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特点

2024-08-05

心理活动特点(通用12篇)

心理活动特点 篇1

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 手术创伤、麻醉及疾病本身的刺激也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1]。因此采取相应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促使其达到接受手术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 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病发症促使患者康复是必要的。现将几年来部分患者几种心理活动特点及所采取的心理活动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40例病例为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手术患者。其中男172例, 女68例, 年龄在16~82岁, 平均49.5岁。将入选的病例随机分为干预组 (120例) 和对照组 (120例) ,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干预组的患者术前针对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疾病情况和知识需求层次等基本情况来帮助患者了解基本药物知识, 熟悉疾病的检查情况, 嘱咐患者活动和饮食, 指导术前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 可以使患者的恐惧、焦虑和紧张心理得到减轻甚至消除, 以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来应对手术。指导患者看电视来调整情绪, 加强手术治疗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一般性的心理安慰。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患者数据分析我们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通过进行不同的护理工作, 干预组患者在术前明显消除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的为98例, 占比为81.7%, 对照组患者为56例, 占比为46.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4, P<0.05) 。在干预组的120例患者中, 术后抗毒情况良好的98例 (81.67%) , 一般的22例 (18.33%) , 患者对手术满意的117例 (97.5%) ;在对照组的120例患者中, 手术后康复情况良好的59例 (49.17%) , 康复一般的61例 (50.83%) , 对手术满意的有99例 (82.5%, ) 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8, 5.44, 5.66;P<0.05) 。

3讨论

3.1 术前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心理护理

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个强烈的紧张刺激, 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主要原因是害怕躯体的创伤疼痛, 患者精神压力过大, 紧张情绪导致, 或患者担心手术不成功, 担心医生手术不是很熟练或者麻醉不当, 或者担心手术发生意外情况等[2]。护士要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 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对手术可能用的氧气管, 引流管, 导尿管等, 应先说明使用的目的和方法, 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主动配合手术及护理工作。护士还可有意识地组织做过手术的患者与其交流。在和患者术前谈话中应当鼓励患者提出问题, 了解手术前患者最担心的, 最关心的, 最需要的是什么等[3]。然后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术前指导与心理护理。

3.2 术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的气氛对患者情绪影响也很大。巡回护士要主动与患者沟通, 注意患者的情绪并做一些查对和解释工作, 让患者感到放心和有安全感, 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轻松柔和的音乐。手术器械护士要配合熟练, 传递器械时动作要轻, 尽量减少器械的碰击声。医护之间要相互配合, 严格按照保护性医疗制度执行, 不能大声喧哗、说笑, 不互相交头接耳, 排除可能刺激患者的可能性, 保证患者的情绪稳定在最佳手术状态[4]。若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或者其他意外情况的出现, 医护人员不要惊恐, 保持冷静, 避免给患者带来紧张情绪。

3.3 术后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心理护理

3.3.1 渴望知道手术效果

所以的手术患者, 特别是患者进行大手术时, 无论医护人员在术前如何耐心的解释和疏导, 患者的心里也不会十分踏实。一旦患者术后在麻醉中清醒后, 都十分渴望知道手术的效果如何。因此在患者醒来后, 护理人员要态度良好, 向患者表示患者祝贺, 以体贴的语言和愉快的表情告诉患者手术效果十分良好, 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这会让患者放下极大的心理包袱, 得到心理安慰。

3.3.2 痛苦烦燥

患者手术之后, 大都身体虚弱, 情绪烦躁, 心境不佳, 他们欲动不能, 欲翻身力不从心, 尤其是术后的疼痛, 更使他们紧张, 惶恐不安。护士应当理解患者的心情, 体察患者的痛苦, 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解除疼痛。

3.3.3 心境不佳郁郁寡欢

在患者术后逐渐的平静后, 大部分会有忧郁反应出现。主要表现为话语不多, 睡眠质量不佳及食欲不振等。如果我们不及时排除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 将会造成术后不良后果, 如肠粘连、营养不良、继发感染或静脉血栓等, 影响患者健康恢复。因此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积极地配合术后治疗, 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忧郁心理, 早日康复。

3.3.4 鼓励患者积极对待人生

对于手术效果不佳, 预后不良的患者, 医护人员不能选择直接告知真实情况的方式, 要寻找适当的机会鼓励患者积极对待人生, 接受现实, 帮助患者重树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做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1]陶丽霞.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安庆医学, 1997, 18 (3) :48-49.

[2]何巧玲.心理护理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体会.吉林医学, 2011, 32 (3) :589-590.

[3]江艳卉.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心理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3) :330-331.

[4]胡荣菊.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0) :303-304.

心理活动特点 篇2

芦台一中家长学校学习材料

一、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青春期”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

(一)、“青春期”的人格发展特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阶段形成自己的接受教育的目标和职业目标,学习处理与生命意义有关的问题。

这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品质或可能出现“同一性混乱”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4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青春期”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这时的孩子生理发育迅速并带有成人的因素或色彩。思维复杂,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这时的注意力学会转移——过去只看到自己,现在也看别人,追溯自己的过去,也在考虑未来,注意别人是怎么看待、评价自己或拿别人对比自己,希望社会认同、接纳自己,以别人为榜样,按照自己的理想推动自己的发展。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特征的。

如果孩子在前几个阶段顺利地建立起“信赖”、“自主”、“创新”、“勤奋”的品质,这就可以通过整合过程,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比较容易地形成“同一性”的品质,可以无约束地进入“青春期”。

一个人的“个性”即“人格”在这一时期初步或基本定型。在这个时期,个体能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成为不同于他人的独自具有的统一风格的自我。一个人的理想(包括长大了充当什么社会角色,干什么事业等)一般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如果“个性”发育、发展得好,形成“忠诚”(于自己)即“自我同一性”的品质,他就有健康的“人格”。

所谓“忠诚”的品质,是指忠诚于自我的信念、价值观和“自我同一性”,而不是忠诚于包括父母的外部环境。

反之,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或扩散,就无法认知、调节、控制自己,会陷入不适应状态,觉得难于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自己,经常处在犹豫状态中,甚至会成为极度孤僻的人。

如果自己的价值观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会使自己难以正确认知自己,进而使自己的“角色混乱”,以至不知道或不敢相信自己是谁,要干或在干什么。

在这个时期,父母绝对不能打骂孩子即从肉体到精神都不能伤害孩子。因为这样的伤害是对孩子整个身心的否定,破坏了“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所以孩子就要自我维护。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这时期的孩子“逆反”。父母说的对或错,他都不听;因为此时孩子关注的不是对、错,而是父母是否要破坏自己的“同一性”,他要维护、忠诚于自己的这个“同一性”。面对着否定自己的父母,孩子的“心门”关闭了;倘若打骂,孩子可能会离家出走。所以,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发展“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或扩散。

(二)、一些中性或负性的典型心理与行为:“青春期”学生有许多典型的心理与行为,这些心理与行为在其它年龄段是不显著甚至是没有的。如少女的“白日梦”、照镜子、无名烦恼、感到没意思、倦怠症状等等;少男的烦恼、沉默、想出家遁世等等。

(三)、“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活动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晃,“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并存。

1、“反抗性”与“依赖性”共存。对一切都不愿顺从,特别是不愿听父母的话;但又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2、“闭锁性”与“开放性”即“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对父母闭锁,认为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把要说的话写在日记里并锁在抽屉中;另一方面,在同龄中寻找知音,一旦找到,必推心置腹,无话不谈。

3、“勇敢”与“怯懦”。“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在公众场合不能坦然从容。

4、“高傲”与“自卑”。凭借一时一事下结论,因偶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或因偶然的失利而认为自己无能。

5、“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希望别人承认自己已经长大,但又留恋童年的无忧无虑。在沉重的学习压力面前感到惶恐,特别希望能像小时候那样自由并得到父母的庇护。

6、“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7、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四)“青春期”的孩子,其个性特点是不平衡性,往往是或极端或偏执,所以容易产生如下的心理行为偏差。

1、心理生物性紊乱。如面部表情失控,歪曲现实或脱离与现实的联系,情感冷漠、对环境不感兴趣,被害、夸大妄想,等等。

2、可能产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躁狂症”、“焦虑症”、“抑郁症”和“神经性厌食症”等。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是产生诸心病的重要原因。

