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享教学(共12篇)
语文分享教学 篇1
一、语文分享教学的提出
毋庸置疑, 在当下全力反对语文考试是不可能的, 那么, 怎样把诗意语文和应试语文完美衔接呢?“语文分享教学”就是在这方面的探索。
语文分享教学, 是在尊重教育本真、语文本真和生命本真的基础上, 以激扬学生生命、绽放学生个性为出发点, 以真正实施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目标。在当下, 语文分享教学的提出很有必要性。其一是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其二是乐享时代的到来。个性化时代的到来, 已是大势所趋。乐享, 是指大众在物质满足的同时, 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享受, 生命上的愉悦, 个性上的绽放!
“分”———重在尊重学生个性。“在当下, 语文素质教育要想得到真正贯彻实施, 必须发展个性教育。”[1]语文分享教学提倡让班级里没有主角和配角以及群众之分, 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和学活动中平等的互动主体。教是一种途径, 一种手段;学也是一种途径, 一种手段。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自己“思想库”, 构建自我人格, 完善自己的生命。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是“分”的真谛, 是“分”的价值所在!
“享”———重在尊重生命本真。语文分享教学要让教师的涵养和学生的素养一起成长。分享教学, 既是教师教学过程的享受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享受, 也是学生教学过程的享受和教师学习过程的享受。
快乐是人的追求, 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 扬长教育即快乐, 补短教育即痛苦。因此, 语文分享教学第一要务就是享受教育, 尊重人的生命本真, 找出学习兴趣的所在, 找到学习动力的所在, 找到自己的长处所在。因为乐享, 因为享受学习, 可给我们带来一种生命的动力和美好!与之相得益彰的, 我们又可忘我地快乐地学习。
二、语文分享教学的实施
语文分享教学注重于个性的培养。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方法, 而是一个开放的理念, 是一个兼收并蓄的范畴。它难以有一个具体的模式, 而是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化、因地而别、因势利导。只要遵从于“尊重教育本真, 尊重语文本真, 尊重生命本真;乐享教学过程, 学为教学主体, 教学互换互融”这一理念, 任何一种教学策略均可被纳入语文分享教学。笔者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 探求了如下实施策略。当然, 这些策略本身应是一个整体, 分而论之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
1. 生命———语文分享教学的起点
语文, 是我们母语的记录, 是我们生命、生活的结晶。她, 不仅流淌着古人圣贤的智慧, 也流淌着平凡劳动者的勇毅和追求。所有这一切, 都值得我们去好好品味, 细细享受。“关怀生命是一切语文教学手段与工具的灵魂, 人的生命的陶冶与发展是所有操作性目标的最终归宿。”[2]
教育, 是为了促成生命的成长, 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为了陶冶我们的生命而进行的活动, 不是用来压制生命、摧残生命的。语文分享教学, 要突出对生命的关爱, 对灵魂和人格的塑造, 对情感和精神的构筑, 对生命的开掘。我们语文中的生命资源丰富而深刻, 以现行高中教材人教课标版必修1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沁园春·长沙》中有那追求自由而又奋发向上的原始动力, 《雨巷》中有那对美、对爱情深沉的爱意, 《再别康桥》中有那生命的爱恋之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那感恩乳母的赤子情怀。
语文蕴涵着丰富的生命资源, 充满着可爱的生命活力;语文课堂应该跳动着生命的脉搏, 展现着生命的跃动;语文教师应该充满着对生命的感受, 透射着对生命的关怀。而且,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挖掘教材里的生命资源, 更要绽放自己和学生的生命力。生命因语文分享教学而美丽, 语文教学因生命而精彩。
那么如何让生命大放光彩呢?笔者认为, 我们不仅要注意生命的情感性, 认识生命的整体性, 而且还要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尊重生命的差异性, 更要唤醒生命的主体性, 追求生命的体验性, 那样就能激活生命的超越性, 释放生命的创造性。过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语文普遍侧重于“学得”, 但是却忽视“习得”。而在习得中, 我们更会在文本的陶冶中, 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提升生命的境界!
2. 生活———语文分享教学的外延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特别是大语文的提出, 这个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却很少关注语文的生活性一面, 甚至语文教学离生活越来越远。语文教学完全是被限制在教室里, 被封闭在校园里。
“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一种本能性活动, 而是一种价值性活动, 是与人乃至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相关的价值活动。”[3]但是教育的价值何在呢?在很多人看来, 教育的价值不外乎就是考高分、上大学、找工作等。这些直接功利化的思想和对孩子的要求, 让孩子很受伤。从小就背上如此功利之心的孩子, 在以后人生的求学路途上, 有的只是包袱, 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其实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明白:那些名家、名篇, 哪一个不是来自生活, 哪一篇不是道法自然啊!生活成就语文, 语文离不开生活。但是我们现在的封闭式校园、封闭式课堂, 其结果不就是封闭了学生的生活吗?无论是美国的教育家杜威, 还是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 都提倡把教育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 因而关注生活, 也是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尊重和建构。回归生活, 回归学生的生命世界, 是语文分享教学的一个立足之处。因为学生本身就是生活的主体, 语文更是建立在学生独特而又真实的生活感受中。教师千万不可用那些虚拟的、僵化的、客观的世界遮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3. 合作探究———一起走向深度和广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注重合作学习, 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自我、个性、个体, 是合作的前提, 而合作是群体探究的前提。在班级授课制下, 合作是探究不可缺少的一项条件。要想走向深度和广度, 合作必不可少。合作不仅指生生合作, 也指师生合作, 而且要教师配合学生学习。但是, 目前的合作探究, 弄不好就会造成“你方唱罢我登场”, 好看不实在。因此我们得注意以下几点。
(1) 提倡个性化阅读。《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4]因为个性化阅读, 才可形成一种对话形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 而不应是某一方面的独白。在对话中, 师生、生生、生本之间通过种种媒介加以沟通, 强化合作, 得到共鸣。教师在对话中, 不要成为话语的霸权, 而是“平等中的首席”。
(2) 学会欣赏。“我们不一定喜欢自己赏识的人, 但我们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在合作分享过程中, 引导学生掌握以赏识为前提的倾听技巧, 他们就能拥有更多更大的收获。”[5]
(3) 善于引导。善于发现学生的独到见解, 而且及时发扬光大, 向其他学生及时“引荐”。这样特别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 科学分工。合作学习不仅是语文学科追求的价值, 也是所有学科应该追求的价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 有明确的分工, 有共同的任务, 从而互助学习。一般说来, 合作学习分工有以下要求:第一, 先组建小群体, 再大集体。在群体中, 既可以同质相构, 也可以异质相构。第二, 群体有共同的任务, 而且在这任务中,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担当一些任务, 在合作中互帮互助,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4. 活动———语文分享教学的舞台
语文活动可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一项有意义的语文活动, 其价值和意义要远远大于语文活动的本身。像可以激发热情、激活思维和激起内驱力的竞赛活动, 像可以给我们带来广博知识和反思的校园大讲堂, 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意识、锻炼口才的辩论活动, 这些活动隐含的价值甚至可以陪伴学生终身。
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既要“活”, 更要“动”。可谓“活”中有“动”, “动”中有“活”。在“活”的方面, 不仅形式要活, 而且内容更要活。“动”, 教师要动, 学生要动, 更要有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教师要发挥好“润滑剂”“调味剂”的作用, 放手给学生, 让语文分享活动生动、主动、互动三位一起。体验语文的魅力, 感受活动的乐趣, 感知生命的活力。像话剧, 像朗诵会, 像小品、抢答、猜谜语、对对子和接龙等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 语文教师可采用黑板报、校报、手抄报、广播站和橱窗等形式, 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 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课内活动开展的同时, 我们更要把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
在所有的活动中, 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游戏。正处于成长中的学生,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和创作世界中时, 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的价值, 没有了这些, 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6]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告诉我们:需要, 是每个人的本能需要。而游戏就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价值、欲望等需要, 让学生找回自己的主体身份。因此教师要开动脑筋, 与时俱进, 把握好游戏的三大规律———规则性、互动性、愉悦性, 让孩子在规则中有所束缚, 在互动中找到师生合作的情谊, 在愉悦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游戏中教, 学生在游戏中学, 师生在游戏中共同体验, 探索求知的乐趣, 享受知识之美, 合作之乐, 充分体验成长的乐趣。”[7]
5. 互换———师生主体的重新接纳
在语文分享教学中, 互动不仅来自教师的提问, 学生的回答, 不仅来自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集体探究, 还来自台上台下的角色互换, 这有利于优化课堂, 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不大喜欢预习, 这样很难形成主动学习。学生基本上还是习惯于教师的讲解, 自己的接受。这可能也是学生懒的表现。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有所突破地预习。那么课堂角色互换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先入为主, 而且还可以产生问题意识。
当然, 互换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积极预习, 更主要的还在于教师在学生的讲课中, 也会知道学生的不足, 这样也有利于知己知彼, 对症下药,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起先还认为学生怕走上讲台, 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 学生不但愿意走上讲台, 而且个个表现都非常精彩。教学角色的互换, 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而且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很多优秀品质。
当然我们必须说明的是, 策略的实施应该是灵活的, 不可死板教条。比如以上所列举的五种策略, 完全要我们语文教师灵活掌握。而且, 还不能局限于笔者所列举的五种, 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兼收并蓄, 海纳百川。只要这种策略能够符合语文分享教学的理念, 我们即可借而用之。只有这样, 语文分享教学才可融入学生的学习, 融入学生的生命!
