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精选12篇)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篇1
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借助一些团体咨询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人格。在学校里,心理活动 课以其独 特新颖的 形式和内 容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一谈对心 理健康教 育活动课 的几点思 考和认识。
一、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育要“以 人为本”,教育的主 体是学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构建和 谐师生关 系中 ,学生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日常教育工作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的教育事实也证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老师更能融入学生 ,更容易获 得学生的 信任和尊 重 ,师生的关系也相处得更加融洽。 因为,老师对学生心理的关注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会更加亲近老师。而当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下具有健全 的人格、健 康的心理 时 ,师生间的 互动才会更加顺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长久、健康、稳 定、和谐的 师生关系 也将更能 轻松地建立。
二、活动形式要多样,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1.游戏活动。选择适当的游戏能激发学生参 与游戏的 积极性 ,活跃课堂 气氛 ,但不要为玩游戏而游戏。 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心理现象和揭示心理规律,是要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发现和体会这些规律,因此,游戏结束后,学生的分享是很关键的环节, 最后教师要注意总结。如 ,在二年级《 团结合作 收获多》一 课 ,笔者设计了四人小组合作画画的活动,规则是不能交流 ,听老师口 令轮流画 画 ,共同创作 完成一幅画。 完成绘画作品后小组合作起好题目,选一名代表讲述画中的意境。该活动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 迎 ,参与非常 积极和认 真 ,在活动中 初步体验到了什么是合作。
2.角色扮演。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 :一是较为新鲜 ,学生乐于 参与 ,可以满足 内心的表 演欲望和创 造欲望 ;二是比较 轻松自由 ,可以获得生活中所不曾有的体验, 积累生活的经验,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三是可以增加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分享经验和感受。例如,在教授五年级《记忆高手》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记忆闯关的系列活动,同时穿插了趣味记忆游戏活动 ,让学生按 角色扮演 ,将枯燥的 内容变得 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信心大增。
三、 教师要把握好角色, 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上课成功的保证, 对于心理健康课来说尤其如此。在课堂中,要转变教师和学 生的角色 ,建立平等 和谐、民主 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些教师由 于权威思 想作祟 , 常常发出 指令性语言 ,如“听我指 挥”、“没我 的话 ,不准动”,这就使学生的主动性被遏制了。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尊重学生、设计活动、创设情境 ;学生的主 要任务是 积极参与 、真心体验、深化感悟。教师除了要把握好角色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时刻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心理健康活动课中, 学生的参与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热热闹闹 绝不是心 理健康活 动课的追 求与价值所在。教师要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要判断学生是否 说的是真 话 ,是否真心 去表演、认 真去模仿、深刻去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情境是什么? 为什么? 结果怎么样? 我以前可能会怎样做? 今后可能会怎么做? 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参与活动,对一些问题要发表自己真实 的看法 ,必要时也 要适当地“ 自我暴露”。在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引路人,也是走路人,师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是要善于推动学生不断地感悟。心理健康活动课上要动静结合,留有时间让学生去感悟 ,学生没有 所“悟”,则学生身 上存在的 共性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学生的个性更不会完善。教师要抓住问题或事件的症结所在, 从认知、情感、行为 等方面 ,层层落实 、步步深入 、点面结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推动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活动的参与与体验中有所体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师生关系,活动形式,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篇2
河南省兰考县张君墓镇大胡庄小学
马丽敏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候,人们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少地方开设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它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这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落实“促进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合理的课程设计以及根据课程设计进行的有效实施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一、目标设计
确立目标及主题 在设计一次某年段的心理活动课前,教师需要十分明确活动目标,按照本年段的学生特点,确立本次活动课的主题及具体明确的目标。一般要求主题要鲜明、活泼,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关心。目标要具体、明确。目标越具体越细,实施起来就越便利,越容易实现。有些活动设计,目标定得高、大、空,教师在活动的时候就不好把握,增大操作难度,甚至容易使活动失控,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二、设计实施的基本原则
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作具体的设计,只要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或是只求表面热闹,教师在选择教学的方法上既要符合教学的目标,更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1.面向全体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面向全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实施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避免仅一部分活跃学生唱主角,冷落了另一部分学生。
2.注重参与、体悟原则。“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激发个体心理能量从而提高其“自助”能力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而言,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是无法替代的,体验中的一个小小启发都能成为体验者的深刻记忆。
3.合作自省中解决问题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就是通过引导、点拨激发教育对象的内在力量,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后通过自省、行为辨别等方式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所以,自省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堂中个体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的问题解决中,个体并不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活动小组或班集体是促进个体问题解决的重要参与和推动力量。
4.关注发展原则。所谓关注发展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实施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内容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关注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实施的重要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要针对大多数健康或亚健康的人,就一些普遍性、典型性的伴随着个体成长过程及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开展实施,如考试焦虑、厌学、学习困难、早恋等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个体的心理潜能开发,如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等开展实施。
三、设计实施的基本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开展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分组讨论:根据活动内容事先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问题,澄清对问题的模糊或错误认识。
2.组内组间交流。交流或讨论基础上的交流是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中互通有无,引发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组内交流有助于小范围内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互通有无和心理互动,组间交流拓展交流的范围,有助于心理互动中集体能量的调动和发挥。
3.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把生活中的问题或事件通过适当的编排,以小品的形式呈现,学生参与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情境和状态下的任务体验,再现不同的人物反应。
4.情境再现。把生活中的事件场景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在思考的基础上,从神态、语气、行为等方面再现生活中的事件场景,在这一过程中带给参与者及其他同学一定的体验和感受。
