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精选12篇)
心理活动 篇1
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 手术创伤、麻醉及疾病本身的刺激也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1]。因此采取相应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促使其达到接受手术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 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病发症促使患者康复是必要的。现将几年来部分患者几种心理活动特点及所采取的心理活动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40例病例为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手术患者。其中男172例, 女68例, 年龄在16~82岁, 平均49.5岁。将入选的病例随机分为干预组 (120例) 和对照组 (120例) ,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干预组的患者术前针对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疾病情况和知识需求层次等基本情况来帮助患者了解基本药物知识, 熟悉疾病的检查情况, 嘱咐患者活动和饮食, 指导术前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 可以使患者的恐惧、焦虑和紧张心理得到减轻甚至消除, 以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来应对手术。指导患者看电视来调整情绪, 加强手术治疗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一般性的心理安慰。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患者数据分析我们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通过进行不同的护理工作, 干预组患者在术前明显消除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的为98例, 占比为81.7%, 对照组患者为56例, 占比为46.7%,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4, P<0.05) 。在干预组的120例患者中, 术后抗毒情况良好的98例 (81.67%) , 一般的22例 (18.33%) , 患者对手术满意的117例 (97.5%) ;在对照组的120例患者中, 手术后康复情况良好的59例 (49.17%) , 康复一般的61例 (50.83%) , 对手术满意的有99例 (82.5%, ) 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8, 5.44, 5.66;P<0.05) 。
3讨论
3.1 术前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心理护理
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个强烈的紧张刺激, 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主要原因是害怕躯体的创伤疼痛, 患者精神压力过大, 紧张情绪导致, 或患者担心手术不成功, 担心医生手术不是很熟练或者麻醉不当, 或者担心手术发生意外情况等[2]。护士要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 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对手术可能用的氧气管, 引流管, 导尿管等, 应先说明使用的目的和方法, 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主动配合手术及护理工作。护士还可有意识地组织做过手术的患者与其交流。在和患者术前谈话中应当鼓励患者提出问题, 了解手术前患者最担心的, 最关心的, 最需要的是什么等[3]。然后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术前指导与心理护理。
3.2 术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的气氛对患者情绪影响也很大。巡回护士要主动与患者沟通, 注意患者的情绪并做一些查对和解释工作, 让患者感到放心和有安全感, 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轻松柔和的音乐。手术器械护士要配合熟练, 传递器械时动作要轻, 尽量减少器械的碰击声。医护之间要相互配合, 严格按照保护性医疗制度执行, 不能大声喧哗、说笑, 不互相交头接耳, 排除可能刺激患者的可能性, 保证患者的情绪稳定在最佳手术状态[4]。若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或者其他意外情况的出现, 医护人员不要惊恐, 保持冷静, 避免给患者带来紧张情绪。
3.3 术后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心理护理
3.3.1 渴望知道手术效果
所以的手术患者, 特别是患者进行大手术时, 无论医护人员在术前如何耐心的解释和疏导, 患者的心里也不会十分踏实。一旦患者术后在麻醉中清醒后, 都十分渴望知道手术的效果如何。因此在患者醒来后, 护理人员要态度良好, 向患者表示患者祝贺, 以体贴的语言和愉快的表情告诉患者手术效果十分良好, 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这会让患者放下极大的心理包袱, 得到心理安慰。
3.3.2 痛苦烦燥
患者手术之后, 大都身体虚弱, 情绪烦躁, 心境不佳, 他们欲动不能, 欲翻身力不从心, 尤其是术后的疼痛, 更使他们紧张, 惶恐不安。护士应当理解患者的心情, 体察患者的痛苦, 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解除疼痛。
3.3.3 心境不佳郁郁寡欢
在患者术后逐渐的平静后, 大部分会有忧郁反应出现。主要表现为话语不多, 睡眠质量不佳及食欲不振等。如果我们不及时排除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 将会造成术后不良后果, 如肠粘连、营养不良、继发感染或静脉血栓等, 影响患者健康恢复。因此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积极地配合术后治疗, 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忧郁心理, 早日康复。
3.3.4 鼓励患者积极对待人生
对于手术效果不佳, 预后不良的患者, 医护人员不能选择直接告知真实情况的方式, 要寻找适当的机会鼓励患者积极对待人生, 接受现实, 帮助患者重树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做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1]陶丽霞.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安庆医学, 1997, 18 (3) :48-49.
[2]何巧玲.心理护理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体会.吉林医学, 2011, 32 (3) :589-590.
[3]江艳卉.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心理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3) :330-331.
[4]胡荣菊.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20) :303-304.
