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山区

2024-10-10

高海拔山区(精选10篇)

高海拔山区 篇1

摘要:通过总结武山县果园建设工作,从园址选择、园地规划、苗木定植方法以及定植后的管理等技术环节,论述武山县县域内高海拔干旱山区的建园技术,以期为相似自然条件地区的建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海拔,干旱山区,果树建园,武山县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果品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一些土地流转大户和农户开始积极投身于果园的投资和建设,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相关知识普及程度的不足,暴露出不少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果园建园水平和质量,笔者以多年的建园工作实践经验为基础,融合周边果业发达地区的建园经验,探讨和总结武山县高海拔干旱地区的建园技术,以期为相似环境条件地区的建园工作提供参考。

1 武山县自然条件概况

武山县位于天水市西北部的渭河上游,甘肃省东南部,东经104°34′~105°08′,北纬34°25′~34°57′,处于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复合地带,海拔1 365~3 120 m,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3℃,无霜期195 d,年日照时间2 331 h,降水量500 mm左右。

2 建园的环境要求

2.1 土壤

土壤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养分的最主要资源库,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果园优质高产的前提保障。所以要求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通气性和排水性良好、地下水位2 m以下的砂质壤土上建园。p H值6.5~7.5的微酸性土壤适宜大部分果树生长,但建园时可根据果树的生长习性进行适度的土壤改良。

2.2 光照

光照的强度和时长直接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果实产量、品质以及树体的健壮程度。而大多数果树都为阳性树种,喜光,需要充足的光照,且年日照时间必须达到1500h以上,有些品种则要求更高,所以选择园址时应着重考虑光照情况。

2.3 温度

大部分北方地区阔叶果树生长所需年平均气温在8~12℃,年最低气温不得低于-27℃,1月份平均气温不低于-10℃,生长期(4-10月)平均气温在13~18℃,夏季(6-8月)平均气温在18~24℃。但不同的树种耐受性有所不同,建园时可按当地具体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建园工作。

3 建园前的准备

3.1 园地规划

根据高海拔干旱山区的地形特点,首先,要将坡地修成水平梯田,果园行向可按照山坡等高线进行规划设计;其次,根据果园需要把果园分成多个小区,小区面积可大可小,应按照管理需要确定;最后,还要考虑果园灌水和排水系统、防风林带、管护房、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都要安排落实。

3.2 苗木准备

首先确定主栽品种、授粉品种、苗木大小及砧木种类,提前做好主栽品种和授粉品种所需数量的预定,合理安排栽植时段,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做好苗木栽植前的各项工作准备。

3.3 贮水备膜备肥

由于所处高海拔干旱山区,降雨量偏少,且不均匀,为了确保初栽苗木成活和生长需要,提前贮备一定量的水是果园建设的首要工作,备膜备肥是保墒增温、促进苗木根系恢复、生长的有力保证,更是建园成败的关键。

3.4 整地、打点放线

根据栽培品种、地形地势和管理水平来确定所栽果树的株行距。山地坡面栽植应沿等高线布行、顺山体走向布列,以有利于通风透光、田间作业和运输;在浅山台地或河川平地建园,行向为南北走向、东西向布列。用测绳按照地形地势确定栽植点,并用白灰打下标记,依此方法确定每一块地,注意协调好乡邻地块的栽植距离,避免邻里间发生矛盾。

4 苗木栽植

4.1 栽植时间

每年9月至第二年4月都可以栽植,一般果树从落叶后到次年3月均可栽植,在此时期内苗木栽植越早越好。春栽在苗木萌动前栽植,即3月初至4月初;秋栽在苗木落叶后即可,秋栽由于地温还较高有利于苗木根系愈合生长,再加上秋季雨水较多,更利于苗木成活,故多以秋栽居多,但越冬前要做好苗木的防寒措施。

4.2 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应根据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条件、树种、品种、砧木特性以和选择的树形以及果园肥水管理水平来确定,对于地处高海拔干旱山区建园,目前一般苹果栽植密度为3 m×4 m、核桃栽植密度为5 m×6 m比较适宜。在建园初期,幼树行间还可以种植一些低秆作物来增加收入,通过对间作物的日常管理,既有利于幼树的生长发育,又能让果农乐于接受。

4.3 苗木处理

起苗时要做到先灌足水后再挖苗,以保证苗木根系(特别是须根)完整,尽可能减少苗木根系损伤;如果苗木运输距离较远,要特别注意苗木的包装和根系保护、保湿。栽植前应对苗木进行消毒、吸水或生根处理。用杀菌剂浸泡苗木20~30min,再用清水对苗木根系浸泡24h,此外,还应对苗木进行根系进行修理,剪去损伤、干枯、病虫根和嫁接口薄膜,然后蘸泥浆栽植。

4.4 授粉树的配制

主栽品种与授粉树一般按5∶1或4∶1配制适当的授粉树,可提高果品的产量和品质,选择授粉树时,必须选择品质好、花粉多、丰产、有经济效益的品种。

5 苗木定植后的管理

5.1 中耕除草

幼树生长季节要对果园进行多次中耕除草,以解除地表板结,切断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通气,促进肥料分解。同时,清除杂草可以节约水分、养分,减少病虫害发生。尤其在下雨后、灌溉后和干旱季节效果更为明显,全年一般中耕除草3~5次。果粮间作的果园,可结合对间作物的管理,对树盘下杂草及时清除。

5.2 浇水及施肥

苗木栽植后应根据生长情况和土壤墒情及时浇水,并适时追、施肥。春季栽植的苗木,待苗木发芽5 cm后追施第一次肥,以速效氮肥、磷肥为主。以后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酌情施用,每次用肥量按树种不同而有所差异,到9-10月再施基肥一次;第二年于苗木发芽前和6月各追肥一次,9-10月施基肥一次,施肥量视苗木生长情况较上一年略有增加。施肥采取环状、条状、穴状三种方法,施肥深度为追肥10~20 cm、基肥30~40 cm,施肥位置在树冠垂直投影外缘挖沟,每次施肥后必须进行苗木浇水灌溉,否则,将造成肥料浪费,尤其是不能及时给苗木提供足够的营养而导致生长缓慢。

秋季定植的苗木,要埋土越冬,不能用埋土越冬的果树,应用作物秸秆或报纸包裹枝干越冬,到第二年春季土壤解冻后,去土扶苗或解除枝干包裹物,修整树盘,根据土壤墒情酌情浇水,然后给树盘覆膜保墒,苗木发芽后施肥管理措施和春季定植苗木相同。

幼年果树根系开始活动期与芽萌动期相同,幼树地上部生长很慢,而根系却生长较快。试验表明:果树根系全年有三次生长高峰,第一次大约在萌芽前到4月下旬,影响此次根系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树体贮藏营养、土壤温度和水分;第二次大约在5月底到7月底,此次新根发生量最大,持续时间也最长,是肥水管理的最佳时期;第三次大约在8月底直到果树落叶,是果树秋季根系发生的又一高峰期,此时关键是保护好叶片,这一时期的肥水管理,对提高树体的贮藏营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备战高海拔 篇2

长期在低海拔地区居住的运动员接触高海拔越野跑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感觉就像是嘴里塞了只袜子,脑袋里装了一个老虎钳,身体在黏糊糊的水泥里挣扎着。”那种感觉简直糟透了。那么,为什么来到高海拔地区训练会事倍功半呢?

