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月之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2024-08-06

心理健康月之心理健康活动计划(共11篇)

心理健康月之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篇1

心理健康及志愿者部关于生化学院健康心理

伴我行活动计划

一、活动主题

体验心灵成长 唱响激扬青春

二、活动目的为了增加淮阴工学院全体学生业余生活情趣,丰富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增强在校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性。

三、活动地点

22号楼208教室

四、活动时间:

2011年5月7号

五、活动具体项目

活动本来计划是打算在南园的足球场进行的,因为在室外的话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会比较高,也便于下游戏的开展。但考虑到有天气特别的热或者是下雨的情况,则备选的地点是在22号楼的教室开展这项活动。

这次的活动的参与人员是生化学院大一各专业,每个专业出一个代表队,每个参赛代表队为6-8人(最好有心理委员的参与)。在活动展开之前我们会把大的知识范围发给各个参赛队伍,给他们一段时间进行准备。

这次的活动中采用积分制,即所有的参赛代表队,开始为0分。以后每回答或参与活动所得的分数进行累加,最后综合各项成绩总和,得分最高的依次为第一第二第三名等;开始是所有的参赛队为一

级,只能回答A、B类范围的题目,等积分达到20后可以升为二级,可以加上回答C的题目范围的权利。A、B、C类题目的分数分别为3、4、5分。

最后根据各队所获得的分数排除第一二三名,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品和奖状。

这次的活动分为心理知识竞答和小游戏两大部分。

一、知识竞答

1.知识问答

所有参赛队各自坐好在相应的位置处,总主持人宣布开始后,该主持人即需做好准备。该部分比较简单,即最简单的形式——主持人问,然后所有的参赛的队伍在规定的10秒内给出答案,这部分的题目为10题。最后依据分数分出7个活跃队和一个冷藏队。由记分员分别给各队记分。

2.知识对问

这部分的形式是由7个活跃队进行PK。按分数的高低顺序从第一个队伍选择一个题目并向另一个专业进行提问,对方如果回答错了则会给提问的一方带来相应题目分值减两分的分数,如果回答正确则会获得所对应题目分值加一分的分数。当然提问方也可以选择放弃这项权利,则其可以获得1分的保守分。最后按分数高低再分为两个优队和五个大众队。该部分的题目为10题,选择其中的7题进行回答。

3.知识抢答

两个优队和冷藏队一起组成三队集团,另外五个队伍则组成另一个集团。本轮为两大组合之间的对抗,这个环节为抢答环节,两个团

队分别推选出一个强答员,抢答的环节为各抢答员最先扎破桌前的气球为准。该部分的题目为12题。

这一部分结束后有一个辩论的环节。两个组合之间进行合作辩论,最后分数按辩论结果加给个分队(建议分数初步设定为3分),如果出席那一个对很给力其他组员打酱油的话则酌情给予2分上下的调整。这个环节亦或选择不加分。

二、小游戏

1.拷贝不走样

每组出3个人,第一个人看到提示语后通过肢体表演告诉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再模仿后向第三个人转述,第三个人再说出是什么词语。第二部分是每两个组组成一个大组,全部都参加,由工作人员向第一个人转述一段不长的话(一段话的长度以20~40秒的时间为准,因为这是正常人短期记忆的最长时间)。提前设定这些短语中的关键词和最后总体意思的评判标准,最后按关键词和总意思最接近的进行给分。分数的设定为8、7、6分。

2.背夹球

这次的背夹球是用的气球,在地上划出大约8米长的地方,8组分别抽签决定比赛进行的次序。每次两个人背向中间夹一个气球,侧向移动,中途气球破掉或飞掉的则作废,需从头开始。在行进的途中进行回答问题,每一次有一个机会进行作答。题目的类型为脑经急转弯。最后按一个球5分计算,把气球安全送到对面为准。脑经急转弯题目的分值是3分每题。

3.盲走

每个小队选出3名队员参加,一个人做指引,令两个人手牵手通过由工作人员和障碍物组成的“障碍”。以碰到障碍的次数和时间为算。依据但是具体的活动情况时间分数分别定为10、9、8、7分,并按碰到障碍的次数进行扣分,一次1分。

最后预祝这次的活动能取得圆满成功!

生化学院 心理健康及志愿者部

王炜

2011年5月4日

心理健康月之心理健康活动计划 篇2

班级活动具有全员参与的特性, 能为班级所有成员发挥特长、发展能力提供舞台。 因此, 只有在班级活动中, 班主任才可能真正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 全体性和主动性等原则,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 我主要就班主任如何通过班级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探讨。

一、班会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开展教育的一个主阵地。 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能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充实, 形式更生动、有趣, 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促进他们的人格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 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使班会课达到“德”“心”双收的效果。

班会课可以采用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形式多种多样, 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三种: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和主题讨论。

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中介, 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投射出来, 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助人活动”。 游戏是儿童、少年的天性, 在游戏中, 学生能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日常生活的自然境界, 流露出真实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 在游戏中, 他们人格上的优点能得到表现和张扬, 人格上的缺点也会暴露出来。 此时班主任应加以引导:或现场进行指导, 使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不正确的态度, 形成良好的习性;或在游戏结束后提出话题, 让学生参与讨论, 使他们对自身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有所反省, 不断改进, 最终克服人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同时, 在游戏中, 学生能增强合群性, 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 另外, 游戏中的规则可以使儿童对规则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态度, 进而认同并接纳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 养成遵纪守则的行为习惯。