心理活动 篇2
心理健康月心理讲座活动总结1
由“助人自助,健康同步”、“爱情花开”、“成功路上好心情”、“把握机遇,步入职业生涯”等专题组成的“心灵之约”论坛,就学生们关心的恋爱、就业、发展等问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深入分析,直接服务于同学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这三场讲座受到全院学生的一致好评,同学们在领略了老师们高深的心理学技巧的同时,还对心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活动简介与流程
本次系列心理讲座分为两场:
1、大学生爱情问题(主讲人:王世民)
2、大学生情绪调节(主讲人:郑敏)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申请教室,邀请讲师
2、向各系团总支递交通知
3、通过海报展板以及班团联合会进行宣传工作,保证观众的数量。
(二)讲座过程:
1、安排大家一一入座,并安排人员负责签到以便统计人数;
2、讲座过程中同学们都认真听讲,十分投入;
3、讲座结束后,相关人员留下负责卫生打扫工作。
二.成绩和经验
本次系列讲座总体上是非常成功的,每场讲座人数都超过预计,同学们高度评价了主讲老师们独具匠心的讲座方式、内容以及系部的相关工作。
本次讲座所取得良好的成绩,除了主讲老师们的精彩发挥外,与系部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在讲座前期,我们做了最大的努力来邀请资深的心理学老师,同时进行讲座的宣传,以确保讲座的高质量;在讲座过程中,我们积极维持讲座现场的纪律,让每场讲座都能够顺利进行。
三.教训与总结
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足之处:
1、大一多数同学由于参加四体会开幕式演出的训练没能够前来听讲座,前来听讲座的同学以大二为主,在以后的活动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选在大家都有时间的时候开展讲座。
2、讲座过程中缺少与同学的交流互动,以后应改进。
3、尽管大一多数同学没能够过来听讲座,然而参加人数还是超出我们预算,导致活动时座位不够,今后的活动中应提前准备好桌椅以防观众太多出现混乱状况。
我们的心理系列讲座已经顺利结束,从中我们认识到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活动中会尽力改进,把活动做到最好。
心理健康月心理讲座活动总结2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软件系心理健康协会于20xx年12月14日在教学楼5513教室举办了主题为《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的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王鹰副教授,她是一位很好的引导同学们规划大学生活认清现实的导师。
在距这次讲座还有一个星期左右时间的时候,我们软件系心理健康协会在每周二的例会上做出了对这次讲座的工作分配。由宣传部负责讲座的前期宣传和想要参加讲座的同学的召集工作,团支部负责参加讲座同学们的考勤,秘书处负责做好讲座记录和讲座后的总结,然后其他部门干事负责接待到会的同学并且在讲座的过程中分发心理反馈表。
我们协会宣传部在软件系各班都设有联络人,由他们通知各班心理委员,再由心理委员通知各班同学,以达到让同学们知道这次讲座的消息。而且在讲座开始前几天宣传部的各位干事还会绘制海报用来更进一步的告诉同学们我们心协讲座在何时何地举办的消息。这一点宣传部做得很好。
团支部负责考勤,然后为到会同学请假,这很好的.避免了有些想要假借我们讲座的名义逃课的同学的行为。
秘书处能认真的做好讲座的记录,使得这次讲座有了一份纸面上的档案,记录了这次讲座我们的收获,对于我们对自身的总结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他部门的干事对自己分内的工作也能积极的完成,而且在其他人出现困难时能提供帮助,充分体现了我们心协一家的理念。
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学到了不少关于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对自我管理的知识。对于大学的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相信经过讲座后,同学们能更好的规划好自己未来的方向,并且在今后的大学乃至社会生活中有一个更为明确的目标。
而且学到了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让我们能更好的管理自身。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现在我们的自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因为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职业生涯现在已经开始了。
在这次讲座中,心协理事会成员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不管是讲座前的宣传工作,还是讲座时的会场秩序维持,讲座结束时同学们退场的问题,理事会成员都做得很好。这一切的成功与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密切相关。
这次讲座相对上一次而言,有了很大的进步,参与讲座的同学明显有了显著的增加,而且讲座中的气氛也较为高涨,同学们积极地回答主讲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因为上次讲座我们的准备不足,使得讲座人数较少。这一次我们理事会成员吸取了教训,认真负责的通知了各班心理委员,由各班心理委员通知各班会员,使参加讲座的会员数量得到明显增加。但是由于还有一些同学没搞清楚讲座具体时间的问题,导致讲座开始后很长时间还有一些同学进出讲座会场,这一点是我们的失误。
而且其中有些同学过于兴奋,导致讲座会场纪律不是很好,而且在老师讲话是有少部分同学喜欢插入老师的观点中,这一点也是我们的失误,我们应该告诉这部分同学积极回答问题是好的,但回答问题应该在老师讲话的间期,否则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重视心理活动 篇3
通过标题得知,本文讲述的是一次采访经历,而且是“第一次”,激动、紧张、兴奋……内心的活动一定少不了。
文中“我”和小胖共采访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分别给这次采访活动带来了不同的波澜,使得故事的可读性大大增强。但每次采访结束后,小作者的独立体验并没有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导致习作整体显得平铺直叙,鲜活性又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让心理活动成为衔接的润滑剂,在情节起伏处加入“我”自身的体验,从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得知采访任务时,“我”内心是怎么想的?准备采访前,“我”有没有心乱如麻,又是如何安慰自己的?采访过程中,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我”的心理反应也会有所不同。采访结束后,又有哪些感想呢?
第一次采访
今天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因为我和何小胖要一起采访书店里的读书人。(需简单交代此行的目的,为何要做这件事。)
我和妈妈吃完午饭,就去东城接何小胖。我的想法是正确的,我们一到那里就看到一个很像何小胖的身影。我一直在喊,可那身影始终不理不睬。我忍不住跑了过去,搞笑的事情发生了,他原来是比何小胖肥几倍的家伙,我不禁脸红了。(本段与表现主题无关,可不写。)
我又等了一小会儿,何小胖才姗姗来迟。我们来到书店,“采访之旅”正式开始了。我们在人山人海的书店里挤得满头大汗,周围的人都在看着我们好像在窃读。(病句,要学会断开,表达两层意思。另外,你们的什么举动让别人觉得是在窃读?)