3、可能产生“代沟”。孩子从开始步入“青春期”到满18岁或到完成学业、经济独立、成家立业以前,同母亲是“交叉关系”并向“并列关系”过度。孩子一方面想摆脱母亲的控制,一方面又因为自己不成熟的原因而摆脱不了,从生理到心理都是既依赖又独立。而母亲一方面因为惯性想继续控制,一方面又感到力不从心控制不了了。这属于成长过程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程度大小、时间长短而已,不可逾越。一般到了大学毕业前夕或参加了工作,有的最晚在结婚 后,就渐渐缓解或消失了。但这段时期,如果母子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交叉的幅度越来越小,便是“代沟”。

二、形成“青春期”心理(特别是产生反抗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原因

1、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一旦想法及行为受挫、不能被现实接受,就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特别是父母,于是便产生了对成人特别是父母的反抗心理。

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3、要求独立的意识过于迫切。将父母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把老师和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

4、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的“儿童期”,以确认自己已是成熟的个体。

5、“青春期”既是孩子的“黄金期”,也是孩子的“危险期”

从心理成长角度说,人生有两个关键时期:一是3—4岁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2—16—18岁的“第二反抗期”(心理危机)。

“反抗心理”,是“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外在一切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当孩子生长到十来岁时,由于他们对事物认识能力和世界观都正在初步形成,开始进入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时期;因而此时他们总会有一种“我已长大了”的感觉,时时处处都要表现出独立、自强的个性。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开始产生要求提高独立程度的意愿及与异性交往的新的需求。在人际交流方面,自然就不愿、也不便同父母在一起玩,不愿意与家长交流;而是喜欢交家庭成员以外的伙伴,追星,模仿成人,特别是喜欢与同龄的异性在一起,开始公开对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成双地走路、交谈、嬉戏打闹,去追求共同的志趣,即使是共同的苦恼也一起分享。这才是正常现象。相反,天天围着父母转,父母会把“青春期”的青少年当成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孩子在心理方面永远也长不大。这反而是不正常的。

这时,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也从对儿童(家庭的依附者)转变到对成人(家庭与社会的责任者)这样的显著变化。这些变更在短时间内急剧发生,这就很容易使青少年来不及调适自我心理,进而诱发出矛盾和冲突。这些心理的变化,对其智能水平、人格模式和品德的形成,影响极大。

其实,“青春期”既是“危险期”,也是“黄金期”。特别是到了“青年初期”,更是人生求知、求职、求爱的关键时候,往往三者一齐来。有人兼而得之;有人顾此失彼;一旦处理不当、适应不良,会三败俱来。所以,一方面,孩子自己要有适应社会包括接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就看怎么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疏 导。

三、家长和老师常常走不进孩子的心灵里,殊不知青少年有三道“心理防线” 第一道是“情绪防线”:亲子或师生对话,首先不在于你说得、批评得对不对,而在于是否在平等的前提下沟通。你居高临下,孩子就情绪抵触,不买你的帐。

第二道是“事实防线”:如果说老师是因为要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时间、精力不允许,所以难免会“不问青红皂白”;那末,父母可是面对一个孩子呀,孩子回到家来要允许他辩解,不管是否有掩饰,都要把孩子的话听完。

第三道是“理论防线”:家长、老师搞“训政”、讲大道理,是下策。如讲“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扫大街”。孩子的应对马上就是:“扫大街就扫大街!难道扫大街不是人干的吗?”

第一道防线打不开,第二、三道就别想打开。

四、教育孩子的三个原则:

1、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良好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的、过度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

2、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3、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五、父母教育青春期孩子的方法

1、“呵护”,主要是情感的,而不是物质的;主要是对心理的,而不是对生理的。

2、不要控制,“控制”孩子,是母亲的一种“远祖潜意识”——所谓“远祖(集体)潜意识”,就是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共同心理现象,是从原始社会以来本民族的老祖宗那里“遗传”而来的。如人类怕黑暗、蛇等猛兽、洪水、孤独、疾病等,又如男人有“大丈夫主义”和“家长作风”、女人“妻管严”和“控制”孩子等。

如家长给孩子人生的设计、生活的亮点只有一个——“学习”。一旦失去学习的机会或“学习不好”,人生便没有希望了。这使孩子生活兴趣范围变得非常狭窄,成为成长中的烦恼。

孩子18岁以前,委托父母抚育;18岁以后,是社会的,是孩子自己的!你有权利控制么?你能永远控制么?你能控制得了么?

“控制”与“反控制”。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控制”越厉害,“反控制”或“逆反”就越大,极限就是离家出走。

3、重孩子,让孩子主动选择。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情或被迫接受某种意见,——哪怕这意见和事情是正确的。这时,你可以把自己 所期盼孩子接受的事情,不露声色地与其它几种可能要做的事情摆在一起让他选择。这既表现了他的独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双方皆大欢喜。

4、搭个“梯子”,让孩子自然下台阶。如果孩子因故考试成绩一落千丈或有其它挫败,你一定不能对他嘲笑讽刺;因为这会适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归路”。而面对现实,当顺其自然,听孩子倾诉,多安慰鼓励。

5、因势利导,让孩子尽兴地做完一件事。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父母打断而要求他做他不愿意的事,这正是引起孩子对抗的导火线,会发展成与父母对抗,甚至采取极端之举。

6、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应集中注意力听。

7、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要求,不能马上反驳他。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8、学会对孩子示弱。家里的有些事也可以征求、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意见同家长的一致,就以孩子的意见做出决定。这一来可以增加孩子的责任感,二来也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9、无论孩子发生什么事情,家长都必须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激反应。

心理活动特点 篇3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特点;临床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3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4-01每一位老年人走进医院住院时,都是思虑万千,心情不定,忐忑不安。我们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其生理特点,对这些住院的老年患者,都进行了良好的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其服务效果得到了老年患者和患者家人对我们护理工作的满意和赞誉。在临床护理中选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产生满意的护理效果,为临床老年住院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最佳的疗效,使老年患者心理宽松安然。消除住院的一切疑虑,给治疗效果打开了一条阳光通道。小面将我们近年来了解掌握的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对其的护理方法总结报告如下,供同道们参考。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人到老年,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老年人的听力和视力都有明显的下降的减低,其下降的减低的原因,有生理性功能退化原因,也有各种疾病的病理原因。如脑血栓小脑萎缩等。时常造成老人不能与其他人共享各种信息。如脑卒中患者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有的也影响面部表情及感情交流。老人讲话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张冠李戴,不能正确使用语言交流信息。其主要表现:反应能力较慢,考虑问题时间延长,眼花耳聋,视力及记忆力下降或明显减退,個性较强、孤僻、任性、唯我正确等。2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2.1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心里不安思虑万千,每位住院治病的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这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是住院的头几天,自己总在想,总在琢磨,我得了什么病,重不重呀,好不好治呀,什么时候能治好呀,有没有危险呀,什么时候出院回家呀等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老人不明确住院的原因和病情如何,因此,在思想上产生焦虑和心里不安。从而表现出烦躁、心情烦闷、不思饮食、睡不好觉等。

2.2老人住院时间长,缺少家人和亲人的陪伴,使老人在思想上产生孤独和寂寞。这样的老人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和沟通,很少于他人聊天,在老人住院期间很少有人前来看望他,儿女们工作忙,不能整天陪护。然而老人感到孤独和寂寞。经常表现为情绪低沉,天天闷卧病床上。

2.3悲观和消极这些老人总认为自己老了,无所作为了,前程是日落黄昏。心理脆弱,患病后产生了悲观和失望的心理,不愿去看病,怕给家庭造成困难,故要回家养病,产生了悲观和消极。

2.4恐惧和紧张有些重病和癌症的老人,总认为自己的生命快到终点。治疗是无用的,同时自己害怕死,因此在思想上产生恐惧和紧张。

2.5焦虑和多虑有些老年患者性格固执,有钱舍不得治病,整天心事重重。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好都对,对别人总是半信半疑。整天都在关注自己的健康,身体有一点不适,马上就怀疑自己得了什么大病了,所以天天都是疑病。

2.6情绪不稳这些老人如同小孩一样,情绪十分不稳定,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就激动,发怒、急躁、成天鸡蛋里挑骨头,对家人和医护人员总是急头摆脸,有的还爱蹦、爱喝、对人还嬉皮笑脸的,情绪难以稳定。