角色扮演是指通过心理剧等活动形式, 使学生在对各种不同角色的模仿、想象、创造、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 站在他人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 对他人、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察觉和体验, 对周围的人与事能更好地加以理解, 从而更好地校正认识、调节情感、调整心态, 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色的体验中强化积极的行为方式, 改善消极的行为方式。 比如, 班主任可以为那些平时不擅长交往、 有社会退缩倾向的学生设计一些主动交往者的角色, 使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改变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态度, 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 这样, 通过多次扮演同一类角色, 学生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人格得到优化, 心理品质也会获得提升。

主题讨论是指通过学生对一些涉及人生的问题的讨论, 使不同的理想观点相交流和碰撞, 从而达到融合。 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 主观性和幻想性, 而这些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恰恰是导致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讨论中, 每个学生通过倾听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 了解他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更形成了对他人、对社会多元的、全面的认识和体悟, 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敞亮, 心灵变得更加澄明。

二、课余时间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之外的一项带有性质的教育活动, 校园内外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维护和促进作用。 这种闲暇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放松、 玩乐活动, 它应该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属于广义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 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空间, 使之免受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干扰, 而且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些自身平时被书本和作业遮蔽了的多方面才能, 有利于充分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 研究表明, 学生参加有竞争性的运动并取得成功, 可以促进其竞争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同样, 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呈现正相关。 为此, 班主任通过组织一些班级文艺活动, 可以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 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 恢复精神, 陶冶性情。 如书法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臂力, 而且能培养人的审美意识, 陶冶人的性情。 再如郊游、远足等活动, 可以让学生呼吸清新空气, 领略秀丽景色, 从而令他们忘却忧郁和烦恼。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 篇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具有针对性、自主性、活动性、预防性、发展性、教育性等特点。本文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做些探讨。

一项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发展性、系统性、活动性、针对性、激励性等原则要求的活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确立活动目标

确立活动的目标就是确立活动所要达成的最后结果。在确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发展性目标或调适性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时代特点以及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等,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关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关理论主要有团体动力学、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学科中有关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购买这些方面的书籍或订阅相关的专业刊物进行学习,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制定明确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标

为了使活动目标便于实施和检验,在设计活动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标明确化、具体化,做法是:

(1)以心理健康教育大纲为依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没有全国统一、具有权威性的教育教学大纲,各级各地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分别制订了相应的指导性文件。目前,教育部正在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很快就将与广大教育工作者见面。这份文件正式出台后,各校可以此为依据,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大纲中应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阶段分目标、各年级的分目标及相应内容,以便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等,队整体上把握某一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

(2)活动前进行专项的心理调查

为了使活动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在设计活动前可进行专项的学生心理测验或调查,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标。如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六年级某班开展的一次“如何给人保留面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事前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学生应激事件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确定了本次活动的具体目标:①在活动中让学生懂得,要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②通过讨论、评议,引导学生学习自我评价,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

(3)结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在设计一项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教师可结合平时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家校联系中、个别心理咨询中.心理信箱来信中所反映出的,学生普遍关心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活动目标。

此外,教师还可参考有关书刊中相应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确立具体的活动目标。

二、确定活动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必须以一系列活动内容为载体来实现。活动内容是指活动项目的集合,而活动项目表现为具体的活动单元。因此,活动项目确定得是否适当,活动单元设计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活动目标的实现。为了使活动项目和活动单元的选择与区分更加合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可根据每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的关键期,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也可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在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探索;还可借鉴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一些成功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三、进行活动单元的设计

单元设计是指,如何针对某一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制定实施的计划。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和内容。

1确定活动名称

活动名称体现活动的主题,具体地标志着活动的特定内容:在确定活动名称时应注意:

(1)中性表述 活动名称最好不要有太浓的政治色彩、过强的专业性或明显的结论性。

(2)紧扣主题 活动名称要与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密切联系,并且应明确地反映它们。

(3)新颖别致 一个新颖别致的活动名称本身,就可以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题目作为活动的名称。

2确定活动对象

为了使活动便于实施和提高效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般以全班学生为对象,有时也可以全年级学生或同质小组为活动对象。

3确定活动目标

单元活动目标是指一项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确定活动目标实际上就是选择要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心理素质,以及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如针对以“送你一缕阳光”为活动名称的这一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目标:①初步体验人的复杂情感,懂得有些情感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②初步学会控制情绪的—些方法;③尝试一下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情感表达之一——学会称赞,从而使学生获得一次愉悦的体验

在确定活动目标时应努力做到:

(1)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能假、大、空,而要真、小、实:例如,我们不能泛泛地把“健全的人格”、“完善的自我”作为一项单元活动的目标,而应把这些抽象的概念明确具体化为可以观察、评定的和可以训练培养的活动目标。如: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我肯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等。

(2)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步到来,对公民创新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应尽可能地在活动设计时予以考虑。

(3)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使中小学生产生了心理困惑: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某些失误,以及各种媒体的信息污染使个别中小学生出现了心理扭曲。这些问题都急需通过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解决。

(4)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

如,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选准自己的发展前途与人生坐标等,这些目标如果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设计就太难了,最后只能落空。

4设计活动过程,选择实施方法

一般来说,每一活动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起始活动

这个环节一般要有一个“热身运动”,以便创设一种团体活动氛围,引起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激发每个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此外还可安排自我介绍、澄清活动目的等内容。

(2)主题活动

这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环节,主要是设计各种由学生(或教师)主持、参加,组织的自主式的小组活动,如小品表演、讨论交流、游戏活动、观看录像等。

(3)结束活动

这个环节一般可安排回顾总结、谈收获和感想、布置跟进性的课后活动、祝福和道别等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常用的方法有:

①小组讨论法 如配对讨论法、脑力激荡法等。

②价值澄清法 如完成句子、项目选择、假设性问题讨论等。

③角色扮演法 如哑剧表演、空椅子表演、角色互陕、改变自我扮演、双重角色扮演、魔术商店店主与顾客的扮演等。

④游戏活动法 如竞赛性游戏、合作性游戏、探索陆游戏、建设性游戏等。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小学中低年级。

⑤讲述故事法 如讲述战争故事、案件故事、创造发明故事、伟人成长故事、富有深刻寓意的东方故事等。

⑥行为改变法 如行为训练法、示范法、奖赏法、心理契约法等。

⑦认知改变法 主要是通过改变非理性的观念改变行为。

上述这些方法,教师可根据活动过程的需要、学生的特点、活动的目标选择使用。

5计划安排活动时间

活动单元设计应对活动的时间做出估计和安排:

(1)对整个活动需要多长时间做出估计

一般来说,每一活动以2节课左右为宜。时间太短,学生对问题讨论不够深入,体验不多,练习太少,达不成共识,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容易走过场。时间太长,活动会偏离主题,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

(2)对活动过程每个具体环节所需的时间做出估计和合理安排

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实施活动时出现赶进度、草草收场等情况的发生。

6准备活动的场所和材料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场所一般在教室进行,如果参加活动的人数较多(1个班级以上),可选择较大的教室或会议室进行。如果是野外拓展训练,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场所。同时,活动所需要的材料要准备好。如各种印刷品、道具、影视录音、电脑课件等。

7拟订实施的程序

拟订活动的程序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活动团体的组成。

②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

③活动实施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④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

⑤学生主持人的挑选和训练。

⑥活动过程的调整。

⑦活动过程的评价。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有精心设计好,才能实施得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中小学只有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显示出其特殊的重要性。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其他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提高其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不断认识和发展心理潜能,我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2、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合群,负责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三、具体措施:

1、校园环境渗透:加强校容校貌、班容班貌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校园文明建设。

2、心理活动渗透:设置功能齐全的心理辅导形式(信箱、小报、心声专递、个别咨询、团体辅导、讲座等)。

3、学科教学渗透:每个教师都关心心理辅导工作,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学知识,运用心理学原理渗透于学科教学中,让心理教育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4、德育活动渗透:利用板报、红领巾广播、知识讲座和问卷调查等宣传手段,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产生心理行为问题时如何寻求帮助等。此外,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5、家校合力,育好人才: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家长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现在、将来以及一生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并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对每位同学家访一次,并采用心声专递,家长会等各种形式,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6、社会: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对学生的业余生活予以引导,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并建立校外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让社会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并要求学生不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公共场所(如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等);要求他们做到自尊、自信、自爱。

心理健康活动月计划 篇5

按照教育局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2013年心理健康活动月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龙泉驿区教育局《2013年德育工作意见》,紧紧围绕“三心四园”,全面开展2013年心理健康月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积极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健康习惯,塑造阳光心态,提升广大师生知恩感恩报恩的能力。

二、活动主题

积才报恩轻松迎考

三、活动安排

(一)在学校门口及校内悬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日——我自信,我能行;我努力,我要赢!”等宣传口号。

(二)2012年心理健康月安排

紧紧围绕感恩学校创建,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师生树立健康理念,培养健康习惯,以身心健康提升幸福指数。

1.感恩校园——创设感恩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1)感恩会。加强校领导与一线教师沟通与交流,为广大教师排忧解难,于细微处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

(2)感恩橱窗。学校设置感恩橱窗(健康教育橱窗),宣传健康知识,展示健康教育成果,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理念,养成健康习惯,促进健康成长。

2.感恩课堂——传播身心健康知识,倡导健康幸福生活

(1)学校针对中考学生组织一次考前心理辅导、心理拓展训练,帮助毕业班的师生调整心态、释放压力,轻松应考。

(2)举办一次“感恩一家亲”亲情关爱活动。一是学校以“母亲节”为契机,利用班队会为广大中小学生上一节感恩教育课,引导中小学生为父母做一件让他们感觉幸福的事情。二是举办一次针对家长的幸福亲子关系(家教心理学)培训或组织一次班级亲子活动。主题:幸福、沟通、和谐。以此融洽亲子关系,营造幸福、和谐家庭环境。

四、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一把手工程,结合本方案内容进行安排部署。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利用新闻媒体对心理健康月各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心理健康、提升幸福指数的浓郁氛围。

(三)开展评选,培树典型。学校积极开展幸福学校创建工作,注重优秀心理健康课设计,优秀心理健康教师的培树工作。

柏合学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新学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等文件的精神为工作指导纲领,结合我院本年度的工作重点,紧紧围绕“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总体目标,以本年度国家教育部对我院的教学评估及学院创办省级骨干院校为契机,扎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各项工作,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悦纳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增强预防和克服心理问题的能力,塑造其健全人格,为提高我院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促进良好院风学风的形成和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二、主要工作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1、利用展板、橱窗、广播、网络、《若水心灵》报、学工简报等方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完善 “心理健康”网页建设。

3、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4、指导各班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育教学活动。

6、指导心理委员及寝室联络员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

(二)申报、完成合格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验收工作

省教育厅立项的我院合格心理咨询室建设项目,经过一年的建设准备工作,基本具备验收条件,20上半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申报、完成合格心理咨询室的验收工作。