摘要:个性虽然一直被教育界所关注, 可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很难。“语文分享教学”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分”中关注个性。生命的成长莫过于乐享生命。在乐享中学习, 学习会更容易和生命融合。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 从学海无涯苦作舟中走出, 苦可作舟, 乐更可作舟。语文分享教学旨在尊重学生生命, 尊重学生个性, 尊重语文本真, 乐享教学过程, 让学为教学主体, 学和教互换互融。
关键词:个性,乐享,语文分享教学
参考文献
[1][2][7]曹明海.语文教育观新建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3]郭元祥.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6)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任运昌.自由表达合作分享——课标习作教学新理念及其实践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 2005 (1) .
[6][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 毕淑芝等译.育人三步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语文分享教学 篇2
如何引导学生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出“加强积累,培养语感”。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学好语文需要多阅读书籍,积累语文知识。因此要学好语文,建构成语文知识的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汪洋大海,关键也在于平时多“积累”。
学好语文重在积累,厚积而薄发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主要通过听、读理解语言,说、写表达思想感受;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四是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这是搞好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一、平时教学课文,及时地梳理积累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其地位和作用是很特别的,它是每个单元知识的“例子”,本身又包含着若干语文知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及时归纳梳理,让学生在头脑中储存起来。这些知识包括: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会写的字,各单元训练的专题等。积累的方法是:教学每一课时,指导学生将必须积累的知识从课文语言以及课文的“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注释”“思考与练习”中挑出来,进行归纳整理。整理时,要特别注意列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有方言干扰的汉字读音,容易写错的形近字,容易用混的近义词,容易混淆的标点符号、等等。辨析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是语文知识积累中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重在阅读,我们的课文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范本。首先指导学生摘抄课文里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这些优美的句段要求学生在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进行的阅读成果展示。同时按照课文体裁精选一些四字词、谚语、名言警句板书黑板一边,每节课铃声响后学生集体诵读,强化记忆。其次,最大范围地阅读,每天摘抄。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的书再多,不做笔记,忘得也快。这就要求学生:1、读书做摘抄。数量不在多,内容也不限,只要他们感兴趣的都行,一周内有目的、有步骤、分门别类的进行积累,如,成语、格言、谚语、广告词、古诗、美文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给自己积累的东西安上好听的名字:成语天地、名言荟萃、妙词佳句、灿烂诗空、幽默长廊等等。感兴趣的再在空白的地方配上画。通过大量的积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风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写观察日记、写随笔。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既是要我们多读,同时也说明,应该动笔写,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也是一种积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好坏不做要求,重在培养写作的兴趣。特别是重大节日学校组织的活动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记下活动过程,写出感受。特殊的天气(风、雨、雪、雾)都要布置、指导学生及时观察记下当时情景。另外,从学生的日记中还能了解到学生课外的思想动态,帮助我们对其及时进行思想教育。3、背诵优秀诗文。古人读书很讲究背诵,可见,背诵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学中,凡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我都严格要求学生抄写、背诵、检查,平时我只要发现有美文,就收集起来,推荐给学生诵读。利用班队会,进行背诵比赛,并且针对学生每次搜集的材料及时组织交流评价,以此激发学生搜集、背诵的积极性。
二、扩大课外阅读,做好延伸式积累
光靠课内积累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得适当向课外延伸,做好延伸式积累。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漫无边际、盲目随意的。是课内知识的延展和深化。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开学时,就要求学生每人手头至少要有书报五份,放在班级图书角,互相阅读,并制定列出每学期必读书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把有关知识整理出来。另外一种是利用暑假和寒假,要求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课外延伸式积累,特别要防止搞成消遣式阅读,因此,我一般都要求学生订出阅读计划,拟定读书目标,并要求他们做好摘记,写好读后感,定期进行检查、交流。
三、教师精选推荐,搞好针对性积累
学生在课外积累语文知识,要受到资料和时间的限制,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即使是积累课内语文知识,由于受到理解归纳能力的制约,有时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有必要由教师动手,精选一部分课内外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一是要针对学习课文的需要,所选知识对课文有补充、扩展和深化作用;二是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学生缺什么,就教给什么,尽量将学生的语文知识缺陷弥补起来。怎样进行针对性积累呢?
1、趣味积累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教育而言,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后,教师都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引导。教者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比如按数字积累法:一马当先、四分五裂、五谷丰登、八面玲珑、百发百中等;词语的顶针积累法:言为心声--声势浩大--大海捞针--针锋相对等等;按十二生肖积累法:鼠目寸光、牛刀小试、龙争虎斗、杯弓蛇影、马到成功等等
2、集中积累法。
按关键字积累法,比如:千——万——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千刀万剐、千呼万唤、千军万马等;按描写景物进行积累,比如:春、夏、秋、冬;有的情景交融,图文并茂,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古诗词、古今贤文等。
3、随名人积累法。比如:军神“刘伯承”引出的军旅生活的成语,比如运筹帷幄、好谋善断、约法三章、秋毫无犯、传为美谈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出茅庐、才华横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的传诵名篇,特别是名人名言更显示出这一特点。
4、随名篇巨著积累法。比如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以及传统的传颂名篇等等,都是积累语文知识的好材料。好好地利用这一点可以积累许多的成语、谚语和俗语。比如:王母娘娘摆蟠桃宴——聚精会神;甘露寺招亲——弄假成真;孙权杀关公——嫁祸于人;杨志卖刀——无人识货;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姜太公封神——自己没份等等。
5、单方面内容积累法:是单独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积累。比如关于含有“风”古诗句的积累: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重视迁移运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积累语文知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对这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使之尽快向语文能力转化。在教学工作中,我是通过三条途径来做好这种转化的。首先,将这种转化有机地贯穿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平时积累的语文知识来理解课文,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在写作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让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运用已经积累的语文知识,以提高其写作水平。其次,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编制一套单元训练题,本着知识在课内训练材料出自课外的原则,教给学生进行练习,提高学生迁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第三,辅导学生在积累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语文能力。例如:利用早读课、每节课前、放学站队、学校大型活动之前背名言警句、古诗、谚语、歇后语等,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利用归纳梳理某些语文知识的机会,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在假期课外阅读时,必须写好读书笔记,从中训练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等。
“自学分享”式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3
一、精心设计预习单,让课前自学为分享奠基
《最大的麦穗》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代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仅仅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缘事说理,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如何对待机遇的问题。
事例是本文的主体,道理是本文的主旨,教路和学路也应遵循文路,由事及理。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单。
二、有效组织学习活动,让课堂合作成为分享的翅膀
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我根据预习单,设计了三个自学分享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交流预习,完成字词教学,读好课文
师:这篇课文将近500字,只有一个生字,相信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会写并理解生字词“麦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下面让我们来检测一下。
(师出示:麦垄、沉甸甸、麦穗)
(生读)
(师出示图片,学生指认麦垄和麦穗,理解麦垄和垄的意思)
师:像这样的一行小麦就叫麦垄。看看我们教室里的三组同学,将人去掉,桌子變成土,这就叫什么?
