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活动课(精选12篇)
心理健康活动课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活动,教师,氛围,生活,感悟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工作、学习压力日益加重, 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为此,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家长的重视, 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也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它立足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使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心理健康教师, 在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方面, 我们努力实践并进行总结。在具体活动中, 应在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基础上, 针对全体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爱好特点, 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践中,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营造氛围, 真诚沟通
心理健康活动课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具有其特殊性, 在形式上则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氛围, 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 教师要倾情投入。
心理健康活动课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 要求教师掌握辅导的基础技巧, 如倾听、共鸣等。教师一旦进入活动, 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 坦诚地面对学生和自我, 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境, 面带笑容, 让学生体会自己的真挚感情。在活动中,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形象思维丰富, 感性认识充分, 教师的思想、情绪的微小变化就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影响, 所以, 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倾情投入是整个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2. 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实感。
在学习活动中, 教师应让学生对每次活动的内容、目的有明确的认识, 并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敢于沟通、乐于交流。小学生天真活泼, 只要他们从心理上接受, 就能大胆地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 有的学生甚至还会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这就说明活动中融洽的气氛能让学生敢于和别人真诚沟通、乐于和别人真诚沟通。
二、贴近生活, 形式多样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 因此,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 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 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1. 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
心理辅导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及生活情况, 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只有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 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产生共鸣。如, 在《快乐在哪里》的活动中,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自己不快乐。结果不容乐观, 却能激发教师贴近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 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的责任心。
2.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为此, 教师要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有针对性地围绕活动展开讨论, 在活动中融入音乐、舞蹈、美术、、小品表演、游戏等艺术形式。例如, 在《两个小人儿》的情境练习中, 可以让学生表演:我去买东西, 售货员多找了我几块钱, 我会怎样做;妈妈整天出去打麻将, 我很生气时我会怎样做。当多种活动形式直观且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 学生就会更容易从中体验乐趣, 并且有所收获。
三、重在感悟, 实际运用
心理健康活动课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避免把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成心理知识传授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 在活动中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和思考。如, 在辅导《怎样面对失败》时, 可以让学生讲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事例, 教师也可以讲讲自己在这方面的经历, 使学生有所感悟。即使学生的感悟各有不同, 教师也应尽量做到不妄加评判,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总之, 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国家的未来, 因而, 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上好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 还需要每位教师做长期不懈的努力。
心理健康活动课 篇2
一、活动设计说明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学习压力大,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这种现象也极其普遍。由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儿童期是个体认识、个性、情绪调控能力、意志自制力与坚持性等心理品质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受环境影响、家庭变故、周围的人对其一贯的看法等影响,都会使学生无法正确的认识自己,表现为缺乏自信,依赖性强,甚至有的同学自甘堕落,容易习得不良的行为习惯。另外,儿童期的情绪波动较大,意志力较差,表现出一定的冲动行为。因而在这种情况下,班上学习成绩好的,或有威望的同学往往成了一个班的中心,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其他同学的发展。久而久之,容易使很多学生失去自信,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和独立性,无疑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阴影,很难“健康”发展。本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针对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这一心理现象而设计的,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消除其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活动分析
1、活动课内容分析
人要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年少时,人们生活在未来的梦幻与懂憬中,迫不及待地盼望新年的到来,盼望生日的到来,盼望快快长大的一天,而如今的孩子却是更多的思考着“我们是谁”、“我是怎样的人”的问题,内心渴望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作为一名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使学生能够接纳自我,认识并接纳独特的他人。在积极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也感受到被同学欣赏的快乐,并学会与人相处,发现他人优点,学习他人优点的技巧。感受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每个人不应该因缺点而怀疑自己,也不要因优点轻视他人。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让自己扬长补短,散发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2、活动对象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由于心理态度与努力程度不同,他们成长的速度和成功的机会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有的同学狂妄自大,有的同学自卑心理严重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们的成功。有的同学由于对自己的不自信,还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本节课就是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能够做到正确的评价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我,为成功奠定基础。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并接纳自我,认识并接纳独特的他人。2.教育学生要在积极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也感受到被同学欣赏的快乐,并学会与人相处,发现他人优点,学习他人优点的技巧。
3.使学生感受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每个人不应该因缺点而怀疑自己,也不要因优点轻视他人。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让自己扬长补短,散发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四、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使学生认识并接纳自我,认识并接纳独特的他人。
2、活动难点:在评议中,使学生感受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每个人不应该因缺点而怀疑自己,也不要因优点轻视他人。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让自己扬长补短,散发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
五、活动形式:游戏、评议、心理测试
六、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20个我是谁》心理测试卷
七、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看图取名 我们来看这幅图,根据你所看到的,给这幅图起个名字。
大家看到了,我们看到的是同一幅图,但是我们起的名字却是千差万别的。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人们的看法却有如此大的差异?
(二)游戏活动:寻人启事
1.介绍游戏规则:全班同学每5-6人分成一个小组,每名同学写一张“寻人启事”,要寻找的人为小组内的人。寻人启事上不能出现这个人的名字,尽量介绍有关这个人性格、气质特点方面的内容,然后由同学猜一猜要寻的人是谁?