跑步时,周遭的空气为我们提供所需氧气。我们把氧气吸入肺里面,氧气在全身的血管中运输,血红蛋白将这些氧气带给正在锻炼的肌肉。随着海拔不断升高,空气挣脱重力获得自由,导致气压不断下降。虽然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变,但由于原本能够把这些氧气分子“团结”起来的压力下降,氧气(以及其他大气成分)四散开去,影响肺部细胞膜的氧气吸收率。肺功能并不会因海拔变化而改变,“罪魁祸首”是低氧低压环境,使得肺部无法为肌肉提供充足的氧气—这就是高海拔与海平面的不同所在。

一言中的,真正令人们惧怕的是缺氧,即全身组织都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这个现象将诱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来到高海拔地带,虽然我们不会像大卫·班纳那样一愤怒就会变身为绿巨人,但可能会出现诸如流感类似的症状、甚至宿醉的感觉,因为我们的内在正在发生巨变。可以这么解释初到高海拔的即刻反应:为了增加血红细胞浓度,血浆(我们血液中的“水”)浓度迅速降低,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在循环系统中的运输速度加快,心脏每搏输出量降低,心率就此下降。同时,为了让肺部得到更多氧气,无论是休息还是运动,人体呼吸频率均会大幅提高。因此我们会感到缺氧。接下来两周,血浆浓度恢复正常,摄氧过程变得更高效。静态心率可能会保持较高水平,亦可能会恢复在海平面地区生活时的水平,一切视个人情况而定;最大心率保持不变,但相较在海平面地区生活时,心脏工作效率要低得多;肌肉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提供者)体积变大,数量变多,脂肪酸替代糖原成为我们在锻炼期间的主要能量来源;肾脏增强激素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刺激骨髓生成更多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海拔对跑步的影响

科学研究和业界经验皆证明,高海拔越野跑及比赛对任何水平的运动员都极具挑战性。在1982年一项被多篇论文引用的研究中,斯夸尔斯和巴斯柯克发现,人体在海拔700米以上地区平均每跑1000米,最大耗氧量下降约8%。最大耗氧量指的是一个人在高强度锻炼中的氧气消耗量峰值。这个值越高,所谓的最大耗氧量越高,训练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大。自然而然,如果周围环境能够提供的氧气低于最大耗氧量(比如高海拔地区),人就会无比难受。

一英里跑的前世界纪录保持者吉姆·莱文(Jim Ryun),在8000米高度的第一个跑步训练中仅仅跑了四分之三英里(约合1200米),就不得不停下来。在科罗拉多州阿拉莫萨进行的比赛中,他跑第一英里就花了4分32秒,比他在平原的成绩整整慢了37秒。

瑞安·霍尔(Ryan Hall),一名曾跑出过2小时04分55秒好成绩的马拉松运动员,他这样形容高海拔越野跑:“高海拔越野跑算是一场恶战。感觉呼吸困难或者感觉嘴里有血腥味时,不要以为只有你自己有这样的感受。这是刻苦训练的结果,换谁都一样。”

所有这些消极影响都不是空穴来风,很多组织(包括全美大学体育协会及美国田径协会)都会在评估过程中,把高海拔越野跑中的海拔作为一项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以参加10公里冠军赛资格选拔为例,北卡罗来纳州布恩赛(海拔高度约1006米),大学生选手均会获得一个30秒的“补贴”;科罗拉多州博尔德赛(海拔高度约1585米),这个“补贴”达到64秒;位于弗拉格斯塔夫的亚利桑那大学进行的10000米赛(海拔高度约2103米),资格会放宽99秒;而在科罗拉多州甘尼森赛(海拔高度约2347米),跑者们甚至可以比自己上报的成绩慢两分钟。

备战高海拔

高海拔带来的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但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针对高海拔带来的多种身体反应拟定的训练技术非常多,一些现在仍存有争议,一些已被广泛认可。

1.如果平时在低海拔地区训练的运动员去参加高海拔越野跑比赛,最好的做法就是到达后马上开始训练。若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赴比赛所在地进行三到四周集训。待大多数生理性适应达到稳定水平,就实现了理想的训练效果。要知道,来到高海拔地区,第一天过后脱水和睡眠障碍问题会越来越明显,但是其他消极反应(比如血浆浓度变化,以及呼吸频率、心率提高)也可能在前24小时就会出现。

2.如果你已经搬到高海拔地区,准备进行长时间适应训练的话,在前两周的身体适应期,训练密度应适当减小。这段时间的训练强度,一定不要比在平地完成轻松跑和长距离跑时更大。

3.比赛和训练都要保持一个稍慢的配速。在弗拉格斯塔夫执教的格雷格·麦克米兰说:“在2133米的海拔高度跑12~16公里,你的配速通常可以比在海平面同等情况下慢个20~30秒。山地跑时我建议丢开GPS手表,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配速。”跟着感觉走、聆听身体的声音,是高海拔越野跑的最佳战术。跑得太拼、太频繁会让你出现训练过度的反应。

4.在高海拔居住和训练时,由于缺少氧气,恢复显得更为重要。跑者如果没能时刻盯紧自己的运动输出量、或是没有正确饮食,都可能患上贫血和肌肉劳损、或受长期肌肉酸痛和肌肉疲劳折磨。

5.在高海拔地区准备比赛期间,可以先在低海拔地区进行持续数周的最大耗氧量训练,帮助身体适应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更困难的训练。以下两项训练可供参考:山地短程折返跑:有助于建立腿部力量,提高最大耗氧量。找一座坡度适宜(6%~10%)的山,把距离控制于能够在45~90秒内跑完。用五公里赛的配速跑上山,过程中注意保持良好体态和动作—双脚有力蹬地,手臂充分摆动。下山时慢跑,逐渐恢复体力。刚开始这项训练时折返4~6次即可,循序渐进地增加到12~14次。

最大耗氧量间歇跑:模拟8~15分钟比赛,持续跑1~6分钟。这项训练对身体的挑战较大,因此需要通过等距离的慢跑或快走恢复。每次间隔完成6~30分钟最大耗氧量训练,深化训练效果。

nlc202309041111

6.来到183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身体在六个小时内就可能出现急性高原反应,病症可能持续长达两天的时间,包括:头疼、疲劳、眩晕、睡眠障碍和胃痛。应对方式包括自然补给疗法、适当补充水分、回到低海拔地区、补充氧气或服用乙酰唑胺。

7.模拟高海拔:近期一些研究显示,真实的低氧低压的高海拔环境更利于身体适应。然而另一些研究表明,借助某些工具(比如高海拔氧仓)模拟高海拔环境对运动员同样有利。高海拔氧仓内降低氧气含量,促使运动员生成更多血红细胞,但并不会改变气压。

8)运动营养家梅雷迪斯·特拉诺瓦(Meredith Terranova)解释了高海拔训练和比赛为何会增加身体对水分和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由于对血糖的依赖加强,疲劳和低血糖症状会比在海平面上运动出现的更早。因为高海拔地区的空气冷且干燥,水分和钠元素(通过出汗和呼吸)快速流失。不仅如此,消化系统为了配合心肺功能(比如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受到来自身体的抑制力,食物消化效率也相应下降。”

泰拉诺瓦建议在高海拔地区训练和居住的运动员遵循以下原则:

充分补水:额外的水分摄入十分必要。高海拔意味着更浅、更频繁的呼吸;频繁换气带入的干燥空气导致呼吸系统水分流失。因为汗蒸发得快,你可能会误认为自己并没有流失太多水分,因而没有注意到自己需要摄入更多水分。