经过一番仔细的寻找,我们终于在墙角找到了一位老伯伯。(可以描述一下整体形象,这是一位怎样的爱读书的老人,他的哪些细节吸引了“我们”)何小胖对我说:“我来吧!”既然何小胖这么想采访,我只好成全他。我们大步流星地走上去,小胖开口说道:“您好!我们是光后小学的学生,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采访书店里的读书人,所以我们想问您几个问题。”可是,我觉得老伯伯似乎不大愿意配合我们。(有何表现?写具体)小胖继续追问:“您每周的读书时间是什么时候?”老伯伯不耐烦地回答:“方便才读。”这也太含糊了吧!后来何小胖又问:“您喜欢看什么书?”老伯伯却回答“喜欢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弄得我们不知所措。
我們不能放弃,继续寻找目标。这次的采访者对象是位叔叔,我们大胆地问:“您每天都什么时候读书?”他两眼闪闪发光,(为什么?好奇?觉得不可思议?还是欣赏你们的行为?)微笑着回答:“晚上九点。”接下来,我们的采访非常顺利,每一个问题他都回答得很认真。采访结束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寻找第三个采访者。在另一个角落,我们发现了一位女士,何小胖走上去问:“阿姨,您每天什么时候读书?”(可加入“我”的心理描写,这次能成功吗?是否在为他担忧呢?)但迎来的回答是“我是姐姐,不是阿姨”。此时,我们三个都笑翻了。最后,姐姐还是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我觉得今天的采访意义非凡。(不要用大道理式的结尾,可以适当说说自己今天的感受和收获。)
心理活动 篇4
关键词:歌唱,心理活动,临场心理
歌唱艺术是以人自身发声器官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声音的发出直接受着大脑的控制和体力的支配。无论从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长短, 到声音的色彩、演唱的情绪、风格, 处处都离不开思想意识和心理准备, 心理活动充满了歌唱的整个过程。歌唱中的心理活动主要有:心理意识、感觉和知觉、想象以及联觉。正确认识歌唱中的心理活动, 对歌唱临场心理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一、歌唱时的心理意识、感觉和知觉、想象和联觉
1、歌唱时的心理意识
歌唱是一种融心理意识与生理动作于一体的行为。歌唱意识 (歌唱观念) 在动作中形成, 也在歌唱中表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 它还对歌唱动作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在很多时候, 歌唱意识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歌唱学习者, 他们并不理解歌唱技术的真谛, 仅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给人的直观感受出发, 就片面、错误地认为, “美声”就是声音向后靠、向后倒;“民族”就是声音尖锐、纤细。这样错误的声音观念必然导致他的歌唱技术动作的错误乃至发出的音响上的偏差。
2、歌唱时的感觉和知觉
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获取和接受内、外部环境中的信息的个别属性反映。通过感觉, 我们了解到事物的某些内、外部信息, 如演唱一首歌曲之前, 通过视谱或通过欣赏, 了解作品的情绪、节奏、强弱等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将感觉到的事物的特征组合起来, 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 并依据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识别和理解的过程。
3、歌唱时的想象
想象是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歌唱实践中, 想象和形象思维、情感、情绪、记忆等心理因素紧密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便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象。在歌唱学习和实践中都离不开丰富的艺术想象。想象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歌唱者主要是靠想象来进行创造活动的。
4、歌唱时的联觉
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 所以联觉是感觉层的一种活动形式, 它是感觉之间的互相作用和牵引, 只发生在感觉层。联觉体验发生在歌唱的每一个环节里, 形成于歌唱者的每一个发声动作里。只要有声音的出现就会有联觉的体会, 联觉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歌唱实践中, 歌唱中各个环节都留下了联觉的影子。联觉现象贯穿在整个歌唱艺术实践当中, 无论是从组成人声的基本要素方面入手, 还是从整个歌唱学习进程来看, 或者从各种组合的感觉引发的联觉方面来分析, 都能够产生众多的联觉体验。这些具体的联觉体验最终体现为:面罩感、色彩感、光感 (明暗感) 、金属感、画面感、质地感、硬度感、形状感、及空间感等等, 这些都是属于歌唱感觉的联觉范畴。在歌唱中, 无论怎样的感觉, 最终都会产生以上的联觉体验。
二、歌唱中的临场心理的调节与控制
对于歌唱者来说, 歌唱中的临场心理的调节与控制具有特殊的意义, 那么, 如何调节与控制歌唱中的临场心理呢?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歌唱中的注意
首先, 我们来看有关“注意”的解释。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 人才能够全神贯注于某一事物忘却其余事物。优秀的歌唱表演艺术家临场时, 都具备了这种全神贯注的心理状态。此时, 歌唱者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歌唱本身, 没有任何其它思考, 也没有任何别的顾盼。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再去考虑这些, 要克服什么技术难关, 那里要避免什么错误, 这是什么曲式, 那是什么内涵。如果临场表演还是这样杂念丛生, 那就势必影响歌唱表演的质量, 甚至导致失败的后果。临场时, 那些平时研究和练习中获得的种种体验与心得, 都已化作歌唱者的潜意识和潜在能, 支持着正在进行的表演创造。
2、歌唱中的自然流露
自然流露是在高度注意基础上的一种情感的投入, 要求歌唱者用心灵去演绎他的艺术作品, 或悲、或喜、或怒、或愁,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这里讲的自然流露, 主要不是表演风度, 即台风的自然大方, 而是从表演心理的角度, 要求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 既不要把自己的表演作为某种表现意图的生硬灌输, 也不要把歌唱表演作为一种外在技巧的显示和夸耀, 而是要使音乐从自己的心理自然地流露出来, 并且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歌唱表演应该是一种自然流露, 在这里任何造作和卖弄都是不必要的, 只有从歌唱者心理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才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生硬的传达意图往往会破坏歌唱者与听众之间的自然交流, 而那种意在显示和夸耀自己的表演更是不足取。
3、临场紧张心理的克服
临场前的紧张乃至怯场, 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即使是一些成熟的歌唱家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人曾经对小提琴家帕尔曼说, 有许多演奏家力图使自己相信, 他们是不会精神紧张的, 可帕尔曼却回答说:“不行, 他们一定会紧张的, 事实就是如此。紧张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情况。你必须与它相处, 与它相处得越好, 你就能把它控制得越好。”
(1) 要有严肃的表演态度。不要心存虚荣和侥幸的心理, 对自己的演唱效果作过分的企求, 例如一鸣惊人等等。那样势必会给自己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 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歌唱表演需要的是严肃和诚实的态度, 目的是为了表现音乐, 而不是表现自己, 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歌唱表演中,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争取最好的演唱效果。
(2) 要通过充分的练习和对演唱曲目的纯熟掌握来加强歌唱的信心。因为一个演出的失败, 往往就是因为准备的不充分, 或者是训练的不适当造成的。只要我们加强了自己的表演实力, 作好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就完全能建立起表演的自信心。
(3) 运用心理暗示法, 缓解临场紧张情绪。大家知道, 我们每个人单独在琴房练习时是放松的、自然的, 紧张的情况是出现在大众场合。
(4) 经常的演出实践, 使自己从心理上适应并喜爱歌唱表演的环境。这是减少和避免临场紧张的一个重要途径。只要从以上的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歌唱者的紧张和怯场心理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克服, 至少会把它的影响减少到较低的限度, 而这对保证歌唱表演的成功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 歌唱是集生理活动和心理意识活动于一体的音乐艺术, 它的艺术效果受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因其发声乐器的特殊性, 其主观性成分又大大增加。只有充分地认识到歌唱心理活动和生理机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歌唱实践的指导作用, 才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歌唱的规律, 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乃至创造思维, 使歌唱有“声”有“情”、“声情并茂”, 从而为我们更加科学地歌唱提供有益的理论经验。
参考文献