2.组内交流,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同学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正确认识自己活动 1.强化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接纳(1)“我是谁”心理测试。测试时尽量选择反映个人风格的话。(2)让同学倾听及评价。尽量带肯定、欣赏、高兴,与人为善的神情,多表扬,赞美他(她)目的:同学们在积极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也感受到被同学欣赏的快乐,并学会与人相处,发现他人优点,学习他人优点的技巧。
2.鼓励各个同学争先恐后表现自己(各人说出赞美自己的话不少于5句缺点1句)。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有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从古希腊懂得帕尔纳索斯山上亘古的命题“你要认识你自己”到唐映红的名言“精彩的人生在于策划”,通过这样的活动安排,使学生认识到渴望成功的人们应该明白,你自己就是一座金矿。要不断的挖掘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的完善自我。3. 总结: 打破传统
使学生认识到: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易有自大、自负,会停步不前;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易自卑,做事畏首畏尾、灰心丧气,这都是不可取的做法。以前我们都曾听说过:成功=99%的汗水十1%的天赋。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成功的公式已被改写。1993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福勒博士等人提出:成功=自我认识十动机。鼓励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抓住成功的机会。发挥自己所长,而不是用其所短。只有具备积极的自我意识,一个人才会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积极的自我意识的获得必须以正确评价和分析为自我前提。一个人如果能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学习中就会产生自信心,这将使他不会踌躇或是等待。
2、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准确评价自己? 主题:我是谁 【设计理念】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以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和体验。自我意识辅导必须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开始。“我是谁”,利用集体辅导的优势,借助熟悉的动植物暗喻自己,让学生全面关注、发现、认识自我。引导学生从关注自己一个方面移向关注多个方面。同时这项活动生动有趣,符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积极的认知自我的重要性。
2、借助熟悉的动植物暗喻自己,让学生全面关注、发现、认识自我。【活动准备】动植物名称的卡片、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刮大风”,引起学生对自我认识的兴趣和关注。
师生搬着椅子到操场一角,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始活动时,教师撤出一把椅子,站在圈外,喊口令:“大风刮,大风刮,刮呀刮,刮具有 特点的人。”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听到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场地中间再重新找一把椅子坐,动作慢的学生就没有椅子坐了。这个活动做了几次,刮到了“戴眼镜的人”、“喜欢跳绳的人”、“写作业快的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活动中,大家一起思考,怎样尽快找到位置,需要注意听口令、动作快。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
活动后教师问学生:“你了解自己吗?”根据学生们地不同反应,接着进行了下一个活动——“我是谁”。
二、“我是谁”——在动植物中找自己
1.教师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学生熟悉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随机抽取卡片,根据自己抽取的动物或植物特点,再结合自己的情况,说出自己的特点。在向同学介绍自己特点时,要想方设法结合自己手中所抽取的动植物的特点。描述时可以这样进行:“我是一只,是我的特点。”
分析:用某种动植物来暗喻自我的方法,再加上随机抽签的方式,“强制”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并不是自己明显的特点,也不是自己或他人平时注意的地方,通过辅导活动,学生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敢于接纳自己的特点。2.别人眼中的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自己的认识、了解总有不全面的地方。听听别人的意见,你对自己会有新的认识,会有新的发现。你认为谁最具有哪种植物或动物的特征?”听听别人说自己的特点。
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篇3
其理由是:
1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根据有关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的状况,以使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门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系统地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并能及时觉察自身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同时可以使他们学会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的方法,使心理行为问题得以解决,保证了身心健康,促进了全面发展。可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科学,有其特有的实施方法。这就决定了有必要开设一门与一般学科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评价不同的特殊课程,在教法设计上,必须考虑其本身的内在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这门特殊课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它既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传授课,也不是只讲形式丰富多彩的一般活动课。它要求教师必须根据不同个性学生的心理需要设计活动课的主题,根据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组织实施活动课的过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不是要新增加一门学科课程,而是要使其自身的特点在众多教育形式中加以明确和更加突出,以便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3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看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学科渗透、班队活动、咨询辅导等形式实现。然而,学科渗透毕竟有其局限性,班队活动尚有其他教育内容,心理咨询只是面对心理上存在问题的个别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如何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初步学会运用心理知识、方法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针对性很强的活动内容,它应由从事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来组织实施。这样不仅能解决目前心理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能使班主任自身学会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决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管理水平。它对于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有效设问 篇4
关键词:有效设问,心理课堂,策略分析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开放性的课堂, 以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为主,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成长。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问题的设计上有别于一般学科。其问题不要求统一答案, 不纠缠对与错, 注重的是学生真实的情感、实际的需求、发自内心的话语, 有效的提问更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手段之一。
笔者根据平时的观课、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发现, 心理课堂教学, 关于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引起注意并有效改进。
一、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实例
1、过于简单, 问题封闭
“这样做对吗?”“这样处理好不好?”“是不是”……这种封闭式的提问, 表面上会得到同学们积极整齐的回应, 看似热烈, 但根本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更有老师一节课十几个“是不是”, 其实并不需要学生回答, 只是老师的口头禅罢了, 未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2、重复罗嗦, 问题繁琐
一个情境在同一环节, 提问的绝对数量多, 不但会给学生造成思维负荷过重, 还会影响学生对问题核心的把握和感知。
有《我宽容我快乐》一课, 老师首先展示了情境“善待他人”, 然后向学生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是小刚, 为什么听了小丽的话你觉得不快乐?小丽自己快乐吗?如果你是小刚, 为什么听了小圆的话你觉得快乐?小圆自己快乐吗?”先不说学生, 即便听课的老师也会感觉眼花缭乱, 质问问题的核心在哪?这样细碎的问题, 学生以一般的经验和知识便能解决, 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 思维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3、价值模糊, 问题歧义
心理活动课离不开心理知识的融合和渗透, 授课老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在处理一些问题的价值判断上要科学, 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或者负面影响。
如《情绪红绿灯》一课, 其中“心理透视”环节, 老师设定了以下四个情境:1你被人冤枉时;2与人吵架时;3上台演讲时;4考试取得好成绩时。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画出情绪脸谱。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那些情绪反应是合适的?那些情绪反应是不合适的?为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绿灯, 不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红灯。”由于问题本身的歧义, 学生为了配合老师, 纷纷把“愤怒、气恼、愤愤不平、慌乱、痛心”等情绪反应认为是不合适的, 而“开心、兴奋、激动”等情绪反应才是合适的。情绪本没有对与错, 只是情绪的管理需要适度。由于问题设计歧义, 课后有学生提出疑惑, “难道被人冤枉时感觉气愤不正常吗?难道与人吵架感觉愤懑不可以吗?”所以, 授课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科学, 价值取向要正确。
4、脱离实际, 问题偏难
一般情况下, 心理课堂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而且必要时有一定的深度。但有时候问题过难, 或者让学生过于自我暴露, 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或抑制心理, 课堂的“阻抗”现象就出现了。
有《学会放弃》一课, 老师列举了四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思考选择。其中一情境是“父母离异, 选择跟爸爸经济无忧, 但妈妈更懂得关心你。”其余三个问题均有同学发言, 唯独这一问题学生拒绝回答。原因在哪?父母离异的情况大多数同学不会存在, 脱离了学生实际, 而有真实情况的学生也绝对不愿意回答此类问题。因此, 教师对问题要有预见性, 对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心理冲突的问题, 要慎重处理。
二、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分析
1、问题设计的依据不足。
有一项调查发现, 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前进行问题设计, 但设计问题的依据却各有不同。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比例最高, 占85.7%, 远远超过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也超过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无可厚非, 一节课要成功, 问题设计上要结合本课目标, 对重难点进行突破。但过度的照本宣科, 忽视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 就相当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学情分析。因此, 在一些课上, 我们看到, 有些学生的回答超出了老师对问题本身的预期, 老师又不善运用现场知识的生成, 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因此, 教师要善于总结实际的教学经验, 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让问题问得有效, 答得生动。
2、问题设计的能力不足。
试想一下, 如果问题脱离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漫无边际;如果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问题提出不契合时机;如果问题不能帮助知识的展开……这节课的效果如何?因此, 老师务必加强问题设计的能力, 认真思考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提;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提出的问题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等。从而避免盲目性, 使课堂有深度, 有启发。
3、问题设计的理念模糊。
以“积极心理学之积极情绪”为主题的初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来说, 几乎绝大多数教师都运用了情绪ABC理论来建立“积极情绪”, 问题设计都围绕如何转换想法“B”, 结果课听起来都大同小异。究其原因, 在于老师对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没有研究清楚, 导致问题设计理念上有偏差。
三、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策略
1、问题设计内容准, 学生有话可说
“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水平和认知特点来设计, 问题太多、思考时间太长、偏难、深涩等, 都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倦、懈怠等心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其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均有所差异, 因此设计问题时, 要体现年龄特点性。
(1) 小学课堂, 宜动不宜静。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事物吸引, 问题设计时教师适合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直观的手段, 辅以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为主,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
有一节小学心理课《聆听你我他》, 为了践行“积极倾听和热情有礼”, 教师让学生带着“怎样做到热情有礼和积极倾听?”的问题, 邀请在座的听课老师一同加入到自己小组的话题讨论中。学生们纷纷主动邀请老师, 饶有兴致地聆听老师的分享。讨论一结束, 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分享自己刚才如何做到热情有礼和认真聆听。因此, 对于小学生而言, 问题设计不宜“思考”太多,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实验, 效果会超出预期。
(2) 初中课堂, 宜动静结合。
初中生较之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 他们善于思辩, 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 思维特点与小学五、六年级更有类似之处, 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 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忌机械、封闭, 应该形象、生动、逐步推进、层层深入, 激起学生回答的欲望和无限的兴趣, 而问题设计的递进性就好比如“跳一跳, 摘桃子”,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从而使问题圆满解决。
有《当怒火来到时》一课, 教师首先展示了一段关于“愤怒”的视频, 根据视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 然后把问题分配到不同的团体小组中进行讨论分享。
问题一:故事主要表现了哪种情绪, 从谁开始, 经过了哪些人, 最后又到了谁那里?这个故事, 让你想到了什么?
