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式教学(精选11篇)
分享式教学 篇1
人的天性好分享。基于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的教育,倡导自主、合作、分享式的教学模式,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将分享式教学梳理出四个基本课型,分别是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补救课,分享式教学不主张模式化,所以并不是为了“课型”而提出课型研究。而是将四种课型作为一个完整结构化的内容,让分享式教育下的孩子 “从头到尾”地经历这个学习历程,培养可以“带得走”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文重点与大家谈谈作为四个基本课型之一的练习课———关于分享式教学的练习课一些点滴感悟与读者分享交流,并求斧正。
一、分享式练习课的意义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以新世纪小学数学 (北师版) 三年级上册为例:全册共计54课时,每节课都设计了“练一练”,供课堂练习选用。1课时2页的内容,练习题为1页;2课时3页的内容,练习题为1.5页。正文和“练一练”的页码比例达到1:1;教材安排“独立练习”内容有六个,共计7课时,这里暂不包括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后面的练习内容,全册练习内容占据了整个教学内容的56.5%。
传统练习课常被师生当成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过程,多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设计,重点也多是放在练习的内容上,强化的是知识点,解决的是“学会”的问题;那么在分享教育思想下,我们主张练习实际是学生自己的事儿。如何把传统的练习课变成让学生独立、自主的练习方法与能力,并成为终身学习的本领呢?分享式教学强化的是问题意识,目的是让学生会学习,会练习,解决的是“会学”的问题。传统的练习课“题越做越少”;分享教学培养学生“问题越来越多”。
二、分享教育思想下练习课的几个特点
在具体教学中,分享式教学练习课依然是从问题出发,让学生思考,并展示、交流、分享自己想法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变的目的是分享众人的智慧,达到共同成长,最终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
1.分享目标。
我们主张问题即目标。针对练习内容,学生的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点。正因为练习课体现的是学生个性化地学习过程,更多的时间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因为学生客观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应该也是个性化的,透过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可以分享到学生有价值的问题,透过分享提出的问题,实现了分享目标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学,通过分享目标, 获得更多的启示,不但可以快速明确学习的目标,还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分享目标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阜新市矿工街小学韩金娜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 《平行四边形面积练习课》中,学生分享的目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师: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练习课。
师: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想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想要的收获是,通过上一节课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今天可以把它巩固一下,再利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我想更加熟练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会学生把握学习目标,无非就是要解决“练什么,怎么练,练得怎么样”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发现练习课目标也可以自己确定,分享式教学的练习课是从分享目标开始的。
2.翻转练习。
一般练习课都是沿用“呈现习题—计算习题—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传统思维,无法跳出固有的模式。从顺应学生天性的角度出发,练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练习也应该是一个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仅凭算题暴露错误,再加以纠正,显然不是最科学的。因为学生自己还没有经历完整的认知过程,对刚刚所学习的内容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问题” 是被动呈现出来的。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如何处理好课前与课上练习的关系呢?那就需要我们将传统的练习课翻转———“练在课前,分享在课上”。“翻转”并不是新事物,本杰明·布卢姆在他的掌握学习法中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他认为有90%以上的学生能自己学会课程内容。下面两张照片,是韩老师的学生翻转练习课所记录的内容,其中不乏目标的制定,问题的提出,练习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学生如何自主练习的方法再现,很有借鉴价值。
3.独立练习。
独立思考,自主练习其意义在于,今天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过时,甚至会忘记。 社会发展对于个体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学生终身发展,我们不能让他们只单纯的接受知识,还要在自主练习、独立思考中增强能力。分享式教学的练习课中,独立学习的时间要比新授课的独立学习时间更充分些,新授课大约独立学习时间为8~10分钟,而在练习课中就要10~15分钟, 结合 “翻转”练习的经历,在课上将指定的练习内容独立完成。
4.分享智慧。
与传统练习课最大的不同之处,一改传统练习课“做题———纠错”简单、低效的方式,而是增加组内分享与班内分享的机会,组内分享学习结果与经验,班内分享学习问题与智慧。正是因为分享教育倡导不仅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向聪明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思维方法,优秀的品质,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分享,创意的分享,优秀品质、习惯的分享,以达到智慧分享的目的,这也是分享教育下的练习课有别于传统练习课的地方,顺应了时代对人的终身学习观的需要。分享式教学的练习课其智慧分享环节,是这种课型追求的一大亮点。例如:在新世纪小学数学 (北师版) 六年级上圆的周长一课练习时,有这样一个问题:
练习:比较下面两幅图谁的周长比较长?
师:谁能想一想,说一说这两个图形谁的周长比较长呢?
生: (独立思考)
方法一:
生1:正方形周长:3×4=12cm;
圆形的周长:3×3.14=9.42cm
因为:12cm>9.42cm
所以:正方形周长比较长。
从传统的练习课角度,学生采用先计算出结果再比较的思路完成,无论是记录还是表达都非常清楚, 就算达到了练习的目的了。但在分享式教学的练习课中,我们没有停留在只获取结论这一层面,我们主张学生分享不同的创意,分享智慧的思路,倡导鼓励学生用聪明的方法解决问题。正是因为分享教育的理念,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空间与时间,才有了下面的精彩:
师:谁有更好的方法?
生2:我有一个方法不用计算,只要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谁的周长比较长……
生2:因为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圆的直径是3厘米,这个基本数一样,求正方形的周长要用基本数乘4;求圆的周长要用基本数乘3.14 (π) ……
因为π<4,所以不用计算出结果就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比较长。
师生: (鼓掌)
经过这样的智慧分享,会整体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练习课的学习效果。
分享式教学 篇2
引子:最近读了任景业教师的分享式教学丛收,并在教学中实践分享式教学理念,现将教学片段整理如下。
师:关于小数除以小数,你能想到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小数除以小数怎么计算?
生:小数除以小数与整数除以整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小数除以小数与小数除以整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生:小数除以小数怎么进行验算? „„
现在2.4÷0.2,你会计算吗? 小组讨论过程略。小组展示:
张帆小组:在计算2.4÷0.2的过程中,我首先想到24除以2,一二得二,这样二减二得零,把四拉下来,二二得四,然后四减四等于零,这样计算结果为12。所以我在计算2.4除以1.2的计算也与整数除法一样,先用一二得二,„„
张文燕提出质疑:你那边写的是整数除以整数(指24除以2的计算过程),可说的是小数除以整数。
师:作为老师来看,这个小组的想法很好。能从2.4除以0.2想到24除以2,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探索小数除以小数,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感觉计算过程中似乎在提醒我们要注意点什么,你们发现了吗?
其他小组似乎有疑问,但似乎又说不出什么来,于是请另一个小组展示:
汇报:我们小组是这样计算的,先把2.4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变成24;0.2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2。这样一二得二,然后二减二等于零,把四拉下来,二二得四,四减四等于零。也就是商为12。
作为明显提出学生面有疑色,突然产生一想法:是不是有学生没有听懂呢?现在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两个小组都用到把2.4与0.2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变成24除以2,怎么一个计算结果是12,一个计算结果是1.2,到底哪个对呢?为什么?
张文燕:我以为都不对。
师:那你来写一个对的,让同学们看一下如何?(张文燕在那里根本不动)张翔帅:“我这样想的,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商不变,所以商应该是12。”
学生质疑:商应该缩小呀!张翔帅:“不缩小了,要不你计算一下试试!” 胡文宇:“我认为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商也被扩大到原来的十倍。所以商应该是再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也就是1.2。”
师:“张翔帅刚才说被除数与除数怎么变化的?胡文宇同学你来说一下?” 胡文宇:“咦?”明显表示没有注意到张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现在请张翔帅同学再重复一下关于被除数与除数是怎么变化的。” “被除数与除数扩大同样的倍数,商不变。”
作为老师,我明显能看出学生的神情:他在说什么呀?为什么商不变呀?为此我随口提问道:“张文燕,你听懂了吗?”想不到张文燕的回答令我惊讶:“没听明白!”