5.体验游戏。体验式游戏在游戏参与过程中能够激发参与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带给参与者切身体验和感受。结合活动的不同情境引入相关的游戏,能够在活动中激发参与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引发参与者的体验感悟,体验式游戏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带给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四、设计实施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在学生的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之所以不断出现,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明是非,而是因为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分歧。这就要求必须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和感悟,而后引发学生在行为上做出和认知、情感体验相一致的行为。
2.关注学生“自助”能力养成。作为一项“助人自助”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通过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省、行为辨别等方式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即遇到心理困扰或问题时能够正确判断,客观认识分析和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扰的能力。
3.着眼学生一生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直接经验为基础,创设轻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一生发展。它超越了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重视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发展。
4.培养团队意识,发挥团队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实施中,引入拓展训练的团队理念,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在课堂活动中逐步形成、增强学生个体的团队观念和意识。通过团队为每个成员提供心理支持,让每个成员在活动中感到自己不是独自在参与活动而是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集体支持;同时,当某些成员出现不良行为或问题时,通过团队积分等手段触发团队自我约束管理杠杆,通过团队的力量弱化某些不良行为,强化、张扬某些积极行为。
五、设计实施中应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1、处理好内容进程和充分活动的关系。从现有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参考教材来看,涉及内容往往过多。如果按照内容逐一开展,就会出现活动不充分,学生情感体验弱或部分学生体验缺失等问题。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上要使内容和课堂容量相适应,每节课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设计适量的活动。处理好这一关系还要在分队时注意分队数量和每队成员数的适当比例。每队成员过多,在分组讨论交流时往往就会用时较多,并且在位置排列上不利于学生的充分、顺畅交流;如果分队太多则可能在组间交流时要用较多的时间。
2、处理好活动参与中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是心理健康活动课开展的重要原则,但在开展中还要考虑某些个体的特殊情况和个性特点。对个体的情况,尤其是遇到的新情况要及时地加以关注和引导,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而不能按照设计照本宣科地进行,要借助学生团队的力量对新情况加以分析和引导。比如,某项活动性格特别内向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学生在经过动员后仍不愿参与,这时候就不能强迫他们参与,但是该活动其他同学都要参加,把个别学生置于活动之外是不合适的。这时可以考虑一个活动中需要的其他角色,让他间接地参与活动而不是完全脱离活动。比如,有些活动课中需要旁白、计时员或者记录员等角色,让他以此类角色参与活动并在活动结束时根据情况对他加以鼓励。
3、处理好培养健康人和高尚人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培养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的,能够以积极、良好的状态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个体,而不是以培养高尚的人为主要目标。所以,虽然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也需要考虑、处理培养“高尚人”的问题,如引导学生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看法,但这是在处理过程中的问题,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目标。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就和“高尚人”的培养没有任何关系,二者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培养出了“健康人”才能真正培养“高尚人”,一个不“健康”的人恐怕很难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六、设计实施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活动安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性质决定安全是其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活动安排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有准备。考虑不同活动的安全要求,考虑不同活动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比如学生座位编排、活动场地选择、活动道具的使用,不同年龄学生应当注意的问题等。
2.充分准备。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有效开展,就必须从活动安排、了解学生现状和心理准备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
3.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活动性质决定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辅导者,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催化和建议,引导学生最终实现“自助”。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而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在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实现。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依照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主动地感受所创设的活动环境的影响,或吸收或排斥或改造,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重建与改造;学生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自觉活动的态度,在教师宏观指导下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发展和完善自己;在团体中会不断有新的观点、方法出现,学生能够在“接受和产生”的思想碰撞中实现对自身的重组和刷新。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实施中主要是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去体悟、思考,在探讨交流中实现“自助”和“互助”,保证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
4.注意活动课的系统性和活动结束后相关问题的处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是系统的,而不是单一的。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不断完善,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逐步系统化。在某方面活动开展中也应当注意其系统性,比如,“戴高帽”活动能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树立自信;但对全体学生而言,这是不够的,对某些学生尤其是一些从小发展比较顺利的学生来说,我们更应当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在开展“戴高帽”活动后我们可以开展另一个活动——“今天我是小刺猬”,让学生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诚恳、客观地指出彼此的不足和缺点,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在这一基础之上树立的自信心将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活动结束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终止,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要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思考和探索,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有些活动中老师还要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加以反馈和强化,比如在“戴高帽”活动中,让学生谈谈听到别人对自己优点评价后的感受以及自己对“别人对自己优点评价”的评价。老师还要在活动后把大家对每个同学的优点评价加以汇总并及时通过适当的方式(比如卡片、谈话等)反馈给学生,老师还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做简短的评语。针对活动中个别学生身上发现的问题和情况,老师要通过个别辅导等方式加以处理,必要时及时与其班主任联系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及评价 篇3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由于它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有是也叫做“心理训练课”。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呈实践性特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活动课程符合人的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的原则
(一)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以现代活动课程理论为依据,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教师根据心理知识并围绕学生生活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发展心理素质。
(二)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活动理论认为人的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时,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形式应多种多样、生动活泼,以适应学生成长的多样性要求。
(三)主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通过课程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得到启示,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认识的来源,找回个性的位置。实施活动时,应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优势所在。
(四)互动性
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近,心理特点相仿,往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容易理解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在平等协商对话中有效培养温暖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互相尊重、独立自主等人际关系和良好人格,发挥积极的双向互动的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动力效应。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特点,课程评价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起始评价