生:垄。
师:是啊,垄形似一条土龙,所以垄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龙,下面是土。
(生交流书写方法)
(打开预习单,学生默写“麦垄”)
小组分享:出示他评流程,检测预习单的一、二两项:
1.批改默写。完成第2项他评。
2.同桌先查是否标好段落序号,再查生字描红扩词,交流难理解的词语,然后一起朗读课文,重读读错或没读好的句子。完成第1项他评。
全班分享: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解决的方法。
2.朗读长句子。
制订评价的标准,采用预习自评,课堂互评的机制,将无法评估变为实实在在的评价,学生思想重视了,预习的效果也就提高了。这个环节老师了解了预习情况,掌握了学生易读错的词“沉甸甸”和不理解的生词“麦垄”,采用了看图片联系实际的方式,高效地掌握了垄的意思和书写,真正体现了预习“以学定教”的出发点。
学习活动二:交流批注,以问题梯度交流,深入事例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1~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麦田、苏格拉底和弟子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动笔写一写批注。
小组分享:(4人小组交流)
1.通过哪些词句看出麦田有什么特点?
2.通过哪些词句看出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麦穗提出了哪两个要求?
3.透过哪些词句看出弟子们是怎样摘麦穗的?
全班分享:
1.各组表述最佳答案。
2.纵观各组表述,进行点评。
这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故事内容的准确把握,步步深入,不断上升。在交流的过程中配以“你们觉得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两个要求容易做到吗,为什么?”和“这样,弟子们能摘到一个最大的麦穗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这种点睛之问,将内容与道理的联系点也理解透彻了,为明理做好铺垫。
此环节还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组长负责、组员补充的交流方式。充分预习和有效探讨进行结合,学生的回答条理清晰,理由充分,有广度,有深度。此过程不仅教学环节干脆利落,教师及时跟进,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能力也充分得到锻炼。
学习活动三:关注表达,走进文字深处,明了写作特点
自主学习:默读全文,找出所有含有深意的词句,体会其中隐含的意思,在书上写一写。(例如:麦地指人生)
小组分享:(4人小组交流)
根据课堂所得,调整补充,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一组找得多,由写字最快的同学以最简单的方式记录。
全班分享:
1.各组展示。
2.纵观各组表述,进行点评。
课堂教学中,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方求索,课堂交流也十分热烈,学生找出了几十处。一组交流:“麦地”指人生;“麦穗”指机会;“满是沉甸甸的麦穗”指人生中有很多很好的机会;“最大的麦穗”指最大的机会,远大的理想;“麦地的尽头”指走完了人的一生;“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指人生中有很多好机会;“眼前的一穗”指眼前的机会;“颗粒饱满的麦穗”指非常好的机会。其他组补充:“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指把握住机会;“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指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只许进不许退”指人生没有回头路;“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指人的一生中肯定有一个机会是最大的……
学生在分享中对蕴含的道理有了全面的理解,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最后一段文字。对于预习中的难点把握准确,及时给予方法,降低难度,拓宽思维,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处在思考的兴奋状态。最后让学生讨论本课的主要写作方法,也水到渠成。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设计预习单——课前预习——交流预习——自学分享——当堂检测”的流程,围绕预习以学习活动的方式开展自学分享,将课前和课堂紧紧地连成一条线,以学习活动的形式推进学生自学和交流,教师适当补充,引导深入,使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最让人欣喜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室真正成了学室,课堂成了学堂,教师成了平等中的首席。这样的课堂模式底下隐藏着的是以生为本的理念,建设着真正的“学堂”。
语文分享教学 篇4
一、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与是指师生地位平等, 并都以主体的身份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体验, 不仅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更能影响每个学生, 也获得了充分认识自己的机会, 为下面的教学方式提供必要的依据。
初中语文所学知识寓于日常生活中。生活就意味着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学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接受语文知识, 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都能学习到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所以, 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观念, 坚决抵制课堂接受式学习方法, 抛弃部分教师以知识权威的形象掌控学生一举一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学习可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自主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 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赋予学生平等地位, 让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与教师、同学、文本展开对话, 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应该作为课堂倡导和必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 参与是一切教育愿景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这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适应新课程理念必须做到的。
二、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分享是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取对方的经验和智慧, 使双方从狭隘的个人世界走向宽广的公共世界的过程。它既有师生双方通过对话获得新知、共同提高的文化分享, 也有师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为教学成败负责的责任分享, 更有师生相互传递、理解和感受同一种精神体验的精神分享。
教师亲身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 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等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他所理解的意义, 将不同的意义汇集到一起, 形成意义库, 师生都可以分享一个共同的意义库, 那些“真知灼见甚至真理就有可能从中脱颖而出”, 也许这就是常态课堂不能得到的答案。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有“对话、互动、合作”的权利, 具有交往性、互助性和分享性。通过对话, 学生彼此互相启发、互相协作、互相鼓励, 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分享一个共同的意义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性地使用。
当然, 这样开放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 也可以在课外展开。教师准备好所要学习的材料, 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案, 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小组的学习与讨论, 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案时, 需要教师在平时多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有话可说, 容易产生合作交流的机会, 不能好高骛远或者问题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
三、与学生共同进步, 体验新的教学方式带来的益处
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 对同一个问题所理解的意思通常是不一致的, 这需要教师尊重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缺乏理解字词句章的能力, 有些只是简单地从字面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 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与强化。在分析文章时, 有些学生以此为基础而产生新的理解, 这时候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同时对于新奇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 与学生共同进步。学生对自己的新创意需要认真斟酌, 辨别是非, 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与观点, 并逐渐得到其他同学的共同认可, 进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 师生双方可以摆脱旧的眼界的束缚, 眼光变得更开阔, 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入。这种意义上的共享正是初中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进步。这样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与学生共同进步, 不仅提优, 更可以补差, 提高班级整体语文素养。
九年级语文分享 作文 篇5
作业提示:
1、品读《最美丽的人生》,品析构思、写法。
2、品读《爱的分享》,在文中①处划线处依次补写奶奶的神态、外貌等个性化描写;在②处替本文补写一个恰当的结尾。
3、品读《分享这份感动》,结合上下文,再为文章补充一段文字材料,要求拟标题,所举材料与本文中心保持一致。
(一)最美丽的人生
我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总希望在短短的人生历程中寻找到美丽的人生,于是,许多的发现与沉思便在笔下徘徊开来。
海
带着蔚蓝色的心情,在蔚蓝色的海中感受无限的快乐。无论曾经在陆地上多么澎湃的江河,纳百川的海都以平和的心接受它,然后以无限广阔的胸襟将快乐分给每一朵浪花、每一位在海中尽情嬉戏的游人。海接受江河的激情,分给它汹涌的浪花;海容纳游人的快乐,同时带给他们更多的快乐。海就是这样,人们给予它的不全要,它留下该留的,将自己的快乐无私地与别人分享,造就了最美丽的人生。我仿佛听到海与鱼儿的对话:
“没人知道我流泪,因为我活在水中!”