[1]邹长海.歌唱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3.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3]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4]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心理活动 篇5
当下大学生背负着越来越重的压力,过重的压力会压制大学生的自由发展。为减轻大学生的压力,我们有必要开展一些趣味活动。
一、主办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心理部
二、活动主题:亲近自我,炫舞青春
三、活动对象: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大一学子
四、活动时间:4月22日晚
五、活动地点: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大一各班晚自习教室
六、活动目的:缓解大学生的压力,让大学生更深的了解自我七、活动开展方式:问卷调查、现场采访、搜集反馈信息
八、活动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社会的精英,时代的骄子,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然而生活的困惑,成长的烦恼,失败的苦痛等一系列的问题如影随形,时刻困扰着一颗颗年轻的心。为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我院心理部特策划此次心理趣味测试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九、活动安排:
1.4月15日至4月21日搜集整理心理趣味测试。
2.4月22日晚,组织部门成员在商学院大一各班分发趣味心理试题,在试题后面附上相关答案,方便同学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3.在现场进行一对一的采访,询问参与此活动的同学在活动之后的感想,是否缓解了平时的高压状态,是否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
4.在现场给各班的心理委员分发一张心理体验活动之
(二)心理趣味测试反馈卡,并与4月23日中午交至心理与维权部部门抽屉。
5.4月23日中午,部门成员整理活动相关信息,提交给宣传部,让宣传部写一篇新闻稿发给我们部门。本部门成员及时完成活动总结。(在总结中附上活动开展照片,并严格要求总结格式)
十、活动展望:
名族赋予我们使命,我们将担起富国的重任。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应时刻关注自己及身边人的身心健康。此次活动的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减轻我们的压力,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自我,提升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相信我们会完美的完成此次活动。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从事叶的事业吧!相信心理部会越办越好。
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心理部
细腻生动地描写心理活动 篇6
叮叮陈(资深童书编辑):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一本图画书《晚安,小熊》。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插画家昆特·布霍茨,他非常擅长捕捉人们瞬间的内心感受,然后用图文展示出来。在这个故事里,你可以听到小熊的心声:小熊盼着有个暖烘烘的被窝,因为被子里面总是太冷了。
主持人:陈老师的话其实告诉我们,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去直接刻画。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常常会用到“心想”“感到”“若有所悟”等这些标志性的词语。例如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当写到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打消轻生念头之后,有一段心理活动描写:“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这段合理感人的心理描写,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司马迁在背负痛苦与耻辱的重压之下,打消轻生念头的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忍辱负重、追求生命价值的性格特点。
范泽木(儿童文学作家):是的,心理描写要能体现人物性格,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心理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的,只有写复杂了,才能体现人物性格。“他走出门,心想,今天天气真好,我应该去公园放风筝。”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但因为太单一,所以不能体现出人物性格,也就没有描写的必要。“今天天气很好,他内心很纠结,是去放风筝还是去新华书店看书?他早就想把家里的风筝拿出去放了,但新华书店的新书也很吸引人。最后,他终于艰难地做出选择,去放风筝。”这句话因为有对比,有挣扎,突出人物的矛盾心理,比较有可读性。
叮叮陈:还以《晚安,小熊》这本图画书为例,连小熊幻想着的故事,也在悄悄地告诉你他的秘密:明天,小熊又会成为海盗,和船长一起到大海中航行,发现远方的陆地和宝藏。
主持人:也就是说,借助梦境幻觉是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另一种方式。例如课文《姥姥的剪纸》,“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你看,作者正是借助虚幻的画面和声音,让读者深刻准确地把握了“我”——一个游子的心声:故乡、姥姥永远是“我”心中的牵挂!
范泽木:说得好极了!我想补充一点,那就是心理描写要放在矛盾冲突中。只有在矛盾冲突、情节转折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才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比如同样看到有人摔倒了,不同的心理描写就能反映不同的性格特征。“天啊,他怎么摔倒了。他这么重地摔在地上,该多痛啊。我必须马上冲过去,把他扶起来。”“他怎么摔倒了呢,刚才不是还走得好好的吗?他不会是来敲诈人的吧,我把他扶起来,万一被污蔑怎么办。”在同一个矛盾冲突中,不同的心理活动就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比如前者,就反映人物的果断;后者反映了人物的多疑。
主持人:在习作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写一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可以写自己害怕时的心境,或担心时的心情,或后悔时的心理感受……但要注意的是,所写心理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要做到恰如其分,实事求是,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相信只要坚持练习,每一位同学都能细腻生动地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读写超级链接之“心理活动”教学 篇7
(1)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瞻前顾后、执著”等。
(2) 品读课文, 感受作者细致的心理描写, 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
(3) 读写结合, 迁移运用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 展开想象, 练写漫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人教版五上《剥豆》)
(1) 课前听故事《最安全的姿势》, 引导初步体会母爱。
(2) 生活中,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体会, 就能感受到神圣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件小事, 认识一位母亲。 (板题:剥豆)
(3) 指读课题:解决多音字“剥”。师解释词意:去皮, 去壳时读 (bāo) 你还想到哪些词? (你看, 爱学习的人不仅学得有热情, 还学得主动。)
(4) 通过预习, 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采用联系课题, 将课题拓展为一句话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母亲与儿子比赛剥豆的事。)
二、研读重点, 感悟母爱
(1) 过渡。对待同样的剥豆比赛, 母亲和儿子的态度似乎迥然不同。现在请你再读读课文中写母亲和写儿子的句子, 看看你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母子二人对待剥豆比赛的态度?板书:母亲瞻前顾后
(2) 导读母亲“瞻前顾后”, 体会细腻的母爱。
(1)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描写母亲的这部分。课文什么地方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瞻前顾后”?用“———”画下来。 (2) 自由朗读7—10小节, 这些句子是对母亲哪些方面的描写? (心理活动和动作) (3) 先学习动作描写。这四段话中哪些动作一下子就吸引了你的注意?把它们圈出来。 (板书:慢快缓紧) 你发现了什么? (这是两组反义词。) (4) 母亲的速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她到底在想什么? (结合课文内容, 选择“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想想母亲的速度变化和她的内心活动有什么联系? (5) 像她这样一会儿考虑这, 一会儿考虑那, 一会儿担心孩子这, 一会儿担心孩子那, 就叫做———“瞻前顾后”。
(3) 这四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把母亲的瞻前顾后刻划到极致, 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母亲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表现呢? (爱)
(4) 指导朗读。突出慢和快, 突出母亲矛盾中的爱!