课程起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所具有的前提条件,包括对学生能力、个性特点、各种优点和缺点、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类型等了解。其目的是把握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学习准备状态,进而确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起始评价还包括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即评价老师设定的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否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是否偏离总目标的方向。
(二)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实施过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注重实施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正在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进行监控和评定,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找出哪些地方偏离了教学目标,哪些地方还需进一步完善,从而为课程的调整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三)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实施结果评价,是指在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教学方案结束时所进行的结果评定,即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通常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或事先选定的检测等,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填写,然后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活动感受及行为变化状况`。评价方式有几种:(1)通过心理测试了解学生在实施课程后心理素质的变化;(2)对学生内省材料进行分析评定,例如可通过学生的学习体会、周记来对其心理变化进行分析评定;(3)对学生参与心理课后发生的行为变化(如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进行评定。
总之,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相应行为的改进上。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时的问题,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到长期效果。为此,还可以进行追踪性评价,目的是了解教学效果是否持续,是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长期的积极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篇4
那么,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体育活动课上如何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和风细雨, 洗涤心灵
首先, 我觉得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 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对问题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才能做到耐心细致。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摸准幼儿心理, 这样才能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教师要和幼儿建立融洽的师友关系, 真诚地接纳幼儿, 理解并尊重幼儿, 教师要深入到幼儿中去, 尽可能地和幼儿一起互动, 使幼儿充分信任教师, 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幼儿在平等的学教关系中保持愉快的心境;有利于教师和幼儿进行思想交流;有利于教师通过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动向, 及时作出思想疏导的应对措施。体育互动时教师要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活动环境, 以积极向上的情境感化幼儿, 以动人的情景感染他们, 不断引导他们, 使他们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我深信:通过教师有策略的和风细雨般的教育, 久而久之, 幼儿的心灵一定会充满阳光。
二、正面引导, 培养博大胸怀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 比大海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大的是我们的胸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一个有充足的精力, 有拼搏进取的意志, 还要具备光明磊落且有博大胸怀、身心健康的人。因此, 具备博大的胸怀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
据调查, 现在的幼儿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家养成了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坏习惯。这些幼儿在体育活动时表现出吃不了苦, 依赖性强, 缺乏自信。这样的心理是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 如不及时对这些幼儿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 不管是对此类幼儿还是整个班集体的发展都是极端不利的。如何处理好这个比较复杂的群体间问题, 教师面临考验。我认为, 此时此刻, 教师宜正面疏导, 忌歧视责怪。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处理问题要恰当、公正, 和幼儿的思想交流要更细腻。教师要处处做幼儿的榜样, 对体育活动时发现的谦恭礼让现象要大肆渲染, 以达到触动全体, 培养他们博大胸怀的目的。
三、爱心奉献, 注重情感教育
在遇到有孤僻心理的幼儿时, 教师要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 帮助他们明辨是非, 融入群体。对曾在体育活动中受过某种挫折, 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幼儿, 他们的内心其实很需要教师和同伴的关心和帮助, 因此, 教师要使全班幼儿在体育活动时具有爱心奉献, 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 使那些受伤的心灵在集体的怀抱中感受到温暖。我园大 (1) 班吴小强小朋友, 生在单亲家庭, 缺少父爱, 身体羸弱。和同伴们一起活动时, 总是怀着一颗孤僻自卑的心理。集体游戏时总是拖大家的后腿, 经常招人白眼, 有的幼儿毫不留情地责怪他, 这更养成了他沉默寡言的偏执个性。他在恨自己无能的同时, 也恨那些责怪他的同伴, 可又无力当面反抗, 就去破坏他们的玩具。我了解到这件事情后, 没有直接批评吴小强。为了帮助他, 我先去找那些瞧不起他的幼儿, 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要求他们和我一起帮助吴小强, 主动和他一起玩耍, 并给予他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 同伴间的友情如阳光般照亮了吴小强小朋友的心灵, 使他重拾自信。渐渐地, 他的脸上有了笑容, 看到吴小强小朋友的心理开始向健康方向转变, 我欣慰地笑了。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而改变, 主要是因为群体的爱心奉献和认同、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因此, 教师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 让幼儿相互交流, 互帮互学, 共同进步。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之成为培养幼儿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的摇篮。
四、勤学苦练, 磨练意志品德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力求使学生深信, 由于经常的体育活动, 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 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 锻炼意志力。”体育活动是具有疲劳、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的一门学科, 是磨练幼儿坚强意志品德的有效途径。幼儿在参与体育活动时, 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活动, 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顽强, 克服困难的精神。体育活动是培养吃苦耐劳, 坚持不懈思想作风的重要手段, 且有助于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使幼儿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幼儿通过体育活动磨练出来的意志品德, 对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帮助意义重大。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篇5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换角度思维,调节情绪的方法。
2、情感体验目标:让学生体验换角度思维获得积极情绪的快乐。
3、行为改善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活动重点:
懂得选择快乐的重要性,初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活动难点:
引导学生将调节情绪的方法内化、运用。活动准备:
1、课前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烦恼。
2、彩色卡纸。活动过程:
教学片断
(一):游戏导入
师:很高兴这节课能和你们一起度过!大家一定很喜欢玩游戏吧,现在,就让我和你们一起玩个心情测试游戏。老师说出几种你们生活中也许发生过的现象,请你说说当时的心情。课件出示:
1、心爱的东西被人偷了。(指名生回答)生1:难过。
生2:愤怒。生3:气愤。
2、在公共汽车上被人踩了一脚。
生1:生气。
生2:心烦。生3:宽容。
3、老师请你上台表演。
生1:紧张。
生2:自信。生3:害怕。
4、竞选班干部,你落选了。
生1:沮丧。
生2:失落。生3:无所谓。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难过、愤怒、宽容、紧张、沮丧等都是人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过这些正常的情绪表现。大家内心都想永远快乐,远离烦恼,但是生活中有快乐就有烦恼。我就遇到了一件烦恼事,4月17日,我带学生去春游,上午天气一直比较好,可是到了下午送学生回家时,空中突然下起了雨,让我和学生下车后都淋湿了衣服。唉!这突变的天气让我们愉快的心情顿时消失了。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让你不愉快的事情吗? 【教学反思】开课初采用游戏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心情测试游戏中出现的几种情况,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易勾起学生回忆,打开学生情感体验的大门。学生在课堂上真情诉说的感受,让作为老师的我能通过这种沟通的形式,了解学生们内心的真实的情感,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教学片断
(二):快乐小诊所
师:课前,老师收集了几位同学的烦恼,现在,请大家都来做快乐小医生,运用各种妙招,帮这些同学解除烦恼!