能量利用:基础代谢率(BMR)在高海拔地区会升高,尤其是在最初几天。缺氧还会导致食欲不振。想要把体重降低和肌肉减少的现象最小化,注意配合好自己的卡路里需求量。适应期阶段,基础代谢率会慢慢恢复正常,但不会回到基础水平(海平面水平)。看起来能量利用率会更依赖碳水化合物,而不是脂肪储备。到海拔越高的地方,就越需要多餐、每餐少食,多吃一些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维持自身的能量水平。

缺铁压力:铁元素是血红蛋白的生成要素。身体适应低氧环境期间,更多的血红蛋白是在体内合成的。在奔赴高海拔地区前,可以考虑去医院检查一下血液中铁元素是否充足。告诉医生你在考虑补充体内的铁元素,同时你还要保证日常的饮食中富含铁元素。

免疫压力:高海拔和艰苦训练的结合,会带给身体非同一般的压力。富含天然抗氧化剂的饮食十分重要,有利于身体在压力中适应环境并保持健康。

高海拔适应法则

在高海拔地区居住、在高海拔地区训练—这样你就能较好地应对高海拔训练和比赛。你应该知道,自己在这里永远都达不到海平面训练的配速和个人最好成绩。适合即将赴莱德维尔(Leadville)、硬石(Hardrock)和瓦萨奇(Wasatch)(均为著名的100英里越野赛事)参加越野赛的跑者。

在高海拔地区居住、在低海拔地区训练—这个策略不会大量损耗你的体能,可以在训练时以真实最大耗氧量水平训练。但是,符合这样规格的训练地点并不好找。因为每个人身体条件不同,这套策略的训练成果也可能大相径庭。

在低海拔地区居住、在高海拔地区训练—虽然生理上你没有尝到任何甜头,但心理上你会变得更强大,能够提前适应高海拔比赛时身体将会经历的困难。

在低海拔地区居住、在低海拔地区训练—这是最常见的策略。用好本文提供的建议,做最充足的准备。

高海拔就像是被蜜蜂蛰伤,不同人的反应也会不同。如果你的下一场比赛是一次高海拔爬升的比赛或是高海拔地区比赛,务必先了解自己的身体会在这些环境中发生怎样的改变,继而选择最佳策略,为自己的比赛成功保驾护航。

高海拔山区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位于龙场镇跑马村, 海拔1 640m, 地块为上等地力的壤土, 前作冬莴笋。

1.2 供试材料

供试辣椒品种为镇椒二号 (江苏镇研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为美人椒类尖椒, 以采收青椒为主。

1.3 试验方法

种子进行温汤浸种, 2月1日撒播, 冷床育苗, 农膜加小拱棚覆盖, 4月1日用腐熟农家肥制营养坨假植, 高畦窄厢栽培, 按1.1m含沟开厢, 沟宽35cm, 畦高20cm, 畦面宽75cm, 地膜覆盖, 5月12日破膜单株定植, 株行距0.55cm×0.35cm, 种植51 960株/hm2。试验面积1 334m2。

青椒目标产量60t/hm2, 投入腐熟农家肥8 400kg/hm2、钙镁磷肥750 kg/hm2, 主要用于育苗期营养坨假植苗。定植时投入撒可富三元复合肥 (16-8-16) 750kg/hm2作底肥, 于7月2日采收第1批辣椒后追施撒可富三元复合肥375kg/hm2, 8月1日采收第4批次辣椒后追施三元复合肥300kg/hm2。

生长期内使用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复合二号 (恶霉灵) 600倍液灌根防青枯病和根腐病, 用安玛 (烯酰吗啉) 2 500倍液、炭疽福镁800倍液、霜疫力克800倍液、三唑铜1 500倍液等农药交替防治疫病、炭疽病、白星病、白粉病等病害。

1.4 调查统计

产品收获青椒, 分批次采收, 实测累产, 按对角线随机抽样30株挂牌定点调查有效分枝级数、单株结椒数、株高、开展度。采收第2批次、第5批次和第8批次的辣椒按前期、中期和后期结椒性状分别随机取样50个辣椒测单果平均质量 (权数分别占33.3%) , 并测采收第5批次时的椒果果形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镇椒二号夏秋栽培产量及性状

从表1可以看出, 共采收10个批次, 累计产量突破60t/hm2, 达到73.08t/hm2, 单株平均有效分枝级数达到10级, 结椒数达到101.70个, 平均单椒质量18.45g, 株幅46.50cm, 株高51.30cm。

2.2 生育期及抗性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 镇椒二号尖椒于2月1日播种, 定植期5月12日, 定植时7~8片真叶, 苗龄81d, 从7月2日开始采收, 终收日期为10月21日, 共采收8个批次, 采收期长达112d, 全生育期264d。整个生长期内加强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危害较轻微。对尖椒造成危害的主要是炭疽病和白粉病, 2008年8月上中旬降雨量过多, 炭疽病主要发生在8月下旬, 田间调查病叶率达18.4%, 施药后对萌发新叶危害程度较小。白粉病主要出现在10月采收后期, 施药后发病率仍达41.3%, 造成部分叶片早落, 对后期椒果质量形成有一定影响。

2.3 效益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镇椒二号夏秋超高产栽培, 产量达73.08t/hm2, 基地出田批发价1.2元/kg, 产值8.77万元/hm2, 投入14 505元/hm2, 投入产出比1∶6.05。镇椒二号尖椒果色深绿, 货架期长, 在主要目标市场深受当地市民欢迎, 成都龙泉驿集贸批发市场2008年夏秋期间平均交易价约2.2元/kg, 从纳雍龙场蔬菜基地到成都距离620多千米, 汽车运输18~20h到达, 辣椒运费550元/t, 因此超高产栽培辣椒产品收购可为驾驶员增收运费3.96万元/hm2。按5%产品消耗损失率, 公司完成营运批次以后, 除去运费和产品收购费可获利5.61万元/hm2。

3 结论产量t/hm2出田批发价元/kg产值万元/hm2投入∥元/hm2投产比农家肥化肥种子农药地膜劳动力合计7 3.0 8 1.2 8.77 330 4 350 900 675 750 7 500 14 505 1∶6.05

高海拔地区居住可预防肥胖 篇4

美国研究人员对驻扎在美国各地不同海拔的超重军人进行6年的研究后发现,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士兵从超重发展为肥胖的几率降低41%。

这项研究的调查对象是近10万名服役期至少为两年的美国陆军和空军士兵,其中一些军人生活在高海拔地区(海拔1900米或更高),另一些人则生活在低海拔地区(海拔966米或更低)。他们发现,当超重的美国军人被派驻到高海拔地区后,其患肥胖的几率会降低41%。

此前,一项美国最瘦及最胖城市的名单已于近期公布,该名单在某种程度上为上述发现提供了支持。盖洛普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最瘦城市”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海拔约为1700米;“最胖城市”西弗吉尼亚州亨廷顿市的海拔仅为172米。

美国空军航天医学院顾问、研究报告第一作者詹姆森·沃斯博士在《纽约时报》健康专栏博客上写道:“这些结果表明移居高海拔地区将使超重人群免患肥胖症。”

当整个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缺乏充足氧气时(即在缺氧状态下),瘦素的水平会上升。瘦素是一种抑制食欲并控制新陈代谢的激素。