问题二:价值澄清———一个人有愤怒情绪正常吗?当愤怒来临时, 是压抑好, 还是及时处理好呢?
问题三:管理有术———小欣可以怎么想, 让自己没那么气愤呢?
问题四:管理有术——— (角色扮演) 你对小欣表达愤怒的方式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怎样的表达会更好?
问题五:管理有术——— (制作“情绪魔方”) 你对小涛以踹桌子、踢凳子的方式来宣泄愤怒有什么看法?像这些特别容易激动的同学, 他们可以做些什么, 把怒气消解掉呢?
以上五个问题贯穿于整节课, 对情境的问题挖掘做到了最大化。问题的设计严密周全, 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从不同的角度,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既有思辨的过程, 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主动探索;也有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经验,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 高中课堂, 以思辩为主。
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逻辑抽象思维更具优势, 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其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走向成熟, 是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因此, 问题设计应更倾向于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提问为主。通过启发式提问,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性提问, 让学生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产生独到的见解, 提出新颖的想法。
有《“秘密”引发友谊危机》一课, 教师出示了情境“好朋友静静和朗朗闹矛盾了, 因为朗朗把静静的秘密泄漏了。”接着让学生探讨“1、静静要和朗朗绝交, 是谁的错?错在哪里?2、所有的秘密都不能泄漏或分享吗?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 却包含了要学生判断、分析、探究的过程。学生需要探究秘密的级别 (轻度、重度、特殊秘密) , 判断哪些可以分享, 哪些需要保密;还要了解分享秘密的对象;最后还要学会正确分析情况, 为自己的秘密负责。“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此问题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调动了学生的质辩思维, 从而明确是非,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设计启发巧, 学生主动去说
有些老师喜欢直截了当, 单刀直入, 这种开门见山式的直接提问, 实在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不妨采用启发性提问。如《当幸福来敲门》一课, 直接提问学生“什么是幸福”, 不如把问题稍作变换, “知足常乐是一种幸福;每天品尝到妈妈为自己准备的可口饭菜是一种幸福……对于你来说, 你的幸福都在哪里呢?”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启发, 写下最真实的幸福体验。
3、问题设计变化妙, 学生愿意去说
相信不少一线心理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当话题比较敏感, 涉及到学生的隐私或需要学生自我暴露时, 学生往往不敢或者不愿意说。当然, 这可能会跟课堂的安全性和开放性氛围的营造有关。此时, 我们不直接提问, 可以采用迂回战术, 尝试着变一个角度提问, 打破僵局。如《当花季来到时》一课, 老师首先通过图片呈现了一些性意识觉醒的表现, 如做性梦、幻想、看与性有关的杂志……然后提问“除了这些, 你认为性意识的觉醒还有哪些?你是如何看待性意识活动的?”问题一出, 大部分同学羞于启齿, 或不好意思, 或担心被同学笑话, 课堂处于胶着状态。老师与其鼓励学生“没关系, 大胆说”, 还不如巧妙变化问题设计。我们暂且把情境的主角称为“小明”, 问题可变为“小明表现出哪些性意识觉醒的行为?你觉得可能还会有哪些?你如何看待小明的性意识觉醒?”问题从暴露自己变成了探讨他人, 心理防御会降低, 而且通过他人反思自己, 教学效果一样可以达成。
4、问题设计追问到位, 学生乐于去说
课堂上免不了老师的追问和对回答的评价。评价更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层面。老师追问合理, 评价到位, 可以很好给予学生激励和期待, 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当学生回答比较完美时, 老师不妨说:“你的回答很到位, 能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到的吗?”;当学生回答有所欠缺时, 可引导:“这位同学提供了一点不错的建议, 还有其他同学需要补充完善吗?”当学生回答完全偏离时, 老师可引导“看得出你经过了一番思考, 可能否结合问题从另外一角度探讨呢?”当学生不愿意回答时, 老师可鼓励:“我们一起分享, 交换想法, 互吐心声, 这本身就是一件乐事, 不是吗?”积极的评价, 合理的追问, 相信学生会乐于与老师一起享受课堂, 深入课堂。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篇5
活动主题: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2、指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活动意义:
学生自信心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理,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活动准备:
1、进行自信心测试:“自信心自测”、“自信程度自评”。
2、制作辅助课件如: 影片,音乐、图片等。活动时间:一个课时。活动地点:校电教室 活动过程:
一、出示凡·高的画《星光灿烂》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到美吗?(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学生:月亮、旋风、烈火、村庄、树林等;不美。
教师这时再告诉同学们这是凡·高创作的世界名画《星光灿烂》,因为它的调色技术很高超而被艺术鉴赏家们推为世界名作。画是由很多元素组成的,如:色彩、构思、形象、寓意等等,只要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突出就可能成为好作品。人和画一样,也是由许多元素构成,只要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出色就可能成为杰出的人。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最突出的优点,准备做下面的训练活动。
二、训练活动
活动一:目光炯炯
要求:两人对坐,目光对视一分钟,轮流说出自己的一个优点,态度肯定,大声说三遍。继续对视,轮流请求对方做某事或借东西。一分钟内以各种方式要求对方,对方则反复拒绝。注意体会感受。
活动一的讨论提纲:
1、说优点时每一遍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一次一次地遭到拒绝,心情如何?
3、拒绝别人时有何感受?
4、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你打算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学生:说优点时感到一遍比一遍自信;一次次地被拒绝,心情很不好;拒绝别人时,觉得对不起别人;以后在不丧失原则的前提下要尽力帮助别人,等等。
教师:你拒绝别人时觉得对不起别人,别人拒绝你时他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呢?当你一再要求他时,他可能会不好意思,如果你再坚持一会儿,他可能就答应你了。做事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活动二:优点轰炸
要求:小组成员轮流被别人指出优点,每个人只对被谈论者指出一个确实存在的优点,被谈论者只允许静听,不必做任何表示。注意体会被大家指出优点时的感受。活动二的讨论提纲:
l、被大家指出优点时有何感受?