(分发信封,信封里装有课前收集的学生们的烦心事)
1、生分组讨论,组长记录方法。
2、指名小组长发言,师边听边评议,鼓励。
3、师归纳:我们班的小医生真厉害,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解除了这些同学的烦恼。
师:平常,老师也总结了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大家请看。课件出示:
1、读有趣的书。
2、与家人、同学、朋友在一起谈心、玩耍。
3、照镜子,与镜中的人说说话。
4、到没有人的地方大声喊叫。
5、在劳动创造中体验快乐。
6、听听音乐,唱唱歌。
7、买些可口的食物,好好吃一顿。
师小结:调控烦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不同的问题要具体分析,恰当地运用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篇6
一、注重评价的诊断、反馈与激励功能
众所周知,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指教育评价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引起评价对象变化的作用和能力。它通过教育评价活动与结果,作用于评价对象而体现出来。《课程标准》指出心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因此,作为心育活动课的主导者—心育教师,在知晓心育活动课对评价对象具有诊断、反馈和激励的评价功能的基础上,必须首先设计明确的目标和鲜明的主题以确保心育活动课开展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1.主题鲜明生动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契合中学生心理需求和年龄特征的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活动的展开。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寻找适合的且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总之,活动主题的设计要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2.目标明确具体
一堂优质的心育活动课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包含知(知识)、能(能力)、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能增进学生对相关主题的认知和体验;能使学生获得自我心理调节和疏导的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目标还需具体,可以细化为可观察的行为特征,方便操作。
例如,张家港市南丰中学的刘兵老师在2014心理年会上开设的《在挫折中学会成长》(以下简称《挫折》)这一节课,就很好地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质,主题鲜明、三维目标明确。知—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挫折”;能—交给学生面对挫折的方法;情—交流、体验、心理共鸣,使学生更好地面对挫折。
二、力求评价方式的客观与全面性
我们应看到每种评价方式都会有其优缺点,因此,需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在分析利弊后,谨慎使用。
1.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终结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因此,它一般为学科课程所采用。而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心育活动课的性质(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课程标准》的建议(它不需要作业,更不需要考试,需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感悟),我们应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体验、感悟和分享,给予表扬、鼓励等积极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心育活动课是注重学生心理体验、促进心理成长的一门课程。因此,需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应采用课堂和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讨论等。评价结果不应像学科课程那样以分数呈现,可以用星、红花等进行記录,也可以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的心理品质,并提出建议,甚至是赞赏性评语和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
刘兵老师在《挫折》这一节课中,更多的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主要有游戏体验、案例分享、小组讨论、记录、发言交流等,并使用“不错”“很好”“你真棒”等激励性语言和竖起大拇指、鼓掌等赞赏性动作,且课后还将QQ留给学生,便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进一步反馈和激励。
三、尊重评价主体的差异性
优质的心理课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能顺应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然而作为活动的主体,因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个性气质等方面的不同,心理成长的度也会不同。因此,我们对其的评价要尊重个体差异,尽量运用多方评价,如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的评价、班级同学的评价等。并加强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师生关系平等、自然,学生就会愿意体验、感悟和真情流露,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就会活跃,互动效果就会好。这就要求心育教师教态要亲切、随和;教学语言要丰富,有感染力;教学调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娴熟。
刘兵老师为了活跃气氛,在课前请学生猜他的三个外号,这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挖空心思,结合他的体型、外貌纷纷做猜想。一个男孩大声说“土豆”,刘兵老师听到后大方地点头赞赏这位同学。这就拉进了师生间的关系,让学生知晓给他们上课的不是一位严肃的“男教授”。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体验
一堂好的心育活动课,能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认识,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健康的心理得到一定的矫正和转变。因此,心育教师需要时刻关注每位学生,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并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机会,个个都有体验。因此,设计的活动可以是游戏体验,如团体游戏、角色扮演等,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
刘兵老师在上课前先和学生做了个约定:积极参与,认真倾听,支持同伴,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在约定中他向学生表达他对他们的期望,期待他们在这节课上都能积极参与,主动体验。
在看课程进行过程中,刘兵老师以问卷的形式询问学生(从小到大,你大概受过多少次挫折);案例呈现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作简单记录,然后再请一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小组做补充发言。可以说在这一节课中,刘兵老师关注了每位学生的心理体验,给予学生主动交流的空间。
总之,心育活动课要真正坚持以活动为主,注重每位学生的感受,让他们在体验中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然而,我们要看到,一堂心育活动课的作用只能让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内心有所感悟,若要让他们把体验、感悟的东西化为实际行动,还需课后的行为实践。并且这种行为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它需要作为主导者的心育教师进行跟踪、反馈和强化调整。
班级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7
班级活动具有全员参与的特性, 能为班级所有成员发挥特长、发展能力提供舞台。 因此, 只有在班级活动中, 班主任才可能真正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 全体性和主动性等原则,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 我主要就班主任如何通过班级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探讨。
一、班会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开展教育的一个主阵地。 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能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充实, 形式更生动、有趣, 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促进他们的人格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 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使班会课达到“德”“心”双收的效果。
班会课可以采用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形式多种多样, 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三种: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和主题讨论。
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中介, 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投射出来, 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助人活动”。 游戏是儿童、少年的天性, 在游戏中, 学生能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日常生活的自然境界, 流露出真实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 在游戏中, 他们人格上的优点能得到表现和张扬, 人格上的缺点也会暴露出来。 此时班主任应加以引导:或现场进行指导, 使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不正确的态度, 形成良好的习性;或在游戏结束后提出话题, 让学生参与讨论, 使他们对自身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有所反省, 不断改进, 最终克服人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同时, 在游戏中, 学生能增强合群性, 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 另外, 游戏中的规则可以使儿童对规则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态度, 进而认同并接纳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 养成遵纪守则的行为习惯。
角色扮演是指通过心理剧等活动形式, 使学生在对各种不同角色的模仿、想象、创造、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 站在他人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 对他人、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察觉和体验, 对周围的人与事能更好地加以理解, 从而更好地校正认识、调节情感、调整心态, 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色的体验中强化积极的行为方式, 改善消极的行为方式。 比如, 班主任可以为那些平时不擅长交往、 有社会退缩倾向的学生设计一些主动交往者的角色, 使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改变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态度, 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 这样, 通过多次扮演同一类角色, 学生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人格得到优化, 心理品质也会获得提升。
主题讨论是指通过学生对一些涉及人生的问题的讨论, 使不同的理想观点相交流和碰撞, 从而达到融合。 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 主观性和幻想性, 而这些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恰恰是导致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讨论中, 每个学生通过倾听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 了解他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更形成了对他人、对社会多元的、全面的认识和体悟, 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敞亮, 心灵变得更加澄明。
二、课余时间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之外的一项带有性质的教育活动, 校园内外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维护和促进作用。 这种闲暇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放松、 玩乐活动, 它应该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属于广义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 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空间, 使之免受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干扰, 而且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些自身平时被书本和作业遮蔽了的多方面才能, 有利于充分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 研究表明, 学生参加有竞争性的运动并取得成功, 可以促进其竞争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同样, 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呈现正相关。 为此, 班主任通过组织一些班级文艺活动, 可以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 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 恢复精神, 陶冶性情。 如书法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臂力, 而且能培养人的审美意识, 陶冶人的性情。 再如郊游、远足等活动, 可以让学生呼吸清新空气, 领略秀丽景色, 从而令他们忘却忧郁和烦恼。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篇8
翻转课堂是新兴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在课外进行知识的传授, 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 带来了教学理念上的变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 通过课外自主完成作业和课堂合作交流, 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 突破学习的疑难点, 获得个性化的收获和成长。
翻转课堂成为国内教育信息化热点[1], 广泛在学校中实施展开, 但较多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中,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如何应用这一模式还没有统一的见解。本文就是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心理课程, 以《认识自我》一课为例, 看两者相结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二、教学实录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 共一课时。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和技能上, 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 觉察到自我的独特性, 从而全面认识自我;过程和方法上, 学会自我评价和获取他人评价的过程, 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 学生能够接纳自己, 产生正确的自我认识的积极情感体验, 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教学重点是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够积极地悦纳自我。
(一) 课前观看微视频
制作认识自我的PPT课件, 并用软件camtasia studio 8汉化版录制时长7分钟的微视频, 主要讲解自我的概念和认识自我的三种方法, 要求学生回家用电脑观看, 并把视频观看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详细记录下来。观看完毕, 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作业: (1) 一篇一百字以内的自我介绍; (2) 收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写在收集表内。
(二) 导入新课
师:观看了昨天的微视频, 谁能回顾一下认识自我有哪三种方法?