“怎么没有听明白?那谁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张翔帅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结果更让我吃惊的事发生了:班级中居然一个听明白的也没有,甚至连张翔帅同学也无法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结论。
反思:我们在教学中,讲课的速度无疑要比我现在叙述的过程快!因为作为老师会对商不变性质做一点提醒,甚至一带而过!而在这里,特别是我听着这段录音再次整理这个教学过程时,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多数学生已经忘记了商不变性质或学生没有想到可以利用商不变性质来探索学习小数除以小数!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提出读懂学生的话题,我们在教学中,真的读懂学生了吗?面对思维陷入困境的学生,我不得不暂停对商不变性质的追问,让另一个小组来分享自己的探索过程。
师:“到底谁做对呢?现在以教师来看,谁也无法说服谁。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另一位同学的做法。”
赵连景同学:“我把2.4分成2与0.4,这样2里面有10个0.2,0.4里面有2个0.2,这样10个0.2加2个0.2等于12个0.2。”
师:“你还有一种计算方法,能介绍一下吗?” 赵连景:“我首先看2里面有几个0.2,有10个,所以应该是在十位上写1;然后看0.4里面有几个0.2,也就是有2个,所以应该在个位上写2。所以计算的结果为12!大家看我的验算,12乘0.2的计算结果是2.4。”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到底哪种计算对呢?为什么?” 生:“赵连景同学的计算方法好,我们一看就明白了!” 生:“胡文宇同学的做法是对的,因为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十倍这应该是商不变性质,所以计算是正确的。而且大家看,赵连景同学还用乘法进行了验算,所以商是12才是正确的!”
师:“对呀,赵连景小组的方法最好,不仅解释清楚了为什么等于12,还有验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那现在可以举例说明一下什么是商不变性质了吗? 6÷2 60÷20 600÷200 大家观察一下这几个计算题目,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到相同的倍数,商都是2,这就是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性质把除数为小数的除法计算转化为除数为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
反思: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才发现原来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自己也能提出来!特别是学生能提出小数除以小数与小数除以整数的区别与联系,与整数除法的区别与联系,这说明在教学进行之前,学生就已经开始思考学习的内容。而且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学习,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赵连景同学的给出的解释,抓住了数学之本质:一是单位大小,二是多少个单位。虽然她没有明确表达出来,但2里有10个0.2,这自然说明了她把2看成是以0.1为单位,这里有20个0.1,自然就是商为10;而0.4,也自然就包含2个0.2。看着她的表现,我深感欣慰!
分享式教学 篇3
关键词:阅读习惯;积极性质;生活环境
分享阅读主要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发展他们基本的阅读能力。对话即相互交谈,但不仅限于言语方面的交流,还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非语言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指导要点”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语言的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在实践中,教师该如何渗透“对话”精神,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的技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呢?
一、幼儿与读本的对话
教师在活动室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区域,提供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读本。在阅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读本的作用,实现幼儿与读本的对话。
1.角色扮演
引导幼儿将读本里的故事以角色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能加深幼儿对读本的理解,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情感需要,加深幼儿与读本对话的深度。如,读本《小狗的一天》,教师在活动中创设了院子的情景,让幼儿扮演读本中的小狗,到院子里走一走,到花丛中钻一钻,到泥地里滚一滚,到大盆中洗一洗……体验作品温馨有趣的情感脉络。
2.自制图书
通过绘画、纸工等美术手段,让幼儿再现阅读内容中的具体场景、人物等;或者在原来图书的基础上,对图书进行改编、创编,建立起初步的“读”和“写”的信心,逐步培养幼儿书面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例如,郭珂瑜小朋友自制的图书《我的幼儿园》,讲述了幼儿园里有漂亮的房子、好玩的玩具……幼儿的图书,应该开拓“幼儿自我的世界”才能实现幼儿与读本的真正对话。
二、幼儿与教师的对话
1.在问题中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更主张阅读教学从幼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开始,以“问题”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在读本和幼儿原有经验之间创立“最近发展区”,引导和启发幼儿在对话中不断调整自己。例如,读本《上床睡觉》,开始教师出示两棵树,引导幼儿观察,幼儿:“树很高。”“树上是什么?”立刻有幼儿回答:“是吊床。”“那吊床是干什么用的?”……教师与幼儿在问题中不断的对话,幼儿所获的知识并非教师单向传授的,而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建构起来的。
2.在讨论中对话
采用讨论的形式,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地动脑思考故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抛出新的问题和孩子不断对话。例如,读本《小狗的一天》,教师提出问题:“爸爸给小狗洗完了澡后,小狗会怎么样呢?”引发幼儿的讨论。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了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小朋友说的都是乖小狗,如果这只小狗很调皮,它会干什么呢?
3.在情景中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情节扣人心弦的地方有意停顿下来,且在中断情节处巧妙设置疑问、悬念,让幼儿猜想,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让幼儿联系已有经验对后面的情节猜一猜,让幼儿简短的议论之后再接着讲下去。例如,读本《蓝风筝》,讲到红风筝追呀追,追上了吗?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让幼儿围绕中断的情节小议一会儿,不仅能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帮助他们充分理解情节,还能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
三、幼儿与环境的对话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真实而丰富的生活环境,给幼儿与环境对话的机会,并在这种对话中获得乐趣。这里的环境主要指非书本环境即生活环境。
如,“洗手池边帮助幼儿养成良好洗手习惯的标记”中的第一步:卷袖子,幼儿画上卷袖子的图画,教师加上文字,每次教师带幼儿洗手都指着图和字说“卷袖子”,以后每次幼儿卷袖子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看着图,指着文字说“卷袖子”,幼儿在每天必须经历几次的生活环节中一遍一遍地“听说读用”,感受到标记和文字符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以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兴趣。这种环境中的学习,彻底摒弃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是以幼儿的习得为中心的。可以给幼儿大量的主动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引导幼儿根据自身能力,主动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此外,教师可指导幼儿与同伴、家长对话,充分利用同伴资源和家庭资源来保持和发展阅读的积极性。
这种以“对话”为内在精神的阅读教学,强调幼儿积极参与以及自我建构,也使阅读教学还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在对话中,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阅读变得快乐,也成为学习与成长的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刘昌庆.对话教学初论.教育研究,2001(11).
[2]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03).
[3]陈君.全语言教育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学前教育研究,2004(06).
[4]张佩华,潘曙岚.用“活教育”思想指导幼儿的语言教育.上海托幼,2005(05).
[5]伍新春.早期阅读应从“分享”开始.早期教育,2004(07).
