些原因,不能继续志愿服务活动,那么也可以将志愿服务对象的需求整理记录在档,供接下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正确进行服务活动。

1.2 志愿者与高校、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现今,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大都设置在团委下面,由团委管理。这种情况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通常出现两种状况。一是完成团委交给的志愿服务任务。志愿服务形式大都以完成任务的形式,事项一过也就结束了,例如大型赛事。同时,各团委会在三五学雷锋日前后组织学生学雷锋,于是就出现了大家一窝蜂涌向福利院、敬老院,出现老人一天洗5次头,剪10次指甲这样形式主义的“学雷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乐于真的开展志愿服务,也并没有在志愿服务中获得多大的乐趣,对于志愿服务,他们的理解是“要求”。二是团委放任不管,学生零零散散参加一些志愿服务,参与面小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时间随意,成效也不显著。鲜有一些对志愿服务保有高涨热情的优秀学生可以成立小范围的志愿服务队伍。从典型案例来看,没有学校的支持和正确指导,很少可以发展得比较好。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志愿者组织与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要建立一个常态化的机制,还需要明确志愿服务组织和政府、社会的关系,以及高校在他们之间要起到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内容越来越多,从国外社会发展经验来看,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公共治理是一个必经途径,需要政府等提供相应的社会资源,搭建相应的社会关系。大学生志愿组织又由于成员的社会经验不丰富的特殊性,需要高校与相关部门牵线搭桥,并帮助联系或给予一定的基金支持。

1.3 保障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成效不显著

首先是缺乏经费保障机制。服务期间形成的交通费等必不可少的费用由谁承担,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是一个尴尬的状态。其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主要采取激励方式大致上是榜样激励,或与评奖评优、入党进行挂钩,前者激励方式单一,后者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再次,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在志愿组织管理过程中,成员的招募、培训、流动、退出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参考标准,如果对志愿服务的好坏没有一个一致的考核标准,活动结束后也没有深刻的总结和反思。

1.4 志愿服务的环境不够优化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志愿服务才能在志愿服务中获得因为奉献而得到的精神满足。加大对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力度与教育,树立志愿服务的品牌,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志愿文化,致力创造一个推崇志愿服务文化的社会大环境,提高社会公众的支持和认可这将影响到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志愿服务事业的热情。

2 丽水市L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特点

浙江省L校爱心乐园成立于2008年3月,8年时间中,一批批志愿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爱心乐园”也获得了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2.1 理念常态化

2.1.1 爱心乐园志愿服务文化培育

发掘先进典型,编写校本教材《爱的教育》。学校把“爱心乐园”项目中涌现出的先进道德典型,编著校本教材《爱的教育——高职生先进典型成长的思考》公开出版,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配套教材。

2.1.2 组建志愿服务宣讲团

选取志愿者组成宣讲团,宣讲内容为志愿服务故事,或利用晚自修时间到每个团支部宣讲,或召开专题报告会进行宣讲。

2.1.3 建立“爱心乐园”网站,网上网下互动

2.1.4 项目整改与包装

各项目基于“常态化”理念,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例如大学生新苗人才科技创新项目、校本课题等等,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调整服务内容。

2.1.5 每年一度“爱心文化节”

以三月为节点举办“爱心文化月”。举办“成果图片展”、“爱心大使评选”、“爱心日记”等系列活动。6.将爱心乐园介绍放入新生始业教育环节。在新生的始业教育环节,有两个传统项目。

2.2 组织常态化

2.2.1 管理体系

爱心乐园由学院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学院“爱心乐园”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实行全校一盘棋的协调机制,统一调配各管理执行力量,有效协调团委、学生处及各爱心基地的工作交集。其次,各项目指派专职教师一人,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再次,项目中学生干部队伍构建完备,实现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实践学生自主管理。

2.2.2 队伍体系

由于服务内容并不相同,五个项目的运行体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志愿者招募,再由项目管理者实施管理。下设各个部门,各部门各行其责,完成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另一种采用志愿服务招募,按团支部组成各个服务小分队,以团支部与家庭户结对的方式进行志愿服务,实行固定式服务模式,到毕业实习前转接新进大一学生。另在团队志愿者中选拔优秀分子构建学生干部队伍,行使管理。在经费上,学校设立专项爱心基金,爱心项目产生的费用从爱心基金中支出。