生:自我评价、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评价、他人评价。
师:很好!只有掌握了认识自我的方法, 我们才能拨开迷雾见天日, 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这三种方法, 同时解决大家的学习疑惑。
(三) 活动一:猜猜他 (她) 是谁
活动规则:教师将所有学生的自我介绍放进纸箱, 并随机抽取一张读出来, 要求自我介绍的作者不动声色, 让其余学生猜一猜自我介绍描写的是哪位同学。通过活动检验学生自我评价是否精确。
师:有的同学写的自我介绍刚一读出来, 就被猜出是谁了, 让老师来采访一下这些同学, 都用了哪些小窍门, 让自己容易被猜出来。 (学生回答出“实事求是, 不夸大”“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尤其是优点”“缺点也能不回避, 勇敢坦露”等微课中提到的自我评价要点, 并且创造性地提出“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所经历的事件来说明”的观点。)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小窍门是不是似曾相识?
学生纷纷指出这些小窍门基本都是微课中提到的。
师:很开心大家学会了这些方法来认识自我, 尤其是有些同学还提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籍”与我们分享, 更值得表扬!
(四) 活动二:人外有人
活动规则:小组内轮流说出与成员相比, 自己的差别在哪里。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与他人比较的结果?
生:与小明相比, 虽然我学习成绩比他好, 但他更热爱劳动, 每次打扫卫生都很认真…… (每组选学生代表发言。)
师:看来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 可见自我评价虽然是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 但是若不知人外有人, 有时候自己也难免成为井底之蛙。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怎样才能使与他人作比较的结果更准确、客观呢? (小组讨论, 讨论完毕, 由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学生汇报的观点涵盖了微课所学知识:“在比较对象上,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不能排斥任何人”“在比较内容上, 既要找出自己比别人优秀的地方, 又要找出自己比别人落后的地方”“在比较方法上, 要多渠道获取他人信息, 保证可比性”。不仅如此, 学生还创造性地提出与他人比较要避免的两个倾向:骄傲自满, 只拿自己强项与人相比;自卑无助, 只拿自己的弱点与人相比。教师将两个倾向纳入板书。
师:很高兴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信大家熟练掌握了与他人作比较的方法, 能够取人所长, 补己之短。
(五) 活动三:花落谁家
活动规则:击鼓传花, 花落哪位学生手上, 就要说出自己收集到的他人评价, 看一看是谁说出的评价以及评价的具体内容。全班学生认真聆听, 如果觉得收集到的他人评价与本人相符, 就举手表示赞同, 超过全班人数的一半以上就代表收集成功。
师:有些同学是高票通过啊, 看来收集到的他人评价很准确, 能说一说用了哪些方法去收集这些评价么?
学生回答出“收集父母、老师、同伴等这些亲密他人的评价”“多收集几条他人评价, 综合分析之后再加以表述”等观点, 这些都是微课中所提到的。
师:还有谁能分享自己的方法?
生:诚恳请对方写下包含优缺点的评价, 找准收集他人评价的时机…… (这些方法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
师:同学们分享的方法都非常好, 有的同学收到他人评价后很惊喜, 发现了不一样的自我, 可见自我认识除了自己主动评价自我、与他人比较以外, 还需要接收来自他人的信息, 避免自以为是。那么在收集他人评价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惑呢?请把遇到的困惑先在小组内讨论合作解决, 如果小组内得不到解决, 请把问题放在全班中探讨,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难题。
教师察看讨论结果, 发现普遍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普遍遇到的难题是遇到他人负面评价时心情很难受, 觉得与自我评价有落差, 不知该如何处理。老师也觉察到了这个问题, 从同学们交上来的他人评价表中挑选了几条负面评价, 让我们来看一看。 (展示负面评价:妈妈说我真笨, 每次考试都那么粗心大意、班长说我上课总是爱说话, 破坏课堂纪律……)
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他人的负面评价呢? (小组讨论, 探讨解决方法, 讨论完毕, 由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加以概括总结, 当堂生成如下意见: (1) 多收集来自父母、教师、同伴的评价, 并结合自身情况, 综合考量自己行为, 判别负面评价是否正确。 (2) 客观分析负面评价, 如果评价的正确, 就虚心接受, 努力改正;如果评价的不正确, 就调整自己的心态, 以更出色的表现面对“流言蜚语”, 让负面评价化于无形。
(六) 暖心结语
师:自我认识的三种方法一个都不能少, 希望同学们充满信心, 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 发挥自己的长处, 不断取得进步!