(三)开展对专职咨询人员、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

1、组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及四系部心理辅导老师到校外参加培训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对新生辅导员、院心理健康部成员、心理委员和部分学生干部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培训工作。

(四)配合学院完成心理健康教育院、系两级管理机制

(五)组织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系列活动

1、举办《若水心灵》报展、心理健康知识图片展、横幅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举办一期团体辅导、心理拓展活动

3、开展心理专题影片展播与赏析活动。

4、开展心理健康原创作品征集活动。

5、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6、举办签名倡议活动。

7、现场心理咨询活动等

8、开展优秀心理委员评选活动。

(六)做好重大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

1、坚持心理委员的周汇报、月排查制度,进一步规范签到工作。

2、以5、25心理健康周活动为契机,开展对全院学生的心理危机排查工作。

3、利用 “心新相惜”QQ群,加强对心理危机排查的宣传力度。

(七)做好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结合入学教育,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2、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做好新生教育工作

3、认真开展对个案跟踪了解、及时引导、帮助。

4、针对新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咨询及训练活动。

(八)做好20心理健康普查与建档工作

在11月上旬对级新生进行“EPQ”和“SCL—90”测试,对筛查出的问题学生发出面谈邀请信,进一步掌握真正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12月初将分析结果上报学生处,12月底完成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档案建档工作。

(九)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

1、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坚持心理访谈值班制度,并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2、指导心理委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3、做好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工作

4、指导院心理健康部有效开展工作

5、做好团体辅导、拓展训练的开展工作

三、各项活动的具体安排时间如下:

1、3月份进行开学后的第一次心理问题摸排工作,针对重点人群进行访谈。

2、3月上旬完成合格心理咨询室验收的申报工作。

3、4月份、6月份、10月份、12月份进行四次心理健康教师的案例与提高工作实效性的研讨工作;心理委员在心理危机预警中实效性提高安排工作。

4、4月份、10月份对院心理健康部成员、心理委员和部分学生干部进行两期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培训。

5、5月份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系列活动及心理健康报、学工简报的出版工作。

6、6月份完成合格心理咨询室的验收工作及下学期的工作布置。

7、7月份组织安排心理咨询专兼职教师参加培训。

7、9月份进行本年度第二次心理问题全面摸排,针对重点人群进行访谈;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及组织心理健康课教师开展课改研讨工作。

8、10月份上旬组织召开心理委员会议及颁奖活动;出版一期心理健康报;进行新生心理委员拓展活动。

9、11月初组织2016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中旬对筛查出的问题学生发出面谈邀请信,进行访谈。

10、11月下旬举办心理委员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11、12月初将分析结果上报学生处,12月底完成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档案建档工作;再出版一期心理健康报。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有效设问 篇7

关键词:有效设问,心理课堂,策略分析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开放性的课堂, 以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为主,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成长。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问题的设计上有别于一般学科。其问题不要求统一答案, 不纠缠对与错, 注重的是学生真实的情感、实际的需求、发自内心的话语, 有效的提问更是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手段之一。

笔者根据平时的观课、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发现, 心理课堂教学, 关于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引起注意并有效改进。

一、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实例

1、过于简单, 问题封闭

“这样做对吗?”“这样处理好不好?”“是不是”……这种封闭式的提问, 表面上会得到同学们积极整齐的回应, 看似热烈, 但根本没有任何思考价值。更有老师一节课十几个“是不是”, 其实并不需要学生回答, 只是老师的口头禅罢了, 未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2、重复罗嗦, 问题繁琐

一个情境在同一环节, 提问的绝对数量多, 不但会给学生造成思维负荷过重, 还会影响学生对问题核心的把握和感知。

有《我宽容我快乐》一课, 老师首先展示了情境“善待他人”, 然后向学生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是小刚, 为什么听了小丽的话你觉得不快乐?小丽自己快乐吗?如果你是小刚, 为什么听了小圆的话你觉得快乐?小圆自己快乐吗?”先不说学生, 即便听课的老师也会感觉眼花缭乱, 质问问题的核心在哪?这样细碎的问题, 学生以一般的经验和知识便能解决, 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 思维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3、价值模糊, 问题歧义

心理活动课离不开心理知识的融合和渗透, 授课老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在处理一些问题的价值判断上要科学, 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或者负面影响。

如《情绪红绿灯》一课, 其中“心理透视”环节, 老师设定了以下四个情境:1你被人冤枉时;2与人吵架时;3上台演讲时;4考试取得好成绩时。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画出情绪脸谱。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那些情绪反应是合适的?那些情绪反应是不合适的?为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绿灯, 不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红灯。”由于问题本身的歧义, 学生为了配合老师, 纷纷把“愤怒、气恼、愤愤不平、慌乱、痛心”等情绪反应认为是不合适的, 而“开心、兴奋、激动”等情绪反应才是合适的。情绪本没有对与错, 只是情绪的管理需要适度。由于问题设计歧义, 课后有学生提出疑惑, “难道被人冤枉时感觉气愤不正常吗?难道与人吵架感觉愤懑不可以吗?”所以, 授课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科学, 价值取向要正确。

4、脱离实际, 问题偏难

一般情况下, 心理课堂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而且必要时有一定的深度。但有时候问题过难, 或者让学生过于自我暴露, 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或抑制心理, 课堂的“阻抗”现象就出现了。

有《学会放弃》一课, 老师列举了四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思考选择。其中一情境是“父母离异, 选择跟爸爸经济无忧, 但妈妈更懂得关心你。”其余三个问题均有同学发言, 唯独这一问题学生拒绝回答。原因在哪?父母离异的情况大多数同学不会存在, 脱离了学生实际, 而有真实情况的学生也绝对不愿意回答此类问题。因此, 教师对问题要有预见性, 对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心理冲突的问题, 要慎重处理。