“我知道你在流泪,因为你活在我的心中,你的痛苦和忧愁由我来与你一同分享!”
就连珍珠闪烁的海滩上偶尔闪动的几块黑礁石,也是海微笑时跳动的眉毛。海螺
海螺的壳总是盘旋着尖尖地指向天空,既不圆润也不柔和。
在布满沙粒和礁石的海底,海螺缓缓地移动着。每当有海浪冲过来,邀请它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快乐的时候,海螺总是把自己藏在厚实又沉重的壳里,它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它总是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它不知道,分享快乐,就会得到双倍的快乐;分享痛苦,就会减少一半的痛苦。海浪失望地离开了,奔向了海的怀抱。
盲目的自闭使海螺在海里显得卑微,它一生都只能躺在自己的世界里唱着独角戏,所以它注定不会像海那样永生。它终究会死去。海螺死后,它的壳还在,只是留不住海浪,留住的只有海浪声。
后记:
与人分享的海、盲目自闭的海螺无法同时赢得上帝的青睐,于是上帝不假思索地将最美丽的人生赐予了海,而孤独的海螺,只能永远生活在人们的脚下。于是海轻轻地告诉我:“最美丽的人生是将自己的欢乐与悲伤与别人分享,把别人的快乐、痛苦和自己一起分享!”望着海我使劲地点了点头。
【品析】
(二)爱的分享
冬日下午的阳光,总是如此庸懒无力。即使这样,仍少不了村里人在它的笼
罩下取暖闲谈。
奶奶也是其中的一员,我陪着她,也享受着午后的悠闲。真愿在这一刻时光
停止,看着听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讲述他们经过加工的过去。
“妮子,吃饼吧?”奶奶将她手中的饼伸到了我面前。一根银丝连接着她干
涸的嘴唇和饼上的断痕,又随着距离的拉长而消失。我不知该怎样回答。突然又
希望这一时间瞬间结束,让我原离尴尬的境地。
“恩,我不吃„„哦,不是,是„„是因为我不饿,真的,真的不饿。”我摆一付信誓旦旦的模样,似乎连我自己都深信不疑。“啊?你刚才不说有点饿嘛?
说你没吃饱!”“啊?哦„„我现在饿过头了,就不饿了。”我的脸在发热,不
知道是不是已经变红了。
“她是嫌你脏!”一句话顿时掀开了我的秘密。我不知道我是什么表情,只
是望着奶奶!她①
大概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她端起她的椅子走了,看着她吃力的背影,我心中涌
出了一股酸涩。
这以后,日子还是照常,奶奶对我依旧很好,只是不再主动给我东西吃。我心里总觉少了些什么。后来我明白了,我缺少接受关爱的能力。老人的心是脆弱的,如同她们疲惫的身体,但她们依然是热情的,总想将自己剩余的时光全部化
做爱将晚辈包围。而爱的给予方式就是与你分享。我还清楚的记得小时候喝水的时候,一碗水总是奶奶先喝,我再喝。她总是说,热水太烫,我把热的喝掉,你
再喝温的。其实,她留下的不是什么温水,而是爱,温润的爱。
后来,等我明白分享的意义时,时间已不给我弥补的机会了,它带走我的遗憾,牵着奶奶的手,匆匆走了!现在,我将早已知晓的分享不断复制,载上
我的爱,飞入亲人的心田。②
(三)分享这份感动
我的心境是一潭清水,常常被石子激起涟漪。我们身边的人总在演绎着感动,给予我心灵的震撼。如今,我愿将这份感动与你我分享„„
一
五年!
五年,他在异国他乡守望着故乡的明月;五年,他为了回国四处奔波;五年,他用赤诚铺平了回家的路。
钱学森,这个令人感动的名字,他爱国的赤忱、报国的热情,做出的贡献,岂是五年求归所能囊括?他的一生都给我们留下永远的感动啊!如今,我愿将这
份感动与你我分享,让我们一起领悟精忠报国的真谛。
二
十六秒!
十六秒,他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光荣使命;十六秒,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
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十六秒,他用自己生命的陨落换来了几千条生命的安然
无恙;十六秒,他选择了把生命的天平向素不相识的人倾斜。当浓烟卷起飞机的残骸,当震耳的爆炸声摇晃着大地,他走了,走得不留痕迹„„
十六秒是短暂的,留下的感动却是永恒的。如今,我愿将这份感动与你我分
享,让我们一起为李剑英敬礼!
三
九十度!
陡峭的悬崖几乎要与地面垂直,可他却要每星期在悬崖的天梯上走好几个来
回。是他,在最陡峭的悬崖上牵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是他,在最崎岖的山路上
为孩子们点亮知识的火把。
十八年!
他在那个悬崖边上的村庄坚守了十八年,没吃过一顿好饭,没睡过一夜好觉。
十八年的操劳、清贫、坚守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九十度与十八年,构成了不寻常的时空坐标,而感动就凝聚在交点上。让
我们一起分享这份感动,一起歌颂李桂林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的奉献精神。
四荡起涟漪的清水,才动人。我的感动也是大家的感动,让我们一起分享这
份感动,让这份感动定格在你我心灵深处。
八年级上文言文默写:《桃花源记》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2.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3.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生活环境美好、土地肥沃的句子:。
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4.描写桃花源社会风尚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5.《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陋室铭》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3.写居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
4.写与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5.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6.与“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的核心句是:
7.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8.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9.文中点睛之笔、突出主旨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的一句话是:
10.《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
《爱莲说》
1.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3.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
比),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4.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清高,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三峡》
60、郦道元《三峡》一文中从侧面突出三峡两岸山峰高俊东句子
是
61、《三峡》一文中反映三峡水势浩大、险恶的句子
是。
62、《三峡》一文中从侧面突出三峡夏水湍急的句子
是。。
63、从《三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一语句,可以联想到礼拜《朝发白帝
城》一诗中“,”的名句。
64、《三峡》一文中表明作者对“春冬之时”的三峡的整体印象的语句
是。
65、《三峡》一文中引用的渔歌是“。”
《记承天寺夜游》
66、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描写月下美景的句子
是。
67、《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流露作者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派遣的达观等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答谢中书书》
1、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文中动静结合,体现晨昏变化的句子是
教学应提倡“后分享” 篇6
【摘 要】教学是一种分享,是对知识认识后的分享。分享不应局限于教师的分享、学生的分享,还应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学应提倡“后分享”,它不仅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 分享 情感 创造力
《现代汉语辞典》中对“分享”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由此可见,教学中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情感、价值。传统教学注重教师分享。因受个人经验、情感以及专业等因素所限,仅有强调教师的分享是不够的。人的天性好分享,基于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的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倡导分享式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需要。在此,分享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分享,也包括学生的分享以及师生在他人分享后的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第三种分享我们称之为“后分享”。
一、教师的分享
教师的分享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可运用“组织、语言、提问”等技巧,来增强教学的分享效果。教师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有情感。教师应正确引导,经常做到和学生快乐分享。其次,教师的分享具有示范性,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活跃学生分享的氛围;最后,教师的分享可充当替补角色。遇到复杂问题,学生暂时未能理解,教师的分享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学生的分享
人的天性好分享,在幼儿期分享行为就已高度发展,尤其是经验分享。相关研究表明分享行为与年龄的增长存在正相关。鉴于此,教学应鼓励学生进行分享。
学生分享的主要来源首先是自主预习,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由于缺少背景知识,这种分享比较肤浅,学生并未真正的掌握知识,脱离教材即会遗忘;其次,学生因自身因素如先前经验等对知识的分享。例如身处桂林的同学,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课时,即使没预习或接触相关书籍,对桂林山水同样能娓娓道来;最后,学生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对知识分享。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新的认识。
三、“后分享”
“后分享”是指师生讨论分享后对知识重新认识的分享。它是建立在师生间、生生间、师师间基础上,通过“自主—交互—分享”步骤完成。
师生“后分享”常见的有教师课后小结、小组点评等;师师“后分享”有组内集体备课、公开课、课后交流等。生生“后分享”有补充他人答案、组内讨论等。由于后分享有多种不同的思想、观念、方式的共存,并在表达与交流中碰撞、冲突、理解,其效果远远优于个人分享。从某种层面上讲“后分享”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屈于教师权威而个人创造力受到抑制的现象,它是“头脑风暴法”的缩影,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小结
教学是一种分享,是对知识认识后的分享。分享不应局限于教师的分享、学生的分享,还应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学应提倡“后分享”,它不仅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明伟. 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辽宁教育,2013(15):14-16.