三、课程反思
(一)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拓展了课程容量
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 就已经学习了知识点, 并通过布置的作业, 自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将知识学习延伸到课外, 这是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并且录制的微视频能够反复观看, 延伸课程学习的时空, 促进学生时刻注意调节自我心理。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课程的创生
传统课堂容易导致照本宣科, 按部就班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 课程内容现场动态生成, 学生能够不拘泥于微视频已有的知识点, 还能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适时引导, 提炼学生观点, 并纳入课程内容,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命意义、实现自我超越的空间。[2]
(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体验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重在体验性, 促进学生获得心灵感悟, 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 体验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传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般采用“先体验后了解”的教学模式, 即先加强情感体验, 再转变认知, 这样, 学生往往会不清楚课程的主要内容, 被教师“牵着走”。引入翻转课堂后, 采用“先了解后体验”的教学模式, 学生对知识的加工模式由“自下而上”翻转为“自上而下”, 这就揭开了心理课程的神秘面纱, 学生了解课程知识后会更有针对性地完成体验环节, 使心理调节更有目的性。本课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认识自我的三种方法, 所有活动设计来源与学生作业和学生具体情况, 非常真实, 每个活动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 学生面对活动情景能够激活脑中关于微视频已经学习的知识点的记忆, 促进内心体验, 有所感悟, 实现知识的迁移, 懂得如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这些方法。
(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心理自助意识的培养
个体有意识地自我调整是心理问题调适的前提, 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 就实现了“助人自助”这一心理辅导的终极目标。通过翻转课堂特有的合作学习方式, 遇到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教师引导”这一流程, 而不是教师一开始就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强加转变, 锻炼了学生自我调适心理问题的本领。
(五)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一是在课前要注意录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微视频, 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确保知识学习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二是教师平时要加强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储备, 在课堂中还能充分运用教育机智, 灵活指导答疑解惑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三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仍有一些问题尚待思索, 例如哪些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适合用来翻转, 怎样对学生课前作业提供反馈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道路上仍须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管珏琪, 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 2015 (6) .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篇9
一、团体动力学的相关理论
对于团体动力的定义,勒温认为团体动力乃是所有作用于团体之力,他认为这些作用力应包括内、外在对团体产生影响之力量。也有研究者认为“团体动力”是团体领导者与成员互动后,对团体的高度认同感而产生的集体意识,团体成员都清楚团体的目标,虽然会有外在力量的介入,但所有成员会适度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团体的需求,完成所有的工作,而且当团体利益发展成长时,个别利益此时亦相对增加而促进自我成长,形成互利双赢的结果。
团体成员的互动会产生团体动力,构成团体动力的要素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1、领导者是团体的核心且是最有力量的人,他的想法影响所及,不论团体成员或整个气氛都因此改变。领导者可以协助保持团体的内外关系,促进成员间的互动,以达成团体目标。他能提供计划、组织、协调、沟通、指导、激励、团结、考核等多项功能。
2、团体目标是任何团体的形成,都有其团体存在或发展的目标。明确的目标能指引团体的方向,使成员共同投入时间及精神。反之,如果目标不明,容易使成员因灰心而离开团体,甚至于破坏团体。
3、成员个别化特质。团体的形成必需由个别的成员组成,个别成员皆具备不同的背景、生活环境、人格特质、价值观。当个别成员加入团体后,在团体中与其它成员的互动,方能使团体的生命力源源不绝。
4、环境。团体所处的环境,不论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或社会环境都会对团体产生影响。其中物理环境主要指空间大小。心理环境主要是安全感。社会环境则是团体中的次文化或小团体以及团体外的城乡风土民情。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影响团体成员及团体的发展。
5、团体结构。团体的结构可由几个向度来看:大小,团体越大,成员的意见越分歧,团体规范也就越重要。团体越小,成员间的联系越紧密,成员彼此的互动越多,团体气氛也较易营造,成员个别的需求较易满足;规范是在团体或社会情境,共同认为适当的期待、想法或行为。也就是领导者及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吸引力,又称为团体凝聚力,包括四个因素:亲和、安全需求;团体的资源及诱因,如团体目标;成员对团体有益及重要结果的期待;比较此团体与其它团体的结果。
二、团体动力学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启示
1、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
新生开始可以说是团体的初始阶段,需要使用较多的团体动力技巧或概念来营造上课气氛。中学一般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各班应该都有相当的团体凝聚力存在,不需要太多的着力点。到了三年级,由于升学压力大,多数班级上课前皆需要辅导教师花一点时间营造上课的气氛,才能使学生投入分组讨论的活动,如果仍以较严肃的方式上课,就会看到许多呆滞的眼神看着自己。
当该班的团体凝聚力高时,一般辅导活动教师并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就可以很快地使全班学生一起配合做活动。当然,教师的班级经营技巧非常重要,而班级经营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该班的团体凝聚力。所以,最好每位教师皆能具备营造团体动力的能力,这样才能有营造较佳的上课气氛,学生学习意愿也相对提高。
2、活动目标的设计
所选活动的目标需符合团体的整体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面对的是整个班级,不是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团体目标中至少要有一项以上符合团体成员的需求,才能吸引成员的投入。而当目标符合团体所有人的需要时,才能真正激发团体的能量,共同向目标努力。因此,选择活动目标要更多地倾向发展团体信任、学会自我接纳、容忍别人、学习作出决定并接受其结果、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关怀别人的能力、学会善解人意、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等共性目标。当团体目标有问题时,应实时作修正,方能使团体的凝聚力重新强化,避免团体因此被迫解散。
3、活动场所的选择与布置
当前,虽然有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专门的团体辅导室,但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依然在班级内进行。因此,活动的场所是否恰当需要认真考虑:
(1)空间大小:大空间可以安排活动性课程,空间小就得尽量安排静态课程。建议学校应准备专门的活动课教室,教室布置要让学生感觉到放松、无拘束,区别班级中的沉闷和格式化。
(2)座位安排:分组而坐容易讨论,但容易聊天,适合30人以下的团体;一排一排的坐位较易专心上课,但学生容易觉得无聊。建议小组座位应该以4人弧形排列、4人圆形排列、6人马蹄形排列为主要形式,再以这些小组为单位,组合成全班的圆形、方形、扇形、弧形、梅花形、散点式、对抗式、鱼缸(内外两圈)式等人际交流互动模式。小组组合的方式应该是随机的,例如采用数字抽签分组、动物抽签分组、拼图分组、诗句分组、英文字母分组、扑克牌分组、以组长为核心自由分组等,其目的就在于让每个学生在每次活动中都可以结交到新的伙伴,以便将团体的互动功能发挥到极致。
(3)心理环境:主要是安全感,不论团体大小,领导者与成员间彼此的相互信任是相当重要的,这样才能营造安全的气氛,教学或活动方能进行。
4、活动环节的设计