2.2.3 绩效管理体系

主要采取积分制和素质拓展学时制,两种制度大同小异,现选取素质拓展学时制进行介绍。①岗位学时制。开设志愿者系列培训课,经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申请入党的学生必须争当志愿者。②活动学时制。参加志愿服务一次核算1-2个学时。至参加活动开始,即以“先锋卡”记录学时数,作为学生入党各阶段的考核凭证。

2.2.4 激励制度

正激励方面的制度有:①举办“爱心大使”评选活动,每年在志愿者中从下至上评选出十大校园爱心人物。②在学生干部选拔中优先考虑志愿者服务经验者。③积分兑换,志愿者经过志愿服务都可以积累积分,积分达到兑换标准时,就可以到实体超市兑换物品。④从志愿者中选拔爱心宣讲团成员,宣讲团成员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讲。

负激励方面的制度有:①评选五四红旗团支部必须为志愿服务开展的较好的团支部。②参加业余党校、推优入党等各阶段要达到一定的服务学时。

2.3 基地常态化

2015年初,学校在原有爱心乐园工作用房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建设“爱心乐园”建筑群。“爱心乐园”建筑群整体采用园林式设计风格,分工作区和文化广场两个部分,房屋采用徽派建筑设计,黑瓦白墙、木质门窗,古朴传统。文化广场以舞台和园林相结合的设计,可供学生开展小型户外文体活动和停留阅读等。

3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3.1 转变理念,鼓励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

3.1.1 改变管理理念,树立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今天,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有利于汇聚社会公共资源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以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平台。志愿服务不再以前简单意义上“学雷锋,做好事”,“哪里有需要,就去帮忙”。高校应转变原来的志愿者工作理念,从等待分配志愿者工作任务到主动开展志愿服务,从“游击式”节点日志愿服务到“常驻式”日常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视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是一门德育必修课,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将增强公民意识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在具体形象的日常生活中去内化社会主义核价价值观,在实践中追求人生的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3.1.2 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加强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

在传统思想中,“天下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等在社会大众中影响颇大,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有些人不认可志愿行为,认为是一种“傻子”的表现。有些人认可志愿,但却怀疑志愿者的志愿行为是出入某种要求,为了某种目的。另外“志愿服务”在我国,通常还会和传统概念中的“布施”混淆一起,也就是传递着这样的一种因果关系,“因为你贫穷、落后,所以你需要帮助”,因此,还有一些人认可志愿服务,也相信志愿服务的服务行为是出于好心,但是因为“面子”、因为要“自强”,往往拒绝接受志愿服务,得不到服务者的认可和理解。社会大众,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公众舆论应大力宣扬、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矫正社会大众与志愿服务的错误认知,高校也可在大学生入校开始,宣传、倡导志愿服务文化。

3.1.3 转变服务理念,保持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做公益“创客”

志愿服务过程中,要注重服务内容的创新,真正了解社会需求、服务对象需要,不能一味地只给予物质帮助、提供义务劳动。转变服务理念,以原来的保障型为主的服务理念转变为发展型为主的服务理念,由原来的关注物质需要转向关注精神需要、发展需要。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平台。让志愿服务更符合社会发展。

3.2 完善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组织制度化可持续发展

3.2.1 建立以提升为目的的管理制度

在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除了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这平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然以教育学生为目的,就要在全力推进建设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当中,转变工作推进模式,由原来的志愿服务活动由学校教师推动转变为学生参与主体的推动。转变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从原来的部门落实到全校浓厚氛围。着重做好志愿者培训、志愿者注册和志愿文化培育工作,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关注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2.2 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记录制度

从志愿服务活动开始以来,记录志愿服务时数也志愿服务管理中一大难题。大学生志愿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尤其是在这一时期,他们关注与自身活动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而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有长足的发展,志愿者服务行为的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无论是采用会员制记录还是学时制记录,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行为有效反馈与量化,以供科学管理。要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有很多这一方面的先行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借助科技手段,如定位、志愿服务地图、志愿服务手环等等方式记录志愿服务时。例如手机APP,智慧化、全社会化的记录方式,可以解决志愿服务时间段不相连、空间不融合的阶段性记录缺陷,想要累计记录一生当中志愿服务活动的愿望在大数据时代一定可以实现。