2、是否有一些优点是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是否加强了对自身优点、长处的认识?
3、指出别人的优点时你有何感受?
学生:被别人指出优点时感到很高兴;大家指出的大多数优点和我以前认识到的完全一致;有许多优点是我以前没有发现的,这使我加强了对自身优点和长处的认识;指出别人的优点时,我会想这一点我不如他,应该向他学习,等等。
三、培养自信的总体方法是:
1、不要过分敏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和客观地认识自己。
2、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优点并积极发扬它们。
3、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4、让学生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具体方法:
1、出示图片引出下面名言,同时让学生观看影片并讲解名人(爱因斯坦)的故事。
“将自己的每一条优点都列出来,用赞美的眼光去看它们,经常看,最好能背下来。通过集中注意于自己的优点,你将在心理上树立信心:你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与众不同的人。”——罗伯特·安东尼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集中注意于优点和长处,对自己是一种积极暗示,有利于成功。比如我们刚学会骑自行车时,如果看见路上有一块砖,常常会眼睛盯着砖,心里想着千万别撞上去,结果往往就会撞上去。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砖头以外的路上,心里想着一定要骑到没有砖的路上,结果大多不会撞到砖上去。这就是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的不同作用,罗伯特·安东尼的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学会积极暗示。
学生:这段话说得虽然有道理,但也不能忽视缺点。在注意优点时,不能忘记克服缺点。教师:在培养优点时确实需要克服很多以往的不良习惯。请同学们双手交叉,看看自己是左手的拇指在上还是右手的拇指在上。然后请同学们用相反的方式交叉双手,大家有什么感觉?
学生:别扭。
教师:要改变一个如此小的习惯动作都感到困难,要克服缺点、消除自卑、培养自信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需要我们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多天的努力。通过这个环节 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2、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通过这个环节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四、课后活动
心理健康活动课 篇6
1、本节课是三年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第7课 《培养良好自制力》第1课时鼓励学生自觉的进行自我行为管理。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知道行为是受想法指导的。评判行为的对错的依据既要看行为的后果也要在行动之前主动判断行为的合理性(结果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影响),追求三赢的发展目标。第2课时里针对自己的不合理想法进行转变,用心理咨询认知治疗的思路来进行自我管理,改变原有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建立合理观念训练新的三赢行为模式。
自制力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是意志的重要品质之一。在很多家庭里,孩子会被长辈溺爱娇宠,迷恋电视、电脑游戏,贪图玩耍,养成了任性,专横的性格,缺乏自制力。在学校里,同样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课堂上趁老师不注意就讲话,搞小动作;做作业,做一下,耍一下,消磨时光。控制不了自己,不能认真地做某件事情,自制力差。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孩子的行为如此不受管束,放荡不羁,对孩子的今后人生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当前小学生自制力滞后原因主要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有着密切联系,指出要加强小学生自制力的培养,主要在于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形成合力,变无意识教育为有意识教育,本节课就是将心理咨询的认知行为疗法渗透到学生的自我管理之中,把行为的转变深化成意识层的转变。
2、NLP的原则概念——“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
“三赢”原则下的十二项前提假设:
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
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动机与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师情景剧表演引导学生初步体验行为是受意志(想法)支配的,知道行为有对错,想法有好坏(合理与不合理),人是可以主动选择做或者不做,不是所有的想法都可以付诸行动。
2. 通过意象方式让学生体验行动结果,掌握评判观念合理性的方法,追求三赢(NLP理论)的做事目标,选择合理观念执行。
3. 提高学生对自身行为结果的预知能力,懂得做事时应该主动调节情绪,有意识的选择恰当的行为模式。
三、教学内容:
1.教师情景剧“老师要打人了”;
2.意象图示:行为和想法的关系;
3.练习“请你来做咨询师”;
4.联系生活实际:分辨生活中的好想法、坏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知道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的,人可以主动选择做或者不做,不是所有想法都可以付诸行动。
2. 提高学生对自身行为结果的预知能力,懂得做事时应该主动调节情绪,有意识的选择恰
当的行为模式。
(二)教学难点:
转变原有自我为中心的评判角度为“三赢”观念。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调查: 生活中有什么觉得委屈想不通的事情吗?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好想法 坏想法》
3.活动道具: 苹果 手雷 三赢 卡片 练习篇子
六、教学过程:
(一)意象对话:吃苹果 拉开保险栓的手雷 (简单的冥想体验两种情景的情绪)
请记住这两种意象给你的情绪体验。
(二)情景剧:《老师打人了》
1、老师举起笤帚怒目而视,请大家猜一猜:老师在想什么?(老师要打人了 )
2、看到老师这样做你在想什么?(老师生气了 老师怎么能够打人呢?)
3、“生气了想打人”这个想法如果实施了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讨论;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和社会等等去思考)——就像是拉开保险栓的手雷
1、刚才“生气了想打人”的想法被老师控制在了意识层面(只是心里想一想),因为老师在
行动前预知到后果的严重性就像拉开了手雷,所以主动选择不实施,也就没有做出错误的行为,不会引起“伤人”、“被开除”等不良后果。人可以主动选择做或者不做的,行动是受意识控制的。每个人都有这个本领。
5、心灵小贴士:看来不是所有的想法都可以付诸行动的,象刚才那样会带来不良后果的想法就是坏想法,经常出现在心里就像时刻拿着手雷一样,也是件危险的事?所以我们真的需要经常检查一下自己的心中的想法是好是坏?怎样判断想法的好坏?什么样的想法可以变为行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话题。出示课题“好想法 坏想法”。
(三)活动明理:
1、好想法 坏想法的判断方法:
师:怎样判断想法的好坏呢?老师教给大家一些方法:
情绪检验法:
请大家体会一下,当老师想要打人的时候,她的情绪是怎样的?(愤怒 生气 )
主动调节情绪(已经学习过的方法:暂停、转移注意力、冥想、生气包)当自己在不良情绪控制下学会喊“暂停”不要急于做出决定。
预测行为的后果:三赢观念(我好 你好 世界好)教师能使自己和他人都获益的三赢想法才是值得我们去变为行动的想法。
“我好”——对自己有帮助,能够使自己得到成长提高的想法,令自己获得良好情绪体验的观点。
“你好”——一个想法可能涉及到的关系,对方是否获益。
“世界好”——这个行动涉及到的其他人,社会影响是否是积极阳光的。
师:看起来想打人会让自己体验不良情绪,就像手雷的感觉,我们学过不良情绪是会
影响自己的健康的,所以会给自己带来不良体验的、伤害了自己的想法就是坏想法。
2、心灵小贴士:
三赢观念支持下的行为就像是,所有人都能够得到滋养,每个人都有所收益。
三赢的想法越多你的行为就会越美好,你会成为一个深受大家欢迎和喜爱的有价值的人,像阳光一样令人感到温暖、快乐的人。
3、学生讨论:通过刚才我们的讨论体验,你学会了什么?我们来分享你的智慧?