班级心理辅导要以学生的活动构成辅导过程的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好活动形式是辅导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往往可以激活整个团体,使学生中各种潜在的成长困惑浮出水面,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观点也会从团体中雨后春笋般地生发出来。在操作上,要注意将它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以区分。班级心理辅导课必须精心设计好一个又一个基本的活动板块,在辅导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5、活动课规则的制定
当前,不少心理辅导教师反映,心理活动课“放易收难”,而成功的心理活动课没有规则是不行的。但规则有时又是“双刃剑”,越严谨的团体,其团体规范越严格,成员所受到的束缚感越重,个别自由较低,但因规范程度高,领导者反而较轻松,可以降低其个人权力及控制。反观越松散的团体,其成员自主性高,意见表达自由而充分,但常得花更多的时间来沟通,以达成共识。因此,如何创建一个极有益于学生的积极发言、热情参与,又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和“平衡”。
6、对心理辅导教师(领导者)的要求
心理辅导教师更应该熟悉各种团体的性质,例如:辅导性团体、谘商性团体、治疗性团体的不同;也得明白团体的历程,在前、中、后的不同团体阶段,都能随时调整自己,修正自己,以团体目标为导向,以团体成员的利益为优先,使团体能顺利进行。因此心理辅导教师应强化自己的领导能力,并兼顾团体大部分成员的利益及团体成立之宗旨,对其个人及团体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
选择好的而且是正确适合的活动,对团体全体成员而言是莫大的幸福,所以领导者应慎选或设计适合的活动方式。总之,团体动力学理论不仅为团体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团体辅导过程中团体气氛的创设,辅导教师的作用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篇10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埃里克森认为:如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成功多于失败,他将因而形成勤奋的个性;如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屡遭失败,在日常生活中常遭批评,容易形成自卑个性。因此要为幼儿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予幼儿最大的包容性,鼓励幼儿尝试、创造,对表现好的幼儿不吝啬赞赏,对遇到挫折、有所过失的幼儿及时疏导,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班上的天天是个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心的男孩子。第一次开展美术活动时,他便一个人拿着蜡笔坐在位置上默默地流眼泪,旁边的小朋友纷纷告状:“老师,他哭了! ”听到同伴的告状他哭得更大声了。之后,我发现天天不能较快地吸收我说的话,于是我在画纸空白处又做了范画,让他看清楚操作的要求。他的动手能力确实不强,在家没有人专门引导他画画,看见别的小朋友都认真地画画,他性子一急就要哭。于是我鼓励他动笔涂鸦:“你只要按照步骤慢慢画,画得不像也没关系,一定要认真,好吗? ”他才放心地在纸上慢慢画了起来。活动结束后,我还表扬天天画画很认真不讲话,他露出了羞涩又开心的笑容。
幼儿的绘画水平参差不齐,我们不能强求他们画出同样的画。在我所教的小班里,发现大部分幼儿的绘画水平持平,个别幼儿的绘画水平超出,个别幼儿对绘画完全没有概念,不愿意绘画,对绘画也提不起兴趣。绘画水平较好的幼儿思维较活跃,他们通常语言表达能力稍强一些,而不喜欢、不擅长绘画的幼儿与老师的交流较少,不太善于表达,进行绘画活动时会表现出很大的困难。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 挖掘他们的潜能,我们应为幼儿排除一切干扰,营造自由舒适的活动氛围,让幼儿放下心理负担,通过感官尽情感受和体验,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二、创设主题,强化幼儿良性行为
刚入园的幼儿由于分离焦虑等原因总是哭闹不止, 我们可以通过绘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也可通过绘画帮助幼儿顺利度过焦虑期。如开展《妈妈的毛线》,引导幼儿在纸上练习画螺旋线,许多幼儿一边想象妈妈的毛线一边认真画起来。点评时,看见幼儿脸上都露出开心的笑容。妈妈是幼儿最亲的人,所以围绕妈妈展开的美术活动十分吸引幼儿, 在操作时我便用游戏化语言引导他们:“你的妈妈喜欢怎么样的呀? ”“怎么画才能让妈妈喜欢呢……”幼儿与老师有了交流后,久而久之便缩短了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克服焦虑情绪。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大多数幼儿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刚入园时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于是我们组织了《好玩的玩具》等活动, 引导幼儿对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涂色练习。当幼儿完成练习后组织幼儿讨论: 你想和谁一起分享玩具? 为什么? 让幼儿与同伴讨论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让幼儿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玩具,感受与同伴分享的快乐。同时我还会给予大方的幼儿赞赏:“你的好朋友真多! ”“你画得真好,一定会有很多小朋友喜欢你的玩具! ”使幼儿深刻认识到分享的乐趣,同时强化幼儿的绘画技能。
幼儿的年龄尚小,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完善,有时交往中难免有摩擦,一些性格较冲动的幼儿会出现争抢、打人等不良行为。为了让幼儿理解这种行为的不良因素和安全隐患,我组织幼儿讨论:能不能对身边小朋友做出这种行为? 为什么? 如果你看到了这种行为该怎么办? 并以《你是我的好朋友》为题开展绘画活动,引导幼儿画自己的好朋友,充分发挥幼儿的创作能力,对于立场清晰、敢于表达、画面饱满丰富的幼儿给予赞赏和鼓励:“你说得真好!”“你要像画里一样和小朋友相亲相爱! ”“你和好朋友在一起笑得真开心! ”通过正面引导和暗示,幼儿的良性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被强化,悄悄改变幼儿的心理状态。
三、多元化、游戏化的评价,增强幼儿创作信心
多元化的评价不仅看到幼儿到底掌握了多少技巧,更强调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对每个幼儿做出个性化评价,对于他们的闪光点要肯定、表扬,对于他们的失误、稚拙之处要包容、理解,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在《包糖果》这个泥塑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进行“包糖果”、“卖糖果”的游戏。“你的糖果圆圆的,如果再大一些就好了! ”“你的糖果包的真好,跟超市里买的一模一样! ”“你的糖果还要包的紧一点,这样糖果才不会露出来,才能卖出去。”包完“糖果”后,幼儿便开始卖“糖果”:根据我的要求:大大的、圆圆的、包得紧紧的选择糖果。这个过程中不仅满足幼儿互动游戏的愿望,而且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观察等能力发展。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幼儿的自我评价,给每个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幼儿说说自己作品中满意的地方,与同伴相互交流,注重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良好作用。许多幼儿的思维已经局限在一个特定模式里,我们更应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现,激发自己无穷无尽的潜力去创新。教师更应用积极、正确、赞赏的眼光看待和接纳幼儿作品,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存在问题;对策探究
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过程中,要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学校认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校基本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工作重点倾向于提高学生成绩,在教学中也主要是注重文化课程,而心理健康教学则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也就导致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定位不明确,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此外,由于一些任课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使得教师往往会占用心理健康课堂。所以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产生了错误认识,最终导致其在小学教学中不被重视。
2.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并能够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在大部分小学中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即便制订目标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这种教学背景下,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没有实际内容,并缺乏系统性,在活动样式上也过多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效率。
3.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不符
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在课堂中单一讲述着理论知识,只有极少部分的学校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所以在这一教学背景的影响下,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学产生了抵触心理,在认识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偏差,对于理论知识也完全是死记硬背,这样就违背了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初衷。