二、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分析

1、问题设计的依据不足。

有一项调查发现, 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前进行问题设计, 但设计问题的依据却各有不同。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比例最高, 占85.7%, 远远超过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 也超过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无可厚非, 一节课要成功, 问题设计上要结合本课目标, 对重难点进行突破。但过度的照本宣科, 忽视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 就相当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学情分析。因此, 在一些课上, 我们看到, 有些学生的回答超出了老师对问题本身的预期, 老师又不善运用现场知识的生成, 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因此, 教师要善于总结实际的教学经验, 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让问题问得有效, 答得生动。

2、问题设计的能力不足。

试想一下, 如果问题脱离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漫无边际;如果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问题提出不契合时机;如果问题不能帮助知识的展开……这节课的效果如何?因此, 老师务必加强问题设计的能力, 认真思考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提;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提出的问题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等。从而避免盲目性, 使课堂有深度, 有启发。

3、问题设计的理念模糊。

以“积极心理学之积极情绪”为主题的初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来说, 几乎绝大多数教师都运用了情绪ABC理论来建立“积极情绪”, 问题设计都围绕如何转换想法“B”, 结果课听起来都大同小异。究其原因, 在于老师对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没有研究清楚, 导致问题设计理念上有偏差。

三、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策略

1、问题设计内容准, 学生有话可说

“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水平和认知特点来设计, 问题太多、思考时间太长、偏难、深涩等, 都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倦、懈怠等心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其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均有所差异, 因此设计问题时, 要体现年龄特点性。

(1) 小学课堂, 宜动不宜静。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事物吸引, 问题设计时教师适合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直观的手段, 辅以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为主,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

有一节小学心理课《聆听你我他》, 为了践行“积极倾听和热情有礼”, 教师让学生带着“怎样做到热情有礼和积极倾听?”的问题, 邀请在座的听课老师一同加入到自己小组的话题讨论中。学生们纷纷主动邀请老师, 饶有兴致地聆听老师的分享。讨论一结束, 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分享自己刚才如何做到热情有礼和认真聆听。因此, 对于小学生而言, 问题设计不宜“思考”太多,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实验, 效果会超出预期。

(2) 初中课堂, 宜动静结合。

初中生较之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 他们善于思辩, 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 思维特点与小学五、六年级更有类似之处, 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 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忌机械、封闭, 应该形象、生动、逐步推进、层层深入, 激起学生回答的欲望和无限的兴趣, 而问题设计的递进性就好比如“跳一跳, 摘桃子”,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从而使问题圆满解决。

有《当怒火来到时》一课, 教师首先展示了一段关于“愤怒”的视频, 根据视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 然后把问题分配到不同的团体小组中进行讨论分享。

问题一:故事主要表现了哪种情绪, 从谁开始, 经过了哪些人, 最后又到了谁那里?这个故事, 让你想到了什么?

问题二:价值澄清———一个人有愤怒情绪正常吗?当愤怒来临时, 是压抑好, 还是及时处理好呢?

问题三:管理有术———小欣可以怎么想, 让自己没那么气愤呢?

问题四:管理有术——— (角色扮演) 你对小欣表达愤怒的方式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怎样的表达会更好?

问题五:管理有术——— (制作“情绪魔方”) 你对小涛以踹桌子、踢凳子的方式来宣泄愤怒有什么看法?像这些特别容易激动的同学, 他们可以做些什么, 把怒气消解掉呢?

以上五个问题贯穿于整节课, 对情境的问题挖掘做到了最大化。问题的设计严密周全, 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从不同的角度,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既有思辨的过程, 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主动探索;也有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经验,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 高中课堂, 以思辩为主。

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逻辑抽象思维更具优势, 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其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走向成熟, 是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因此, 问题设计应更倾向于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提问为主。通过启发式提问,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性提问, 让学生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产生独到的见解, 提出新颖的想法。

有《“秘密”引发友谊危机》一课, 教师出示了情境“好朋友静静和朗朗闹矛盾了, 因为朗朗把静静的秘密泄漏了。”接着让学生探讨“1、静静要和朗朗绝交, 是谁的错?错在哪里?2、所有的秘密都不能泄漏或分享吗?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 却包含了要学生判断、分析、探究的过程。学生需要探究秘密的级别 (轻度、重度、特殊秘密) , 判断哪些可以分享, 哪些需要保密;还要了解分享秘密的对象;最后还要学会正确分析情况, 为自己的秘密负责。“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此问题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调动了学生的质辩思维, 从而明确是非,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设计启发巧, 学生主动去说

有些老师喜欢直截了当, 单刀直入, 这种开门见山式的直接提问, 实在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不妨采用启发性提问。如《当幸福来敲门》一课, 直接提问学生“什么是幸福”, 不如把问题稍作变换, “知足常乐是一种幸福;每天品尝到妈妈为自己准备的可口饭菜是一种幸福……对于你来说, 你的幸福都在哪里呢?”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启发, 写下最真实的幸福体验。