(5) 你们的朗读把母亲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心理活动描写的魅力,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在习作中试着用一用呢?
三、看图练说, 习作内化
(1) 过渡:作家毕淑敏用这样的写法, 再现了生活中让人难忘的画面。有一位画家, 他叫卜劳恩, 他用图画记录下了生活中的小事, 你能运用《剥豆》中学到的技巧, 也像毕淑敏那样, 用文字精彩呈现吗?
(2) 我们一起看图。 (出示《父与子》16页图) 谁来说一说图的大意。
(3) 同学们真会观察啊!的确, 和文中的母亲一样, 这位父亲在整件事情过程中, 也有这样矛盾重重的心理。那他的矛盾主要在哪两幅图中表现出来了?
(4) 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二三两幅图中, 边看边想, 这位父亲会有哪些矛盾的心理呢? (板书:父亲忧恨交织)
(5) 《剥豆》一文中的母亲, 我们知道了, 心动引起行动。伴随着这样矛盾的心理, 这位父亲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再看看二、三两幅图, 从图中你都看到哪些物件? (板书:拿放坐立)
(6) 读得深, 看得透, 相信你们写出来的东西更是精彩。拿出你们的笔, 再现父亲当时的表现。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指导。
(7) 指读两篇, 进行评价。
(8)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一篇文章, 掌握了一种写法, 更进行了一次愉快的精神旅程。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 能时时用好这双慧眼, 发现更多文字的美, 发现更多生活的美!
班级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8
班级活动具有全员参与的特性, 能为班级所有成员发挥特长、发展能力提供舞台。 因此, 只有在班级活动中, 班主任才可能真正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 全体性和主动性等原则,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 我主要就班主任如何通过班级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探讨。
一、班会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开展教育的一个主阵地。 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能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充实, 形式更生动、有趣, 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促进他们的人格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 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使班会课达到“德”“心”双收的效果。
班会课可以采用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形式多种多样, 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三种: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和主题讨论。
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中介, 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投射出来, 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助人活动”。 游戏是儿童、少年的天性, 在游戏中, 学生能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日常生活的自然境界, 流露出真实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 在游戏中, 他们人格上的优点能得到表现和张扬, 人格上的缺点也会暴露出来。 此时班主任应加以引导:或现场进行指导, 使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不正确的态度, 形成良好的习性;或在游戏结束后提出话题, 让学生参与讨论, 使他们对自身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有所反省, 不断改进, 最终克服人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同时, 在游戏中, 学生能增强合群性, 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 另外, 游戏中的规则可以使儿童对规则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态度, 进而认同并接纳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 养成遵纪守则的行为习惯。
角色扮演是指通过心理剧等活动形式, 使学生在对各种不同角色的模仿、想象、创造、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 站在他人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 对他人、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察觉和体验, 对周围的人与事能更好地加以理解, 从而更好地校正认识、调节情感、调整心态, 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色的体验中强化积极的行为方式, 改善消极的行为方式。 比如, 班主任可以为那些平时不擅长交往、 有社会退缩倾向的学生设计一些主动交往者的角色, 使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改变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态度, 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 这样, 通过多次扮演同一类角色, 学生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人格得到优化, 心理品质也会获得提升。
主题讨论是指通过学生对一些涉及人生的问题的讨论, 使不同的理想观点相交流和碰撞, 从而达到融合。 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 主观性和幻想性, 而这些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恰恰是导致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讨论中, 每个学生通过倾听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 了解他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 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更形成了对他人、对社会多元的、全面的认识和体悟, 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敞亮, 心灵变得更加澄明。
二、课余时间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之外的一项带有性质的教育活动, 校园内外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维护和促进作用。 这种闲暇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放松、 玩乐活动, 它应该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属于广义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 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空间, 使之免受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干扰, 而且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些自身平时被书本和作业遮蔽了的多方面才能, 有利于充分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 研究表明, 学生参加有竞争性的运动并取得成功, 可以促进其竞争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同样, 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呈现正相关。 为此, 班主任通过组织一些班级文艺活动, 可以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 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 恢复精神, 陶冶性情。 如书法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臂力, 而且能培养人的审美意识, 陶冶人的性情。 再如郊游、远足等活动, 可以让学生呼吸清新空气, 领略秀丽景色, 从而令他们忘却忧郁和烦恼。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 篇9
当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 绝大部分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都以生理教学为主要手段。在浩如烟海的声乐专著中, 很少提到心理素质对歌唱技能技巧和情感的支配作用。直到近些年来, 才有声乐心理的专著和论文。
本文具体探讨歌唱发声心理活动的方法, 因为它对于声乐学习的成功与否,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感觉”是歌唱发声过程的初级阶段
心理学指出:“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这种反映叫做感觉。”
(一) 歌唱听觉
对于歌唱者来说, 必须具备对乐音敏锐地感受和分辨能力, 这种能力, 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来提高的。
人的听觉, 主要接受外界声音的信息。但对演唱者来说, 运用自己的“内听觉”去监听、调整歌唱器官的发生动作, 向平衡状态完善。只是歌唱者与听众在听觉效果上有不同的差别:歌唱者的主观听觉, 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体外空间的音响效果上, 而应该更多地注意体内共鸣腔体里产生的音响效果。这正是强调“内听觉”的意义。
歌唱者与听众, 在听觉上存在着主、客观的矛盾。特别在高音区, 歌唱者感觉在头腔的共鸣空间中只有一个很小的共鸣点在振动, 听众听到的却是很响、很大的明亮的头声。歌唱者感到头腔里更多的是较暗的音色包围着明亮的、集中的小共鸣点, 听众却听不到空和暗的音色成分。歌唱者在学唱的过程中, 不仅要懂得这种声音音色的主客观差别, 还要尽快适应主客观的矛盾状态, 去掌握主动调节、控制共鸣音响的心理技巧。
(二) 歌唱视觉
有人把音阶与颜色联系起来, 虽然有些玄妙, 但不可否认是有一定道理的。贝多芬认为b小调是黑色的;斯克里亚宾认为c小调是蓝色的, G调与D调是黄色的。这就是音乐家对调性的视觉反映。