分享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 篇4
一、什么是分享式教学
我们把分享式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分享智慧和成果,分享思考和经验,享受认同与尊重, 实现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分享式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内容:
1. 分享的主体是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人,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享有交流与分享的权利;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分享式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分享,在分享中让学生反思、提升,得到发展。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辅导、点拨;
4.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分享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5.进行分享式教学必须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分享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 自主性。
分享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 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实、改造、 发展。分享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实践性。
分享式教学是以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它特别注重让学生参与,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体验、去思考, 并通过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分享同伴的思考与智慧,实现共同发展。
3.民主性。
分享式教学的课堂氛围是民主的、宽松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 平等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同学间、师生间可以建立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分享“立交桥”。
4.发展性。
在分享式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思维能力是发展的;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学生的个性是发展的;每个学生都在发现探索中学习,学习能力是发展的;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体会、感悟,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发展的。
三、分享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分享式教学的基本教学主张
要把分享式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其基本教学主张有以下几方面:
1.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能学会的要让学生先学,学生能教懂的,要让学生互教互学,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
2.把乐趣还给学生。通过创设情境,鼓励性评价和成功体验等,来激发、调动和维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把权利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有求知权和活动权,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4.把伙伴还给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在生生交流与合作中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同伴的经验与感受、思考与智慧。
5.把时空还给学生。一是时间上教师不能讲得太多,二是空间上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余地。
(二)建构“问题-探究-分享”的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分享”的课堂教学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学—探究—反馈—拓展”。“导学”主要指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唤起,它包含了师生双方情感的调动,以及进入“学”的准备。“探究”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并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知。“反馈”指学生主体的分享活动,通过交流、争论、质疑、点拨等师生间深层次的交流,分享师生的经验、思考与智慧。“拓展”主要指通过检测评价、 总结延伸等活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能动性、实践的主体性、独立运用知识的发展性得到充分展现。具体要求如下:
1.导学——包括课堂导入、目标导引两方面。
(1) 课堂导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2) 目标导引:导学问题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有显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及学习行为要求。
2.探究——包括独立学习和组内探究两个层次。
(1) 独立学习:学生依据导学问题及要求进行独立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生发出的新问题做好标记。
(2) 组内探究:组内学习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对独立学习成果进行交流检测,对独学后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二是找到组内学习新知的生成点、 疑惑点,并做好班内交流分享准备。
3.反馈——包括成果分享、问题分享两方面。这是分享式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
(1) 成果分享:要突出创生性,即重点分享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等,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
(2) 问题分享:通过互动交流 (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等), 聚焦学生在探究阶段出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或疑惑点、易错点,同时还要找到没有学会的学习对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4.拓展——包括检测评价、拓展提升两方面。
(1) 检测评价。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情设计不同的检测方式,如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全班检测等掌握学生的达标情况,并及时反馈、补救和矫正。
(2) 拓展提升。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进行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交流与分享,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建立分享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分享式教学评价的本身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分享式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评价本身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探讨分享式教学评价机制,也是构建分享式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内容。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更要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否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主体发展来衡量。因此,我们将过去侧重对教师的评价改变为对教师、学生的双重评价,其目的是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让分享式教学真正走进课堂。具体内容见下表。
(四)实施分享式教学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间的交流分享。
学生间的交流分享包括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班级交流。这是一种互助式的学习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活动,是分享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交流分享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单一的对错评价,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要尽量交给学生去积极思维,要善于利用互动、互助的学习机制,激发和引导鼓励小组内、小组间提问、补充、质疑,分析有价值的思路方法或问题产生的根源。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进展,经过充分的思考后,当学生对问题思之有得或思之不得之时,应当满足学生好分享的天性,允许学生进行伙伴间,小组中的交流与分享。
2.关注小组学习的有效管理。
分享式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对小组学习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对组长进行指导与培训。包括学科知识如何学习,小组如何分工,如何培训组员,小组内如何进行互助学习等,让学习组长掌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进而带领小组成员有效进行小组学习。
(2) 指导小组进行明确分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当然,为了激发组内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静态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动态轮换,小组内的分工要定期调整,从而达到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 建立健全小组学习评价与竞争机制。首先要健全小组内的各种评价与评比机制,并及时给予赏识与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其次要建立学习小组间良性竞争机制,对小组实行综合量化评估,增强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是对学习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三是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倾听认真度,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
3.关注教师的指导与调控。
在分享式教学背景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对教师的指导与调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与调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地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激情如何点燃, 这是教师个人素质和教育艺术的问题。没有千篇一律的方法,但总的原则就是用真情点燃激情,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点燃激情。
(2)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学,学不会。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够自主学习,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分享式教学操作手册 篇5
分享式教学操作手册
(分享式教学得到大家的认同,一直想给老师们可操作的范本,近二年来,团队的朋友们为此奉献了汗水和智慧,现将其中的一部分做一归整理,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继续完善之。任景业)
第一章 教学理念
1.前提:理解、认可及欣赏。
2.环境:民主、平等、自由;包容、和谐、尊重。
3.人的四大天性: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现在教育的失败根本原因是因为对人的天性尊重不足而有悖了人的天性。
4.分享教学的基本操作单元:“问题——思考——分享”。
这也是人的思维的基本单元。教育应当让孩子象一般人一样思维,教学实施中也应当体现这一单元。
5.教育的基本任务:让孩子行为习惯规范,让孩子思想自由发展,让“我能行”成为孩子坚定的信念。
6.分享式教学的目标:三个面向进课堂,拓展视野做教育;分享众人智慧;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智力结构。
7.分享式教学的研究任务:重建课堂教学规则,重审教师教学职责。
8.分享式教学的成功标志:让老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快乐,让学习效果显著。
第二章 教学倡议
把情境给孩子,孩子好奇的眼睛会发现问题; 把问题给孩子,孩子好探究的大脑能想到办法; 把困惑给孩子,孩子好讲理的天性能让思维更缜密; 把空间给孩子,孩子会在分享中品尝到人间的快乐!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经历重建课堂教学的规则的过程,引导学生经历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经历由混沌到清楚的过程,经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单一到多元的思维发展过程。
第三章 分享式教学总规则
意识前移,人人参与,教师让座,参与无错。不需举手,想说就说。可以下位,无须定座。事不遂愿,民主解决。共商班事,形成规则。
第四章 分享式教学具体规则
1.语言分享规则
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杜郎口的展示歌》
2.语言分享模板
我的想法是„„,哪位同学对我的发言有什么问题和建议? 哪位同学没有看懂我的方法?有什么疑问吗?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这些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大家听到没有,他是这样说的,„„
大家听一听,我的想法有没有道理,我有表扬 我有质疑 我有建议 我有补充 我有拓展 我有发现 我有变化
3.粉笔字展示规则
字间距为1厘米,行间距为2厘米,字高6厘米,格宽8厘米。(杜郎口“1268”标准)
第五章 分享式教学操作建议
体现“问题——思考——分享”的思维单元。
第一节 关于问题
1.问题产生的可能途径
学生根据“课题”直接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情境图”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 “自学教材”后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完成具体任务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单”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分享中产生新的问题。说明,教师的语言模板如下:
2.问题的梳理与分工
问题往往可以分为并列式,递进式,包含式。
如果问题较多,可以由学生分小组或集体进行梳理。可由学生认领问题,以问题组建攻关小组。
第二节 关于思考
思考前,教师要明确问题和任务,并到学生中确认学生是否明确了要思考的问题。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经由独立思考的过程。
第三节 关于分享
学生思考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进展,经过充分的思考后,当学生对问题思之有得或思之不得之时,应当满足学生好分享的天性,允许学生进行伙伴间,小组中的交流与分享。
第六章 关于小组建设
第一节.小组划分的依据: 1.相近原则
性格相近。地域相近。成绩相近。2.互补原则
性格互补。成绩互补。3.同一原则
主题同一。第二节 小组分工 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表意见。
补充者,对发言人不完整或不能代表小组的意见进行补充和修正。
信息员,对他人的质疑和评价进行收集,并反馈给同组间成员,对自己小组的意见进行调适。负责人。负责本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并对各组员的表现给出评价。
第七章 分享式教学中的教师职责
分享式教学中的教师职责是管理者,引导者,学生智慧的欣赏者和发现者。学生分享时,教师不要被聚焦点处的学生所吸引,成为一名解题者。更不要重复学生的话。对于重要的信息,可问询大家:“谁能重复一下这位同学的(话)观点?”,“你们听到没有?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第八章 分享式教学中的教师备课
分享式教学中的教师的备课在于课堂中读懂学生,课后对学生精彩观念的收集,学生思维过程的经验积累,而不是在课前对教学进程做“臆想中的细节设计”。
第九章 参考案例
案例1.赖杉在劲松二小的数学复习课 案例1.马丽在阜新集团的语文新授课
基于独立预学的分享式学习 篇6
(一)学习内容的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本课时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三角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性,是典型的几何概念课,主要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高及其画法。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第一学段的认识图形以及四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过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直观经验。
(二)学教方式的选择
从知识内容来说,“三角形的特性”属于陈述性知识,这样的内容概念性强、容量大;从学生基础来看,对三角形的直观经验已经十分丰富,而且经过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学习,积累了相当全面的学习平面图形的经验。本课将尝试“基于独立预学的分享式学习”,组织学生在原有直观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材、学习自学导航,通过预学先学会一部分,对三角形的特征与高的定义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式的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学习目标的确定
采用“基于独立预学的分享式学习”,在目标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学生预学之后的认知起点和现实疑难,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基于以上考虑,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与交流分享,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学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质疑与讨论,使学生深度理解三角形高的特征及其稳定性。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质疑问难与分享交流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开门见山,明确课题
(二)小组交流,初次分享
师:同学们,课前你们已经通过看书,自学了三角形的知识,还借助老师给你们的导学稿思考了一些问题,现在请你们在小组里分享学习成果!