3、问题设计变化妙, 学生愿意去说

相信不少一线心理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当话题比较敏感, 涉及到学生的隐私或需要学生自我暴露时, 学生往往不敢或者不愿意说。当然, 这可能会跟课堂的安全性和开放性氛围的营造有关。此时, 我们不直接提问, 可以采用迂回战术, 尝试着变一个角度提问, 打破僵局。如《当花季来到时》一课, 老师首先通过图片呈现了一些性意识觉醒的表现, 如做性梦、幻想、看与性有关的杂志……然后提问“除了这些, 你认为性意识的觉醒还有哪些?你是如何看待性意识活动的?”问题一出, 大部分同学羞于启齿, 或不好意思, 或担心被同学笑话, 课堂处于胶着状态。老师与其鼓励学生“没关系, 大胆说”, 还不如巧妙变化问题设计。我们暂且把情境的主角称为“小明”, 问题可变为“小明表现出哪些性意识觉醒的行为?你觉得可能还会有哪些?你如何看待小明的性意识觉醒?”问题从暴露自己变成了探讨他人, 心理防御会降低, 而且通过他人反思自己, 教学效果一样可以达成。

4、问题设计追问到位, 学生乐于去说

课堂上免不了老师的追问和对回答的评价。评价更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层面。老师追问合理, 评价到位, 可以很好给予学生激励和期待, 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当学生回答比较完美时, 老师不妨说:“你的回答很到位, 能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到的吗?”;当学生回答有所欠缺时, 可引导:“这位同学提供了一点不错的建议, 还有其他同学需要补充完善吗?”当学生回答完全偏离时, 老师可引导“看得出你经过了一番思考, 可能否结合问题从另外一角度探讨呢?”当学生不愿意回答时, 老师可鼓励:“我们一起分享, 交换想法, 互吐心声, 这本身就是一件乐事, 不是吗?”积极的评价, 合理的追问, 相信学生会乐于与老师一起享受课堂, 深入课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浅析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校;活动形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01-01

健康是人生快乐,幸福,成的基础和前提,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扩招使中职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学生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为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己经成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达成了共识,即开设专业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旨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学会交往和情绪调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是以学生个体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自助的过程。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方法去“教导”,也无法通过“教导”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引导”式活动,教育者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活动化的特点,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取活泼丰富的活动形式。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人不是一座孤岛。人从呱呱落地就在家庭中开始了团体生活。人在任何的成长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处于一定的团体中,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建立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来源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实践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类似问题或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游戏对帮助青少年改变和成长有很大效能。

团体心理辅导是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领悟一定心理知识,获得一定心理技能的教育活动。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游戏活动,学生都能融人到游戏中,即获得了经验,也增强了与新同学的感情。安排团体游戏要注意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调控好活动的时间与节奏,并制定安全措施,以保证活动取得良好的实效。在团体的协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技术特别适用于青少年,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角色扮演有别于文艺节目,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角色扮演组织工作,应注意表演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反映教学的目的;形式为内容服务,以即兴表演为主,不必追求过多的修饰雕琢。如一个同学与母亲的关系有问题,常常发生冲突。可以模拟他平时生活中与母亲争吵的真实场景,请其同学扮演他的母亲,重现那个场面。根据不同人扮演母亲时,他的不同表现,找出他内心冲突的根源。

三、组织讨论交流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活动,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讨论一般采取分组或全班进行的形式;辩论则宜按照不同的观点来划分辩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能随意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讨论不必非要求得一致意见,辩论更不必非要分出胜负优劣。只要学生经过真诚参与而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增进了解与合作,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四、开展技能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理调节的能力。如训练学生掌握帮助消除焦虑症、强迫症的基本方法、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等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

五、帮助自我认知

我们学校应用的是心海心理测试软件来理现状来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首先学校可以把量表测试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注意必须严格审评量表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引导学生自愿如实地填写量表。再次,不能把量表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唯一的、主要的标准;再次,对量表资料应有严格的保密措施,不能伤害学生的隐私权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生进行定期测量或特别测量与监护,问卷的结果对有效预防、教育及矫正都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心理健康测评(SGL-90)能让被测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心理辅导老师更理性的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帮助,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形式,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手段出发,进行模式整合,不断开拓创新,那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取得显着成效,为学校的管理带来高效率,低成本,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付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之探讨[J].学园,2013(2):86-87.

[2](美) 约翰·杜威.赵样用 等译.学校与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25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方案 篇9

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针对性强的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心灵的理念,在广大学生中营造一种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为学生搭建起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全方位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活动主题

我爱我,给心灵一片晴空

三、活动时间

5月20日―5月25日

四、活动实施

(一)心理健康周活动启动

活动内容:

1、“我爱我,给心灵一片晴空”条幅签字仪式;

2、宣传展板展出;

3、“我爱我・爱微笑”图片征集活动

4、心愿墙

活动时间:5月20日 17:05―18:00

活动地点:升旗台所在的空区域

(二)趣味心理游园活动

活动内容:1、创意纸帽

2、合力破气球

3、飞击交往障碍

4、穿越绳墙

5、正话反说

活动时间:5月21日 17:05―18:00

活动地点:升旗台所在的空区域

(三)《一站到底》:谁将是“站神”?