(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指板书梳理知识点:
下面我提几个问题同学们来抢答,都能答上来的同学聘你为今天的课堂小咨询师。
(1)所有的想法都能够付诸行动吗?
(2)行动是受意识控制的,我们是可以主动选择怎样做的?
(3)如何判断想法的好坏,原则是什么?
(4)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应急于做出决定,要先处理情绪。
想法有好坏,行动有对错(意象图示)
板书
想法 行动 结果
好想法对的
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有效的方法)
错的
坏想法不做
5、教师补充:心灵小贴士:所以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在做事情前就要前后思量,做事前想自己的想法是好是坏?想事情的结果,行动之后的结果是不是你想要的?尤其是不能一时冲动盲目的做一些错事!!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那是我们表达做事的方法没有选择到最恰当的方式,这个问题我们后面会有专门课程讲到,今天不讨论,但至少我们要知道想法是好的就可以有选择的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方法去实现这个目标,目前的困难只是暂时还没有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已,要有信心。
2、生活实践:
1. 课件展示:请你来做咨询师,用刚学到的方法给这些同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1)我上课被老师批评不认真听讲还把我上课玩的尺子没收了,我当时心里不服气“凭什么没收我东西,自己玩儿又没妨碍别人,老师故意让我出丑。”于是大叫:“你还给我!”……
(2)课间小刚从我身边跑过把我书碰地上了,我想他一定是故意捣乱,一定要给他点教训,于是就冲过去给了他一拳……
(3)妈妈总是逼我练琴,还在旁边挑我的不是,总觉得我妈唠唠叨叨真烦人,她根本就不喜欢我。昨我妈又批评我弹不好我就特烦,忍不住对她嘟囔:“有本事你弹啊!”……
练习:任选一个情景题,并根据问卷提示讨论集体作答?1-4题
2.心灵小贴士:刚才的练习卷子可以作为你平时自己遇事时进行自我检验自我控制的方法,在脑子里把这几个问题先认真思考一下,然后再决定如何去做,这种自我管理的方法可以让你尽可能避免犯错,这种方法就是心理咨询中的行为认知疗法中很有效的自我帮助的方法,能够明辨是非时就转变的开始,我们下节课会对如何转变做进一步的学习的?
3.彩虹信箱:(视时间当堂或课下完成)请你将自己心中的困惑,想不通的问题在练习纸背面写出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
(四)活动延伸:
实践练习:
1.写出自己心中的困惑,想不通的问题写出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
2. 你在自己的想法中找一找哪些是好想法,哪些是坏想法,你有没有办法改变这些坏想法?
3. 请这两周记录一下自己用新学的方法处理的实际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经验。
七、板书设计:
请你来做咨询师
情景:
(1)我上课被老师批评不认真听讲还把我上课玩的尺子没收了,我当时心里不服气“凭什么没收我东西,自己玩儿又没妨碍别人,老师故意让我出丑。”于是大叫:“你还给我!”……
(2)课间小刚从我身边跑过把我书碰地上了,我想他一定是故意捣乱,一定要给他点教训,于是就冲过去给了他一拳……
(3)妈妈总是逼我练琴,还在旁边挑我的不是,总觉得我妈唠唠叨叨真烦人,她根本就不喜欢我。昨我妈又批评我弹不好我就特烦,忍不住对她嘟囔:“有本事你弹啊!”……
任意选择一个情景题来回答:
1.选择的行动(对错)
2.说一说原来的想法是什么?
3.原有想法是否符合三赢原则?(我好 你好 世界好 )
4.预测原有行为结果会是什么?
5. 怎样想可以获得三赢的结果?
新想法( )
心理健康活动课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 为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心态的改善,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 处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存在心理困惑和问题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干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萌芽阶段, 自身对于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强, 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身边环境的不同影响, 容易因为学业、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心理不健康情况的出现。积极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性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力求营造良好而轻松的育人氛围, 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打好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带有明确教育目的的,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问题, 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
心理健康活动课目前大多由班主任进行, 因为班主任作为跟班老师最熟悉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助于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随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 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上, 也逐渐形成了突出活动形式创新, 引导学生心理状态的基本模式, 让学生能够拥有积极、正面的学习与生活观念, 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度过小学阶段的教育。
三、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易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近年来社会环境趋于复杂, 学生接触到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信息, 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造成一定影响。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 就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竞争意识进行合理的引导, 避免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个过程中, 交流的重要性十分突出, 教师可以开展“说说你愿望”、“说说你的困难”等活动, 让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 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帮助小伙伴出出主意, 帮助同学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解决碰到的困难, 形成一种班级内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调整班级内部的学生心理状态。
四、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多样化
心理健康活动课突出了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师应避免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 实践中说教式的心理教育也难以得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中, 突出活动设计的教育性,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活动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改善。在特别受到学生欢迎的室外活动设计上,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同手同脚”、“合作运球”、“拔河比赛”等一系列的户外拓展性活动, 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户外集体活动,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关系, 通过集体活动在潜移默化间向学生传递团结、集体、竞争的观念, 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拥有更强的竞争意识与主动性。
五、注重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中, 教师也许注重家教合作的独特作用, 设计合理的活动内容将家长也纳入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中, 向家长传递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长呵护的理念。在实践中, 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时进行旁听, 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家长知晓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要求家长更多的给予学生激励式教育, 避免家庭教育给学生带来挫折感, 影响学生的健康心态。
六、发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核心作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 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团结、向上的良好品质。心理活动的课程内容, 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 有针对性的开展起来,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寻求突破。紧紧把握新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脉搏, 让心理健康活动课真正的围绕学习的心理困扰与困难展开, 发挥实际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 也要更多的以各类活动的形式来开展, 教师通过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保持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期待感, 避免出现抵触情绪。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所提升,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掌握和了解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发挥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 22:17-20.
[2]肖新燕, 刘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 2007, 06:94-97.