1.校对答案。
2.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寻求解决。
3.未解决的问题,认真记录。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捕捉问题。
(三)全班梳理,再次分享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自学和小组分享,大家对三角形的知识一定了解不少了吧!谁来说说你知道了有关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生:我知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生:围成三角形的3条线段要连在一起。
生:我知道三角形还有底和高,三角形是具有稳定性的。
师:真棒,通过自学你们已经知道那么多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了,真会学习。
(四)质疑问难,深度讨论
师:通过自学和分享,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认识,那么在自学过程中,你对三角形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三角形的高怎么画?
生:三角形到底有几条高?
生:为什么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生:直角三角形有几条高?
……
师:“会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法宝,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宝贵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三角形的高怎么画?在导学稿上我们试着画了高,请同桌互相演示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画高的。(学生同桌互相交流画法)
师:哪一组同学能为大家演示一下画法?
生:我们认为高是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可以利用三角板画出顶点A到BC边的垂直线段就可以了。(学生动手演示画法)
师:他们画的是这个三角形的高吗?你们有补充吗?
生:这种画法是对的,其实就是画垂直线段的方法。
生:我有补充,他们画的是这个三角形的其中1条高,还可以画出2条来。
师:哦,刚才有同学提出“三角形到底有多少条高”,你认为呢?
生:3条。
师:这位同学认为一个三角形能画3条高,你们觉得呢?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中讨论一下,可以结合导学稿上的学习材料。(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哪个小组先来跟大家分享你们的想法?
组1:我们小组认为有3条,刚才两位同学画出了BC边上的高,我们觉得还可以画斜着的两条边上的高。
组2:我们同意这个小组的观点,因为高是从顶点出发向它的对边所画的垂直线段,那么三角形有3个顶点,就应该有3条高。
组3:我们有不同意见,像刚才这样的三角形是能画出3条高,但我们发现书本上“做一做”中有直角的三角形只能画出一条高。
师:噢,有不同意见,我们来看看这个三角形,其他人有想法吗?
组2:我们还是觉得有3条,因为从3个顶点出发分别可以向对边画一条高,只不过有2条高与三角形的边叠在一起了。
组4:是的,其实AC边和BC边就是三角形的高。
师:你们能为大家演示一下吗?(学生上台演示,发现BC边上的高正好与AC边重合)
师:看来,三角形的确有3条高,其实还有一种更特殊的三角形,它的高还会跑到三角形外面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研究一下。
师:真棒,我们已经解决了3个问题了,那么“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生:因为三角形具有固定作用,它很牢固。
师:哦,让我们来实践一下吧!同学们,你们手上都有三根这样长短的小棒,每个人的三根小棒都是这样的,用你们的小棒来搭一个三角形吧。(学生操作)
师:请几位同学把作品展示到黑板上来。(请5位学生展示作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三角形真的不一样吗?
生:都一样的,只是摆放的位置不同。
生:都是一样的,只要转动一下,这些三角形都是一个形状的。
师:看来这些三角形只是位置旋转了一下,形状还是一样的。原来三根小棒搭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是唯一的,这就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师:如果再增加一根小棒,搭出来的图形形状还是唯一的吗?
生:不唯一了,可以搭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看来只有三角形是具有稳定性的。
(五)作业检测,有效补救
……(题略)
【教学反思】
(一)预学重“有效”
“预学”既是已有经验运用的过程,又是新的学习经验积累的过程,是课堂“分享”的基础,没有有效的“预学”,就不可能有深度的“分享”。笔者以为,有效的预学,依赖于清晰的目标意识和适度的技术指导。目标意识必须是师生一致的,预学是学生利用教材或相关资源独立学习的过程,但教师要对学生预学有清晰的目标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比如本课中,三角形的直观判断及描述性定义、高的定义是期望学生通过预学基本学会的,这样的目标是需要在预学目标中体现的。学习是需要技术的,在独立预学的初级阶段,学生更需要获得帮助与支持。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导学稿,通过导学稿给予学生适度的指导是提高预学有效性的较好手段。在本课的预学导学稿中,首先尊重教材,教材是学生预学的基本材料,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教材文本;其次是设计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积累活动经验;最后是对疑难知识的探究,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二)分享要“深度”
“分享”是“基于独立预学的分享式学习”这一学教方式的核心要素,是课堂生生、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笔者以为,分享要体现深度,所谓深度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参与的深度,二是探究的深度。参与的深度主要在于学生的主动性,从组织技术上说,小组交流机制是促进学生参与深度的有效措施,组内成员的交流、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是课堂分享的基本形式;从学习材料来说,要让学生的预学材料充分参与课堂,在知识梳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中立足于学生预学的成果。探究的深度在于学生预学之后,学生关注的是知识背后的“为什么”,比如本课中学生提出的“直角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等问题,学生在预学之后,开始思考学习内容中的一些疑难点,问题把生生、师生之间的分享引向深入。
(三)导学抓“关键”
在“基于独立预学的分享式学习”的教学中,教师引导者、支持者的地位更加突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与分享的引导者,要在关键处体现“导学”的价值。关键一在于预学的导,导的重点在于自主学习的目标与技术;关键二在于分享的导,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获得的经验与材料进行分享,导的价值在于与谁来分享?怎样分享?基本原则在于依靠学生、围绕问题、引发辩论。比如对于“直角三角形有几条高”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辩论,并自觉运用概念与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关键三在于疑难问题的导,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依赖学生的力量解决,在学生学习的疑难处,教师导的价值更大。比如在“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问题上,学生只能借助三角形的固定作用来理解,很难理解“唯一性”这一属性,因而教师给每位学生准备了规格相同的3根小棒,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进行体验与感知,以突破认知上的难点。
分享式教学 篇7
近些年, 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高职学生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缺少的力量。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面临首要问题。许多从事高职教学研究的教师们一直在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式。西方的经验教学在20世纪末被引入我国并与成人教育相结合, 形成了适合成人教学的经验分享式教学。近几年, 分享式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正在探索。那么分享式教学是否适合应用到高职课堂教学中呢?