高海拔山区 篇5

关键词: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高海拔地区,贵州省

糯玉米也叫粘玉米, 是普通玉米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变异后经选育而成的, 其籽粒胚乳全部由支链淀粉组成, 角质与粉质胚乳层次不分, 籽粒内部呈不明蜂蜡状。糯玉米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果蔬型食品, 以采鲜嫩玉米穗为主, 蒸食口感柔软细腻, 皮薄无渣, 甜粘清香;收获干玉米制作的糯玉米食品风味独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及加工业的发展, 种植糯玉米已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前景广阔。

毕节地处贵州高海拔山区, 是贵州省糯玉米主产区, 为了加快该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拉动农业经济增长, 近年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糯玉米新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 成功选育出高产优质糯玉米新品种毕糯1号,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利用研究, 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于一体的糯玉米产业化开发模式, 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糯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供大面积生产上应用。

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毕节地区生产上种植的糯玉米品种大多数是地方种, 植株不整齐, 产量低, 口感较差, 适应种植的范围较狭窄。将本地种改为杂交种, 是提高糯玉米产量和效益的关键。目前适应毕节地区栽培的糯玉米杂交品种主要有毕糯1号、筑糯2号、筑糯5号、筑糯7号、筑糯10号、筑黄糯1号、遵糯1号等, 可根据其生育期加以选择。糯玉米粒色有白、黄、红、黑和杂色等, 但目前多数为白色品种。播种前应先对种子进行精选, 用一开一凉的温水浸种10 h左右后, 捞起置于25℃处进行催芽, 待种子露白时播种。

2 隔离种植

糯玉米基因属于胚乳性状的隐性突变体, 在栽培糯玉米时要与其他玉米隔离种植, 以免接受其他玉米花粉而影响品质。隔离方法有时间隔离、空间隔离、高秆作物隔离和自然屏障隔离等。毕节地区以空间隔离和时间隔离种植为好。空间隔离, 即在没有障碍物的平坝地区需在种植区外围300~400 m范围内不栽种其他类型玉米品种, 如有林木、高山等天然屏障, 可适当缩短隔离间距[1]。毕节地区较多的高山和森林资源为糯玉米生产提供了独特的天然隔离条件。若不能进行空间隔离, 则应采取时间隔离 (错开播种期) 的方法来避免与其他品种的花期相遇, 2个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播种期间隔时间一般为20~30 d。如大面积成片种植糯玉米, 可适当降低隔离标准。总之, 以不使2类品种的玉米花粉相遇为原则。毕节地区目前种植的糯玉米生育期比普通玉米短, 在普通玉米播种前20 d左右采用塑料拱棚育苗和移栽, 既可达到隔离要求, 又能提早上市, 同时还能提高经济效益。

3 精细整地

玉米植株高大, 根系发达, 分布范围广, 创造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精细整地, 可使根层的死土变活土, 生土变熟土, 逐渐加厚活土层, 扩大玉米的根系活动范围, 有利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可以提高土壤供肥能力, 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 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和转化, 为玉米生长提供必需的土壤养分;可以减少田间杂草和病虫危害, 把杂草种子和害虫的卵、蛹、幼虫深埋地下, 使之不能复生和发芽。因此, 要抓住有利时机, 进行深耕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20~30 cm, 耙碎整平, 同时开好环田边沟及中间沟, 以便灌水和排涝。结合耕翻施足基肥, 一般施有机肥15.0~22.5 t/hm2、复合肥450~600 kg/hm2或玉米专用肥450 kg/hm2作基肥。潮湿易涝地区应起垄种植以利排水。

4 苗床准备

床土用细肥土、细圈肥按1∶1的比例加入适量清粪水, 加入磷肥300 kg/hm2以及锌肥 (或钾肥) 30 kg/hm2混拌均匀堆沤3~5 d后使用。要求土块细碎, 磷肥过筛, 混拌均匀, 不干不稀, 在营养土中加入适量清粪水, 使之能揉捏成团, 在1m左右的高度落地能散, 将营养土与清粪水混拌均匀后用手工捏制成拳头大小的营养坨, 用筷子头大的木棍从球顶往下打一个约3 cm深的播种孔, 并整齐错位排列在苗床里, 大田准备营养坨6.75万~7.50万个/hm2, 等待播种。整理好苗床, 一般按宽80~100 cm、深8~10 cm开厢做床, 厢面要平整, 苗床底用塑料薄膜铺垫, 防根系扎入床土中移苗时伤根。营养坨摆放好后, 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 以便保持水分、防止营养坨干燥及防止苗床或播种孔积水[2]。

5 分期播种, 合理密植

毕节地区3月初至6月上旬 (3月1日至6月10日) 均可播种。具体播种日期应根据生产加工安排, 大面积种植应错期播种。最早播期为地表5 cm的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采取薄膜育苗移栽技术, 可提早10~15 d播种;最迟播期为保证鲜穗采收期气温在18℃以上的日期。以毕节地区为例, 大田春播宜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 早春保温育苗可根据条件提早到3月上旬, 大田夏播可在6月初, 最迟不得迟于6月10日, 以防开花期冷害不实。要足墒播种, 墒情不足要造墒播种。每穴2~3粒, 下种后及时覆土并精细平整畦面, 播种深度4 cm左右。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期播种, 每隔7~10 d播种1期, 并且早、中、晚熟品种搭配[3], 以提高经济效益。宽窄行种植, 宽行80 cm, 窄行40 cm;或60 cm等行距种植, 株距20~25 cm。3~4叶间苗, 5~6叶定苗, 间定苗的原则是除杂、除小、留壮苗, 保证全田幼苗均匀一致, 留苗6万株/hm2左右。早熟品种可密些, 晚熟品种可稀些。播完后, 先撒细水, 使营养坨表面湿润和播种孔内略有水渍, 待收水后, 表面撒盖3~4 cm厚的细肥土。并在苗床四周开一浅沟, 再用2 m长的竹块每间隔80 cm搭1条拱架, 在拱架上覆盖塑料薄膜, 四周用细土压边, 实行全封闭。播种后5~7 d出苗, 每3 d检查1次, 如苗床表土发白, 就揭膜浇水, 浇后盖严;苗床内气温超过30℃时, 揭开两端通风, 1叶1心时, 浇清粪水1次。2叶时开始炼苗, 第1天揭膜1/3, 第2天揭开2/3, 第3天全部揭开。移栽的前一天下午浇足清粪水, 确保幼苗生长健壮。

6 单株定向移植

在幼苗生长到2叶1心时移栽最好, 此时移栽容易定向、成活, 返青时间短, 生长健壮。要克服小苗定向率低、大苗返青时间长、老苗易形成僵苗而造成减产的问题。先将苗床里的玉米苗按大小、强弱分类, 选生长健壮、整齐一致的苗集中移植, 按规定的株行距定向摆放到移栽沟里, 第2片叶垂直指向大行, 以充分发挥个体和群体优势;将农家肥、化肥施在2株玉米苗之间, 用清粪水浇施在营养坨上帮助定根提苗, 然后再覆土掩盖, 使厢面略呈“瓦背”形, 适合盖地膜的地块一定要当天覆盖地膜, 防止水分散失[4]。海拔1 600 m以上的山区, 气候冷凉, 热量条件较差, 春、秋低温是制约玉米高产的主要因素。根据生产实践, 玉米要实现高产, 应采用地膜栽培, 利用地膜覆盖增温保温和保水保肥的作用, 促进玉米健壮生长, 提早成熟夺取高产。覆膜要平, 紧贴地面, 用细土封压膜边, 压膜宽度4~5 cm;根据玉米种植密度定点破膜, 打窝播种或移栽, 窝深7~8 cm, 膜孔宽6~7cm, 用细土封严破膜孔口。