二、针对小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问题的防治措施
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学校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为了转变这一现象,就要求学校与教师之间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实际意义,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2.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小学生为主体,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核心定位在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也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接受能力来制订出教学目标,在让小学生能够接受的同时,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片面将一些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且这一过程过于枯燥乏味,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产生抵触,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充满趣味性与具有一定层次的教学方法与方案,注重提高心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坚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依靠教育工作者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教育方法,完善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篇12
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特殊的家庭地位使许多独生子女娇惯、任性、脆弱、怕吃苦、受不得挫折,而他们又正处于心理极不稳定的年龄阶段。顺利时,对前途有多种美好的设计,可谓踌躇满志;稍遇挫折,便对自己失去信心,意志力开始衰退,变得消沉,整天被焦躁、压抑所笼罩,内心充满困惑、不安,甚至痛苦,而此时,他们往往夸大自己的不利处境,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从而失去健康地、完善地发展自我的机会。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挫折在人生路上的不可避免性;提高面对挫折的承受力,掌握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使学生树立信心,让挫折成为自己向上攀登的垫脚石;在遭遇挫折时,能善待挫折,努力战胜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二、活动过程
主持人A: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主持人B:如果说人生是一座大山,挫折就是人在攀登大山中难以把握、难以预期的崎岖山径。只有经得起考验,受到了挫折的磨砺,甩得脱挫折的梦魇,勇于征服攀登中的所有困难,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主持人A、B:不要让挫折成为我们前进的绊脚石,让挫折点燃我们心中的信念之火,让我们的心灵充分感受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真谛吧!
主持人A:我宣布××中队“战胜挫折,走向成功”主题活动现在开始。
主持人B:同学们你们记得在2003年我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震惊全世界的事情吗?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记得)。
主持人A:谁来说说那是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回答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升入太空的过程)。
主持人B:看完这段片子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谈。
主持人A:其实,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不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科学家、艺术家,大凡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的人,哪一个不是经过逆境与挫折的磨炼后才走向成功的?
主持人B:下面请听同学们讲的故事。(同时录像播放名人画像)
同学A: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旷世名著《史记》。
同学B:居里夫妇在提取新元素的实验过程中,虽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可她却毫不气馁,信心十足,不断总结,坚持实验。最后她终于成功地发现了镭,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主持人A:可见,失败并不可怕,把每一次失败都看作新的起点,万里关山从头越,坚持不懈,加倍努力,就一定能达到胜利的彼岸!请听快板《勇做生活“小勇士”》。(表演快板“勇做生活小勇士”)
主持人B:同学们,大家都看过电视剧《长征》吧?长征是红军在遭受重大军事挫折之后的一次战略性大转移。面对失败,红军没有被压倒,他们在毛主席的率领下,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下面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欣赏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播放电视剧《长征》主题歌)
主持人A: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征途中,或许领略成功的喜悦,或许遭遇失败的痛苦,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相信也有许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过不要紧,今天我们的“知心姐姐”刘老师也来到了活动现场倾听我们的心声,让我们掌声欢迎“知心姐姐”(掌声响起。学生提问,知心姐姐帮助解决)
学生A:知心姐姐,你好!在生活中,我的父母对我的要求太高,考试考不好动不动就打、就骂,导致我现在一看到课本就恶心,一提到考试就迷糊,知心姐姐我该怎么办?
学生B:知心姐姐,您好!我的父母早在一年前离异了,我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由于工作的压力,爸爸每天都喝得大醉,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拿我出气,拳脚相加,我现在特别讨厌回到家里,您说我应该怎么办?
……
主持人B: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欢迎“知心姐姐”的到来。同学们我们要时时牢记“挫折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是前进的阶梯”的道理。我们都要时刻准备战胜挫折,迎接挑战。下面请大家欣赏配乐诗朗诵《失败与成功》。
主持人A:“人生逆境十之八九。”的确,从出生伊始,挫折始终与人相伴。如果说人生是一次航程,那么挫折便是伴随着航程的大大小小的浪花。当生命之舟驶离温馨的港湾,等待我们的将是风浪的搏击!最后,请让我们用心聆听来自老师的亲切关怀吧!
班主任寄语: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同学们,在学习中你们遇到挫折时,就该正视挫折,永不言败,努力走向成功。林肯不也是经过九次沉重的打击,最后才当上总统的吗?同学们,我们要对成功说:你不要来得太快、太容易,笑在最后才是最好的;我们要对挫折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面对成功,请一笑置之;面对挫折,请绽放从容的笑脸,挺直坚强的腰板吧!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真正的勇士怎会畏惧失败与挫折!
主持人A、B:有一首歌中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成功者决不放弃,放弃者决不成功”。我们宣布××中队“战胜挫折,走向成功”主题活动到此结束。
摘要:<正>一、活动目的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特殊的家庭地位使许多独生子女娇惯、任性、脆弱、怕吃苦、受不得挫折,而他们又正处于心理极不稳定的年龄阶段。顺利时,对前途有多种美好的设计,可谓踌躇满志;稍遇挫折,便对自己失去信心,意志力开始衰退,变得消沉,整天被焦躁、压抑所笼罩,内心充满困惑、不安,甚至痛苦,而此时,他们往往夸大自己的不利处境,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从而失去健康地、完善地发展自我的机会。通过本次活动,使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推荐阅读: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07-18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10-06
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总结11-1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11-26
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08-15
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周活动方案10-17
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12-0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课教案坚强07-0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集中注意力》08-19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