歌唱家对歌声也具有视觉反映, 在演唱时, 歌唱家的眼里有景与物的视像。在发声时, 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明亮、透明、暗淡、苍老等这些都是视觉感受。当欣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时, 仿佛也看到了“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 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这幅迷人的画面。演唱者一旦产生了视觉的内心视像, 就调控了演唱的情绪和情感。视觉的内心视像调控着情绪和情感, 而情绪和情感又调控着歌声的规律, 这就是视觉对歌唱与发声的调控作用。
二、“注意”在声乐学习中的意义
在声乐学习中, “注意”对于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指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此, 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些事物。”“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人在注意什么的时候, 就在感知、思考或想象着什么。歌唱发声时, 要将这些综合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 不断培养有意注意, 克服注意的分散。就可以使歌唱的技巧变成长久而稳定的习惯, 使有意注意变为下意识的无意注意了。
“注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 就是注意的分配与转移。在声乐初期学习过程中, 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注意的单一性。当老师提醒学生需要在发声时保持“高位置、深呼吸”的感觉时, 学生往往只能照顾到一个方面:顾了位置, 忘了呼吸;顾了呼吸, 忘了位置。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 往往是由于不懂和不会运用注意的分配与转移的心理方法。
一种美好的音色, 洪亮、圆润、丰满的声音, 或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演唱等, 这些都是演唱者的外部表现, 它们都是歌唱者通过正确的思想指导, 身体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正确用力的结果。我们要通过发出美好声音的外部表现, 去寻找他们内在的用力方法、正确的力度和心理活动状态, 通过声音结果去感受有机的生理、心理协调配合的过程, 变无形为有形, 变难于把握操作为易于把握操作, 从中获得正确的感觉记忆、情感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听觉记忆、读字记忆, 并使正确的感觉记忆与听觉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 要想发出正确优美的声音, 不是为声音而找声音, 而是找各发声器官协调平衡配合的生理、心理状态。声乐教学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情绪与理智、技术与艺术、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减少盲目练习和对老师的过分依赖, 使声乐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声乐表演心理素质除具有先天素质外, 更主要的是集中在后天培养的素质方面。
(一) 歌唱欲望与歌唱环境的培养
歌唱欲望首先来自兴趣和爱好, 在此基础上的强烈歌唱欲望和表现欲望, 才会促使歌唱家热爱这门艺术, 产生真挚的情感。一个人在唱歌前, 要自我激发歌唱欲望。这一过程看来很短, 只是歌唱前的准备阶段, 但它需要平时的反复练习和着力培养。歌唱欲望的培养和形成, 兴趣爱好是基础, 正确科学的技巧训练是关键, 稳定协调的心理素质, 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
所谓歌唱环境的培养, 主要指通过平时的注意和训练, 使其习惯于在各种环境和场合中进行表演的能力。凡优秀歌唱者的表演才能, 都是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起来的。随着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 歌唱者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了信心。当然, 所有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 均须建立在发声器官的良好训练和演唱技巧较为完善的基础之上。“艺高人胆大”, 它同样会给我们带来诸多有益的启迪和帮助。
(二) 歌唱的激情与表现的控制协调能力的培养
歌唱表演的激情, 也就是演唱者的激情与灵感对作品的重新诠释。这种热情与创造来自歌唱者强烈的创造意识。这种创造意识, 使每一次演唱, 都能重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和更为丰富的内涵, 使听众获得新的感受, 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演唱者一方面要以自己的热情激起听众的情感, 另一方面又能控制自己的创造热情。
心理活动 篇10
教师按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刚进入初中时,对负数的引入有新鲜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具体表现为: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能联系实际举出一些有理数的应用。有经验的教师会利用学生的这种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心理动机是学习数学的动力,主动心理行为在学习中起着积极作用。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除了做好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外,还应该从数学本身的知识魅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调动学习积极性。
2. 培养注意力,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注意力有偶发性与自发性之分。中学生的持续注意力一般不能长时间保持。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运算时,学生往往感到枯燥,认为与小学里学习的运算法则有类似之处,产生松懈情绪,结果“会得快,做得快,错得多”,甚至会得出“负数+负数=正数”的结论。
这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做法有:
(1) 组织好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2) 组织好教学内容,使课堂容量、难易适当。
(3) 讲解深入浅出,有重点、有条理。
(4) 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5)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6) 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7) 注意学生的错列分析,等等。
3. 及时排除疑难,树立学习信心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新方法时常遇到困难,如不及时排除,往往给后继学习带来困难,甚至会丧失信心,这是学习中逆转心理产生的消极作用。
例如,绝大多数学生对代数的学习感到简单易学。但转入平面几何学习后,学生感到难以入门,不会思考,不会书写论证,久而久之,产生畏难情绪,便会出现严重分化现象。教师如不及时扭转这种现象,将直接导致这门学科教学的失败。这时,教师应放慢教学速度,使学生逐一通过概念关、语言关、图形关、论证关,树立学习信心,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 随时调整、改组学生的认识结构
认知学习的原理告诉我们:新的学习一定要适合学习者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当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时,教师就要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学习需要,并且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例如,学生对函数概念的学习感到困难,这是因为他们过去学习代数式的恒等变换、解方程、解不等式时,都是通过运算求得结果,其着眼点是“运算”。现在以变化的观点来考察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的着眼点是“关系”,表达的手段是引出解析式、表格、描绘图像。这时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和新的认知结构相适应,加之教材的弊端,教师如果不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惑。
例如,“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的汽车,试分析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教师如果不是急于要求学生引出函数关系式,而是放手让学生分析有哪些变量,这些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再从许多类似实例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由泛化到分化再到综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就会便于学生理解函数概念。
5. 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克服负迁移的干扰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先行学习对今后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起积极作用的叫做正迁移,数学中大量应用的联想、类比、转化等都是正迁移。起消极作用的叫做负迁移。例如,学生开始学习代数,极易将正数与整数相混淆,把正数、整数都片面地当作正整数,这就是数概念引起的负迁移。在学生中常发生如下的错误等,这是乘法分配律引起的负迁移;解分式方程时忘记验根,这是解整式方程引起的负迁移;在学习几何时,对平面图形的论证很不适应;对空间图形的性质与论证易与平面图形相混淆;从常量转入变量、从有限转入无限的研究都不习惯,等等。这些除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薄弱和想象不强等原因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负迁移的影响,而且这种负迁移具有一定的顽固性,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说明,数学学习上的负迁移,能导致概念混淆、运算错误,影响智力发展与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习的正迁移,克服负迁移的消极影响。例如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使学生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小结,使其系统化、条理化;指导学生运用“探索、研究、自我总结”的学习方法,进行主动学习,促进正迁移,提高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章士藻.中学教育学.