2.7过分依赖别人有些老年患者为自己清闲自在,总有依靠别人照顾的心理,事事想让别人帮助,自己能做的事都不愿去做。适应了在别人照顾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这对战胜疾病和早日康复都是不利的。3临床心理护理

3.1在老人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和这些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向他们说明住院治疗的好处,时常向他们汇报疾病的治疗情况及好转情况。使这些住院老人,心中有底,安心、放心、高兴。我们随时都嘱咐他们治疗疾病时,要有耐心和信心,要开心,心情要舒畅。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都有着重要作用。

3.2在饮食上,我们医护人员经常告诉这些住院老人,要多吃蔬菜,少吃肉,少吃盐,少吃咸菜,多吃些豆类制品及营养高的而不油腻的食物。同时叮嘱他们加强睡眠时间,加强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和下棋等。这些对身体早日康复都有极大的好处。

心理活动特点 篇4

1老年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

1.1 焦虑与忧虑

忧虑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表现。多数老年人不同程度地患有慢性病, 同时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医学知识。尤其是在他们患病住院后, 普遍存在焦虑、忧虑的心理, 往往顾虑重重、心神不安, 情绪极为不稳定, 伴有血压波动、食欲不佳、睡眠不宁和容易疲劳等不适症状。

1.2 孤独感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阶段, 处处感到力不从心, 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儿女们的独立或远离, 经济收入的减少, 社会地位改变及对医院环境陌生等多种原因导致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 进而感到烦躁、焦躁。

1.3 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自尊心增强

有些老人平时性格就较固执, 生病后更是固执己见, 情绪多不稳定, 稍不如意, 就会发火, 这是自尊心增强的表现。

1.4 退缩化[1]

退缩化又称幼稚化, 患者的行为表现与年龄、社会身份不相符, 退回到幼儿或儿童时期。主要表现以自我中心加强, 被动依赖, 兴趣缺乏。

1.5 恐惧与害怕

这是老年人进入患者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 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 怕连累家庭, 怕别人厌烦, 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 怕发生意外等产生恐惧感。

1.6 失助感

老年患者离开家庭和所熟悉的环境, 住进病房, 对所处环境没有控制能力并无力改变, 暂时或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自卑, 自感无助于社会和家庭, 反而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 感到失助自怜和被遗弃, 甚至情绪忧郁而萌芽轻生念头。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不仅要了解、评估患者的心理, 即患者的性格、爱好, 病情变化, 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 掌握其心理活动,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而且要善于对患者心理作出正确诊断, 给予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 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2.1 帮助老年人调整自己

老年人存在自我分离现象[1], 即在身体衰老的同时, 自己又不服老。住院后对陌生的医院环境不适应, 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 当某种疾病较重时, 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 心理上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和孤独感, 有的情感变得幼稚起来等。老人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视、受尊重, 最害怕别人认为他们无用。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 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其次讲话要有礼貌, 态度和蔼, 与患者沟通, 多做开导工作, 允许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倾诉情感, 如悲伤、失助等。护士有责任帮助老人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老年期, 帮助老人调整对自己的期待和各种标准, 建立现实的生活目标。

2.2 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

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 易孤独, 子女平日工作忙, 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 尤其是丧偶老人, 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 特别需要护士关心。采取理解同情的方式与患者交谈, 主动关心他们, 耐心倾听他们述说自己的病情, 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 及时传递治疗效果, 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对护理人员信赖。对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尽量不向他们暴露医疗费用, 同时鼓励患者的亲人多陪伴他们, 使患者时时感到亲情的温暖。对病情较轻的老人, 动员他们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锻炼, 如气功、太极拳等, 鼓励他们与病友多聊天, 看看电视, 阅读各种书刊等。培养多种兴趣, 丰富生活内容, 以达到分散注意力, 调节紧张情绪, 消除孤独寂寞心理, 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 保持精神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2]。

2.3 善待老年患者的自尊心理

称呼要有尊敬之意, 以拉家常的形式专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对老年人的健忘和反复唠叨要给予谅解。并通过语言、眼神、表情显示出对他们的充分理解和同情, 使他们视护士为亲人, 愿意向护士倾诉、宣泄他们的内心痛苦, 消除或缓解其心理的不良因素。

2.4 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3]

老年人生活方式刻板, 看问题也有时固执, 愿用以往的经验解决问题。为此在护理评估时, 护士应注意了解老年人在饮食、睡眠、休息、活动等方面的习惯, 在保证不与治疗计划冲突的前提下, 尽量支持和维护他们的习惯。千万为能忽略患者已经建立了多年的习惯, 维持习惯能提高老年患者对疾病和住院的适应能力。

2.5 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 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 护理人员应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 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地解答, 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 关怀备至;四有信, 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总之, 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使老年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人,心理分析

参考文献

[1]丁宝坤.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53-54.

[2]王斌全.护理人文关怀与健康新观念[J].护理研究, 2003, 17 (1) :2-3.

心理活动特点 篇5

引言

肢体残疾人只是运动功能丧失或发生障碍,他们的感知过程,思维记忆,语言能力,意志行为等方面都是正常的,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对自身状况的理解都比较深刻。由于代偿功能的作用,义肢的使用会使他们基本上做到生活自理,但是患者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对义肢的装配效果产生影响。现将截肢患者在装配假肢之前和装配假肢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做做分析说明。

一、截肢者安装假肢前心理特征简述

(1)震惊阶段:从肢体的完整到缺失,患者起初的反应都是震惊。一时很难接受现实,有哭喊,吵闹等行为。语言中也流露出不能,叹息的消沉情绪。

(2)否定阶段:不能承认截肢的现实情况,认为那是一场梦,梦醒后,一切都会好起来。不少患者经常以此心理做一时的自我安慰。

(3)抑郁反应阶段:持续的情绪低落,活动行为明显减少,认为自己已经变成废物,成为家庭的负担,和亲人的累赘。

(4)承认适应阶段:经过以上三种情绪后的调节,患者开始思考谋求生活的出路。

上述四种安装假肢之前的心理康复效果会对假肢在整个装配过程中有所影响,这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医生和家人开导,支持,刺激转移,兴趣诱导等方法来解决。在安装假肢过程中同样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下面将对其进行阐述。

二、首次假肢安装过程中易出现的心理特征及解决方案

(1)怀疑,好奇

截肢造成的肢体残疾不同于其他等功能障碍造成的肢体残疾。从肢体缺失这一点来说截肢者的特点是残疾固定,不再发展,但截肢者可以通过假肢来补偿,即通过装配使用假肢来代偿已失肢体的部分功能。对于刚截肢不久的患者,一时间很难从失去肢体的阴影中走出来。假肢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他们从医务人员的讲述中知道,安装假肢可以使他们能够回归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一点给了他们生存的希望和生活的动力,因此对假肢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期待安装后能够快速回归社会。另一方面也对假肢产生怀疑,害怕安装后的效果根本不能同想象中的医务人员所讲述的相提并论,造成心理落差过

大。

(2)过分要求假肢功能

有的患者,在看到病友安装假肢后效果很好,因此也希望自己将来安装后能够达到他所想的效果。这时有的患者就会要求假肢制作者对假肢的功能给予一定的承诺,如,一膝离断患者他要求:假肢穿着舒适,无疼痛,能跑步,游泳等。事实上假肢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的功能需要由残肢的情况和假肢的类型等诸多因素而定。假肢的功能怎么好也不能等同于自身的肢体,穿上后肯定有一定的束缚感。在安装过程中这种前后的落差使患者对假肢感到失望,从而造成情绪低落,由此引发不能积极配合训练,影响训练的进程和效果。

(3)急躁,对抗,独立,急于适应穿戴假肢

当患者接受假肢,在穿戴假肢训练过程中由于急于适应穿戴假肢,以此不听从训练人员的指导,自己不合理的长时间穿戴训练,导致肢体水肿,皮肤磨破。这时有的患者将责任推卸給康复训练人员,不听专业人士的解释,也不按照训练流程去做训练,形成对抗,独立的心理特点。甚至还有的患者,不相信康复医生,认为做康复训练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例:某女,41岁,左前臂截肢,要安装机电假手。医生先让其康复肌力的训练,但患者及其家属都认为是医院在乱收费,拒绝训练。最后造成,假肢装配效果不好,患者不能够熟练有效的控制假肢。(4)自卑,自我封闭