7 田间管理

在玉米苗移栽1周后, 结合施肥进行第1次中耕松土, 用清粪水9 000 kg/hm2以上加尿素75 kg/hm2或用尿素150~225 kg/hm2追施提苗肥, 并注意偏施弱株。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尿素225~300 kg/hm2追施攻穗肥。其追肥方法是在2株玉米相距中心处打孔追施, 施后及时用细土覆盖洞孔, 肥料离玉米茎秆基部10~13 cm。抽雄吐丝期, 视玉米长势巧施粒肥, 若植株秆青叶绿, 下部叶片枯黄不严重则少施;长势不旺、下部叶片枯黄多则多施。一般施纯氮34.5~69.0 kg/hm2。也可根据玉米长势长相追施1~2次叶面肥, 用磷酸二氢钾3.0~7.5 kg/hm2、尿素7.5 kg/hm2, 对水750~1 050 kg喷施, 以延长叶片功能期。糯玉米品种的分蘖较多, 应在拔节期及时打杈拔除。开花期如遇高温、阴雨等不利气候时, 要人工辅助授粉, 保证其结实饱满。

8 适时采收

适时采收是保证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鲜食糯玉米一般在授粉后23~26 d (乳熟末期) 采收, 以手掐有浓浆为最佳采收期。采收过早则太嫩, 糯性差;过晚则偏老, 风味不佳。采收时鲜玉米穗带苞叶采下, 及时上市, 不宜在常温下存放, 否则品质和风味下降。加工用糯玉米要待籽粒完全熟后收获。

参考文献

[1]包其龙.甜糯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8 (7) :52-53.

[2]马晓梅, 苗翠香.甜糯玉米套种白萝卜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4) :144-145.

[3]郭立双.糯玉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 2008 (14) :9.

高海拔山区 篇6

关键词:冷凉山区,设施红地球葡萄,整形修剪,技术

甘肃省高台县新坝乡地处祁连山北麓, 海拔2100m~2300m, 年平均气温3.8℃, 有效积温2853℃, 年日照时数3118.3h, 全年无霜期120d, 年平均降水量219mm, 年蒸发量1500mm。由于海拔高, 气候冷凉, 一直是葡萄种植的禁区。自2007年开始, 笔者在该乡的小泉村、暖泉村进行日光温室红地球葡萄延后栽培, 已栽植面积608亩。达到了第一年定植, 第二年产量500kg, 第三年产量1250kg以上, 果品延迟到1月下旬至2月上旬上市, 平均单果重13g, 可溶性固形物22%以上, 总酸0.45%, 口感好, 品质优, 售价16元/kg~20元/kg,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笔者在栽培实践中, 总结出了适宜冷凉山区设施红地球葡萄延后栽培早产、丰产的整形修剪技术。

一、夏季修剪

㈠当年生苗木的整形 设施红地球葡萄延后栽培采用单干双臂整形。栽植当年, 当新梢长到10㎝时开始进行抹芽, 每株先选留3个粗壮的新梢, 当新梢长到20㎝时, 每株只留1个最粗壮的新梢作为主梢, 其余的全部抹去。当主梢长到30㎝时, 在离苗15㎝处插一木棍, 将主梢绑在木棍上。当主梢长到80㎝时, 将下部所有的副梢留2片叶进行掐头, 同时抠去副梢里面的芽子, 使副梢不再生长。当主梢长到1.3m时, 在温室后屋面下人行道前, 每栽植行埋1根地面高度为2.0m的水泥支柱, 在水泥支柱上顺栽植行向分别在0.8m (一根) 、1.3m (二根平行, 间距0.7m) 、1.8m (二根平行, 间距1.2m) 处拉三层铁丝, 构成有干双臂“Y”单壁架式。当苗木主梢长到1.3m时, 进行摘心, 并在第一道铁丝上向南水平绑蔓。水平绑蔓上的所有一次副梢保留。靠近主干0.8m处即第一道铁丝下的一个副梢, 当长到50㎝时进行摘心, 并向北水平绑蔓。两条臂上所有水平蔓上发出的副梢, 根据枝条粗度留3叶~5叶进行摘心, 以后其上再发出的新梢留3叶进行反复摘心, 一般进行3次~4次, 发出的3次副梢, 留1叶摘心。水平生长的副梢高度达到30㎝时, 全部引缚到第二、三道铁丝上。

㈡二年生以上树的修剪

1. 抹芽。当芽体长到3㎝~5㎝时, 及早抹除萌发的并生芽、弱芽、过密芽, 每个芽眼只留1个芽。

2. 定梢。当新梢长到10㎝时, 进行定梢, 根据树势的强弱, 及时疏除多余无用的瘦弱营养梢以及过多、过密的结果梢, 保留一定量的健壮结果梢和营养梢, 以确定留果量。

3. 摘心、绑梢。结果枝摘心:开花前7d左右, 在花序以上的新梢, 留五六片叶进行摘心, 以后再长到3片叶时进行反复摘心。营养枝摘心:当新梢长到5片叶时进行摘心, 再长到3片叶时进行反复摘心, 一般摘心三四次。副梢摘心:结果枝上花序以下萌发的副梢全部抹除, 花序以上萌发的副梢, 留1片叶进行摘心, 一次副梢上萌发的二副梢, 除顶端1个保留一两片叶片外, 其余及时全部抹掉。营养枝上萌发的副梢, 保留1片叶片进行摘心。绑梢:当新梢长到30cm~40㎝时, 将新梢绑在二三层铁丝上, 使各新梢均匀、合理的分布, 以利于通风透光。同时, 及时除去所有的卷须, 减少养分的消耗。

二、冬季修剪

㈠一年生树的修剪 冬季修剪在休眠期进行。一年生苗木的修剪应根据植株的生长势、枝条粗度、成熟度、节间长度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方法是:树体双臂均已形成, 且粗度均达到0.8㎝以上的, 每条臂在夏季摘心处进行剪除, 双臂上着生的枝条, 粗度达到0.8㎝以上的, 第一个在5个芽处剪除, 作为结果母枝, 第二个在2个芽处剪除, 作为预备枝, 依次类推。根据树势, 一般每条臂上留二三个结果母枝, 其余作为预备枝;粗度达不到0.8㎝的, 从基部剪除, 不留芽。若双臂已形成, 粗度达不到0.8㎝时, 在枝条成熟的地方进行剪除, 其上着生的枝条, 从基部剪除, 不留芽。

高海拔山区 篇7

威宁自治县位于贵州西部地区, 属高海拔无污染的高寒山区, 马铃薯栽培历史悠久, 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 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 素有“南方马铃薯之乡“的美誉, 2015年全县种植马铃薯11万hm2。近年来,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有上升趋势。为此, 笔者在2013~2015年工作中对威宁双龙镇、草海镇、五里岗街道、幺站镇大面积种植的马铃薯基地进行了大量调查、分析、梳理, 对大田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进行了详细记录, 了解其发生的情况和发病规律, 阐述基本的防治措施, 以供参考和借鉴。