一、分享式教学的含义及其特点
分享式教学的出现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分享式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分享智慧和成果, 分享思考和经验, 享受认同与尊重, 实现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1]“分享式教学关注学生是否产生了新的观念, 是否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思考, 而不在于思考的对错。”[2]由此可见, 分享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分享, 而目的在于成长。其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分享式学习设计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所思、所得;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反思、成长;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得到培养, 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平等的分享与交流的权利。分享式教学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实践性、民主性、自主性及发展性。[1]其中的实践性是分享式教学的显著特征。分享式教学重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操作、思考并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所得。
二、分享式教学能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落后于本科教育, 这些年高职院校一直不断的探索实践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从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设计、师资力量及其教学环境等方面不难看出高职院校的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现在教学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现有的各种有利条件,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通过有效地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礼记·学记》中有这么一句名言:“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寡闻。”这说明学习是需要与其他人交流分享的, 如此个人才能得到成长。因此, 在教学组织中, 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们互相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经验及成果, 并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自身在企业工作的经验以及生活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分享给学生帮助其成长。杜威 (John Dewey) 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思想。[3]由此可见, 实践经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 但是比起成人而言, 他们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在组织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既有经验,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发挥高职教师双师素质的特点, 使学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也收获间接经验。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发展、情感和经验也得到发展。
三、分享式教学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我国高职院校生源复杂, 高职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低、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对于很多高职学生来说, 进入高职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因此, 在高职学生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上进心、求知欲, 厌学情绪比较浓。[4]分享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的, 其注重学生的学,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融入课堂氛围, 结合自己个人的经验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学生在参与分享的过程中, 其思维、经验都会得到发展;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个人也会获得其他同学的尊重及认可, 使其心理上的到成长与满足。
分享式教学有其自有的民主性, 分享式教学注重民主的课堂气氛与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可以参与讨论、研究, 发表自己的观点, 和教师进行互相切磋交流, 一起去发现、探索问题。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加深师生间的互动,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群体活动中, 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发生改变。[5]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对学生个体产生影响, 进而使其慢慢改变以前不良的学习习惯,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结语
分享式教学给高职院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 它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感知、操作、思考, 也要发挥高职教师特点, 在交流分享中融入教师个人在企业的实践经验, 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对于分享式教学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摘要:如何有效地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人才是如今高职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学生特点两方面分析分享式教学对高职教学的适用性。
关键词:分享式教学,经验,高职教学
参考文献
[1]薛忠慧.分享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J].辽宁教育.2015, 08:12-15.
[2]杨强, 任景业.寻找适合人的天性的教育方式——关于分享式教学的问答[J].辽宁教育, 2013 (09) :33-37.
[3]Dewey, J.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李静.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调查及教学改革初探[J].计算机教育, 2008 (12) :18-20.
分享式教学 篇8
一、问题的提出体现差异性的教与学
问题由学生提出, 是分享式教育理念的主张。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问题的提出可以在课始, 也可以在课中, 当然也可以在课后。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提出, 不提不行吗?下面举一个例子:
上图中, 这位学生通过自学把书上的题目都解决了。学生这节课还能做什么?这节课岂不是没有再学的必要了?
且慢, 走近学生征求一下他们的困惑:
生1:1台洗衣机比1台电视机便宜多少元?我列出的式子是800-500=300。可我不知道为什么用减法?
生2:我算出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用800+ 500=1300, 可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走近学生细心询问, 你会发现:学生解决的只是教师关注的问题, 而他们自己的问题却没有机会解决。从这个案例可见, 单一的预设问题无法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 无法满足分享教育课堂的学生的需要。
采用出示现成的学习目标, 给学生设计好的导学问题, 虽然学习内容明确, 教学内容也呈现问题化, 但这样的做法代替了学生的“疑问”,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目标, 有差异的学生各自关心的问题却无从提出, 违背了差异性学习的原则。学生自己没有“问题”, 如何“思考”?没有“思考”, 又怎么来“分享”?学生的需要不同, 兴趣不同, 所以依据课题或具体情境提出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从下面的一段课例, 我们或许能得到一点启示。
成都芳草小学杜琳老师上五年级的“质数”一课。出示课题“找质数”, 问孩子看到这个“找质数”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黑板上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
1.什么是质数?
2.怎样找?
3.联想上一课找质数。
4.因数与质数的关系。
5.质数是否可由 (摆) 图形发现?
6.质数与合数的关系。
7.最小质数。
8.质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依据自己的需要, 提出系列问题, 可以说分享式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 而且从上述问题中你还能发现什么呢?是不是可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呢?这些问题不正是我们要完成“找质数”的教学内容吗?
二、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差异性的教与学
小组学习是分享式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被小组合作学习所替代, 走出了由教师一人推动全班学习进程的尴尬局面, 化整为零,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小组的统一管理下主动学习。一般以4人为一组最佳, 每组选组长1人。各学习小组实力均等, 处于同一起跑线, 便于展开良性竞争;各小组实行差异互补, 便于实施“兵教兵”与“合作学习”策略, 并将学生的其他因素 (诸如性格特点、思想状态等非智力因素) 也纳入到划分学习小组的依据。确定学习的规则, 发言规则、听讲规则等。组长要发挥组织、调控、分工、评价等功能。
在五年级“认识长方体”一课中, 小组长在组织组员交流时:
组长:手持一个长方体实物, 谁来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个问题相对容易些, 就由生1来回答吧?
生1:一边指着, 一边数着……一共6个面。 (显然数得过程无序)
组长:好, 数得很准确。
组长: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有哪些?希望能完整说一说。这个问题有点难, 谁能回答?
生2:我来回答…… (生2是班级里学习优秀的学生)
说明:异质分组下的小组, 有的学生学习会比较吃力, 平时也不爱讲话, 所以在小组合作中, 组长承担了教师的角色, 带领着大家一起学习, 为了保证全员参与, 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在教师授意下, 组长要设计浅显的问题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 思维难度大的问题交给学优生解决, 实现了差异化推进, 使小组学生能力整体提高。
三、在独学中体现差异性的教与学
独学就是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 自觉学习。学生需要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 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合作交流。在独学过程中, 学生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方式, 顺应自己的学习风格, 进行感知、选择、处理信息等的知识梳理过程, 并从中获取所得和发现未知问题。独学中如何体现差异性的教与学呢?
学生在独立学习时, 通常要阅读教材主题图、学案等内容, 并完成必要的学案与补充教材的空白。笔者在一次听课调研中发现: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在学案中记录着主题图中有用的信息, 却有几位学生的学案空着, 我顿时产生疑问, 为什么你的学案是空白?这时班主任走过来告诉我:“因为摘录主题图信息, 需要归纳、精炼概括, 对个别同学来说比较有难度……所以针对有差异的学生, 我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 有的学生就采用标注画线的方法来完成, 最后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都是达到读懂主题图的学习任务。”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之间的差异无法消除, 但却可以采用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方法加以平衡, 惊喜这位老师的做法, 这真是非常了不起的策略。
四、展示分享中体现差异性的教与学
经过独学、对学、组内群学、展示分享的过程, 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互动分享三种学习方式, 个体与小组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那么在展示分享的环节, 是如何体现差异性的教与学呢?
在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量体重——小数加减法 (二) 》一课的展示分享环节:
第三组分享的内容是:完成教材第16页“试一试”, 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进位和退位的, 你能试着总结一下小数进位、退位加减法的方法吗?
四位组员展示完学习成果后, 透过学生的质疑、补充、评价, 让我们感受到了分享式教学对差异性教与学的关注程度。
组长:我们小组汇报完毕, 同学们还有补充和建议吗?
生1:我来纠错, 刚才某同学说从小数点的末位算起, 这是不对的, 应该说成从小数的末尾算起。
生2:你在解决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能不能跟前面几个算式一样, 列成竖式计算呢?
生3:我给你们小组一个建议, 在讲题时先不要把得数写出来, 可以边讲边写, 这样可以让我们看到计算的过程。
生4:我想问你们组一个问题 (质疑) , 既然已经说了小数点对齐, 我若偏不把小数点对齐, 后果会怎么样呢?