活动内容:趣味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活动时间:5月22日 17:05―18:00

活动地点:二号报告厅

(四)“成长的启迪”电影展播

活动内容:《叫我第一名》电影展播

活动时间:5月23日―24日 17:05―18:00

活动地点:二号报告厅

(五)心理健康周活动闭幕

闭幕时间:5月25日

五、具体活动安排

中心中学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方案 篇10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贯彻市教体局《关于举办M市第三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周的通知》的通知要求,扩大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学校决定开展以“创建特色校园,让我们心理更阳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为指导,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目标,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普及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心灵的理念,为学生搭建起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全方位地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激发学习内在动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快乐、阳光、自信的健康成长。

4、为师生发展服务,用实际行动为师生带来心育实效。

三、活动时间: 2014年5月18日-25日

四、活动主题:

创建特色校园,让我们心理更阳光 主题词:和谐 愉悦 阳光 健康

五、活动对象:全体师生

六、活动内容:

(一)“创建特色校园,让我们心理更阳光”心理健康活动周启动仪式 时间: 5月18日(周一)升旗仪式 地点:操场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负责组织人:王学 附:启动仪式讲话稿、启动仪式照片

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氛围:学校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关注心灵,关爱健康”、“关注心育教育、创建特色校园”、“为心灵打开一扇窗,给自己多一些阳光”、“为创建和谐美丽校园传递正能量”

(二)倾听心灵的声音——温馨校园广播

活动目的:通过每天的校园广播宣传心理健康的小故事,小常识,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引导广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

活动组织:校园广播站

活动时间:每天校园广播时间 负 责 人:左凤

附:收集整理每天的广播材料

(三)开展以“以阳光的心态过好每一天”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 时间:5月18日下午主题班会课 地点:各班教室

参加人员:各班班主任及全体学生 负责组织人:韩妍

附:“以阳光的心态过好每一天”主题班会通知

附:“以阳光的心态过好每一天”主题班会活动课教学设计集锦、活动照片

(四)举办黑板报、手抄报比赛

活动内容:各班级于5月22日前出一期“关爱自我心灵,阳光伴我成长”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一份),发挥团队力量,建设班级与校园文化,营造浓郁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标准、人际相处技巧、心理保健、生理知识、学习心理等板块。结构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图文并茂。内容必须积极向上,具备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注重突出原创性,文字流畅,不出现常识性错误。)

活动目的:宣传心理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走近心理,亲近心理。通过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与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自己的心理。

评比时间:5月22日 负责组织人:张军

附:黑板报、手抄报比赛通知 附:评比照片及手抄报集锦

(五)心灵互动——趣味心理游戏活动

活动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课间活动时间或是体育课时间组织学生分组体验心理游戏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动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的幸福与快乐。

游戏

一、纸杯传水

分组形式:4人(2男2女)一组

比赛规则:A、各组选派2男2女配合完成比赛。赛程为40米,每10米处一个同学;

B、赛程中会设有障碍物;

C、比赛时,每组成员双手放在身后,用嘴叼着纸杯(用手碰纸杯即为犯规,需重回比赛起点)再将水一个个传递至下一个人的纸杯内(在比赛流程中,如果纸杯破裂,则该同学返回等候地点等待下一次运水),最后一个人的纸杯内的水倒入统一的水杯内; D、在5分钟内看哪支代表队装的水最多(比赛流程中不得妨碍其他选手,不得乱道,若乱道,需重回比赛起点重新进行比赛)。

道具:障碍物、统一规格的纸杯若干、大烧杯2个、哨子一支、秒表一个。

游戏

二、玩转不NG

分组形式:每支代表队7人(4男3女)

比赛规则:

A、每个学院选派7人(4男3女)配合完成比赛;

B、先由3名同学联合跳绳5次,结束后其中一位同学大喊“下一位”;接着由第二名男队员转呼啦圈10次,大喊“下一位”;再由一名男队员喝水300毫升;大喊“下一位”,接着为一名男队员踢毽子10次,大喊“下一位”;最后由一名女队员吹爆一个气球,比赛结束; C、用时最少者获胜。(项目完成后方可喊“下一位”,早喊者或者早行动者均为犯规,若犯规需从第一个项目重新开始)

道具:

跳绳2根,呼啦圈2个,矿泉水若干瓶,毽子2个,气球若干,秒表1个(也可用其他道具或是活动代替)。

3、智翻叶子

参赛人员:5人(3男2女)

比赛规则:

A、全部队员统一站在一块150x150cm的桌布(或是用报纸粘贴在一起)上;

B、所有队员需要团结一致,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桌布翻过来,并且像翻转之前的一样,期间所有队员的脚都不能沾地。(所有队员不得掉到地上;若有人脚接触到地上,则游戏重新开始)

道具:桌布3块,秒表1个。

活动负责人:王晓、蒋伟

附:上交材料包括(心理游戏活动的通知、各项活动的方案、活动时的照片、学 生参与活动后的感受)

七、活动要求:

要求各项活动的负责人,认真研读莱阳教科室下发的《关于举办莱阳市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周的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各项活动以通知的的形式下发到每一个级部,并做好各项活动的文字、照片、录像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活动结束后于5月28日将材料整理好上交王克学主任。

八、活动总结:

要求用数字、表格、图片等形式说明“活动周”的活动内容,特点、亮点、参与人数、师生受惠情况及活动效果等,字数不少于1000字。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快乐课? 篇11

春暖花开时分,笔者有幸到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参加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举办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研讨会”。通过一天半内容充足的学习,我深切地体会到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许多地市的成果之花已经竞相开放。本次研讨会为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与会人员两百多人)的交流创设了平台,让大家在此分享心得、探讨问题。这次交流引发了困扰笔者已久的疑惑,现将困惑及思考进行整理,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

在高一主题为“应对挫折”的同课异构结束后,有教师认为其中一个活动教学环节氛围比较压抑,建议尽量在结尾处营造快乐氛围,让学生释怀后能够愉快地走出教室。而另一些教师却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没有必要每堂课都是快乐的,要因主题而定。这一争论引出了我思考已久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快乐课吗?近几年,许多校内外机构都在提倡快乐课堂、实施幸福课程。细心的教师会发现这些课程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重合之处。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这些课程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分析以上问题,有必要厘清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厘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价值取向。