[2]朱明霞,罗少霞,李婺芳. 情感分享及寄语表达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护理教育》,2008(2):72.
[3]卢桂珍. 浅议体验式教学分享环节的技巧. 琼州学院学报,2012(6):61-63.
[4]蒋红燕. 快乐分享成就高效课堂. 教育艺术,2013(2):49-49,51.
[5]牛玉柏,李占星,胡瑛. 混龄教育和同龄教育幼儿分享行为的对比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27-29.
[6]刘晓晓,莫书亮,王红敏,田莉,刘玉平. 3~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与心理理论和所有权认知的关系. 学前教育研究,2013(1):24-31.
[7]徐春华. 课程微博知识分享的效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2013(7):85-89.
[8]王俊丽. 浅谈“自主—交互—分享”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天津教育2013(3):121-123.
[9]陈雅玲. 教师团队合作学习:意蕴与实践. 中国教育学刊,2013(4):82-84.
[10]黎琼锋. 教师合作:从教学分享到专业自律. 教学与管理,2006(11):18.
[11]王辉艳,武锐,吕代中. 头脑风暴综述.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53-55.endprint
【摘 要】教学是一种分享,是对知识认识后的分享。分享不应局限于教师的分享、学生的分享,还应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学应提倡“后分享”,它不仅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 分享 情感 创造力
《现代汉语辞典》中对“分享”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由此可见,教学中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情感、价值。传统教学注重教师分享。因受个人经验、情感以及专业等因素所限,仅有强调教师的分享是不够的。人的天性好分享,基于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的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倡导分享式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需要。在此,分享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分享,也包括学生的分享以及师生在他人分享后的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第三种分享我们称之为“后分享”。
一、教师的分享
教师的分享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可运用“组织、语言、提问”等技巧,来增强教学的分享效果。教师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有情感。教师应正确引导,经常做到和学生快乐分享。其次,教师的分享具有示范性,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活跃学生分享的氛围;最后,教师的分享可充当替补角色。遇到复杂问题,学生暂时未能理解,教师的分享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学生的分享
人的天性好分享,在幼儿期分享行为就已高度发展,尤其是经验分享。相关研究表明分享行为与年龄的增长存在正相关。鉴于此,教学应鼓励学生进行分享。
学生分享的主要来源首先是自主预习,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由于缺少背景知识,这种分享比较肤浅,学生并未真正的掌握知识,脱离教材即会遗忘;其次,学生因自身因素如先前经验等对知识的分享。例如身处桂林的同学,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课时,即使没预习或接触相关书籍,对桂林山水同样能娓娓道来;最后,学生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对知识分享。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新的认识。
三、“后分享”
“后分享”是指师生讨论分享后对知识重新认识的分享。它是建立在师生间、生生间、师师间基础上,通过“自主—交互—分享”步骤完成。
师生“后分享”常见的有教师课后小结、小组点评等;师师“后分享”有组内集体备课、公开课、课后交流等。生生“后分享”有补充他人答案、组内讨论等。由于后分享有多种不同的思想、观念、方式的共存,并在表达与交流中碰撞、冲突、理解,其效果远远优于个人分享。从某种层面上讲“后分享”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屈于教师权威而个人创造力受到抑制的现象,它是“头脑风暴法”的缩影,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小结
教学是一种分享,是对知识认识后的分享。分享不应局限于教师的分享、学生的分享,还应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学应提倡“后分享”,它不仅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明伟. 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辽宁教育,2013(15):14-16.
[2]朱明霞,罗少霞,李婺芳. 情感分享及寄语表达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护理教育》,2008(2):72.
[3]卢桂珍. 浅议体验式教学分享环节的技巧. 琼州学院学报,2012(6):61-63.
[4]蒋红燕. 快乐分享成就高效课堂. 教育艺术,2013(2):49-49,51.
[5]牛玉柏,李占星,胡瑛. 混龄教育和同龄教育幼儿分享行为的对比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27-29.
[6]刘晓晓,莫书亮,王红敏,田莉,刘玉平. 3~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与心理理论和所有权认知的关系. 学前教育研究,2013(1):24-31.
[7]徐春华. 课程微博知识分享的效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2013(7):85-89.
[8]王俊丽. 浅谈“自主—交互—分享”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天津教育2013(3):121-123.
[9]陈雅玲. 教师团队合作学习:意蕴与实践. 中国教育学刊,2013(4):82-84.
[10]黎琼锋. 教师合作:从教学分享到专业自律. 教学与管理,2006(11):18.
[11]王辉艳,武锐,吕代中. 头脑风暴综述.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53-55.endprint
【摘 要】教学是一种分享,是对知识认识后的分享。分享不应局限于教师的分享、学生的分享,还应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学应提倡“后分享”,它不仅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 分享 情感 创造力
《现代汉语辞典》中对“分享”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由此可见,教学中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情感、价值。传统教学注重教师分享。因受个人经验、情感以及专业等因素所限,仅有强调教师的分享是不够的。人的天性好分享,基于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的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倡导分享式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需要。在此,分享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分享,也包括学生的分享以及师生在他人分享后的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第三种分享我们称之为“后分享”。
一、教师的分享
教师的分享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可运用“组织、语言、提问”等技巧,来增强教学的分享效果。教师的分享不仅包括知识,也有情感。教师应正确引导,经常做到和学生快乐分享。其次,教师的分享具有示范性,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活跃学生分享的氛围;最后,教师的分享可充当替补角色。遇到复杂问题,学生暂时未能理解,教师的分享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学生的分享
人的天性好分享,在幼儿期分享行为就已高度发展,尤其是经验分享。相关研究表明分享行为与年龄的增长存在正相关。鉴于此,教学应鼓励学生进行分享。
学生分享的主要来源首先是自主预习,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由于缺少背景知识,这种分享比较肤浅,学生并未真正的掌握知识,脱离教材即会遗忘;其次,学生因自身因素如先前经验等对知识的分享。例如身处桂林的同学,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课时,即使没预习或接触相关书籍,对桂林山水同样能娓娓道来;最后,学生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对知识分享。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新的认识。
三、“后分享”
“后分享”是指师生讨论分享后对知识重新认识的分享。它是建立在师生间、生生间、师师间基础上,通过“自主—交互—分享”步骤完成。
师生“后分享”常见的有教师课后小结、小组点评等;师师“后分享”有组内集体备课、公开课、课后交流等。生生“后分享”有补充他人答案、组内讨论等。由于后分享有多种不同的思想、观念、方式的共存,并在表达与交流中碰撞、冲突、理解,其效果远远优于个人分享。从某种层面上讲“后分享”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屈于教师权威而个人创造力受到抑制的现象,它是“头脑风暴法”的缩影,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小结
教学是一种分享,是对知识认识后的分享。分享不应局限于教师的分享、学生的分享,还应包括在接受他人分享后重新对知识认识的分享,即“后分享”。教学应提倡“后分享”,它不仅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也有助于学生情感、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明伟. 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辽宁教育,2013(15):14-16.