自卑心理是束缚发展的无形桎梏,这种情绪扩散起来会使人处于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凡事认命的状态。对于刚截肢不久的患者,往往都有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不仅在安装假肢前有所体现,它也有可能持续在装配过程中。这类患者心理感觉敏感,有时周围人群的不经意的说笑都会使他们误认为在说自己。因此他们大多自我封闭,不喜欢与人交流,一味服从家属与医生的安排。如:某男,19岁,右大腿因车祸而截肢,在装配假肢过程中自卑感强,不与医生交谈,即使医生的问话也不予理睬。在穿上假肢后的第一天,因长时间的训练必假肢接受腔的不适,引起右大腿内侧皮肤磨破,出血。医生不得不让他停止训练,重新改进假肢接受腔。这期间,患者从不对假肢给予一定的评价,因此制作者不能从病人口中得到任何有关假肢穿戴是否合适的有效信息。

针对以上心理特点假肢装配技师可采用的对策

(1)开导与启发

技师在注意到患者躯体病变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患者情感心理的改变。对于首次装配假肢的患者,此时的他们还没有完全从绝望,不相信事实的心理环境中走出来。这时,作为技师就认真开导患者,使他们相信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从心理上引导患者接受假肢,让他们内心燃起生活的希望。

(2)认真讲解,答惑解疑

对于有的患者对假肢功能要求很高时,医生就认真客观地向患者讲解假肢的功能及针对患者自身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给予患者正确的合适的装配方案。在消除患者不切实际要求的同时也不会使患者对假肢感到失望。

(3)同类相劝

截肢患者,从一定程度上都有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持续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行为退化,不愿与人进行沟通,痛恨上天的不公平。有时甚至自残,行为紊乱,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更不喜欢听从医生的劝说,这就会对日后的康复带来负面的影响。此时可以采取同类相劝法。同病相怜,相同的境遇,相同的感受,会使他们更容易沟通更容易走近。以那些走出阴影的患者来带动还未走出困境的同伴会更有效。

(4)真诚平等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

残疾人最害怕的就是周围的人不能将他们一视同仁,作为医生就应让患者对自己有一种信任感。这需要医生本身尊重患者,真诚与他们沟通,打开患者的心结让他们敞开心扉与医生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同时医生应鼓励患者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利用很多名人身残志坚的事迹来启迪患者,或从患者家属心理入手,让患者多为家人着想,从此萌生生存的动力。

三、多次安装假肢的患者心理特征及解决方法

(1)习惯依赖

对于不是首次安装假肢的患者而言,他们已经穿戴假肢有一定的时间,再次装配时他们可能依然选择现在所穿假肢的类型。因为已经习惯于现穿的假肢,不愿意改变。如:某男43岁,左大腿截肢。穿戴插入式假肢5年。此次来换假肢。制作人员原打算给他安装吸着式大腿假肢。但患者不同意。插入式的接受腔靠腰上环带来悬吊,走路时步态不美观。根据患者残肢情况完全可以安装吸着式大腿假肢。最后因考虑到多年习惯于依赖性,制作人员只好为其安装插入式大腿假肢。

(2)过分自我意识

有一些老的患者在制作或维修假肢过程中提出自认为合理的想法。如某男,52岁左小腿因烧伤截肢。穿着髌上环带小腿假肢10年。此次来换成PTK小腿假肢,但患者要求制作人员在髁上仍加环带。PTK本身是髁上悬吊根本不需要加环带,患者还要求在接受腔底端打孔。事实上打孔会导致负压减少,接受腔在行走时上下有较大的移位,不稳定。针对上述患者心理,医务人员对策

制作人员应耐心指出患者提出解决方案的不可实施性,并从患者考虑的角度,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临床中医生以患者为主角充分听取患者意见,尊重患者习惯,特别是对于习惯旧式假肢的患者,不能勉强为其开具新型假肢处方,否则很可能造成假肢临床的失败。

总结:

心理康复对残疾人尤为重要,医生,家人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应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主动关怀残疾人心理健康问题,帮助残疾人了解自身,调动积极因素,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全面发挥,最终顺利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下肢假肢》主编:张晓玉 主审:赵辉三

顺应心理特点 激发学习内需 篇6

[关键词]数学学习 心理特点 学习内需 好动 好奇 好问 好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13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一、顺应“好动”特点——多感参与,激活内需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即手使脑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好动”的生理特点,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设计适应学生需求和发展的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剪、量、折、拼等活动中获得新知。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展开操作活动:一量,让学生用纸分别剪出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二算,让学生算一算每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三折、拼,要求学生将自己剪出的三角形三个角向一条边折,使三个角拼在一条直线上,形成一个180度平角。通过这样的量、算、折、拼,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乐趣,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顺应“好奇”特点——满足情感,引发内需

好奇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最初由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知欲,必须伴随着他们学习的成功、知识能力的增长,使好奇心进一步得到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才能增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好奇心,创设让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新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年 月 日”时,学生认为要知道日期,只需查看日历就可以了,没有认识到年、月、日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不能产生认知的需要。上课伊始,我设置悬念:“小明的爷爷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18个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18岁。”接着,我又问:“爷爷18岁,他儿子几岁?他能有孙子吗?”学生一听,哄堂大笑,齐声回答:“不能有孙子。”我追问:“那么,小明的爷爷到底是多少岁呢?”接触到实际问题,学生产生了认知的需要。通过这样的谈话诱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呈现的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

三、顺应“好问”特点——设疑探究,维持内需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不稳定和不持久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巧妙设疑,引导探索,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例如,教学“体积的意义”一课时,我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设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石子有长度,有的说石子有宽度,有的说石子有厚度、有面积……这样的质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平衡,使学生充满热情地积极思考。再如,教学圆柱体积以后,我出示这样一道题:“王师傅设计两种密封的铁盒,一种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另一种是圆柱体,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王师傅最后选用了圆柱体,说是既省材料,盛的东西又多,请你们通过计算来说明理由。”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他们通过计算正方体与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最终正确解决了问题,体会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顺应“好学”特点——自我反省,强化内需

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既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例如,在学生认识计算器后,我先让学生反思:“是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用计算器计算与用笔算,谁更快捷、准确?”然后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计算1000-998、45×2等题目。由于学生刚认识计算器,所以多数学生计算时都用计算器计算,而没有思考数字的特点。于是,我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们对使用计算器有哪些新的认识?”在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对111111111×11111111进行计算,并提出问题:“当计算器不能显示、不能计算时,该怎么办?”学生通过反思,不仅掌握了计算的方法,而且对计算器的用途也更加明确。这样教学,既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求,又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高效建构课堂的目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师应悉心呵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初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转变为学习内需,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心理活动特点 篇7

首先,从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分析。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组成。小学生在观察力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等发展较差,表现为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不能长时间地坚持观察,不能有计划地按顺序观察。中、高年级小学生观察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小学生在记忆力发展方面的特点主要有:小学生的有意记忆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以三年级为转折点,小学生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逐渐显著;小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大约在三四年级,理解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小学阶段从具体形象的记忆为主导,逐渐发展到对词的抽象记忆,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形象记忆始终优于抽象记忆。小学生想象力方面的发展特点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一般的研究结论认为,这种主要思维类型的转化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仍然具有很大程度的直观形象性。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在于:在整个小学阶段,教师应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以此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促进其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促进其理性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各种活动和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小学生认知能力充分、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从小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并日益趋向稳定,这是由小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逐渐增多决定的。从高级情感中理智感的发展状况来看,小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扩展和加深,但受思维水平的限制,小学生的理智感仍离不开具体、直观形象的支持。小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较差,往往容易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缺乏自主精神,还不善于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小学生意志的自制性发展较快,中年级以后的小学生已能克制因各种诱惑而引起的冲动行为,能自觉按照任务的要求坚持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已开始有意识地排除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开始较长时间地维持活动,对于力所能及的活动一般能做到有始有终。

小学生情意品质的上述发展特点要求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形式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要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不断维持激发他们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等品质发展水平不高,教师应在确定活动、目的、任务方面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在活动过程中也要适时地给予指导、检查和督促。

最后,从小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既有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分,又有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操作能力之别;个体能力的发展差异不仅体现在层次、水平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类型和发展的早晚方面。同时,个人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挖掘、发展。

发展是学生身心结构、机能的不断完善、提高,因而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小学探究活动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实践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出阅读和解决问题。所以说,探究始于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是引导学生探究的最有效方法。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集中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和善问。敢问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题;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并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信息的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