心理健康活动课 篇8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辅导活动课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重在促进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促进学生发展。目前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广大中小学远没达到普及的程度,相关工作做得还不够规范,对课程的评价也存在误区,这都制约着处于起步阶段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正常发展。现行的评价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沿袭其他学科的评价模式,按照评价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照搬到心理课堂上。其他学科的评价侧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此套用到重在感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有失妥当。
第二,追求评价的专业化、精细化。有的专家、学者计算出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追求评价的系统、严谨,但显得内容庞大,过于精细,给一线教师的操作带来不便。
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往往是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就要对教学做出评价,这时就需要一个既能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基本规律,又能易于操作的即时性评价工具。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评价标准进行了概括: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以期对广大一线心理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带来启发,满足实际的需要。
一、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
1. 目标面向全体,便于实施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多数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适性,每个人都能有所感悟,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为首要目标。选题能够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一个小切口导入,后面挖掘得深。例如,在讲授“情绪的觉察与表达”一课时,活动目标立足于解决学生都会遇到的情绪困扰,学会情绪的表达,目标的设立避免出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空泛的字眼,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实施。在导入部分并不直接呈现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知识后,再是让学生做个小实验:看一看在1分钟内谁呼吸的次数最多?然后展示人在喜怒哀惧等不同情绪体验下呼吸次数的不同,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情绪与自己的息息相关,后续活动环节因此自然展开。
2. 内容亲近学生,贴近生活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应该充满趣味,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对活动内容有话可说,积极配合参与活动,从而引发内心的感悟。例如,在对某班级学生一次关于记忆的兴趣和水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羡慕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是没有找到系统的记忆方法,容易遗忘。于是笔者设计了“过目不忘,你也可以”一课,在内容安排上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直接告诉学生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然后讲授记忆有哪些方法,这样会使中小学生感到遥不可及,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于是活动内容以小游戏开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揉皱的纸抹平,启发学生思考:只用一次就能把纸抹平么?从而引出重复的意义,自然过渡到要想长久记住知识,重复是避免遗忘的有效方法。在介绍记忆方法中,先呈现20种物品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记得准、记得全,并把自己的记忆方法说出来与全班分享,教师再对学生的记忆方法加以概括总结,并作适当补充,这样就比直接告诉学生记忆方法巧妙许多。
二、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
1. 过程环环相扣,紧扣主题
活动过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且活动只能围绕一个主题,主题过多不利于学生接纳。例如,在讲授“积极举手我能行”一课时,其间设置了三个小游戏,第一是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后举手告诉教师;第二是请6位学生一字排开,教师发给每人一张卡片,学生按顺序快速读出卡片上的词语,读完后教师向全体学生提问:请问第二个同学读的是什么词语;第三个是脑筋急转弯,看谁能最先回答出问题。三个小游戏看似南辕北辙,毫无关联,其实贯穿着一个主线:从“眼”“耳”“脑”训练学生积极举手的“法宝”,上课做到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才能更加自信的把手举起来。活动过程就如同珍珠般贯穿在一根主线上,环环相扣。
2. 方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一般活动过程通过故事、歌曲作为导入,活动工作阶段通过案例视频播放、游戏、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展开,最后教师加以总结。方法强调活泼多样,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充满趣味性。在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可以综合使用多样方法,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学生积极参与,真诚交流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能够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真诚交流,吐露自己的心声,进行经验分享,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练习中来。例如,在讲授“放飞生命愿望”一课时,教师先说出自己的愿望,然后对学生进行纸笔练习,在生命的五个阶段里(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分别写出自己的一个愿望,并把愿望与他人分享,这就给学生提供了适宜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与他人分享。
4. 教师善于应变,提供引导
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心理教师能够充满教育机智,做到遇到突发情况能够灵活应变,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例如,在一次小组合作中,两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而争吵起来,心理教师此时不应该简单批评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学生:你们两个都是想着要把问题解决好而吵了起来,是么?那么吵了之后心情如何,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明吵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向全班学生提问: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
1. 氛围温暖融洽,全面开花
好的心理活动课能够做到“点”“线”“面”全面开花,整个班级氛围融洽,每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心声。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状况是对心理健康活动课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点”指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并能和他人分享。“线”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之间在小组内首先展开讨论,遇到疑问再向教师询问。“面”指对全班学生整体情况的把握能力。在小组讨论后,可以请每组代表发言,教师借以掌握学生内心的感受,适时加以指导。
2. 学生获得成长,自我接纳
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活动课的基本观点,更加自我接纳,理解他人,活动目标切实达成。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间说出或写下的感悟、心得体会来加以判断。还可以让学生填写反馈表,或是进行专门的心理量表测试,比较活动课开始前的测量和活动课开始后的测量之间的差异程度,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程度。
3. 教师获得发展,水平提升
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相长,自己的专业心理辅导技术也得到加强,与学生的关系更加亲近,对学生越来越了解,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心理健康活动课 篇9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它注重通过主体性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 进而在分享交流中领悟、探究、实践,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是, 在现实中由于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忽视学生体验等方面问题的存在, 阻碍了课程的顺利开展。为此, 我们学校及相关教师需要不断地改进措施, 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活动课的实效, 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真正含义
在实践中, 心理教育活动课被冠之“学校心理课程”“心理辅导课程”“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等名称, 这些名称不同, 但基本意义是一样的, 并且实际运用中, 还可以赋予不同的内涵。
心理教育活动课, 可以利用其他教育形式展示其自身的特点, 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心理教育的实效。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及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随着国家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 学校逐渐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如开课不足, 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育室, 教师大多没有专门系统地学习心理辅导知识, 大多以兼职为主。
2. 课程设计不合理
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式单一、设计上不适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配备了任课教师, 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有的学校甚至只是为满足一时之需, 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
3. 课程没有结合学生特点, 学生心理体验不足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 放松一下心情, 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 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 并不能体验活动的目的和真谛, 感悟不到价值所在, 从而也唤不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如, 在课堂中, 心理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活动之后,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感受或体会。
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一些建议
1. 增强教育意识,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要从领导到教职工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2. 设计合理化的活动课程
设计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 它不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 而是能有效地解读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困惑的课程。如, 我们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课程,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以一种类似表演的方式展示某一角色相应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感受, 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 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 减轻或消除学生心理或行为方面的问题, 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目的。
3. 强化课程中的学生体验
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 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体验的活动才能让活动课焕发光彩。只有激发学生心理体验的健康教育课程才会是有效的课程, 学生产生体验后才能产生内驱力, 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活动课程的体验去矫正自己的心理认识和行为。如, 采取问题探究式活动课程, 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做好相关的调查, 分析本校、本班学生有哪些心理认识上的问题和困惑, 或者有哪些行为上的偏差。这样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思索, 探究自己的困惑, 最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发挥潜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而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的活动课, 应该关注学生真实的心理体验过程, 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 并且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活动课程, 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助一臂之力。
摘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分析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含义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以供大家交流学习。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赵兴万.如何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 (6) .
[2]王心红.福州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 (12) .