[2]朱明霞,罗少霞,李婺芳. 情感分享及寄语表达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护理教育》,2008(2):72.
[3]卢桂珍. 浅议体验式教学分享环节的技巧. 琼州学院学报,2012(6):61-63.
[4]蒋红燕. 快乐分享成就高效课堂. 教育艺术,2013(2):49-49,51.
[5]牛玉柏,李占星,胡瑛. 混龄教育和同龄教育幼儿分享行为的对比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1):27-29.
[6]刘晓晓,莫书亮,王红敏,田莉,刘玉平. 3~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与心理理论和所有权认知的关系. 学前教育研究,2013(1):24-31.
[7]徐春华. 课程微博知识分享的效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2013(7):85-89.
[8]王俊丽. 浅谈“自主—交互—分享”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天津教育2013(3):121-123.
[9]陈雅玲. 教师团队合作学习:意蕴与实践. 中国教育学刊,2013(4):82-84.
[10]黎琼锋. 教师合作:从教学分享到专业自律. 教学与管理,2006(11):18.
和学生分享语文学习的幸福 篇7
下面, 笔者就实施语文幸福课堂教学的策略, 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希望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 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 以激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音乐渲染、古诗熏陶、师生对话、直奔主题等教学方法, 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 一种学习的冲动, 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 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
二.还给学生幸福课堂
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还幸福课堂于学生,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 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去探究发现, 在实践中学, 在合作中学, 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 引起学生共鸣。
譬如, 在教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 可以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课文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喜好, 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 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 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 讨论小说的主题。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 成效很大。而作为教师, 只须在课堂上充当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 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 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学会了怎样学语文, 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后的喜悦与幸福。
三.创设多种课型
创设多种课型, 可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愉悦。如:1.佳作欣赏课。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挑选出当次有亮点的作文, 让学生在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 然后师生对习作进行评优说劣。佳作欣赏课的实施, 不但可以让其他同学从中获得熏陶和感染,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优秀的写作者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 从而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2.美文推荐课。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经典时文、优秀美文、构思精巧文、手法别致文、语言幽默文等有特点的文章, 推荐给大家。这样的美文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启迪, 又可以提供一种写作成功的思路,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习得诸多写作的方法。3.名著阅读课。语文大师说过:“国文教学的目标, 是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 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阅读能够博古通今, 联系四海, 汲取经验, 获得知识。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 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我每周自行开设一节语文阅读课,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例如:本国名人传记、外国名人传记、中国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名人书信等等。
总之, 通过以上的做法, 我的课堂上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 而是充满了流动的阳光, 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 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 频动的闪光点,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 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 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 学生在活动中求知, 在活动中探索, 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幸福。
方志新, 河北省尚义县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 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提供空间和机会,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 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分享语文学习的幸福。
让语文课堂成为分享与收获之园 篇8
关键词:分享,合作,探究,展示,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是高效课堂模式之一, 是现如今语文课堂正在实施的方法, 如何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让他们在和同学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分享到快乐正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一、检查预习、共同分享
新课标在每一个学段都有识字与写字方面的要求, 字词积累在初中阶段不可忽略, 尤其是农牧区的孩子更需重视, 有个别学生因为粗心大意造成写错字、别字的现象仍然存在, 如果不及时纠正就很难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单纯的由教师批阅作业帮助其纠错, 恐怕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不如让他们自我检查后再和小组同学一起检查、学习, 这样不仅能避免错写、漏写, 还可以与同学一起分享学习的喜悦, 共赢互惠, 可谓事倍功半, 一举两得。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将检查预习改为分享预习, 虽然意思一样但称呼变了, 学生乐于接受, 实施更为有效。例如在教学《在沙漠中心》这篇课文前, 教师进行课堂导入,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之后便说:“在分享中获得快乐的人才是赢家, 所以请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 互相听写, 检查, 看谁能学的更多。”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开始检查预习, 此时个个显出我比你更行的神情, 因为课前对生字词已进行了预习, 有的学生想显示一下, 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师在巡视中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纠正。在互相检查后由基础较差的学生板书易写错的字、文中有释义的词。板书后为他人讲解,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完成预习检查, 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又可以让他们在相互检查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二、小组分享、合作探究
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主要使个人观点与思想得到较充分的表达, 与他人交流中获得提升, 这样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首先学习文本之前学生需要预习, 圈、点、勾、画将个人已解决或不能解决的做好笔记, 为课堂学习做准备。其次, 课堂中探究开始前教师不妨告诉学生“分享是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请大家把课前已经解决的问题和他人分享, 未解决的问题让同学进行答疑吧!”各组成员便立即投入激烈的讨论中。只要有一个小组在激烈的讨论, 课堂气氛就能立即变得活跃。初中生在初一阶段有较强表现欲, 在小组一起探究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发表观点, 即使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能在大家的带动下认真聆听, 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在小组内分享个人思考成果中也收获了许多。
三、展示讲解、集体分享
几人的观点集中后就有一致的定论, 小组长可以指定成员板书或讲解。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教师出示问题:“请写出一两条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有的学生会说:“停止买卖, 停止杀戮。”“保护动物人人有责”这样缺乏新意的广告。如果经过学生小组讨论就会呈现较好的语句, 如:“您的一件貂皮大衣或许是夺取了一只深爱自己孩子的母貂的生命;你手中的一副象牙作品渗透了一头能够保护种群的大象鲜血!”“收手吧!做刽子手, 终有一天会自食恶果!”“杀害珍稀动物, 就如同残害同胞!”个人的思维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 和他人一起学习能扬长避短, 何乐而不为。
在探究的基础上由小组成员选派代表讲解, 将小组成果予以展示, 和全班共同探究, 分享, 不失为良好的教学方法。
四、师生互动, 共同分享
有些学生的知识水平毕竟有限, 如何让学生进行问题交流时能更好的获得知识?教师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为课堂合作学习, 交流分享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根据学情设计和文本相关的问题, 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又不可降低难度, 拔高或降低难易度都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 完成预定学习目标, 如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 让学生填写“这是一个的故事。”看似简单的问题, 却能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 既可以简单填写“这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又可以填“这是一个老斑羚为了种群生存用生命飞渡的悲壮故事。”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进行的回答教师都应肯定、鼓励, 在学生积极的回答中, 教师加以适时点拨。与学生进行互动, “老师也想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大家, 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教师随即出示个人已准备好的答案与学生答案进行比较显示优劣, 让学生取舍最切合文意的一项, 教师在不经意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把探究交流中未能解决的及时进行点拨, 引导, 师生如此互动便能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 问题解决更加顺利。