2 马铃薯常见晚疫病的技术防治

2.1 马铃薯晚疫病概述

马铃薯晚疫病, 也称疫病、马铃薯瘟, 主要是由致病疫霉所引发的, 可导致马铃薯的茎叶死亡、块茎腐烂, 其本质是一种毁灭性的真菌病害, 特点是蔓延迅速, 易发生在开花后, 容易导致产量的大幅度下降。

2.2 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一旦播种带菌的薯块, 容易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一出土即死去, 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 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形成发病中心, 致该病由点到面, 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 形成病薯, 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

2.3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症分析

一旦染病, 叶片通常会有症状表现, 在叶尖或者叶缘部位会有水浸状的、绿褐色的斑点出现, 斑点周围伴有浅绿色的晕圈, 如果湿度大, 病斑的扩散尤为迅速, 颜色加深, 出现白霉, 也就是所谓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尤其是在叶背部位最为明显;如果相对干燥, 病斑质地较脆, 容易碎裂, 甚至干枯, 通常不会有白霉的出现, 扩散也相对缓慢。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 病情发展迅速, 叶片会萎垂, 蜷缩, 甚至整个植株黑腐, 全田一片枯焦, 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 稍凹陷, 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 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2.4 马铃薯晚疫病的技术防治

真正做好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4.1 在品种的选择方面, 立足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较适合的品种, 有威芋3号、威芋5号、威芋4号、青薯9号、宣薯2号等, 大量的生产实践活动表明, 抗病性强的品种在晚疫病流行时, 受侵害程度相对较轻, 因此而引发的经济损失也相对较小。

2.4.2 在种薯的选择上, 务必选择无病、无害的种薯, 有效减少因初侵染病源引发的各种危害。播种前, 要严格剔除病薯, 条件如果允许的话, 还要建立无病留种地, 进行无病留种。可以说种薯的选择是有效预防晚疫病的第一步, 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2.4.3 科学的间管理尤为重要。田间管理的加强主要应该注意:

要点一:适当早播, 土质疏松、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域适宜栽培马铃薯。另外, 要注意适当降低田间的湿度, 有效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 进一步提升抗病能力。

要点二:轮作换茬:防止连作, 尤其避免与茄科作物的连作或者是临近种植。

要点三:基肥要施足, 最好是配方施肥, 注意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施肥比例, 避免传统施肥中过于偏重施加氮肥的作法。

要点四:除草要及时, 另外结合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 合理整枝、摘心、打杈, 减少养分消耗, 促进主茎的生长。

要点五:做好合理密植很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长短、结果习性, 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 如:双秆整枝栽2000株/667m2, 单秆整枝的栽2 500~3 500株/667m2, 合理密植, 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降低田间湿度, 减轻病害的发生;

2.4.4 要注意观察, 一旦发现晚疫病症状, 及时采取治疗, 建议在发病的初期喷塑浓度我72%的克露或者是克霜氰或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亦或是浓度为69%的、900~1 000倍液的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浓度为90%的、400倍液的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浓度为38%的恶霜菌酯或浓度为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浓度为60%的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浓度为50%的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8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 建议每间隔7~10天喷洒1次, 连续喷洒2~3次, 效果显著。

2.4.5 需要注意的是, 一旦返现, 要及时将中心病株拔除, 并且进行深埋消灭处理, 防治病情的扩散, 影响健康马铃薯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减少损失。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马铃薯栽培的确给当地人带来了理想的经济收益, 但是晚疫病也同样在影响着马铃薯高产栽培的实现。晚疫病病情扩大迅速, 病情危害严重, 如果不及时作出处理的话, 势必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威胁到马铃薯栽培最终产量的提升。为此, 笔者建议, 一定要从马铃薯品种的选择入手, 做好种薯的选择、田间管理以及疫病防治等, 采用多种有效措施做好晚疫病的防治, 有效保证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发育, 为预期经济收益的实现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摘要:马铃薯因其丰富营养价值而颇受当地农民的喜爱, 也是近些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然而, 对于威宁这样的高海拔地区而言, 要想真正实现马铃薯栽培的高产栽培, 就必须要做好晚疫病的防治, 否则势必会影响到预期经济收益的实现。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以贵州威宁高海拔山区马铃薯晚疫病的技术防治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 希望能为更好地晚疫病, 进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今后更好做好疫病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威宁

参考文献

[1]李继.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 (9) :33-34.

[2]孙宗仕.丰都县太平坝乡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1) :21-22.

[3]丁华, 朱晓慧, 白国梁.靖边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0) :19-21.

[4]刘刚.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5) :41-42.

[5]徐晓丽, 陈国伟, 张云霞, 等.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诊断及防治[J].农村科学实验, 2011, (8) :11-12.

高海拔山区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木岗镇马安山地坝某农户承包地,海拔1 200 m,年均温12.4℃,降雨量1 180~1 271 mm,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光照充足,交通便利,并有代表性的中上等地块,前作抗冬。

1.2 参试品种及来源

参试品种4个,分别是贵卓玉9号、618、兴试2123、贵单8号,均由省种子站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贵单8号作对照(CK)。2次重复,采取随机排列,8个小区,小区面积100.04 m2(12.2 m×8.2 m),重复间走道为80 cm,小区间走道70 cm,每小区种植22行,每行种12窝,双株留苗,行距68cm,窝距55 cm,大田密度5.25万株/hm2,区组间走道为80cm,试验小区四周留足保护行。

1.4 试验过程

1.4.1 播种。

4月9日进行播种,采用直播,双株留苗,为保证苗全苗齐,每窝播2~5粒种子[1,2]。播种前深翻、平整土地,然后用绳子将行、窝距固定,定点打窝播种,播种时用赤天化复合肥1 350 kg/hm2+辛硫磷杀虫颗粒剂135包/hm2混合用作底肥,防治地下害虫[3,4,5,6]。

1.4.2 田间管理。

4月16日出苗,播种后由于天气干旱,导致出苗不整齐,4月23日匀苗、补苗,同时用辛硫磷乳油拌莲花菜诱杀小地虎,5月13日定苗,5月19日进行第1次追肥,及中耕除草,施用尿素750 kg/hm2,6月20日进行第2次追施,施穗肥1 125 kg/hm2,9月9日全田收获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由表1可知,兴试2123理论产量12 292.5 kg/hm2,折合产量11 859.3 kg/hm2,排列第1位;贵卓玉9号理论产量为12 304.5 kg/hm2,平均产量为11 733.3 kg/hm2,排列第2位;618理论产量12 754.5 kg/hm2,平均产量11 700.3 kg/hm2,排列第3位;贵单8号理论产量11 604.0 kg/hm2,平均产量11 045.6 kg/hm2,排列第4位。

2.2 生育期

贵卓玉9号全生育期142 d,618全生育期132 d,兴试2123全生育期125 d,贵单8号全生育期134 d。

2.3 农艺与经济性状

由表2可知,贵卓玉9号株高264.7 cm,穗位高106.8cm,穗长19.85 cm,穗粗5.4 cm,秃尖2.02 cm,穗行数14.5行,行粒数42.15粒,单穗粒重234.53 g,百粒重38.35 g,出籽率87.5%,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白色。618株高273.2cm,穗位高101.8 cm,穗长21.02 cm,穗粗5.5 cm,秃尖1.3cm,穗行数18.45行,行粒数38.9粒,单穗粒重242.91 g,百粒重33.85 g,出籽率86.06%,籽粒黄色,马齿型,穗轴白色。兴试2123株高263.1 cm,穗位高108.7 cm,穗长20.34 cm,穗粗5.4 cm,秃尖1.05 cm,穗行数16.3行,行粒数37.8粒,单穗粒重233.92 g,百粒重38.00 g,出籽率86.17%,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穗轴色白色。贵单8号株高280.1 cm,穗位高128.5 cm,穗长19.82 cm,穗粗5.5 cm,秃尖1.59 cm,穗行数14.5行,行粒数38.35粒,单穗粒重221.02 g,百粒重39.75g,出籽率82.71%,籽粒黄色,硬粒型,穗轴白色。