《学会倾听》心理活动设计 篇11
1.认识倾听的重要性。
2.体验不同的倾听态度和倾听行为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辨别什么是不良的倾听行为和良好的倾听行为。
3.有意识地利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良好的倾听者。
二、活动形式
心理训练、故事、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游戏等。
三、活动对象
小学高年级
四、活动准备
表格
五、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
1.教师导语: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玩个游戏。请大家听一篇名为《花雨》的文章。文章中会多次出现“花朵”和“雨滴”这两个名词。听到“花朵”时,女同学起立,听到“雨滴”时,男同学起立。如果连续听到两个相同的名词,则站立不动;站立的同学要等另一组同学起立后方可坐下。出错的同学自动退出游戏。
《花雨》
当花朵最需要雨滴的时候,雨滴适时而来。在我们的故乡,称此时的雨滴为“花雨”,此时的花朵为“雨花”,因为只有这个时候,花朵才最艳丽动人,雨滴才最晶莹光彩。
怎样才能描述两者“结合”的情景?曾经让我苦苦思索。近来读一位台湾诗人的新作,才让我惊喜读懂了我理解的诗的美:花朵是雨滴的最佳归宿,雨滴是花朵最爱恋的宝贝。雨滴流进了花朵,自己充满了花的欢笑,花朵迎进了雨滴,焕发着雨滴的晶莹。雨滴感染了花朵的颜色,花朵呈现了雨滴的光泽,他们共同映出了天光,并使天光与他们的颜色结合,雨滴进入了花朵,成了花的一部分,花朵融入了雨滴,它的生命是由雨滴构成。
2.反馈,交流
(1)出错的同学来说说,你为什么会错?(有的同学是因为没有注意听游戏规则,所以开始并没作出反应;有的同学则是没听完就急着作出反应,如听到“花”这个字就作出反应,其实接下来这个词并不是“花朵”而是“花雨”;还有些同学则由于没有集中注意力听,看到别人作出反应,自己才作出反应,因此使得反应延迟。)
(2)刚才完全没有出错的同学请站起来,说说你为什么做得这么好。
(二)讲述故事,导入主题
1.师:游戏我们先玩到这儿。今天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题目是《三个小金人》。
《三个小金人》
曾经有个小国的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极其精致,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小国使者却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么个小问题都回答不出吧?
最后,一位已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里。插入第一个金人耳朵里时,稻草从另一边的耳朵出来了。到了第二个金人,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了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肚子里,什么响动也没有。
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2.讨论:为什么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3.教师小结: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人最基本的素质。本节课我们活动的主题就是“學会倾听”。
(三)游戏体验,学会倾听
教师导语: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
1.游戏规则:老师发给同桌两个人两个信封,信封上面分别写有“A收、B收”,要求同桌的两个人在打开信封之前,首先协商谁作为A,谁作为B。然后两个人分别打开相应的信封,按照信中任务的要求去做,不告诉对方任务内容。 (注:A的任务:请你认真地给同桌讲一讲你周末的经历或你最开心的一件事,时间不少于一分钟,不多于一分半钟。B的任务:对方的任务是给你讲一件事情。要求你在听的时候不专心听,或东张西望,或收拾东西,或摆弄笔,或背转身子,或做出其他动作;还可以打断他的话,突然转到其他的话题上去;表情严肃、冷漠、皱眉、不耐烦等。但是做这些的时候,请你稍微自然一些,等对方开始讲之后再开始做。不要让对方觉察到你是故意这么做的。)
2.游戏分享:请拿到A任务的同学说说在刚才的活动中,发生了哪些事情?你有何感受?
教师导语:那么,我们在倾听的时候到底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呢?