3.2.3 建立以发展为导向的激励制度

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核心是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不能刺激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组织的生命力本身就会丧失。虽然我们强调奉献,但出于教育目的,早期的激励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来说,激励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推优入党;二是奖学金加分。两项激励措施在校内是对学生是有效的,但是主要针对的还是较优秀的学生,对于不想入党也不想拿奖学金的学生来说,激励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增加精神激励措施。另外,两项激励措施不具备延续性,志愿文化的培育是期以更好地参与社会,在毕业以后,仍能将志愿服务行为延续下去,这也是高校做志愿服务工作教育目的的真谛之一。利用智慧平台,从参与志愿服务开始就一直累计记录志愿服务学时,并与社会相接轨,利用志愿服务时数兑换社会性志愿服务代币,利用代币参与社会化激励活动。这将是今后激励的发展方向。

3.2.4 建立以服务为基础的保障制度

强有力的资金、志愿者权力等保障是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重要后盾,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联手,从原来只有学校“单兵作战”转为学校、社会、政府多方携手联动,共同为志愿服务提供各方面保障,让志愿服务服务无后顾之患。

3.3 拓展平台,汇聚创新力量为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3.1 项目包装,使服务品牌有社会效应

当然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当中,需要高校思考怎样将志愿服务项目做出品牌效应,让当地人民和企业提到志愿服务时可以想到这个服务项目,愿意将自己的一分力量贡献给这个服务项目。

3.3.2 建设基地,使服务文化有阵地依托

结合项目特色,打造志愿服务基地,一方面彰显学校对志愿服务工作得重视,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志愿服务热情;另一方面,基地的设立,汇聚学校乐于奉献的志愿者,在爱心阵地交流经验、分享对生活的感悟,使爱心阵地成为学校的一个学生活动中心、文化阵地、教育阵地。

3.3.3 创建第三方平台,使服务资源合理优化

打造枢纽型第三方平台,志愿服务工作也要适应社会治理向“共治自治”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多元共治体系相衔接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以柔克刚、温柔渗透的柔性治理作用,统筹整合全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社区居民需求与志愿服务供给的有效对接。在智慧终端,深化组织枢纽、资源枢纽、人才枢纽、知识枢纽、服务枢纽等功能,建立供需对接的信息库和人才库,促使志愿服务需求、项目以及人才得到便捷高效的匹配。

参 考 文 献

[1] 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1(3):50-54.

[2] 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3] 柯凤华.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路径构建[J].人民论坛,2015(9):148-150.

[4] 张辉.大学生志愿组织发展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5] 张网成.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6).

常态学生 篇12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学习工具选择

目前,各中学开设的程序设计课主要有信息学奥赛培训课与国家课程标准选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两种形式,它们采用的编程语言前者为C语言或PASCAL语言,后者为VB语言,因此,这两种形式均需要学习程序代码且面向数学解决问题。这样的形式不仅使学习活动缺乏生动性,而且在面对各类问题时,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识别、分析、抽象、建模并设计系统解决方案的计算思维的培养。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所在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程序设计常态课,采用图形化编程软件Scratch和图形化编程平台App Inventor作为学习工具。这两种工具均是采用鼠标拖动模块到程序编辑栏的搭积木式的工作方式,是带图形界面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其操作难度低,适合各能力层次的学生。利用Scratch可以创建故事、动画、游戏、音乐、视频,适合模拟各种现实生活场景,创设各种虚拟任务。App Inventor则是一个完全在线开发的Android编程环境,它可以用于设计安卓手机应用的外观及行为,设计完成的应用程序既可以在计算机模拟器中运行,也可以直接安装在手机上运行,它为学生探索并创新如何利用程序满足真实的学习、工作或生活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计算设计平台和更宽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值得一提的是,Scratch的程序编写界面和App Inventor有相似之处,学生能够很方便地从Scratch这一较为简单的工具过渡到比较复杂的App Inventor,从而很好地从解决虚拟问题过渡到对真实问题的解决和现实应用的设计中来。

●基于程序设计思想的课程结构设置

笔者观摩了不少程序设计选修课,教师为了便于开展教学、提高学习活动的可操作性,大多都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工具的应用为主线设计教学,如“制作一个计算器”“制作成绩排序软件”等,或花费许多精力在程序界面的设计上。在这些课堂中,虽有程序设计的知识,但工具的学习和应用的主线过于分明,其结果是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的印象,就是在记忆一个个应用程序的名称。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关键在于使其形成面对问题时能分析如何利用计算机科学知识获得最佳策略的意识和能力,懂得如何合理组织数据,能够运用最优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因此,选择正确的程序结构、使用合理的数据结构、优化解决问题的算法等程序设计思想的学习和锻炼是培养计算思维最关键有效的方法。