语文分享教学 篇9
1.综合不是大杂烩, 应是有智慧的整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 要有语文学科的特点, 学生的实际活动应当同课文的阅读紧密结合, 如果一味地强调跨学科的整合, 将背离学科学习目标。有些老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二字的认识很肤浅, 认为综合就是简单地把几门学科融入活动中。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汇报课上, 有唱歌、画画、快板……台上的学生为自己的表现兴奋不已, 台下的学生看得过瘾, 老师也自得其乐。教学是热热闹闹, 很是流畅, 看不出有“疙瘩”的地方。听课的老师都觉得, 非语文因素的介入过多, 搞得像联欢会, 又像部分学生的才艺展示会,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总之跟语文关联不大。部分老师以为把语文和音乐、美术等学科整合到一起, 就是所谓的综合了。其实, 综合不是大杂烩, 应是有智慧地整合。
2.综合范围不是越广越好, 要有侧重点
有些老师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 摊子铺得太大, 以至于要收摊时, 蜻蜓点水般走过场。如一位老师教学以“花”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前的指导课《花海拾贝》, 从了解该县五朵金花作为导入, 接下来“知花识花、爱花养花、品花悟花、写话赞花”。教学设计得很完美,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四十分钟的展示课上要看图说花名、说花的习性、花名由来、了解各国 (省、市) 的国 (省、市) 花、花的故事传说、写花的词语诗句、赞花的片段赏析、听赞花的歌曲, 这么多的教学内容, 可想而知, 只能在每一处蜻蜓点水, 谈何深入探究。涉及的知识面广不是不好, 但是想把什么知识点都容纳在一次活动中, 这样的综合内容未免太广。广得天马行空, 广得没有侧重点, 广得不利学生开展活动, 这样的综合要不得。相反, 综合时有侧重点, 有针对性, 范围小一些, 活动时, 学生好操作, 教师更易引导。
3.综合不仅是知识的综合, 更是能力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知识综合的同时, 更要注重能力的综合。
新课标处处体现出对能力训练的要求。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综合性学习, 可以使学生在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在生活中用语文的机会, 结合现行教材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的老师在开展以“花”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 就注重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把活动分为四个小组:养花组负责从网上了解花的习性, 把花养活的同时写好观察日记;采花组负责从网上搜集资料, 把搜集到的有关花的知识做成手抄报;花语花意组则通过情景表演的形式宣传不同的花而代表的含义, 什么场合 (人) 送什么花;赞花组的同学则专门搜集赞美花的诗文, 通过朗诵的形式展示活动成果。因为养花的周期长, 所以活动周期也就很长, 但是学生对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甚至乐此不疲。活动结束, 每个小组同学的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如:在写观察日记中培养了学生热爱花草的情感, 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电脑打字, 学会了查找、筛选、整理有用的信息, 最后汇编出一张张图画精美、内容丰富的手抄报。别小看这看似幼稚的手抄报, 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对信息的鉴别处理能力都体现在其中;在编排节目时学生的胆识得到锻炼, 还要学会与人合作, 提高面对分歧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朗诵赞花的诗文中, 学生对诗文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 都能通过朗诵传递出来。这个活动, 综合的不仅是知识, 更是综合学生的能力, 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
4.综合不能丢失语文味, 语文味要贯穿始终
语文综合性学习加强了跨学科整合,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了许多非语文的活动, 如让学生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等, 这些活动如采用得法, 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又有助于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 如果运用不当, 就会使教学偏离方向, 远离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学生活动时, 可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的形式开展活动, 可让学生写倡议书、建议信, 办手抄报、壁报等, 也可以举办主题班会或少先队队会, 还可以编演小品、编写广告等, 使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享受语文活动带来的快乐。有一老师的“绘花姿”环节就特别有“语文味”:说描写花的词语 (由二字词到四字词逐步加大难度) —背写花的诗句 (挖掘学生的积累) —出示课文《荷花》片段 (赏析写法) —出示几幅花图, 选择仿写 (自己独立完成) —小组内欣赏自己的片段佳作 (相互交流) 。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注重由易到难, 由赏析到实践, 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在赏析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 在交流中学会赏析他人的习作, 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在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内容是否充实具体、形式是否生动活泼, 还要对学生在语音、语汇等方面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只有这样, 才能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朝着理想迈进, 让语文味贯穿活动始终。
“分享阅读”的教学策略 篇10
一、教师应采取形式多样化的引入方式, 展开读本内容
3-6岁幼儿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因此, 在活动中我们应尽量的采取多样化的引入方式, 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 引发故事的展开。如:在读本《大跳龙》的教学中, 教师可先把这个读本的名字告诉幼儿, 从读本的名字入手, 让幼儿猜测“大跳龙到底是什么样子?”引起幼儿阅读读本的兴趣;另外, 我们还可以从封面入手, 展开读本;从谈话引入, 激发幼儿兴趣等等。
二、教师应进行有效地提问及回应, 分享读本内容
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也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分享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认真分析读本、了解幼儿, 根据教学情境, 针对画面的关键信息和故事人物提出有效的、开放的、发散性的好问题, 以引发幼儿多样的回答。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教师与幼儿进行真正的对话。
三、教师应设计丰富的延伸活动, 让阅读回归生活
在分享阅读活动中, 应开展丰富的延伸活动, 为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 扩展知识面, 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组织能力及思维能力等等。比如:在读本《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中, 开展垃圾的分类与变废为宝活动,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在读本《贪吃的小猫》中, 开展创编故事和小书制作的活动, 培养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演, 表达的能力和自信等等。
四、注重家庭阅读活动的指导, 让书香飘满社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开展家庭读书活动, 推进亲子阅读, 既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又可以净化家庭空间, 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因此, 我们必须注重家园合作, 注重家庭阅读指导工作, 如:定期向家长开放分享阅读活动, 向家长推荐一些家庭阅读图书, 把阅读图书的重点和在家庭拓展的要求写在家园互动栏上, 让家长掌握科学的分享阅读方法。举办“阅读节”活动, 在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共同参与下, 产生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进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你我共分享》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一、教材内容分析
《你我共分享》是采用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前几节课学习因特网的基本操作,如利用浏览器浏览网页、信息的检索和信息的下载等操作的基础上设置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部分知识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在学习前面因特网的有关知识时,就已经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而且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因此我将分层次运用“任务驱动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掌握网上注册电子邮箱的基本步骤,正确收发电子邮件。
2.培养学生利用E-mail解决问题能力,收集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以任务驱动,学习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完成教学。
3.课后延伸探究,掌握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亲情友情,加强与远方亲人朋友进行交流的兴趣和意识。
2.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电子邮箱地址中各部分的组成,申请免费电子邮箱的过程和步骤。
(二)难点:注册资料的填写,用E-mail实现信息的交流。
五、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直观演示法
(3)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想听笑话吗?老师有一个很搞笑的笑话送给你们好不好?但老師讲不出来,因为它既有动画又有声音,用什么方式送给你们呢?哎!让老师用电脑送你给你们吧!(展示课件笑话)
2.好看吗?这是老师一位远方的朋友送给我的,你知道是用什么方式送给老师的吗?(引导学生说出E-mail)嗯,说的真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E-mail。(板书E-mail)
(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1.(出示课件)这是一封普通的信件,它只能传送文字和一般的图片信息,信封上已经写好了寄信人的地址,我们怎样才能把它送到收信人的手中呢?(学生说,教师补充)我们应该把信封上的信息填写完整,装上信封,贴上邮票,然后我们要交到邮局,邮局在根据收信人的地址送到收信人的手中。一封信从寄出到收到少的要一天,多的要数天时间。老师刚才给大家展示的笑话用普通邮件是无法传递的,它是用电子邮件传递的。那电子邮件是怎样收发的呢?老师告诉大家。(课件:电子邮件的收发过程) 电子邮件的传输过程瞬间即可完成,对比普通邮件和电子邮件的收发过程我们不难看出,电子邮件服务器就相当于邮局,而我们的电子邮箱地址就相当于信件收发人的地址。
电子邮件是一种新兴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它有很多普通信件无法比拟的优点,它有哪些优点呢?(学生说,教师补充,课件)
(1)使用简单。
(2)传递速度快。
(3)易于保存。
(4)全球畅通。
(5)不受时间限制。
(6)节省钱 ,电子邮件的收发都是免费的。
那么既然它有这么多优点你们想不想拥有一个自己的电子邮箱?老师送给大家每人一个,不过同学们要自己动手拿回来,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申请电子邮箱。电子邮箱分为收费邮箱和免费邮箱,在互联网上很多网站都提供了免费的电子邮箱服务,我们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就可以了,你们知道哪些网站提供免费的电子邮箱吗?(学生说)(板书:www.126.com mail.163.com mail.sohu.com)
今天我们就上126网易免费邮申请一个邮箱。
2.学习如何申请电子邮箱
(1)师示范打开126网易免费邮网站www.126.com。
(2)同学们先观察一下,应该从哪里入手申请。
(3)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点击“注册”)
(4)单击“注册”按钮,我们进入了“用户注册”页面。首先我们要输入用户名。在输入用户名时应该注意哪些呢?