教师可通过以下措施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改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民主自由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问;二是挖掘学生潜力,通过表扬、激励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引导学生会问;三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储备,引导学生善问。

兴趣是人们力求了解事物并伴随强烈情感体验的认识倾向。兴趣能为人们各种活动的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在小学开展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敏感起来,积极思考,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丰富多彩的事物、现象,形成从事科学探究浓厚、持久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正是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源。

如前所述,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是对科学家探求真理过程的模拟。探究活动的过程不会像科学研究那样规范、严谨,尤其是小学生的探究大多属于知识的再发现,少部分属于知识的运用,含有少量的创造性成分。但模拟并不意味着盲目探索,筒约也不意味着环节缺失。参加小型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必须让小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方面积累起丰富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施研究—得出结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如观察、调查、实验等有所了解,并简单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精神是从事研究活动的动力支柱和调控装置,它使探究主体充满紧张、快乐的体验,保证探究的方向、层次和效果。探究精神主要包括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造福人类的科学道德等。所有这些,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正处在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的奠基时期,上述几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会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对相关信息的整理、提炼能

亚运后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杨远平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大型体育比赛后场馆的利用问题是世界性难题,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参考模式和策略方案,广州亚运会赛后体育场馆也同样面临这一难题。研究广州亚运会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的关键是对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构建出一套具有较大普适性的经验管理方案。

关键词:亚运后高校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现状对策研究

2010年广州举行亚运会,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对大学城10所高校的体育场馆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造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通过对各高校体育场馆的升级、针对性的改建,各高校体育场馆的软件、硬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做出了等级之分,达到了承办各类大赛的要求。在亚运会期间大学城各高校体育场馆根据组委会要求,顺利完成了承办比赛的各项任务,受到了省市政府、国家体育局、广大参赛队伍的一致好评。笔者针对亚运会后大学城的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做了调查,通过对各个指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学城各高校场馆开发利用的对策。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近几年有关亚运会前后场馆利用的参考文献80余篇,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掌握广州亚运会后场馆利用的信息。

1.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大学城十所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进行调查,笔者设计了一份有关于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的问卷,分别前往十所高校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

1.3 对比分析法

对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后的场馆使用与广州亚运会后的场馆利用进行比较,分析奥运会场馆使用的优缺点,为广州亚运会赛后场馆的利用提出有效建议。

1.4 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得出的数据用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

1.5 逻辑分析法

根据参考的文献及总结出的结果,经过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分析与研究,确保调查的真实性。

2. 亚运会前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体育比赛甚多,体育场馆的修建日趋频繁,国家对体育场馆的投入逐年增多,这是促使一个国家从强国走向大国的物质基础。2010年广州市迎来了举世瞩目的第16届亚运会,广东省及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亚运会圆满结束。据调查数据得出(表1):2010年广州亚运会共使用53个比赛场馆、17个独立训练场馆,其中,改造升级58个,新建12个,分布在10区2县,场馆规格高、设备先进,配套齐全,为广力等。所有以上能力的发展,均离不开探究活动的实践,因为活动是发展个体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教学改革中一些矫枉过正的错误做法,坚定地认为,知识、技能永远是能力发展最重要的基石,离开知识、技能谈能力、发展,就是空谈,就是妄想。

州留下了一笔雄厚的场馆遗产。

2.1 场馆使用情况

为广州亚运会开展修建的体育场馆利用是一个值得研

学校究名的称热点话题,怎么样去使用体体育育场场馆馆呢使?用体情育况场馆的修建

是根据比赛规模大教小学来决课定外场活动馆大比小赛及设会计议。目各前种大欢学庆城活动

体育场馆只有部分场馆是对外开放的,还有少部分只对内广州不美对术外学,院这说明大学√城体育场√馆对外√使用并不理想,而大部广东分工学业校大体学育场馆用√于教学、√比赛、学√生课外√活动的较多√,仅

有少部分学校的体育场馆用于会议、各种欢庆活动。学校办华南学理规工模大及学学校的级别√,决定场√馆的使√用情况√。现在无论√是社广东区药体学育院还是我国体育√产业的√薄弱环节√,都存在社区对场馆

设施需求量大与场馆设施缺失的矛盾,以及居民整体消费广州水中平医较药低大和学场馆设施√运营管√理成本过√高的√矛盾。体育场馆广东面外向语社外区贸的大学经营需√要国家行√政层面√的引导与支持,需√要体

育产业时整间体的力场量馆预来使推用动数量其长远时、间健康的场发馆展使,用亚数量运后场中山馆大的学应用和运营,恰√恰是为√全民健身√提供场地设施的最佳

途径。亚运前60亚运后72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

2.2 场馆开放情况

华南体学师校育范名场大称馆学如果使用、经营得当,长是期否收对外益,开是包放情括况土地增值、开星发海体音育乐旅学游院项目、引进一流赛事的电视转播否权和广告等“软收入”广,州都大应学被看做是对场馆投资的回报。具是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奥广运州体美育术场学院馆的建立,为我国承办大型国否际赛事提供了完

摘要:作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经验,以及参加小学英语课题探究的亲身体验和教育部门组织的外出交流学习,对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相关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题探究,认知能力,形象记忆

参考文献

[1]刘瑞莲.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34-35.

心理活动特点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3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5例。对照组中男42例, 女23例;年龄58~79岁, 平均 (65.1±10.2) 岁;病程1~32年, 平均 (4.8±3.2) 年;其中尿路结石20例, 尿路感染16例, 尿道口异常14例, 前列腺肥大8例, 性功能障碍7例;观察组中男41例, 女24例;年龄55~80岁, 平均 (65.4±11.3) 岁;病程1~30年, 平均 (5.0±3.1) 年;其中尿路结石19例, 尿路感染18例, 尿道口异常12例, 前列腺肥大11例, 性功能障碍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根据外科护理特点与患者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具体如下。

1.2.1 泌尿外科的护理特点

医疗水平在不断的发展, 泌尿外科在外科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泌尿外科疾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 由于护理不到位等原因, 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病情恶化率一直呈缓慢上升趋势, 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研究发现, 有针对性的护理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有一定的影响。现今, 老年男性患者居多, 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衰退, 麻醉和手术预后都比较差, 因此, 有针对性的术前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术前准备: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以增强抵抗力, 同时检查心、肺、肝、肾器官的功能, 排除禁忌证;术前2d减少饮食, 术前清洁肠道、进行肠道消毒。 (2) 预防感染:由于泌尿外科的治疗周期较长, 因此预防感染十分关键。患者卧床期间, 定期进行体位的变换, 同时辅助患者完成翻身运动, 防止局部压疮的出现;定期清洗女性患者的会阴部位, 防止阴部瘙痒;抬高上肢促进静脉回流, 改善患者水肿状况;注重口腔卫生, 定时刷牙漱口, 一旦发生异常需立即汇报给医生。 (3) 饮食护理:根据泌尿外科患者的特殊性, 患者的日常饮食遵循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磷的原则, 可给予适当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另外尽量给予患者喜好的食物, 以避免食欲不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1.2.2 泌尿外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 泌尿外科所收治的患者绝大部分属于中老年人群, 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 中老年人群由于器官功能下降, 导致机体衰竭, 对外界环境的调节能力减弱, 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差, 因此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的可能性较高[2]。对他们的内心也是严重的打击, 有时会有孤独、寂寞感, 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就显得很有必要。对待老年患者, 护理人员必须像子女一样,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关心他们, 经常与他们谈心、聊家常, 能够容忍他们的脾气;了解患者的爱好并且给予支持;老年患者合并慢性疾病的可能性高, 因此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疾病, 积极参加娱乐活动, 保持愉快、乐观的生活状态, 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人员态度要真诚亲切、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 另外需要了解不同时间段心理护理的区别与联系, 确保患者始终相信护理人员, 从而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为 (8±95) d, 对照组为 (8±145)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患者就诊时要忍着病痛还要暴露自己的隐私部位, 难免会有抑郁、烦躁等情绪。首先应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忧郁等情绪, 对此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为患者考虑的前提下, 应该调室温在22~25℃, 湿度在50%~60%, 无噪声、强光刺激等。

护理工作在避免尿道感染的发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术后每日需要用冲洗液对膀胱进行清洗, 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果护理不合理, 可能会造成泌尿生殖系的感染;选择合适的时机拔除导尿管以预防尿潴留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尿管通常留置3~5d, 留置时间不宜过长;每天清洗尿道外伤以预防尿道感染的出现;存在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等慢性病史患者的抵抗免疫能力降低, 同时会造成中性粒细胞补体水平下降, 使得患者的血液循环出现异常, 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因此对护理管理有更高的要求[3]。

医务工作人员, 应该切实为患者考虑, 在手术过程中, 不要谈笑风生, 以免引起患者的紧张情绪。对患者的态度温文尔雅, 让患者有安全感。整个手术过程中, 最好不要出现器械间的碰撞声, 所有参加手术的医务工作人员, 应该沉着冷静, 用清醒的头脑应对随时出现的突发情况。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定期外派出去学习。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个体化的护理模式, 其目的是在生理心理上给予最大的满足状态, 降低不适程度[4]。医疗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详细的讲解用药原则对于维持治疗的重要性, 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合理用药的原因及好处, 达到治疗目的[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同时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表明充分了解泌尿外科的护理特点与患者的心理特点可进行有效的护理, 促进护理的工作的顺利展开与圆满完成, 同时也促进患者的康复预后。

参考文献

[1] 许文莉.泌尿外科护理特点及患者心理特点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2) :159, 161.