笔者所在学校的程序设计常态课是以程序设计思想为线索进行课程结构规划的(如左上表),与课程中各个教学专题对应的则是以“大话西游”为创作大主题而设计的若干个课堂实践案例及课堂导学案,其中课堂导学案的内容组织便是以程序结构、数据结构和算法等知识目标为导向。例如,在教学专题“选择结构”时,笔者安排了一个设计捕捉游戏的任务,让学生依次经历“发现任务中的分支选择—认识计算机程序的选择结构及其表达方式—选择编程工具中的恰当指令实现选择结构—编程实现任务”这一思维过程(如图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一开始就投入到工具的学习中,而是先学会分析问题可以用什么策略或步骤,再思考如何用计算机的方式进行表达,最后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因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相关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问题”是培养计算思维的基本立足点。基于问题,才能引发关于问题的界定、问题特征的抽象、为解决问题而建立数据模型等一系列计算思维活动;基于问题,也才能发挥计算思维的最大效益,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以“大话西游”作为整个程序设计课程的创作大主题,并根据该主题设计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及任务,如制作一个孙悟空变脸的动画剧场,制作悟空抓妖怪的追捕游戏,开发一个关于中国名著《西游记》知识测验的手机APP等。在课堂导学案中,每一个学习活动首先都由若干个问题引起,即称之为“前置问题”;每个学习活动后期也都会有问题引发学习延伸,则称之为“拓展问题”。

例如,在教学专题“循环结构”中,学生要完成一个制作迷宫游戏的学习任务(如上页图2)。为了完成该任务,学生需要学习“循环结构”的相关知识,也需要运用已学过的“选择结构”的相关知识。在学习活动的开始环节,教师提出前置问题:打开走迷宫的示例程序,尝试用键盘控制对象从起点走到终点,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个程序和你玩过的哪类游戏相似,它们具备什么功能(或特征)?(2)要使对象受键盘控制,并在碰到迷宫的黑线时做出反应,需要做哪些判断或选择?实现这些判断或选择可以使用哪种程序结构和Scratch指令?(3)要让对象一直受键盘的控制,需要怎么做?(4)要让对象一直受键盘的控制,直到遇到某个条件,就结束键盘控制,需要怎么做?

前置问题的设计重在帮助学生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数据模型。问题(1)在于引导学生找出迷宫游戏的典型特征,完成问题的界定及问题特征的提取;问题(2)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利用所学习过的程序设计知识“选择结构”来实现判断和选择功能;问题(3)~(4)启发学生寻找实现持续执行或持续执行直到实现某条件的办法,进而学习程序设计新知识“循环结构”。对问题(2)~(4)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型。

又如,在教学专题“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的第一个学习活动“悟空学艺——72变”中,要求学生在App Inventor中综合应用前面学习的程序设计基本知识,设计一个带画板功能的手机App程序,其中有一个功能是设置画笔为粗线条或细线条(画笔宽度固定)。课堂导学案中提供现成的程序参考,教师在学习活动后期提出拓展问题:根据人对应用工具的操作习惯,画板应该可提供画笔的逐步调节粗细的功能(而不是固定粗细),请你利用学过的程序设计知识,结合App Inventor中相关的组件及其属性,实现这一功能。

拓展问题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实现课内知识到现实应用的迁移,以上问题将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可以通过定义全局变量,并利用变量的数值递增或递减进而赋值给画笔的宽度属性来实现所需功能(如图3)。

再如,在教学专题“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的另一个学习活动“西游回忆录”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制作一个关于中国名著《西游记》的知识学习与测试手机App程序,学习应用“列表”这一静态存储结构。在学习活动后期,笔者同样提出拓展问题:思考可能出现的用户需求,并尝试改良答题程序,提高其使用价值。

图3“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制作画板App学习任务的App Inventor设计界面及程序实现(含部分参考程序及学生改良程序)

图4“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制作试卷答题App学习任务的学生改良后App Inventor设计界面及部分程序

为此,有学习小组利用“列表”在原来答题程序上增加提示功能,这一来可以提高用户的答题率,二来还可以让用户学习更多拓展知识(如P41图4)。

●结束语

【常态学生】推荐阅读:

非常态的常态化08-15

常态体育10-19

常态05-18

常态阅读05-20

新常态06-15

经济常态10-02

常态发展11-05

科学常态课07-14

常态化教育07-21

非常态05-21

上一篇:市场空间下一篇:红海湾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