(讨论)师小结:用户名尽量起一个既不会与别人重复,又简单容易记,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邮箱时,别人能很容易记住的名字。现在同学们为自己想一个用户名(可以是:学校+班级+姓名组合),单击“下一步”,如果用户名检验通过就可以填写密码、密码提示等信息。
(5)谁愿意来示范一下申请邮箱的全过程,为我们申请一个班级邮箱。
(6)仔细观察申请成功后出现的页面,从页面中你能说出自己的邮箱吗?
(7)认识电子邮箱、@符号讲解:一个正确的电子邮箱的地址是由用户名和提供邮件服务器的服务器名组成,中间用@隔开。@的左边就是我们申请时的用户名,也叫邮箱名,右边是邮件服务器名,同学们都是从www.126.com这个网站上申请的。所以@后的邮件服务器名都是126.com。
(8)学生操作申请自己的邮箱,师巡视。填写密码、密码提示、个人信息等信息时要注意上面的提示和要求。小组之间可以轻声交流、讨论。完成有困难的,其他同学应该主动帮忙。
(三)积极探索,学习阅读邮件
1.进入邮箱,阅读邮件
2.自主探究电子邮箱里的其他奥秘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在网上还有其他网站提供了免费电子邮箱的服务,如网易、新浪等,课后同学们可以在这些网站上申请电子邮箱。
2.今天我们都申请了电子邮箱,有了自己的网上邮局,那么如何使用自己得网上邮局呢?我们下节课继续一起来探究。
七、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教学中我得到几点体会和反思:
1.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们在上课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2.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注意重视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这样则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实现目标的欲望。
3.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
设计任务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另外,如果教学任务对学生过重,应该采用分段教学任务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能下一个大的任务,让学生统一完成,因为小学生接受能力和各方面能力都还不能与成人相比较。
和学生分享教学决策的研究 篇12
对于现代学校教育中的英语教育而言, 和学生分享教学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就英语课堂现状来看, 学生不愿意参与小组合作。然而只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参与度
很多教师发现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往往是受到一种求知欲的驱使, 他们越想学, 成效就越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学生对于一门课程是否感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的关键所在。因此, 教师也在不断开动脑筋, 使用各种方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情景教学、小组讨论、赏识教育等。总而言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及注意力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案例片段呈现
笔者提出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决策。其中, 要点之一是开始的破冰阶段, 也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在一次公开的教学活动中, 课堂以“学校”为话题展开, 笔者问:Would you like to meet some of my best friends from myschool?部分学生答道:No. 毫无疑问, 笔者的破冰是失败的。学生可能也意识到这样的回答欠妥, 但指导教师不会责备他们, 所以有勇气回答。对于这样的问题而言, 回答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的, 无论它是否与老师的期望相符, 作为教师都没有理由去责备学生。
通过课后反思, 笔者发现失误在于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原则。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要和学生进行教学决策的分享, 就必须考虑决策水平的差异, 要有条不紊地展开线索, 逐步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对于教学决策而言, 教师和学生的水平是完全不同的。想要在和谐的关系中和学生共同分享教学决策就必须正视这种差异, 就要在破冰阶段做好面对这种差异的准备, 以学生的水平为基准,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决策的范围可以包括教什么、学什么和如何学。教师的控制水平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案, 容易控制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心任务, 另外一个是单元。所以对于牛津教材各个板块, 笔者选择聚焦最后的板块Task。依据Task设定这个单元的决策水平, 然后去观察学生如何完成任务。可以考虑采取的形式有个体单独学习或合作学习。
根据《新课标》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选择, 也是教师负责任的表现。这也要求学生负责任地给出答案, 当然, 前提是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学生分享决策的关键是:这个决策应联系学生实际经历且符合学情, 所以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生活经历。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个教与学的彼此对立又相互关联的关系, 这种关系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作为教师, 这一环节显得极为重要。了解了学生的生活经历, 带领学生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就简单多了。和学生分享教学决策可以根据任务、单元、教材、课程和课标来设计出不同的问题。例如根据任务, 可以和学生交流如下问题:“Would you like to do a task?”、“Who would you like to workwith?”、“Do you want to use dictionaries?”等, 这些问题的方向直指任务。实际上, 这也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管理, 促使学生做出教育选择的方式。同时, 我们也必须确保这样的决策有讨论的余地, 否则只是贴标签。为此, 笔者设计了一个表格:
例如, 笔者针对学生写作业时喜欢翻书的现象提出问题:Would you like to do this with your books open orclosed?大多数学生说:Open!笔者先让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完成一部分。过了一会儿, 笔者再问:“Was it usefulto have the book open? Why? Do you think that helps you to learn well?”...“Would you like to do this withyour books open or closed? If you had your books open last time, why don’t you try to do it with your booksclosed this time and see if it is more interesting that way?”大部分学生愿意和教师达成共识去挑战自我, 因为他们看到有其他同学能够做到, 所以他们也决定尝试一下。这种尝试会逐渐被学生所接受, 继而达到预期效果。最后笔者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评价, 并且比较翻书做作业和不翻书做作业的利弊。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学生能够尽力地去按照教师的引导做出自己的决策。当然了, 依然会有极个别的学生和教师的要求背道而驰,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将正确而精准的评价反馈给学生, 从中分析出哪种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有用或者更能够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而这种成就感往往可以促使学生在今后的作业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并且对其在教学决策中起到的作用有着正面的影响。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 凡事不能急于求成, 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准确的估计, 并从学生的真实水平出发逐步地建构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教学决策的平台, 这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产生共鸣, 还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执行这种教学决策。
【语文分享教学】推荐阅读:
语文分享教学策略07-05
分享式教学高中语文06-06
语文分享教学策略探究05-29
低段语文教学经验分享10-04
考入北大的文科学霸分享高考语文学习方法09-27
分享式教学08-15
分享快乐式教学08-26
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分享06-08
阅读分享教学设计09-21
在线教学资源分享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