[2] 朱丽敏, 梁迎春.心理护理的实践与认识[J].工企医刊, 1998, 11 (3) :83.

[3] 唐淑芝.泌尿外科护理特点及患者心理特点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12) :153.

[4] 霍立志, 石汝骥, 闫会秋, 等.B超引导下治疗肾下盏结石11例报告[J].首都医药, 2007 (8) :30.

心理活动特点 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心理辅导,心理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 肩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建设与发展。但在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 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的欠缺,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历高考这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后, 高职生中许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进而影响到高职生的学习、生活等行为, 最终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因此, 高职院校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现状, 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辅导机制, 以不断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 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情。

高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高职生迅速走向成熟和尚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心理状态, 尤其是经历过高考的洗礼后, 在他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反映, 并由此形成了他们不同于中学生和一般社会青年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自我意识增强, 但发展不成熟高职生自我意识增强, 首先表现在高职生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 经常把自己划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 并力图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中认识自己、要求自己, 以追求自我完善。其次, 高职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 既能借助一定的社会评价认识自己, 但又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自尊感、自信心。但由于高职生社会生活知识、能力、经验不足, 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善于正确对待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缺少立足现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 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 不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难以理解人、尊重人, 常常显现出自命不凡、刚愎自用, 也有少数高职生缺乏自信、妄自菲薄。当他们一旦遇到自己无力解决的困难或遭到某种挫折时, 便容易产生对现实不满的过激行为或强烈的自卑感, 甚至导致行为失控、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抽象思维迅速发展, 但带主观片面性高职生由于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 受到的思维训练越来越复杂, 抽象思维迅速发展, 并逐渐在思维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他们主张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自己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愿沿用别人提供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但高职生抽象思维的水平并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 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 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锐性发展较慢, 常常因把社会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陷入主观、片面、想当然的境地。

情感丰富, 但情绪波动较大随着校园生活的深入展开和社会性需要的增多, 高职生的情感也日益丰富强烈, 这种强烈的情感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 还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社会性、政治性。高职生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在不断地由弱变强, 但是当受到内心需要和外界环境影响的强烈刺激时, 他们的情绪又容易产生较大波动, 表现出两极性, 既可能在短时间内从高度的振奋变得十分消沉, 又可能从冷漠突然转变为狂热, 造成消极后果, 一些高职生也常常因此而陷入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和冲突之中。

意志水平明显提高, 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在大学学习阶段, 多数学生已逐步自觉地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并根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 努力实现奋斗目标, 意志的自觉性、坚韧性、自制性及果断性都有了较大发展。但处于意志形成时期的高职生, 其意志水平的发展又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 意志的果断性和自制性品质的发展相对滞后。

青春期性意识觉醒, 但比较幼稚高职生的性心理活动一般表现为热烈、幼稚、新奇, 同时又有阶段性。高职生性心理矛盾常以隐晦的方式表现并具有相当强的自尊心。有些高职生, 一进大学校园, 没有思想基础和心理准备就开始谈情说爱, 最后往往以失恋而告终, 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有的高职生追求爱情的日新月异, 滥用感情, 多角恋爱;有的高职生为了追求性刺激, 互相玩弄, 逢场作戏;有的高职生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荒废学业等等。由于高职生的恋爱观尚未成熟, 对异性的追求带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 生理上成熟但对性知识、性道德知之甚少, 部分高职生情感热烈而不能自制, 容易冲动而不思后果, 因此, 在恋爱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导致心理矛盾的产生。

人生观己具雏形, 但又尚未成型高职生的人生观是其个性意识倾向性中的核心问题, 在高职生的心理结构中, 也处于最高层次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 高职生的思维发展已基本达到成人所具有的水平, 自我意识也已达到能观察分析自己的程度, 形成人生观的条件基本具备。实际情况表明, 高职生入学之前, 除少数人外, 多半还处于人生观萌芽的阶段, 多数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所迫, 不得不把人生问题的考虑推迟到上大学以后再说。上大学后, 绝大多数学生经常在回顾自己, 而且对自己有清晰的看法, 理想人格正在心目中形成, 内在需要与价值观念的联系开始稳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见识和阅历, 他们在思索人生问题时深感力不从心, 常常显得焦虑不安, 普遍希望得到他人的指点, 期望学校和教师多给予关心和指导, 以帮助他们摆脱茫然感。

高职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生的个性心理问题一是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高职生在进入职业院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 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 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 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 学习上不思进取, 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高职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 甘愿沉沦, 听天由命。二是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高职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 依赖性强, 生活自理能力差, 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 高职生社会生活经验比较少, 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 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 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 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 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 可以说高职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高职生的情感心理问题一是情绪不稳定, 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青年初期的高职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 冲动性强, 理智性差。二是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就其实质而言, 高职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少高职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 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 漠不关心, 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 置身于外。三是感情容易遭受挫折, 抗挫折能力弱。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 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高职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 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些高职生稍遇挫折, 就觉得受不了, 产生厌世心理。四是情感严重压抑, 情绪体验消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接受职业教育, 等于是成才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 高职生的心理压力增大, 常常有身心疲惫感, 觉得自己活得真累。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特困家庭或家庭关系不和睦的高职生, 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 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更容易产生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

高职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一是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高职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 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 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只求能够过得去, 甚至是得过且过。二是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高职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 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 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 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短、平、快”。三是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习惯不良。不少高职生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 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 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 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四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以及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 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五是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高职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 在家中瞒着父母, 在学校应付教师, 对学习有着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

心理辅导方法

高职生心理辅导的一般方法有疏导渗透方法、表扬鼓励方法、典型教育方法等, 这些方法在高职生心理辅导过程中运用较多、效果较为明显。

疏导渗透法高职生的心理辅导是指辅导者通过辅导帮助高职生提高自己的心理认识能力, 让受教育者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心理问题, 把学生的心理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的教育方法。高职生的心理疏导渗透方法是指在高职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 通过采取潜移默化、迂回灌输的办法, 寓教于乐, 而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方法, 是一种间接教育方法, 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方式。一是分而导之, 是指对高职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疏导渗透。根据不同的情况, 分而导之又可分为分散而导、分步而导、分头而导等形式。二是因势利导, 是指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通过争取主动, 在掌握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对高职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帮助的方法。开展心理辅导, 解决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要正确分析形势, 按照高职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趋势, 选择适当时机加以解决。三是启发诱导, 是指心理辅导工作者指导高职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提高心理认识的心理辅导方法。运用这种方法, 十分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激发受教育者思考的积极性, 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使高职生明辨是非、坚信真理、抵制错误, 激励高职生与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比较对照, 自觉学习和仿效, 发展自己的健康心理。

表扬鼓励法表扬鼓励方法是指对高职生的长处和优点进行赞美和肯定的一种心理学教育方法。运用表扬鼓励方法, 要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加以诱导, 对高职生积极的心理行为适当地加以肯定。这样, 可以激发高职生的积极性, 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在心理辅导过程中, 对高职生要运用表扬鼓励方法, 可以借助社会心理环境和高职生的群体压力, 造成先进与非先进在精神荣誉和物质利益上的差别, 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被表扬者则可以从这种差别上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 使积极良好的心理态势得到进一步强化。