2.4 抗逆性

由表3可知,贵卓玉9号成株整齐,植株半紧凑,无倒伏、倒折,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综合性状较理想。618成株整齐,植株半紧凑,无倒伏、倒折,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综合性状较好。

兴试2123成株整齐,植株紧凑,无倒伏、倒折,抗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参试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综合性状理想。

贵单8号成株整齐,植株半紧凑,无倒伏、倒折;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籽粒外观品质优,综合性状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1)贵卓玉9号。在该试验中,平均产量11 733.3 kg/hm2,排名第2位。该品种是半马齿型品种,成株整齐,无倒伏、倒折。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该品种丰产性、抗逆性强,综合性状较理想,适宜高海拔地区大面积种植及推广。

(2)618。生育期适中,平均产量11 700.3 kg/hm2,排名第3位。该品种是一个马齿型品种,穗轴小,成株整齐,株高在273.2 cm,无倒伏、倒折,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有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籽粒外观品质优,综合性状较好。

(3)兴试2123。平均产量11 859.3 kg/hm2,排名第1位。生育期125 d,是4个品种中生育期最早的品种,出苗整齐,植株表现性状良好,无倒伏、倒折。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品种是一个半马齿型品种,丰产性好和抗逆性较强,综合性状理想,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

(4)贵单8号。平均产量11 045.6 kg/hm2,排名第4位,是一个硬粒型品种,出苗整齐,大田植株较整齐,半紧凑,无倒伏、倒折。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没有发现其他病害。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籽粒外观品质优,综合性状较好。

综上所述,各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株高和穗位高都比较适中,田间观察比较整齐,有较强的抗倒伏性。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都适应高海拔地区的自然栽培条件,建议在高海拔地区大面积种植。

摘要:2014年在高海拔地区进行玉米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贵卓玉9号、618、兴试2123、贵单8号生育期、株高和穗位高都比较适中,田间观察比较整齐,有较强的抗倒伏性。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均适应高海拔地区的自然栽培条件,建议在高海拔地区大面积种植。

关键词:玉米,品种试验,高海拔地区,2014年

参考文献

[1]姚宏高,赵玉山.对玉米品种区试审定工作有关问题的探讨[J].种子科技,2004(5):251-25.

[2]周琴,周应友,曾令琴.杂交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简报[J].耕作与栽培,2005(4):38-39.

[3]张宏元,陈旭霞,朱亚波,等.甜玉米优质高效生产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1(4):37-38.

[4]伍峰,王灵骄.杂交玉米组合品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15.

[5]郭元平,张世洪,封海东,等.玉米新品种引种品比试验初报[J].湖北农业科学,2005(5):34-36.

不要受困于高海拔的理想 篇9

屈原是“强迫症患者”,贝多芬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尼采被判定为“自大狂”和“自恋狂”,而卡夫卡则是抑郁症患者……再美好的理想以及追求理想之举,在一些心理指标面前便成了异于庸常而具有解剖价值的标本,理想主义者的身心就这样躺在心理学的病案上,变成了冰冷手术刀下的病理切片。

多年前我曾采访过一桩教师自杀的事件,那位老师教了26年书,矢志“在自己的天空和领地挥洒无悔的青春”。她勤奋地工作,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她一直没有成家,借以安身立命的全部就是她的教学。熟悉她的人都说,她非常热心,见人就笑,如果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把世界看得太理想化。也因此,她拒绝差生插班从而得罪了校长,她在感觉自己不受重用以后极度失落……渐渐地,身边的人开始说她“有病”,后来,她被诊断出患了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再后来,在一个普通的清晨,她跳楼自杀了。记得当时我面对那位老师留下的一厚沓亲手抄录的格言,心底生出无限的感慨,那里有歌德、席勒、莎士比亚、泰戈尔、普罗丁、雨果。这是一簇本该令她守着取暖的精神火花,可是我发现,一心只愿亲近美好的品质恰恰可能是更脆弱的,认真和执著会构成精神上的负担,而理想主义的火苗也会灼伤自己甚至反噬自身。

“守住理想”——类似的话语听起来不错,但如果不懂得妥协和放弃,过于旺盛的理想主义激情也会给自身造成伤害。事实就是这样。不但对天才如此,对普通人也一样有“杀伤力”。不要受困于高海拔的理想主义,那片孤寒之境的空气实在太稀薄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值得好好把握的是现在,是日常。这大概是我们从自己的生存经验中得出的“世故”吧。尤其要不得的是某一类得了理想主义、完美主义幼稚病的人。比如,我知道一个人,从医学院毕业后好不容易在某大医院找到工作,仅仅因为无法忍受院里的过于刻板的纪律就选择辞职,结果一直要让他那位收入低微的姐姐养着他。

但话说回来,除了这类不食人间烟火、钻牛角尖的幼稚病患者以及少数喜欢以“理想”的名义摆45度角仰视pose的表演者外,理想主义者其实都是令人尊敬的。在世俗的泥淖里打滚的我们,没有丝毫看轻他们的理由,即便是对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和抱着街上马匹哭泣的尼采,我们也没有资格感到可笑。

理想主义者只是很难与这个泥沙俱下的世界好好相处罢了,他们天生高贵,无法容忍污浊,不愿意丢失自我,可现实却是如海子诗句所言“我们不得不与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条道路上”,他们的煎熬和挣扎都是无比真诚的。所谓“皎皎者易污”、“水至清则无鱼”,我们为了好好地“活着”,可以不要“洁癖”,可以把宽容度放到最大,让自己心安理得地躺在世俗的温暖被窝里睡懒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乐陶陶地当无是无非、你好我好的乡愿。韩少功曾经写过,理想是个“完美的假定”,像一个“数学中的虚数”,你不必握在手中,但应该存在心里。

我相信,理想仍然是一个美好的词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能对过度沉溺于物质的当代人实施救赎。如果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理想可以给生命营养,那么在耽于享乐的年代里理想恰能给心灵去脂。不要以为只有理想过度才是不健康的,理想欠缺同样是精神上的残疾,别忘了,发烧是病,冷血也是病。

高海拔山区 篇10

猪舍是猪活动和生产的主要场所, 猪舍类型及其环境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猪的生产性能。由于该县地形地貌复杂, 相对高差悬殊, 猪舍建筑类型及环境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 为探讨山区规模化养猪场 (舍) 环境状况和存在问题, 笔者于2008年2月~11月对不同海拔地区猪场圈舍类型的环境状况、猪的生产性能进行观察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 乌江流域中下游, 地处贵州高原东北边缘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大娄山脉的东南麓与武陵山脉的西北麓结合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08°03′49″~108°37′53″, 北纬28°12′45″~29°05′23″之间, 处在中纬度和季风环流控制区域。境内地势复杂, 垂直气候明显, 相对高差悬殊, 平均海拔为300~700m, 最高海拔1462m, 最低海拔为225m;年均气温13.4~17.9℃, 最热天气7月份, 平均气温23.7~28.8℃, 极端最高气温42℃, 最冷天气1月, 平均气温2.4~6.9℃, 极端最低气温-5.4℃;年日照数1100~1400h, 无霜期251~317d, 年均降水量1050~1220mm;空气相对湿度为65~78%, 7月份为72~80%, 1月份为63~72%, 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 境内气候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热量垂直差异明显;二是水热同期, 光温同步。适宜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衍, 但夏旱、倒春寒、暴雨、秋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 不利于农作物的稳产高产。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场选择及猪舍类型