组长: (想了想) 这样你就会算错, 并现场举例讲解。
组长: (对另一个挑战组说) 我们辜负了你们的期望。
另一组长:你们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 虽然讲解时遇到了一点小问题, 但是今天你们组某同学能上台, 而且讲得这么好。 (某同学是一位腼腆的女孩, 平时也很少有勇气上来发言) 这时, 我想给你们组掌声……
此时, 全班同学也一同鼓起了掌……
这一段分享智慧的过程中, 学生互动、建议、评价、质疑, 涉及到了学生的倾听, 沟通、思辨、讲解、评价等很多方面的能力……这一过程, 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 而是更加深了对数学学习方法的历练, 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分享式教学 篇9
一、激趣导入,分享目标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一组图片,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下来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想有哪些收获呢?”一个学生:“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要能熟练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另一个学生:“我想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想用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这两个学生把我们练习课要达到的目标“巩固和应用”都说出来了,还把通过练习要达到的程度也说出来了,那就是“熟练”。学生为什么能准确地说出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呢?其实,一开始实施分享式教学时,问学生练习课你们要完成什么目标,他们答得五花八门,我将这些目标都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们自己研究练习课上什么作为目标更合适;学生经过讨论后觉得:“巩固、应用、准确、熟练等”可以作为练习课的目标,所以再上练习课时,学生自然就会把这些关键词作为练习课的学习目标。
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呢?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把学习还给学生。那么学习目标的预设是否也应该让学生参与,像饭馆点菜一样,由学生自己“点”呢?学生想知道什么,想学一些什么,想练习哪些内容,想达到什么效果,都由学生自己制定。 自己定的目标,自然激情投入,谁不愿意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呢?例如本课我就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并且将目标“巩固、应用”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就不会把目标当成“过眼云烟”,可以随时“翻阅”,达到明确和激励的作用。
任景业老师说:“在实施分享式教学前,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中要参与分享,要树立参与分享的意识。我们都知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道理, 要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分享的过程,有可分享的内容, 需要学生先有思考成果,需要让学生在学习前就带着分享的意识,带着任务和职责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那么学习目标就是要带的任务与职责,分享教学就从分享目标开始。
二、合作探究,分享智慧
(一)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在制定完学习目标后,就组织学生围绕学案上的内容自学,然后帮学,最后组内群学。
本节课的自学内容为:1.小区正在准备争创“绿色花园小区”,要重新规划停车场,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哪个停车位设计的更合理?
2.小区要将一个正方形的花圃改成平行四边形, 你能帮助园丁计算一下它的面积吗?
(1) 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2) 把正方形的花圃改成平行四边形的花圃,什么没有变化,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3. 小区要修建一个电动伸缩门,电动门的网设计成了平行四边形,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同意这种设计吗?为什么?
温馨提示:
(1) 可以利用手中的图形,拉一拉。
(2) 小设计师,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设计成平行四边形,节省空间。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这几个问题,再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后小组交流。在小组内他们把自己刚才思考的角度以及所获得的成果,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和组内成员初步交流。记录员记录组内成员的优秀想法和观点,以及疑惑,并组织进一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修正、完善自己的思维成果。最后,小组选出最佳作品,以便在接下来的成果分享阶段向其他组呈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优秀思考成果。小组交流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多元化观点,多角度的思考方式相互感染、相互碰撞。在交流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大胆地、自由地阐述各自的看法,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们的语言技能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也提高了他们的表现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组内群学,解决独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是分享学案中导学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组内群学要注意:充分发挥组长的组织、调控与评价作用;充分体现组员积极、协作的团队精神;有效实施兵教兵,兵强兵的组内活动。
准备分享,即组内分工、板书、组内分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对学、群学的基础上,获准全班分享的机会。组长负责分工,安排组员板书, 讲解,补充,互动等;组长先组织组内分享,是一个准备阶段。准备分享有三点建议:保证组员参与机会,尽量人人有事做;力求经历“问题—思考—分享”的过程;突出体现互动性。
(二) 小组展示,拓展延伸
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接下来要进行全班的展示。我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 一课说一说分享式教学在这一环节的体现。
生1:我们组来汇报学案的第一题,小区正在准备争创“绿色花园小区”,要重新规划停车场,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哪个停车位设计的更合理?
生2:我先来求第一个停车位的面积,用3.5× 1=3.5平方米。第二个停车位的面积用4.5×3=13.5平方米。我们认为第二个车位比较合理,因为第一个停车位太小了。
生3:我们还根据S=a×h,推导出另外两个公式: a = S÷h 、h=S÷a
学生边讲边板书三个公式。
生4:我们组汇报完毕,同学们还有补充和疑问吗?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组,第一幅图的高为什么画到了平行四边形的外面?”
此时,这个小组的同学思考了一下,并没有回答上来,小组长说:“请同学们帮我们解答。”
这时又站起来一个学生,他说:“过一点做一条线段的垂线,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而过顶点做底边的垂线,垂线不能画到底边上,就要把底边延长,所以高就得画到平行四边形的外面了。”
小组长问提出问题的学生:“他的回答你满意吗?”
提问题的学生说:“我很满意,谢谢你。”
师追问:“我们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要注意什么呢?
“要注意找准底对应的高,再计算。”
分享中,思维在碰撞,知识在增长,能力在提升!要分享,首先孩子得有分享意识,愿意参与分享;其次,孩子得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梳理问题;全班分享时,会倾听是前提,会表达是关键。老师要敢于让出课堂,更需要适时出现,点拨提升。
这就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堂,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这个“分享式”课堂上可以充分展示自我, 以个人视角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一改单调的课堂色彩,将个人关注的那片小世界展示给大家,分享平时的学习资源甚至新闻传媒资源。生活是多元的,知识犹如浩瀚的海洋,因而学习也不应该局限至某一方面。学生们应该学会去分享,去倾听,去对比,去采纳,相信集思广益的收效一定是巨大的。教师可以与学生在分享式的课堂上一起学习进步,与此同时,还可以给予学生们适当的提问和指导,使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融洽,井然有序。
三、达标反馈,分享收获
课堂最后组织学生完成达标反馈,在课堂小结时教师提问:“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图形, 而且有些地方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是为了简易节能。
生2:我们每天每刻都在接触图形,学了这节课我就能知道身边许多物体的面积,这就是学数学的用处,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生活中用好数学。
生3:我可以熟练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会应用这个知识。
生4:我们小组的成员共同努力,得到了最高分。 我特别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学得快乐吗?你们快乐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
分享式创新的风险管控机制研究 篇10
(一)分享式创新的基本概念
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 分享作为互联网思维的重要体现, 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代潮流和创新形式。 本文认为,不管是封闭式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等创新形式, 只要创新者能把最终创新的技术、产品或服务无偿提供给社会分享的创新,就可以界定为“分享式创新”。 它与其他创新形式的最大区别在于不管创新过程开放程度的高低, 只要在市场中不是独占创新成果的都可以认定为 “分享式创新”。 比如谷歌公司允许其他公司使用安卓系统、360提供免费杀毒软件和特斯拉公司公开汽车电池充电技术等,都可视为是分享式创新的体现。