典型教育法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典型教育方法是指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 教育帮助高职生提高心理认识的一种方法。典型教育法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 从而激发高职生的思想情感共鸣, 引导他们学习、对照及仿效, 具有形象、生动、具体的特点, 较说理教育更富有感染性, 最常见的是正面典型教育方法和反面典型教育方法。正面典型教育方法是指通过体现或代表先进、正确的思想的人或事, 在高职生群体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方法。反面典型是指反映落后的、错误的心理和行为, 在高职生群体中产生消极影响和产生破坏作用的典型, 它是相对于正面典型而言的。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 自觉应用反面心理典型开展教育, 防止反面典型自发蔓延是十分必要的。运用反面典型教育方法, 可以使高职生从正面与反面的比较中明确我们所要提倡、肯定的心理行为的正确性, 并对我们所反对和否定的错误心理行为有所警惕, 进行防范和抵制。

对高职生的心理辅导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容忽视的工作, 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 还必须坚持心理沟通、情感投资、心理相容、晓之以理、平等信任、实事求是等原则, 充分注重心理辅导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这样, 学校心理辅导才能真正为高职院校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起到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心理活动特点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中职位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情绪波动比较大, 逆反心理比较强, 情感比较脆弱, 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这也是让很多老师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 管理中职学生比较困难, 因此关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要解决他们心理问题,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探究

根据调查,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年龄在14~18岁之间, 根据专家研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和他们同龄的学生比较, 中职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1. 产生厌学心理

据调查, 目前31.7%的中职学生都存在厌学情况。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信;第二, 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 同时对学习的认识不足, 认为学习是老师和自己以后的发展没有任何关系, 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被老师和家长强迫学习。

2. 自身心理矛盾

有很多中职学生学习成绩落后, 表现差, 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被父母和老师忽视、训斥、责备, 这使得学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变的自卑, 同时也会出现自傲的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叛逆心理强, 而且很多学生都不注意自己的心理变化情况。

3. 情感变化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因为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环境中, 情绪波动比较大, 而自控能力比较薄弱, 抗压能力差, 并且社会性的的情感突出的表现为冷漠。

4.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中职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表现的比较敏感, 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 缺乏与父母教师进行良性正常的沟通交流, 网络交往不正常。

5. 个性强烈, 问题重重

中职学生个性比较强烈, 对自己的成长问题没有过多的关注, 也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自律能力比较差, 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比较薄弱, 很容易走上歧途, 性格会发生很大变化, 很容易沉迷于网络当中, 比如:手机, 电脑游戏, 不良网络信息浏览, 不能够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中职学生在青春期的这个阶段有很多心理问题, 主要有厌学问题、自身心理矛盾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个性强烈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有很好的解决策略, 那么让我来具体看看有哪些策略。

二、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探究

1. 建立心理档案, 做好管理工作

要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 那么首先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机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设立心理咨询室, 加强对心理咨询的管理, 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 对新生做好心理档案, 每学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检测, 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 在班级中挑选合适的人选为心理委员, 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 充分发挥同龄人心理辅导作用。

2. 借助媒体做好宣传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 需要向老师和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让老师和学生都认识心理健康知识, 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那么, 这就需要充分地发挥媒体的力量, 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让学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节目, 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大赛, 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 利用学校宣传橱窗, 适时设计宣传专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 团结和组织学生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快乐和重要性。

3. 举办心理辅导讲座,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效率的有效方法, 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现阶段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针对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 选择合适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活动, 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 让他们学会如何积极的处理这一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开展中职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讲座, 如何正确上网讲座, 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讲座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讲座,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让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4. 开展集体活动, 注重心理训练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结合中职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特点来进行, 要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主题活动, 开展有效的心理训练。提高中职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展开不同的心理辅导活动。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心理设计大赛、心理游戏比赛, 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心理教育活动, 从而使得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也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和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 促进自己的成长。

结语

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特殊对待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不容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乐观, 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 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变化, 充分了解学生, 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有效组织心理教育活动, 探索解中职学生心理问题, 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要坚持不懈地探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N].中国教育报, 2005-1-22-3.

内科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 篇11

【关键词】 内科老年患者 心理特点 护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 R 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27-01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人类社会逐渐趋向老龄化,老年患者占患病人群的比例增加,就使针对老年患者实施的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况且目前内科疾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如何在了解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是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

1 老年患者的特点

1.1 心理特点

1.1.1 紧张、疑虑、不安、急躁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退化,发病后各种功能受损、自觉症状明显、疾病的痛苦等,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加之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因而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情绪,表现为紧张、焦虑、不安。有的患者病情较重,害怕疾病变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甚至对医务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

1.1.2 恐惧、抑郁、逃避问题

患者对入院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了解不透,有些检查还会增加痛苦,患者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的心理[1]。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以及以后的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抑郁,严重的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或丧失。由于感觉、知觉、视听力、记忆力、想象力衰退,对新的事物缺乏好奇心,容易误听、误解,出现敏感多疑,表现为语言重复、缓慢、吞吞吐吐,对实质问题回避。

1.1.3 丧失信心

慢性疾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再加上承受不了长期疾病的折磨,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1.1.4 愤怒

当患者多次住院而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时,易产生埋怨甚至愤怒的心理,表现为易怒、不近人情,拒绝配合诊疗、护理活动等。

1.1.5 固执、冷漠及其他心理

因患者机体功能下降,自制力也相应下降,患者做事缺乏毅力,喜欢凭经验办事,固执己见,情感冷淡,遇到重大刺激反应强烈,难以控制。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懒得交际,行为古怪,既自卑又骄傲。

1.2 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也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护理。如生理性听力退化,或者由于病理原因影响听力,如脑梗死等,常常造成老年患者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患者有语音、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患者讲话含糊,不能正确选择词语,造成对复杂长句的阅读和拼读困难等。

2 护理人员必备的素质

2.1 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基于对护理事业的热爱,我们既然选择了护理事业,就应热爱它、钻研它,肩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良好的道德修养会使患者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安全感,因此,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护士应有的素质。

2.2 美好的言行

患者在住院期间,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医护人员了解他、帮助他和照顾他。言行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治疗疾病的一大手段。内科老年患者的特点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应做到:态度温和谦虚,谈吐文雅有度,音调不宜过高,频率不宜过快,对患者的询问,能做到耐心解释,并为患者保守秘密。

2.3 敏锐的观察力

护士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是衡量护士心理品质的首要标志。护士除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指标以外,还应观察患者的细微的外表行为、躯体动作、语调等变化,以便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和机体变化的情况。

2.4 娴熟的护理技术和丰富知识

具备高超、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将躯体治疗与心理护理融为一体,是护士角色功能的具体体现。护理工作很多内容是对患者进行技术性操作,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娴熟及基本知识的扎实是护士的基本功。

2.5 较好的沟通能力

由于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护理人员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掌握一些沟通的小技巧,将心理护理融入到日常工作、护理中,使患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要点

3.1 适应环境,进入角色

接待患者时态度要和蔼亲切、热情认真、动作要迅速,操作熟练准确,使患者一进入病房就消除陌生感。通过详细介绍病区环境、设施、经管医生、责任护士,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及重视,树立战胜疾病的希望。

3.2 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疑虑

护士在操作前、中、后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操作的目的、步骤及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适。多使用安慰性语言,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从而促进了护患关系。护士可视不同性格的对象,有的可以直截了当,有的必须委婉含蓄。

3.3 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告知及督促患者遵守医嘱,坚持治疗,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提高内在的自身康复能力。多关心体贴患者,生活上给予照顾,了解患者需求。通过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復发,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3.4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消除影响疾病康复的不良因素

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处理。

3.5 恢复期指导

恢复期机体器质性变化已基本消除,病痛也基本消失,如护理不当,急性病可转为慢性病,慢性病可再复发[2]。因此,必须重视恢复期患者的护理。

总之,心理护理贯穿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治疗过程的始终,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同情心和责任心。精心的护理、精湛的技术是基础,同时还要掌握心理学知识,强化心理护理意识,换位思考,提高护理质量。除了为患者做好基础护理之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结合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朱剑秋,等.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当代医学,2008,11,14(22):125.