本试验选择在幸元养猪场 (海拔1000m) , 田家坝养猪场 (海拔970m) , 永盛养猪场 (海拔480m) , 白杨池养猪场 (海拔440m) 4个养猪场中进行。

幸元养猪场:猪舍坐北朝南, 为双坡单列式猪舍, 猪床地面与顶棚高度为2m, 其中种猪舍, 断奶仔猪舍南北两侧墙体1.5m处以上为花墙孔窗, 北侧有1.2m宽的走道, 南侧设有相应面积运动场, 而育肥猪舍只在北侧墙体1.5m处以上设有花墙孔窗, 而南侧墙体1.5m处以上为敞开式, 没有运动场, 其它结构与种猪舍、断奶仔猪舍相同。

永盛养猪场:猪舍坐北朝南, 为双坡单列式猪舍, 猪床地面与顶棚高度为2.5m, 南侧墙体1.8m处安装摇头式壁扇, 各类猪舍其它结构与幸元养猪场相同。

田家坝养猪场、白杨池养猪场:猪舍坐北朝南, 双坡双列半开放式猪舍, 无顶棚, 猪床地面与屋檐高度为1.6m, 猪舍中间设有1.2m宽走道, 南北两侧无墙体, 舍栏高1.2m, 各类猪舍均设有运动场。

2.1.2 供试猪的选择

在4个养猪场中各选择“长×大”外二元经产母猪 (2胎以上) 12头作为本试验观察测定对象。

2.2 试验方法

2.2.1 分组

为便于本试验比较分析, 以海拔800m为限, 把海拔800m以上的幸元养猪场及参试猪群设为试验I组, 田家坝养猪场及参试猪群为对照I组;海拔800m以下的永盛养猪场及参试猪群设为试验Ⅱ组, 白杨池养猪场及参试猪群为对照Ⅱ组。

2.2.2 配种方式

4组均采用人工授精方式配种, 实行2次输配的方法, 输配间隔时间为8~10h。

2.2.3 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

4组猪群饲养管理相似, 采用自配混合料分早、中、晚3次饲喂, 并按照不同类型、年龄阶段的猪群营养需要实行定时、定质、定量饲喂, 保证清洁饮水, 保持环境卫生, 推行仔猪35日龄断奶。同时, 按照该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规模化养猪场驱虫程序、各类猪群免疫程序进行定期驱虫和预防接种。

2.2.4 测定内容

2.2.4. 1 猪舍小气候

对猪舍内温度、湿度用河北武强红星仪表厂生产的温湿度表测量, 测量范围:温度-10~50℃, 湿度10~90%。测定方法按春、夏、秋、冬四季测量, 每季度连续2d, 每天分早 (8:00) 、中 (12:00) 、晚 (20:00) 3次进行, 测定位置分别在猪舍内上、中、下三处, 舍外安置在南侧墙壁上, 猪舍内氨气浓度凭嗅觉和刺眼程度来判定为“浓、轻、无”3个类别。

2.2.4. 2 母猪繁殖性能

详细记录各组母猪配种、产仔时间, 产仔数、断奶 (35日龄) 成活数。

2.2.4. 3 肉猪生长发育性能

对仔猪的初生重、35日龄重、140日龄重准时进行早晨空腹称重, 并统计猪育肥期饲料消耗量, 计算日增重、料重比。

2.2.4. 4 猪群抗病力

详细记录猪群的发病数、死亡数。

2.2.5 试验数据资料处理

对各组各项指标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Excel软件中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猪舍小气候环境卫生指标

从表1可看出, 试验I组、Ⅱ组猪舍四季温度均在12~25℃范围内, 没有超越猪群生长发育临界限, 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 而对照I组, 除夏秋两季猪舍温度适宜猪群生长发育外, 冬春两季舍温与外界气温接近, 均在10℃以下, 不适宜猪群生长发育环境, 对照Ⅱ组春季猪舍温度不足, 夏季舍温过高, 只有秋季适宜猪群饲养环境。这表明试验I组、Ⅱ组猪舍类型及设施符合山区相应海拔高度规模养猪场猪舍建设要求。

3.2 生产性能指标测定

3.2.1 繁殖性能

从表2可知, 试验I组胎均产仔数为10.92头, 35日龄断奶成活率达94.66%, 试验Ⅱ组胎均产仔数为11.08头, 35日龄断奶成活率达95.49%, 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与对照I组、Ⅱ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可见, 试验I组、Ⅱ组猪舍类型及设施的猪舍环境有利于提高猪的产仔数和仔猪成活率。

3.2.2 生长发育性能测定

由表3得知, 试验I组、Ⅱ组猪的初生重、35日龄重, 育肥期阶段的体重、日增重、料重比等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 , 但均显著优于对照I组、Ⅱ组 (P<0.05) 。试验I组、Ⅱ组在育肥期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I组、Ⅱ组提高17.88%和18.28%;料重比分别下降14.66%和13.35%。结果表明, 试验I组、Ⅱ组猪场圈舍类型及顶棚设计高度环境条件适宜猪生长发育, 育肥效果好, 值得在山区规模猪场建设中推广和使用。

3.3 猪群抗病力

从4个养猪场病历档案资料统计, 在试验期间, 试验I组、Ⅱ组猪群发病率分别为6.45%和6.04%;死亡率分别为2.42%和2.66%, 而对照I组、Ⅱ组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试验I组、Ⅱ组 (P<0.05) , 这表明试验I组、Ⅱ组猪舍类型及设计标准的舍内环境有利于猪病防治, 可降低猪群发病和死亡效率, 详见表4。

4 讨论

在符合规模养猪场整体布局和建设要求的前提下, 本县在海拔800m以上地区的猪舍顶棚高度设为2m, 冬春寒冷天气只需适度遮挡, 可使猪舍内温度比自然气温提高3℃以上, 在海拔800m以下地区猪舍顶棚高度设为2.5m, 夏季炎热天气使用摇头壁扇水平送风换气, 便可使猪舍小气候环境控制在猪生长发育的适宜范围内, 这从根本上避免了高海拔地区春冬季节猪群冷应激和低海拔地区夏季猪群热应激所造成的损失。

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海拔地区猪舍的设计类型模式具有采光、通风、隔热、保温性能良好的特点, 舍内小气候环境容易调控, 操作方便、经济实用, 符合山区建设特点, 值得借鉴推广应用。

经观察, 在不同海拔地区相应的猪舍环境条件下, 猪群表现神态安静、采食、排泄、活动及躺卧休息等行为舒适自然, 不仅有利于提高猪的繁殖水平和育肥增重效果, 而且能有效控制猪病的发生, 降低饲养损失。

单位:头、%

单位:kg、g

单位:头、%

上一篇:污泥处理工艺下一篇: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