分享式创新之所以得以流行, 除了创新者可以从分享行为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外, 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实现自身的诸多商业价值。 比如分享的内容可以免费, 但是企业可以从衍生产品和服务中获得相关收益。 所以分享式创新是以免费的形式获取更高的综合收益,是一种更为隐蔽和高明的创新形式。
(二)相关研究进展
葛秋萍[1]认为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应从伙伴选择、契约设计、制度完善等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和分摊风险,以实现知识转移的最佳收益。 张林和罗乐[2]重点区分了开放式创新体系中的内源性与外源性风险,并简要地提出了控制方法。
由于分享式创新在分享程度上要超越传统的创新形式,即使是在开放式创新中,也主要是强调企业利用外部资源促进企业的内部创新, 对于成果的分享程度都还是有所保留, 因而其风险的多样性和不可控性都要低于分享式创新。 这就使得现有研究对于分享式创新的风险问题还远远认识不足, 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二、分享式创新的风险类型
(一)技术风险
在企业将创新成果分享后, 最直接的风险就是技术风险,特别是当企业分享的不是成熟的产品,而是最先进技术的时候,这种风险就更大。 因为产品通过“逆向工程”破解防盗门尚需时日,技术则可以直接被竞争对手利用。 这种风险可以包括几个方面:一种是技术被竞争对手使用, 从而迅速缩短了竞争对手与自身的技术差距, 这是分享式创新最经常遇到的结果; 另一种是竞争对手在原有技术上开发出更好的技术,这种威胁要比前一种更具有杀伤力,而且会让分享者措不及防; 还有一种是竞争对手在研究了分享技术的特点后,针对其缺陷进行恶意的攻击, 使分享者面临技术失败的风险, 有可能导致其对技术的研发投入全部化为乌有。 这种风险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并且一旦发生,将具有相当的致命性。
(二)市场风险
对任何创新者而言,市场都是竞争的关键,也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有时即使技术不是处于领先地位, 只要提前占领市场,就能拥有“先发优势”。 分享者有时免费分享其产品,为的就是尽快占领市场,从而打压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对手也并非无机可乘。 一种是在借鉴分享的成果后,推出类似的产品或技术, 与原有生产者直接抢夺市场份额;另一种更加隐蔽,就是寻找细分市场,即利用已经分享的产品或技术,挖掘原先被忽视的市场,然后利用自己的优势趁机占领; 还有一种是利用现有的技术,寻找低成本的生产方法或地区,以价格优势获取市场份额。 相对而言,第一种的威胁不大,因为分享者有技术的先发优势, 后两种则可以迅速获取市场份额,需要分享者重点关注。
(三)管理风险
分享式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创新后进行分享,还包括通过分享激发进一步的创新,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一个新的创新回路。 这就要求提供分享的企业一方面能够把控技术发展的路径, 选择适宜的技术或产品进行分享,才能实现后期的创新增值;另一方面它还要能够及时了解分享之后其他企业所进行的创新活动,并从中推动自身的创新。 如果在这个知识转移和扩散的管理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疏漏,就有可能使得前期分享行为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 甚至适得其反。 比如如果分享的技术或产品引不起相应的反响,反而会使外界质疑企业的研发能力;如果反应过于强烈, 企业的应对又未必能跟上竞争对手的追赶。 分享式创新的这种微妙的两难处境,使其面临更大的风险敞口, 因而对企业的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风险的事前预防机制
(一)加快创新速度
保持领先的最好方法并不是阻止对手采用自己的技术,而是能够快速地更新现有的技术,使对手不得不始终处于追随的状态。 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通过持续和快速的技术迭代不仅可以有效的缩短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在产品得到市场肯定以后,这种“小步快跑”的累积性创新可以为重大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从而使竞争对手难以应付。 这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专注力,能够不随意偏离主业,始终聚焦在某一领域进行创新,才有可能长期保持领先一步的地位。
(二)全球化经营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 企业的全球化绝不仅仅是国际贸易领域销售市场的全球化, 更为重要的是创新也要呈现全球化的布局。 尤其是分享式创新所带来的知识扩散已经不可能局限于某一地域,必然产生全球效应。 这就要求企业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点,通过提前实现全球化经营避免风险。 因此, 企业不管是从原材料的采购, 还是研发人员的选择, 或者生产地点的确定等等, 都必须具备全球视野,才能既实现综合成本的最小化,又贴近当地市场不同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始终使竞争对手无机可乘。
(三)聚焦市场
鉴于分享式创新的巨大风险, 尤其是市场风险, 企业必须特别重视营销和创新的结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营销创新也层出不穷,比如产品众筹不失为一种新颖的形式。 它在集资的过程中同时完成了免费的市场调研,将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合二为一。 发起人通过说明产品的创意和技术细节,不仅可以收到及时反馈不断改进产品,更可以通过集聚市场的关注度提前锁定未来用户,阻止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
(四)授权协议
分享式创新的授权协议牵涉到很多法律因素, 必须在分享之前考虑周到。 比如由于是免费分享,可以包含自身责任的免责声明; 为了防范竞争对手的利用, 也可以要求获得分享的用户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为了进一步促进创新,可以严格要求衍生的创新成果也要进行分享;在分享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只提供对自身最有利的资源分享等。 通过授权机制的合理设计, 分享者就不用担心其他成员仅仅是创新资源的使用者,或以损害自身的方式来谋求利益。 只有有了足够的契约保障, 分享式创新的所有参与者才能不必担心创新成果被不法侵占的风险。 从这点上说, 分享式创新能够得用顺利运作的前提是法制环境的完善和守法意识的普及。
四、风险的过程控制机制
(一)声誉
分享式创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的声誉,因为这是研发实力和号召力的最好证明。 通过业内声誉的广泛传播, 不仅可以吸引其他企业的研发人员,甚至用户和任何感兴趣的对象都可以参与,极大地扩展了创新的主体, 从而获得其他创新形式所没有的创新优势。 为了建立和维护自身的声誉,所有的参与者都会注重自我约束, 良好的声誉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可以帮助参与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由于互联网信息具有极大的扩散性,恶意的违规行为会对责任人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这种声誉机制将是对分享式创新参与者的重要保护。
(二)标准
由于分享式创新所具有的开放和利他的特征, 使得这一形式下所取得的知识成果更易为各种个人和组织所接受, 成为通行的市场标准。 更为重要的是, 这一低门槛的创新形式可以把广大的中小企业团结在一起,挑战大企业的垄断优势。 分享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参与制定对自身有利的行业标准,实现对技术发展路径的提前锁定,降低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从而实现对潜在竞争者的有效阻击。
(三)组织
鉴于分享式创新的独特性, 不适宜建立一个封闭式的实体组织, 可以依托互联网社区这一虚拟组织开展。 它虽然只有一个松散的组织架构,但是可以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并实现成员之间的深层次交流, 从而在参与人员之间形成相对稳定有效的信任和激励机制,实现分享式创新的良性运转。 在这个过程中, 分享者可以通过掌握社区组织的领导权和话语权,防范其他成员故意损害自身的利益。
(四)集群
经合组织(OECD)在2001年的研究报告《创新集群:国家创新系统的推动力》中,首次提出了“创新集群”的概念,即以创新为目标的集群。 创新集群有别于传统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在于其高度的开放性, 集群中的不同创新主体不再是按照传统的产业链分工进行各自独立的创新活动, 而是在一种建设性的交流与合作中进行形成新的技术和产品。 由于在创新集群中具备良好的创新氛围和资源的互补性,分享行为必然得到正向反馈,从而产生链式反应。 这种相互激励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放大分享式创新的作用并降低风险, 因此分享者要注重融入到创新集群之中,借助集群的力量抑制投机和恶意行为的发生。
五、风险的危机管理机制
(一)为我所用
在分享式创新中, 分享者一般都是在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企业, 因为落后的技术缺乏分享的价值。 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分享之后,分享者还能保持所有技术的领先地位, 而且分享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后续者的研发,从而可以从中吸取养分。 所以一旦分享者发现有个别技术超越自身之后, 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购买其技术、产品或公司,直接将其纳入到自身的创新体系之中。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对其研发人员高度重视,并与之建立紧密联系,因为人才的竞争才是一切竞争的关键。 这样通过吸纳竞争对手的创新资源, 开放式创新不仅不会对自身造成威胁,反而可以创造很多外部发展机遇。
(二)主动跟随
如果无法将某些核心技术领先的竞争对手收入麾下,那么就只有主动跟随。 因为在分享式创新的架构之下,领先者和追随者的差距一般并不大。 在跟随的过程中,只要取长补短,跟随者未必就不能反超。 即使不能迅速占据领先地位,只要发挥自己的特长, 跟随者也可以回避一些风险, 未必不能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当年日本就是跟随美国的技术发展,通过发挥自己在制造领域的优势,迅速提升了国力。 只要在跟随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和培养自己的比较优势,暂时失去领先地位也许意味着更多的创新机会。
(三)相机退出