职校生心理特点分析 篇12

一、研究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必要性

职业学校在读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折时期,学生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制约教师的教,也关系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我们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教学,才能实施对学生全面的管理,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学生的成人成才。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里,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自然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出现巨大的转变,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或问题。

但因为思想观念、教学内容的传统性,对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却往往是职业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容易忽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的一个方面。因此,掌握并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并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显得无比重要和迫切。

二、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的表现

在校期间,因为家庭、年龄、专业等的特殊性,职业学校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呈现多种多样的特征,但归根结底,这些都动,可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优缺点及各方面条件,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确立良好的自我信念,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学校教育活动多以集体形式为主,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培养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富有竞争性的活动,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竞争意识、竞争精神的一方沃土。参与文体活动不仅可改善人的情绪状态,还可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一些轻松、活泼、欢快、有趣、配有优美旋律的音乐课和体育活动是散心解闷、转移不良情绪、获得愉悦心情的有效手段。

中学生学习普遍存在学习焦虑,中学生普遍觉得课程作业太多,似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甚至连难得的休息日也被各门课程作业所占据。社会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教师与学生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过分追求对学生造成压力太大。所以,我们社会、教育者要正确引导,摒弃将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对学生要实行减负,不仅要减少中学生做不完的作业,而且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心理减负,让其健康成长。

(三)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少年一生的幸福作准备的。中学生时取决于他们内在的心理现状与发展情况。概括而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大致表现出如下一些矛盾及特点:

1. 独立意识强,行为依赖性也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知识的扩展以及远离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家长、对教师的崇拜开始逐渐减退,转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情感体验,对家长、老师的言行存在主观判断与取舍,对过多的提醒或教诲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但这些并不说明他们已具备了完全独立的准备和能力,相反,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依附性依然很强,在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希望得到他人的指导与帮助,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心理仍然强烈。

2. 参与意识强,行为能力参差不齐。

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发展阶段一般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只要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他们就会积极地投身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但职业学校中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受周围环境与人员的影响,综合素质偏低,性格内向,即使存在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也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在各种活动中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严重影响自身能力的发挥和才智的展露,给人一种低能的印象。

3. 自我意识强,正确处理与集体关系的能力尚待提高。

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较理智的自我意识。但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职业学校中的学生普遍存有自私心理,对同学、学校的关心不足甚至漠视,面对利益选择时,主要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对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4. 自尊与自卑同在。

职业学校学生,很多是升高中或重点高中落选的,而且很多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再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前途不佳,从而使之感到自卑和缺乏自信,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自我感觉低人一等。但这样的学生自尊期是孩子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对其知识面较窄、心理不成熟及自控能力低等特点,他们的成长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出现一些困惑、不安与迷茫,从而产中很多心理问题。要消除成长过程中因教育方法等不当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回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5(4):289-290.

[2]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22(5):446-447.

[3]张天亮,翟静,刘金同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山东精神医学,2003,16(2):87-89.

[4]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 L一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5]罗清旭.父母离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心理科学通讯,1989,4(2):34-36.

[6]李淑民,钱福家,王殿春.家庭离异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1990,4(1):15-20.

心一般都比较强,他们特别看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强烈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别人的注意和尊重。

5. 就业的希望与悲观并存。

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他们都对毕业后的工作充满向往和幻想,希望能尽快地完成学业,实现就业的抱负,出人头地,为自己、家庭改善生活条件和地位。但因对职业学校性质、地位的顾虑,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怀疑他们未来工作的地位和方向,认为毕业后主要还是打工,到工作第一线做苦力。也正是因为对就业的悲观情绪,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学无动力,得过且过,虚度光阴,甚至染上一些恶习和不良癖好,严重影响他们的前途和学校的形象。

6. 爱交际,但对朋友定位不准。

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都喜欢多结交一些朋友,愿意和身边的人和好相处,甚至希望家长、老师与他们志趣相同,能够成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朋友。但毕竟他们心理很多还没有完全成熟或者心态有所偏差,对待与朋友的关系理解不够,过于感情、义气用事,当朋友有困难或受人欺负时,不分青红皂白,坚决站在朋友一方,甚至大打出手,即使因此受到处分也义无返顾。

7. 其他不良心理。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特殊的教育环境和剧烈的身心发展,在心理上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不良现象。比如逆反心理,崇尚主体,纪律松懈,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欠缺;惰性心理,贪图享受,不尊重他人,自私任性,厌学旷课;从众心理,他们中有的成群结伙抽烟、喝酒,有的有意破坏公物,甚至打群架;攀比心理,在生活上相互攀比,为在同学特别是异性面前炫耀,不顾家庭条件而花钱如流水,有些因为农村经济落后,而为满足虚荣心不惜参与盗窃等违法活动;性关心心理,由于环境、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内心寂寞孤傲,道德伦理观念薄弱,他们慢慢会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逐渐转移到异性身上,故对性的关心和早恋现象在职业学校学生中比较普遍。

三、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为适应时代之所需,培养思想政治合格、文化知识全面、专业技能突出、身体健康良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理应针对职业类学校学生心理上的现状,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充分地调动、激活他们身上的心理优点,使其转变为积极的行动;另一方面,通过辅导、教育等方法,及时有效地纠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具体可采取下列几种措施:

1. 加强心理健康的指导和教育。

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和书信辅导等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每所职业学校都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安排有经验或专门的心理老师对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生活和择业指导。对早恋学生,应耐心帮助、细心指导,使其能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及与异性相处,并能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学生进行情绪宣泄和自我控制;能够面对重大生活事件;逐步改善与家人、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学会愉快地度过课余生活;合理消费等。

2. 因材施教,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基础较差、思想状态各异的城乡学生,更应尊重、理解、平等对待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因材施教,据“型”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例如,许多学生有很强的自卑感,教育中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师生“顶牛”现象,面对这些抗拒型学生,教师不仅不能歧视,而且要特别关注他们,真诚地和他们交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他们的攻击性与对抗性;对于消极型的学生,教师则要着力培养其开朗大方,大胆自信的个性,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使其尽量获得胜利感和荣誉感,并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上进。

3. 捕捉学生“闪光点”。

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差点,但他们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而且许多学生的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和优点。故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抓住这些“闪光点”,或者创设条件,提倡赏识教育,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感觉在班级、学校中能有用武之地。比如班主任可给一些爱调皮捣蛋但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委以“重任”,让他们担任舍长、组长乃至纪律委员、班长等职务。据笔者从事班主任的经历来看,只要加以及时、必要的指导,此举效果良好。我系有一个班的班长以前是一名经常旷课、违纪的“后进生”,但他的集体荣誉感很强,结果自当上班长以来,不但在本学期的学习上拿了三等奖学金,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带领班级取得了不少荣誉。

4.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专业的精神。

职业学校学生,应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和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各种形式的寓教于乐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艰苦奋斗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我们应大力弘扬吃苦、实干和奉献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只有喜爱、敬重自己的专业,才能学有所成,才能最终获得别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

5.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中,需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实质就是工作,幸福的含义就是创业,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想拥有满意的工作,要享受幸福的生活,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劳动,现在就一定要学好技能读好书。只有不断努力,永不放弃,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最终实现自我和成就自我。

同时,人才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学校必须利用与企业的独特教育资源,形成“双元互动,校企双赢”的办学特色,校企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实践中学习专业技能,并积累工作经验,使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接轨。学生毕业时既能迅速上岗,又具发展潜能,既会做事,也会做人,具有显著的职业教育特色;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家长、学生对毕业后工作的担心度,为学生在学校的安心、努力学习提供了保障。例如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近年来与省内多家医药企业积极洽谈,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先声班”、“百佳惠班”、“康缘班”、“万邦班”、“恩华班”等的开办,使学生的学习更接近企业所需,切实解决了企业用工难与学校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6. 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组织和开展课外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热爱集体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虽然是职业教育,但我们可以组织各种文学、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并给予充分的指导,从而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使他们生活不再感到无聊,无暇顾及其他不利身心健康的东西,不再沉迷上网游戏和寻找情感刺激。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的馨园文学社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在学校、老师的关心指导下,社员们屡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征文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调节了紧张的学习,还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从自身的条件出发,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并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做出良好反应。我们只有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特点在社会发展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我们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身心健康、专业合格、献身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

摘要: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的转折期,因为年龄、家庭、专业等的特殊性,心理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困惑或问题。故我们要掌握并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特点,分析,措施

参考文献

[1]靳占忠.中国农业教育,2005,(1).

[2]王仁清.教育与职业,2005,(3).

[3]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172-187.

上一篇:农村社区金融服务研究下一篇:语文常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