长久以来,受早期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咨询主要采取问题或疾病模式的取向,即个体在生活中出现了困扰,心理咨询师针对症状进行辅导或治疗。这一价值取向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以本校学生出现的各类成长性问题作为课程的切入点设计相应主题的活动课。这一做法无疑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然而,任何措施如果只关注补救、纠正问题,而没有强化正面力量的话,都是不完整的。教师过分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性或个体性问题,将很容易忽视学生潜能的挖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

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二为: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纲要》指导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以问题为取向进行预防和干预;也要从发展的积极取向入手,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及挖掘心理潜能方面。显然,以不同流派为理论依据的两类取向均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程模式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价值取向不是单一的问题取向或是积极取向,而应该把这两种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系统地反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程体系及模式。

第二,学生的快乐成长不等于健康成长,学生的成长需要快乐的体验,同时也需要其他情感体验。

《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我认为这段话中蕴含着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即个体的成长性问题是必然会存在和发生的。目前来看,许多学生、家长,甚至包括一部分教师认为心育课就是做游戏、讲故事,大家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上课。很多人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视同快乐课程、幸福课程,甚至是梦想课程。该现状一方面告诉我们,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大体能够按照《纲要》的理念进行;另一方面又提醒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可能被部分教师曲解了:过于重视快乐的体验而忽视了其他感受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例如,在三年级主题为“‘外号’像颗怪味豆”的活动课中,教师从外号的两面性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优点、共促成长,这一教学思路相当不错。在交流中,教师表示担心学生因“负面外号”在课堂上受到二次创伤,因而有意避免让学生讨论“负面外号”,转而引导学生们互相发掘“正面外号”。值得思考的是,学生应该如何面对“负面外号”?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作为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也在不断提高。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约从小学中年级起,儿童开始学会独立地把自己的行为同别人的行为进行比较,把别人的行为当作评价自己行为的依据,自我意识的独立性逐渐发展起来。然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受外部评价的影响依旧很大,家人、教师、同伴的不当评价很可能会影响学生自我评价的恰当性。有学者认为,自我评价恰当与否可能激发或压抑人的积极性。“外号”是外部评价中的重要形式,中低年级学生的“外号”几乎都带有消极性质。如何缓解“外号”外来的负面影响,是当下需要处理的迫切现实。因而,体验和分享“负面外号”带来的内心感受,在课堂中有重要的意义,不能回避。笔者认为,本课可以调整为如下三个环节:让学生从“取外号”和“被取外号”两个角度去体会“负面外号”带来的伤害;再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变“负面外号”为成长动力;最后让学生意识到“人各有长”,以“正面外号”为目标进行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强调“快乐成长”的理念,反而会给学生造成诸如“焦虑、痛苦、压抑等情绪情感是不好的、产生这类情绪是不对的”等不良暗示。事实上,情绪本身无好坏之分,人为定义的消极情绪情感和积极情绪情感都是个体发展和蜕变的必需品。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所有校内外教育中所提倡的“快乐”,并非意味着避免、无视甚至消除所有的“不快乐”,而是需要让学生学会关注现在、关注自己当下的体验,挑战悲观信念,强化复原力等。那些消极、不快乐的事件和感受将丰富学生的阅历,关注这些感受、想法,并习得应对方法将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个体的成长不仅需要快乐相伴;也需要痛苦、焦虑、悲伤、抑郁等其他情绪情感体验相随。所以说,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所涵盖的范围比快乐成长的理念要广。

第三,学生在课堂中所获得的体验并非只有快乐,而是多元且复杂的。

学生在每一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内心体验绝非只有单纯的快乐,而是喜怒哀乐各有滋味。从个体层面而言,课堂活动的任何环节对不同的学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在“异掌同声”的热身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认真看、仔细听,能够跟上节拍,玩得很开心。小部分学生由于走神或自身的韵律感较差,节拍没跟上,遭到小组同学的责怪,感到既自责又难过。在课堂过程中,学生以自身的成长经历为基础,结合对活动的体验、对故事的感悟、教师的引导、同伴的分享,其心路历程的变化是各不相同的。即便是安全快乐的氛围下,学生在活动中所体验的情感深度和侧重面不同,他们的情绪表现也不一样。

从群体层面来看,由于课堂主题设计不一,学生集体的情感体验也有所差异。教师从不同学段的辅导主题入手,可有所侧重地营造课堂活动氛围。例如,小学阶段可以主要以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愉快地成长,即使是问题辅导也应该以较幽默诙谐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并自觉、主动地解决问题。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他们的情绪体验更加多元、情绪结构更加复杂,情绪体验更加深刻。单纯以轻松快乐氛围主导的活动课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让他们觉得幼稚、无趣。另外,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如高中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因此,中学阶段可以适当加入较为严肃、现实的主题,以讨论、思辨等形式开展。随着中学生接收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负面信息逐渐增多,他们需要一些平静甚至严肃的氛围来思考、面对、反省内心的冲突,通过挖掘自身资源转化冲突,促进成长。课堂中不必非得有活跃的氛围、活泼的游戏和此起彼伏的笑声,只要对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其内心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不论是从群体层面还是个体角度来看,心育课带给学生的体验不只是单纯的“快乐”二字可以代表的。

综上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能简单地等同为快乐课、幸福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门以促进学生积极发展为目标的学科,落实到每一堂课则需要按照教学主题进行具体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不同的情绪变化,在不同情绪体验的触发下不断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龙岩,364000)

上一篇:享受的乐趣的作文下一篇:《班主任成长日记》教师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