心理健康活动课 篇10
为使学生在有限的心育课中了解更多有益的心理知识, 拓宽学生面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症结的视野。笔者每节课会让两位同学提前收集跟中学生心理相关的案例或故事, 课上, 首先由同学分享收集的案例; 其次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案例, 需问几个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 有什么良好的解决办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因此, 该环节的关键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例如, 一名同学分享了一则关于同学交往和入学适应的案例: 初中生活伊始, 班级同学做自我介绍, 某男生说道: “……我喜欢下棋……”班级同学尤其是男生们哄堂大笑, 该同学性格本来就内向害羞, 后得知自己的同桌是位名叫“夏琪”的女生后更为尴尬。因此, 整整一学期他讨厌班级男生, 害怕和女生讲话, 成绩一落千丈, 性格更为孤僻, 成为班级里的“小怪人”。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下棋”事件是导火索, 激化了该男生的入学适应问题。解决的办法: 与信任的家人或朋友分享苦闷, 尝试先和座位附近的班级同学交往, 采用同学开自己和夏琪玩笑时的处理方法—淡化, 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
再如, 一名同学分享了关于校园里流行看恐怖故事的案例: 某些同学看完恐怖故事或图片后影响了学习和睡眠, 可是越怕越想看, 而且有的同学在班级QQ群里还发布了恐怖图片。引导同学分析原因: 这是初中生的猎奇心理使然, 平时学习生活平淡想追求刺激; 越怕越想看的同学则因为自知和自制力不足。解决方法: 喜欢看的同学对“看完的后果”先进行一番思考再做决定。
每节只有几分钟的案例分享时间虽然短暂, 但同学们对自己收集的案例共同进行分析, 兴趣颇为盎然, 更是增长了心理知识。然而, 学生收集的案例有时是不贴切的, 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甚至艰涩难懂, 原因是收集时没有进行认真地思考, 这时应明确提出合适的案例应该是怎样的, 让学生关注对成长有益的小故事。
二、课程导入: 故事的分析和有效激发
课程导入时, 与课题相符的小故事非常生动, 并潜藏了众多和课题相关的信息, 可以先请学生朗读或默读, 再与学生一起分析小故事中的某些情节, 学生渐渐把自己投射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相关心理体系和成长经历, 为课程目标的顺利完成打了坚实的基础。
如《你变我也变》一课, 该课的目标是学习怎样适应变化。运用小故事“谁动了我的奶酪”导入课程。先请学生快速默读, 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故事:
1.“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 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食物。”这句话中的“迷宫”和“追寻的食物”潜藏重要信息。这里可以引导学生:
师: 迷宫? 出去寻找食物面临迷路、口渴、肚子饿等危险, 而他们正生活在迷宫里, 你的感受如何?
生回答: 不易, 生活的压力……
师: 故事中的四个主角虽然生活在迷宫里, 但他们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是“找到奶酪”, 对于动物来说, 追求食物是很高的奋斗目标。那么, 同学们呢, 我们也生活在迷宫里, 每天认真学习, 努力向上, 你有自己的目标吗? 或者, 你是在没有目标地走迷宫吗?
生: ……
这时, 同学们对自己的近期或远期目标进行思考并分享, 激发他们思考生活的意义。
2.“很久以后的某天, 奶酪突然不见了!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 四个主人公分别有三种反应……”
师: 第一种变化为小老鼠嗅嗅和匆匆, 它们随变化而动, 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 开始出去寻找, 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 第二种是小矮人唧唧, 一开始面对变化犹豫不决, 烦恼丛生, 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它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 穿上久置不用的鞋子, 重新寻找; 第三种是矮人哼哼, 它一直在追忆和抱怨中郁郁寡欢。我们分别总结为, 面临变化时的三种类型: 快热型, 慢热型, 不热型。当生活中有变化, 你的反应类型是哪一种呢?
生分享。
师: 为什么当面对变化时, 唧唧和哼哼会闷闷不乐, 烦恼丛生呢?
生: 新的变化需要新的行动, 改变是有压力的……
师: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们来“造故事”, 想想看自己某次的变化, 当时是怎样应对的呢, 是哪种类型?
生……
这个环节激发学生联想自己的变化和应对情绪和经历, 把自己的应对模式投射在故事的四个主角身上。
万事开头难, 课堂导入至关重要。从小故事中寻觅到对课堂有益的信息需要心理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和宽厚的知识面, 需要平时的大量阅读和细心积累。
三、课中: 从“小故事”中有效汲取应对方法
课程中, 当学生已经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困惑, 这时及时地为他们提供和补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怎样有效汲取应对方法呢? 与学生一起分析案例或故事, 边分析边总结方法, 这样学生逐步掌握好似水到渠成, 要比心理教师直接给他们呈现方法更好。
如《父母是你特别的朋友》一课中, 该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亲子之间的冲突不是父母变了, 也不是自己变坏了, 而是自己长大了; 解决亲子冲突最好的方式是顾全双方, 达到双赢。课堂进行到学生了解了亲子冲突的原因后, 冲突解决的方法可以从小故事中总结。我们可以运用小故事“秘密花园里的小草”, 该故事主要陈述了秘密花园的阳台上, 精心种植的含羞草花的盆里竟然长了绿油油的小野草, 女儿和妈妈对小草的态度截然不同: 女儿觉得小草很可爱想留下, 妈妈觉得小草会使含羞草营养不良。
这时,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 妈妈错了吗? 女儿错了吗?有什么样的好办法能解决女儿和妈妈的分歧? 学生通过分析和分享会掌握亲子冲突的办法: 用智慧各“退”一步, 从而双赢。
再如《“人”字的支撑》一课, 该课的目标是使得学生了解到生命是相依相伴、相互重叠的; 我们需要有自己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并珍爱自己的生命。课程进行到大半, 可以通过一则小故事的分析使学生明白珍惜生命的含义。这则题为“一封寄不出去的信”的小故事, 讲述了名为国峻的孩子因生活困境而仓促结束生命后的家庭生活。先跟学生一起分析: 国峻的妈妈“什么事都不想做, 连吃饭也不想”, 为什么? 再跟学生一起完成“填句”活动: “最爱我们的人是 () , 当我猝然离去, TA会 () ”。学生会在完成句子时领悟到生命的相依相叠, 从而更为珍爱生命。
此外, 还可以运用案例。不过, 心理教师使用案例时虽然隐去了来访者的班级和姓名等相关信息, 但学生有时仍然会对号入座, 造成消极影响。因此, 要谨慎地、有选择地使用。
四、课程结束时, 让小故事成为点睛之笔
心育课结束时, 正是让学生体悟和总结收获的时候,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心育课中学习的观点和掌握的方法与其他科目一样需要“复习”,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加深印象, 将本课掌握的知识纳入自己的成长体系, 增强自己遇到困境时的“心理引擎”。而某些小故事或案例经过实践的检验成为真知, 与学生一起阅读分享, 再次总结, 正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你变我也变》一课结束时, 可以阅读分享小故事“斑马的选择”, 明白斑马黑白条纹原来是防止舌蝇叮咬从而避免患上倒霉的“昏睡病”, 并分享达尔文说过的“森林中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生物, 也不是最聪明的生物, 而是对改变反应最快的生物”。这时可以更加坚定学生“当变化发生时我也要及时作出改变”的观念。
再如《待发掘的“宝藏”》一课, 该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的潜能是独特而无限的, 职能不等于成就, 成就是通过坚强的意志和持续的努力而获得的。课程结束时, 可以运用中国残联艺术团的重要成员“舟舟”的故事, 让学生牢牢树立“今生我材必有用”的积极观念, 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总之, 在课前、课程导入、课中到课程结束四个环节中, “小故事”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激发投射、汲取方法、巩固观念。如果把一节心育课比作一道美味, 那么“小故事”就是菜肴的原始材料, 作为厨师的心理教师再发挥高超的技艺, 用适宜的火候和健康的调味品就能烹调出一道佳肴, 这道佳肴学生爱吃, 对身体成长有益, 又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当然, 运用小故事只是心育课中众多教学手段和方法中的一个类别, 在课堂中不能频繁使用, 否则学生会审美疲劳, 对课堂效果反而有害无益。
参考文献
[1]吴增强, 张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思考 篇11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及课堂具体目标的确定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是由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决定的,大致包括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学习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焦虑的调节)、情绪心理(认识各种情绪,培养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耐挫能力(即意志力的培养)、个性心理(自我心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人际心理(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生活心理(丰富课余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环境适应)等六个方面,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是由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决定的,大致包括学习心理、情绪心理、耐挫能力(即意志力的培养)、个性心理、人际心理、生活心理等六个方面,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那么每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都要为实现总目标而确定活动的主题和具体的活动目标。
1 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要具有针对性
即要以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活动的内容
2 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要具有发展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和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相应的活动目标,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一步一步地促进学生相关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3 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要具有实践性
心理教育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是自己或他人可以观察的到的,经过训练和培养能够形成的行为特征,不能是一些假、大、空的目标,诸如“完善的自我”,“自信自强”等抽象的概念,而应该具体为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了解自己,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等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和方法的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上要考虑:
1要充分体现活动性和实践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始终要以学生的主动活动贯穿其中,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具体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选择适当的活动方法和形式。这里所说的活动,既包括身体的活动又包括心理的活动,如游戏、讨论(或辩论)、唱歌、表演、讲故事等等。个体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是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来实现的,而学生的实践则是其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要提供、创设和模拟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形成、锻炼课程目标中需要学生形成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2 要贯彻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关键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感知、体验、主动思考、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见诸行动。因而,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时,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上,教师则像是导演或幕后指挥,教师的作用是千方百计地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活动去体验、去思考、去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要体现既面向全体又重视个别的原则
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让班上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有机会表达自己,表现自己,训练自己,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及性格特点,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关注和表达机会,让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4 要善于利用物理空间营造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来调整和选择物理空间,以便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营造一种适当的心理氛围,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可以把桌椅板凳围成环形或半圆形,也可以在铺有地毯的教室围成圆圈席地而坐,还可以在花园、公园或其他生活现场进行。