3.任务分配:(1)小组合作——发给每组一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表格。内容填写要尽可能全面、详细。 (2)小组填写完表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在小组发言的同时,教师根据小组的发言把内容填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中。一个小组发言完毕,教师和其他组学生可以针对本小组填写的内容作补充,直至全班学生填完表格(见下表)。
倾听的技巧
教师小结:通过交流,我们懂得了怎样倾听。现在,我们把刚才的游戏重做一遍。
4.游戏再分享:请拿到A任务的同学说说这一次又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倾听,用心听对方所传达的信息,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四)游戏训练,准确倾听
教师导语:当然,学会倾听,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技巧,更要学会准确把握对方说话的内容,这是可以训练的。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个游戏来练习一下。这个游戏我们称它为“传声游戏”。我们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我给每组第一个同学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句话,这个同学把这句话悄悄传给第二个同学,注意不要让别组的人听到。第二个再传给第三个,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同学到老师这儿汇报听到的内容,看是否与第一个同学说的一样。又快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1. 南边来了个哑巴,手里拿着个喇叭;
2. 山顶有座白庙,白庙里有只白猫;
3. 王婆卖瓜又卖花,一边卖来一边夸;
4. 小华和胖娃,两人种瓜又种花;
5. 小牛放学去打球,踢倒老刘一瓶油;
6. 小溪流水哗啦啦,小华溪里捞河虾;
7. 天上一群大白鸽,河里一群大白鹅。
8. 坡上立着一只鹅,坡下就是一条河。
(五)教师总结,提出希望
结束语:今天,我们的耳朵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按摩和锻炼,希望大家今后学会用耳朵和心灵去倾听我们这个世界的声音。
(作者单位:丹阳市开发区中心小学
江苏镇江212300)
学前儿童绘画色彩心理活动分析 篇12
一、学前儿童绘画色彩心理表现
(一) 多色彩与少色彩
绘画中不可缺少色彩, 特别是学前儿童对于色彩的感知是自身情绪、思维反映的一种, 孩子们在绘画的过程中, 其心理活动不同, 那么对于色彩的运用同样是有着自身的思维模式的。学前儿童在对绘画色彩使用多少同样是反映孩子的一种活动心理, 一般来说情绪越强烈或绘画者对情绪的控制水平越低, 越倾向于选择多种色彩。比如学前儿童在绘画太阳的过程中, 有的儿童对于太阳会采用多种颜色, 比如红色、黄色、蓝色、黑色, 这多种颜色的叠加反映出学前儿童的情绪强烈, 处于一种难以控制的水平过程中。
(二) 冷色调与暖色调
对于成人来说, 冷、暖色调的不同是一个人心境的反映, 而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使用这冷、暖色调同样能够反映他们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活动心理。比如, 学前儿童在绘画过程中, 越是较多的使用暖色调, 说明心理健康, 越是较多的使用冷色调, 就代表着他们情绪压抑。比如孩子在绘画一副玩游戏的场面, 情绪积极的孩子可能较多使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调, 而情绪压抑的孩子就会较多使用绿色、蓝色等冷色调。
(三) 色彩反复叠加
色彩反复叠加是学前儿童在绘画过程中, 对于某一种颜色进行一次次重复勾勒, 最后呈现出的整幅画面是一种颜色线条明显, 不断叠加的感觉, 这就反映了孩子在绘画中情绪非常焦躁, 这种焦躁感反映在绘画上面就是对于同一种颜色在进行不断的填图。例如, 画一艘船, 在颜色填充的时候, 心情平静的学前儿童只是对船只进行简单的填充, 可是心绪焦躁的学前儿童就反复叠加填充。
二、影响学前儿童绘画色彩心理因素
(一) 身体原因
我们知道, 孩子的健康成长包括心理和身体。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 作为开发孩子智力, 开启孩子想象力的一种方式。但是, 在学前儿童由于身体原因出现了一些不适感, 那么孩子在绘画过程中会通过绘画色彩表现出来。学前儿童比如由于生病, 身体感到不适, 那么他们在绘画过程中, 这个时候他们所使用的色彩会一般倾向于冷色调, 由于身体上的不适, 这个时候心理会产生一种焦躁感, 在画某一个物体的色彩的时候可能会进行反复的颜色叠加。故而, 我们看到, 学前儿童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对绘画色彩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 情绪感染
情绪感染对于学前儿童绘画色彩心理的影响, 我认为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由于身体不适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情绪受到波动, 这个时候绘画色彩会发生变化;另外一个方面指的是由于自身本身的性格导致, 那么学前儿童的绘画色彩心理活动也会是不同的。比如一般来说, 偏内向的孩子会喜欢使用冷色调色彩, 而偏外向的孩子会经常使用暖色调, 这种不同色调的使用就对孩子的绘画心理产生了不同方面的影响。情绪感染因素对学前儿童的绘画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 外部环境
学前儿童对于绘画色彩的应用, 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因此外部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前儿童比如在教师的作用下, 教师对孩子进行一种积极的鼓励作用, 那么孩子在绘画创作过程中, 由于心情愉悦, 那么会使用一些暖色调的色彩, 并且能够对这些色彩进行很好的一个应用, 因为这些色彩对于他们来说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如何培养孩子正确运用色彩
(一) 引导孩子观察生活
学前儿童对于色彩的应用是孩子心理的一个反映, 孩子在绘画过程中色彩能够反映出孩子的一定思维能力, 那么在生活中, 应该让孩子能够从现实中获得启发。家长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 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比如, 生活中, 孩子和家长可以做这样简单的引导, 经常引导孩子, 红旗是红色的、太阳是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等, 在长期的潜移默化观察中, 孩子有一个基本的色彩概念。
(二) 大胆激发孩子想象力
想象力是孩子梦想的翅膀,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能够通过绘画展现出来。同样在绘画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孩子的绘画色彩做出一个大胆的引导, 比如孩子在绘画过程中, 教师鼓励孩子把太阳画成多种颜色, 因为这是孩子激发内心想象力, 自身对外界的一个感知的过程, 在这样的一个绘画过程中, 孩子的绘画色彩能够反映孩子的心理活动。教师应该在绘画过程中, 如何引导孩子的绘画心理, 应该是以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去引导作用。
(三) 培养孩子良好心态
不同绘画色彩是不同的绘画心理活动的展现。学前儿童还处于一个各方面在全新的培养过程中, 绘画色彩能够反映出学前儿童的心理。焦躁的孩子一般倾向于对色彩的叠加, 这样对孩子是一种伤害。那么, 家长和教师应该对孩子的一些生活小事情进行积极引导, 故而, 在小朋友的相处过程中, 有意识培养孩子集体合作的精神。
色彩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 在学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身体、心绪、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绘画中反映出了不同的绘画色彩心理。学前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绘画色彩心理是心理活动的反映, 家长、学校等多方面的配合是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 培养学前儿童积极健康的心理是抓住孩子绘画色彩心理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王亦慧, 陈平.让孩子画出心中的色彩——儿童美术教育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0 (13)
[2]张奇编著.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