分享式创新的最大危机是在分享之后, 发现自己的整个创新生态系统被竞争对手超越, 已经很难通过追赶与竞争者继续比拼。 在这种情况之下,分享者唯一的选择, 就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退出这一领域。 这不一定是因为选择分享式创新的结果,很有可能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 企业本身已经跟不上行业的变化。 如果选择其他的创新形式,可能退出的时机会晚一些,但是损失也可能会更大。 分享者与其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被超过, 还不如在自己分享过的领域被超过, 这样还可以把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而且分享者本身也把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进程也作为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 分享后的退出也是一种完成使命后光荣的退出, 并不一定意味着失败。 分享式创新的本质就是鼓励创新资源的开放和流动,相机退出只是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完全可以在其他领域继续从事创新。
六、结语
传统的创新形式虽然可以有效地避免技术外溢带来的风险,但是互相封锁造成的彼此孤立的“谷仓效应”,不仅大大降低了创新的效率,而且竞争对手也并非完全无机可乘。 一旦其他企业推出革命性的技术或产品,原有的技术和产业体系可能瞬间瓦解。 为了防范这种“技术突袭”的风险,可以通过分享使行业的发展沿着自己熟悉的技术轨道运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不愿或者不敢分享才是创新的最大风险。 要从这种僵化的思维惯性中解脱出来,就必须保持一种合作共赢的心态, 以对风险的全程管控来迎接分享式创新的时代机遇和挑战。 □
摘要:分享式创新是一个新的创新形式,由于面临技术、市场和管理上的诸多风险,因而需要从事前预防、过程控制和危机管理三个不同层次的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管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风险控制在分享者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风险管控促进分享式创新的发展。
基于导学稿的小组合作分享式学习 篇11
课堂转型是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基于导学稿的小组合作分享式学习”,是以导学稿为课堂教学载体,以小组文化建设为基础,以课堂评价为催化剂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它通过小组四大体系(组织体系、活动体系、培训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的建设,使小组成员同学习、同实践、同活动、同竞争、同评价,进而成为感情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行为共同体。其中,小组是学生对学校产生归属感的纽带,是合作学习的土壤。
作为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于导学稿的小组合作分享式学习”在操作程序上包括自主先学、合作探究、师生研讨、自主提升等四个环节。
一、自主先学
自主先学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可以理解为“先行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学生而言,自主先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师而言,学生的自主先学是为了了解学生独立预习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状况,为“后教”提供依據。
在这一学习环节,导学稿的使用至关重要。导学稿旨在为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教材提供导引,提示学生预习中需要引起思考的关注点或关注方向,帮助学生进一步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中,预习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预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导学稿与通常意义上的“以习题为主的学案”有着本质区别,它在形式上以问题为主,指向教材,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此外,导学稿中的问题应是基础性的,其设计要有梯度。如针对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中的“二元一次方程”一课,我们可在导学稿中这样设计问题:
1.问题一:小红告诉同学说口袋里有30元并且都是面额为5元的钞票,你猜共有几张?
设 ,我列的方程为 ,解得: 。
2.问题二:小红告诉同学说口袋里有32元,并且说里面是面额为5元的钞票和面额为1元的钞票,你能猜出小红口袋里有几张5元和几张1元的钞票?
思考:在这个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_______ ___。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吗? 。如果“设需要面额为5元的x张,1元的y张”,列出的方程应为: 。
3.问题三:“问题一”中的方程叫 元 次方程。“问题二”中的方程与问题一的方程是同一类型的吗?如果不是,请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问题二”中的方程下个定义: 。
4.写出“问题二”中小红口袋里有几张5元和几张1元的钞票: (写出一种即可)。
5.认真阅读教科书第33页,进行归纳。
(1)使 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的 。
(2)把x=4,y=3代入方程3x+4y=24得,左边= ,右边= ,所以左边 右边,所以x=4,y=3就是方程3x+4y=24的一个解,记作 。
在教学中,师生可以这样使用导学稿: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群学,第一步是校对答案,第二步是互助解决问题,第三步是若还存在疑问由组长反馈给教师;课堂的前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展示问题。如果各学习小组没有问题,教师可通过让学习小组抢答的形式进行自主先学的检查,或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当然,导入语要新颖自然,简短有感染力,并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针对的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意指合作探讨或研究,即学生个体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集集体智慧之长补个体认识之不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导向和调控作用。
合作探究的基本步骤为: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点评—点拨。
独学。全体学生先独立思考,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对学。学生两两组合,一对一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变换伙伴。
群学。学习小组内,全体组员站立,组长分配任务,组员通过学习依次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展示。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的学生可以通过讲解、板书、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不展示的学生要仔细观察、倾听,并做好点评的准备,同时迅速巩固知识,把导学稿补充完整。
点评。点评以学生为主,范围包括:精神风貌,如声音、站姿、面容、板书字迹、是否脱稿等(对初一新生,尤其要强调这一点);结论的正确与否;用到的方法是否多样性,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点拨。点拨重在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深入学习小组参加讨论,了解疑难问题或新生成的问题,完成二次学情调查,并针对共性问题、难点问题调整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要及时关注学生学习讨论的专注度,防止学生不讨论或假讨论,最后还要给各学习小组打上合作分。
三、师生研讨
师生研讨重在对教学内容的拓展。随着学生讨论的展开,教师的作用在这一环节逐步升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需要提炼和升华,教师精要的点拨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自主”不等于“放任”,缺少了教师及时的、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出现“群体性错误”,师生的合作研讨主要就是为了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出现“渎职”现象。还是以“二元一次方程”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这一环节可以就如下问题与学生一起研讨:
已知二元一次方程为3x+y=10。
(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_____________。
(2)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_____________。
(3)写出这个方程的三个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二元一次方程”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用一个未知数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个能力,为学习代入消元法打下基础。在师生研讨环节,教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研讨,进而判断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并通过及时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自主提升
自主提升是就当堂反馈的内容而言的,意指学生在经历了前面的学习过程之后学会自主选择、自主调控、自主设计。所以,它既是巩固性的,又是拓展性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独立完成导学稿上的巩固练习,教师当堂进行检测。题目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难度(要在编写导学稿上标示出来),如:
A组: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
B组:小明要把1张50元的人民币兑换成面额为5元和10元的人民币,你认为有几种不同的兑换方案?如果要求在换成的若干张人民币中刚好有3张5元人民币,你能办到吗?
C组:完成下列多选题。
方程-2y=5变形正确的有( )
①x=5+4y ②x=10+4y
③y= ④y=
【分享式教学】推荐阅读:
分享快乐式教学08-26
分享式教学高中语文06-06
语文分享教学07-06
语文分享教学策略07-05
语文分享教学策略探究05-29
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分享06-08
阅读分享教学设计09-21
在线教学资源分享09-23
口语交际分享教学设计10-21
分享阅读教学中的体会05-18