5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设计要有层次感,有逻辑联系,不是几个活动的简单组合、串联
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从活动的预热(导入)、展开、推进到高潮,直至活动的结束,应该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同时学生的情绪也随之逐渐地达到高潮,使他们得到充分地表达,充分地释放,完全地放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次活动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主要的方法有认知法,如阅读和听故事、多媒体教学、艺术欣赏、联想活动、认知改变;有操作法,如游戏工作(实践活动)、测验、演讲、手工和绘画、唱歌和跳舞等;还有讨论和辩论法,如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等;角色扮演(表演)等等。每次活动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应该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
三、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如何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的能力:
1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的观点和相应的心理学知识
作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年龄特征;要具有心理学的观点,即能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去了解、认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中的问题,预测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能真正地认识和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种种需要,能够做到充分地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认真地倾听学生,耐心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引导学生。
2教师要具有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知觉与判断能力
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知觉与准确判断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表情动作;教师对学生的客观知觉还有助于教师正确预测学生的行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预测可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3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有正确的认识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和判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对学生的交往问题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把一些道德的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教师常常重视学生中打架、偷盗、说谎等为主的不良行为问题,而忽视了学生的焦虑、孤独、沮丧、抑郁等心理异常的行为;他们把学生的行为问题看得比人格问题更重,如对学生的逃学、不合群、破坏公物等行为问题容易注意,而对学生的自卑、敏感、依赖等人格问题容易忽略。因而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及时的干预。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的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而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偏差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态度和方法,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观念进行澄清。
4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自己的态度与情绪
一方面,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应充分地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认真地倾听学生,耐心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引导学生。在活动课中,教师应该多用“为什么?”“那结果会怎样呢?”“请你再想想”,“听听别人的意见”等句式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而不是用“你应该怎么怎么样……”“这样是不对的”“不要……”等句式来教导学生。另一方面,在活动课中教师的情绪要饱满,感情要真挚。教师要以自身的情绪来影响、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样不仅为开展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教师的积极心态、健康的情绪本身就是学生良好的榜样。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要求,以上的看法仅是我自己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希望能得到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和指导。
(本文获首届“健康杯”征文一等奖)
心理健康活动课 篇12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实效性,归因分析,策略
小学生尚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 由于认知能力的缺乏, 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心理问题, 因而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以帮助小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解决心理问题, 从而培养坚强乐观的个性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有效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性格培养和心理健康教学的质量。因此, 认清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 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笔者从以下方面展开阐述, 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不强的归因分析
1.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重视不够, 教学活动形式化
作为一门以培养心理素质为教学目标的特殊课程, 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不属于心理专业课, 也不属于单纯的活动课。 因而, 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课的过程中, 既不能用专业心理课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也不能以单纯活动课的方法开展教学。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部分学校及教师迫于绩效评价机制的压力, 不得不将心理健康活动课纳入教学计划。 虽然学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一应俱全, 但从未或很少投入使用。 此外, 许多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往往出于应付差事, 过分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而忽视教学内涵, 由此产生教师教无成效、学生学无所获的现象。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不足, 专业师资力量短缺
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当下, 教师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功底对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显得更加重要。当前, 我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 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培训, 教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对小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 缺乏对活动课的组织、引导和控制能力。
3.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存在教学不和谐倾向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种环境的影响, 要想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 就要将三方有机结合, 使三方互相协调合作, 共同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但是, 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却集中在学校,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 导致课堂教学与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脱节, 甚至彼此对立, 造成心理健康教学不和谐的局面。
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实效性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观念转变的先决条件是创新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 所有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因此, 要想赶上时代步伐, 满足新课改的需求,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要先实现教育思想的革新。 一方面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重视和投入, 以带动相关单位转变工作观念;另一方面, 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注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将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2.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针对小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短缺的情况,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在高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 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二是相关部门, 对小学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 总之, 从长期与短期的角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能够起到增强教师专业知识, 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领导与控制能力, 真正实现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干预的教学价值。
3.构建“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 这在为教师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有效开展带来挑战的同时, 也为丰富教学形态, 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要在结合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生活, 即家庭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 适当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合作, 并吸收社会资源,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实践等活动。 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使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 全面化, 从而构建“ 学校 — 家庭 — 社会”这一合作式心理活动课教学模式, 进一步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
在新形势下, 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需要社会各界的悉心呵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发展的规划之中。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质, 不断创新教学策略, 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耕耘者, 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活动课】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活动08-18
心理健康月之心理健康活动计划08-29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08-08
心理健康策划活动05-28
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课情况07-09
院心理健康活动总结06-07
校园心理健康活动总结06-15
《牵手》心理健康活动课教案设计06-05
小学心理健康主题活动10-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